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慢性病防控知识范文

慢性病防控知识全文(5篇)

慢性病防控知识

第1篇:慢性病防控知识范文

1.1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培训,提高健康教育

工作人员在慢性病防控中的能力,建设举办了3期的市、乡、村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社区健康指导员等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能力,能够对慢性病做好宣传,使更多的人群知晓慢性病,从而做好预防工作。

1.2抓好重点人群的慢性病防控知识培训

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深入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老年大学、学校、医院举办健康讲座、康乐大讲堂、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互动式的知识讲座,宣传慢性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

2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2.1利用媒体进行宣传

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媒体传播计划。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加大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通过电视台进行核心信息传播,在城市中心街道设立了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宣传一条街和2期大型户外广告,在全市各乡镇街道社区及医疗卫生单位的电子屏幕滚动播出慢性病防控知识,扩大了受益群体。

2.2加强宣传技术材料支持

市卫生局疾控中心作为慢性病综合防控技术指导机构,围绕慢性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等重点内容,积极开发大众宣传材料和知识信息模板,为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技术支持,提供公众健康核心信息和知识讲座讲义模板,制作发放慢性病防治知识音像光盘。通过大量的宣传增强人们的防控意识。

2.3加强社区宣传和支持性环境建设

在全市社区和学校设置多处健康教育阵地、健康教育宣传栏和健康教育活动室,健康教育室每天向群众开放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在全市社区和农村放映慢性病公益广告片和慢性病知识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提供多种宣传材料且定期播放宣传视频,将慢性病防控知识传播给就诊群众和社区居民。

2.4加强各种卫生宣传日宣传活动

按照“媒体宣传与阵地宣传相结合、大众传播与主题宣传相互补充”的原则,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每年结合世界卫生日、世界高血压日、世界无烟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肿瘤防治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宣传主题,深入社区、学校、工地、公共场所、集市,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咨询活动,全方位高频度地向社区公众宣传慢性病防控知识。

3加强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依托

创建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重点开展互动式的慢性病、艾滋病、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传染病、健康素养66条、急救和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并设有自助式的健康自助检测室,引导师生对健康概念的科学认识,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各级各类学校均将学校健康教育列入学期教学计划,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做到有教案、有课时、有考2.5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市疾控中心发组织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辖区内群众性健身活动团体有广场舞、腰鼓队等,增加居民的活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第2篇:慢性病防控知识范文

关键词:健康体检中心;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

慢性病是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问题[1]。健康管理模式即通过收集患者信息,针对检查结果对患者健康予以评估,并开展针对性健康指标,有效降低患者慢性病发病率,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2]。本文以于东方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慢性病患者93例为例,分析健康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8月接受健康体检的慢性病患者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5~84岁,平均(60.3±1.1)岁;高血压30例,糖尿病22例,心脑血管病18例。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6~85岁,平均(60.4±1.2)岁;高血压31例,糖尿病21例,心脑血管病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方法:⑴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包括帮助患者完成体检,向患者提供体检报告等。⑵观察组采取健康管理模式:①健康风险评估:针对患者开展全面性健康风险评估,并配合体检所获得的基础指标,在评估日起3个工作日内为患者出具体检指标报告、个人健康风险评估报告。其中健康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应包含体力活动能力、膳食习惯评价、生活方式评价、疾病风险等级、运动指导方案、饮食指导方案、健康指导意见、疾病治疗方案,且在出具报告的当天由负责体检的临床医生开展面对面沟通,为患者详细说明其当前身体状态和疾病风险,并强调根据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的健康管理方案,以提升其遵医依从性。②健康管理:对院内负责健康管理的人员开展相关管理培训,使其具备使用软件发送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操作方式,实际使用时可利用软件平台直接向患者发送健康管理方案,并依据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修改。针对健康风险评估中已筛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慢性病的患者群体,制定健康管理方案时必须从运动指导、饮食指导、自我用药监督等,并为患者制作血压、血糖等自测量表,通过随日期记录的各指标数据的记录明确自身慢性病的具体状态。同时,记录每天服用药物的具体情况,包括用药种类、服药剂量、服药次数等,将具体量表定时反馈给医生,以确定用药对病理指标的具体影响,从而判断下一阶段治疗方案的拟定方向。③健康报告管理:主检医生应将患者体检和后续自测指标均纳入到个人健康报告内,并将报告数据记录在健康管理软件数据库中,以方便使用时能快速调用数据。④健康提醒:借助健康管理软件平台定时为患者发送微信或短信通知,提醒慢性病的日常注意事项,并强调返院复查的具体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直播平台实现医患在线互动解答,并定期举办网络座谈会,提醒患者每年各阶段内应对健康风险的具体措施和意见,最大程度确保患者的健康。

1.2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慢性病发病率,干预后血压、血糖、血脂指标水平差异。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26.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慢性病发病率比较:观察组慢性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后血压、血糖、血脂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干预后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等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第3篇:慢性病防控知识范文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血压;行为方式;效果

高血压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也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1],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者数量日益增大,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基层社区卫生工作以开展卫生健康宣传和卫生知识普及为主,因此高血压的防控最为有效的方式是社区健康管理[2-3]。该研究选择2018年3月—2018年9月日照市某社区15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社区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以及自我效能的效果,为寻求有效的高血压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日照市某社区15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78例,男41例,女37例,年龄44~82岁,平均年龄(54.46±6.63)岁,病程1~17年,平均病程(6.81±1.57)年;对照组77例,男42例,女35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55.07±6.81)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6.98±1.70)年。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社区管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高血压社区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疾病健康宣教、心理干预、合理用药指导、生活行为干预[4-5]。①疾病健康宣教,社区应定期组织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并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高血压为主的慢性病健康宣教,使大家对慢性病的发病高危因素、预防、治疗以及护理等相关知识有所掌握,提高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一般资料、病情、治疗以及生活行为习惯的不同,给予一对一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以提高接受程度。②心理干预,社区工作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同时应根据患者的情绪波动,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工作,并可结合多样化的文娱活动,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以积极的心态配合疾病的防控工作。③合理用药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应指导患者做好血压的监测工作,并根据其病情变化,给予合理化用药指导,并跟踪患者的服药情况,提高用药依从性。④生活行为干预,社区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健康档案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干预应限制患者对高热、高糖、高脂、高盐等食物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以及富含钾钙的食物,戒烟限酒,同时根据患者个人喜好不同,制定个性化运动方式,并保持充足的睡眠,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行为的健康干预。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社区管理前、管理后3个月和管理后6个月进行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社区管理后6个月时,血压监测、遵医服药、合理饮食以及适当运动等行为方式的依从性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社区管理前后两组患者血压的比较

两组患者社区管理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管理后3个月和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并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社区管理后行为方式依从性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社区管理后6个月血压监测(72例,92.31%)、遵医服药(73例,93.59%)、合理饮食(71例,91.03%)以及适当运动(68例,87.18%)等行为方式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我国一项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发现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因此高血压疾病的防控仅靠医院治疗还远远不够,患者在社区接受有效的健康管理干预至关重要[6]。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对高血压人群进行疾病健康宣教、心理干预、合理用药指导、生活行为干预等社区健康管理工作,促进其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降低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改善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目前逐渐应用于社区慢性病的防控管理过程中[7-8]。该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社区管理后3个月和6个月时,收缩压分别为(134.33±16.26)mmHg和(125.24±13.10)mmHg和舒张压分别为(88.28±10.40)mmHg和(82.05±9.52)mmHg均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并且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社区管理后6个月血压监测(72例,92.31%)、遵医服药(73例,93.59%)、合理饮食(71例,91.03%)以及适当运动(68例,87.18%)等行为方式的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9-10],说明社区管理模式可以通过疾病健康宣教、心理干预、合理用药指导、生活行为干预等多种方法,提高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防控知识掌握程度,规范自我管理行为,因此改善了患者对多种行为方式的依从性,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进而更加有效地控制血压水平,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慢性病的意识,保障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综上所述,社区管理可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监测、遵医服药、合理饮食以及适当运动等行为方式的依从性,控制血压的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社区慢性病的防治管理。

[参考文献]

[1]潘恩春,张芹,李园,等.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血压及糖尿病健康管理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8):3316-3320.

[2]段亚梅,李晓乾.对健康教育和饮食改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2):95-97.

[3]胡建功,何朝,赵莹颖,等.基于自我效能理论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17):3141-3146.

[4]孙薇薇.社区慢性病全科管理模式的方法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8):198-199.

[5]沈翠,邓宋清.个体化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遵医治疗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2):89-90.

[6]张艳艳,何朝,赵莹颖,等.北京市顺义区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影响因素[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9,30(1):141-144.

[7]吴继周,苗春霞,许颖,等.徐州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体育运动现状及生活质量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17(2):27-30.

[8]王俊香,陈宝军,王峰.社区-自我管理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8,26(11):874-877.

[9]屠双娣.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实施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9,31(3):359-360.

第4篇:慢性病防控知识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监测;卫生经济学评价

一、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现状

1.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评价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已成为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7年形成流行病学监测系统的评价方案[4]。美国[5]、加拿大[6]和欧洲[7]分别于1988年、2004年和2006年开始发展监测系统评价框架。对监测系统卫生经济学评价的认识近来年有所加强,但研究和应用仍严重不足。监测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不仅涉及流行病学,更要涉及社会经济方面,但目前相关属性的评价比较缺乏[8]。例如,WHO的伤害监测系统评价指南,对评价指标提出了简易性、灵活性、及时性、实用性、稳定性、可接受性、可靠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等要求,却没有卫生经济学评价内容[9]。部分指南[6,10]开始关注资源投入或成本效果问题,但内容较少。研究显示[8],现有监测系统的评价研究对系统效率指标(及时性、敏感性等)几乎均有涉及,系统功能性指标(可接受性、灵活性、简易性、稳定性等)在多数研究中涉及,而经济指标中的成本指标仅三成左右的研究提及,经济指标中的效率和效果指标仅二成左右的研究提及;对监测系统进行卫生经济学投入产出综合分析的研究则更少。

2.其他卫生领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发展落后于其他卫生领域的经济学评价。在公共卫生领域,卫生经济学评价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以及控烟等卫生干预项目的评价[11]。卫生经济学评价在药物经济学评价领域的发展最为迅速,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已发表正式的药物卫生经济学评价指南,被认为也可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目前已形成多种常见的卫生经济学评价通用指南,包括研究质量评价(QHES)工具和卫生经济学评价报告标准共识(CHEERS)清单等[12]。其中CHEC被认为是卫生经济学项目评价的最低标准,而CHEERS被广泛认可。WHO了总体成本效果分析相关指南[13]和监测及反应系统的成本效益评价指南[14]。目前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积累尚显不足,但现有指南也有一定借鉴价值。

二、国内外监测系统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研究实践

WHO相关专家曾指出[14],没有涉及后续采取行动的监测信息价值是无形的、难以测量,这种信息属于知识,本质上具有价值。蔡智强[15]等也提出,监测可分为以信息传播为结束的监测和以公共卫生行动为结束的监测。据此,将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分为两类:一类是监测与反应干预行动紧密相连的监测系统,行动产生的健康产出可得;另一类的范畴只包括前期监测活动,传统的健康效果、效益、效用测量内容不可得。总体上,目前国内外监测系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范围小,积累少,分散化,且不同特点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方式差异较大。

1.第一类监测系统

监测包括紧密而明确的后续行动,可测量对比采取行动前后的健康产出差异,常测量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等效用指标或发病率、致畸率、死亡率等效果指标。陈向阳[16]等和沈云良[17]等分别对浙江省麻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进行了成本效用、成本效果及成本效益评价,这两个研究的相关系统运作与麻风的排查确诊、预防控制、转诊等系列措施紧密相连。X.Guo等[18]对荷兰猪瘟监测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效果用猪瘟监测反应系统减少的感染持续时间和被感染农场数衡量。

2.第二类监测系统

(1)传染病监测方面,效果通常从时和量两方面比较。张红强[19]等对玉溪市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和成本进行了分析,根据往年的疫情平均病例数和所需人力、物力计算日、周、旬报告方式的成本,效果仅关注报告的及时性。YanDing[20]等对我国流行病早期预警系统,不同机构在早期预警上成本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衡量效果采用报告事件数。DanielaC.HADORN[21]等分析了瑞士羊牛的蓝舌病监测系统使用不同检测方法和流程的成本效果,用8型蓝舌病病毒(BTV-8)的感染检出能力描述效果。JulieRivière[22]等对法国野生动物牛结核病监测系统采用的两种被动监测和一种主动监测方式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效果参照发病检出率。JessicaM.Healy等[23]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尼罗河病毒监测方法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效果参照阳性检出数量。(2)慢性病方面,绝大多数监测系统的本质是信息收集和登记,引起的干预行动难以明确划定,采用效果(发病率、病死率、致畸率等)、效用(QALY等)进行评价的难度很大。这些慢性病相关监测系统主要产出是疾病流行和相关人群情况,为慢性病进一步的预防控制提供信息。我国典型的慢性病相关监测系统有肿瘤登记系统、死因监测系统、危险因素监测系统等。我国对这类慢性病监测系统的相关经济学评价研究很少。马悦善[24]等对肿瘤登记报告的全部费用采用直接法进行统计、分析。国外研究以成本分析为主,已积累比较丰富的慢性病监测系统成本分析经验,尤其是肿瘤登记系统方面。JoshiR等[25]对印度农村地区以死因推断为基础的死因监测系统进行了成本分析。ZanettiR[26]等对欧洲癌症网的登记点进行成本测量,并指出用监测工作人员发表同行评审文章的影响因子总和描述产出的做法存在片面性。国际登记成本测算工具(RegistryCostingTool)应用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肿瘤登记成本测算[27],取得了较好效果[27~31]。根据实际情况,该工具也可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定制,以提高适用性。TanyaN.Martelly[32]等对该工具进行了调整,对癌症和心血管综合登记进行成本分析。EstherdeVries[33]等对该工具进行了定制,对哥伦比亚的5个区域性人群肿瘤登记处进行了成本测算。

三、我国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卫生经济学评价的建议

1.基本共识

(1)明确研究角度。分别从政府、卫生系统、社会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投入产出的测算上会有所不同。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应限于这些角度,例如有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主要成本有时不是医疗成本,此时按建设期和运行期所需人财物归集,采用项目管理人(projectmanag-er)这一角度可能更加合理。(2)注意研究时限。完整的公共卫生项目评价应包括识别、准备、实施、完成等阶段。在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中,应明确评价涉及的阶段和时间长度。(3)不确定性分析。经济学评价过程的研究设计、角度、成本、产出、数据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模型研究能更快实现投入产出的长期效果评价,但在应用中的假设也会加大不确定性。如上所述,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经验十分有限,研究方法、参考资料和数据的不确定性比一般领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更大,不确定性分析是保证应用质量的重要方面。根据WHO相关卫生经济学评价指南和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敏感性分析可作为不确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4)注意货币的时间效应,合理贴现。贴现率选择实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学者曾建议公共项目投资使用双曲贴现率。但目前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卫生经济学评价应用尚不成熟,对贴现率的选择过于复杂是不现实的。即使在发展较快的药物经济学评价领域,也大多采用3%或5%两种推荐的贴现率[34]。因此,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在同类项目中应尽可能使用同一贴现率,结合实践和指南要求进行敏感度分析。WHO建议对投入指标,在采用3%贴现率的基础上进行到6%的敏感性分析;对产出指标,在3%贴现率基础上进行到0%的敏感性分析。我国药物卫生经济评价指南则提出,采用一年期国家指导利率或国债利率,敏感性分析范围0~8%。

2.我国公共卫生监测卫生经济学评价建议

(1)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是公共卫生决策的重要依据,其需求与发展程度不平衡。我国相关经验,尤其是第二类监测系统中的慢性病监测系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非常缺乏。借鉴国内外在监测系统评价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的探索是可行及必要的。(2)我国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应遵循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相关基本要求;同时,目前已有指南和其他领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经验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我国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应从监测系统的个性出发。根据国内外研究经验,第一类监测系统适用经典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根据监测内容,采用成本效果、成本效用等方法进行评价。第二类监测系统中,传染病监测系统的产出可从时和量两方面进行讨论;慢性病监测系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难度最大,目前国内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肿瘤登记系统成本分析是国外近年来一个研究热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成本测算工具。目前可借鉴国外相关成本测算工具及在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微观成本法,根据我国监测系统相关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再设计,用于我国慢性病相关监测系统的成本分析。由于卫生经济学评价的产出、效果极具复杂性,可根据评价目的与评价重点,积极尝试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多种方法对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产出评价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胡红濮,代涛,高星.加拿大卫生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与启示[Z].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2011年学术年会,2012.

[2]石菊芳,代敏.中国癌症筛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7,51(2).

第5篇:慢性病防控知识范文

1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是社区居民有效甄别健康信息的需要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主观健康意识大幅度加强。但是由于人们获得健康知识渠道的多样化,再加上信息更新的速度加快,人们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是合理适用的,某种疾病当前最新的药品和治疗手段有哪些。获得正确有效的健康信息是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的重要前提,居民在获得健康教育时需要一支信息素养过硬的专业队伍。

1.2是预防控制社区慢性疾病的需要

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主体的年轻化,大众化,甄别科学有益的健康信息,预防控制慢性疾病,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突显。首都师范大学社区通过对488例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阐释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对社区慢性病的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1.3是医学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2015年组织制订并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指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图书馆事业发展并不取决于图书学科发展,且社会并不依赖于图书馆学科[3]。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还要依赖于社会的需要,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为社区读者开展信息服务是医学高校图书馆履行社区开放职能的重要举措。

2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2.1图书馆文献资源优势可为社区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医学高校图书馆馆藏丰富,每年寒暑假学生离校后大量文献资源闲置,而各社区迎来放假归家的大中小学生,信息需求的群体增加,图书馆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种类丰富的专业图书及期刊的阅读借阅。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拥有的数据资源也可为健康教育所用。在不影响本校教学和科研的前提下,医学院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向社区开放资源[4]。

2.2医学高校图书馆拥有可以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专业团队

首先,医学高校图书馆馆员具有专业的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可以将纷繁杂乱的健康信息归纳整理后服务社区大众居民,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其次,图书馆可以借助各医学高校其他专业设置中的各院系的讲师教授,在校医学药学系的学生,使他们参加到社区的健康教育中来,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3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健康教育的举措

3.1与其他社区机构寻求合作,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我国地域广阔,城市发展进程多样化,社区图书馆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5]。医学高校图书馆可以和社区图书馆合作,取长补短,既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又能促进高校和社区图书馆的共同繁荣发展。在还没有建设社区图书馆的地区,医学高校图书馆可以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以济南为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留存有居民的健康档案,医学高校图书馆可以以健康档案的数据进行分析分类,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在开展健康教育时更有针对性,解决好与社区读者息息相关的健康问题。笔者认为,医学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时可以考虑依托物业平台,在进行常见病、慢性疾病的预防宣传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中,除了在社区布置宣传栏这种常见做法外,可以通过将与医学药学护理相关的图书期刊批量借阅给物业公司,由物业公司提供读者借阅的方式,向居民宣传医学信息。这样既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借阅图书的需求也可以弥补图书馆员人手不足,对社区具体情况了解不够的问题。

3.2开展医学信息咨询服务,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医学院校图书馆可以邀请本院的专家教授免费为居民开展一些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的卫生健康知识讲座以及健康防病知识讲座,进行面对面的健康宣教和健康咨询[6]。组织在校医学生对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上门答疑、定期随访,提高居民整体健康素养。

3.3对不同的居民群体开展个性化服务

在健康教育宣传过程中,不同的用户群体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在生理、心理、阅读出发点存在的差异,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不同类型的读者服务活动[7]。社区中婴幼儿和老人是两个特殊群体,婴幼儿无自理能力,老人主动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有限,在受到疾病侵袭时,除了医院的治疗,家庭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医学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不同疾病护理及康复方面的宣传及咨询服务。孕期妇女更关心胎儿的生长发育和产检的时间,老年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和合理饮食更感兴趣,而文献调查表明,在社区对婴儿家长进行科学喂养知识的健康教育,投入少,收效大,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值得推广应用[8]。开展个性化服务可以将健康教育的优势发挥最大化,对图书馆馆员的要求也更细致,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更多。医学高校图书馆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既迎合了社区卫生的建设发展需要,也是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实现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洁盈,张艺超,张琛.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社区服务的策略[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31(6):71-73.

[2]徐绍娟,刘凤娟.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7):319,321.

[3]柯平.推动图书馆学的社会服务与贡献[J].图书馆建设,2018,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