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

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

摘要:分析了受众对于传播力的基础作用,提出科技期刊提升传播力可着眼于受众向大众拓展。从国家、社会、开放科学研究、生存发展需要等角度阐述了科技期刊受众向大众拓展的必要性和内涵,从政策环境、用户需求、内容生产、技术手段、传播模式、学术质量等方面论证了其可行性,简要介绍了科技期刊传播仍需理顺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科技期刊;传播力;受众;传播;大众;新媒体

1科技期刊受众向大众拓展的必要性和深刻内涵

1.1国家需要、社会责任

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基础在于公民科学素质;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重要内容也在于公民科学素质。没有全民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在全社会培育崇尚科学、弘扬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和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学技术事业,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刊登的有重大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优秀科技成果向大众传播,义不容辞,这是其响应国家科学普及号召、履行科学普及责任的必然选择。

1.2开放科学研究范式使然

当前开放科学已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开放科学强调科研过程和结果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开放和共享,以促进知识的自由、迅速、广泛传播并在流动中产生价值和效果,其中就包括倡导科技期刊论文的开放获取[5-6]。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活动需要获取和阅读大量的研究论文,以跟踪学科发展前沿;论文作者需要扩大其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以取得同行认可和学术声誉;科技期刊登载的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属于公共资金创造的科研资源,应该向公众开放。但目前绝大多数科技期刊仍采取订购发行模式,学术资源网络平台也是有偿服务且价格不菲,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被阻隔在“付费墙”后面,无法自由共享,成为科学传播“最后一公里”的瓶颈。着眼于面向公众的传播,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是开放科学的应有之义。

1.3生存空间扩展之要求

科技期刊受众向大众拓展,不仅是纯粹意义上传播力建设的需要,也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为科技期刊面临的不只是传播危机,还有生存危机。多数科技期刊以纸质媒介传播,受众群体本就不济,在数字出版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应用极大丰富、受众阅读习惯凸显移动化和碎片化的今天,媒体所处的传播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进一步挤压了纸质期刊的生存空间。如果科技期刊仍然沿循过往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抱残守缺,必将自绝于时代和大众。

2科技期刊受众向大众拓展的可行性和传播环境

科技期刊受众向大众拓展不仅有理论上的必要性,而且有现实中的可行性,包括政策环境、用户需求、内容生产、技术手段、传播模式的可行性,并且不会损害科技期刊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2.1政策保障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冤曳把广泛深入开展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7]。在科学普及法中,特别强调了科技期刊等新闻出版机构和团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优势。在叶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冤曳着力实施的科普传播协作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中,就期刊杂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8]。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和规划的出台,为科技期刊加大面向大众的科学普及力度做出了系统安排,肯定了科技期刊在其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此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战略支持。

2.2公众需求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泛在化特征愈发明显,科技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科技的发展需要公众的理解和参与,公众对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2018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8.47%[9],但仍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且呈现人群、区域以及科学素养结构的不充分性和不平衡性,存在较大的增长和改善空间。在当前的公众科学传播格局中,虽然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比例高达64.6%)[9],但科技期刊在其中的源头地位并未根本改变,最基本的科学传播途径仍然是将科技期刊上的重要科学发现和研究论文变成其他媒体报道,期刊仍然是公众最信任的科学传播渠道[10-11]。

2.3专业优势

在当今信息泛滥、过载和注意力稀缺、传播碎片化的时代,受众迫切需要媒体为其筛选专业、权威、深度的内容。科技期刊掌握着专业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拥有专业的编辑队伍、精良的专家资源,生产的内容(发表的论文)是经严格同行评议过的,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且有主管、主办单位丰富的行业资源,便于开展推广普及活动,这些专业优势都是其他大众媒体所不具备的。特别是在一些社会热点或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公众可能会陷入恐慌、无助或质疑,此时大众媒体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并不能满足公众对于科学报道的期待,而科技期刊此时便可站出来,向公众及时准确科学解读相关事件,有效传播科学知识,主动引导舆论,尽显其社会价值。如在“塑化剂”“地沟油”“瘦肉精”“速生鸡”等食品安全热点事件发生后,叶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曳迅速策划相关专题,邀请专家从学术基础、检测技术、监督管理等角度深度解读,为危机事件正本清源,减少公众不安情绪,呼吁民众理性看待[12]。

2.4传播渠道可扩展

一直以来,科技期刊受众向大众拓展受限于纸媒传播渠道单一且低效,尤其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对纸质阅读的依赖度降低更加剧了纸媒传播的这种窘境。但科技期刊的传播渠道却是可扩展的,可借力或借势。所谓借力,如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大众媒体传播,大众媒体覆盖面广、时效性强,至今在社会组织和人们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科技期刊可将公众关注度高、实用性强且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科研成果加工成新闻素材,推荐给大众媒体;所谓借势,指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出版趋势下,信息的传播渠道得到前所未来的拓展,传播速度、范围和深度大幅提升,为科技期刊由小众化向大众化传播扫清了技术上的障碍。科技期刊可以大力发展移动端服务,建设新媒体平台,融合期刊网站、电子数据库、开放存取、微博、微信、移动APP等,多载体呈现、多平台、跨媒体传播,将极大地增强在全社会的信息传播能力,扩大受众范围。

2.5传播模式可创新

传统科技期刊内容的传播是单向的、静态的,缺乏读者参与、互动和反馈,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近年来,以社会性、开放性、及时性和互动性为特征的社会化媒体的大发展,为科技期刊创新传播路径和模式提供了契机。基于人际网络的社会化传播,使每个人成为传播网络中的节点,并通过转发、分享、讨论与其他节点联通,从而构建起超越时空限制和组织边界的庞大的社会圈子,这为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裂变空间。在新的传播语境下,信息由单向变为双向或多向传播,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用户黏性,提高受众参与度,增强互动性;多媒体、可视化、碎片化的信息显示方式,有利于增强科技期刊内容的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6无损学术性和专业性

对科技期刊受众向大众拓展,必然涉及到在符合大众需求的选题、内容和形式上做出相应的改造,最多的担心便是这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损科技期刊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其实这是多虑的。暂且不论在前面已经述及的科技期刊向大众传播是担当社会责任和转型发展的需要,即使这种传播本身也不会有损科技期刊的专业形象,相反有益于其影响力的提升。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叶Nature曳叶Science曳每期都有很多通俗内容,面向广泛的读者群,致力于“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如此内容安排和杂志定位丝毫未曾削弱两刊的国际学术影响;佟贺丰等[13]以39种中医药科学类期刊为研究对象,发现一些注重大众科普的期刊,其网络影响因子和影响因子的比值较高,表明期刊的科普性与学术性并不矛盾,增设科普内容反而有利于提高期刊的的网络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

3讨论

科技期刊的传播参与主体多、牵涉范围广,尽管大众化传播是必要也是可行的,但在现阶段仍有一些问题亟待理顺,如观念问题,向大众传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势在必行;传播形态,不能再是长篇大论、自说自话、语言晦涩、形式呆板,而是加工再造大众喜闻乐见的、富有新媒体语言特色的内容产品,多媒体、动态化、可视化传播;加强复合型传播人才建设等。科技期刊在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可聚焦社会、科技热点话题,增加通俗、趣味内容;分析大众阅读习惯,创新内容呈现形式,提升阅读体验;明确受众需求和特征,如不同地域、类别、群体,分众化、精准化传播;促进媒介融合,搭建全媒体平台,多渠道、多样态。

作者:王亚辉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