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精选(九篇)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

第1篇: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

关键词: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设计素描是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基础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美术功底、艺术素养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等。从课程建设设计中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几方面优化与创新,可减少设计理论、观念以及方式上的问题,为今后课程学习打下牢固根基。设计素描课程建设重点在于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上,注重课程的整体设计,打造更加专业、综合素质更高的师资队伍,下面就相关问题具体探究。

1 设计素描课程定位

首先,通过设计素描课程设计可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心灵受到启发,培养反应能力与思考力;其次,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转变定式思维模式,学生大脑接受信息、记忆信息、分析、理解、转化信息的能力均得到增强;另外,可使学生大脑、手、视觉与听觉同时接收信息、处理信息,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1]要想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血神各项思维得到训练就要加强对设计素描课程的准确理解,明确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差异。传统素描重点在于绘画,侧重锻炼学生绘画功底,培养艺术创作力,可独立为一种艺术形式,还可以与雕塑、油画等并列存在;设计素描重点在于草图或者产品的结构、方案图,侧重实用性与效果。[2]由此,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设计时,需要将现代美学思想与审美作为导向,建立立体-平面-空间等专业领域设计平台,增强专业课程的广泛性与基础性,将美学素养应用到教学中,掌握企业、市场真正的设计需要。

2 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2.1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目标为:立足于传统素描教学,借鉴吸收国外教学与设计行业经验,打造出与行业或者自身创意相符的教学课程,即,将素描作为基础,将现代艺术与思想作为主线,对设计发展未来与可能无限延伸。结合当前实训内容,将设计素描教学目标归纳为:观察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结构、机理以及质感、光彩等,应用素描方法传递出图像的信息,进而表现出物品潜在功能与关系,获取自然界原有物质形态与表象,[3]从中洞察出尊重自我、崇尚艺术觉悟,即,透过物质看表象,明确抽象与具象间规律与运动法则。

2.2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从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可看到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创造力与观察力培养是课程目标,造型能力与造型语言规律则是课程核心。设计素描课程将“课题”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当中,将课程分为物态表象研究、物态解析、造型语言几个设计内容。其中,“物态表象研究模块”是从物态空间变换、结构、质感、造型几方面训练,对设计素描的创意与构思较为看重。“物态解析变形”则是以物态结构关系、画面构成关系为切入点,侧重对形式语言规律的表达。“造型语言表现研究”侧重素描语言研究与表现,立足于当代思想。

2.3 课程教学方式的设计

设计素描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手段,课内环节主要以PPT多媒体授课、课堂讨论、作品鉴赏、课程训练、现场评比、课堂总结等方式为主。课外环节以教学工作室设置多见,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素描本领的同时,在课外开展各种实验室、定期举行的小型研讨会、作品展等,将教研、科研成果汇聚其中,充分收集资料,打造自由、开放、多元的学术活动。通过课内外联动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对素描的认识与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了艺术情操。

2.4 课程实践环节设计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设计专业学生艺术表现手法的培养下往往忽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市场经济中,各企业品牌活动或者产品设计说明都需要有设计师的口头描述与讲解,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必不可少。在课程中可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或者课堂讨论,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描述自己的创意,借机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另外,学生作业除了素描训练外,还可以让学生记录一段写生或者创造过程心得,在课堂上大声向所有同学分享交流,也是学生间、师生间互动方式。

教师介入与干预设计。在设计素描各个环节,教师干预介入法可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被遏制,还能及时改正不良学习习惯。需要教师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营造更充足的自我思考与创造的空间,同时,不能过分放任与松懈,对错误的思想与看法及时纠正,并不是打断学生思路、不尊重学生想法的行为,而是引导学生向更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通过委婉、正确的方法及时纠正学习错误,营造良好师生关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作业讲评设计。将作业讲评分为个体与集体讲评两方面。前者是对单个学生进行的重点讲评,比如,学习吃力、理解有困难的学生,重点在于对作业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的建议。而后者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对整个班级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在阶段性学习后将作业内容呈现至幻灯片中集中讲评,可使讲评效果提高。

教师示范设计。教师示范在课程设计中也同样重要,学生初次接触素描课程,会遇到很多入门难题,此时,教师在技法上的示范可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示范方法有很多,比如,从不同角度观察物品,帮助学生辨识各种物体形态特征等,示范不是完全的告知与生硬的灌输,而是通过适当点播让学生自己总结深层次的规律,掌握特殊、异常形象的分辨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对造型形式与原理的掌握,灵活运用各种造型方法与技法。还可以与学生一起鉴赏名家艺术手法与风格,对名家应用的素描技法现场示范,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而是营造一种现场学习的氛围,感知艺术魅力与神奇,对学生感性与个性化觉悟的发掘很重要,倡导并鼓励形式与风格奇异的创作手法,遵循学生个性与想法,可以随意选择应用适合的工具与绘制方法。启发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总之,教师示范与鉴赏名家作品都是在为学生入门打基础,是提升学生艺术见解、了解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一种方法,可尽快让学生养成艺术性与创造性思维。

3 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整体教学设计方法

本次以“装饰设计与表现”课程为例,对象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对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整体教学设计方法进行探究。

3.1 课程信息与目标设计

课程名称:“装饰设计与表现”课程类型: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授课时间:大一第二学期;学分:10分;先修课程为素描;后续课程为室内设计实训。课程总体设计目标:本课程为装饰专业主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室内家装的设计与安排,具备较强的绘制与设计能力;掌握透室对室内空间绘制方法,能够快速用制图工具完成室内空间润色与点缀等。学生可对教师提供的室内设计作品进行临摹与分析,应用彩铅、针管笔、马克笔等工具,结合透视(两点或一点)制图法。快速表现出室内陈设、空间效果图。将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作为素质目标。

3.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与要求

将能力训练分为基础练习(7学时)、家具与陈列表现(32学时)、素描工具使用技法(35学时)以及三维空间综合实训(57学时)几个方面。在训练期间开展一些师生活动,讲练结合,活学活用,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素描技巧。课程基本要求为:要求所有本专业学生均学习此门课程,从普通造型过渡到现代化设计思维,对物体结构与空间结构有正确认识,熟悉应用各个设计工具与软件,可独立创作出完整的作品或者临摹出大师的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学习并领会创作时的理念,学习到各种创造与表现手法、形式等,最终提高素描表现力与创造力。课程单元实施课程教学总体方案的最小单位,本部分将其分为2学时,每个学时50分钟,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是按照教师教学活动为基础的工作方案,也可以当成教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模板,每一节课都要组织授课教师对总体教学方案有效把握,充分认识到教学内涵与作用,以团队方式学习与讲课,实现不同单元的精细化设计。单元教学方案需要将单元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来,将行为作为导向,体现教学设计的自身特色与人本化设计理念。

3.3 考核方案

本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考核方案内容见下表1所示。

通过以上素描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分,将素描基础课程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用更多学时开展实训,讲练结合,突出实训的重要性,也表现了该专业课程设计侧重实用性,以迎合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展现了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的本质区别。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重视课程设计中学生艺术情操与素描技巧的培养与锻炼外,教师的艺术素养培养以及艺术远见也很重要,对学生以及课程设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艺术素养体现在审美意识、理论水平以及实践经验、教学能力上。随着我国高等院校逐年扩招,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类教师培养成为紧迫工作,我国各院校艺术类教师经验与素质落后于西方国家,为此,需要加强培训与学习,有条件可组织到国外深造,领略不同国家艺术魅力,将其应用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提升艺术审美。最后,加强教学评价与考核,对学生与教师学习以及教学态度、方式、质量综合考核,建立师生间、生生间互评机制,增强考核透明性与公平性。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整体教学设计的定位、教学体系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设计方法、教师素质提升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与探究,表现了设计素描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艺术创造技巧。

参考文献:

[1] 马海元.“设计素描”课程在平面设计专业中的结构设计[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0):330.

第2篇: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课;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今天,艺术设计专业已在我国职业院校的领域里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一致,是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翻版,而不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更不符合职业专科层次学生的现实情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基础课的改革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对基础课教学目的的重新认识

谈起艺术专业的基础教学,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大多是基础训练,基础教学贯穿的主线是造型训练、配色训练、表现技法训练,这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没有拉开距离,更与后两年专业系科的教学体系相脱节,基础教学也因此经常受到忽视,课时被削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水平低的教师教基础课,而主力教师才能胜任专业设计课。形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基础课本身有待完善。

事实上,基础课对于专业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就需要对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认识。笔者认为,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专业设计课程打下产生创意并能用具有美感的形式表达创意的基础,而这样的教学目的是适用于各个层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也就是说,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二是在基础训练中进行思维锻炼。wWW.133229.COm这两点相辅相成,同时贯穿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同的课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得到的,其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美法则。同时,设计艺术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门引领时尚的艺术,设计师如果自身不具备时尚的眼光与品位是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的。所以,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已经成为学习设计的基本要求,而基础课阶段正是重点训练和培养上述能力的关键时期。

以往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技法的重要性,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工艺性,要求制作精细,符合生产。这些作为设计专业的基本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但事实上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审美观以及在基础训练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恰恰是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其在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提出这样的教学目的对于专科层次的学生而言并不算高,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后,能够做到有意识地应用形式美法则组织素材并根据设计课题的具体要求调整画面效果。相对应的是,着重写生的基础课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在做设计课题时,临摹的比例非常大,审美品位在一年的训练后几乎没什么长进。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对于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问题的调整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做的就是达到教学目标和训练方法的统一,培养学生对形式美法则基本原理的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创新意识、设计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基础课的安排与内容调整

素描、色彩、构成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解决艺术设计中形体的塑造及画面构成、画面色彩以及造型的空间表现等问题。针对笔者提出的教学目的、基础课的安排,每一门基础课的内容设置、基础课之间的融合及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等问题仍然有深究的必要。

(一)基础课程计划与调整

艺术欣赏课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加并逐渐加大力度的一门基础课。

要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艺术欣赏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将艺术欣赏分作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绘画作品欣赏与设计作品欣赏两个内容,将一些重要的流派、著名的艺术家、经典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第二部分是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时尚艺术,包括影视、书籍、环境及服饰、化妆、礼仪等内容,让学生将对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流行元素结合起来,既是对其他基础课程的综合理解,又有较强的趣味性。

教学实践证明,增加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也在后期的专业设计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二)基础课的内容调整

具体到现有的几门基础课,学生普遍反映看不出这些基础课与专业设计有多少联系,因此也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做好内容调整。

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素描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快速表达这种想法的能力。仅仅是用明暗调子的表现方法来写实对象使素描课与艺术设计专业脱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用结合图形创意与速写表达的“设计素描”来代替“明暗素描”,将着重点从素描转移到设计上来,把评判标准从很写实、很见功夫转移到很有创意、很有设计感上来。

图形是构成设计作品的基本元素,它涉及具象、抽象两种形式和一定的创意性。因此,对简单形的写实训练还是必要的,当然,对抽象形的创意和表达作为改革的重点要在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

速写作为收集素材和快速表达创意的有效手段在设计素描中当然受到重视,其中,风景、建筑、静物等的描写应代替人物速写成为训练的重点,这样的练习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组织构图和黑、白、灰排布的能力,相对简单易行,富有趣味。

经过这样的调整,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科层次学生通过素描课的学习应达到的要求是:(1)具有对简单形体的写实能力与相应的表现技巧;(2)能够将图形元素按照创意或设计需求来进行取舍;(3)能够根据形式美法则来构图。

同样,单纯学会再现自然色彩并不是色彩课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色彩的规律,学会色彩的表现,才是设置色彩课的初衷。色彩教学也存在和素描同样的问题,重写实轻抽象、重艺术轻设计。老套的写实训练使学生延续了考前的绘画思维而不能和设计相连接。在色彩教学实践中,笔者用与色彩构成、装饰图案紧密相关的“设计色彩”来代替“写生色彩”并始终贯彻着以下要求:(1)掌握色彩知识与规律。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出发,增强学生对色彩知识与规律的理解,能够更加专注地感受不同色彩给人心理造成的不同印象,也就是不同的感情特征,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在物理学上的特性及不同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2)能动性的设计色彩。要求学生从表现对象中发现尽可能多的色彩,然后根据从素描训练中掌握的构图规则、装饰画技巧、图案规则等来设计这些色彩。(3)加强色调训练。在学生的色彩设计中强调有意识地进行多色和单色的色调练习,强化对色彩的控制能力,认识色调的魅力。

如果色彩课能做到以上几方面,能使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色彩知识,又可以和以后的设计专业课有效地连接,强化设计意识,打破思维定式,最终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构成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不可或缺,虽然枯燥和手绘的重负也一直与其相伴。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笔者对构成课也作了相应的调整:(1)削减构成课。在素描课中加入了平面构成的内容,在色彩课中加入了色彩构成的内容,构成课的课时相应地可以缩减。(2)构成课与专业课的结合。构成课作为基础课是对一些固定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如果不与专业课或一些设计课题相连,会显得枯燥无味,也不能使学生了解学习后的应用范围和一些应用技巧。(3)构成课的长时间手绘也是使学生厌倦的一个因素,安排部分作业在电脑中完成既可缩短作业时间,又可增加表现技巧,与后期设计工作相连,更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整,能改变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现在的基础课真正成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基础课授课方式的改革问题

根据以上基础课内容整改的思路及课程设置的实际调整,基础课的授课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大欣赏的比例艺术设计毕竟是视觉艺术,不可能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教学,已经开设的艺术欣赏课主要是介绍经典作品,而在其他的基础课中应着重给学生欣赏优秀学生作业与教师自己的作品,介绍创作过程,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进校讲课或举办讲座,传授给学生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强调学生对设计过程的体验针对课题展开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讨论,绘制大量的草图,多次快速的方案练习以及包含构思心理的综合性文本制作等。

加强教学环节的连接与整合将理论讲授、信息收集、专业调研、草图构思、讨论讲评、材料选择、作业制作、课程总结等方面构成综合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上几点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整合性。在内容上整合图案、构成与绘画的门类知识,在认知上整合观察、借鉴、分析、选择、变体、比较、重构等层面,在形式上整合具象、抽象、意象等样式,在媒介上整合写实表现、摄影图像、视觉记录、色彩、装饰、文字等材质,在表现上整合描绘、变体、拼贴、肌理、平面、立体、装置等手法。

二是课题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方法训练设计编排为成套课题形式,以这一形式强化课程展开的过程性、实验性、可操作性,成为理性与感性的精巧融会,在严谨中透射出自由意蕴,对训练中的知识资源、主题、内容、媒介、构成、技法进行有机的重构编排,体现课程的内涵与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

关键词:数字交互技术;课程设计;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48-02

在学校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中往往会出现“灌授”式的方法,这种课程设计的局限性不言而喻。近些年,很多老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加入了一些新媒体元素,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中“场地”与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情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增强。如果要打破这种传统课程设计中的根本性问题,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全新的开发与研究。近些年,数字移动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各领域的成功运用,基于这一技术而呈现的数字移动交互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中,将这一技术移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当中,已经变成非常可行的一种方法了。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都注意到了这一课程设计方法的转变,即,将原有固定教学场地转换为非固定场地,将原来“灌授”式课程设计转换为“交互”式课程设计,并将相关课程设计内容呈现于各类数字移动终端上,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与互动性,另外,由于课程设计内容是呈现于智能手机或者各类PAD中,因此,可以还可以做到打破原有固定场地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将课程随身携带,随时学习。

一、数字交互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概念

使用数字移动终端作为数字交互技术的呈现载体,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学生手中的各类移动终端设备上也装满了各类APP产品。开发具有移动课堂性质的APP课程设计产品,就是要应用于学生的手机或者PAD之中。此类课程设计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是由前台客户端以及后台相对应的服务器端来构成的。服务器端,是放置相关教学课程设计内容的载体,所有的交互过程以及内容呈现方法均由服务器端程序来完成;相对应的学生在移动平台上使用的用户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APP程序端,这个APP程序的作用并不包含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及用来进行课程设计呈现过程中的各类交互方法,整个课程设计的内容主体和交互方式以及呈现方式均在服务器端运算完成,学生端的APP程序只是作为一个承接服务器端发送过来相关内容的载体,因此,学生手机中的APP程序体积非常小,但是整个学习和浏览过程必须在互联网环境之下才能够完成。

二、基于数字交互技术的课程系统的特点

若要使具有交互功能的课程设计内容传递给学生,那么这一系统平台必须具备几个基本功能:(1)为了能够做到学生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必须具备文字发送功能。(2)具备图片发送功能。(3)具备语音传递功能。(4)具备多人讨论功能。通过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把传统教学模式变成了带有“社交”特点的模式,也改变了传统课程设计过程中过于强调老师作用的问题。在这个交流互动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于课程关注的主动性,以及对于知识把握的主动性,将学生变为知识传递过程中的主体,淡化老师“主导一切”的作用。这类课程设计由于开发之初就会考虑交互性和趣味性,因此会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学习情景中,增加学习过程的乐趣。目前,移动课程设计应用平台可以考虑市场占有率最高的IOS平台以及Android平台,基于这两个系统的交互平台在数字移动终端设备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并且这类设备具有非常小的体积,非常便于携带,因此在这些设备上展现的课程设计完全可以做到“随身走”的目的。

三、构建数字交互技术的课程设计

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结合课程知识特点来设计出有别于传统方法的交互手段。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使用,除了可以保留知识固有特性以外,还能够体现出新的感官体验。因此,不能够将传统已有的课程知识直接放置于这类平台中,这样会失去其交互的特性和目的。与传统课程设计不同的是,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交互技术,比如单点触摸、多点触摸等方法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多种操作。事实上,就课程设计本身来说,可以包涵课程设计与创作以及课程设计的数字化呈现,数字化呈现过程中强调的是内容的可交互性,可融入的情境性,这就要做一整套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情节脚本的创作、情境情节的设计、交互动作与方法的设计等方面。图文并茂是这个技术下实现课程设计的最基本需求,对于学生群体的心理感知特征、年龄结构、知识储备、兴趣点等方面均需要做整体的考虑。经过这样全面考量的课程设计会具备良好的可应用及可推广性。因此,这类课程设计需要注意学生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认受感知、情境感知、互动感知以及趣味感知等几个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会被兴趣范畴所决定。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交互过程和情境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知识变得有趣味,同时交互过程又不能够过于复杂,注意在设计过程中考虑降低学生的使用难度,辅助以相应的视听元素和情境元素,使学生感受到交互过程与知识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这种联系恰恰成为学生学习并且记住相关知识的过程媒介。数字交互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需要依据个方面的成熟经验来完成,比如涉及到学生心理认知程度因素,就需要依据相关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再比如,涉及到相关内容实现的环节,就需要依据相关软件工程师的知识与技术……通过深入对学生学习需求及兴趣调研,结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数字技术手段,从而设计出为学生能够认同并广泛接受的课程设计作品。

四、构成数字交互技术课程设计的要素

基于数字交互技术课程设计的核心设计要素与其他产品的核心设计要素一样,都是“创造性”。这一技术环节下进行的课程设计实质上是将知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及表现手法向结合从而形成特定表达形式的一种方法。计算机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课程设计完全可以用有别于传统方法的形式进行完成。这个设计过程中所包括的设计要素大体有几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呈现界面简单、美观。要用最直接和美观的界面环境展现出每部分的课程内容,注意界面设计中的友好程度以及颜色的使用,界面设计是否友好,颜色使用是否得当,是否具备美感,对于学生使用来说会有非常直接的影响。(2)强调交互手段的和谐与自然,通过交互手段,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交互方法的考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好的交互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使用的兴趣,增加趣味,调动学生更好的学习认知与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点的学习。(3)体现游戏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点的展示与获取,若能够融入相应的体验情境中,形成对知识了解的相应连续性,引导学生按照其感兴趣的方法,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中,这也是数字交互技术应用于课程设计中的必要因素之一。

五、数字交互技术课程设计的方法

在应用数字交互技术进行课程设计之初,首先需要进行前期学生受众情况的调查和定位,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接受特点,要根据这样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开发。

1.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要素建立功能模型。调查不同阶段学生对于交互功能的喜好,并且进行列举。在这其中选出相对适合大多数学生喜好的功能方法,完善课程设计的创意部分;考虑应用平台的种类与限制,比如针对IOS和Android的屏幕分辨率的不同,要有不同视觉化的设计考量;不同系统平台的操作方式存在一些差别,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也要一并考虑进去。

2.根据课程设计的需要绘制流程图及相关界面设计要将整个课程设计过程顺利完成,流程图的绘制,是不可或缺的。关于知识点衔接的方法,知识点与交互方式的融合,以及获取知识进阶的办法,这些都需要用流程图来表示出相互之间的转换过程。具体来说,每一个操作环节,每一部分文字的显示,每一个图片的调用,每一段视频或者饮品的使用,以及相关界面之间的互相跳转,这些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思路和清晰的逻辑。同时,还需要对于相关界面分布布局进行设计。每一个界面中需要使用到的诸如“按钮”、“Logo”、“导航”、“内容展示”等元素都需要进行先期设计,在这些先期设计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内容的加载与完善。

3.数字交互技术进行课程设计的原型设计。原型设计,是将前一步的逻辑过程和草图进行细化的过程,搭建一个逻辑顺畅,界面友好的原型程序进行测试。这一阶段,并不是要完全实现整个课程设计过程,而是要进行相关技术的检验测试,比如对于前一步做出的交互设计方法进行逻辑检验,检查其是否能够顺畅运行,技术实现是否存在问题;原型中对于界面的测试,则侧重于视觉感知环节,界面是否使用方便,提示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明显等问题都需要在这个环节进行测试并确认无误之后,再进入整个课程设计的完成阶段。

4.使用数字交互技术完成课程设计。在前几个过程的基础上,选择相关的技术来进行最终的课程设计实现。实现的技术方法有很多,比如使用ActionScript3.0,或者JAVA,又或者HTML5技术来进行APP开发,这些手段都是可以的,当然,这里列举的都只实现是学生端的APP框架的技术手段,而对于课程设计的主体,也就是服务器端的部分则需要使用诸如PHP,或者Visual Studio等工具进行程序开发,另外还需要使用到数据库技术。总之开发这样一个基于数字交互技术的课程设计产品,是一个严谨有序的过程。

第4篇: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

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我认为教师上课其实就是一门表演艺术,关键是要让学生能来听你的课,看你表演。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然后才会喜欢你上的课,这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而且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一进教室不应该立刻侃侃而谈,不知学生在不在听,只管自己讲,也不注意学生有什么反应,所以要让学生来听你的课,一进教室在讲台上立定,目光循视全体学生一遍,确定学生都进入角色了才可以开始讲。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3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本课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a)

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听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初一学生比校难理解,通过演示创设情景把题目改为木散为器,帛裁成衣较易理解)其实也比较容易,指是将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全新的形态。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步骤却是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叫变异过程,是现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b)

前后知识联系:本课内容是在第一章"人类生活需要美的装点--基础图案"中学习图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从第一课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欣赏,到第二课图案设计的基础点、线、面的构成,再从点、线、面的构成原理转入本课内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结合后面的色彩的调配与运用原理,为最后的"写生、变化与构成"图案设计作铺垫。(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学习图案设计过程。)

c)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割和构成的概念,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先临摹,再通过分割与构成独立完成一张作品。

d)

至开本课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分割与构成",以及它在图案设计中的意义。②通过"分割与构成"练习,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成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案的装饰美的审美能力。

e) 我认为教学重、难点最能体现课题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分割与构成的规律,为构成图案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分割。

教学难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

二、 说教法、学法

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心理刚开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维习惯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摹仿、再现。而且对图案在头脑中还没有正真形成图案设计过程的观念。为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造思维的跃进,尝试着用分割与构成的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创造过程的甘苦。

为了使学生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既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脑),构成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手);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

根据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教学法:

学生总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在导课的时候创设"桌面整理"的活动,看谁分块布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观又便于使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割与构成的观念。

2、 观察、发现法

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体会象科学家那样探索发现真理的滋味。让学生观察"花瓶与人头"的图案画,使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行分割练习的欲望。

3、 演示、练习法

这是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图案分割构成,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构成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抄袭教师的想法,给学生建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学生练习,根据教师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用实际,先选定要构成什么图案,再划分为几块,概括成几个几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预定的图案。可以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节有三个高潮一开始导入和中间讲解

(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引入)师生问好后,教师巡视学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书、作业本、文具盒、尺、笔、圆规等用具,让学生在再短的时间内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洁、美观,又要便于使用方便,看学生怎么布置这个桌面。(学生准备教师巡回指导讲评)这是桌面的分块与布置,再结合教室的布局,最后引申到课桌以及家具的制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与缝纫。

同时板书: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5分钟)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割与构成。

板书:--形块的分割与构成

1、请学生先自己来说说什么是分割,(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分割是将一个形分成若干等分;结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内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间分割,关键是怎么分,)分为随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范画讲解,分割成自然形、几何图形。)相对应的还有规则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规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刚才作的练习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2、 构成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指将各分散的元素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形态。

把这两个的步骤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中的过程被称为是变异过程,它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板书:分割与构成指将原来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新的形态。

3、出示几个简单的构成图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得出它们的构成方式:

① 衔接的构成方式,几个相同或相似的单元形左右或上下相接。

② 重叠的构成方式。

③ 减缺的构成方式。

④ 错位的构成方式。

⑤ 转换的构成方式。

⑥ 渐变的构成方式。

⑦ 分离的构成方式。

让学生能通过自己创造思维,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全新的一幅构成力案,采用剪裁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眼、脑相协调并用。

教师以课堂直接示范:

1、先让大家来回忆一下牛的头部大致有几个部分,角、眼等。再进行简化为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有计划的在一张方块的纸上表示 出来,教师示范在纸上画出牛头的几个部分的几何图形,然后直接剪裁,最后构成一幅完整的牛头的形象。

2、其次出示知了和狗的头部图案,教师要强调的是:先确定好你所要构面的是什么图案,再在纸上进行有规律的,合理的分割:"要根据图案的需要进行有目的地分割"。

3、通过教师的演示,范画的出示:打开学生的创作天地,都事先定好了图案,鱼、树、狮子、小丑,再确定为几个体块,概括成几个图形,合理的分布到一张纸上,这有一定的难度。

4、之后教师给学生

总结分割的几种方法:

① 两等形分割,产生正负形。

② 多等形分割,产生对称群。

③ 不等形分割,组成意象形。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自由分割--自然形、几何形

1、分割 规律分割 + 功能分割

2、构成--重新组合

第5篇: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

关键词:就业;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计算机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学探讨的重点,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较多问题,如只注重理论讲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无法适应工作岗位,未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等,因而,探讨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十分重要,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1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与就业目标导向脱节

教学内容与就业目标导向脱节是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中职教育过程中,计算机教学较为盲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旧以传统观念为主,只注重讲授理论知识[1]。第二,讲解的知识内容较为陈旧,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相脱节,未设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产业主导,计算机应用程度越来越高,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以培养技术过硬、适应具体操作的专业人才为主,如此才符合就业目标,才能实现教学内容与就业目标导向的紧密结合。第三,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中职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技术性人才,教学内容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但是,当前教材的设置还主要偏重理论,与就业目标导向脱节。

1.2课程设置与就业目标导向脱节

当前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就业目标导向也存在脱节问题,社会需要的是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都过硬的专业型高素质人才,而中职院校课程设置仍旧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设置的课程内容中,理论课程占主导地位,集中上课和理论讲解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实践课程较少,上机课程在理论知识讲授完成之后才会开设,课程设置缺乏综合性。当前,课程设置与就业目标导向脱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在计算机课程设置过程中,不仅未突出课程需要,也未以就业为导向,以致无法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性与实践性进行系统化的综合管理,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对相应技能的培训。第二,与社会管理脱节,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课程设置与就业发展的整体需要严重不符,这样学生无法参与到社会市场化运作的知识体系下,也无法掌握与社会管理相切合的知识,专业技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由此可见,课程设置与就业目标导向脱节影响了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降低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1.3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违背

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违背是指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较难应用,学习的知识点不具有太大价值,致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实践操作能力较弱。教学与实践操作相违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并未形成实际的操作技能模式,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既不能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又无法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第二,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知识较为深奥,计算机理论基础、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性较差,与生活缺乏一定关联,学生学习完成后并不能合理应用,缺乏学习的价值,浪费了时间,又未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就业。

1.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是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教师的态度对学生都有一定影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效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端正,较为敷衍,中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无法进入高中学习,学习基础较差,想要学习一技之长的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学习积极性也较差,在此情况下,教师缺少教学热情,不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以机械讲授法为主,知识讲解枯燥,学生学习较为困难,致使学生学习效率普遍不高,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较为陈旧,教学方法也较为传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学生无法给予教师较好的反馈,致使教师难以发现自身教学存在的不足,不会进行教学反思,一直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不会变通、学习,教学能力与水平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1.5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高

重理论轻实践是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未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的主要体现,中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就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性人才,因此,实践操作能力才是培养的关键,但是在当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重点都以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实训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不高,无法满足岗位需求,毕业后无法适应相应工作,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不相匹配,导致出现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而工作岗位又聘用不到专业人才等问题。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与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的教学宗旨相违背。

2解决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2.1以就业目标为导向编排教学内容

以就业目标为导向编排教学内容是解决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策略,以就业目标为导向编排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清楚了解当前市场需求与就业形式,以此为基础编排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根据就业形式与岗位需求制定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特色,这样才真正能够培养出技术过硬、符合就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第二,在教学内容中多增加实训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快速熟悉岗位工作,满足岗位需求,做到以就业目标为导向,提高能力与综合素质。以学习《文件管理》为例,在本节课内容中,教师不能主要讲解文件夹的概念作用、文件夹的主要类型以及相关程序,需要将教学内容的重点设置为熟练进行文件夹与文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利用资源管理器对文件资源进行管理等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文件以及文件夹的操作管理是工作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以就业目标为导向。

2.2以就业目标为导向设置课程

以就业目标为导向设置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以就业目标为导向设置课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多设置实践操作课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突出课程设置重点的方式,体现出以实践操作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实践操作课程为主,理论讲授课程为辅。第二,增加新兴课程,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发展,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设置新兴课程,保证培养专业化和多样化的人才。以学习《常见网络服务与应用》为例,学习这部分知识必须通过上机课程,多练多想才能够学会,常见的网络服务与应用包括网上购物、网上求职,网上银行、网上订餐等,教师在进行此部分知识讲授时必须通过实践课程,带领学生真正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求职等操作,才能够使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3以就业目标为导向对计算机人才进行定向培养

实施人才定向培养即中职院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学校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教育培训,企业可以进行考核,合格后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毕业生必须到企业工作的一种方式。以就业目标为导向对计算机人才进行定向培养是一种双赢措施,既能够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又能够解决企业招聘不到相应人才的问题。以培养动画设计人才为例,动画设计公司与学校签订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学校按照企业要求主要教授学生与动画设计有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设计动画的能力,在学生毕业后,就将学生全部安排到签订过培养协议的动画设计公司上班,为动画设计公司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也解决动画设计公司人才紧缺的问题。

2.4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鞭策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授课能力与专业素质。其次,定期进行培训学习,中职院校需要定期安排培训,请高等院校以及一些名师进行讲座,互相学习,交流经验,使教师接受更加前沿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集众之所长,共同进步。最后,安排教师外出进修,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更新太快,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好教学工作。

2.5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是培养满足就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的关键,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授课前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规划教学重点,针对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安排大量实践课程,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二,加大实习力度,安排学生到各个企业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多联系几个企业单位为实习单位,在学习完一半课程后,就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工作重点,清楚自身存在的不足,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清楚工作内容,对工作具有更清楚的认识。

3结语

综上所述,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能够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符合岗位需求,成为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

阐述了写实性素描及设计素描的个体差异,分析了传统素描教学的利弊,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构思设计表达需求特征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思想,并进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重构和序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构思设计;素描教学;设计表达;高职教育

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素描课程是美术及相关设计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造型课程。传统意义上高职素描教学基本沿用本科教学模式,只是在广度和深度上较窄、较浅。教学中,无论学生素描造型能力高低,统一对学生进行写实性素描培训,当学生具备一定造型能力后,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再进行设计素描教学,培养学生设计创意能力。长久以来该种教学模式在本科和高职院校中比较流行,但由于社会发展和艺术思潮的变化,目前该种教学模式也处于修改与调整之中。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于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在素描基础造型课程教学中,我们当然不能沿用本科素描教学模式。如何寻找一个适合高职教育特征的素描教学模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美术及相关设计专业应从专业项目制作中的设计表达需求出发,从实际工作需要来分析研究基础造型素描课程教学,实现专业需要指导课程教学,同时课程教学又促进专业设计表达的相互共同发展的关系。

1基本概念

1.1写实性素描

写实性素描来源于写实主义思想。写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后波及欧洲,这种美术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原因。法国继1830年革命以后,由于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又掀起了规模更大、波及全欧的革命。这场革命遭到残酷的镇压,"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被践踏,使人们不再抱任何浪漫主义的幻想,而迫切要求对现实作客观的认识。具有批判性质的写实主义,便是这种思想意识在艺术上的反映。多年以来在国内,写实性素描作为我国美术基础造型阶段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无论是美术造型类专业还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造型教学阶段几乎运用该类素描教学形式。

1.2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是一种现代设计的绘画表现形式。在设计过程中,是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设计素描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开创了设计素描教学。但是引入我国也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才真正开始深入设计教学体系之中。设计素描注重结构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结构转折点的把握、记忆及线型的表现。学生在一定认知水平和表现能力的基础上,运用设计素描深入培养对物理事物的认识理解。通过各种观察研究,加上大量的变化练习,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设计素描的表现力很强,提高表现力的方法就是多观察自然,多理解事物,多做速写练习。

2传统素描教学弊端

写实性素描大多用于美术及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训练中,而设计素描基本用于设计类专业基础创意造型设计教学,两者在教学顺序上不同。在传统素描教学中,一般先进行写实素描教学,当学生具有一定造型能力后,再进行分专业方向的设计素描或创作教学。而现阶段有的观点认为,写实性素描教学会导致千人一面的作品形式,会束缚人的思维和创造。高职教学目前大部分是运用传统素描教学形式。由于高职教育教学目标与本科不同,学生个体差异不同,该种教学形式并不适合高职素描教学。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分析高职层面的工作流程内容,选择重点的工作阶段中的工作内容,进行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以职业需求指导课程教学。

3从构思设计分析高职素描教学

3.1构思设计表达的需求分析

构思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项目设计中最初的一个阶段,也是专业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该阶段的设计成败,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后期设计工作,决定了项目的总体设计。在设计表达方面,构思阶段一般都运用手绘草图表达形式进行,而构思方案确定后的各类设计及施工图纸绘制,则基本运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表达。构思设计表达需求取决于艺术设计构思特征,一般表现为“形象性、快速性、灵活性、偶然性、易修改、符号性”等多种特性。构思设计手绘草图表达,是作为设计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同时也应作为高职设计专业素描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3.2构思设计表达的工作能力分析

由于设计构思表达的绘画特征,所以在构思设计表达方面,手绘草图表达的工作能力,体现出诸多绘画表达特性。一般而言,设计师应具备以下几点设计表达方面能力。(1)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要求能够笔随心意,灵活的进行形态的创造与修改,及时记录设计构思内容。(2)具有敏锐的形态感知能力。能够排除不合理的设计造型表达,快速发现画面偶然的形态效果,围绕创作主题进行构思创作。(3)具有形态的构成与分析能力。能够将设计思想系统化与形态化,分析各系统形态的组合关系与功能作用,具有驾驭总体的设计能力。围绕上述工作能力分析,我们进而推导素描教学思想与内容。

3.3新素描教学思想内容推导

3.3.1新素描教学思想确立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强调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而对专业设计则应较弱化。围绕高职教育目标,我们从专业设计表达工作流程出发,分析构思设计阶段设计表达的需求特征、表达深度、表达形式等因素;将手绘草图表达作为素描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将手绘草图表达能力作为素描课程的考核标准。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分析专业设计中高职层面工作内容,从而确定高职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在有限学时内,使得学生能快速有效的针对性学习,从而掌握设计表达基本能力,为今后学习奠定重要基础,从而构建高职素描总体教学思想。

3.3.2新素描学习能力与教学内容

根据对构思设计中,手绘草图表达工作能力分析,笔者认为在基础造型素描课程教学中,应重点强调结构塑造、线型表达、空间默写、创意意识培养等方面的能力。围绕这4方面的能力,我们做了教学内容上的取舍与序化安排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加强结构素描的教学,突出对空间实体结构的理解与线条表达运用的讲解。在结构素描讲解中,注意结构的组合关系、结构的透视分析、几何体的概况性分析等内容。在线条的表达形式上,注重线的“透视、穿插、曲直、疏密、节奏、韵律”等各类对比关系的把握,可以适当进行临摹练习。弱化或去除明暗调子素描的讲解,去除长期作业,大量设置短期作业,少量分配中期作业。根据专业方向,选择石膏几何体、静物,人物、风景、建筑等对象的速写练习。在课程内容序化设计中的前期基础造型能力培养方面,统一进行石膏几何体结构塑造的线型表达教学形式。教学中,根据专业方向,有针对性讲解专业形态中几何体概括性与组合特征,并且配合大量写生训练。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尽可能多的进行空间默写练习,加强学生对线条、块面、空间、体积、组合关系的感性认识与表达。后期教学中,根据专业设计方向,有针对性的选择与专业设计有关的造型形式,进行模拟构思设计阶段的草图创作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后期专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3.4新素描教学特点

与传统素描教学相比,新的素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根据高职教育理念确定教学思想与目标;(2)从设计表达工作特征需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工作能力;(3)从设计表达工作能力确定课程学习内容及考核标准;(4)设计表达需求与课程教学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4结论

第7篇: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

关键词:设计素描;绘画素描;创新思维;哺乳式教学;设计

现今的素描教学模式源于西方,起初它是作为绘画专业的入门训练,自20世纪初引入我国,成为高等美术院校一直沿用至今的教学模式。在近一个多世纪里没有多大的改变,坚持了模仿式的教学方法,作为设计院校也是一直沿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最终导致将艺术与实践需要脱轨,造成学生只会接受学习,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之设计专业与绘画专业教育需求的教育功能不分,缺乏对受教育对象和市场的调研分析,造成设计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绘画类院校区别不大,初到设计公司很难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弄明白一点,西方一百年前建立的素描教学体系是作为绘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为设计教学服务的,今天的设计师需要的是表现摄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去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创新。

设计一词意为有目的的策划,是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它与美术绘画不同,既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使用者设想,以实用为根本。因此它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作为设计专业基础课之一的设计素描也就不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表现即创新。特别是对创新过程的注重,要求赋予作品以灵魂,这是上好设计素描的前提。

设计素描是从事设计工作的最初创意表现阶段,也可成为设计草图,它要符合实用的需要,因此设计素描在表现时除了要求具备绘画素描的准确性生动性外,还要强调严谨性。符合一定的“尺度”要求。设计师的工作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展开的,面对客户时间总是被要求的很紧,因此,快速表现成为设计师必备的基本功。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客户的要求转化成直观的设计意图及设计草图呈现出来,成为设计素描教学训练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表现能力。

针对设计素描在应用上的特点,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现今的教育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这是今天的时代所要求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时代已经过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尹定邦曾说过:“如果十万个学生学成一个样,中国设计的死期已到。”因此,在教学目标中从开启创新思维出发才能避免死期的到来。

倡导教师与时俱进。在特定的时代和背景下学习和改革教学思想。不同的时代对艺术家有不同的要求,20世纪的教育是知识教育,而21世纪则是创新教育。作为设计院校的基础课教师不能无视这些。要不断更新,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基础教师要不断了解专业课程,使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从实际应用出发,实施教学计划。在技能训练阶段,以往的设计素描教学十分注重光影表现,学生的写实能力都很强,做了很多照相机式的绘画训练,线描和线面表现的训练非常少。为适应设计素描的教学目标,应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快速表现的训练课题,这样学生能够掌握多种素描表现手法,并且养成画速写的习惯,做到提笔就能快速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设计素描的创意训练阶段是我们以往教学的最艰难阶段。教师无论如何启发,范例无论带了多少,到了提笔画的阶段总是很难,针对这种情况将以往的训练课题重新汇总分类,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从小的点开始训练。

1. 物的联想训练。先以最基本的几何形为训练元素,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展开联想,最初从形的相似角度入手逐渐到意的联系性,最终又回归为开始时的几何形。用简单的线条形式来表现。然后进入课题性联想训练,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个小故事,用素描的形式将故事的内容绘制下来。

2. 视觉蒙太奇即同构训练。以往的课程中我们称这一单元为意象性素描,训练时更注重结果,对于学生的创造性过程往往忽略不计。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上完课后仍然懵懂,不理解什么是意象素描,它和设计素描有什么关系。这项训练首先要明确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扎实的基本功更能表达想法,不过我们要明确一点,此时的想法要比技能更重要。素描是表达设计者想法最快捷的一种手段,是设计工作的最初阶段即草图。只要想法符合客户的要求最终效果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实现,如电脑等。因此在课上尽量鼓励学生多提想法,并以简单有效快捷的草图形式体现,为了能让这门课最终有好的作品,可以从若干个创意图中选择一个去深入刻画。

3. 构图训练。以往课程将这一单元用十分难懂的专业术语加以阐述,使学生理解起来很难,经过实践我将这一单元总结为构图训练,这样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了很多,通过作业情况来看这样做的效果比以往好了很多。

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以往的“哺乳式”教学方式,因为被动的接受只会事倍功半,多留一些课题性的作业练习,让学生课下主动的搜集资料。鼓励学生交换学习心得,将好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大家,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着一个主题经常进行师生讨论,鼓励大家的表现欲。心理学分析,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比一个人的时候想法多,人的脑子也灵活,自己一个人时往往容易思想懒惰。将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知识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训练的同时还能了解专业理论。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师还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基础课教学应该以创新思维为主线;第二,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要为专业课程服务,更要与市场需求接轨;第三,基础课的教师还应该了解专业、了解市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新鲜状态,使自己不落伍。

结语

从教学目的着手改革,要创新,但不能仅仅是形式的创新,而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有这样,教师教学才有内容,学生学习才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第8篇: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09-02

目前,院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人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学生的创新素质、群体素质和信息素质等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需求,随着教育的改革,多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我们来深入地了解下这几种教学模式。

一、改革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1.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化,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将这两种教学融为一体,整合所有教育资源。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实施过程,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的如何教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如何学;以教材为中心转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实验室为中心。做到理论与实践无缝连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体化教学做到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其课程设计尤为重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把课程从知识讲授为主,转为知识应用为主,充分结合实践;②把课程从理论思维训练为主,转为思维加能力训练,跳出了纸上谈兵的怪圈;③把课程从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为主,转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④把课程从以讲述内容为主,转为完成项目目标为主,使学生从中掌握内容;⑤把课程评价标准从教师讲好为准,转为学生学好为准;一体化教学坚持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引入,问题驱动;正反举例,操作示范;实例模仿,拓宽知识;讨论消化,归纳总结等。

2.一体三桥教学模式。所谓一体三桥,就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四大类课程之间架起“三座桥梁”,为培养学生服务,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一体化。其“三桥”是指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理论先导桥梁;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之间的前伸和后延桥梁;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之间的应用拓展桥梁。一体三桥式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三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课程设计特点如下:①以专业需求为出发点,强化基础课程的理论先导作用,把握整体性和目标性,注重后续衔接性和渗透性,立足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基础课程重要性。②以能力提高为根本点,实现专业基础课程的前伸后延,灵活应用基础理论,提高应用能力,适时渗透专业知识,拓展实践能力。③以实践能力为着眼点,体现专业理论课的应用拓展,融合基础,突出“理论—方法—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实践,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④以阶段训练为着力点,深化专业实践课能力要求,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通过综合应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科研创新提高岗位任职能力。一体三桥教学,把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准确定位各门课程,把握其间的关联,引领学生通过课程之间的这三座桥梁通向成才之路。在其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今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等。

3.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所谓多维互动教学,就是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地开展教学,其中的互动充分体现在教师和学员身上,互动的方式有多种,其中最为典型的也就是案例教学互动模式和讨论式教学互动模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相应实践能力以及富有新意识和工作作风优良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设计结合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多角度设计课程,课程的设计不光要从教师角度,现在更重要的是学生角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不同角度,进行多角度的课程设计;②从多层次设计课程,学生的层次不同,其相应的课程标准也不同,要结合学生这一主体对课程进行多层次设计;③从多种方法手段进行课程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其相应的课程设计是不一样的,具体实施的好坏关键在于课程设计。多维互动教学,注重互动及多维,通常在教学方法中除了一些经典方法以外,这里我们还总结了一种“四式一论法”来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所谓的四式一论,也就是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开启思维大门;用轻松的谈话式教学,促进师生互动;用问题答辩式培养学生处理问题能力,激发其思维活力;用开发式,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后续学习能力,并加以引导,最后完成相应的论述,使学生掌握课程,学有所成。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共性之我见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握好的模式,才能深化改革,正因为如此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前面几种不同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我认为它们都把握了三个转变。①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权威型转向伙伴型。平等、互动、合作成为教与学的新理念。②学生地位的转变: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③教学过程的转变:由传统型转变为引导型。引导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总之不管什么样类型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在构建的过程中都应该体现六性:①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一个时代的特性。也就是不同时代的每一种知识体系,既有淘汰,也有再生;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要不断地更新,紧跟时代。②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对学生的启发性。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③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实践性。实践性教学是理论学习的应用延伸,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促进心理素质和思维的锻炼。④教学手段上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同的新型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如模拟仿真训练、对抗系统、图文视频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性。⑤教学管理上要足够的开发性。要做到计划上开放,灵活可调;时间上开放,讲究效率;空间上开放,场地充分利用;形式上开放,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增强创新能力。⑥对于学生的素质评价一定要体现综合性。要有相应的素质评价体系。做到既要评价学习成绩,也要评价应用能力;既要评价知识掌握程度,也要评价能力提高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加强。

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能一种模式统一天下,它将根据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改革是必然趋势,如何实时地调整当前情况下所需的教学模式将会是以后研究的重点,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是改革的重点,也是院校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管德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实践教学,2005,(3):38.

[2]周宏英.专业理论课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61.

第9篇: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

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研究、数学的课程设置、数学教学的设计以及数学的评价方法的影响尤为大,而且正推动着数学及数学教学的改革,促进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从中学数学教学的本身特点来看,中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教学。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已从以往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教学向问题取向的创新型教学变革,也是激发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在因素。

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与创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去甚远。如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停留这一层面上,会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这样的"辅助教学"充其量不过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今天,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环境发生变化。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为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亲合性,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好的互动。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概念不再是原来意义层面上的,而是更广泛、更深刻的,它的内涵更丰富。这就促使我们研究构建中学数学在CAI、WBI下课堂教学的结构,以便总结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以及更具多样性。

一、 CAI促进传统型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育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招致批评,然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会沿袭这一方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渐进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抛弃。而且传统的课堂教育也有它的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育的原则出发,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教学,其基本模式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其中,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性、发散性、针对性。分析问题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在归纳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

然而这些要求对传统的CAI软件,特别是课件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些CAI软件设计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创意是最为重要的。制作技术是次要的。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标,软件制作者必须自觉地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作为CAI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内容进行设计。例如传统数学学科教学对一些图形的教学很难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计算机辅助教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是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作为一种动态的教具来使用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现在不少教师用立体几何的一些图形,动态地展示给学生,把图形生动的展示出来,把一些很复杂的点线面关系从不同角度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对培养学生识图形能力、建立空间概念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暂且不论这类课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但光从课堂教学的结构改革的角度来看,它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只有把这种手段溶合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利用CAI来创设情景,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观察情景的背景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由于CAI的整合,应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教师主导活动的设计;(2)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3)教育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4)CAI的介入点的选取、教育内容的覆盖及教育内容的媒体实现;(5)教学结构流程设计。

二、 以CAI为平台,构建研究、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数学教育大纲》首次明确 提出:在必修课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从教学目标来看可以分成两类:过程性目标(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和行为性目标(学会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因此,从目标层面上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研究性课题学习本身,这些教学目标可以渗透到平时的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也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结构。

CAI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一般可以分为课件型和平台型两种。课件型指的是把学科的某些教学素材,例如知识内容,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起来,用来传递教学信息。课件往往是针对几个问题,几个难点而设计的电脑应用程序。以它的使用对象划分,又有主动型(辅助学习型)和被动型(辅教型)两类。而平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软件平台上的教学模式,这种计算机平台提供一系列教学素材,工具,在这个系统中通过这些工具的运用、素材的组织以及二次开发可产生新的学习素材与工具。它不是针对某一问题、某一情景开发的,它是面向某一学科,或者某些学科而设计的。在数学学科中常见有平台有《几何画板》,《MATLAB》,《math CAD》和《数学实验室》等。就拿《几何画板》来说,它提供了数值运算、函数运算、平面图形、函数图象的绘制等功能,并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二次开发空间。它的特点是简单、易学、功能较强。又譬如《MATLAB》是一个庞大的工具包,它有很强的功能和极强的适应性,它具有数学函数处理功能,二维三维的图形处理功能,它的特点是专业性很强,但中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普通采用《几何画板》作为教学平台。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研究、探索型课堂教学,把《几何画板》等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课堂后教学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学生在学习平台上有支配权。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学习步骤,优化自己的学习的方法,而计算机平台则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工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来帮助自己的研究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某些问题的验证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得到解答。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使平台的使用始终贯穿于学之中。其次,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系统也从原来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和学习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成果可以在平台上反映出来。笔者曾经作过一些尝试,例如,讨论sinx=x的解的个数,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建立模型,设计了各种解决方案,比如利用几何画板画出y=sinx和y=x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个数。有同学提出利用y=sinx,与y=x的交点来判断,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进而自己发现研究了方程sinx=kx解的情况的方法,并将k用动态的方式用图象展示出来,并进一步研究了f(x)=g(x)方程的解的情况,利用这些方法得到的解的近似值。上课气氛热烈、研究气氛十分浓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探索的积极性,学生自己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效果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平台式"计算机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把整个教学的整个过程构建在"平台"之从时间和空间上最大程度上发挥CAI的作用。由这样的教学模式产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多样的,灵活的。是以问题为主线、教学素材为基础、平台为工具、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结构如下:

三、 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结构

随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WBI)正在学校悄然兴起。WBI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它认为学习环境不是一个被动的记录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由认知主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形成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有四大要素,而"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而WBI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

基于网络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开展呢?首先,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软硬件保障,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提供相关的学习型网站,以此来保障学生能得到帮助数学学习的的背景资料,保障有足够的学习空间。第二,网络的特点决定了WBI对学生的过程中的"协作"与"会话"支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可以通过BBS,Chat Room来实现。对于某些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协作的方法展开。第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习者更全面、更深入,多角度积极地学习。网上的背景资料也是非线性的,多层次的,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与阅读习惯,更能促进认知主体知识的意义建构。

基于WBI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既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以是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交流。因此课堂教学的结构也是多样的、灵活的,综上所述,可以作如下描述:

四、 启示录

CAI、WBI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历史性的。课堂教学的模式、结构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观念的也在不断更新、发展。我们在强调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也不排除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适应时展那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需要改革,但也不是说新的教材模式是万能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也存在适用性、技术性的问题。数学学科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功能、内容、方法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化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不断共同努力。

[参考书目]

1、《课堂教学改革新论》,卿成,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6.

2、《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林六十,高仕汉,李小平,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4.

3、《关于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的思考》,马复,《课程、教材、

教法》,2000.10.

4、《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柳栋,being, k12, net, cn.

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