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

慢性疾病的防治精选(九篇)

慢性疾病的防治

第1篇: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

一、猪痢疾

此病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猪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拉血痢、消瘦、脱水、死亡。猪血痢在一个猪场发生后,有的猪经过潜伏期后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有些猪还可能处在潜伏期,未表现出症状,外表显得十分正常。如果只对表现有症状的注射药物(百痢金针、百痢星),注射过药物的猪只,其发病症状可能暂时消失,但处于潜伏期未表现出症状的猪只,经过—定时期,又表现出临床症状。这样就会出现部分治愈,部分又发病,再治疗再发病,周而复始,永无终结的态势。

控制方法是: 对出现血痢的揞进行隔离单独注射用药,如注射百痢金计或百痢星;剂量按说明书用,每日二次,连用3天; 对可疑病猪、假定健康猪群和健康猪群进行统一混饲给药,如:呼肠舒,连续用药3~4周,按预防量用。

症状得到基本控制后,全群饲料添加呼肠舒,连续使用3~4周,按预防量用。

停药3周后,饲料继续预防添加呼肠舒,用4周。

每周用衙康1:1000比例稀释带猪消毒5~7天次。

二、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此病主要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猪慢性呼吸道病。其特征是鼻甲骨萎缩。临床主要表现为喷嚏,鼻塞等鼻炎症状和颜面变形或歪斜。发病后死亡率虽不高,但可使猪生长速度减慢、饲料利用率和机体抵抗力下降。本病通常还有,其他多种病原菌协同参与如产毒素的多杀巴氏杆菌(D型)和其他病原菌。由于是多病原菌病,因此常规疫苗效果特别是单价波氏杆菌疫苗效果不佳。波氏杆菌与多杀巴氏杆菌D型多价复合曲剂苗的保护率也只有60%~80%。因此疫苗预防需要配合药物防治。

慢呼清饮水,连用5~7天。

病猪隔离,肌注德利先,或强力先,或喘必康,或泰诺康,每天1次,连用2~5天。

控制方法:饲料中添加强力先预混剂{或呼诺玢)预混剂,或呼肠舒.或泰舒平)+支原泰妙,连用5~7天,剂量按说明书上的治疗量用。病情稳定后上述中任选一组药方用预防量,再混饲4~7周,请注意,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时间超过7天以上的,需在饮料中加入等量的碳酸氢钠用衔康按1:1000。周比例稀释带猪消毒5~7次。

三、猪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子人、猪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或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国内外曾有人称之为黄疸性贫血、类边虫病、亦兽体病或红皮病,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特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本病的病原猪附红细胞体的分类有争议,通常把它归属于原虫类血孢子虫,抗血孢子虫药对本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被感染的宿主红细胞中央或边缘可见到单个。数个甚至几十个虫休,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呈淡红或淡紫色,确实,采血样涂片观察,由于多方原因,常常较难看到虫体,不能排除有些地方将弓形体病误诊为本病。

控制方法:用衔康1:1000带猪消毒,每周5~7次;

对于表现有明显症状的猪只采用贝尼尔(血虫净)深部肌肉注射(本注射液局部刺激性较强)5~7毫克/公斤体重,隔天重复用药—次。本品具有拟胆碱样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或子宫平滑肌有收缩作用。因此,为预防流产对怀孕晚期母猪治疗可预先使用阿托品。

肌注德利先(或强力先注射液,或通辽)+冷静,或弓形康+宁静,或安迪欣。

第2篇: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

[关键词] 健康调查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述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而另一方面,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WHO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且指躯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1]。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生命质量(QOL)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2],各种生命质量的测量工具也应运而生。1988年美国蓝德公司在医疗结局研究(MOS)的基础上,推出了简化健康调查表(SF-36)。1990年修改后,获得标准版本(1.0),经美国不同种族人群及其他几个国家人群的大量研究证实,SF-36具有可接受性、信度和效度。国际生命质量评价组织(IQOLA)推荐使用SF-36进行生命质量的测定。1996年SF-36国际版本(2.0)问世,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对其进行了翻译,12个国家制定了自己的常模[3,4]。本文对SF-36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 SF-36的介绍

1.1 测量模型 SF-36是一个多条目的简短形式的调查表,一般只需 5~ 10 min即可填答完毕。其测量模型包括36个条目、8个领域和2个综合测量。36个条目中,第2个条目是自我对健康状况改变的评价,其余35个条目分别归属8个不同领域:躯体功能(PF,10条)、躯体功能引起的角色受限(RP,4条)、机体疼痛(BP,2条)、总体健康评价(GH,5条)、活力(VT,4条)、社会功能(SF,2条)、情感原因引起的角色受限(RE,3条)、心理健康(MH,5条),这8个领域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测量,即生理内容综合测量(PCS)和心理内容综合测量(MCS),其中PF、RP、BP 3个领域对PCS贡献最大,SF、RE、MH 3个领域则对MCS贡献最大。除了第2个条目不参加评分外[5],其余35个条目均可评分,并计算出8个领域、2个综合测量的分数,以便说明各种卫生问题对健康的不同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卫生措施所显现的主要效果[6]。

1.2 信度和效度 SF-36的8个领域和2个综合测量的信度,已经用内部一致性和复测信度进行了评价,在出版的文献中,信度的统计值已经超过了推荐标准0.7。最早的15项研究显示,除了SF领域的信度中位数为0.76外,其余7个领域的信度中位数都≥0.8,另外复本测量的结果显示,MH领域的信度达到了0.93[4]。 SF-36的内容效度、现时效度、准则效度、结构效度以及预测效度均已有研究证明[4,5,7~9]。内容效度研究显示,SF-36是一般测量,包括最常代表健康的8个概念,不包括睡眠问题、认知问题、性功能、家庭功能、饮食等特定问题。为了方便对SF-36未包括的概念进行测量,SF-36使用手册提供了8个领域、2个综合测量与其他的32个一般性概念、19个特定性问题的相关性。结构效度分析表明,SF-36的8个领域、2个综合测量所反映的意义确实有显著差别。横向和纵向用已知分组的方法测量效度也证明MH、RE、SF及MCS是有效的心理健康的测量;PF、RP、BP及PCS是有效的生理健康的测量[3,4]。在预测效度的探讨中,已经有研究将SF-36的8个领域和2个综合测量与卫生服务的利用、抑郁症的临床进程、1年失业、180 d生存以及5年生存等情况联系起来[4]。

1.3SF-36中文版的研制 SF-36中文版的研制首先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美国华人[10]和香港人群中[5]的研究。本世纪初,原华西医科大学及浙江大学医学院分别以四川省城乡居民、杭州市社区居民为对象对SF-36的译制、文化适应性修订、信度效度评价、量化标准等做了研究,以探讨SF-36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5,11]。两个研究均采用了翻译和回译的方法译制量表,并根据中国人群的习俗对个别条目和答案进行了修订。研究显示,SF-36在中国人群中的信度尚可,除SF和VT两个领域外其余领域的克朗巴赫α系数均大于0.7,复测信度在城市人群较理想,而在农村人群较低。SF领域的测量信度低,与对美国华人和香港人群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中国人传统上不太重视社会功能也不太习惯社会功能的评价有关[11]。因子分析结果显示,8个领域和2个综合测量的结果与SF-36的理论设计基本一致,累计贡献率均大于40%,但有些条目在其所归属的领域及有些领域在其所归属的综合测量负荷值较低,特别是在心理测量的领域出现了混乱。对杭州市区居民的研究显示,除了SF领域,其余领域的条目对领域的趋同效度和区分效度都比较理想,且中文SF-36能有效区分已知分组[5]。根据对四川省城乡居民的研究制定了SF-36评价参考值,并在四川省绵阳市人群中进行了SF-36量化标准研究,采用量化标准后,8个领域的得分值高低顺位更接近量表假设[12,13]。

2 SF-36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

SF-36简洁多维,灵敏度、分辨率高,信度效度好,适用性强,在国外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慢性病防治领域的研究

2.1 对慢性病临床治疗结局的评价 慢性病的病程长,人群患病后长时间或终生处于带病状态,临床治疗只能改善或控制病情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生命质量进行医疗结局的评价,但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在对肾移植术后、腹腔镜术后、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糖尿病、前列腺癌等多种慢性病病人的生命质量研究中均肯定了SF-36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来评价多种疾病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以后的治疗和康复工作提出改进的措施[14,15]。TSUJI-HAYASHI等人[14]用SF-36对日本肾移植术后病人的生命质量调查显示,肾移植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PF、SF领域都有所提高,但GH领域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与美国及苏格兰的研究结果不同,TSUJI-HA-YASHI用一些心理、社会因素解释了此现象。BOUSQUET等[15]用SF-36调查,首次证明了H1 阻滞剂―― ―西替立嗪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能够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2.2 在社区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用SF-36可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监测,比较慢性病患病人群与一般人群的生命质量,评价不同慢性病的疾病负担,找出患病人群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为社区慢性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英国HEMINGWAY等[16]对5 070名男性、2 197名女性做了纵向调查(平均随访36个月),显示SF-36测量的健康功能随着年龄、社会阶层、疾病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而且这些改变是发生在较短时间内的,说明SF-36对人群改变具有敏感性,可以用于监测人群健康。SCHLEND等[17]比较了尿失禁、前列腺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O)、艾滋病(AIDS)、纤维肌痛、高脂血症等6种慢性病病人与正常人群的生命质量,结果显示,慢性病病人在许多领域生命质量低于常人,但不同疾病所影响的领域及影响的程度又是各不相同的。在另一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院外病人调查中,THRUSTON等[18]发现心理忧郁主要影响该地区慢性病人群的GH、SF、RE、MH,而疾病的严重性主要影响PF,在该地区慢性病人群中心理忧郁是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减轻心理忧郁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该地区慢性病人群的生命质量。

2.3 评价慢性病病人家庭照顾者的生命质量 很多慢性病病人经临床治疗后转回家中,由其朋友或家人照顾,这些人的生命质量会不会因为照顾病人而发生改变,是否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是否会对病人的康复产生影响,值得研究。在国外,已有研究用SF-36调查家庭照顾者的生命质量。NORTHOUSE等[19]在对乳癌复发者家属的研究中发现,病人家属的MH领域受到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比病人本人还要低,他们显得更加无助和紧张,因此,研究者提出应该为病人家属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得他们保持心理健康,能更好的照顾病人。

2.4 作为研制其他量表的效标目前,对生命质量的评价仍然没有金标准,ROT-STEIN[20]在为多发性硬化病人制定生命质量评价量表(RAYS)时,以SF-36为效标,证明RAYS的效度。国内也有研究以SF-36作为效标制定自测健康评价量表[21]。 转贴于

3 SF-36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大量研究证实SF-36的适用范围广,但也有例外,如HOBART等[22]的研究发现,SF-36的8个领域中有5个对脑卒中病人生命质量评价的效度不理想。因此,SF-36在某些疾病人群中的信度和效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另外,在中国人群中应用SF-36,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也应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 廷尉.社会医学理论与实践[M]. 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 1990:271-280.

[2] 刘 荣海. 生命质量及其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2):266-268.

[3] 王 素华. SF-36健康调查表的应用[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10(2):266-268.

[4] WARE J E. SF-36 health survey update[J]. Spine, 2000,25(2):3130-3139.

[5] LI L,WANG H M, SHEN Y . Chinese SF-36 health survey:translation,cultural adaption,validation and normalization[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2003,57(4):259-263.

[6] 刘 朝杰,李俊,李宁秀,等. 用SF-36评价健康状态效用[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3):396-398.

[7] AROCHO R, MCMILLAN, CHARLOTTE A. Discriminant and criterion validation of the US-Spanish version of the SF-36 health survey in a Cuban-American population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J]. Medical Care, 1998,36(5):766-772.

[8] AYUSO -MAREOS J L, LASA L, VAZQUEZ-BARQUERO J L, et al. Measuring health status in psychiatric community surveys: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Spanish version of the SF-36 [J]. Acta Psychiatrica Scamdinavica, 1999,99(1):26-32.

[9] RUBINSTEIN A. SF-36 is also a valid instrument for out come measure among Spanish-speaking people [J]. General Intern Med, 1997,12(1,suppl):123-124.

[10] CHANG D F, CHUN C, TAKEUCHI D T, et al. SF-36 health survey: tests of data quality, scaling assumptions, and reliability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Chinese Americans [J]. Medical Care, 2000,38(5):542-548.

[11] 刘 朝杰,李宁秀,任晓晖,等. 36条目简明量表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39-42.

[12] 李 宁秀,刘朝杰. 四川省城乡居民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43-47.

[13] 李 俊,刘朝杰,李宁秀,等. 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36-38.

[14] TSUJI-HAYASHI , YOKO, FUKUHARA, et 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renal-transplant recipients in Japan[J]. Transplantation, 1999,68(9):1331-1335.

[15] BOUSQUET J, DUCHATEAU J, PIGNAT J C, et al.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by treatment with cetirizine in pa-tients with 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 as determined by a French version of the SF-36 questionnair[J]. 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 1996,98(2):309-316.

[16] HEMINGWAY H, STAFFORD M, STANSFELD S, et al. Is the SF-36 a valid measure of change in population health Re-sults from the Whitehall Ⅱ study[J]? BMJ, 1997,315(7118):1273-1279.

[17] SCHLEND E A, ERLEN JUDITH A, DUNBAR J J, et 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hronic disease: a comparison across studies using the MOS SF-36[J]. Qual Life Res, 1998,7(1):57-65.

[18] THRUSTON H A. Functional impairment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medical severity in rural primary care patients [J]. Psychiatr Serv, 1998,49(7):951-955.

[19] NORTHOUSE L L, MOOD D, KERSHAW T, et al. Quality of life of women with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J]. J Clin Oncol, 2002,20(19):4050-4064.

[20] ROTSTEIN Z. Quality of life in multiple sclerosi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RAYS’ scale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SF-36[J]. Int J Qual Health Care, 2000,12(6):511-517.

第3篇: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

[关键词] 补肾化痰防喘方;穴位贴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虚血瘀痰阻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2-0138-04

Formula of Bushen Huatan Fangchuan combined with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HEN Tao

Department of Pulmonary Diseases, Tai'an Hospital of TCM in Shandong Province,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formula of Bushen Huatan Fangchuan combined with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Methods 150 COP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7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inhalation of budesonide/fomoterol powder for inhalation(160∶4.5), with one inhaling bid.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further given the formula of Bushen Huatan Fangchuan combined with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10 days, and 3 consecutive courses were taken for the treatment. CAT scores, scores of accompanied symptoms in TCM and overall curative effects, FEV1%, PEFR, 6-minute walking distance and decreasing scores of oxygen saturation before and after walking, number of cases of relapsed COPD after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relapse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improvement of CAT score, score of accompanied symptoms in TCM and overall curative effects, FEV1%, PEFR, 6-minute walking distance and decreasing scores of oxygen saturation before and after walking, number of cases of relapsed COPD after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relapse time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Formula of Bushen Huatan Fangchuan; Point application therop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phlegm obstruc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脏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急性加重和并发症影响着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对个体的预后[1]。本病的发病率较高,一旦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住院次数、花费极高,治疗效果不佳,预后极差,死亡率较高,是目前危害公众身心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现有药物治疗并不能缓解肺功能长期下降的趋势[1],因此积极寻求新的治疗手段对治疗COPD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中医药特色疗法补肾化痰防喘方配合穴位贴敷治疗COPD,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COPD患者150例,男78例,女72例,年龄44~80岁,平均66.8岁,病程8~32年,平均17.6年。符合COPD稳定期诊断标准[2],即存在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瑞典Astra Zeneca AB,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20040065,60吸:160 μg/4.5 μg)粉吸入剂,1吸 bid;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化痰防喘方(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党参20 g、黄芪15 g、陈皮12 g、枳壳10 g、半夏10 g、云苓15 g、桔梗10 g、葶苈子10 g、丹参15 g、当归12 g、紫菀10 g、炙甘草6 g,上述14味药物加水1000 mL,浸泡1 h,水煎至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同时配合穴位贴敷法(白芥子21 g、细辛21 g、甘遂21 g、延胡索21 g,此为1例患者3次的总用量,取新鲜生姜研磨成糊状,取汁备用,将上药研成粉过120目筛混匀,用生姜汁取适量调成糊状,取穴:双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天突、膻中,患者坐于椅上,使前胸及背部充分暴露,将姜汁调制的药糊,制成直径大约15 mm、厚度大约3 mm的药饼,将药饼准确地贴在既定目标穴位上,使用医用胶布固定,穴位贴敷每次时间为4~6 h,以敷贴部位起小水泡或红斑为度,小水泡和红斑均可自行吸收恢复,不需要特殊处理治疗,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上述中药均来自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加工制备均由我院制剂室负责)。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T评分。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兼见症状评分及总疗效[4]。积分减少百分比=(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显效:治疗后原有症状消失,或总积分减少≥66.6%;有效:治疗后总积分减少33.3%以上,而未达到66.6%;无效:治疗后总积分减少不足33.3%。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 s用力吸气容积占肺活量比例(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R)。测定前,向患者详细讲解并示范呼吸方法,记录患者平静状态下、配合最佳时的治疗前后1 s用力吸气容积占肺活量比例(FEV1%)及最大呼气流速(PEFR)值。④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及步行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分数。6 min步行距离作为一种亚极量运动试验,具有方法简便、易行、价廉、安全,且能客观反映患者日常实际活动量等特点,成为评估患者心肺功能的一项重要的临床工具。选择一段长约30 m环境安静、不会扰的长走廊作为试验场地,标记好起始点,并在折返部位做好标记,准备好必要的测量及计时工具。两组患者试验前2 h内应避免做剧烈运动。试验结束时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所走距离及试验前后SpO2。如下公式计算SpO2下降分数:SpO2下降分数=(测试前SpO2-测试中平均SpO2)/测试前SpO2×100%。⑤对比两组患者用药结束后COPD复发例数及复发时间。患者出现超过日常情况的持续加重(如咳嗽、咳痰、喘息明显加重,痰量增多或伴有发热等)并需改变基础COPD的日常治疗的情况为复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CAT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AT评分,组间差异不显著,治疗后两组CA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兼见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兼见症状评分,组间差异不显著,治疗后两组中医兼见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兼见症状总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4.6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76.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40,P

2.4 两组治疗前后FEV1%、PEFR比较

治疗前两组FEV1%、PEFR组间差异不显著,治疗后两组FEV1%、PEFR均较治疗前提高(P

2.5 两组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及SpO2下降分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6 min步行距离及SpO2下降分数组间差异不显著,治疗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及SpO2下降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2.6 两组用药结束后COPD复发例数及复发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比例为14.6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比例为33.33%,两组复发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64,P

3 讨论

第4篇: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

一、目标

提高各族市民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建立有利于主要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物质环境,逐步降低社区人群中主要危险因素,控制慢性病发病和死亡上升趋势,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纠正不良生活行为,提高整体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领导机构。

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由市卫生、计划、财政、教育、公安、广电、体育、劳动、工商、妇联、老龄委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的**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有关政策,明确各部门职责,审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防治经费,搞好社区协调。

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卫生系统内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部门的工作和卫生资源配置。

(二)防治机构。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和健康教育等机构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积极协作,共同完成综合防治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计划,进行社区诊断、干预、健康指导、监测和评估等;

医疗机构负责病人和高危人群的治疗、康复和健康指导;

健康教育机构负责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

(三)技术指导机构。

成立由医疗、预防、健康教育、康复、保健等多部门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业务咨询、技术培训、设计方案论证、评估及效果评价、监督考核等工作。

三、示范点社区的选择原则

(一)该社区是至少含有一级政府在内的生活社区;

(二)该社区传染性疾病已基本得到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该社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三)社区领导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能对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四)具有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素质高的防治队伍,并有综合实力强的医疗机构做保障;

(五)具有较为健全的医疗保健网及与社区合作融洽的工作作风;

(六)具有一定的社区工作基础,居民有机会获得健康促进信息并愿意参与和积极配合;

(七)社区人口相对稳定。

四、阶段目标(20**—20**年)

(一)20**年。

1.在天山区青年路街道办事处选择一个社区作为我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筛查社区内慢性病发病的现状,对现患和高危人群进行初步调查;

2.为试点社区人群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汇总慢性病发病情况,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

(二)20**年。

1.完成示范点社区慢性病的社区诊断工作,找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完善慢性病防治规划,将筛选出的社区高发慢性病种类作为防治重点;

2.对社区15岁以上人群开展社区高发慢性病调查,为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工作,逐步提高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的管理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3.对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膳食、减重、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干预活动;

4.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启动后,每2个月开展1次健康知识讲座,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5.建立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的管理报表制度,拟定每半年上报1次。

(三)20**年。

1.社区内高发慢性病病人的知晓率达70%,治疗率为50%,控制率为30%;

2.社区内15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0%;

3.条件成熟后,逐步开展对COPD、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主要慢性病的防治;

4.总结该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治的经验,向全市推广,逐步扩大慢性病防治覆盖面。

五、社区诊断

在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之前,先摸清本社区慢性病的基本情况,找出本社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社区综合防治打下基础。

(一)内容。

1.本社区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患和发病情况;

2.本社区的人口学特征及发展趋势;

3.本社区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

4.本社区疾病防治环境支持系统现状;

5.本社区已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效果评价;

6.本社区人群防治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二)方法。

1.对本社区已有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

2.对本社区15岁以上人群进行慢性病的入户调查;

3.进行现有的政策、机构、资源及其作用的软科学研究;

4.社区诊断资料的管理:

(1)建立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程序;

(2)资料的管理、分析、评价和动态观察;

(3)疾病和死亡情况登记;

(4)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等。

六、社区综合干预

社区综合干预是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内政府、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群众组织的作用,针对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多方位服务,以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社区整体健康水平。

(一)干预目标: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防治主要慢性病和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宣传教育,建立和推行门诊15岁以上病人首诊治疗制度。

(二)干预原则:采取以社区为基础,全人群为对象的干预;全社区干预,与社区内不同场所、地点干预相结合;强调全人群参与,重视高危人群;采用多种类型的综合干预策略。

(三)干预措施:全人群干预措施和高危人群干预措施相结合。

1.政策环境支持:将慢性病的综合防治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与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制度等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建立补偿机制;加强慢性病防治机构建设;促进社区健康教育;控烟政策;合理膳食政策;全民健身政策等相关政策的出台。

2.健康教育:以社区为基础,以特定人群为教育对象,促进社区群众树立健康信念,培养健康意识,广泛参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改善社区卫生状况,提高群体健康水平。

第5篇: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水平;慢性疾病;健康

【中国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19-02

在当今新形势的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是我国医学工作的重心。因此,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重心转移要从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出发点,进而来调整我国现行的防疫策略,强化预防医学机构建设工作,转移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工作的重心。

1.当前我国慢性疾病现状

在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调查组针对我国某一地区人民的健康状况做了调查,其中发现:当地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占40%,由于恶性肿瘤所导致的死亡率占50%,只有10%的死亡率是正常死亡。

根据上述调查显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是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比如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等,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使得我国人民的寿命损失率在不断地提升,因此,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是与慢性疾病的抗争。虽然目前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一些传染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以及我国人口的死亡率也在不断地下降,再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些慢性病在慢慢向我们靠近,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这种趋势在我国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将持续上升。与此同时,这种现象的发生,我国人民对卫生服务的水平要求也在增加。

2.防疫策略调整与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重心转移的必要性以及指导方向

由于近些年来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各类工业也在飞速发展,为此,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因此,造成了一些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另外,随着当今形势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所以,我国防疫策略调整与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重心转移有其必要性。

另外,防疫策略调整与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重心转移的必要性也为我国预防医学工作者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性。因此,新形势的需求与发展也为我国的预防医学与疾病控制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机遇和挑战,所以,有关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应对这种形势变化,积极投入到慢性疾性的预防工作当中来,为我国的疾病防治工作做也更大的贡献,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预防工作的展开可以以下方面作为指导方向:

第一,医学工作者认清当下预防工作的重点以及工作的重心,从我国着重控制传染病的重心工作调整到慢性疾病的工作当中来,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就要放弃对传染病控制的工作,在实现两手抓,要同时抓起传染病与慢性疾病的控制工作,并且要工作当中运用预防医学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对多种慢性疾病实施控制,加大对各种疾病的有效控制,确保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第二,我国社会和相关人员要重视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构建与完善,进而加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要求,今后世界各地的卫生保健服务将是社会服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并且在向社区化的方向前进和发展。因为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所面向的群体是社区人群,而且,我们还在构建社会医疗服务家庭预防以及保健康复的一体化医疗体系,这也是有效防治各种慢性疾病多发的重要手段。

第三,预防工作的展开是以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为指导,大力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开展社会健康活动,提高我国人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将卫生知识得到宣传,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奠定基础。

3.改善和加强防疫策略调整的相关措施

3.1优化我国的卫生资源结构,创建社区卫生服务:要优化我国的卫生资源结构,就要保证有足够的经费。如果经费短缺势必会造成慢性疾病工作开展的限制,所以政府部门和相关人员要加大对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以保证有充足的经费使得预防工作的全力展开。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援,利用一切尽可能的方法来筹措资金,这样,就可以保证预防疾病的一些基础工作和设施的构建,也降低了我国公民医疗费用的开支。

另外,在优化卫生资源结构的基础上,还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展开,这也为实现慢性疾病预防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因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展开,一方面可以使居民与社区医生建立一个种稳定长期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居民与医生的接触过程中,医生还可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因此,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慢性疾病对我国居民的危害。同时,在医生与居民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将慢性病的发生做到及时发现和及时治疗,与此同时,医生还可以了解到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进而为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进而有效地控制慢性病。

3.2加强各有关部门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营造良好的防治慢性疾病工作环境:对预防慢性疾病工作来讲,这个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以及广泛的社会性质,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个工作的开展单靠卫生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政府部门要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系,提高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和重视,这样,就使得社会各界以及相关部门对慢性病防治工作做到协调统一,进而为防治慢性疾病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3加强预防医学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养,提高医学人员的素质修养:由于卫生防疫策略的不断调整,所以,预防医学的内容和涉及面也在不断地加大,为此,医学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就需要提高,从而来适应新时期医学工作的展开和进行。

4总结:

总之,对于慢性病综合防治要以健康教育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展开,构建我国完善的医疗体系,优化卫生资源结构,从而实现对慢性疾病的有效控制,整体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顾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医大学出版社,2010.36.

第6篇: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

【摘要】慢性病是当前人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占总体死亡的80%以上。因此提高慢病防控能力,有利于家庭、社会和谐发展。自2009年我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启动后,经过各级专家的反复跟进培训,我县医生的慢病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就医环境和综合服务也逐步得到了居民的认可,慢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慢性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65-021.慢性病防控现状

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监测我县还未开展。就慢性病防控评估能力看,我县整体评估能力薄弱,截至调查之日,我县尚未开展过慢性病防控评估,慢性病工作开展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限制了慢性病评估的有效实施。

从基线调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入手,通过开展“家庭主妇培训班”、“小手拉大手”、“健康一二一”和发放限盐勺、控油壶等活动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达到预防与控制各种慢病的目的,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采取的方法和措施逐步被群众认识和接受。2.慢性病干预

慢性病干预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手段。慢性病干预的覆盖面越广,人群受益率越高,慢性病防控工作效果越好。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现管理工作开展的远远不够。需要加大慢性病干预工作点,扩大干预范围,创新干预方式,加强干预力度。我县慢病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国家经费补助项目或自治区科研项目的支持为依托开展。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

2.1高血压、糖尿病的干预。各单位对辖区内所有35岁以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为管理目标人群,并且在以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为契机,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评估登记建档管理和随访,并制订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评估、确诊管理工作流程,做到了慢性病个案实行一人一病一档案,每个档案中有个人信息表、个人体检表、每次随访记录表等。

2.2精神卫生工作的干预。精神卫生工作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造成的个人、家庭、社会危害是有目共睹的。今年来,针对精神疾病的卫生关注度和防治管理逐渐被纳入到慢性病的重要工作范畴。2009年,国家医改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9类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宁夏地区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自2010年起,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全面纳入到疾控工作的常规性工作任务当中。2010年我县开展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的辖区覆盖率基本为100%,然而因地区在精神卫生专科的发展上缺少配置,我县普遍存在专业精神专科医师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短缺问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率未得到有效提高。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队伍并未得到壮大,疾控机构中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普遍缺少专业的精神疾病专业知识,加之诸多的疾病控制工作内容的统揽一身,难以保证精神卫生专业防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总之,慢性病的管理缺少长期的、规范的、具有顺畅工作流程的管理模式。因此,要实现慢性病长远的预防控制管理水平,则需要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指南,在如何有效发挥疾控机构工作人员能力和基层百姓的参与性上进行深入思考。

2.3其他。2009年9月,隆德作为宁夏的试点县,首次开展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妇女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随后在2010、2011年增加肿瘤随访登记、食管癌/贲门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2012年又启动了妇女乳腺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在项目支持下,推动了一部分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内容的开展,惠及广大群众。

较之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免疫规划工作,隆德县慢性病防控工作缺乏丰富的经验、规范化的流程和科学指导的工作规范。慢性病工作涉及内容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健康需求的增多,除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防治外,对于肿瘤防治、营养保健、口腔卫生等健康需求日益增大,慢性病防控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以隆德县现有的疾控队伍力量和慢性病防控机构、人员建设现状来看,满足人群诸多的慢性病防控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建议

3.1政府制定政策,落实防治经费,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的“大卫生”新格局是关键。

3.2发展一支战斗力强的慢病防治工作队伍是保障;主动协调好涉及乡镇村领导和部门关系外,参与工作的乡村医生建立和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给予一定的补助,形成“大卫生”的局面。

第7篇: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

来自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经上升至85%。尽管我国医疗卫生部门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积极应对,但仍然存在国民认识不足、防治网络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专家表示,我国慢性病已经呈现“井喷”状态,并且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负担。

慢性病并非特指一种病,而是一组疾病。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兼慢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王健松表示,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相关的病因复杂、病程长、危害严重、医疗费用高、多脏器损伤的疾病。在国内,主要指常见的四类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慢性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也快速上升,目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慢病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前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这个阶段呈现“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

该负责人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慢性病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危险因素调查推算,我国超重人群超过三亿,肥胖人群超过一亿,心血管疾病患者超过两亿。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人口迅速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病负担增加40%。

常年研究慢性病防控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专家何权瀛认为“慢性病在我国已经呈现出‘井喷’现象,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慢性病的高发,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

慢性病已经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所有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约为69%,已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所造成的疾病负担。

因为慢性病长病程及对机体的损害,首先影响整个社会的劳动能力。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因慢性病全国劳动力休工36亿天,年(占65%);因慢性病劳动力人口长期失能37亿天/年(占75%);预计到2020年将有85%的死亡归因于慢性病,而70%左右的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也将会发生在劳动力人口中。

慢性病给居民个人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慢病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76.9元。罹患常见慢性病住院一次,城镇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一半,农村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1.3倍。心梗冠脉搭桥的住院花费最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4倍。

就呼吸系统疾病而言,何权瀛介绍,一项在六大城市开展的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的调查显示,2006年,COPD患者的年平均直接医疗费用为人民币11744/人,间接医疗费用为1570元,每个COPD患者的年平均总费用(13314元/人)占家庭总收入(32880元)的40%,COPD的费用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住院次数呈正相关,据悉目前全国COPD病人有3800万。而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达250万至300万,每年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高达1301.17亿元,其增长速度接近当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两倍。

慢性病的高发也正在快速消耗社会积累的财富,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慢性病防治占中国医疗费用的80%,在今后10年中,中国因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将产生55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到2015年中国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超过5000亿美元。而根据最新统计,2011年全国医药卫生费用规模已达到24000亿元,较上年净增4000亿元,即是医药卫生费用20%的增长速度未来或仍将持续。今后,慢性病仍将占用预防疾病的大量医疗资源。

而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如果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能降低1%,在未来30年,总体净经济效益将相当于2010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68%,相当于10.7万亿美元。

“慢性病带来的不只是经济负担,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整体幸福感也是极大的耗损。”王健松说。

我国慢性病的高发态势,已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2009年烟草框架公约在我国的正式生效以及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全民健身条例,在“十二五规划”里更是提出了“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一岁”的目标。自2010年开始,卫生部开展了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已在全国建成39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012年5月8日,卫生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这是中国政府首次针对慢性病制定的部级综合防治规划。

即便如此,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慢病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社会对慢性病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与传染病不同,慢性病病因复杂,与生活方式、个人习惯和生态环境有关。但相应的,公众在这方面的教育和认识明显不足。

我国疾病防治体系有待改善。王健松表示,从解放初期开始我国疾病防治体系的重点就是防治传染病,在经历了SARS和禽流感的冲击后更是如此,但对慢性病的防治并没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方面仍存在问题,“如今很多医院都在不计成本地采取各种高精尖的方式去降低死亡率,但是却没有很好地考虑降低发病率。”王健松称,尽管我们正在努力建立疾病治疗三级网络,但资源投入明显不平衡,一些大医院发展过度膨胀而基层卫生机构资源不足,这也使得慢性病防治进程缓慢。

对于有些疾病如慢阻肺的认识不足。有呼吸道疾病专家表示,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重大疾病死亡率统计中,没有将慢阻肺单独列项,而是归入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总体统计中,慢阻肺的相关统计数据长期缺失、慢阻肺的发病率长期被低估。而基层医疗机构治疗仪器的普遍缺乏,也导致我国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较低,致使许多患者失去早期干预时机。何权瀛表示,现在我国的慢性病医疗模式多是“因症就诊”:只有在慢性病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时候才去就诊,在诊疗之后状态好一些就停止治疗,“这种诊断只会使病人的体内机能每况愈下”。

第8篇: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023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054-02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要求提高,越来越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越来越认识到慢性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需求寻找预防控制这些慢性疾病的方法。

我院从2004年--2009年间,针对上述情况积极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及开展咨询义诊活动,经常编制慢性病知识处方,建立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及健康园地,病人随时可取宣传资料。与此同时,我们还根据慢性疾病造成的综合因素,把预防控制慢性疾病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对慢性病病人进行医学干预,运用健康知识彻底改变过去只管治病的卫生服务方式,采取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疾病治疗,经实践收效很好,现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从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病人中选择116例糖尿病人其诊断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定期进行健康讲座,指导患者规范治疗及健康生活,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与对照组(自然治疗),采取发调查表(美国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1〕)对患者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列表如下:

表 1

无抑郁症 有抑郁症 合计

对照组 49 9 58

治疗组 56 2 58

合计 105 11 116

经卡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6.211, P=0.000

1.2 从2004年6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0名肿瘤病人中,进行自我病情了解及抑郁情况测评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表2

病人数 无抑郁症有抑郁症患病率

不知病情的50 381224%

知道病情的70 145680%

70例了解病情的患者不同程度有轻生念头,我们对其进行开导,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结果有近半数患者能正确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我们做治疗。

2.结论与体会

2.1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很多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更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因此而造成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现象,患者为此很烦恼。我们通过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认识疾病了解疾病的知识,帮助患者分析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配合医生治疗疾病。有文献报道,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多为心身疾病,受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配合治疗及疾病愈后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2〕。可见,开展健康教育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及生活方式的指导,解决其心理问题和很好的配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2 健康教育形式多样性。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采用了知识讲座、治疗方法、生活方式、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等形式,在对患者进行疾病干预所采取的健教形式有单一健教干预方法或多种健教干预方法。

2.3 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性。通过几年来我们开展健康教育的临床观察,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泛如针对问题的、针对情绪的、针对反应的、有针对治疗等很多方面。所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健康大课堂、健康教育俱乐部、健康教育受益患者现身交流等。

2.4 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深入,心理干预应用越来越广泛,干预结果无论在量表评分还是在临床疗效上都具有显著的意义。我院内分泌科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指导及干预(表1)证明其有效性。

2.5 深入健康教育,有效控制慢性疾病。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生物模式专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行为、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明显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缺乏防治疾病的知识,不能够正确认识疾病,这些患者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治疗疾病,不能约束生活行为,更不能坚持合理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疾病不稳定及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心理焦虑恐慌不能及时化解,对疾病的治疗不积极主动而产生心理抑郁,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的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自我护理的能力,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健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健康知识更加普及,我们将在运用健康教育干预、防治、控制疾病上下功夫。对慢性疾病病人建立健康教育卡,并依靠和利用网络进行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生活方式指导及疾病干预调查研究,使健康教育更有效地干预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

一、创建目标与指标

(一)总目标

2011年底前,建成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012年底前,建成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达到综合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减少慢性病疾病负担的目的。

(二)工作目标

1.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防治队伍建设。

3.规范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人群慢性病知识、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分别达到70%以上,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以上。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成年人平均每天运动量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二、创建工作内容

(一)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

充分利用示范区监测、专项调查、居民健康档案等已有的基础信息和资料,分析、掌握辖区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行动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撰写社区诊断报告。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

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新发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糖尿病发病监测。定期开展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示范区慢性病防控相关信息。

(三)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通过设置宣传专栏、举办知识讲座、开设健康教育课等形式,并结合健康主题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

(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面向全人群,通过举办群体性健身活动、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控制吸烟行动和示范创建等形式,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

(五)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

通过各类单位定期为职工提供体检、医疗机构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等多种途径,及早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并对超重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分类管理和干预。

(六)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

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建立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

(七)开展肿瘤早诊早治

对社区医务人员及居民开展癌症相关症状和预防控制方面的宣传教育,开展健康体检,加强40岁以上人群的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工作。

(八)落实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

建立完善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网络,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病人的发现、登记、报告、药物治疗、转诊、社区管理和康复等工作,将病人信息纳入省精神病人专案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对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人员和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提高患者管理率和治疗率。

(九)推广口腔预防适宜技术

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龋齿检查,对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为符合适应症的适龄儿童提供窝沟封闭免费服务。以幼儿园和学校为单位的儿童龋齿充填率应在上年基础上增加30%;儿童窝沟封闭率达到50%以上。

三、创建工作要求

(一)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卫生局局长为副组长,教育、科技、公安、民政、财政、文化(体育)、卫生、广电为成员单位的市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卢达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孙建华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起草、协调落实慢性病防控相关政策。

(二)明确职责

教育局:负责制订辖区内学生健康教育计划,督促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科技局:负责相关技术支持、科研指导和科研项目立项、引进等。

公安局、民政局:负责提供全市人口及死亡资料,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居民死亡登记工作。

财政局:负责安排必要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经费,按不低于国家经费200%的比例进行配套。

文化局(体育局):负责规划、动员、组织全民健身和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卫生局:成立专家组,开展技术指导、咨询;定期组织专家,对相应业务领域内的工作进行培训、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督导和定期评估;开展社区诊断工作,完成社区诊断报告;及时向创建领导小组报告慢性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广电台:负责开展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设置慢性病防制宣传专栏;提供大众慢病防治知识宣传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