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与生活范文

科技与生活精选(九篇)

科技与生活

第1篇:科技与生活范文

科技无处不在,科技使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我们的衣食住行一刻也离不开科技的贡献。

20世纪的发明与创造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变化。拉链:天衣无缝;洗衣机:解放劳动力;维生素:让生命之树长青;电饭煲:生米煮成熟饭;空调:这里四季如春;磁县浮列车:会“飞”的列车;霓虹灯:不夜的明珠……

啊!现在的科技真发达呢!就连我们的学校也存在着无穷无尽的科技。

第2篇:科技与生活范文

【内容提要】本文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进行了深入挖掘,提出生活世界具有主体性特征和人性化特征。通过考察胡塞尔的科学学说及其对“科学危机”的提出和解决,作者认为重视生活世界是胡塞尔的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思想。面对当代的技术危机和生活危机,作者从维护生活世界的角度提出了几点看法。

【正文】近现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近现代社会具有“生活-科学-技术-生活”这样一个巨大的双向动态循环结构。这一结构承继着近代科学的诞生而初具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近现代的社会运转中日益凸显并逐步取得规范社会发展走向的支配地位。在这一开放的循环圈中,生活既是科学与技术的发源地,又是其归宿。这一循环保持动态平衡已成为近现代社会良性运行所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这一循环的内部失衡往往导致近现代社会特有的危机:科学危机、技术危机和生活世界危机。在千年交替之际,人类社会再次步入大变革时代,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重塑着社会结构。反思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今天比在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迫的意义。

1 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概念最先由胡塞尔提出。胡塞尔设置了三条通往其先验现象学的道路,分别是心理学的道路,笛卡尔的道路和经由生活世界的道路。可以说,生活世界学说的提出是其先验哲学体系自身完善的需要,即以生活世界为起点最终走向先验的绝对意识。但是,不可否认,生活世界学说的提出也是他出于浓烈的现实关怀而作出的对当时欧洲科学危机的回应。他企图通过返回生活世界而找回科学的意义基础,以此来解救欧洲的科学危机、文化危机和人性危机。

胡塞尔未曾给出过“生活世界”的确切定义,为此我们只能通过考察他对这一概念在各处的运用来把握其内涵。在这方面,张庆熊先生和倪梁康先生各自作出了有益的归纳。

张庆熊先生认为胡塞尔是在以下三种意义上使用“生活世界”概念的。(1)“狭义的生活世界概念”,“它指日常的、知觉给予的世界”。(2)“作为特殊的世界的生活世界概念”,“人们各自的实践活动的地平圈是人们各自特殊的生活世界”。(3)“广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生活世界统一各个特殊的世界”。[1]

倪梁康先生对“生活世界”的定义是,“在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我们个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他归纳出生活世界的四个特征:(1)“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我们把它的存在“看作是一个不言而明的前提,不把它当作课题来探讨。”(2)它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客观科学的态度”和“哲学的反思态度”都奠基于“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之中。(3)“它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世界”。(4)“它是一个直观的世界”。[2]

下面我们将借助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为着我们的目的对人们的日常存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在此,我们尝试把生活世界定义为日常生活世界。众所周知,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过着一种社会生活。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条件是其进行社会生活的生物性基础;同时,人的自然存在、自然需求及其满足都被打上了社会的和文化的烙印。因此,我们可以从人的日常生活中区分出自然的和社会的两个层面。日常生活的自然层面是指人作为一个进行着感知的生物性个体的存在和活动;而日常生活的社会层面则是指人作为一个感受着和实践着的社会成员的存在和活动。日常生活的自然层面构成社会层面的地基,并对后者发挥着潜在的制约作用;社会层面位于自然层面之上,并将后者融入自身之中。不言而喻,我们在这里所作的区分是人为的,下文将证明这种区分对于我们的分析和讨论而言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从自然层面来看,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知觉给予的、直观的世界,是一个依存于我们的五官感觉的、具有形、色、声的世界。这个物体世界在空间上是三维的,在时间上是一维的。正是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与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物体相类似的自然存在物,把我们的心灵和意识视为这个世界内部的一个领域。虽然这个世界内的事物对我们显示为流变的,但我们仍能够断定它是一个内部由因果性联系的统一整体,是一个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无限的整体。胡塞尔把日常生活中的这种态度称为自然态度,把这种图景称为自然主义世界图景。[3]

若我们转换视角,从社会层面看日常生活,即把日常生活从其自然世界的背景中取出而置入其社会的和文化的大背景中,则日常生活将呈现出一番迥然不同的面貌。我们将会看到,知觉给予的世界被社会化的内容所充实。日常生活总是在知觉直观的世界中由社会化了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进行的。社会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层)为日常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而文化条件(包括传统、习俗、道德、观念)则为日常生活提供了行为规范;历史的、具体的日常生活正是在由社会基础和文化规范所结成的背景框架中进行的。

顺着上述两个层面深入分析下去,我们将发现,无论是生活世界的自然层面还是其社会层面都指示着生活世界作为一个融贯的整体所具有的两个鲜明的特征。即(1)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的世界;(2)生活世界是一个人性化了的世界。下面我们对生活世界的这两种特征依次进行讨论。

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的世界,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首先从自然层面来看,个人作为一个心物统一体,是其知觉世界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我们本身生活于这个世界之中,我们的人的身体的存有方式是与这个世界相适应的”。[4]随着身体的活动和移动,知觉世界内物体的外观将随之改变,知觉世界的内容也将发生改变。从社会层面来看,个人作为意志主体、情感主体和理性主体,在生活中追求着需求的满足和理想的实现。随着个人生活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的改变,随着其活动范围的扩大,个人生活世界的面貌将发生变化,其生活世界的“地平圈”(horizion)也将得以拓展。日常生活构成个人关注的直接对象和首要对象,我们对更大范围的世界的兴趣和了解是以我们的个人生活世界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

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人性化了的世界。在自然生活中,我们并不是把自然界仅仅看作一个冷冰冰的物体世界,而是以一种人格化的态度将其视为我们的生命活动得以在其间进行的亲切的“周围世界”。这个“周围世界”虽然具有一定的流变性,但从整体上来讲,它仍然是一个稳定的、可靠的和有效的世界。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我们以人格化的态度同他人交往,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被我们时时体验到的社会环境也提供了我们安居乐业所需的稳定性,构成为我们日常栖居的场所。总之,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我们将我们的人格外化于对象之中,使一切事物都笼上了一种人性化色彩,使它们笼罩在人性的氛围之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主体性征和人性化特征乃是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考虑到生活世界与人之存在的密切关联,可以说这个特征同时也揭示了人之为人的内在要求。如若生活世界的这两个特征遭到削弱和破坏,那么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人自身的存在。

2 科学世界

科学是从前科学的生活世界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对生活世界进行抽象的过程。胡塞尔认为,它“抽象掉了作为过着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一切在人的实践中的物所附有的文化特征,使物成为纯粹的物体。”[5]我们认为科学世界由科学活动、科学理论和科学所描画的世界图景构成。在胡塞尔看来,科学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世界图景:真正的世界是数学化和理念化的自然,是一个自在的物体世界。它受严格的因果规律支配,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和物理公式来规定它和说明它。

科学最初从生活世界中产生,最终达到一种科学的世界图景,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意味深长的变化。通过考察胡塞尔关于对科学所作的散乱论述,笔者将这些变化归纳为主要的三种。

首先是生活世界的直观自然向数学化自然的转变。胡塞尔认为对自然进行数学化的始作俑者是伽利略,他把传统的欧几里德几何学运用于物理现象,首先对自然物的形状进行几何化和直接的数学化,继而通过物体的性质与形状之间的联系,对自然物的物理性质进行间接的数学化。这样伽利略便得到了一个数学化的自然。“整个自然被当作一个具体的因果世界,并成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数学的对象”,[6]成为一个可以通过公式来把握和解释的对象。

其次是生活世界的不精确性向科学世界的精确性的转变。生活世界(就其自然层面而言)的基元是自然物(感知物),而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物理物。自然物是知觉对象,物理物(如刚体、电子)是理智对象。物理物是对自然物的一种抽象和更加精确的规定,是寻求以因果方式来说明自然的科学的基础。

胡塞尔认为在生活世界中我们就已经直觉到世界是一个由因果性样式联系的整体。我们作出预言并对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和支配,但这个世界还仅仅是一个“大致有规律的和充满着无穷偶然事件的系统”。[7]而在科学世界中,世界是一个“始终由绝对严格的法则制约的自然”。[8]科学思维取代了盲目思维。我们通过把握严格的因果性法则预见现象,“预先算计到周围事物的可能的反应并以自然的方式来支配它们。”[9]

再次,可感知的、离主体近的生活世界转向不可感知的、离主体远的科学世界。生活世界中可直观的事物是科学的出发点,而科学概念作为一种理论构造,它的对应物不能直接进入知觉领域。物理学家的经验是我们关于物的常规经验的深化,物理世界超出了一般的感性领域,而达到了一个比知觉水平更深的层次并构成着一个更加深层的统一体。<#10#>

经验的生活世界本质地具有主观相对性,因此,胡塞尔认为对于科学而言即使在现实中作为事实被直观地给予的东西,也还缺乏“客观性”。只有通过一义性的规定可感知感性的周围世界,才能克服主观解释的相对性,实现主体实际意义上的“客观性”。然而,当人们谈论“客观性”的时候,往往“不考虑经验这种客观性,认识这种客观性和实际地、具体地造就这种客观性的主观性”。[11]因此,我们认为对生活世界进行客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远离生活世界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对生活世界进行非人性化处理的过程。

必须承认,胡塞尔对科学的认识是深刻的和富有创见的。但是至少在一个问题上我们与他是有分歧的,这就是科学的客观性问题。在他看来,科学的客观性就是主体际体,即科学在诸多主体间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而我们认为,虽然就科学作为人类的一项集体事业而言,科学的客观性的确立必然是一种主体际性的活动的结果,科学的客观性必然以主体际性为前提和中介,但是科学的客观性的含义并不仅在于此。我们承认科学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它内含着人的主体性(主观性)因素,但我们同时认为科学真理透过其人化的表达形式,反映着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在事物。

3 科学危机

我们认为从科学诞生之日起(甚至早在科学从生活世界中产生的过程中),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之间就存在着一种活跃的互动关系。生活世界作为科学世界的诞生地和原初动机,始终对科学世界发挥着规范和制约作用;而科学世界一旦诞生,就立即像一切获得了自身独立性的事物一样,对其“母体”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深刻地改变着生活世界。科学危机的实质乃在于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危机。

一切理论的兴趣都来源于实践的兴趣。生活活动的需要导致和引导着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几何学就是在土地测量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是充满意义的活动,然而在对生活世界中的直观事物进行几何化和数学化的过程中,实际的意义被掩盖起来。科学方法与程序的技艺化(技术化)“是一个完全合理的、必然的过程”,但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在技术思想中的迷失,导致了科学符号操作的表面意义与本来意义的分离,使科学活动沦为一种与棋类活动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游戏活动,使科学方法变成一种“通过计算的技艺去获得结果的单纯技艺”,[12]胡塞尔因此称伽利略“即是发现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13]他发现了数学的自然和物理学的自然,却掩盖了我们在生活世界中感性直观的自然,掩盖了“理论的本来的、原始——真正的意义”。[14]毋庸置疑,这种科学世界在生活世界中意义基础的失落将导致科学的意义危机。

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原初明证性的王国”,它作为科学世界的“证明的源泉在起作用”[15]。生活世界中的经验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相对性,但它们仍然“是一切客观知识的基础”。这是因为科学理论归根到底起源于最初在生活世界中所获得的质朴的和直接的观察。我们在构造科学世界的过程中不能把直观事物予以排除,因为感觉世界是科学的起点,我们一旦排除它,就等于排除了科学世界所赖以依存的基础。“原则上不可知觉的”、“不可经验到其存在的”科学世界最终要返回到经验的生活世界中接受主体的检验和证实。因此,如果把直观的生活世界视为完全主观的,进而贬低生活世界和日常经验的地位,贬低“科学以外的涉及日常存有的真理的意义”,[16]那么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科学世界自身。这种态度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引发了科学的基础危机。

对于胡塞尔而言,科学危机的又一种表现是科学的价值危机。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世界,而科学世界则是一个力图放弃评价以保持价值中立的世界。经验自然科学寻求的只是事实,“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17]尽管实证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大大促进了我们对自然的控制以及社会的繁荣,“但是就我们的深层需要来说,这种科学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18]生活世界的价值需求与科学世界的价值无涉之间构成了一种对立紧张关系,这促使我们去怀疑、去反思科学的价值问题。

我们已经把胡塞尔所谓的科学危机归纳和细分为三种危机,即科学的意义危机、基础危机和价值危机。面对危机,胡塞尔采取了一条经由生活世界走向先验现象学的道路。在生活世界中,胡塞尔发现科学的意义是由生活主体的实践赋予的,而科学的基础则是由主体的实践经验提供的。于是,通过把“本身包括一切实际生活的(其中也包括科学的思想生活)和作为源泉滋养技术意义形成的,前于科学的和外于科学的生活世界提到首位”,[19]他就解决了科学的意义问题和基础问题。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既把自身设定为一种“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20]同时又自许为“第一哲学”。这种哲学把理性地认识普遍的存有,把认识包括人生和自然在内的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通过诉诸对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在先验意识中的地位进行恰当的说明,以及通过诉诸哲学理性来回答生活的意义问题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指引,胡塞认为我们最终能够克服科学的价值危机。

显然,胡塞尔并非从正面入手解决科学的价值危机,即并非使科学本身承担起回答生活价值问题的任务,而是把自然科学视为一种普遍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普遍科学(即“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将为一切价值问题提供理性的答案[21]。可见,他解决科学危机的途径乃是用理性哲学来弥补科学在价值问题上的无能。

通过考察胡塞尔对科学危机的解决,我们接触到了他的一个富有启示的思想,这就是要抬高生活世界的地位,将其视为我们所拥有的“唯一实在的世界”,视为一切意义的源泉和一切活动得以产生的母体。这一思想的实质就是突出人和人的日常存在,重视人的比较全面的需要。

4 技术危机与生活世界危机

科学危机,尽管是就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而言,仍然属于科学一方,与此相对的、属于生活世界一方的是生活世界危机。生活世界危机必然是科学——经由技术的物质力量——对生活世界施加现实反作用的结果。从科学到生活世界,中间经过了技术的中介;同样,从科学危机到生活世界危机,其间也必然经历了一场技术危机。就笔者的见闻所及,胡塞尔未曾谈论过技术危机和生活世界危机。若比附于科学危机的话,技术危机或许应该包括技术的意义危机、基础危机和价值危机。但技术危机作为一个被广为谈论的话题,它在当代具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认为技术危机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而给人类社会造成的一系列困境与难题。胡塞尔很少谈论技术危机,这恐怕是由于在他那个时代技术应用的弊端尚未充分暴露的缘故。近数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科技造福人类的丰功伟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与此同时,技术应用的恶劣的负面效应也是触目惊心的。这使得今天的人类已经不得不郑重地反思来自技术的危机。

我们把技术应用造成的问题粗略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技术应用给人类社会的外部环境和整体发展所带来的难题。众所周知,这一类问题包括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近年来兴起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就是人们为认识和解决这一类问题所进行的努力。第二类问题是指技术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内部环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构成生活世界危机。本文所要着重分析和讨论的正是这种危机。

技术应用(或社会的技术化)造成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就其积极方面而言,人在通过技术手段拓展周围世界的同时,扩展了自身的主体性,增强了控制世界的能力和驾驭自己命运的力量,在物化世界中实现了自身。就社会本身而言,技术改变着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分工与经济结构,并将引起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方式的改变。从文化方面来讲,技术应用必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文化环境,改变人们的既有观念,重塑社会价值系统并促动社会行为规范的转换。技术在大尺度范围内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虽然是持久的,但毕竟是间接的,它的最直接和最引人注目的影响表现在小尺度的生活世界中,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绝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技术对生活世界的作用全是消极的,必然细致分析技术在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和在什么程度上对生活世界造成了损害。我们认为生活世界危机的实质在于社会的技术化破坏了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即损害了生活世界作为主体世界的人性化世界所拥有的特征。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技术具有某种非主体化与非人性化色彩。这表现在技术设计偏重于追求效率与功能,不惜把人纳入技术系统自身之中,使其成为系统运转的一个环节(如生产流水线),从而把人置于从属地位。即便是作为现代技术之代表的计算机技术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比如它只能允许用户在预先设定的有限的功能菜单中进行选择,从而使人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在机器面前的被动地位。技术应用削弱人之主体性地位的另一种表现在于,随着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被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然而与此同时,人却没有相应地越变越“大”。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和万象纷纭的世界,更多的人感到像是处身于一部已发动起来的庞大的世界机器中,而自己越活越“小”。技术化同样消解着生活世界的人性化特征。以通讯技术为例,它虽然扩大了人际交往的空间,但这种以技术为媒介的方式增加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间接交流,人所直接面对的只是技术器具,面对面的、生动的和全方位的交流本是生活世界人性化的一项基本要求,现在却被生活的技术化所抹煞。

既然生活世界的危机源自技术化对它的损伤,那么危机的解救之道自然存在于对生活世界的重塑与维护之中。要维护生活世界,首先就要辨识出生活世界的核心部分,正是这些部分构成了生活世界主体化和人性化的根源,构成了任何技术化都既不能替代又不能抹煞的永恒之物。我们认为这种永恒之物就是人的生命存在。

人既是一种身体的存在,又是一种心理的存在。人的身体存在规定着人的存在和生活。比如,技术能改变人之衣、食、住、行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却不能改变衣、食、住、行这种需要本身,并且技术本身也产生于这种需要。人的身体存在于构成一切活动的基础,它作为活动的承担者起着制约作用。因此技术应以人的身体存在为中心,接受身体存在对于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以及对技术应用的限制作用。从心理层面来看,人又是一个以自我身体认同为基点的独立的社会心理主体。他的意识生活的中心是其个人存在。自我注视与自我关注是他与人交往和在其环境中开展活动的起点,并使他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主体性要求。这包括要求有一个稳定、有序和人性化的环境,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技术环境。而在当今技术的现实应用中普遍存在的却是技术对人的强制现象,这导致了对人身心正常需求的压制和扭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的异化并引发了生活世界的危机。

技术应用带来的问题只能通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纠正和解决,但这种发展不是放任技术漫无目的地发展,而是必须将其置于严格的价值规范下。如果说为了消除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必须发展节能技术(或新能源技术)、绿色技术(环保技术)和生态技术,那么若要解决生活技术化造成的主体性和人性的丧失问题,就必须发展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的技术,进行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的生产。以人为中心是指在设计和应用技术时要顾及到人的身心双重需要,力求使技术适合人的身体存在并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从而避免强迫人去适应技术,避免技术变成一种对人的专制力量。

在这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最新进展使我们看到了希望。“自从计算机发明以来,传统的信息处理环境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是人围着计算机转的,人不得不去‘凑合’当时的计算机所能提供的条件”。[22]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步使计算机的功能更接近人的思维规律,更缩小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隔阂。灵境(virtual reality vr技术(或译为模拟现实技术)将促进从“机器是主体”向“人是主体”和“机器围着人转”的转变。它将“使原来只善长于处理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的计算机也善于处理适人化的多维信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人机环境,人不仅能从外部去观察信息处理的结果,而且能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形体、手势或口令,参与到信息处理的环境中去,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23]。钱学森同志认为“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震憾全世界的变革,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件大事。”[24]另一方面,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不仅具有支持人机交互的能力,还能支持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它将把计算机引入到群体协同工作的环境中,以计算机为中介来帮助人与人的协作。高效的人与人交互界面将是一个多媒体的界面,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借助文字、语音和图象等媒介进行比较全面的交流。[25]

我们相信,随着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人必将寻回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并恢复先前弥漫于生活世界的人性氛围。技术时代的问题“归根到底涉及人在与人和非人的周围世界的相处中能否自由地自我决定的问题,涉及人能否自由地在他的众多可能性中理性地塑造自己和他的周围世界的问题”。[26]我们应该认识到日常生活世界是我们拥有的唯一实在和真实的世界,是一切意义的源泉,是一切工具性活动的最终价值指向。一切技术都应维护和强化生活世界的主体性和人性化特征,从而维护我们生命栖居的永恒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p119-120。

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三联书店,1994年,p131-132。

3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380。

4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60。

5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71。

6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44。

7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216。

8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216。

9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216。

10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411-p415。

11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116。

12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57。

13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63。

14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63。

15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三联书店,1994年,p135。

16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64。

17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5。

18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494。

19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70。

20e•胡塞尔著,吕祥译,《现象学和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p63。

21e•胡塞尔著,吕祥译,《现象学和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p106。

22汪成为:《灵境技术与人机和谐仿真环境》,《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年第一期。

23汪成为:《灵境技术与人机和谐仿真环境》,《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年第一期。

24王寿云、汪成为等著,《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p191。

第3篇:科技与生活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竞赛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技能的人才, 还需要不断运用自身智慧更新原来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1科技竞赛重要意义

科技竞赛提供了一个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科技竞赛打破了以往的过分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推动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

大学生科技竞赛已经成为体现高校综合影响力和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正确认识新时期高校科技竞赛在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培养、教育及指导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引导性、竞争性和创新性,规避和减少错误的导向,将对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北电力大学经过 60 年的建设,形成了“厚基础、严要求、重实践、强能力” 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学校在200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价、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一实两创(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目标和规划,努力实现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一实两创”人才培养理念在学校课堂教学、课内外实践教学中的推行,赋予了学生能做事的基础――实践能力;敢做事的胆识――创新意识;做成事的意志和本领――创业精神。近年来,学校通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健全科技竞赛管理体系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以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为中心的长效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当前科技的最新进展,在科技竞赛中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看到自己的潜能、优势和不足,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实战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与骨干力量, 让他们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衍生力量,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最终推动社会和谐繁荣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2科技竞赛实践

(1)扩大科技竞赛的影响力。对科技竞赛的宣传,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入学伊始,通过新生导学篇等相关宣传读本、小手册,对大一新生进行竞赛知识的初步介绍;竞赛通知下发后,对应届竞赛进行详细的宣传介绍,包括竞赛时间、选拔对象、竞赛活动方案等;通过科技竞赛专门网页对科技竞赛的激励政策、管理制度、历届获奖、竞赛即时报道等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宣传介绍;通过广播、校报、校刊、横幅、作品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宣传;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科技竞赛的感性认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好的宣传,能推动科技竞赛的良好循环发展,使科技竞赛成为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广为关注的热点。

(2)开展CAD技能培训,加强二维绘图软件AutoCAD和三维软件UG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早期训练和选拔。对于选拔参加省级、部级大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集训;学生进入实验室,由具有一定实践背景和竞赛指导经验的专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保证参加竞赛学生的实力,提高竞赛水平。

(3)积极争取学校派出学习的机会,保证相对稳定的优秀的竞赛指导教师队伍。

(4)构建多层次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机制。每学年定期举办院级、校级基础课知识能力竞赛活动和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参加的主要大赛有:

①Auto CAD制图大赛:参赛选手每人一机,按指定图纸在2小时内完成绘制,评分组现场评分;

②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简称3D大赛,参赛选手组队参赛,利用三维软件自行设计作品模型,在规定时间内上交作品,评分组将评选优秀作品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③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每两年一次,主题各不相同。2015年主题为“服务社会――高效、便利、个性化”;内容为“钱币的分类、清点、整理机械装置;不同材质、 形状和尺寸商品的包装机械装置;商品载运及助力机械装置”。参赛选手组队参赛,优秀作品将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④东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优秀项目参加“吉林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3今后努力方向

(1)探索如何进行科技竞赛的课程建设和训练组织的改革,让学生从“被动竞赛”变为“主动竞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人格的形成。

(2)进一步研究和总结科技竞赛在老师、学生,以及普通群众中的影响力,使竞赛能带动更多的人关注,更新的成果产生。

第4篇:科技与生活范文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讲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激发青少年科技制作与小发明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意识,开发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潜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要从教育抓起,创新要从小做起,创新意识要从这里起步,这就显得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来讲,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下文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活动.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

1.1物理教师应接受物理大师教育思想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严格定量科学.物理学中所有的结论都是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升华的结晶;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力戒弄虚作假,倡导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都贯彻于物理教学的始终;还有物理学家为造福人类探索知识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孜孜不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科学研究方法(象观察、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等效替代、科学推理等),这些都无不给学生以深刻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为将来从事科研,从事创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且培养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要通过教育:“个人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还指出学校教育“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还明确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从物理学的特点来看,物理学应该注重“物”的过程,然后才到“理”的结论.物理教学恰恰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物理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实验与探究,也要注重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的教学.物理教师应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接受物理大师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2教师应接受最新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我国将原来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改革:第一是课程的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是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是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首先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教师只有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动手实验、学会动手制作,还要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科技制作与小发明,这才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力保证.作为物理教师,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接受最新教育理念,真正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第5篇:科技与生活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 高等教育 重要途径 可持续发展

引言

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具有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担负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部在2007年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强调:“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教育部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校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开展学生科技活动的工作目标。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活动是指各个高等学校为了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科技意识、科研精神,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科技立项申报与研究、科技作品评审、社会调查与研究、科技竞赛、科技作品展示、科技参观、科研论坛、科普宣传展览等。“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必须认识到的基本理念。

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对于高校的发展及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作为高校从事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并以此进行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典型教学项目,推动教学改革深入进行,还可以作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学术方面的创新活动是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必须突出科技创新的育人主题,因此引导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和实际科技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积极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合理利用时间积极投入到课外的科技创新中去,将课外的时间用来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以此改善高校的学风和校风。

大学生科技创新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呈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其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的知识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对于人才的衡量及评价标准同时也发生了变化,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而是侧重于是否能够具备快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能力及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等方面。因此国家及高等院校必须具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保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如何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高校都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学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设立科技创新活动专项基金,开展科技立项、科技评审、科技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活动形式日益丰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就现有的组织模式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其发展规模和综合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主要是通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挑战杯”等实践环节来作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希望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实践,以及教学计划,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科研氛围的营造,也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新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较为热心,但是缺乏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对科研不知从何下手,大二学生才开始学专业课,高年级的学生面临进一步升学或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很少有精力和时间从事科研,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寻找合适的学生进行培养的难度也较大。因此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计划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首要因素。

2.缺乏创新的制度建设。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与传统的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推广速度比较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甚至还未真正起步。由于缺乏创新的制度建设及保证制度有效运营的长效机制,其内容涉及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阵地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科技项目管理、激励措施等一系列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从而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难营造出浓厚的科技学习氛围。

3.缺乏充足的科技经费。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显著增加,科技经费问题往往成了许多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开展的瓶颈。往往学校拨付给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专项资金都是有限的,有时候拨付也不够及时,与此同时学校教务处和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也不是很积极,没有真正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4.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虽已走向良性发展,但发展又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学生队伍专业培训和素质提高,教师力量严重不足,尤其中青年专业教师中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而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很难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高质量的指导,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队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这也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5.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普遍性及可操作性。

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存在缺乏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除了研究生或者一些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之外,很多普通大学的本科和专科学生比较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训。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应有必要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目前国内部分高校都是通过学生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各类专业竞赛等方式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习和锻炼,没有能够形成标准及系统化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甚至缺乏系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支撑,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6.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均衡。

目前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及不同专业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来看,重点院校在获奖层次和数量上明显多于普通院校。近几年来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较高名次与科技创新奖项几乎都被重点院校获得,部分高校甚至到目前为止,没有能够获得过相关奖项。从专业学科门类上来看,理工科学生进行创新在各个方面要明显优于文科的学生。理工科学生在软件设计及发明创造上与文科学生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文科的学生只能够通过调查报告等获得成绩。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都比低年级的学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三、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

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近年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

在高校的平时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能够突出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科技活动纳入到应用性的教学环节中,并因此为大学生开设科研相关的课程,奠定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在具体的操作中,每个学年组织一定次数的学生科研立项工作。所有有兴趣的同学都要填写对应的申请表,经过审核后进行存档。学校要能够鼓励个人或者创新小组参与科技的制作发明,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2.实施制度建设创新。

制度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大学校园中一定要能够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不断提升全体师生的参与率,加强制度的创新,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制度的建设,不断健全规章制度以增强组织管理方面的科学化以及规范化水平。在学生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方面一定要重点抓好立项申报、过程指导、结题评审、成果展示这四个环节。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创新主要包含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阵地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科技项目管理和激励措施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3.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骨干、指导教师团队”队伍建设。

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是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及层次,指导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制定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要加大指导工作量,通过评奖评优等途径增强指导教师的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在指导教师中大力开展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指导教师对高校培养创业与创新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指导教师在指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和实践能力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增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骨干队伍的建设。学校要通过各种方案加强学校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培养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学校要培养学生从事科技创新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加强学生创新骨干的选拔和培训。要通过广泛开展科技方面的交流丰富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经验;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的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兴趣,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一定要注重管理队伍的建设。管理对于事业及各种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因素。学校要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工作的专门队伍。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管理干部的培训,帮助管理队伍了解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规律、途径,以及发展的状况,切实有效地提高管理队伍的科技创新意识及业务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网络的建设,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宣传、项目评审等工作提供平台。

4.拓宽资助渠道,加大企业与大学生科研的合作力度

随着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经费也成了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各个高校一定要进一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在学校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要不断争取到相关的教学部门的支持,在学校形成多部门协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要争取到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一定要具有社会实用性及市场推广价值,争取到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的赞助,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才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有效的途径,为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此外,大学生及指导教师参与到企业的项目研究中也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5.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科技创新氛围是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高校、社会、个人要能够积极营造多位一体的良好科技创新氛围,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新闻媒体要通过加强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期待,激发教育机构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等学校要能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的非强制性属性,努力创造独特的文化来实现课堂教育之外的创新教育的目的。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要能够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中去,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整体创新氛围的形成。

四、结语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创新的希望就寄托在青年人在身上,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较高学术素养和较强能力的群体。科学方面的研究表明,18岁到24岁之间是人最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时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是创新的摇篮,是创新最为重要的基地之一。大学生则是科技创新最为重要的排头兵及创新最具活力的对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是高校承担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也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一使命,通过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同时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J].商业文化,2011,(10).

[2]周培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6,(19).

[3]江云青.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4,(03).

第6篇:科技与生活范文

科技,为生活之享

科技,不是一张华丽的配置表,而是驾驶过程中的舒适体验。对于不断追求生活品质的车主而言,全新桑塔纳这些颇具实用性和人性化的配置,让他们在车里车外,都能尽情感受生活的美好与乐趣。

在音乐发烧友陈小姐的眼里,科技意味着美妙旋律的一路相伴。“以前开车的时候,车速一上去,车内外的噪音就会盖过音乐声,还要重新调整音量。我觉得全新桑塔纳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好,它的智能多媒体娱乐系统能随着车速高低而自动调节音量,好像有一个私人DJ一样,特别贴心。”

如果说智能多媒体娱乐系统对于车主而言是“锦上添花”的话,那么座椅加热则可谓“雪

中送炭”了。常常在外出差的赵先生说:“我们做工程的,基本上一年四季跟着项目到处跑,冬天在北方尤其苦逼。我买这车,就是看中了它在同级车中罕见的主副驾驶座椅加热功能,再加上实时调节车内温度的自动恒温空调,冬天一坐进车里,那感觉,老舒服了。”

科技,为安全而智

与年轻化购车者的需求相比,注重家庭观念的消费者更关注汽车的安全配置,因为只有过硬的安全性能,才能让他们与家人一起安心出行,而无后顾之忧。

对于年轻的爸爸袁先生而言,家中“小公主”绝对是全家人的“重点保护对象”。“孩子还小,对于她的安全,我们真是不敢有任何大意。”袁先生说,“所以买车的时候,我首先就考虑的就是一辆车的安全性。德系车嘛,安全有保障,开车带女儿出去玩,心里也比较踏实。”

全新桑塔纳并没有让他失望。领先同级的六安全气囊配置,为他和他的家人提供了全方位的周到防护。先进的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集成了十余项主被动安全功能。其中全工况ABS+EBV系统 、HBA紧急制动辅助系统 、ASR牵引力控制系统 、EDS电子差速锁、CBC弯道控制系统等高端车上才配备的装置,不仅让家人放心,更让他驾车时安心自在。

第7篇:科技与生活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因此“科技探索”类阅读材料受到各地命题者的重视,就今年笔者所拥有的102套中考试题来看,其中以“科技探索”为主题的阅读材料就有14套,约占13.7%。

【中考热点考题链接】

《首例“人造生命”在美国诞生》(2013年福建省宁德市卷);

《五官并非“各自为政”》(2013年山东省枣庄市卷);

《“电脑视疲劳”不可小视》(2013年浙江省台州市卷);

《足球也能发电》(2013年湖南省娄底市卷);

《玻璃之王》(2013年辽宁省丹东市卷);

《北斗:助推国力,导航生活》(2013年湖北省仙桃市卷);

《寻找“新的地球”》(2013年辽宁省朝阳市卷);

《感知地球的“千里眼”》(2013年浙江省湖州市卷);

《云计算》(201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卷);

《3D打印的革命性》(2013年云南省曲靖市卷);

《手机确定你的位置》(2013年湖南省衡阳市卷);

…………

【真题再现】

“零高度”飞行

文/佚 名

①从上海浦东龙阳路往国际机场方向,一条白色的“游龙”飞驰而过,三十多公里的路程仅用了短短的六七分钟时间,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令人折服、赞叹。这就是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陆上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列车竟然是在地面上“零高度”飞行。

②众所周知,超音速飞机要在几千米的高度飞行,直升飞机也至少要有十几米的高度才能飞行,磁悬浮列车是怎样创造近乎“零高度”飞行的奇迹的呢?

③要使磁悬浮列车“飞行”起来,首先要将列车腾空。

④上海的磁悬浮列车是“常导磁吸型”磁悬浮列车。这种磁悬浮列车利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在列车两侧转向架上安装悬浮电磁铁,在轨道上铺设磁铁,利用磁铁的吸引力,使列车完全脱离轨道,腾空在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悬浮运行。

⑤为了保证这种悬浮的可靠性和列车运行的平稳度,必须精确地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保证磁场稳定的强度和悬浮力,使列车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1厘米的间隙。这个间隙是使用气隙传感器来控制的。

⑥要使磁悬浮列车“飞行”起来,除了将列车腾空,还得让它前进。

⑦磁悬浮列车的驱动和同步直线电动机的原理一模一样。通俗地讲,在位于轨道两侧的线圈里流动的交流电能将线圈变为电磁体,它与列车上的电磁体相互作用,就能使列车启动。列车前进是因为列车头部的电磁体N极被安装在靠前一点的轨道上的电磁体S极吸引,同时又被安装在轨道上稍后一点的N极排斥。当列车前进时,在线圈里流动的电流方向就反转过来了,即原来的S极变成N极,N极变成S极。这样循环交替,列车就可以持续向前奔驰了。

⑧为了控制列车前进的方向,列车侧面安装了一组专门用于导向的电磁铁。当车辆发生左右偏移时,列车上的导向电磁铁与导向轨的侧面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排斥力,使车辆恢复到正常的位置。列车和导向轨侧面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当车辆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例如运行在曲线或者坡道上时,控制系统通过对导向磁铁中的电流进行控制,来保持这一侧向间隙,从而到达控制列车运行方向的目的。

⑨上海磁悬浮列车的“飞行”速度为每小时430公里,比普通货车要快好几倍。那么,如此高速行驶的列车是如何做到行驶稳妥,安全可靠的呢?

⑩列车高速行驶,危险因素之一是转弯半径问题――转弯半径不能过小。上海的整条磁悬浮线路上需要转弯的地方也有几处,其中最大转弯曲线半径达到8000米,肉眼观察几乎是一条直线,因此在转弯时乘客不会有丝毫不适;而最小的半径也达到1300米,即使是高速行驶中的转弯,乘客也同样感觉平稳舒适。

{11}列车与轨道没有接触,安全制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磁悬浮列车的制动方式有三种:电磁制动、涡流制动、滑撬制动。当列车遇到紧急情况时,运行控制系统通过快速判断,对三种制动方式进行最优化选择,使列车停在合适的位置。

{12}由于磁悬浮轨道“平躺”在“光天化日”之下。万一轨道上出现障碍物对高速行驶的列车构成威胁怎么办?据介绍,磁悬浮轨道全线两边50米范围内装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隔离装置,人为在轨道上制造障碍几无可能。

{13}总之,磁悬浮列车的运行,真正实现了陆上交通工具的“零高度”飞行,是人类在交通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本文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解释“‘零高度’飞行”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围绕磁悬浮列车的“‘零高度’飞行”主要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是如何做到行驶稳妥,安全可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12}段的说明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题)

【名师解读】

答题策略:

第1题要求解释题目的含义,主要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文章所表达的内容。

第2题要求概括文章的内容,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然后逐层阅读,找出文段的中心句或归纳出段落的主要内容,最后加以合并归纳,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关键段落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锁定相关段落,然后逐段阅读,找出文段的中心句或归纳出段落的主要内容,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加以合并归纳。

第4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能力。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等。解答时,可以根据各类说明方法的特征加以区分。

第5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词语准确性和生动形象性的品味理解能力。这些准确严密的词语往往起着限制时间、范围、程度的作用,使用这些词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时,首先要对品析的词语进行理解,然后指出用上这个词语的好处。生动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解答时,可以用“指出修辞+修辞效果+具体语句内容”的形式作答。

错因探究:

上述真题中第1、2、4题失分较多。第1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不全面,没有从“飞行”或“风驰电掣”等词中理解出速度快的特点。第2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内容概括不准确,对中心句把握没有到位。第4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辨识说明方法不全面,分析作用时脱离了具体语境。

《“零高度”飞行》

1.“零高度”飞行指磁悬浮列车能够在距离轨道仅1厘米的地方悬浮运行,且速度极快。

2.磁悬浮列车如何腾空;磁悬浮列车怎样行进;磁悬浮列车如何保障行驶安全。

3.转弯半径足够大;通过运行控制系统实现安全制动;轨道全线两边50米范围内装有先进的隔离装置,防止人为在轨道上制造障碍。

4.举例子 列数据 用具体的例子和准确的数据,说明了磁悬浮列车最大和最小转弯半径的长度,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磁悬浮列车的转弯半径要足够大。

第8篇:科技与生活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活动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自主探究。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以继承知识维持现状为主要学习目的,而能够用未来眼光去看待今天,关注当前的普遍性问题和难点间题,这些问题能够很快触发他们成为自己的思考者或探讨者。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各种学习 环境,但几乎没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而研究性学习则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以其在教育教学 中独具的特点和特有的功能而区别于接受性学习和互动式学习,其基本特点有“过程性、应用性、主体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问题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等。其主要功能是,一方面,它促进了学习方法的范式转换,使受教育者、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方法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它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教育教学紧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为其服务,这是其实践上、现实上所具有的意义。

近年来,全国很多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多种多样全国性科技竞赛活动;从国家到省再到各个学校都设立了各种科技创新研究计划。许多学校已将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大学本科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我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已经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虽然已有多年,值得总结和改进。近3年来一直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中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1 参与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的主体调查

近年来,全国面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有很多。有形式多种多样全国性科技竞赛活动:如由、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性的动物技能大赛等;各省、市也举办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竞赛活动,各地方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举办的的科技创新活动;从国家到省再到各个学校都设立了各种科技创新研究计划;各个学校广开门路,通过各种途径与社会力量结合,设立面向本科学生的科技创新研究计划等。据不完全统计,作者所在动物医学院4年来,学生成功申报科技创新课题100余项,参与申报的学生500余人,占整个学生总人数的近20%,和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大体相当;全国动物技能大赛连续4年在我校举行,参加人数4年来近100人。学院为了拓宽创新项目的渠道,联合社会力量,设立了多项科技创新项目,即扩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扩大了学生培养的途径,是一个双赢的好事。

从我院4年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年级情况发现,参加学生年级的主要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其次是三年级的学生,有部分为大一的学生和大四学生,这个结果和全国其他地区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这个分布也符合事实。大四学生由于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分散了很多精力,进入工作搜寻期和角色转换期;大学一年级由于刚进校门,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多,科技创新活动尚处于启蒙阶段和适应期;大三由于对大学学习的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对于大学第二课堂的活动有比较大的选择性;大二学生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专业学习又有神秘感,因而他们探索的欲望最强,因而参与的人数更多。二者属于专业学习和素质拓展的黄金期。正因为如此,因此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群体具有本身的特点和不足: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和知识储备不足。大学生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思维较敏捷。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致使他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2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性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2.1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创新

由于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对人才的类型和特点要求更高。现代教育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训练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 还要兼顾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这就要求改革原来的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完成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参与的学生应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们认为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老师应注意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学生应多注意研究式学习。即老师应多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吸收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品格,以迎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研究式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搜集和处理信息等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实施过程中,使他们获得研究、合作的亲身体验, 从而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去思考、表达与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成功的喜悦。

2.2 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情况明确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重点

本科生科技创新是以大学本科在校生为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参与为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同时利用多种环节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认为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不能脱离本科课堂教学,应该是建立在本科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的学生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化和补充。通过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白自己的潜力、兴趣爱好和职业需求;拓展专业知识,达到使课堂甚至从其他途径得来的知识能活学活用;对于一些特殊才能的学生奠定职业基础。由于这个阶段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凹显其创新才华,因此在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逐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持之以恒进行实施解决的能力;适当注意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肯定地说如果在进行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能获得好的创新性成果,对于他们的成长将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2.3 本科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创造一个创新性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才的成长亦如此。我们在科技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为参与者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培养和成长的良好环境。

(1)让学生参与课题选题、设计、实施、结题等环节。在选题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参与讨论,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选择研究的问题)、分析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在选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选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能理解并且通过适当的努力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课题。课题太难容易打击他们参与课题的积极性,太易可能会使他们对科学研究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大学生还处于科技创新培养的初级阶段,因此在选题过程中应注意在选题考虑新颖性的同时,注意选题的趣味性,最好是一些学生有过思考但又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参与课题选题、设计、实施、结题等环节,使学生熟悉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基本过程,为今后进行探索性学习打下基础。

第9篇:科技与生活范文

他说:“在这方面我体会深刻,当我试着寻找一些相关信息,却没有一个分类与照顾我的祖父母有关。我很奇怪,数字革命已经发生30年了,而唯一与老人相关的仍然是‘我摔倒了,站不起来了。’”

同时,他也承认,科技与老年人并没很好地融合。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他也突然悟到一个事实:大多数老年人都很熟悉一个主流科技产品,电视。所以,从2009年开始,他就开始设计一款基于电视的平台,这个平台与数字信息相结合,用一个遥控器就可以操作。

操作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遥控器

基于软件操作的解决方案Independa应运而生。看护人员和家庭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视频通话,在Facebook上发信息和图片,预约护理,设置服药提醒,还可以跟他们挚爱的长辈们一起玩游戏。它还可以连接血压监测仪、体重秤和血糖仪,甚至可以作为门禁监视器和警报系统。而在终端的另一头,老年人可以使用同样的功能,却不需要登陆系统,不需要互联网。他们的电视可以接收一切信息和提醒内容,而操作,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遥控器。

这个创意已经帮助Saneii获得了11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并赢得了2015年度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onsumer Electronic Show)的“科技创造更好世界” 奖(Tech for a Better World)。但对于他总部位于圣地亚哥的拥有18名员工的公司来说,最大的成绩,还是开创了与世界最大电视制造商LG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当Saneii设计自己的系统时,LG也在设计相似的内容。其后双方结盟。现在,LG生产的电视,都预装了Independa的老年人护理系统(名为Angela),他们还生产一个外置机顶盒,通过HDMI端口,可以把任何一台电视转换为Independa机器。LG用于医院和高级住宅区的电视同样支持该软件套装。

“这就像是灌篮得分一样精彩!”Saneii说,“在那些地方,每个房间都至少得有一台电视。而这就大大减少了员工的麻烦,他们可以远距离观察病人的情况,人们甚至可以用它来时刻关注自家老人的身体状况。”

改善老人群体的孤独感

尽管Independa可以用于医疗辅助,它最初却是为解决一个老年群体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设计――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孤独感普遍存在于老年群体当中,而那些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住得很远的老年人,则更有可能有健康问题、加重旧病,甚至罹患精神抑郁。而经常性地与老人们通过视频聊天、发短信或照片保持联络,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Saneii说:“我们现有医疗系统的缺陷很大,它建立在亡羊补牢的基础之上。对老年人来说,护理目标应该是尽可能长久地使他们不要经受治疗,那么不让他们离群索居是很好的方法。”

与LG合伙使Independa覆盖到了全球,公司有意与更多设备相结合,比如Apple watch和消费型健身设备。Saneii说道:“最美的事莫过于这个市场正在变的更快、更好、更便宜。我们的目标就是革新无限,大道至简。”

更多医疗创意发明

Vida’s健康训练软件:每月支付49美元,用户每天就能收到来自Vida’s健康训练软件的健康资讯,以及每周一次的视频检查,同时,一位健康教练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收集用户信息,以监控用户的日常行为以及睡眠状况。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它还能为其制定与医生面对面的身体检查,而这项功能花费不菲。

一款外形卓越的智能手表:瑞士生产的Withings Activité可以追踪用户的日常行为以及睡眠状况,并连接Health Mate软件进行健康训练。从里到外都拥有绝妙的虚拟界面。

CrossChx’s:它是一个私人专属平台,它从医疗数据管理处提取加密的个人信息,为每一位用户建立独特的全球身份信息库。它的SafeChx软件通过用户指纹登陆,降低了医疗记录的错误风险,并提高治疗质量。

虚拟睡眠专家:Sleepio是一个数字化的平台,它通过个性化的行为治疗以及规划工具来帮助用户战胜失眠。用户将得到一个虚拟的睡眠专家的指导。

易操作的即时通讯工具:Perfect Serve’s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创造更有效的病患护理过程。它授权临床医生第一时间确认并联络最合适的护理小组成员,减少等待时间、打电话和二手信息以及其他阻碍带来的问题。

Thync:一个智能手机与头带相结合的套装。它会根据需要,利用电脉冲刺激大脑来使人安静或兴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