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刑事侦查范文

刑事侦查全文(5篇)

刑事侦查

第1篇:刑事侦查范文

关键词:刑事侦查学;课程改革;实战型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刑事侦查学》课程分为五大类(侦查总论、刑事科学技术、现场勘查、侦查措施、各类案件侦查),共计十五章内容。涵盖了刑事侦查体系的方方面面。按照刑事侦查学的基本特点和教学规律,根据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本学期此课程为选修课,课时缩减到36课时。内容多,课时少,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里给学生讲好这门课程,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据此,改变现行教材对章节的设置,对这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优选出重点章节做详细讲授,其他章节以学生自学为主,辅助其他教学手段为辅,使学生更好掌握所学知识,构成完整的学习体系。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使教学内容逻辑紧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虽然本课程课时量较少,本人仍将刑事侦查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紧紧围绕教育部提出的“必需”和“够用”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犯罪规律特点的分析、运用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人民警察应具备的素质,现今执法环境情况的介绍、优秀侦查人员的心理品质学习等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警政素质的养成,为学生成为优秀的人民警察打下夯实的基础;通过实操训练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侦查专业技能、完成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讲授辨认为例,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辨认,然后要求学生在课下预习课文,鼓励学生发现视频中的问题。通过自己阅读教材,结合前面的视频,发现课前视频中,在辨认环节没有遵循分别辨认的规则,因此造成了冤假错案。学生总结出关键性的几个环节,在辨认中的四大原则如何运用,从而自己总结出,虽然辨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侦查措施,辨认笔录也是刑事诉讼八大证据种类之一,但是,辨认结论是不能单独作为证据使用的。学生自己发现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创造理念的具体应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内容的某个方面或某一点,能够积极探索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发表新见解,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对原有内容进行改革。实践性教学主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此我们制定了《刑事侦查学》课程实训大纲。合理地确定了实践性教学的课时和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更加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增强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可以更好的消化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更准确的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本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亮点———创新了案例教学法,规范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刑事侦查学》课教学过程中,案例是阐明理论、加深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最为有效教学材料。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人采用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点评、案例考核等多角度运用案例法,强化与规范了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探索了新型的实践教学方法,实现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刑事侦查学》课程实践性强,课时少的特点,将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紧密衔接,拓展了刑事侦查学的实训内容,确立了新的实训教学模式。《刑事侦查学》作为选修课,该课程学习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影响后续对此学科的兴趣,针对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人改变了过去孤立学习的做法,在授课内容和实训内容上与相关课程形成有机的课程链条。将《刑事侦查学》的教学与刑事诉讼法学、治安学、刑法学等课程内容紧密衔接,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以适应将来职业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后可能很快适应基层办案,把自己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为进入工作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上述实训教学,受到学生好评,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促进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多注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丰富复杂的教学内容和千姿百态的教学对象。因此,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提倡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影音设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连续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都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授课对象,配之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以继承、借鉴和创新,所采取在实用和有效的标准指导下,在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后,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五、考试方式的改革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允许的范围内,对考核方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由于本课程过程考核占到平时成绩的70%,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更加注重课堂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考核学生。以课堂表现为考核基础,通过增加口试、实训成绩、课堂表现等综合成绩分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主要通过作业考核、提问、讨论考核、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考核、课堂表现考核、实践性项目考核等过程考核的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作业考核(占过程考核比例的20%);提问、讨论考核(占过程考核比例的10%);学习表现考核(占过程考核比例的10%。);阶段性考核(占过程考核比例的10%);课堂表现考核(占过程考核比例的20%);实践性项目考核(占过程考核的30%)。在结果考核中,计划占考核总成绩的30%。加大案例分析、论述及其材料分析等主观题型,案例分析(占整个结果考核的60%);材料分析(占整个结果考核的20%);论述题(占整个结果考核的20%)。这种改变传统期末考试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察。培养和考察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以考促教,以考促改。经过几学期的实践与改革,对克服学生中存在的“高分低能”起到一定作用。以后的教学中,会不断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从思想上杜绝考前背诵,应付的思想,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为具体目标。

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教师工作量较大,考虑实际问题不够全面,学生经常在实训课上问很多问题是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而且教师人数有限,加之实践经验较少,实践教学中会遇到很多挑战,特别是对于突发问题的处理需进一步加强。这也就要求本专业教师除应该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实践操作能力必不可少,只有经过实践的锻炼,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掌握实训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受益。为此,我们在实践课程中,邀请基层民警和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采用联合授课的方式,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实训辅导。本学期,派专人录制学生实训录像,通过标准化实训指导录像的比对,使学生更直观的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为以后的教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二)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问题多,但是积极性很高。由于课时有限,有的学生提到,每个章节都认真听讲,但是实训成绩很差。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种机会不仅仅反映在实践课中,其他环节也应该跟上,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文书制作问题诸多。本学期教学中,结合实践中办案部门文书制作的问题,专门给学生提供每章节所涉及到的文书,但是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为此,专门开设公安文书写作课程,加大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上是本人刑事侦查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总结,希望能够及时应用拓展到教学内容上,增加实训和教学方法改革,使刑事侦查学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如超.侦查学本科专业实习教学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02).

[2]尹乐坤.刑事侦查专业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

[3]翟金鹏.关于公安院校实施“贴近实战”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J].公安教育,2007(03).

[4]韩志英.刑事侦查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1(32).

第2篇:刑事侦查范文

一、翻转课堂在刑事侦查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翻转课堂的特点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教学环节从课堂上讲解向前延伸到课前先导、课后自习;教学过程大多表现为小组讨论、借助计算机教学工具实现交互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利用和整合多种形态的教学资源,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是信息化教学的常见方式之一。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更丰富,但易造成理论知识碎片化翻转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可视化技术以图形化界面直观、清晰或模拟仿真地呈现教学素材,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均可用于教学;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搭建出广阔的网络学习平台,也为教学环节延伸至课前和课后创造了条件。但是,教学资源丰富不仅意味着信息量大,还意味着重要程度不一、专业相关度不同的知识点混合在一起,在缺乏教师引导或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教学重点模糊、理论知识零散化,反而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更立体,但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偏移翻转课堂中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以教师为主导的课上讲解,也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讨论,可以是定时的集中学习,也可以是自主安排的自习,教学过程可以是单向、封闭的,也可以是双向、交互的,学习效果的评估、反馈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关注点或学习习惯展开学习,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个体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师生均有多种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可供选择。但是,翻转课堂对学生持续保持注意力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不能正确理解学习目标和合理选择学习形式的学生来说,翻转课堂给予的自由和自主将成为一种放纵。此外,注重感官刺激的表现形式从长远看有可能损害学生深入学习“枯燥”理论的习惯和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并最终使学习流于表面。

(三)翻转课堂的教学主体更全面,但易弱化情感与知识的交互在翻转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翻转课堂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宜自己学习习惯和目标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的个体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强化学习效果确有助力。但是,由于缺少传统课堂中师生之间言语、表情、情感交流,以这些情感交流为载体的知识、观点的碰撞、交互也大幅度减少,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另外,刑事侦查学本科教学中的学生都没有公安工作经验,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体系也未完全形成,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深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太强,有可能导致翻转课堂中徒有形式上的讨论热烈和气氛活跃,实则问题及其解决思路都不明确。当然,上述种种问题并不是翻转课堂本身的问题,而是在教学应用中由于教师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资源形式单一或者相反,教学资源过量堆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强、自学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意使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充分契合,精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还应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完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反馈与评估制度等。下面从案例教学的设计与组织的角度探讨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在刑事侦查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选取典型案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或依托,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刑事侦查学中的理论知识并不深奥晦涩,很多是基于侦查实践形成的个体化、背景依赖性和难以格式化或交流的知识,包括职业思维、社会知识和行动知识等,特别是信息化侦查中的数据分析或信息化技战法等方面的知识具有突出的技能性,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案例教学法成为刑事侦查学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之一。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性突出而系统性不足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近年来,教学中总结出的全案例教学法和全景式案例教学法将教学活动和侦查时间结合起来,以侦查工作的流程、时间顺序或理论知识的逻辑脉络为红线,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教学效果良好,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打破课程设置形成的知识条块壁垒,有助于知识点的整合和贯通”。①但是,案例教学法是一个通过个别化现象认识普遍现象、从表面现象把握内在规律的思维过程,如果学生未能领悟个别化现象所代表的普遍现象、未能深挖表面现象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将会使学习流于表面。此外,在教学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过多地考虑案例的生动性、鲜活性有可能减少师生对理论知识的关注和投入。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就遇到过学生对教学案例本身印象深刻,但对该案例所要说明的理论知识却不甚了了的情况。简言之,如果不能与侦查学理论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将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体系。

(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指向性明显而仿真性不足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帮助学生掌握格式化或规范性强的业务操作技能效果尤其明显。但是,用于教学的案例必须经过编辑,且绝大部分为已破案件——即结论明确的案件;同时,在教学场景中实际应用时,为了结合理论知识,教师提出的分析、讨论问题往往带有倾向性或暗示性,学生甚至可以从案例的表述方式、呈现形式或提问角度等推测出答案,因而与侦查实践中线索和证据的充分性、真实性都未知的情况完全不同。例如,实践中侦查人员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包含着各种肉眼不可见的痕迹物证的盗窃现场,而在教学案例中,学生已经知道在门窗的某个部位提取了指纹。在一些询问、讯问或跟踪守候的案例分析中,侦查实践中的心理特点、情境因素等更是无法在教学中客观、真实再现,因此有损案例的说服力和穿透力。与翻转课堂一样,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案例教学法本身,而是教师因理论功底、教学投 入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应用效果不佳。正因为此,精心设计教学案例、严密组织教学过程和合理提供教学辅导资源成为充分实现案例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

三、翻转课堂中刑事侦查学案

例教学的组织和设计刑事侦查学教学案例,无论是用于自学、分组讨论还是用于模拟演练,都是翻转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通过分析、讨论案情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和总结问题是翻转课堂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如何在翻转课堂中更好地展开案例教学就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必须来自于实践才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但这并不妨碍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案例进行编辑。笔者认为,当前,刑事侦查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着某种“重教学方法、轻教学资源”的倾向,表现为教学案例的案情粗略、分析讨论的主题与案情割裂、案例与理论知识缺乏锲合度等问题。因此,翻转课堂中的案例教学基础,首要的是案例库的建设。在建设可用于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的案例时,应当注意以下三点:1.以原始图片和文字客观呈现案情,避免指向性。既为了适应翻转课堂多元化的可视化技术,也为了避免因截选案情、线索或证据造成的暗示性、指向性,教师应当选用有完整现场视频或图片、详细线索或证据材料的案例,以便尽可能客观地展现侦查活动所处的情境。当然,这并不是说必须选择疑难案件,而是说应使用富含细节的一手案件材料。对于那些有一些典型性但案情或侦查过程相对粗2021/01略的案例,可以作为用于课前引导或课后拓展阅读的网络教学资源。2.根据理论知识的类型分类选编案例,避免单一性。从刑事侦查学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角度,笔者认为,适合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问题剖析型和分析决策型。问题剖析型案例,是指能够反映或折射出当前刑事侦查学基础理论要点、难点或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的案例。例如,以一起主要通过视频侦查方法侦破的案件为贯穿,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侦查方法得以有效应用需要具备的各种支撑性的主客观因素和软硬件条件,从而对视频侦查的方法、工作机制、视频技术和系统建设等形成全景化的认识,进而思考如何通过丰富视频侦查方法、完善视频侦查工作机制、加强视频系统建设等发展视频侦查。分析决策型案例,是指反映具体侦查方法、流程或侦查活动规范性的案例。例如,以一起疑似被侵害失踪人员被杀的案件为贯穿,引导学生在仅有失踪人员报案的情况下通过排查通信轨迹、社会交往、财物下落等逐步扩大线索和证据查明案件事实。这类案例需要分为分析讨论的若干环节,根据学生提出的工作部署逐步推进。3.细致地设计分析、讨论问题,避免封闭性。在侦查实践中,由于线索或证据的充分程度、真实性及其与侦查的关联性是未知的,需要考虑多种可能性并逐一查证。案例教学中提出的分析、讨论的问题也应当尽可能地贴近这一实际情况,即让学生分析、讨论的问题应当具有可推理性、可验证性和可延展性。例如,对于杀人案件性质的分析,可以首先要求学生逐一分析情杀的可能性及其依据、财杀的可能性及其依据、仇杀的可能性及其依据,然后分别提出验证这些可能性的侦查工作方案。对于问题剖析型案例,教师可以对所有值得关注的问题或方向进行列表,注意点评、反馈,或提供拓展阅读资料。

(二)严密组织教学过程翻转课堂中的案例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两个基本问题:1.如何持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前所述,翻转课堂的网络化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持续保持注意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不强或学习积极性不强、自律性不足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要避免因翻转课堂造成学生的散漫,教师可以采取的做法是:其一,细化教学环节,将案例分解为若干环节,每一个环节具有细致、具体的问题——宽泛的问题容易使人松懈,具体而明确的问题才易于引发思考;其二,适时变换、交叉使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分组研讨、文献研读、对抗辩论、模拟实训等。2.如何将案例与理论知识密切结合。根据学习迁移理论,一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习得的原理、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将用于以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因此,要实现“从个案到类案”、“从特殊到一般”的案例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以理论知识为依托组织实施案例教学。例如,现场保护的教学中,讲授现场保护的方法、范围、步骤等仅仅是基础,教师应当提炼出这些操作规范背后的原理并将其贯穿于案例教学之中,如证据形态及其法定标准、侦查程序的意义、侦查工作方针的内涵等,使学生真正理解现场保护方法的“然”与“所以然”。

第3篇:刑事侦查范文

关键词:茯茶;文化;产业;乡村振兴

1文化和产业发展

茯茶(茯砖茶),是一种经加工形成的紧压黑砖茶。经过发酵制作产生一种俗称“金花”的冠突散囊菌,具有助消化、减肥、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及抗氧化等多种保健作用。泾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泾阳实际上并不产茶,但自古以来就是南茶北运的中转之地,为了远距离长途运输的便捷,通常把散装茶叶经过加工包装,逐步产生了茯砖茶,至明清时达到极盛。清代卢坤《秦疆治略》曾记载泾阳县城的茶叶贸易盛况,而在清末时期,连年战乱,茯茶产业随之衰落[1]。解放后,新中国曾出现“红星”“人民”牌茯砖茶。1958年,为了降低茯砖茶原料的运输成本,国家将茯砖茶制作基地迁到了湖南安化,泾阳的茯砖茶厂全部关闭。从此,茯砖茶在泾阳基本消失。2008年前后,泾阳县政府和众多茶商开始恢复茯砖茶制作工艺[2]。2015年,泾阳县建成了以茯茶文化为主题,集吃、住、游、娱和购为一体的民俗茯茶镇。2016年,泾阳县茯茶生产厂家5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产茯茶2万t,年产值达20多亿元[3]。茯茶文化和产业在泾阳成功“复活”并开始焕发蓬勃生机,茯茶重新成为泾阳乃至陕西省的一张名片。

2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泾阳茯茶文化和产业在短短十几年间由濒临消失到成功复苏并快速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鲜活教材,对其他地方乡村振兴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2.1挖掘文化资源,找准产业方向

泾阳县历史上并不种茶,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茯砖茶的生产之地,这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是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优势,具有独特优势。当地政府和茶商能够及时挖掘茯茶文化资源,恢复茯砖茶工艺,使泾阳茯茶文化和产业在消失了半个世纪后成功复苏发展,成为泾阳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泾阳县发展茯茶文化和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使产业发展具有差异化的文化优势,避免了同质化的问题。实际上,类似的模式在陕西省还有很多,如兴平的马嵬驿、宁强的青木川、山阳的漫川关及蓝田的白鹿原等。该模式给陕西省乡村振兴提供的启示之一就是乡村振兴不能采用相同模式。挖掘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恢复本地独特的传统产业,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具有差异化的发展思路。

2.2搭建文化平台,带动产业发展

泾阳县茯茶产业的发展应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以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壮大。目前泾阳茯茶镇包括4个功能区域,茯茶文化产业园、商业展示区、优美小镇及双赵村改造项目。其中仅茯茶文化产业园占地33.3hm2,包括茯茶文化展示、关中生活民俗文化展示和体验等。利用文化体验带动茯茶产业的发展,通过让消费者获得各种各样的文化体验增进对茶文化的了解,如观看茯茶工艺表演、参与茯茶加工、重走茯茶古道以及品味茯茶文化等。这种模式给乡村振兴提供的启示是有目的地搭建文化平台可以快速带动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使产业发展有了文化依托,更具有文化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使文化发展有了产业推动,更具有发展后劲和发展动力,这样就使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最终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3制定发展规划,提升产业规模

泾阳茯茶文化和产业发展离不开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支持。早在2013年,《陕西省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中就提出“在具有悠久茯砖茶生产历史的泾阳县建设现代茯砖茶生产园区,利用陕南丰富的夏秋原料加工茯砖茶。”随后,咸阳市编制了《咸阳茯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计划用5年时间,在咸阳建成“两园”(泾阳茯茶产业园、咸阳茯茶科技产业园)“两街”(泾阳茯茶文化街、咸阳茯茶商业街)“一中心”(西北(咸阳)茯茶信息贸易中心)[4]。2016年,泾阳县了《泾阳县茯砖茶产业发展规划(2015—2019)》,提出将茯茶打造成中国第一文化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名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全球传播的文化名片[5]。省、市、县各级政府对于茯茶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迅速扩大了茯茶产业发展规模和茯茶知名度。若没有各级政府的规划设计,茯砖茶文化和产业的发展可能要走许多弯路。从泾阳茯砖茶的文化和产业发展来看,政府的支持引导和规划设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2.4发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泾阳茯砖茶是一个传统产品,要想在现代社会发展壮大,成为一项特色产业必须通过现代科技创新,实行现代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一是生产方面的科技创新,近年来泾阳县制定了《泾阳茯砖茶生产技术标准》,为保证茯砖茶质量奠定了基础;同时,不断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成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茯茶研发中心,进一步使传统的茯砖茶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另一方面是营销上的科技创新,泾阳县近年来积极推进“电商+商新型营销模式,引进苏宁易购西北运营中心入驻,被评为全国供销系统电子商务示范县。这3个措施可进一步促进泾阳茯砖茶文化和产业升级。传统的乡村产业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与活力,泾阳茯砖茶的发展证明,科技创新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有效手段,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2.5加大文化宣传,提升产业品位

茯砖茶产业在泾阳复兴后,为了不断提升茯砖茶产业品位,泾阳县不断加大茯茶文化开发和宣传力度,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编写了生产工艺流程,恢复了制茶老模具,创作了《茯茶情歌》等文艺作品,组织了“泾阳茯砖茶———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6]。打造了茯茶文化小镇,拍摄了以泾阳茯砖茶为背景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泾阳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3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泾阳茯砖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走在泾阳茯茶小镇,处处可见茯茶的传说、茯茶的雕塑、茯茶的制作工艺,茯茶的文化气氛非常浓厚。所有这些,使茯茶产品和茯茶产业从里到外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极大提升了茯茶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乡村振兴要依赖传统产业,从茯茶文化和产业的发展来看,加大文化宣传、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和文化品位是促进产业发展、加速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3发展建议

泾阳茯茶文化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其他地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但目前泾阳茯茶文化和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提升泾阳茯茶文化和产业以及为其他地方乡村振兴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提出以下3项发展建议。

3.1整合茯茶品牌,提升茯茶质量

目前,泾阳能够生产茯砖茶的厂家数量较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茯茶小镇售卖茯茶的门店有上百家,这得益于近几年茯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但茯茶产业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一个问题是各种品牌名称相近、包装相似、质量参差不齐且知名度都不很高,使买家难以辨别和选择;另一方面,各种茯茶品牌相互竞争,容易产生内耗,不利于茯茶产业的发展。因此,茯砖茶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对目前的生产厂家和品牌进行合理整合。一是靠市场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的引导,对质量好、规模大且效益好的品牌进行扶持,对质量差、效益差和规模小的厂家进行合并重组。通过不断整合提升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效益,提升茯茶的质量和品牌竞争力。

3.2加强文化宣传,扩大茯茶影响

茯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茯茶文化和品牌的宣传,茯茶文化是茯茶产业的根和源。泾阳茯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确实得益于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茯茶文化的大力宣传。但茯茶目前的影响力对于茯茶文化和茯茶品牌的宣传力度还远不够,茯茶的知名度和茯茶文化的影响基本上集中在陕西省,扩大至西北地区,但在全国的影响较无法和西湖龙井、碧螺春和铁观音等其他名茶相齐并论。因此,在不断提升茯茶质量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茯茶文化和品牌的宣传力度,组织茯茶文化宣传团队,挖掘茯茶文化内涵,创新茯茶文化宣传方式,不断扩大茯茶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推动茯茶产业的长效发展。

3.3加强产品研发,增加科技含量

茯茶是一个传统的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把传统的茯茶产业转化为一个现代化产业,就离不开科技研发和创新。目前,虽然当地政府已经整理规范了茯茶生产标准,成立了茯茶研发中心,但就总体效果来说,茯茶的科技创新还远不够,科技对茯茶产业的贡献较小。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茯茶研发中心,加强茯茶生产人才队伍培养,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结合现代个性化需求,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茯茶新产品,如茯茶保健品、茯茶工艺品等,不断提高茯茶的附加值,满足各种消费人群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雪莉,许芳.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新西部,2016(13):15-16.[2]侯凯东.茯茶始祖“泾阳茯砖”[J].中国茶叶,2013(2):33-33.

[3]陈妮.对陕西泾阳茯砖茶电子商务销售发展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16(6):96-98.

[4]孙越赟,梁军青,杨佳.茯茶飘香咸阳城:咸阳市茯茶产业发展综述[J].西部大开发,2016(7):144-146.

第4篇:刑事侦查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田野调查;真实性

真实性”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民族志田野调研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如何才能将研究地区的面貌原样地记录下来并得到客观、公正的论断,成为无数民族学家和研究者追寻的问题。从民族文化田野调查的各影响因素出发,在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田野“真实性”的描述和理解进行一定的思考。

一、民族文化田野调查视野中的“真实性”

(一)何为“真实”

传统的人类学家将“真实性”认为是一个社会的历史形态、文化模式或者思维类型[1]。克里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认为,民族志是“在一个为讲台、黑板和研讨会所环绕的世界中撰写其报告”[2]。民族志的描写在早期的西方被视为对“异文化”的描述,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通过研究者的描述了解世界。不同的学者本身所带有的立场、视角、观点和表达方法导致对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文化可能产生不同的多种样态描述。在对中国的文化探索和描述当中,民族文化被很多人当作没有开发的处女地,人们带着“猎奇”的心态对其进行挖掘和探索。学者、探险家、游客带着不同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记录手段对各地民族文化进行或点或面、或宽或窄、或深或浅的描绘与思考。随着这类探索需求和数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当地社会装饰性、表演性、遮蔽性事件。如何看待民族文化文化中的“真实”成为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不管是文化理性和实践理性都是对田野调查中发生事件的真实反映,如同古希腊哲学家犹希迈罗斯(Euhemerus)认为神话是被筛选的历史一样,虚构和想象叙事本身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即便是刻意营造的场景或敷衍的回答,也是当地文化样态的反映,也可以从中引发出对其变异的思考。一切皆为真实,但又不是真实的全部而只是真实的一部分,就像盲人摸象,我们不能否认盲人摸到的不是真实的大象,只不过盲人们摸到的不是全部的大象而已。田野中的“真实”会通过各种不同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人们要做的就是如何看待这种“真实”,如何透过这些“真实”去体味和感悟背后的意义。

(二)“真实”的样态

对于田野调查的书写,传统民族志侧重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历史民族志强调文化结构的真实性解释,实验民族志强化对解释的真实认知[3]。田野实践者强调研究者的经历和经验,调查对象细节真实性的体察和描述,力求客观公正地对田野对象进行描述并原汁原味地反映。田野调查的标的,往往是社会集体文化的存在,是全方位立体空间的展示,研究者进入这个时空当中,犹如水滴汇入大海,被当地文化全方位包围,面对海量信息的涌入,怎么选择,选择哪些,选择的先后顺序,都会使文化信息的呈现展示出不同的真实样态,如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不同的学者在相同的时间进行的田野调研会得到不同的真实样态,相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的田野调研面貌也不同。

二、民族文化田野调查“真实性”的影响因素

“表述危机”既是人类学研究中的批评术语,也是民族志写作中所面临的困境。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认为,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客观地进行田野调查的描述;克里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则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是田野调查主体构建出来的;朱炳祥提出了“主体民族志”的概念。判断民族文化田野调研中的“真实”只有认真分析其构成的要素,才能从中判断这是来自哪一个层面、哪种程度的“真实”。

(一)主体因素

民族文化田野调查中的主体是作为一种文本创造主体而活动着的民族志学者。根据朱炳祥“主体民族志”的理念,民族志的主体可以分为田野主体、观念主体和写作主体[4]。田野主体是观察实践者本身,是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和判断标准的个人。田野主体决定了田野计划的安排、田野标的物的选择。不同时间、不同深度、不同广度、不同场所、不同访谈者的选择都将对民族志的写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在田野中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田野资料的获取。观念主体指的是田野实践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能力。民族志作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和时代背景中生活,具有独立的世界观、价值观,判断问题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其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思想历程和情感趋向将直接指导和影响田野调查的行为和结论。“同一原则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根本性的差异。遵照不同的原则进行的研究也可能造成与事实的差距或背离”[5]。写作主体指的是民族志文本写作者。田野调查文本是对事实的构建,受写作主体的写作能力、修辞手段、表达风格的影响和决定,其对文本建构中的结构、层次、含义、资料的选择和使用,都会对民族志的最终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判断对田野材料解释的好坏、深浅就在于民族志主体对事实的深层解释、意义的解释。需要强调主体的不同维度和整体性特征,强调对主体背景和写作目的的批判性反思,在研究和理解中不断追问“谁在问”“为什么表达”“怎样表达”。

(二)客体因素

民族文化田野调查中的客体是存在民族文化现象中的人、事、物,是主体研究的对象。深度访谈是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田野调查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民族文化田野调查访谈对象的客体包括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工作者等,受访者本身对当地文化的参与程度和认知水平、对主体访谈表达的理解能力、对问题回答的表达能力都将对民族志的呈现产生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还存在语言的沟壑。如田野主体不能掌握客体的民族语言,在田野调查中需要寻找翻译,对客体的表达和理解需要通过翻译的解读和建构,也将受到翻译人员各类知识、水平、能力的限制和影响。随着民众探索和社会关注度的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各类活动、仪式开始恢复和重现,甚至有意识地进行“展示”,如云南丽江玉水寨的建立,既是纳西东巴文化的研习和传承基地,也是旅游风景区。在玉水寨中每年都要举行东巴什罗大会和祭风、祭天等仪式。这些仪式的举行是对文化的复刻和展示,是在原文化基础上的再生产与再创造,带有舞台性质的展出。麦克内尔(D.MacCannell)在旅游民族志研究中提出了“舞台真实”的理论,认为文化被当作产品搬上了舞台。这种舞台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而是对原本真实的一种艺术化的加工与创造。民族文化仪式被展示的目的和原文化中仪式举行的目的相比是有一定变化的,其展示的内容、程序、样态具有一定的主观和人为选择因素。相较于原始社会的民族文化而言,现代社会的文化有了更多的目的意义和影响因素,值得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三)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因素

世界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发挥作用。民族文化田野调查中主客体之间存在必然的、紧密的联系,主体通过客体的存在发挥作用,客体也在影响和改变主体。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亲疏、主动权和话语权的把握都将影响田野调查的过程,甚至影响民族志的写作。如何把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民族志学者们曾做过很多探索,如德耶尔(Kevindwyer)在《摩洛哥对话》中所提倡的“对话式”的表达方式,力求通过完整的对话展示文化的原貌,克拉潘扎诺(VincentCrapanzano)在《图哈米:一个摩洛哥人的图像》中所做的“开放式”表述的尝试,试图消解话语霸权,让读者真实解读作者的困惑及真实的对话过程。是否能从访谈者的表述中获得更多的东西,是否能进入“舞台”后方了解真实的文化样态,还需要主体多方面的探索与努力。民族志的田野调查在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处于一种静态的、“文化孤岛”式的研究,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加强,全球化和移动性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包括人群的流动、迁移带来的观念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传播途径的变化,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以往传统文化中的人、事、物由“静态呈现”变为“动态发展”,在某一个地方所发生的事情对其他地方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快速的移动变化给民族文化田野调研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各类变化对调研的主体、客体、主客体之间产生的影响呈现出“万花筒”式的特点,民族文化田野调查的效度、信度、广度、深度也将迎来新的巨大挑战。

三、如何看待民族文化田野调查中的“真实”

对待民族文化田野调查中的“真实”问题,可以从建构与解读两个方面入手。建构既指对田野调查中计划、观察、访谈等的建构,也指写作主体对文本的建构。解读既包含写作主体在写作时对既得材料的解读,也包括读者对田野调查文本的解读。

(一)自律的记录

传统民族志在进行表述的时候,主体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立场、观点和评断方式,为此朱炳祥在“主体民族志”中提出“裸呈”式的表达方式,即“让当地人围绕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自由讲述当地的文化及个人的所历所思,所感所悟。田野调查者只是一个倾听者、记录者而非引导者、提问者”,“民族志的作者需要完整而系统地展示当地人对文化的讲述”[6]。田野调查者不能带有“有色”的眼光看待被调查者的能力,不管当地人讲述得深浅、多少,都是当地文化的一种展示。主体民族志的研究力求在有限范围内尽可能地减少主体存在的主观性,同时要求主体对写作的背景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全面的交代,如研究的目的、方法、路径以及研究者的背景性情等,使读者能通过背景资料为判断和结论提供一定的方向和依据。民族文化田野调研的目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观察当地文化样貌的各类呈现,通过记录这些呈现的事物来展示文化的构成,揭示文化的意义,真实地对文化进行展示是少数民族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虽然这种“真实”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诸多影响因素,但作为具备一定能动性的田野调查主体而言,“自律”地进行记录是极其必要的性质。这种“自律”既包括像主体民族志者所提出的“裸呈”,也包括有意识地尽可能抛除主观影响的各项因素去获取和采集田野调查中的各项资料。在写作主体的把握上,虽然文本的成形必然处于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之下,受社会观点和制度政策的影响,但主体能做到的是尽量把握语言上的准确性,强调各类限制性的前提和条件的背景,不以一概全。

(二)有条件的解读

第5篇:刑事侦查范文

1.1一般资料

①结石成分未能确认;

②患者可接受非增强螺旋CT检查;

③患者可接受结石标本制作和红外光谱检测。

④患者未接受过静脉肾盂造影,且临床资料完整。

1.2方法

①螺旋CT扫描。患者接受检查时取仰卧位,且保持双手抱头姿势,进行从肾上缘延伸至耻骨联合下缘的扫描操作,扫描过程一次屏气完成。扫描完成后将数据资料传送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应用PACS软件对相关扫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观察。进行螺旋CT扫描过程中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检测区域选择结石最大横径和最大横截面积。系统图像必须进行缺省设定,焦距、参数保持不动;将不包含结石附近软组织的影像中心的最大范围选为结石扫描测量区域;如结石影像显示为椭圆形、圆形,则选择其最大区域进行扫描;如结石影像呈现出不规律性,则将手术标本进行对应,选择最大面积结石区域进行扫描;当单一层面同时存在数量较多的结石影像时,则分别对各区域进行扫描测量;测量值为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②红外光谱检测法。应用0.9%氯化钠溶液对结石进行清洗,然后将其放置于标本袋中送检。在室温下将结石清洗干净并干燥后,对结石的颜色、大小、质量等进行记录,然后将其研成粉末。将结石粉末和光谱纯KBr粉以1:(60~100)的比例混合到玛瑙研钵内研成微米细粉中,应用专用压片设备把细粉进行处理,将其制成直径、厚度分别为13mm、1mm的片状,然后应用红外光谱分析系统对结石的成分进行诊断。

1.3评价指标

参照红外光谱法检测金标准对结石的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受试者的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绘制。对曲线的面积进行计算;将CT扫描得出的结石成分检测指标进行计算。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由数据处理中心专业人员进行收集和处理。将初步数据录入EXCEL中进行分析和校对,应用四方表格法对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检查结果显示,单纯结石的检出率为43.33%,混合结石检出率56.67%。单纯结石与混合型结石在构成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测灵敏度上,CT检测与红外光谱检测相比较,在一水/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的检测上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CT检查对一水及二水草酸钙间、碳酸磷灰石及一水草酸钙间灵敏度比较上,二水草酸钙的敏感度比较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