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

农林畜牧业管理精选(九篇)

农林畜牧业管理

第1篇: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畜牧;产业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1-0085-1

1 畜牧业产业化是来源于农业产业化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对畜牧业的主导产业、重点产品按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的要求,实行多种形式与层次的优化重组,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头产业实体,以实现产业区域化、组织集团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效益最大化、服务社会化的目标。

畜牧产业现代化的实质内容就是生产专业化。畜牧业生产专业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含义:从整体上讲,畜牧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地区专业化;由于畜牧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商品化,提高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产业部门专业化和农场专业化;畜牧业部门和农场专业化的长远发展,把一种产品的不同部分或不同工艺阶段分成多个专项生产,推动了畜牧业生产工艺专业化。

畜牧业生产专业化在这三个基本层次上的发展,使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方式运用成为可能,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产业化经营形式应运而生,出现了产供销或牧工商等畜牧业经营的一体化格局。畜牧业是中心和基础,但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大都是非畜牧经济部门。实践证明,产业化经营是畜牧业经营的有效管理方式,产业群体中各个步骤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

2 畜牧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率先形成产业化格局,组织各类畜牧合作组织带动农户

突出抓好畜牧产业化发展,制定畜牧业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加大畜牧产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主动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推动畜牧产业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3 畜牧产业化调查研究方式

畜牧产业突出重点是规模养殖比重加大,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饲养品种由以猪、鸡为主向肉牛、肉羊、奶畜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畜发展。各地大抓牧草产业和秸秆综合开发,稳定和适度压缩猪、鸡生产,以优质畜产品开发和特色养殖为切入点,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活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初具规模,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黄金玉米带”的中部,饲草资源丰富,品种资源丰富,群众养殖基础好,发展畜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调查统计,全省现有各种畜禽品种达百余种,其中马、驴共6个品种,牛10个品种,羊13个品种,猪12个品种,家禽类共计20个品种,兔8个品种,蜂10个品种,地方品种及培育的优良品种有20多个。这些畜禽品种资源,对我省畜牧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畜牧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尽管畜牧业纵向比较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4.1 产业定位不准,尚未形成有效领导管理体系 许多地方对发展畜牧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畜牧产业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缺乏必要的发展措施和长远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目标。

4.2 农民发展畜牧产业意识不强,养殖规模较小 吉林省农业基础条件较好,长期以来,农民把畜牧业做为家庭第二产业,只是利用空余时间,空余房舍,剩余农副产品发展家庭养殖。小农意识较强,缺乏对市场规律和生产技术的把握,不敢大量投入扩大生产规模。

4.3 良种推广速度较慢,生产水平缺乏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养殖管理,农民对优良品种和杂交的认识不足,导致品种改良进度迂缓。

4.4 缺乏规模大并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我省畜产品加工和流通基本上仍滞留在初级阶段,大部分以活畜和原料形式外销,利润严重流失。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4.5 科技推广力度不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畜牧业的发展在于规模化,有规模才有效益,只有规模大,才有科技的需求,农民才有主动性。目前,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畜牧业的重要,又缺乏对畜牧业技术的有效掌握,顾虑较大,这就要求有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保障。

4.6 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销售渠道较为单一 多数畜产品市场设施简陋,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大多数是传统的集市贸易。现有的活畜交易市场,规范程度较差,功能不全,只是初级市场。

4.7 基础建设落后,影响了畜牧产业化的历程 饲草青贮、加工、储备、氨化设施简陋,能力缺乏,饲料工业和畜产品加工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不够。

要优化发展环境。各地方、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加快畜牧业产业化,齐心协力,密切配合,营造先天良好的环境。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执法监督,要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吉林省畜牧业产业化快速、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匡宗武,孙立荣.适应新形势 促进畜牧业“四个转化”[J].湖南农业, 2000,(02).

第2篇: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

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自1980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是草学会最早成立的分会之一。本次会议围绕“饲草饲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饲草饲料栽培管理理论与技术”、“饲草加工、调制及转化利用”、“家庭农场、饲草产业化及社会经济问题”等主题开展了讨论。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饲料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和业务管理的领导、专家、企业家、生产者、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科学分院院长徐安凯研究员主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赵玉民副院长、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张国华副局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张英俊教授、中国草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王教授及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北京林业大学卢欣石教授、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定日新处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郭中校处长应邀出席了会议。

与会期间,国家牧草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卢欣石教授、甘肃农业大学师尚礼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与兽医研究所李向林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内蒙古草原所孙启忠研究员、四川省草原工作站站长张新跃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沈益新教授、河南农业大学王成章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周青平教授、东北农业大学崔国文教授等分别就“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苜蓿的秋眠性及其利用”、“苜蓿根颈芽发育与草产量的关系”、“苜蓿施肥研究进展”、“苜蓿越冬性及我国苜蓿产业”、“南方牧草种植系统研究”、“稻草饲用品质与青贮技术研究”、“青藏高原燕麦饲草的高产栽培技术”等我国当前牧草饲料科技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大会特约报告。

大会还交流了“北方苜蓿品种营养价值比较研究”、“牧草脂肪组成及对家禽影响”、“牧草施肥量改良公式”、“非粮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多功能呼吸测热装置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菊苣菊粉作为蛋鸡饲料添加剂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第3篇: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

饲养品种以猪、鸡、牛、羊为主,饲养方式较为保守。目前,市仅有年出栏1万头猪场14家、存笼1万羽蛋鸡场31家、规模奶牛饲养场1家。全市无年产万吨饲料加工企业,畜牧产品、副产品深加工尚未起步,畜牧业集约化、规范化发展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不强,缺乏品牌和竞争力。

二、畜牧业内部结构有待调整。

发展草食畜和水禽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2007年全市草业资源调查统计,全市现有草地、林地资源理论可截畜70万个黄牛单位,而实际载畜量仅为21万个黄牛单位,如果再加措施,实施草种改良,引导农民林下种草、林草套种,其截畜量可突破90万个黄牛单位,草食畜发展潜力巨大。

三、畜牧技术推广工作有待加强。

50岁以上的就有517人,占总人数的61%取得兽医师职称的只有36人,仅占总人数的45%绝大多数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近几年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新知识新技能匮乏,很难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二是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单薄,工作手段较为落后。局部基层畜牧兽医中心无固定办公场所,一些基层畜牧兽医机构的防疫物资贮备缺乏,仪器设备老化。三是管理体制不顺,一些地方养事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而动物防疫、畜牧技术推广、动物源性食品平安监管等工作却由县畜牧兽医部门组织实施,管钱的不管事、管事的却不管钱,工作很难做到统一高效。

认为要立足资源优势,要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必需着力调整优化养殖结构,专业化、规范化、生态化养殖上做文章,进一步提升畜牧养殖和兽医体系的装备水平。加快畜牧业的全面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领导。推进畜牧业朝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畜牧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政府扶持、部门指导、项目支撑、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机制,大力推进牲猪规范化养殖小区建设、蛋鸡规范化养殖小区建设、奶牛规范化养殖小区建设等规范化养殖新技术。市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养殖企业,促进规模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2深化认识。重点推进草地畜牧业发展。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市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市农民继续增收的向阳产业”各级政府要把草食畜生产摆到与猪禽生产同等重要位置来抓。要大力开发资源和对比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比农业用地、用电、用水优惠政策。鼓励城乡业主和外来客商投资开发草场、林地,发展草食畜养殖,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从事牛羊养殖,兴办家庭牧场。各县(市)区要出台相关政策,安排固定资金用于鼓励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草场建设和秸杆资源

优先安排草地畜牧业建设项目,开发利用。通过引进、整合等多种手段,组建大型现代化畜产业和饲料加工企业。要合理调整信贷结构,把牛羊养殖专业户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农村小额信贷的重点对象予以扶持。

3做强企业。大力促进畜牧业增值增效。一是要做大做强畜产品和饲料加工企业,把畜产品加工业和饲料工业做强做大。二是要政策引导,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养殖场对接,推进产供销一体化,组建跨地区的大型畜产品经营集团。三是要大力开发与应用畜产品加工新技术,提高畜产品的品质与档次。四是要着力维护和壮大“向阳湖”牛奶等地方品牌,实现地方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

第4篇: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隆阳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经济

前言

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努力探索各种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些年来,保山市隆阳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以发展“山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循环”畜牧业为方向,已经探索出多种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期望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各地现今乃至以后产业精准扶贫的主推模式。

一、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成效

“十二五”以来,保山市隆阳区政府按照“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落实了能繁母猪保险、畜牧良种补贴、草原生态保护奖补等政策,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并完成了转型升级,突出绿色、健康的经济发展特色。其中以畜牧业作为发展基准,推广了农牧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保山市山田种植有限公司正是这一阶段中的典型代表,体现出隆阳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该公司发展模式主要以生猪养殖为基础,结合泡核桃、红豆杉以及中草药种植,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构建出种养结合相辅相成的循环利用关系。该公司将生猪养殖产生的粪便通过无害化处理后,用作泡核桃、红豆杉以及中草药的有机肥料。一方面实现了猪场无污染、零排放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确保农作物绿色环保;另一方面增加了公司的创收,且节省了泡核桃、红豆杉以及中草药的肥料生产成本。

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隆阳区内进行推广,并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其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畜牧业产值产量稳步攀升

在推行了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后,保山市隆阳区畜牧业增产增收效果明显。2010年隆阳区畜牧业产值为17.21亿元,2015年稳步提升到31.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77.02亿元的40.52%),五年中畜牧业产值增加了14亿元,完成“十二五”计划的123.41%。肉类总产量由2010年的9.89万吨上升到2015年的13.43万吨,增加3.54万吨,增长35.79%;禽蛋产量由2010年的0.62万吨上升到2015年的0.87万吨,增加0.25万吨,增长40.32%。2015年全区农民畜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3元,占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3122的30.85%,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89元的10.37%,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覆盖面较广、受益群众较多的产业。

(二)畜牧业生产方式得到转变,产业化经营逐步显现

当前隆阳区对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做出调整,将传统养殖观念由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向商品化、规模化方式转变,同时畜牧业经济正在由追求养殖数量的数量型向数质并重的效益型转变,畜牧业逐步形成畜牧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小区、标准化示范场、养殖专业大户、涉牧合作组织“五带动型”的五轮驱动发展格局。目前,隆阳区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了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既符合国务院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又符合当前人们对于绿色、环保理念的追求。

(三)畜牧业生态化发展得到稳步推进

截至2015年,全区累计向3020户养殖户推行了“林C草、果C草”林牧型模式和“粮C经C饲”种植结构以及农作物秸秆青贮利用技术,发展种养循环经济。贯彻落实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累计指导270个养殖场实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推行 “畜C沼C肥C果(菜)”等农牧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隆阳区板桥镇苏家村杨华国养殖大户以“板栗+土鸡”的林下生态养殖模式,在其流转的百亩板栗地下,通过围栏饲养土鸡万余只,既为板栗树去了虫除了草并提供了有机肥料,又为饲养土鸡节约了成本并提高了养殖效益,创下了“林牧循环发展、互促增收共赢”之典范。2015年末,养殖场种植板栗100余亩,林下养殖土鸡1.2万羽,出栏肉鸡达2.4万羽,实现销售收入达95.04万元、利润达30.24万元,板栗产量达5吨,实现销售收入达4.2万元。目前,养殖场已形成 “以牧辅林、以林助牧”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全区发展林下养鸡做出了典型示范,迎来了区内外热衷于山地养鸡的农户前来参观学习。

二、保山市隆阳区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

2016年农业部出台的《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方案和考核办法》,对于绿色环保的畜牧业经济发展提出了规范和要求,隆阳区通过资源化利用的种养结合型发展模式,正是落实这一办法的举措。近些年来,隆阳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通过采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发展”等措施,以沼气池为纽带,注重种养优势互补和良性生态循环,促进了畜牧产业发展低碳化。例如:隆阳区牧宝生猪养殖场按照“生猪养殖+香蕉芒果”模式,实现了资源化利用目标。一方面将清除的猪粪便堆捂发酵,直接用作农作物有机肥;另一方面将流离状宿粪及尿液通过沼气池处理后提供洁裟茉矗并将沼渣及沼液用作农作物有机肥。通过这两种方式,对生产无公害的香蕉与芒果起到增产增收作用,同时通过对生猪粪便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环境保护理念。

三、保山市隆阳区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是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比例不高。目前养殖业向种植业转移,循环的粪便和污水量所占比例仍然偏低,循环的主要方式是粪水通过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将沼液进行浇灌、管灌和沟灌,沼渣进行撒施到土地中。这种方法受到肥料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高、季节性强等因素影响,例如:进行浇灌、管灌和沟灌,需要建设灌溉管网、渠道等基础,沼渣运输涉及到的费用。而种植业普遍受重化肥轻粪肥等问题的制约,所以业主不愿过多投入资金。另外,在发展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中,养殖场与种植业的布局难以匹配。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各级财政没有充裕的专项资金、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业主不愿投资或无力投资等因素制约了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保山市隆阳区农业循环经济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改善生产方式

政府方面就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重新的规划,引导农户将自身的住宅区与畜牧的养殖区隔离开来,支持农户建立独立的畜牧饲养舍,并为农户提供饲养技术方面的支持,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帮助农户进行健康养殖。隆阳区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畜牧业的饲养条件得以提升,牲畜的产肉量也在逐渐增加,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逐渐增强。而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转变也间接的转变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正是通过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隆阳区的畜牧业才能够实现粪污减量化排放、资源化利用于种植业。

(二)调整生产结构

当前,全区农业结构仍存在着种植业比重大、养殖业比重小的局面,畜牧业内部结构也存在着以生猪为主的耗粮型畜牧业比重大、以草食畜节粮型为主的畜牧业比重小以及人均占有猪肉比重大、牛羊肉比重小等的现状。对此,如何抓住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战略机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牧部门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加快推进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农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的立体复合种养模式,可示范带动农户走“畜C沼C电C肥C粮(烟、蔬菜、林果)”等一体化循环模式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生态节粮型的畜牧业发展路子,既可减轻放牧对生态环境恢复的压力,又可推动“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还可提高草食畜在畜牧业中的比重,以此来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可见,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和生态循环的养殖模式,是提高种养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促进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形成的有效举措。

结论

总而言之,隆阳区正在践行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五大”理念,将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着力把区域内的传统畜牧业转型为现代化的畜牧业生产模式,促使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实现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隆阳区政府将大力培养专业化的种养人才,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内部资源得到优化和合理配置,实现全民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林孝丽,周应恒.循环农业下土地利用经济效果的理论分析――基于稻田种养结合模式的分析[J].农业考古,2011(06).

[2]林孝丽,周应恒.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实证分析――以南方稻区稻-鱼模式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3).

[3]程克群,马友华,栾敬东.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安徽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4]周颖,苗鹏飞,甘寿文,等.沂蒙山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布局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4).

[5]秦永平.以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的发展方式[J].北京农业,2015(15).

第5篇: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

    一、岗位设置原则在区人事编制部门核定人员编制和各类职务结构比例限额内,结合我局实际,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打破身份界限,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根据我局实际,农机管理监理站、水产站、水利站此次暂不设岗,由局选任已依照过渡为公务员的人员履行其职能职责,农经站、蔬菜办公室事业人员归入局相关事业单位设岗参加竞聘。二、岗位设置分类根据岗位职能职责,工作难易程度,业务技能要求,将岗位设置分为A类、B类和C类。A类为领导岗位,在单位承担主要工作任务,工作难度较大,业务技能要求高的岗位。B类岗位,为单位职能职责要求的业务骨干岗位。C类岗位,为单位职能职责要求的一般岗位。三、岗位设置数量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总数36个(见附表)四、事业单位职能职责、设岗情况及任职条件(见附表) 二三年十一月十九日事业单位职能职责、设岗情况及任职条件事业单位名称职能职责岗位设置数量岗位类别岗位设置任职条件备注 留用借用下派 农技站    负责全区粮油等农作物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服务;负责全区植物检疫、病虫害测报及防治工作;负责全区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全区培肥改土工作;负责全区粮油生产近期和远期规划8AA1站长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业务技能,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22  BB1旱粮作物推广B2水田作物推广B3植物检疫B4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熟悉并能掌握运用农业技术推广,农作物检疫,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等专业知识和具备相应的业务技能2 CC1培土改土C2农资市场监督管理C3农产品监测熟悉农业行政法规,具备农技推广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1 种子站    负责全区作物种子的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服务;负责宣传贯彻《种子法》及对全区种子经营户的行政监督执法工作10AA1站长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业务技能,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2  A2副站长 BB1种子质量监督管理B2种子生产许可证审核及管理    熟悉种子行政法规,能掌握运用种子技术推广专业知识1 CC1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C2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C3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C4油菜新品种试验示范C5种子经营管理C6种子技术培训    熟悉种子技术推广工作,具备种子技术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3 农村能源办公室    负责组织制定全区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的年度工作计划、近期和中、长期规划;负责全区农村能源建设的技术指导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4AA1主任    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业务技能,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21  BB1农村能源技术推广B2农村能源设施管理   熟悉农村能源发展规划,能掌握农村能源技术推广和农村能源设施安全管理工作 CC1农村能源技术推广    具备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1 事业单位名称职能职责岗位设置数量岗位类别岗位设置任职条件备注留用借用下派林果站    负责全区国家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和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全区森林资源、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的保护;森林病虫害监测、预防和防治;护林防火;规划、设计和指导造林、绿化、义务植树工作;负责全区水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服务;负责全区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技术工作8AA1站长    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业务技能,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  A2副站长BB1林业资源管理  熟悉林业法规,具备林业管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CC1林业病虫害防治C2林业种苗管理C3林业造林C4水果栽培管理C5花卉、蚕桑技术推广     具备林业、水果、蚕桑、技术推广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4畜牧站    负责宣传、贯彻、执行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和规章;负责全区畜牧兽医行业行政管理;负责全区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负责全区动物重大疫病的控制和扑灭;负责全区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管理和行政执法;负责全区畜牧业生产发展规划及组织实施;负责全区畜牧品种资源保护及种畜管理。负责全区养殖业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和服务;负责全区兽医诊疗技术的培训、指导、新技术的推广;负责诊断、治疗疑难动物疾病6AA1站长    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业务技能,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42 BB1兽医防疫B2动物疫情监测B3饲料、兽药管理    熟悉畜牧兽医行政法规,能掌握运用畜牧兽医专业知识CC1畜牧业发展C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    具备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第6篇: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

一、农牧业发展现状与平价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旗位于市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5″─121°1′,北纬43°21′45″─45°24′20″。东与市扎鲁特旗为邻,南与市县和市隔河相望,西与右旗、左旗毗邻,北与盟西旗接壤。

2、地形地貌

全境南北长232公里,东西宽111.4公里,总面积13784.58平方公里。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山区,中西部为丘陵区,东南部为沙地草原,平均海拔430米,最高1541米,最低274米。

3、气候特点

阿旗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全旗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极端最高气温40.6摄氏度,年极端最低温-42摄氏度,无霜期90-140天,年度大于或等于10摄氏度积温1900-3100摄氏度,从北向南递增。全旗年降水量300-400mm,北部多于南部,由于受地势及植被影响,降水南北差异较大而且年际变化率大;年平均蒸发量为北部为1958.1mm,中部为2067.5mm,南部为2258mm。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平均为33天,平均风速为3.2米/秒。阿旗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338.1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163万m3,其中旗内13393万m3,旗外流入3770万m3。

阿旗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338.1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163万m3,其中旗内13393万m3,旗外流入3770万m3。

4、水资源情况

阿旗地下水年调节储量4.78亿m3,年可开采量为2.59亿m3。据2003年阿旗水资源用量统计:全旗地下水用量为9678万m3,利用量为可开采量的37%。水资源剩余较多,其中欧木伦河和乌力吉木伦河流域川区开发利用率较高为45.5%,而占农区面积较大的浅山丘陵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率仅为22.5%。西拉木伦河和黑木伦河沿岸水资源十分丰富,利用量仅占可利用量的20%。全旗主要分布有四条河流:黑木伦河发源于阿旗北部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南侧,既罕山脚下。河流全长255.2公里,流域面积7840.93平方公里,P=50%时地表径流可利用量5052万m3,实际利用1000万m3,为可利用量的19.8%。欧木伦河发源于阿旗北部坤都镇苦都共文拉附近,河流全长104.5公里,流域面积2520.47平方公里,P=50%时地表径流可利用量5456.95万m3,实际利用4292.46万m3,为可利用量的78.7%。乌力吉木伦河由左旗南部流入阿旗,河流在阿旗境内长101.2公里,流域面积1911.5平方公里。P=50%时地表径流可利用量980万m3,实际利用395万m3,为可利用量的40.3%。西拉木伦河自巴彦诺尔迫力毛都嘎查入境,自台河口分为两条,南为西拉木伦河,北为新开河,河流全长380公里,流域面积2003.8平方公里,在阿旗境内长90公里(含新开河),全部流经牧区坨沼地,所以该段无地表径流汇入,P=50%时地表径流可利用量600万m3,实际利用263万m3,为可利用量的43.8%。因此,阿旗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5、土地利用

全旗总面积13784.58平方公里,其中全境南北长232公里,东西宽111.4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23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9.2%,耕地面积为139万亩,水域面积36.7万亩。

6、生态环境

旗共辖11个乡镇、1个办事处,均有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荒漠化及水土流失面积为1341.43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62.64%。根据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全旗沙漠化面积为599.7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27.99%,有原11个镇的12万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特别是巴拉奇如德、绍根镇、赛罕塔拉、坤都镇等几个镇尤为严重。全旗1073万亩草场受风沙危害,受风沙危害的农田20万亩。

阿旗自二000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结合阿旗实际情况,紧紧围绕阿旗“三区”集中连片搞建设,到2006年国家累计投资18852万元,完成总治理面积140.05万亩(不包括禁牧舍饲5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27万亩,防护林2.87万亩,飞播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8.77万亩,林业种苗基地0.04万亩,人工种草5.58万亩,草种基地0.54万亩,小草库伦建设5.6万亩,飞播牧草6.5万亩,围栏封育50.25万亩,暖棚161000平方米,饲料机械1785台,青贮窖1240处,牲畜改良站点46处,水源工程784处,节水灌溉工程789处,小流域治理10.63万亩,生态移民10160人。这些项目的完成,极大地减轻了项目区沙化退化程度,明显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促进了阿旗的经济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1、人口与劳力状况

旗现有11个乡镇,1个办事处。其中纯牧区镇5个,农区及半农半牧区乡镇6个,辖262个嘎查村。截止2006年末,全旗总人口30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5万人;总户数9.8户,其中农牧业户7.1万户,劳动力10万人。

2、交通、通讯状况

阿旗交通、通讯比较发达,集通铁路干线从阿旗穿过,境内铁路总长117公里,303线国道横穿阿旗中部,国道总长116公里,省际大通道横贯阿旗东西,省际通道在阿旗境内长78.8公里,旗乡两级公路780公里。全旗已全部实现乡乡通公路,乡乡通程控电话,形成了以旗政府所在地镇为中心的交通、通讯网络。

3、社会经济状况

阿旗现有耕地面积139万亩,全旗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2006年,粮豆总产量为7.7万吨。2006年6月末大小畜存栏250万头只,全旗肉类产量42469吨,绵羊毛产量1680吨,绒产量297吨。

2006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为2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02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786元,其中农民为2778元,牧民为2802元。

4、农牧业综合评价

畜牧业:我旗是一个以畜牧业经济为主体的纯牧业旗,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产方式,切实提高畜牧业质量和生产效益是发是发展的主要方向。2006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56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为2786元。畜牧业经济在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牧民收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今后的工作中从如下方面入手:调整畜种结构,明确主推品种,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牲畜出栏。调整饲养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调整草业结构,大力加强以草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家庭牧场和联合牧场建设为载体,缓解草畜矛盾;

种植业:我旗有139万亩耕地面积,农业基础设薄弱,十年九旱,2006年全旗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8万亩。其中:粮豆83万亩,经济作物3万亩,只占播种面积的2.5%。其它农作物32万亩(主要以青饲料为主)。粮食产量7.7万吨。

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稳粮、提质、扩经、增菜、发展特色,实现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粮食生产要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在粮食作物种植上,要增加高效优质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减少市场滞销的低产质次的粮食作物面积。根据阿旗实际,建设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优质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三是大力发展专用优质玉米和专用玉米。要充分发挥自然优势,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继续扩大玉米亲本繁殖和杂交种制种面积,建成稳固的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四是经济作物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依据市场需求,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着力提高优质率,抓好商品化处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经济效益。五是增加农民的科学种田,科学施肥观念。由多上化肥向有机肥积造和利用转变,增加地力,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水利:旗属春秋多风,夏季酷热,冬季寒冷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境内有4条主要河流,耕地139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5.57万亩。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杂居地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全旗的水利基础设施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洪、灌溉体系,为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抵御旱、涝、洪等自然灾害、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旗现有机电井3396眼,其中已配套的2667眼,没有配套的729眼;小土井5371眼;但是,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仍然不能满足农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现有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迫切需要对工程进行维修、改造,部分农村、牧区人畜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

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围绕:“水”字做文章,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水利在农牧业生产的作用。一是申请国家投资项目进行以水利为中心农田、草牧场建设。我旗有耕地面积139万亩,有水浇地面积35.57万亩。以水利为中心的小草库、饲草料、草牧场面积29.53万亩。有条件的待开发的水浇地面积73.9万亩。有很大开发潜力。要把握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机遇,积极申请国家投资项目。主要在以下项目上做好工作:施实好沙坝水库项目,宝力格水库项目。积极争取白城子水库、平原水库项目,黑哈尔河灌区项目,牧区节水示范项目,抗旱应急项目,风沙源水源、节水项目,其它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等,以项目为依托扩大农区水浇地面积和牧区草牧场草、饲草料浇灌面积。二是调动各方面因素,完善原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旗现有机电井3396眼,其中已配套的2667眼,没有配套的729眼;小土井5371眼;部分设备已经老化,单眼井有效灌溉面积较少,应对原有机电井、和小土井的资源进行维修配套,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切实加快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四是围绕生态环境恢复与改善,重点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五是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带动水利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六是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林业:阿旗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生态建设,特别是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启动,我旗每年都以几十万亩的造林速度向前推进,中央9号文件《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下发以后,非公有制造林迅猛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投资主体造林热情高涨,效果明显。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但使生态环境有了根本的好转,而且也为农牧民长期收益奠定了基础。下一步主要从以下方便入手:一是国家扶持、政府引导、企业拉动、市场化运作,大力营造能源林。二是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合理规划、综合治理,规模发展用材林。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牧区,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营造杨树速生用材林。四是水源区或流域区等重点区域,重点规划,重点治理。五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根本,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改善城乡生态条件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旗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的方针,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项目,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全面加快生态治理步伐,提升生态建设整体水平。加强北部水源涵养区和西辽河流域水源涵养地保护,从源头保证用水安全。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扎实推进沿河沿路、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加快城镇周边和村屯绿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防护体系。全面落实封育禁牧措施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形成各区域经济优化布局、人口合理分布、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有效保护的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在科学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农、牧、林、水、草原等第一产业资源变化,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的原则。二是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三是坚持多策并举,积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原则。四是兼顾各方利益,坚持三效并举的原则。五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的原则。六是适当扶持,积极引导的原则。七是在编制功能区规划的过程中,积极做到与国家对农村牧区的扶持政策相衔接,与阿旗“十一五”发展规划相衔接,与阿旗农牧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三)总体目标

1、种植业总体目标

粮食总产量达到35万吨,到2020年达到50万吨。蔬菜总产达到10万吨。2020年达到15万吨。粮食总播面积到2020年稳定在160万亩左右。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到60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50万亩。谷子种植面积到2020年稳定在30万亩。绿豆种植面积到2020年稳定在50万亩。

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10万亩。油料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1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年蔬菜达到3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5万亩。瓜类年达到2万亩。饲草作物:年饲草作物面积达到40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50万亩。

2、水利总体目标

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00万亩,其中饲料地面积增加到60万亩;配套机电井达到3078眼;解决饮水安全达到245处/19.51万人;水保治理面积达到733.24万亩。

2020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30万亩,其中饲料地面积增加到80万亩;配套机电井达到4056眼;解决饮水安全工程达到431处/27.3万人;水保治理面积达到1000万亩。

3、畜牧业总体目标

牧业年度全旗家畜存栏预计达到280万头只,其中大小畜存栏达255万头只,牛存栏达到30万头,奶牛存栏达到0.6万头,生猪存栏达到25万头。良种及改良种比率占98%。到2020年末,牧业年度全旗家畜饲养量达到340万头只,其中,大小畜饲养量达300万头只,肉牛饲养量达到38万头,奶牛存栏达到2万头,生猪存栏达到40万头。牧业年度家畜的存栏维持在280万头只。

4、林业总体目标

林业发展的目标是:森林面积要达到72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森林蓄积量增长到571.2万立方米,林业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到2020年,林业发展的目标是:森林面积要达到82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包括木材加工业、山野菜加工业、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森林旅游业等都得到长足发展。

三、区域的化分与功能定位

根据我旗自然条件、立地条件、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当地资源条件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旗分为二个农牧业功能区。

(一)禁止开发区

1、范围及区域的其本情况

全旗有一个禁止开发区,罕山国有林场,总土地面积81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69万亩,天然林面积66万亩,总户数136户,总人口534人。

2、区域发展方向

禁止开发区位于我旗北部,属于罕山自然保护区,在发展方向上采取重点保护,把生活在禁止开发区的群众通过移民工程,移到小城镇或就近的开发区内,减少人为的农牧业生产活动。

(二)重点开发区

1、范围及区域的其本情况

全旗重点开发区除罕山林场以外的所有地区:共有11个乡镇1个办事处,262个嘎查村,4个国有林场,1个良种场,1个根皮庙,总土地面积12970.8平方公里,草场面积138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232万亩,耕地面积138.76万亩,有林地面积530万亩,总户数71971户,总人口255563人,六月末牲畜存栏头数250万头只。

2、区域优势、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区包括除罕山林场以外所有地区,农区主要位于我旗中部的,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主产区,这个区域立地条件好,交通便利。牧区位于我旗南部和北部,是我旗畜牧业生产的主产区。4个国有林场是我旗生产用材林、采种集地的主产区。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极积科学合理开发。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在水利上:大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水”字做文章,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水利在农牧业生产的作用。一是申请国家投资项目进行以水利为中心农田、草牧场建设。二是调动各方面因素,完善原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切实加快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四是重点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五是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带动水利建设快速、持续发展。

在种植业上: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稳粮、提质、扩经、增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粮食生产要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在畜牧业上:调整畜种结构,明确主推品种,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牲畜出栏。调整饲养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调整草业结构,大力加强以草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家庭牧场和联合牧场建设为载体,缓解草畜矛盾。

在林业上:一是、国家扶持、政府引导、企业拉动、市场化运作,大力营造能源林。二是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合理规划、综合治理,规模发展用材林。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牧区,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营造杨树速生用材林。四是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项目,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全面加快生态治理步伐。加强北部水源涵养区和西辽河流域水源涵养地保护,从源头保证用水安全。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扎实推进沿河沿路、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加快城镇周边和村屯绿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防护体系。全面落实封育禁牧措施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生态保护执法,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着力打造绿色阿旗。全旗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土地治理、明显好转。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应规划,加强协调合作,加强沟通和信息交流,确保农牧业功能区规划顺利实施。要根据农牧业功能区发展定位的不同要求,制定针对各区域发展的相关评价政策和评价指标。加强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重点开发区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考核,弱化经济增长速度考核,综合考核经济增长与质量效益、就业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禁止开发区主要考核生态环境保护。

(二)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农牧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牧业、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牧业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农牧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抓住有利时机,制定并充分利用好支农支牧和惠农惠牧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投入。

1、旗、乡镇都要建立对农牧业功能区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每年对农牧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现代农牧业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2、加大支农支牧资金的整合力度,创新投入管理机制。要抓住国家对“三农”重点扶持的机遇,将各渠道项目、资金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集中用于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切实发挥投资效益。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对“三农”建设的财政倾斜政策,积极争取并实施好上级投资的各类项目。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牧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牧业功能区建设。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三牧”的信贷投放。以产业化项目、小型水利设施、绿色有机农牧业基地建设等为切入点,推进农牧业的对外开放,吸纳旗外各类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牧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投入。

3、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支农支牧政策,健全和完善农牧业补贴制度。认真组织落实“两减免三补贴”的惠农政策措施,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不断加大对良种、农机具和农牧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力度,并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加大农区草原“双权一制”落实力度,积极推进土地和草原经营权流转。

4、根据“二区”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对禁止开发区重点安排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对重点开发区要重点支持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加大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科技含量。

5、针对不同发展条件采取适宜的投资优惠政策。对需转移的农牧业人口要通过生态移民项目等政府资金投入和金融部门的扶持,解决农牧业人口转移的安置问题。重点开发区要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及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为承接转移人口创造条件,实现转移人口多渠道就业。同时要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名、优、特产品,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解决目前产业单一增收缓慢的问题,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6、建立农牧业风险防范机制和农牧业保险体系。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农牧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牧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牧业保险体系。扩大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完善农牧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农牧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牧户参加农牧业保险。

(三)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是,继续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挖掘主产区的增产潜力,努力提高农牧业单位生产能力。

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支撑体系和保护体系。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低产田、低产林、低产水面改造,开发农牧业后备资源区;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提高农牧业生产的装备水平;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升农牧业整体素质。优化农牧业结构,面向市场,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畜产品,促进农牧业节本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稳步发展牧区畜牧业,搞好草畜平衡,转变饲养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畜牧业,推动农牧业结构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大力发展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推行舍饲圈养和集约化经营,促进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在发展生猪、家禽的同时,加快发展肉牛、肉羊、奶牛。

(四)严格用地管制,加速农田草牧场流转进程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健全农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以承包、入股、合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加速农田草牧场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流转和集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田草牧场规模经营。对重点开发区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加快土地向集约利用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禁止开发区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五)调整结构,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为重点,抓好肉、乳、菜、草、粮产业及基地建设。引导重点开发区转移占地多、消耗高的一般加工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推进工业化,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就业水平。同时要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引进国内外大中型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率。发展壮大农村牧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农村牧区市场流通体系,搞活流通,加速农牧业市场化进程。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六)优化人口布局,积极转移农村牧区人口

采取鼓励政策,对重点开发区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在重点开发区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对禁止开发区的农牧业人口要分期实施整体搬迁。

第7篇: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湖南省

一、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湖南省地处全国中南部,是个农业大省,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21.6万公顷,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1890.78万人。湖南省农业经济是以小农业为主,其它方面的发展还相对薄弱。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结构从1996年的50.63:4.07:38.83:6.46 转变为2015 年的54.38:5.48:29.52:6.14。其中牧业的变化较为剧烈,小农业、林业和渔业相对较为平稳。近两年来,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增长势头良好,其中小农业、渔业和林业增长幅度明显。

二、模型设定

以湖南省1996-2015年间每年的农业各部门的农业总产值为研究指标,其中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指数分别代表湖南省农林牧渔业经济发展水平,而农业总产值指数代表湖南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所用的数据主要来自《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5),其中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业总产值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这里1996-2015年湖南省农业总产值记为 Y,小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牧业总产值和渔业总产值分别记为为 X1、X2、X3、X4。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三、模型建立

采用1996―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可得出农业各产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为:

(14.039) (0.024) (0.0084) (0.0083) (0.00018)

t=(-1.276) (37.267) (3.795) (15.601) (6.15)

F=150653.5 DW=1.568 n=20

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表明,农业各产业结构的比重小农业最高,小农业的总产值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最大,但如果要更大程度上增加农业总产值,则必须进行农业各产业结构之间的调整,才能使农业发展得到均衡,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首先,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法测算1996―2015年间湖南省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产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对农业经济推动作用的大小依次为小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以上分析表明,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小农业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会逐渐加大。因此,选择小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推动湖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先发展产业,是科学的选择。

2.小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方面优化的具体思路

(1)小农业。要重视小农业的稳定发展,通过优化小农业的种植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以粮食稳定增长为基础,优化种植业结构;开拓种植业的发展空间,形成空间梯级开发,将土地资源的广度开发和现有耕地的立体开发结合起来;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突出特色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科技投入,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2)林业。湖南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省之一,全省现有林地面积958万平方公顷,森林覆盖率52. 76%。林业尽管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较低,在湖南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较小,但从农业功能角度来讲意义重大,不可忽视。在林业结构调整中,应着力建立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一体的林业产业。发展林果产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湖南省的主要水果是柑橘,占全省 68%以上的水果种植面积,占水果份额的80%。可以以柑橘为基础,并拓展桔、梨、桃、李、枣等主要水果的生产优势,实现林业的发展。

(3)畜牧业。湖南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连续多年稳定在30% 以上,生猪养殖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湖南省转变畜牧业生产增长方式,一是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确保土地使用权的稳定和使用价格的低廉,保护投资者权益,吸引投资。二是要以小城镇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把小城镇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畜产品市场。三是要大力推行农牧、林牧结合。因地制宜,推进部门协调与合作,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林业共同可持续发展。

(4)渔业。水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强规模化健康养殖基地建设和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水产业基地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和以加快水面流转为重点的经营机制创新;要注重水产业科技创新及水产品市场开拓,加强水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水产业产业化有机结合,注重水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水产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建设,走水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3.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针对耕地对农业结构优化的制约,要加强耕地管理和保护。耕地是制约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保障耕地面积,依法严格查处违法违规占用或更改基本农田的问题,对耕地保有量、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总量上的控制和管理;其次,对土地实行合法流转,防止将土地非法转为它用。最后要加大对土地的整理力度,对小块地进行合并整理,通过土地整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2)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湖南省大部分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比较优势的发挥受到限制。首先,可以扩展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规模;其次,可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注重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目前,省政府在农业投入还不足,财政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首先,拓宽财政支农范,加大农业的财政支出。其次,建立政府间财政支农投入分担机制,即中央政府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共同从财力上支持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再者,发挥政府财政的政策和资金导向功能。引导社会性投入,从而建立起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渠道,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提供资金的投入保障。

(4)注重农业科技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首先,加快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完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引导和扶持农科企业发展。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大力扶持和构建民间农业技术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基地等。其次,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机械化和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可以极大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保持农业的稳定产出;农业需求信息的及时,也可以对农业生产产生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

近年来,我县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建设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大县为目标,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积极引导农民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全县畜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年全县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257.1万头(只),同比增长46.4%,增量达81.5万头(只),牲畜总量跃居××市第一位。

一、主要做法版权所有

我县紧紧围绕“做生态文章,建畜牧强县”的发展思路,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努力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即,在思想观念上,由重畜轻草向建设养畜转变;在经营饲养方式上,实现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向舍饲半舍饲集约化经营转变,从根本上改变牲畜完全依赖天然草场的传统习惯;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市场开拓上,实现由局部小市场面向国内大市场转变,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一)抓好宣传发动,全面提高对发展生态畜牧业认识。针对“入世”后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县委、政府在指导思想上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稳定发展畜牧业;二是坚定不移地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把发展畜牧业同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发展生态畜牧业之路,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生产。为切实提高人们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认识,我县先后多次组织产业结构调整宣讲团,深入各村屯大力宣传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大现实意义。县电视台、××通讯等新闻媒体还开设了专栏、专刊,集中宣传,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县委、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2001-200*年畜牧业发展责任状,把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乡镇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召开2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通过舆论宣传,政策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农民群众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二)加强生态建设,强力推进可持续发展。为了妥善处理发展畜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县委、县政府响亮提出“生态就是生命”的口号。200*年,编制完成了《××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纲要》。200*年,完成了全县15个乡镇生态建设详规,出台了《××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重点实施了农业生态治理、退耕还林、荒山绿化等十四大生态建设工程。200*年以来,包括投工投劳累计投入1.87亿元,完成退耕还林还草、灭荒造林62.6万亩,禁牧20.2万亩,休牧60万亩,建人工草场22万亩。严厉查处破坏草场的乱开荒行为。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逐步形成。

(三)明确方向,大力推行舍饲养畜。为有效解决草畜、林畜日益突出的矛盾,实现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的双赢,我县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草业工程。坚持“立草为业,草业先行,以草定畜”的思想,以保护天然草地和发展人工草地为主要措施,加大草原保护和改良力度,积极鼓励养畜户扩大饲草料种植和玉米播种面积。从200*年起,对利用承包田种植人工牧草和青贮玉米的,减半征收农业税。近年来,县财政采购优质饲草、饲料种子投入达100多万元,多年生人工牧草和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今年全县种植饲草料35万亩,其中,粮饲兼用玉米种植17万亩。目前,50万亩、投资800多万元的退牧还草工程已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二是舍饲工程。组织各乡镇干部和养畜大户赴突泉县、富裕县等地对舍饲养畜进行了考察,200*、200*年先后两次专门召开了秸秆转化、舍饲圈养现场会,对完全舍饲养畜的,免征3年牧业税,充分调动农民舍饲养畜积极性,许多养畜户纷纷建起了标准化的舍饲圈舍。同时积极推广“四化两贮”技术,全县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30%以上。目前,全县已建暖棚3200多个、18.8万平方米,建青贮窖2000多个、19.3万立方米。通过对比,算经济帐,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舍饲养畜经济效益不但高于散放天养,而且还有明显的生态效益,老百姓对加强生态建设与发展畜牧业二者间的关系认识越来越高,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这一政策机遇,种树种草,林草间作,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促进畜牧业发展,形成了发展畜牧业和生态建设与保护互动的良好局面。三是改良工程。传统养殖只重量而忽视质,因此效益不高。鉴于此,我县坚持以提质提效为目标,大力实施良种工程。近3年来,先后举办牛冷配、羊人工授精及动物卫检法律、条例培训班28次,在全县15个乡镇设立牛冷配站点72个、羊人工授精站点78个,引进了加系荷斯坦、西门塔尔、利木赞等优良种畜冻精细管,完成牛冷配8000余头,奶牛基本上实行冷配,改良率达到90%以上。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和鼓励养殖户引进、繁育、推广乳肉、肉毛兼用优良畜种,提高牲畜良种化水平,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为提高养畜户经济效益、创立品牌奠定了基础。

(四)创新机制,加大资金、政策和技术扶持力度。资金、政策和技术是影响发展畜牧业的关键因素。为此,县委、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采取银行贷一块、招商引一块、养畜户自筹一块、财政补一块、项目投一块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自200*年以来,全县共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5.8亿元,其中,县委、县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共发放畜牧业专项贷款1.6亿元,招商引资投入1.12亿元,群众自筹2.58亿元,争取项目3000万元,县财政补贴2000多万元。为推动畜牧业超常规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决定》、《2002—200*年牲畜舍饲圈养实施意见》等17个配套文件,在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草原资源补偿费等方面给予优惠。从200*年起,对利用承包田种植多年生牧草和青贮玉米的地块减免农业税;对新购进的秸秆揉碎机每台补助300元;对畜牧业发展排在前3名的乡镇予以重奖;对200*—200*年养畜专业村人均达到1头奶牛或2头肉牛、5只羊的,由县财政为该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购买3年人寿险。县农牧、科技部门实行跟踪上门服务,及时把品种改良、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上,鼓励支持农民发展畜牧业,彻底消除了广大农民因不懂饲养技术而不敢养畜的心理。

(五)狠抓普及,促进牲畜总量快速扩张。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就没有抓产业化的物质基础。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岭东抓普及、抓速度的要求,大力实施“三个百万工程”,即到200*年牲畜总量达到100万头(只),200*年实现牛羊存栏达到100万头(只),200*年实现羊存栏达到100万只。通过全县上下通过外购、自繁等多种方式,牲畜总量迅速扩张,200*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01.5万头只,比上年增长33.2%,纯增25.33万头只;200*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175.56万头(只),比上年增长72.9%,纯增74万头(只),提前一年实现了三个“百万工程”目标;200*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257.1万头(只),同比增长46.4%,增量达81.5万头(只),牲畜总量跃居××市第一位。全县农牧结合户占全县农户的90%以上。今年年初,我县开始规划实施500万牲畜工程,力争通过3年的时间,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区牧业大县。

(六)典型带动,促小区规模养殖。强力推进养畜专业村(屯)、小区建设,下大力气抓好农牧结合户的普及和各类典型示范户的培育指导和扶持工作。目前,我县共建养畜专业村屯96个,舍饲户达到2.23万户,半舍饲户达到3.33万户,建养殖小区6个,培育各类典型示范户670个。进一步培育以奶牛、肉牛、肉羊为重点的各类典型,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以养殖小区为骨架、大户示范为支撑、千家万户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七)强化服务,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县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全县畜牧兽医在编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全员聘用实施方案》,采取科技承包、按劳取酬、工效挂钩等措施,调整了技术人员工资分配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行竞争上岗,通过考试、考核将畜牧兽医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实行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养畜户“三结合”,县乡两级畜牧站所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以县畜牧业局所属各站所为中心、乡镇畜牧业服务中心为骨干、村防治室为重点、组防疫员为补充、养殖户为依托的防疫网络。大力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建立了牲畜免疫档案,跟踪检疫,牲畜防疫密度达到100%。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支持生态畜牧业发展合力,水利部门积极配合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交通部门主动实施通村公路建设;电力部门优先为舍饲户解决用电问题。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使生态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八)拓宽渠道,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是抓龙头企业带动。通过招商引进了蒙源、精华、鑫源等肉类屠宰加工企业16家,现已组建为草原联邦肉类集团。现我县年加工肉羊能力已达到230万只,其中仅××中敖食品有限公司年可加工肉羊150万只,该企业去年入驻我县工业园区,今年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年内建成投产。北京洛娃、黑龙江雪花、德龙三家乳业加工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220吨,年可生产奶粉3000吨。200*年,北京双娃乳业在霍尔奇镇建立了千头奶牛基地,目前,由新西兰进口的首批680头奶牛已经入驻基地。二是组建养殖协会,不断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结合实际,重点加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将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地联结起来,为企业牵线,为农户架桥,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我县共组建各类经合组织22家,拥有会员1360人,辐射带动农户22314户,拥有固定资产达2300多万元。

二、工作体会版权所有

一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是农区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可促进生态与畜牧业和谐发展,实现增草、增效、增收的有机结合。农民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种植结构更加合理。特别是青贮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进一步优化了种植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上,模式化舍饲饲养,降低了饲养成本,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了养殖效益。

二是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达小康的重要途径。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民由冬闲变成冬忙,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200*年、200*年,我县连续两年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农牧结合户、养殖户仍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大多成了殷实家庭,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农牧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条最直接、最有效、最稳定的途径。

第9篇: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锡林郭勒盟 畜牧业生产结构 结构调整

畜牧业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始终关系到锡盟的经济和社会大局。经过改革和发展,全盟畜牧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牧区生产、牧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但是在农村牧区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畜牧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畜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制约着全盟畜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而,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锡盟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

(一)畜种结构

几年来,在“压缩小畜,发展大畜”的总体思路下,锡林格勒盟大力实施家畜品种优化工程,引导农牧民增加优良畜种饲养数量,积极发展奶牛、优质肉牛,使畜种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2007年末,全盟牲畜存栏总头数为812.6万头(只),比上年减少91万头(只)。其中,大畜69.4万头,比上年增加6.3万头;小畜743万只(绵羊548万只、山羊195万只),比上年减少96.2万只。

(二)品种结构

近年来,锡盟在牲畜改良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2007年锡盟良种改良种牲畜占畜群比重由1998年的51.3%,上升到91.2%,10年间上升近40个百分点。

全盟牛的改良成效显著。通过不断地宣传教育和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让农牧民充分认识黄牛改良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提高牧民参与改良的主动性。这样,牛的年末存栏头数由2002年的44.3万头上升到2007年的61.6万头。其中:西门塔尔牛的存栏数由2002年的1.8万头增加到2007年的40万头。黄牛改良工作的顺利进行,使牛的品种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并给农牧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肉羊业是锡盟畜牧业主导产业,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不仅是当地优良品种,而且以耐粗放、适应性强、肉质鲜嫩、绿色无污染而闻名国内外。同时锡盟是我国肉羊优势产区,建设肉羊优势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肉羊产业,提高养羊业的经济效益对保护草原生态、增加牧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所以,在肉羊方面,主要以保护地方优良品种为主。目前,锡盟已形成北部以地方良种肉羊选育提高为主、南部细毛羊低产区采用肉毛兼用型德美种公羊杂交改良提高产肉性能、农区及其周边绵羊品种较为混杂的地方采用优良肉用品种种公羊进行经济杂交提高单产的肉羊养殖格局,其中地方良种肉羊占全盟绵羊存栏数的80%以上。

(三)畜群结构

母畜在畜群中所占比重是评估畜群结构的主要指标。2007年,全盟母畜头数占畜群比重达86.1%,比1998年的47.85%上升了38%;2007年冬羔、早春羔538万只,比1998年多接438万只,推动牲畜出栏率由1998年的43.3%上升到2007年的101.5%。可见,10年来,锡盟畜群结构改善成效显著。

二、锡盟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牲畜改良成本高,牧民缺乏资金配套

尽管畜牧部门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但家畜品种优化工程经费仍然不足,使季节性较强的某些畜牧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另外,农牧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工资性收入低,生产性支出高。据调查,大部分农牧民的收入除支付必要的生活性及生产性支出外,所剩无几,无力承担改良支出。另外,金融信贷支持力差,专项资金少,也严重影响了牧民进行畜种改良的积极性。

(二)宣传教育力度不大,牧民传统观念难转变

牧民的传统养畜观念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品种改良及畜群结构调整。上级在引导牧民的观念转变上,还停留在原始的宣传教育上,缺乏有效的引导。

(三)肉羊群体质量不高

种公羊特级、一级比重低,繁殖成活率不高,严重影响着肉羊群体质量的提高。截至2007年末,全盟苏尼特种公羊特级、一级所占比率仅在60%左右。加强地方良种肉羊的选育,提高繁殖率,应把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双羔羊选育工作作为全盟家畜品种优化工程的重点,以提高地方良种肉羊整体质量。

(四)配套技术有待加强,家畜改良工作与饲养管理严重脱节

好的改良牲畜必须具备足够的营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才能发挥其优良生产性能,才能产出效益,所以家畜改良和饲养管理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锡盟大部分牧民饲养基础母牛的管理技术较低,基础母牛的膘情受到了严重影响,妨碍了改良配种工作的顺利实施。部分地区的冷配技术较低,本土专业技术人员较少,造成冷配投入大,技术成本高,阻碍了冷配技术的推广实施。冷配后的一系列配套技术环节薄弱,后期服务水平低,致使牧民的增收不明显,打消了牧民参与改良工作的积极性。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锡盟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无牵头单位,无协调单位。仅靠一些兽药、饲料、种畜禽服务部门在推销其产品时进行一些技术和信息的服务,而这种方式只是一种简单的、低档次的、推销性的服务。由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畜牧从业人员素质低,饲养技术水平低,规模效益低;也由于技术推广不到位,导致一些牲畜疾病得不到控制,饲养成本升高。

三、实施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连片发展

合理布局,统一管理是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基础。锡林格勒盟应根据资源条件和开发潜力,划片确定和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将全盟划分为不同畜种养殖带,遵循规律、分类指导。

(二)继续开展家畜品种优化工程,提高牲畜质量

黄牛改良要采取以冷配为主的技术路线,继续实行专项推进,集中力量攻坚。同时加大引进良种基础母牛力度,快速提高牛的良改化程度;地方良种肉羊选育工作,要抓好种公羊的培育,不断完善种公羊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特、一级种公羊的覆盖率,对现有的种公羊进行年检,建档立卡,实行科学管理。同时要抓好标准化畜群建设。

(三)依靠科技进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大型畜牧企业为基础,联合畜牧科研院所和高校成立科技联合体,负责畜牧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及新产品的开发研制等。大力普及先进实用的技术,包括主要牲畜品种的引种、选育、改良、推广和综合配套饲养技术,牲畜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配合饲料生产及秸秆的青贮、氨化和微贮技术。逐步引进新技术,如胚胎移植技术、性别控制技术、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畜禽抗病力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四)将草畜平衡与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把牲畜出栏与草畜平衡、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在草畜平衡核定范围内适度提高山羊的折算比例,压降西门塔尔牛等优质肉牛的折算比例,迫使山羊及土种牲畜多出栏,推动畜牧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五)推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村牧区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围绕特色产业,整合盟内所有面向农牧民服务的网站和已经延伸到嘎查村的终端设备和信息员队伍,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使专家、市场、大中专院校、各类农牧业服务机构与农牧民、经纪人、农牧业龙头企业紧密联结起来,形成协同联动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使农牧民、农牧民大户、经纪人、农牧业龙头企业能够及时地获取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