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专业艺术培训范文

专业艺术培训全文(5篇)

专业艺术培训

第1篇:专业艺术培训范文

少儿主持课程的主要内容任务有:一是锻炼表达自信,使少儿在众人面前能从容、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完成表达任务;二是提升语言技能,使少儿在语言表达中能运用一定的发声和措辞技巧,提高语言表现力;三是培养社交礼仪,使少儿无论是在重要场合还是日常交际中都能谦逊有礼,培养其在同龄人中的亲和力等。在少儿主持课程设计上,具有多学科复合式的特点。首先,让性格内向的少年儿童摆脱胆怯、敢于表达观点、胜任表达任务就涉及了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应充分把握该年龄段儿童的性格发展特点,不可简单地与成年人克服“怯场”混为一谈。[1,2]在帮助少年儿童建立起表达自信后,就应该进一步提升其表达技能,此阶段以语言学与播音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如帮助其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熟悉语言发音规律、找到自己的声音特点、学会调动内心情感,辅以合适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使僵硬的文字变得灵动,达到提升其语言表现力的目的。[3]另外,作为主持培训,基本的社会学知识也是教授内容之一,以帮助少年儿童掌握必需的礼仪,甚至初步掌握主持任务中沟通互动的方式和尺度。由于少年儿童在身体和心智上都处于成长期,所以整个少儿主持课程的教学手段应重点借鉴学前、小学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也就是说,少儿主持课程应该以儿童心理学为前提、以语言学与播音学为主要内容、以学前教育学与小学教育学为手段进行设计。

二、少儿主持课程设置调研分析

少儿主持的任务与特点对其师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调研了南京市知名度最高、规模最大的5家少儿艺术培训机构(琴星少儿艺术学校、小天鹅艺术中心、优漫星未来少儿艺术团、小银星艺术团、南京正人少儿艺术学院)的少儿主持课程设置与师资组成。其少儿主持课程设置情况见图1。从图1可见,其少儿主持课程设置中,诗朗诵、童话剧、相声、绕口令等板块均占到了近20%,儿歌板块占15%,配音、新闻播报、即兴演讲等板块则均不超过5%。从各板块本身来看,诗朗诵和童话剧有助于加深少儿对文字的理解,锻炼少儿调动情感的能力,练习绕口令和儿歌则可以使少儿头脑灵活、用气自如、吐字清晰,这些本身也是播音主持艺术基本功培养的常见方法。[4,5]而相声作为传统的民间说唱曲艺,集口技、评书、戏曲等技巧,以“说、学、逗、唱”为主要手段,寓庄于谐,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发人深思,是“门槛在门里头”的民间艺术。在少儿主持课程里大比重地加入相声的内容,不符合大多数少儿主持学员的心智特点,也不符合学员家长对教学成果的预期,更偏离了开设少儿主持课程的初衷。在少儿主持课程中引入相声贯口的内容,对少儿的思维、气息与口齿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但若引入完整的相声艺术,则会严重破坏少儿主持课程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应作为核心内容的即兴演讲、新闻播报和配音等总共只占12%,而对主持本身的培训更是几乎完全没有。也就是说,现在的少儿主持课程体系能有效增强少儿的表达自信和锻炼吐字发音的有声语言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儿的语言表现力,但对少儿的语言艺术,特别是主持艺术方面的培养还远远不够。

三、目前少儿主持师资组成调研分析

课程设置与师资组成的关系密不可分,当前少儿主持课程的局限性,正是因为受到了师资队伍的教育背景与职业背景的制约。上述5家少儿艺术培训机构当前的少儿主持师资队伍的教育背景见图2,职业背景见图3。图2少儿主持师资的教育背景从图2可见,培训机构教师中教育背景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最多,占师资队伍的43%;然后是影视剧表演、学前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分别占师资队伍的20%,17%和14%;除此之外,还有6%的教师专业背景为家庭教育。校外少儿艺术培训相较于学前教育的保育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艺术教育,本应具备更强的专业性。然而,现在少儿主持师资队伍中,接受过或正在接受专业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教师还不到50%,换言之,超过半数的教师对学员开展教师个人认知中的主持培训而非真正的专业化训练。这导致了现在少儿主持培训的课程设置专业化偏弱,其更像校内语言或语言艺术教育的重复,而非以主持专业为特色的、拓展提高式的校外艺术教育。从图3可知,培训机构的师资职业背景中为电视台主持人和幼儿园教师的分别占7%和3%,有90%的教师在从事少儿主持培训之前无任何一线播音主持或学前、小学教育的从业经历。教师无从教经历,往往无法有效把握特殊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影响授课效率与授课质量;而无一线演播经历,则无法给学生呈现优秀的示范与开展专业的培训。师资队伍职业经历的欠缺,也是导致前文调查发现的课程设置专业化偏弱的原因之一。大量的基础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少儿作为一名准主持人的基本素养,但这些基本素养在主持任务中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专业技能。要在班队活动、学校集会、文艺汇演、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平台上展现良好的主持素养,专业的主持技能培训必不可少,而现在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在自身的专业化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四、对少儿主持师资教育的展望

与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专业的从业者相比,从事一线演播工作的主持人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往往受日常演播任务的严格限制,工作自由度较低。因此,校外艺术培训机构招聘一线主持人兼任少儿主持培训教师的难度很大。即使能招聘到少量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也往往不具备针对少儿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教育技巧,在教学手段的专业性上有所欠缺。本次调研发现,现在少儿主持培训师资中有相当部分拥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背景,换言之,少儿主持培训行业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之一。部分高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四川传媒学院等)受此现象启发,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本科学位教育的框架内增设少儿主持师资教育方向。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播音主持培训师方向(侧重于少儿主持培训)的学生将在第三学年进行具有较强培养方向针对性的学习。在第三学年的小学期和第四学年,借助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开展实习、实践,实现从校内学习到校外实践的合理转化。以少儿主持师资为培养方向的人才输送给用人单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并专业地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避免了培训机构从播音主持、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中“拼凑”师资队伍的尴尬,对少儿主持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五、结语

目前,校外少儿主持培训市场正在迅速扩张,而许多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在人员数量或素养上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部分艺术类高等院校针对市场需求,在播音主持艺术学位培养的框架下增设少儿主持师资教育的培养方向,是产学结合呼声中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如果用人单位与高等院校能以此为依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针对性地培养和输送少儿主持师资人才,将可预见地、进一步促进少儿主持师资队伍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锦,吴南.4、5岁儿童一般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关系的纵向研究[J].心理学报,2010,42(12):1166-1174.

[2]周小琪.谈谈儿童教育艺术教育[J].教育导刊,2002(10):42-43.

[3]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06-307.

[4]郑月琴.基于儿童文学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7(8):70-71.

第2篇:专业艺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全民艺术;普及;融入;公共文化建设

一、德阳市全民普及情况的基本现状

四川德阳市文化馆及各县(市、区)文化馆实施艺术普及的项目主要有:实施免费开放艺术培训辅导;开展文艺演出及展览;组建业余文艺队伍等。我们主要针对中老年人、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开设文化艺术培训,项目有:声乐、舞蹈、美术、书法、文学、器乐等艺术门类。经过几年宣传和不断探索实践,全市文化馆实施艺术普及每年免费培训学员达60万余人次,每年深入基层开展艺术辅导达3000余人次。全市城区及乡镇每年开展群众性文艺演出、展览共计12000余场次。全市有群众性文化活动队伍包括艺术团、舞蹈队、老年大学、社区腰鼓队、健身队、乡镇文艺活动队伍共计600余支。通过组织文艺演出、比赛、培训等文化活动凝聚文艺骨干,发展文化志愿者,不断壮大文艺队伍,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学校抽样调查:通过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120名学生考察和调查,需求各类艺术培训的情况是:美术、书法20名,声乐40名,舞蹈40名,主持、演讲5名,器乐5名,写作4名,综合艺术全面发展的6名。该学校学生基本上是高中及以上学生,他们对艺术特长的需求很渴望,所以在艺术普及中需要门类齐全开展。德阳市各县(市、区)各类艺术培训机构初步统计:有美术30个,舞蹈60个,书法40个,声乐50个,器乐47个(古筝6个、小提琴7个、钢琴10个、电子琴12个、手风琴6个、吉他6个),戏曲1个,写作8个等不同门类的上百个艺术培训机构。根据市场发展、人们需要,社会举办的各类艺术培训班,绝大多数都是以未成年人艺术培训为主。公共社区抽样调查:对3个社区进行了抽样统计,群众对舞蹈、声乐培训辅导需求的占60%;对美术、书法、器乐等培训辅导需求的占20%;对电脑、摄影等现代化培训需求的占10%;没时间进行艺术活动的占10%。开展艺术活动的对象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他们中有退休职工,也有农村进城安家落户的,还有无业居民等。由于人员关系复杂、文化基础不一样、艺术底子薄弱等原因,实施艺术普及只能开展大家都能接受的艺术活动,如举办演出、展览、广场舞培训、合唱培训等。事业单位抽样调查:抽取计生、卫生、教育、民政、文化等10个事业单位调查统计,单位利用工会活动开设唱歌、跳舞等艺术活动占70%,单位单设安排艺术体育活动的不到占10%,单位文化艺术均没开设的占20%。根据职工个人意愿,很想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综合素质,发展个人艺术兴趣,但不同的单位,性质不一样,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也不同。还有很多单位领导没改变陈旧观念,认为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文化活动几乎没有。企业抽样调查:抽取电信、移动、联通等企业开设艺术活动调查统计:开设唱歌比赛的占60%;开设美术、书法、摄影的占20%;开设文学、戏剧、曲艺的不足5%;只抓经济发展,忽略文化生活的占15%;全民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德阳市全民艺术普及调查中发现,全民艺术兴趣广泛度普遍较低,中老年和未成年人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占较大比例,青年群体参与比较少。人们参与舞蹈、声乐、美术和书法培训的占大多数,参与器乐、摄影、戏剧、曲艺等培训的所占比例偏少。且大众特别是成人对艺术的爱好只是一种短暂的兴趣,没有真正深入到艺术领域当中,对乐器及其他艺术类的认知度也不够高。1.全民艺术产品的消费、接受和鉴赏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发现,艺术产品消费由不同的消费群体所构成,受经济水平、艺术审美品味与消费动机的影响,艺术产品消费层次、品味和接受的价格也就随之不同。大多数艺术爱好者能够保持正确的价格消费观,但是对艺术的投资理念还不够成熟,消费水平属于大众化较多。群众对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提高。2.全民艺术活动开展及群众参与的情况:通过对德阳市全民艺术普及情况分析,大多艺术活动开展多为学校、文化事业单位、社区,企业开展文化活动相对较少。目前群众参与文艺培训和表演的较多。3.资金和人员的限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大,对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只有少数机构从事艺术普及工作。特别是文化馆实施的免费开放,面向群众开展的文化活动多,在人力、财力上都非常有限,对群众开展艺术普及如实施培训辅导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法完全满足越来越多的群众的艺术需求。4.艺术普及内容不够丰富:我市开展艺术普及工作的形式比较单调,除了开展艺术基础知识、技能培训辅导,就是举办演出展览,而艺术精品赏析等活动开展得相对较少,特别是在网站、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各种互联网载体和平台上开展艺术普及活动就更少。另外普及内容方面,对艺术基础知识、比较常见的艺术形式和群众喜欢的艺术门类涉及较多,对一些高端的、经典的、冷门的艺术普及得相对要少很多。

二、制定出全民艺术普及的方案措施

普及的内容和主题的实用性、创新性:“激情广场”“星光舞台”“百姓讲堂”系列品牌活动是德阳市文化馆近三年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的有效载体,是根据百姓对舞台艺术的热情和兴趣,此项活动为广大百姓提供了广泛参与、展示才艺的舞台,同时对作为观众的广大市民来说也是普及艺术的平台和有效途径。活动已经成为了德阳市品牌文化活动。普及形式的创新性、可推广性:德阳市文化馆对该活动的规划定位是可持续性的,把举办该项活动作为常态工作,每年举办12-16场次,面向百姓,不限年龄、性别,无论是歌舞、音乐、戏曲(小品)类还是其它创意类原创文艺节目均可参加;活动采用晋级的方式进行,注重阶段连续性组织文化活动,提升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每场活动由我馆专业干部对节目进行评选和点评,有助节目质量得到提高。活动便于百姓参与,零门槛、零距离为广大热爱艺术表演的百姓提供展示平台。社会价值和社会效应: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幸福指数,发现并培育了业余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使基层文艺团队不断发展壮大,推动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通过三年的实践,活动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本土文艺作品和文艺骨干,推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原创文艺节目160余个,参演业余文艺团队120余支,观众累计达80000余人。宣传推广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一是活动持续时间长,有连续性、阶段性,能长期调动群众参与艺术普及的积极性;二是活动要求参演节目为新创文艺作品,调动了广大文艺团队和爱好者参与文艺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我市推出舞台文艺新作;三是活动通过广泛组织、发动宣传,群众参与面广,满足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在组织比赛的过程中,对参加展演节目进行培训指导,提升节目质量,促进群众创作及表演水平。全民艺术普及,要充分利用网站、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各种载体和平台,有效举办演出、展览、讲座、培训、辅导、精品赏析等活动,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和多种多样的途径向全民普及艺术知识,开展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开展专业的全民艺术普及课程,提高群众的艺术文化素养,激发人们对艺术的向往和热情,引导人们培养高雅的兴趣和爱好,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进来。全民艺术普及的措施:德阳市文化馆将继续每年开展“激情广场”“星光舞台”“百姓讲堂”系列品牌活动,对每支参加活动的队伍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在创编、表演、音乐题材、舞蹈服装道具等方面有更大的提高,创作排练更加精彩的节目呈现在文化艺术的舞台上,并推送优秀节目参加省上演出比赛。

三、通过全民艺术普及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3篇:专业艺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制约因素;创新;对策

艺术设计专业只有实现创新教育,才能保障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保障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完成艺术设计作品的创新设计。创新是艺术设计作品的灵魂,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保障,研究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对策,对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进行创造性改革,对于实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制约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着雷同性强,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第一,艺术设计专业尚且没有形成完善的富有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多数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雷同问题,课程内容雷同性强,很难满足学生创新发展的需求。第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这就导致学生即使有创新思维也很难付诸行动,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创新思维发展受到限制,创新作品也难以实现。第三,缺乏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我国大部分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普遍缺乏教育创新意识,不重视自身创新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育中习惯性地因循传统,这就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不足。

2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有效对策

2.1落实个性化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着模仿性强,缺乏个性与特色,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创新力度不足等问题。创新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能够追求个性化教育。在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中,学校要能够结合自身教学目标和办学特色,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对专业方向,专业目标及专业教育内容,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进行设计,要能够保障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学特色,能够保障本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性,积极追求个性化办学,这是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保障。

2.2创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创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保障专业教育内容的创新性,才能保障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保障这个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创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结合创新思维培养目标,对相关内容进行实践性设计,使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能够在课程体系中得到有机的结合。要能够基于学生需要,设置一些创意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作品创新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能够积极发展第二课堂,能够建立艺术设计社团或者是工作室,能够积极设置一些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能够参与到艺术设计竞赛活动中去,以多种方式保障学生实践素养和创新设计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2.3加强艺术文化教育

现代设计所涉及到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对学生艺术文化素养要求较高,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还需要多方涉猎,尤其是要具有较为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根据需要,真正设计出富有创意的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良好文化素养是艺术设计作品富有创造性的基础,要能够在这方面多做工作,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艺术文化方面的作品,多欣赏艺术文化作品。要能够落实文史、哲学、宗教、民俗、经济、社会心理学等相关人文学科教育工作,以完善的教育体系保障学生艺术文化素养,艺术创造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2.4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也是培养高素养创新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必须。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学校要能够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实现艺术设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艺术设计教学为研究,为生产服务,研究为教学和生产提供提供理论知识,而生产能够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实践场所,通过这种模式,能够保障学生有效参与到教育研究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这种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知识,同时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养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发展提供机会,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场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学习,创新发展的热情。因此,产学研教育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应用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5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保障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发展,必须要保障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能够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培训工作,能够通过培训,使每一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都能及精通全面扎实的创新艺术方面的知识具有丰富的教育技能。同时还需要通过培训,使每一位艺术设计教师能够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要能够通过培训,保障每一个艺术设计教师都能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基于学生创造性发展需要,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创新。保障教师能够具有娴熟的实践指导能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活动中,获得创造性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培训不能走形式,必须要落到实处,要能够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必要性,能够激发教师内在自我进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的意识,以促进教师实现自我发展与提升。另外,作为学校能够成立艺术设计创新科研基金项目,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科研项目开发,要能积极引导教师能够参与到大型的艺术设计竞赛活动中去,鼓励教师能够积极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训练,通过多种方式,真正建设一种创新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总之,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能够实现创新教育才能保障高素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目前,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研究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问题,积极探究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方式策略,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这应该成为每一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者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秦成.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艺术科技,2016(11).

[2]韩冰.如何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J].大舞台,2014(07).

第4篇:专业艺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社会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实践探索

一、艺术类继续教育资源基础

许多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均具有社会艺术教育功能,这些可以通过各音乐学院的官方网站查看。纵观国内九大老牌音乐学院以及新成立的两所音乐学院,基本都设置有继续教育功能的继续教育学院,只是各院校在继续教育的侧重点有所差别,有的侧重艺术培训、有的侧重音乐考级、有的侧重学历进修,但都体现各大音乐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笔者所在的沈阳音乐学院设有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中心,是沈阳音乐学院下设的教学单位,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承担着成人学历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音乐考级等具体工作。总之,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着成人学历教育、培训及文化推广、音乐考级等几大方面的重任,除学历教育之外,其他均可划归为非学历的继续教育,或者说是社会艺术教育当中。其中,社会艺术培训、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旨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办专业面广、实用性强的专业进行的社会艺术教育。

二、社会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地区差异,发展不均

新时期,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同造成了社会艺术教育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仍相对落后,势必会影响社会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面对这一事实,我们通过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向薄弱地区倾斜,以达到共同发展来推动促进社会艺术教育水平提高,进而实现社会艺术教育均衡。让每个人,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地享受到社会艺术教育的权利,感受艺术带给人的快乐和幸福。近几年,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许多高校也参与其中,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找准方向、明确定位、积极参与到地方区域的发展建设中,通过品牌院校、特色院校等办学路径提升社会艺术教育水平,使社会艺术教育实现普及化、专业化、特色化。具体来看,从事社会艺术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参与社会艺术教育的人群没有明确的要求,因而会产生许多不同,从教学形式来看也有“一对一”授课、小组课、大班课等多种,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发展不均,这些不利于社会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2.专业单一,门类不全

相对于文学绘画这两种艺术门类,音乐舞蹈和舞台表演这些艺术形式,能够更加直接迅速,灵敏地触及人们情感内心的世界,使人产生丰富多变、细腻微妙的情绪体验,作为社会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思考现今习惯使用的自然科学的授课方式,采取普遍的听课式、传授式教育形式,更应该有效地促进学员获得这样的美好愉悦,教学形式要丰富多样,让学员感受艺术、体验艺术、享受艺术。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思考并准确定位社会艺术教育的性质与价值,在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索与改革,改变专业单一、门类不全的不足,社会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改变的问题是适应社会需求,让社会艺术教育种类更加丰富多彩,专业门类齐全,让学员想学有教,达到社会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社会艺术教育的专业、门类以及成果主要体现在考级、比赛和相关的音乐演出等多方面。学员通过参加活动,特别是考级来检验自身音乐技能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各省市音乐家协会、各大音乐学院及许多专业院团都组织有各种专业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很多社会艺术教育也是随着考级活动走进人们的视野。例如社会艺术教育的艺术考级,参与者有针对性地学习艺术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艺术技能,并在考级的曲目、技能等方面有相应的积累。多种多样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顺应了社会艺术教育需求的发展,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艺术实践活动舞台,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艺术教育的发展。但单纯从考级、比赛以及音乐演出来看社会艺术教育也是不够的,有些比赛、考级活动被培训机构参与后,通过利益分成为吸引广大学员参与报名,使比赛、考级行为转变为商业行为,这与社会艺术教育的培养人的本质背道而驰。为了得到证书的级别的认可,只重视对考级目录曲目的学习和训练,忽视对艺术内容进行深层挖掘的现象,选择不适合自己程度的级别,拔苗助长似的社会艺术教育培训,内涵关注不够,不利于社会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3.受众分化,目标不明

明确培训受众群体,增强学员的主体性和参与感。利用平台建立学习小组,制定和提供学员视角的活动方案。在培训前,在学员群体中,开展指导性、提纲性的课前说明,可以有效地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使学习有针对性、具体性,展示和说明讲解,让大家排除对未知知识的慌乱和恐惧,让学员充分展示出主体者和参与者的姿态。利用社交平台的互动性,让学员参与到培训项目的策划之中。学员、学校教师之间的注重沟通与交流,提高可操作性,保证教学反馈的及时和有效的教学评价。在课程安排与选择上征求教师的意见,以确保项目与学校教学大纲的关联性和知识信息的学术准确性。以学员提出关注点和兴趣点为突破,构建课程框架,有助于学员进行探索、创造性思考。我们要打破混乱无序、目标不明的各种培训,选择有针对性,学员易于接受的积极、乐观、自信的模式来培养个体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社会艺术教育的和谐、有序、文明发展。

三、社会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1.整合资源,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发挥积极作用

艺术类继续教育满足民众对艺术的渴望和需求,能够推进全民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对于学校来说,有利于学员和教师参与推动、带动实践与提前进入社会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拓宽了艺术类大学的社会教育领域、丰富了大学的办学领域。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办社会艺术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艺术教育走向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社会艺术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面对全体社会民众,满足对社会艺术有需求的所有人,为他们提供再学习、再进步、再提高的机会。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的社会艺术教育功能正是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为社会艺术服务起到引领、指导、规范及推动的作用。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办社会艺术教育,是实现大学教育的扩充,对社会艺术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院校有研究推动社会艺术教育的能力,可以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细则来规范社会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综合艺术院校教育的可用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反馈社会,促进院校教育事业融入社会,实现真正的发展。关注各群体受教育的机会,扩大教育的内涵,丰富教育的形式。能够明确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对社会艺术教育的基点和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和发挥继续教育学院工作人员、专业教师的力量,发挥所在区、市以及省的引领作用,促进当地社会艺术教育、社会文化建设的共荣发展。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对省市区社会艺术教育具有示范带动机制。依托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的社会艺术教育中心,通过有机结合,发挥各方优势和特点,实现资源共享。与专家、教师、优秀团队的相互合作,达到教学相长,促进人才成长。搭建社会艺术教育培训学习平台,发挥以强带弱、以长补短的带动作用,加强社会艺术教育的辐射作用,最终形成具有特色联盟、共享资源、共育人才、追梦未来的社会艺术教育体系。在学院内外的社会艺术教育活动实践中,整体思考、整体布局,协同发展,结合学院的需求,整体发力。建立社会艺术教育教师联盟,社会艺术教育学员联盟,社会艺术教育院校联盟等,连接学校、教师、社会,这是开放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资源创新整合。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发挥区、市社会艺术教育的管理、指导、引领、示范、服务的职能。

2.细化设计,针对不同学员的各自特点因材施教

社会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对艺术教育有需求的社会人士,其中既有以启蒙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儿童群体,有以审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群体,还有以成年人和老年人为教育对象的成人群体。其中,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艺术教育相对于其它群体比较丰富,中年、老年群体的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因此,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音乐需求,社会不同的艺术教育目标,研究不同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规律和特点,创新教育模式,才能实施良好的社会艺术教育。为了实现社会艺术教育的目标、顺利开展活动,我们应该细化设计,重新建立相应的、合理的课程结构。从学科角度有舞蹈、音乐、戏剧表演项目;从受教人群角度有学龄前(启蒙、基础、提高)、青少年进阶、成年人兴趣、老年人体验等多种。社会艺术教育是要经历体验、理解到审美的过程。因此,社会艺术教育的课程要具有明确的阶段性,有助于学员、家长明确学习目标,保证对艺术学习兴趣的可持续性。注重课程内容设计和认知程度方面的衔接,从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开展。儿童群体的社会艺术教育,是针对儿童年龄阶段,以激发兴趣、艺术感知、培养习惯、良好养成、建立学习的意识的教育为出发点。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使儿童在欣赏和感知艺术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针对儿童的艺术教育,并不拘泥于某种艺术技能的掌握,更应该的是根据儿童的心理进行艺术体验。因此,儿童的社会艺术教育,更多的是用艺术手段来开启心智,陶冶情操。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艺术教育,是针对学校教育以外的艺术培养,是为来自社会不同学校的青少年开展的以兴趣爱好为主的艺术教育。课外艺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侧重在于青少年个性的发展,鼓励青少年通过演唱、演奏、朗诵、表演等艺术形式,体验艺术之美和艺术情感,发挥艺术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和功能,培养学员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提升学员抽象思维和敏锐推理能力、自制力、毅力、专注力等非智力因素。成人群体的社会艺术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成年人接受能力,心智相对成熟,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等特点,研究适合成人心智特点的教学模式及良好的音响设备基础上的艺术欣赏课程,根据成人需要开设器乐课程、艺术课程、音乐沙龙、讨论课程,成年人的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发挥成年人的自我教育和趋势,通过交流欣赏以及艺术技能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是成年人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社会艺术教育受众群体也已经向老年人群体发展。对于这类受众群体的社会艺术教育,更应该侧重的是审美体验,自身愉悦、心态年轻、充实精神生活。成年人参与社会艺术教育主要目的是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达到修身养性、娱乐身心的目的。针对这类人群,艺术教育非高精尖深的专业教育,而是美简雅的普及教育,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上,以审美体验为主,从兴趣出发来感受艺术教育的美和快乐。一般选择简易、通俗、流行、趣味的作品来学习。3.直面问题,社会艺术教育培养学员综合艺术能力不同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固定性,社会艺术教育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限制,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更多的自由和灵活的空间。直面社会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改变艺术教师一贯重视知识传授、过度专注于艺术技能训练的现状,根据当今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对学员进行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用感受表达情绪体验和情感,用表现来传达技能,用鉴赏来感受审美,用习惯养成人格,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优雅高尚的趣味品性。在艺术老师的引导下,学员进行艺术欣赏,艺术表演,艺术创造等大量的实践活动,完成个体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感受,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获得快乐,逐渐培养,提高个人在听觉,视觉,动觉,联觉等方面的感性能力,强化这种审美活动所带来的愉悦体验。社会艺术教育的多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多种艺术形式的学习有助于学员综合艺术素养的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平衡发展。艺术教育是针对不同学员的多元性、综合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教育,面对不同的学员,教师应该开展丰富多样、灵活可变的艺术教育课程,我的教育是在保证学员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学员对各种艺术的综合性认识与提高。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可以专门为社会艺术教育设计适用于培养学员综合艺术能力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课程以及教学管理,通过这些基础建设来保证对学员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避免单一传统的专业化教学模式、精英化教学方法。社会艺术教育的层级越丰富,内部分工越多,机构规模就会越大,事物就会越繁杂。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能够发挥对三方面管理的优势,包括课程管理,从课程设置、课程安排、课程监控、课程优化、课程研发等一系列内容;对参与教学师资的管理,评价与激励、教育教学研究、教师职业培训等自我进步完善内容;对学员的管理涉及招生、安全与服务、评价与建议、反馈与跟踪等众多内容,来保证社会艺术教育对学员的综合性培养,通过计划、协调、组织、实施、监控、评估、反馈到下一步社会艺术教育计划的再开始循环,通过这样的向上螺旋的循环达到社会艺术教育的提升。

4.多管齐下,保证社会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艺术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努力建设与维护。加强政府机构的制度建设引导社会艺术教育发展,将许多分散的、各自为战、有的是分布密集的培训机构统筹规划。避免由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或监管空区,使数量众多不规范的艺术培训机构成为社会艺术教育发展的瓶颈,例如许多规模较小的培训机构普遍存在教学场地小、教学水平低、虚假宣传、收费不合理等各种问题,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阻碍了社会艺术教育的发展。多部门、多机构共同努力,主管部门健全社会艺术教育机构的认证制度,加强对社会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首先,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将其纳入统一管理轨道。在鼓励、倡导社会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建立社会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机制,制定管理细则,对从事社会艺术教育的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包括对教育场所、教学设施、师资情况、课程设计、招生办法、教务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审核。对符合办学条件的给予鼓励,建立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巡视制度,及时进行监管,通过信息渠道反馈机制,对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实施及有效的监管,使社会艺术教育形成政府统一监管、全民共同参与、信息及时反馈的良好局面。其次,加强政府引导作用,促进社会办学机构均衡发展。政府对社会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的引导作用不够,出现了地理分布和教学课程分布不均衡的局面。需要有关部门的引导作用,合理布局,满足社会艺术教育的需求。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丰富社会艺术教育专业门类,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对新兴文化艺术的创新,共同发展进步,逐步形成形式多样、艺术门类丰富的均衡发展的局面。再次,从业师资的培训。在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下,开展对社会艺术教育从业者的师资培训,并形成常态化,整体提高社会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定期举办社会艺术教育教学水平的技能比赛,促进从业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学校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的关系是处于相对独立自由的状态,要有效地引导和积极探索二者的相互联合、合作的模式,达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两者的共赢,学院、教师、学员、教育机构多方受益。社会艺术教育有其开放性、自由性、自愿性、从众性,因此对于社会艺术教育需要教师与学员之间多引导、多沟通,使社会艺术教育的办学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艺术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学员能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艺术之美。因此,在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设置社会艺术教育中心,开展的工作都是为了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社会艺术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教育对象的研究,也可以根据授课对象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日积月累的程度,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促进社会艺术教育引导社会文化、社会艺术教育反馈社会和谐、社会艺术教育丰富社会生活,提升社会人群的幸福感。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文明文化的进步、教育师资水平的提高,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社会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社会艺术教育所起的熏陶、感染和教化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有效利用艺术类继续教育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知识与体验相融合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参与社会艺术教育,合理有效的对社会艺术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必将起到带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波.台湾社会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王雷.社会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3]中国儿童中心.校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陈孝斌,刘淑兰,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专业艺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文化;艺术;教师;信息化教学

教育已经升级为“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全面进入到信息化教育时代,深层次地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良,寻找顺应时展的新型教育方式。互联网大背景之下,有效地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寻找二者结合的最佳契机点,最大化的提升教学质量。“互联网+教育”的模式的提出,也就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熟练信息化教学技能。本文主要是从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文化艺术类教师的特点,深度地分析其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强化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比较滞后

互联网时代青年文化艺术类教师具备使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但是其对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仅仅是简单地将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现阶段,一些文化艺术类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以照本宣科的形式将幻灯片上的知识念一遍,信息化技术手段完全成为提词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而只是将其作为教学的辅助形式,这样浪费教学资源。所以,互联网时代下,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中并没有切实地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内容相链接,没有进行合理且具有层次性的教学设计,导致信息技术没有在教学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互联网时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文化艺术类教学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未来发展。[1]文化艺术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形象思维和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般会忽视信息化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类教师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上差距较大,部分教师不能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文化艺术类教师尚未寻找到将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有效手段,所以导致信息技术在艺术类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明显不足。

(三)缺乏长效的培训和评价机制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能单纯地依靠教师自学,学校层面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培训和评价机制,在制度的驱动下,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现阶段,我国并没有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决定教师上岗的标准就是教师参加相关的岗前培训,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证书就可以直接走向教学岗位上。在岗前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并没有把信息化技术放入考核范围之内,同时也没有作为评价指标,所以导致教师对信息化技术手段并不够重视,从而不会深入地将信息化技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那么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质量就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有些高校针对文化艺术类教师开展相应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但是大多都是短期突击性的,尚未建构长效的培训机制,这样难以从本质上提升文化艺术类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

二、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特殊性

(一)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

文化艺术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个性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是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种理性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清晰的思路建构完善的教学结构。所以,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文化艺术类教师必须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方向,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将信息化技术与专业教学知识链接在一起,从而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

(二)学科发展方向的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下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为融合多学科的多元化发展样式,信息化技术已经与艺术类专业相关的课程融合为一体,逐步成为艺术类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比如一些图像处理课程、后期编辑课程、动画制作等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所以信息化技术在艺术创作相关的课程中已经广泛应用。也就是说,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能够决定艺术类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3]在此形势下,文化艺术类专业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拓展自身的信息化技术知识,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科的多样化发展方向。

(三)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文化艺术类专业课程建设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同专业的艺术教师都有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求教师必须要结合信息化技术重新建构教学模式,这需要相关的文化艺术类教师颠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创建创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文化艺术专业的教师受到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不够和专业知识的限制,不能将信息化技术与专业课堂知识点充分融合,导致信息化技术手段只能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所以教师知识机构的不完善制约了文化艺术类专业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三、文化艺术类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创建相关政策,激发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互联网+”时代下文化艺术类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地全方位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切实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有效促进文化艺术类专业的现代化发展。[4]对于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层面要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同时把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长期的重点培训项目,从思想深处刷新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态度,让教师清晰地意识到信息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走向。学校建构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的考核和激励政策,在政策的支持下,鼓励教师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专业课堂教学之中,创建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的比赛,如微课比赛、幻灯片制作大赛、慕课录制等,在比赛和考核中让教师互相学习,切实地提升文化艺术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组织相关培训,提升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培训活动的开展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方式。[5]学校组织文化艺术类教师参加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知识相关的培训,通过培训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教学理念传输给教师,让教师意识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促进教师成长。学校可以定时定期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创建长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机制,针对文化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开展分级分类的培训,有计划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综合培养,促使教师能够将培训知识有效的牵引到实际的教学之中。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构建一些网络培训中心,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在一些慕课网站或者网易公开课等学习网站上进行自我学习,关注一些创新性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实践成果,增加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文化艺术类专业的相关教研室要针对信息化教学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共同探索将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措施,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升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开展教学实践,锻炼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只有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确保信息化教学模式落到了实处,教师确实具备了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能力。[6]教师是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践者,只有在教师掌握了完善的信息技术知识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性地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融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成效。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平台建构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上课之前通过网络平台课堂知识点,让学生自学并总结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大大提高了教学成效。再比如一些设计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引入信息化技术软件,增添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还可以借助专业软件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

四、结语

文化艺术类专业教学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教学形式不断地发生变革,形成信息化教学模式。所以,文化艺术专业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的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探索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最佳方式,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质量,切实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房三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667(9):70-71.

[2]董涵.“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电子工程学院学报,2019,8(11):79.

[3]王卉,吴利娟.“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6):99.

[4]胡馨月.“互联网+”背景下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A3):108-110.

[5]王志伟,张翔,张建宏.“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与实践[J].长江丛刊,2020,488(23):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