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化推广技巧范文

文化推广技巧全文(5篇)

文化推广技巧

第1篇:文化推广技巧范文

关键词:农业推广;沟通;原则;要领

1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原则

农业推广是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两大因素影响推广的效果哦,一个是推广的内容,另一个是推广的方式方法,无论哪种推广的方式方法都需要与推广受体也就是农民进行沟通。沟通是一种技巧,因此在农业推广实践中应掌握一定的原则,一是沟通的信息内容值得信赖,对于农业推广的受体而言,进行推广的内容必须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在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所传递和扩散的信息应为真实、有效,能够切实帮助农民或者是农民急需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的来源必须是来自于科研院所、高校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或相关研究结果,而其他的信息虽然可以进行沟通,但是不具有可信赖性,则不能作为农业推广沟通的信息。二是沟通的信息应与农业推广工作相关,与农业推广的受体农民进行沟通,应是与农业推广工作相关的信息,这区别于农业调查研究、农业帮扶、农业经济研究等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在信息的内容上应与农业相关,在针对具体的对象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应准确的找到沟通对象的兴趣点,比如对于农业种植户进行养殖方法、技术的传播、扩散、沟通显然不恰当,不但不能很好的将农业推广工作开展,而且容易造成农民对于农业推广工作的反感甚至信任危机。因此,在农业推广沟通的信息内容选择上,首先要与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村生活改善、农民增收相关的农业创新技术、科技信息为推广内容,其次是要选择农业推广的对象,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技术的推广。三是沟通的信息要简单、扼要,在进行农业推广信息的沟通方面,应从农民需求的实际出发,将信息沟通简单化,通过对于信息内容的实用性、可行性的讲解、图示、文字介绍等方式使农民能够对所推广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兴趣,而不应长篇大论的进行宣讲,这样不能够引起农民的接受兴趣,不但并不能够很好的开展推广工作,而且导致农民对于信息的逆反心理。四是对于核心内容、关键内容的反复讲解,对于农业推广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将实用性、创新性、高效性的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方式方法传授给农民。但是,在农业推广实践中,收到地域文化、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生产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对于农业推广内容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和应用程度都有所差异。因此,在农业推广沟通的过程一定将农业推广内容的核心部分和关键进行反复的讲解,使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农民能够真正的接受、理解和能够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五是通过比较和对比体现推广技术的优越性,对于农业推广的内容应通过与原来技术的对比、与传统方法的对比进行沟通讲解,这样能够使农民更为清晰、直观的了解农业推广技术给自身带来的好处,能够更容易的接受推广内容。六是在沟通的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沟通是双向意思表示的过程,因此在农业推广过程中应与农民互动,既要讲也要解,同时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农民在接受过程中的反映,针对农民反馈的热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再次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应有足够的耐心进行反复的讲解、反复的听取农民的提问、反复的进行解答。七是选择适当的沟通环境,传统农业技术讲授一般以教室为主,但是在农业推广沟通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讲授方式,结合传授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当的沟通环境,如田间地头、种植大棚、养殖基地等,通过形象、具体的沟通能够更实际的引起农民的兴趣,也能够使农民更为准确的接受相关的知识、技术。

2农业推广沟通的要领

农业推广沟通除了掌握一定的原则,还应当适当使用一定的技巧和要领,这些内容包括:一是要摆正位置,对于农业推广而言,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在农业实践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在农业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应作为农业推广内容的受体的一部分,这样能够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二是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在农业推广工作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应放低姿态、摆正位置,与农民打成一片,设身处地的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好。三是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在农业推广过程中,受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接受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沟通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浅显易懂,能够为农民所接受的语言,不应过多的采用书面语言或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农民比较熟悉和常用的俚语、方言等进行沟通,从而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四是互动式沟通能够有效的提高推广的质量和效率,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问答式的方式与农民进行沟通,这样能够及时的解决农民的疑问,能够使推广的内容为农民所接受。

3结束语

第2篇:文化推广技巧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传播;文创产品;营销策略

早在2012年,国内学界就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普遍认为,国内经济转型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力量,才能推动崭新经济形态的产生,促进传统业态的更新升级。在新形势下这种观点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互联网+”能够促进技术革新,推动行业演变,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更多的优秀成果运用于生产力的提升,进而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借助于“互联网+”的力量,文创产品的网络传播与营销策略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创产品

1.文创产品的概念文创产品,是文化创意产品的简称,是利用技术手段,结合人类智慧技能,对各类宝贵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开发,设计生产出的一种特殊产品。文创产品利用各种文化元素、人文精神、文化符号等对产品进行设计包装,给予了产品更加深厚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文创产品介于商品和艺术之间,其外形、内涵都更具文化特色,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激发购买欲。2.“互联网+”背景下文创产品发展现状在我国经济不断谋求转型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产品,无疑可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文创产品在我国属于新兴领域,一方面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让消费者渴望能够获得兼具艺术性、审美性和功能性的产品,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带来心理愉快和视觉享受;另一方面,文创产品在我国属于加速发展阶段,具有大量潜在的市场需求。如某品牌与故宫联合打造的“故宫口红”,就实现了产品热度与销量的双赢。该套口红颜色分为六个色系,膏体颜色来源于国宝器物,而外观设计则取材于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图案和纹理。“故宫口号”巧妙借助于IP打造,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广受好评。由此可见,当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增加了更多的主体意识,更加关注新技术的运用和消费者心理,以实现文创产品的传播,传统的生产方为主体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互联网+”的发展,给予文创产品更多地发展灵感,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

二、“互联网+”环境下文创产品网络传播与营销特点

1.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促进了5G时代的到来,如今信息的传播和推广都变得更加便捷,手机、网络、移动互联都缩小了时空差距,公众每时每刻都不在接受着各类爆炸式的信息。这种现状让网络传播成本小、代价低,增加了传播的效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众群体数量,增加了潜在的用户群体变成真实客户群体的可能性。2.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传统的文创产品销售模式较为单一,一般销售地点存在于风景区、旅游地、车站等,作为纪念品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这种销售的局限性抑制了文创产品及产业的发展。构建“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能够拓宽营销和传播渠道,摆脱传统营销的限制,创新文创产品的发展形式,进而提升整体利润空间,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打造品牌效应文创产品本身自带“文化”属性,具有一定的识别度,借助于互联网的力量,能够利用低廉的成本极大地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品牌效应的打造能够增强客户黏度,让文创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份额,让更多的消费者认可其品牌文化和核心内涵,从而更加认可产品,增强购买欲望。

三、“互联网+”背景下文创产品网络传播和营销存在的问题

1.网络营销主体不明确现阶段,多数文创产品的经营者都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能量,纷纷利用各种渠道拓展营销渠道,但是总体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而网络营销主体不明确则是非常普遍的。例如,一些企业会选择电商运营、直播带货,也在千方百计地拓宽营销渠道,但是却将文创产品等同于一般的消费品进行传播,没有区分二者的异同,同时也缺乏消费者目标群体的划分。这种不区分主体的营销方式,难以建立起品牌的辨识度,不利于网络传播营销,不利于粉丝经济的打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展。2.网络营销技巧有待提升“互联网+”与文创产品的联合,需要持续的运作,包括资本的注入、市场渠道的扩展、运营团队的打造等等,但是在现有模式下,很多文创产品的营销手段较为落后,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有的只不过是将“吆喝声”换到了互联网上而已。平台的转换改变了销售地点,却没有带来营销观念上的改变,这种老套的营销模式对于极具创新属性的文创产品来说非常不利。文创产品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传播性,具有自己的辨识度,可谓自带流量,而在网络环境中,如果采用陈旧的传统手段进行营销,只改变了形而没有改变神,必然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3.缺乏与平台的融合互联网已经进入社交领域,粉丝经济、社区经济逐渐渗透到个体生活工作之中,各种新媒体形式的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已经成为自媒体对外发声的重要工具。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把握平台与产品之间的联通,打造二者之间融合的渠道,尤为重要。很多商家在进行传播产品时,总是会选择不同的平台作为渠道对外推广,这种方式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广而告之的情况也降低了传播的精准度,如果能够增加产品与平台之间的互通,往往比全面开花要更加有效。

四、创新“互联网+”背景下文创产品网络传播和营销策略

在“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背景下,想要实现文创产品的发展,必须借助于“互联网+”的力量,改变陈旧的传统网络传播方式,让营销策略更加精准,贴近消费者实际需求,贴近时展,才能获得更大市场。现阶段,消费者对于文创产品具有潜在的购买欲望,而如何创新网络传播和营销方式,就变得十分紧迫。1.增强目标客户群体文创产品是具有时尚性、创意性的产品,在进行产品营销时,一定要把握住客户群体,增强网络营销的主体性。前期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市场调研,区分目标客户群体,针对这些消费者群体在进行营销策划,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即使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客户群体也要有所区分,否则无法实现精准营销。例如某款产品造型可爱、外观时尚,往往针对的是15岁到25岁的目标用户,有了这个群体目标之后,再来进行传播和营销区分,则更加容易激发购买需求。互联网虽然增强了传播速度和效能,但是自带的虚拟属性容易将产品淹没在浪潮之中,增强目标客户群体分类,增加传播的精准度,是实现精准营销的有效途径。社群营销是当下较为热门的有效手段,文创产品可以根据情况建立社群,增加粉丝的垂直性,利用社群开展一定规模的传播和营销,增强聚集性,激发更多相同群体的关注。2.增强网络传播和营销的技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直播观看用户已经高达4.45亿,约占全国网民总数的50%以上。由此可见新的直播营销已经成为热门方式。但是互联网如同一片大海,想要在其中脱颖而出,获得客户的认可,谈何容易。例如一些商家看到网络直播带货获得巨大成功,便纷纷采用这种方式来推广产品,但是实际调查下来,很多商家都没有取得理想的业绩,甚至还存在亏损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盲目选择了不符合产品定位的营销方式。想要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就必须加强相关的技巧。直播带货的代表人物成功是源于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垂直客户群体,由此产生了极高的客户黏度。而一些商家选择的带货主播,或许知名度较高,但是本身没有与推销产品产生联系,因此想要轻易带货成功也是非常困难。文创产品本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不能与主播定位之间产生契合点,就很难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在如今众多的网络传播渠道中,如何把握产品定位,增加传播和营销的技巧,是获得成功的关键。3.增强文创产品与平台的融合选择优质的平台,是增强文创产品传播的第一步。而面对众多的新媒体平台,结合不同的特点,文创产品可以打造独有的IP,增强与平台的融合。例如李子柒就以拍摄短视频吸粉无数,一度创下一亿多的点击量,引爆了大家的观看欲望,进而激发消费欲望;而一些知名微信公众号、博主,也是源于自己在相应平台上的深耕,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与平台传播技巧融合在一起,才取得的成功。文创产品本身就有一定的辨识度,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如何结合产品自身特点,演绎出一系列文案、视频、故事等,将文创产品蕴含在推广平台之中,是值得商家思考的问题。单纯蹭热度、抢流量比不是长久之计,而找准自身的产品定位,并结合平台的优势,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可以结合文创产品特点拍摄有吸粉能力的段视频,撰写相关文案则可以结合微信、微博进行推广。不同平台的宣传既相得益彰,又各自独立,在这种综合营销的运用下,将会起到更好的推广作用。自媒体平台拥有强大的流量,从中甄别分辨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部分,是考验管理者智慧的关键,也是推动文创产品成功发展的核心因素。

五、结论

“互联网+”环境下必将带来新的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影响社会生产形式的变革。文创产品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具有背后的人文情怀,所以在传播路径下,更需要找到自己的发力点。文创产品作为新的发展领域,可以产生较高的附加值,而如何在新的环境下获得用户青睐,是当下需要思考的课题。综上所述,只有找准自身的产品定位才能实现更加精准的营销,只有建立个性化垂直社群才能把握用户心理,而在纷繁的网络媒体中,增强目标客户群体、增加网络营销技巧、增强与传播平台的深入融合,是发展的关键点。中国文创产业正迈入跨越式发展的时期,相信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谷莉.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网络营销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戏剧之家,2017(23).

2.刘平,杨杰.互联网+背景下文创产品的设计趋势和方法研究.大众文艺,2018(15).

3.宋军.互联网+时代高校文创作品的开发与推广.科技传播,2019(11).

4.孙铁柱,刘谭.互联网+环境下中国文化产业问题的发展研究.财务与经济2014(06).

第3篇:文化推广技巧范文

【关键词】阅读;推广活动;策划与组织

阅读推广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途径。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是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人类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合作创新的重要方式,是学习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及社会相关方面为培养读者阅读习惯,培养读者阅读兴趣,提升读者阅读水平,进而促进全民阅读而从事的一切工作的总称。几年来,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越发凸显。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将倡导全民阅读写入《中国图书馆学会章程》;2009年9月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正式成立;2012年11月,“开展全民阅读”被写入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之中;2016年,“书香社会”首次写入政府报告。2018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91.3%。让全国人民都参与到阅读活动当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自此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不断盛行,在各个地方都在积极组织开展。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调,要尽早响应国家提出的行之有效建议,也为了促进全民的文化水平发展,阅读推广活动将会大力开展下去,同时也会走向基层,走向社区,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阅读的美好世界,从而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徜徉,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一、阅读推广活动的作用

知识改变命运,环境改变生活。掌握知识多的人,总能够找到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不管是在就业,还是在日常的生活里,知识都能够发挥优势。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在本质上不断改变自己的观念,影响自己的行为,以此在为人处事中就会获得相应的尊重。为此,必须要把阅读推广活动全面重视起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加强有效的策划与组织。

(一)传播文化,提升人民学习热情。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承。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讲,其主要的根基就是良好文化的传承。阅读活动的推广某种程度上就是传播文化的有效方法,其可以让知识得到不断扩展,使普通人能够享受到知识带来的滋养,感受到文化的震撼力量,从而形成民族的荣耀感,进一步强化个人的学习动力,也让全社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阅读活动的不断开展,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让我们看到了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新希望,也看到了祖国一片繁荣发展的美好景象。

(二)丰富的知识可拓展思维。阅读活动推广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更不能静止不动,而是要付出实际行动去践行,在内心形成文化推广的大局意识。通过阅读,读者能够从阅读的书籍当中汲取到自己需要的文化知识,还能更多地对一些陌生的知识产生深入性的研究。同时,在阅读的书籍里,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阅读是很好的一种体验,不拘泥于眼前,可以不断拓宽视野,以大的胸襟承载万事万物,让人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充分激发出人们创新的能力,从而让读者能够实现自己的生活价值和工作价值。

(三)帮助民众提高整体文化素养。书可以给人们带来阅读的乐趣,也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这是培根关于阅读理念的传承。实际进行阅读的时候,读者能够从书的海洋当中获得知识的良好储备,并在阅读的整个过程里,能够切实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目前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不是人为的语言讲解,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与熏陶。阅读一本智慧的书籍就像与智者对话一样,能学到作者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就算是看不到、摸不着,阅读后同样能够充分体会到。阅读书籍可以让我们学会自我反思,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让人格变得更加完善。

二、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一)强化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阅读推广活动要想得到人民大众的响应,开展媒介推广是最好的途径,利用这样有效的形式,呼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可以召开座谈会,促使更多的人对阅读活动产生期待感,进而使阅读推广活动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响应。负责阅读推广活动组织的工作人员,可以运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促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全面提高阅读活动的良好氛围,让读者的思想得到提高,也让阅读活动的覆盖面继续增加。

(二)组织者要重视阅读活动。阅读推广活动也要有良好的组织者,像精神领袖一样,带动其他人的参与,一方面要有示范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有阅读的热情,用自己的热情影响着更多的人,促进全民阅读的参与性。作为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者,不是单纯发号施令,只喊口号,而是能够真正地融入到阅读推广活动中,有强烈意愿在阅读中提升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组织者可以和读者建立很好的沟通,为人民群众树立阅读的良好观念,帮助他们充分掌握阅读技巧,全面提高精神素养。通过组织者的积极带动,让人民群众明白阅读推广活动的实际作用,了解其重要性,从而愿意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作为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者,还需要多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优秀的文化思想,坚决抵制低俗文化。

(三)良好阅读环境与阅读空间的有效性建立。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的行为,但是建立舒适的阅读环境,打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非常重要。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时,组织者可以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方便读者阅读,比如在社区建立专门的图书馆。还可以建立自助形式的图书馆,比如地铁站的图书馆,方便等地铁的人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并产生良好的阅读体验。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比较安静的地方摆放用来看书的桌椅,使想要看书阅读的人能够找到适合的地方静心地去看,从而提高了全民阅读的效率。

(四)定期组织新书推介会。阅读推广活动的负责人,要经常关注新书的出版情况,获取畅销书的信息资源,第一时间召开新书推荐会活动。针对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推荐一些读者喜欢看的书籍。另外,要充分考虑到读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把新书中的精华内容提前分享给读者,使其产生阅读的好奇心及阅读的渴望。

(五)策划阅读推广公益性的活动。经常策划阅读推广的公益性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阅读。比如,以世界读书日为例,发起“好书互换,你我共读”的活动,在这一天让手里有书的人拿着自己的书到现场,和其他人互换没有读过的书,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友谊,也获得了知识的进一步提升。由此,这样的阅读推广活动能够让人身处书海,自然会受欢迎。

(六)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广泛与中小学建立联系。在阅读推广的参与主体中,中小学学生占了相当比重。阅读推广组织者可以与当地教育局和市区中小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做好组织发动工作,同时在部分学校设立监督示范点,设立活动主题图书专架并开展免费阅读服务。通过这种活动,不仅为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大大加深了中心小学读书氛围,有利推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阅读还能够重塑学生的价值观,赐予学生前进的力量,学生会在每天的阅读中成长。组织者可以介绍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例如(1)每天固定时间段,至少花5-20min来进行阅读;(2)寻找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3)安排好其他事情;(4)选择适合自己并感兴趣的书籍;(5)充分利用好零碎时间阅读,例如等候公交车、排队购物的时候,都可以进行阅读;(6)减少看电视、上网和使用手机的时间;(7)学会做读书笔记;(8)尝试电子书和有声读物等。阅读的效果关键是内化于心;(9)学会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外化于行,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原理等铭记于心,在某个时期能给将理论用于实际,解决学习或者生活中的困难。阅读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读何书,而且取决于进行阅读。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选读等,学生可通过书本、网络、讲座或向老师请教等方式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

三、结语

第4篇:文化推广技巧范文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化;文化输出;语言特性

语言和文化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历史上人类文明大国在进行文化传播的同时也输出了语言,语言的输出又深化了文化、思想及生活方式的传播,各方互为促进[1]。世界各大语言文化输出各有特色,中文可以借鉴研究。当今,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在语言输出的同时英语世界的文化也遍地开花,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输出传播有自身特点且和语言特性也相关联。

一、世界语言文化输出简史

古希腊于公元前6世纪进入鼎盛时代,在一众领域成就卓著———文史哲领域发达、艺术昌盛、文化多彩,随后科学得到显著发展,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包括天文、物理和数学等领域。其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极富创造力并内涵丰富,且多点开花、多方繁荣,对后世欧洲文化及古罗马文明影响至深。凭借人文方面与科学领域的优越和传播,希腊语统领了欧洲四百多年。罗马盛世于公元前2世纪形成。古罗马的物质、精神文化成就显著,其精神文明成就囊括哲学、法学、建筑艺术、散文诗歌等文学巨著、雄辩术、政治以及军事上的尚武精神等,对后世特别是西方文化影响巨大且深远,拉丁语成为多国西语的渊源。其后基于广泛传播而形成的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方世界基督教文明之源。拉丁语由此称霸西方世界1500多年[2]。中国历经秦皇汉武,汉语随张骞影响传至两河流域,随班超属吏甘英抵中西交通新纪录之波斯湾头,随后唐朝鼎盛时期,文化艺术语言思想(诗歌、舞蹈、服饰、建筑风格、工艺瓷器、人文艺术理念、天文历法科技等)输出传播至日、朝、越、缅周边,远至陆上交通中亚大食、西亚波斯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东罗马帝国,至宋代依然影响周边,后又在元代由马可波罗再次传播并影响至欧陆。在东方世界区域输出传播超1500年,在世界范围内直接传播150—200年,间接影响近300年(另一说法近700年,从盛唐至马可波罗)。法国17世纪达到鼎盛,路易十四被誉为“太阳王”。法国又于18世纪经历一系列变革,由思想启蒙引起大革命到拿破仑称雄和巴黎公社等,如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思想家频出,涌现出一大批如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大小仲马、福楼拜等文学家、艺术家,思想、文化影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法国民法典》更成为现代民法法典之鼻祖,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心,法兰西民族在经济、艺术、文化、思想领域领先于世界,法语在17—19世纪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英国经工业革命后,英语呈“日不落”之势,文化上米尔顿、乔叟、莎翁为尊,戏剧歌剧风靡,亚当·斯密、洛克、培根、斯宾塞等思想家辈出,作家简·奥斯丁、查理·狄更斯,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声名鹊起,在19世纪英语的影响达到顶峰。20世纪初,美国率先完成电气化革命,诞生了皮尔士、杜威、爱默生等思想家,文学家惠特曼、欧·亨利、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的影响与日俱增;二战后科技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实力大增,英语一举统率国际舞台。

二、英语文化输出的本质及特征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民族特征。若一个民族的语言消失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也随之消失。而当某种语言成为通用语后,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及观察将受该语言影响。如今全球通用语言为英语,该语言的核心结构如乔姆斯基的“深层语法”,英语国家人士自幼融会贯通、习得所致。再完美的非母语者都不可能如母语者一样无懈可击。语言优势会带来心理优势,让非母语者会文化和心理上从属仰望,是当今世界英语输出的本质。语言优势大大方便了文化输出。伴随着美式英语流行而来的便是“快餐文化”(英国人嗤之“粗俗、没文化”):麦当劳肯德基、可乐,乡村音乐,好莱坞商业大片,对抗性观赏性强烈的篮球和超级碗等。但英语文化对全球的影响远非于此。信息传播上,西方文明通过通讯社、电视、杂志、报纸、无线电广播以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实行全天候地毯式的信息轰炸,其中绝大部分是宣传西式文化。科技发展上,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第一方阵是英语国家,非英语国家有引进技术的最低需求以便建设和开发,需通过英语传媒。第一,传达技术资料的信息基础是语言;第二,详查资料的管理人才需具备合格的英语水平;第三,大量翻译人员和英语流利使用者成为必需;第四,需要将现有科技信息转换成一个国家的人文、环境、经济、文化和社会需要的可用形式[3]。文艺出版上,第三世界的作家必须直接用英语等“大国语言”写作,或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大国语言在西方出版,才有机会获得国际承认。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本民族语言创作能被译为英法等“大国语言”出版的不到百分之五,英文译成其他文字的作品却占据全世界每年译著的六成之多。而且作品还必须符合西方欣赏习惯和审美观念。通俗文化上,美式产品牢牢占据了世界通俗书报、杂志,“好莱坞大片”瓜分了六成以上的全球市场。“既向你宣传,又掏你的腰包,让你心甘情愿、舒舒服服地接受宣传,让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英语及文化,靠的就是这种全方位、多层次、无孔不入的通俗文化及语言输出。”[4]不难看出,当今世界英语文化输出的特征是主动输出,即以语言文化传播为目的的输出。

三、英语文化输出传播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

英语思维的传播符合中心特性,为机械分布的地位高低排列,极其注重形式上的所谓客观规则语法,极其重视中心地位。如每句话必须都有明确主语,有且只能有一个中心,整个句子是在确立主语对于宾语或虚化客观事物(当宾语不存在时)的地位关系,谓语动词是实现这一关系的手段和标志。句中动词也分地位等级高低,地位最高的且每句只能有一个的是谓语,其余都沉降为非谓语动词手段或从句方式。而从句也就是从属之意。语法映射出“中心-”体系。西语讲究的静词变格、动词变位,恰恰是一个句子中每个词身份地位不同等级的体现,而英语已经是格位变化最为弱化及不明显的西语,但依然保留着诸如主谓宾的格位基本特征。其结构形式上呈线性排列,理论上可向中心点往两边无限扩展;其表义则为“程序式语言”等级,语义表现有抽象位置等级顺序(动词)和格位高低(主宾)。其表义为发散表意、流变分化,似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主干清晰、分支明确。它是等级结构语言,并且追求抽象和形式上的客观,形式越客观则显得越抽象,也就越高级,如下句:Thephilosopherhasthecouragetoaccepttheanxietyinvolvedinforsakingwherenecessaryideaswhicharefamiliarlandmarksofhisorheridentity.用名词“courage”“anxiety”以更为客观化抽象化(而不用bebrave/anx-ious),句末用定语从句以加强语言气势,形式结构上呈“线性扩张”。整个句子步步设点层层推进,句末语势甩尾效应,线性排列结构升级,为名句之典型。英语的这种以中心点为核心的线性延展特征从字母构成单词时就开始了:例如“archaeopteryx”(始祖鸟)前缀“arch-”,表示“始”。词根“pet”(翅膀、追求),来自史前印欧语“pete”(伸展),字母“p”保留展开的语义中心地位,而其余字母演进细化成“pet”,以区别其他单词,如“feather”中的“fea(th)”及“pterodactyl”中的“ptero”;类同于“appetite”和“compete”的“pet”。同时也体现在片语惯用法上:“liveonthrough”(活在),“live”为语义中心,“on”外加“through”扩充,“on”意为“在上面”,引申为“持续”“倚/依靠于……之上”(如:liveon/makealivingon);“through”(穿过、通过),引申为“穿越整个事物=>通过……途径”;而单个“on”或“through”不足以达意,于是组合成“liveonthrough”意为“通过……而活在了人们的心中或传承了下来”,即“活在……”,如例句“ForJosiahHensonhaslivedonthroughthecharacterinAmericanfic-tionthathehelpedinspire:UncleTom,thelong-suf-feringslaveinHarrietBeecherStowe’sUncleTom’sCabin.”[5]。

四、汉语特性及推广技巧

(一)汉语特性

汉语表意团结在稳固的形体之中,不强调外展分化,为凝聚表意、固形凝神。汉语不是等级结构语言,语言形式分布和内容扩展更加平和均衡,越是了解汉语及其文化者越是喜爱汉语。汉语文化自古一脉相承,数千年来从未间断,特点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犹如中医辨证并非头痛医头、又似国画注重整体效果而非突出单个。故现代汉语所谓语法是舶来品,其实汉语严格意义上并无和西方相类似的语法,形态变化无从谈起,名词并无性数区别或格之变化,动词没有位或时态且不分人称。一个词有多个词性,不影响整体意思的词会被省略,主谓宾都可隐去,一切以表意为中心。主语特征不明显,不能用西语框架来定义汉语的谓语。因而极为简练,如“因又命另摆一桌,拣了热螃蟹来,请袭人,紫鹃,司棋,待书,入画,莺儿,翠墨等一处共坐”[6],再例“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雝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7]。而“Henceawealthofinformationcreatesapovertyofattention,andaneedtoallocatethatattentionefficientlyamongtheoverabundanceofinformationsourcesthatmightconsumeit”,译为“因而海量资讯涣散神经,故需合理有效分配精神,以避过剩信源之耗”[8]。英文确立主宾身份,由谓语放大语义,通过非谓语不定式结构延展到“attentionefficiently”,再使用介宾组合推进至“sources”,句末以定语从句扩充语势,回环说明文义,构句等级明显,译文则精炼简洁、凝神聚意。又如“Brevityisthesoulofwit”,译为“言贵简”。

(二)推广技巧

两获奥斯卡“小金人”的导演柯文思(MalcolmClarke)说中文是一种极其简洁的语言,在相同空间内用英语表现相同的意思就非常困难,比如电影《流浪地球》,境外放映时有英文字幕,但国外的观影者根本不知道电影讲了什么。一行字幕还没看完,另一行就来了,只觉英文字幕咻咻咻地飞过,加之电影节奏很快,不清楚电影所表达的含义。中文电影要为西方观众用英文传达出相同的意思,字幕便会长很多,技巧就是把画面拉长以便能够把英语装进它所需要的空间,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电影必须重新调整节奏,每个镜头都应拉长,使之节奏更为均匀。这种空间创造和节奏调整的技巧是思维方式和交流模式的转变,其产生的艺术效果,能融合文化之间不同的理解习惯,应同样运用于语言和文化推广的其他形式上,如翻译和写作叙事中,以足够的空间和节奏补足暗含的逻辑关系,从而弥补文化信息的丢失。

五、推广汉语语言文化的意义

汉语体系浸润着华夏文化的特点:平和、凝聚、整体思维、经济简练而又内涵丰富。接触汉语者无不越学越爱,逐步透过它看似诘屈的外表听见如聱牙的音调,发现真正的内在之美,通过世界这唯一幸存的象形文字,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华兼容并包却又精炼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魅力[9]。这种兼容并蓄而又尊重彼此的文化特性,也正体现于一个个精简独立的汉字个体,每个字都能独当一面单独表意,能同时具有西方语法中的不同词性,若连字成词、连词成句亦具有精彩绝伦入木三分的表现力,亦即君子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旦汉语文化走出去得到推广,必能帮助世人在认识汉语和文化的同时体现语言文化之美,两者并行不悖、相互促进。这种推广交流的双向互动,还体现在汉语文化会吸收其他语言文化的优秀成果融入自身,其他语言文化也会在其过程中吸收融入汉语文化的优秀成果,前者如盛唐时期的语言及文化的反向输出交流:波斯语音译及西亚风俗经河套地区传入中原、梵文随唐三藏天竺取经,大批词汇用语转译进入汉语表达,佛教文化的大量概念理解融入中华文化日常生活,丰富了语言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后者如馄饨、包子进入英语饮食文化,中华武术影响欧美、“气”词汇进入英语阴阳的平衡概念,扩展欧美人的生活观念、“China”为中国代称等等。此外,汉语桥节目的热播、“中国迷”对汉语学校的好评,也体现了这种相互认可、共同进步的过程。

六、结论

第5篇:文化推广技巧范文

关键词:木雕艺术;传承;创新

一、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木雕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具有不可小觑的地位。中国的木雕艺术早在汉唐时期就已经存在,考古学家在出土的汉墓里面就发现有许多动物形状的木雕。这些牛、马等动物形状的木雕造型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自然,反映出当时木雕艺术者们精湛的创作手法以及优秀的艺术审美和感知能力。有些木雕是用整块原木雕琢而成,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说明当时的木雕艺术已经日趋成熟[1]。根据考古以及文物资料,如果说汉朝的木雕艺术形式是中国木雕艺术形式的关键时期,那么唐朝则是中国木雕艺术的成熟时期。汉代的木雕主要是以牛、马等动物为创作题材,而到了唐朝木雕艺术题材开始变得多样化,不局限于这些动物,而有了人物以及佛像这些木雕题材。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对木雕艺术雕琢手法日趋成熟的肯定与反映,另一方面也说明唐朝的人们开始逐渐把自身信仰与艺术融合起来,让其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实体与寄托。这种以宗教神像为题材的木雕也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而后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维的不断开拓,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不仅将木雕作为一种精神象征满足审美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一些实用价值。明清木雕艺术家们思维逐渐开阔明朗,开始将木雕融入生活中去,将木雕与一些日常用品、家具等结合,木雕至此开始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随处可见的艺术形式。

二、木雕艺术雕琢方法——以莆田木雕为例

莆田木雕是中国木雕艺术的代表,它开始于唐宋时期,在南宋时期由于木雕的市场需求大,加之当时南宋迁都这一政治事件的影响,也使得莆田的木雕艺术随之发生了变化[2]。莆田的木雕艺术题材多种多样,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木雕艺术也将这一文化吸收引入,让莆田木雕在众多木雕艺术中大放异彩。同时,莆田木雕艺术还加入了一些民俗人文,包括一些民间的神话故事等,这些人们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就这样呈现在木雕上,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除了这些以民俗故事为雕刻题材的木雕,佛像木雕也是莆田木雕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佛教于汉朝传入中国并在唐朝达到顶峰,木雕艺术也有着相同的发展轨迹。随着木雕艺术的不断传承发展,唐朝的木雕艺术已经手法精湛、题材多样,这些雕刻家们将当时人们崇敬的佛教文化作为木雕的题材元素,不仅为传播佛教文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推广渠道,也为木雕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莆田的佛像木雕以当时的佛像雕塑为借鉴参照,在佛像雕塑的基础上根据木雕的客观特征开始将佛像题材加入木雕艺术中。佛像雕塑的表现形式通常为达摩、菩萨、十八罗汉等人物,而且对这些人物的神态以及衣物饰品的细节处理十分考究,这需要巧妙的雕琢手法技巧[3]。木雕艺术家们对佛像雕塑细细钻研学习,领悟雕塑的雕刻技巧手法并将其运用到木雕中,终于成功地造就了精美绝伦的莆田佛像木雕,让佛教文化得以在又一种艺术形式上展现。总的来说,佛像木雕的雕刻手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在一块完整的原木上进行雕琢。这种方法需要雕刻者认真细致且不容出现差错,稍有不慎整件艺术作品就会出现瑕疵,造成无法挽回的失误。在这种雕刻过程中,雕刻者要先心中有数,对整件作品充满信心,从细节入手逐渐去体现整件作品的完整性。这一方法雕琢出来的木雕作品虽然对雕刻者的专业手法要求最高,但是创作的作品造型沉稳大气,浑然天成,是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的实物。第二种雕琢方式是根据木材本身的形状特征进行雕琢,这种方法雕琢出来的作品较第一种更为自然,有巧夺天工之妙。这种方式需要艺术家们有着独到的洞察力以及优异的创造力,根据目标木材本身的纹理和材质,极尽所能地去发挥想象,最大化地呈现出木材本身的形状特点以及纹理特性。虽然有些奇形怪状的木材给雕刻艺术家们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束缚和限制,但换个角度来说,这种束缚和限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只要雕刻艺术家们独具匠心,敢于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雕琢出别具一格且艺术性与独特性共存的艺术作品,化腐朽为神奇,让作品的艺术价值显现出来。第三种雕琢方法是将大小形状不一的木材按照事先设计好的作品样式进行拼接,使其大致形态与目标样式相符,然后再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细节的雕琢,产生成品。这种创作方式不受木材原始形状拘束,根据设计方案的不同可以雕琢出各种题材各种形状的木雕成品,让木材拥有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力。而且这种方式较前两种方式而言其制作流程更为高效,且能有效减少制造过程中的木材浪费,减少了制作成本[4]。以上三种木雕的创作方式都可见于佛像木雕艺术,有些佛像木雕还创造性地对三种雕琢方式进行融合,发挥出不同雕琢方式的优点的同时,最大化地将木雕艺术的人文之美与艺术之美展现出来。无论哪种雕琢手法都将木雕这一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发扬。近年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日渐交流融合,木雕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雕刻艺术家们开始对木雕艺术有了新的见解,开始探索新的木雕艺术创作技巧。

三、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木雕艺术的传承

木雕艺术是融合雕琢技巧与中国文化的实体,因此,木雕艺术的传承也应从这两个方面谈起,一是木雕艺术雕琢技巧的传承,二是木雕艺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第一个方面来说,木雕艺术的雕琢技巧是自汉朝以来雕琢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与沉淀而创造的雕刻艺术财富。这些雕琢技巧目前已成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木雕知识。因此,木雕学习者们要秉承一种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对艺术的尊重的态度来学习木雕知识,懂得每一块木材都是有生命力的,需要雕琢者们的耐心、见解力与艺术创作力来进行精雕细琢,赋予它们全新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习者们要具有慧眼,学会识别每一块木材的价值,并根据不同特点的木材选取合适的雕琢手法来创作。要做到心中自有主题,这样才能将想要表达的主题在木材上得以体现出来,创作出具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木雕作品。除了木雕技艺的传承,木雕艺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华文化在这种艺术形式上被中国乃至世界所见证,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在这种独具魅力的木雕艺术上得以彰显。因此,在创作木雕作品时,每一处细节,每一次雕琢都应是中华文化的外在体现,都体现着鲜活的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木雕工艺,创新木雕艺术形式,让中华文化之大美在木雕作品中得到具象化的表现,让观赏者们透过木雕艺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中国的木雕艺术彰显中国特色,展现大国风采。

(二)木雕艺术的创新

随着当今世界工业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艺术作品要想得到更多人的欣赏与重视,就要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从这方面来说,木雕作品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在当今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也是一种商品[5]。商品若想得到推广,在市场上流通,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大众的需求,所以必须要知晓市场大众对于木雕作品材质、主题题材以及审美的需要。因此,木雕艺术的推广者以及流通售卖者要紧跟市场对于木雕艺术的需求动向,并在保留传统木雕艺术特征的同时对木雕作品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了对各种艺术品的收藏喜好,木雕艺术也应适应这一需求变化,发展创新,创作出精美典雅且具有收藏价值和意义的木雕作品来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求[6]。再者,由于当今新媒体的普及,信息的便捷与爆炸性可以为各种艺术的发展提供便利。木雕艺术这一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也要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创新,发挥利用好新媒体对木雕艺术的传播推广功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一极具魅力的艺术并对其产生兴趣,以助木雕艺术的传承发展。四、结语当今世界飞速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工艺作品、世界艺术瑰宝得以沉淀保留了下来,木雕艺术就是其一。虽然对传统的木雕艺术进行发展创新会一定程度上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完整性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于木雕艺术的传承绝非坏事。当今许多艺术形式都加入了工业化的生产流水线,木雕艺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应该找准市场化定位,在传承传统木雕技艺的基础之上,融入现代化的元素,创造性地糅合木雕艺术的雕琢技巧。同时,根据人群对木雕的利用需求来制作出审美性与实用性兼具的木雕,让木雕技艺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吴叶.木雕艺术在工业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23):248,255.

[2]朱贞.木雕的传承与发展[J].经贸实践,2017(15):188.

[3]蔡奇龙.精微透雕玲珑清澈:谈莆田木雕艺术传承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5(12):98-99.

[4]冯巢.浅谈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传承保护[J].大众文艺,2015(13):43-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