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年级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二年级美术教学重点精选(九篇)

二年级美术教学重点

第1篇:二年级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一、推行“二五八”教师成长计划,打造“良师”发展共同体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没有志同道合、共求发展的教师团队,再好的学校改革构想也很难实现,构建学校美育共同体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高度重视“好的教师”共同体的培养。

我们大力推行“二五八”教师成长计划:新教师二年内站稳讲台,五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八年成为本县区名优教师。在实施结对帮带、请进走出、课题牵动的校本培训中,打造教师共同交流、共同成长的平台,着力于提升教师的自我认同,引导教师将学生视为审美对象,以审美的角度去关注学生在德育上的表现,实现教师的自我德育、自我美育。

如果只是利用行政命令、刚性制度,教师成长共同体就会缺乏生命力,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在制度管理的同时,要重视“柔性管理”,引导教师主动自觉地追求成长。可抓好“三个利用”:一是利用阅读。阅读,是教师提升审美力的最佳途径。定期为教师订阅好书好电影(如书籍《教学勇气》、《爱心与教育》等,电影《死亡诗社》等),并让教师做点读书笔记。创建学校读书会、读书俱乐部,学校无偿提供好书,吸引读书爱好者加入,并逐步以点带面,扩大影响。二是利用网络。建立教师共同体QQ群、微信群,推荐优秀的教育网站、论坛,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的共同阅读与交流。三是利用榜样。领导班子以身作则,“首席教师”勇当榜样,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在物质和非物质等方面给予榜样教师充分的激励。

二、推广“最美书香班级”建设,打造班级成长共同体

书香,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最重要的特质。最美的学校,理应最有书香。书香,本身就是一种美。书香美,最能养德。一个缺乏书香的校园,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强大德育功能的美育共同体。因此,书香校园的建设,是构建学校美育共同体的“基础工程”。而开展“最美书香班级”大评选,则是建设书香校园的有力举措。

创建“最美书香班级”需要学校营造大的书香氛围,需要学校举办大的读书活动。学校重视校园读书环境的布置,让文学名著、经典名曲、世界名画等美好的事物装点校园。同时,组建各种读书俱乐部,开展“校园阅读之星”、“我最喜爱的十本书”等评选活动,努力让师生处在一个书香浓浓的环境中。在书香醉人的大环境中,“最美书香班级”的大评选就可以启动了。

我们评选“最美书香班级”,主要看几点:一看教室环境与氛围;二看班级图书角建设;三看班级共读共写活动的丰富度;四看班级书香展示成果(或其他美育成果)。

“最美书香班级”是非唯一且可流动的。推选“最美书香班级”不是为了分出优劣,而是为了寻找并展示榜样。推选的最终目的,是推广。推广“最美书香班级”建设,最终使得学校的任一班级都成为“书香班级”。

三、推动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打造“艺友”交流共同体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以美养德”理念的重要体现。学校成立艺教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教务处专人负责,促进艺术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同时,从师资、时间、场地以及奖励等方面入手,推动学生艺术社团(兴趣小组、俱乐部等)的建设,开设各种适合学生的艺术项目,如文学、合唱、声乐、舞蹈、书画、摄影等,让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艺术社团,拥有一项艺术特长。

四、推进艺术活动全覆盖,打造综艺活动美育共同体

第2篇:二年级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学情操;教育;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国家开始大力推进青少年的素质化教育,要求在青少年的教育中要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注重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顺应时展的潮流,使得小学美术教学能够与时俱进,为儿童日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以人性化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参与和创作热情。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学等专业学科,对小学儿童美学情操培养展开研究,使儿童在掌握基本美术技能的条件下,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美学教育,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使其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生活,使美术回归生活的本源。根据教师能力的相关培训和国内外教材的查阅,笔者将培养小学儿童美学情操的方法总结为以下四种:

一、整体法与个性法合理结合

1、整体法

整体法是指将每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看作不同的整体,根据年龄发展阶段进行教学,主要分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和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等三个年级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历的积累,不同年级段的孩子对美学有着不同的认知,教师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相关的社会经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体教学。低年级段学生刚刚步入小学校园,他们审美情感主要依靠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因此这时候的教学要注重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教授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而对于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们经过了几年的校园生活已经开始慢慢形成社会经验,对于事物的美丑也有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更加注重同龄人的意见,这时候的美术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和对话,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以朋友的身份对其审美提出意见和建议。

2、个性法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在对美术的理解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然后在美学教育中根据其性格特点进行点拨。如有些孩子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课本第3课中祖国、家乡、和平等作品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在第15课中的自然、环保、科技等主题下积极活跃……教师要结合美术课本的编写结构来发现学生的培养方向,可能是时间上的古今,可能时地域上的中外,也可能是结构上的立体与平面,或是色彩上的冷色与暖色,以及更高级的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教师可根据儿童对美学的不同兴趣点,组织其参与不同类型美学作品的创造,在不同主题下引导其观察生活,动手实践。

二、直接法与间接法相得益彰

1、直接法

直接法是指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接性传递的美学元素,比如在教学时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声调语速等,以及教师在讲述相关案例时的个人意见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审美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评析某件作品时,老师给予鼓励的眼神或是带头鼓掌表扬,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也会给予学生无限动力,比如在进行美学元素探寻时,有些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教师应该对于这种勇于发言和积极思考的行为进行表扬,如果一味的批评或漠视,就会使得学生在日后的美术创作中缺少创作激情,对审美主题选择上畏首畏尾,难以打开思路。

2、间接法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模仿,也是孩子道德理念及生活方式塑形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美学情操培养要根据孩童模仿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美术作品赏析时不仅要注重作品本身美学价值的传递,还要向其讲述美术作品创作者的优良品质,讲述创作者在作品完成时所做的准备工作、努力方向以及寻找素材的方法,向儿童传达只有心灵美的作者才能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用典型人物范例进行间接式美学培养,如《七色花》作品中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美丽的,《图画里的声音》中民族自豪感是美丽的,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美学理念: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反复法和多样法相辅相成

1、反复法

贪玩是孩童的天性,很多孩子都是上课时左耳朵进,下课时右耳朵出,尽管在上课时认真听取老师的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存在着知识流失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美术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回顾上节课的大体内容,并请学生进行复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再一次回忆起上节课的知识点,也会因为老师的提问而进行课下主动对知识的回顾和温习。

2、多样法

积极采用我国教育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美学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参与感,在与同龄人的讨论中更能激发其竞争心理和参与热情,可以很好的打开其创作思路,扩大其对美学的寻找范围,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作品展示,二维到立体的变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或积极举办作品展,让学生们重视美术作品的创作,创作所带来的荣誉也能够促使其在生活中注重美学素材的积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科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探索新的美学领域。

四、总结

我国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加注重其精神内涵和心理美学的培养。在美术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中,美学情操对儿童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规律,在客观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家庭、学校、课堂等方面进行层层推进,关注儿童的成长特点,丰富其美学素养,改革教学方法等,能够为儿童未来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创作者健全、优秀的心理品格。

作者:王春丽 单位:吉林市昌邑区通潭路小学

参考文献

[1]戴高桃.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5-121.

第3篇:二年级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作为美术老师,需要自我评价,将自己的工作好好总结才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美术教师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美术教师自我评价范文一:时光如水,岁月如梭,有如雁过无痕一般,斗转星移,转眼实习已一年,回首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心中顿生了许多感触。这一年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些印记见证我这样一个新生的成长。

实习内容是小学美术课程,经过这一年的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到做一位老师的责任,与此同时,使我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使虚拟教学变为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

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

在日常生活上:以前我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半大孩子,而通过这次实习在工作上老师的帮助,使我养成了独立性,不再娇生惯养。

在工作上:我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到对工作认真,充满热情。

短短一年,令我感慨颇多,首先得感谢指导老师刘剑的细心点拨。收获是多方面的,诸如:言行举止,学习态度,生活作风等,令我终生难忘。一直以来,都知道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当我真真正正的走上讲台才体会到那三尺讲台不仅代表神圣,更代表一种责任。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面还是欠缺,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

2、课程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美术教师自我评价范文二:本人是xx师范学校准备毕业的学生,应学校要求,我到xx市师范中学高中部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很快的实习时间就到了,回顾这一个月的实习生活,感慨颇多。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一个月里,从老师们身上,我看到了为人师表散发出的耀眼光芒,给了我实习生活带很多启发性的思维,每次上完一堂课我都有深的感触:想要当好一名好的老师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这短暂的实习期里,从事着实习班主任兼美术实习老师的工作,积累了初步的班级管理和美术教学的一些经验,还从学生的身上深刻地体会到强烈的班级凝聚力和素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性。

教育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孩子们进行德育,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在学院领导及教务处、学生处等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在实习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全体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实习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实习,实习生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品尝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甘苦,懂得了为人师的责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今后走上教育岗位、献身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这句话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的分量以及作为教师的责任,这个月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是见证我这样一个全新的成长,使我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美术教师自我评价范文三:我叫张**,**区第五中学美术课教师,XX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在校期间连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同年年初分配到**区第五中学任教来到第五中学担任地理课,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当时那个班级是二年连续更换四位班主任的差班,工作中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大胆改革,重选班级干部,带领学生积极与科任老师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同时也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班级学习成绩各纪律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XX-XX年任班主任工作,XX年任初二美术,XX年7月至XX年7月任初一美术,XX年9月-XX年7月任初二美术,XX年7月-XX年7月初一美术,XX年9月-20XX年7月初二美术,20XX年7月至今因工作需要教初一初二两个学年的美术课。

XX年-XX年在省优秀教育成果评奖中,论文《****》获省书画展二等奖。

XX年在**区说、做、评大赛中荣获指导教师二等奖

美术教师自我鉴定5篇自我鉴定20XX年7月在市第二届师生书画展展评活动中以《***》获三等奖

XX年制作的《****》在**区第五届具书画展中获二等奖

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92年任教以来,一直以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三心”为动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广大师生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工作中我不断钻研科学育人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以不怕苦累的实际行动感召学生,以朴实端庄的人民教师形象教育学生,做到了为人师表,修德修才。

教育工作中,我把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面对有限的课时,我以改革精神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里的教学效益。把提高教学效益当作首要任务,把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课前精备,是指上课前把功夫下在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及教学方法上,特别是认真研究怎样“用最节省的时间、最简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并促使学生最快地转化为能力”。课上精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能力点、思路和规律,激活课堂气氛,教得生动,学得主动,充分发挥课堂潜在功能。课后精练,是指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上,本着质量高,数量少,内容精,方法活,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要求,精心设计,合理分配,严格控制作业数量。

先后担任三年时间班主任工作。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新路子。所带班级班风纯正,学风较端正。倡导“严谨、求实、启智、育人”的教风,不断加强自身师德,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国家、爱社会、爱他人的时代青年。

爱学生如亲人,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予以更大的支持,对成绩或生活情况较差的有自悲心理的学生予以鼓励和帮助,日常通过班会、团活、升旗、宣传栏等形式开展活动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竟选学生干部,树立起自强自立精神。我提出的“抬头做人埋头学习”的要求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教学中我认真的调查研究,虚心向同仁学习,对五中的老教师们,我一个一个地拜访求教。不断吸收别人的经验,以丰富自己,使自己成长进步的速度快,

班级管理中我能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气氛,尊重学生个性,具有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具有能激发学生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应该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对好质疑、好提“怪”问题、回答问题超越课本的学生,应持热情欢迎的态度。要鼓励学生超过教师,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遵循的准则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注重研究教学规律,精心组织教学,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

第4篇:二年级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一、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理念

第一,价值引领。和其他课程一样,主导美术课程设计与编制的首先是其价值取向和引领。体现在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中,则要求美术教材能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需求既是教材编写的显性价值取向,又是教材对学生的隐性价值引领。教材编写者应自觉把握、遵循这些主导价值并努力体现在教材编写的过程及其结果中。

第二,资源整合。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过程,也是对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的过程。参与编写的教师,不仅要有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还要具有对乡土美术资源整合的能力。这里的整合,一是指“美即生活”的客观性整合。因为,隐藏在乡土美术资源深处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人”对美的整体性认识。基于这种整体性认识,才可能真正把握乡土美术资源的特有内涵,从而体现在教材中。二是指“人即资源”的主观性整合。因为对于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说,美术教师不仅决定着这些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他们自身就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首要和基本的条件资源。这样,客观性整合与主观性整合的有机互动、融为一体,就达成了对乡土美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整合。

第三,全面适切。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适时、适地、适人的适切性原则。适时,即适应时代需求,做到与时俱进;适地,即适合本土需要,做到本土化;适人,即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做到以人为本。

上述三个理念,价值引领是核心,资源整合是关键,全面适切是目标,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只有真正把握了这些理念,才能编写出深受师生喜欢的乡土美术教材。

二、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方式

我国目前的学科课程一般分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其中,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则在于展示自己学校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特色。由此,在编撰乡土美术教材时应该注意充分体现乡土美术文化的特色并以地方美术教材的定位来思考,将其作为国家课标教材(省编中小学美术教材)的补充。

第一,编写内容的选择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基本专题展开:(1)当地书画名家、民间工艺大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如南通地区的王个移、赵无极、赵丹、高冠华、范曾、袁氏兄弟及张謇等;(2)乡土艺术作品传承:如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扎染、板鹞风筝、剪纸、农民画、启东版画等;(3)综合类艺术作品欣赏:如当地的建筑(民居、园林)、书法篆刻、摄影等。编写内容的安排不仅要考虑与时令、节气相对吻合,更应注意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生理发展与兴趣爱好等特点,同时在把握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注意体现乡土美术教材的特色。例如:南通乡土美术教材根据年级、内容共分为四册。第一册,小学低年级(一至二年级);第二册,小学中年级(三至四年级);第三册,小学高年级(五至六年级);第四册,初中(一至三年级)。第一册至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以民间工艺大师的作品、民间艺术为主。第四册的教学内容,以书画名家的生平和作品、综合类艺术作品为主。

第二,对于编排结构,宜采用单元式、单课式和单元、单课组合式编排结构。这种编排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传统的直线式与螺旋式(圆周式)排列方式更为开放、灵活,更有利于教材的弹性发挥。其编排方式是将课程资源中确定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单元或单课,每个单元或单课既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相对完整和开放,好比一个个“集成块”,每一块都是一个整体,既可以单独拿来使用,也能够组合起来达到更高层次的效能。教材只有在结构上具有了灵活性与开放性,在使用时才会更具优越性。

第三,编写体例较多采用综合课程这一课程模式。因为在挖掘地方美术文化时,必然会涉及到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宗教、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单靠美术学科是很难展开的。许多时候,“美术综合课程就美术本位来讲,它不是雕塑、绘画、设计、欣赏四个独立的领域,而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就美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来讲,它应该与其他学科教育(包括社会生活实践)协同起来,进行多元知识的揉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乡土美术教材编写中要把握的几点

教材的主体是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必须将学习内容与能力要求按照一定的科学逻辑组合而成,乡土美术教材也不例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第一,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学科知识与基本技能。要灵活设置乡土美术教材的学习内容,如在南通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中,就注重充分挖掘并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通过“扎染布饰设计”、“有趣的编织”、“别致的窗花”、“蓝印花布”等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承中学习和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

第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有效联系。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可以互相转换,探究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着力点。鼓励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项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及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乡土美术活动的乐趣。在组织学习活动时,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如在南通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中,设置了南通风筝、南通民居、南通盆景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生活中的美术元素。

第三,帮助学生实现知与情的整合,即要达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态度、情感、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最终落足点,好的乡土美术教材,不仅对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确立良好的审美观有帮助,还要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乡土美术教材在解决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方法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如在南通乡土美术教材《过大年》一课的设计中,通过剪窗花、写春联、贴门神等相关风俗,让学生感受本区域“年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美术教育的独特性在于不是采用抽象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直观的艺术品来完成这一重要的教育使命。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努力整理与开发丰富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并通过学习其审美与道德意义,最终使乡土美术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第5篇:二年级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教学方法 美育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是培养人对“美”的认识,使受教育者通过人与周围世界的美的关系而获得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由此确立自己美的品质,通过提高个体自身审美趣味和审美思想,培养主体健全的审美心理和创造美的能力。

由张法主编的《美育教程》一书将美育方式分为四个体系:(1)艺术体系中的美育;(2)文化类型中的美育;(3)自然风光中的美育;(4)现代都市中的美育。小学阶段“艺术体系中的美育”主要通过美术教育实现。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特殊性

人的生理和心理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别的阶段不同的特点。小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较快的阶段,因此小学教育必须极其注重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帮助和引导学生向更好方向发展。

1.生理方面

低年级(一到三年级)学生大脑重量增长较快,神经系统渐趋完善,7岁儿童脑重1280克(成人脑重平均1400克),9岁儿童为1350克。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并且形成后比较容易巩固。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大脑里已经有了线条及形状的概念,能够简单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但是肌肉控制、协调能力较差,手指的灵活度仍有差异,握笔不够熟练,所以画画时线条不是很流畅,造型也不是很准确。

高年级(四到六年级)学生的大脑已经基本达到了成人的重量(9岁儿童脑重1400克),神经系统已经基本完善。肌肉控制、协调能力提高,能够协调运用大脑、眼睛和手,能比较准确地用图、文或口头表达自己的想法。

2.心理特点

低年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并且学习愿望很强烈。他们能够意识到自身及周围的人和物,但是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把物品分类,既喜欢真实又喜欢虚幻,往往没有耐心,并且注意力范围随着年龄增长而扩大。

高年级学生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开始关注周围,更了解自身对于用视觉艺术折射内心情感的需求,他们对于自己的努力带来的益处的评价能力更成熟。

三、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从内容上看,美术教育可以从造型和色彩两方面入手。

1.造型方面

初等美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从形态上可以分为“二维空间造型”和“三维空间造型两大类,即分别认识平面形态、立体形态的造型方法和审美规律。在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上,二维造型主要有各种平面绘画、拓印画、纸片拼贴等;三维造型主要有插纸、折纸及各种形状的废弃物(各种包装盒、手套、袜子等)的再创造、捏泥娃娃、捏橡皮泥等。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占优势,小学美术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审美形象的形式、结构、样态的直观感受能力,引导他们把握对象的感性形式。

2.色彩方面

色彩教育是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是人自我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促进人的思维、感情、乃至人格的健康发展。

人的色彩感觉大体分为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两个阶段:直觉反应指人看到色彩后的直接感觉,思维反应就是人经过思考分析后对色彩的判断和选择。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直觉反应,所以学生一般偏爱对比强烈、鲜艳的色彩(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等),造成小学生色彩画艳丽、夺目、夸张、主观的表现特点。色彩教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如何在画面上组合好色彩使其产生美感,另一方面要诱发学生自身潜在的色彩美感。

色彩的画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表现物象光色变化,塑造体积和空间深度的写实色彩画,可称明暗画法;另一类是想象物象间的色彩组合,采取排除光影变化,追求平面、装饰效果的画法,可称为平面画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美育作为一个热点问题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美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能力有密切关系,是引导学生各方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学阶段的“艺术体系中的美育”主要通过美术教育实现,美术教育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通过恰当有效的方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达到美术教育的切实目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素质教育实施得到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第6篇:二年级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一)低中高年级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分析及主要措施:

低年级

一、低年级学生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习惯比较差,易失去注意力等。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起决定作用。如果能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始,那么孩子将自然地摒弃对美术课的畏惧感,从而激发对美术课的喜爱。

二、教学目的任务:

1、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

2、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

三、教材重点、难点:

1、学习有关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空间知觉,形象记忆,创造能力等。

四、主要措施:

1、精心准备,做好课前工作。

2、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中年级

一、中年级学生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分析: 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目的任务: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教学难点: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四、完成任务的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2、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高年级学生

一、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分析:

高年级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初步了解了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学习习惯比较好,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二、教学目的任务:

1、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的布局上注意开放性和立体性。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源自]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在美术活动中大胆的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习浅显的人物比例结构知识和面部表情的画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完成任务的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

2、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在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审美性原则

美术教学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思想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迸思想品德教育。

3、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浅显易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4、创造性原则

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5、实践性原则

教学应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师讲述与学生操作训练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眼、手、脑协调并用。

6、趣味性原则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考虑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的情况,采取面向集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成绩评定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使学生学好常用的、必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

2、教学中应注意将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画画、玩玩等活动和绘画、工艺、欣赏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3、在教学方法上不宜过分强调严谨的素描结构、透视规律、色彩原理等,以免束缚学生的自由想象和个性发展。

4、各地应努力创造条件,配备必要的美术教学设备,搞好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

第7篇:二年级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全程性评价 全面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 有效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在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美术评价方面也进行了有效地探究。但是,在评价上由于受到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使得美术教学评价相对滞后,在观念上和操作上也容易产生误区。

误区一(主观评价):我们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秀或合格或不合格),打上“优秀”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不合格”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

误区二(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误区三(单一评价):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从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

基于上述,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研究“课堂――课外――期末”三者结合的评价体系,是有利于贯彻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1 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性评价。

所谓“全程式”评价,即是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方式,针对《美术课程标准》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初始阶段(兴趣评价):美术课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物象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在美术课的初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三原色》一课中,学生对两种颜色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试一试。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给予肯定,并要适度组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主体性体验越强烈,参与的积极性越高,其效果越明显。

深入阶段(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想象是丰富而有童趣,在他们的想象中太阳会笑、植物会哭、猫和老鼠是好朋友……美术课当中,特别是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我设计的鞋》有的学生说要设计可以照明的夜光鞋,有的要设计装上轮子的溜冰鞋,还有音乐鞋、疗伤鞋、美容鞋、鞋形房、鞋形车等等,种类繁多,五彩斑澜。

终结阶段(结果评价):一堂课的终结阶段主要是指作业评价阶段。结果评价要把握审美尺度,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鼓励学生在创造思维上有所建树,体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表现能力。

在实施评价策略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品。在评价中要注意:因人而异,只要从态度上积极参与就应该得到肯定与表扬;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与个性,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是否有一定的想象和个性成分;允许学生修改,在修改中得到学会完善、提高: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自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灯方式。

2 建立课外活动的全面性评价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美术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学生能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美术活动。根据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特性,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

方式一:活动记录。评价并非是一次性的、可完成的任务,而是对每个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参与活动、发展个性的追踪评价。活动记录即对学生美术活动行为作叙事式的描述,特别是课外的实践和综合性探索活动,建立活动的档案,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由于记录易受教师个人观点、情趣、品味的影响,因而采用此法要注意下列三点:一是叙述要清晰,评价要简短贴切;二是为学生建立活动档案,加强过程性记录;三是每次活动结束教师要做好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方式二:代表作展览。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和开外艺术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展示学习成果的有效评价形式。我们在校园内设置一个美术长廊,以展示学生的作业、作品,显示学生的美术才能,证明他们的进步和成长,以激励的形式肯定学生美术学习的成绩。在学生作业或作品展示评价中,一是让学生个人自选代表作品,在自选中培养学生对作品评价的能力;二是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选择学生的作品:三是在展出的过程中可由学生组成评选小组对参选作品评分。

方式三:参加比赛。参加比赛是中高段学生美术的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现今,各级各类美术比赛征稿通知纷至踏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比赛,并将其取得的成绩也作为美术教学评价的一个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美术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健全了教学评价的机制。

3 建立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评价

美术课程标准也把美术评价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由此可见,在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中,假如教师单凭主观印象或一次绘画考核而确定学生的成绩,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学中应改进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价的方法,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依照年龄分成三个年级段,即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然后结合本校的实际,从“基础知识”、“造型表现”、“想象创新”、“欣赏评述”四个方面评价学生成绩。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测试为辅的评价方法,按基础知识(10%)、造型表现(20%)、想象创新(30%)、欣赏评述(10%)、平时成绩(30%)的累计分综合评价整体美术素质。

3.1 基础知识

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是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的,低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差,感知觉比较笼统,不宜过多强调。因此低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评价以学生是否认识大自然中基本色彩,是否理解用基本形概括和表现物象的造型方法;是否能在观察自然中感受美;是否了解单独纹样和二方连续的知识为依据。使基础知识的难度降低,让学生保持对美术的兴趣,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

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觉,但不精确,有意注意开始占优势。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基础知识的评价应以是否了解掌握浅显的色彩知识;是否了解点、线、面的运用,并能写生;是否从中感受到韵律和节奏的美感以及生活之美、现实之美;是否了解并掌握了四方连续知识为依据,可采用试卷形式进行必要的考查。

高年级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都有所提高和发展,对“时、空”观念也比较明确,理解记忆、抽象思维有一定的水平,有意注意占优势,并且能长久保持,兴趣稳定,模仿力创造力得到提高。考察评价以是否能掌握浅显的造型知识和美感规律;是否理解“节奏美感”;是否了解认识中国画的常用工具、画家、作品及基本表现方法;是否掌握初步的传统与现代设计基础知识为依据。

3.2 造型表现

低年级学生由于在生理上腕骨和指骨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心理上感知觉不够成熟,“时、空”概念模糊,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用绘画用具认识和描绘各种基本形,并能运用平面形的组合表现景和物;是否能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表现自己熟悉的人和物。

中年级学生主要是考察学生掌握透视现象、线描写生、色彩知识、画物体的结构比例和用水彩画、中国画的形式,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和制作简单的纸版画的能力。工艺制作方面考察学生设计二方连续、适合纹样的能力以及选用简单材料、用多种方法制作立体模型、运用纸工雕塑方法设计制作作品的能力。

高年级学生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明暗知识初步表现物象、取景的基本法、运用色彩知识淡彩描绘景物;设置一些具有主体性的绘画创作;在工艺制作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美术字的掌握情况、平面构成的设计、制作能力;泥塑的基础知识等。

3.3 想象创新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幼儿期间向儿童期发展中,注意保持时间短,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仍然有局限性,在评价方面主要考察学生以是否能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是否初步具有创造想象和创新性,感受自然与生活。

中年级学生具备了比较细致深入地观察事物与描绘事物的能力,并能感知抽象的立体和空间特征,能精细地描绘对象,观察仔细,创新性想象十分丰富。他们的成绩评价主要从考察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否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创新性。

高年级学生的感受能力强,有耐心,在观察事物时有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以及积极性、主动性,进行评价时要从是否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入手综合评价。

3.4 欣赏评述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低,理解能力差,考察以启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欣赏儿童优秀作品的能力。

中年级学生主要考察对自然的观赏和美术作品形、色、质感的认识,能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欣赏对象的初浅感受。

第8篇:二年级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外美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现状

1 西方美术教育发展史及现状

古代西方美术教育史最早可追溯到被后人称为“自由育”或“完全教育”的古希腊时代。雅典教育,这是古希腊对人进行全面教育的理想式教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盖伦认为可以将美术教育看作自由学科,其对绘画与雕塑的认识是这样的:一方面它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体力活动的性质。

西方中世纪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纯技艺性的工匠教育。当时的美术工作者被称为画家,独立的绘画公会直到1339年才在佛罗伦萨成立。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临摹名家作品和画模特,美术教育方法有所改善,更在乎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的培养。艺术家在这个时期才获得中产阶级的地位并跻身于知识分子阶层。著名艺术家阿尔伯蒂就主张尽力提高绘画艺术家的地位。学院式教育如美术学院相继诞生。达・芬奇学院于1498年诞生,是最早的艺术学院;佛罗伦萨绘画学院于1562年由著名美术史家瓦萨里倡议创办;波伦亚美术学院是1585年由卡拉奇兄弟创立;圣卢卡学院,1593年在罗马成立;巴黎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创立于1648年,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趋于系统性,是现代美术学院的雏形。这些学院美术教育发生重大转型的产物,其作用和意义重大。

近现代的美术教育在不同国家都呈现出更重要的位置。18世纪初,美术课被正式列入学校学习的课程表中。19世纪,图画课程被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以及俄国等普遍设置到普通学校里,普遍在普通学校设置了。1872年8月日本规定图画为小学14门必修课程之一。187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要求向居民社区中的15岁以上的学生教授图画。1873年史密斯建立了美国第1所教师培训学校――马萨诸塞州师范美术学校;1874 ~ 1877年组织了第1个职业美术教师协会――马萨诸塞州美术教师学会。[1]美国在90年代初提出了“DBAE”全面综合性美术教育,认为美术要向多元化发展,提出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美术创作、美学、美术评论和美术史。日本美术课从小学到高二的美术课均为每周2课时。法国1987开始规定美术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小学每周1课时,初中为2课时,高中为定向培养,重理科者选修美术,重文科者必修美术。美国中小学的美术课就已不单纯是绘画训练,而包括了雕塑、陶瓷、编织、金属工艺、摄影、美术史、美术批评等教学内容。[2]

2 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及现状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主要有博雅教育和实用教育。博雅教育之一是鸿都门学,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学校,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于公元1782年2月创立。博雅教育之二:宋代画院。由朝廷设立的皇家画院。五代时期公元891~965年的西蜀和公元937~975年的南唐开始设公立画院,为皇室服务。宋朝沿袭了画院制度,并加以发展,成立了翰林图画院。中国古代的主要教学方法:注重整体素养的提高;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由社会上属于匠的那一类人承担,具有实用性和物质性的特征,技艺包括了画、塑、铸、剪、刻、雕、漆、烫、磨、贴等技法。在中国历史上以官办形式进行工艺教育的只有少数几个朝代,如唐朝的少监府,聘用社会上技艺超群的师傅传授徒弟。

近代美术教育诞生的主要原因:洋务运动后,中国科学与实业的发展,催生了以图画教育为特征的美术教育出现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中。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其教学科目包括画法。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内分两部:主要有:1880年创办的天津电报学堂、1890年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和1895年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近代也是中国专业美术教育的诞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专业美术教育,刘海粟、颜文梁、徐悲鸿、林凤眠等贡献甚大。辛亥革命以后,我们的专业美术教育开始出现,并加速发展。1911年冬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美术专门院校――上海国画美术院成立。1918年4月5日,我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成立。1922年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成立。1927年秋中央大学艺术系成立。1928年3月,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成立。[3]

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第一,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美术课改称图画课,每周1课时,50年代初期是效仿苏联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是写生,包括素描、铅笔淡彩、水彩、命题画、图案和欣赏。1958年课程增加了中国画和工艺美术的内容。第二,“”期间是文艺大普及的时代,音乐、美术合称革命文艺课,是服务于政治的实用主义的美术教育。第三,70年

代末到20世纪末:1978年正式将图画课的名称改为美术课,小学一二年级为每周2节,三至五年级和初中三年为每周1节。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初审稿)》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初审稿)》提出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1990年首次提出包括艺术、音乐和美术,主要在高中三年级开设,是在《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提出的分科性选修的课程设置,1992年,教育部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1999年提出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小学阶段应该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应该以分科课程为主,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第四,2000年以后: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4]

在美术教育理论研究方面,近20年来,研究机构主要关注着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价值等课题,其中以师范院校美术教师为主体的研究者们为主。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主要研究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特点,重点研究美术学科发展趋势问题、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关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美术教育相关的思想研究、不同国家的美术教育比较研究也开始向更深更广层次开展。

3 结语

美术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财富,其发展史值得我们学习。美术教育的发展史是实践与理论认识的发展史,其中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以及国家政策制度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了解和熟悉美术教育史对今后美术教育发展十分重要,对深化了教育思想和美术教育改革起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 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M].无锡: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3] 潘耀昌.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第9篇:二年级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农村学校美术兴趣笔者在边疆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作为农村美术教育工作者,为了贯彻新课程精神,为了提高农村学校美术教学效率,我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特点,充分挖掘农村美术教育的潜力的资源,变劣势为优势,耐心地进行了农村美术教育的探索和研究。现就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谈一谈我自己的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了家长对美术课的观念

如今农村受到进城风和出国热的影响,年轻的家长不是到城里当农民工,就是到国外挣钱,家里剩下的家长百分之九十是老人。这些家长由于受到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只认为农村孩子出息的唯一出路是学好主科考上重点高中,根本不懂得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懂得美术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启迪智慧的作用;不懂得它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创造力。所以,教师课后留画画作业,家长认为画画是在玩,只让学生做语文、数学等应试课的作业,不允许做美术作业;学生购买美术工具,家长认为白花钱,只让他购买主课的学习用具,不给他们准备美术工具。为了转变这些家长对美术课的陈旧的观念,我利用家长会、家访和电话,和家长进行了反复耐心的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家长们对美术课的观念渐渐起了变化。他们逐渐认清了美术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占有的分量,认清了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懂得掌握如何绘画或制作手工的方法,它还能促进学生良好审美素养的提高,知道如何辨别美和丑的道理。家长的认识一转变,美术学习所需的纸、笔、调色板等工具都给准备齐全,还配合美术教师的要求,把上美术课所需的资料主动送到学校,保障美术课正常运行。总之,家长观念一转变,来自家长的压力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课堂效率也跟着提高。

二、开阔学生对美术的眼界,激发了兴趣

我校地处偏僻的山区小镇,镇里没有图书馆,没有书店,也没有影剧院等像样的文化设施,这严重限制了学生视野的开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画册、挂图等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了直观教育;组织学生到市少年宫去参观了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带领学生到市书店去观看和购买美术参考书,了解美术界成功人士的事迹。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三、针对农村实际进行改革,激发了兴趣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学校学生数越来越少。那是因为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把学生转到城里去上学;有的家长从国外挣钱回来在城里买房再把孩子转到城市学习;还有的家长在城里租房把孩子转过去。所以,我校学生数最多的班级只有8名学生,最少的班级只有1名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我向校领导请示后进行了复式教学,把六个小学班组成二个复式班进行了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二个小组,叫学生组成对子,安排高年级学生帮助和带领低年级学生,安排同年级学生进行竞赛,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

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地处农村山区,自然资源很丰富:校园内有小山,生长着很多种树木和野草野花,校园的后山上有果园,果园后有纪念碑……春、夏、秋三个季节,我经常带着学生到校园内的小山,古老的柳树下面,到后山的果园,到海军部队进行了野外写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学美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及时进行讲评,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的习惯,我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了讲评。在讲评中,我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叫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激起了学美术的兴趣。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采取一对一面批的做法,对其在绘画或手工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指导;如果发现一点点的进步,我就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此激发了该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评中,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讲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五、组织成果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