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疾病调理范文

慢性疾病调理精选(九篇)

慢性疾病调理

第1篇:慢性疾病调理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门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态。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评定,并与129例正常人对照。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躯体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均差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

【关键词】肺疾病;阻塞性;问卷调查;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状态

Investig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and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ch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in community outpatient clinic.Tang Xiuguang,Wu Xiangwei,Lai Wen.(The outpatient departmet,Jiangbin Hospital,Nanning Guangxi 53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quality of life(QOL)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atiemts with chronic od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 in community outpatient clinic.Methods:A total of 136 patients with COPD and 129 normal control subjects were tested with general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OLI-74) and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Results:Health dimensional degree,psychological health dimensional degree,social functional degree of patients with COPD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normal control subjects,which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all P

【Key Words】 Pulmonary;Disease;Questionnaire;Quality of life;Mental health statu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r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疾病。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肺通气功能受限致使患者的活动耐力下降,日常活动逐渐减少,最终脱离社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为此,笔者对江滨医院管辖区内门诊中COPD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为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整体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COPD组选择2006年3月~2008年6月在江滨医院社区门诊就诊的COPD缓解期患者136例,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2002年发表的《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排除支气管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重叠或难以鉴别的患者、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患者。其中男128例,女8例;年龄56~78岁,平均(62±12)岁;病程5年以上,其中10~20年86例;文化程度:大学38例,中学82例,小学22例。

对照组为2007年3月~2008年6月来医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者,体检结果均正常,自愿参加测试共129例,其中男117例,女12例;年龄50~76岁,平均(60±15)岁:文化程度:大学41例,中学63例,小学25例。

两组受试者均享有医疗保险,已婚,无独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在调查者给予统一指导语的前提下,两组自愿填写下列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3]、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最后由调查者收集数据由专业人员进行评分。

1.3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调查对象GQOLI-74、SCL-90、SAS、SDS评分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调查数据由专业人员核准记录无误后输入微机,并采用SPSS 7.0程序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调查对象GQOLI-70评分比较:COPD组在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均差于健康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物质生活维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12.2 两组调查对象SCL-90评分比较:COPD组在总分、躯体化、焦虑因子、恐怖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2。

2.3 两组调查对象SAS与SDS评定结果比较:COPD组SAS均分为(43.63±7.26)分,对照组为(38.25±5.44)分,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SDS总粗分的界线为41分。136例患者其中35例有抑郁,占25.7%,大多数为轻中度抑郁。129例对照组有18例有轻度抑郁,占14.0%,两组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124,P

3 讨论

生活质量包含多方面的因素[4],一般指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顺利、人际关系和谐使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等方面保持完好,通常作为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的敏感指标。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意自身的生活方式,注意它与疾病的关系,寻找促进健康的方法。

COPD患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相对较差[5],其中心理社会因素、生活方式、行为特征等与COPD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转归有着密切联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COPD患者组的总体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对照组。在GQOLI-74数据比较表明,COPD组在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及社会功能维度均差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SCL-90、SAS、SDS调查中发现COPD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紧张等情绪,同时伴有躯体不适现象,部分患者有轻中度抑郁情绪。这可能由于COPD患者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病程,并呈进行性发展,常对病情的预感产生顾虑和恐惧而出现抑郁和烦躁,从而使COPD患者整体生活质量下降。

生活质量是评估COPD患者康复疗效的一项早期和敏感的指标,也可作为评价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性指标[6]。因此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从身体、心理、社会全面进行,而不要仅限于提高医疗技术改善患者的预后,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问题的充分识别,调控情绪,调整生活方法,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技能,包括自我保健措施,增强呼吸功能的锻炼[7],以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4 结论

社区COPD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显然低于健康体检者,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改变,因此对COPD患者的治疗应注重综合性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红,万双艳.呼吸肌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436~3437.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353~460.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88~100.

[4] BarbtteE,Guilleminf,Chau E.Prevalence of impairments,disabilities,handicap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qeneral population: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Bull world health organis,2001,79:1047~1055.

[5] Celli BR,Cote CC,Marin JM,et al.The body-mass index,airtlow obstructio,dyspnea,and exercise capacity index in chrom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N Exgi J Med,2004,350(10):1005~1012.

[6] 孙健新,尹梅祥,邵红等.呼吸肌训练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698~3699.

[7] 王荣合,曹晋,闻会英.不同时期住院精神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探讨[J].医学创新研究,2006,3(11):88.

第2篇:慢性疾病调理范文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类长期的、不能自愈的、也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主要是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和医疗费用昂贵,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大多数属于生活方式能够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可以预言今后20~30年内,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后,往往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现的早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了解我镇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健康干预后的效果,进行了本次调查。

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我们镇4个村民居委员居民进行调查,干预前共调查居民1000人,年龄18~70岁,收回有效问卷978份;干预后对同样人群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78份。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人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调查前经统一培训。健康干预采取发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宣传画、宣传手册、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以及制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宣传版块的方式进行,时间为6个月。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希望获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的途径等。数据经统计处理并分析。

结 果

干预前后共调查978人,其中男490人,女488人;高中及以上文化216人,占22.09%,平均年龄45.38±14.76岁;18~30岁191人,30~50岁425人,≥50岁362人。干预前后被调查人群年龄、性别、学历差异无显著性。本次调查发现男性吸烟率66.67%(吸烟定义:平均每日吸烟≥1支,持续1年以上);居民不锻炼的比例为72.06%(不锻炼的定义:少于每月1次,每次≤30分钟);饮食以荤为主12.75%;获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电视59.45%,门诊医生48.46%,杂志、报纸36.48%。

干预前后早发现知晓率的比较:干预后居民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比干预前有显著性提高X2430.86(P<0.01)。见表1。

干预前后不同学历早发现知晓率比较:干预前后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均显著高于高中以下学历者,见表2[X28.86(P<0.01)]和表3[X225.69(P<0.01)]。

干预前后不同年龄早发现知晓率比较:干预前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3个年龄段的人群:30~50岁年龄组高于18~30岁年龄组,同时也高于≥50岁年龄组。干预后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差异无显著性。

干预前后不同性别早发现知晓率比较:干预前后男性和女性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差异无显著性。

讨 论

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整体较低:本次调查发现居民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整体较低,干预前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的知晓率只有20.14%,所以在居民中普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已刻不容缓。

通过健康干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有显著提高:本次调查发现通过发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宣传画、宣传手册、专家定期到社区咨询、讲课和展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宣传版块等方式进行健康干预。居民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说明通过一些通俗易懂、易于被群众接受的方式进行健康干预,可以大大提高群众对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科学认知水平,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增进健康水平提高生命质量。

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干预:本次调查发现干预前和干预后高学历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低学历人群。说明高学历者在自身知识储备和接受知识方面有一定优势;干预前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也有一些差异;不同性别人群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差异无显著性。在今后开展健康干预的工作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人群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康干预方式以更符合群众的需求。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任重道远:本次调查发现男性居民吸烟比例较高为66.67%,世界卫生组织称吸烟是癌症及心脑血管疾患和呼吸系统阻塞性疾患的罪魁祸首,居民不锻炼的比例为72.06%,饮食以荤为主的比例为12.75%,>90%的糖尿病,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选择适当可行的干预措施,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发病。

本次调查还发现居民最喜欢从电视、门诊医生和杂志、报纸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作为门诊医生应该把健康教育看作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包括劝阻吸烟、合理饮食、提倡运动以及宣传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不仅需要流行病学工作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专家的参与,更需要医生、医院、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徐光炜.我国肿瘤防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肿瘤临床,2001,28(3):165-168.

2 张天泽.控制吸烟是肿瘤防治策略中的重要措施和方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4,2(1):4-6.

3 么鸿雁,陈辉,吕美霞,等.行为生活方式对恶性肿瘤发病影响的综合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07-408.

4 项永兵.近10年我国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9(23)增刊:87-94.

5 李立明.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蒋庆五.流行病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 陈锦治.卫生保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表1 干预前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的比较

X2(ad-bc)2n/(a+b)(c+d)(a+c)(b+d)430.86。

第3篇:慢性疾病调理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b)-0122-03

睡眠是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理过程,有助于恢复人体的精力、体力和健康,睡眠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1-2]。迄今为止,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所见甚少。为此,本研究采用一系列量表对2012年3~5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15例患者进行测评,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3~5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条件:①患者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②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制订的标准[3];③患者均被两名副主任以上医师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④患者能够理解问卷,并且独自顺利完成问卷调查;⑤患者年龄均大于65岁。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其他器官疾病;②患者文化程度低,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③患者存在肺性脑病、意识障碍;④患者有规律服用安眠药。其中,男201例,女114例;年龄65~76岁,平均(70.54±8.56)岁;病程2~20年,平均(9.27±6.51)年。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先应用自编问卷在人群中进行预实验,发现问题,修正自编问卷内容,增强本研究自编问卷的信度、效度和可实施性。在问卷调查开始前,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讲清楚本研究进行的目的和意义,给予统一的指导语然后由调查对象独立自填问卷,问卷结束后调查员统一收集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本研究发放315份问卷,回收315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

1.2.2 调查工具 ①自编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体重指数、经济收入状况、自认为经济收入状况、费用支付方式、居住状况、经济压力、性格、照顾者对患者的照顾情况、疾病严重程度、是否合并睡眠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和患者对死亡的恐惧等;②抑郁自评量表(SAS)[4];③焦虑自评量表(SDS)[4];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睡眠问题检出率和得分情况

3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SQI得分为(7.82±1.48)分,按照文献[6]睡眠问题的判定标准,246例有睡眠问题,占本研究患者的78.10%。

2.2 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患者睡眠质量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体重指数、经济收入状况、自认为经济收入状况、费用支付方式、居住状况、经济压力、性格、照顾者对患者的照顾情况、疾病严重程度、是否合并睡眠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患者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和抑郁为自变量,对其赋值后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照顾者对患者照顾到位和充分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而经济压力大、合并睡眠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焦虑和抑郁情绪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见表1。

2.3 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患者睡眠质量为因变量,以单因素Logistic回归有意义的6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发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充分了解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而合并睡眠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焦虑和抑郁情绪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影响心身健康的问题也更为关注,睡眠障碍较为普遍,常常导致患者白天状态欠佳,疲乏无力,工作能力明显下降,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以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该病虽然主要累及肺脏,但是,部分严重患者甚至引起全身的不良效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7-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睡眠问题更易使病情加重,导致患者出现性格和行为改变。为此,探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关于人群睡眠问题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笔者采用问卷方式对2012年3~5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发现:3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SQI得分为(7.82±1.48)分,其中,246例有睡眠问题,占本研究患者的78.10%。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9]。可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问题,这提示身为一线与患者接触最为紧密的医师应该不但注重疾病的临床救治,而且还要加强对患者睡眠问题的关注与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笔者进行睡眠质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充分了解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而合并睡眠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焦虑和抑郁情绪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考虑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患者患睡眠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会因低氧血症而中途反复醒来,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②充分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的患者因能够做到对疾病心中有数,不会出现盲目担心、紧张和焦虑抑郁,从而有效避免不良情绪对睡眠的影响,进而改善预后;③焦虑抑郁情绪的存在影响患者夜间的睡眠质量,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10]。因此,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节意义重大,对焦虑抑郁较轻者教会其情绪调节方法,如肌肉放松训练方法和情绪宣泄方法等;对焦虑抑郁构成疾病诊断者则可考虑借助药物帮助其改善情绪,最终达到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目的,打破患者睡眠问题与情绪问题形成的恶性循环,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睡眠问题的目的。可见,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睡眠干预时,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开展,加强睡眠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让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有充分并正确的认识,教会其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举办各类活动,加强患者间的交流与沟通,可改善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问题普遍存在,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杨鲲,李遵清,曹华伟,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情绪障碍、生活质量及心理干预的追踪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1-4.

[2] 刘兴丽.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睡眠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5):142-143.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规范(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3):8-26.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142.

[5]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6] 于红静,曹小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手术前后睡眠障碍的护理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2):79-80.

[7] 王媛,于维莉,芦文丽,等.天津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296-298.

[8] 王川,马德东,肖伟,等.济南市城市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病现状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2):128-132.

[9] 徐静,洪哲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161-162.

第4篇:慢性疾病调理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防控;现状调查;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慢性病全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迁延不愈、缺乏确切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统称[1]。慢性病是社会流行病,高血压发病率约18.9%、糖尿病发病率约11.6%、血脂异常发病率约为18%,患者人口基数大、分布广,且呈年轻化趋势[2]。本次研究以笔者所在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区域内基层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城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研报告为资料主要来源,进行访谈,定性研究。

1.2方法 对来自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2名接受培训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础配置、人力资源、培训情况、活动开展、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项目、区域内慢性病患者管理情况、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与治疗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问询辖区内400名老年人,评价其公共卫生服务接受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EXCEL2013处理,以SPSS18.0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调查23所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覆盖数十条街道、小区,辖区内常住人口3.89万人,其中老年人7513人。10年以后,新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实行一体化管理服务站12个。

2.2资源配置情况 在岗技术人员75人,其中公共卫生服务人员68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年预算104万元,占总体预算12.0%。血压计、身高仪等简单设备配置率100%,血糖仪、心电仪配置率92.4%,B超配置17%、X线机配置率4%。

2.3自身技能培训 所有站点均进行过慢性病相关技术培训,2010年至今,平均每个站点举办培训4.5次,接受培训842人次,覆盖率82.5%。2010年至今,服务中心对服务站点进行现场技术指导184次,平均每个6个月每站点1次。

2.4活动开展情况 所有站点均开展过关于慢性病宣传活动,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印刷发放传单制品,在高血压日、世界无烟日等纪念日,进行相关社区宣传活动,其中世界心脏病日、世界脑卒中日宣传率约为43.2%、72.8%,其余纪念日均为100%,讲座举办率为62.0%,每次当场居民约为10~300人,平均80人。

2.5患者管理 站点均开展过35岁以上人群,血压测量服务,33.3%中心开展过血糖策略服务。76.67%站点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平均每个站点340.8人次接受免费体检。站点均建设有高血压管理小组,20.8%站点建设有糖尿病管理小组。站点均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过康复服务。

2.6老年人调查 400例被调查者,其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71.3%、脑血管疾病23.8%、代谢性疾病26.0%、呼吸系统疾病46.0%,发生心血管疾病者接受参加过纪念日宣传、接受过疾病管理、低盐饮食、运动康复、规范用药率在29.5%~68.1%,脑血管疾病者在29.5%~89.5%之间,代谢性疾病者在32.7%~82.7%,呼吸系统疾病在21.7%~58.7%(见表1)。

3讨论

慢性病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尚不健全,在人口、卫生服务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社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条件较好[3]。研究共调查23所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覆盖了数万人口、数千老年人,服务站点数量在不断增多,几乎所有的站点均有专门进行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设备、资金,但投入比重相对较低,可能与资金预算不足、被动接待患者耗费资源较多有关。调查中,几乎所有的站点均进行过专业技能培训、现场指导,举办过疾病卫生日宣传活动,其中世界心脏病日、世界脑卒中日开展宣传率相对较低。绝大多数站点均开展过过血压、血糖检测与体检活动,但糖尿病小组建设率相对较低。

老年人问卷调查显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与站点调查相比较,显示站点公告卫生服务覆盖面仍较低,许多活动缺乏主动性,可能与宣传渠道狭窄、投入不足有关。需注意的是,不同疾病患者接受参加过纪念日宣传、接受过疾病管理、低盐饮食、运动康复、规范用药率存在一定差异,反映出患者对疾病管理知信行水平差异,许多患者认为低盐饮食与呼吸系统疾病并无必要联系,低盐饮食是心脑血管病重要管理策略,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许多患者害怕疾病发作,限制外出,认为运动可能诱发脑血管病,这一观点过于片面,合理的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少运动不利于脂蛋白吸收、消耗,易致肥胖、高脂血症,后两者危害不可小觑。当发病后便接受相应的疾病管理,未认识到各类疾病之间的共性因素。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提公共卫生服务水平:①加大投入,增加人员、设备、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技能培训;②转变宣传模式,提高相关活动周知率、覆盖面,提高宣传效率;③转变服务模式,将原有的被动服务,转为积极主动服务,通过社区档案,建立更科学系统的管理办法,关注高危人群。

参考文献:

[1]张传政,赵列宾,仇晓春,等.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10年文献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33(9):1292-1295.

第5篇:慢性疾病调理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7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1]。有调查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80.9%上升到2010年的86.5%,数量将近1600万人[2]。本文的目的就是了解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危险因素,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提出合理建议。

资料与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系统抽样的方法,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将克拉玛依市分成三个片区市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农牧区三类地区;按照三类地区的人口比例将总样本量分配到三类地区,从中抽取350人纳入调查。其中男200例,女150例;年龄60~81岁,平均66.85±12.45岁;学历:中学及以下文化190人,高中文化100人,大专44人,本科及以上文化16人。

调查方法:采用本院调查表对本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表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曾患疾病类型、饮酒行为、吸烟行为、体重等条目。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回收有效率10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秩和检验等,多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慢性病情况:经过调查,350人发现慢性病患者300人,发病率85.7%,其中高血压182人,糖尿病65人,高血脂40例,其他13人。

单因素分析:本文单因素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变量为吸烟、饮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体重。见表1。

多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上升,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求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已成为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3]。长期不健康的膳食结构,吸烟,缺乏体力活动,过度饮酒等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行为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4]。本地区老年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较高,主要表现在居民普遍缺乏慢性病防治知识,吸烟饮酒率高,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这就导致了本地区居民超重及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本文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体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主要危险因素(P<0.05)。

在预防干预中,首先本地区应建立良好的健康保健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继续做好每年一次的健康查体工作,普及健康知识,以病种划分健康教育人群,系统地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跟踪服务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5]。指导和促进居民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如钾离子和叶酸等,因此多食蔬菜、水果除了能够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外,还能够降低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总之,本地区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多为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此要根据不同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干预。

参考文献

1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189-193.

2马冠生,孔灵芝.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九-2002行为和生活方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3-224.

3韩永云,孙立文,熊邦洁,等.大连市农村社区健康促进模式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9,15(12):32-34.

第6篇:慢性疾病调理范文

关键词:办公室; 社区; 慢病防治; 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97-02 从办公室所处的位置来看,它是一个组织的中心枢纽站,其工作内容涉及了组织运转的各个方面,有着发挥协调作用的空间,以及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积极因素的潜力,同时还具有预测和发现失调现象的基本功能,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准确判断失调原因,并寻求协调有效的协调途径。

1 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现状及目标

很多社区对慢病的管理仅限于常见病,其实慢病的种类有很多,新农合提出了25种慢病:慢性心功能衰竭、高血压三级高危及高危以上、脑血管病后遗症(有严重功能障碍)、慢性中及重度病毒性肝炎、尿毒症肾透析、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等[1]。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成立,以及群众对慢病防治需求的不断增加,慢病防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因对慢病的认识及投入力度过小,到目前为止,慢病防治组织管理体系、工作机制及队伍、以及与之配套的信息系统还未完善, 防治模式也在探索之中。基于此,近年来慢病防治的首要目标是要逐步建立起“以慢病领导小组为领导,立足社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要载体,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技术指导部门,由医生来负责群众中的慢病防治工作”的总体防治模式。

办公室是慢病防治及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构建社区慢病管理的信息中心, 认真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慢病的数据信息,并将该类信息及时反馈给卫生行政管理及政府有关部门,为其决策制定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构建社区人群防治基地,搜集并总结疾病防治经验,积极推广和宣传当地慢病防治工作;深入展开科学研究,分析慢性疾病发病原因,并制订防病规划,努力做好领导参谋;协同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病规划,并认真实施各项防病措施;积极展开科普宣传, 逐步提升全民卫生保健知识水平;努力协调其他部门工作,进一步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2 办公室在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办公室的工作主要是办事、办文和办会,随着慢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办公室也主动融入,在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2.1 协调作用: 协调是办公室的一项特殊职责和基本任务。医务人员培训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提升医务人员的从业素养,认识是医务人员提升自己的一个方面,与各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认识的提高依托于认识的提升,对慢病的协调作用是以认识提高为基础的[2]。我们可从下列几个方面予以说明:从我国现有的卫生体制来看,在慢性疾病防治方面,是以卫生防病部门为主,以各医疗卫生及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协调配合为辅, 在社区开设预防保健科, 能将卫生保健服务带及慢病的防治工作带到社区和每个患者家庭中去, 全心全意为社区群众健康服务。慢病的防治,需建立起一套由上而下的防治网络, 而办公室在该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网络工作关系与人员配置上都需经历一个磨合期, 也需要办公室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工作,从而让群众了解慢病防治网的性质、特点及作用,使其能认真配合社区防治工作的开展。同时,办公室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加强社区与外部相关机构的联系上,办公室是组织收集、处理和反馈信息的重要窗口,也是社区联系各级、各部门的纽带;其次是内部组织上,即协调和组织内部联系,实时处传达领导意图等方面,或将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相关政策及计划,传达给社区群众等。再者,医患协调上,办公室能在实际的协调事物中(如护士和患者之间发生纠纷或争议时),发挥其中间协调作用,并从而维护社区医疗秩序。

2.2 保障作用: 后勤保障是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能。办公室是与群众面对面的服务窗口,办公室的硬件设施都要靠其来增添。在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中,办公室还起着场地布置与安排、材料收发、整理与归档的作用,为社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同时,办公室还承担着对疾病防治工作进度、进度及整个流程的监督作用。办公室是社区慢性疾病知识宣传与普及的重要窗口,居民能否了解社区的防治工作动态信息及相关政策,这些都与办公室的宣传工作直接挂钩。最后,迎送和签章等工作,也属于办公室的服务范畴。

2.3 支持作用: 办公室认真贯彻了疾病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积极向社区群众宣传了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各种疾病的流行规律及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在社区多年来的疾病控制工作中,办公室对于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都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从一定程度上看,办公室的支持和参谋作用,也能体现出政府的行政效果,即行政领导对群众疾病防治工作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关心;办公室在慢病防治工作中积极准备材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也能够为相关人员解决之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也不断改善,,社会老龄化问题已向社区防病工作者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逐步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卫生问题。在该种挑战下,办公室理应作出积极的反应,成为和慢性疾病作斗争的前沿阵地。

2.4 完善自身建设: 在支持和协助社区慢病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办公室也能逐步得到自我提高。中心自2005年起先后与华东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共同开展科研工作。2009年,上海中山医院与荷兰鹿特丹大学以本中心辖区为基地联合开展的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和上海市卫生局公共卫生建设重点项目――“中山-上海长风研究”课题。通过与三级医院长期合作,中心逐渐组建了一支科研团队。期间中心开展的各项科研课题办公室都积极参与对办公室各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及晋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办公室牢固树立加强服务意识的理念,养成在工作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的好习惯,医务人员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更要注重自身服务意识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3]。这也符合新时期对办公室职能转型的基本要求。

3 有效发挥办公室协调职能

3.1 树立正确的协调服务理念,做好上下级之间的协调: 协调是单位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通常,它体现在对单位上下级、内外部及各部门间的配合上,消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与不和谐因素,确保各部门能顺利开展工作。

首先,作为领导的参谋机构与助手,办公室应逐步增强“学习”意识,主动了解和熟悉单位各部门的整体运行情况,要对领导关注的重点展开深入调研,并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领导,便于其制定科学的决策。

其次,要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在单位或社区发生矛盾时,办公室应认真看待和处理上下级、护患之间的矛盾,努力维护领导与单位利益、社区与群众间的相互利益。要认真了解疾病防治工作中的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并将其反应给领导,协同其予以解决,要发挥自己信息渠道广,领导意图了解全面等优势,为社区疾病防治和服务部门多点子和对策。

最后,办公室在处理实际事情时,应分清主次,做到胸有成竹。办公室的事务较为琐碎,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大局与中心事情出发,分清事情的主次与轻重缓急,在实际工作中,应多请示领导,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努力营造出一种相处融洽、互相支持和信任的和谐氛围。

3.2 准确平衡各部门的利益,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 从单位整体来看,办公室是其他各部门的总指挥与总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各个部门因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在出现利益冲突时,通常会站在自身部门的角度上,而不考虑其他部门利益及需求,从而引起冲突与矛盾。此时,办公室应鼎力相助,通过沟通、协商及调解等方式,帮助各部门消除分歧与矛盾,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恢复正常工作秩序。

其次,办公室应站在全局立场上,综合平衡和把握各个各项工作的要点。在大事上,应做到多方征求意见、公平处理处理,逐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与矛盾。在其日常的事务处理中,应做到公正平和、求同存异,努力构建各种协调机制,让协调工作有序可依,使社区疾病防治工作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方向。

最后,办公室还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因其工作本身较为繁杂,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应纲举目张,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做到大小事兼顾,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论

随着常见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办公室也开始转变为慢病防治及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慢病往往属于终身性疾病,且伴有多功能障碍,需要进行持续、方便的医疗照顾与服务,随着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社区慢性疾病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办公室在该项工作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祥炬,李俊荣.当前我国慢病防治问题的探讨[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3(05).

第7篇:慢性疾病调理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 健康管理 老龄化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1]。慢病是在多个遗传基因轻度异常的基础上,加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长期紧张疲劳、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并而发生的疾病,其中生活习惯是其主要原因,即使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的遗传背景,发病与否大部分决定于生活习惯的负荷。在我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2]。慢性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与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减少、吸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等几种危险因素有关。所以,对这些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即对慢性病采取综合防治、管理措施,是实现以预防慢性病发生与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健康工作方式[3]。

1.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

健康管理的对象是人,首先让人们认识慢性病及慢性病的特点,愿意接受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只有接受才能进行后续的管理。由于检查出疾病,有些人会出现紧张、恐惧、情绪低落等状况。因此对他们给予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节以取得心理平衡,让他认识到慢性病并不可怕,要以良好的心态来接受它,虽然慢性病是终身疾病,治疗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鼓励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即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途径开展一级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意识,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消除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保证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良好进行。最后建立患者个人档案,这是健康管理者长期需要做的工作。

2.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控制

根据人们不同年龄段、性别,选择针对性强、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临床意义大、费用低的检查项目,并根据健康危险因素,生活环境,易患疾病的差异等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健康检查项目和复查的周期。目的就是通过健康查体,进行疾病筛查,发现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早期干预。针对疾病的种类和个数,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少,进行疾病危险性评估,制定相应的饮食,运动或药物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指导,并通过上门或电话随访了解干预效果,进行动态健康指导。

3.做好健康管理提高预防控制

什么是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系统,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趋势)进行评估、干预而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健康管理的三个特点:一是健康检测(发现健康问题);二是始终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核心(认识和评估健康问题);三是预防和纠正并举(解决健康问题)[4]。主要内容包括:1.收集信息资料:通过健康查体收集健康信息,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档案(检查结果和个人生活环境和方式相关信息)。目的是了解与掌握健康危险因素,为动态的评价和进行有效地干预管理与健康促进提供基础数据。2.健康评估:由专业人员对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个性化的预防和纠正措施。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又为干预管理和干预效果提供了依据。3.行为干预: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和发展趋势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干预,目的是让被管理者有计划、有目标的逐步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达到健康促进的效果。4.信息跟踪与反馈:定期进行信息跟踪,及时进行效果评价与反馈,并与被管理者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循环往复。达到预防、控制或减少慢性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现在,人们已清醒的认识到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5]。表现在膳食结构不合理:主要是摄入身体需要的食物少而对身体不利的食物多。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十多年前,温饱问题还是我国国计民生的主要问题,当时人们对饥饿是敏感的,而对吃饱饭后能量过剩或饮食不合理造成的危害还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其次是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观念: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身体内毒素的长期积累是疾病产生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什么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概念是模糊的。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体力劳动大幅度减少而脑力劳动大幅增加,汽车代替了脚步,空调暖气代替了四季温度的更替,让我们的身体细胞变得迟钝、血管失去了弹性。在医疗实践中,医生也是往往注重对疾病的治疗,对造成健康危险因素的预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泛泛指导,难以落实到实处。

健康管理是预防医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同传统疾病管理有显著区别的新理念[6]。要切实做好对慢性病综合性、整体性、连续性服务,确保慢性病管理可持续开展,应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并学习国内外慢性病管理经验,基于社会、重视家庭、强调个人责任,充分发挥个人及家庭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自己承担起维护健康的责任,堵住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达到自觉的预防和远离疾病,促进身体健康,享受美好生活的目的。同时强调,医疗单位的健康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方便、快捷、优质”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重视干预效果,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完善,逐步探索出符合社情民意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2]黄建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管理[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3):215-218

[3]陈建勋、马良才、于文龙.“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1:7-10< br> [4]计惠民.健康管理基本理论概述[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5):354-356

第8篇:慢性疾病调理范文

对慢性呼吸疾病关注不足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一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相较于其他三大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和疾病负担这5个指标上都处于高水平上升趋势。

根据我国2012年的统计数据,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12.32%,占农村死亡人数的15.75%。

“当很多重要疾病的死亡率和病死率都出现下降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五个指标同时急剧上升的情况非常罕见。”在王辰看来,我国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度偏低是导致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我们一直呼吁对各类疾病都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但是大家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度始终不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为例对此进行解释,“由于大家缺乏对慢阻肺的认知,所以人们通常是在咳嗽得很厉害,出现严重气喘等症状后才去医院就医,而这个时候患者的肺功能已经下降了接近50%,治疗难度也大了很多。”

钟南山告诉本刊记者,他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我国只有三分之一的慢阻肺患者会主动去医院诊断,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

除了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有限之外,王辰认为,政府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投入与关注也存在不足。“现在高血压、糖尿病都纳入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而呼吸系统疾病却始终未能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王辰说,“目前老百姓都知道高血压、糖尿病,也都知道可以通过测量血压和血糖来关注相关指数,但是却很少有人了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阻肺应被纳入大病医保

为改善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状况,近日国际非营利性健康培训组织――世界健康基金会携手医疗健康领域领先企业和组织共同宣布成立中国呼吸疾病联盟。

世界健康基金会全球执行副总裁琳达・海兹曼(Linda Heitzman)对本刊记者表示,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在慢阻肺、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上的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

早在15年前,欧美国家就开始加大对于相关疾病的防治,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意识则相对欠缺。钟南山介绍,“我们必须把医学医护专家,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专家p公共卫生政策专家、卫生经济学专家和生产企业团结在一起,从研究相关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p普及肺功能检测等方面入手,在政府的支持下,提高对以慢阻肺和哮喘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王辰表示,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医院对慢阻肺、哮喘等相关疾病缺乏科学的诊断与治疗,且医保体系也未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纳入最重要的覆盖范围。

“以慢阻肺为例,政府在医保政策上也应该对慢阻肺的诊断、治疗和用药给予一定保障。我几年前就大力呼吁慢阻肺应该纳入到大病保障里面来,这种高发疾病如果没有医保报销,老百姓是很难承担的。”王辰说。

吸烟与污染也是祸因

除了在预防和保健体系上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管理之外,在社会环境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区别。

王辰表示,对于吸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是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盛行的重要原因。

“我国不但吸烟率极高,而且在吸烟的行为方式上也有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说在公共场合抽烟会造成大量被动吸二手烟的人群;另外我们在无烟区的设置上也有一些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是只要建筑里有人抽烟就是有烟区,而我们只是简单划一个有烟区或无烟区的范围。”王辰指出,要想有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就必须对控烟加以重视。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进表示,美国加州大学曾经作过香烟与疾病对国家收支状况的计算,结果发现,尽管香烟会为国家带来一定收入,但是吸烟所导致的疾病负担是高于这项收入的。“我们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作过一项研究,由于我国的烟草消费量巨大,所以一包烟在当时每增加一毛钱的税,这笔钱就可以建立起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个办法现在仍然适用。”

除了吸烟问题之外,在钟南山看来,环境污染也是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第9篇:慢性疾病调理范文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0

【摘 要】本文从生存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用于测量的常用量表及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和生存质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应用等方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生存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由于疾病的迁延不愈、病情的痛楚困扰、肺功能的每况愈下以及营养状况和免疫力的下降等影响,导致患者劳动能力丧失,甚至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有的长期蜗居家中,逐渐与社会隔离。此外由于经济和家庭地位下降,对家庭的依从性增加,从而产生自卑、沮丧、无望和焦虑等精神症状,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COPD 的患者,提高生存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1 生存质量

1.1 生存质量的概念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 最初是一社会概念,在1950 年由美国经济学家Calbalbraith[1] 首先提出。后来被应用于多个领域。从医学角度出发, 生存质量是一项以病人为中心的评价结果,对个体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健康状况的客观和主观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至少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生存质量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概念,WHO 将生存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状况的体验”[1]。被广泛使用的还有Levi 提出的“生存质量是对由个人或群体所感受到躯体、心理、社会各方面良好状态的一种综合测量,而测量结果是用幸福感、满意度或满足感表现出来”

1.2 QOL 的应用

QOL 是评价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对患者影响的重要指标。在几种治疗使病人存活时间大致相等的情况下,应当选择使患者QOL 更高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治疗应该包括同时考虑到药物副作用以及预防以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即着眼于患者长期QOL 来确定治疗方案。QOL的评价还有利于评价护理措施的质量和有效性[4]。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COPD) 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所引起的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一种疾病[2]。临床上多表现为咳嗽、咳痰或气促、胸闷。本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 危害严重。1963年William 首次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一概念。随着人们对其的不断认识,其病名也不断改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 将COPD 定义为: 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这种气流受限通常呈进行性发展,且伴有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若有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和( 或) 危险因素接触史,都应考虑到COPD 的可能。肺功能是COPD 诊断的金标准,FEV1/ FVC<70% 和FEV1<80%预计值( 支气管舒张剂应用以后),即可明确有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存在[3]。

3 COPD 患者QOL 的测量

3.1 总量表

总量表反映了个体总体的QOL,常分为若干部分,最后可得出一个总分,可以用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目前应用的量表有(1)疾病影响程度表(SIP) 已被用于许多治疗方法的评价,如持续性氧疗、抗抑郁疗法。有学者认为在轻中度病人中SIP 敏感性不高。(2)医学结局调查(MOS):为调查者使用表。最近MOS 的作者设计了含有36 项的简短形式,称为MOS—36,已被广泛采用。此外还有健康质量指针(QWB)和诺丁汉健(NPH)自评量表(近来用于吸入性扩管药物的评价 )。

3.2 特殊量表

疾病特异型测量工具注重与各种疾病相关的方面,但此类工具仅适用于某种慢性疾病。此类工具有:

(1)慢性肺疾病量表(CRQ):是第一个用于COPD 的量表,不可用于哮喘。

(2)圣乔治呼吸疾病量表(SGRO):

可用于COPD 患者和哮喘。共50 条,分3 部分:症状、活动和影响。每个问题得分从2—5 分。SGRO 可以追踪1 年以上QOL 的改变,并累加了疾病所造成的多个方面的改变[4]。SGRO 已被权重化。

(3)蔡映云等设计的COPD 患者生存质量问卷。此问卷共有35 项,分属4 个因子,即日常生活能力13 项;社会活动状况7 项;抑郁心理症状8 项;焦虑心理症状7项。根据质量高低依次分为1 ~ 4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低。此外还包括耗氧量图表(OCD)、西雅图肺病量表(SeatheObstructive Lung Diease Questionnaire)、肺疾病生存质量量表(QOL—RIQ)、肺功能状态量(PFSS)。

4 COPD 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

4.1 生活因素

谢高强等在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在COPD 患者中吸烟者肺功能下降速度远大于非吸烟者,肺功能的下降,可以导致有效呼吸降低,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从而影响COPD 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的研究也显示酗酒也可导致肺功能的下降,对生存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随着环境污染加重,COPD 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上升。据我国1992 年对农村10 万人群的抽样调查, 15 岁以上人群CO PD 患者患病率为3.0% [4]。张金良等在北京的调查发现, 空气质量指数与人群COPD 的死亡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空气质量指数每增加10, 人群COPD 的死亡率夏季和冬季分别升高2.23% 和3.68%。此外, 室内空气污染也可造成COPD 患病率升高, 有研究表明, 厨房烹调产生的油烟与COPD 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资料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空气污染可能是COPD 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4.2 心理因素

张丽梅在对50 位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抑郁的程度越高,COPD 的发生率就越大。同时还有一些研究得出了心理社会因素在COPD 的发生、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4.3 社会因素

社会支持是相互交汇网络,是动员社会资源用以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的一种方法。适当的社会交往、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是获取社会资源的基础。COPD 病人由于长期承受慢性不可逆性的病痛折磨以及心理症状困惑, 造成社会活动减少或限制,对生活缺乏自信的情感,以至对社会支持的索取和主观体验均低于健康人群,因而社会支持状态可影响COPD 患者的QOL。

5 结语

COPD 患者QOL 的评估已成为医学领域中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影响COPD 患者QOL 的因素很复杂,科学评估COPD 发病的影响因素,对COPD 患者的QOL 的提高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通讯作者:柳明仁)

参考文献

[ 1 ] P a u w e l s R A , B u i s t A S , C a l v e n yPMA.et a1.Global strategy fort h e d i a g n o s i s ,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Am J RespirCrit Care Med,2001,163(5):1256-1276.

[2] 蔡映云, 李悼哲, 方宗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4):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