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精选(九篇)

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第1篇: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推动着我国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各方面的新变革,对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无疑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培养与相关高校的定位与转型,与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在青年教师的高学历化、职业竞争激烈化、结构变动快速化等变化中显得更为关键、重要。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环境,提供科学的成长条件,不断提升青年教师职业素养和水平,是一个亟待探索研究的课题。

二、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校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规模向内涵、实力方向转变,青年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决定高校未来竞争发展的战略因素,因此国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正展开日益激烈的竞争。

1.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举措

为了能够从总体上领略国内高校对青年教师培养的举措,本文重点选取几所高校作为案例,进行归纳分析。

(1)南开大学。为打造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南开大学启动“希望之光”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并设专项基金保障实施,以激励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这些具体措施包括: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学者访问计划”;推进教师博士化进程,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加强学校理工科博士后招收工作力度,积极吸引理工科博士来校进行博士后研究;鼓励博士后在站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优秀论文给予一定奖励;积极吸引优秀博士后充实教师队伍等。[1]

(2)南京大学。自本世纪初开始,南京大学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包括:推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推行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探索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协同海归与现有队伍的学科建设力量;推进安居工程等保障性政策等。

(3)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近年来坚持人才队伍培养与引进并重,出台一系列制度与举措,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舞台,具体措施包括:落实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实行“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对特殊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实施协议工资制,对进入“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的教师发放特殊津贴;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先后设立“学术新人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骨干人才支持基金”等,定期开展教学技能大赛、教学效果评估,深化教学科研管理改革,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和学术创新团队等。

(4)浙江大学。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浙江大学自2005年以来陆续推出一系列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即师资博士后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简称紫金计划)、跨学科交叉学习培养计划(简称交叉学习计划)、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出国研究计划(简称新星计划)。四项计划的组合实施,进一步凸显了青年教师培养的层次性、系统性和目标导向性,由此建立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衔接有序、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与支持体系。

(5)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外语类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近年来以青年教师发展工作为先导,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多措并举,大力探索实践青年教师发展新模式,具体措施包括:构建青年教师培育体系;创建教师发展活动品牌;组建青年教师创新团队;搭建教师发展互动平台等。

2.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分析

从上述几所高校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日益重视,也采取了各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培养质量和水平。总的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正面临多元化探索推进的变革时期。从上世纪末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张,师资队伍也随之壮大,其中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上升,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得到改善,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然而摆在各所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之能更快更好地承担起学校发展的重任。因此,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资源优势等目标和条件,想尽一切办法、寻求各种途径探索青年教师培养的方式和路径,由此决定了国内高校对青年教师培养正面临多元化探索推进的变革时期,既要适应市场经济人力资源管理与配置的要求,又要顺应当下高校发展面对的紧迫形势,因而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而非一般常规的人才招聘。

(2)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正呈现内涵式发展的激烈竞争态势。当下国内高校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时期,比拼得不是规模,而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方面的质量和水平。青年教师恰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希望。因此,几乎所有高校都极其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图使学校成为“青椒”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和梦想的场所,将学校发展与“青椒”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能在当下及未来高校发展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国内“985”、“211”工程院校在青年人才招聘和培养方面使尽浑身解数,发挥各种渠道、利用各种资源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支撑和保证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正处于全面向国外学习、加速国际化阶段。从上文提及的五所综合性大学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举措来看,它们代表了目前国内多数高校试图通过人才国际化途径来加快学校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强向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学习的力度,由此不仅拓宽了学校集纳青年才俊的范围,而且也为他们的成长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这种路径反映了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然而也只是有实力、有条件的高校才能够较好实施,对于一般性高校,虽然也能推进,但是其效果和可持续性却难以掌控。

(4)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正凸显科研能力提升和引领的作用。目前国内高校在学校竞争发展、教师评价导向的推动下,日益重视科学研究在高校功能中的地位,将增强科研创新和提升科研能力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科研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以在最短的时间不仅提高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而且同时能快速促进学校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这种情况在研究型大学中尤为突出。可见,科研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三、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世界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变革的背景下,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对高校未来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环境下,国内高校也有条件实施各自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案,也因此取得了诸多喜人的成绩,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如此才能在问题、差距中找原因、想办法,不断推进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1.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缺乏体系化及长远发展规划

虽然国内高校依据自身条件和发展实际,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然而从教育规律和青年教师长期发展角度看,“短平快”的方式和措施固然可以起到效果,但是如何从国家教育变革、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高度进行审视,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系统化思考和长远发展规划非常必要。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之所以走在前列,是因为其拥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不应仅停留在一校一策的层面上,国家应该在此方面有所行动,以利于青年师资队伍的长期健康发展。 转贴于

2.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理论研究偏弱,实证研究同样不足

与国外高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贡献和进步相比,国内高校的一个明显欠缺就是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偏弱,创新不足,具体表现在:其一,理论创新不够。与高等教育及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相关的理论大都引自发达国家,而能立足于国内实际进行理论创新者寥寥无几。其二,实证研究不足。目前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虽然措施迭出,但是真正进行长期跟踪并实证研究的不多,因而也难以创一家之言,至于自觉运用理论指引实践的意识则更弱。

3.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组织、制度保障有待加强

与国外众多相关教育组织相比,国内高校在教师培养的组织保障方面偏弱。仅以北京地区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为例,1997年以来,参加培训的学校从市属市管高校扩大到教育部和其他部属高校,培训的教师数达万人。然而,岗前培训仍存在培训内容、学时、授课形式、培训机制和管理的非专业化等多种局限。[6]至于此后的继续教育则更难以持续和规范。不仅如此,国内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规定不足,法制化滞后,这同样影响到青年教师的稳定成长。

4.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

在当下国内高校竞争激烈的态势下,青年教师培养容易出现因高校所处地区、类型和层次等条件差异而产生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事实上,国内发达地区高校,部属高校,“985”、“211”工程院校,拥有博士点的高校等在获得各种资源、采取多种培养途径和资金支持方面显然拥有一般院校难以匹敌的优势,而在师资队伍建设直至人才培养方面的非均衡就会加大。这种非均衡之势在一定条件下并不为过,关键是在国家层面如何进行改革,如何规划人才培养直至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上,使国家整体教育实力得以提升。

四、提升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水平和质量的路径和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本报告提出如下提升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水平和质量的路径和对策。

1.高度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师德教育,将其置于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首位。师德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开始的第一课,对于其职业认同感、心灵归属感和未来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直接决定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否开展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从而提升高校功能,顺利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当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师德建设必须纳入到青年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各级各类高校要依据本校实际情况,通过主题灵活、形式多样的讲授、调研、座谈、研究等途径及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切实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使青年教师从业以德为先,为自身全面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

制度设计和科学管理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国家要在宏观层面上制定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制度,从不同层面对教师教育和青年教师培养做出规划,并且朝法制化的方向推进。高校则应该在国家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总体发展指导框架下,依据自身实际,认真地实证调查研究,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包括职前培养、资格认证、岗位竞聘、继续教育、教师流动等等,从而将培养理念制度化,真正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同时,要加强教师教育组织网络的建立,建设广泛、多样的教师学习成长型组织,强化情感管理;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强化青年教师培养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3.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国家、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要高度重视教育理论创新,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鼓励关于青年教师培养、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不仅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状况和特色,创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理论的一家之言,而且将理论创新能力纳入到青年教师培养和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强化青年教师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思想和新成果的能力。要重视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科研能力提升之间的有机协调和衔接,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各方面都能拥有自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4.夯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动态体系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既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长期学习、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首先,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与教师的遴选、聘任、考核、晋升等多方面都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注意各环节的渗透、协调、一致;其次,仅有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短期培训是不够的,要注意短期培训和长期跟踪培养的结合,注意教师团队的建设和教育技能及文化的传承,着实推进青年教师专业化进程和培养体系建设。不仅如此,要依据教育规律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适时调整培养重点,形成动态开放的青年教师培养系统。

5.探索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均衡化发展

均衡化发展的含义是避免因教育资源过度集中而形成的马太效应,造成的教育非公平现象,但是它并不排斥非均衡过程带来的效率。我国高等院校层次多,范围广,情况复杂,而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有效配置又决定着我国高教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上进行规范、引导,既要强调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基础性和普遍性,又要重点扶持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地区、部门和群体,通过差异化的途径和措施,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均衡化发展,使人、财、物等各方面资源合理流转、配置,达到可持续稳定支撑发展目标。

第2篇: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青年教师;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30-02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逐步深入实施,作为重要推进力量的青年教师,其工程素质培养与提高已成为推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通过调查研究找到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培养与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从而实现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和持续开展,最终实现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参与“卓越计划”的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对于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很多青年老师自身都没有搞清楚应用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与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何不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成热,也不完善,没有调动专任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青年教师很少有机会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即使有机会也是短期的“走过场”,失去了工程实践的真正意义;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省市共建高校,再加上学校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使得学校在引进高层次工程实践类人才方面缺少经济动力支持,又缺乏政策导向,导致高层次的兼职教师难以引进;企业与地方高校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动力严重不足,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只希望能够独享人力资源,而不愿意将优质人力资源向学校输出。以上客观原因严重制约了卓越计划的开展和实施。

二、“卓越计划”对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要求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阔工程教育视野。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程教育中专业教育的价值导向。

2.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涵,只有教师具备创新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

3.加强工程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突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和重视理论、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这就要求工科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才能将工程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真正做到学因教而有进,教因学而得益。切实结合企业的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等实际工程问题组织“亲临现场”的教与学。

5.加强知识储备,应对知识体系更新。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日新月异,知识体系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因此,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参观、实习或调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增加工程实践机会;应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相关行业的短期培训或学术研讨会,了解行业发展的最前沿。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 加强青年教师工程意识的培养

从目前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来看,青年教师普遍都具有较高学历,过于注重理论创新和学术水平加强,工程实践意识淡薄,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从教过程中没有意识提升自己的工程教育理念,更不可能自觉地参与到工程实践教育之中。学校应在思想上给他们灌输工程意识,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理念,逐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意识的培养。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提升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将工程实践项目式教学引入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打破原理论教师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现状。

(三)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计划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制定政策鼓励在职青年教师定期在实习基地或企业工程单位参加实实在在的培训和学习。另一方面,在教师脱产学习有难度的情况下,要通过多渠道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经验的技术人才来校任教或兼职。推行校企联教模式,把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融入工程教学,以带动和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1.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半年左右的工程实践锻炼。主要从事技术岗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技术、流程等,同时以助理的身份在生产等各方面协助企业整改,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共赢。

2.有计划地选拔卓越计划参与青年教师参加“工程教育培训”,以及到同一类型卓越项目高校学习、取经。

3.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该学科的最新动态、前沿信息的工程技术报告,以拓展青年教师知识面。

4.有计划地从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中引进和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任务。

(四)搭建、优化校内工程实践平台,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素质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所参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进行了校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新建或改扩建。不仅要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还要在校内工程中心实施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工程实践平台和资源,通过“传帮带”的教学团队模式,使青年教师完成了部分工程实践环节的工程素质训练,能够独立完成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学工作。通过校内工程实践平台的工程实践训练,有效提高和强化了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教育。

(五)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教学、科研双促进

青年教师应该实现科研和教学并举,一方面注重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系统深入的教学积累也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在深入系统且结合学科发展前沿的讲授过程中,老师们常常会有新的体会和灵感,有时甚至能凝练出新的科研方向。反过来,高水平的科研实践也有效加深了教师对课程内涵的理解,青年教师受益最多。

(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升工程素质的积极性

1.针对卓越计划参与的青年教师设立助推基金,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该助推基金以项目为引导的方式资助青年教师提升工程素质。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博、硕士学位提升项目”、“省内高校访问学者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项目”等。

2.青年骨干教师分层次提升工程,根据各高校专业、学科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的发展目标要求,努力营造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充分发挥所长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结构合理、水平高、实力强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升,促进“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3.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倾向青年教师,科研设有青年专项优惠政策,扶持青年教师。学校制定的政策从支持对象方面,是面向青年教师的,对申请者的年龄有明确的限制。从支持方向上,它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人才培养和奖励计划。从支持强度上,经费支持力度很大,极大地鼓励了青年教师积极性。

四、结语

实践证明,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有助于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提高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顺利实施“卓越计划”,也是卓越计划参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任务。它是需要社会、企业、学校和教师协同作战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其培养途径和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永华,刘红,邓子玉,杜晓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教师素质要求[J].教育教学论坛,2014(9):275-276.

第3篇: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决定》;职业规划;新思考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加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帮助青年教师确立个人的长期职业发展方向,使其尽快适应和胜任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党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5月2日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决定》的出台,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即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其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也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新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必须加强职业发展规划意识,设计出适应新形势的职业发展规划。

一、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发展规划的含义

职业发展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的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

(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

青年教师由于其年龄、心理和经历特征,职业理想的不成熟性,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上的茫然与盲从,影响了他们进入职业发展期良好心理状况的形成。 因此,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青年教师确立发展目标,适应未来的竞争与社会需求;有助于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青年教师潜能;能够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成才,有利于高校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满足青年教师自身发展需求,实现终身教育目标。

二、高职院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新思考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青年英语教师在做职业发展规划时,要认真思考,与时俱进,把以下几个方面融入到教学、科研、技能、专业知识等职业规划的内容中。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那就是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青年英语教师在设计职业发展规划时,要认真思考如何把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创造学、教育技术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

(二)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尤其重要。课程衔接是课程组织的一部分,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过程。课程衔接是连接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使它们之间相互发挥累积的最大效果以达成课程目标。因此,青年英语教师在设计职业发展规划时,要参照《决定》的相关内容,认真思考如何推进英语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英语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从而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必不可少的因素。“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专业知识且获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同时还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应用能力。《决定》中强调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等相关内容,因此,青年英语教师在设计职业发展规划时,要认真思考如何取得国家承认的于本专业实际工作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取得国家承认的于本专业实际工作相关的各级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取得行业特许的执业证书,取得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关合格证书等。比如,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还应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则,考取“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外贸业务员资格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书。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当今时代正在向信息时代迈进,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决定》提出了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青年英语教师在设计职业发展规划时,要思考如何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分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青年英语教师在做职业发展规划意识,认真学习、理解《决定》的内容,并将其贯穿在职业发展规划中,设计出适合时代、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吴冬梅.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特点与方法[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

[2] 彭有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于管理探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

[3] 王淼.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于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4] 李宏亮.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高等教育于学术研究,2008(9).

[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第4篇: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自2004年4月启动实施,至今已经3年多了。3年来,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活动主办单位先后召开了启动会议、现场推进会议,举办了“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青年职业技能专场鉴定周等示范性的活动,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团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团中央的要求,积极争取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工作实现了新发展。特别是去年上海现场推进会议之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又迈上了新台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有机融入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青年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始终将工作放在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设计、去把握、去推进。充分利用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司(局)际协调会议机制,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列为“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子项目,将“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列为国家一级竞赛,争取到了青年专场职业技能鉴定、青年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等优惠政策,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直接抓好400家重点联系企业,通过命名全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培训或鉴定基地、深入企业调研指导等途径,将工作纳入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格局。发挥大钢、汽车、开发区等行业团组织和青年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业内经验交流、工作研讨等活动,既推动了青工战线团的建设,又扩大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覆盖面。各级团组织还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形势,大力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青年技能人才,积极参与新职业、新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不断完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措施。我们在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针对青年特点,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强化培养措施。各地各企业团组织普遍把技能培训作为工作基础环节来抓,对青年技术工人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其中“双证”培训、“学分制”培训、校企合作培训、青工网上技校培训等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按照“层级推进、相互衔接、规范运作”的要求,层层抓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发挥了大赛在评价、认证技能人才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为优秀青年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了舞台。广泛开展主要面向青年的职业技能鉴定活动,突破了比例、资历、年龄、身份等限制,畅通了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将促进青年技能人才合理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组织青年高技能人才带徒传技,推荐青年技能人才走上重要工作岗位,开展同业技术交流,为青年技能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初步构建青年技能人才工作服务体系。构建服务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是做好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各地各企业团组织着眼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创新,初步建立了推动工作的服务体系。一是培育了工作项目。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每个环节都培育了相应的工作项目,比如,在技能培训方面,有青工技能培训“学分制”;在技能竞赛方面,有“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在技能鉴定方面,有“青年职业技能鉴定周”等活动;在典型培养方面,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评选活动等。各个项目既独立存在,又服务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工作态势。二是完善了评价机制。注重对青年技能人才进行较为全面、综合的评价,实现了团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有的企业团组织联合人力资源等部门,开发了一些企业急需的职业和工种标准,有力地服务了国家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三是强化了活动阵地。在沈阳建立了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示范基地在青年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各地各企业积极加强活动阵地建设,统筹利用好团内培训阵地、企业培训阵地和社会培训阵地,为青年职工学习技能、成长发展提供了阵地依托。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实施三年来取得的可喜成绩,凝结着各级团组织、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方面同志们、朋友们的辛勤劳动。借此机会,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为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进一步做好企业共青团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要有新高度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形势下,深入做好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对其地位作用的认识有新的深化和提高。

第一,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大家知道,当前,我国已进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需要我们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战场。在决定企业发展及其竞争优势的各种要素中,人才资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尽管近些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相比,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素质水平亟待提高。作为企业价值重要组成部分的技能型劳动者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短缺会严重阻碍理论设计向实际产品的转化,严重影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能力。同时,我们要看到,在当前我国“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交织的关键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产生的最主要根源就在于贫富差距过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穷人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早晚要出问题。劳动者个体作为真正的经济动力之源,如果其生活质量能获得较大改善,能够拥有一个可以预期的良好发展前景,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一定会增加和谐因素,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青年职工是企业职工的主体,不仅身处企业生产前沿,还承受着不断增加的发展压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共青团组织正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参与经济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决策、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帮助青年技术工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有效提升青年职工的效率价值,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可以帮助青年职工提高经济收入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二,要着眼于青年职工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资本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等方面的深刻调整,企业治理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竞争方式的深刻转变,都对企业的工种结构、岗位要求、人才标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包括青年技能人才在内的广大企业青年的成长需求和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在价值取向上,青年职工在希望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目标的实现,更加希望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在群体结构上,随着企业内部青年职工的日益分化和青年劳动力进城入企务工,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青年职工分层明显,在发展预期、具体需求等方面的群体差异性显著增强;在活动选择上,青年职工更愿意选择符合其自身兴趣爱好、能够为他们提供服务或使他们有所收获的组织和活动,在工作之余,他们还往往根据兴趣、需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想方设法提高自身职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在交往方式上,青年职工喜欢用网络、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增多。这一切都给新形势下企业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支柱性项目,它的实施有助于帮助青年职工提升技能素质和水平,更好地适应工种和岗位要求,满足自身渴望发展、渴求成功的愿望,从而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智慧和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有助于帮助青年职工增强自信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形成良好的评价,形成一种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有助于在青年职工中消除分化和隔阂,形成主流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青年、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要着眼于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社会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但社会越是分化,越是需要整合。总书记曾指出:“要有效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各种力量良性互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关系以及当今我国社会的政治伦理观产生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能够“牵一发动全身”、具有决定意义的关系是党群关系。可以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格局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课题。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保持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对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在党和群众之间,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和党之间,没有自己的利益。充分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作用,把青年紧紧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党作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共青团的应尽责任和价值基础。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共青团的组织设置、动员方式、服务手段、运行机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比如说,一些企业团组织的组织设置模式不能有效地联系、覆盖青年,一些企业团组织的动员方式难以牵动青年的利益期望,一些企业团组织难以有效地提供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和青年特点的工作产品和服务等等。如何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获得青年的广泛认可、拥护和支持,提高青年职工对企业团组织的客观依存度和心理认同度,是企业共青团面临的严峻考验。“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充分考虑了新时期党团关系、团青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是企业共青团组织实现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三年来的实践表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的一个工作产品,因其“量化、通用、受益面广”的优势,有效地突破了传统工作产品在青年中的“市场营销”瓶颈,有力地促进了青年的参与和对青年的服务,促进了团组织与青年的密切联系和良性互动,促进了团的自身建设和职能作用发挥,在一些企业扭转了团组织边缘化的趋势,为企业团组织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

二、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规律的把握要有新水平

大家知道,规律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只有把握规律、抓住本质,把“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本质基因”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本质基因”有机结合,才能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回顾总结多年来共青团工作特别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三年来的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把握。

第一,加强领导是重要前提。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是否重视,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如何,在工作布局中把它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投入了多少资源,形成了什么导向,对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及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实施以来,在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和企业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青年职工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可以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工作实践再次表明,在大体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不同的主体,其认识程度和实践结果是不同的,这也是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工作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任何时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如此,我们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但也有个别单位当面讲认识很深刻、很到位,回去以后要么不讲不干,要么敷衍了事地提一下。反过来,有了荣誉、称号等则当仁不让,能要多少就要多少,恨不得他一家包了圆。我们是一个组织,作出一个决策是很慎重的。我以前讲过,是否推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我们研究、论证了两年,在得出它具有“量化、通用、受益面广”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青年职工的参与率和受益面,有效促进团青互动等结论后才下的决心。而实践证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我们不搞强迫命令,但对某些不良习气和作风是深恶痛绝和坚决反对的。同时,在认识还可以的情况下,还有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执行力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在未来十年内,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执行》一书的作者拉里·博西迪泽指出:“不能执行的领导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合格的。”我认为,执行力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思想是否重视、认识是否到位的问题。所以,我希望包括在座诸位在内的做得好的绝大多数单位和同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暂时做得不够理想的单位能够加强领导、尽快整改。总之,希望青工战线广大团干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把“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支柱性项目,始终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把这一对国家有利、对企业有利、对青年有利、对共青团有利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第二,广泛参与是重要基础。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离不开广大青年职工的积极参与。当代青年职工有着强烈的参与诉求和发展愿望,是企业共青团的行为主体。他们既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成果的享有者,也是工作实践的推动者。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需要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的参与和支持,更需要充分尊重企业青年的主体地位,发挥青年职工的能动作用,而不能仅仅依靠“单向度”的行政手段,单一地借助外部效应或引入外生变量。因此,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氛围,激发青年职工的主体意识,引导青年职工积极参与,集中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使之与企业党政支持、社会力量帮扶相互促进,从而使“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成为尊重、集聚青年职工智慧和愿望的“市场选择”,形成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良性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青年职工普遍参与之日,就是我们的工作取得成功之时。

第三,政策支持是重要条件。政策,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生命线。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政策的受惠群体就是我们工作的利益依托和群众基础。政策的受益面越大,我们工作的群众基础就越广泛、越坚实。换句话讲,没有国家良好的宏观政策,没有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绝不会有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在这方面,各地区、各企业团组织积极争取劳动保障部门支持,做了大量工作,优化了青年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当前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宏观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通过积极努力,争取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形成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同时,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在政策宣传咨询、协调落实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使“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和青年职工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为工作开展提供相适应、可持续的政策保障。

第四,完善机制是重要保障。机制建设,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保障环节。着眼于工作的持续发展,在组织领导、动态管理、评价考核、激励约束等方面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意义重大。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发挥机制的保障功能和作用,首先要增强机制建设的系统性,加强机制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各个机制在空间上并存,在功能上互补。其次,要突出机制建设的针对性,针对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最后,要力求机制建设的实效性,建立结构合理、作用明显的机制群,推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想我们能否通过深入研究,建立起一种以“正反馈”机制为核心的系统动力学模式,激发各种工作要素的活力,使工作成为一个能动和谐、自主调节、自我发展的自组织系统,能够能动地离开原有状态,走向新的状态。在这方面,青年文明号活动就已经形成了类似机制,可以为我们的思考和研究提供借鉴。

三、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深化推进的措施要有新发展

在过去三年的工作实践中,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工作,形成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下一步,要把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做法坚持下去,同时,鼓励各地各企业团组织大胆创新,努力开创新的工作局面。下面,我再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在坚持统筹兼顾上下功夫。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具体体现。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做到统筹兼顾。一是要在工作目标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规模和结构的关系。既要努力扩大培养规模,提高规模效益,让更多的青年职工参与进来,使更多的青年技术工人受益;同时,又要注重优化工作的供给结构和产出结构,一方面为青年职工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使青年技能人才队伍的类型结构、等级结构、能力结构、人文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优化,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实现较好的结构效益。二是要在工作领域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巩固和拓展的关系。既要抓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在国有企业的深化和拓展,又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向非公有制企业,实现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在各类企业中的协调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和作用,通过联合举办技能竞赛、进行职业鉴定等途径,推动工作向现代服务业和新兴行业拓展。三是要在工作对象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既要帮助青年职工培育与产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素质,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又要加强青年农民工的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形成与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既要抓好“蓝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又要在“灰领”、“白领”等职业领域探索工作路径和经验。既要遵循“累积效应”规律,注重加强普通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更要注重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各类人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四是要在工作阵地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所有和所用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团内教育培训阵地,又要积极整合资源,依托企业职工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建立一批青年技能实训基地和鉴定站(所),实现工作阵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既要依托传统职业教育网络,又要积极应用各种先进手段,依托网上青年技能培训学校等虚拟阵地,开展远程培训等工作。既要建好、用好、管好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服务,又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在其他区域探索建立新的示范基地,逐步实现示范基地在全国的合理布局。

第二,要在构建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与空间上的并存性相统一的特点,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逐步构建与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相衔接、符合青年技能人才成长需求、具有共青团特色的服务体系。一是要做到机会均等,为企业青年都能有机会享有团组织的服务作出制度安排。“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体系,理应为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企业青年提供均等的成长机会;参与活动的青年职工,只要努力,最后的结果大体上是相等的;青年拥有自由选择权,自愿参加;同时,对入企务工的农村青年,也要一视同仁地提供培训、鉴定等服务。我想,这也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题中应有之意。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完善以品德能力为本位的人才择优机制和向上流动机制,为企业青年成长创造公平、平等的环境和条件。二是要做到方式多样,为青年技能人才成长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在工作载体建设方面,团中央在推行技能培训“学分制”、举办“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开展“青年职业技能鉴定周”等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又在部分企业试点推出了“青年技能服务卡”,力求进一步贴近青年、贴近实践,增进团组织与青年职工的联系和互动。这个载体非常好,易于了解掌握青工需求,易于密切团青关系,希望各地各企业团组织积极应用,并不断完善服务卡的功能,进一步畅通青年参与活动、成长成才的渠道。在培训实施方面,要继续把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原则,开展“菜单式”、“应用式”、“研究式”、“体验式”、“拓展式”等多种培训,实现青年技能人才成长路径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在管理服务方面,要通过完善人才库、建立青年技师协会、开展同业交流活动等途径,切实加强对青年技能人才的动态管理和持续服务,促进青年技能人才素质能力的持续提升。同时,要处理好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关系,促进青年技能人才的有效配置,特别是要注重发挥青年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作用,防止技能人才资源的浪费,形成良性循环。三是要做到流程优化,提高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长效率。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链条涉及培养、选拔、认证、配置、激励、管理等诸多环节,是整个服务体系的核心部分。下一步,我们要着眼于完善、优化工作流程,抓好流程上各个环节的效能发挥和有效衔接,畅通青年技能人才培养的“血管脉络”,使青年技能人才顺畅地、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四是要做到评价科学,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要结合目标管理,突出评价考核内容的科学性,提高评价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增强评价考核方式的可操作性,扩大评价考核主体的群众性,在青年技能人才选拔、认证、激励等方面切实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质量。

第5篇: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工程素质;青年教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但是我国工程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1]。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为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 2010年、2011年教育部连续启动第一批(61所)、第二批(133所)试点高校工作。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工程教育服务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其首要目标是培养工业界需要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它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促进高校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工作中,教育部与住建部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该计划在土建类专业实施。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国内已有34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本文主要以土建类专业为例,探讨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对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影响,并且结合北京工业大学的实践经验来探索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下提高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主要因素

工程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由业务能力、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及健康个性等要素组成[2]。通过调查分析包括北京工业大学在内的国内十余所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发展状况,发现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工程素质状况不容乐观:40岁以下教师有1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不超过20%,到校5年内接受过系统工程训练的不到15%。主要原因是目前高校对教师的引进机制和考核导向是“重科研成果、轻实践能力培养”。

近些年大量的博士进入土建类专业教师队伍,他们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工程实践经历,而且到校后又从事理论性研究工作。这种做法虽然保持了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但由于青年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虽然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经历实践训练不够,无法对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学中无法结合工程实际讲解相关理论,造成学生一知半解、依样画葫,难以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相关工程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工程教育缺乏兴趣,严重阻碍了土建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长期被忽视并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3]。

由于青年教师由于具有很好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以及处世能力,如果能够弥补其真实的工程训练以及工程体会的不足,就有可能解决其指导学生实践环节效果不佳的软肋。总体而言,造成青年教师工程素质不高的主要因素包括[4]:

(1)教师主体缺乏进行工程素质教育的积极性。高校教师考核、晋升机制的导向造成青年教师队伍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高校晋升职称的最终硬性指标是高水平论文、科研经费、发明专利等,教学考核只是作为一个考核门槛,教师普遍都能通过。为了尽快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部分教师工作中存在“挑肥捡廋”的倾向,不愿在教学上投入过多精力,更不愿意主动到相关单位接受实地工程素质培训。

(2)学校工作量考核指标造成青年教师处于“弱势地位”。目前,“计工分”模式的工作量考核方式造成队伍强弱分化。由于科研工作量能够冲抵教学部分工作量,个别教授少上课甚至不上课而工作量却远远超过考核要求。青年教师由于科研申请处于弱势因素只能通过教学和指导学生满足工作量考核。另一方面,教学投入及成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高校对教学考核多在处理“教学事故”层面,如果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不愿意在指导实践环节中投入精力来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和教学水平,容易出现避重就轻甚至滥竽充数的现象,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企业单位的体制问题。目前,改为企业编制的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多是将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虽然国家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效益,但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或者即使有奖励机制如减税政策也难以真正落实,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教师和学生的培养。学校目前也没有设置青年教师的培养专项经费来支付给工程单位。教师即使到工程单位也很难得到工程师们的悉心指导,如果教师自身缺乏主动性,难以通过简单实训有效提高其工程素质。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高校培养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

北京工业大学是第一批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院校。作为地方“211工程”建设大学,学校一直定位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目前已有7个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实践表明: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工程素质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从管理机制、考核体系以及行业合作等方面来协调解决。

1.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实现科研和教学并举

国外知名企业发展经历表明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要载体,企业的创新是推动工程技术领域进步的重要动力。纵向课题多是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而横向课题主要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以建筑业为例,行业标准的更新主要源于工程技术发展需求。青年教师要兼顾科研和教学的平衡发展,通过科研研究及时掌握本学科和行业的最新动态,并将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为科研而“科研”,搞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同时教学过程可以激发教师的科研灵感。

学校采取措施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服务于地方的横向实际工程课题,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以土建类专业为例,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建筑工程的设计、安装、调试过程。在完成这些技术过程中,教师的工程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经济意识和交往沟通能力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和渗透这些能力,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对工程技术问题有深刻认识。近5年来,土建类专业教师完成企业横向课题200余项,青年教师参与率达到80%以上,参与制定土建类行业技术标准5个,多项科研成果用于专业课程中。通过科教服务,促进产教(学)研结合,提高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密切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通过科教服务,充实更新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了教学水平。

2.建立“请进来”和“内部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工程素质校内培养模式

高校必须注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管理层要制定政策鼓励在职青年教师定期或不脱教在实习基地或工程单位实际参加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或开发。另一方面,在“走出去策略”有难度的情况下,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尤其提倡“请进来”模式。制定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专门政策,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承担专业课程部分教学任务或者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邀请工程大师或有成就的资深工程师来校讲授工程实践环节,讲解设计、施工、管理中的技术要点。讲师对象不只是学生,也要包括青年教师,教师通过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同时自身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土建类专业从2006年至今,聘请院士、企业单位技术负责人、工程领域专家为本科生和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大师论坛”报告96次,参与活动人数超过10 000人。报告既涉及企业创新、行业发展,又介绍报告人自身在工程实践中走过的道路以及做人的道理,论坛有效增强了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工程意识和专业认知,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和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通过组织教学团队,发挥有实际工程经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不仅要完成理论教学环节助课任务,还要与有工程经验的老教师合作完成实践环节辅导工作,通过向老教师学习工程技术的教学经验达到提高自身工程素质的目的。

3.搭建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校内工程实践平台

“十一五”期间,各个院校进行了大量的校内工程教学中心建设。校内工程实践平台建设要定位于不仅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需要,还要使青年教师能够在校内得到工程训练。在硬件平台建设的同时,注意“软环节”的建设。如高校加强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系列教材建设,教材编写要强调引入工程技术相关规程和典型案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主动掌握获取相关知识来提高其工程素质。

2004年,北京工业大学投入近1000万元建成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成校内土木工程实训基地、专业设计大赛基地、施工环境虚拟实现平台等。中心除了每年为学校6个专业本科生提供实践教学服务外,承担了校内80余名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利用校内实践平台和“传帮带”的教学团队模式,青年教师完成了部分实践环节的助课训练,85%的教师在到校3年后能够独立指导校内、外工程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此举有效提高了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了教师的工程素质教育。

4.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相对固定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早期的产学研模式合作普遍是接收学生短期实习、解决企业短期技术难题等模式,企业没有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企业的需求没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很难形成长期的合作培养机制。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背景下,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实行董事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下设教育委员会和科技委员会。设置教育委员会的目的是让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强化联合培养。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住总集团、北京市城市排水集团等13家单位合作建设了有稳定关系的、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青年教师现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难以及学生实习、就业难问题。

针对青年教师的队伍状况,学院与董事会成员单位制订了5年一轮的青年教师培训计划,改变了“散兵游勇”式的教师培训方式。学院每年参与指导实践环节的教师有20余名,还聘请60余名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实践环节,另派1~2名教师到董事会单位进行培训、进修。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加了青年教师与企业充分接触和交流的机会,青年教师队伍普遍受到实际工程锻炼,形成了满足双方人才培养需求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了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优势互补。

教师的工程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土建类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多家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评价我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工作适应快、动手能力强、工程素质高”。根据社会第三方“麦克思数据有限公司”对北京工业大学2010、2011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调查表明,毕业生的非失业率、月收入、职业期待吻合度高于全国“211工程”院校平均水平。其中土建类专业就业与专业相关度平均超过93%,与同类院校相比,我校土建类毕业生在整体就业质量和工作能力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工作稳定性高。

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逐步深入实施,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成为推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问题。高校教学管理层要着眼长远、全局规划、统一协调校内外相关单位,通过制订激励措施、搭建校内外工程实践培养平台以及建设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等促进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培养,从而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可持续开展,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锋亮,李曼丽. 对工程师教育收益率的实证研究[J]. 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0,18(5):37-43.

[2] 周先军. 增强教师工程素质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1(12):137-138.

[3] 林峰,顾祥林,何敏娟. 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 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26-28.

第6篇: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摘 要 国网诸城市供电公司为更好的发挥青年员工干事创业的能动性,创新实践“青春符号”达人养成计划,为青年员工打造根植一线,创新创效、实训实践、传承传播、成长成才的卓越争先创争平台。创新青年培育模式,打造“学习―掌握―创新―传授”闭环学习分享模式的“乐享乐学达人堂”。在微信平台、LED大屏幕晾晒“达人堂”养成效果,形成“晒绝活、比效果、找差距”的比学赶超氛围,搭建“我形我秀”达人秀展示平台。建立达人养成长效机制,形成技术骨干“人才库”,结合专业项目比赛成绩,评选公司年度“金牌达人”;组织开展“达人养成”成果展评会,以微视频、PPT的形式展示“天生我才”达人榜,带动公司青年技能水平整体提升。

关键词 服务青年员工 培育 创新

青年员工作为国网诸城市供电公司发展的前沿生力军,在围绕公司中心工作锤炼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普遍缺乏一个集约化、多面化,打破业务培训单一化的助推服务平台。为更好的发挥青年员工干事创业的能动性,国网诸城市供电公司以“竞赛促活力,以活力生合力”为工作思路,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创新实践“青春符号”达人养成计划,深入挖潜青年技术能力,为青年员工搭建根植一线,创新创效、实训实践、传承传播、成长成才的卓越争先创争平台。

一、“乐享乐学”达人堂

打造以学有所成、成有所创、创有所授“学习―掌握―创新―传授”闭环学习分享模式的绝活传授“大熔炉”,创新青年培育方法,遴选一批技术能手组建“达人导师”师资队伍。围绕公司中心工作,以打造青年岗位示范团队、青年文明号示范岗为工作目标,以微讲堂、现场模拟情景剧、绝活展示、顺口溜等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授带电作业、巡线检修、安全生产、电网建设、企业文化、党员培育建设等领域的小技巧、小绝活。

1.开展“亮安全・青代言”安全达人堂。结合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五个一”活动,在营销部、安全监察质量部、供电所等相关专业开设了“亮安全、青代言”安全达人堂36场次,激发全员在安全领域创新攻关,在青年员工中掀起了争做安全示范岗标杆的青春安全风暴。

2.开展新媒体PPT制作培训达人堂。为提升各部门PPT制作水平,提高会议、培训及专业成果效果,开展新媒体PPT制作培训达人堂16场次。由浅入深,在参加培训的62名青年员工中,成功培养了36名具有独立设计、模板制作能力的优秀新媒体制作人,培育成功率达50%以上。

3.开展摄影技术提升达人堂。新媒体传播逐渐成为新兴的主力传播渠道,为帮助青年适应新挑战,尽快融入新媒体时代,围绕摄影技能、艺术鉴赏能力提升,针对生产、营销、企业文化等领域,开展了12堂摄影技术提升达人堂,以此激发广大员工对摄影的兴趣,形成用图像展示工作、用图像彰显风采的传播新常态。青年达人宫宪磊、安玉明、杜高峰等人多篇摄影作品被省级以上杂志刊发。

二、“我形我秀”达人秀

1.搭建“我形我秀”达人秀晾晒平台。在微信平台、LED大屏幕晾晒“达人堂”养成效果,形成“晒绝活、比效果、找差距”的比学赶超氛围,搭建线上“指尖达人炫舞台”微信展示平台,评选“优秀达人”。

2.分类晾晒青年专业技能绝活。按照公司重点工作对应的“二十四节气表”,分期、分类开展“安全登杆竞速大赛”、安全生产找茬大赛、带电作业技能创新创意大赛、“美分美秒”细节服务提升展示、“好口才”主持人大赛、PPT制作技能竞赛、新媒体摄影比赛等主题达人秀活动,成功展示了“青春符号”达人养成效果,通过开展活动成功挖掘各类专业青年人才共67人。青年达人李子国在省公司党群队伍技能竞赛决赛中取得个人第七名,并获“最佳选手”称号,青年达人王伟琪在潍坊公司安全用电宣讲竞赛中取得个人第一名,并多次被选拔至国网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主持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公司摄制的《奔跑吧,抢修君》励志歌曲MV代表山东省电力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主办的《电网头条》中进行了展播,并在该平台举办的“八省歌曲评选”中以最高票数获得第一。

三、“天生我才”达人榜

1.开展“青春符号・达人养成”成果展评会。全面展示公司青年员工绝活练就成效,分享达人养成心得,推动青年员工岗位成才步伐。拍摄“金牌达人”绝活视频、照片统一制作成微视频、PPT,组织全员学习。

第7篇: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 论“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的构建 卓越计划背景下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办法和措施 基于“卓越计划”的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 青年教师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工程实践能力探索 “卓越计划”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论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计划”指导教师角色定位 “卓越计划”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培养途径探索 论地方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关于“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思考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卓越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探析 基于“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研究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的师范生班级管理研究 浅谈卓越工程师计划师资实践能力培养 卓越计划背景下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探索 基于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2011-1-8]..

[4]辛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111-115.

[5]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

第8篇: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高校共青团;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4-0069-02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多年来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素质教育的经验总结和深入发展,是“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大学生内在潜力的一项高效能的素质教育举措。

1 新时期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大学生有计划、有导向地参与素质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青年大学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为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1.2 共青团的创新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广、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以及网络应用的普及造成了大学生的流动性大,选择性强等问题,这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还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高校共青团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应继续发挥其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正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具体措施。

1.3 青年成长成才的要求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当今的大学生已不再是往日的“天之骄子”,而是就业大潮中的一滴水,一粒沙。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必须完成的任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全面实施,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

2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特点

1)全员化。该计划服务对象是全员的,面向所有高校全体在校大学生,只要学生乐于参与,就会为大学生提供多级联动的素质平台。

2)全程化。该计划覆盖每一个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环节,从入学直至毕业。配套的素质拓展证书详细记录了每个学生参与素质活动的全过程。

3)系统化。该计划系统地指导每一位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它具有完整的体系,整合社会的资源,建立从校内到校外、从个体到集体广泛参与的良性机制。同时该计划各个环节和阶段之间存在着很强的逻辑关系,是一个完善的、均衡的、相互关联的科学教育体系。

4)人性化。该计划“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它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对未来职业的需要进行设计,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指导,让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可以有的放矢。它的最大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充分的发展空间,发展人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能力发展。

3 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核心环节

“大学生素质质拓展计划”的开展,包括成才指导、拓展训练、评价体系和社会认同4个部分。

1)成才指导。该计划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全程地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并就学生完善素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

2)评价体系。该计划有专门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量化评价体系,客观记录学生素质培训和实践情况,这一体系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热情,也能实现社会、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结果的考评。

3)拓展训练。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第二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

4)社会认同。争取劳动、人事等部门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政策支持,完善大学生就业准入机制,畅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推动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及其评价体系的认同。以适当方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计划的实施。

4“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新发展

“大学生素质拓展规划”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顺应时代需要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把高校共青团工作无论从内容到体制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1 开拓共青团工作新思路

面对“80后”、“90后”个性张扬、求新求异的一代,所以这个时代对共青团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什么样的时代,就要有什么样的共青团;有什么样的共青团,就能造就什么样的青年”。“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恰恰抓住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的需求,开拓了高校共青团工作思路新的发展。它内容、形式方面都与时俱进,全程化得为学生创造利于其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使团组织真正成为青年之家,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提高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愿意积极投身到团的活动当中。

4.2 丰富共青团工作新内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它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6个方面。这6个项目赋予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心内涵。

4.3 深化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职能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内容范畴建设项目化、具体化、明确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久以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中心主要是辅助党政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共青团的工作内容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导致高校共青团工作职能不突出,形象不鲜明,影响着共青团作用的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推行将高校团组织推到了素质教育的第一线,创新了高校团组织工作的职能与内容,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自身作用和地位得到了确认和保障。

4.4 规范共青团工作的内容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使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内容更加制度化、有形化。以前的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没有严格的记录和认证载体,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非常地随机。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改变了这种状态,它有素质拓展的专题汇报制度,同时定期公布即将开展活动,按照需要有计划安排各项活动,并有专业的指导教师来指导,使得每个学生真正从素质拓展中受益,也使得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有了制度化的保证,有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任丹阳.大学生素质拓展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6):113.

第9篇: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 青年教师 培养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高校注入一批新鲜血液,青年教师的引入得到了各所高校的高度重视,这也决定我国未来师资队伍将不断向年轻化和专业化发展。然而就目前我国青年教师的处境来看,却显得有些不尽人意,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鉴于此,结合我国当前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至关重要,应该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国际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体系

1.入职培养。入职培养,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青年教师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该阶段培养的内容除了要帮青年教师对学生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外,还要使其对学校所实行的政策、程序以及方案等进行熟悉和了解。对于该阶段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不同的国家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对青年教师入职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类项目培训实现的。举个例子来说,在1993年,为了做好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工作,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结合当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推出了“未来教师培养计划”,该计划的实施主要由美国联邦大学负责,实施对象主要是博士研究生为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培训措施,从而使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够切实履行教师的作用,该计划的实施为日后博士研究生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导师制培养。导师制的培养对于导师的选择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不仅需要导师具有高学历、专业化水平,而且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只有达到了以上要求,才可以作为导师为青年教师培训,向其提供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以此来帮助青年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教学技巧,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实际培训的过程中,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培训教师,导师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来作为比较,将问题进一步深入。仍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开展导师制培养的过程中,对参与培训的导师确定之后,由导师凭借自身意愿进行自由组合,所选对象既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外校教师,且在专业上也没有明确限制,只需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即可。

3.高校培养和再教育培养。高校培养和再教育培养有一定的类似之处,都是以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为根本目标,对当前青年教师展开一系列培训工作。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培训者要将当前教育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时,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思想和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为了使教学活动的开展充分符合当前实施的教育政策,转变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就必须对其进行再教育培养,培养的内容几乎都是围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展开,以此来确保青年教师队伍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二、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体系

1.部级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国家教育部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截至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先后出台了多个扶植和资助高校青年教师的资助项目,比如说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以及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等。这些陆续出台的对青年教师的资助项目,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青年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而且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的重要作用。

2.地方政府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在对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上,地方政府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各地政府也结合当地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青年教师发展计划。比如说,上海在2011年制定了上海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方案、2010年广州省教育厅了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浙江省2012年了全省高等学校全面实施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的指导建议以及湖北省2011年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等。以上政策的有效实施,对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均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3.高校层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举措。高校是青年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青年教师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因此,高校层面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也不能松懈。就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来看,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对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部级、省级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铺垫下,各所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点,推出了一系列符合高校发展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比如说南京大学积极实施了“本土人才国家化”战略,根据本校青年教师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优秀的教师到世界各个知名的高校进行培训交流,从而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中山大学为了有效实施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在学校教师招聘中设立了“校长酌情权”条款;而武汉理工大学则采取的是薪酬激励机制,对于一段时间内的新进青年教师按月增发一定额度的补助。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培养制度,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比较我们能够看出,国内外在这方面工作所采取的措施上具有一些区别,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个国家的教育理念不同、方针政策不同所导致的。但不得不说,对于国外的培养措施,也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比如说国外的培训教育和导师制培养,都比较有特色,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也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在我国高校未来发展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将两者利用起来。虽然我国当前所实行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具有层次分明、互为补充的优点,并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培养体系所暴露出的缺点也必然会越来越多,比如说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缺乏特点、力度较小以及项目管理混乱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培养效果的提升。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办法,一方面是要对我国高等院校当前所实施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做好培养项目的跟踪和绩效评价,并根据其具体的评价结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当前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建立专门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的团队,从而从根本上确保培训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除此之外,还要从根本上提高青年教师的交流深度和范围,充分发挥讲座、沙龙的积极作用,为青年教师提供长期有效的交流平台。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是不容忽视的。从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我国当前所开展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该不断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对青年教师培养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并确保其各项制度能够得到切实落实,以此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闫岩,女,198―,北京石景山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学。)

参考文献

[1]袁义,胡莹.国内外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比较[J].高教论坛,2014(1)

[2]陈登峰.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继续培养途径刍议[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李英迪.加强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素质的培养[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3(3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