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沉浸式音乐教学精选(九篇)

沉浸式音乐教学

第1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 沉浸;美术活动;自然式沉浸;探究式沉浸;激励式沉浸

“沉浸”一词最早出于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1975年的沉浸理论(flow theory)。这一理论“用来解释人们在进行某项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 该理论认为:“‘沉浸’是学习、工作时的‘最佳体验’,它带来的内在满足 感能使人们在从事任务时满怀兴趣,忘记疲劳,不停探索,不断达到新的目标。”

美术教育是启迪人的情感,实现人之间情感表达和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最具成效的工具之一。由此我们想到,如果能让孩子们“沉浸”于美术活动之中,那么他们所获得的审美情感体验和由此促使他们掌握的艺术表现技能技巧,以及所进行的艺术创作表现也必将是最为显著的。

为此,将“沉浸”理论与大班美术教育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通过此类活动,可以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美育氛围,激发他们愉悦的审美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创作表达。从而使幼儿的心智在“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中达到“自然式沉浸”“情境式沉浸”“探究式沉浸”“激励式沉浸”等状态。使大班幼儿在沉浸于感受美的同时,亦沉浸于用自己的方式彰显美;在享受创作精神自由的同时,亦习得一些必要的艺术表达技能。

一、选材――吸引幼儿欣然于“自然式沉浸”

“自然式沉浸”,即幼儿直接被艺 术题材所吸引而进入沉浸状态。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质。正是它的审美和愉悦让人们乐在其中,享受艺术活动的快乐。赏阅文艺作品的美、改造生活原材的美,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因此,富于艺术气息、充满生活情趣的选材能一下抓住幼儿的兴趣,使其自然而然地就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去。

1 借大师之思再造

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它如同一双无形的手臂,将欣赏者紧紧环抱。因此,亲近大师、选择经典,利用其独有的艺术感召力可帮助幼儿沉浸于对经典作品的感受体验,并享受由此带来的愉悦。

如:瑞士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作品《行走的人》是其巅峰之作,作品中人物细瘦、单薄,如同线和点的组合。作品一呈现,孩子们就被这些貌似怪异、实则耐看的小人吸引住了。当幼儿纷纷好奇于这些小人的制作方法时,老师为他们提供了铅丝和锡纸,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专属于自己的雕塑作品。在整个过程中,大师的作品既激起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又拓展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当最终幼儿与大师的作品交相辉映时,我们看到了稚拙中体现的无限创意。

2 借传统之美调融

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方式有着特有的艺术魅力。随着时光流转与淘洗,当我们再次走近、 触摸,多个传统艺术元素巧妙融合的馥郁芬芳更让人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

如:美术活动《水墨故事》借助吴冠中名画的欣赏让幼儿感受了水墨画的韵味,同时清雅的古筝背景音乐与水墨画交相辉映,幼儿即刻陶醉于古典艺术的雅韵美之中;《非洲时刻》将非洲人的脸部彩绘和非洲民族音乐相结合,让幼儿“在黑色立体底板的奶粉罐上装饰脸谱”和“伴随非洲音乐鼓点跳舞”,当老师充满激情地与幼儿一起拍打着装饰好的鼓唱歌跳舞时,两种非洲民族的艺术美在幼儿创作中自然融合。

3 借绘本之蕴表达

“儿童在审美心理结构中,顺应能力较强,而同化能力较弱,使他们极易沉入作品,把自己整个交给作品,并被作品引导着前进,他们可塑性强,易感、易接受各种艺术形式和思想情感、易被规范整合。”由此可见绘本对幼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一本高品质绘本蕴涵的丰富艺术教育元素,可以让幼儿在绘本打造的艺术海洋里忘我地遨游、大胆地表达。

如:跟随着绘本《田鼠阿佛》的赏阅,孩子们被故事中造型有趣、个性独特的阿佛所吸引,并乐此不疲地用报纸和彩纸制作着他们自己的《老鼠阿佛》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了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关于阿佛和他朋友的故事:雨天吃冰淇淋、和妈妈一起看书、调皮的阿佛爬到高高的树上、阿佛摔了个四脚朝天,等等。 4 借生活之材创想

艺术题材的生活性能够激发幼儿的艺术创作潜能。艺术题材若来源于幼儿的实际日常生活,是幼儿或看、或听、或感受、或经历过的,那么幼儿的前期经验就会有更大程度的积累,更容易激起创作的欲望。

如:《面包大变身》教学活动中,利用幼儿感兴趣的食材作为活动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分割组合、想象创造的方法将普通的吐司面包进行神奇的创作,再适当添加辅助材料,变化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活动中,由于原材源自自家厨房,幼儿充满了好奇感和亲切感,一下子就投入到创作中去了。

二、环境――感染幼儿置身于“情境式沉浸”

“情境式沉浸”,是因情境感染而进入沉浸状态。由各种手段、各种方式成功创设的艺术教育情境、艺术教学氛围,可以使幼儿获得更生动、更具体的体验,激发幼儿更加丰富的情感活动,唤醒幼儿内心深处的艺术火花。

1 班级内审美型环境的创设

(1)“处处皆艺术”。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在创设环境时,应尝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施加艺术教育影响,如教师引导幼儿在充满艺术元素的环境中进行一些自由游戏活动,并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丰富色彩与艺术特色的图片、装饰材料来引起他们对于艺术的关注、欣赏、参与与评价。

(2)“物物皆材料”。倡导“生活即艺术”,努力做到物物皆材料,可将棉绳、报纸、雪碧瓶、鸡毛等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物,变成幼儿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而孩子们也在不断地收集、观察、设计、创作、欣赏中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让他们真正沉浸其中,感知到艺术元素在他们身边无处不在。

(3)“角角见童心”。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特色,创设丰富的学习性体验场。老师可为幼儿们创设主题鲜明、情节丰富的角色游戏主题乐园体验场,将各类艺术活动融入其中,开展具有苏州吴文化特色的主题游戏,如三万昌、黄天源、采芝斋、工艺博物馆等。古色古香的游戏环境,种类繁多。形象逼真的“糕点”,最具苏州特色的“刺绣”作品,吴侬软语的昆剧欣赏,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苏州的艺术魅力。

2 师幼间支持型环境的创设

(1)师幼和谐。一个身心紧张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沉浸于某个活动中的,因此要让幼儿沉浸于艺术活动,首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其最基本的就是要轻松、愉悦。因此,教师“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心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试想,如果老师处处控制着孩子,没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又怎么能够奢望幼儿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呢?因此只有师生积极互动、彼此信赖,老师率先进入沉浸的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带动孩子进入沉浸状态。

(2)创作自主。艺术具有典型的创造性,独创性是艺术的根本。因此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精神。幼儿只有真正获得了艺术创造的自,才能投入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教师应为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如《水墨故事》中,幼儿在滴墨印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想象,一定范围内的借形想象给了幼儿适量的挑战,而宽广的创作空间又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乐此不疲地从事着创作活动,创作欲望得到极大满足。在《好忙的蜘蛛》中,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方式,如油泥、麻绳、洞洞板,水油分离、刮画、滴画、吹画等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变化出丰富多样的蜘蛛网,那一刻幼儿已经把自己当成一只忙碌的蜘蛛。

三、指导――带领幼儿酣畅于“探究式沉浸”

“探究式沉浸”,是指幼儿在对不同艺术材料颜色、材质和运动方式的“玩乐、探索”中进入沉浸状态。在这里,美术成为幼儿学习的语言、探究的工具以及表达、交流情感的手段。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关注美术作品,更关注孩子们的快乐探究过程”,强调鼓励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探索艺术工具和材料,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自由表征与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情感。

1 材料的易操作性

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艺术创造的,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投放便于操作、易于成型的材料,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内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艺术活动中。

如在《设计大师就是我》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类明星的半身照,建议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为明星设计服装、配饰,为此教师给幼儿提供时尚杂志的册页、超市广告单以及各类线状、点状材料,鼓励幼儿通过剪裁、添画、粘贴的方法去装扮明星。由于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转换”功能(如一方面对杂志册页不同角度的裁剪可变换成不同花纹做成明星的服装,另一方面杂志上的图片“现成物”可用于明星的首饰、帽子、配饰等),幼儿操作起来更有成功感,“设计大师们”饶有兴趣地为自己喜欢的公众人物做着各种打扮。

这一指导要点在《小小雕塑家》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幼儿在活动中选用的两种材料――铅丝、锡纸均极具质感,而这两种材料强烈的塑造感和造型性成为幼儿专注于作品创作、实现自己构思的一个重要保障。

2 创作表达的游戏性

对幼儿来说,艺术也是一种游戏。以游戏为载体,将艺术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让艺术活动的过程变成幼儿充满自信和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幼儿才会沉浸于艺术活动,并在那份自由创作的快乐中坚持。因此,作为老师,应让孩子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游戏结合,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进行表现,引领孩子去体验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

如《大象的彩色泡泡浴》以帮大象洗澡为游戏情境,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幼儿一面沉醉于音乐的跳跃与沉稳,一面沉醉于丝瓜筋作画带来的洒脱感;《七彩下雨天》中教师鼓励幼儿玩装有彩色墨水的瓶子,当幼儿沉浸于挤玩墨水瓶的快乐、惊奇于墨水滴流成直线的变化,无形中感受了作品色彩自然 流淌的美感;《水枪喷画》中,老师让孩子在游戏化的喷画中感受色彩在不同力度、方向撞击下产生的变化,并通过借形添画形成新的作品。在玩乐中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做了还想做,讲了还想讲,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3 教师自我的投入性

幼儿“容易受暗示”这一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沉浸状态是会受老师的状态所影响的。教师的状态如果是投入的,幼儿自然会被教师的热情所吸引,然后逐渐被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而这个“投入”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艺术的钟爱、热忱,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放松、自如的教学心态和教态。

四、评价――帮助幼儿满足于“激励式沉浸”

“激励式沉浸”,是受到赞许、认同、肯定等激励而进入的沉浸状态。

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让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艺术学习活动,并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尊重幼儿的解释和幼儿的表现方式,审幼儿之“美”,挖掘艺术活动过程和作品对幼儿自身的价值,也是幼儿愿意将沉浸进行下去的一个要点。教师应以“尊重幼儿作品,提高艺术修养”为基点开展艺术评价活动,如:将全班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给大家欣赏;请幼儿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启发幼儿从画面安排、色彩运用、形象处理、想象力等方面进行讲评,说说评选的理由;请幼儿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幼儿一起相互讲述画面,请个别幼儿独立讲述自己的故事。

沉浸,是一种手段,当它解读为“沉浸式教学”时;沉浸,是一种体验,当它解读为“沉浸的状态”时。“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更关注幼儿的内心和自我需求,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老师更多地去了解幼儿,坚持以幼儿为本的理念,运用“沉浸式”教学手段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帮助幼儿进入“沉浸状态”;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平衡好情感态度和能力技能的关系,在重视幼儿主体地位的同时亦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为拥有必备的艺术表达技能才能让幼儿投入地参与到艺术创造中去,并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感受到“沉浸状态”的快乐,由此让这些快乐体验成为幼儿主动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1 ]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 沈 坚主编.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 M ]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体验式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6-1引言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是:让清泉般的音乐流得更欢,让熔炉般的音乐烧得更旺。我们最大的快乐是让每位音乐学子不断接触音乐、参与音乐,让他们能在音乐的殿堂走得更加辉煌。在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有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其中体验式教学法最具启发性。

一、 体验式教学法概念

体验式教学法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内容出发,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快而准地理解教学内容,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怎样能让学生主动的、积极地、愉快的融入教学活动中呢?在音乐教学中能让学生的审美价值得到提高?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学习音乐的初始阶段,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能取得不错的成果。

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初学者而言,有这些愉快的情境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音乐教学不仅是局限与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演示,还需要有学生的互动与配合,没有学生参与的过程,就难以形成真正的音乐教学。由此可见,音乐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初学者的审美观。

二、 “音乐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 情景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演说家的各种演讲,很多时候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场景――让大家闭上双眼,听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或是听一段催人泪下的音乐,这些都是情景体验的经典场合,这样的演讲方式常常会取得超乎想象的成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以发挥情景体验教学的作用。

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作为引导,例如儿歌中的经典曲子《小红帽》,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太阳下山”“糕点”“和妈妈一同进入甜蜜梦乡”等等场景,将这些图片放入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将图片场景与歌词及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对歌曲中各情节能在脑海里再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得一首曲子的人文性得到更好地体现。

(二) 参与体验

参与体验也是常说的互动体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其价值。参与体验,需要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亲身的去体验、领悟、探寻音乐带给人的心灵感受,这样才能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二度欣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上面的情景体验法中也需要参与体验的融入,学生能全身心的参与其中,去体验各音乐作品的场景。

(三) 沉浸体验

这一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对学生的意义也是最大的,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歌曲、选择恰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沉浸体验的教学。沉浸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到作品中去感受作曲的灵魂与意境,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与价值。沉浸体验还需要学生对音乐有浓厚的感情基础与广泛的兴趣爱好,在音乐体验时有较高的领悟能力,能随着音乐的节奏感受到作者作曲时的感情。这对学生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管音乐的忧伤与快乐,都能给学生带来心灵深处的享受,对教师来说这也是成功的教学。

(四) 编创体验

学生学习到适当程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创编体验,这一教学方式主要在于考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需要有特别高的创作水平或是大量知识。可以采用分层次的进行创编体验,对小学生可以结合游戏法,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展比赛会“小型音乐会”等形式,考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论什么方法,其目的都是调动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在评定时可多方面的评价,而不是一味的都是优秀奖,对需要在某方面改进的学生,用委婉的语气建议。在某方面有特点的同学可以多给予鼓励,多向着这方面发展,并将这一特点发展为自己今后的一大特色。经常性的进行编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体验式教学方式占据核心地位,没有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教学活动是不完整的,也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音乐的强大表现力和今后驾驭音乐的能力。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合理的、适时的运用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音乐方面的技能,本文仅为笔者粗浅研究,希望对各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8.

第3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一、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会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我通过电脑分析播放每一种音乐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先让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

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长笛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了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高潮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高潮,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游客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的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地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

三、 发挥多媒体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在欣赏乐曲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很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发挥了它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地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地听磁带录音,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极大地发挥了它的作用,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第4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互动声音 影视声音 比较

一、沉浸性

声音设计的沉浸性由时空沉浸和情绪沉浸组成,声音的时空沉浸性体现在其外部引导功能,包括空间、时间、境况以及外部事件情形,而声音的情绪沉浸性体现在其内部引导功能,包括情绪、内部情形、能量、结构。①就沉浸性这一特点来说,影视声音设计与互动声音设计十分相似。

(一)时空沉浸

在声音设计中,时空沉浸往往是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来实现的,利用双耳效应给观众提供熟悉的环境声音以识别具体地点,使用混响效果让声音来指示某环境特定的空间特点,如空旷的教堂混响就大,而人头攒动的地铁车厢混响就小。就算画面由于景别的关系不呈现场景的所有内容,观众也可以通过声音来传达特定的空间环境。如IOS游戏《纸境》中的第一关,刚开始的画面呈现的是一个月亮当空的丛林夜晚景色,画面中没有狼但能够听到狼的嚎叫声,从听觉上提示了狼这个危险因素的存在,直到角色再往前走几步才能看到狼的出现。又如IOS游戏《MAYDAY》中画面以飞行员的视角只呈现驾驶舱的一部分,但通过加入引擎声、机翼打开、起落架放下以及对讲机效果声来模拟机舱环境。

此外,空间沉浸除了模拟真实的环境,声音也能指示时间和季节,音乐、对话和声效有助于反映地域文化、时间季节、历史情境等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信息。如移动电子书《Van Gogh》在介绍凡・高受日本浮世绘影响而创作的绘画作品时,界面中出现动态的樱花花瓣飘落的动画,背景音乐则为一首日本民族乐曲,从而反映日本地域文化;又如《三联生活节气》移动电子书中,每个节气的封面都选用符合相应节气的音效来表现季节特征,并与画面相呼应,如“处暑”就运用蟋蟀的鸣叫声来表现秋虫这一画面主题,而“大暑”则用雨声来与画面下雨动态效果相呼应,表现伞这一主题。IOS游戏《Lords&Knight》背景音乐是大气磅礴的管弦乐,其中由管乐演奏主题模拟战争的号角,而小军鼓则以进行曲的节拍行进,与画面中的军事城堡相呼应,交代了中世纪的历史情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影视还是互动娱乐,在画面上设计者往往将二维空间拓展至三维空间,在声音设计上也追求三维声场的效果,从而出现了“声音图景”的概念:注重声音透视这一声音空间化美学因素的表现,加强声音的纵深空间,把声音分为前景和背景,与画面镜头中的前景和背景相对应。如IOS游戏《BADLAND》画面前景对应的是用户操控的小生物与森林中各物体的物理碰撞声,对于由各种鸟鸣声构成的背景声,声音设计师利用混响等效果使其具有层次感,延展听觉的纵深空间。在IOS游戏《DEAD TRIGGER》中采用了高质量的3D音频,声音会基于用户在虚拟空间的位置和主观视角不断改变,帮助玩家定位僵尸的位置与距离自己的距离。

(二)情绪沉浸

音乐是建立情绪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互动声音设计的情绪沉浸是指在互动中给用户带来情感的体验和交流,这与影视艺术类似,都有情感的参与。这种情绪沉浸会让用户对不同的情境产生感应,形成情绪的转变。声音在互动环境下对沉浸质量起到显著的作用。在用户体验过程中,无论是音乐播放的中断还是界面之间的过场切换,都会分散和转移沉浸感。运用声音来渲染氛围,表现危险、任务成功或失败的境况等,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操控用户的情绪,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可以决定自己的角色,控制角色的性格和行为,行动的后果则会反作用到用户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发生和转变是用户无法预料的,也就是说这种基于用户参与的情绪体验是可中断、可变的,而在影视艺术中,观众情绪往往随角色境遇而转变,观看影视作品是个连续的过程,观众的情绪随情节跌宕起伏而变化,这种基于欣赏的情绪体验是连续的、预设的、唯一的。

二、非线性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是为叙事服务的,而这种叙事是线性的,在时间轴上按预设呈现。连贯性是影视声音艺术的美学特质之一,当配上音乐时,空间上不连续的镜头也能保持一种连贯的感觉,这正是音乐时间性的体现,也是对叙事的支持。

影视艺术和界面设计最大的差别是互动,声音既可以作为持续流播放、循环,也可以以声音事件对象的形式存在,不同的交互事件是界面声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可以逆向、穿梭,非秩序进行,如何进行则由用户输入和预设程序决定。这种非线性结构如同“树形”②,分叉向多维度发展,包含很多可能的路径和选择点,树形结构的节点也是声音设计至关重要的时刻,声音需要回应用户的行为动作,或是参数的变化,用户既可以发现重复或前进的不同途径,又可以决定这些途径,互动会产生无法预料的变化和可能性。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对比如图1。

声音是交互事件的反映,这种反映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关系。如APP应用《iGuzheng》中横抹琴弦自动发出摇指声音、向左按音调滑块控制颤音、滑动左侧的音调滑块控制滑音等,都是一对一的对应。而IOS游戏《切水果》中,每次刀划过的声音以及不同的水果被切开的声音是随机播放的,能够明显感觉到音高上的不同,这就是一对多的关系。

此外,影视艺术有时长的限制,而在互动环境下时长被无限制地放大,音频可帮助用户在繁复多样的设置中回忆场景以及在人物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以减少混乱和挫折。

三、过程性

影视声音在呈现给观众时是一个完整的作品,而且这种完整性不会在观众欣赏的过程中被破坏。但是在互动环境下,由于用户的参与,使得声音伴随着整个交互过程,既可以作为过程的展示,又可以作为输入的媒介。如IOS游戏《Ah Up星球》是声音和重力感应共同控制的通关游戏,由手机内置麦克风来记录音量,音量越大,火箭飞得越高,在游戏中,声音成了互动输入部分。移动电子书《Our Choice》中内置麦克风拾取音量,出现“吹”动风车来发电的效果。

可以说,互动声音设计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注重过程,其包含着两层含义,即过程的事件化和阶段的同一化。过程的事件化表现为一个个交互事件,而阶段的同一化则表现为每个交互事件都包括发送与反馈两个阶段,由于用户在使用操作互动时,交互事件是连续发生的,使得用户体验不是静态的和不可预料的,更像是一个生动的过程轨迹。此外,这种过程性会带来用户角色的转换和多重性。

托德・马科夫的《Music in the Garden》是为Bachman’s/Marshall的第42届花展而作。在这个大型室内花园中,众多景观成了互动,如草丛中有可操控的会发光的风铃,当观众去吹那些风铃时,这些风铃就会有反应。这个作品由一系列的交互事件组成,这些事件不断被随机触发,呈现连续的动态交互过程。作品中的声音背景由于观众的参与,创作、演奏与欣赏三阶段合一,在交互事件被触发时,创作与演奏同时进行,其演奏效果又同时被欣赏。

结语

互动声音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将其与影视声音设计作比较来研究互动声音设计特点,并总结出沉浸性、非线性和过程性三个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尝试和创新。了解互动声音设计与影视声音设计的区别,掌握其特点对在人机互动环境下进行声音设计,研究其设计内容、设计准则和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赫伯特・泽特尔.图像 声音 运动(实用媒体美学)[M].赵淼淼,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多媒体 欣赏教学

多媒体运用现在在很多学校都很普遍,它的推广实施也的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的便捷和相对齐全的功效。而音乐欣赏教学时常因为教辅条件的局限和课型本身的特点不能取得最大化的优质教学效果。将多媒体巧妙运用于欣赏教学就成为一种必要。如何利用好学校多媒体优化音乐欣赏教学呢?通过实践和摸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感觉有趣味的音乐在听赏的时候才可能听得投入,体味得深刻。而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播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就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往往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即使是世界名曲也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使教师的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所谓欣赏也成了时间的浪费。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也容易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实践出真知。例如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我通过电脑分别播放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断,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作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大约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煤体欣赏乐曲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自然有了质的飞跃。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它们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有了,教学效果也就不必担心了,正所谓寓教于乐。

二、创设音乐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运用多煤体教学,创设音乐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强化教学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片断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的情绪。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有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音画意境当中;在欣赏乐曲高潮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高潮,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把握住了主题欣赏的主脉搏;而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的遐想之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此时加入老师与音乐相和的配诗、优美的舞姿,学生则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达到诗、乐、舞的完美融合与统一。由此可见,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渲染的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和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学生在完整地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从而使得欣赏由表象上升至统一,充分享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三、发挥媒体视听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就容易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达的意境表达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的音乐以后,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之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只有远处的一对年轻恋人还在回味相守的甜蜜……”

第6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一、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情景和氛围,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通常知识的体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情感的体验则能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终身难忘。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时,具有如下几点意义:①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多是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体验式教学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音樂学习内容,借助创新式的方式对教学内容的内在意蕴进行体验,确保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加快教学方式的创新变革;②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平时缺乏学习兴趣或不善于表达的同学在音乐作品欣赏中产生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学习效率;③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审美欲望,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体验中进行审美享受及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如部分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小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学会欣赏高雅的音乐作品,对其中蕴含的审美意蕴进行体验,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关注学生的地位

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体验学习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当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感性引导,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更好地感知与理解音乐作品。如讲述《蓝皮鼠和大脸猫》的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从自身的喜好出发,扮演大脸猫与蓝皮鼠,对两个动物的声音进行模仿,歌唱与自己扮演角色相关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组织扮演大脸猫的学生学习猫叫,然后组织扮演蓝皮鼠的学生学习鼠叫,然后分别组织练唱,使学生各司其职,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共同演唱。

(二)加强情景体验与参与体验

情景是引导学生融入体验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效创设情景可以触及学生的情绪,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因为在情景体验中会考虑学生的情绪,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引入情景显得尤为重要。如学习《春光好》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对真实的场景,向学生展示春天万物复苏的图片,打造富有春意的课堂场所,让学生更加深入感受作品的旋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爱上音乐作品,更加向往春天。此外,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情感与感性的角度引导学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效领悟和体验作品。例如讲解《小动物歌唱》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扮演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让学生单独模仿小学生,根据学生的爱好进行分组,确保各小组之内的声音不重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与积极性。

(三)适当渲染氛围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音乐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音乐表达或安静欣赏作品,才能达到音乐体验教学的目的。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能吸引学生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自主思考作品传达的情感,进而形成音乐欣赏方法。以《少先队植树造林歌》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演唱方法、节奏、风格等,将少先队的责任传达与植树的环保意义作为情感教育目标;或者是讲解作品创作的背景,使学生意识到植树的意义及少先队的关荣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背景知识的讲解,渲染多元化和高尚的音乐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进步。

(四)加强沉浸体验

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吸引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考音乐作品,对其中蕴含的情感加以体会,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音乐欣赏思维。如讲述《保护小羊》的知识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明晰作品的社会意义,或者是讲述歌曲创作的北京,使学生明白保护动物的意义,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生拥有充足的想象力及感性的思维,借助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关主题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7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一、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

现代的高中生,面临了巨大的高考压力,对非文化课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立足于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致力于其音乐爱好的触动,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例如,提前准备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轻音乐,在介绍作者背景的前提下,让学生闭眼沉浸于美好的音乐世界之中,放松心情,抛开考试的压力,单纯欣赏音乐,陶冶其情操;也可选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让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培养其民族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促使其在受到熏染的同时,受到积极、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倡了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突出。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进行高中音乐教学亦是如此。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取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技能上的锻炼,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思维沉浸于教师的知识讲解与音乐的能力训练之中,有的放矢地利用不同的课型训练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热情,引导其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观、学习观。

例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自学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拍一拍节奏、感悟主题、试唱旋律等,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联想,深入全面地理解乐曲。最终将结果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汇报,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同时,掌握技巧,并不断提升音乐鉴赏与审美的能力。

三、灵活应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

信息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帮助。实践证明,信息媒体技术,对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些受到空间与时间限制的音乐主题,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教学手段加以具体地呈现。以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其走入音乐情境,获取更深刻的感受等。

例如,在音乐――古典走向浪漫的主题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课上用多媒体播放莫扎特等音乐家的电影或短片,用音乐天才及其作品的数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其思维与联想的空间。然后再顺势引入其作品,如《弦乐小夜曲》等,让学生认真聆听西方音乐,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了解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并对其进行比较与鉴赏,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拓展其思维空间。

四、高中音乐课堂“社会化”

当前学校所培养的,应该是能够融入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综合性人才。而高中音乐课堂就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感悟人生,使其学会辨别美丑、善恶与真假,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而高中音乐教师也应善于挖掘教材中关于人生探索的题材,引导学生树立执著追求的信仰、努力奋斗的精神,领悟人生的意义。

例如,教师可广泛收集励志型的音乐与故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国古典音乐《二泉映月》等,在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背景与资料进行搜集时,能够领悟这些具有深刻内涵的音乐。引导其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插上想象的翅膀,领悟人生需要奋斗的信条,从沉思到悲愤,从悲愤到怒号,深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并培养崇高的个人品质。

五、小结

总而言之,教育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与节奏,培养才能多元化和拓展化。在不断深化的新课程背景之下,高中音乐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习惯,拓展其思维空间,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构造高效的高中音乐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8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选材欠妥,随意性太强

:教师对音乐欣赏素材的选择往往过于随意,缺乏智慧。其一,凭借主观判断,仅仅觉得好听就拿来进行欣赏,导致一些存在消极因素甚至低级趣味的音乐素材流入课堂;其二,参考借鉴过度,教师在外出学习或培训时,发现好用的音乐素材拿来就用,从本质上忽略了音乐素材的适宜性,未经甄别、诊断、改良的音乐素材不一定能吻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其三,教师随意剪切或拼凑音乐素材,造成很多音乐素材的整体性、艺术性缺失,削弱了音乐素材的艺术审美价值。

:精准选材,美善相谐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美和艺术有一种特殊的力量直接作用于人的性格,审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谐的最高状态。席勒的“审美至善”理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和德育之间应该存在着互融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基于此,我园提出了“美善相谐”的教育理论,寓意追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美善价值取向,践行以美载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推行艺术、德育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探索“美善相谐”的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策略,由此促进幼儿艺术修养、道德品质的同步发展。如,中班民乐欣赏《茉莉花》《牧童短笛》有效萌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大班民乐欣赏《金蛇狂舞(赛龙舟)》《赛马》帮助幼儿真实感知并真切体验到了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竞技精神。与此同时,我园还成立了优质音乐素材资源库,动员教师收集、整理、筛选并剪辑适宜、适切的音乐素材纳入资源库,为我园音乐欣赏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指导不当,干预过度

:本园近几年的音乐欣赏教学,教师普遍存在着强烈的“为人师”的责任意识,特别是在公开性质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巧妙地“提醒”幼儿,反复地“提示”幼儿,频繁地“暗示”幼儿,耐心地“指导”幼儿,生怕幼儿听不懂音乐,无法掌握知识、技能。教师高强度、高频率地“打扰”幼儿,实施过度的干预行为,势必造成幼儿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学习热情,甚至会影响到幼儿自信心、成就感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暂缓指导,隐性介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提出教育建议: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从中我们可以获悉信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自由创作,教师的适时帮助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音乐欣赏教研过程之中,谨慎提出了“暂缓指导、隐性介入”的教学策略,建议教师要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耐着性子等,据此准确判断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自由创作的真实现状,具体甄别、客观诊断并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学习难点或困惑,为幼儿提供真正需要的支持策略(语言指导、技能帮助),由此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热情,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儿的艺术审美情趣。如,大班音乐《挪威舞曲》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分角色扮演生长的小树、舞动的小精灵,支持并鼓励幼儿自由创编并合拍表现自己喜欢的韵律动作,教师耐心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动作表现,等待幼儿遇到困难时再介入,顺势进行语言提示或动作技能指导,帮助幼儿在趣味扮演、合拍表演的活动过程中感知并体验乐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又如,小班音乐《绿毛虫》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跟随音乐自由扭动,趣味扮演绿毛虫,在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表现的基础之上进行创编经验的梳理和提炼,萌发了小班幼儿快乐创编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体验到了创意表现的成功感。

形式单调,策略不足

:整体欣赏是比较传统的音乐欣赏形式,视听欣赏是教师经常选用的欣赏形式,这两种欣赏形式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整体感知音乐的结构,完整理解音乐的内容,具有其他音乐欣赏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专注能力持续的时间不长。欣赏形式单调、缺乏教学策略的音乐欣赏活动,较易成为阻滞幼儿欣赏音乐、学习技能、萌发兴趣的消极因素,从而导致音乐欣赏活动成为乏味、无聊的学习或游戏活动。

:多元听赏,和而不同

听觉能力应该是音乐欣赏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感知觉能力。在运用多种感知手段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提高理论认识:音乐欣赏首先是一个艺术审美过程,各种教育因素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艺术审美功能。我们认为,教师需要为幼儿拓展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通道参与欣赏的学习渠道,让每一个幼儿在多种感知觉能力的协同作用下获得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体验,让音乐欣赏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获得审美经验、积累人生体验、滋养美善情感、落实多元发展的最便捷、最高效的教育途径。如,小班音乐《蝴蝶花》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蝴蝶花盆栽实物,组织幼儿欣赏蝴蝶花的姿态美,鼓励幼儿闻一闻蝴蝶花的淡雅香草味,支持幼儿自由扮演张开翅膀的花蝴蝶。在此观察、感知、体验基础之上,引导幼儿欣赏《蝴蝶花》歌曲,学习演唱《蝴蝶花》歌曲,尝试进行有表情歌唱表演,充分调动幼儿视觉、听觉、运动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多元欣赏,顺畅地萌发出小班幼儿珍爱蝴蝶花、歌唱蝴蝶花的美好情感。

目光狭隘,过程薄弱

:音乐欣赏活动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欣赏经验,对幼儿提出了较高的欣赏技能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制订活动目标的时候,往往会重点倾向于音乐素材的性质特点和幼儿欣赏技能的习得,诸如感知乐曲结构、区分乐句段落、理解音乐内容、感受故事情境等学习内容,将有限的活动时间聚焦在技能学习、经验积累的任务目标之上,注重大容量学习内容、高强度学习任务的达成效果,自然而然地削弱了幼儿的活动方式、学习过程,促使音乐欣赏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活动。

:体验为主,浸润为佳

体验式欣赏模式是以幼儿对音乐作品的自主探究和自由感悟为主,教师是引导者,通过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对话交流,帮助幼儿积累学习经验、音乐技能、美善情感、积极愿望等丰富感悟,加强幼儿的艺术审美感受,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最终目的;浸润式欣赏模式是由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所创设的“才能教育”发展而来的,旨在让幼儿浸润在音乐艺术的殿堂之中,获得善的启迪、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促使幼儿在艺术浸润中积累各种审美经验,有助于幼儿的身心获得整体、全面地发展。我们尝试交替运用体验式、浸润式这两种音乐欣赏模式,这样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完善,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更加自由、自主,更为开放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能力,让音乐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内心最珍贵、最温暖、最美好的礼物。如,大班音乐《梁祝》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结伴表演两只蝴蝶的飞舞动作,体验与同伴之间两两结伴、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又如,大班音乐《班得瑞・仙境》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自由模仿、沉浸表演身处美丽天宫的创意表现动作,有人扮演奔跑的独角兽,有人扮演旋转的宇宙飞船,有人扮演飞舞的仙女,有人扮演成仙的花精灵……幼儿沉浸在无拘想象、即兴表演的活动过程之中,感知并体验到了《班得瑞・仙境》带给大家的美妙无比、妙不可言的精神文化之旅!

权威评价,主体性缺失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活动强调以教师为评价主体,我园音乐欣赏专题教研活动过程中,教师权威评价这个问题非常普遍。教师凭借主观判断、个人偏好而产生的权威评价客观存在,不可避免地造成幼儿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表现出对教师的权威崇拜和盲目跟从。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教师评价忽视了被评价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导致“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出现了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尴尬现状。

:自评在前,互评在后

第9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 美术课堂; 教学; 妙用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20-001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可以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如今的美术课堂,教师对音乐的运用越来越多元化、精细化,音乐已经融合、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使美术课堂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课堂实践表明,巧妙、合理、适度地运用音乐,是深化美术教学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在美术课堂中妙用音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大多是音乐的爱好者,常常不自觉地被音乐深深吸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新授课时,教师可以运用音乐,创设特定的文化艺术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关注教学内容,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端午节》是具有浓郁民族与民间色彩的美术课,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了解端午文化。课一开始,教师就播放古筝音乐《高山流水》,优美的乐曲使学生浮躁的心很快静下来了,并将他们一下子拉回到端午节的氛围中,然后,教师配合PPT给学生介绍端午文化艺术,学生沉浸在充满浓浓端午气氛的民俗文化情境中,一直到授课结束,学生还意犹未尽,效果非常好。

二、用音乐烘托气氛,提高效率

美术课堂中经常需要使用大量的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更专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创作美术作品时,使用与作品风格一致的乐曲来契合活动主题,可以增强艺术氛围,同时也促进了美术创作效率的提高。学生在画水墨画时,我就使用中国古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轻柔宛转的曲调使学生沉浸在古典艺术的海洋里,学生作画时心情愉悦,专心致志,创作的水墨画也更出色。在欣赏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的油画《睡莲》时,可配上印象派钢琴曲――德彪西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教师介绍美术作品时适当结合背景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印象等来分析、归纳,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印象派艺术作品的特征:强调对光和影的感觉和主观印象。这就是背景音乐的妙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音乐烘托气氛时,教师一定要根据美术作品的时代、主题,巧妙地选择与之相对应的乐曲风格,并注意调节音量大小,刻意营造出良好的听觉环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音乐渲染情感,深化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在课堂中适时、适度地播放音乐,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深化情感体验,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如果能通过音画结合、配乐欣赏等方式来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效果会十分显著。例如在欣赏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配上表现同一主题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作其“画外音”,低沉的乐声让学生感受到了“纤夫们”生活的艰辛困苦。再结合文学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片段进行朗诵表演,视听结合,感官联动,学生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内涵的理解也更准确。美术教学课件中的音乐,以影音的形式呈现,往往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得更完美。

四、用音乐激活课堂,寓教于乐

音乐的妙用还在于激活美术课堂,获得更多的乐趣。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常常安静地画画、做手工,气氛稍显沉闷。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课堂,学习效率才会更高。音乐可以让美术课堂“动起来”,带动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一次画马时,我以《赛马》的音乐配以战马奔腾的画面,激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他们相互合作,以国画长卷的形式和酣畅淋漓的笔墨,画出了一幅场面壮观的《奔马图》。画好后远观,一群群千姿百态的战马奔腾在草原上,我仿佛真的听见了《赛马》的乐声回荡在耳边,相信学生们也有同感。还有一次,在面具制作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了一次“假面舞会”。学生戴上自己精心制作的面具将自己“伪装”起来,踏着舞会乐曲的节拍,跳起了自创的舞蹈,舞曲音乐强烈的感染力、号召力,让学生们兴奋不已,活动气氛热烈,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了制作成功的快乐。音乐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激情、释放快乐!

五、用音乐启迪通感,拓展思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