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范文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精选(九篇)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

第1篇: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解析

我国拥有五千年绚烂的历史文化,在这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语言文化一直是其中的精髓,从甲骨文到文言文,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我国的语言文化一直在发展,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依靠语言,因此,对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揣摩十分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应用,并阐述了汉语言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一、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解析及语言的应用

(一)人际交往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讲人际关系的社会,在社会关系中,交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然而,我国现代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培养,主要采用应试化教育的方式,重视学习书本上的语言知识,忽视了语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注重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又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二)阅读理解

在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理解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文学的理解能力取决于人们对语言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学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并不只是理解文学内容,需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学文字,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并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写作

应用汉语言文学进行写作,是一种静态的文学语言应用,应用汉语言文学进行写作的能力并不只是表现在人们的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文章中的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上,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对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工作中,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经验的总结能力和工作管理中的沟通能力,在学习中也可以很准确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1]

二、汉语言文学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习意识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却给我国人文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阻碍。由于社会上的一些人只重经济利益不重文化修养,造成“重钱轻文”的不良社会风气。人们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生活、经济利益方面,对于自身的文化修养过于漠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传承,人们对汉语言文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将不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二)对汉语言文学缺乏了解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人只注重汉语言文学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利益,却并不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和研究。另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研究非常枯燥乏味,在当今社会的浮躁风气中,很难会有人沉下心来研究汉语言文学的应用,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发展。[2]

三、汉语言应用和意境分析能力的提高途径

(一)培养人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识

要提高人们对汉语言文学应用和意境解析的能力,必须要培养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学习意识,通过开展汉语言文学辅导班,举办汉语言文学作品大赛,举办汉语言文学的语言交流活动,开办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角等活动,来培养人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识,使人们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另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加强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训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和意境解析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认知,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增加背诵、朗读、阅读量

阅读、背诵、朗读永远是学习语言最好的途径,增加学生汉语言文学的阅读量,通过反复大量地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印象。另外,可以通过重复朗读汉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语感,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背诵可以拓展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知识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比如每天的早读课可以用来朗读汉语言文学作品。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并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能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金.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4(4).

第2篇: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性;美学指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第3篇: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在此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入手,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及文化知识教学的相互关系,并分析文化因素教学运用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哈特曼(hartmann)和斯托克(stork,1981)曾说过:

“在语言学家眼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学家眼里,语言是文化行为的方式;在社会学家眼里,语言是社会集团的成员之间的互相作用;在文学家眼里,语言是艺术媒介;在哲学家眼里,语言是解释人类经验的工具;在语言教师眼里,语言是一套技能。”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不断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知识教学和文化因素教学的研究关注度同样日益升高。

一、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它跟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其他语言教学,属于同一性质。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又被称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赵金铭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认为,对外汉语研究是以语言学作为本体论的汉语本体研究,以心理学作为认识论的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以教育学作为方法论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以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学技术作为工具论的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赵贤州和陆有仪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文学教学或为了单纯传授知识;第二,对外汉语教学是外语教学,不是母语教学;第三,汉语有本身的语言特点;第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自身的特殊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

张占一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分为文化因素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文化因素,是指没有独立的单位(词汇)、形态标志(语法)和物理形式(语音),文化因素的体现,是在其它语言要素形式的表达中体现出来,如汉字、词汇、句子等的具体运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文化知识,是独立的语言系统,包括形式化符号化的价值观、习惯、风俗等文化意识,如:中国历史、中国道家思想和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指的是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中,所涉及的文化,它同语音、词汇和语法一样,为语言要素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知识指的是以专项的教学主题和教学活动等形式进行的,有系统的教学环节。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的异同体现在,文化因素属于语言基本要素,存在于语言形式之中,文化知识属于文化体系。文化因素教学的实现,通过语言的内在逻辑体系,借助于语言任务的完成达到实现文化因素教学的可能性,没有明确的系统性。文化知识教学,需要根据特定的课程设置要求,按照明确的课堂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教学。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及文化知识教学的关系

文化知识教学,是指开展系统专门的课堂教学、讨论等实体教学形式,使学习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知识教学同语言教学是两种相互并列的教学形式,文化知识教学强调对文化知识的传授,语言教学注重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语言教学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文化因素教学。

吕必松提出:“影响语言理解和使用的文化因素隐含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即文化因素需要通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林国立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体现着两种关系,“文化因素和语言的下位关系、文化因素和文化的下位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因素是语言的一部分。”因此,文化因素教学应在语言教学中进行,实质上是借助语言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的课堂教学。

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借助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中内含的文化因素,在能够完成基础语言教学与学习任务的同时,使学习者吸收目的语文化。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语言因素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融入一定的文化成分,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基础的语言教学是主体,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比重不应超过百分之三十。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运用

季羡林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科学技术、风俗礼仪等,精神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即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文化因素教学融于语言教学的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将文化因素教学融于课堂实践教学中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教学侧重点也不同。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在每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全面、自觉的加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将文化因素教学融入语言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达到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汉语的目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胡同”、“苏州园林”时,可以传授相应的中国传统建筑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解释“龙井”、“普洱”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茶文化;讲解“徽菜”、“川菜”等词汇时,介绍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等。对于初、中级学生来说,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了中国文化知识,有益于提升学习者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除了讲授词汇和成语的表面意义之外,还需要介绍精神文化方面的知识,讲解较深层次的引申意义。

2.针对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学习者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来自“汉文化圈”以内和以外的学习者,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汉文化圈”以内的的学习者,比如韩国、朝鲜、日本等国的学习者,其本民族的文化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对“汉文化圈”内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知识比较容易,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于欧美等“汉文化圈”以外的学习者,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反差。这些学生听中国人说话,往往只能理解字面上的含义,无法领会其文化内涵。比如,在中国,人与人初次见面时, 常自谦地说自己不好、不足等等,欧美人不能理解,甚至信以为真。对于“汉文化圈”以外的学习者,在文化因素教学时,注意适度与适量,要解释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等他们的语言及文化知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因素教学。

参考文献:

[1]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第4篇: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在此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入手,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及文化知识教学的相互关系,并分析文化因素教学运用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哈特曼(Hartmann)和斯托克(Stork,1981)曾说过:

“在语言学家眼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学家眼里,语言是文化行为的方式;在社会学家眼里,语言是社会集团的成员之间的互相作用;在文学家眼里,语言是艺术媒介;在哲学家眼里,语言是解释人类经验的工具;在语言教师眼里,语言是一套技能。”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不断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知识教学和文化因素教学的研究关注度同样日益升高。

一、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它跟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其他语言教学,属于同一性质。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又被称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赵金铭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认为,对外汉语研究是以语言学作为本体论的汉语本体研究,以心理学作为认识论的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以教育学作为方法论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以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学技术作为工具论的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赵贤州和陆有仪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文学教学或为了单纯传授知识;第二,对外汉语教学是外语教学,不是母语教学;第三,汉语有本身的语言特点;第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自身的特殊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

张占一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分为文化因素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文化因素,是指没有独立的单位(词汇)、形态标志(语法)和物理形式(语音),文化因素的体现,是在其它语言要素形式的表达中体现出来,如汉字、词汇、句子等的具体运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文化知识,是独立的语言系统,包括形式化符号化的价值观、习惯、风俗等文化意识,如:中国历史、中国道家思想和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指的是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中,所涉及的文化,它同语音、词汇和语法一样,为语言要素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知识指的是以专项的教学主题和教学活动等形式进行的,有系统的教学环节。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的异同体现在,文化因素属于语言基本要素,存在于语言形式之中,文化知识属于文化体系。文化因素教学的实现,通过语言的内在逻辑体系,借助于语言任务的完成达到实现文化因素教学的可能性,没有明确的系统性。文化知识教学,需要根据特定的课程设置要求,按照明确的课堂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教学。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及文化知识教学的关系

文化知识教学,是指开展系统专门的课堂教学、讨论等实体教学形式,使学习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知识教学同语言教学是两种相互并列的教学形式,文化知识教学强调对文化知识的传授,语言教学注重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语言教学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文化因素教学。 转贴于  吕必松提出:“影响语言理解和使用的文化因素隐含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即文化因素需要通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林国立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体现着两种关系,“文化因素和语言的下位关系、文化因素和文化的下位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因素是语言的一部分。”因此,文化因素教学应在语言教学中进行,实质上是借助语言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的课堂教学。

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借助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中内含的文化因素,在能够完成基础语言教学与学习任务的同时,使学习者吸收目的语文化。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语言因素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融入一定的文化成分,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基础的语言教学是主体,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比重不应超过百分之三十。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运用

季羡林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科学技术、风俗礼仪等,精神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即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文化因素教学融于语言教学的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将文化因素教学融于课堂实践教学中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教学侧重点也不同。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在每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全面、自觉的加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将文化因素教学融入语言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达到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汉语的目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胡同”、“苏州园林”时,可以传授相应的中国传统建筑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解释“龙井”、“普洱”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茶文化;讲解“徽菜”、“川菜”等词汇时,介绍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等。对于初、中级学生来说,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了中国文化知识,有益于提升学习者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除了讲授词汇和成语的表面意义之外,还需要介绍精神文化方面的知识,讲解较深层次的引申意义。

2.针对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学习者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来自“汉文化圈”以内和以外的学习者,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汉文化圈”以内的的学习者,比如韩国、朝鲜、日本等国的学习者,其本民族的文化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对“汉文化圈”内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知识比较容易,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于欧美等“汉文化圈”以外的学习者,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反差。这些学生听中国人说话,往往只能理解字面上的含义,无法领会其文化内涵。比如,在中国,人与人初次见面时, 常自谦地说自己不好、不足等等,欧美人不能理解,甚至信以为真。对于“汉文化圈”以外的学习者,在文化因素教学时,注意适度与适量,要解释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等他们的语言及文化知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因素教学。

参考文献:

[1]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第5篇: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范文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情感理解较差等方面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很多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一味的知识学习和知识灌输使得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较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够理想,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长此以往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态度,不利于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渗透[1]。

(二)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

站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却又紧跟时代脚步的专业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具有比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它能够通过专业的知识来反馈社会,同时也能够展现自我价值,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是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等问题。很多学生无法明确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价值,只是为了学习甚至考试而学习,却忽视了汉语言文学的真正价值,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很难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价值认知程度不足[2]。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3]。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及认知能力,进行适当的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

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

(二)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文字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众多文学作家智慧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能仅仅的“照本宣读”,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所渗透的情感态度等等。比如在李白的千古佳作《行路难》当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当中,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等词汇描述出了李白美好的愿景,云中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眼中希望的影子。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将汉语言文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汉语言文学作品是作者对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和外化。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情境,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并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写的内容、所塑造的场景进行联想,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

第6篇: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现代汉语 双宾语 英语语言学视角

引言

语言学涉及范围广泛,涉及了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种理论认为在创建学习以及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都要通过人们的认知去对这些过程进行解释。从英语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的双宾语结构进行研究,由于不同的语言存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差异,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从“五四”运动开始,我国的汉语形式得到了全新的发展,白话文替代了传统的文言文,形成了现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现代汉语的基本功能。在对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国外很多语言学的理论以及研究的方法都能够对汉语的研究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但同时由于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语言理论有所不同,因此也会对现代汉语结构的研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双宾句是语言学研究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个重点项目,在对双宾语结构进行研究时应该要对所利用的语言学理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在研究汉语文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汉语文学为基础进行研究,才能更加贴近现代汉语的特点。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及其在双宾语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在语言学基础上对语言结构进行研究时一般会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即语音、词汇、语法。在语法的研究过程中对于词类以及语法成分的对应关系的研究较多,对于一个句子成分的研究比较多。即在分析句子结构时会考虑一个句子由哪几种成分构成,哪些词语在句子中担任主语、谓语、宾语等。对于双宾语结构而言,是现代汉语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宾语主要是对能够进入双宾语的动词进行分类,不同的学者对于双宾语有不同的定义。比如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一种外动词,即人与人之间进行事物交换的一种动作,比如送、寄、赠、给、赏、吩咐等,一般都会有两个名词与动词进行组合而形成的词语结构就叫做双宾语。另外有学者认为一个动词的后面可以接两个宾语,一个叫做间接宾语,即动词所表现出来的动作所影响的人;另一个是直接宾语,指的是动词所代表的具体行为。双宾语一般可以分为四类,即给予、取得、教授、借。如果以动词为核心对双宾语进行分类,则可以对动词后面的两个宾语进行很好的理解。当前有很多学者利用双宾语的概念以及含义对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句子结构进行研究,这种研究的方法从很久之前就开始出现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双宾语的研究上对于双宾语动词的语义特征的研究较多,这些研究一方面拓宽了人们对双宾语动词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对汉语研究进行了细化。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是对语言的结构进行描写,对语义的考虑较少,因此对汉语双宾语句子的研究,如果只是利用英语语法的理论和视角,则很难找到一种对现代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进行解释的合理的方法。

二、生成语言学理论与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生成语言学理论是在1980年之后出现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在现代的语言学研究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真正了解这种理论的人并不多。有学者认为,这种理论与英语一样,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双宾语和与格结构,而且双宾语结构是由与格结构衍生而来的。经过一定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两种结构之间是没有转换关系的,但是从生成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法结构之间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这两种不同的结构之分,在结构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是得出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之间没有相互转换的关系的学者,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语法结构的深层以及表层结构的叙述都不够详细,因此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当前仍然在研究之中。在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利用英语语法的理论进行研究,还引入了与格语法的理论,对双宾语进行研究时可以看出,双宾语结构中比较理想的动词一般都是三价的,比如“施事+V+与事+受事”,其中一个动词和三个名词性的成分之间进行搭配,当动词进入到双宾语结构中之后就具有了三价动词的特征。

三、从功能主义、认知学派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汉语双宾语结构进行研究

在英语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认知功能是一种重要的基础。从功能主义和认知学派的角度出发对双宾语结构进行研究是英语语法研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如果将其运用在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研究过程中还有一定的缺陷。英语语言学中的形式语言学对现代汉语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对此功能主义语言学也开始积极渗入到现代汉语的研究过程中来。有学者讨论了功能语法和现代汉语研究之间的问题,经过研究指出现代汉语的使用者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混杂的特征,这种特征在汉语里的表现变得更加明显,比其他语言要显著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过于相信自己的语言感受,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在汉语研究过程中使用功能语法的理论进行研究,对于汉语的深入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功能语法更注重从语言的外部对语言进行研究,对语言的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对于语言研究来说,更多的不仅是要从外部环境着手,还要加强对语言本身特征的了解、对语言深层结构的理解,才能促进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掌握。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语言的研究开始加强了对语言现象的解释,有的学者在对语言进行研究时还加入了更多心理学、哲学等相关的理论,形成了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试图通过对人们认知情况的分析来揭示语言现象背后的一种深层次的原因,认知语言学对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构式语法理论中。在构式语法理论中,从句式角度对汉语中的双及物结构式进行研究,认为有的动词之所以能够进入双宾语结构中,是因为在不同的句式中句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结构赋予功能,使得本身不具有该动作意义的词语在特定的句式中也具有了动词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含义。但是,由于“语言哲学观模糊不清”,这种语言学研究理论本身就存在一种缺陷,在理论上还有一定的理论问题,因此用这种方法对现代汉语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应该要走独立的道路

在现代汉语结构的研究过程中应该要走独立的道路。其他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有的理论可以借鉴使用,但不同语言的产生本身就具有不同的背景,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照搬其他语言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我国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借鉴了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从传统的语法理论到结构主义,然后到功能主义理论和认知语言学和英语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些理论并不能够完全适用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任何一种食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语言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产物,因此也具有这种特性。在西方语言学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各种语言学的理论,本身就是以西方形态的语言为基础,对于汉语的结构并不一定适合,如果一定要用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对汉语结构进行研究,则会对汉语语言结构内涵的展示以及人们对汉语结构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削弱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理论对于汉语的语义、语型、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没有考虑进去,与汉语的事实之间会存在一种格格不入的问题。长期的研究表明,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引入一些国外的理论,并不考虑到现代汉语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就不能很好地了解现代汉语的本质。语言作为一种人类认知以及表达认知的方式,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形成都会具有一定的背景,语言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民族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哲学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人类的语言不仅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差距。进行语言的研究,只有将语言之间的共性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个性进行有效地衔接,才能开辟一条独立自主的语言学研究道路。现代汉语研究想要走独立的道路,也不能完全脱离西方语言学的研究理论,应该是在引入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结合汉语的本质以及内涵对汉语的内容进行研究。西方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些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办法也可以积极地利用。

结语

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学者对汉语的结构、语义等方面内容进行研究。在对双宾语结构的研究过程中引入了很多西方语言学研究的理论,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对于现代汉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应该要辩证地认识这个问题,将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与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进行结合,从而加强对汉语结构本质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吴克炎.汉译英过程中正反转换法的语用、修辞功能[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2]徐海.双宾构式在英汉学习型词典中呈现效果的实证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

[3]莫启扬.英语双及物结构的认知语言学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

[4]赵东升.英语双宾结构后接不定式短语的句法和语义解释[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4).

[5]张宝胜.与双宾句相关的两个问题――兼论“描写”与“解释”的关系[J].汉语学报,2006(02).

第7篇: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教材 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文化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教学也应该包含文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逐渐被语言学界重视。现在,对外汉语学界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多学者从对外汉语的教学法、文化因素教学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至今尚未有人对对外汉语教材的文化因素做实际的定量分析,专门针对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的融入方式的研究就少之又少了。

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是文化因素融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教材中的文化项目基本上只是作为一些“因素”零星地就散布于语言材料中。留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如果没有很好地进行文化融入,学生在以后的汉语学习和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就会遇到许多困难。另外,由于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在初级阶段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是首次出现,因此在初级阶段教学中,一开始就应该挖掘它,以便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于是,怎样对汉语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进行文化因素方面的融入和教学,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这就需要给外国学生呈现一幅中国社会众生相,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人的言语表达背后隐含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以及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所以,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融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外国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若不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则定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强烈的文化不适应感甚至还可能带来一定的文化冲突,在学习汉语时也势必影响相关语言要素的理解,这就是“入乡随俗”、“入门问禁”的重要性。(2)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观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特征,要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思想观念和心理特征,这也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引起交际障碍的文化因素。(3)中国的基本国情,即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包括地域分布、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基本的文化常识。这些基本国情方面的知识虽然与语言结构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对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掌握中国的基本情况是他们学习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基本前提。结合以上分析及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的特点,本课题拟从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民族观念,以及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方面入手,将文化因素细分为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社会人文、价值观念、象征观念五个角度,每个角度再细分子类进行研究。

周思源(2006)在《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中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是外国人学习、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需要掌握的那种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除语音、词汇和语法以外必须让学生掌握的语言要素之一。”为了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和“文化”区别开来,周思源先生将前者称为“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一个语言教学的概念,只有在语言教学中才有意义。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对学生来说,和语音、词汇、语法一样,是语言内部的一个独立的知识系统,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王魁京(1993)认为语言要素中蕴涵着文化因素,许多语言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对施教者来说,如我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由于所教的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再加上其他原因,对跟本民族语言相维系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现象常常习焉不察。从学习者一方说,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了解一种新的文化,又由于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在本民族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形成的,当他们在第二语言学习活动中,接触、感知新的文化现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时,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对立和行为方式上的不适应、不和谐,也就是说存在文化适应的问题,或者说跨文化的问题。”

赵金铭(2004)指出:“所谓的文化因素,是指跟目的语的理解和用目的语表达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具体来说,这类文化因素体现在目的语的词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规约作用。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同时揭示语言中所包含的这类文化因素,就无法理解这种语言、更无法正确地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而这类隐含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系统中的文化因素,外族人无法知晓,本族人又熟视无睹,因此往往造成文化上的冲突和交际上的障碍。只有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语言交际进行系统的对比,才可能揭示出包含在语言中的这些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魏春木.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学报,1992(1).

[3]王魁京.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与第二语言的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6).

[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8-109.

[5]李蒙蒙.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融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5).

[6]张晓馨.对外汉语零起点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4).

[7]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8]杨寄洲.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隐性语言 古代汉语修辞 教学研究

潜显语言的理论是在上世纪末逐渐形成的,是一种语言观念,表示着语言发展的形式。在我国,王希杰先生最先提出了此理论,在他认为,语言是由显性语言和隐性语言共同组成的,语言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一、隐性语言与显性语言

隐性语言也就是潜性语言,潜显语言都是相对来说的,显性语言是表现在表层的、得到社会大众认可的并被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潜性语言表达的则是潜在的、还没被人们使用过的语言现象。索绪尔说,语言在发出之前其实是隐性存在的,它存在人们的脑海中,但却并不能被看见摸到,不能直接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音位是属于语言的,但它也是隐性的,没人能发出一个音位,能发出的也就不再叫做音位了,它就成为言语中的声音了。而这里所说的言语和语言是相对的,言语就是显性存在的,言语可以直接的出现在我们眼前,被我们认识和理解。随着潜显语言理论的提出,隐性语言也加入了语言学的探索研究中,这不仅增大了研究语言学时的研究视野,还有利于研究者发现更多更新的研究方法,强化人们对语言学的理解和解释能力,使语言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品味大大提升。

二、古代汉语修辞教学

在古代的文章、文献中都不难发现古人对修辞的重视。而古代汉语中的修辞也随着文学世界的不断进步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修辞学。在语言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古代汉语修辞研究的意义仍是重大的。

在研究古代汉语修辞时,一般采用对比的方法,即通过对古现代汉语修辞的对比来详细的分析古代汉语修辞。首先,要做的就是区别两者中有无不同观念,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有的放矢。这里所说的有无,就是指古汉语中的某些修辞方法是被现代汉语继承了,还是消失了,如果消失了,那么这些修辞就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了。其次,就是应用现代汉语的词汇、语音等对古代汉语中的修辞进行翻译、解释,阐明其在文化中的重大意义,使学生能更加具体、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接受。最后,要通过古代汉语修辞教学使学生扩大眼界,并在今后表达语言和写作的过程中词汇、修辞不再匮乏、单一。

三、隐性语言在古代汉语修辞教学中的表现

修辞是语言要表达的效果,修辞学也就是表达语言效果的一门学问。以往的古代汉语修辞教学都是应用显性语言教学的,这种教学方式重视的是利用显性语言表达实事和修辞,极少注意到隐性语言在古代汉语修辞中的应用。因为语言是隐显性语言的整体,所以在进行语言研究时必须要两者结合,研究的结果才完整。

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隐性语言。隐音、隐词、隐句等就是隐性语言的表达现象。隐音,就是相对显因来说的,显音就是已经被大众认可并且已经在使用的语音,相反的便是隐音,隐音虽然现在未被人们认可和使用,但却可能存在过。从很多的记载中,都可以发现汉语的语音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隐到显的循序渐进发展过程。相同的,隐词是对应着显词来说的,就是未被社会认可的,但可能存在过的词语。

比如,现在人们所说的眼睛、建房、角落三词,在古汉语中被称为目、起房和阁落。现在不常用的后三个词汇也就是所说的隐词,但它们都曾在古汉语中被经常使用。古汉语中的最后一个隐性语言就是隐句,根据上述的隐音和隐词,不难得出隐句的意思,就是相对显句的,现在未被人们认可的,但可能存在过的句子。

四、隐性语言在未来古代汉语修辞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都是以显性语言为主的,古汉语修辞教学也不例外,使用显性语言教学,力图增加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提高其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不但教学的方式以显性语言为主,教材的编写也是全部使用显性语言的。在显性语言的全面覆盖下,导致了学生只掌握了修辞相关的显性知识,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却没有多少提升。语言是两种语言的整体,即隐性语言和显性语言。两者中隐性语言还在语言整体中占绝大部分。但是在日常的古汉语修辞教学当中,学生却只接受到了有关于显性语言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只是接受到了全部知识中的一小部分,学到的知识也一定是极其不完整的。所以在古汉语修辞教学中加入隐性语言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隐性语言在古汉语修辞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身地投入到古汉语中去,例如,在学习一首古诗前,可以给学生一个上句或一个不完整的句子,让学生自己想象然后填写,在感受原作者感受的同时,也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感受;或是可以让学生对原诗进行改编,加入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古汉语的印象,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

2.设置场景和语境

通常,不同的情况下,所说的语言也不同;或是同样的语言在不同的环境下的意思不相同。在学习古汉语修辞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这是在什么场景下发生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体会这些古汉语在相应场景中的意思,感受自己在过程中的思维变化,使其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修辞。

五、结语

在研究语言时切记不要片面,不但要探索研究显性语言方面,还应在隐性语言研究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因为语言中的主体是隐性语言。隐性语言理论的出现不仅完善了语言,还为可能出现的新语言提供了依据。隐性语言的出现还为古汉语修辞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所以在古汉语修辞教学中更应该将显隐性语言结合,这样才能使传授的知识更具全面性和完整性,课堂上的气氛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能提高学生理解古汉语修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美君,金宝翠.兼容并包,和而不同――从文化差异看交际法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10,(12).

[2]李林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教学研究述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第9篇: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 要: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以便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一、绪论

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语言教学的科学,语言学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语言学概论从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即语言观的角度,给语言教学以宏观指导,影响到对语言教学的性质、目标、原则和方法的认识,从而成为不同的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要有坚实的语言学基础。在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语言学概论也往往被设置为专业基础课。据观察,目前该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教学目标没有结合对外汉语专业实际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在对外汉语专业开设,应注意联系汉语教学的实际。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忽视了对外汉语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差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测试等方面没有做出区分,使用同一套教案进行教学。这必然造成教学没有针对性,不能满足对外汉语专业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没有协调好与现代汉语课的关系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与《语言学概论》(叶蜚声、徐通锵著)的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尤其是语音、词汇、语法几个章节内容重复较多。如语音部分都讲语音单位、语音要素、语音的属性、元音辅音的发音、音位划分,而且举的例子都是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材料,这就使教师和学生认为语言学概论的一些章节内容是现代汉语课内容的重复。对于这些内容,有的教师只简单串讲一下,做一个复习,有的教师则干脆省去不讲。我们知道,不同课程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现代汉语语音部分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运用语音学的原理,系统讲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使学生对普通话有完整的了解,从而具有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广普通话的能力。而语言学概论是在介绍语音学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音系学的研究,关注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初步掌握确定一种语言音位的方法,了解区别特征在音系中的作用。所以,两门课程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差别。教师应在备课时注意区分两门课程的内容,补充不同语言语音或方言语音的例子,避免简单重复。

(三)教学方法保守,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语言学概论属于理论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传统教学中多采取讲授法,教师单方面的讲授,甚至照本宣科式的讲授,使学生认为语言学很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另外,教学中列举的语言事实拘泥于书本,局限于书面语,脱离生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在我们的调查中,语言学概论课成为大多数学生认为较难的一门课。

这些问题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迫切需要对面向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目前学术界对语言学概论课改革的研究大多数是从中文专业教育出发,为了适应中学语文教学需求,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充分,成果也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然而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却比较少。本文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二、教学改革

(一)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教学目标要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类型而有所区别。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把对现代汉语知识的认识提高到对人类语言普遍性知识的认识,对母语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借以提高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础。而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应体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语言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具体包括:

1.掌握语言结构的特点、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及语用的基本规则和特点,了解其它语言的相关特点和规则。

2.比较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汉外语言对比分析,熟悉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言语现象,分析外国人使用汉语的言语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

一方面,我们可以及时更换最新教材。语言学概论的教材基本以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语言学理论迅速发展,各种流派纷纷出现。新的形势要求课程能够反映语言学发展的实际。最新修订版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反映了最新的知识和观点,主要表现在语义与语用、语言接触、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以及语音部分等方面,修正了个别观点和材料,如关于声母“r”的发音描述由卷舌浊擦音修正为卷舌近音。另外关于文字的单位及文字的特点及分类划分也有修改。修订版教材体现出了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的新进展,尤其是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要调整教学内容。首先,要体现语言观的发展,从立足于语言本体、静态剖析语言结构到立足于语言的社会功能、动态考察语言外部关系。教学内容加入语言与外部经验世界的关系、语言与所在社会的关系、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对知识有意识地向外延伸,引进当代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如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学科动态。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语言学作为基础学科既有其学科魅力和学术价值,同时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门领先的科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有区分有侧重地对待交叉内容

现代汉语是个体语言学,研究现代汉语的结构和特点。而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在共时结构上的共性,探求人类语言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规律。语言学概论课教师在讲述与现代汉语交叉的相关内容时,要以语言系统性为纲领统领各个小节内容。例如语音部分,现代汉语课重点讲授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针对学生母语指出学习普通话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语言学概论课就应该从宏观角度介绍语音理论,不能局限于现代汉语,不能把适合现代汉语的术语照搬过来,例如不能采用“声母”“韵母”。把重点放在音系学研究上,重点讲授音素与音位的关系、音位的划分、音位的聚合、语流音变等。另外在音素的发音讲解中,重点讲解汉语中一些有标记的语音,如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舌尖后辅音的发音、儿化音的发音等。另外还应补充外语和方言中的一些音素的发音实例,让学生由对普通话语音的了解扩展到对其它语言或方言语音的了解,更深入认识语音的特点和性质,能够从音系学的角度分析汉语语音特点,了解汉语语音学习的难易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 "

再如文字部分,现代汉语课程从汉字的特点、构造、部件及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等方面讲解汉字知识。其中笔画、笔顺、现代汉字构造等内容对汉字教学有很大帮助,现代汉语课上我们可以更强调汉字的笔顺、结构、字形与读音的关联、偏旁与意义的联系等问题。另外很多汉字圈国家的学习者能够书写繁体汉字,所以繁体汉字的识别也应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应该具有识别繁体字的能力。而语言学概论课则阐述文字的起源、发展、类型与改革问题,重点讨论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这样两门课程的知识就可以相互补充,各有侧重,不会重复。

(三)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教学观察和调查,不论是中文还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学概论课都抱有畏难情绪,没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觉得理论性强、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生活。面对这一普遍现象,很多教师也都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和途径。王健(2005)提出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课后辅导几个环节作出了新的尝试。洪水英(2006)从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出发,提出了把握课程特点、重视知识的理解与体验、重视语言体验与多媒体化三个方面的教学建议。罗耀华、柳春燕(2008)谈了创新教学的尝试,提出了启发式、点拨式、研讨式教学法。这些研究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都没有提及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没有注重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教学实践,为了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1.精讲多练

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要善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善于分析和总结知识。如语言学流派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根据教师给出的参考资料进行自学。每一种教学法理论都有一定的语言学理论作基础,通过对语言学流派观点的分析,了解教学法理论的语言学背景。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掌握某种教学法的实质,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法。再如讲授“句法分析”部分时,教师可以先讲授分析句子的几种方法,再给出大量例句,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句子分析,点拨学生总结出各种句子分析法适用的情形,然后举出一些留学生的偏误句子,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句子分析法分析偏误,并进行改正。学生能够把分析句子的方法运用到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上来,对语言学的兴趣自然就提上来了。

2.互动学习

语言学概论课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必然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讲到“语言的功能”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观察语言功能的表现,讨论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人际互动功能、思维功能,能够对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得理论观点更加生动具体。另外在讲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学生可以结合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发展过程和特点来讨论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结合留学生的交际失误讨论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在课堂上下,多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研讨,为传统的课程内容传授开拓了很大的空间。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深入全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也要求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

3.实践调查

根据相应章节的内容,我们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方言语音调查、外国人汉语语音偏误调查及描写、书面语规范化调查等。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践报告。通过语言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训练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其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代社会用语出现了巨大变化,各种新的语言现象精彩纷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语言生活的影响都有明显表现。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言,研究身边的语言使用情况,对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商店店名、市内理发店名、楼盘名称、街道名称、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及文化因素。这些调查报告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引导学生思考及解决语言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获得满足感,进而产生对语言学的学习兴趣,也为以后从事语言研究做了一点的准备。

三、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要具备综合全面的专业素质和知识,这使得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与相关专业的课程存在密切联系,但又具有专业特色。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引起对对外汉语本科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教学的方法,为培养更多的对外汉语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5.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1,(1).

[6]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

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4).

[7]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常熟理工学

院学报,2005,(5).

[8]洪水英.语言学概论教学法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