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吸引力法则范文

心理学吸引力法则精选(九篇)

心理学吸引力法则

第1篇:心理学吸引力法则范文

关键词:界面设计;吸引力;视觉心理;情感共鸣

0 引言

用户界面设计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用户界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创作活动。人们进入信息社会之后,各类电子产品不断涌现,人与产品之间应当有一种和谐有序的交流和互动的联系,而界面则是两者之间互动的有效媒介。用户界面设计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分为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和情感两个层次。由于用户界面设计需要定位使用者、使用方式、使用环境且最终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因此它是一种不同于纯粹美术的具有科学性的艺术设计,同时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工程。在界面设计中,语义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设计学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的审美需求的变化,用户界面设计越来越以用户感受为中心。一个美观的界面会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体验,同时也能够吸引用户,拉近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从而创造市场价值。从另一层面来讲,用户界面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如何吸引用户、满足用户视觉需求以及使产品和用户之间能够融洽沟通并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从人的视觉心理和情感的角度来分析如何使用户界面更具备吸引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具有吸引力的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是人与产品之间交流、沟通的载体,一个好的用户界面要具备吸引力,它应该集“实用、易用、美观”于一体。在人与其互动时,它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用户从中获得乐趣,减少用户的记忆压力,无论是视觉感受还是情感体验都能够深深地吸引用户,让用户产生舒适愉悦的感受。

1.1 从人的视觉心理角度分析界面如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当某个用户界面具备简单、易使用、有效率和易反应等特性,用户会更容易使用它,也能够从心里真正接受并认可它。首先在视觉上要具有吸引力,如果界面缺乏美观,界面布局混乱,用户就没有舒适的视觉感受,因此从视觉上吸引用户应当成为用户界面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设计要强调自身的魅力,界面设计要通过自身特点展现出吸引力,为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不少界面设计以吸引眼球为目的,视觉处理方面通常采用以下手法:

(1)差异化设计――由反差或冲突来引人注目。从视觉心理角度来讲,差异化设计主要采用形式对比和色彩对比两种方式。在形式对比方面:第一,对比强度与吸引力的强度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高强度对比来吸引用户注意;第二,多种设计因素产生的对比效果强于单一因素对比的效果;第三,不同形式的反差效果不同,有的可以突出局部,有的则是整体醒目。在色彩对比方面:利用界面色彩的反差或矛盾,形成视觉冲击力,设计时需要注意突出主体与陪衬的关系。

(2)视觉中心与边缘效应。在同一视域内,注意力不会平均分配给所有可见局部,视觉会把注意的焦点投向视域中的某一点。在设计界面的时候要有一个视觉中心,巧妙地运用可以突出主体,统一背景、虚化周边、陪衬、对比等方法都可以强化视觉中心。[1]随着用户的需求扩大,各种形式的用户界面也在市场中出现,它们对不同的用户和市场,几乎都采用上述方法使用户界面更有吸引力,归根到底是通过形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设计师常以实现视觉吸引力的方法为基本手段,结合“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来包装界面外观和塑造界面风格,使之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1.2 从情感角度分析界面设计如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到“美观的物品更好用,它们使人感觉良好,这种感觉反过来又使他们更具创造性地思考”。[2]用户界面作为用户与产品沟通的桥梁,它的美观与否,也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产品的喜爱程度和操作效率。有一定美感的界面设计还不够,用户最终会产生审美疲劳。想要一直延续产品的良好的印象就要让用户产生情感共鸣,让用户在感受巧妙的设计的同时从内心里真正地接受产品,这就需要从界面设计的情感方面来考虑。情感性界面设计既要,简单地将信息传递给用户,又要使在传递过程中界面与人取得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表现为在视觉上让人产生美观和舒适的感觉,人在与产品界面互动时操作简便、界面的功能性及心理的愉悦性。设计师在设计界面时不仅需要投入“热情”,要更加深入了解使用者的情感,避免主观臆断,做到“热情”和“感情”的统一。

2 由产生吸引力向情感共鸣转化的方法

随着电子类产品多样化、智能化发展,设计师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是如何构建界面元素并使其美观并富有吸引力且能够与人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唐纳德・诺曼先生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讲述了情感的力量,他强调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才能为人所接受,对于界面设计而言也是如此。一个美观且让用户产生了情感共鸣的用户界面在使用过程中会引导用户的积极情绪。如何使界面与用户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1 将美观性与功能性相结合

美的事物能够让人产生欢快、愉悦的心理感受,它能够体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审美情趣。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线条、颜色、造型、功能,都应使大部分人在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方面产生美的体验。在设计界面时,其文字、图标、排版、颜色运用等都应当遵循美学原则,这样能让界面设计具有时尚、美观、典雅等特性,使用户在心理上体验到美好,并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并让用户获得情感上的认可。

对于产品界面而言,除了需要具备形式美之外,功能美也是设计的重点。界面的功能性是指界面的使用价值,它是界面设计存在的根本属性。功能性良好的界面设计,要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即舒适、简约、效率等。此外,功能性设计还需要考虑多样化,从单一功能向多样化功能转变,满足用户对不同功能的需求。因此,美观性与功能相结合既能够使界面设计具备外在吸引力,又能够满足用户对多种功能的需求,使用户对界面产生共鸣。

2.2 差异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好的产品界面首先得具有吸引力,才能被更多的客户使用。为了让界面更具有吸引力,设计师可以采用奇特、醒目、新颖的处理手法对界面进行处理,以此区别于普通界面设计,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与差异性一样,增加界面设计的趣味性也能使界面更吸引用户,但两者吸引的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是在视觉上吸引用户眼球,后者则是在视觉和心理两方面都“吸引”用户。幽默风趣是人本能的情感之一,为了让界面给人带来惊喜快乐的心理感受,可以使界面上的图标、图形或字体以趣味性的方式展现,使其具有圆润、可爱、亲和力等特点。这样能够直接刺激人的本能情感,使界面设计更有趣、更有味道,吸引用户的同时也做到了与用户进行心灵感应。

自然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手段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 [3]在界面设计中可用趣味化的语言来与用户增加感情交流。以图1中比邻手机APP界面设计为例,此应用界面形采用了差异化设计,“北鼻”两字的字体做了放大处理,从形式上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同时“北鼻”与单词“baby”谐音,让用户感觉到是与人在交流,增加了界面的趣味性,同简单枯燥的提示相比,这样的手法更容易让用户接受。此外,运用“Ho!北鼻”、“你回来啦”等活泼性的词语,更加能够调动用户的情绪,使人与界面互动时显得更人性化,引导用户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和情感体验。再如能够运用圆润可爱的字体、靓丽的色彩或者采用更具有亲和力的拟人或拟物图标,则效果更为明显。

2.3 易用性与鼓励性相结合

易用性设计是以用户体验为首要设计因素,是衡量产品功能与形式的根本原则。在界面中其核心是解决界面设计的易操作性,它是以功能为基础对界面进行设计,使界面视觉符号化。因此在设计时不仅需要结合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而且还需要充分了解用户的心理,提高界面的易用性。也就是说,界面的视觉语义设计通俗易懂、更加形象化,最终让整个界面减少或者不存在操作误区。易用性使得界面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在满足更加容易实现目标的同时,也会导致用户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使界面更有“魅力”。

除了易用性能够使界面设计富有吸引力之外,鼓励性设计同样也能够使消费者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可以通过鼓励用户让用户表现自己。例如,用户可以定义或选择界面的外观,可以自己喜欢的图标、字体或者其他一些个性化的标语等,这些都属于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在界面设计中融入自我表现的个性化服务,使自我表现成为用户体验的一部分,让用户感受到兴奋和喜悦,这样能够有效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增加界面设计的吸引力。此外,鼓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给用户惊喜。例如,图2中苹果Clear应用,作为备忘录应用除了简洁的用户界面和新的功能体验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之外,其细节设计也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如果当前的待办事项为空,Clear会提醒你进行创建,再次清空之后,提示语会发生变化,这里引用的是一段来自爱迪生的励志名言,目的不是要加强一种特定的形式,而是为用户带来精神上的鼓励,从而使用户在内心接受它并产生情感共鸣。

3 结语

作为设计师,了解并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界面是我们的责任。用户和界面之间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这样才能相互理解并产生感情共鸣。具有吸引力的人机界面设计并不只是感知使用者的情绪或感情,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操作时的一种愉悦感。总而言之,一个好的人机界面设计,确实需要具备吸引人的注意力的特征,这样消费者才会关注它。而要让消费者喜欢它,则不仅要让它具有简洁美观的“外表”,而且细节设计方面也要让用户获得“情感交流”的用户体验,两者密不可分。然而如何从“吸引”到“产生情感共鸣”这个过程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诺曼・唐纳德A .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24.

[2] 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4.

[3] 毛峡,薛雨丽.人机情感交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

第2篇:心理学吸引力法则范文

关键词:好奇性;吸引力;识别性;商业性;导入性

       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好奇心是人们希望能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满足心态。建筑入口空间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必须体现建筑的整体感和谐美,满足建筑自身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需求。同时,建筑及建筑入口应该尊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或与之协调统一,或与之反其道而为之,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建筑入口。

建筑入口空间涉及到建筑美学,环境心理学,形态和视觉关系等众多学科领域。建筑入口具有:1、识别性:形态特征、空间布局不仅强化建筑本身的外观特征加强人们以视觉上的刺激,同时也给公共建筑赋予独特的含义。2、商业性:能吸引公众进入建筑内部的欲望,激发人们潜在的社会生活需求,同时强化经营理念、文化层次、增添无限商机。3、导入性:应以人流的集结与疏散以及空间的过渡为前提,同时又与城市的空间体系与整体文脉结构形成有机的流动、渗透关系等。这些特征作为吸引人进入建筑的动机,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具有好奇性的建筑入口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入口造型的吸引力表达

公共建筑入口空间在功能安排、空间布局、造型表达等方面应与建筑及城市空间协调统一,还应具有独特的好奇性。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中,需要设置几个出入口。人们常见的入口多为规则的几何型,符合人们传统的审美标准。但是独特的造型则会刺激人们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关注或引入驻足。例如:安藤忠雄的水御堂,顶面作水面,入口空间作下沉式处理,运用长排的梯步导入人流。建筑以几何形为最基本的建筑造型语言,清水混凝土作为文化的载体,注重对光线的表现。又如他的木材博物馆,入口处用一座桥直穿建筑,越过沼泽,向外延长200米,最后导向一个可观赏四周森林景观的平台上。这种入口造型处理方式,打破常规,增强导入性与识别性,引人入胜。

入口色彩的吸引力表达

色彩具有色相、明度和纯度三种属性。建筑师设计师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利用色彩在空间、质与量的可变幻性去创造丰富的色彩效果。色彩依附建筑入口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通过不同色彩的搭配、组合与对比关系直接影响公众的视知觉与心理感受。例如:刘家琨先生的“红色年代”酒吧,是从一幢“烂尾楼”改造而成的。经营者要求大楼必须具有“爆炸力”的新形象,表皮采用了横向编织的红色喷塑铝合金百叶。原来的砖墙仍是砖墙,混凝土柱仍是混凝土柱,裸露的表层不做粉饰,隐藏在了强大而整体的红色后面。入口虽只是简单的几何造型的门洞,但配合大面积红色的建筑表皮,具有爆炸的吸引力。

入口材料的吸引力表达

现代建筑材料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结构材料包括木材、石材、混凝土、金属、砖瓦等;装饰材料包括油漆、涂料、瓷砖、玻璃等;专用材料包括用于防水防潮、防火阻燃的物质等。传统的建筑入口选用常规的材料装饰大门,然而非常规的材料单独或组合使用会带来更有力的吸引作用。从公众接受的木材到始料不及的金属铁丝网,从废旧生锈的钢板到冲孔装饰的铝板等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材料。重庆黄桷坪坦克仓库,运用了大量的锈板绘制上色彩或制作成抽象的形状,作为建筑的入口,以标识其基地的艺术性。上海新天地的TMSK透明思考餐厅,是由琉璃工房老板杨惠珊夫妇开设的,透明的琉璃餐具,饱含创意的餐厅设计。建筑入口的檐部、门套等,运用了各色的琉璃制成,配合灯光,体量虽不大,但让公众流连忘返,具有强大的商业吸引力。

工艺和结构的吸引力表达

工艺是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制成品的方法与过程。制定工艺的原则是:技术上的先进和经济上的合理。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建筑结构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等。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没有旋律,将会因缺少灵魂而成为钢筋和混凝土支撑的空壳子。建筑不仅是某种工艺或结构建造而成的构筑物,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灵魂、一种哲学和一种精神。解构主义建筑大师运用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德几何上花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远离现代主义的束紧规范,譬如“形式跟随功能”,“形式的纯度”,“材料的真我”和“结构的表达”。盖里设计的建筑是超现实的、抽象的,偶尔会使人深感迷惑,但它总是呈现独特、高贵和神秘的气息。如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他采用多种材料、运用各种形式,并将幽默、神秘以及梦想等元素融入他的建筑体系中,使其建筑及入口对公众具有颠覆性的吸引力。彼得·艾森曼设计的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卫克斯纳艺术中心,是当代艺术廊及艺术研究试验室。建筑的入口前端是一排空置的方正的钢架结构,简单又有韵律和气势,与建筑本身的砖体材质和塔型结构产生强烈对比,以对公众具有强大吸引力。

夸张的吸引力表达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某种感情,烘托气氛。

夸张能引起公众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酷似双筒望远镜的建筑,是由著名建筑师盖里所设计,总面积约达9300平方米的建筑,做为Chiat / Day广告公司的西部海岸的总部,并将成为Google新的洛杉矶分部的一部份。它是由三个建筑物串连起来的,透过三个不同风格的主立面呈现在大街上,特别是大规模的雕塑望远镜建筑,其实是汽车和行人的入口处,其识别性、商业性、导入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扭曲的房子”位于波兰索波特市,是一家生意兴隆的购物中心的附属建筑,已成为当地著名旅游景点。楼身呈扭曲的褶皱形,就像一栋喝醉酒后醉态可掬的卡通房子。房子的用色夸张而鲜明,夺目的蔚蓝、跳跃的鲜绿、暖暖的浅黄……五颜六色的玻璃以及建筑入口各种装饰、夸张的玻璃幕墙、不规则的门洞对公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结语: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的表达方式:功能安排、空间布局、造型表达、材料处理、色彩运用、结构选型等方面,应与建筑及城市空间协调统一,还应具有独特的好奇性。具有好奇性的建筑入口空间会刺激人们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公众关注、进入、参观或消费。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3篇:心理学吸引力法则范文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系统的优质设计,传统观念认为教学系统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构成,且认为教学设计过程是线性的封闭系统,这一系统具有确定性、静态性及可预测性。可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往往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目标就是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其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多实训少理论,所以高职的实训课程更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而传统的教学设计观以牛顿机械决定论为基本理念,缺乏实际所需的灵活性,所以仅仅以传统的设计观指导高职实训教学设计往往是不够的。20世纪70年代末,教学设计领域引入混沌理论,混沌理论认为系统具有开放性、非线性及不可预测等特性,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其实施过程前的教学设计必然受到混沌理论基本规律的影响。

一、混沌理论及其基本原理

(一)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量子物理学怀疑牛顿机械决定论的产物。当时,牛顿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序的、规则的,前面的物理事件预测和决定后面的事件。而量子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的现象是多样的、不稳定的,宇宙并非是一个事先被决定的存在,恰恰相反,它是不被决定也不被预测的系统。混沌就表现为这种非决定论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但是混沌并非绝对无序。混沌理论认为,宏观世界是确定的、有序的、必然的。微观世界是随机的、偶然的、无序的。世界是宏观和微观的统一体,宏观中包含微观,微观存在于宏观,有序运动产生无序,无序运动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有序。

(二)混沌的基本原理

1.敏感的初始条件――“蝴蝶效应”。所谓蝴蝶效应。其实,最早只是一种可能性的说法,即“在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可能有助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个陆地龙卷风”,这种可能性首次由E.N.洛伦兹(Lorenz)在1972年12月召开的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提出,洛伦兹也因此被称为“混沌之父”。洛伦兹还提出天气也具有不可长期准确预报的特性。会议后,人们规范此说法为蝴蝶效应,即系统对其初始条件异常敏感,以至于初始状态的轻微变化就可能导致无法预测的巨大后果。蝴蝶效应因此也被称为敏感的初始条件。

2.分形。分形是一种几何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著名数学家曼德尔布诺特(B.Mandelbrot)创立的分形几何理论概念中。这种分形几何突破了欧氏几何的规则图形,它运用递归、迭代等算法生成不规则但又相似的自然形态图形,这些图形有两个特征:第一,它们自始至终都是不规则的;第二,在不同的尺度上,不规则程度是一个常量。在日常生活中,分形现象普遍存在,如家中的洋葱,由一层层相似的葱皮组成,但是每一层都不同。在自然界中,也存在数不清的分形现象,如四季天气的变化、动物血液的供给、心脏的跳动、菜价的起伏,时尚的变换等。

3.奇异吸引子。奇异吸引子是吸引子的一种。所谓吸引子,是一种状态,即一个系统的运动最终停留下来或被吸引过来的状态,是系统的一种固态表现。物体的这种稳固形态由点吸引子、极限环吸引子和奇异吸引子这三种吸引子控制。前两种吸引子对系统进行限制,使物体保持原态,所以也称它们为收敛性吸引子。而奇异吸引子则与前两者截然相反,它使系统偏离静态与平衡而导向变化,使系统向非预想模式发展。系统正是在这两大种反向吸引子的相互作用下,才形成了特定范围和形状内稳定、可预测,而整体却不规则的运动的形态。

二、混沌理论对高职高专实训教学设计的启示

1.“蝴蝶效应”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以线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为显著特征的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之间,是一种因果线性关系,一定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一定的变化发展,学生自身的素质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增长的趋势。这样的教学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这一奇异吸引子,常常造成教师教学的死板与一成不变,也致使传统的学习方式长期以知识精加工学习为主,即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预定的统一要求和预设的知识单元顺序,对固定的内容进行学习,逐个完成预设的问题。这样就认为是达到了要求,完成了目标。在精加工的学习和教学传统下,教学设计是同质的和线性的,教学方法单一且相对僵化,教学内容相对封闭,无论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教学方案与教学实例几乎一成不变地填鸭给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做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然而,高职实训教学具有绝对的特殊性,高职实训基本上都是在真实的或者类似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际操作,所以其系统内部各要素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性和不可预测性,因为参与主体及环境的复杂性,教学过程充满了混沌。实训中,参与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往往进行的是现场操作,其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可能会导致教学结果的巨大变化,如果没充分考虑混沌的敏感性这一特征,未能灵活地调整实训教学,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混乱,教学目标的偏移。

所以说,高职实训教学系统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混沌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状况等初始条件,考虑可能出现的真实性问题并进行恰当地处理,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及其之间的过渡,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同一学习目标的要求下,从了解知识来源和知识结构出发,逐步并深入掌握关键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框架,最终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

2.分形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分形的最大特性其实就是一种不规则的比例自相似性,是关于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思维方法,通过认识部分来促进认识整体,也认为是沿着微观认识再反映到宏观认识,形成一种分形认识论。思维是一种认识,虽说具有复杂性,但其也遵循微观发展到宏观,部分发展到整体的规律,所以思维形成的过程中少不了分形的影子。把分形的思维应用到教学中。着重体现在有意识地运用分形迭代的思维方法和分形认识观点,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元认知能力,促进蝴蝶效应的产生。

所谓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理解、控制和操作的知识与能力的自觉意识。元认知的正确培养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思维方式,所以发展高职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其实最终是帮助他们培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发展元认知,可通过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及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相应能力的训练。例如,导游讲解实训课程,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景点导游实例,总结案例中知识要点,再由教师讲解导游词、导游语言、导游体态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导游,最后学生到真实的景点进行导游训练。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导游所需的基本理

论,而且通过真实的操作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其学习活动,也就是发展其元认知意识,提高其元认知水平,使学生成为一个灵活的、弹性的学习者,不再认为学习是仅仅从书本上寻找问题和获得答案,而更多的是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这要求教师在实训教学设计中考虑元记忆、元理解等观念,加强学生自调、图式训练及能力迁移等方面的设计,灵活选择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发现式教学、隐喻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其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

3.奇异吸引子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收敛性吸引子与奇异吸引子是存在于混沌系统中的两个截然相反而又相辅相成的吸引子。

教学系统中,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媒体等属于收敛性吸引子,即一旦学生出现偏离预定目标的行为。就及时加以控制与纠正,保证教学在一个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独特的个性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是一种奇异吸引子,这种吸引子有可能使教学过程按照非预定的模式进行。

混沌观认为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这一奇异吸引子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学生的品行进行教学,而不应遵从传统的教学观指导,即只重视收敛吸引子的作用,让学生在固定内容、固定步骤的传统教材中进行知识迷宫的学习。混沌观重视奇异吸引子的作用,注重教学中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把握和遵循教育总体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对教学过程中部分的具体目标以多维的立体观点去思考和设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提出不同的具体教学目标,如难易分层、内容分层、提问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给学生探索和认识有关知识的机会。在实际的教学中,强调课堂提问,通过层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通过恰当提问,启发学生全面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联想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蝴蝶效应原理,认真对待学生的新奇思维,加以正确引导,并大胆鼓励创新,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4篇:心理学吸引力法则范文

《内经图》名称的含义

《内经图》三个字是“小周天体内循经图示”的意思。它所示的是传统养生修炼原理,重点展示的是精气循行于任督二脉的具体情况。《内经图》展示的却并非是炼功者内观见到的内景,而是说明任督二脉的循行原理,是用比拟的方式来阐明小周天的循经线路和原理。《内经图》中描述的小周天主要以精气打通任督二脉为手段,从而实现周身经脉的畅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督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它总督一身之阳脉,手足三阳经皆与督脉相交会于大椎,并联于脑,所以督脉被称作为“阳脉之督”,备受养生家重视。而任脉在奇经八脉中有总任一身阴经的作用,它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所以它被称为“阴脉之海”,也是备受养生家重视的经脉之一。按照易学“阳顺阴逆”的原理,养生修炼则要意引精气顺行于总督诸阳经的督脉,然后再逆行于总任诸阴经的任脉。这样不断后引上升之精气,前送下降之精气,便完成了一次小周天修炼。

那么,普通人的任督二脉是否通畅?

其实,只要在不生病的状态下,不但任督二脉是相通的,就是十二经脉也是相通的。真有经脉不通,就会患病甚至死亡。经脉具有“行血气,营阴阳”,“决(定)死生,处(理)百病”等重大作用。正如俗话说:“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是错”,“命要活得长,全靠经络养。”

传统养生功所说的打通任督二脉是指使任督二脉更畅通,可以高速运行精气。平时的经脉通路是扁平的管道,只有使任督二脉的管道成为圆形才能高速传输精气。这才能冲开所有的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络。而这正是小周天锻炼的目的。所以,若要谈养生,重点要研究《内经图》关于奇经八脉之任督二脉的养生机要。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养生修炼中,经络系统的作用更为重要,佛道儒医武各家均是如此,其中道家讲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在百日筑基的“炼精化气”过程中,就是将人体内的精微能量转化为气息先循行于任脉和督脉构成的“小周天”中,由此再进入十二经脉系统的“大周天”内。当大小周天均修炼打通而运行无阻时,身体就会百病皆消。因此,习练健身气功也不妨从中借鉴有益的方略。

健身气功的起势

目前编创的九种健身气功的起势,不管是双阳掌、双阴掌,或半阴半阳掌,双手都是起到胸前或膈肌部位,意为气动之火是从心神开始,也就是这张《内经图》喻示传统养生功法的下手处——《刻石儿童把贯串》。

《刻石儿童把贯串》代表的是心神,这是健身气功锻炼的起点,只要清静调心,让心神安静下来,才能进入健身气功锻炼之门。

这里面有三层意思。

第一就是开始炼功时,一定要像儿童一样无忧无虑,什么杂念都没有。如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开始默念的口诀“夜阑人静万虑抛,意守丹田封七窍。呼吸徐缓搭鹊桥,身轻如燕飘云霄。”第一要求“万虑抛”。

第二就是不管练什么功法,只要一动全身都动。“动生阳”说明,只要功法开始就需要有充足的阳气来助动。我们知道儿童,特别是婴儿,古人称之为“纯阳之体”。只要留神,你就会发现,小孩子哭叫一整天嗓子都不会哑,这就是元气充足的表现。儿童常常心生欢喜,喜悦也正是体内阳气充足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学练健身气功时都要面带微笑。小男孩在没有任何欲望的情况下会,这表明肾气充足。纯阳之体印证了一个道理,人体是内外相应的,内心光明清静,外在自然元气充沛,阳气充足,则体力精力旺盛。这就是健身气功起势时的练功状态。

第三就是《内经图》下手处——《刻石儿童把贯串》的意喻。首先,“刻石儿童”代表的是心神。《黄庭内景经》经文说:“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是阙”,“窥视天地存童子”,皆是将心神喻为儿童。“刻石”又是什么意思?由于古人以圭表测日影时,将一年中日影最长处刻于石圭上,以代表此时为冬至交时之刻,为新的一年的起始。“刻石儿童”则喻示小周天运行起始于心神。其次,“把贯串”是以金钱来喻示健身气功所炼之精气,此处还有将二十八宿依次相连的含义。也就是说,该图喻示的小周天锻炼是按二十八宿的运行顺序修炼的,即按照天道的运行顺序修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同时,儿童手握两颗星,使贯串的只有六颗星,古人把这叫做“南斗”六星,相对儿童放掉一颗星就变成“北斗”七星。北斗运转,众星移动,四季更替,所以北斗代表时间,对应于万物的荣衰兴亡;南斗出现,则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所以南斗代表天地间一阳初生,万物又开始欣欣向荣。所以,古人有“北斗主死,南斗主生”的说法。这就喻示我们学练健身气功,要经常反复炼,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像“南斗六星”那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总之,“刻石儿童”喻示滤心静神,返还先天起初本真面目,更明确地说:就是习练健身气功时,首先要滤心静,排除心中杂念,“炼已筑基”。“炼已筑基”又叫调心。调心也是《道德经》中所说:“清静无为”;调心时就是有天大的事也要放下,让心里没有一粒尘埃。实际上,调心就是健身气功的起始,又是健身气功的最终目的。

健身气功的呼吸

健身气功的呼吸状态——织女运转

九种健身气功的呼吸有自然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等等,总的要求是:细、匀、柔、深、长。

在《内经图》中用“织女运转”喻示人体的肺脏,“几株春柳”喻示人的肝脏。中华传统文化有“左肝右肺”之说。肝藏元性,肺藏元情。由于肺藏元情,并主人之呼吸,所以该图的含义是让修炼者在极细的呼吸状态中找回自己的始初感情。

图中纺线的织女主要有以下几个含义:

第一,织女代表肺部的呼吸运动,她纺出的细纱线上达脑部,代表极细、极缓、极匀、极深、极沉的呼吸。这条红色的细纱线没有在喉咙处停止,而是直达头部,古称“泥丸九宫”处。可理解为在健身气功习练中,不管何种呼吸都是用“意念之火”引气从头部,也就是从泥丸宫处升降出入,才能真正调气更匀缓,更细微,更深长,更好地入定。

第二,图中的女性代表肺脏,含有肺为肾之母的意思。五行系统中金代表肺,水代表肾,五行相生,金生水。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脏肃降而不纳于肾,因此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第三,古人说在人体中藏有“五元”,心中藏有元神,肝中藏有元性,肺中藏有元情,脾中藏有元气,肾中藏有元精。所以织女喻示肺,代表元情。这种“元情”是婴儿具备的最原始本质的性情,而平时说的“七情六欲”的“情”不是肺中所藏之“元情”。那细细的纺线正是人始初具有的一缕情丝。所以习练健身气功就应抱以儿童般原始本质的心态。

第四,织女代表女宿,喻示小周天锻炼次第顺序是以意念之火引气自中丹田向下,即循经运气方向是自心向下方(下丹田)经过会阴做周天运动。具体方法待后评述。

健身气功的呼吸方法——铁牛耕地

“铁牛耕地”属于一种特殊的腹式呼吸方法。

常见的呼吸方法主要有两种: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廊前后、左右径增大。由于呼吸时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故胸腔会由此而扩大,腹部保持平坦。这也是我们现在一般采用的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吸气时胸廊的上、下径增大。腹式呼吸时,横膈肌会下降,腹压增加,感觉空气直接进入腹部,这时若把手放在肚脐上,会感觉到手上、下微微抬放。

腹式呼吸可分为顺呼吸和逆呼吸两种。顺呼吸是在吸气时轻轻扩张腹肌,在感觉舒服的前提下吸得越深越好;呼气时再将肌肉放松。逆呼吸则相反,在吸气时轻轻收缩腹肌,呼气时再将它放松。逆呼吸与顺呼吸的细微差别是:呼吸只涉及下腹部肌肉,即紧靠肚脐下方的耻骨区。吸气时轻轻收缩这一部位的肌肉、呼气时放松。呼吸在这种方式下会变得轻缓,只占用肺容量的一半左右。所以古人常说:“深深吸来,缓缓吐,后天之气引动先天之精”,“呼吸到脐,寿与天齐”。

那么,何为“铁牛耕地”呼吸法?

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人可能没有见过黄牛(或水牛)耕地的情景,所以很难理解“铁牛耕地”的真实含义。其实图中“铁牛耕地”就是喻示健身气功锻炼中的正确呼吸方法。

将这张《内经图》看成一个面朝左背朝右侧面盘腿而坐的人形,则“铁牛耕地”图的位置正好位于人体的小腹部位。这就启示我们习练健身气功时应采用腹式呼吸,并且是以小腹部的扩张与收缩作为动力。

有经验的农夫用牛耕地是不紧不慢的,力气也是很均匀地,慢慢地向前行进。虽然速度不快,但却在速度与力度上始终如一。这就是会耕地,如果犁刀深或浅不均匀,速度有快有慢的话,这块地肯定是耕不好的,说明他不会耕地。这种耕地的力度与速度正是健身气功习练中腹式呼吸所需的状态。用铁牛耕地比喻练功时的呼吸是在重点强调腹式呼吸的力度要始终保持适度,而且坚持不懈,就是强调腹式呼吸要始终保持既不过大也不过小,且力度要持之以恒。如《老子》中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虚其心是说习练时心胸要放松,清静,自然无为;实其腹是说腹式呼吸无论吸气还是呼气,都要让腹部保持均匀的力度,有坚实的气感,但这种力度又并非是有意识的用力,或者刻意地用力,而是自然地习以为常地保持的。

导引又称为“导引行气”,主要是指以经络脏腑气血理论为依据,通过肢体有规律的柔和松静的运动和心意的调控,引导气血在经络脏腑中正常地流通运行,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身心疾病的功效。导引术可分为肢体动作导引和心意静态导引两种,前者为动中求静,后者为静中求动,两者皆为动静相间,形神兼备,各有所长而互为补益。

现在推广的九种健身气功皆属于肢体动作导引,又称为“动功”。此类功法可分为动步导引和定步导引两类。动步导引包括易筋经、五禽戏、大舞、太极养生杖,包括太极拳等。定步导引包括六字诀、八段锦、十二段锦、马王堆导引术、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等。

第5篇:心理学吸引力法则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导入思考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课堂的导入,实质上就是教学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因此新课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别出心裁。但是如何做到开端简便、有效,这是很多一线教师历年来探讨的关键问题所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认为课堂导入要着眼于以下几点:

1.导入的原则

1.1针对性原则

英语课的导入必须具有针对性,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的学生心里在想什么,才能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导入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高年级的教学导入必须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该学什么,这样他们才会在上课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1.2 趣味性原则

课堂的导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

1.3 新颖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要有新颖性,导入新颖多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的新颖往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对教学过程有莫大的帮助。

1.4 生活性原则

英语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具体教学与导入内容的设计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而且,用生活引出英语,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

1.5 实用性原则

课堂导入是为整节课服务的,因此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过长,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一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尽快切入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6 启发性原则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

2.导入方法

2.1问题导入法

疑问是求知的动力。教师在上课前,特别是上阅读课前,可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他们理解上下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发他们合作并探究问题奥秘的兴趣。教师可以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

2.2 歌曲、顺口溜导入法

轻松的氛围是英语学习中的调节剂。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既要能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精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真正帮助学生轻松学习,而听英文歌曲或唱顺口溜是这方面的亮点。当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的时候,这就使导入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了。

2.3 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幻灯片、录音、录像、VCD等各种教学辅助设备手段,导入课堂教学。它能够直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2.4 背景知识导入法

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教师可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把它们制成幻灯片,或以关键词出现、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相关材料,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3.有效的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导入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使用恰当的方法,要合情、合理、适时,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3.1教师要备好教材。要把握教材中各课时的衔接,包括教材内容、重点、难点以及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连接点和转折点,依据教材设置恰当的导入。

3.2教师要熟悉学生。现代英语强调情景教学,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配合去创设情景。如果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班级状况不了解,创设情景就很难,教学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6篇:心理学吸引力法则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文化;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999(2010)05-0154-04

在经济体制转轨、政治体制变革的社会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强烈地撞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原有的价值评判标准面临新考验和新挑战。面对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科学指导,才能从根本上统领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作为新时期共同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基础,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价值观的内在依据,又是引领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根本,对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起着重要统领作用。基于对社会文化建设的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四方面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即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精神动力、思想源泉和道德基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统领功能,必须通过综合思考、系统论证和精心设计,遵从文化发展和价值观引导的基本规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细化和贯彻落实。

一、坚持“一元化指导、多元化并存”的原则,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条件下,国际互动日益加深、国内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导致社会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必然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各类文化携带多元的价值观念涌入高校校园。交织着历史性和时代性、本土化与外域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的高校校园文化,形成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足鼎力的文化格局。深刻的社会变迁和观念嬗变反映在高校校园文化方面,也必然呈现出思想观念的复杂性,精神信仰的多样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等特点。面对既丰富多样又杂乱无序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必须既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化统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南;又要坚持使多元化的文化观念和谐并存,确保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不受影响,才能既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导,又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宽阔的文化视野,奠定厚重的文化平台。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可以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站在社会文化前沿,“代表了人们的最高精神需求;表达了时代的最新价值走向;融汇了世界的多种文化精髓;凸显了独具的民族文化特色”〔1〕,并借此通过弘扬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遏制媚俗的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品味,把多元的价值取向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减少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通过倡导积极有益的文化观念,支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改造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念,抵制腐朽的文化思潮。

2.坚持多元并存格局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拥有良好的文化生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元化的统领,以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科学的思想指南和正确的立场。只有以“一元化”为“度”来构建校园文化的价值观,才能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掌握引领校园文化发展的主动权,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并不否定或排斥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单向的一元化思想指导可以有效整合取向各异或冲突的各类文化观念,但是,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观念形态,坚持一元化导向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承认各类文化之间的交融性、共生性,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在多样性发展中保持“多元并存”的基本格局,以利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使高校校园文化在多元文化共生共长的环境中储备丰富的文化资源,创建良好的文化发展平台。

在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下,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不仅是多元文化和合、共生、交融与升华的必经途径和方式,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现代化、全球化和时代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任何一种文化只要不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只要是对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有利的,都应允许其存在。如果以一元化指导为借口,压制和排斥其他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但行不通,而且会适得其反。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必须确保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格局与价值导向一元化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守望崇高、关注平凡”的原则,构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系统

面对纷繁复杂的校园文化格局,要协调有序地确保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在科学的思想指导下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还必须以崇高的社会理想激发高校师生蓬勃向上的精、气、神,形成强有力的文化价值观念选择的激励系统,内在地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下,校园文化建设要区别性对待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构成,遵循“守望崇高、关注平凡”的文化建设原则,既要关注主导文化的先进性、高雅性和卓越性,坚守主导文化高远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主导文化的激励功能,又要关注大众文化的普适性、通俗性特征,充分利用大众文化关注平凡的价值取向。师生在进行价值追求和选择过程中,既要接受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约束和规范,又要考虑到自己合理合法的价值诉求和生活愿景,充分实现共同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以使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植根于高校校园,并内化为师生的言行举止,成为自然的价值追求。

1.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方向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守望崇高”,就是要将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置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中,使其获得持久的前行动力和高远的发展空间。纵观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作为中华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矢志不渝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各族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支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作为新时期昂扬向上的精神旗帜,是引领、激励人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也必然是校园文化建设不竭的动力源泉。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其“高势位”的精神指引和“高品位”的价值定位,必然成为高扬于校园文化建设阵地的鲜明旗帜,成为引领高校师生坚守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价值引擎。因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旦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高校师生就能获得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精神纽带,就能够在坚信崇高中抛弃低俗,在守望未来中着眼现实,在追求卓越中淡出平庸,在追逐完美中宽容瑕疵,从而也就能够科学地看待各类文化矛盾,合理地化解各类文化的价值冲突。

2.关注文化的大众性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拥有良好的文化土壤

作为引领社会文化思潮的重要亚文化系统,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成分日趋复杂和多元。当今校园文化构成中既有高远优雅的精英文化,又有现实通俗的大众文化;既有展现主流价值导向的先进文化,又有丰富多样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类非主流文化因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高远的文化价值目标激励高校师生追求卓越和崇高,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同时还应该结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尊重文化发展的特性和规律,兼顾各类文化的大众性、普适性和平凡性,将高校校园文化高远的目标追求还源于现实的、大众的文化土壤,使文化建设和发展获得宽广的空间和厚重的积淀,充分弥合高雅与通俗、卓越与平凡之间的裂痕。这样既可以使现实中复杂的校园文化构成获得有力的价值引领,避免各类文化在冲突中消蚀积极的价值追求,而过分张扬低级庸俗的文化个性;又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崇高的价值目标能够植根于现实的文化沃土之中,使高远的价值追求在实现三个贴近(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获得现实的文化载体、传承模式和发展动力。

三、坚持“继承与扬弃并重,吸收与借鉴并举”的原则,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开放的体系,是不断吸收各种思想养分来丰富发展的体系,既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密切联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秉承“继承与扬弃并重,吸收与借鉴并举”原则,坚持吸收与借鉴的统一,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要求,既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借鉴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既在扬弃中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在借鉴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在广泛吸收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扬弃使各类优秀文化观念在高校校园内完成新的优化组合,在文化融合中实现文化价值观念的和谐发展,孕育出校园文化创新性的主流价值观。

1.依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奠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价值基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合理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宝贵的价值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资源。任何民族的价值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对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性继承。因此,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民族的传统根基和文化土壤。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既丰富又全面的伦理道德思想是我国道德文明最深厚的历史基础,也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宝贵的价值资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又要植根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本着继承和扬弃相结合、改造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对民族文化传统加以分析利用。在创新的前提下,把优秀文化价值传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公正机制及社会主义功利价值观结合起来,吸取合理的成分。坚持在批判性继承基础上,去粗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

2.借助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创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价值平台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在社会发展中就应该积极吸收和借鉴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把外来文明中的精华吸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对世界各国文化思想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应认真吸收。〔2〕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以开放的姿态,站在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把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加以借鉴和吸收。诸如,西方文明中崇尚科学、求实、创新、竞争、进取、自由、平等、博爱、守时,讲求效率、重视法制、尊重人格、恪守社会公德等道德要求,完全值得高校认真借鉴,并加以合理的吸收和改造利用。

四、坚持“德法并行,标本兼顾”的原则,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规则

高校校园内有两大力量在规范和约束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一是道德意识,一是法制观念。道德意识是从思想本源上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并以自律的方式,对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具有“本源”上的调节和控制功能;法制观念是从行为表现的优劣中进行直接的价值评定,并以他律的方式,通过对人的行为表象进行强制性的纠偏和矫正,实现对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警示性调节和规范。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培养人、教育人的中心任务,坚持“德法并行,标本兼顾”的基本原则,肩负起道德素养的提升与法治观念的养成两大重要任务,把道德观培养和法制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从“治本”的角度,强化校园道德规范意识,在校园文化中融入道德意识教育、道德情感感化和道德文化熏陶,使师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怀,自觉地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从“治标”的角度,在对道德意识进行延伸、深化和强化的基础上,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引入法制观念,建设起颇具特色的校园法制文化,强化法制力量维护道德秩序和行为规则的特殊作用。

1.以荣辱观教育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准则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涵盖了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等方面,既有先进性的思想引导,又有广泛性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引领文化思潮和凝聚社会共识的道德旗帜,为高校师生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取向,提供了基础指导和评判准则。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对校园文化的引导力和以德化人的感召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强大作用,将其基本要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能为和谐校园树立高尚的道德标尺,能理性抵制校园中消极颓废意识和庸俗低级思想的影响。 2.以校园法制观引导保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秩序意识

构建积极健康和和谐有序的高校校园,必须将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之中。只有将法制观念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才能强有力地保障校园内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为良好的道德意识提供有序的生长环境。所谓校园法制文化,就是用文化的形式在高校校园展现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容和要求,目的是让师生知法、懂法、守法,共创文明、和谐、平安的高校校园。校园法制文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实践,反映了新时期学校管理及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要从“依法治校”的角度,对教师、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制观念,增强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学法、知法、护法、用法,共同建设文明的校园。在校园内形成讲求规则意识,维护公平正义,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并把法治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广大师生良好的“守法”意识,以及“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道德观念。

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机制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3〕。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倡导高校校园高雅文化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鼓励高校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通过文化创新实现多元文化的和合发展,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在统领文化发展中得到充实、丰富和完善。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引领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核心精神是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内在规定性作用的观念体系的集合体,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主要体现一所大学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高等院校是思想的发祥地,文化的传播地,人才的培养地,更是社会意识形态争夺的主阵地。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格局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基于它的先进性而具有明确的主导性。因此,一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就能在文化的核心精神中注入科学的指导思想、崇高的社会理想,使文化核心精神获得有效牵引。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培育校园文化的创新性观念

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功能,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兼容性和开放性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具有稳定性,但其体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我们既要向历史的和现实的不同文化敞开,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的、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又要向时代和社会实践开放,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源泉,关注新实践、新课题、新经验,进行新创造、新思考、新概括,不断汲取新的精神滋养,始终做到与时俱进。面对多样性的校园文化,既不狭隘地排斥异类,也不盲目地全盘吸收,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进行选择和取舍,使各类文化观念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下得到有效的价值整合,规范和引领各类文化有序共存、和谐共生,以促进校园文化在共生中繁荣,在和合中发展,最终形成既有思想共识,又具个性特征的创新性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4.

第7篇:心理学吸引力法则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吸引力 教学设计

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究其原因总是可以在两个终极问题中寻得答案,从而一睹风采:为什么和怎么样。同样,这里涉及的也就是:为什么需要这种吸引力和如何去创造这种吸引力。探索便是从这里起步,并且逐渐加快步伐。

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常常产生种种疑惑:每次站在讲台上如何才能克服空洞的说教,避免因知识理论的抽象而导致的索然无味。由于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和新课改下的新理念,驱动着每一位一线的高中政治教师在探索思想政治课吸引力的实践中努力前行。

政治课的核心实质其实还在于思想,如何让思想迸发活力,让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我们探索中的重大命题。这里,思想的忽略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的变质,更重要的却恰恰是披露了思想内容的困乏和软弱。由于更多的政治描述着的是理论的方方面面,所以避免不了对思想内容产生一定的强制性。因为思想是属于自己的,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都值得自己骄傲的力量,而政治所附带的较强的说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思想的自由与灵活。但是政治毕竟是思想延伸的一部分,政治始终是为着思想服务的,是和思想高度一致的。因此让这种看似被条条框框圈定的理论,让这种看似僵硬的政治活跃起来,更思想化,这是探索的基础,它解决了为什么需要这种吸引力的问题。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客观的、彼此平等,这是自然学中的观念。因为万物相辅相成,自然界的吸引力便是如此。但是在教育学里,由于其本身就明显存在着人与人关系以及地位的冲突,教育界内的吸引力则就更多地建立在了个人的主观情感上。所以也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单向性,这种单向性可以理解为你千方百计地用一切努力去吸引对方,去引起对方的注意,而对方却可能无动于衷;并且对方的立场也许是完全与你相反的,根本就不存在也要去吸引你的想法,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自己身上也存在着的吸引你的因素,基于这样一种普遍客观的单向性,在这里,每个老师所要切实做的就是如何去准备有效的工作,包括发现掌握学生的能对你产生吸引力的一切因素,从而吸引学生。

思想政治课的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吸引学生,使他们有兴趣地去思考。也就是首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即是他们感兴趣同时融入课本知识的活动上来。切实从学生的成长学习特点入手,设计好吸引学生的教学活动,这是实现一堂课的前提。其二,是引导学生,使他们有方向地去思考,最后达到正确的预定的目的地——对课本知识的完全把握。在学生的吸引力被转移过来之后,需要有步骤,有层次的安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问题设计,探究活动,把学生的思路逐渐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就好比小溪里的水,首先一定要它流动,不能让它成为死水;其次,在流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方向,最后汇入大海。这是探索的关键,它解决了如何去创造吸引力的问题。探索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探索的关键则蕴含了无限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增强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思想政治课能够吸引学生,能够为学生喜爱的唯一之路。只有老师的积极主动才能彻底地带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那么老师的积极主动表现在哪些方向呢? 最重要的,那就是表现在上课教案的准备上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什么样的教案就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提出相应的教案设计,思想政治课能够采取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自在的讨论和归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他们畅所欲言,才可以看见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思想在整个课堂洋溢,如彩虹缤纷夺目。当然,这样的话,前期的教学设计准备是非常关键的。毕竟,路还是必须要有的,这条路的方向还是必须要明确的。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对于上好一堂课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好的设计过程,首先要求熟悉课文知识,针对学生学情和认知特点,理清教学思路,宏观把握教学环节,明确教学目标;其次,在设计教案和学案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充实教学内容;最后,上课之后甚至在上课过程当中,还会有新的问题和思考,有新的经验和体会,及时更新教学信息,做好教学反思。就这样,在原有的书本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和运用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当然,这上面的三点要起到作用,离不开老师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老师不断更新、开拓的知识天地。

第8篇:心理学吸引力法则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对尚未建立呼吸的新生儿进行呼吸道清理的有效方法及对新生儿早吸吮,产妇早泌乳的影响。方法 将100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手法挤勒与中心负压吸引接一次性吸痰管法清理新生儿呼吸道,并进行皮肤接触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早吸吮,产妇早泌乳的状况。结果 2组在建立新生儿良好呼吸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手法挤勒清理呼吸道对呼吸道黏膜无损伤。且产妇新生儿早吸吮,产妇早泌乳时间较负压吸引法新生儿组明显提前(P

【关键词】手法挤勒;清理;呼吸道;吸吮;泌乳

胎儿自母体娩出后,呼吸道必须清理干净,否则会因肺组织突然膨胀形成吸入性肺炎,手法挤勒与负压吸引法均能有效清理新生儿呼吸道,但手法挤勒操作简单,对新生儿呼吸道粘膜无损害。能明显提前早吸吮早泌乳时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12月,选择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孕周38~42w产程中胎心一直良好。将刚分娩尚未出现呼吸动作的新生儿1000例随机分为500例用手法挤勒。另500例用负压吸引呼吸道清理,二组产妇的孕周、胎心状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呼吸道粘膜损伤及早吸吮情况及产妇早泌乳状况。

1.2 方法

(1)手法挤勒 胎儿口鼻部娩出时接生者立即用左手拇指自胎儿鼻梁向鼻孔方向挤勒,同时四指并拢自喉部向口方向挤勒,胎儿娩出后将新生儿头部转向一侧,继续用上法清理呼吸道,直至口鼻无羊水溢出为止。

(2)负压吸引法 胎儿娩出后,新生儿仰卧,肩部垫高2~2.5cm,使其颈部轻使仰伸,操作者左手示指伸入新生儿口腔,右手将导管入口、咽、喉部进行吸引负压100mmhg,吸引时间小于15s/次,吸入深度不超过10cm,吸引要旋转导管。

(3)早吸吮观察。2组Apgar评分良好的新生儿断脐后,立即擦干身体,操作放于母亲胸腹部进行皮肤接触,同时助产士协助新生儿吸吮,观察新生儿吸吮状况,记录早吸吮时间,每30min记录,2小时后与母亲同回病房,由病房护士继续负责指导、观察、记录。

(4)早泌乳观察。母亲产后由护士挤压观察乳汁分泌情况及新生儿有无吞咽动作,每30min记录一次。新生儿出生后2小时内由助产师负责观察记录,2小时后回病房由病房护士指导观察泌乳状况并记录泌乳的始动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2 结 果

2.1 手动挤勒与负压吸引法相比较,在使新生儿建立良好呼吸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二种方法对新生儿呼吸道黏膜损伤差异较大(P

2.3 2种方法对新生儿早吸吮及产妇早泌乳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 论

3.1 清理呼吸道对呼吸道黏膜的影响 新生儿必须在第一口呼吸前清除口、咽、喉部等处羊水,血液,以防吸入肺组织引起吸入性肺炎。负压吸引压力须控制在100mmhg左右,吸引时间不超过15s/次,长度不超过10cm,否则压力过大,吸引时间过长,易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1]。手法挤勒在胎儿口鼻部娩出而胎肩未娩出前,即对口、咽、喉、鼻部进行挤勒,确保了新生儿第一口呼吸前对呼吸道内羊水、血液的有效排除,而负压吸引必须在胎儿全部娩出后,摆正后方可吸引,此时部分新生儿已诱发了第一口呼吸,因此手法挤勒较负压吸引法清理呼吸道更及时,操作简单。

3.2 该方法对新生儿早吸吮方面的影响 由于负压吸引了较多易损伤新生儿口、咽、喉黏膜,而吸引时间过长或导管插入过深易刺激恶心呕吐,导致不被早吸吮。而手法挤勒不造成新生儿任何损伤。因而绝大部分能进行早吸吮。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3 该方法对母亲早泌乳影响 泌乳是依靠婴儿吸吮刺激,使垂体生乳素抑制因子使泌乳减少,导致催乳素的反应性增加而维持[2]。手法挤勒组新生儿能够在产后30分内及时吸吮母亲,形成神经反射促进了乳汁的及早和不断分泌。此外,影响产后泌乳的因素除了与产后吸吮时间,早晚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外,还与产妇的健康、营养、内分泌、环境、社会因素、精神心理、产科情况等多种因素有头。因此,为保证足够的乳汁量还必须注意产妇休息,睡眠、饮食等,并且避免精神刺激。

【参考文献】

第9篇:心理学吸引力法则范文

“吸引力”是指吸引交易或顾客的能力。而设计的“吸引力”指以置换、夸张、变形、同构、异影、比喻、幽默和变异等表现技法来增强设计作品对人的刺激力度,同时增加设计作品被关注值,使受众对对产品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诱发受众的购买欲,并最终采取购买产品的行动。所以说,能否引起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是整个设计成功的关键,也是招贴设计的首要目标。

二、引起吸引力所具备的主要条件

(一)独特性

独特性的招贴设计,不安于现状,标新立异,具有独创性和奇特性,可以满足受众求新的心理需求。当然,没有独特性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在创作时,不受已有经验和规则的限定,不去模仿或抄袭他人作品的创意和风格,甚至在设计定位及其表现手法上避免与他人作品产生类似与雷同,找到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并赋予作品最新的生命。这样的招贴作品从内到外都很好的表现出设计者的艺术见地,从而使设计作品的信息直接传达到受众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当然,在考虑设计的独特性时,还应考虑受众的接受力,因为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只有做好这一点,独特性的设计作品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

(二)简洁

简洁的招贴作品,从创意上来说,具备直接性,没有复杂的逻辑推理,无须多思考,一目了然,诉求重点简明单一,更不需要受众绕几个弯才明白设计者想表达的意图;从构成形式上来说,图形位于版面某一点,文字编排紧凑,大面积留白,促使注意力向主题集中。例如,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为纪念二战结束三十周年所设计的作品“1945年的胜利”。作品中用一种简洁、诙谐的图形语言来讽刺发动战争者自食其果,进而也带给受众一种视觉的愉悦感。

(三)幽默感

幽默是一种艺术美,有着自身独特的亲和力,在让受众接受招贴信息同时,更多的使受众得到愉悦。幽默感的招贴具有喜剧性特征,通过巧妙的安排,围绕有趣的故事情节,造成耐人发笑的宣传效果,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具有幽默感的设计作品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精神调节剂,它可以缓解社会给予的竞争压力,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幽默型招贴多以手绘和漫画的表现手法进行夸张地处理,使受众在读设计时回味无穷。

(四)系列化

系列化设计作品,要求创意理念相同,图形表现形式相同,诉求内容可不同,这样加深受众对产品的印象,强化品牌形象,扩大销售,刺激购买力度。优秀的招贴作品一旦在受众心中建立起良好的印象,则需要设计师维护。加强系列化,符合形式美法则的统一中变化,打破机械化重复的单调感,反复刺激受众视觉,强化受众对公司形象的记忆。系列化设计作品不仅可统一系列化图形、文字、色彩、面积和位置等表现手法来传达信息,还可以突出标志、标语、主题名称和代表性的形象等。

(五)动感美

在招贴设计中,欲增强动感美,主要在加强画面的视觉矛盾关系,造成受众心理的视觉紧张感,进而达到突显主体,活跃画面的视觉效果。构成中可以通过对形状、大小、色彩、位置、方向和肌理等视觉对比要素进行重组来实现动感美。例如,在招贴编排时,使插图与文字呈现倾斜状态时,视线会沿着倾斜角度进行移动,造成不稳定感。这样的倾斜构成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目光,引起受众的关注。

(六)文化观

招贴设计本身就是具有传播功能和审美价值的文化行为。它除了图形、色彩、文字和形式感等要素创新,更能引起受众兴趣与关注的是艺术视觉元素背后的文化含金量。具有文化观的招贴设计,突破了单一化的图形结构变化所带来的视觉束缚,更多的是让信息内容得到更有效的传递。每个国家的招贴设计在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都拥有本国的文化风格。如美国人较少受传统约束,其招贴设计注重商业功利性,追求功能性第一的原则;日本人崇尚悲凉凄美,追求精神升华,在招贴设计中能看见朴素、简单、自然和静寂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者在不断地寻找和研究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观念。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