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沉浸式课堂范文

沉浸式课堂精选(九篇)

沉浸式课堂

第1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关键词 沉浸理论 游戏教学 组织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沉浸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于1975年提出沉浸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地投入情境当中,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即进入一种沉浸之状态。这种沉浸体验是人们完全投入一项活动而体验到的整体感受。沉浸理论为游戏教学中的真实情境体验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换言之,在实际课堂中设计良好的教育游戏兼具教育性和游戏性,能够吸引学生沉浸于游戏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中。这种游戏沉浸能够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增加其参与教学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课堂学习内容。

2游戏教学及其重要性

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是把游戏活动引入英语课堂的一种教学方式。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动机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从这一层面上游戏教学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2)沉浸性,也即体验性。在设计良好的游戏教学中学生能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而这种学习体验的获得主要是指沉浸于游戏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中的学生通过有效的运用英语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的真切学习体验,而非空洞直白的知识点。

3游戏课堂组织原则

3.1课前

沉浸理论中提到,挑战和技巧是影响沉浸的两个主要因素,这两者必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沉浸才有可能发生。具体到游戏教学形式及内容,若挑战过高,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挑战太低,学生又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游戏教学时应当注意:第一,恰当性。也即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现有水平,确定教学实际目的,整合教材内容,选取难度恰当的游戏任务将教学内容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机融合。只有合适恰当的游戏教学,才能够凸显其特有的教育意义。第二,多样性。游戏教学要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参与。体现在游戏任务的设计上应当难易程度适当,形式多样,满足各个学习梯度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非个别学生的独角戏。比如针对后进生的游戏设计可以采取单词击鼓传花,错误连连看等考量基本知识的识记,而针对善学者,则可适当提高游戏难度满足其对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确保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在游戏教学中的体现。这点教师在课前准备游戏教学形式内容时,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游戏教学中的组织者身份。

3.2课中

游戏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取决于课中的开展情况。故而在课堂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有效指导。教师选取的沉浸理论学习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并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的同时,还要指导教授给他们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其专注其中。教师有效的示范,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沉浸在游戏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第二,即时反馈。沉浸形成的另外一个因素则是活动的互动性,即随时可以看到努力的结果。只有这种持续的对自身的肯定才会促使其不断挑战新的高度。而这种及时的反馈体现在游戏教学中就是教师要即时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客观正向的反馈,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不断促进其下一步的学习。具体而言就是游戏教学中评价的设计必须合理客观有效,不管是一个拟声的动画掌声,还是一个加分,还是教师的口头即时表扬,都必须能够进一步服务于学生在游戏教学中的真实体验学习。

3.3课后

教师在课后主要是运用沉浸理论反思游戏课堂的有效性。这也包括两方面:第一,即时反思。顾名思义也即课后反思当堂课游戏教学实施效果,主要是总结归纳得与失,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法,并不断对游戏形式进行调节与再创造,使课堂游戏不断发挥其特有的教育价值。第二,随时反思。也即教师在平时应当培养游戏教学的敏感力,用发现的眼光随时挖掘创新可能的教学游戏素材,并运用于教学实际,做好创造与再创造工作。教师只有不断的对自己的游戏教学进行反思,持续用沉浸式理论要求提炼游戏素材,才能真正培养锻炼自己的游戏教学能力。

4总结

游戏教学以其特有的教育价值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质疑声音,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基于沉浸理论试图重申游戏在教学中的特殊优势及其与英语课堂教学结合的重要性。同时,本文就影响英语课堂游戏教学中的教师因素展开详细论述,并结合英语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影响游戏教学有效开展的建议,以期为英语实际课堂教学提供些许启迪。诚然,游戏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同时在开展过程中所受影响因素也不仅于此,但由于时间及精力有限就简单论述于此,望同仁批正。

参考文献

[1] 贾芳.论沉浸理论在设计教学领域中的应用[J].装饰,2006(10).

[2] 孙厌舒.沉浸理论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1).

第2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关键词:沉浸式;语文教学;人本;文本;静中求活

品一杯香茗,邀数名同道中人,在语文世界里徜徉,是一件乐事。“沉浸”是一个非常形象化的词语,犹如碧螺春茶,用活泉冲泡,方能浸润出沁人心脾的香茗。语文教学是感性的,充溢着情感、精神、人文的美感。语文教学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灵的浸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获得丰润之美?我们需要随时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反思。创造、寻求、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几个关系需要我们好好把握。

一、把握好“人本”与“文本”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要求教师把自己阅读的结果或者某一种结果(如教参对文本的解读)灌输给学生,导致“满堂灌”的弊端。“以学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的和最终目的,而教材这一“文本”是教学的凭借。从教师的角度讲,叫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

我们要正确理解“人本”与“文本”的关系,把握好学生与教材的

关系。

本着这一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四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分别写了四处自然风光,赞颂了山水的神奇美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授这一单元课文时,把文言文单元的《与朱元思书》结合在一起学习,从分析写景散文的角度入手来解读这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文,学习如何有层次地描摹景物。作者由山水之美油然而生的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和《鼎湖山听泉》中作者的“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的感慨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散文在内容、思想、写法上对现代散文产生的影响,对古今散文发展有一定的认识。这些都是单一教授课文所达不到的。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关系

教师上课都希望课堂气氛活泼,但只是追求表面的“动”,过于热衷课堂教学的气氛,则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会提问一些浅显的不足以成为问题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就能完成的问题。课堂气氛热闹是热闹了,但学生并无所获。有时为了追求课堂观摩的效果,没有能登堂入室地仔细研读作品,徘徊于文本之外,热热闹闹地说一些陈陈相因的话。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动”显然是不足取的。

课堂中同样离不开“静”。比如,在古诗教学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静思静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必须的。在“静”中凝神深思,顺着教师语言的点拨,渐入诗境,反复品味。小令《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必在学生读后即让其大谈感受,而是让他们对这九个名词组成的意象静想片刻,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有关画面,从而在沉吟中对下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断肠”二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品味出诗的美感。

这种“静中求活”的课型,表面上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并且这种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深入。

三、辩证对待阅读中“入”与“出”的关系

长期以来,传统阅读教学和阅读观念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创造力。认为阅读只是作品信息由外到内的输入,认为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其实,做到以上两点只是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我们认为全程的阅读应是读者和作者理智、情感的交流,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应是对作品主动进行加工和重构,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创造过程,也就是说,“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学生不仅要接受作品信息,还要能由内到外地输出信息;不仅要理解作品思想内容,还要训练阅读的感知力、鉴赏力、判断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创造力,真正体现阅读教育的人文价值。

阅读是学生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作者心灵默默对话。“出”,要求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以及知识的积累来解读作品,激发对生活的思考和创造的欲望。不“入”则无所谓“出”。“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最终目的。当前,课堂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探究研读、质疑评价、迁移拓展”,也就是先“入”后“出”。

第3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关键词 小学音乐 沉浸式教学

近年来在小学音乐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量运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各种手段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创设各种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音乐课程所要表达的审美体验和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就是高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走入我们创设的教学思路中,在一个虚拟的故事或情境中与音乐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我们把这种通过创设情境或描绘意境来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称为沉浸式教学法。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沉浸式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增进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小学音乐课沉浸式教学法的基本理论观点架构

1 什么是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的沉浸?

沉浸来自于外界的环境熏陶和内心的敏感体验,即主体和客体共鸣产生的一种认同感。在沉浸式教学中,教师所营造的沉浸环境与授课内容的贴近度是评价教师实施沉浸式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指标-沉浸主体的沉浸感如何,也就是学生能否认同虚拟的环境并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是评价教师实施沉浸式教学是否成功的另一个主要指标。

2 沉浸式教学法的要素组成。

教师和学生是主体,音乐作品及其表达的情感是客体,所创设的情境意境是必要的环境条件。沉浸式教学的功能就是为了让学生沉浸和体验,从而达到理解作品、掌握作品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沉浸不是目的,它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沉浸是为了获得体验,感知到作品的体验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作品。理解了作品,就能较好的掌握作品。

3 教师实施沉浸式教学的效果及衡量标准。

沉浸式教学有三个不同层次的衡量标准。第一层标准是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兴趣,即可以引导学生“想”理解和掌握作品,激发起学生去研究这个作品的强烈兴趣,这是实施沉浸式教学法要达到的最低标准。第二层标准是能让学生对作品通过沉浸式引导进行理解,即“能”理解和掌握作品。第三层标准是能让学生掌所握这种方法,对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通过想象式的沉浸去理解作品的情感,即“善于”理解作品。

4 沉浸式教学法中的学生具有主客体双重性。

对教学过程的前期来讲,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主体指导客体融入情境,进入沉浸状态。对体验阶段,学生是主体,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客体,学生在沉浸中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在沉浸环境的创设阶段担当导演那样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沉浸角色。授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主观体验进度,这样学生的沉浸体验才能最真实,最愉悦,印象最深刻,效果最明显。

二、小学音乐课教学沉浸式教学法的特点和实施方式

1 创设情境,塑造意境。

创设情境是沉浸式教学法的一个基本方式,音乐教师应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使用视频、音频,动画,剪纸等各种教学道具,利用故事情景、实物情景、想象情景、人物形象等情境模式来创设情景塑造意境,力求逼真地再现音乐课教学所要展现的场景,用直观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参与兴趣。

2 心理引导,一气呵成。

如果没有心灵的感应,那么再好的情境也只是一个花架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沉浸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打开学生的心灵,利用情境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 区分对象,把握规律。

小学生的理解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差距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小学音乐课实施沉浸式教学来说,必须区分不同的实施对象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斟酌营造的环境意境是否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低年级的同学沉醉于直观的感受,理解能力稍弱,教材作品大多浅显易懂,这就要求老师创设的情境简单、生动、活泼来适应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高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创设的情景要有深度,甚至不用创设实物或多媒体情境,完全通过描述来创设一个意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只有把握住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音乐课教学沉浸式教学法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教学法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方法,对于小学音乐课沉浸式教学法而言,不仅有较高的音乐素养方面的要求,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善于表达。教师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言语和表情来传情达意,再配以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

2 富有爱心。有爱心的老师是最能得到学生信赖的老师,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在沉浸式教学中实施心理引导,将会更加轻松自如。

3 知识丰富。不管是创设情境,还是描绘意境,都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

第4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一、心智沉浸式教学法特点规律

 

1.注重系统分析教学对象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深植于人们内心深处,影响人们如何理解与看待外部世界,是人们思维特点、处事方式和心理素质等的反映。个体心智模式可以分成知识体系、信念体系和改善体系三大类。

 

一是知识体系。从知识体系来看,心智模式主要是由个体历年来所接受的教育和经历体验逐渐积淀而形成的知识结构。

 

二是信念体系。从信念体系来看,心智模式主要是基层政治军官在对政治工作活动的直接和间接体验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认知图式。

 

三是改善体系。从改善体系来看,个体心智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实践的深入,依据环境的变化和新信息的输入,个体思维模式和理念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完善、修正和优化。

 

2.强调分层分类进行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目标是沉浸式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对沉浸式课堂教学来说起宏观调控、前导与定向和激励的作用。一是按训练阶段进行设计,即教员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按照教学起始目标、教学过程目标和教学结束目标三个训练阶段进行设计。二是按讲授知识进行设计,即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围绕知识点的拓广、知识线的延伸和知识面的扩展进行设计。三是按层次进行设计,即教员按照学员掌握教学内容的层次来设计教学目标。四是按学员能力进行设计,即细化学员的能力目标,突出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3.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心智沉浸式教学法组织实施中需要把握以下教学方法。

 

一是教学环境沉浸。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针对学员的具体情况,辨清学员的学习风格,创设教学情境。实际教学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学科和部队任务需求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创设与专业教育训练科目相关的情境;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员合作学习等。

 

二是教学过程沉浸。主要体现在能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体验训练过程并承担学习压力。掌握各种知识和信息是沉浸式训练的基础,并贯穿训练的全过程,是训练成功的关键。

 

三是角色身份沉浸。受训学员要有效达到训练目标,应具备以下条件: 学员技能与挑战之间达到平衡;学员全神贯注投入;学员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学员不断得到反馈等。

 

四是合作交流沉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兴趣且具有实际交际意义的小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产生交流的渴望,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二、心智沉浸式教学法条件建设

 

心智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在部队院校开展时,在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和场地设备三个方面有条件要求。

 

1.师资队伍

 

组织沉浸式教学的教员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是掌握坚实的军政理论基础和多元学科知识结构。教员必须熟悉中外军事理论的研究领域、学术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努力掌握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军事高科技知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是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素养。教员需要掌握开展基层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新军事变革条件下我军政治工作学发展趋势;了解本学科国外研究的前沿成果,明确新形势下部队教育工作的机制和方法,对军队改革期间基层政治军官的心理变化有系统的研究。

 

三是掌握科学的教学训练方法。教员需要善于把模拟训练、仿真训练、心理训练等教育训练方法与院校教学相结合,组织学员能力的训练;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图形及数据处理分析,科学评估教育训练效果。此外,信息反馈和调节控制的能力、交往应对的能力、分析综合和总结提炼的能力等也是组织“沉浸式”教学的重要素质。

 

2.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体系的支撑。沉浸式训练建材编写应坚持开放、适用、先进的原则,积极应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从内容组织、实验实习安排、作业思考等多方面,整体考虑教材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既要考虑各部队的特殊情况,又要考虑全军的一般情况;既要考虑现实,又要适当考虑发展。按照体系化建设思路,逐步建立配套齐全的沉浸式训练教材体系,形成特色和品牌效应。

 

3.场地设备

 

心智沉浸式教学是通过对真实实验活动的功能、结构以及过程进行模拟和仿真,从而达到预期学习和训练目标的环境或系统。沉浸式教学室的设计与构建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符合教学场景真实性原则。教学场景是指在训练环境中所包含的实验空间、仪器设备、物资材料等对象实体、行为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声音、味觉、嗅觉等多种媒体构成的信息空间。真实或近似真实的教学环境更易于沉浸感的产生,而沉浸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

 

二是符合教学内容科学性原则。沉浸式教学要以科学原理作为根基,从具体学科教学要求出发,设计教学条件步骤,得出对应的实验结果,从而客观真实地表达实验的原本内容和科学原理,使得实验结果成为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经过可选择的实验步骤后得出的必然结论。

 

三是符合教学过程现实性原则。虚拟实验系统的实验过程设计要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前提下与真实的实验过程保持一致。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真实的实验设计模式为指导,不能只注重实验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实验过程的有序性,两者在科学实验设计中同等重要。

 

四是符合学习迁移有效性原则。虚拟实验的目的在于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使得学习者可以将在虚拟世界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现实世界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迁移的有效性是对虚拟实验系统的最高要求,是保证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组织实施心智沉浸式教学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目标为舵,精心选准需求“关注点”

 

牢牢把握“需求牵引、岗位指向、问题中心、能力本位”的教改原则,充分认识到教学模式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规律,始终坚持问题中心、内容为王,再认真研究学员和部队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专题。

 

根据部队实际收集鲜活素材。部队践行强军目标的实践是教学内容设置的源头活水,沉浸式教学要求紧贴学员需要和部队现实情况。为全面了解当前部队政治工作难点热点问题,教员应通过调研走访、座谈交流,发放教学需求调查问卷,收集大量来自部队一线的政治工作鲜活素材,为设置教学内容提供可靠的素材。

 

围绕作战训练确定教学内容。好的素材要经过精心提炼和雕琢才能成为教学可用的案例资源。为此,教员需要区分不同任务类型,编写案例教材,这样才能够使备课把准部队脉搏,瞄准靶心,“军味战味”十足,增强案例实用性。

 

围绕学员需求凝练重点问题。严格落实教员与学员联系制度,对学员的成分构成、任职特点、岗位需求以及学员对教学的期望进行梳理,使任课教员对学员需求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官兵最需要、部队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重点,使学员有兴趣学,学了能管用。

 

2.方法为要,灵活设置教学“逻辑线”

 

心智沉浸式教学模式可以拉近教员和学员的距离,使得教学更加有效直接。因此,教员必须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灵活地运用问题和讨论,把课程教学的理论学习和能力实践牢牢地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学员都能够主动提升学习兴趣。

 

“情境线”带动,快乐学习。如在“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员组织学员围绕案例涉及个人平时表现、问题端倪、问题出现、干预实施、评估反馈等不同情境进程,模拟连队不同岗位角色的反应情况,使学员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掌握处理类似突发事件的技能与方法。

 

“任务线”牵引,驱动求知。在“心理疏导方法”专题中,教员围绕基层连队指导员心理服务工作职能任务,对如何精彩开头,以何种方式启发式提问,如何设置连环问题,案例如何分场景次第展开,对怎样引导学员进行深层次互动和认识境界提升进行精心设计。一堂课,就是一条“任务完成线”,让学员站在自己的角色岗位上,沿着这条线跑一遍,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问题线”导学,激活思维。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好的问题比好的回答更重要”的理念,而“教员主体”主要体现为提问上的主导,“学员主体”主要体现为思考上的主体。教员结合部队的真实案例,启发学员思考,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来贯穿全课,激活学员的学习兴趣。

 

3.以对象为主,全面激活多链“互动面”

 

心智沉浸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深层次互动。

 

全员全程互动。教员可以综合运用当前虚拟训练的前沿技术和方法,灵活采用对抗训练、冥想训练、放松训练等方法,围绕提高学员参与度,组织现场实操训练,以达到提高学员学习兴趣的目的。

 

强化多链互动。心智训练的教学互动来自教员与学员的教学相长,也来自学员与学员角色的变换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对抗。正是在不断变化的角色互动中,学员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体验才更加立体、更加深刻。

 

提升层次互动。“分享体验、总结点评”是沉浸式教学效果产生的关键环节,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转换点。教员应运用深厚的知识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历,适时到位点评,让学员在深刻体验后产生觉察与领悟。

第5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1.注重范唱,以声引词: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的歌声是最美的,有着其它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地位,因此,对于一些歌词少的歌曲,完全可以通过范唱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通过沉浸于教师的范唱,说出听到的歌词。如教学歌曲《雁儿飞》时,先边弹琴边演唱,然后让幼儿说出听到的歌词,针对遗漏的那一句“飞向南”,让他们再次聆听,因为已经熟悉了其它两句的歌词,所以幼儿一下子就在复听中知道了答案,也就很顺利地完成了记忆第一段歌词的任务。

2.颠倒图片,以误导词:对于一些叙事性很强的歌曲,教师可以事先画好几幅图片,让孩子在颠倒的图片中发现错误,并在正确排列的尝试中导入到每一句具体的歌词,这样的形式,既简单易操作,又能在类似于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中和盘托出歌词。如教学歌曲《逛公园》时,考虑到每一段歌词都比较简单,关键是记住歌首的主角是谁,于是,事先制作了几张小卡片,分别画上小朋友、爸爸、妈妈、小猫的头饰,让幼儿根据歌词的内容给它排序。幼儿们兴趣高涨,跃跃欲试,在沉浸于排列的过程中快速地把歌词融入到了脑海中。

3.师生律动,以形记词: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拍肩、旋转等相应动作,诠释歌词的意义,让幼儿在模仿中沉浸,在沉浸中表演,从而加快掌握歌词的速度。如教学歌曲《学做》时,先让幼儿观看作战的片段,然后让幼儿边听歌曲边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如:“敲起锣,打起鼓”,双手左右敲击,做敲锣打鼓的动作,“吹起小喇叭”两手握拳,一前一后置于嘴前,做吹喇叭的动作等等,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幼儿学唱歌曲的积极性,而且化歌词为具体的动作语言,使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轻松掌握歌词的具体内容。

第6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一直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而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高效课堂即课堂的教与学都要达到最高的效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达到对教学内容,理解消化的最好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最大限度地得以锻炼。

在一次县里的讲课大赛中,我抽到了九年级十四章第五节《浮力》一课,大家都知道浮力是初中教材中力学里最难的知识点,这一节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浮力,怎样上好这一课对学生来讲很重要。如何上好这节课呢?设计理念至关重要。无论是魏书生的自学为主,还是洋思的兵教兵,无论是丹东凤城六中的分组联动,还是辽中立仁的导学案,无论哪种教学模式,无不体现着物理新课堂标准的理念,即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课堂上学生能解决的,学生来完成,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必须给予引导。

浮力这节课重点和难点,就是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即探究物体浸入液体里所受的浮力与该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间的关系。在解决这个难点之前需要做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学生要通过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为下面实验中浮力的解决打下基础。在这个探究实验实施前就这个实验设计操作,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掌握之后再实施实验,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弹簧测力计下的物体在逐渐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怎样变化?在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后,继续下降,弹簧测力计示数又怎样变化?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为下一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做准备。二是学生对“探究物体浸入液体里所受的浮力与该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难点。这就必须有老师来引导。在这个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一名同学来到讲台上,把一个矿泉水瓶压入装满水的圆柱形容器中,发现矿泉水瓶压入水中越多,水溢出的就越多。可见,V浸=V排。手往水里压矿泉水瓶就要克服水对瓶的浮力。手越往水里压瓶感觉越费力。可见,矿泉水瓶受到的浮力就越大。那么物体浸入液体里受到的浮力与溢出的水所受到的重力之间会不会存在着什么联系呢?这样顺其自然地就引出了这个问题,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时要特别注意语言,言简意赅,不啰嗦,点到为止,达到目的就可以了。还有注意语速要慢一些。说的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探究物体浸入液体里所受的浮力与该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间的关系时,我借鉴了辽中立仁的导学案形式。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实验探究部分,并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自学后小组就自学中没有弄明白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自己可以解决的部分问题,如果还有问题没解决举手示意教师。教师搜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到全班同学讨论,如果其他小组的同学能解决更好,解决不了就由教师来点拨。当学生把握好这一切之后,学生就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因为有前面的层层铺垫,所以学生实验做的很成功。这样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做浮力题时对浸入和浸没以及它们和V排的理解不好。所以在解决这一难点时,我分两部分来解决的。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得出浮力定义时就得出:

浸入 部分浸入V物>V浸=V排

全部浸入

浸没 V物=V浸=V排

在解决 “探究物体浸入液体里所受的浮力与该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时,通过实验可知V浸=V排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在浮力计算中的又一个难点。

在习题配备上,我采用了讲中带练,练中带讲的形式。例如:在学生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时,我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在物体逐渐浸入水中的过程中和物体浸没在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情况,为后面决浮力一系列习题做了铺垫。又比如:在学生实验探究出阿基米德原理后的设置了这样的习题:

1、当物体刚接触水面逐渐浸入水中的过程中,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来越______,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越来越_______ ,所受的浮力越来越_______ 。(填“大”或“小”)可见,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液体的体积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2、一个铁球浸没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为F1,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为F2,且ρ水> ρ酒,则F1____F2(填“>”“<”或“=”),可见,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液体密度______ 。 (填“有关”或“无关”)

巩固知识的同时带出物体浸入液体中后所受浮力的影响因素,即排开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从习题配备的难易程度中,注意了由易入难,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如涓涓细流,水到渠成。

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课堂检测。这个环节学生以完成测试小卷为主,习题配备由基础闯关和挑战自我两部分组成,“基础闯关”部分的习题面向全体学生,“挑战自我”部分的习题主要针对尖子生,这样既能保证多数学生能吃饱,又能保证尖子生吃好。从真正的授课效果上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基础闯关”部分的习题掌握的很好,而“挑战自我”部分的习题大概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答的不错。通过课堂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掌握的不错。

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上我采用了分组联动的形式,把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成员按照成绩分配,组长起到主导作用,由组长带动组员,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加分的形式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有集体合作意识。真正授课时用的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已经学不进去了,课堂上思想溜号的学生特别多,课堂气氛也活跃不起来,可是分组联动的形式却把学生的积极性逐渐的调动起来了,溜号的少了,参与学习的学生多了,每个人都为了小组的荣誉积极行动起来。学生的思维也调到在兴奋点上,注意力集中了,自然课堂效率就提高了。授课之后,对各小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对得分前三名的小组全体起立,全班同学用掌声祝贺他们精彩的表现。受到表扬的同学小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没有受到表扬的同学也憋足了劲,争取下次的优秀的表现。从学生上课后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整体来看,这节课容量很大,不仅要完成两个实验探究,还要在教学任务完成后,留出10分钟完成课堂检测并解析,这就需要老师语言要简洁到位,不说废话,同时处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时,干净利索。

第7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在我国,大部分军校学员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仅停留在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缺乏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能全方位培养学员的英语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CBI)将语言与主题信息有机结合,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是语言教学上的一个新起点。本文通过分析CBI教学模式,探讨了该模式在军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军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CBI教学模式;军校大学;英语教学;优势及问题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2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62—02

收稿日期:2015—01—12

作者简介:梁烨(1986— ),女,陕西西安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外语教研室,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李兰杰(1985— ),女,山东金乡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CBI教学模式概述

(一)CBI的基本概念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即内容教学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基于某种主题或某一学科进行的外语教学。简而言之,CBI教学模式就是用目的语教授某一主题或某一领域的知识,从而达到语言和知识的双重习得。

(二)CBI教学模式

1.主题模式。这种模式以语言为向导,在内容选择、课程设置和安排上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因语言教师以语言教学为重,此特点被认为是最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这一模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测评也以课堂讨论、主题作文等手段进行。此模式以语言驱动而非内容驱动。

2.沉浸模式。沉浸模式是用非母语教授新知识的教学模式,也是植根于语言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语言学习与环境有机结合。学生可在课堂上沉浸于持续性的学习环境中,而非机械式地学习语言。这种模式既给予学生个体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使课堂的语言交流变得自然流畅,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掌握语言并能灵活运用。

3.课程模式。课程模式以语言为专业学习的工具,以学科知识而非语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并通过可理解输入习得语言能力。教学材料多选自各学科专业性课程,且必须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专业接受能力。课程虽然以目的语形式教授,但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与之前的主题模式相比,此模式以内容驱动而非语言驱动。

二、军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需求

在我国,大部分军校学员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仅停留在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缺乏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对于英语学习功利性很强,学习兴趣严重缺乏,学习动机不足。军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较地方高校传统,且教学内容单一,教员在学员文化素养及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教学的实用性上缺乏能动性。而随着我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化必然会走入军事院校。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寻求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既能满足学员的实用性需求,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又能全方位培养学员的英语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当今军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通过研究CBI教学模式,发现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军校外语教学内容及方法单一、实用性差等缺陷,并且可以通过主题性内容的设置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满足其职业发展需求。

三、CBI教学模式在军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主题模式的应用

CBI对课程设置及教材选取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三种模式是对教师的极大考验,要求他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为此,Stoller(1997年)提出了“六T”方法。“六T”分别代表:1.主题(Themes)。即贯穿课程设置的主要思想,确定主题时,要考虑学员的需求和兴趣,学员的语言能力是否达到讨论此主题的水平。一个学期可确定一个以上的主题。2.课文(Texts)。课文即为内容,它并不单一地指课本内容,还包括阅读材料、录像材料、听力口语材料等。课文内容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主题,还要考虑其延续性和多样性。3.话题(Topics)。话题是基于内容之上对主题更深层次的探讨。话题的组织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语言和内容的双重把握。4.线索(Threads)。线索用来连接一个以上的主题,增加主题之间的相关性。5.任务(Tasks)。任务的设置可根据话题及主题内容实施,并要求学员能够运用此话题及主题的相关语言知识。6.过渡(Transitions)。过渡的作用是把一个主题之间的若干话题自然地衔接在一起。“六T”方法可用来指导CBI教学的课程设置,在单独的教学单元中依然可行。

(二)沉浸模式的应用

许多军校已开始采用分级教学,即根据学员已有语言水平,将其分入快班、普通班和慢班。对于CBI沉浸模式的应用,分级教学较为科学。沉浸模式是用非母语教授新知识的教学模式,而对于语言水平较差的学员,沉浸模式必然给语言学习带来负担。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沉浸模式。对于快班,教师应采用目的语完全沉浸,让学员在大量输入语言时产生习得,并鼓励其实现输出。对于普通班,则可采用交互式课堂,此类课堂将学员沉浸在母语及目的语交替转换的环境中,让学员渐渐适应目的语教学,并促进其对语言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四、CBI教学模式的优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CBI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它倡导通过学习主题,而不是单纯学习语言来获得语言能力。这种模式的优势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一)教学大纲的主干不是围绕语言形式、功能或情景,而是围绕主题进行的

学员可以通过掌握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主题来获得语言交际能力。此主题还可保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设计可多样化课文、录像带、录音带及其他视听材料可以作为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教材,应在本族语人所使用的材料之中选择,学习主要是倾向于理解和传递有用的信息以及将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并完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及任务。

(三)与学员的具体需求相结合教学涉及到的话题、专业知识、语言材料和开展的学习活动,应以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和情感需要为依据,以适应他们未来的职业需求和个人兴趣。此外,教学氛围以轻松愉快为主,教学实施可采用多种空间布局,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CBI教学模式并非完美无缺,在具体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实施CBI教学模式时,应处理好主题内容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平衡关系,做到不偏不倚在扩展语言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员对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二)教师应慎重选择教学主题最好是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作为导入。进一步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提出更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借助更多新信息,让学习者真正关心和在意的内容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获得。

(三)语言教师自身信息欠缺是CBI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

教师应不断扩充自己,注重对各学科信息的搜集整理,将语言与主题内容相结合。

(四)教师在CBI模式教学中应注重语言输入的多样性丰富的语言输入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员的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主题背景设置各项训练,如提交口头报告、辩论等形式,让学员进行有效输出。

参考文献]

[1]蔡坚.第二语言习得与CBI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2]王鹏,张国辉.CBI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应用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2).

[3]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

第8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关键词:教学误区;中职英语;理解偏差;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3603

1问题提出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掌控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理念通常引领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则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成败又受制于其教学理念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正确与否。

自2011年新的《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以来,中职英语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英语教师们更新了教学理念,中职英语课堂更注重基础性、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更多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尽可能地构建项目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在项目教学中展现自我,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师们孜孜不断地探索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特点鲜明、风格各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也应运而生。由是可知,《新课标》的改革渐入佳境,并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始得到广泛地应用。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偏差,导致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出现了片面追求基础性教学、过度沉浸创设情境教学、刻意展现才艺教学以及盲目套用教学模式等教学误区。这些教学误区对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使教师们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出现了形式化、盲目跟风等问题。本文就这些教学误区给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

2教学误区分析

“教学误区”的问题是目前《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教学误区对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如何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施、课后反思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中避开教学误区,分析解读《新课标》时的理解偏差带来负面影响,对中职英语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2.1片面追求基础性教学,影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新课标》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应具有基础性。构建共同基础的英语教学本无可厚非,但有的教师误以为基础性的英语教学就是词汇少、信息量小的英语教学,片面追求基础性教学影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导致不管是英语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还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认为中职英语学习仅仅是练练几句简单的对话、背熟几个单词,从而丧失兴趣,英语水平更谈不上提高了。

[案例1]

《英语〈基础模块·学生用书〉》(外研社修订版,下同)第二册Unit 1 Listening & Speaking部分授课类型为听说课。内容是学习介绍他人。授课教师将45分钟的课时分为三个教学环节:Warming(用时5分钟),Listening(用时15分钟),Speaking(用时25分钟)。在Speaking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以3人为以小组,共5组学生展示介绍他人情境。以下是学生展示的对话练习:

Student 1: Hi,Xiao Ming.

Student 2: Hi,Xiao Fang.

Student 1: This is Xiao Long, Xiao Ming.

Student 3: Nice to meet you, Xiao Ming.

Student 2: Nice to meet you, Xiao Long. Where are you from?

Student 3: I’m from Guangxi, and you?

Student 2: Me too.

[思考]

案例1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话练习上,以期巩固学生基础。但从学生展示情况来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显现出来。在对话练习中,学生仅仅表现为机械地重复几个单词,几个简单句。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词汇量较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教师并未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没有做好“抛砖引玉”的准备工作。

从教学的三个环节看,教师几乎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唯一的语言输入方式仅仅是放了几遍录音,并没有进行关联的词汇补充和语法讲解,就马上让学生进行机械模仿。对此,该授课教师的解释是:学生背单词枯燥乏味,会降低其英语学习兴趣;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而语法讲解对于他们来说太难,倒不如记牢句式,夯实基础。然而当问及课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为何学生不能运用,是否因对词汇不了解、对句式陌生而不会套用时,该教师默然。

英语教学的基础性,不是指简单而机械的重复、背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地追求教学的基础化和简单化,忽略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语言基础,缺乏适量的语言教学输入,那么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就不能持久,进而难以形成预期的语言有效输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实现更无从谈起。

2.2过度沉浸创设情境教学,偏离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

创设情境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热门和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也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练习,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许多教师在创设情景教学的探索上可谓不遗余力,甚至过度沉浸于此道。不管不顾的过度追捧情境教学,本身就偏离了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在英语学习当中,如果每个环节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习,可能只会记住的只有情境本身,通常忽略了情境教学里所授的知识才是关键。这样本末倒置的课堂教学并非个案。

[案例2]

某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不仅热衷于创设情境,甚至达到了“有条件要创设,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创设”的程度,听力练习要创设情境,对话练习要创设情境,语法教学还要创设情境。

根据此教学模式的规范和要求,授课教师在Unit 4 What do you think of fashion? 教学中,要求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展示一段对“时尚”的理解。学生通过课前的准备,一节英语课上得热热闹闹的,每个学生都在讲台上对“时尚”有着自己的诠释:有的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有的高歌一曲流行歌,有的弄个标新立异的发型,有的集体干脆跳段街舞……一节课45分钟就在学生们高昂的情绪下结束了。而当授课教师在第二节课开始授课时,学生仍沉浸在第一节课的欢乐中,根本无法平静下来上课,第二节课理所当然地失败了。

[思考]

本来一个仅仅安排5分钟的“准备—导入”环节,由于教师对创设情境的过度沉浸,从而造成了两节课不能正常授课。课后该教师解释,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毕竟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快乐的课堂。显然,该教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他在创设情境教学模式中出现的不当之处:

(1)教学活动之间关联甚少,缺乏递进关联。Unit 4讨论的是关于着装问题,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展示环节与本单元关联甚少,而教师在接下来的授课也没有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学生展示活动刚结束,教师就急急忙忙开始授课,缺乏对学生表现的课堂评价和必要的课堂过度工作。

(2)授课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导致场面失控。教师作为课堂的掌控者,毫无疑问地要为这两堂失败的负责。严格来说,Unit 4教授的确实是与时尚相关的知识,教师要求学生诠释“时尚”的导入环节也无可非议。问题出在当学生过度沉浸在创设的情境中时,教师没有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自己本身也沉浸于此,以致场面失控,英语课堂变身成联欢会。

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完整的课堂教学活动是由一系列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构成的,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行为,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未知—求知—已知”的学习过程,享受从“不能—可能—能行”的学习成效。这样的教学过程需要紧凑的多个教学环节组成,每个环节又包含着形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拘囿于一种教学模式,则容易导致教学活动的机械化,甚至演变成不可控的场面。

2.3刻意展现才艺教学,削弱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适当的师生才艺展示有助于开发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无论是教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还是学生八仙过海的才艺展示,都可以用之为教学服务。课堂是师生彰显自我的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平台。因此,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过度展现师生才华,生动活泼的课堂师生才艺活动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案例3]

Unit 8 Can You Start It?主题为介绍常见机器的操作说明,教材中出现了多种电器。授课教师除了介绍和学习教材中的电器,还在黑板上画了多幅电器的简笔画,让学生看图猜单词并记录。得益于其深厚的美术功底,教师的图画生动形象,学生一目了然。画完后,学生很快猜出了电器名称并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记下了对应的英语单词:

fanfreezerironjuiceroven

风扇冷冻箱烫斗榨汁机烤箱/炉

refrigeratorshavervacuum cleanerflashlight

冰箱电动剃须刀吸尘器手电筒

……

教师一个接一个地带着学生认识学习教材没有的新单词,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又进行全班齐读、分组合作提问、个别考察朗读等教学活动,以期达到掌握这些电器名词的目的。

[思考]

教师拓展学习新的内容本无可指摘,但在此案例中,教学目的并未得到很好的实现。

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在绘制电器的简笔画上,虽然其才艺活跃了学生的课堂情绪,但随后的教学方式并未脱离“填鸭式”的词汇灌输。学生在观看图画时高涨的情绪并未带到随后的单词记忆学习中。其中,有些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精湛的画技所倾倒,甚至在教师带读、全班齐读之时并未参与其中,而是在临摹教师的简笔画。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让人啼笑皆非。

在英语课堂上,“听不懂”、“听不清”、“不会听”,这些现象往往被学生笼统地认为“太难了”,因而丧失学好英语的信心,对英语老师也产生距离感甚至是恐惧感。而当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与之不同的一面,学生则表现出出人意料的“亲近”,但是如果这种亲近不是出于语言学习本身,而是与之无关的才艺本身,就会削弱教师该科目的课堂掌控能力。因此,教师的课堂才艺展示必须适可而止,并在此之前做出合理的预测和对策,才能让才艺为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而服务。

2.4盲目套用教学模式,不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教学模式是某种教学理论或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总是以简化形式表达,便于教师掌握,为教师达到教学目标提供实施程序,为设计教学方案,预见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就年轻教师而言,借助教学模式可以掌握教学活动的大体结构和框架,使教学有序、有方,避免实践中从头摸索。在英语教学中,教学模式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但是,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和授课课型特征,一味盲目套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每一个教师、每一节课时甚至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拘囿于同一框架内进行授课,很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

[案例4]

某校在课堂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在此前提下,教师们必须按部就班地执行着教学步骤:

(1)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2)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

(3)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解决项目的过程。

(4)确定项目。小组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目。

(5)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项目。

(6)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

在Unit 6 What’s for Dinner?中Page 89 Exercise的讲评及学生的My Progress Check部分,授课教师挖空心思设置了一个勉强称得上与Page 89 Exercise相关的情境,之后学生做练习视为“独立探索”,教师纠错,称之为“操作示范”,之后学生分小组,设立调查饮食习惯为“确定项目”,通过上网查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协作学习”,最后学习小组还要进行“学习评价”。一个“项目教学法”模式下的英语课堂就这样完成了。当授课教师和学生被问到是否收获颇丰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牵强附会的套用教学模式让这群师生苦不堪言,一个课时可以完成的课堂任务生生被拖成一个星期的学习量,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得质量可想而知。

[思考]

教学模式是教师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构建的课堂基本结构,本身是为教学活动而服务的,但如果像该校这样强制要求每个课堂不顾实际都执行这一教学模式,这显然是不遵循教学规律的做法。

“尽信书不如无书”,将课堂教学死板地控制在任何一个教学模式下,不管这个模式如何先进、如何深受好评,都会将课堂教学演变成机械的教学步骤,不仅不利于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更会阻碍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结束语

教学误区给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非是显而易见的,而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然后发现的。中职英语教师通过观课、议课、评课等方式研究英语课堂教学,以结合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模式专题思考、组成英语教学团队研究、撰写教学反思日记等系列教研活动,持续追问教学效果,不断更新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提高对专业教学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形成清晰高效的教学思路和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不断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龚亚夫.论基础英语教育的多元目标——探寻英语教育的核心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2]郭美红.观课议课与英语教师专业成长[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10).

[3]杨贤栋,赵继光.领会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落实有效教学基本要素[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11).

第9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高校双语教学是在国际化形势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是管理类双语课教学的必要环节。电子商务管理类课程是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提高此类双语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必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析沉浸式教学方法在电子商务管理类双语课中的应用,探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任务驱动法在电子商务管理类双语课不同案例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探析电子商务管理类双语课案例教学的影响因素,为高校电子商务管理类双语课主讲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提供方法指导。

关键词 :电子商务管理;案例教学;双语课;沉浸式教学;任务驱动法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3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72-03

双语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计划而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手段,使学生兼顾学科知识和外语学习,以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求。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使得企业对员工进行跨语言沟通及合作的需求性不断增加,这一需求使得电子商务专业领域内的外语交流表达和合作更显突出。而高校双语教学以对专业外语的恰当应用为目标,力求实现两种语言在形式与学科内容上的统一,正因如此,高校对各专业核心课程的双语教学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据统计,2008~2010年,国内高校共有403门课程被纳入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体系。电子商务管理类课程是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这类课程包括“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等课程,考虑到企业界对电子商务人才在外语和知识储备上的实际需要,大部分高校在这类课程中全部或部分实施双语教学,而案例教学法作为经典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在这类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恰当开展案例教学,如何借助恰当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例如沉浸式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高电子商务管理类双语课的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沉浸式教学方法在电子商务管理类双语课中的应用

在案例教学的具体开展过程中,针对教师主导的双语案例教学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沉浸式教学方法是起源于加拿大圣兰伯特的双语教育实验而探索出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沉浸式方法在加拿大经过40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是加拿大双语教学中极具特色的教育手段。沉浸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以加强教师“浸”的主导方式而发挥学生“人”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达到学生对知识能听明白、消化并且进行吸收的目的。

在电子商务管理类双语课中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一方面要求在教学上不仅在“电子商务管理”这一门课中采用双语教学,而且在相关的电子商务课程中尽可能多开展双语教学,营造英语教学环境,达到双语教学“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和吸收功效,使学生能借助英语进行流利的专业表达。具体结合到电子商务管理类双语课的案例教学,沉浸式教学方法也要求在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中应用英语,特别是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英语应用热情。另一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沉浸式教学方法还体现在电子商务管理理论知识的导入上,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加强对学生互联网思维的熏陶和培养,借助对单个电子商务案例的前因和后果的分析以及对来自国内、国外或不同时期多个类似案例的横向比较,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在网络时代正确运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管理企业资源、拓宽企业市场以及改善企业绩效这些现实的电子商务管理问题。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任务驱动法在电子商务管理类双语课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在案例教学开展流程上,考虑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辅助传授理论知识,依据企业案例和理论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案例教学划分为“理论在前,案例在后”、“理论在两头,案例夹中间”以及“案例在前,理论在后”三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课程实践而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注重实践的认知主义的特定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并非通过教师传授而习得,而是依托实践环境,采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任务驱动法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通过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具体任务而展开学习,通过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电子商务的管理实践往往先于理论产生,因此,通过案例而对实践进行探讨对于电子商务管理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使得案例教学更适合于应用在电子商务管理类课程中。结合电子商务管理类双语课的课程实际,笔者在长期的“电子商务管理”双语课教学中将案例教学区分为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导的两种案例教学导向,同时,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法能在案例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阐述如下:

在教师主导的案例分析中采用“案例在前,理论在后”的案例教学方式,分两个阶段来实现:一是教师选择并准备好案例,提前向学生下发案例资料,任务驱动体现在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而收集资料,查找问题:二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导入,再和学生一起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结合案例对理论进行思考,并针对案例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贯穿理论和电子商务企业的管理实践,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融人到真实的电子商务管理情境之中,并形成非程序化的管理决策,以此帮助扩大学生的知识来源,促进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生主导的案例分析中采用“理论在前,案例在后”的教学模式,也分两个阶段来实现:一是前期教师对理论进行介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点,此时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并整理电子商务企业案例,结合理论制作汇报材料:二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自行选择案饲,深入分析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汇报并开展讨论,学生所作的各项准备工作能够补充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商业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内沟通和协作能力。在学生主导的案例分析中,通过任务驱动法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这一方法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任务是设定学习方向,明确任务内容和评价方法。学生需要自发协作地去解决问题,即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借助理论去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而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能使学生吸取别人之长,相互配合,以充分挖掘电子商务案例的可鉴之处。

三、电子商务管理类双语课案例教学的影响因素

结合高校电子商务管理类课程对双语教学的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重点考虑以下要素:

首先,案例选择的适用性。在整体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校的师资能力、学生水平、教材难度、培养目标和管理机制等把握两种语言运用的平衡比例,同样,在教师主导的案例选择上需要考虑语言因素。电子商务管理类双语课的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国外的原版教材中提供的英文案例,其特点是语言精练准确,题材新颖,同时又与英文教材紧密联系,但需要考虑的是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差异,使得案例可能会与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现状不甚符合,此时需要分析案例的外部发生环境,并与国内类似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以弥补案例的不足。二是选择贴近我国电子商务管理实践和社会经济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将其翻译为英文进行表达,此时需要注意的是翻译案例过程中的正确语言表达,因此,对教师有很高的英语要求;在学生主导的案例分析中,考虑到本科阶段的学生更倾向于收集难度较低的教学案例,因此,需要考虑到学生信息收集的难度,加以必要的指引。

其次,注重案例的理论主线和案例解析。教师要强化案例分析中学生所欠缺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方面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分析案例中暴露出的电子商务管理问题,尽可能进行理论导人,使学生以理论结合案例实践的方式加以学习,针对案例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成功或失败,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内外部根源,借以加深学生对电子商务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理解和科学掌握。考虑到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虽有过程上的相似性,但产生的商业结果却差异甚大,因此,需要注重案例间的对比分析,例如:将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进行对比,将同类电子商务模式的案饲进行对比,将不同时期的同类案例进行对比,结合理论知识以挖掘和分析各类商务模式成功或失败的内在深层次原因,以达到理论结合实践掌握知识的教学目的,在具体的案例比较上,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比较组合起来有四种可能的比较方法,分别是单纯横向比较、单纯纵向比较、动态的比较(即结合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及“反事实”比较(即将真实案例与虚拟案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国内外不同时期电子商务产业的认识以及考虑到单个电子商务企业在整体产业中的份额及影响时的正确管理决策。

再次,正确引导案例讨论过程。师生之间的互动是相互启发的过程,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整个教学过程一直是动态的。在教师主导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交代案例或提出理论问题,释放足够的空间,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鼓励小组之间的论辩,必要时进行点拨和引导,使讨论在出现偏差时能尽快回归主题:而在学生选择案例进行汇报讨论的教学形式中,则是教师进行提问或理论引导,促使学生思考,同时其他小组成员也必须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无论哪种案例教学形式,师生互动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最后,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案例教学是启发学生对现实管理问题进行思考、探索、争论并最终决策的过程。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必须将学生从课堂中所学到的感觉和印象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观念并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真正融会贯通。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作为案例学习的中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电子商务管理中涉及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灵活运用于案例分析中,强化针对案例的讨论和案例中企业商业选择的原因分析,形成个人的商业思路和见解。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