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对于我国电子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进一步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而提出了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应用电子;电子技术;专业人才;人才培养

目前,随着我国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同时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地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改革,不断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素质。因此,本文首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如何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策略。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一)主要是以应用为主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来讲,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应用:一方面,在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还需要不断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使得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第二,在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人才培养的内容和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走入社会和企业。

(二)依赖于教师的素质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讲,对于教师的素质依赖性比较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参与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主体,而教师对于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讲解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对于教师的素质有着较强的依赖;第二,为了更好地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也需要从教师这一方面入手,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呢,不断地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策略运用到教学当中,从而能够真正提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三)人才培养内容更新比较快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来讲,其知识的更新速度比较快,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使得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当中;第二,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进程,同时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很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被提出并应用到教学当中,从而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多的模式选择,从而满足不同学校的不同需求。

二、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策略

(一)需要认识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需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和优化的重要性,为此可以做到一些几点:第一,为了更好地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可以对优化方案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更好地投身到优化的过程中;第二,相关学校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性,并且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相关条件,例如:方案优化的资金基础、师资队伍基础,还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出台等等,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进程。

(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需要教师不仅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而且在实践能力方面也需要非常突出。所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将这些能力更好地运用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第二,人才培养的学校也需要对教师的招聘工作进行严格的把关,对于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都给予进行严格的考核,从而能够不断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

为了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需要进一步体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断更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从而使得学校能够更好地从企业中了解到对人才的要求,更好地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定向地进行人才培养;第二,要不断创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而能够选择出适合学校或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三、小结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来讲,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因此,本文首先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如何优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策略。相信,随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断优化,能够更好地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合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泳竹,杨永,姚屏,等.应用技术型高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为例[J].大学教育,2015(6):135-137.

第2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物工程;培养方案;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成立的专业,包括生物化学工程、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并且首次将生物工程列为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门类中的一种,与化学工程、轻工等并列,对生物技术领域产业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2]。随着时展生物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主导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的推动力。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但近年大规模扩招和许多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限制,致使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资源紧张且师资薄弱,教学质量方面出现较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办学力不从心;(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许多高校又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一级学科,但却没有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从而导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现脱勾现象,对于生物工程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非常不利,为此应加快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建设,切实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种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3-5]。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比如现行生物工程专业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而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质的单位、有的到技术岗位、有的到本专业管理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这样的毕业生是无法满足上述这些不同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说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我院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认真总结专业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优化,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人才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作为根本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做到持续改进,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适应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着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对口人才。

1拓宽专业口径,制定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准确定位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紧密追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企业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重组现有专业,使生物工程专业更好的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另外要不断拓宽就业基础,着重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遵循“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调整结构,更新内容,精简学时,突出实践”的原则,并根据吉林化工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和意见,重新构建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主要特点是:(1)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特别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读期间,必须修满4个创新教育学分,否则不能毕业;(2)明确主干课程的同时重点建设实践教学环节;(3)拓宽专业口径,把注意力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学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大四学年重点进行实践环节教学。新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由此,我们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理化知识、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学会学习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掌握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而成为在该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1.2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分类人才(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培养要求

以“注重素质、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开拓创新”为教学指导思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培养素质高、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做了明确的要求。对于素质结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只有具备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研发和生产设计,才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科研开发。对于知识结构要求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才能熟练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注重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修订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

按照拓宽就业基础和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各门课程相互独立现象,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渗透也体现了上下游技术结合。设置的课程选择性更强,专业任意选修课由原来的14门增加至20门,并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大实验的重要性,设置了《基因工程综合实验》、《细胞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等综合大实验课程,并增加了《发酵工程课程设计》。增设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英语听力课。同时修订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并确定重点建设《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每门课程均设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组织课堂教学。另外,加强教材建设,制订“生物工程专业教材选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获奖教材、优秀教材、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中文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同时学院编写了生物类优秀教材推荐目录,供任课教师在征订教材时参考。

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生物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合理安排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建立一定的研发训练体系;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质量,贯彻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证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1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统筹安排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专业原来专业基础实验课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这样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重新构建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增加了综合和设计性实验。将所有实验课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两大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组织教学,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按照新思路,我们将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按基本技术、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个层次重新组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内容合理衔接,由易到难,避免重复;将实验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三大类,使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另外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学术讲座和Semi-nar形式的学术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前沿,从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建立“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实行“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即三个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通过“四个三”实践教学实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了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尊重教师科研背景,理论实验同步建设

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验教学。由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总体负责对应实验课程的建设,使之合理衔接,内容融汇贯通,从而促进了课程的整合和理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3.4技术方法合理综合,内容与科研、生产有机结合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基本技术不计学时学分,实行实验室开放性训练,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环节。结合“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为学生开出设计创新性实验。另外导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重新设计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的综合性大实验,通过学生再现科研成果可使学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须能够复现并且经得起推敲,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实现了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基础实验技能化、实验平台多元化、实验思维科研化、培养过程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4结束语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产品——人才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焦点,为此,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几专多能的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地探索改革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培养生物工程领域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凤杰,孙文敬,黄达明,钱静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29(4):142-144.

[2]潘志明,孙林,周福才,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实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268-269.

[3]江成英,刘晓兰,邹东恢,等.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6):118-120.

[4]张德华,江瑜,陈存武,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框架结构与教改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5):53-56.

第3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面向市场的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地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围绕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工学结合的模式。我们必须了解电子商务市场的人才需求以及变化趋势,把握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从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做到有的放矢。

1、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经过几年连续不断的专业调研我们认为河南地区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1.1产业政策对电子商务支持力度大。《郑州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中规划到2015年将基本形成电子商务普及应用、保障体系健全、技术服务完善的发展新格局,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方式,大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100%,网上采购和销售比率分别达到60%和55%,重点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9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70%,企业网上支付比率达到40%,打造形成2到3家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成为全国电子商务应用先进城市。

1.2传统市场对电子商务认同度快速提升。南方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大量中小企业借助网络,通过类似阿里巴巴、淘宝等平台将产品快速低成本的销往国际和国内市场,南方的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认同度高,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旺盛。

近几年随着中部产业带承接产业转移,转移来较多的南方企业带来比较深刻的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以及大量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成功案例刺激,我省大量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同度快速提高,主要表现为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对企业电子商务投入力度加大。

1.3从事电子商务营销岗位多于从事设计岗位。近几年电子商务人才岗位需求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从事网络营销和网络服务的人才需求比例大增。

1.4多面手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竞争力极强。目前中小企业岗位职能设置比较宽泛,企业希望一个电子商务人才能够解决运营中的所有问题如:网页修改、图片处理、简单flash广告制作、网络维护、服务器管理、网络推广等,甚至还包括单位电脑的重装、网络管理等工作。因此具有多面手和较强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深受企业青睐。

2、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趋势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每年30-40人的毕业规模,学生初次就业岗位分布比较分散。除去少量同学进行专升本极个别同学进入事业单位以外,剩余同学都进入企业工作。约有20%左右的同学(主要是女同学)从事办公室文员等企业内部岗位工作,约有40%同学到企业中从事传统的营销工作,约有40%同学从事和电子商务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工作,主要集中在网络营销、企业淘宝网店经营、企业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客服等岗位,仅有少量同学从事网站设计制作或者网络编程等工作。

从就业趋势来看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的同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围绕企业电子商务服务服务的职位。符合我们对河南省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调研结果。

3、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目标及途径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逐步建立项目驱动的任务化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将课程体系进行结构重组,围绕具体的任务组织课程结构,使学生学习的不仅是简单的知识而是处理具体问题的工作能力。例如:整合Photoshop、网页制作、Flash制作、Dreamweaver等课程,围绕网店装修这一任务进行教学,将以上课程知识点进行衔接,形成平面设计这一课程,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将能够胜任企业在网络平台开店的工作需求。在今后的人才方案改革中将逐步以网站架设为任务整合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程序设计、网站建设等课程。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化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3.2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推进2+1教学模式。分析省内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结合我专业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掌握熟练应用电子商务体系能力的学生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要大力加强学生实际动手练习的能力,自2012级教学计划我专业就将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转化为2+1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熟练解决各种常见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

3.3发挥专业特色构建依托网络特点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校人才培养重要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能够解决学生在学校所无法获得的岗位培训,企业资源支持。电子商务专业和其他专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岗位主要依托于互联网,而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例如:学生可以很方便的在淘宝上建立自己的店铺,和淘宝上几百万小店铺主一样经营和管理店铺。我们和淘宝已经实质上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对各类电子商务网站的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掌握网络支付、网络安全、网络宣传等能力、可以了解各类电子商务网站的业务流程,通过注册各类会员学生可以掌握不同电子商务企业的后台管理。因此从广义角度来讲电子商务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极大的先天优势。我们在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时候要充分的认识到网络资源的优势,利用好网络平台为专业服务。

3.4实验实训室建设设想。传统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实训室一般都是机房+互联网+相应软件(网络模拟软件、开发工具、数据库等)。在我校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今天,这样配置的实验室和实训室已经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需要。新的实训室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借助网络接入系统进行实验或查找资料。

(2)每位学生有自己的网络实验平台、可以安装网络操作系统、配置服务器、数据库、调试网站等功能。

第4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7902

国家教育改革明确规定,现代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中等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目前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号召,提出了构建科学的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开发,通过共同组织和实施教学计划,更好的完善中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在中高职衔接的实践过程中,合理的编制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整个专业的衔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中高职衔接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职业教育的类型,涵盖了中高职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基本相同的社会职业角色和职业服务方向。同时对于系统的培养条件和基础,也都具备。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是不同层次的同类型的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和功能,差别都非常显著。在对中高职衔接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施和制定时,应对人才系统的培养规律进行遵循。通过对系统所具有的特性,如有序性和整体性的运用,采用系统的方法和思想,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确定,使中高职衔接的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既能实现培养目标,同时又与职业教育要求相符合。

总体而言,能促进个体化发展需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适合中高职教育经管类专业的特点,是对中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其人才培养需要涵盖以下几个特征:

(1)从本质上讲,经管类专业人才应具有实际应用能力,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有关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

(2)从规格上讲,经管类人才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专业的手段和方法,以及扎实的理论知识。

(3)从职业上讲,经管类培养的是管理群体的运行者和操作群体的管理者。

(4)从行为来说,经管类专业培养不是具有机械模仿能力的劳动者,而是具备创造性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综上所述,中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备全面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即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同时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人才。

2 编制中高职衔接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2.1 职业能力的层次性原则

职业能力的层次性原则是对培养目标进行确定时,需要遵循的。具有不同职业能力的层次性,是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而中高职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基础,就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进行明确的依据。

2.2 可持续发展与就业导向并重的原则

该原则是对课程体系进行开发时,需要遵循的。以就业为导向,是中高职教育的方针。因此,在对课程体系进行开发时,需要立足于学生核心就业岗位,对初次就业所需给予最好的满足。而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还需要充分考虑职业生涯,在开始通识课程的同时拓展课程,并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同时,将职业资格要求的门槛进一步提高,通过一些岗位特定能力课程的开设,更好的完善学生的人格和智力。满足学生岗位变动和升迁所需,使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3 适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对理论教学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在课程设置时,突出操作技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中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其理论教学是依据适度性标准来安排的,而并非是依据由浅入深的程序进行组织的。而高职教育的属性,决定了要对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技能的运用同时注重,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

2.4 进阶性原则

该原则是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在中职教育中,对训练学生的单项技能比较重视,但却不重视培养学生处理复杂经济业务的能力。所以,在对中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设计时,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单项到多项的设计实训项目。组织实训课程应由训练单项能力转化为多项能力的训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巩固中高职教育成效,对学生在特定的工作情境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3 中高职衔接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3.1 对中高职的能力差异进行明确

分析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明确中高职能力差异所在,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构建,有效衔接中高职课程体系。对中高职层次进行体现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教育功能的差别。集中体现在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及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若中职要求的是单一的技能,那么高职要求的就是一种综合和全面的程度。中职对应的是一个点,高职对应的是一个面。所以针对经管类专业而言,高职阶段重点培养的特定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综合能力”。

3.2 对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在中高职有效衔接中,构建课程体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构建课程体系的主体,是对构建方式、原则和逻辑起点进行构建。和其他学科逻辑相区别的是,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工作任务、过程和岗位,并非完全是依据知识体系,而是在基于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中高职的层次差别进行考虑,依据可持续发展和就业导向并重的原则,促进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并更好的完善人格,使所实施的课程体系能对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立足于中高职课程内涵和能力差异,归纳出经管类课程衔接的主要接口:一是对通识课程的学习进行强化;二是在通用课程能力的基础上,合理的向外延展中职课程;三是以核心就业岗位所需课程为基础,并且增加相关的课程,满足升迁岗位;四是对个性化的课程进行设置,使学生能对利于自身发展的个性化课程进行选择。

3.3 加强通识教育

为了增强学生发展后劲,提高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和文化素质,应对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并设计相应的培养策略。引导中职学生对通识类课程进行学习,将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即可规避对专业课程的重复学习,同时,又能提高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高职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

3.4 构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是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分制框架进行构建,在课程开发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工学结合的教育内涵。同时,对“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此平台是由专业平台课程、经管类平台课程、公共平台课程三个具有不同层次,而又层层递进、相互联系的平台构成。为了能更好的呈现学生的专业能力的特殊要求和个性需求,设置课程属性不仅包括必修课,同时还要有限选课、选修课,通过老师的有效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选择性。

对平台的共性要求,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能对人才的基本规格给予保障。公共平台课程能够对中高职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素质、掌握的技能和应该掌握的知识进行体现。经管类平台课程是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基本规格的共性要求提供保障。模块是对不同岗位群和职业岗位的个别需求进行体现,由彰显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实现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使学生能对某一专业的规律和基本规范更好的了解,是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的目标。能够提供该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为将来更好的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夯实基础。而专业方向课程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主要是将相关的专业知识,提供给该专业某一领域工作的学生。学生可立足于自身的专长、志向和兴趣,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进行选择,进而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专业。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对课程进行拓展的宗旨。对学生的个性需求给予满足,并且能够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中高职院校一般可提供的拓展课程在10门左右,只要求学生休完规定的学分。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前期阶段,学生可对经管类平台和公共平台课程进行学习,在后期阶段,对“志愿+考核”的原则进行遵循,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方向模块,通过对所学专业的选择,实现专业方向的二次分流。

综上所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师为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彰显,通过有机的结合专业教育、经管类教育和公共教育,对中高职教学中“够用和实用”的原则进行了遵循,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满足。

4 结语

在中高职经管类专业中,相比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中高职教育的对接途径,并对工学结合的教育进行了践行,充分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使中高职教育经管了专业的教育定位和教育属性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与中高职教育经管类专业教学的特点相符合,即促进了经管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中高职经管类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爱英.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第5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不同的专业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应该严格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其人才培养工作,否则培养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会出现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不完整现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以及专业发展与社会科技发展的紧密相关等特点,要求在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加以裁定,尤其要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市场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大都处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范围之内,本科教育中一般以“教育技术学”命名。相对于本科教育中对学科理论知识的侧重而言,高职、高专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在某些环节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也符合2000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其中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要针对实际需要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能够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生产活动的 “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必须与本科层次的“学科型”人才和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型”人才有所区别\[1\]。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作何定位,关系到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否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合理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的应用问题。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专科生的培养必须要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性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具备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具有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专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2\]。并且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利用及评价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思路

(一)课程设置要求

1.突出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应用性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同时,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相对其他学科而言也比较多。突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此外,为了保证学生知识能力得到系统性的保障和避免将来在就业过程中同班学生竞争同一个岗位的情况发生,应该适当根据社会和学生实际需要分方向进行培养,围绕不同专业方向特点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以便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发展个人的专业特长,将来在社会竞争中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和资本。

2.专业与特色相结合。在保证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大前提不变的基础上,各院校可以根据各自所处的地域不同,以及地方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适当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增加一些学生能够服务于地方性特色教育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培养。这样就更能体现出不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办学目的是为了更加实际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反映在学生专业能力要求上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而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及时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应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例如: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将来在中小学中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这样的职业角色,在课程设置环节应该多增加一些教学设计类的课程(综合活动课程设计)、保证每学期学生至少有一周的专业见习时间(包括中小学教育见习、摄影摄像见习、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见习等)。

4.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如今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科学技术发展迅捷、知识信息更新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上,应该反映知识科技信息的最前沿的内容,以便学生所学知识不至于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在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科技产品。因此,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应该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各门课程中相互交叉和重复的内容。其次,应该把相关领域内的最新理论、最新知识和最新研究方法都整合到专业教学内容当中,以便于学生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快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快速发展的特色。

5.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课程设置。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发展的原因,很多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而适当调整相关课程,使得其培养的学生在某些能力上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4\]。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必须考虑其专业课程能否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而进行必要的改革。

(二)课程设置结构

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基础素质平台、教师教育平台、专业素质课和综合实践等几个课程模块。基础素质平台课程模块下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师教育平台课程模块也下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素质模块同样下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选择和安排合适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这也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体的课程结构比例可以参照表1。

表1课程类别结构比例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在相关行业中从事的工作不同,对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也会有所改变,相应的专业能力结构不同与之对应的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具体见表2。

当然,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院校也可依据当地市场、行业工作实际需要和本小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师资情况对相应的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与变动。

表2工作性质与对应课程设置

三、立足地方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要求各地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各级各类学校、电视台、各类教育机构等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各地高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正因如此,一时间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同一个地区有几所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开办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但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上都是一模一样的,即不论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专科层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专科生,还是本科院校培养出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任何区别,更没有院校自身特色\[5\]。这便会导致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将来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同一专业之间竞争过于激烈的尴尬局面。因此各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立足于本地实际需求,培养社会实际需求的专科层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http:///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88&infoid=853,2008-5-14.

\[2\] 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5(9):3-8.

\[3\] 伍顺比,江玲.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7(8):16-19.

\[4\] 齐宇歆.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150-153.

\[5\] 刘和海,马水红,张新明.教育技术学的本土化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06-111.

Research on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LA Guo-qing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Shiyan 442000, China)

第6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本着该原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本方案立足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我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结合我省旅游资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二、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中高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依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优化,兼顾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语文、中国历史常识、音乐等公共课,以及旅游概论、管理学、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三、以“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及内容

要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因此,只有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才能确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形成知识、技能、应用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首先坚持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其次,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2+3”培养方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第7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 方案 计算机通信

高职计算机通信专业主要服务于电信、移动互联网等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移动通信网基本技术、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园区网管理和网站建设的能力,能从事电信、互联网公司设备维护、网络管理、移动互联网开发以及电信增值业务工作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技术型和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一、培养理念

高职计算机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开放合作。

(一)开放

所谓“开放”,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去学习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开放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和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框架,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的开放。

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要包含全部知识点,并有机融合,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根据需要超出课程标准,甚至可以涉及其它学科的知识点。同时,教学内容的设置还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经验选择不同的题目,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发展。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开放。开放式教学改变了以往照搬书本的方法和死记硬背的做法,不再局限于理论指导实践的常规方法,更多地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法、实物演示法,并结合计算机、课件、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把问题放入项目中,寓教于乐,将课本中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以最直观、形象、简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熟练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学中做、做中学”。

考核方式的开放。开放式教学需要开放的考核方式,需要改掉“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考试内容多样化和方式灵活化。考核内容不要过于侧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免学生丧失了创造力,在评价时不仅要注重过程细节的考核,更要看到结果的考核。

(二)合作

外部合作。外部合作可以是校企合作,或是校校合作。首先组建由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针对企业专业岗位群、岗位任务和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确定人才的结构、数量和质量的总体需求,引进企业行业标准和教育资源,共同开发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紧贴市场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

内部合作。内部的合作主要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参与、点拨、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式的开展学习活动,小组成员或小组之间互相配合,以实现合作小组的所有成员共同发展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更容易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和健康个性的养成。

二、培养模式

高职计算机通信专业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理念

根据计算机通信专业将来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召开专家访谈会,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

(二)“三位一体,三方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学校(实训室)、校办公司(工作室)与合作企业(校外公司)三方合作,如图下图所示:两个支撑(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校办公司(工作室)、合作企业(校外公司);一个基本点(三角形的顶角):学校(实训室);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三角形中间的园):学生(职业人)。

(三)注重学生的职业化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化是指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而职业化管理,就是某一行业依照其特有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实施各项管理。具体讲包括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三个部分内容。其中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

(四)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校内实践与校外顶岗实习一体化规划,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计算机通信工程认证培训,学生赴通信硬件生产企业、计算机通信应用开发公司等顶岗实习,多层面实现工学结合。整个课程体系面向计算机通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的模块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式、项目管理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做结合,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职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及专业核心课程配置

第8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国外关于眼视光技术具有非常清晰的分工,主要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医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有效防治眼病。第二部分在视光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眼视觉的健康,负责验光配镜。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当中,出现视光学院和视光系的时间较早,其发展已经过一百多年,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拥有一定的规模,相当于医学院。视光学专业的学制主要以4+3 为主,也就是学习医学基础课、光学基础课、视光学专业等课程一般是利用四年的时间。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经典光学、几何光学、眼科光学、视光学理论与方法、视功能检测与诊断、眼科疾病、双眼视力、低视力学、视力矫正、环境视光学、接触镜等。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一般情况下利用三年的时间。在达到学习要求取得光学博士后,还不能达到视光学工作的标准,还需参加国家关于视光师职业资格考核,只有达到合格后取得有关证书后才行。

当前,很多人都拥有视光师职业资格,可以从事视光师工作,美国视光师与人口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1 000∶1,澳大利亚则达到了1 2 7 5 0 ∶ 1 , 眼光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提出的是,视光学院和视光系学习的课程不包括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特别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毕业资格,但没有处方权,在治疗疾病时无能为力。

2 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为不能全面分析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分布情况、企业需求情况,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是采用工学结合的做法,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依然应用传统学习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当中,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与职业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不完善。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1 眼镜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眼镜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当中,眼镜产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突破了17%。有关专家认为,眼镜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需得到较快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量,专家认为二者平均每年增长率都将突破11%和12%, 在国内主要产区将会涌现大量的生产企业, 年产值也会得到大幅提高,将会突破一亿元,在大量中心城市会涌现数以千计的销售连锁企业,估计一些优秀企业每年销售额将突破一亿元。在眼镜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求拥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如依据国际标准程序开展全面验光配镜技术、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加工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应用视光仪器技术、眼科检查与治疗技术、修理眼镜技术等。

3.2 职业岗位

对眼视光技术人才的要求, 可以从事眼科检查、检查视功能、验光、配镜、检查测量、修理、设计配戴等工作,具备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可以从事销售眼镜和管理工作。对应于眼镜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位有二种:第一,眼镜验光职位,主要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五个级别。第二,眼镜定配工职位,主要内容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

4 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在培养专业人才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搞好课程建设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针对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讲求实用性。再有,在设置课程时还需考虑到培养人才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

4.1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

认真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建设较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线,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产业发展情况、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情况、企业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如何学习、学校拥有师资力量如何、教学实训设备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等内容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排列与组合专业课程的目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取得行业与企业的支持,以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创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时展相适应,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学习当前世界上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4.2 课程体系结构模式

建设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也就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决定性影响。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主要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依靠通用课程、传授专业技术、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要意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利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4.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实习课程体系

在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标准要以培养较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学习过程中应用验光配镜技师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依靠工作过程建设实训与实习课程,在充分研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实训项目、设置实训项目,利用现场模拟与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讲求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在实训基地开展专业理论学习,依托项目发展、保证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要求理论学习时间与实践时间达到平衡,生产性实训时间应在全部实践时间中占到80%以上。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全面结合应用校内理论考核、利用实训基地考核实践能力、企业顶岗实习、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做法。

5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实训内涵建设

第9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39

1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

根据2016-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5年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37.90万辆,同比增长4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14.28万辆,同比增长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6.36万辆,同比增长3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14.79万辆,同比增长8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2.46万辆,同比增长79%。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基本历经了近10年的时间,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主要的三大电子技术即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方面都取得重大进步,2014年全国共生产8.39万辆新能源汽车,建成723座充电站、2.8万个充电桩。201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76223辆,销售72711辆,同比分别增长2.5倍和2.4倍。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公认的解决环境污染与能源压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相对与国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应该在资源、技术及配套设施方面加强,例如在燃料电池汽车用发动机上,国内功率35-50kW明@低于国际水平的90-100kW。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稳步推进中,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已经有很多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与高等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研发,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考验。

2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业知识,具备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的调试和检修、车辆性能的检测,对于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融合方面还有较大的欠缺,这缩小了学生就业的范围,违背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

传统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培养方向、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比如以往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单一从事汽车等各类机动车电子产品,显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课程体系方面,传统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基本不涉及新能源汽车知识内容,当前我们所需要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要面向传统汽车电子产品相关领域,也要面向新能源汽车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课程体系需要配合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培养方向定位改革。

3汽车电子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措施

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特点主要面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及汽车应用后市场,从事新能源汽车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充电桩检测与维护、汽车配件与物流等相关工作,而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传统汽车技术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内容知识,我们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中体现出来。

3.1结合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有更强的学习、适应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学生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外,我们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创新的培养,即授之以渔。学生需要对自己以后从事的岗位有明确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的兴趣,是使学生未来能够进一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知识还了解甚少,说起某些国产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还嗤之以鼻,因此,让学生认识国产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对其他国家的优势所在有很大必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要激发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憧憬,要满足学生在今后岗位对知识的要求,又要符合当下新能源汽车技术对学生能力的需要。

3.2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电子职业岗位群知识要求的深入分析,对于目前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从业情况来看,一部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人员,他们要求对电机及电机控制技术、电池及电池管理技术、整车控制技术等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一部分成为汽车检测维修售后人员,他们需要对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知,了解汽车油改气的原理。对于另一部分成为汽车销售人员来说,他们需要熟知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新性能新指标,对各种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情况及特性有所了解。针对汽车电子技术就业岗位的要求,我们来设置专业课程。以汽车电子技术为例进行分析,高职院校的新能源汽车维修培养计划需要包括:相关机械图纸认知、汽车零部件结构的拆卸组装、电气设备常识、电机构造及维修等方面,此外对混合动力车的结构、工作原理、营销等需要具有一定的常识了解。对相关行业典型知识理论进行符合教学进度的施教,对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课程进行由简至难的过程施教,课程学习计划中需要对学习目标、内容、进度进行综合分析考虑。

4结论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以就业为导向,与汽车产业发展与时俱进,结合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培养出符合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汽车电子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苟春梅,吴民.浅析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