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论文

第1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从办学思路、教材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讨论了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改革的内容;结合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办学思路、强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论文百事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新晨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肖勇全,李岱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J].高等建筑教育,2002,(2).

[2]刘春蕾,赵三元,海.智能建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第2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 现场化 适用化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建筑拔地而起,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土建类专业,且大都设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是这类院校的重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土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可以理解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建设校内实训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实训基地是锻炼和提高职业技能最好的保障。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是: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强调理论和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结构形式多样、工艺过程复杂、施工组织难度大,需要高职教育培养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专业技能、善于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不管是对在职大学生的教育还是对在职职工的培训都需要这样一个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应具备实训、培训、鉴定、生产、新技术推广及应用、技术研发的功能,其建设应有施工企业配合。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1.实训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根本。一是按照“营造真实环境,进行教学实习实训的原则”建设土建实训基地,即布置工地现场化。按在建工程文明施工的现场平面布置要求,设置施工作业区、辅助作业区、材料堆放区和办公生活区,并配有“五牌一图”。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应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在典型工程(建筑物)中,从基础到屋面,从建筑到结构,分段分层展示其建筑构造、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将建筑物的典型构造、结构等结点暴露在各相应部位,并将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等施工技术部分内容也暴露在展示楼中,水、电等预留预埋及设备都交叉展示在其中。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必须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观看安全问题,设置安全楼梯和走道。整个展示场景模拟工程现场,材料、工具、设备等都是实物,直观实物能使学生将难以想象又比较重要的内容简单化。同时,学生走进实训中心,能很快转换角色,如同置身于火热的建筑工地,感受劳动的艰辛及实际生产施工的气氛,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找准自己将来的工作位置。

二是科学构建专业实训体系,系统化理念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应功能分区明确,设置综合安排学生的实训、存放实训资料等实训管理区;用于认知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等的建筑、结构模型展示区;用于工种实训、单项实训、技能培训及鉴定的实操区及以工作过程为主综合训练项目综合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涵盖建筑构造、结构、给排水、强弱电、电气暧通设备、消防安防等方面,实现全真性建筑实体、施工工艺展示,结合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方法、建筑模型,使之成为识图构造、施工工艺活的教科书,构建学生认知模块;以展示模型为依托,再现施工现场真实情景,开发学生专项技能实训项目,构建典型专项实训功能模块;测量、安全、水电及设备在各区有机结合。以任务驱动、施工工艺过程为主线,建设全真模拟综合实训项目,构建专业综合实训功能模块。每个训练区域都要充分考虑学生训练工位,训练场地全真模拟工程项目的全过程。

三是开发配套实训教材,做好教学组织。结合实训基地典型建筑工程的实际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开发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合作编写,整体内容分模块、模块内部设项目的“多项目、活模块”工学结合,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及课件、实训指导书;根据岗位(群)需求,确定岗位任务,分析工作过程、特点,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做到现场做什么就教什么;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在真实职业情境中授课,建立以施工过程为主线,层层剖析,讲练结合,实施情景化教学。学生能在课余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反复操练和实训,自主完成实训任务。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正在与相关建筑工程公司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课件,构建网络课程平台,逐步形成立体化教材,形成能够共享、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

四是实训项目要适用化。根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规格与工作特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而不是高级技术工人,校内实训基地的核心功能应当定位在基本技术及管理能力的训练;训练场地由室内、室外、施工现场等多个功能区域组成。以真实工程为载体进行模拟施工训练,由双师型教师或技师指导,学生合作完成规定任务。按真实施工图内容,完成图纸会审、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造价计算、测量放线、墙体砌筑、钢筋绑扎、模板安装、脚手架搭设、质量检查、技术资料编制等一系列工作内容;学生通过主要工种的实操技能训练如砌筑工、钢筋工、模板工等,增强对施工的认识;通过专项设计技能训练实现工程管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团队协作、发挥潜能。建筑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在校内再现工程施工实际全过程,而建筑行业的高危性加大了校内训练的安全难度、建筑生产的高消耗阻止了对某些工艺过程的训练,土建类高职学生主要应该是施工管理。

五是实训教学手段多样化。校内实训基地往往因资金、场地紧缺,规模、工位数难以满足学生实际训练的需要,设施实用性差、不配套及建设的项目不适用导致使用率低,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等都制约实践教学发展,采用多媒体技术是个重要的手段。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完整、全仿真地建立整个建筑、结构模型,包括垫层、基础、柱、梁、板、楼梯、阳台、雨蓬等,真实显示钢筋在混凝土中位置、形状、层次及保护层厚度关系等,展示脚手架、支撑、模板布置搭设、混凝土浇筑过程以及材料提升等,以及对施工各阶段、各部位的施工过程、施工措施、施工技术、施工方法;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的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解决了建筑物受到季节、场地限制,隐蔽工程施工后多为不可见的问题;配合施工现场录像,就能再现施工过程;利用计算机触屏技术,学生能快速、有选择地观看;实物教具展示、技师操作同时播放再现工程的实施过程,且便于反复学习、操作。我院自2010年秋季起率先在全省高校中将所有普通教室安装了白板和触摸电视(交互式电子白板),这种新技术教学应用,使得每堂课信息量更多,内容更详实,如施工类的专业课配合施工现场远程监控及录像、动画等课件,形象直观(再现施工现场),学生则更容易掌握接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做好职业培训、行业工种技能鉴定。争取企业对学校的支持,利用从企业更新下来(捐助)的设备,节约资金。利用学校技能训练场地、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资源,实行开放性办学,为本(外)校大学生进行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等多层次培训服务;完成对企业在职职工(技术人员)、农民工和转岗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并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企业提供设备,并选派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这种指导教师由学校教师和企业职业岗位人员共同承担,可以保证技能训练和生产无缝对接。通过配置合理的工位、设备,参与行业、企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考核工作等。如钢筋工、砌筑工、木工、油漆工、电焊工、测量员等土建工种岗位资格技能鉴定及承办职工技能大赛,达到服务社会、地方经济的功能。目前,我院与省建设厅培训中心配合,将校内实训基地努力建成全省建筑业各类培训、技能鉴定基地。

3.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管理支持,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只要有需求,就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如建立材料、预制构件、钢结构件、设计、咨询等公司,师生成为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实现校企双赢。我院利用强大的师资优势,建有设计、检测中心、监理等公司,这些校内实训基地在完成学生实训的同时,还承接了设计、检测、监理、测量、造价软件培训以及施工企业六大员培训等相关任务,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参加新农村规划测量,参与的师生有1000余人次,共完成南昌、鹰潭、宜春等多个地区1089个村庄的新农村规划测绘工作。

4.利用学院软硬件的优势,参与新技术推广、应用及技术研发。加强与行业协会和建设主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将专业和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中;提供技术服务,承接施工项目,达到强化实训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扩大学院师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实现在技术创新、新技术推广和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服务社会的功能。我院与企业合作,兴建了绿色科技大楼;与江西昌南建设工程集团公司合作,编写了《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地下室防水施工工法》等。

第3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综合体建筑空调;节能减排,设计方案,运行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广东省肇庆市某综合体三期建筑面积59700m²,建筑高度97m,地下两层,地上二十二层。其功能分类:地下二层为人防、汽车库,地下一层为超市,地上一层至四层为商业餐饮、电影院,地上五层至二十二层为办公式酒店。甲方出于经营考虑把超市、电影院、酒店分别转包出去,建筑设备用房的紧张给空调设计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综合体建筑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案

广东省肇庆市属于夏热冬暖地区,根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1993)第3.1.1条,夏热冬暖地区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要求,一般可不考虑冬季保温。本工程除办公式酒店甲方要求考虑冬季供暖外,其他均只考虑夏季防热制冷。结合建筑方案情况,各建筑房间功能不同,使用时间上的不一致,考虑管理方便,空调方案设计了三套系统:超市、酒店、商业影院分别为独立的空调系统。

超市空调系统设计

综合体超市建筑面积约6500m²。采用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ACS空调负荷及分析软件进行逐时逐项计算,得总冷负荷为1365kw。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第8.1.5及8.2.1条,由于建筑设备用房有限,选用一台调节性能优良的水冷式双螺杆制冷机,并能满足超市最低冷负荷要求。同时选用两台冷冻水泵(一用一备),两台冷却水泵(一用一备),均设于地下二层制冷机房,冷却塔设于五层裙楼屋面。

商业、餐饮、电影院空调系统设计

商业餐饮、影院设于综合体建筑地上一层至四层,建筑面积约41000m²,其四层平面中影院建筑面积约2200m²。采用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ACS空调负荷及分析软件进行逐时逐项计算,得总冷负荷为8610kw,其中影院的冷负荷约500kw。该制冷机房设于本工程地下二层。

空调方案:由于商业餐饮、影院使用时间不一致,以电影院的冷负荷值选用一台性能优良的水冷式螺杆机500kw/台,另选用两台水冷式离心机(制冷量4055kw/台);同时选用四台冷冻水泵(三用一备),四台冷却水泵(三用一备),均设于地下二层制冷机房,冷却塔设于五层裙楼屋面。由于电影院部分甲方转包出去要独立核算,在制冷机房分水器处考虑一套单独的供回水管路,且各回路供水管出口均设流量计。此套方案不足的是如果商业餐饮如果不是一次性投资经营,会存在制冷主机在工程初期低负荷运行,不利于节能。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第8.1.5条两台离心机可采用一台变频调速机组以满足最小负荷情况。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3.2其空气调节风系统宜采用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末端选用双风机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合理控制新回风比例,过渡季节全新风运行节约能源。

办公式酒店空调系统设计

办公式酒店建筑面积约14000m²,采用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ACS空调负荷及分析软件进行逐时逐项计算,得总冷负荷约为1300kw,热负荷约650kw。根据该综合体建筑情况和甲方要求(酒店空调设单独一套系统),办公式酒店空调要考虑夏季防热冬季保温。酒店顶层有可供利用的屋面;与水专业配合,卫生热水考虑的是太阳能与风冷热泵结合系统,空调设计也选用了风冷热泵机组置于酒店屋面。如果裙楼有设备用房空调方案也可考虑采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温)水机,即可提供冷源又可提供卫生热水。由于该综合体建筑地下室及五层裙楼屋面设备用房已很紧张,酒店空调采用了前种的空调方案。末端采用传统的风机盘管加新风机系统。

根据计算的冷热负荷比例,为节省机组的投资,空调制冷机考虑选用一台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和一台风冷热泵冷水机组。

三、选用节能环保型设备

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逐步增加,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由于R22,R123,R142b对臭氧层的消耗,到2030年将完全被淘汰,所以我们选用的制冷机一定要选取环境友好型制冷剂的制冷机,目前替代制冷剂有R410a,R134a。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4.5,第5.4.6,在选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时,一定要选用节能型产品,其COP值应满足国家规范要求。

四、中央空调节能控制及经济运行

当今建筑能耗的攀升,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节能减排是每个暖通人士的头等大事。确定了合理的空调方案,选用了节能环保的设备,空调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必须满足相关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3.27的要求;空气调节风系统的作用半径也不宜过大,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3.26条。

现在各种节能自控技术对空调系统运行都起到了很有益的作用。首先中央空调节能控制要考虑到整个空调的系统性,将冷热源主机、冷却水泵、冷热水泵、冷却风机等作为整个空调系统的控制范围之内,降低整个空调系统的整体能耗。此外,在空调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要对空调的负荷进行定期连续的检测,根据空调负荷的变化特点和空调的运行特点全面系统的技术处理空调的输出负荷,根据对不同时间段负荷变化情况的统计计算出空调主机的正确输出负荷,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和空调主机的负荷调整好空调运行的各项参数,对空调内部的水温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在保证空调运行效果的同时降低空调能耗。

本综合体建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相应型号的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根据空调运行的各项参数,计算出空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优化参数,充分利用变频技术控制好设备的转速,将中央空调内部的水系统循环情况调节到最佳模式,帮助整个空调系统在各种负荷的影响下都能够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并将空调水系统的循环流量科学地调节,从而达到全面优化节能的设计目的。

设计体会

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除了上述种种因素,设计中还应考虑各个空调水系统回路阻力尽量均衡,在每个空调水系统回路设置动态平衡阀,也可以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其次,优化空调系统末端自动控制,做好空调设备及管路的保温保冷,否则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科学的空调维护管理同样能降低能耗,例如合理的空调计量制,定期对空调系统换季保养,降低不必要的灯泡照度等等,所以要树立起每个公民杜绝浪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3】肖贺,魏庆芃:公共建筑能耗调查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暖通空调,2010,03

【4】刘桂恒,文开宁,陈德明,李泽辉:某大厦集中空调系统节能运行探讨

第4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核心,随着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中的技术问题显现得尤为突出,建筑学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及从业状况表明,建筑学专业教育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对建筑学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调整,加强建筑技术知识的应用,注重学生技术素质的培养。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是五年制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综合提高阶段的关键课程之一。该阶段的设计内容为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居住区规划设计等,引导设计训练向技术层面深化,向规划层面扩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在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加强建筑技术要求的必要性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具有广泛知识结构的综合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系统的工程技术知识,并涉及到建筑物理与设备、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构造等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及相关的建筑设计标准与规范、建筑经济知识和现行法规等多项建筑技术学科内容,因此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川。对于即将步人行业的建筑学系四年级学生来讲,加强建筑技术素质培养非常必要。

(一)现状

建筑学专业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到四年级已经相当全面,然而建筑设计中所应用的技术知识却很缺乏。长期以来,建筑技术是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只有将建筑技术知识与建筑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性与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能力型高素质的建筑设计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筑发展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方面是建筑高度在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建筑功能也在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建筑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建筑技术要求更加提高。

(三)建筑设计市场的变化

近年来,建筑设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方面,设计周期显著缩短,另一方面,工程项目技术要求明显提高,因此,市场对设计单位及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年来毕业生从业情况看,无论方案设计还是施工图设计,普遍存在技术知识差的问题,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在建筑学专业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大建筑技术知识应用的力度,加强学生建筑技术素养的培养,从而使建筑设计方案更具可行性,向实际工程设计要求靠近。

(四)中国的建筑节能政策

随着中国建筑节能政策的出台及建筑节能目标的实施,对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进行建筑节能计算,合理选择建筑构造方法成为建筑技术设计的一项新内容。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并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技能,应成为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结合四年级的居住区规划及住宅单体设计,开展对建筑节能知识应用的教学。

(五)中国注册建筑师制度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执业建筑师必须全面掌握建筑设计相关技术知识,并且具有很好的技术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建筑技术素养是每一位建筑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较强专业技能的学生,是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建筑技术应用教学改革及效果评价

(一)调整建筑设计内容,加强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学生对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节地意识不断增强,建筑物呈现朝高度发展的趋势。此外,建筑物组成由原来的单一功能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规模也有越来越大之趋势。所有这些特征交织在一起,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针对建筑发展的特点,对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多层综合性建筑改为高层建筑,目的是要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建筑的各相关专业知识,将所学专业技术知识综合运用于建筑设计中。

多层建筑设计,重点解决建筑功能、空间、流线与建筑造型之间关系的问题。而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技术知识要求更加综合、全面,表现如下:(1)建筑造型应结合建筑结构选型进行综合考虑;(2)各设备系统完善,建筑设计方案中要求设置相应的设备用房并满足设计要求;(3)地下室空间的合理利用;(4)地下汽车库设计;(5)高层建筑防火设计。

通过高层建筑设计训练,学生对建筑的组成系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掌握了高层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要求等技术方面的知识,通过在设计方案中的应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高层建筑的造型特点、性格表达及细部处理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地下停车库及防火等方面的设计,学生对技术规范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结合住宅建筑设计,进行建筑节能计算及构造设计

结合国家建筑节能政策,在四年级开设的住宅建筑设计课程中增加了建筑节能设计辅导,要求学生运用建筑节能理论对住宅建筑设计成果进行建筑节能计算,了解并掌握建筑节能计算的一般方法,了解建筑节能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技术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树立了节能环保意识,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他们将节能环保作为整体设计的一个有机部分,从而提高了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设计方案的能力,对节能计算参数的确定及计算结果分析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把握,为五年级业务实践课程和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三)借助设计软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推敲

在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对新方法、新工具进行探索性使用,尽可能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思考,从而培养综合思考、反复验证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实用性设计软件对建筑形体、外部空间及建筑日照分析等进行研究。

日照是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日照标准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能否满足日照标准,直接影响到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日照间距确定的常用方法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当地规划部门关于日照间距的规定;进行日照分析。

在地价飘升的今天,设计分析软件为日照分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成为当今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设计软件分析,精确度大大提高,操作简便而直观,目前设计分析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中。超级秘书网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日照分析软件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将抽象的日照标准要求有了直观认识,对居住建筑日照要求有了深理解;其次,对规划设计方案的调整目的性增强,使设计成果趋于合理化、多样化;再次,学生对新软件的应用有了很好的掌握,应用能力明显提高。由于借助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方便快捷并且直观,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在上述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的效果在一些方面已经呈现出来。学校教育中目前的改革试验效果还会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成果显现,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反馈中逐渐收集归纳。

第5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Abstract:Integrative abilities i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theories are the focu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programs of the fourth grade. Dominating by 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design, the technical courses are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teaching programs and the technical teachers cooperate in the design guidance, so that the students could combine the knowledge of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the technical rationality of their design projects. In this way, the students could gain integrative abilities and applying abilities, grasp new technical methods, and the creative design ideas under technical rationality could be inspired consequently.

关键词:整合教学;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参与辅导

Key words: teaching organization;architectural design;architectural technology;cooperative guidance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12-02

0引言

建筑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除了数学、英语、社科等公共课外,主要由建筑设计课和相关专业理论课构成以及相应的实践环节构成。而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重点所在,是学生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门主干课程。

目前建筑学教育基本采用两条线的教学模式,即建筑设计主干课为主线,其他相关理论课程及实践训练为辅线。在纵向上,由一年级的基础课开始到毕业设计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通常依据类型建筑难度和特点拟定设计题目,通过具体设计作业的训练掌握设计思维方法和技能;在横向上,配合建筑设计主干课的进程,为学生开设相关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的教学通常以课堂讲授为主,考核方式基本上为卷面考试、撰写论文或者完成作业。通过这两条线的相互配合,学生能够具备基本设计能力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一点就是,相关建筑技术课程设置与设计主干课教学的结合比较薄弱,学生在设计课中综合运用技术课理论知识方面缺乏直接指导,一方面妨碍了对相关技术课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又苦于无法深入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检验。建筑学高年级设计课教学着重于训练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强化技术课理论知识的运用,上述矛盾更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作业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技术上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低年级的设计课程往往更着重构思能力培养,部分学生主观上对建筑设计的理解片面,过于追求建筑形态,对建筑技术要求重视不足;二是建筑设计课的指导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对相关建筑技术的把握能力不一,存在某些知识盲点,对学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技术疑问无法全面、准确地解析指导,客观造成学生作业技术含量不足,纸上谈兵。

针对这种不足,探索如何将两条线更紧密的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显得很有必要。

1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是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的一个重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学计划结构采取了两段式、“3+2”的教学体系,专业教育的前三年为专业基础教学,后两年为专业扩展教学。专业基础教学阶段重点在学生的设计方法、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知识面与应变能力;专业扩展教学阶段则强调多元化、专业化和研究创新等发展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的建筑设计课中,在三年专业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各种技术、经济、法规等的学习掌握,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设计思维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建筑与技术的结合是一个重点。如通过影剧院建筑设计学习包括声学、视线、大量人流疏散等技术难度较大的建筑设计;通过高层综合楼建筑设计研究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复杂功能综合设计;通过规划设计探索新技术分析手段的运用建立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辅相成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其次,设计课的教学通过强调实践性、技术性为五年级上学期的设计院实习和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也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以整合为目标的教学计划

基于以往教学模式的不足和各阶段的专业教育特点,以整合为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显得很有必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建筑设计主干课为核心,整合结构、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数字技术等工程技术课,以及法规、规范和经济等业务知识。

按照整合性教学计划的要求,建筑学四年级教学组通过探索以年级设计课教学组为主导,统筹技术理论课教学,相关教师参与辅导的设计课教学模式,使学生结合相关技术课理论知识,针对设计个案进行技术合理性研究,强化综合运用能力,结合设计学习新技术手段,激发在技术合理性条件下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2.1 技术课程进度安排与建筑设计课紧密配合如四年级的设计课题主要为观演建筑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和规划专题设计,因此在相关技术课程的配合上,安排如建筑防火、建筑技术、相关设计原理等课程同期进行,这为技术课教师结合课程讲授直接参与设计课题的辅导提供了可能和方便。

2.2 技术课教师为学生进行设计研究提供支持作为专业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四年级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归纳综合从而进一步提高的过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对设计本身有了比较强烈的自我思想和判断能力。建筑设计课教学侧重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具备研究型设计能力。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的角色既是导师,又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在设计的大方向上给出导向性的意见,对次要设计问题则采用研究探讨的方式推进设计。同时,研究型设计能力离不开对相关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技术课教师在设计过程中,既充当指导教师,又是工种合作者,为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持。

2.3 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完善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水平相关技术课教师直接参与建筑设计课教学辅导,加强对设计作业的技术设计要求,提高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且,通过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师参与指导,与设计课教师相互交流,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设计课题的设置,也便于设计课教师对建筑技术教学增进了解,消除知识盲点,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3整合教学的过程组织

整合教学,首先是“人”的整合,即在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引入技术课教师,结合不同的设计课题教学,采用如讲座、参观、辅导、研讨、评图等多种参与设计课教学的方式,使建筑技术课教学更紧密结合设计主干课教学过程,便于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3.1 设计课专题讲座在四年级的设计教学课题中,针对每个课题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技术专题讲座。如高层综合楼设计,除了同期安排的建筑防火理论课外,在修正图阶段安排建筑结构课教师根据题目的特点讲解项目高层结构设计的要点,针对学生草图设计阶段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优点、缺点,给出指导性的修改建议。对高层建筑设计而言,多数的学生比较倾向于挖掘造型的可能性,关注形态的塑造以及裙楼、塔楼的特色空间的设计,对于结构合理性一般不太注意,对核心筒设计的合理性、体形的高宽比、完整性等关注不足,结构课教师的针对性讲座在修正图阶段进行必要引导,适度扭转学生的设计思维。这种针对个案提出的建议对学生而言非常直观,印象深刻,从而也促进了对技术课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样的,在影剧院设计课题中,对于大跨度结构、特种结构的专题讲座也作用明显,很多同学在构思的过程中往往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在结构方面是否可行忐忑不安,这里的结构讲座除了有效纠正学生作业的结构问题外,同时也提供设计构思必须的结构知识支持,使设计成为有源之水。其次,观演建筑中的声学设计讲座、视线设计讲座等,都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这类讲座重点在于应用,适当提点相关技术课的知识要点,与理论课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整合设计课与技术课教学。

3.2 工程实例参观对学生而言,课本知识与摆在面前的实例相比,后者更为生动直观,技术课教师有时会结合课程安排实例参观,设计课教师根据设计课题也会考虑组织学生参观同类的工程实例。因此,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显然会更为有效。比如参观影剧院实例,除了参观舞台、观众厅、后台等空间外,也参观冷冻机房、变配电房、发电机房等设备用房,教师的参观讲解既涉及到建筑设计问题,也涉及到建筑结构,建筑声学、建筑设备问题,在参观过程中,尽量安排技术课教师引导参观可以更为准确、透彻地讲解技术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参观学习的效果很有帮助。

3.3 设计辅导和研讨设计过程的辅导和研讨是技术课教师参与设计课教学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最近的教学方法尝试。除了安排技术课教师参与,也邀请设计院有经验的工程师友情客串,尤其近年来设计课题“真题”化给后者提供了现实可行性。技术课教师参与指导通常根据设计课题的进度安排全程或阶段性介入。在高层综合楼设计中,建筑结构的教师在修正图阶段开始介入辅导,一直到学生完成正图;在影剧院建筑设计中,则从草图阶段开始参与辅导。根据教学安排,每班安排一位建筑结构教师,每周参与两个设计课教学单元的辅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情况和进度可随时向结构教师请教,大到建筑结构选型,小至柱子的尺寸大小等,及时修正方案的结构问题。而影剧院设计中的声学问题,相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安排若干课时段接受同学咨询,帮助学生完成观众厅的声学设计。

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年级教学组也引入了技术课教师参与指导。教学别安排通风设计研究环节,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模拟分析软件对方案在总体布局和单体设计两个层面进行通风设计研究,通过研究优化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内部空间组织设计。专题研究安排一至两周时间进行。由技术教师开出专题讲座,讲授通风设计的原理和计算机模拟分析软件的运用;其次安排建筑技术方向的研究生配合技术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建立计算机分析模型,按照基地情况设定周边通风条件后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分析数据和图解,对建筑群体组合进行必要调整。同样,对每个住宅单体的单元组合,室内空间设计也进行模拟分析,调整房间组合、门窗位置等,优化单体设计。这种专题研究摆脱了以往居住区规划设计指导中仅有设计原则的定性分析的不足,以直观的数据分析提供定量的设计依据和参照,从技术层面上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利用环境,建立科学的建筑与环境观。

3.4 参与作业评讲技术课教师参与设计作业评图主要是检验设计中的不足。尤其对优秀作业的评审,要求设计成果在各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通常,正图评审后会安排统一的展示和讲解,由小组指导教师对每个设计方案作总结性评价,一般情况下侧重于讲述建筑设计及建筑表现的问题。技术课教师参加对作业的最后成果的评讲则可以使评价更为全面,针对技术问题提出参考性的意见,便于学生认识不足,继续改进设计,更深的理解经济、合理、实用的建筑观念。

4整合教学的组织要点

4.1 每一设计课题设一至两个结合点为宜设计课的中题通常7-8周,长题则10-12周,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根据设计课题的特点确定1-2个结合点,以避免喧宾夺主,影响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如剧院设计结合建筑声学、建筑结构,高层办公楼结合建筑结构,建筑通风、热工计算机模拟工作量较大,则结合长题住宅区规划设计进行。

4.2 针对技术课程特点确定整合方式我们在四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的建筑技术整合中,主要考虑了建筑通风、热工计算机模拟、建筑声学、建筑结构三个内容,引入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师就具体设计课题,在技术课程之外做更有针对性的讲座,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仍以适当深化的概念设计为定位,而整合建筑技术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设计过程、工作方法有全面了解,并加强建筑技术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操作层面上,不同的技术课的整合方式有所不同,如建筑结构课的教师在讲座之外,在设计的深化阶段对学生设计方案提出完善意见,特别是对创意比较大胆的结构形式设想实施提供协助,并参与设计成果的评价;建筑通风、热工的计算机模拟,由于涉及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对学生而言在时间和精力上存在困难,我们利用建筑技术方向研究生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由研究生与部分学生联合开展设计研究,研究生承担计算机软件模拟的主要工作,本科生根据反馈结果调整、优化设计,保证设计研究的深度和准确度;建筑声学则主要以讲座、提供基本资料、计算表格,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简单的计算即可。

4.3 内涵与外延并重目前,整合建筑技术的设计教学尝试中,我们主要关注“外延”部分,即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应用,而对“内涵”,如建筑规范、建筑构造方面的整合未有深入涉及。从建立全面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角度考虑,加强“内涵”整合非常必要,这是我们基于整合思维的设计课教学组织后续改革的一个努力方向。

第6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华东智能建筑优势WTO挑战

一.华东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4.加强团结,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学术水平

华东地区以目前三地(上海、浙江、江苏)学会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在举办报告会、展览会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有条件时争取举办国际智能建筑研讨会,以提高我国学术地位与声誉。

5.加强宣传,提高建设业主的认识,搞好定位和管理能力

由于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过于迷信,必然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智能”就应该无所不能,更有甚者将该项目的投资仅作为提高“身价”的目的,不清楚智能化建筑工程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物业管理重要的基础,认识不到日常运行中所需的微利投资能得到高额利润的回报。因此,建议应该有国家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强制性的将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纳入正常轨道,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6.协助政府搞好注册电气工程师复习培训工作,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水平

据了解,国家人事部将在2003年6月第一次开考注册电气工程师。其中,建筑电气业属于此系列,智能建筑弱电设计师大部分也要参加此系列考试。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编写复习参资料,建议华东地区也要作好考试复习培训工作。最后作者衷心希望华东地区智能建筑业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在业主、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努力下,营建出更多的高质量优质智能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徐兴声,《WTO与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4.4,P34―P38

2.路更可,《试论面对入世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的对策》,《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2.2,P31―P34

第7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字: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工艺;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U215.14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大跨度空间结构是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大跨度空间结构在荷载作用下表现为三维受力特性的结构,其常见形式主要包括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薄壳结构等。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按整体刚度差异可分为刚性空间钢结构、柔性空间钢结构及混合空间钢结构。刚性空间钢结构主要有空间网格结构(包括平板型网架、曲面网壳、网格梁)、拱型结构和表皮应力结构;柔性空间钢结构包括悬索结构、全张力结构(索穹顶结构)和薄膜结构;混合空间钢结构则是上述两种结构的组合结构体系。

2.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施工方法

确定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施工方案时应充分考虑结构在各施工阶段的力学特性及其构造特点;在确保施工质量、结构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并根据现有施工技术条件和设备资源配备情况选取合适的施工措施。现阶段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常用施工方法主要有高空散装法、分条分块吊装法、整体吊装法及整体顶升法、滑移法。近年来,国内外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大量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提出了一些新型施工方法,例如“折叠展开式”整体提升法、Pantadome 法和高空曲线滑移法等。

2.1.高空散装法

高空散装法主要是将单一杆件连同节点直接安装到设计位置,广泛应用于螺栓球节点网架和网壳结构中,按照支撑形式可分为局部点撑悬挑法、分片滑动支撑法和满堂红支架支撑法。目前高空散装法施工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1) 合理安排拼装顺序,减少累计误差以控制拼装精度;

(2) 在拼装过程中应进行误差调整,确保拼装后的结构质量;

(3) 严格验算支撑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最大沉降量,应特别注意对分片滑动的支撑系统平面外刚度的计算;

(4) 杆件拧紧扭矩应达到设计要求,且在后期的涂装过程中要控制节点的漆膜厚度以防结构成形后水蒸气进入而锈蚀节点。

2.2.分条分块吊装法

分条分块吊装法是当今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安装的常用方法。分条分块的划分应首先根据现场条件确定吊机形式、位置与走行路径,然后基于吊机的吊装能力对整体结构进行吊装单元的划分,再根据划分后的吊装单元确定支撑位置。由于大部分的焊接和拼装工作均在地面进行,减少了临时支撑的数量,降低了施工面的布置难度,拼接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证。

2.3.整体吊装法

整体吊装法是现代吊装技术发展的产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空中拼装和焊接工作,提高了结构安装效率和安装质量。整体吊装施工可以采用一台或多台吊机同时进行,在场地平整、吊机走行路线顺畅的条件下还可以采用空中移位技术,大大降低了对下部结构施工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整体吊装施工中提升设备的布置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网架在吊装时的受力应尽可能接近结构成型后的受力;二是每台吊装设备所承受的荷载应该近似相等,并严格控制升降差以实现协同工作。

2.4.整体提升法

与整体吊装法相类似,整体提升法也是将钢结构在地面拼装,但整体提升法需要将地面拼装构件置于安装位置的垂直投影位置,且可以用小型设备安装大型网架。整体提升法特别适用于周边支撑和点支撑网架。按照提升单元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单独提升法、升梁提网法、升网提模法和滑模提升法等。

2.5.整体顶升法

整体顶升法主要是利用结构柱作为上升滑道,将千斤顶安装在结构各支点的下面,逐步地把结构顶升到设计位置[1],特别适用于采用双肢或四肢格构柱的结构。整体顶升法与整体提升法相类似,区别在于提升设备位置的不同,前者的动力设备位于结构支点的下面,后者则位于结构上面,两者的作用原理相反。采用整体顶升法施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顶升法需要有固定的导向装置,导向装置的设置要保证相互平行;二是应特别关注顶升过程中的同步控制。

2.6.“折叠展开式”整体提升(顶升)法

从结构设计方面看,超静定几何不变体系的力学性能最为稳定,是工程设计人员的首选;而从结构施工的角度看,几何可变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运动机构,便于施工。折叠展开施工技术就是综合考虑以上两方面因素形成的一种新型施工方法,主要通过拆除部分杆件,使原本超静定的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变成几何可变体系,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可折叠体系,通过大量的地面拼装,利用临时铰接点,然后将临时折叠的网壳提升到设计位置,之后补缺未安装的构件使结构变成超静定结构[2]。“折叠展开式”施工过程控制分析涉及到机构运动学、机构运动与弹性变形偶合的强非线性计算、瞬态动力响应、同步的控制与分析等多个方面[3]。

3.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3.1.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发展势头迅猛,从大跨度到超大跨度、单一结构体系到混合结构体系、从静态结构到开合结构及拓扑优化和新材料的应用使得施工工艺不断创新;且空间钢结构施工控制的复杂性和精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施工过程分析和施工技术的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结合建筑结构形式、施工现场条件限制、建筑设备的选择、工期造价等因素,探索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分析方法已经成为现阶段钢结构领域的研究热点。

从结构的整个寿命周期来看,风险概率最高的时段往往是在结构施工阶段,大量的工程事故调查表明,70%以上的建筑工程事故均发生在结构施工阶段。由于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具有庞大复杂的结构体系,其施工过程分析较为困难,工艺繁琐,使得建造时期结构失效的风险概率较高,越是复杂的结构,其建造过程中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大,需要更加深入系统的进行施工工艺探讨和施工力学行为的研究。相对于大跨度空间钢结构设计理论研究,其施工分析和模拟的理论发展较为缓慢,主要是由于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本身体型庞大、体系复杂,导致施工过程中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内力传递极其复杂,且引起结构变形的因素众多。

3.2.展望

目前,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力学理论的研究尚未成熟;大多数理论并未完全结合实际,很难对施工过程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的设计施工一体化程度较低,虽然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多数设计理论已趋于成熟,众多设计软件的出现又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但此类设计软件远未达到设计施工一体化的高度,缺乏对施工阶段必要的分析和技术帮助;

(2) 目前施工力学分析理论尚未成熟,针对不同施工工艺的众多施工分析方法比较零散,对于大型空间结构的施工全过程缺乏系统实用的分析理论;

(3) 施工技术水平落后导致众多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点的选择往往以经验为主,多限于工艺和构造上的定性保证,缺乏科学的施工过程简化模型、计算理论及定量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炽,空间网格结构整体提升法研究,空间结构,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