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

农林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农林经济发展

第1篇:农林经济发展范文

一、20*年工作总结

(一)、“三农”经济呈现稳中求新的发展态势

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围绕农业双增,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加大产业升级升值。一是做好春笋生产旺季的服务协调工作。通过水煮笋协会、企业主会议、农民购销员队伍建设,确保春笋市场有序运转,今年春笋产量为11710吨,产值1311万元。二是发挥茶叶协会作用。通过茶叶协会与新昌茶叶市场的建立供销关系。引进新品种、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创建“鹿沁”牌白云龙舌,使茶叶价格达到每公斤200元-500元,既解决了大量茶农茶叶生产难、卖出难的问题,又有效增加了茶农和生产经营户的收入,极大地缓解了茶农增收难的问题。今年春茶总产量48.3万斤,去年同期减少14%,总产值达到91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8%,其中名优茶7.62万斤,产值762万元,占干茶总产值的83.6%。三是特色产业发展逐步成熟。高山果蔬业:今年种植高山西瓜2000亩、浙贝320亩、花卉2470亩,冬鞭笋基地14000亩,总产值2*9万元。生态养殖业:全乡三园养鸡14.6万羽、波尔山羊6620只、长毛兔850只、生猪1600头,增值放流中华鳖种350只,生态养殖总产值达1*7万元,其是专业户占饲养总数的80%以上。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我乡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以资源道路建设、标准农田建设、水库新建和除险加固等为主。项目总投入建设资金730万元:其中投资500万元在白鹿、石潭、李家塔等村新建资源路10条,总长度达16.36公里;投资110万元在白鹿、李家塔等村建设标准农田2000亩;投资70万元,新建上庄冬青水库;投资50万元除险加固东岗水库。现在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正在实施阶段。*年全乡农业总产值预计0.76亿元,同比增长5%。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村级集体经济按照“资源合理配置,挖潜增效增收,消灭村级空白”的发展思路,投资180万元,装机200千瓦的上庄冬青电站正在实施;投资60万元,装机100千瓦的龙溪电站报废重建已基本完成;同时积极利用退宅还耕政策整理土地25亩,改造优质茶园200亩。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工作有所进展,落实企业协议资金47元,实际到位资金20万元。*年预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65万元,同比增长5%。

(二)、工业经济呈现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1-10月份我乡完成工业产值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7亿元、销售2.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9%和19.4%;完成技改投入2314万元,占全年计划的92.6%。工业经济各项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另外支持引导水煮笋生产企业停产、转产、并产,逐步向竹制品粗加工、深加工、精加工过渡、发展、壮大,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年关转水煮笋企业2家。

(三)、旅游经济呈现劣中求突破的发展态势

*漂流服务有限公司筹建于20*年5月,经余姚市发改局【20*】111号批准同意实施“*漂流”建设项目。公司总投资1362万元,主营水上漂流、休闲、渡假等活动于一体。今年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全力做好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景区首期投入双人橡皮艇300艘。“五一”节试漂成功的基础上,6月9日成功举办了“*漂流”开漂仪式,并正式对外开放营业,全年共接待游客12000余人。与此同时我们结合景区开发,积极培育“白云人家”、“鹿鸣农家”等农家乐13家。生态旅游业在劣势中取得突破性发展。*年全乡预期计第三产业产值0.75亿元,同比增长21%,

(四)、生态保护呈现优中更优的发展态势

我乡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市的战略构想和余姚“南闲、中城、北工”的布局,进一步确立“生态立乡”理念,在20*年创建*市生态示范乡的基础上,今年确定创省级生态乡的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积极开展工作。

一是生态保护与提升水煮笋企业产业结构相结合。为进一步保护*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山区生态环境,鼓励水煮笋企业深化竹笋制品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实行水煮笋企业产业转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示范带头、企业自愿、农户得利、政府推动”的原则,我乡积极引导、支持水煮笋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经多次协调,现有沿山水煮笋厂和腾丰水煮笋厂等2家企业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2家水煮笋企业调整结构后能减少40%的污水排放量。另外沿山水煮笋企业转制后组建了亚球竹地板厂,日需毛竹6万斤,能消化全乡50%的毛竹,而且毛竹价格从0.28元提高到0.38元,使全乡农民增收400万元,现在不但毛竹供应十分畅销,而且生产的竹地板也供不应求。

二是生态保护与生活污水处理相结合。投资150万元实施集镇区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和农业综合利用工程,对乡政府所在地上庄集镇片的生活污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将处理后的尾水用于山林灌溉,通过自然净化减少对饮用水的污染,改善村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工程现已投入使用。

三是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洁相结合。至今全乡已经实现了“户集、村收、乡运”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新增保洁员、监督员6名,并落实了环境卫生保洁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等考核政策。对负责区域签订了卫生责任状,做到职责、工资和奖金挂钩,村环境卫生管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卫生监督员进行突击检查,确保全乡环境优美整洁。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年全乡公共交通、清洁饮用水、污水处理、商贸流通、卫生健康、文化健身、综治民防和就业保障等“八网进村”工程快速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交通方面:目前我乡通村主要道路基本实现硬化,并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新增水池、陈天龙、深坑等主要通村道路的硬化工程,目前工程正在实施中。清洁饮用水方面:今年是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实施的第三年,全乡最后4个村即白鹿、高山、高岩、沿夹岙村已完成饮用水改造工程。污水处理方面:乡建成区生产生活污水生态净化与农业综合利用工程,总投资150万元,现在建成并投入使用。商贸流通方面:配送统一、规范经营、安全消费为主要特征的连锁超市、放心便利店在山区快速成长。目前全乡已有连锁超市2家,农村放心店12家。新建、改建了上庄、中村菜市场。消费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提高了群众购物便利度和食品安全性,。卫生健康方面:以乡卫生院为中心、便民服务车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进一步健全,全乡已有10个村卫生室,1个社区服务点,2个医疗门诊部。同时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工作台帐,扎实推进农民健康服务工程,有效解决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文化健身方面:全乡已建成村落文化宫5家,农民文化公园3个,健身路径4条。今年以来新建篮球场、门球场各1个,农民文化公园2个、村落文化宫3家,健身路径8条。综治民防方面:为提高科技防范手段,今年我乡协调电信局,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安装全球眼探头15只,对全乡所有出入路口进行24小时监控,提高全乡的安全防范能力。为此乡政府每年需投入专项资金15万元。劳动保障方面:围绕转移农民、富余农民的工作思路,全乡建立了以乡外口办、乡便民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站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信息网络,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各乡镇前列。今年新增养老保险204人,完成率为392%;失业保险67人,完成率为131%;工伤保险663人,完成率为663%;生育保险201人,完成率为103%;医疗保险147人,完成率为1*%;开展保安、电脑、数据、竹笋两用技术、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等9期,培训1137人,完成再就业1231人,完成率达223%。

(六)、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谐社会建设加快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为指导,切实关注民生、民情,在关注少数民族家庭和宗教群体的健康、生存、发展;开展“牵手双阳、共建温馨家园”活动,全面关注空巢老人、空巢儿童。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立足、生存、发展;关注春笋生产期间外来务工人员的平等、安全、稳定;在关注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稳定上力求做到树定根、民定心。今年共发放各类困难救助资金85万元。

(七)、“平安*”建设深入推进

高度重视和安全生产工作,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扎实开展消防、特种行业的专项整治和全员安全培训工作,切实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努力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保持了安定和谐的良好发展局面。全乡共受理案件33件,解决33起;调处各类民间纠纷27起,调处成功27起。

(八)、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第2篇:农林经济发展范文

(一)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8.0万亩,总产12.6万吨。早稻获得丰收,面积11.6万亩,单产383公斤;晚稻遭受三次台风严重影响,面积20.3万亩,单产326公斤;春粮面积0.7万亩,旱粮面积4.7万亩。二是特色基地快速发展。新增特色基地10000亩,其中:瓯柑2500亩、杨梅1500亩、茶叶1000亩、马蹄笋2000亩、大棚蔬菜1000亩、温莪术1000亩,总面积达到18.9万亩,被认定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蔬菜强县。三是设施农业效益明显。全市大棚设施面积1.9万亩,产值1.6亿元,大棚番茄亩产值达1.5万元,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设施农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亮点。四是畜牧生产形势喜人。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养猪效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养猪积极性普遍高涨。生猪存栏7.3万头,出栏13.2万头;家禽存栏128万羽,出栏310万羽。全市肉类总产量20300吨,禽蛋产量10200吨,分别增长17.2%、5.9%。

(二)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专业合作不断加强。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规范化建设30家,全市总数达到173家,注册资金总额2163万元,社员4225人,带动农户5万多户,经营收入2.35亿元。二是农业保险继续完善。新增大棚蔬菜、林木2个险种,全市参保险种达到7个。共有1052户农户参保,保额1.47亿元,保费收入174.6万元,大户参保率达60%以上。理赔户数300多户,理赔核定金额286万元,预付金额143万元。三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组织参加第五届温州早茶节、浙江省农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的浙江农民信箱·杨梅专场活动,宣传推广瑞安农产品,高楼杨梅通过富硒农产品标准评定,被评为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之一。

(三)农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强化。一是监管网络逐步健全。继续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全市形成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验室为核心、7个快速检测点为骨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二是绿色生产加快推进。严格按照一个标准、确定一个主体、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的要求,推进农业标准化,认真做好绿色认证,新增绿色食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5万亩。三是专项整治顺利开展。签订生产环节食用农产品安全责任书93份,发放田间生产记录本500册,加强对农业投入品、认证农产品的监督检查,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不断提高。共抽检蔬菜扑救各项措施,森林消防形势有所好转。全市共接到火情报警电话162个,发生一般森林火灾3起,过火面积1781亩,受害森林面积379亩,森林火灾受害率0.48‰,没有超过省政府规定的1‰考核指标。四是有害生物得到控制。实施森林病虫害监测面积223万亩,监测率95.6%;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3490亩,防治面积2750亩,防治率78.6%;种苗产地检疫面积1470亩,产地检疫率98.0%。

(八)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根据上级部署,认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进干部作风的转变,促进行政效能的提高。一是制度建设得到强化。修订完善《关于加强制度建设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制度建设的补充规定》,在考勤纪律、车辆管理、公务接待方面作出严格规定,强化内部管理,取得实际效果。工作人员纪律明显好转,行政支出费用明显减少,4月份以来共节省开支6万多元。二是工作作风得到改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在中层以上干部开展三个一活动,联系一个农林场、一个农业乡镇、一个重点项目,帮助农林场理清发展思路、化解矛盾纠纷,指导乡镇发展一乡一品,搞好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题。通过活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问题,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认真做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共承办27件,其中人大建议22件、政协提案5件,满意率达100%。三是廉政教育得到加强。组织学习十七大精神,认真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第六个廉政教育宣传月活动,召开党风廉政形势报告会,加强党员干部的正反面典型案例教育,增强公仆意识、廉洁意识。切实做好工作,积极化解矛盾,办理件34件。

农林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仍然不少。从农业角度看,基础不稳,待遇不高,扶持不力,上访不断;从林业角度看,森林防火形势不容乐观,林地管理难度较大,国有林场处境艰难。概括起来,有五个难以改变:一是低小散局面难以改变。土地流转困难,土地集约程度较低,特色基地规模偏小。二是价格剪刀差局面难以改变。由于农产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价格剪刀差使农民增收更加困难。三是靠天吃饭局面难以改变。自然灾害频发,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风险巨大。四是农业被忽视局面难以改变。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背景下,存在着农业被忽视的现象,农业发展缺乏足够的扶持。五是从业人员低素质局面难以改变。农民文化程度差,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这些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也是今后工作重点,我们一定要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力促农林工作上台阶、出成效。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目标,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科技服务为手段,以安全管理为保障,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安全农业。20*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政策引导,着力稳定粮食生产。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探索建立粮食生产长效机制,实现粮食增产增效。一是稳定面积。认真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种足种好粮食,严格制止耕地抛荒,确保粮食面积稳定。20*年,计划粮食播种面积40万亩。二是主攻单产。突出科技应用,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加强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重点抓好超级稻、稻鸭共育、强化栽培、直播免耕技术的集成应用,中早-22面积力争达到5万亩。三是集约经营。全面推进水稻栽插、排灌、耕作、植保、收割、加工全程机械化,计划实施水稻机插面积2.9万亩,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加大重大病虫监测力度,开展水稻统防统治服务示范,增强公共植保服务能力。

(二)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从20*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组织实施3721产业提升工程,培育蔬菜、林果、畜禽3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大棚蔬菜、温莪术、笋竹、杨梅、瓯柑、茶叶、生猪7个优势产品,打造20个以乡镇为单位的连片种植3000亩以上或规模养殖生猪3000头以上的高效基地,创建100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主导产业有优势产品,优势产品有高效基地,高效基地有规范组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年,重点培育特色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计划建设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12000亩,其中:大棚蔬菜1000亩、温莪术1000亩、笋竹4000亩、杨梅2000亩、瓯柑3000亩,茶叶1000亩,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场10家,新增存栏生猪8000头。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以财务制度、会计帐目管理为重点,力争创建规范化合作社40家,新发展合作社60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做好险种调整,增加油菜、奶牛2个险种,扩大保险范围,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三)创新服务机制,着力增强科技支撑。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整合农技推广资源,明确推广职责,探索建立责任农技人员分片包干、联村带户的新型农技推广制度,计划设立蔬菜、林果、畜禽3个主导产业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及相应的市级农技指导员、乡镇责任农技员。继续深化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大力推广三新技术,推进农业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重点推广一批粮食、蔬菜、茶叶、果树、畜禽优良品种;示范一批主推技术,扩大省工节本增效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购置一批大中型农机具,抓好大棚种植、茶叶加工、田园管理机械的推广,突破油菜机械化种收技术,计划落实购机资金1100万元。深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做好农民信箱推广应用,积极参与浙江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建设,力争100个村加网工程。认真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乡土人才,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新型农民培训5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名。

(四)狠抓安全监管,着力促进和谐发展。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抓住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四大管理。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巩固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成果,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田间生产记录管理,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全面建立生产记录制度。继续完善农产品检测网络,提高检测能力,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做好绿色认证工作,力争新增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000亩,部级无公害农产品、绿化食品、有机食品5只以上。二是加强农业环境安全管理。推行清洁化、循环式生产,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农药减量控量增效工程,继续开展畜禽污染整治,计划完成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23家。认真做好农业污染源调查工作,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三是加强农机生产安全管理。落实农机生产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加强农机交通管理警务站建设,建立健全警农协作长效机制,加大对外籍拖拉机违法交通的监管力度。狠抓农机安全源头管理,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力争建立农机安全镇1个、安全村7个。四是加强动植物防疫安全管理。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重点强化乡镇动物防疫监督管理人员的责任到位,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确保免疫密度100%。努力做好上望家禽交易市场整治搬迁与市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的启动工作。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抓好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除治。

(五)坚持依法行政,着力提高保障能力。一是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继续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完善农资连锁星级监管机制,建立新型的农资信用体系。健全农业生产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加强部门协调沟通,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深入开展绿剑系列集中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强化村级财务审计,落实一年一轮审制度,计划组织审计300个村。全面落实村级会计电算化,抓好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收据使用、大额提款、票据帐册的管理。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落实农村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度,开展涉农收费、乡镇涉农拨款到位情况检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加强土地承包管理。继续推进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完成土地承包档案电脑录入。切实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选择有关乡镇开展试点,制定出台土地流转试点方案,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完善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纠纷。

第3篇:农林经济发展范文

1.1加强林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以实现其经济效益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也给林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林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首先需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民质量意识,以质量求效益的经营策略来保证林业生产的进行,树立品牌效应,注重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无形资产价值,从而占领国内外市场。

1.2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

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需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所以各乡镇需要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林产品最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从而弱化林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1.3产、供、销一体化

林产品生产出来后,面临着销售的环节,所以农民对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应该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加大市场营销和促销的国度,建立多种林农合作组织,形成林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网络,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2对农民减负,推动林业发展

2.1加大“减负”力度

对农民进行“减负”,不是单纯的政府承诺,这需要在法律上进行约束,建立公开、透明的税收征管体系,规范农民的合理税费,并从法律上严保其执行力度。对农民减轻税费,这对刺激林业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好的效果,林农的负担轻了,必定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林业生产当中,对林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加大林业税收调控

我国在林业税收调控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加大林业税收的调控力度,从而增加林业的资金投入,在林业税收上,对于生产原材料的农民这部分税收要进行减负,在消费环节加收消费税,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者对森林的培育。

3改进采伐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和服务

3.1按照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

合理的采伐经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缺乏,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我国政府通过保持相应的森林面积的方法来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从而达到保持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农户木

材收入预期相结合目标实行的采伐管理,是以采伐蓄积尧木材生产计划等多环节的复杂管理性办法,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经营,是消极的管理办法,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投入。应加快改革步伐,实行以面积采伐管理为核心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森林采伐。使农户的木材收入预期目标与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结合起来。

3.3实施森林经营方案

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与森林认证相结合,以动态管理为内容,强化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实行采伐管理内容公开,批准条件和程序公开,加大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同时,强化造林更新监督,促进营林发展,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可首先对法人实体和乡村林场、合作林场,包括股份合作制林场、民间林业协会、林农协会等法人和组织采取这种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采伐管理,也有利于发育具有经济实质意义的林业经营主体。

4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工程区农民放弃了木材、粮食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农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一是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倾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规范补偿办法,建立多种补偿渠道,使农民直接受益,调动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扶持发展替代产业,解决林业资源产地经济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三是国家要从制度上解决现有不合理的林业经济机制,即生态破坏者既不必承担责任又得利,而生态保护和发展者既不得利又要承担造林管护成本支出。建立绿色GDP的核算体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要逐渐形成使高收入向高资源消耗人群支付生态补偿费的制度。如国家用出卖碳权的收入来补助林业经营者造林和森林管护,就是建立在利益均衡机制上的生态补偿制度。

结语

第4篇:农林经济发展范文

1.1加强林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也给林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林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首先需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民质量意识,以质量求效益的经营策略来保证林业生产的进行,树立品牌效应,注重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无形资产价值,从而占领国内外市场。

1.2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需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所以各乡镇需要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林产品最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从而弱化林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1.3产、供、销一体化林产品生产出来后,面临着销售的环节,所以农民对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应该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加大市场营销和促销的国度,建立多种林农合作组织,形成林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网络,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2对农民减负,推动林业发展

2.1加大“减负”力度对农民进行“减负”,不是单纯的政府承诺,这需要在法律上进行约束,建立公开、透明的税收征管体系,规范农民的合理税费,并从法律上严保其执行力度。对农民减轻税费,这对刺激林业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好的效果,林农的负担轻了,必定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林业生产当中,对林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加大林业税收调控我国在林业税收调控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加大林业税收的调控力度,从而增加林业的资金投入,在林业税收上,对于生产原材料的农民这部分税收要进行减负,在消费环节加收消费税,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者对森林的培育。

3改进采伐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和服务

3.1按照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合理的采伐经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缺乏,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我国政府通过保持相应的森林面积的方法来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从而达到保持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农户木材收入预期相结合目标实行的采伐管理,是以采伐蓄积尧木材生产计划等多环节的复杂管理性办法,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经营,是消极的管理办法,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投入。应加快改革步伐,实行以面积采伐管理为核心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森林采伐。使农户的木材收入预期目标与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结合起来。

3.3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与森林认证相结合,以动态管理为内容,强化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实行采伐管理内容公开,批准条件和程序公开,加大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同时,强化造林更新监督,促进营林发展,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可首先对法人实体和乡村林场、合作林场,包括股份合作制林场、民间林业协会、林农协会等法人和组织采取这种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采伐管理,也有利于发育具有经济实质意义的林业经营主体。

4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工程区农民放弃了木材、粮食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农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一是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倾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规范补偿办法,建立多种补偿渠道,使农民直接受益,调动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扶持发展替代产业,解决林业资源产地经济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三是国家要从制度上解决现有不合理的林业经济机制,即生态破坏者既不必承担责任又得利,而生态保护和发展者既不得利又要承担造林管护成本支出。建立绿色GDP的核算体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要逐渐形成使高收入向高资源消耗人群支付生态补偿费的制度。如国家用出卖碳权的收入来补助林业经营者造林和森林管护,就是建立在利益均衡机制上的生态补偿制度。

5结语

第5篇:农林经济发展范文

 

从图中可以看出,“十二五”计划中上林县2015年的预计指标接近30亿元;2020年,农业总产值能够超过40亿;到了2030年,此数值可达120亿。按同样办法,依据以上所有回归模型,对各分项产值、农民纯收入以及消费性支出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仅供参考:

展望未来几十年,农业经济运行和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虽然没有消除,但是不利条件理应减少,农业对整体经济的基础作用更加巩固。按既定计划实施农业政策和发展方针,能够保证“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顺利进行与实现,完成以农稳县的战略目的。

(二)未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

1.根据国家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粮食库存清查结果,粮食库存充裕,为粮食价格稳定奠定了基础。粮食价格水平在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决定作用。受到国家调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2010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上林县农业经济仍然要保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推广超级稻等优良品种,扩大优质米种植面积,确保粮食总产量增长。

2.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发展糖蔗、桑蚕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猪、肉牛、淡水鱼以及黑山羊、蛙等特色养殖,着力打造生态特色养殖区,培养养殖示范户,推动水产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油茶种植,推进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工程建设,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和品质,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力争农业综合开发取得实质性突破,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三)全县农村经济工作展望

在向着“十二五”事业规划目的起步之时,上林县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1.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兴水利、大种树、优生态、强基础、惠民生、促发展”主题活动。继续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抓好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农田水利、人饮、沼气等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新农村和生态家园建设。全力实施“减贫脱困工程”,全面完成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第6篇:农林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林下经济; 农民: 增收致富

    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南乐县紧紧围绕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果业等复合经济模式。目前我县发展林下经济近3.2万亩,其中,林牧2.2万亩,林菌0.5万亩,林药0.2万亩,林菜0.2万亩,其他0.1万亩。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1 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  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1.2 资金制约因素大  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初期就受到限制,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1.3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缺乏专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有等待收购者上门或零售,效益得不到保障。

    1.4 管理水平低  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养殖方面,养殖户大多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5 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  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2 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根据“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原则,我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在:

    2.1 气候优势  我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光辐射值高,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2.2 林地空间优势  目前,全县林地面积4万亩,其中适合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3.2万亩,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随着上级部门对林业种植的重视程度及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林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贡献率也日益凸显出来,林地优势更加明显。

    2.3 政策优势  近几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并把它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决定每年拿100~200万元,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并提出“百万亩速生林林下经济基地”的建设目标,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以此夯实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资基础。南乐县为抓好林下经济发展,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县林业局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县政府明确表示,对发展林下经济达到一定规模的乡镇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

    2.4 效益优势  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综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调查,近几年,濮阳市五县二区结合各自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林下经济的不同模式,如南乐县张果屯乡的林鹅模式,亩养鹅1000只,一年养四茬,亩年效益可达2万余元,近德古乡的林下种植双孢菇,每亩林地有效种植面积300 ㎡,全年按3茬计算,每亩纯收入1.5万元,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取得了显着的效益。

    3 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南乐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2 培育龙头企业,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3.3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适销对路的林下经济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林地发展规划。根据农业企业和产品市场情况,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建设重点,把规划做得科学合理。

第7篇:农林经济发展范文

一、前言

由于历史上对森林的砍伐和破坏,我国现在是一个森林覆盖率十分低的国家。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如建造三北防护林等,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但我国少林的局面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最近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出现的雾霾天气足以说明这一点。不仅如此,我国自然资源对人民生产生活的支持力也越来越下降,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了。环境问题不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而且使经济难以持续发展。

在此情况下,大量植树造林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我国森林一般分布在山区,这些地区往往是经济十分贫困落后的地区,再加上管理不善,人民为了生存往往滥砍滥伐,甚至是掠夺性砍伐,只伐不种,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经济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经营、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要探索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道路,要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

二、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演变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结合的发展模式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包括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林业经济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又称为森林工业阶段,以提供林木为主,很多森林就是在这一阶段遭到破坏的。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10年,这一阶段人们看到了本文由收集整理滥砍滥伐的恶果,开始痛定思痛,谋求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著名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纲要》,《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1998年对天然林开始进行保护,2000年重新定位了林业,2002年提出六大工程、五大转变,2007年开始建设现代林业。这些措施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又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三阶段从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明确指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建设、林业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和前面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提出的如出一辙。

三、我国林业经济经营管理存在的弊端

我国当前林业经济经营管理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影响着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构单一。

我国现在的林业生产采用的模式大部分还是粗放型、密集型生产,林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十分低,对原材料的利用率低,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

森林资源总量下降严重。

当前全球的森林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也是如此。本来我国的森林资源状况就堪忧:总面积不到世界的百分之四,森林蓄积率百分之三,人均森林面积占不到世界的百分之二十二,人均森林蓄积率更是低至世界的八分之一,我国森林覆盖率约是世界森林覆盖率的百分之六十。在如此堪忧的情况下,我国由于疏于管理,很多天然林木还是被乱砍滥伐,老林、老树的比例越来越小,在中幼林当中,人工林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这些人工林大部分只有一种树木,特别容易死亡。我国森林正处于低产期,而我国林业却还是低效益,这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害很大。

我国林业体制改革进程缓慢

我国对林业经营体制早就开始了改革,但进展十分缓慢。林业经营体制基本上还是处于传统经营模式阶段:产权和经营权不明确,职责不分明,政企不分,缺乏竞争的意识。另外,政府对林业的支持也不足,林业经济总体上还是处于弱势,用于林业的资金十分少。

四、通过改变经营管理来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兴林

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进行发展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林业经济的科技含量,这是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第一、在林业经营模式上进行科技创新。建立起的经营模式应该是效益为目的,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企业为主体。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利用现代化的科技与信息手段,推动林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精细化。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林业科研要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科研路线。林业方面的科研成果要用来指导林业生产,科研与生产建设绝不可脱节。鼓励林业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甚至独立或合作创办林业企业的形式,加快林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第三、加强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首先,改造传统的木材生产、加工、制造业,通过高新技术提高木材生产、加工、制造的技术含量,增加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和产品附加值,增强我国林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培育良种壮苗,并进行推广,改变森林树种的结构。再次,对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研究,完善对森林生态系

统的检测。

(二)鼓励发展生态产业

我国林业生产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利用市场机制是无法调节这一矛盾的:我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已经多年,但我国人口依旧在膨胀,而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却一直没变,生态系统依旧很脆弱。这些因素已经在越来越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鼓励发展生态产业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生态产业是基于科学的生态原理和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产业。生态产业既顾及了环境的承载力,又顾及了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生态产业往往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生产系统进行糅合,从而使能源可以多层次高效率的使用,使资源和环境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生态产业的企业通过控制两个生产系统的速度和稳度,实现生态负效益转化为生态正效益,变废为宝。应发展四个方面的生态产业。一是绿色食品。为市场提供各种无污染、原生态、少人为影响的瓜果以及以瓜果为原料的副食产品。这主要是针对林业中的果树林而言。二是生态城镇建设。充分利用本地的林业资源,发展能耗低、废物能够当地资源化的生态旅游村,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加强管理。三是对废弃地进行生态垦殖。在荒山、荒坡、矿区废弃地等未被开发或已经被破坏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利用一定的生态技术进行植树造林、种草,其后发展林业或牧业,然后进一步发展相应的庄园。四是建设生态旅游工程,既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有经济效益,一举多得。

(三)对林业经济在政策上给予宽松和优惠。

第8篇:农林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问题;对策;安徽舒城;柏林乡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20-01

农村合作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合作经济在柏林乡蓬勃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因此,必须研究对策,加以解决。

柏林乡位于安徽省舒城县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乡,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柏林乡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农户承包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柏林乡也出现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但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尚属新生事物,因此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为找准问题,寻找对策,笔者深入柏林乡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了解情况,与相关人员开展座谈。

1 柏林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柏林乡党委、政府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非常重视,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成立了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正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柏林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领导小组,各村民委员会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先后成立了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5个,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产值逾6 000万元,对柏林乡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 柏林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模式

近年来,柏林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成立了水稻协会、小麦协会、油菜协会、西瓜合作社、田藕合作社、弹簧业协会、林果业协会、家禽养殖业协会、羽毛业协会、花炮协会、葡萄协会等。纵观柏林乡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其组织形式而言,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农民自己组织。这种类型的组织会员数量不固定,他们由于种植同一类农产品或生产同一种产品,为了相互学习,加大竞争力,自发地联合在一起,成立“农产品+协会+基地”型。二是能人大户带动型。这种形式是以乡村能人为纽带,组成经济联合体,1户带10户,10户带100户。比如柏林乡石岗村的西瓜合作社,该村一农户从外地学得种植西瓜的先进技术,回乡转租了26.67 hm2农田种植西瓜,其种植的西瓜由于产量高、无籽、肉甜,在当地名气很大,并带动本村及附近几个村皆种植无籽西瓜,创出了石岗西瓜这一品牌,创办了“能人大户+协会+基地+农户模式”的专业合作社。三是由乡村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的类型。即“乡涉农部门、村民委员会发起成立的部门(村民委员会)+协会+基地+农户”,如柏林乡羽毛业协会,即由乡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由各个体羽毛从业者组建[1-2]。

3 柏林乡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规模不大,总量少,入会会员少,辐射带动面小。二是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素质比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导致只能从事初级产品生产,利润低。三是资金不足,筹资手段有限,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是农民,经济实力不足,在经营过程中经常缺乏资金,但由于不是大企业、正规公司,加之无资产提供担保,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四是各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平衡,组织化程度也不相同。五是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制度也不健全,有的甚至未在民政部门登记。

4 促进柏林乡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宣传,扶持典型

乡党委、政府应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及内涵,让广大农民充分感受到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惠,扩大合作组织的知名度;通过树立发展成功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鼓励龙头企业,组织乡、村和能人建立行业协会,带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4.2 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乡、村应加强对农村能人、农民的培训教育,通过劳动部门开办的培训班,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并组织他们到大企业学习,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相关高校的联系,组织他们到高校学习或邀请专家来当地现场指导,多方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同时,将优秀的乡、村能人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吸纳到党组织中,吸收到村干部队伍中,鼓励他们积极上进,干成事业。加大对农村经济人才的挖掘工作,乡、村干部应注重发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人才[3-4]。

4.3 加强财政政策扶持

在财政税收政策上,乡党委政府应积极向上反映,尽力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纳入现行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坚决执行新增农业补贴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倾斜的政策。乡财政部门应采取直接奖励、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金融政策上,应号召由龙头企业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提供

担保,进一步推动、协调农村合作银行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

4.4 规范运行管理

应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客观规律,从建章立制入手,对已创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分类指导,促进规范发展。帮助合作组织制定章程,建立民主管理、利益分配、财务管理监督等制度和议事规则,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规范管理行为。制定约束机制和协会的自律公约,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提高行业信用度。发挥同业协调、行业诚信、规范市场、维护会员利益等作用,使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孟建国.着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3):115-117.

[2] 黄倩.浅议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5(5):19-21.

第9篇:农林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39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工程是优化生态环境的最直接、最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帮助偏远贫困山区的人民群众真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伴随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开展,广大群众干部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这也促使农业结构有着明显的改善和优化,间接提升了农民的收入。但是,近些年因退耕还林补助的相继到期,后续产业问题显得越发突出。对此,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阐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策略。

1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1.1文化程度偏低,其他产业发展能力较弱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最终形成一个贫困发展循环圈[1]。因为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再加上许多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这一现象也充分证明了当前农村地区的平均文化水平并不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向农村提供任何的帮助都显得非常局限,另外因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的缘故,导致许多村民对于新鲜事物的理解存在偏见,对于一些前期需要投入的产业认为无参与价值,导致在退耕还林之后,许多村民无其他产业可以参与,最终经济效益不断降低,从而呈现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1.2思想保守,很难取得突破

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许多的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小农意识,在思想观念方面落后,并且非常保守。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之下,许多的农民仍然坚持着一门一户的生产生活格局,导致许多农村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因为当前退耕还林的许多产业都属于团体性的产业,这样必然导致许多农村地区无法有效的开发产业,最终形成严重的经济发展阻碍[2]。另外,因为退耕还林开始时有政策方面的补助,导致一些群众习惯性形成了“等、靠、要”,突然因为补助政策到期,导致思维层面的惯性,最终无法突破保守思想,导致存在着严重的经济收益问题。

1.3资金的来源单一

我国政府所实行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大型、系统性工程,需要庞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基本保障,假设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便无法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我国退耕还林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导致人均占比并不高,再加上资金是由上至下进行分配,最终农户并不能获得充足的资金,这也导致许多想要创业的农户缺乏创业资金,再加上退耕还林之后补助有一定的时限,国家补助到期后导致大部分林农生活方面都存在困难,最终无法参与到各种后续产业当中。

2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具体对策

2.1加强教育建设,改变思想观念,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我国一直在针对农村地区的现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并且在退耕还林政策到期时也出台了一些持续性帮助的政策,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但就当前的实际状况而言,这一项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对此,需要充分展现土地的资源优势,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统一性协调原则,应用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性目的。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必须结合农村发展工程而定,需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而选择。例如,可以将退耕还林和林下种养殖相结合,推广林下养殖、种植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增加了林农的收入,同时还可以稳住民心。保住绿水青山,也就保住了金山银山。

2.2加强监督力度,让退耕还林落到实处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纸浆、木材等加工生产业,并为退耕还林之后的后续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撑。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大监督力度,尤其是在森林开发的合理管理当中,务必保障森林资源的可循环、持续性开发,而不是随意乱砍滥伐。另外,还可以选择适当的地段由政府主导建设相应的加工市场,提升林业副产品的销售途径,促使退耕之后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途径,并消除各种后顾之忧。政府还需要适当加大针对性的资金投入,而不是广泛性的普及补助,例如可以将资金投入到市场的开发以及建设当中,从而保障整个地区农业市场空间。

2.3理清思路,寻找后续产业切入点

针对贵州省各地实际情况,需要针对性的开展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工作。贵州省具备发展特色旅游的优势,所以各地可以结合当前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发展环境,大力推广特色果园、特色旅游区等经济项目,并借助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当地的退耕农户长远发展,加快后续产业发展效率。

3 Y语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寻找问题的本质与根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到真正的退耕还林,为参与退耕还林农户提供更多的商业机遇,从而真正推动我国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皓,王伟,朱永明,等.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河北省以保定市涞水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04):26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