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沉浸式教学运用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沉浸式教学运用

摘要:沉浸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新颖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把握作者情感,获得审美感受,唤醒学生的主体体验。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桥梁,帮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其能从中收获情的熏陶、美的享受。

关键词:沉浸式;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沉浸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提出,当人们在从事一项任务级别与其掌握技能相一致的情况下,人们会进入一种沉浸状态。处于沉浸状态的人们,会对所从事的任务和活动入迷,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任务活动中,从而获得一种忘却时间、忘却自我的心理体验。人们往往能在阅读、运动、艺术活动、玩耍中获得沉浸体验。沉浸理论提出后,最初被广泛运用在语言教学领域,而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沉浸式教学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沉浸式阅读教学的特点

沉浸式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同学们真正走入文本,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审美体验,促成学生在文本、作者、读者三者中形成有效联结。在《“沉浸式”教学研究》一书中,详细提出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所包括的七个特征。具体到沉浸式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其具备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共生性。从课堂主体来看,沉浸式阅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沉浸,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一个深刻的了解,沉浸文本当中,才能有效带动学生沉浸。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沉浸文本中,以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走进文本,一同沉浸。第二,共情性。从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沉浸式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一系列途径,透过文本与文章作者产生共情,理解作者在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情感。第三,整体性。从文本的角度看,沉浸式阅读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在沉浸式阅读教学课堂中,应当重视文本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不单独单段地理解文章,不断章取义,而是结合全文感知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沉浸式阅读教学的教学手段

(一)虚心涵泳,打破学生共情壁垒虚心涵泳是宋代儒学家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虚心”即为面对新文本时,不可带有先入为主的主观经验排斥文本,须以公允客观的态度面对新文本。“涵泳”是指鉴赏文本时须沉浸文本中,反复赏读。学生面对新的文本往往会带着主观的情绪,特别是一些抒情性的散文,很多正值青春期的同学,本能抵触打开内心,进入文本中。因而使得学生与文本产生了一层厚厚的共情壁垒,学生无法走进文本,就很难达到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笔者认为,打破这层共情壁垒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首先要放弃一味追求答案的功利追求,不满足把文章主旨、内涵灌输给学生。教师应当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打破与文本的“共情壁垒”真正走入文本当中。比如我们来看程翔老师在《背影》这篇文章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师:读完这篇文章后,内心受到触动的举手。(有几位同学举手)师:没有触动的举手。(也有几位同学举手)师(问一生):为何没有触动。生a:作者太夸张了。短短一篇文章,作者哭了好几回。太夸张了!师:和他一样感觉的举手?(有同学举手)师:“有不同意见的举手。”学生b:“我觉得语言很质朴。”师黑板板书“夸张、质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学生在面对《背影》这篇文章中是有距离,若不能带领学生虚心沉浸入文本中,学生就很难真正与作者产生共情。程翔老师非常智慧地抓住了学生的阅读的第一感受,让学生a将他认为夸张的流泪部分找出,再一一回到文本中,通过反复地阅读上下文,引导学生们自己说出流泪的合理性,一步一步把“夸张”击碎,打破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壁垒。引领同学们触摸到朱自清文字下那份质朴的父子情,使学生真正沉浸到文本阅读中。

(二)情境还原,引导学生沉浸文本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教材中很多选择的文本材料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到作者写下文本时真实的情感体验,更无论与作者产生共情。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还原作者的心境,如此可以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走入文本,读懂作者。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看电影事件”对鲁迅先生的影响,杭州建兰中学的李春波教师在执教《藤野先生》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师:下面我将找一位同学扮演鲁迅,在场剩下的同学模拟其他学生“拍掌欢呼”喊万岁的场景。众学生:哄闹,拍掌(教室一片喧闹)学生a(教室安静后):读课文“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一教学片段模拟了当时鲁迅先生在看纪录片时的真实情境,能够快速地由文及境,让读者走入真实情境中,与作者产生共情。这一教学片段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上采用过,在众学生的一片喧闹过后,留下的是安静,是扮演鲁迅那位学生铿锵有力的阅读,在这一静一闹中间,学生对鲁迅在文章中所说的“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有了更为确切的理解。在学生读完之后,老师适时地引导,让他们回想一下刚刚那片嘈杂的喧闹,如果落在每一个人学生头上,一个身在异乡没有同伴的人的身上,那么同学们,你们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对鲁迅当时的心境还原越来越深刻。通过情景还原,学生能够与作者共情,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沉浸式阅读,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驱遣想象,帮助学生走进意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驱遣我们的想象》中谈到,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鉴赏文艺,接受美感经验。诚然,印在纸上的文字是没有温度的,只有当他们通过一系列的联想与想象在我们脑海中建立形象,这些文字才会一点点具有温度,读者和作者之间才能获得真正的沟通。因而在沉浸式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驱遣他们的想象很有必要。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有一段作者从赵庄归来路上的一段月夜水乡的环境描写。这一篇写得很美,但是真正让学生走进鲁迅文本中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出画面却是有难度的。笔者在进行这一段教学过程中,尝试先为学生出示一张朦朦胧胧的月夜江南水乡图,让同学们记住此图,闭上眼睛,教师配上配乐朗读这这段月夜之景,让同学们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帮助学生沉浸到作者营造的意境中来。需要注意的是,在帮助学生驱遣想象走进意境时,教师也必须要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文本的想象,只有师生共同的沉浸阅读中,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总之,沉浸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新颖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把握作者情感,获得审美感受,唤醒学生的主体体验。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桥梁,帮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其能从中收获情的熏陶、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冯美红.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1.

[2]魏巍.初中古典诗词沉浸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作者:袁清卿 单位:宁波大学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