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技创新教育范文

科技创新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科技创新教育

科技创新教育管理与策略的实践探索

摘要:通过多年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我们探索出科技创新教育强化一个观念、拓展两个空间、抓好三个结合的措施。科普教育夯实基础、兴趣小组彰显特色、科技比赛展示优势的“金字塔式”三级管理机制。总结出“一普、二特、三赛”、“一抓、二放、三牵手”、“打基础→提兴趣→挖潜质→扬特长→搞创新”的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机制;策略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应从中小学教育抓起。通过多年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和承研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课题“渝东北农村高中科技创新教育模式校本研究”,我们探索出了科技创新教育强化一个观念、拓展两个空间、抓好三个结合的有效措施;研究出了科普教育夯实基础、兴趣小组彰显特色、科技比赛展示优势的“金字塔式”三级管理机制;总结出了“一普、二特、三赛”、“一抓、二放、三牵手”、“打基础→提兴趣→挖潜质→扬特长→搞创新”的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策略。

一、科技创新教育的管理

学校建立了与学科教研组平行的科技教育综合教研组,组成了一支坚强有力、涵盖面广的科技辅导员队伍,配备有专兼职科技辅导教师共25名。制订了各项科技教育规章制度和评价考核方案,充分激发、调动了教师从事科技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了生动活泼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播撒科学种子,点燃创新火焰”,是贯穿于我们整个科技创新教育过程的纲要,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1)强化一个观念。强化科技特色教育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2)拓展两个空间。拓展校内和校外科技教育活动空间、拓展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空间。(3)抓好三个结合。抓好科技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抓好科技创新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抓好科技创新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构建的有机结合。(4)科技创新教育管理实施“金字塔式”的三级模式。即科普教育夯实基础,兴趣小组彰显特色,科技比赛展示优势。(5)科技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实现两个整合。即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科技创新教育与综合实践课整合。

二、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方式及策略

科技创新教育以“一普、二特、三赛”的方式开展。一普:科普教育,普遍参与。二特:本地特点,学生特长。三赛:校内科技比赛,各级各类科技赛。我们的策略是“一抓、二放、三牵手”。我们的方法是:“打基础→提兴趣→挖潜质→扬特长→搞创新”。一普:科普教育,普遍参与。科普教育夯实基础,全校师生普遍参与。科普教育是科技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生发点和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金字塔”基座。我们的做法是,先播撒科学种子,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教育。科技教育综合教研组,针对高一、高二两个年级,试行科技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次是开展人文科普和自然科普两个方面的科普讲座、科技教育视频展播、科技模型展示,科普游园活动和科技表演。同时利用科技厨窗、科技板报、科技创新活动室、科技成果陈列室、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对科技和创新的兴趣。举办科学与人文、科学发明故事、走进科技创新的世界、走进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等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讲座。科普教育以人为本,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教育贯穿于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构建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能力。二特:本地特点,学生特长。我校是渝东北农村中学,学生90%以上来自农村,没有城市学生见多识广,科学知识缺乏、特长潜力没有被发现。于是我们把科技创新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让科技创新教育走进课堂。我们的做法,一是科普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二是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融合,与学科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学校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课程排进课表,由专兼职科技教师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意识和技能培养。科技教育综合教研组,针对高一、高二两个年级,试行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案,教研组成员每人每期5个以上教案备查。我们根据本地本校特点和学生特长,组建了科技兴趣小组,把科技教育与兴趣活动结合起来,这是“金字塔”管理结构的中层。组建了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科技小论文、科技小创意、网页制作、电脑漫画、平面设计、创新思维(DI)挑战、智能机器人足球、智能机器人灭火、虚拟机器人足球、航空模型越障、四驱车竞速、航海模型对抗等科技兴趣小组。积极组织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自主选择各科各类的科技兴趣活动,把学科学习引向实践。三赛:组织校内科技比赛,参加各级各类科技赛。科技比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展示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从而把科技创新教育植根于一片沃土,这样的科技创新教育定会结出硕果。因此,我们每期举行校级和各种类型科技活动和科技比赛,并积极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比赛和科技创新赛。校内进行了“组徽设计创意大赛”、“创意相框”、“创意笔筒”、“让创意变为现实、让设想成为实物”、“放飞科学梦想,激发创新潜能”、“播下科学种子,点燃创新火焰”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科技小论文、科技创意比赛等活动,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焰,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我校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的原材料,参赛所有费用全由学校负担。我们以比赛促进科技创新教育,以竞赛为契机,广泛宣传、大面积培训,筛选优秀学生参赛,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做到“一抓、二放、三牵手”。一抓:科技创新教育层层抓,从学校、年级、班级中把具有科技创新特质的学生抓出来,抓住。二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科技创新智慧,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习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科技创新设想。三牵手:根据学生的创新设想牵手指导,手把手教学生完成科技创新作品的设计制作。重庆市科技模型大赛,一个项目参加培训的学生有时多达一百多。培训中我们注重兴趣与比赛的结合,参赛与获取知识的结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出发,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取知识。电模培训,从电子技术与生活、电子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子技术与国际发展与展望、电子技术基础、元件认识、电子元件的作用与功能、电路基础、整流电路、放大电路、开关电路、电子模型赛介绍、电模赛规则学习、电路拼搭等全方位培训,即达到科技教育目的,又完成了科技模型比赛的培训。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初探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平台

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在高校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来体现,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则是大学生群体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展的学术科技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创新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中,需要通过多种平台,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着力培养追求真知,勇于创新的品质。总体而言,目前在各高校中大体有以下几大平台:学术讲座平台、项目研究平台、基地活动平台、科技竞赛平台、科技实践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以此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

(一)学术讲座平台

以科普教育、学术讲座、学术论坛为主要形式,这既是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渠道,又是学生深入专业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的交流平台。部分高校在省级团委的支持下与省级科学技术协会合作,利用省级科协学会的优势资源,深入开展“携手未来”行动,以大协会带动学生科技类小协会,学校学生协会受省级学会邀请定期参加国际、国家及省级学术交流活动。此外,还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走进校园,走到师生身边。

(二)项目研究平台

以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为依托,以项目形式管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实施和不断的完善,目前在许多高校中,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已建立了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

(三)基地活动平台

点击查看全文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1创建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教育环境

1.1建设高素质科技教师队伍

1..1.1配备专职科技教师学校应选择热爱科学、年富力强、奉献精神强、责任心强的教师来担任科技教师。

1..1.2培训学科教师可通过面向全体教师的知识培训、专家讲座、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等手段与措施,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科学素养,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指导工作。

1..1.3提高科技教师综合素质定期召开科技教师座谈会,及时沟通、相互了解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实行青蓝工程的管理激励制度,培养发掘有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潜力的科技教师。

1.2开展科普推广宣传活动

(1)举办校科技周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围绕科技活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系列科普活动。

点击查看全文

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策略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和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应从幼儿开始,在长期的教学、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实施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教育呢?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学习共同体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人的协助。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地球村”初步显现,那种农业文化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景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发展。然而,似乎人人喜欢囿于自己的狭小空间,而不愿意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中。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原有的学校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创新,并近乎于僵化。这样下去势必难以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渴望一种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生机勃勃的学校文化。

1.1同伴互助为学习共同体护航

遇到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怎么办?这就需要“学习共同体”相互帮助。教师给予学习共同体时间和空间,让共同体内的同学互评互改,学生的策略高度统一,进而真正解决问题。期间,教师要巡视检查,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指导。

1.2教师引领为学习共同体导航

教师是整个班级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学生的问题靠自主学习、同伴互助还不能解决,一方面说明思维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点拨思路,帮助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同时查缺补漏弥补教学中的失误。全班点评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情况难易可以师生互点互评。不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因其起到了总体把控作用。学习共同体不仅在实验课上发挥作用,在新授课、拓展练习时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批改、纠错或者共同体内领军人物的批改、督促纠错将会起到解放老师、发挥学生想像力、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作用。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个人。在人类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联系、对话、合作”等成为主题词。现代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意义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师生协商与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理解与解释生成的。这种意义是师生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共同建构的。当课程的本质成为“对话”的时候,学校也就成为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在平等对话中结成的“学习共同体”,权威与服从的传统线性关系在学校中将被彻底解构。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考核制度研究

摘要: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针对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考核制度对学生约束力不够,指导模式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力度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将学分制引入科技创新教育考核体系的考核制度,以及构建研究生帮扶制度的指导模式。通过创新考核制度与指导模式,以期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完成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考核制度;指导模式;学分制;研究生帮扶制度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笔者统计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数随年份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1)国家级项目的立项数在2007—2011年基本维持在50项左右,在2013年之后,国家级的立项数稳定在100—110项之间,整体而言,10年来国家级项目数有大幅增长,幅度达到118%。(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级项目分为校重点和校一般两个级别,其中校重点的立项数由2007—2014年持续增长,之后项目数开始减少;校一般项目2007—2011年立项数比较平稳,2012年开始,项目数开始大幅减少。(3)院系项目,主要是学院自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创新训练,2013年开始,项目数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在20项左右。(4)就每年的项目总数而言,2007—2014年,每年的项目总数整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2016年立项总数出现了回落。但2016年较2007年项目数增长了13.5%。笔者统计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单项经费随年份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自2007年以来,国家级项目的经费稳定在每项20,000元,省部级及校重点项目的经费为3000—5000元,校一般项目的经费为800—2000元,院级自筹项目的经费1000—3500元不等。就创业项目而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2013年和2014年只设立了校级的创业训练项目,每年70项,每项给予1000元的经费支持。其中从2014年开始有创业实践项目立项,每项给予3500元的经费支持。2015年、2016年学校每年设立的创业训练和创新实践项目有11项,都为国家级,每项给予20,000元的经费支持,对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加,但是就立项数而言,大幅减少。综上分析我们可知:(1)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校重点项目的数量呈增长的趋势,校一般项目和院级项目呈减少的趋势,即增加了经费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减少了经费支持力度较小的项目。(2)无论是创新项目还是创业项目,学校整体的思路就是“控制数量,提升质量”,切实通过提升项目经费等方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期望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通过项目做出成绩,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为自己将来的创业或就业提供实质性的锻炼和帮助。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考核制度创新

现阶段,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考核,主要以“中期考核,结题答辩”的形式进行。现有的考核制度,对项目的过程缺乏有力的监督,导致有些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编造材料,蒙混过关,这样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就毫无意义了。另外,这种考核制度缺乏较为广泛的激励措施,只有少部分通过项目发表了论文或者申请了专利的学生能获得奖励。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与科研动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往往会半途而废。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并不是每位同学最终都要或取得什么成果,最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训练,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3]。笔者基于以学生需求出发的理念,提出了“将学分制引入考核体系”的建议,以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补充和完善现有考核制度,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训练成效。学分制的本质特征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强调目标管理和学制的弹性化[4]。现阶段,高校自选课程中加入了创新教育相关的课程[5],有兴趣的学生可通过选修相关的课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然而大学生参与创新训练这样的实践活动仍不能视为选修课程[6],不能获得学分。笔者认为,大学生在参与创新训练的过程中,前期需要大量学习课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试验过程中需要学习试验原理、试验方法、仪器操作等,在数据处理时需要学习相关的软件及数据处理方法,在论文写作时需要学习科技论文写作方法。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对科研基本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故将创新训练列入公共选修课,完成创新训练获得相应的学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将学分制引入考核体系,具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激发学生积极性,有效提高参加学生基数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