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专业人才的培养精选(九篇)

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1篇: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核心,必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各国都已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战略选择,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在我国推进电子商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近些年来反应迅速,不仅成立了电子商务行业协会,还将“以传统企业为核心,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应用,夯实电子商务基础”确定为新一轮电子商务的发展重点。

上海目前约有2.5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电子商务,根据保守估计,至少需要20万名左右通晓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企业中来。新的市场需求,已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的新要求:社会急需大量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精通商务管理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从业人才。

二、 培养具有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合格人才的几点做法

1. 确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商务技术的迅猛发展常常使人具有今非昔比、时过境迁之感。为了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我们确立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学习计算机网络、工商管理以及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掌握现代计算机网络、管理科学与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大型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能力,适应网络经济时代、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对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的需要,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现代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现代经济商务管理的高级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2. 构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知识培养方面:坚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有机结合。如基础知识包括数学、外语、电子商务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理论等;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理论与技术、管理理论、专业新技术动向等;应用领域知识包括了电子商务工程性知识、电子商务的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大型网络信息系统集成等;人文社科知识则涉及到多学科间关联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等。通过加强基础教学,从概念、思路、技术、技巧多方面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强化实践和应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能力培养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①分析能力,如学习、抽象、分析、推理、综合、掌握、描述、论证等方面的基础能力。②动手能力,如掌握技能、技巧、实践、编程、操作、设计、应用等能力。③创新能力,提倡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参加各类竞赛,教师在这些活动中给予适当的指导,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发现、思考、创新和创造能力。④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提高独立获取知识、跟踪新技术、研究应用知识的能力。⑤活动能力,加强外语、表达、交际、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社会活动能力。

素质培养方面:配合学主管理,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方面的培养。在思想素质上,提倡有道德、有爱心、敬业精神和遵纪守法。在业务素质上,鼓励学生具有知识面广、视野广阔、能够合作工作、创新协作、具有钻研精神的人。在文化素质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外语、锻炼文学写作、扩充社会知识。在身体素质方面,要求学生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体格和正常的心理素质,具有处于逆境中的承受能力。

(2)宽口径多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为了形成一个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努力使人才培养具有复合性、开拓性的特点。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他们今后发展的需要,必须认真考虑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重在拓宽专业口径和业务基础,并特别注重学科的整体性以及应用性。为此,我们在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上,把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除了要求学生能较深入地掌握一定的电子商务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外,适当设置一些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课程,特别强化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电子商务技术应用的不断要求。

(3)形成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总量在不断地增加,知识陈旧和淘汰率较高,因此,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已成为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比较注意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挑战,尽量地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能比较主动地适应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具体的做法是:

① 通过与国内其他高校合作、交流,及时了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动态,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丰富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② 通过教材建设和师资定期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任课教师及时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动态,努力使专业教育能适应技术的发展需求。

3. 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学科的特点,我们确定了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即重视基础,理工交叉,强化实践,综合培养为主、分流培养为辅,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要按照人才培养内涵发展模式的要求,从电子商务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出发,认真分析和整体上把握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特点、内在规律及其对专业教学的影响,按照学科知识组织的层次结构和分类科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优化专业的知识结构,重视基础教学,强化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我们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确定主干课程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程的教育与教学进行了讨论,确定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商务安全、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企业级程序开发、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电子商务项目开发等。

(2)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的技术特点,我们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注意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

① 注意计算机、商务、管理三方面的知识搭配、跨学科内容的交叉和安排,以求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专业知识体系,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根据大类招生的需求,在头两年的教学安排上,课程设计体基本上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同,满足了大类招生,两年后分流的需求。

② 在宽广的知识结构框架内,实行模块教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模块使学生能系统地、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进入高年级后,专业课模块确保了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深刻认识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实现技术。

③ 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实验组织在一个教学计划当中,培养学生编程能力和系统设计、分析能力。我们在课程体系中,给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了实验内容,通过“开”、“闭”的各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注重基础和应用能力。另外,设置了商务调查实习和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使学生能够亲身接触社会,独立完成系统的、高难度的、大训练量的综合课程设计,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精选教学内容,优化专业的知识结构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我们的具体做法有:注意计算机、商务、管理三方面的知识的合理搭配,跨学科内容的交叉和安排;面向应用,拓宽基础知识面;跟踪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课程;规定了人文科学方面课程的应修学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修养。

4. 机构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于2005年成立了电子商务系。目前,该系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2人。在这些教师中,在读博士2人,硕士2人,在读硕士4人,其中计算机类硕士5人,经济管理类硕士1人;获得MBA学位1人。所有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较强地专业知识和系统开发能力。

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先后引进了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教师,壮大了专业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采用送出去进修、学习的方式,对现有电子商务系的教师进行多次的业务课程培训,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

5. 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非常重视,为该专业的实验教学构建了较好的实验环境。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验环境如下:

(1)根据学校实验室建设规划,现已申请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计划投资300万,第一期建设资金60万已到位。新的实验室不仅配备先进的网络和计算机设备,而且将不断增加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模拟实验,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提供良好的场地和环境。 正在申报一期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Internet/Intranet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平台。

(2)学校实训中心拥有700多台P4高档微机和相应的网络环境,实现了“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先进局域网系统,可以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比较完善的专业课程的实验条件。

(3)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现有计算机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实验室等拥有5台以上服务器、多套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300多台高档微机、40套微机原理实验箱、40套数字电路与脉冲电路实验箱,这些实验设备基本满足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验需求。

三、 校企联手,产学研一体,共同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隶属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04年,与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和IBM公司合作,培养新型的一专多能应用技术人才。目前,我们将IBM的课程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相整合,形成了极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IBM考核可获得“IBM电子商务工程师全球认证”和“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的电子商务工程师”证书,并由IBM公司负责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实习机会,并由IBM公司和上海市信息委推荐15% 学生就业单位(IBM公司、宝信软件等大公司),优秀学生还能获得由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和IBM公司颁发的奖学金。

我们还与IBM企业合作形成一个产学研合作的教学、实习基地,已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每年都有80多名本专科生到那里实习,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和实验、实习的人才培养环境。

第2篇: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开发 人才培养 机制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结果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组织或经济单位失去了人才的支撑,不仅意味着失去了核心竞争力的主体,更表明该组织或单位已丧失了成长的根本动力。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艰难,加之“良禽择木而栖”的风险,使部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态度或如“叶公好龙”或如“进退维谷”,终究是陷入“落花有情,流水无意”的“反目成仇”。因此,如何利用某种机制的内在规律和自发作用来吸引、培养并留住人才,便成为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课题。

一、“435”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机理

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减弱表明我国已开始进入以科技提升附加值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时代。因此以系统学理论为依据,打破传统的线性培养方式,在五个体系的诱导、驱动和支持下,结合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特点,树立人才强企的指导思想,形成以体系建设为基础,三支队伍建设推动四个梯次人才培养的传导式长效机制,不仅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更是资本运营的途径之一。

二、“435”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内容

1.着力培育富有特质的四个梯次人才

(1)统筹型人才:是指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具有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有独立、准确的企业发展见解和统筹思考的管理人才。组织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项目管理、挂职交流、参与决策的形式,从组织层面进行培养。(2)研究型人才:是指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对某个企业短缺专业或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取得或能够取得技术、技能突破,忠诚于企业的专业人才,应本着学术自由的原则,以人员委培、项目委托直至参与决策、监督执行的方式,从专业层面进行培养。(3)应用型人才:是指动手能力较强,熟练掌握本企业现有成熟技术、技能诀窍,并在新技术、技能应用表现方面出较大接纳能力的技能人才。应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采用人员集训、交流指导、工法制定直至工艺决策的形式,从技能层面进行培养。(4)推广型人才:是指有发展意向,且在某个专业技能领域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勤于钻研的后备人才,本着帮扶代促的原则,以导师带徒、项目参与、项目执行的形式,从综合层面进行培养。

2.努力建设成长性的三支队伍

坚持树立“大人才”观念,把管理、专业、技能三支队伍建设的核心定位于管理以合同为中心,专业以资质为标准,技能以个人为突破。围绕人力资源整体优化方案,实现企业资本运营的长期目标。

具体来说:

(1)管理的本质是对公共资源与公共利益的分配和平衡。因此,管理团队自身的平衡以及为管理而进行的分配,不仅考验管理的灵活度,更考察管理的严谨度。以合同为中心的管理队伍建设就是要围绕合同管理,以管理幅度内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法规、标准、管理理论、工具或惯例学习为内容,在分段培养的中积累人财物、产供销之间乃至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平衡知识。(2)专业的核心是逻辑,而逻辑是排他的。因此,实现专业团队中的逻辑冲突与管理目标的统一是专业队伍建设的目标。以资质为标准的专业队伍建设就是要围绕专业提升,以合同范畴内的法规、标准、为基础,以专业知识和资质提升为内容,在分段培养中不断进行新工艺、新工法、新材料、新技术的吸纳、开发和积累。(3)技能的实质是诀窍,而诀窍是非公开的。因此,技能团队中个体诀窍的开发运用与诀窍群体组合,不仅是实体性队伍建设的核心,更是管理与专业队伍建设的支撑。以个人为突破的技能队伍建设就是要围绕技术诀窍,以企业现有技术的的研修和积累为基础,以新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提炼为内容,在分段培养中进行应用能力、创新思维的强化和总结。

3.全力构建驱动、支持人才培养机制运行的五个体系

(1)路径清晰的晋升体系。其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发展空间,驱动成才并留住人才。因此,清晰的路径是强调晋升的业绩与程序,而绝非“论资排辈”或“按部就班”。(2)活泼稳定的组织体系。其功能在于顺应企业发展战略并营造“安居乐业”的工作环境,引导成才方向和吸引人才。因此,保持效能优先且避免 “人人自危” 的地震式组织结构调整或“唯命是从”效果的人事变动,是实现发展战略和调节本企业工作节奏的有效方式。(3)层次简明的制度体系,其功能在于规范员工行为并调整员工间的工作关系。因此,明确行为目标且有效执行,进而逐步淡化复杂的人际关系,强化融和的工作关系是衡量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指标。(4)客观实用的评价体系,其功能在于以职位或岗位的能力要求为标准进行业绩、能力评估,畅通成才渠道。因此,无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任何职、岗内容之外附加指标都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指向性,进而成为通道障碍。(5)目标明确的培养体系。其功能在于从组织层面和专业层面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法。因此,分段培养,横向提升是为“量体裁衣”地提高培养实效,并让培养、被培养双方共享培养成果。而不是“循序渐进”。

三、“435”人才培养机制的难点与思考

1.一如五个体系的渐进养成,“435”人才培养机制的内在规律和自发作用也是缓释的。因此,以扬弃的完善避免“改朝换代”的推倒重来是机制健康运行难点和保障。

2.“大人才”观念下三支队伍建设成本的控制是机制成本的关键节点。“进退有度”,“有的放矢”的不断壮大能有效克制“暴风骤雨”般全员运动所带来的人工费用激增。

3.消除机制与外部环境交互过程中“随波逐流”所必然产生的负面作用,防止滴污浊清是“435”人才培养机制重塑“业务学习=职业进步;职业教育=部分福利”理念的难点。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理念必将随着社会进步和“435”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而深入地根植于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资本运营之中。

参考文献:

第3篇: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汽车行业 职业教育 一体化教学 校企合作德国汽车制造商协会(VDMA)公布的一项报告中说中国汽车产量在2008年就已经超越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汽车生产国。汽车产量的增长,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得汽车行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也极大地带动汽车制造、服务、营销、维修、检测等行业,这就使得市场对汽车专业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汽修行业人员素质低下、专业人才短缺等相关问题也迅速凸现出来。因此如何依据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汽车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只有培养出大量汽车专业人才能促进汽车行业的飞跃式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汽车职业教育现状,并结合作者三十年的汽车职业教育经验对汽车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策略。

1、一体化教学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同时教授给学生。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时要根据学校现有的汽车总成配件而定,有些不容易掌握的汽车拆卸会增加学生的畏惧感,因此要选择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进行简单的操作,再逐步开展复杂的拆卸。通过实物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所学技能,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要不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课时将学生分为4-6人的小组,一组一套工具。实操车间应设置发动机模块、电喷发动机模块、高级电器模块、普通电器模块、底盘普通模块、底盘高级模块、整车模块等,这些模块要实施专人专管,做到管什么设备就进行相关设备的实际操作课程,教师在这样的体制下就可以对自己所管理的实训设备有更详细的了解,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深入浅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实训。

2、注重教师形象和修养,关心学生成长

教师为人师表,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时不但要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注重自己的形象,加强个人修养。有优秀品质和良好修养的教师能给学生以信任感,而且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个合格老师更要关心学生的成长,要做到上课要提问,因为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由被动变听课变成主动听课。在教学过程要严格执行各种考核,达到优生能得到表彰,差生有人批评的效果。

3、校企合作促进教学

要鼓励学校开办校办企业,同时可以联系校外企业实现实验设备、检测设备、实操设备等的校企共享。办理汽修厂是学校创办企业的一种模式,把汽修厂办在学校中可造成一种修理基地的气氛,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修理厂的工具使用和对维修常识熟悉,而且可以使学生毕业后不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培训就可以直接融入到公司,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引进先进仪器,实施专业教学

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想培养高科技人才“一支粉笔,一本书”是不行的,修理工也不可能“一把钳子,一个手锤”走天下。培养的学生要满足市场需求,不但要学会传统的维修方法,还要学会运用各种先进检测工具。小到,量具的使用常识,大到四轮定位仪,解码器,汽车综合分析仪,示波器,尾气检测,学生都应该掌握。

5、引进具有先进技术的整车

汽车是一个整体,在将各部分进行分割教学之后,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整车维修检测教育。而汽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引进多种拥有先进技术的整车。引进具备电喷发动机,自动变速箱,GPS、BS、SR、AS巡航控制系统,动力液压转向系统,自动空调,防盗系统等具备现代化新技的整车进行教学。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不拆卸,摆放在实训车间,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通过教师的实地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先进设备的了解。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热情。

参考文献:

[1]詹波代淑娟.职业学校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 中国电力教育. 2010(27).

第4篇: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加拿大会议委员会20世纪就提出:个体为满足雇主和客户不断变化的要求、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报复和潜能二应具备的品质和胜任力。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获得工作、保持工作并在工作中发挥潜能、获得晋升的本领能力。它主要体现在以自身知识体系为基础、大学生实现自身就业理想、在工作环境及现实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国内学者陈勇博士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包括通用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1]。毋庸置疑,就业能力的物质载体是大学生个体本身。就业能力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是高等教育价值凝结的体现。高校是学生开始步入职业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由学习者转变为劳动者的加油站。但我国目前还尚无迹象表明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进行关注和培养。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积极、有效的职业导向,对在校大学生毕业即将面临的就业能力考验尚不敏感和重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意识欠缺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我国高校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体系的之间的供应与需求存在隔阂和错位。

二、关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目标

哈佛大学校长DerekBok曾经提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道义的思考;培养其公民意识;接受多元化生活;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为工作做好准备等。同样,对于高校来说,确定办学目标是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首要问题。从注重社会效益的直接还是间接效果来划分,可分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个种类;从注重经济效益来划分,又可将体育划分为公益性体育和商业性体育。结合以上对职业与专业的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目标应该主要定位为商业健身服务业及其相关产业培养专门型、应用型人才。当然,这仅仅是对目标“优先级”的思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谈到: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高校这个大平台谋求职业时素质最优化,以便于他能在接受基础性教育之上寻找职业的流动性和自主性。我们依据群众体育的内涵理所应当的应同样应关注其中公益型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市场。为什么要关注这个“优先级”的领域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前者的工作技能基本可以覆盖后者的工作技能。

三、关于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资源

确定完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目标以及其特定的市场之后,那么,办学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讨论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问题。有些人认为,社会体育专业是体育教育专业的“附属品”或“自然延伸”出来的专业。因此认为,一般体育院校的教育资源,包括设施设备、体育场馆、师资力量都是可以为社会体育专业所利用或借用的。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观察过商业健身服务业系统,我们会发现,在我国的所有体育院校(系)中,几乎没有与商业健身服务业一样或类似质量与规模的设施设备。我们的教师的师缘多从来自于体育院校自身,很少有人有在商业健身服务业服务或研究的经历,更没有在体育学和旅游学双重学业学习的经历。因此,这些教师可以教运动技能,不会教服务与管理技能。在这种师资力量条件下,学生专业能力缺失就成为必然。在专业教材建设方面,我们也非常落后,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材成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教材是一个普遍现象。没有专业教材,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知过程就会发生障碍。由此,我们应该理解,真正的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在我国还是任重道远。首先,需要我们认真关注师资培养问题,一定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培养师资,而不是在院校中培养师资,使我们的师资真正懂得社会体育专业,而不仅仅是懂一个运动项目。其二,认真制定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计划。这个计划要系统、要接近市场需求、要科学合理、要经济实惠。其三,教材建设要采用符合市场要求的教材,可以直接选用国外教材,也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加快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教材的建设。其四,要建立与市场接轨的教学实习实训的基地,这种基地也要与市场接轨,符合社会体育职业培养的基本要求。

四、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资质

目前社体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途径如下:一,直接在职业健身服务业工作;二,转体育教育专业进入教师行业就业;三,考公务员或进入其他企事业就业。在学生就业工作方面,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得到更多的相关资质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实际的职业岗位竞争过程中,同样工作水平的条件下,谁的专业资质证书多,谁就处于优势地位。例如,我国健身健美协会的教练员等级证书、中国健美操协会的教练员等级证书、中国营养协会的营养师等级证书以及普拉提教练员证书等等。正因为如此,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应该安排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与获得相关资质证书应该是接轨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出,大学的专业教育的优势,起到专业学习与就业一箭双雕。由于体育学院缺乏给学生提供各种社会承认的相关健身资质意识,因此我们目前在给学生提供社会资质认证与相关课程“一条龙”的就业引导服务。基于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我们在办学条件上应努力创造条件,转变观念,逐步完善各种资质的提供机制,使其成为课程体系中一环节。

五、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个人就业素质的培养

社会需要大学生毕业具备哪些个人主观素质?社体专业大学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通过“前程无忧”、“58同城”、“智联招聘”等人才招聘网搜索资料发现,用人单位所普遍重视的素质如下: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性、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等。而北京市人力资源部门于2014年对二百多家民营企业、企事业单位、部分高校等进行了一项专门调查,对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的大学生素质进行总结如下:过硬的专业技术基本功、良好的沟通本领、认同企业文化、工作热情强烈、有单位归属感、环境适应能力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以上给我们提供了正面的借鉴。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实践、实习、社团活动等),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迁移、发展与整合为切实的就业和长期职业发展的能力

第一,培养专业兴趣、提高专业技能。这是毋庸置疑的。有一技之长是前提。

第二,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通用能力包括人际交流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个人工作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团队和自我管理能力。通用能力是大学生应有的基础性、通用化的能力,是能在各种情境下适用的一般性的本领和能力。

第三,充分认识自我,做好科学的生涯规划。人力资源领域有诸多测量个体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气质类型和性格类型的心理学问卷和量表。它们能很好的帮助从业者或即将从业者深入分析自我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特质,充分认识自我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职业角色、目标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四,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心态决定态度。很多毕业生盲目追求职业报酬和待遇,往往忽略了就业心态的重要性,而盲目跟风。很多毕业生注重的是“月收入多少”、“怎样更好的晋升”等,心态极易浮躁和极端。现代用人单位很看重大学生能否调整心态、稳扎稳打、敬业持重,尤其是社会体育专业职业的分布职业,如健身俱乐部等。

第5篇: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摘要】社会需求决定专业培养方向,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传统培养

>> 高校文秘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基于CDIO理念的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析与技能竞赛相结合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结构 浅析高校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基于战略性新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对策 浅析高校光伏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能源动力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探讨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调查分析 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应用 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 专科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医学方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战洪仁,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4]蔡映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等工科人才培养回顾及评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第6篇: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一、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1、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的分歧尽管税收学专业的开设是教育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但理论界对我国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诟病不少。(1)目标定位不够合理。荆炜(2008)认为,我国高校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太高和职业化倾向。徐同文、房保俊(2012)认为,从培养目标来看,很多地方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还存在着认识上的模糊不清,既想要符合学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想同时兼顾高职高专人才的“应用型”要求,在学术型和应用型之间始终找不到切合点。(2)专业设置具有中国特色。吴金光、胡娟(2013)认为,在国外一般很少存在单独冠以税收学的专业,税收学通常是作为公共经济学下的一个研究领域,或者与法律,或者与会计融合在一起。刘洋(2012)认为,税收学专业是依托中国国情的特色专业,其人才培养要考虑学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定位。(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卢晓中(2011)认为,如何解决人才培养的“粗放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细化”之间的矛盾?企业生产和产业转型需要的“精细化”与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粗放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当前还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高校专业设置的宽口径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细化”这一似乎矛盾的现象。颇受欢迎的观点认为,研究型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重点培养学术型、创新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本科生教育为主,重点培养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型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当然,这一观点有待商榷。众所周知,我国的研究型大学通常是全国招生,中国教育质量区域差异很大,研究型大学同一个专业或者同一个班级内,生源的基础参差不齐是很正常的现象。人才培养毕竟不是流水线生产的产品,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因人而异。尽管如此,不同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还是应根据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依据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实际和生源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税收学专业而言,情况恐怕更加复杂。税收学是一门系统地反映税收理论、政策、制度和管理内容的学科。税收学在理论上是财政学的分支,既发展出了高深的税收理论,也以税法的形式存在大量税收制度。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可见,税收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视。税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和哲学问题,也许是最重要的政治问题。因此,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社会需要税收学研究型(理论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税收学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研究型(理论型)人才而言的,税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面向税务机关、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第一线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2、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一是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毋庸置疑,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既要为一定的社会形态提供政治服务,又要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具有更加鲜明的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双重属性。税收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牢固树立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主动拥抱全新技术革命和大数据时代。全新技术革命也称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全新技术革命带来生产组织方式、物流、区块链技术可能引发的电子货币、电子发票等变革,网络会计发展,社会对税收学人才的要求大大提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税务机关对税源监管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三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税体系建设的推进,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人才需求也会存在结构性差异。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电子商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人才需求结构以国际化和信息化为显著特征。据来自杭州201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税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急需办税专业人员的企业占15%,可以接收的占52%,暂时不需要的占33%。教育部等国家部委明确要求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国务院也要求高等院校“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无论是当前的形势还是实践都证明,作为地方院校,税收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税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

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构筑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1、税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税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税收学专业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浙江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学以致用”理念,加大会计类课程的开课力度,加强与法律课程的融合,重视实践教学,取得不俗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浙江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2、税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税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1)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不足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必然会造成课程体系设置失去明确的方向,不可避免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协调,学生应用能力缺乏必要的课程训练等。浙江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专业课程教学在整个大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偏小,尤其是实训类课程偏少。(2)教学质量监控存在不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以能力为导向,这就要求教学质量监控要从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学校考核向用人单位考核转变。目前,高等院校都实行“学评教”制度,从学生角度反映授课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水平,为教师和教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很多高等学校将“学评教”作为评判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挥棒,老师对这一做法诟病不少。其实,学生有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之分,短期需求与长期需求往往是矛盾的,短期需求往往是学得容易且高分数,长期需求是能力和知识兼备。一个高度重视“学评教”老师的理性选择可能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短期需求,出现教师教学的“竞次”(racetothebottom)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或滑坡。(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保障。但高校教师多为研究型教师,对实务操作缺乏一定了解,教学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对实务操作内容涉及较少。随着专业硕士学位在我国高校的推行,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

第7篇: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为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社会对英语人才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传统英语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教委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l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中指出:“被调查的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至零,而期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66%……当前,我们应当清醒地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复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语专业开始将如何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作为中心议题列入教学改革内容,但是由于受课程设置、师资等种种条件的限制,专业特色并不明显。不同院校的英语专业虽然开设了经贸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涉外文秘、航空英语等专业方向,增加了若干门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但是仍未能在培养模式上使学生学习或掌握与专业方向有关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明确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1)在培养目标中也明确规定:“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按照大纲的培养目标要求,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应该是既经过英语专业系统的语言学习和训练,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从事与专业或职业有关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各高校应该着眼于本地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国情、省情和校情的基础上,明确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宽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和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创新型人才。为了使英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真正接轨,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我们必须明确目标,在培养模式上实现突破,将应用型英语人才作为培养重点,办出英语专业的特色。 

高校本科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种类各有不同,根据市场需求不同,各类高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利用自己的优势,侧重培养不同类型的英语人才。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纷纷将语言技能学习与高年级阶段进行不同相关专业方向学习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就业范围。以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为例,各高校的培养目的和培养要求依所属高校类别不同,也略有不同。纵观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都以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为目的,但各高校缺乏鲜明的特色,如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及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培养类型相类似,没有突出各高校的优势和不同。因此,各高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培养特色人才而不是通才。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开设的学科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关键所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课程体系就是要实现单科向多科的转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应该是在抓好语言基本功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当突出英语主干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秦秀白等(1999)指

出:“在探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中,我们必须坚持‘英语为本’的原则。……我们要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不论其知识结构是哪种类型的复合,但归根到底他们还是英语人才。所谓‘复合’,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上,应确立“知识+技能”的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学生研究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为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建议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即公共基础平台、英语专业技能平台、英语专业知识平台,三者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构成必修课,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模块”即相关专业知识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目的是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培养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同时,课程设置应迎合人才市场的需要,学生的就业要求及本学校的办学定位,强化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进一步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河北具有土地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港口优势,在太阳能、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欣欣向荣。高校应结合河北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努力培养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创出学校和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复合型人才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高校要把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我们知道,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大多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他们虽然精通英语,但对于英语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不甚了解。英语专业教学中目前存在着从事esp教学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这类专业往往因缺少真正能用英文讲授具有专业深度的专业课程的合格师资而举步维艰,其教学与科研既不能进入相关专业的主流。又与英语专业格格不入”。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下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必须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因此,要求教师除精通本学科专业外,还要了解邻近的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教师质量问题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师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外语人才的关键,要建立一支外语水平高、具备其他扎实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就需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及自主学习和培训的方式,高校可以引进具有丰富的其他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也可聘请其他专业的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还可以聘请非语言专业毕业的外教,利用其语言和专业优势来教授课程;还可以选派外语教师进修,也可以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应鼓励教师更新知识,为自身创造更多的学术发展机遇,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实现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多元化。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增设新的教学内容;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建立多渠道、宽口径、一才多能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秦秀白,吴古华.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综述[j].外语界,1999,(4):10-14.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外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7. 

第8篇: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辅修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辅修的英文为minor,指学生的辅助科目或课程;中文辅修以主修为依托,突出“辅”,是主修的补充和扩展。辅修专业指学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同时,定向修读其他专业的课程,并依据修读的辅修学分获得相应的辅修证书。复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事物产生反应,形成一种新生事物,产生1+1>2的效果。复合型人才指通过一定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知识面,基本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一、辅修专业目标的定位:培养复合型人才

辅修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复合型人才的特征相吻合。复合型人才具备综合素质高、智能结构好、思维辐射广、活动迁移快、社会适应力强等特质。辅修专业通过跨专业交叉学习,达到专业间的知识复合,表现在知识理念、技术方法、工具平台等方面的复合,即专业间的理念、方法、工具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辅修专业的培养绝不是主修专业基础上再单纯地去学习另外一个专业,其内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其根本目的是知识复合,其核心理念是强化专业综合素质,其主要目标是扩充专业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其手段是交叉学习。辅修专业的学生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面,辅修专业知识的掌握有助于主修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如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是既具备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拥有经济、法律、管理知识,会设计、懂施工、善管理的能够实施土木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合格人才。辅修工程管理专业主修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既拥有建设工程项目的技术核心要素,又拥有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核心要素。辅修学生兼备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分析、研究与解决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土建工程造价及工程量计算、工程经济分析、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管理理论与方法、相关经济理论、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及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辅修专业教育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1]辅修专业教育的目标既不是为部分对主修专业不感兴趣学生所设计的补充教育,也不是把学生培养为另一领域的专门人才,而是把学生在另一领域“引进门”,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辅修专业教育对构建主修专业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体系具有辅质,可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和知识面,有机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丰富和扩展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具有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辅修专业教育的实施: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扩大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作为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据调查,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技术与外语复合型人才三个方面。辅修专业教育通过两种不同的专业领域,通过不同视角的基础训练,突破狭窄传统的专业领域范围,促使不同专业的思维理念、研究方法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专业间的知识相互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孕育学生的潜在能力,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1.辅修专业的选择修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航标。专业跨度相对较小的辅修,如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相互辅修,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专业的相互辅修,管理类专业与经济类专业的相互辅修,文学类专业与艺术类专业的相互辅修,理科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的相互辅修,主辅修专业间的基础课程存在一定交叉,专业间的理念、方法、工具存在部分相似,容易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学习难度较小。专业跨度相对较大的辅修,如文学类专业与理科类专业的相互辅修、理学类专业与艺术类专业的相互辅修、哲学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的相互辅修,虽然对学生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能有更好的效果,但主辅修专业间的基础课程几乎没有交叉,专业间的理念、方法、工具相距甚远,难以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学习难度较大。辅修专业的选择既要避免跨度太小,拓宽不够,又要避免跨度太大,造成学艺不精。适当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辅修专业,选择的恰当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是否学有余力,是否有兴趣爱好,是否适合主修专业学习。不恰当的辅修专业选择则无所适从,不仅难以实现复合型人才目标,更有可能无法修读好主修专业的课程;恰当的辅修专业选择则如虎添翼,造就复合型人才。

2.辅修专业的培养方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指南。目前,辅修专业培养方案存在课程设计研究不够,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课程与课程之间连贯性不强,课程内容知识面缺少广度和新意等问题。辅修专业培养方案应与主修培养方案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主辅修的教学、相互协调主辅修的管理。辅修专业培养方案不等同于相应的主修专业,其培养方案应在安排好专业课前提下尽可能地考虑必要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2]。不同主修专业背景的学生,其专业基础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基础知识存在断层。因此,制定学生实际培养方案时应尽可能地考虑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缩小与辅修专业主干课程所要求的专业基础差异。这样有利于不同主修专业的学生基础相近,有利于辅修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辅修专业培养方案中所开课程务必考虑专业特点、课程的前后衔接,部分课程的整合。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线确定辅修专业课程体系,相近专业辅修培养方案开设课程总学时数,以主修专业培养方案中主干课程总学时数的50%~60%为宜,跨学科辅修培养方案开设课程总学时数,以主修专业培养方案中主干课程总学时数的70%~80%为宜。注重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加强课程整合。课程体系设计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辅修课程自主学习学时数不少于该课程总学时的20%为宜,课程设置侧重学生对辅修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及能力的综合提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探索问题的能力,切实保证辅修专业的培养目标。

3.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石。辅修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贯彻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坚持“因材施教、系统完整、突出重点、注重实用”原则,按照“总量控制、比例适度、课程相通、整体优化”原则不断优化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课程。辅修课程的难易程度应合理,让学生能够与主修专业有机地结合和自然地衔接。

4.辅修专业的教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熔炉。辅修专业的教与学,应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辅修专业的教与学应避免以学分导向的任务型教与学,应注重以学分导向的创新型教与学,教的过程中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和主观能动作用。学的过程中避免疲于以考试为目的的应付式学习,创建积极的自主式学习。辅修专业教与学中应重视与主修专业的融合,既要注重辅修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的学习,更要注重与主修专业的思路、方法与知识的碰撞与融合。辅修专业教与学中既要注重辅修专业课程的教与学,更要注重与主辅修专业教学内容和知识相结合,将辅修专业与主修专业孤立分散的内容知识结合形成融合一体的知识体系。融合一体的知识体系,既要依靠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又要依靠知识面广泛、具有交叉专业领域知识的师资。融合一体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接触不同专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在不同专业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比较与实践中开阔视角,触类旁通,学以致用。主辅修专业的学术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学术能力、应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5.辅修专业的组织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辅修专业的组织管理包括辅修专业的申报与审批、辅修专业的宣传与生源组织、教学运行的管理与协调、课程考试的组织与管理、资格的审查与授予、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与督查等。辅修专业正常有序的组织管理,可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辅修专业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探索,符合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对辅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研究,既能引导学生正确的修读,又有利于学校完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杨宗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J].江苏高教,2011,(3):102-105.

[2] 边士洪.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2):95-96.

A Minor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LIU Peng-fei

第9篇: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一、汽车营销的内涵

汽车营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汽车营销,是指将汽车产品(包括整车和零部件)以及与汽车相关的服务作为营销对象的市场营销。其内涵与以上所述及的内容相似,包括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广告宣传、汽车销售(包括整车和零部件)、售后服务、汽车保险与金融、汽车文化等;狭义的汽车营销仅指汽车产品的营销,不包括与汽车相关的服务营销,其包括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广告宣传、汽车销售(包括整车和零部件)、售后服务、二手车营销、汽车贸易、汽车租赁、汽车文化等内容。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和培养狭义的汽车营销人才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广义上的汽车营销与汽车服务的内涵接近,容易造成混淆。因此,通常情况下,本文之论述的为狭义的汽车营销。

二、当前汽车营销人才的现状

当前汽车营销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需求量较大。

二是汽车营销人才整体上学历偏低、素质不高。在目前国内汽车专营店的从业人员中,文化层次以中技中专、高职高专为主体,本科生仅占到5%左右。

三是汽车营销人员知识与能力缺乏复合型。众所周知,汽车营销人员至少应当具备汽车与营销的专业知识。当前一种观点认为,汽车的专业知识比较难学,而营销的知识则在实践中容易获得。因此,一些汽车企业(包括零部件生产企业)面向校园招聘时主要招聘车辆专业的学生,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再从事营销工作;有的汽车企业甚至在本企业或者面向社会招聘有从事技术工作经历的人员作为本企业的销售者。

四是高级营销人才缺乏。

五是国际型汽车营销人才缺乏。此处的国际型汽车营销主要是指面向国际市场销售汽车及零部件。面向海外销售汽车既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的途径进行,还可以通过在国外投资或购并的方法实施。

三、当前高校汽车营销专业的开设情况

当前,汽车营销专业较多地在高职(专科)学校开设,其开设模式有两种:一是与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相结合,形成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二是市场营销专业汽车营销方向。应当讲汽车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分支,之所以将其作为一个方向,甚至作为一个专业,主要是因为汽车营销人才的缺乏和其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也有不少高校直接开设了汽车营销的本科专业。在汽车营销专业走在前面的主要有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前者开办了汽车营销EMBA专业,后者成立了汽车营销管理学院。更多的高校是通过汽车营销方向或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汽车营销人才,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工商管理(汽车营销)专业已开办多年,为汽车产业培养了一大批汽车营销人才。

四、汽车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专业的培养类型;二是专业的培养层次;三是该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四是所培养人才将来的就业或职业取向。就培养类型而言,汽车营销专业是应用型人才,即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营销一线的,该专业人才经过简短的培训后能够较快地胜任营销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营销的管理工作,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成长为高级营销人才后,才能从事营销的管理工作;就该专业的培养层次而言可以是高职(专科)、本科或研究生层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以及汽车产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需求的不断提高,本科层次应当成为重点。汽车营销专业至少应当是机械基础知识、电工电子基础知识、汽车知识、管理学知识、营销学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计算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将来成为合格的汽车营销人员还应具备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与沟通能力、计算机与外语的应用能力、科技写作的能力、适应社会与环境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中还要求汽车营销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职业道德精神、坚定的意志品质、经受挫折考验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理智、乐观、热情、宽容、尊重、理解他人的品格以及敏锐地市场洞察力;就该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就业或职业取向而言,似乎是明确的,但就汽车营销本身丰富的内涵而言,又是不确定的。广告人才、策划人才、销售人才、售后服务人才、二手车销售与评估人才、汽车租赁人才、汽车市场调查与预测人才、汽车咨询与服务人才均属汽车营销人才范畴。

汽车的国际营销不仅是汽车企业创建知名品牌,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还是我国成为汽车强国的标准之一。2009年我国汽车出口33.24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46%,而全年进口车上牌量达34万辆,同比增长26%,进口总量达41万辆,与2008年基本持平。要改变进口汽车数量大于出口汽车数量的局面,汽车国际营销人才的培养应当至于首位。当然,对于各高校而言,汽车营销专业侧重于哪一种人才的培养,除考虑该专业的市场需求外,还应兼顾本校的办学实际,但应以市场导向为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优势专业是车辆工程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外语等专业已开设多年,具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与优良的办学资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在汽车营销专业中重点培养面向国际市场的汽车营销人才,一定会走在其他高校的前列,有所作为。

五、结语

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指导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也只有定位准确,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否则即使人才培养方案再完美,亦有南辕北辙之嫌。但是,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确定,仅完成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步,目标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素质培养、能力训练的支撑,更需要得到汽车企业的支持,密切产学研的结合,及时收集整理汽车企业和市场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调整完善。惟如此,该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始受到市场之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