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初中劳动教育范文

初中劳动教育全文(5篇)

初中劳动教育

第1篇:初中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劳动教育;资源挖掘;实际利用

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涉及范围广,包含众多的劳动教育素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其必要性。

一、挖掘和利用劳动教育资源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重构主题单元

教材仅仅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的例子,教师在利用语文教材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和整合教材。可以明确劳动教育主题,打破单元限制,重构单元,开展劳动教育。如将《回忆我的母亲》《大堰河———我的保姆》进行组合,让学生真切感受贫苦妇女的艰辛劳动。

(二)统筹语文学习资源

教师通过研究语文教材,搜集和整理关于劳动教育的资源,并通过交叉整合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认识劳动教育。如新闻实例中的防疫工作者、奋斗在一线的脱贫攻坚者,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口语交际”等活动,组织学生排练,并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时代劳动最强音,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下的不同劳动者形象,以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

(三)加强课内外资源的结合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时展需要,不断拓宽语文教学领域,并基于语文学科特点,充分整合课内外语文资源,以不同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如带领学生进入田野开展劳动,组织学生开展以“劳动最美”为主题的辩论比赛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初中语文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开展群文阅读,体会劳动真谛

以群文阅读为模式,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可以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劳动的真谛。1.课文群组挖掘同一年级或整合不同年级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章,组成群文,在分析与比较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如以“不同形态的劳动”为议题,教师可以将《回忆我的母亲》《白杨礼赞》《愚公移山》结合起来,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家庭、革命、体力等三种不同的劳动形态,以帮助学生树立新时代的劳动观。2.课内外结合如以“最美劳动者”为议题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可以选择《卖炭翁》《扶贫故事》《钟南山:苍生在上》,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卖炭翁”的辛劳,的坚持奋斗,钟南山院士的医者仁心,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深深体会只有个人劳动融入时展,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通过课文内容与劳动教育考题的结合开展群文阅读,可以让学生明白无论哪个行业,要想有所成就与发展,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二)加强读写结合,深化劳动认知

结合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要求,教师可以挖掘中考中的作文试题,引导学生从“劳动”视角开展写作,并通过多样化活动的开展,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例,教师可以精选与劳动有关的话题,比如“逆行者”“打工人”,让学生在掌握网络流行语的基础上,分析这些词汇产生的过程,这些词汇代表的意义,并走进生活观察普通劳动者的千姿百态。然后引导学生从“新时代—最美劳动者”出发,开展写作,要求学生通过对社会百态劳动现象的解读提炼出新时代的劳动观。

(三)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体会劳动价值

在整合劳动资源的基础上,开展跨学科、校内外结合的项目式学习,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劳动的价值。1.跨学科的协同在植树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以“植树”为例,引导学生搜集关于树木的古诗词;然后在生物教师指导下分析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并选定合适的节气开展种植活动。通过劳动探究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范围,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强化了对劳动的认知。2.加强校内外的合作结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活动,开展致敬“劳模”的采访项目学习活动,在确定好报道题材的基础上,拟定采访方案,带领学生进入田野、下车间采访奋斗在一线的劳动者的事迹,学习他们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通过第一手材料的收集可以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完成新闻报告项目。

参考文献:

[1]路晓晖.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2021(8):178.

第2篇:初中劳动教育范文

一、丰富理论研究,奠定实践基础

通过理论研究,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新时代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探讨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必要性以及满足新时代需要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途径和措施。具体而言,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及课程资源的内涵、特征、类别、需求,以及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内涵、原则、目标、要求、实践策略等理论研究。深化内涵理解。一是明确内涵。明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内涵,进一步挖掘、利用原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系统内各因素的潜在功能和价值并进行整合,使整个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实践达到最优,进而最大化地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从形式到实质——劳动教育的新立场;生产与消费相统一——劳动教育的新内容;从工具到存在——劳动教育的新功能;从单一到整合——劳动教育的新实践。二是明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特征。深入理解多样性、多质性、动态性、具体性等基本特征,把握价值性、价值潜在性、人为命定性等其他特征。三是明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价值意蕴。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观、毛泽东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核心观点、体现新时代劳动观的相关文件,全面了解课程资源重新定位知识观、更新教学观、改造教师观、变革学习观、冲击评价观等重要意义,从而比较完整、深刻地挖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意蕴。梳理现状、对策。一是梳理劳动形态的迭展、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以及劳动教育异化现象。二是研究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短缺的现实问题,如开发意识淡薄、课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基本对策,建立保障制度、探索开发路径、提高开发能力、评价与评估等。明确开发模式。一是做好主题定位。明确通过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我们想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二是做好价值论证。研究课程如何契合学生成长需求,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三是视角和原则的设立。首先,考虑资源开发的视角,如生活视角、学科视角、问题视角、职业视角。其次,确定资源开发的原则,如时代性、开放性、经济性、针对性。四是开发方式的选择。课程开发方式多种多样,如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又如学科本位模式、能力本位模式和人格本位模式,等等。研究者要精准学习,广泛收集和研究区域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实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提炼经验。

二、推进机制建设,形成资源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抓好顶层设计,建立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推进和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学科课程资源、区域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重构整合,建立系统化、序列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学段贯通、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架构。推进机制建设。一是运行机制。一般包括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运行机制。内部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组织、情境分析、制定目标、编制开发方案、资源开发的解释与实施、开发的评价与修订六个环节。外部运行机制包括区域—区域合作、学校—学校合作、专家—学校合作、研究机构—学校合作、地方政府—学校合作等方面。二是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为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如教室与场馆、信息与技术、教师与经费等)的机制。专项课题组要组织较为详尽的调查,全面了解区域内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现状,科学分析区域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需求,据此确定基本保障原则和重点保障措施。资源体系建构。一是做好资源统整,避免有整无统等问题。优化统整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全过程,建立学科融合化、内容主题化、结构序列化的课程资源。二是做好学段贯通,推进学段衔接、目标承接、内容对接,以及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相承、特色深化。学段贯通既包含小学低学段和中高学段的贯通,也包含小学与初中的贯通、初中与高中的贯通、幼儿园与小学的贯通,都强调两个学段共同建构劳动课程资源体系。

三、探索开发路径,强化学校实践

根据研究目标的侧重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路径基本可分为多方协同、学校融通、学科融合、主题整合、地域性资源开发,彼此之间存在交集。其中,多方协同路径又分为家校协同、校社联通、三位一体;学校融通路径又分为城乡融通、职普融通、职特融通;学科融合路径又分为单学科融合、多学科融合;主题整合路径又分为劳动素养、劳动文化;地域性资源开发路径暂时分为基于特色地域、基于一般城市、基于一般农村。在此仅举其中几例,予以说明。通过学科融合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探索。学科融合有别于专门开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基于学科、重在融合,既有常规学科的存在,又有劳动教育的融入。学校应成立融合学科研究小组,研究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教学契合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等不同层面实现对接。劳动教育与不同学科融合,有不同的方法和目标。文科类课程的劳动内容往往蕴含在相关的情节、事件、现象或体现在有关人物的品质中,主要用来培养劳动价值观。理科类课程则要从发展史、发现史的维度上挖掘,从知识、技能应用于现代社会的维度上挖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开发黄河口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探索。开发此类课程,有利于学生养成劳动素养和乡土情怀,有利于学校落实五育并举和打造特色品牌,有利于黄河口文化特色的深度挖掘和创新传承。以传统陶艺为例,在开发模式上,应该考虑项目主体性课程;从资源角度看,要进行立体式开发。一是开发陶艺文化中的劳动文化,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勤俭奉献的劳动精神等。二是注重制陶过程中的技能训练,在课程中体现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等劳动教育手段。三是探索传统陶艺与现代化教育的融合——信息化、科技化时代背景下陶艺的创新传承、文化影响、发展趋势。各类学校融通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探索。以职普融通为例,“通”是指双方发挥师资优势,共同开发和应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双方要建立整体课程框架,以一般职业体验类、生涯规划类课程为主,追求课程门类的细化与丰富。初步确定基地授课、送课到校、综合授课等教学方式,扩大课程实施范围。“融”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与德智体美课程的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属性;注重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的融合,促进劳动形式与劳动精神、职业感知与劳动意识、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的结合式教育;注重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融合。

四、推进效能评估,保持课程活力

第3篇:初中劳动教育范文

我们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严格落实劳动教育课程计划,并纳入《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分散,即学生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家政劳动,不少于1课时的“学校劳动场所”集体劳动。集中,即每学年36学分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学校为单位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区少儿科学院农植园,以劳动研学的形式集中开展。

早在2015年,我区便成立了以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龙头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共同体”,以3种形式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一是以学校劳动教育场所为根据地的家政和校内劳动,每年在15万人次以上;二是以区少儿科学院农植园为集训地的劳动教育春夏令营活动,每年在3万人次以上;三是以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龙头的劳动研学活动,每年在5万人次以上。

经过多年打造,我区中小学在劳动教育场地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分3个层面构建了劳动教育“网”,即区级层面的“四基地一世界”:抗日山烈士陵园红色教育与山业劳动教育基地、赣榆少儿科学院农业劳动教育基地、柘汪临港产业区工业劳动教育基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渔业劳动教育基地“海洋世界”;社区级层面的“一庄三园”:夹谷山庄、徐福茶园、石桥果蔬生态园和农家故园;校级层面的“一校一品”:按照“一校一品”的建设标准,共建有198个劳动教育场所,涵盖工业、农业、渔业和商业等领域,其中市级示范场所10所,区级示范场所12所。

为打造一支配套劳动教育开展需求的教师队伍,我区采取跨学科融合教育策略,在劳动教育人人参与的基础上,形成了由1位特级教师、1位正高级教师和50名市“333”高层次人才专职并领衔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部级、省级媒体多次宣传报道我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我区还制定了《赣榆区劳动教育实验区工作计划》,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建好一张网。继续加大区域内劳动教育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点”上做起,即建好村小教学点的“劳动教育点”,构建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劳动教育线”,从点到线,连点成线,连线成格,搭建区域内全覆盖的“劳动教育网”,劳动教育条件有保障,并做到资源共享,结成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劳动教育网。区级层面重点建设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再投资1000万元扩建“果树管理实践园”;社区级层面重点扶持“农家故园”建设,投资300万元扩大传统农业项目;校级层面重点扶持赣榆中专校和金山职业中专校,投资2000万元完善职业体验中心建设。

管好一盘棋。坚决下好全区劳动教育一盘棋,制定并不断完善劳动教育措施和实施方案,从“点”上抓起,施行“劳动教育网格化管理”,创新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加强督导和考核,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用好一条线。充分发挥“以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龙头的劳动教育共同体”作用,发挥区域内劳动教育网点作用,研发一条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劳动教育研学路线,将山业、农业、渔业、工业连点成线,把学生领到地头,进入田间、车间。

做好一件事。切实发挥劳动育人功能,立德树人,劳动项目的确立与实施,要做到“真劳动”“真出力”“真出汗”。编写好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修订区域内地方课程《山业》《农业》《渔业》。

打好一名片。做大做强“一校一品”工程,以具体项目为抓手,培育学校劳动教育品牌,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打造赣榆劳动教育名片。

第4篇:初中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村中小学;现实困境;教学改革

广大农村中小学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是一个亟需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现实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借助现场调查形式,通过对邵阳县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在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创新劳动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现状,全面掌握他们在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劳动教育情况。然后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准确把握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为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有效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

1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农村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已逐渐被淡化、弱化,农村中小学生中同样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轻视、鄙视劳动的倾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1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与过去相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劳动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生活中,农村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个别访谈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在农村中小学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劳动教育。有的认为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劳动教育课程在升学招生和上级部门考核考评中没有太多体现,抓了也白抓,效果不明显;有的认为校内劳动与体罚的界限容易被混淆,应主要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只有认真学习,通过优秀成绩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才是人生大事,劳动教育以后再搞也可以。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错综复杂,导致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被普遍忽视。

1.2在课程开设上落实不力。毫无疑问,学校是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并没有按教育部门的明确要求,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时,也没有安排集体劳动周(月)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本身师资不足,劳动技术这种“杂课”往往由其他科目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任,造成劳动教育往往呈现过场化、浅表化。还有一些小学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他们把定期开展的学校大扫除等同于劳动教育,也有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假日在家中完成的。有的农村学校虽然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但往往由教职员工来打理,并没有让学生去亲历劳动过程。

1.3在条件保障上配备不强。相对“德智体美”教育来说,劳动教育特征明显,实施起来更加复杂。现实中,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大的瓶颈是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问题。很多学校校园面积十分有限,根本没有专门的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加之交通不便,校外的劳动教育基地也无法有效利用。除此以外,劳动工具也普遍短缺、种类简单。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村中小学校除了卫生工具,就没有别的劳动教育设备,有的规模大点、条件好点的学校,劳动技术室里的设施配备也基本是一些传统农耕工具。有些学校劳动基地高处没有护栏,水边没有安全标牌,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1.4在考核评价上机制不全。一直以来,尤其在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督导考核是教育评价机制中的短板。调查中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的督导刚性不够。与此相应的,多数学校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实际上没有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机制上的不健全导致“重智育,轻德育和体、美、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某些学校不同程度存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文化课程占用,劳动教育师资、场地、经费相对缺乏,课外劳动实践基地形同虚设等现象,甚至个别学校的劳动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的路径探索

要真正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相关精神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摆脱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效的路径探索,通过源头管理、过程管理、保障管理和结果管理,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

2.1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源头管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样,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除了农村中小学的老师和家长以外,尤其是农村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中小学校保证劳动教育每周1课时,这是最起码要做到的。比较难落实的是每学年的劳动周和每月的劳动日,其实农村中小学可以把劳动周安排在“春播”和“秋收”时期,结合农业生产开展集体劳动实践。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区域性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并进行劳动教育专项督导,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2.2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过程管理。一般情况下,学生接受劳动教育主要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得以实现。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所以提升农村中小学生劳动素养也需要从课程入手。每所学校除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课程标准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外,还要注意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比如开设一些农村种养殖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农业生产意识;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一些文化传统。学校一定要重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补充作用,要求并引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家庭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3增加教育投入,加强保障管理。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不足,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除了花大力气培训专职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外,各学校其实也可以聘请当地的一些能工巧匠或者劳动能手来担任兼职教师。在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的统筹规划与建设中,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逐年增加专项教育经费预算支出。用3~5年的时间,实现每所农村学校配备劳动实践教室和种养殖实训基地的目标。除此以外,还应该通过与各乡镇、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共建,集中为每所农村中心学校创设一个相对固定、交通方便的校外劳动实训基地,同时做好劳动过程的安全保障。

第5篇:初中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南通地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0引言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劳动,劳动教育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前提,也是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点。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教育为基础的教育系统,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个人道德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必须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办学优势,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实处。通过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为参加现代化建设而做好准备。南通地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新时期南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南通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也需要跟上时展步伐,深入发展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

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概述

1.1劳动教育的含义

劳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在出现以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才创造了历史,成了社会的主人。因此,想要推动人类社会持续的进步,就必须让每个人保持着高度的劳动热情,劳动教育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实际上隶属于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在最初劳动教育的根本意图是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掌握有关劳动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在迎合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同时自觉、诚实地践行劳动,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讲时间、讲效率、讲技术的完成劳动任务。

1.2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背景

在新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就造成我国社会更加需要智慧型、创造性的劳动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一线劳动者的主要基地,因此,开展劳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各行各业发生产业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要迎合国家和社会的相关需求,改变课程结构,通过增加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塑造学生的劳动态度,培育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学生的劳动观点。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体育教育、智力教育和其他教育等进行充分的结合,既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也培养创造性的综合型人才。

1.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从思想方面塑造学生的劳动理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改变自己对劳动的态度。有利于教导学生勤奋学习,结合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现状,提高技能,做好建设社会的准备。有利于帮助学生锻炼劳动技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总体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另外,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更有利于促进院校本身的发展,根据劳动教育,学生可以激发自己的劳动活力,积极地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建设进程中去,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建议。同时,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有效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智力教育,通过融合多种教育总体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认同感,方便学生积极为自己的职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劳动。

2南通地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其原因

目前,南通地区的各所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在积极的建设劳动教育体系。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各类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实践方面仍然有所缺失。其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并不明确,劳动课程被融合到其他德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之中;课程主体被淡化,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存在片面化,不少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技能教育,或者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卫生教育,无法清晰地确立劳动教育的目标以及教育计划,劳动教育平台呈现扁平化现象。目前南通地区有不少高职院校利用实践教育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但由于劳动实践的方式过于单一,实践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造成劳动教育平台呈现扁平化现象。而且南通市的不少高职院校并不具备相应的劳动场地和劳动教育设备,对劳动过程的管理存在忽视情况。一部分高职院校内的教师队伍并没有与课程进行匹配,导致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无法实现个人价值,也无法将个人与社会价值进行有效统一。总体而言,目前南通市的高职院校劳动综合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所塑造的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内涵并不明确,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劳动精神,锻炼劳动技能。究其根本,劳动教育开展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存在于学生、社会风气以及学校环境三方面。

2.1独生子女相对较多

目前,南通市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溺爱,从小娇生惯养,在初中和高中时代这部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家长在日常中较多为学生灌输一些以读书为荣的理念,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劳动技能存在部分缺失。有部分学生的家长一力承担所有的家务劳动,没有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存在片面观念,认为体力劳动并不属于自己的任务。还有部分家长长期为学生灌输一些体力劳动非常辛苦的概念,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畏难心理,在进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不愿意、害怕辛苦的心理。

2.2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

目前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西方的腐朽思想通过互联网或者是对外交流的途径流入大学校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互联网读取信息的过程中,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逐渐滋长懒惰的习惯。由于中西方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在长期的西方腐朽思想包裹下,会出现鄙视体力劳动,将体力劳动当作个人负担的情况。有部分学生的辨别能力不高,因此会全盘接受西方落后腐朽的思想,形成自私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日常生活并不热爱劳动,也不愿意展开劳动实践。

2.3高职院校的教育氛围不浓厚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内容主要以寝室卫生、班级卫生为主,并没有结合相应的理论性知识给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导致一部分学生将劳动教育与寝室卫生班级卫生划等号,违背劳动教育的初衷。而且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南通市不少高职院校雇佣一些卫生打扫人员,主要用来清洁教室和公共场所,导致学生的劳动欲望不高,虽然南通市的高职院校校园条件得到改善,但学生的劳动锻炼机会大大减少,不利于学生锻炼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

3南通市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

3.1完善课程体系

目前,南通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因此需要进行针对性地改变,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劳动教育体系。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切身情况,调动校内的相关资源,并与校外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规章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通过课程性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欲望,提高学生的劳动理论性知识。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南通市的地域条件、南通市的卫生条件和劳动教育条件等,组织和编写南通市劳动教育教材,并将劳动教育教材与高职院校自身的情况进行有效结合,与南通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有机融合,不断注入南通市新的发展内容。在开发好课程教材之后,建立相应的公共教育课程,结合每一个专业的教育特点,选择适当的专业指导教师,让教师结合专业特长开展公共劳动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劳动素质。高职院校需要切实根据自身的情况,编写相关劳动教育的方案和规章制度,让学生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开展劳动实践、创新劳动形式、学习劳动技能。

3.2建设劳动教育基础力量

南通市高职院校在展开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劳动教育的现状,建设劳动教育基础力量。首先,建立劳动教育的相关措施和劳动教育场地;其次,需要下拨一些劳动教育经费;最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团队。在建立劳动教育相关设备和相关场地时,南通市的相关高职院校可以进行有效合作,共同打造基于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每一所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购买相关劳动教育设备,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同时,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之间展开劳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在彼此交流和彼此促进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下拨劳动教育经费,划归专门的劳动教育经费来保障劳动教育实践的开展,同时需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所长,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特色的指导教师团队,利用指导教师团队来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参与专业性的实践性劳动活动。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树立劳动新风尚。

3.3将劳动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之中

南通市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南通市的地域文化和地域习俗,创设具有特色性的劳动文化,并结合南通市的劳动历史、社会劳动过程等构建校园劳动文化,结合校园文劳动文化创设新的劳动教育形态。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南通市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南通市的各种新思潮和新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不拘泥于校园的打扫或者是技能性训练,还可以拓展一些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通过创新劳动的载体、创新劳动的心态,打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文化。以校园文化为主阵地,还可以结合一些实践劳动社团、主题教育文化活动等,开展特色性的劳动教育。以征文、演讲、比赛、实践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劳动欲望,让学生爱上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热爱校园公共财物。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劳动兴趣,挖掘南通市的地域性劳动主题活动,联合其他高职院校共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服务地方、服务社区,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所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离不开生产劳动,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学生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劳动意识,崇高的劳动精神。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新形势下南通市的发展和变化,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教育体系之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人才。

参考文献

[1]缪昌武.“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视阈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刍议[J].江苏高教,2020,(04):60-63,90.

[2]孔令利.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20,106(2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