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科技发展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科技发展论文

科技期刊助力科技创新发展传播力建设

摘要:在媒体融合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探讨科技期刊在助力地方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针对普遍存在的被动传播与传播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出科技期刊以地方科技发展需求为目标,构建科学传播体系,采取增强互动性、实施精准推送定向服务和加强期刊合作等途径提高期刊的传播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科技期刊;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传播途径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展示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科技期刊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卢嘉锡认为,科技期刊与科研工作相比既是“龙尾”,也是“龙头”,既能及时提供科学发展前沿和最新信息,又能集中反映科研成果,必须要加强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更好地为科技事业服务[1]。刘振兴提出,衡量科技期刊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科技期刊的创新水平和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反映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2]。张朝军等指出,要探索网信时代科技期刊传播新模式,发挥科技期刊引领科技创新的作用[3]。王敏等认为,科技期刊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积极传播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需求[4]。谭京晶指出,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相因相生,相辅而行[5]。吴生高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江苏省科技期刊进行分析,得出期刊主要评价指标与区域创新呈正相关关系[6]。本文就科技期刊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合媒体融合的时代需求,探讨提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途径。

一、科技期刊在助力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技信息传播科学的本质是传播,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平台,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责任。科技期刊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通过筛选具有前沿性、可应用性及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科技信息,编辑出版科技文化知识,在传播与交流中进一步挖掘科研创新点,为地方科技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二)科学技术人员培养科学技术人员既是科学的发现者,又是促进科技发展的源动力,科技期刊在发现和培养科学技术人员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科技期刊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期刊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提高科研能力;作为科技期刊的作者,期刊编辑可以利用办刊经验帮助作者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发表高水平论文,与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切磋,提高学术地位。

二、科技期刊面临问题及改进思路

点击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探析

摘要:为了深入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明确科技期刊的办刊方向,本文从科技期刊在科学研究中的导向和学术引领作用、科技期刊服务科学研究的能力建设、科技期刊对青年科研人才培养3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期刊通过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来拓展生存空间、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些思考,提出了一些科技期刊提升办刊质量、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研究;服务能力

科技期刊汇集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1]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指出[2],“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3]。由此可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发展对于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强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记录和交流的载体,是发现和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半个世纪以来,以“指标”衡量期刊水平及人才价值的评价导向,在我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及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弊端也不容忽视[5]。比如:大量由国家科研经费支持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外流,研究人员又需花费大量资金获取国内外先进文献资料,这“一出一进”导致国家财力、人力的大量浪费。重创之下,国家各个层面逐渐意识到科技期刊发展遇到的困境,相继出台了一些意见及建议。比如:中国科协等5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4],中国科协等4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6]。这些文件引起期刊界与科学界的深切关注:科技论文应写在祖国大地,科技成果要应用在中国领土,科技期刊应以实际行动服务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提升。国家科技的发展及科技力量的强化,是我国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并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基石。科技期刊服务于国家战略,推进我国科技发展,培育科技人才,实现科技强国,是科技期刊必备的功能和价值。

1发挥科技期刊的科研导向与学术引领作用

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传播的载体,其刊载的论文,既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呈现,也是科学研究方向的指引。每种科技期刊应根据刊物的学术定位、内容特色、服务群体,合理开发稿件信息源,集中展现科学研究的内容,这不仅仅是展示当前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水平,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方向。也就是说,科技期刊出版不是也不能被动地“为人作嫁衣”,而应该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出版的甄别录用、编辑挖掘和平台传播功能,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

1.1聚焦世界科学前沿,突出期刊学术引领

科技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风向标、指示灯。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结果是不确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并鼓励探索。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必然有不同的重点和方向,因此都制定有各自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种科技发展规划,在传播学中被称为“议程设置”,在科技期刊出版中就是“选题策划”。学术团体、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等主办的专业性科技期刊,从期刊建设、学术定位、科学价值,就享有天然的学术引领资历,尤其是“卓越”科技期刊应当以国际视野、世界发展为目标,基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争取并强化期刊的国际话语权,从而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提前营造并集聚国际资源、力量和成果。在做好内容选题的同时,通过具有科研背景、国际合作经历以及国际视野的编委、审稿人和核心作者等群体,发挥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关注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有目的地分析挖掘其他潜在的稿件资源,拓展和调动国际和国内的学术资源,紧密结合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科技期刊小同行的审稿问题

0引言

同行评议是高校科技期刊遴选论文,保证并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1]。随着学科分级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同行”又被分为“大同行”和“小同行”[2]。“小同行”审稿强调的是审稿人所从事的具体的研究方向对所审稿件所起的作用,是高校科技期刊界对审稿“专业对口”的重要性的认识[3]。由于高校科技期刊小同行审稿人与所审稿件作者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背景及研究方向,所以能够真切地了解所审稿件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从理论上来讲能够消除学术评价异化,最大限度地坚守学术价值原则,从而保证评价的科学和公正,并不断提升学术出版的质量[4]。但是,高校科技期刊小同行审稿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科技期刊小同行审稿存在的问题

1.1知识结构的局限导致的评价失误高校学术评价中,同行专家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各自认知盲点的存在,会使审稿专家带上各种“有色眼镜”,对于同一问题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从而影响对稿件的评价行为,导致稿件评价失误[4]。例如,在某一大学科的背景下,多数专家只是研究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不能对于整个学科给予完整把控。1.2利益诱导导致的评价失真在当今“大科学”时代,科研人员为了争取支持、资金、项目和承认等等,要与政治家、企业家、媒体打交道,为了获得论文的首发权,获得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同行之间往往会有利益冲突[5]。因此,对于学术论文的学术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众多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及资源分配,评价者不可避免地身陷各种利益关系的纠缠之中[4]。另外,就目前的审稿机制而言,审稿人对自己做出的决定是不用承担责任的,同行评议失真现象也就经常发生[5]。1.3评价主体选择不当导致的评价失察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即使是同属于某个学科门类的专家,其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是不同的,这就要求编辑部在选择评价主体(审稿专家)时确保其选择的专家是合适、恰当的“小同行”审稿专家[6]。但是,在稿件具体审理操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因所选评价主体不合适而造成的稿件退审甚至审稿失察现象,有的时候会出现两个审稿专家给出截然不同的审稿意见。

2如何进一步完善“小同行”审稿

2.1适当增加评价主体的数量,采取小同行基础上的大众化评价为了克服少数专家学者评价中的失误,应当尽可能地由足够多的小同行专家参与学术评价,采取小同行基础上的大众化评价,以保障学术评价的客观与公正,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术出版的质量。目前,大多数学术质量较高的期刊都是采用“双审”制度,两个专家均给予通过才可修改发表,如果审稿意见不统一,则需要送审第三个人审稿,并最终由编辑部的编委会集体决定是否刊发。2.2建立小同行审稿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阳光工程是遏制和消除学术评价异化和学术腐败的最有效方式[4]。公开信息主要包括评价主体信息公开、参评内容信息公开、参评者有关学术背景信息公开、参评过程信息公开及评价结果信息公开。在信息公开透明环境中,权力者的任何言行直接公之于众,同行甚至非同行参与评议并监督,这样既可以让重复发表、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无处藏身,同时激励权利拥有者客观公平评价,最大限度激励学术创新。2.3利用网络技术推进审稿的公开编辑部可充分利用网络即时、交互和公开的特点,在自己的期刊网络平台上营造一个开放的能进行学术批评及争论的网络环境[5]。在这个网络环境中,编辑、作者、审稿专家、读者之间能展开对话,对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这种方法可以纠正专家审稿中的疏漏或判断失误,同时也给退稿作者一个申辩的机会,让有争议的稿件得到相对公平的评价。2.4提高编辑自身学术水平和编辑水平编辑每年要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完成继续教育72学时,其中面授不少于24学时,同时,加强与期刊社之间的交流、学习,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编辑业务能力。编辑对于自己所负责的栏目,要了解其前言学术情况,把握学术动态,深入科研一线了解专家学者的学术进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在稿件送审的时候,准确把握稿件的情况,给予稿件真实的定位,选择合适、恰当的审稿专家进行稿件审理。在审稿意见反馈以后,能够有效地与作者进行沟通,指导作者对稿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2.5科学建立审稿专家库,引导专家协同建库我国在利用文献与引文数据库来找对口专家方面还有待建设,目前国内期刊在采编平台上建审稿专家库仍是解决论文同行评议的有效方法[6]。而专家库的建设仍是由编辑单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专家信息来完成,编辑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而建成的专家库因专家专业细分不到位仍然满足不了那些需要采用“小同行”审稿的期刊要求[7]。科学地建立审稿专家库对准确选定审稿人,充分利用审稿人专长,提高审稿质量非常关键。当前我国大多编辑部采用的期刊采编系统仍在用下拉菜单的模式建专家库,且不提供预置专业分类表,或即使提供预置专业分类表也过于简单,没有做到专业细化,显然这一建库模式影响了“小同行”审稿中处理稿件的效率与审稿的质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在采编平台开发中落实“小同行”审稿的理念,引导专家协同建库,根据期刊的要求科学设计与有效使用预置专业分类以提高同行评议的质量与效率。目前,我国从事期刊采编系统的公司(如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知网CNKI、三才期刊采编系统等)也正在加大开发力度,突破建库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数学物理学报》编辑部已与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国内首次尝试采用美国《数学评论》2000数学主题分类表对专家的学科专业实行三级分类,这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3关于完善“小同行”审稿的补充选择“小同行”专家送审的稿件不排除必要时再送至“大同行”专家外审,特别是对那些学科门类交叉较多的新兴学科的稿件,例如医学与计算机方面的交叉、新型材料与基金工程方面的交叉,受小同行专家研究方向及视野所限,不能科学合理确定其先进性,而拥有独到的研究方法和善于运用宏观理论的“大同行”专家学者,往往能弥补小同行专家这一不足,能够对文稿的论证方法和过程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点击查看全文

学术论文与学术期刊出版路径选择启示

摘要: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学术期刊出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现阶段由于各种评价、晋升、聘用体制机制的影响,学术论文作者、学术期刊为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而选择的发表、出版路径及其原因。指出这样的路径选择,多数被美英主导的学术评价体系左右,导致我国的学术和期刊出版与科技、经济发展脱节。期刊出版管理部门应本着内容为王的原则,以有利于增强国家科学技术实力为宗旨,对学术期刊的出版资源进行适时、合理调节。

关键词:学术;学术期刊出版;评价体系;网络出版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1]学术论文的作者如果想实现论文撰写的价值,就必须借助学术期刊来进行传播;而基于目前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其价值实现的程度与选择发表期刊的影响力密切相关,这就是笔者要谈的路径选择问题。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出版路径主要有:自办发行(包括出版纸质版和网络版),自办发行并选择在国内数据库平台实现网络出版,直接与国外出版平台合作出版英文学术期刊等。所以,学术期刊的出版由于评价体系的存在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亦存在出版路径的选择问题。因此,作者与学术期刊之间、学术期刊与网络出版平台之间的双向选择理应是公平、自愿的。可是,随着学术期刊及网络出版平台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有的发展成盈利丰厚的集团公司,单打独斗的作者就容易沦为被选择的对象。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办刊、网络出版平台的运行也都有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本能。作为作者、学术期刊办刊人、网络出版平台其中任一身份,了解彼此不同时段的路径选择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可以在实施相应的行为时扬长避短;而作为期刊出版管理部门,则可借此针对性地引导办刊,在相关角色关系出现不利于科技发展、有悖公平竞争的时候适时加以干预。

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路径选择

很显然,论文作者对发表期刊的挑选越来越严苛,而且是完全遵守所谓“将其交到价值最大化的人手里”[2]的原则。比如:从国内的期刊评价体系看,作为科技期刊,作者首选北大核心版来源期刊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来源期刊;对于社科期刊,则首选CSSCI版来源期刊,而后是北大核心版来源期刊,最好还是经常被纳入《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的转载范围的期刊。从国际上的评价体系来看,科技论文作者首先盼望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再就是希望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而且是期刊所处的影响因子分区越高越好,比如JCR影响因子进入学科Q1、Q2区;还有就是在《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文摘杂志》(AJ)等其他影响力大的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社科类论文作者则期望刊发的期刊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当然,除了根据国际、国内普遍承认的评价指标或体系来选择期刊外,论文作者还高度关注发表后的影响,即文章的总被引频次。在浩如烟海的学术期刊里,谁能让作者的论文成果传播得范围广、时间久,就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并利用它,也就越有可能实现论文成果和作者本人工作价值的最大化。当某些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评价体系被众多学者、机构、组织、国家所认可的时候,借用这些评价体系来筛选作者的标的期刊,也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公认途径。这也较准确地从价值最大化的角度,为我国“超过90%的优质在国外科技期刊[3]”上做了注释。当然,论文作者与学术期刊之间的选择是双向的。这种双向选择的机制很好地优化了作者的论文产出和学术期刊的办刊,即促成了科研成果质量和期刊出版水平的良性、正向循环。学术期刊为了进入更广泛的作者选择范围,就会在提升期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上不遗余力,通过提升刊发论文的质量、增进出版的时效、开拓传播渠道、聚集优秀的编辑人员和审稿专家、加强新技术在出版传播过程中的应用等手段吸引优秀作者、留住高品质论文。学术期刊的这些努力,意在为论文作者提供成果价值最大化的平台,成为他们的优选路径,从而尽可能多地接纳并发表行业或学科的高水平论文,促成办刊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来看,作者(包括作者所在单位)选择的标的期刊首先是基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包括成果转化、项目结题和再申请、职称评审、岗位考核与晋升、学位答辩、职位竞聘、高校排名、奖励或荣誉申报等莫不如此[4-7]。

二、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路径选择

(一)选择国外出版平台学术期刊要办出水平,走向世界,为市场所认可,有经济基础做支撑是前提条件。所以,学术期刊的出版在坚持学术操守、遵循内容为王的同时,也得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办出生命力持久、影响力高的世界级期刊。当Elsevier,Springer,ThomsonReuters,Nature等出版平台已然蜚声国际的时候,本着快速实现影响力提升的宗旨,某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期刊,特别是英文期刊,必然会想到借船出海的举措。据统计[8],截止到2018年3月,中国英文版学术期刊有548种(含港澳台),其中大陆出版440多种,有CN号的369种,大多数选择与西方出版商合作,其中Springer-Nature囊括了近200种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在JCR数据库的213种中国英文刊中,近98%是借船出海的。目前,这些选择国外知名出版平台的学术期刊,有的影响力已经获得了显著提升。但是,由于单个或几个期刊在此的投入产出属于商业机密,再加上合作的周期不够长,很难在综合价值实现度的评判上做出厘定。更何况,学术期刊的办刊,存在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考量,仅凭影响因子为主要指标的提升难以进行产出上的量化,投入产出比的经济账自然算不清楚。总体看来,借船出海应该不是学术期刊打造国际品牌的最佳路径,更不会是唯一路径。因为,上述著名出版平台大多以英语为出版语种,而我国的学术期刊绝大部分是用中文出版,即使是部分学术期刊为了配合国际上的评价标准,选择了出版英文刊,其在语言编辑上所花费的人财物要比出中文刊多不少,也就是借英文出版平台出版中国的英文学术期刊成本很高。更关键的一点是,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用非母语去发表,其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必定会多一层语言转换上的损耗,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总体上要逊于中文。目前,一部分以英语为主要出版语种的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和出版平台垄断了优质学术资源的出版,同时向使用者和资源提供者收取高额的使用费和出版费[9]。非英语国家,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学术论文产出数量还是质量均有了很快的提升,而学术期刊出版平台的数量与质量却与之严重不匹配。部分学术期刊在选择国外出版平台时,只是考虑了与在国内选择相比的优势,也就是以实现走出去为基本目的,而很少对选择后的综合价值实现程度进行评估。办刊人如此,期刊出版管理者也是这样。

点击查看全文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水平提高

1要全面把握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

全面把握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是重视和提升科技期刊水平的前提和基础.科技期刊创刊350多年来,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学研究规模的扩大,人们对其功能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第一,科技期刊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工具.中国科学院老院长卢嘉锡先生生前曾形象地说,“科学研究工作从查找科技期刊刊登的资料入手,期间跟踪科技期刊发表的最新进展,最后在科技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因此,科技期刊是科研工作的龙头和龙尾”[1].科技期刊的主要功能:一是对科学技术的创新成果进行注册登记,保护创新者的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知识产权),从而进一步推动研究和创新;二是质量控制,通过编辑的专业劳动和同行评审,保证内容权威可靠;三是广泛传播促进知识和信息的运用,推动社会进步;四是长期保存永续使用.第二,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赢得科技话语权的重要工具,在引领科研方向、保证科技文化安全、培育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赢得国际尊重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当今世界科技文化发达的国家往往都拥有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科技期刊.一个国家拥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意义重大.第三,科技期刊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价格最高、盈利水准最高的.励讯集团2017年科技与医学(STM)领域的出版收入近24.78亿英镑.作为非盈利出版单位的美国化学学会的《化学文摘》,2017年收入5.7亿美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不仅不要美国化学学会资助,并且目前已成为美国化学学会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第四,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与文化工作相关联.要按照科学技术的研究规律去认识和管理科技期刊,根据学科和科学研究发展需要创办科技期刊,同时又要处理好科技期刊与文化工作的关系,自觉地随科技发展推动和鼓励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过去30年是科技期刊历史上变化最快的时期.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性的进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期刊出版中的应用,期刊的出版理念、流程、载体形式、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科技期刊出版与国际期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而其中最关键的是理念问题.只有学术期刊出版的理念更新了,服务科学研究、经济发展、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能力才会增强.现在国际学术期刊已演变为以人类已有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解决方案.当今科技期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已深深地融入到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中.我国的科技期刊发展,在理念上、集团化、数字化等方面均要与时俱进,跟上世界潮流.

2要准确把握办好科技期刊的良好条件和需要克服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有目共睹.随着科技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科技期刊随着科技成果产出的迅猛增加而不断发展.与国际主要依靠出版集团、学(协)会办刊不同的是,我国在国家层面对科技期刊发展一直非常重视并给予积极支持,期刊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已具备了办好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能力,相信能够办好包括中文期刊在内的科技期刊.目前要实事求是地评估我国提高科技期刊出版水平的良好条件,认真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2.1良好条件

第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巨大的经济规模是科技期刊出版发展的坚实基础.我国的GDP已从1978年的364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7年的87万亿元人民币.第二,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为科技期刊出版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2016年,我国自然科学基金为270亿元人民币,出版基金为5.5亿元人民币.第三,相对健全的出版体系是科技期刊出版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年出版图书50万种,期刊1万多种,其中科技期刊5052种.第四,研发投入的稳步增长是科技期刊出版发展的不竭内容来源.2017年我国研发投入1.7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2.12%,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第五,研发人员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是科技期刊出版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在校大学生3000多万,近1.6亿人接受了高等教育.2012年至今我国科技研发人员和博士毕业生数量不断上涨,已超过美国,可以看出我国在人力资本方面已具备良好条件.第六,世界第二的论文数量是科技期刊出版发展现实基础.2012年以来我国科技论文发文量呈上升趋势,被高引论文数量也逐年上升,表明我国学者的论文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2.2要克服的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