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慢性病智能管理范文

慢性病智能管理全文(5篇)

慢性病智能管理

第1篇:慢性病智能管理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方法;手机;网络;信息;综述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以手机为载体、以网络为媒介的移动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我国借助手机功能进行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如医院、医学院校、研究所等[23],而在基层社区开展的相关研究近几年刚刚起步,但发展较快。本研究主要阐述基于手机的社区健康教育方法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归纳总结其实施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展望,以期为实施社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基于手机的社区健康教育方法研究背景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2年,全球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多达3800万例,其中我国为860万例。我国每年有300万人因患上某些本可预防的疾病而死于70岁之前[4]。2008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6.48%,2012年为8.80%,2013年为9.48%,纵向来看,健康素养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基本医疗素养最低,仅为8.30%,慢性病防治素养次之,为11.59%[5]。因此,需大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促进行动,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增强居民健康意识,改进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信息的发展,手机在全世界已得到普及。其具有打电话、发送短信、浏览网站及下载并利用相关应用软件的功能,同时它又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互动性强、内容丰富及信息量大等优势,使其成为医疗保健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健康服务的新工具[6]。另外,根据工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5月末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9233.8万,其中3G用户45584.2万,4G用户20077.4万;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4.6%[7]。我国居民的手机持有量为医务人员借助手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提供了硬件条件和可能性。

2基于手机的社区健康教育方法研究现状

目前基于手机开展的社区健康教育,主要是借助手机的电话、短信、微信、相关应用程序(APP)4项功能,开展形式各异的健康教育活动。而基于手机的腾讯QQ、网页功能进行的社区健康教育研究则较少。

2.1基于手机电话功能开展的健康教育

通过手机电话功能开展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实现电话随访,电话随访是利用电话对病人的病情变化、康复情况、心理状态等实施指导与监控,在医护人员和病人及病人家庭成员之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8]。目前电话随访主要用于社区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慢性病,以及老年人、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中。文献研究发现,医务人员使用电话功能对居民详细讲解健康教育具体内容的较少,多数是用来与居民进行简要沟通[910]。其主要原因是手机接听电话的音质问题、不可重复性及无视觉感等原因,易影响健康教育的质量。但由于手机具有随身携带和可移动的优势,故手机通话在社区健康教育的提醒与通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手机电话功能可作为其他健康教育方法的辅助性手段。

2.2基于手机短信功能开展的健康教育

手机短信健康教育是通过发送短信的形式将健康理念、卫生知识、疾病防治等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借此开展急慢性防治、卫生知识等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宣传健康知识、预防疾病的目的[11]。王桂荣等[12]针对社区206例非特异性下腰痛病人进行干预,观察组给予手机短信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结果显示: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知识知晓率、遵医率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应用手机短信功能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方法效果明显提高。Hanuer等[13]通过每日发送3条短信提醒2型糖尿病病人监测血糖,使病人的血糖监测频率升高至每周3次~5次,应答率较高。Zhuang等[14]对年龄≥18岁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干预组每周发送1次健康教育短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措施,干预持续1年。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居民健康素养分数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手机短信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由此可见,手机短信健康教育在疾病认知、自我管理行为和特征指标的监督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干预效果。手机短信健康教育具有可重复浏览、短信制作简单、点对点传播、成本低、速度快,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点,但也存在短信字数受制、无可视图片、要求阅读者有一定视力水平、互动交流效果差等不足之处。因此,建议实施者在使用手机短信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时,可根据具体干预内容和群体,联合应用健康教育讲座、板报及发放健康手册等其他方法实施健康教育,以发挥手机短信健康教育的优势,弥补其不足之处。

2.3基于手机微信功能开展的健康教育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基于智能终端、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其支持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15]。目前基于手机微信功能开展的健康教育,多应用于出院回家病人的延续性护理研究中。吴纯真等[16]在研究中,借助微信多媒体平台,定期向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有关糖尿病饮食、运动等知识,以及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低血糖应对等视频,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合理饮食、合理运动、血糖监测、预防及处理高血糖、低血糖的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证明微信多媒体平台这种以病人为中心开展的饮食、运动、药物和血糖监测等方面的教育与管理,有利于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王艳等[17]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通过微信网络平台对社区卒中后康复期病人进行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病人在运动锻炼、认知症状管理、与医生沟通、病人满意度总分、随访团队对病人的熟识度和尽责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该研究表明微信网络平台干预可快速、有效地提升社区卒中康复期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Li等[18]一项随机对照实验中,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对1441例在尼日尔的中国侨民进行有关疟疾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发送疟疾相关健康信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发送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相关信息,且向其开放咨询界面。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知识、态度、行为、技能、整体健康素养等方面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上所述,由于借助微信开展健康教育可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及文字,同时也具有可随时重复学习、互动交流方便快捷等优势,因此该形式是目前基于手机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同时它也存在受手机设备及网络环境限制等不足之处。另外,有研究显示:在目前开展的基于手机微信的健康教育中存在缺乏跨学科团队、法规制度及财政补助、诚信合作的医疗环境等问题,因此,建议在开展基于微信的社区健康教育时,可通过建立官方权威微信平台的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打造高质量社区微信健康教育平台[19]。

2.4基于手机应用程序(APP)功能开展的健康教育

随着移动医疗的兴起,手机APP因其高普及率、随时随身性、互动性等特点而成为移动医疗(mobilehealth)的一种新兴形式。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等国家学者,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机APP对特殊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管理。Laing等[20]基于My-FitnessPlAaPP对初级保健中心的超重人群中进行随机对照干预。超重者只需在APP中输入他们目前的体重、目标体重,APP就可给出个体化的卡路里摄入目标。此外,APP还能生成实时报告,展示过去1周体重变化趋势和卡路里摄入量,并且通过社交网络彼此分享成功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6个月,两组研究对象体重变化最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尽管自我报告的行为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在个人卡路里消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大多数用户对MyFitnessPlAaPP表示满意,但在第1个月后出现登录量急剧下降的现象。Kirwan等[21]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针对由初级保健中心网络招募的1型糖尿病病人,进行手机APP(GlucoseBuddy)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由基线时的9.08%下降到7.80%,表明基于手机APP的自我管理干预可显著改善1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但两组在自我效能、自我护理活动和生活质量方面都没有任何重大改变。Garrison等[22]利用一款名为“CravingtoQitu”手机APP追踪参与者的戒烟情况。该APP绑定了一个在线交流社区,参与者可以在此平台上与同伴交流经验、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以及获得专业的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具备互动交流功能的APP在提高戒烟者的戒断率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近些年,随着“移动医疗”及“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国内对于APP的研究逐渐重视,但大部分研究侧重于开发一些与健康相关的手机APP软件,很少有研究使用手机APP对人群进行健康干预,仅有的几项研究主要针对慢性病病人。而使用手机APP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甚少。魏魏[23]使用了一款名为“微糖”的APP对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干预组糖尿病教育的参与度、糖尿病知识改善度、糖尿病自我效能均有显著提升(P<0.01),该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平稳,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梁赤波等[24]通过糖尿病手机管理软件对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观察组)饮食治疗的依从性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管理手机软件可以有效提高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治疗依从性。赵振华等[25]采用糖尿病管理APP对59例社区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的结果显示:干预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总分、各维度得分及血糖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体重指数、腰臀比、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国内外研究,基于手机APP进行社区健康教育,主要应用于对社区中青年居民进行艾滋病、慢性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超重、肥胖以及戒烟有关的健康教育。基于手机APP开展的健康教育虽能满足居民随时随地获取健康知识,进行健康管理,但对使用者相关能力和健康需求有一定限制。另外,同样需要相关组织对这些手机APP进行管理,保护居民的个人信息,创建绿色健康教育软件。

3小结与展望

随着“移动医疗”及“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手机作为移动健康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医院、社区等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采用基于手机的社区健康教育方法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管理,虽然每种方法都有不足之处,但干预效果显示其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当前,在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和手机进行健康教育和医疗咨询已成为常态,而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借助手机APP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与管理还处于探索和开发阶段。由于借助手机开展健康教育具有内容广泛、方便经济、实时性、互动性等强大的优势,相信在国家的重视、政府的主导和各领域学者的不断努力下,基于手机的社区健康教育方法将更加受到关注与发展,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中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莉,田凤华,胡俊峰,等.新媒体在健康科普传播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2):188189.

[2]李杨柳,张倩男,魏欣,等.护理本科生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16,30(8B):28722875.

[3]谢田珍,李桂敏,戴利,等.手机视频干预对择期手术患者家属焦虑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6,31(12):3839.

第2篇:慢性病智能管理范文

关键词:协作性门诊;血糖监测信息系统;糖尿病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第八版全球糖尿病概览显示,2017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1.144亿)位居全球第一[1]。糖尿病的治疗是随病情进展逐步调整的长期管理过程,而大部分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不足,导致病情控制差[2]。在已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仅约39.7%的患者能够完全控制血糖[3],因此出院后的患者管理至关重要。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院外管理效率和质量,减少再住院率,笔者所在科室决定利用智能血糖监测信息系统及协作性门诊的方式,对出院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全面、持续地管理,具体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医院收治的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明确糖尿病诊断,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1];②糖化血红蛋白>7%;③无沟通和理解障碍;④会使用手机。排除标准:①无法使用智能血糖仪者;②拒绝参与本研究者;③有威胁生命的严重合并症,预期寿命短于1年者;④入组后再入院者。本研究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0例。两组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出院前1d,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出院健康教育,出院1个月后,内分泌科护士电话随访1次,询问血糖情况,进行饮食及用药等指导。其余时间应用远程微信平台,建立微信群,将出院的患者加入微信群,进行群内咨询答疑。试验组患者采用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联合协作性门诊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协作性门诊组成。来自医院多个学科的医护人员———内分泌科护士、心血管、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医师、骨科医师、营养师、眼科医师、康复师,每周六早晨共同上门诊,为预约的患者进行诊疗,指导。②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血糖监测信息系统由智能血糖仪、血糖管家APP及远程信息分析系统三部分组成。患者出院时学会使用智能血糖仪,此血糖仪在患者测血糖后可自动上传血糖数值至医院的血糖信息系统、主管医生、随访护士及患者或家属手机端。信息系统可统计分析患者的血糖,主管医生及随访护士可随时查看患者血糖变化趋势。对于过高或过低血糖进行报警,患者血糖仪手机端可显示报警信息及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处理措施。③干预流程。患者出院时,学会使用智能血糖仪,下载血糖管理APP,主管医生及随访护士根据患者用药种类及病情为患者制定血糖监测计划,进行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使用智能血糖仪监测血糖,所测结果可自动上传至血糖管家APP及远程血糖信息系统,对于未按计划监测血糖的患者及血糖值过高或过低时,系统会提示随访护士进行关注,每周随访护士会对出现异常情况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督促患者按时监测血糖,对过高或过低血糖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并给予指导。对于血糖未出现报警信息的患者,系统常规设定每月一次随访提醒,随访护士在收到提醒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直至满12个月。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用药、饮食、运动、自我监测、血糖控制的情况、是否出现并发症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遇到护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将患者转给主管医生,由医生通过APP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联系,进行答疑处理,情况严重的无法通过远程解决的问题随访护士可为患者预约协作性门诊。以内分泌科专科主治医师和糖尿病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协作门诊,每周六早晨接诊,患者均为在出院随访中预约而来的疑难复杂病例,或是专科门诊无法独立完成诊疗需多科合作诊治的患者,通过多科协作门诊可一次解决患者的多系统问题,以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年内再入院情况。以因血糖控制差或出现糖尿病并发症而再入院情况作为评价指标。②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年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③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年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应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在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年进行调查。此量表是1998年由学者王璟璇等[4](中国台湾)编制,专用于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内容包括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用药及血糖监测依从性、足部管理以及高、低血糖处理等维度。每个小项采用Likert五级评分,“完全没有做到”为1分,“很少做到”为2分,“有时做到”为3分,“经常做到”为4分,“完全做到”为5分。此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及效度,其内容效度为0.89,Cronbach's系数为0.86。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軃±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院1年内再入院情况比较

研究结束时,共计失访19例,总失访率为10.56%,其中试验组失访率为8.89%(8/90),对照组失访率为12.22%(11/90)。失访病例中,因电话错误不能联系者10例,中途退出9例。出院1年内,两组患者中因血糖控制差或出现并发症再住院18例,其中试验组4例,对照组14例;试验组的再入院率为4.88%(4/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2%(1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4,P=0.0097)。

2.2两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年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出院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院后1年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年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出院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年,试验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三级医院的优质诊疗资源主要用于急危重症及疑难复杂病例的诊治。糖尿病属于慢性病,已不作为三级医疗机构的诊疗重点,因此,临床应探索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来减少慢性病的住院及复诊率。为响应国家医改政策,笔者所在的三级医院首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试点管理。

3.1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联合协作性门诊可降低患者1年内的再住院率

糖尿病患者多次住院治疗的原因主要为依从性差,不能按时监测血糖,不能按时正确用药,导致血糖长期过高或过低进而出现严重并发症。应用血糖监测信息系统后,对于不能按计划监测血糖的患者,系统会每日自动发送监测提醒至患者及其家属手机端,督促患者按计划频率监测血糖。随访护士的定期跟进可进一步提高患者在家庭中处理常见问题的能力,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减少患者到医院的诊治次数。遇到护士无法处理的问题时,专科医生的远程指导也能有效解决患者的问题,若专科医生无法解决患者问题,需要多科合作进行诊疗时,随访护士会为患者预约协作性门诊,多科联合门诊的形式可高效、准确、全面地为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使患者的大部分问题都能在门诊解决,极大减少了患者诊疗时间及住院次数。

3.2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联合协作性门诊可改善患者出院后的血糖控制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过正规的住院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均达到接近正常的水平。试验组出院后1年的空腹血糖水平与出院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维持较好,而对照组患者出院后1年的空腹血糖水平较出院前升高(P<0.05),说明良好的治疗效果未能持续。试验组患者出院后1年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表明联合应用血糖监测管理系统及协作性门诊管理出院糖尿病患者,能够帮助患者较好地维持血糖水平,巩固治疗效果。分析原因如下。一方面,智能血糖监测信息系统可及时督促患者监测血糖,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高低血糖进行报警并提供处理措施,医生和随访护士可通过系统与患者远程互动,指导患者合理控制血糖,减少过高和过低血糖的出现频率。另一方面,患者在协作性门诊就诊时,团队成员能根据患者出院后血糖的实际波动情况,及时为患者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善,最终合理安全地控制血糖。

3.3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联合协作性门诊可提高出院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中,出院后1年,试验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长期用药治疗、改变生活方式、长期进行自我监测[5],但研究证实,出院后患者治疗依从性呈现逐渐变差的趋势[6]。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环节,智能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设置测血糖提醒,患者及家属手机端能看到提醒,可及时督促患者按计划监测血糖,对于不能按时监测血糖的患者,护士每周电话指导提醒。对长期依从性差、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随访护士会安排主管医生跟进或为患者预约协作性门诊。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从不同角度为患者提供帮助,可使患者深刻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认识到血糖控制对预后的重要性,意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从而纠正不良行为,提高管理依从性。综上所述,采用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联合协作性门诊模式对出院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能够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有效巩固治疗效果、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由于笔者所在医院人力资源有限,基层医疗机构未与上级医疗机构实现信息联通与共享,故对出院1年以上的患者无法继续随访管理,亦无法将患者数据转交基层卫生服务部门管理,未来将探索与社区实现患者资源共享,实现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68.

[2]李园,任多富,丁萍飞,等.中国8省(自治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实施现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6):600.

[4]王璟璇,王瑞霞,林秋菊.门诊诊断初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行为及其相关因素之探讨[J].台湾护理杂志,1998,45(2):354-355.

[5]郑晓萌.多学科团队模式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6.

第3篇:慢性病智能管理范文

关键词:协作性门诊;血糖监测信息系统;糖尿病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第八版全球糖尿病概览显示,2017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1.144亿)位居全球第一[1]。糖尿病的治疗是随病情进展逐步调整的长期管理过程,而大部分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不足,导致病情控制差[2]。在已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仅约39.7%的患者能够完全控制血糖[3],因此出院后的患者管理至关重要。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院外管理效率和质量,减少再住院率,笔者所在科室决定利用智能血糖监测信息系统及协作性门诊的方式,对出院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全面、持续地管理,具体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医院收治的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明确糖尿病诊断,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1];②糖化血红蛋白>7%;③无沟通和理解障碍;④会使用手机。排除标准:①无法使用智能血糖仪者;②拒绝参与本研究者;③有威胁生命的严重合并症,预期寿命短于1年者;④入组后再入院者。本研究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0例。两组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出院前1d,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出院健康教育,出院1个月后,内分泌科护士电话随访1次,询问血糖情况,进行饮食及用药等指导。其余时间应用远程微信平台,建立微信群,将出院的患者加入微信群,进行群内咨询答疑。试验组患者采用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联合协作性门诊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协作性门诊组成。来自医院多个学科的医护人员———内分泌科护士、心血管、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医师、骨科医师、营养师、眼科医师、康复师,每周六早晨共同上门诊,为预约的患者进行诊疗,指导。②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血糖监测信息系统由智能血糖仪、血糖管家APP及远程信息分析系统三部分组成。患者出院时学会使用智能血糖仪,此血糖仪在患者测血糖后可自动上传血糖数值至医院的血糖信息系统、主管医生、随访护士及患者或家属手机端。信息系统可统计分析患者的血糖,主管医生及随访护士可随时查看患者血糖变化趋势。对于过高或过低血糖进行报警,患者血糖仪手机端可显示报警信息及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处理措施。③干预流程。患者出院时,学会使用智能血糖仪,下载血糖管理APP,主管医生及随访护士根据患者用药种类及病情为患者制定血糖监测计划,进行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使用智能血糖仪监测血糖,所测结果可自动上传至血糖管家APP及远程血糖信息系统,对于未按计划监测血糖的患者及血糖值过高或过低时,系统会提示随访护士进行关注,每周随访护士会对出现异常情况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督促患者按时监测血糖,对过高或过低血糖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并给予指导。对于血糖未出现报警信息的患者,系统常规设定每月一次随访提醒,随访护士在收到提醒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直至满12个月。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用药、饮食、运动、自我监测、血糖控制的情况、是否出现并发症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遇到护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将患者转给主管医生,由医生通过APP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联系,进行答疑处理,情况严重的无法通过远程解决的问题随访护士可为患者预约协作性门诊。以内分泌科专科主治医师和糖尿病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协作门诊,每周六早晨接诊,患者均为在出院随访中预约而来的疑难复杂病例,或是专科门诊无法独立完成诊疗需多科合作诊治的患者,通过多科协作门诊可一次解决患者的多系统问题,以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年内再入院情况。以因血糖控制差或出现糖尿病并发症而再入院情况作为评价指标。②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年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③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年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应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在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年进行调查。此量表是1998年由学者王璟璇等[4](中国台湾)编制,专用于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内容包括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用药及血糖监测依从性、足部管理以及高、低血糖处理等维度。每个小项采用Likert五级评分,“完全没有做到”为1分,“很少做到”为2分,“有时做到”为3分,“经常做到”为4分,“完全做到”为5分。此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及效度,其内容效度为0.89,Cronbach's系数为0.86。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軃±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院1年内再入院情况比较

研究结束时,共计失访19例,总失访率为10.56%,其中试验组失访率为8.89%(8/90),对照组失访率为12.22%(11/90)。失访病例中,因电话错误不能联系者10例,中途退出9例。出院1年内,两组患者中因血糖控制差或出现并发症再住院18例,其中试验组4例,对照组14例;试验组的再入院率为4.88%(4/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2%(1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4,P=0.0097)。

2.2两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年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出院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院后1年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年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出院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年,试验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三级医院的优质诊疗资源主要用于急危重症及疑难复杂病例的诊治。糖尿病属于慢性病,已不作为三级医疗机构的诊疗重点,因此,临床应探索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来减少慢性病的住院及复诊率。为响应国家医改政策,笔者所在的三级医院首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试点管理。

3.1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联合协作性门诊可降低患者1年内的再住院率

糖尿病患者多次住院治疗的原因主要为依从性差,不能按时监测血糖,不能按时正确用药,导致血糖长期过高或过低进而出现严重并发症。应用血糖监测信息系统后,对于不能按计划监测血糖的患者,系统会每日自动发送监测提醒至患者及其家属手机端,督促患者按计划频率监测血糖。随访护士的定期跟进可进一步提高患者在家庭中处理常见问题的能力,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减少患者到医院的诊治次数。遇到护士无法处理的问题时,专科医生的远程指导也能有效解决患者的问题,若专科医生无法解决患者问题,需要多科合作进行诊疗时,随访护士会为患者预约协作性门诊,多科联合门诊的形式可高效、准确、全面地为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使患者的大部分问题都能在门诊解决,极大减少了患者诊疗时间及住院次数。

3.2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联合协作性门诊可改善患者出院后的血糖控制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过正规的住院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均达到接近正常的水平。试验组出院后1年的空腹血糖水平与出院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维持较好,而对照组患者出院后1年的空腹血糖水平较出院前升高(P<0.05),说明良好的治疗效果未能持续。试验组患者出院后1年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表明联合应用血糖监测管理系统及协作性门诊管理出院糖尿病患者,能够帮助患者较好地维持血糖水平,巩固治疗效果。分析原因如下。一方面,智能血糖监测信息系统可及时督促患者监测血糖,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高低血糖进行报警并提供处理措施,医生和随访护士可通过系统与患者远程互动,指导患者合理控制血糖,减少过高和过低血糖的出现频率。另一方面,患者在协作性门诊就诊时,团队成员能根据患者出院后血糖的实际波动情况,及时为患者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善,最终合理安全地控制血糖。

3.3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联合协作性门诊可提高出院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中,出院后1年,试验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长期用药治疗、改变生活方式、长期进行自我监测[5],但研究证实,出院后患者治疗依从性呈现逐渐变差的趋势[6]。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环节,智能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设置测血糖提醒,患者及家属手机端能看到提醒,可及时督促患者按计划监测血糖,对于不能按时监测血糖的患者,护士每周电话指导提醒。对长期依从性差、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随访护士会安排主管医生跟进或为患者预约协作性门诊。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从不同角度为患者提供帮助,可使患者深刻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认识到血糖控制对预后的重要性,意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从而纠正不良行为,提高管理依从性。综上所述,采用血糖监测信息系统联合协作性门诊模式对出院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能够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有效巩固治疗效果、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由于笔者所在医院人力资源有限,基层医疗机构未与上级医疗机构实现信息联通与共享,故对出院1年以上的患者无法继续随访管理,亦无法将患者数据转交基层卫生服务部门管理,未来将探索与社区实现患者资源共享,实现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68.

[2]李园,任多富,丁萍飞,等.中国8省(自治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实施现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6):600.

[4]王璟璇,王瑞霞,林秋菊.门诊诊断初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行为及其相关因素之探讨[J].台湾护理杂志,1998,45(2):354-355.

[5]郑晓萌.多学科团队模式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6.

第4篇:慢性病智能管理范文

一、保基本,广覆盖,建立全民医保制度

2000年8月,焦作市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8年,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1年10月,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2017年1月,统筹城乡,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过不断努力,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8万人,参保率达到97%,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特别是城乡居民制度整合后优势明显:一是制度覆盖范围更广;二是诊疗用药范围更宽;三是乡村医生多劳多得,待遇得到保障;四是参保病人待遇大幅提升。

二、多层次,惠民生,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通过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为补充,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为托底”的三个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障需求。1.城镇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实行上不封顶制度。2014年5月,焦作市印发了《关于实施焦作市城镇医疗保险按比例报销上不封顶制度的通知》,实施城镇医疗保险按比例报销上不封顶制度。城镇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的参保人员其医疗费用在一个年度内的报销额度超过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标准,进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后,不再设立最高支付限额,对符合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的费用,报销比例为90%。焦作市成为全省首家实现医疗保险按比例报销上不封顶的城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全省统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行全省统一政策,大病保险资金从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中划拨,不再额外向城乡居民收取费用。参保居民一个保险年度内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经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按规定支付后,个人累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超过大病保险起付线(1.5万元)的部分,由大病保险资金按比例分段支付,费用越多报销比例越高,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40万元。3.在全省率先启动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工作。2014年以来,焦作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试点,通过精准识别保障对象、科学设置阶梯式比例、报销额度上不封顶、全面推行一站式结算服务等办法,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目前,焦作市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运行平稳,并取得了较好成效。2017年1~5月,享受待遇困难群众3985人次,报销金额765万元。河南省在总结焦作市近年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对减轻困难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发挥医疗保障托底保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比例,优服务,实现分级诊疗格局

1.打造医疗与医保一体化运行载体。焦作市自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创新居民参保和社区首诊一肩挑的焦作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守门人”作用,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格局。2.通过政策倾斜,引导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一是降低起付标准和自付比例。城镇职工住院医疗费用医保基金起付标准为:一级(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分别为200元、600元、800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部分,医保基金支付比例为:一级(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分别为90%、85%、80%。二是政策明确提出“参保居民应首先就近在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强调首诊制的是基于为居民提供可及性、快捷性的医疗服务,并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形成首诊在社区、双向转诊的良性互动局面。三是建立门诊慢性病分级诊疗制度。坚持患者自选、政策引导,以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四、倾政策,强基层,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

2014年5月,焦作市人社局印发《关于转发<焦作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市全面推行医疗联合体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焦人社〔2016〕146号)文件,通过对参加医联体的试点医疗机构,适当提高总额预付(预算)额度,提高医疗机构构建医联体的积极性,推动焦作市医联体建设。近期,焦作市人社局拟出台《关于建立焦作市门诊重症慢性病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文件,明确规定基层医疗机构要和上级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确保上级医院资深专家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基层医疗机构为签约患者提供优先转诊服务,帮助预约上级医院专家诊疗。上级医疗机构对基层签约患者开设绿色通道。

五、促合作,便结算,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第5篇:慢性病智能管理范文

摘要:目的观察在高血压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及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0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实验组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及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简单的基本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实施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康复率(92.31%)、满意程度(93.42±6.35)分、配合情况(97.16±1.25)分以及疾病认知(92.23±5.36)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治疗高血压有良好的效果,可大力推行。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优质护理;健康教育;效果

0引言

在临床上,高血压作为中老年人群的多发病十分常见[1]。近几年高血压患者还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其诱发的因素也有许多,包括暴饮暴食、长期吸烟或酗酒以及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等[2]。为保证患者进行更好的治疗,本院针对收治的104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治疗效果以作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本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压患者(2015.7~2016.7)进行随机分组,分为2组,各52例。实验组:男患者和女患者均为26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9.51±9.25)岁;病程1年~12年,平均病程(6.51±2.75)年。对照组:男患者为28例,女患者为24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9.51±7.75)岁;病程2年~14年,平均病程(8.01±2.98)年。2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中无明显差别(P>0.05)。

1.2方法

对照组方法:对患者实行常规及简单的健康教育,在实际护理中进行指导,并说明在康复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实验组方法:患者接受优质的护理和全面的健康教育。

1.2.1优质护理康复期功能锻炼(指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偏瘫肢体锻炼);基础护理(指改善患者的饮食平衡、指导患者翻身和按摩、调节好病房的基础温湿度、保持床单的整洁以及做好患者脸部、足部、口腔、会阴、指甲等的护理工作);饮食(指多摄入新鲜蔬果,避免三高食物,避免便秘);用药指导(指对患者说明常见药物的副作用及坚持定量定时用药的重要性,并且提出预防和处理对策);心理干预(指对患者进行护理和关怀,且及时给予解释和疏导)。

1.2.2健康教育采用面对面讲解、发放册子等方式对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进行宣教,宣教内容包括:高血压与日常生活(日常饮食、个人情绪)的联系、高血压的危害及其发病体制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情况,患者的满意程度、配合情况以及对疾病的认知情况[3](采用计分方式,分值为0~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对2组高血压患者采用t检验满意程度、配合情况、疾病认知,用(±s)表示;用%表示康复率,采用卡方检验,均由软件SPSS24.0处理。当2组对比上述指标的数据有差别,则表示P<0.05。

2结果

实验组有48例患者康复情况良好,康复率为92.31%;相比之下,对照组已康复的患者为40例,康复率(76.92%)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疾病认知、配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现阶段,高血压患者呈现一种逐年增长的趋势,高发群体——中老年人尤其应该重视。该病症还易引发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可想而知,高血压已然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病症之一[3]。因此,本院对高血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及健康教育的治疗。优质护理包含了康复期功能锻炼、基础护理、饮食、用药指导、心理干预等护理内容[4]。与普通护理不同,优质护理能为患者提供周到全面的护理服务,且贯穿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部过程。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能让患者更详细的了解高血压病症的相关知识[4]。通过这种方式,患者可准确的了解危害健康的因素,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身体健康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能够规避一些不利因素。将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能为患者创造更好的医疗环境以及进行更有效的医学治疗。经此次观察统计,实验组患者的康复率(92.31%)、满意程度(93.42±6.35)分、配合情况(97.16±1.25)分、疾病认知(92.23±5.36)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优质护理及健康教育适用于高血压患者。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及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显著,对高血压病症的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可运用于今后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松苍,罗莉(译),谢良地(审校).原发性高血压的思考与展望[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21(8):786-788.

[2]郑美琴.健康教育在提高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7):288-288.

[3]徐宇静.研究优质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2):290-291.

[4]胡华.研究优质护理应用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9):205-206.

作者:于春娇 单位: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人民医院

第二篇: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收的13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强化整体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CL-90评分、舒张压、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知识水平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有效保持患者血压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强化健康教育;高血压;整体护理

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们对68例高血压患者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强化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存在意识障碍、交流障碍、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严重感染等情况。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男37例、女31例,年龄52~79(63.79±8.14)岁,病程1~25(12.64±10.35)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4例,高中21例,初中及以下23例。对照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54~79(63.83±8.26)岁,病程1~24(12.88±10.42)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6例,高中23例,初中及以下19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整体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血压监测,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告知患者药物正确使用方法,并做好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进行强化健康教育干预,其内容主要为: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沟通时采用柔和的语言、语气,保持微笑,让患者愿意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了解患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生活习惯、工作情况、病史以及家族健康情况,且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来制定对应健康教育方案,保证健康教育方案可行且具有针对性。具体内容:①开展讲座:定期开展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来讲解高血压的基础知识及治疗中应当注意的相关事项等内容,让患者了解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内容与血压之间的关系,让患者掌握各类降压药物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等,且患者可向专家咨询相关问题,患者可与其他病友交流经验。讲座结束后,护理人员自制调查表调查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评估健康教育效果。护理人员制作高血压基础知识手册,并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包括高血压的定义、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让患者进一步认识高血压疾病,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保证各项治疗顺利进行。②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告知患者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重要性,注意控制自己不健康行为,如不吸烟、不饮酒等,并指导家属对患者的生活进行监督,帮助患者养成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低胆固醇、低脂、低盐饮食,保证饮食营养丰富,嘱其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较强的饮品,如果患者身体较肥胖,则注意限制患者饮食摄入量,让患者维持理想体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每天合理运动,向患者讲解合理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并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帮助患者制定运动计划,如每天散步、慢跑、打太极、做体操等,并指导患者根据身体情况来控制运动的时间和强度。③用药指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根据患者血压情况以及药物起效时间来确定用药时间,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用药的正确方式、剂量等方面的内容,告知患者服用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嘱其不可随意更改药物使用剂量和时间,向患者讲解坚持正确用药对控制血压的重要作用,引起重视。④出院后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定期随访出院患者,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患者联系,了解其出院后的生活情况、用药情况等,并组织患者参加医院开展的健康知识讲座,并详细讲解患者提出的疑问,帮助患者解决相关问题等。

1.3观察指标

采用SCL-90量表来对两组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价,并记录患者干预前、后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自制健康知识调查量表调查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按百分制计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SCL-90评分比较

2.2两组护理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比较

2.3两组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比较观察组健康知识水平评分(92.34±5.17)分,对照组健康知识水平评分(75.16±6.2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8,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高血压发生率也不断提高[1]。临床上医生认为尽早治疗高血压对维护患者身体健康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而患者的生活习惯、作息习惯、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日常行为等均与高血压情的控制有着紧密联系,因此,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2]。本次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SCL-90评分、舒张压、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知识水平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整体护理基础上的强化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有助于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在临床上,有效稳定血压,减少血压的波动,有助于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临床上应做好护理工作,加强对患者病情的控制,从而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3]。而进行健康教育前,护理部门应开展护理人员健康培训工作,让护理人员掌握高血压疾病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类药物的用法,熟悉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情况,并培训护理人员心理治疗方面的质量,使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水平得到提高[4]。强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疾病知识掌握水平,护理人员通常通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疾病交流会、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方式来进行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了解合理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5]。在整体护理中,护理人员充分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强化健康教育方案,可提高强化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有助于强化健康教育效果。如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时,先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疾病认识、药物认识等情况,如果患者对降压药并不了解,则护理人员向其详细讲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禁忌,并让患者了解各类药物的降压效果,让患者正确地认识药物,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6]。

参考文献

[1]赵玉香,邹梅平,高彦杰.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及血压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4(8):335-336.

[2]张国虹,刘莉萍,常鸿晶.个体化延续护理在急诊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3,16(20):113-114,117.

[3]张琦.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3(2):199-200.

[4]成忠晏,张荣梅,吴政凤,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原发性高血压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0(16):331-332.

[5]朱艳.循证护理干预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8(35):8622.

[6]潘传玲.个体化延续护理在急诊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2(2):291-292.

作者:卢美萍 单位:中山市神湾医院

第三篇: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和健康行为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以微信为媒介进行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和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高血压患者,出院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出院后随访1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血压控制和健康行为的依从性。结果:接受微信教育1年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平均(124.44±5.95)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平均(81.84±5.15)mmHg,均低于干预前且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采取健康行为的依从性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信教育能够促进高血压患者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的积极性,有效控制血压,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微信;高血压;血压控制;健康行为

高血压是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高血压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1]。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以预防和控制为主,一方面采取降压药物治疗,另一方面需要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干预,促进患者采取健康的行为方式,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2]。2013《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明确提出高血压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干预[3],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高血压防治的关键。微信教育[2,4]是指利用手机微信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向特定人群发送疾病相关知识,指导用药和纠正不良行为,促进患者的健康行为管理。我科室以微信为媒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8月收治的70例高血压患者。纳入标准:①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公布的高血压诊断作为标准;②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及交流沟通能力;③具有智能手机及微信号,且会使用微信;④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并发症;②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9.66±8.62)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22±0.49)年。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5~78岁,平均(60.46±8.88)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20±0.46)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责任护士于出院前1天进行出院指导,告知患者用药、饮食、运动、血压监测等注意事项,随时解决患者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并提醒复查时间。责任护士采用电话回访和门诊随访的方式,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随访1次,第2~6个月每2周随访1次,半年后每月随访1次,共随访1年。

1.2.2观察组邀请高血压患者加入微信教育互动群,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生活指导和随访,共随访1年。

1.2.2.1教育团队微信教育小组由具有丰富的心内科工作经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2人、护士长1人及护师5人组成(其中1人为群主),负责群组日常活动。小组成员经过考核,均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善于沟通和表达,具有协调和处理各种问题和困难的能力,且熟练使用微信。

1.2.2.2教育方式由1名护士(群主)建立微信教育互动群,并将其他小组成员及观察组所有患者加入微信群。教育形式分为微信群教学活动、一对一交流随访和微信群友互动。①微信群教学活动:将健康教育内容以文字图片、音视频或自己制作的PPT、Word文档形式,每天分时分段向微信群内发送;②一对一交流随访:教育小组中5名护师每人固定负责7例患者,并与自己所负责的患者加为好友,提醒并督促患者按时进行血压测量和服用降压药,促使其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建立每位患者的个人档案,记录每次聊天的主题和患者的信息反馈,并随时记录患者的每日血压、体重等。一般在每晚19:30~20:30进行上线主动沟通。若患者有需求和意愿可随时聊天或留言,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和针对性指导,对参与不积极者主动发信息督促和交流;③微信群友互动:邀请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在微信群上与病友交流心得,并互相监督,患者及其家属如有问题,可以通过微信在线聊天、语音、留言等形式,进行咨询。

1.3效果评价

两组均在出院前及随访1年后对血压控制和健康行为情况进行比较。健康行为评价内容包括:①合理膳食: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5g,脂肪摄入总量控制在50g/d,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②体重控制:BMI降至24以下和肥胖者BMI降至26以下;③戒烟:戒烟半年以上;④限酒:不饮酒或少量饮酒,饮酒量白酒、葡萄酒和啤酒的量分别少于50mL/d、100mL/d和300mL/d;⑤体育锻炼: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运动时间不低于30min;⑥情绪稳定: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与患者生活密切接触的人评价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健康行为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

3讨论

3.1微信教育的优势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3,5]。微信教育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信息展示载体,患者通过“活的宣传彩页”,就可以实现知识的获取以及和医护人员的“面对面交流”,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展示方式,对患者的问题和困惑产生响应,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6]。微信教育一方面通过传授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丰富地展示自己的“服务”,关注患者的需求,与患者零距离沟通,增加了医护与患者的联系纽带;另一方面通过微信简洁直观的指导、实时有效的提醒、监督,使患者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调动了患者共同参与治疗康复的积极性,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建立并长期实施。

3.2微信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建立

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多停留在知识灌输阶段,接受健康教育的前几天知识的掌握和执行力较好,但是长时间后由于各种问题的产生及缺少监督和指导,采取健康行为的积极性和依从性就会逐渐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接受微信教育后,血压均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更接近正常值。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体重控制(P=0.000)、戒烟(P=0.006)、限酒(P=0.016)3个方面依从性较好,说明通过微信知识传授和日常督促,患者意识到戒烟、限酒及超重对高血压的不利影响,能够克制不良习惯。而在合理膳食、体育锻炼两个方面,两组患者依从性均能达到74%以上,观察组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在合理膳食和体育锻炼方面,患者并未形成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在医生的指导和亲属的照顾下可能更容易改变,易于遵守,因此依从性较好。在情绪稳定方面,虽然两组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65.7%)相比,观察组患者情绪更趋于稳定(85.7%)。分析其原因:通过微信互动,促进了护患之间的交流,甚至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有疑问可以随时得到解决,因此对于疾病的顾虑和疑惑会减少,对于疾病治疗的信心会增加,从而能够达到心情的轻松及情绪的稳定。

3.3微信教育具有同伴教育的作用

微信教育具有同伴教育的作用,为患者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使患者之间互相支持帮助,树立正确的治疗理念,最终实现高血压患者防治知识知晓率、规范化用药率、健康行为采取率提高的目标。同伴教育在提升患者对疾病管理的正确认知,开展患者疾病管理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对血压计的操作不当的讲解或指导、高血压饮食菜谱的探讨和共享等。通过微信互动不仅可以使高血压患者个体受益,而且还可以影响到患者家属、朋友等个体以外的群体,真正形成了“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的高血压教育模式,从而可有效控制血压和行为改变。

4小结

微信教育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促进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和健康行为的有效建立。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可以更便捷的沟通,患者之间可以分享疾病治疗和康复体会,有助于高血压的治疗和康复。良好的微信内容和互动性服务,为健康教育手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胡春艳.健康教育对门诊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1):374.

〔2〕杨秀娟.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20):168-169.

〔3〕戴美琴,张永乐,周方文,等.微信健康教育模式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行为干预的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15(2):167-168.

〔4〕王伟,吴燕燕.微信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5):22-23.

〔5〕钟夏莲,张映平,陈爱军.微信教育与电话随访对降低产褥期产妇抑郁症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5):24-26.

〔6〕庄国红.强化随访对于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713-715.

作者:陈艳 赵媛 单位: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四篇: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同伴健康教育模式对出院后高血压患者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的影响,以期为提升出院后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将90例出院后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5例,干预组采用同伴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沿用传统的回访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评价指标,采用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结果干预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同伴健康教育可提升出院后高血压患者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

关键词:高血压;同伴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

高血压病(hypertensivedisease)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我国现在约有高血压患者2亿。高血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低知晓率、低控制率的特点[1],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同时指出,高血压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2],因此,高血压患者的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极为重要。同伴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3],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和相同经历,或是由于某种原因,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本研究在2015年6月~2016年1月采用同伴健康教育模式对出院后高血压患者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的干预,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同高血压期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诊断标准;②志愿参与并能坚持完成本研究者;③年龄35岁~75岁;④生活完全能够自理(Barthel指数评分100分);⑤无沟通障碍;⑥可以接受电话、QQ号、微信号等常用联系方法;⑦本市区居住。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肺、肝、肾及神经系统严重功能障碍者;②有严重精神疾病、恶性肿瘤、脏器移植等伴发疾病,无法配合实施本研究者;③患者的预期寿命小于3年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5例,年龄(54.33±19.35)岁,其中男25例,女20例;小学6例,初中及高中14例,专科及以上25例。对照组45例,年龄(54.23±15.58)岁,男28例,女17例;小学8例,初中及高中14例,专科及以上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组本组患者在出院当天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QQ号、微信号和电话号码等常用联系方式。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1通过自荐和举荐招募5例同伴健康教育者。入选条件:①确诊为高血压,且病程在5年以上;②疾病控制良好;③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待人热情,具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④尊重科学,热心传播健康知识,并且自愿承担同伴健康教育者的工作。

1.2.1.2培训同伴健康教育者。由护士长或者资深护士对同伴健康教育者进行培训并考核,培训内容包括高血压基础知识、用药指导、生活起居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情志指导。培训后经考核合格者,颁发“高血压同伴健康教育者”证书。

1.2.1.3将干预组剩余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分为5个小组,每组8例,并将5例同伴健康教育者与5个小组随机捆绑,负责该小组成员出院后的健康教育。

1.2.1.4同伴健康教育方法。同伴健康教育者掌握各自分管小组8例组员的一般情况、疾病情况和联系方式,凭借“高血压同伴健康教育者”证书取得组员信任并展开健康教育。教育方式为分享经验、共同探讨病情、谈心鼓励、相互促进监督服药、运动指导及提醒按时复诊,解答患者及家属关于疾病知识的相关问题。联系方式以电话、QQ视频为主,每位成员每周每次30min。

1.2.2对照组本组患者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QQ号、微信和电话号码等常用联系方式。本组患者出院后沿用常规出院健康教育模式,即统一由一位回访护士进行出院后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高血压基础知识、用药指导、生活起居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情志指导,提醒患者按时复诊,解答患者及家属关于疾病知识的问题,回访方式以电话联系为主。

1.2.3资料收集资料收集时间分别为出院当日、出院后三个月,内容为患者一般情况和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量表由患者本人自行填写并于当日收回,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1.3评价指标

1.3.1评价方法评价两组患者出院当日及出院后3个月(出院相差1~3天均可)复查时,患者一般情况和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测评结果。

1.3.2评价指标采用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selfefficacyformanagingchronicdisease):由美国Stanford大学患者教育中心研制,为慢性病普适性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包含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和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共6个条目,条目1~4反映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条目5、6反映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每项1~10分,其中1分表示“完全无信心”,10分表示“完全有信心”,分值越低说明患者对自我照顾能力的信心越低。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4,5],具备较好的信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得分比较,

3讨论

高血压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疾病,患者长期住院存在困难并且不现实,傅东波等[7]在慢性病自我管理综述中指出,慢性病现已成为我国多数地区的主要健康问题,慢性病患者的预防性干预和卫生保健活动通常必须长期在社区和家里执行,患者及其家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成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者,但是他们大多数缺乏自我管理所需的能力。

3.1同伴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症状管理

3.1.1同伴健康教育者帮助患者认识高血压,正确面对高血压。讲解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病因、诊断、症状、危害、预后、疾病控制方法等,并教会患者自护实践能力,讲解影响血压的因素及病情的观察。

3.1.2同伴健康教育者以“同理心”帮助高血压患者迅速识别和应对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可用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患者,助其建立良好的心态,增强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三个月后干预组患者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症状管理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采用同伴健康教育模式可提高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3.2同伴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疾病共性管理

3.2.1患者及家属的日常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和态度与其预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往往认为以药物治疗为主,而忽视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同伴健康教育者能够“言传身教”,提高高血压患者慢性疾病管理的自我效能,从而实现患者知识-态度-行为的改变[8]。

3.2.2慢性疾病须遵从医嘱长期、终生、规律服用药物,但有些高血压患者担心药物副反应,或者因为工作繁忙、症状好转,擅自换药、减量、停药。同伴健康教育者能够指导、帮助、督促患者,提高服药的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三个月后干预组患者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疾病共性管理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采用同伴健康教育模式可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疾病共性问题的管理。

4小结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形象定格在权威性上,而在同伴健康教育模式中,施教者是患者的同伴,关系平等,不易使患者产生逆反和猜忌,更有利于沟通和引导,因此,同伴健康教育可为提升出院后高血压患者慢性疾病管理自我效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3]陈迎.同伴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J].天津护理,2014,22(4):364-365.

[4]钱会娟,袁长荣.慢性病自我效能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8C):2266-2269.

[5]黄金月.高级护理实践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6]王玲欢,秦银娟,金佳.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在妇科恶性肿瘤PICC化疗患者中的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4):431-434.

[7]傅东波,傅华.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93-95.

[8]张付英.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719-2720.

作者:夏五妹

第五篇:老年高血压社区慢病管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效果。方法将214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07例,采用常规门诊慢病管理;教育管理组10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建立高血压病社区健康干预网络,以学校的形式进行管理。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及主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干预后管理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年发病次数减少;血压控制达标率上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高血压病社区管理网络,应用健康教育策略带动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和血压监测,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高血压;社区;慢病管理

原发性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发病因素,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已成为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但老年人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处于较低水平[1]。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近年来高血压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老年高血压患者主要生活在社区,因此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管理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防病治病,探索有效的高血压干预和管理模式,笔者于2012年2月~2013年2月对我市文峰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慢病管理,运用健康促进的方法,与社区居委会联合,成立社区居民高血压病教育学校,让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以学员形式参与,应用高血压管理中的教育策略带动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血压监测等综合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区经确诊低、中危组高血压2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6例,女98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1.45±3.27)岁,文化程度从文盲到大学不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教育管理组及对照组各10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门诊慢病管理;教育管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成立社区居民高血压病教育学校,建立以社区居委会、居民家庭为成员的社区健康干预网络,以学校形式进行规范化、个体化管理,由专业医护人员对学员制订具体规范的干预方案,定期监测血压,建立学员档案。

1.2.1教育内容①心理辅导:根据患者文化背景、知识层次进行宣传教育,消除患者顾虑,培养其乐观态度,提高患者自我健康意识;②饮食指导:制订个体化饮食方案,选择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每餐7分饱,控制体重等;③运动指导:因人而异制订个体运动计划,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餐后30~90min开始运动,每次30~45min;④药物指导:根据患者病情随时调整药物种类,指导患者掌握药物的用法及不良反应;⑤自我监测血压: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压的方法,每晨起床前测量血压一次。

1.2.2教育形式①知识讲座:以所属社区为单位,组织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每二个月一次,每次2h,内容包括高血压的病因、治疗、并发症防治、自我监测等相关知识。②文字教育:制作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栏,张贴板报、发放教育手册等。③电话随访:每月定期对学员进行电话随访、督导至少1次。④文化活动:每年定期举办一期健康知识比赛、高血压病友联谊会等。⑤建立档案:跟踪患者用药、复诊、自我护理情况。

1.3评价指标

1.3.1自我管理能力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后填写调查问卷,评估其戒烟酒、饮食、运动、监测血压、服药依从性等改善情况。

1.3.2饮食、运动、监测血压等改善程度标准:①良好:饮食遵从医嘱,禁高脂肪餐,每日钠盐总量控制在5g以内;戒烟酒;每周运动>5次,每次30~60min;每日监测血压1~2次;情绪稳定,乐观。②一般:饮食控制高脂肪餐,不控制钠盐,戒烟限酒;每周运动3~4次,每次30~60min;每周监测血压1~2次;情绪稳定。③差:饮食大多数时间或从不控制;吸烟喝酒;每周运动<3次或基本不运动;不监测血压;性情急躁。

1.3.3服药依从性改善程度标准:①好:管理期间98%以上的时间遵从医嘱用药;②一般:遵从医嘱用药的时间在90%~98%之间。③差:遵从医嘱用药的时间不足90%。

1.3.4主要指标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参与社会活动、平均年发病次数及血压控制达标率情况。血压控制达标标准:①理想:收缩压控制在140~150mmHg,舒张压控制在85~90mmHg;②良好: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85mmHg以下;③不良:收缩压在150mmHg以上,舒张压在90mmHg以上;“理想”和“良好”患者为达标患者。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健康干预后管理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有数据显示[2],我国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已成为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水平,防止或逆转高血压所造成的靶器官损害,推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非药物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慢病管理是指组织慢病专业医护人员,为慢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4]。该模式能全方位、多角度为慢病患者提供健康服务,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主动干预,传播医药卫生知识,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相关疾病认知、用药指导以及人文关怀,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许多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高血压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目前因缺少个体化的护理干预及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我国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及治疗率、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是降低社区人群高血压发病率的关键。通过健康管理,可以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理念,培养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去除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达到最终依靠自我管理,提高生活保健和疾病预防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5]。本组资料显示,健康干预后管理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年发病住院次数减少,血压控制达标率上升,提示通过慢病管理干预,管理组患者对高血压病认知度、生活方式改善程度、服药依从率、社会活动的参与及血压控制达标率均较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年发病次数减少。4小结建立高血压病社区管理网络,应用健康教育策略带动高血压患者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和血压监测,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庆凤.强化健康教育对高血压健康知识掌握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5):120-121.

[2]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9):641-652.

[3]王海燕.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的健康指导[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8):691-692.

[4]高志娟,马翠霞.糖尿病慢性病管理门诊运作模式探讨[J].现代医院,2011,11(7):153-154.

[5]林晓篙.健康管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1):1748-1750.

作者:彭俊秋 肖小鸿

第六篇:健康教育方式对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对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行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观察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方法择取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158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7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宣教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健康宣教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电话随访宣教。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定期检测率、血压达标率以及遵医服药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对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施以全面的健康教育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基础知识认知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强化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关键词: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

0引言

高血压属于常见性心血管疾病,相对于其它病症而言,高血压具有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非常巨大的威胁。现阶段,我国高血压的多发群体均为老年人,由于该病症难以有效控制,患者极易出现并发症,例如,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等[1]。要想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患者不仅要合理服用降压药物,还要全面认知相关知识,保证生活习惯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158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79例。其中,参照组有47例为女性患者,32例为男性患者,年龄在62~75岁之间,平均(67.1±3.3)岁;病程介于3~34年之间,平均为(12.64±9.25)年。研究组有45例为女性患者,34例为男性患者,年龄66~77岁之间,平均(68.0±3.1)岁;病程介于2~35年之间,平均为(12.68±9.23)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组间差异并不显著,即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教育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入院评估与宣教、专题宣教、出院时宣教;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接受出院后电话随访宣教,详情见讨论。

1.3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定期检测率、血压达标率以及遵医服药率。

1.4统计学意义。本次实验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中两组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护理所涉及数据进行分析,由n(%)表示计数资料,χ2负责检验数据组间对比,由(χ—±s)表示计量资料,t负责检验数据组间对比,P<0.05为实验统计学差异显著的判定标准。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定期检测率为39.24%,血压达标率为65.28%,遵医服药率为55.69%;对照组患者的定期检测率为22.78%,血压达标率为44.30%,遵医服药率为32.91%;相应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即P<0.05。

3讨论

本次实验过程中,研究组患者的定期检测率为39.24%,血压达标率为65.28%,遵医服药率为55.69%;对照组患者的定期检测率为22.78%,血压达标率为44.30%,遵医服药率为32.91%;相应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即P<0.05,与魏晓东、朱建新[2]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综合征,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其它临床疾患,或是损害患者的靶器官,因此,要及时对患者施以有效的药物治疗,不过,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周期普遍较长,甚至存在终身治疗的可能。高血压发病机制也与患者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患者的日常生活中,严格控制体重,禁烟禁酒,保证生活方式健康,不仅可以预防高血压,还能对病症进行有效控制。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即患者定期检测、饮食控制、遵医服药等行为与医护人员的健康建议要求的符合程度[3]。本次实验过程中,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结合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以及既往病史,对患者的实际认知情况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然后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明确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促使其明确长期用药的重要性;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日常宣教,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饮食方式,力图,戒烟酒、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等,并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促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治疗;患者出院后,定期对其进行电话随访,访问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习惯、饮食、锻炼、用药等情况,并叮嘱患者严格遵医用药,提醒患者定期检查,保证血压控制有效。

4结论

综上所示,在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其行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辅以电话随访等宣教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依从性,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以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中大面积扩散。

参考文献

[1]文慧琴,朱建新.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对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2014,01(14):256-256,257.

[2]魏晓东,朱建新.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对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03(18):74-75.

[3]张焕.农村老年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07):52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