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科技发展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科技发展论文

第1篇: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科技期刊;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传播途径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展示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科技期刊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卢嘉锡认为,科技期刊与科研工作相比既是“龙尾”,也是“龙头”,既能及时提供科学发展前沿和最新信息,又能集中反映科研成果,必须要加强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更好地为科技事业服务[1]。刘振兴提出,衡量科技期刊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科技期刊的创新水平和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反映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2]。张朝军等指出,要探索网信时代科技期刊传播新模式,发挥科技期刊引领科技创新的作用[3]。王敏等认为,科技期刊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积极传播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需求[4]。谭京晶指出,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相因相生,相辅而行[5]。吴生高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江苏省科技期刊进行分析,得出期刊主要评价指标与区域创新呈正相关关系[6]。本文就科技期刊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合媒体融合的时代需求,探讨提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途径。

一、科技期刊在助力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技信息传播科学的本质是传播,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平台,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责任。科技期刊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通过筛选具有前沿性、可应用性及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科技信息,编辑出版科技文化知识,在传播与交流中进一步挖掘科研创新点,为地方科技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二)科学技术人员培养科学技术人员既是科学的发现者,又是促进科技发展的源动力,科技期刊在发现和培养科学技术人员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科技期刊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期刊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提高科研能力;作为科技期刊的作者,期刊编辑可以利用办刊经验帮助作者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发表高水平论文,与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切磋,提高学术地位。

二、科技期刊面临问题及改进思路

(一)面临问题科技期刊在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尽管网络出版已提倡多年,但其传播的内容仍然与纸质版相同,存在出版时效滞后、互动性差、难以共享等问题。1.“纸媒”被动传播长期以来,科技期刊比较关注期刊质量和内容,对其发挥传播科技信息的功能认识不足。多数期刊组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流程还依靠传统“纸媒”,导致整篇稿件从收稿到出版再到发行周期长、效率低,且属于被动传播。每篇论文出版后,编辑部就结束了对这篇论文的工作,需要读者主动查询才能进入读者视野,存在传播体量小、传播方式单一等缺点,无法满足媒体融合时代的读者需求。2.传播渠道不畅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数期刊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仅限于在期刊简介、在线投稿系统和数字化期刊等基本功能的实现。付费阅读模式使读者无法畅通地阅读全文,阻碍了期刊的传播。另外,大部分科技期刊对所积累的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和创新成果宣传报道渠道单一,忽视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无法及时将科技论文中包含的创新内容和关键性技术制作成数字产品快速传播出去,导致科技创新成果未能得到及时的宣传和有效的利用。

(二)改进思路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播技术发展迅速,传统传播模式革新幅度较大。为此,科技期刊需将传播、推广最新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作为首要任务,主动从传统的出版时代向媒体融合时代转型,借助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不断扩大期刊传播力,助力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1.树立传播意识科技创新与科学传播关系密切,如同科技发展与进步的两翼。一方面,科技创新只有通过广泛传播实现普及与应用,才能实现价值拉动科技腾飞;另一方面,科学传播又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有助于科技创新与发展。科技期刊应该为科技创新与科学有效传播搭建桥梁,期刊编辑则站在科学传播的前线,是科学传播过程中的骨干力量之一。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发挥工匠精神,承担起传播科学信息的责任和使命,突破传统的编辑模式,强化传播意识,与时俱进地利用网络传播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向大众传达科技信息,引导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于地方科技发展。2.传播载体多元化突破传统出版模式,推动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制作能够及时、快速传播最新科技信息的数字产品。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网络平台,使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更加交互、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力争实现科技信息的快速互通与输送。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刊》积极开拓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多种媒体形式,实现同一创新成果多平台,有效扩大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信息的显示度[7]。

三、构建媒体融合传播体系

(一)自建平台传播科技期刊以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自主建立传播平台,向广大读者提供免费的网刊、PDF、HTML等电子版论文。实现网站、微信公众号及纸质版期刊免费全文获取。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扫描论文(纸质版或电子版)OSID二维码获取作者的语音介绍、论文开放内容与数据、作者与读者交互问答、作者学术圈等四项基本功能。微信公众号创建除刊物介绍、过刊浏览当期目录等基础栏目外,创建专家点评、会议论坛等特色栏目。

(二)第三方合作传播科技期刊可以借助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进行科学信息传播。现在期刊常用的三大合作方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资讯,还有近几年迅速发展的超星、博看网和玛格泰克等平台,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可以在线阅读及下载论文;论文线上优先发表,缩短论文时滞,加快信息传播;制作流媒体文件,实现多渠道传播。自建平台与第三方合作传播之间存在着互为依托的关系,如论文的OSID二维码可在第三方网络平台上快速转发或分享,扩大了传播的范围。作者可免受版面限制,系统完整地表达科研信息。超星学习通向用户提供专题服务,可由期刊编辑部根据需求建立各类专题,通过复制链接、微信、朋友圈、QQ等方式分享至自建平台,实现了多渠道传播。

四、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与发展传播力途径

(一)增强互动性面向地方科技创新需求,加强与地方研究院、科技园及各企业的互动。积极举办科技创新会议和论坛,依托主办单位以及各领域专家的科研资源,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提取期刊中先进的科技信息,为所需行业或企业提供能够指导生产实践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促进产学研合作。例如,长春光机所主办的《光:科学与应用》,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和走访知名光学研究院的方式,传播光学学科的发展动态。为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与企业合作办刊《液晶与显示》,促进了科研与生产合作,提升了学术影响力[8]。加强与编委、审稿专家以及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扩大期刊的传播力,可以以论文为基础,将静态的学术论文转变为动态交流,在自建的网络平台上推出相应的导读、点评、追踪报道等,开放评论区及一键转发功能,使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实现立体的网络传播。

(二)精准推送,定向服务精准推送的核心是“精”和“准”,精细划分科技期刊信息资源、读者研究方向和作者阅读倾向,通过微博、微信、订阅邮件等方式准确推送。还可以进一步收集读者在网络平台上的浏览、点赞和转发等数据,为期刊的精准传播提供依据。《环境科学》按作者的投稿方向分组,精准推送编辑部筛选集成的科研资源,提升了期刊的传播力[9]。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组织的“百会万人下基层——伊宁科技行重点科技服务活动”,由地方期刊协会联合科技期刊及其它行业协会开展定向服务活动,将最新科技信息传播至基层,帮助生产单位解决技术难题,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

(三)加强期刊合作科技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对于科技信息有着比较集中的需求,而综合型大数据库学科特征不明显,单一期刊网站在海量信息之中规模较小,不足以满足作者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加强区域内科技期刊协同合作,创建集成网站或APP,在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关注区域内发展规划和科学前沿信息,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力度,是未来科技期刊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方向。在与媒体融合发展中,科技期刊要利用好网络资源,如《中国科学》杂志社是中国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典型,其制定的科技期刊新闻机制基于媒体合作开展科技新闻报道,发挥了强有力的科学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嘉锡.既是“龙尾”也是“龙头”:要重视并做好科技期刊工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0,1(1):2.

[2]刘振兴.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推动期刊迅速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1-2.

[3]张朝军,赵霞,肖英.没有传播就没有科技创新——论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地位和作用[J].科技传播,2020,12(5):13-17.

[4]王敏,韩丽,郝丽芳,等.科技期刊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27-134.

[5]谭京晶.相因相生,相辅而行,科技期刊发展助力科技创新[J].编辑学报,2019,31(S2):82-84.

[6]吴生高,罗利华,李红.江苏省科技期刊发展与区域创新研究[C]//第六届长三角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南京,2009:9-15.

[7]刘天星.《中国科学院院刊》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8):951-956.

[8]白雨虹,刘文武.向国际一流光学期刊努力——《光:科学与应用》的办刊实践与体会[J].传媒,2015(20):18-20.

第2篇: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研究;服务能力

科技期刊汇集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1]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指出[2],“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3]。由此可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发展对于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强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记录和交流的载体,是发现和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半个世纪以来,以“指标”衡量期刊水平及人才价值的评价导向,在我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及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弊端也不容忽视[5]。比如:大量由国家科研经费支持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外流,研究人员又需花费大量资金获取国内外先进文献资料,这“一出一进”导致国家财力、人力的大量浪费。重创之下,国家各个层面逐渐意识到科技期刊发展遇到的困境,相继出台了一些意见及建议。比如:中国科协等5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4],中国科协等4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6]。这些文件引起期刊界与科学界的深切关注:科技论文应写在祖国大地,科技成果要应用在中国领土,科技期刊应以实际行动服务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提升。国家科技的发展及科技力量的强化,是我国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并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基石。科技期刊服务于国家战略,推进我国科技发展,培育科技人才,实现科技强国,是科技期刊必备的功能和价值。

1发挥科技期刊的科研导向与学术引领作用

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传播的载体,其刊载的论文,既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呈现,也是科学研究方向的指引。每种科技期刊应根据刊物的学术定位、内容特色、服务群体,合理开发稿件信息源,集中展现科学研究的内容,这不仅仅是展示当前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水平,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方向。也就是说,科技期刊出版不是也不能被动地“为人作嫁衣”,而应该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出版的甄别录用、编辑挖掘和平台传播功能,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

1.1聚焦世界科学前沿,突出期刊学术引领

科技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风向标、指示灯。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结果是不确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并鼓励探索。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必然有不同的重点和方向,因此都制定有各自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种科技发展规划,在传播学中被称为“议程设置”,在科技期刊出版中就是“选题策划”。学术团体、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等主办的专业性科技期刊,从期刊建设、学术定位、科学价值,就享有天然的学术引领资历,尤其是“卓越”科技期刊应当以国际视野、世界发展为目标,基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争取并强化期刊的国际话语权,从而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提前营造并集聚国际资源、力量和成果。在做好内容选题的同时,通过具有科研背景、国际合作经历以及国际视野的编委、审稿人和核心作者等群体,发挥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关注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有目的地分析挖掘其他潜在的稿件资源,拓展和调动国际和国内的学术资源,紧密结合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

1.2关注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凝练科技期刊出版主题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形势下,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走向世界,更不仅仅是在近几年所追求的“点”上的突破,而是肩负着全面振兴的使命。因此,包括广大的中文期刊在内的科技期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艰巨的历史责任,这也是创办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科技期刊的基础。要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科技期刊应当也必须面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凝练选题、组织稿件、开展出版和传播,促进科学技术研究聚焦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高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广大科技期刊出版者,一方面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凝练出版选题,另一方面要直接走入科学研究团队,特别是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科学研究团队组织出版。明确与期刊发展相一致的科研动向及攻关项目,密切联系科研一线研究人员,跟踪目标研究团队,协助作者结合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探索研究思路,分析研究计划,追踪研究过程,及时获取研究结果,凝练期刊科研主题,展示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果。

1.3围绕国民经济主战场,突出科技期刊的特色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众多[7],但并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针对科技期刊出版来说,我们认为:不平衡是指学科布局、科技期刊层次上的不平衡,“两少一多”的情况同时存在,那就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卓越科技期刊少、有特色的专业化科技期刊少,学术影响力一般的科技期刊多;不充分是指科技期刊的出版资源利用不充分,重复出版、激励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必然需要科学技术期刊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当前,在国家层面“卓越计划”不断深入展开的同时,应该进一步重视专业化、特色化科技期刊的发展。科技期刊的专业化特色发展的出路就在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寻找需求,满足科学技术研究的主题凝练和交流传播的需求。无论在农业、医药、工程还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其他领域都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上的“创新、突破”等特点,科技期刊出版者应该学会眼睛向下、深入实际挖掘选题,开发有特色的研究专题,开设专栏甚至开展科普等,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聚焦具有科学价值的突破点,解决现实中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

2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服务科学研究

遵循“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古训,当前优质稿源大量流失国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很显然,除了科学研究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以外,就是我们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不足!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组稿策划能力、编辑加工能力和平台传播影响力。传统的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记录、交流与传播的载体。该定义已经揭示:科技期刊联结并推动科技创新从产生到传播的各个环节。科技期刊具备传播科技成果的平台与专业的服务团队,科学研究先进的思想、观点、理论以及突破性的成果,借助大数据、新媒体及人工智能等,通过科技期刊这个平台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分享,促进科研成果的高效利用。可见,科技期刊的着力点就是服务科学技术研究。

2.1立足科技研究,提升组稿策划能力

如前所述,紧跟国际科技前沿、关注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是科技期刊出版主题凝练的基础。如何能够凝练出有价值的主题?如何围绕主题组织优质的稿件?这是出版者组稿策划能力的体现。组稿策划是科技期刊主编和学科编辑的重要职责,也是一项能力。大家都认为科技期刊的核心是内容,但如何组织优质的内容?明确“组稿策划能力”是科技期刊出版者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科技期刊服务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否则“引领科学研究”就是一句空话。有效地实施组稿策划,就必须关注科学研究动态,深入科学研究团队,了解科学研究进展,组织科学研究成果。组织研究成果不是等待“作者投稿”,而是参与到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协助凝练主题,完成成果的规范表达。要想优质稿件不外流,必须做到“出版前移”。否则,即使科研评价导向改变了,优质稿件留在了国内,仍然不能保证优质稿件投向自己的期刊。“出版前移”不仅是编辑走出编辑部,也不是停留在开座谈会、打广告,重要的是提升我们对学术前沿的把握能力,了解核心作者团队的科研情况和其所面临的问题,从出版的角度协助科学研究人员整理出符合发表的成果。

2.2钻研编辑业务,提升编辑的加工能力

编辑加工能力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基本能力。编辑加工能力不仅是“量、单位、符号、的、地、得”这些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日常工作,更重要的是与科学研究成果传播紧密相关的编辑加工能力。从科学表达的角度出发,加强科研论文的编辑加工,可以更加准确、清晰地展现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内在价值,其中重要的就是论文表达的逻辑性。从科技期刊载体的角度出发,当前网络化已经成为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网络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获取便捷,但黏性差”。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网络传播、网络阅读的规律来进行编辑加工[8],具体来讲,就是如何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做到引人入胜。这样的编辑加工能力既是科技期刊出版自身的要求,也是面向科技研究团队开展组稿策划的基本能力之一。也可以说,它是高质量服务科学技术研究的保障。

2.3紧跟时代发展,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科技期刊的影响能力,包含至少2个方面:一是以主编为核心的出版团队表现出来的期刊影响力,二是以融媒体为载体的传播途径体现出来的期刊影响力。二者是1个问题的2个方面,核心是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前文从学术引领和服务能力角度的论述,都是以出版者为核心,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具体运作,也是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基础。但是,在网络化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已经从现实走向了虚拟,仅仅停留在现实的传播途径显然落后于时代,不能为科研成果的交流和传播提供有影响力的平台。因此,紧跟时代发展,拓宽科技信息和科技期刊品牌的传播渠道,是科技期刊服务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一个没有平台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很难担当起服务科学技术研究的使命。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加入科技论文数据库、实行媒体融合等措施都是必要的,但不是提升平台影响力的重点。重点是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渠道提升平台的影响力,做好网络平台内容的更新和维护。从科技期刊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僵尸网站及公众号、网络传播内容粗制滥造等与没有开通网络渠道相比,可能副作用更大。因此,科技期刊出版者将网络平台渠道的维护与实体期刊等同对待,真实反映科技期刊出版的活动情况,如将现实中的活动包括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定期规范地发布,至少要将真实的“自我”展现给网络读者。根据本文作者的办刊经验,网络是有“记忆”的,品牌影响的积累虽然看不见但是实实在在的。特别是利用好网络开展“编读互动”,为读者、作者提供原创的、高质量的内容,可以很好地提升品牌影响力。

3借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能力,服务于年轻科研工作者

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发表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出版者除了以平台资源和编辑专业能力开展组稿策划,组织优质稿源以外,应该从担当社会义务的角度出发,将眼光放长远,重点关注青年作者的发展。这既是科技期刊的责任,也是培养科技期刊品牌和核心作者的需要。有学者说过[9]:大学老师和学生发表论文的目的是广义“教育”,把我们的发现、发明、心得、思想,传播给其他研究者,以推动他们的工作。进一步来讲,青年作者是科学研究未来的希望,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也是科技期刊服务于国家科技长远发展的途径之一。科技期刊(包括但不限于高校学报)对青年作者的论文写作能力训练、科学素养提升、科研意识形成,承担着重要的培养教育和学术指导任务[10]。3.1帮助青年作者提升论文组织能力每个人都具有读者、作者的双重性,科技期刊的作者也是一样,可能做了很出色的研究,但研究结果怎么组织,怎样形成期刊需要的论文?首先,不同科技期刊都有各自的征稿范围,可以帮助青年作者选择并确定合适的写作方向。其次,科技期刊有相关的写作指南,作者可根据目标期刊的写作规范,组织论文写作结构。第三,投稿后编辑根据专家审稿意见写出退修意见,帮助作者补充、完善研究内容及结果。第四,在稿件处理与编辑退修过程中,通过与编辑的沟通交流,作者得到进一步启发,提高了写作能力,逐渐完善论文内容及形式。当作者的研究论文在科技期刊发表后,也给予作者对研究工作更大的信心和动力。

3.2帮助青年作者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

刚刚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人才,一般比较迫切希望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但是,由于青年人才研究工作时间短、阅历比较浅、学术实践欠缺等,投递到期刊的论文往往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期刊编辑不可轻易地否定作者,而应以发展的眼光、专业的精神,对青年作者予以建议或指导。比如,青年作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对学术名词、公式、符号等的不明所以,对图、表格式的无所谓,对参考文献的不规范引用等。期刊编辑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耐心细致地指出问题所在,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传授规范的论文写作技能,都是对青年作者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青年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所以,科技期刊的每一篇文章,都可通过编辑的细心、耐心、反复的工作,详细具体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培养青年作者严谨的科研写作态度,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

3.3帮助青年作者增强科研伦理意识

出版伦理是对出版过程中各类行为道德规范的概括[11]。初出茅庐的青年作者,有些还缺乏基本的出版伦理意识,科技期刊在帮助青年作者提升写作技能的同时,也贯穿着出版伦理意识的传播和教育。2004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发布《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19年中国科协组织编写《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在制度层面设定了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12]。实践中有些科研人员尤其是一些新入职的青年人,可能会出现发表论文不当署名、不当引用、重复发表等违背学术伦理的行为,这将极大地危害他们的学术生命。科技期刊编辑可通过稿件处理过程中的电子邮件、微信等线上形式,或者通过讲座、网页宣传等方式,对青年作者进行多方位指导,帮助青年作者形成正确的科研伦理意识,促进他们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顺利成长。

3.4提升青年作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科技期刊应该敢于并善于发表作者的“处女作”。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可帮助作者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一篇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若及时、快速地在科技期刊发表,借助期刊强大的影响力被广泛阅读传播,必然提升作者在学术界的知名度。科技期刊的这一优势,尤其对于青年作者而言,能充分满足青年作者的学术荣誉感,可极大地增强青年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动力。因此,科技期刊可以重点关注部分有潜力的青年作者,在遵守稿件审核制度的前提下,对其来稿快速、优先处理并及时发布。也可以在发布后期及时推送给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尽力帮助青年作者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反过来,该青年作者也会将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投稿到该期刊,实现科技期刊传播力和作者影响力均得到提升的双赢结果[13-14]。

第3篇: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同行评议是高校科技期刊遴选论文,保证并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1]。随着学科分级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同行”又被分为“大同行”和“小同行”[2]。“小同行”审稿强调的是审稿人所从事的具体的研究方向对所审稿件所起的作用,是高校科技期刊界对审稿“专业对口”的重要性的认识[3]。由于高校科技期刊小同行审稿人与所审稿件作者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背景及研究方向,所以能够真切地了解所审稿件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从理论上来讲能够消除学术评价异化,最大限度地坚守学术价值原则,从而保证评价的科学和公正,并不断提升学术出版的质量[4]。但是,高校科技期刊小同行审稿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科技期刊小同行审稿存在的问题

1.1知识结构的局限导致的评价失误高校学术评价中,同行专家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各自认知盲点的存在,会使审稿专家带上各种“有色眼镜”,对于同一问题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从而影响对稿件的评价行为,导致稿件评价失误[4]。例如,在某一大学科的背景下,多数专家只是研究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不能对于整个学科给予完整把控。1.2利益诱导导致的评价失真在当今“大科学”时代,科研人员为了争取支持、资金、项目和承认等等,要与政治家、企业家、媒体打交道,为了获得论文的首发权,获得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同行之间往往会有利益冲突[5]。因此,对于学术论文的学术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众多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及资源分配,评价者不可避免地身陷各种利益关系的纠缠之中[4]。另外,就目前的审稿机制而言,审稿人对自己做出的决定是不用承担责任的,同行评议失真现象也就经常发生[5]。1.3评价主体选择不当导致的评价失察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即使是同属于某个学科门类的专家,其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是不同的,这就要求编辑部在选择评价主体(审稿专家)时确保其选择的专家是合适、恰当的“小同行”审稿专家[6]。但是,在稿件具体审理操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因所选评价主体不合适而造成的稿件退审甚至审稿失察现象,有的时候会出现两个审稿专家给出截然不同的审稿意见。

第4篇: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1研究背景与主题设计

目前我国有关CN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表作者、科研机构区域分布特点以及期刊载文特点的分析[9][10][11][12][13][14][15],而对近五年,尤其是近三年来我国CNS论文产出变化和与亚洲强国(日本、印度和韩国)对比分析相对较少。本文统计了中国(未含台湾地区数据)、日本、印度和韩国2011—2015年在CNS的数量,并对比分析近五年来四国论文产出状况及国际地位变化,以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基础学科近期成果的质量、水平以及国际地位变化。

2数据来源和方法

本文数据源自WebofScience基础科学数据库,检索项分别选择出版物名称(Cell、Nature和Science)和发表时间(2011—2015)后,选择国家地区的更多选项逐一检出中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的数据;数据采集于2016年11月9日,下同。

3结果与分析

3.1中日印韩

2011—2015年CNS论文产出及国际排名2011—2015年中日印韩四国在CNS论文产出中,中国最多,为1090篇;其次为日本,937篇;韩国为242篇;印度最少,为166篇。从国际排名来看,中日分列第七和第八位(在Cell和Science国际排名),韩国和印度则排在20位左右(在Nature国际排名分别为22和27位)。总体而言,中日印韩四国整体论文产出较少,四国累计发文占总发文比率仅为10%(其中在Cell上占比最高10.2%;是Nature为8.6%,Science最低,为8.5%);具体细分来看,中国和日本两国发文总数,国际排名占总发文比率明显高于印度和韩国,其中中日基本平分秋色,占四国论文总数超过八成,而印度和韩国仅占不到两成

3.2中日印韩

2011—2015年CNS论文产出趋势具体来看,五年之中,中国在Cell、Nature和Science均表现为明显的正增长,与此相对应,日本则分别为明显的负增长;印度和韩国表现比较稳定的总体态势)。由拟合公式来看,我国在Cell、Nature和Scienc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87、0.9776和0.9781,除了在Cell上拟合相关系数相对较低外(均超过了0.5,属于强正相关),在Nature和Science均超过0.95,说明我国增长趋势十分明显)。日本在Cell和Science上相关系数均较低,趋势不甚明显,而在Nature上为0.6269,表现为强负相关,说明日本在Cell和Science上论文产出相对稳定,在Nature上发文减少趋势明显。印度和韩国相关系数均未超过0.5,说明两国在CNS上论文产出变化不明显。

第5篇: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术;学术期刊出版;评价体系;网络出版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1]学术论文的作者如果想实现论文撰写的价值,就必须借助学术期刊来进行传播;而基于目前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其价值实现的程度与选择发表期刊的影响力密切相关,这就是笔者要谈的路径选择问题。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出版路径主要有:自办发行(包括出版纸质版和网络版),自办发行并选择在国内数据库平台实现网络出版,直接与国外出版平台合作出版英文学术期刊等。所以,学术期刊的出版由于评价体系的存在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亦存在出版路径的选择问题。因此,作者与学术期刊之间、学术期刊与网络出版平台之间的双向选择理应是公平、自愿的。可是,随着学术期刊及网络出版平台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有的发展成盈利丰厚的集团公司,单打独斗的作者就容易沦为被选择的对象。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办刊、网络出版平台的运行也都有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本能。作为作者、学术期刊办刊人、网络出版平台其中任一身份,了解彼此不同时段的路径选择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可以在实施相应的行为时扬长避短;而作为期刊出版管理部门,则可借此针对性地引导办刊,在相关角色关系出现不利于科技发展、有悖公平竞争的时候适时加以干预。

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路径选择

很显然,论文作者对发表期刊的挑选越来越严苛,而且是完全遵守所谓“将其交到价值最大化的人手里”[2]的原则。比如:从国内的期刊评价体系看,作为科技期刊,作者首选北大核心版来源期刊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来源期刊;对于社科期刊,则首选CSSCI版来源期刊,而后是北大核心版来源期刊,最好还是经常被纳入《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的转载范围的期刊。从国际上的评价体系来看,科技论文作者首先盼望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再就是希望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而且是期刊所处的影响因子分区越高越好,比如JCR影响因子进入学科Q1、Q2区;还有就是在《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文摘杂志》(AJ)等其他影响力大的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社科类论文作者则期望刊发的期刊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当然,除了根据国际、国内普遍承认的评价指标或体系来选择期刊外,论文作者还高度关注发表后的影响,即文章的总被引频次。在浩如烟海的学术期刊里,谁能让作者的论文成果传播得范围广、时间久,就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并利用它,也就越有可能实现论文成果和作者本人工作价值的最大化。当某些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评价体系被众多学者、机构、组织、国家所认可的时候,借用这些评价体系来筛选作者的标的期刊,也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公认途径。这也较准确地从价值最大化的角度,为我国“超过90%的优质在国外科技期刊[3]”上做了注释。当然,论文作者与学术期刊之间的选择是双向的。这种双向选择的机制很好地优化了作者的论文产出和学术期刊的办刊,即促成了科研成果质量和期刊出版水平的良性、正向循环。学术期刊为了进入更广泛的作者选择范围,就会在提升期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上不遗余力,通过提升刊发论文的质量、增进出版的时效、开拓传播渠道、聚集优秀的编辑人员和审稿专家、加强新技术在出版传播过程中的应用等手段吸引优秀作者、留住高品质论文。学术期刊的这些努力,意在为论文作者提供成果价值最大化的平台,成为他们的优选路径,从而尽可能多地接纳并发表行业或学科的高水平论文,促成办刊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来看,作者(包括作者所在单位)选择的标的期刊首先是基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包括成果转化、项目结题和再申请、职称评审、岗位考核与晋升、学位答辩、职位竞聘、高校排名、奖励或荣誉申报等莫不如此[4-7]。

二、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路径选择

(一)选择国外出版平台学术期刊要办出水平,走向世界,为市场所认可,有经济基础做支撑是前提条件。所以,学术期刊的出版在坚持学术操守、遵循内容为王的同时,也得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办出生命力持久、影响力高的世界级期刊。当Elsevier,Springer,ThomsonReuters,Nature等出版平台已然蜚声国际的时候,本着快速实现影响力提升的宗旨,某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期刊,特别是英文期刊,必然会想到借船出海的举措。据统计[8],截止到2018年3月,中国英文版学术期刊有548种(含港澳台),其中大陆出版440多种,有CN号的369种,大多数选择与西方出版商合作,其中Springer-Nature囊括了近200种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在JCR数据库的213种中国英文刊中,近98%是借船出海的。目前,这些选择国外知名出版平台的学术期刊,有的影响力已经获得了显著提升。但是,由于单个或几个期刊在此的投入产出属于商业机密,再加上合作的周期不够长,很难在综合价值实现度的评判上做出厘定。更何况,学术期刊的办刊,存在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考量,仅凭影响因子为主要指标的提升难以进行产出上的量化,投入产出比的经济账自然算不清楚。总体看来,借船出海应该不是学术期刊打造国际品牌的最佳路径,更不会是唯一路径。因为,上述著名出版平台大多以英语为出版语种,而我国的学术期刊绝大部分是用中文出版,即使是部分学术期刊为了配合国际上的评价标准,选择了出版英文刊,其在语言编辑上所花费的人财物要比出中文刊多不少,也就是借英文出版平台出版中国的英文学术期刊成本很高。更关键的一点是,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用非母语去发表,其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必定会多一层语言转换上的损耗,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总体上要逊于中文。目前,一部分以英语为主要出版语种的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和出版平台垄断了优质学术资源的出版,同时向使用者和资源提供者收取高额的使用费和出版费[9]。非英语国家,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学术论文产出数量还是质量均有了很快的提升,而学术期刊出版平台的数量与质量却与之严重不匹配。部分学术期刊在选择国外出版平台时,只是考虑了与在国内选择相比的优势,也就是以实现走出去为基本目的,而很少对选择后的综合价值实现程度进行评估。办刊人如此,期刊出版管理者也是这样。

(二)选择国内出版平台目前,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国内的学术期刊办刊总体表现出弱、小、散的格局,自己编辑自己出版既实现不了经济上的盈利,更难以在扩大影响力上表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为,于是绝大多数期刊把国内的几大学术数据库当成扩大国内影响力的主要平台。与CNKI、万方、维普、CSCD等学术数字出版平台相比,期刊社(部)或受制于管理体制,或缺乏市场运作经验,没有利用好内容提供者这个关键资本被收录到库中的收益甚微。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作者、期刊社(部)与大型数据库、知名出版平台相比,均处于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基本丧失了话语权。为了实现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作者成果的原创价值、编辑的再创造价值往往被忽略,造成了期刊社(部)的主动屈就或被动迎合。有学者把上述局面的形成归因为:我国学术期刊的超低定价成为支撑学术期刊公共性的现实基础和意识形态,也同时毁灭了部分学术期刊出版主体追求市场利润的出版理想[10]。鉴于上述原因,笔者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扶持学术期刊办刊或学术出版平台运作时,适当考虑投入与产出比,或进行相关方面的持续追踪调研。这样,将有利于通过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的量化来管理投入项目的运营情况,为后续的投入与否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以探索决定学术成果价值最大化的更多显性与隐性、短期与长期因素,适当限制国内学术出版平台的垄断行为,为期刊与平台之间的平等协商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建立新的学术出版平台以及形成平台之间的合法竞争,有效引导学术期刊办刊的市场化方向。

三、路径选择对学术期刊主管部门决策的启示

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学术期刊的出版,其最终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在于成果的生产力转化,科研工作者水平和地位的提升,科研成果的积累以及科研精神的传承等方面。就目前的社会运转机制看,能够实现成本有效控制的最大范围当属国家一级。某国科学家利用政府资助项目研发出国际领先成果纷纷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投往国外知名的学术期刊发表,虽然对该科学家来说,基于目前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他们获得了比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大得多的个人价值。但是,相对于国家而言,该成果无论是社会或经济价值都被降到了最低,因为最重要的成果转化由科研的投资国扩大到了全世界的范围,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和保护,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家在这方面投入的积极性,给国家的科技发展埋下隐患。从追求办刊的社会经济成本最小理念来看,政府鼓励创办英文刊的行为亦值得商榷。作为中国人要办英文刊,引进母语为英语的学科或行业专家做编辑、审稿人、编委,成本高且往往因为政治的原因变得不可控;除了要求谙习中文的科研人员勉为其难地撰写英语论文外,期刊社还得花大力气、大价钱去邀约国外稿件。就算顺利地创办了英文学术期刊,有些财力雄厚的期刊社为了增加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显示度,会再花不菲的资金去让Springer,Nature等出版平台出版。这样做原本是为了早日促成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或者借助外力尽快办出中国的有世界影响力的期刊。殊不知,做出这样决策的人或机构终究还是因为某些评价指标或体系的影响,没有基于国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将成本尽量降低。当下的中美贸易摩擦最根本之处是国家间科技实力的较量。我国投巨资做科研产出的学术成果,再也不能因为某些评价体系的左右而倒贴投往美英等国的学术期刊去发表,让世界都去共享我国产出的科研成果,并因此替少数不拥有知识产权的期刊或出版平台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变相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将对全世界的科技创新产生不利影响。期刊主管部门要清楚地知晓:重大科研成果的公开范围往往决定了其转化成生产力的范围,我们不能只重视研究阶段而忽略成果发表阶段的控制;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学术期刊出版的社会经济成本直接影响科研的投入与产出效率,并最终会转化成国家的社会经济成本。因此,期刊主管部门要秉承社会经济成本最小化的管理理念,转变过度依赖创办英文学术期刊争取国际影响力的思路,对重大科研项目的成果投往国外发表加以合理引导、调控,对与国外出版集团合作出版我国重要学术期刊的事宜可考虑进行许可审查。总之,学术论文的发表、学术期刊的出版,关乎国家科技软实力的建设;关乎国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与产出,不是一个简单的科技出版问题,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审视学术成果及其研究人员的评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关乎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交往中的话语权,要立足本国的文化与人才基础,切忌在文化建设与科技创新中急功近利。

四、讨论与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