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技发展技术范文

科技发展技术全文(5篇)

科技发展技术

第1篇:科技发展技术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发展;审视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是近几年快速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在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科学发展观适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科学发展观中最重要的科技创新精神,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科学发展观与科技发展相结合,辩论的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深刻的探讨了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1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技术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前提下,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建设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坚持发展经济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用高科技的产物来服务于人,满足于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人类在提供脑力劳动,如何做到尊重人、相信人和发展人是现阶段企业领导的用人工作基准。在长期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影响下,能够充分调动人类的自我意识,这种强调个人意义的价值都会通过劳动体现出来,使人在极大地限度上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观是科技创新中又一个重要的原则,它是人类在面临大自然的惩罚时所换来的觉醒,是全人类必须坚持的走下去的必然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在满足现阶段人类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又不损伤后代人的发展。这其中包含在科技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的范畴、共同保护科技发展下的人类生存环境、绿色无污染为目标的科技发展等等方面。将科技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原则相结合,充分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有效的增强绿色科技的意义。全面协调是指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即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然保持满足人民的幸福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与人、自然、科技相互配合,从而构造较为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经济利益的提高与社会效益收入并不是相矛盾的,作为科技经济发展的主流社会,协调好科技进步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思想。

2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

2.1创新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以往的思维模式,转变成较为系统的、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思维模式。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以往危害人类健康和发展的污染品转化成健康的、绿色无污染的物品,从而造福于人类社会,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才能促进科技的创新发展,转变思维模式也是有效训练人才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操作中不断训练大脑灵敏度和智力的开发都有助于创新的思维模式培养。

2.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精神

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只有不断的提高自我修养和道德水平,才能从各个方面满足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创新科技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思想基础,构建了适合发挥人才创新精神的软环境。

2.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现阶段的社会是经济为主流的社会,也就是科技为主导地位的社会。科学技术对经济、环境和人文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科学发展观要求科技的创新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使技术不会枯竭,经济不会落后。科技的创新一定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创新科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发展中强调的重中之重,面对发展经济遭到破坏的环境,人类正在进行改善环境的补救行动,因此改善生存的环境也是创新科技的必然要求。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一直是科技创新下社会经济的必然要求,只有减少将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冲突才能真正的立足长远发展。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一直是这些年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针对以往的经验进行总结,可以把发展的问题概括成为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为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是全面协调社会建设、促进各种生产关系的基础。科技的进步是人类生活进步的重要基础,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资源的均衡是现阶段全人类必须深思的问题,必须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

3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3.1实施社会经济战略的关键

根据党的十八大内容指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发展的主要目标。实施以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创新科技的基础,通过创新思想,转变经济理念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质量,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主要都是强调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科技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优秀的人才就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而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3.2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

科技创新不仅仅要求人才的储备,同时也需要提供共同进步的社会环境。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科技,转变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创新科技构建的经济社会同时也离不开和谐的社会文化基础。培养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良好的文化氛围都为创新型社会起到了辅助作用。

3.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是一条长远发展的道路,对于科技发展的投入也是整个社会最重要的支出。有效的科技创新措施可以再短时间快速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整个经济时代产生深远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对科技投入的自己你还不能和发达国家比较,但在国民支出上占有重要比例。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我国还存着不足,这也是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的地方,及时的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人才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引导和扶持创新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的政策上对创新科技进行支持,以达到社会经济进步稳定社会和谐的目的。

4结语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源于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只有不断的储备新型知识人才可以保证科技不会落后。我们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可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道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从而不断的创新科技。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新技术是长大国家实力的关键,科学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去,其中包括军事、国防、经济等等方面,满足了我国不断发展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本篇文章就科学发展观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充分论证了科学发展观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建福.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J].经济师,2010(08).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李志红.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4]刘相,朱健,田海花.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02).

[5]林忠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发展战略带来的变化[J].社会科学研究,2010(06).

[6]王云鸽,彭志君.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3)

第2篇:科技发展技术范文

一、科技档案管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1.档案管理是科学技术的保存载体。

人们在进行科学活动时,形成的是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在逐步进行实践操作后,才能形成最终的科技成果。就科技思想而言,其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而这些文字资料就形成了科技档案。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不仅能够完整地保存科技成果,而且也能够确保对科技发展趋势的理解。

2.科技档案管理可以有效保管科技成果。

对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保证科学技术不断地被积累与分析,从而体现出科技档案管理对于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文献等,对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只有不断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解读、分析,才能够确保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成果都被广泛地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其中意义最大的便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网络信息技术则使得档案工作更加方便。最近几年,智能软件、二维码扫描、云储存等先进技术,也在档案管理中得到运用。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档案管理在结合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对科学技术不够重视。

目前,个别部门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投入不够,制约了其发展。我国目前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还没有制订统一的标准规范,使得地方政府对于这方面的投入不够主动。由于长期缺乏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一些地方的档案管理还处于止步不前的的状况。

2.对于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和处理。

一般情况下,进行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时,由于工作量较小,结构比较简单,较容易做好完备的处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不断地堆积,档案的更新和管理会变得十分复杂和繁重,再加上目前科技信息的更新速度十分快,如果没有做好收集工作,将会出现滞后现象。

3.现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科技档案管理对于专业性的要求较高,现有的管理队伍普遍缺乏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现代化的操作经验不足,管理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同时,由于我国在档案管理人才方面的教育和储备起步较晚,新一代能够达到要求的人才出现了断层,人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三、实现科技档案的高效管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1.转变观念,加大对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视程度。

首先,国家要对科技档案建设有一个明确的总体规划。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明确的任务划分,促使地方转变观念,加大财政投入。其次,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引进、人员培训等工作要进行考核评比,激励相关部门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2.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对于档案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引用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

对于管理方法,特别是对于管理流程的把控,要多进行交流和模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分类和归档,在查询这些档案时能一目了然。同时,要建立统一和快捷的登录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要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更要使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变得高效、方便。

3.建立一个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这对于档案馆来说,特别是对要处理海量信息的科技档案馆是十分必要的。就档案管理而言,从科技信息的原始收集、储存、整理、检索、利用做起,再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实行全国联网,做到资源共享。这样能够充分保障档案的利用效率,也更有利于信息管理。

4.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人才教育。

第3篇:科技发展技术范文

关键词:贫困;生产;科学技术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贫困地区科学技术的作用也不例外.在“七五期间”,国务院将解决贫困地区的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所以能否使得贫困地区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经过自身的努力使得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能否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功开发出来.决定经济能否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科学技术的应运.所以科学技术在贫困地区的作用及意义至关重要.

1科学技术在贫困地区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贫困地区能够尽快脱贫致富,摆脱落后的地位,国家政府向经济贫困农村地区也投入了巨额发展建设.但是效果不尽人意.贫困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不得不承认没有对科学技术全面的开发和使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生产力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对自然界进行影响及改造并且从中获得物质资料的一种能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归根结底,贫困地区农村的经济落后是由于当地的生产力不发达.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贫困地区的主要表现为教育设施的落后,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交通的闭塞等.与东部地区相比,最重要的是差在科技发展.科学技术是促使生产力进步的重要的因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了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的关系,同时实践也证明了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的更新发展.所以贫困农村地区想要脱贫就要重视科技的发展,想要劳动者能够掌握科技,就应该重视提高贫困地区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济人以财,不如济人以艺”.这是我们在实践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只要让贫困地区的农村人民也掌握了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才能使得他们掌握了脱贫的技能,才能使得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永久的动力.我们国家虽然对贫困地区农村的建设有一定的政策,但是我们国家财政收入有限,不能将大部分资金一直投入贫困地区,先富带动后富是我们国家的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共同富裕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实践经验表明,国家不能一直对贫困地区进行授人以“鱼”,要授人以“艺”.国家不断的对贫困地区授“财”,一方面不仅增加了贫困地区对国家的依赖性.同时也使得当地人民的积极性降低.所以实践表明,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是使贫困地区的人民掌握生存的本领.在现代生活的方式中,科学技术作为促使经济发展的硬件,与相关先进的管理经验及生产力相结合形成现代化的软件.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软件”有着催化剂的作用.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生产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及生产力相结合,使生产力、生产资料、劳动者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现代工业化的速度与效益要超过传统的农业发展.在我国贫困地区,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传统的农业发展.在生产的过程中,主要以落后的生产资料(锄头,镰刀、柴刀),种植的主要对象是以玉米、小麦为主的杂粮.以及素质较低的劳动者.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劳动者、劳动资料还是劳动对象.他们的结合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不沾边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先进的生产方式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在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种传统的组合方式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合理的.首先,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一般的贫困地区地形都以山区为主.其次,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贫困山区的农民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及固有的思维模式,很多人不愿意尝试创新及新的生产方式.只要将这种生产力扩大才是贫困山区农民经济脱贫的根本出路.所以贫困地区想要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应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合理的应运科学技术.

2科学技术在贫困地区的应用与发展

2.1科学技术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的提高,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农业生产前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的提高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已经与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已经在农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农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速度与当地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广度与应运科技发展的速度.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政府,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及相关的政策,其次是国家与相关部门对我国第一产业的投入与科技的推广与发展.最终使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不断提升,他们经济效益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在农业总产值中28%的产量是由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应运.我们在三步走战略中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小康水平,2050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对于科技的依赖程度也不断的提升.所以,从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农业的经济发展想要提高经济效益,最重要的就是对科技的应运.

2.2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

通过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在我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及水平.所以我们想要科技兴农,想要通过科技的发展带动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推广我国的科技成果.经过统计我们国家的关于农业科技成果有近3000项,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对农业技术的推广程度低,推广的覆盖面小.所以我们国家想要科技兴农就要增强推广科技成果.影响科技在贫困地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当地的相关部门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引导及对科学技术能够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效益的依赖性的客观的认识.再次,我国在农业发展体系上的不完善,有些贫困地区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及农业科技的应运在当地还处于空白.

2.3推广使用的科技,实施科技兴农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贫困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程度,科技发展的落后,科研人员的缺乏,所以决定了在贫困的农村发展科技不可能以科研为主,对于贫困地区农村科技的发展主要是以学习、引导、借鉴为主.政府部门要注意多引进成功实用的科研成果,通过借鉴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们有成功的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一种种植业的发展,虽然说他们新在能够合理的掌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掌握一定的技术专长.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只是很普通的科技知识.是比较实用的易掌握的科技知识,如果我们的科技兴农的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科技知识普及面较广,科学技术的知识能普及到每家每户,通过普及,教育使得贫困地区每家都掌握的一项生存技能,掌握了种植的技能及方法.那么就等于帮助贫困农村的人找到了致富的道路.内因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贫困地区想要脱贫致富,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得当地的居民掌握致富的技巧及方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正确引导下,将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与科技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使得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得到质的飞跃,同时通过交流合作,也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指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中国社会能不能安定和谐的发展,要看中国农村的经济能不能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能不能提高.因此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我们国家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要抓农村地区的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建立及完善市场机制体制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与提供热心的服务,将政府的管理型职能向服务型职能转变.

3完善机制、因地制宜

3.1开展实用性的科学技术教育

我国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所以我们在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方式,应该根据农民的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利用可以通过电影或影视的方式,将科技知识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生动的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样更利于对贫困地区的文盲、半文盲对于知识枯燥及理解上的偏差等问题.在对农民传播科技知识的经验中,我国有一些省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河南省,在河南首先将影视教育引用在农民教育中;其次,定期对骨干领导人进行培训,领导人要对新型的科技进行熟悉引导;再次,将开展科技培训班,将科技知识普及面增加.最后河南将培育的骨干进行实践.根据季节及当地的资源优势将领导骨干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对农民就行现场教学.

3.2实施“引进来”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载体.所以想要掌握科技,离不开人才的培育.可以发现,在贫困地区经济相对发展较好的地区,技术领导人不是来自乡村本土,而是政府花钱,或者外聘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一般都有丰富的科技兴农的经验,同时能够对新型科技具备较高的知识掌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一般贫困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远,条件差,气候恶劣,所以想要引进科技人才就要通过丰厚的待遇来吸引.同时,我国也要注重东西部的结合,将东部的经验引入到西部,并且鼓励东部与西部之间经济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在发展中坚持共同富裕,互惠互利的原则.

3.3建立健全农村的科技推广组织

在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要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实地调查及访问,同时对科技知识推广的专门的组织机构.这个机构要将新型的科技兴农的技术搜集起来并且将科技成果在其他应运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给予村民借鉴及分析.我们要反对形式主义的组织机构,要将责任到机构,到领导骨干.注重实践出真知,通过引导与示范,使得农民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接受,将积极主动的接受新的科技知识,并且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同时政府可以采取抓重点的方式,将选几户农家作为重点示范及培育对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刺激农民的攀比心,有利于推进经济建设.总之,贫困地区的经济想要脱贫致富,首先要依靠科技,科技兴农,同时要有良好的政策做支撑,并且有责任心的领导骨干做引导,贫困地区的经济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周扬,刘继来.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3):269-278.

〔2〕刘义兵.论西南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25-28.

〔3〕莫子刚.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J].理论视野,2007(12):51-52.

第4篇:科技发展技术范文

但是对于已经产生科学兴趣,却由于个人条件无法开展有效的科学实验和科学学习的公众呢?图书馆似乎是他们的理想求知场所,但并不专业,也仅限于纸上谈兵。许多名牌的大学也似乎都有着良好的学习实验场所,但很可惜,对于大部分公众都无法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这种需求下,一些新的形式的科技展品已经出来,这部分展品代表着最先进的高新技术,是高新技术的直接展品化转换,而不仅仅是在展品中使用某一项高新技术。如现在正在发展的中国数字科技馆展品、张恒地动仪最新复原展品和各种专业科学知识类展品,能让公众接触和认识到当今世界的前沿高新科学技术,时刻跟上认知和学习的步伐。

二、科技馆展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科技馆展品首先给公众带来的是一种科学技术力量的冲击,这种冲击感本身也是科学普及的一部分,让人们产生一种新奇感和兴趣感,进而愿意去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进而开展科学研究,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1、科技馆展品对科学普及的阵地作用

科技馆展品对科学普及的第一作用就是其独一无二的公众化教育阵地作用。他最大的优势是受众是完全开放化的,可以接受下至青少年儿童,上至大学教授、科研工作者在内所有科学学习群体。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它的单一展品虽然有学科领域的划分,但它的整个展品体系本身是可以包融所有学科的,这一特点可以让公众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不受单一学科知识领域的限制,更好的实现学科研究领域之间的融合与穿插。其次,阵地作用还体现在它的稳定化。作为科技馆展品整个群体,它拥有稳定的展示环境—常设展厅,这使它更能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安排,使一个地区的公众科学水平稳定、有序的得到逐步提升,起到科普推广的良性循环作用。最后,阵地作用还体现在它在其区域的管辖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大型专题展览和各种形式的巡展。大型专题展览的展品可以具有更加丰富的展现形式,从而吸引公众的科学兴趣,间接起到短时间的扩展科普管辖区域的目的,表现出新颖性强,轰动效应高的特点。

2、科技馆展品对科学精神培养作用

科技馆展品对公众科学精神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兴趣的激励作用。科技馆的展品由于其本身设计灵活,科学现象的展示又是其主要的科学传播目的之一,因此其展现出来的科学实验更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令公众在与科学的接触中产生良好的印象,去除其枯燥、无味的原始认识。二是对探索精神的调动作用。当科技馆的展品融入互动性的环节时,可以让公众直接参与到展品的互动当中,就像自己开展一场实验探索一样,在探索中寻找科学的原理,进而培养出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三是对科学求知的渴望态度。公众在对科技馆展品的参观过程中,能够直接观察和体验到一些平时没有看到或难以看到的科学现象,如法拉第笼、磁悬浮、辉光球等。通过对这样现象的深入观察,产生想要知道其中原理的心理,并主动的为解答疑问去寻找答案,形成开拓进取的求知能力。

3、科技馆展品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平台作用

科技馆展品对公众的科学学习作用主要表现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观式的科学知识学习,二是体验式的科学知识学习。直观式的科学知识学习就是通过直接观察展品,通过了解其结构、原理、用途等基础属性,对其所包含的科学知识进行了解。这类展品的学习对公众的自身科学素质要求较高,一般适应于对科学已经有一定兴趣或有一定科学基础的人群。这类展品典型的如汽车、飞机的剖面展品,它的优势是蕴含的科学知识丰富而系统,可以满足公众的求知渴望,对特殊人群的重复参观性高。缺点是展品本身缺乏吸引性,无法调动普通公众的科学兴趣。体验式的科学知识学习就是在展品的展现过程中加入互动的环节。这类展品往往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培养的作用,公众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加入到展品的互动中来,通过玩耍对展品本身产生兴趣,并接触到部分的科学知识。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参与学习的公众往往是非主动的,也就是说他们在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学习科学知识,因此他们学习的内容带有典型的盲目性和零散性,不利用自身科学水平的系统提高。

4、科技馆展品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从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上来看,科学研究固然在各大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却并不意味着是它们的专利。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的“民间英雄”,如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一开始的时候也并不是个专业从事科技研究的人员。科技馆的展品由于其独特的科技性,可以为这一类“民间英雄”提供科学知识学习甚至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平台,使他们能在研究的过程中比单纯的书本探索更接近于现实。从科学研究的数据研究上来看,将科研项目设计成科技馆展品并试运行,可以直接为研究提测试的平台,更快捷的观察到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为科学实验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从科学研究的产业化转换上来看,科技馆展品整体所构成的体系环境是一个集科学学习、研究和交流于一体的大染缸,它里面可以包含与科学生活相关的一切人员(其中包含青少年儿童,科学爱好者,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人员)。在各层次的人员彼此接触中,就有可能搭建起科学交流的桥梁。如果交流的双方正好是企业科技工作者和科学研究人员,那么科学研究的产业化转换就会成为一个自然而轻松的环节。

三、未来国内科技馆展品的发展优势

国内科技馆展品由于其发展年限,国内环境的不同,与国外科技类博物馆展品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展品质量偏低,展品创意性较差等方面。但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国内科技馆展品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

1、国内科技馆展品的整合优势是国外无可辟比的

纵观国外各大科技类博物馆,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侧重于科学兴趣培养,讲究观众互动,只进行常识性的科学知识培养;二是侧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讲究科学系统和前沿知识的学习;三是侧重于激发科学研究和交流,讲究展现高新技术成果,促进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无论是哪一类,它们都具有三个共同的缺点:

1)、经费来源不稳定;

2)、同一地区各馆之间缺少交流甚至相互竞争;

3)、无法有效争取国家科技部门的共同参与。这些缺点导致了它们的发展趋势较为单一,各类别场馆之间的优势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匮乏的瓶颈将成为它们无法进一步升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2、国内科技馆展品环境的亲民性将更有利于其功能的展现

国外科技馆由于其文化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使得它们无法达到大部分展品的免费开放,这使得它们丧失了一大部分的基层民众。而在历史的发展中,往往较为艰苦的生活环境更能够磨砺出具有科学探究精神的人才。这一发展的恶性结果就是,它们在一开始就几乎丧失了未来一半的科技人才。

3、国内科技馆展品所共同构成的网络体系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

第5篇:科技发展技术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史;价值观;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宝贵的社会型人才,是知识型、思考型的群体,总体来看,他们的思想道德良好,价值观取向也很积极。在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下,仍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与判断上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例如:政治信念不坚定、奉行拜金主义、爱慕虚荣等等。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不可控因素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相关部门对互联网的管控难度大,因此存在着虚假信息、网络诈骗、色情与暴力等一系列影响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现象,严重扭曲了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

(二)文化多元下的各种价值观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开放的环境也使文化交流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价值观也难免受到影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趋势,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向外输出“”“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想[1]。万圣节、圣诞节以及好莱坞影片等日益受到大学生们的追捧。2019年的香港暴乱事件中,参与者大多都是青年学生,他们被西方国家所谓的“言论自由”怂恿、利用,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稳定性与统一性。

(三)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贫富差距加大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发快速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加大等诸多问题。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影响,使得“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一切向钱看”等错误价值观念频繁被爆出。

(四)传统价值观教育体制不完善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来源之一。传统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枯燥,时间漫长,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夸夸其谈,学生在下面各干其事,使思想政治课逐渐形式化、表面化。其次,宣传口号、标语等老套的宣传方式,无法从根本上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取向,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导致价值观教育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

(五)家庭影响与大学生自身原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长期且深远。目前大部分家长对主流价值观表示支持与认同,但出于对子女利益的过度保护,往往在处理问题上又表现为实用主义。因此,青年一代在面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碰撞时,他们往往选择了后者。同时,在面对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时候,他们很难独立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开设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的必要性

与传统思政课程不同,科学技术史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门文理兼容、包罗万象的综合课程。它描述和记录着各门学科的产生、发展历史,以及展示了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凝聚了无数科学家们的心血和努力。因此,学好科学技术发展史对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甚远。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的丰富,二是科学思想的引导,三是科学精神的继承。

(一)科学知识的丰富首先,学习科技史有助于增长科学知识,开阔眼界。其次,学习科技史有利于充分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52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程,促进科学的创新。学习科技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掌握现在的科学技术。牛顿曾说过,经典力学体系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只有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我们才会对科学技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在已有的科学成果基础上创造奇迹。

(二)科学思想的指引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命运。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大国,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都用事实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征服世界的主动权。我国也是通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等先进思想扭转了发展落后的局面,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强国。

(三)科学精神的影响学习科技史有利于大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技力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无数优秀的工作者们对科技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为科学献身的奉献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其次,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学习科技史的过程中,知识的增长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三、科学技术发展史与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对策

针对当今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和判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内容涉及文理,包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要想使这些素材充分发挥德育作用,还需要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及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要坚持在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也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3]。通过了解科技发展史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以及科学家们高尚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符合社会前进方向、有利于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优秀品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学生世界观与方法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从而把握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教师要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教师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第一负责人,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只有加强老师的思想政治觉悟,才能充分发挥教书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其中。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库,掌握科技新动向,将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中突显出的高尚价值观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感染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创新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以往传统的科技史教学中,关于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教师应有效利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力求与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共鸣。通过一系列活动将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创新思维,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其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四)教师要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中的价值观教育素材科学技术发展史记录了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的重要科学技术成果及其诞生历程。其涉及内容广泛,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领域都有杰出科学家的伟大创造。因此,要深度挖掘科学技术史中的价值观教育素材,重点掌握我国科技史进程中的一系列辉煌时刻,充分发挥我国科技进步的“偶像”力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将爱国主义思想深深扎根在青年学子心中。学校作为培养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4]。将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与学生价值观教育相融合,向学生展现国内外伟大实践的重要过程及历史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夏小华.高校大学生崇洋媚外与本土自信思想纠葛的厘清与引导[J].青年学报,2019(03):54-59.

[2]张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张伟,陈世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生价值观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