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重要性范文

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重要性

第1篇: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一、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意义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两点。第一,引导、组织、协调高校科研工作,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服务。也就是把握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动态和需要,及时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将信息提供给教师和科研人员,引导、帮助他们选择课题并组织专家评审课题;第二,监督、保障科研工作,在科研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开展检查、监督、结项、评审等工作。随时关注项目的进展,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完成。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确保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使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关决策更科学化,从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效率;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可以激发教师及科研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研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很多高校认为科研管理只具有简单的管理职能,从事的工作也是下发、申报课题、结题等简单的工作,没有将科研管理与高校的整体发展和国家的创新发展结合起来。

(二)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化是加快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高校已将计算机引入到科研管理的过程中,但只是用来做一些简单的文案工作,信息化程度很低,不能及时处理各种科研信息,给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带来不良影响。

(三)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来源复杂。相关领导多为兼职,具体的工作者更是缺乏专业知识,很多都是半路出家,这就大大降低了基础性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科研组织形式单调,缺乏多样性。

目前,高校科研课题申报多以部门为但位,以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研究组织、研究队伍形式单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与研究院和企事业单位等具有优势的科研力量进行整合,使科研组织形式更丰富。

三、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创新管理观念。

切实转变和增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认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制定、落实科研计划,引导科研工作者把握社会动态;通过加强对科研管理各个环节的协调,为高校科研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快产、学、研的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努力学习,了解校内外情况,强化全局性、战略性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

(二)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创新要将高校科技创新目标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选题开始,引导方向,转化成果;还要发挥科研管理部门加强沟通、联系的作用,加强学校与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快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尊重科研的规律,不断改进科研管理制度,营造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创新管理方法。

要扬弃旧的管理方法,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使科研管理的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在坚持管理原则和规章制度的同时,加强对柔性管理的应用,使被管理者自觉主动地为实现管理目标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绩效管理,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实现质与量的统一。要努力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在政策、预测和系统论证等方面的建议,为高校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打下基础。

第2篇: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重要性范文

1.20世纪初至60年代的大企业封闭式科技创新鉴于大企业与科技创新间的紧密关系,及其实践、理论重要性的多重强调,使得这一时期针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基本上都以大企业为研究样本。如,熊彼特在提出科技创新理论时就认为大企业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实中,基于这一时期经济、科技环境的局限,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的确更有可能吸引、提供、负荷和合理利用科技创新所需的大量资源[3]。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大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如1925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成立的贝尔实验室。此外,Maclaurin(1954)通过对美国1925—1950年13种工业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从理论上明确了大型企业在构建美国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大企业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创新专利带来的巨大利润和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得这一时期的科技创新具备了另一个显著特征:封闭。如,Turner(1954)在对191个企业科技创新境况分析后发现,大部分企业以自身内部资源为支撑,很少吸纳或借助外部资源开展合作创新。这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科技创新研究思路基本立足于单个企业本位组织内部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上,即如何通过自身条件调整(包括组织及其所拥有的创新要素)适应外部环境,以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效能的最大化。所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对其内部科技创新的线性影响研究,二是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要素及其自身组织安排对科技创新的线性影响研究。

3.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科技创新进入20世纪70年代,科技创新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向,具体表现在:创新参与主体不仅由大企业拓展至中小企业,而且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主体也参与进来;突破组织边界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式战略思维撬动尽可能多的创新资源;创新过程不再是机械、线性的,而更趋于非线性和复杂系统性;创新不再满足于1+1=2的线性结果,而是努力获取1+1>2的协同效应等。总之,科技创新模式由大企业封闭式创新步入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且形成了名目繁多的细化科技创新模式,其中已被广泛认可且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合作创新模式。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技创新就已经面临所需经费日益庞大、研发过程日益复杂的现实,单兵作战的创新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Arnold(1954)当时就认为合作研发(cooperativeresearch)可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Arnold详细分析了4类从事研发的团体及9种出资团体,冲破了单个企业独自研发的组织路径选择,开拓了研究科技创新多组织(单位)合作创新模式的先河]。但是之后合作创新研究并未受到重视,直至70年“I/UCRC”(Industry/UniversityCoop-erativeResearchCenter)的提出,合作创新研究才受到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作创新新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是Franks(2000)将供应链思想引入创新领域提出的“供应链创新”模型和Etz-kowitz等(2000)构建的大学、政府及产业“三重螺旋”创新模型。

二、创新系统模式

1.基本科技创新单元间的合作具有偶发性,为了使合作创新更具稳定性和可预见性,需要相应的系统予以持续培育和支持。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创新系统模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且形成了三个代表性流派:以Free-man(1987)、Lundvall(1992)和Nelson(1993)为代表的国家创新系统,他们从国家层面关注创新过程,认为创新的实现与一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内在逻辑性,并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分析模型[9-11];以Cooke(1997)和Braczyk(1997)为代表的区域创新系统,他们批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过于模糊,并用区域予以取代,将分析对象具体化,这为分析一国国内不同地区创新能力的差异提供了分析框架;在吸收“三重螺旋”创新模型的基础上,以Malerba(2002)为代表的部门创新系统也已形成,他们将分析对象定位于更为微观的“部门”(sector)。可见,创新系统更加侧重科技创新宏观层面,其对顶层设计的重视为有效规避合作创新偶发缺陷,促进合作创新持续进行提供了系统保障。创新网络模式。为使系统性创新更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网络应运而生。创新网络最先发轫于Imai和Baba(1989),Freeman(1991)在引证并接受了两者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正式采用创新网络这一名称,是指“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连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Gemiinden等(1996)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企业为核心,以管理机构、供应者、协同供应者、研究与培训机构、竞争者、批发商、客户、咨询者为合作者的创新网络参与主体模型

2.明确了创新网络的主体构成。Sheffi于1985年提出的超网络(Supernetwork)已被引入创新网络研究领域,并成为创新网络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之,创新网络模式为合作创新水平的升级和创新系统的落实提供了可能。创新集群模式。科技创新并非均衡分布,而是某些行业、区域或者时间点总是比其他行业、区域或者时间点具有更多的科技创新产出,甚至会出现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的现象。OECD基于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整合,分别在1999年和2001年出版的《集群———促进创新之动力》和《创新集群———国家创新体系的驱动力》两部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当代意义上的创新集群。之后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对于创新集群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和多样,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包括美国竞争力协会(2010)基于高强度合作视角的分析、Preissl等(2003)基于技术功能联系的解读和Scott(2006)基于创意领域的诠释。至于创新集群运行方面,创新机制、创业机制、产业促进机制和区域发展机制成为其有效实现的4大核心支撑机制。总之,创新集群模式的出现使科技创新与产业或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也为合作创新、系统创新和网络创新的建设开辟了新的视野。开放式创新。Chesbrough在梳理、总结创新已有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在2003年《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他在对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做了详细的比较后认为,智力资源的流动与私人投资及其对外部知识的支持是开放式创新产生的重要原因,且认为这一模式的本质在于,企业可以通过外部(内部)的路径将外部(内部)的想法商业化推向市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的方法包括建立新公司、认证许可等。之后,Ches-brough(2004)又对开放式创新的管理原则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为开放式创新的切实推行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3.网络众包模式。2006年,Howe在《连线》杂志首次提出网络众包(Crowdsourcing),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之后Estellés-Arolas等(2012)在总结40个已存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网络众包的定义,是指一种在线参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科研机构、非营利性机构或公司灵活需要解决的任务,大众自愿承担任务;并廓清了网络众包的8个特征:清晰的任务承担者和众包者、任务目标明确、任务承担者报酬明确、众包者可接受的报偿明确、在线参与、一定范围内的公开征集和使用网络。可见,与以往创新模式相比,庞大、分散的参与者管理成为此种创新模式成功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两种解决方案得到认可:一种是技术方案,如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构建大型分布式计算系统,为网络众包中研发问题的编码、信息化和模块化提供技术平台;另一种是采用管理方案,如给每个研发问题指定一个项目经理或通过“动机—诱因—激发—行为”模型对参与者实现有效管理。作为刚刚出现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所独具的创新合作关系、计算机网络化和创新过程民主化为已有创新模式的发展,或者几种创新模式的整合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三、结论与研究展望

1.技术仍是科技创新理论的核心关注点,且科技创新模式根据不同的创新问题相应产生,具体来说:合作创新弥补了孤立、封闭式创新的能力或资源局限;系统创新规避了合作创新的偶发性,使其更趋稳定和可预测;创新网络在超脱了合作创新过度关注微观创新单元间两两关系束缚的同时也具体化了系统创新,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创新集群则摒除了均衡发力的思维,以有重点、分步骤的路径实现了创新辐射,同时紧密结合产业集群,使创新更加凸显生产力属性;开放式创新更加侧重创新要素组织间的无缝流动,为创新资源的集成使用提供了方法和依据;网络众包更是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创新民主化,为大众创新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支撑。可见已有科技创新理论和科技创新模式研究成果为现实科技创新的有效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导引。然而,已有文献在以下研究中仍显薄弱,急需进一步的探讨与完善。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内在规律研究。由前述文献可见,目前针对科技创新的研究集中于技术领域,而对于更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却关注甚少。所以,应用于技术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是否也可应用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过程到底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研究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第3篇: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科技资源;共享;创新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3-0010-01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的过程。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科技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软、硬要素的总称。它为科技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科技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条件保障,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

科技创新和科技资源是相互制约。科技资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科技资源的供给量直接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多大的成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一些全球性研究课题的兴起,现代社会对科技资源共享的要求日益增加。由于我国的科研领域还没有形成科技资源共享的传统,在一些具有法律效应的项目合同书中也没有明确规定科技资源,即使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样的权威性基础研究资助机构,对项目申请人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资源共享方面的约束。这些现象说明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的足够重视,因此笔者通过总结文献,概括了科技资源共享的重大意义,以期能够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推广。

1 促进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积累了海量的信息,如果不充分利用本学科前人的研究成果,只是重复前人工作这一过程就能耗费毕生的精力。而科技资源共享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重复劳动,而且能从更高的起点上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从事真正的创新。

当代科学发展所呈现出的大科学、定量化和注重过程研究等特点,也迫使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高可信度的大量科学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产生通常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一个单独的研究者或团队,没有能力和精力,也没有必要从零到有地生产这些信息,科技发展的速度也“等不及”你来生产这些数据。因此,与同代人间的科技资源共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了解自己的同行在做什么,其起点是什么,才能促使自己寻找新的起点,避免与同行,特别是有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研究突破的同行间的“撞车”现象。这也是许多基础性研究项目,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中要求进行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的原因,而没有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调研几乎是无从谈起。

2 弥补空间上的信息不足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一些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的产生,如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固体废弃物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等,全球性科技活动不断增强。这类科技活动要求获取全球范围内不同典型地点的相关信息,即任何一个国家所能掌握的本国的科技资源都不能满足空间上的需要。从人力、财力、精力和国际关系上讲,一个科研团体甚至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独自完成全球范围内数据的采集和加工;从技术上讲,一些样品的保存周期极短,如某些放射性同位素样品只能保存几个小时,必须在当地的试验室马上完成测试分析工作;从研究基础上讲,一般情况下,科学家对位于本国内的某些典型地点的研究基础掌握较好、研究的积累程度高,在开展研究中,与当地的关系也比较容易协调。

纵观当代的一些重大科学研究,如全球变化研究,就是靠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等实现资源完全共享的国际计划来实施的;又如古气候变化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离不开全球科学家的本土研究的交融与共享,如中国科学家的黄土研究、青藏高原研究和国外科学家的冰川研究、深海沉积物研究。

3 弥补时间上的信息不足

科技信息在时间上的不可再现性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利用前人所存留的信息资源。一个科学家的科学生命一般不超过60年,而许多科学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积累上百年的资料,即科技信息的积累一般都要超过一个科学家的生命周期。许多科学问题,特别是与一定地域相关的科学问题,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往往需要上百年尺度,而且是累积的年代越长越好,这种积累过程并不是某一代人能够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科技资源的共享可以弥补我们在时间上所获取的资料的不足。

在环境科学领域,科技资源在弥补时间上信息不足的一个典型实例是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美国阿拉斯加州的Glacier海湾,由于18世纪的冰川覆盖及后来的冰川后退,成为研究生态系统演替的一个极为良好的天然试验场。有关Glacier海湾的最初研究是George在1794年所做的科学探险;1879年,Muir依据Vancourer对Glacier地区所开展的研究工作的描述,又开展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工作;从20世纪初到现在,Glacier海湾地区的气候和植被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充分反应了生态系统演替的规律,现在Glacier海湾已成为美国科学家开展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研究的一个根据地。

4 有利于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在当前发展科技形势下,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发展的主流,而科技资源的共享则能够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在科技领域,部门的划分是人为的,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但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依部门而划分的。要正确的解决一个科学问题,通常需要全方面的分析,只有从多个学科角度获取和分析资料,才能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法。如正确分析干旱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往往需要获取多方面的资料,如气候资料、水文资料、土地利用资料等,并结合植被分布格局方面的资料,才能判断出某具体地区植被退化的真正原因。而这些资料往往掌握在不同部门的手中,如当地的气象局、水务局、国土局和林业局或畜牧局,这就需要这多个部门间的资源共享才能从根本上分析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整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唐仁华,伍莺莺,等.对促进科技济源共享问题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2006(5):8-9.

[2]吴笑寒.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创新[D].天津:天津大学,2009.

第4篇: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重要性范文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科技创新支撑行业转型升级。信息技术、智能装备、节能减排等领域科技创新活跃,跨行业融合与产业链集成创新,为纺织行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改进和升级产品功能、加快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了保障。

端小平在论坛中指出,国家政策主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基地以及产业联盟建设等,提高新技术辐射推广面,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如工信部连续几年组织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引导社会服务机构提高创新服务水平。加强产业链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效率和价值,这在今后小批量、个性化主流需求下,显得尤其重要。

李陵申表示,我们转型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技术创新,无论是点创新,面创新,还是立体创新,最终目的是形成行业各类升级,最后能够达到行业整个链条的转型升级,价值链也重新选择,技术的创新升级都会为我们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带来十分重要的意义。

龚杜弟在论坛中谈到,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从企业的实践角度出发,紧抓科技创新,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产品开发体系、构建产品研发平台以及与上下游企业的集成创新,最终实现技术、产品、营销、管理的整体升级,迎来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新型纤维材料行业的代表企业,自2007年创立以来,始终以新材料开发应用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指引方向,积极进行持续深入的科技创新,以核心技术和产品应用引领产业化;用工艺融合和系统集成实现工程化,用价值营销和品牌运作实现市场化,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胡广敏谈到,创新、创业和创造是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6年发展中体会比较深的。靠技术,靠创新,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甘甜果实。

积极应对消费升级变化

消费升级也为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带来契机。当前我国衣着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4倍,2020年农村转移人口将达到1亿人,城镇化进程加快将扩大高品质产品需求。生活方式改变创造了新需求,如休闲旅游、户外产品正在成为新消费热点。如产业用纺织品逐渐成为纺织行业新增长点。新产品应用市场的培育发展将进一步优化纺织产业结构。

李陵申认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给行业带来的最大改善是消除了企业间信息壁垒,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这对供需双方都具有极大的意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推出,能够促进企业建立安全、快捷和具有弹性的供应链体系。并且配合有效的诚信体系建设和金融创新,交易平台可以开发出新的融资方式和渠道,让企业获得发展需要的资金。

严华荣也提到,未来拉动内需最容易接受就是我们的消费品,这里所指的消费品主要是日用消费品,快速日用消费品这个市场是巨大的。我们企业在材料上已经具备比较优势,如若让材料往终端方向走的话,还要看市场。比如,婴儿尿不湿和成人尿不湿的市场都是极具潜力的。在日本,成人尿不湿已经超过婴儿的销售量。

当前,电子商务成为最具成长潜力的消费渠道,正在改变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 严华荣也表示,电子商务我们正在做调查,我们企业商品三分之一已经通过电子商务来销售,也许未来5年会超过50%,10年以后可能80%。确实电子商务实现品牌发展速度比较快。

支持产业集聚发展

支持产业集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也是纺织服装行业当前尤为关注的焦点。

李陵申指出,当前我国现有产业集群提升,向主导产业突出、公共服务完善、区域品牌明显的现代产业集群转型。而且,集群也促进了企业的国际化,支持了企业的国际并购重组,到国外资源及劳动力丰富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国际化设计、品牌经验和营销渠道,提高中国品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阜宁县作为一个集群,里面有136家做同样产品的企业,难免会进行同质化竞争,早期阜宁产品档次并不高,经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包括引进国内比较先进或者骨干企业,使得整个园区升级水平比较高,是纺织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代表。

第5篇: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活动

当今世界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已成为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之源。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的形势下,高校应该把科研放在首位,科研与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内容才能逐渐更新,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服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科技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由于各大高校对科技创新活动不够重视,存在诸多问题。

1.学生参与的涉及面小

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都是由学校团委负责组织。一般的程序是院团委在宣传科技创新活动之后,由各个学院或系部具体组织学生申报科技创新课题。申报课题后直接报送到团委等部门。因为经费的问题、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自己认为不具备竞争力,基本就不提交课题申请书。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没参加此项活动,参与的仍然是少部分学生。因此科技创新活动有着局限性,参加比赛的或者课题立项的同学占大学生参与比例的少数。

2.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不大

可供大学生选题的范围较窄,立项的课题大多数是雷同的,研究方法单一。大学生自己不能单独立项,资质条件不符合填报的要求。高校老师的科研工作任务繁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直接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少,因此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得到的锻炼和提高就很少。所以说在申报课题的积极性方面,大学生几乎没什么兴趣。而在谈论到在科技活动中有哪些收获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在学术上和科研上并没有大的进步。在评优或评奖的时候会相应的加分政策,其他方面收获较少。

3.组织体系不完善

科技创新活动是推动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把工作的重心都放在教学改革、学分改革上面。往往忽视了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如果能把科技创新活动也纳入学生的学分体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是活动的更加有特色,不是有了某种比赛,才有针对性的练习。参加比赛也会取得较好的名次。

4.缺乏对创新活动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各高校的大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得到了相应的锻炼。考虑学生的个人因素,很难出成果,对许多课题不能跟踪研究,造成科研项目种类繁多,难以呈现出精品的课题项目。学生的在校周期都是三年,有些课题还没有研究完成,学生就已经毕业了。好多课题不能按时结题,这种情况也削减了导师鼓励学生申报课题的兴趣。奖励机制也不完善,没有详细的制度约束学生,参与活动的学生和不参与活动的学生,在量化考核的时候是一样的。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越发的减少。

二、提升高校科技活动的对策

1.改革教学模式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教学、科研的先发优势,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导师带着学生一起做课题。把科研的内容带到学生的课堂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同学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学习方法。课题的申报、填写,材料的收集、汇总等待一系列工作都由导师带着学生共同完成。采取项目式的教学,让学生也有单独承担某个课题或者项目的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力。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改革和优化当前的教育模式、整合和优化教学模式。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炼出更加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2.完善激励机制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良性发展,需要用长效机制的保障,不断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发挥团队的创新潜能,依靠良好的运行机制建设和激励机制建设。根据高校的特点,制定出符合自己学校科研工作的考核办法,对表彰的力度、奖励的办法更加具体,将科研立项、职称评定、评优评奖挂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建立科技创新团队

依据学院的发展规划,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推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依托科研平台的高级别项目进行科研活动的申报,充分利用学院自身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的组成可以由校内教师组成,也可以由同类院校的教师联合完成,实行联合攻关,成果共享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谢志新,牛东红.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2,31.

[2]马新飞,郑晓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13年12月,第17卷第6期.

第6篇: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重要性范文

1创新型大学建设

1.1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兴旺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坚持创新,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提升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力;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占领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有效的实现由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创新成为社会对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提出的普遍要求,成为时展的最强音。

1.2创新型大学

作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任,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有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经历了从创建之初的单纯以传授高深学问为己任,发展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再到利用人才、智力、设备、信息等优质资源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表明,大学的功能已经从产生之初单一的传播功能向创新转变。目前,单纯的以知识传播为功能的大学已经不能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影响到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学,能否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大学自身创新能力的强弱,将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大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保持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挥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功能,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就必须以一种新型大学模式即创新型大学的形式出现。创新型大学是以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为目标,站在国际高等教育及科技发展的前沿,以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获取、创造、集成、传播和应用为途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特色,以营造浓郁的创新文化为动力高水平大学。

1.3创新型大学的内涵

创新型大学是科学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都很强的大学。创新型大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大学的发展战略,要站在国家层面,适应国际科技前沿,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及社会发展需求,成为知识、技术的源头以及人才库、思想库;其次是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型大学必须具有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学术能力,必须对综合国力的提高及社会发展起到较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再次是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创新型大学必须是能吸引和培养科技精英的平台,其教育教学体系必须能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后是创新生态环境,创新型大学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必须是能营造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升、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环境。

2创新型大学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型大学建设应在抓好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自主创新前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1创新型大学科技创新的意义

创新型大学不仅在文化传播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经济建设上也有重要影响。创新型大学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型大学是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实验室,是人类新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思想库、科技发展的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新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抓住了自主创新,就抓住了国家发展的关键,就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根本,就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未来。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创新型大学应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凝聚力量,整合资源,相互协作,担当重任。

2.2创新型大学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

(1)创新型大学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构筑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释放大学创新活力,提高科技竞争实力和创新水平。(2)产学研结合的推进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创新型大学应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创新活动,把大学的人才、技术、智力要素与企业的资金、设备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与企业“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为企业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把自身创造的知识、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知识与技术的产业化。(3)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型大学要真正成为创新教育的主力、科技创新的摇篮,还要为其营造一种适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这种文化氛围的核心就是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使教师从社会道德和责任出发,以学术为职业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动。良好的制度环境需要不断进行科技体制与机制创新,就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学者开展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宽容失败,鼓励冒尖,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3结论

第7篇: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 瓶颈 对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

作为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高级专业人才群体,大学生必将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大学生是科研队伍的主要来源,科技创新更多的需要依靠他们去实践和推动。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科技发展水平,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因此,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当前各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大多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校团委下设立了专门的学生科技创新部门,负责组织参与科技类大赛、举办各类科普活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东北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新中心,统筹协调推进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高校内二级学院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依托学院团委组织开展。

目前,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科技大赛举办趋于常态化,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供了稳定的舞台和无限的上升空间。在各类科技大赛的带动下,众多高校都组建了科技类学生组织,开展校内科技竞赛和形式多样的科技类活动。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也从内容到形式得到全方位拓展,进一步充实了“第二课堂”的科创育人功能。[2]

随着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创新精神,高校也不断加强创新活动的宣传力度,工科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有较为正确的认识。研究表明 ,我国工科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整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也能够充分认识到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蓬勃开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严重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亟待突破,尤其在工科大学生中,很多问题尤为凸显。

科技创新活动游离于专业学习之外。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各级科技大赛和校院举办的各类科普讲座、科技趣味活动。而本应是创新能力培养主阵地的“第一课堂”,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覆盖面狭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实验课教学以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综合性、设计探索性试验内容偏少等。

经费保障不足,教师介入不足。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在大量的实验、模拟过程中加以锻炼和提升。同时,校院相关单位还需要组织参与各种科技竞赛和科普活动。这些都需要充足的经费给予保障。但从目前高校科技创新活动运行情况来看,经费不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相关调查数据得知 ,资金缺乏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专任教师在“第一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和科技类活动的指导工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水平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工作,无疑将大大推动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但是现实情况来看,专任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了解和支持非常有限,能致力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专任教师更如凤毛麟角。大多数专任教师仍停留在课上讲授书本内容,课下抓项目、做课题,缺乏完善课程内容、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的责任意识。

专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有限。专任教师的课题研究项目和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是工科大学生加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平台。虽然近年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持续推动,但是大学生加入指导老师课题研究项目的时间仍普遍较晚。与此同时,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等基础能力大赛在高校中开展情况已较为成熟,但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科技大赛却相对薄弱。以冶金学科为例,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冶金方面的国家级科技竞赛。[3]

三、提升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结合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针对工科大学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问题,我们进一步探索提升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1.树立sts教育理念,突出“第一课堂”教学的创新性,突出实验课程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全方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即科学技术和社会,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Sts教育倡导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科学技术观、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因为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面和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所以,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该树立sts教育理念,设置一些既不属于专业知识,又与专业相关的课程,适当增设人文教育类课程,以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不同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带入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授课模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更多地依靠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设计方案、自行讨论修正,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适当降低验证性试验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试验内容。哈佛大学就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实验教学,每周两次实验课,每次3-4小时,大型的综合实验常需要2-3周(4-5次)完成。 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科技试验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创新设计、验证等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为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资金和人员保障。

通过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经费充足。学校可以统筹规划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相关工作经费单独列支,包括实验设备费、器材费、讲座费、培训费、表奖费、科普活动费、组织参加科技竞赛的差旅会务费等。学院按照实际活动开展情况实报实销,同时也应该给予配套的经费支持。通过校院两级部门的共同努力,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顺利开展。

将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纳入专任教师的考核考评体系。根据专任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竞赛指导和参与学生科普活动等多个方面的表现,从多个方面设立指标,在专任教师队伍中建立与大学生创新工作相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做出大量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精神奖励,促使专任教师充分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

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创新学分、推荐免试读研究生等成熟做法的基础上,吸引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通过产学研结合,使参与科技创新的大学生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投放市场,产生效益,进一步增强成就感和荣誉感,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良性循环。

3.搭建不同层次的专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突出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业性。

通过鼓励低年级学生走进实验室,支持成立科技创新类社团,广泛开展专业领域科普活动和校院两级专业科技竞赛,尽早让大学生们应用专业知识,掌握研究方法,丰富比赛经验,做好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和心理准备,使大学生初步具备参加科技竞赛的信心和能力。

在实验室学习和各类校园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依托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会、行业学会、行业企业等机构,策划举办具有较广影响范围和较高影响力的专业领域科技大赛,进一步丰富和充实科技竞赛的类型和内容,提高对大学生们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标准。

四、结语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高校应基于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全方位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搭建专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使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毕研俊,赵敏.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调查与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37-41.DOI:10.3969/j.issn.1671-4385.2011.06.012.

第8篇: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重要性范文

在这春意盎然、播撒希望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隆重表彰*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荣获*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呕心沥血、辛勤工作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把普及青少年科技知识、激发青少年创新热情,作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是市委、市政府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广大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构建了新的载体,提供了新的舞台。从今天受到表彰的十位同学身上,从三维获奖代表感人至深的发言中,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是我们深刻感受到*这座英雄城市蕴藏着无限活力和创新潜能,使我们对*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实力核心在于科技的实力、人才的实力。当前,*已进入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正在以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揽,全力实施*湾“四点一带”开发、城市“四大功能区”建设、打造产业链经济等一系列战略重点,着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智力作支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创造性、可塑性强,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三个理念”。一要牢固树立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就是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的理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科技教育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抓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科学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性、紧迫感的认识,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和长远意识,切实肩负起教育、引导、服务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职责,不断把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引向深入。二要牢固树立抓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就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市有50多万青少年学生。他们完成学业以后,绝大部分将回到*工作和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质,将直接决定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直接关系着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进程。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让更多的青少年在科技创新的环境中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确保我市科技创新事业后继有人,永葆繁荣。三要牢固树立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就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理念。总书记指出:“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育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正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能力和素养,实现从“读科学、记科学”向“懂科学、用科学”的转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青少年学习科技知识、参与创新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学生逐步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埋头苦干、精益求精,才能摘取科技创新的果实。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希望广大青少年持之以恒、锐意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的海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借此机会,给广大同学提几点希望:第一,要着力夯实知识基础。就青少年科技创新而言,知识就是基础,执着是动力。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有参与创新的底气和勇气;只有确立了执着的意志,才有科技创新成功的可能。广大学生一定要把加强学习放在第一位,以锲而不舍得精神、水滴石穿的毅力努力学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特点,培养健康有益的个人爱好,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培育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第二,要着力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也不例外。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激发丰富的创造灵感,就会有所发明和创造。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整个社会,要顺应青少年成长规律,对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要加以发掘、鼓励和保护,让孩子树立敢闯敢试意识,敢于提出疑问,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动手创造,在攻克难关中寻求创新的乐趣,在创新中体会知识的重要,从而在全市青少年中激发更加强烈的科技创新热情。第三,要着力强化进取意识。不懈的追求是引导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力量。有创新就会有失败,创新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希望你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树立志向远大的人生追求,把执着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性修养,培养不骄傲自满、不轻言放弃的进取精神,力练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性格品质,为今后成长、成才、成功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第四,要着力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创新成果的根本标准。只有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才有生命力。希望同学们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善于在社会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创新课题,捕捉创新机会,依靠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勤思考、多实践,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发明创造活动,并力争形成自己的创新成果。第五,要着力发扬团队精神。在求知、探索、创新的道路上,个人的力量是相当有限的。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即使他再聪明,也很难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有所作为,在一生的事业上有大的建树。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一位发明家无不是善于同他人合作的楷模。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希望同学们牢固树立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互相支持,互相借鉴,互相帮助,把创新的火花汇聚成创新的火焰,共同攻克科技创新的难题。

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付出在今天、收获在明天的基础性工程。全市各级各单位要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高度,把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以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强保证。要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各级教育部门要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深入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工程,通过设立科学课、举办科技讲座、组织开展课外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青少年的科技知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各级科协组织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要发挥科普组织的网络优势,突出重点,努力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科技、共青团等相关部门要立足职能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主动介入、全力配合,将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局面。要确保工作举措到位。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大造成反映我市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项品牌活动,成为培育和造就青少年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工程”,要加快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市青少年实践基地为重点、科技特色学校为主体、社区科普示范园为补充的科技教育网络体系。要集中力量抓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把热爱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吸引到队伍中来,尽快建立一支由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技辅导员队伍。要确保保障机制到位。进一步加大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和资助,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为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评奖机制,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公开、公正、公正开展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审工作。要探索建立有利于活动持续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施展科技才华、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创新激情的长效机制,努力使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在参选项目范围、参选作品数量、获奖项目档次上有新的突破,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青少年科技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第9篇: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 实践 创新 培养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等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地方高校认识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采取加大经费投入,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加快实验室、实践基地、校内实训中心建设,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地方高校在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客观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理念方面

高校管理者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不到位,重理论,轻实践;有的虽然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只重视了硬件建设,轻视了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思考,更未能建立相应的体系。教育观念的陈旧使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缺乏源头活水。传统的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观,追求单纯知识点的传授,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直线性的,非此即彼的,不符合多元化信息时代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1]

2.实践教学方面

由于地方高校教学经费有限,实践教学资金缺乏,实验室设备落后,不能很好的满足实践教学需求,未建立起有效的实验室开放机制;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部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虽然签订了协议,但不能很好的履行其功效;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尚未建立起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考核体系,许多实践性环节收效甚微;[2]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自身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方面

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未能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学生积极性不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比例较低,覆盖面不广,学生参与机会少。教师参与指导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以上问题已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乃至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1.结合地方高校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应大力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探索能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特别注重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企业、科研院所有丰富实践经验工程技术人员深度参与的有效机制。

2.研究如何进一步整合实验资源,搭建面向全校师生服务的、优质共享的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实验平台,推进共享使用。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推进实验资源的共享使用,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鼓励教师自主研发实验教学仪器,支持学科特色及专业特色建设。适量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探索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互补、满足所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与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相适应的长效管理机制。

3.研究如何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探索建立学生、教师主动参与科研训练计划、课外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体制;探索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扩大科研训练计划、课外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在学生中的覆盖面、受益面。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体管理措施

1.在教育理念方面使全校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全员能够树立“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学生观,将学生作为具有丰富个性和创新潜能的主体,而不是消极的管理对象和知识灌输的“容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新的教学理念。[3]

2.加大实验资源整合力度。按照“集中、归并、优化、重组”的原则,分期、分批对现有实验资源进行优化调整,打破教学实验室、学科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的界限,对现有实验资源按学科门类、按功能进行优化重组,减撤功能单一的实验室,增加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室。注重发挥实验室的群体效应,使实验室向综合化、多功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搭建面向全校师生服务的、优质共享的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实验平台,确保并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3.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适应学科特点、符合人才培养要求、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训练的实践教育基地,确保每个专业建成2―3个以上相对稳定的实践教育基地;进一步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4.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广泛开展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大对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的资助力度,积极组织受益面大的校级竞赛活动,制定适应当前学科竞赛发展的奖励机制和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机制,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启霞,韩吉衢,常显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9).

[2] 职会亮,马超,施宏伟.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途径与未来[J].文教资料,2011(16).

[3] 沈月娣.论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