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初中历史课程范文

初中历史课程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课程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初中历史课程

第1篇:初中历史课程范文

1.1备课环节的现状分析

1.1.1过于依赖教参

几乎所有历史教师的教案都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撰写,如大多数教案的教学目标都分为三个层次来设置,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在随后的课堂中,教师似乎就忘记了教案的存在,一味的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更是鲜有顾及。更有甚者,教学基本环节都与课前准备的教案出入很大,教师的教学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经验性。

1.1.2对教材内容缺乏研究与挖掘

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情况来看,“教教材”的历史老师在课前准备时更多重视如何使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而忽视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教师备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没有从学生己有的经验和需要出发,很好的挖掘教材,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

现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仍是“满堂灌”唱主角。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来看待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的话,它属于“未发生的教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从“满堂灌”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学生是作为一个服从者、聆听者和配合者的身份出现,偶尔的回答问题或者练习,都是为了完成教师的特定活动而展开,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中,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往与互动,学生也并没有发挥什么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也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组织的教学。

1.3教学形式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历史教学中,老师加入了讨论、辩论、历史剧、课堂问题探究等新的教学形式。无论是讨论、辩论、历史剧还是课堂问题探究,任何一项学生活动,我认为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对所要谈论、辩论、表演和探究的事件、人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正如演员演电影,事先也要对所演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进行很好的揣摩,对电影故事背后的故事加深了解是帮助演员把握所演角色的一个重要手段。前段时间,媒体在讨论陆毅等人是否能演好三国人物时,就提出一个观点,他们对三国这一段历史太不熟悉,无法把握好人物性格特征。演员如此,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而纵观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师在学生刚刚触及到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马上就会安排来一个讨论、辩论或历史剧表演或者来一个探究。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作为支撑,这样的讨论也好,辩论也罢,流于形式难道不是情理之中么?

1.4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正如华东师大教授张奠宙所指出:我们“不能仅限于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比西方早多少年,不必在古代科学成就的‘早迟’上下功夫,主要介绍中国科学技术的长处和短处。”是啊,我们有张衡的地动仪、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有祖冲之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有《本草纲目》,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地震仪并不在中国,最先进的医学也不在中国,最优秀的数学家也不在中国,甚至,中国还没有获得哪怕是一项诺贝尔奖!科技史教学没有使学生从我国古代优秀的发明家身上吸取科学创新的精神,没有激发学生树立奋发图强、复兴中华文明昔日繁荣的意识,光知道躺在昔日荣光上沾沾自喜。难道我们不该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缺了一些灵魂?

1.5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课堂是落实历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机智等,引导学生牢固的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学习历史知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历史问题本身的探究欲望,对历史信息的敏感度,形成良好的历史素养。我们现在很多的学生活动,外动内不动,身动脑不动。看似热闹,看似学生获得了体验和感悟,然而没有对具体史实的了解和把握,体验和感悟又是多么的肤浅!在一次随机的访谈中,我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历史?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是其中有一条让我既觉得意外又觉得情理之中:历史太“容易”学了,考试前做几套练习,熟悉一下教材就可以打个不太低的分数了!对于太容易的东西,学生是没有太多探究的欲望和兴趣的。这不正反映了历史课堂上历史教育本质出现的偏离吗?

2、改变初中历史课堂现状的对策

2.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2.1.1采用文明史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的设计上,与以往的历史教材也不同,不是一般性地讲授历史的演进,而是立足于现实社会,以文明为主体,追溯现代社会存在的人类文明的来源和演变。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对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划分人类文明历史阶段的主要标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1.2采取“厚今薄古”的历史内容结构

《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对历史知识进行选择时,也重在择取那些具有较高迁移价值的、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社会的知识内容。正如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指出的:“历史教学的伦理价值是根据将过去的事情用做理解现在的工具能达到何种程度来衡量的——在何种程度上能对构成今天社会的结构和运转的东西提供洞察力。”据此,《历史与社会》在课程设计时,尽管还应保留必要的历史发展线索,但有一个总的原则,即“越是现代的历史越给以关注,而对遥远的古代的选择则以对当解是否产生影响与有利为准绳。”

2.1.3关注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

以往的历史教育内容,过多地注意那些重大事件与人物,普通民众的文化与生活却没有得到重视。事实上,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没有战争、动荡和政权更替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内容,普通的民众一直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构成了创造和传承文明的主体,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构成了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不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喜怒哀乐,不能说了解了历史。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今天的普通人及其生活,才能理解今天这普通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意义所在。

2.1.4历史与现实的整合

传统的历史课程,由于过分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果造成历史教育的内容远离现实社会和学生实际的弊端,从而削弱了历史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应具有的社会功能。而《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设置,则可以有效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整合,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2.1.5历史与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整合

历史的根本属性是时间,地理的根本属性是空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演进的两个维度,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无法脱离一定的时空而存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所有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离开了时间的存在是和离开了空间的存在同样是最大的荒唐。”传统的历史或地理课程虽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由于学科的界限始终难以达到有机的融合。而综合课程的设置,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的设计,就十分注重史地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照应。

2.2简化教学结构

历史教学“为何而教”?大家普遍认为是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而教,是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而教,不是为课堂热闹、把教材上简单明了的知识内容用若干手段和方法重复一遍而教。既然如此,带有幼稚化、庸俗化倾向的众多教学环节我认为可以省略,精简教学环节,还原历史课堂的平实、自然。具体做法是,把课堂教学的环节精简为“激发学生动机、明确教学目标、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四个环节。

2.2.1有效激发学生动机

柏拉图曾说:“强迫的体育锻炼对身体没有任何害处,但是强迫的学习不会在心灵中长久保存。”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如果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动机,对容易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不可缺少的,“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动机?动机的认知理论认为,“人之所以被激励起来,是其感到欲认识世界和掌握自己的命运以及进行自我定向。”“在课堂上,学生的认知失衡出现在使他们感到面临了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教学要求时,也出现在他们有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有趣问题想弄清楚时。”遵循这个原则,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教师要在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或者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认识失衡,从而激发学生动机。但是此时的学习动机还只是表层的东西,要获深层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必须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鼓励,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成就动机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成就的愿望和内驱力,并努力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缺乏成功的体验,成就动机低或者高度恐惧失败会使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

2.2.2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正确是有效教学区别于无效教学、低效教学乃至负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研究已经表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学生的满意度存在密切的关系。”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2.2.3师生共同探究

探究是一个人的一种内在需要,是保持对知识持久兴趣的重要手段。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场所。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启发、鼓励、点拨。只有在课堂中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配合与合作,教学才有可能成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要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和时间,并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提供研究方法的指导,又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探究既要求相对充分的自由,又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还必须围绕教师所设定的主题,不能天马行空。在这个环节,可以有自由的讨论,可以有思想的碰撞与交锋的辩论。

2.2.4得出结论

中国人做事讲究善始善终,课堂教学我觉得也应如此。探究活动必须要能得出结论,反对教师对学生的任何观点都是“好好好”的态度。鼓励学生发表具有独特的思想性的结论,但是必须要有史料依据,要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要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出现荒谬的结论或者有李于社会道德价值共同取向的结论。

第2篇:初中历史课程范文

关键词:单元微课程;初中历史;课堂实测

长期以来“做作业”成了学生被动“完成当日课后学习的任务”,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给教师和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以“学习发生的方式”——课堂实测来统整“做作业”和“上课”,能够破解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实现当堂巩固教学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双轨并行的高效历史课堂。

一、树立单元课程理念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

“单元”可以是教材的自然单元或自然章节;也可以是将同一主题的相关教学内容重组为同一个单元。所谓“单元微课程”,即以一个大概念或大任务,来组织目标、情境、问题、知识点、评价等要素的学习过程。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单元微课程”适合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叶小兵教授建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题的教学,尤要从这一单元(或专题)的角度来发掘、整理显形和隐形的知识,进行高阶层次的历史认识。[1]因此,教师要围绕一课的知识点走向单元整体架构,进行单元课程建设。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做中学和用中学获得的。不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实践和认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最终目的是自身的发展,即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2]推进课堂实测在宏观层面有双重目的: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未来成长所需的思维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二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中观层面体现课程的整体性,以课程目标为核心,做到教、学、评一体化。在微观层面体现教师二次备课,并实施针对性、递进性单元整体教学。就像特级教师於以传所言:“单元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单位,单元可以使核心素养的落实、史学思想方法的达成过程体现整体化结构设计。”[3]因此课堂实测设计与实施成为撬动课堂教学转型的重要抓手。

二、高质量课堂实测设计与实施是实现高效课

堂教学的起点与关键课堂实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体现形式,将课堂实测环节置于一节课前约8分钟,即一节45分钟的课,教师授课时间约35分钟,因此又称“课前测”。“课前测”具有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双重价值。以“课前测”形式为起点的课堂,其重要特征是教师和学生可以看见学生的思维过程,然后进行有必要、有价值的教与学;通过“评价”给学生提供修正和改进其思维的机会,支持学生可持续学习。[4]

1.构建模型

“课前测”设计质量与实施折射了教师对历史学科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整体把握水平,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明确单元微课程的课堂实测设计与实施要素及关系(见图1)。[5]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和单元整体学习任务及课时分布,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保持三者一致性;实测活动的进阶性,体现了不同课时内容相应的关键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从中观层面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持续性学习评价,不仅对目标、情境、题型、题量、难度等维度的评估,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2.精耕细作

从单元课程角度设计“课前测”,不仅要考虑知识技能、能力、态度,还要考虑目标对应一致、题目类型多样、能力递进关联、题目难度把控、批改统计、优化评价等诸事项,因此要发挥多维力量协同作用,统筹推进,深耕管理。[6]在实施“课前测”教学模式中,必须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师(校本教研)—学校(管理层)”三位一体动态关联。在此就学校管理层的督查与评价进行阐释,将“课前测”纳入学校管理,采取常规检查与自愿参评相结合的方式。即强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职责,常态化管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而学校管理者侧重对结果分析应用的督查与评价,加强多维度关联,突出年级差异。另一种以灵活自愿为原则,教师参与单元“课前测”优秀作品评选活动,学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评价重点围绕其适切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3.技术工具

充分发挥“课前测”的诊断功能和形成性评价的反馈功能,“课前测”设计与实施质量至关重要。如何判断和把控有质量的“课前测”环节?实证研究表明,研制“课前测”设计与实施可视化技术路径(见图2),既是规范教师的思维工具,为教师思考怎么设计提供反思支架;又是评估可参照的路径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设计能力,[6]较为明显地提高了“课前测”质量。

三、有效课堂实测设计与实施的启示

团队合作优于孤立作战。学校教研活动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课前测”问题研究,有助于经验分享、观念碰撞、深入思考、达成共识,更好地提高其设计与实施质量。虽然“课前测”已然得到重视,但是对暴露的诸多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继续开展专题研修,深化理解,强化操作。结果应用高于结果存档。“课前测”设计与实施后的存档积累工作,其包含“课前测”活动时观察到的学生反应,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反思教学过程的优点与问题,而且为学生感知、教师预估、实测难度的差距提供有力实证。根据班级学生课堂学习的不同实际情况,教师应该补充、删减、调整部分“课前测”题目难度、题量、顺序等,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形成典型“课前测”案例。因此教师捕捉、记录“课前测”过程的信息很重要,它丰富了“课前测”结果。单元微课程的“课前测”设计与实施是基于学生立场对学生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做的专业设计,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即以“目标达成”为结束标志。[7]因此,潜心研究“课前测”活动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有助于提升教师对单元课程的整体把握和系统设计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终极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小兵.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使用的若干建议[J].历史教学,2020(15):3-5.

[2]余文森.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8(1):4-11.

[3]於以传.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教研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11):17-21.

[4]姜风平.换一种教法:初中单元整体课程(总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72.

[5]王月芬.单元作业设计:价值、特征与基本要求[J].上海教育,2019(5):33-35.

[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著.初中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69,54-55.

第3篇:初中历史课程范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学习和合作探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想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历史教师就必须改变过去课堂上高高在上的姿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要做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一)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多年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还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只重视分数、成绩,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意义是培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以人为本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茁壮成长,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实现最好的发展。

(二)从“师道尊严”到“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权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发号施令,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以及与同学的合作,来获得历史知识。历史教学成为了一个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知识拓展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学生获得的知识也不再是单一的历史知识,而是把学习内容综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比如说历史和地理的整合、历史和语文政治的整合等。

(三)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在互助合作学习中共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时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前的备课反思,课堂上的经验和不足,以及课后的认真总结和修改,通过不断地总结,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进步。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教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了解他们的情感动态和兴趣爱好。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结束语

第4篇:初中历史课程范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学习和合作探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想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历史教师就必须改变过去课堂上高高在上的姿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要做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一)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多年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还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只重视分数、成绩,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意义是培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以人为本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茁壮成长,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实现最好的发展。

(二)从“师道尊严”到“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权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发号施令,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以及与同学的合作,来获得历史知识。历史教学成为了一个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知识拓展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学生获得的知识也不再是单一的历史知识,而是把学习内容综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比如说历史和地理的整合、历史和语文政治的整合等。

(三)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在互助合作学习中共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时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前的备课反思,课堂上的经验和不足,以及课后的认真总结和修改,通过不断地总结,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进步。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教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了解他们的情感动态和兴趣爱好。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总结

第5篇:初中历史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能力的锻炼。新课改提出需要对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浪潮,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教师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新时代教育发展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推动历史课堂形成自我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氛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新课程改革标准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放在发展能力的主要位置,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完成学习活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并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创新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

(二)新课程改革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得到许多反馈,许多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和教学探讨[2]。针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沟通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教师的反思教学中,许多人将新课改的原则和标准作为教学概念,融入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充分展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达成了新课改的目的,在总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些许不足。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常常通过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从这一方面来说,枯燥乏味的初中历史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而且对历史教师来说教学难度较大,导致学生普遍对历史这门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在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创新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实施新课程改革,才能达成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历史学习上的不断进步,提高各项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师在创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对教学理念进行变革。许多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讲解,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只要对学生开展固定有效课堂的教学,仅仅使用传统、固定的教学体系就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初中历史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其适应教学的发展要求才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学生长远发展。教师要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性,融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进行对教学理念系统化的创新,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推动学生学习效果持续提升。教师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可以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变革,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3]。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法推动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增进学生学习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所谓的合作学习教学法就是通过开展合作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课上问题的探讨。在课堂探讨活动中,学生可以结合多种思维形成个人的学习认知。这种方法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讨活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学生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展现个人的思想观点,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其次,教师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变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探究学习方法,设立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增加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助于以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历史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可以有效地弥补对历史的了解认知不足,加深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印象,提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历史课程内容的了解,而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设立问题进行引导的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活动。通过课下布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回顾教学观察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确保学生可以有效学习历史知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设备和网络信息教学平台作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例如,教学《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君主集权的纪录片,利用提问辨析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通过这种教学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印象,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对历史的认知,增加学生把握程度和了解程度;还可以通过教学模拟、小组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注意力,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安排教学内容是一项教学重点。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外教学平台的发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由于特殊性,更新速度较为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新教学内容,将新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清朝的闭关锁国》时,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关于清朝的纪录片和当时社会动态影像纪录片辅助讲解。利用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内容质量,还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课堂知识的认知和对清朝社会背景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知和学习思考能力,客观直接地展现历史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活跃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查找教学素材时,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初步探索,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帮助增加教学素材。这种教学内容的寻找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交流,推动学生除了可以充当学习者的身份还可以偶尔充当教学内容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帮助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活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快速提升。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对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培养创新能力,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以便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效变革和完善;在面对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和问题时可以和同学探讨和思索,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活动性,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利用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师可以设立有关宋朝历史的问题,询问学生或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生活在宋朝时,看到的社会风貌会是什么样的。通过问题的设立、提问和探讨,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问题思考,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情境设立进行学生的新角度探析,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通过问题谈论法进行课程的情境分析,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面对学生迫切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变革。在创新教学体系过程中,教师需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体系的变革和创新;教师还需要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要求,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教学创新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建立教学机制完善教学体系构建。在这种创新要求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改革解决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加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湘豪.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5).

[2]王慧.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的初中历史教学措施分析[J].文渊:小学版,20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