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学大纲范文

艺术教学大纲精选(九篇)

艺术教学大纲

第1篇:艺术教学大纲范文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0-01

Investig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LUO Jian-rang ZHANG Yuan

(College of Forestry,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 in teaching process on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were analyzed.Some measures were suggested from teaching programme,teaching content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landscape art;teaching reform

园林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造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的各种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等[1]。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能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2]。因此,许多高校把园林艺术作为园林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外,也同时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供学生选修。但非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对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

1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不合理

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但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二者存在差异。

1.2 教学内容陈旧,专业性强

各类园林艺术教材不少,但适合本科的教材较少,目前各大院校最常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过元编著的园林艺术。该书从1996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多次,内容没有太大变化,而近10年来各种新信息、新技术、设计理念和新材料却大量出现在园林实践中。此外,这部教材中的例证多为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较少。在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与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内容一模一样,对于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很多内容过于专业、抽象,不容易理解。

1.3 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安排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对园林艺术有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3]。然而,在很多学校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

2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

2.1 教学大纲调整

作为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不能一成不变的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应该以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为蓝本,按照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学生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2.2 教学内容更新、简化

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为参考教材,但教学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选课学生专业的特点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增补、简化[4]。并根据最新文献资料更新部分教学内容。在讲授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除了介绍国内外古典园林的优秀实例外,也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优秀园林作品或身边熟知的园林案例,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海世纪花园、万科第五园、西安市的各大公园等。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简化,力求非园林专业的学生也能对园林艺术的核心内容有所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2.3 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

公共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基本上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一些应用性不强的课程来讲,这样的安排可行,但对于像园林艺术这样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仅仅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其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室外的实践教学:比如讲授园林植物时,安排一次室外教学进行校园植物识别;在讲完园林艺术基本理论后,则带领学生就校园景观及周边主题公园的设计进行实地案例讲解,使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美学素养。

3 参考文献

[1] 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屈永健.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艺术教学大纲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目标;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11-02

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始点,基础教育的第一步,是终身教育的奠基点。俄罗斯于2006年颁发了新的《幼儿教育与教学大纲》[1],该大纲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教育特色,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彰显民族教育和艺术教育,注重启蒙教育的启蒙性。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现行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至今已有15个年头,为了给我国可能修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供借鉴,本文对两国幼儿教育的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1.教育内容宏观比较

我国幼儿教育内容涵盖五个方面: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俄罗斯幼儿教育内容涵盖七个方面:体育、智育、德育、劳动教育、文学、艺术――审美教育、游戏。

仅从幼儿教育宏观内容上看,我国幼儿教育内容有些单薄,特色不明显。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文明史,具有无可比拟的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中国科技和中国艺术,这些"宝藏"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与骄傲,必将持续影响整个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在幼儿教育宏观内容中应有所体现,可以增加"国学"的内容,以培养幼儿的民族自信与自豪。

2.教育内容微观比较

2.1 体育与健康。健康是人一生的财富,是学习、工作之基,没有健康的理念就没有健康的行动,没有健康的行动就没有健康的体魄,因此对幼儿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关键是健康理念教育,要是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意义、获得健康的方法,从小形成健康的理念和行为。

我国幼儿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为幼儿身体健康,能适应集体生活,培养乐观情绪;具有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有安全意识和常识;乐意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内容为幼儿能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饮食、睡眠、洗漱、大小便规律和自理,讲究个人和公共卫生,具有安全和保健意识,乐于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等。我国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具体,内涵丰富,但外延不足。

俄罗斯幼儿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为奠定幼儿健康的身体素质,注重动作的协调与灵活,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主要内容为保护生命,促进健康;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热爱各项体育活动等。俄罗斯教育目标明确,内容外延大,给老师留有一定的自由教学空间。

生命第一,健康至上应该成为幼儿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体育、游戏等活动,使幼儿养成爱体育、喜锻炼、讲卫生、豁达、开朗的习惯。另外,还应使幼儿知道常见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通过集体的体育项目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师生的和谐性。

2.2 智育与科学。智能教育是通过给幼儿讲述一些科学知识和自然现象,发展幼儿语言能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关键是培养幼儿良好的求知欲和学习习惯,知道一些学习方法和途径。

我国幼儿智育教育分为语言和科学两部分。主要目标为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爱看书、喜听故事;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发现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并提出来;爱动手动脑;感知、理解周围世界等。主要内容为鼓励幼儿大胆、从容地与师生交流,表达意愿和学习、想法,接触经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诱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诱导幼儿观察常见食物和现象,并提出问题,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初步建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崇拜科学与科学家;具有环保意识等。

俄罗斯幼儿智育教育主要目标为关注幼儿注意、记忆、理解、想象、语言发展,使幼儿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总结和判断。主要内容为发展幼儿感知、理解周围世界能力,发展幼儿语言和数学能力。

幼儿智能教育主要要体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二是幼儿观察、分析、理解、总结能力的培养。俄罗斯在培养发展幼儿智能上,以数学和语言为起始点,注重发展幼儿的感知、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就是关注幼儿的科学和学习兴趣,关注幼儿智能的开发。我国幼儿智能教育分为语言和科学两部分,其实,语言是智能的表现形式之一,发展幼儿语言有利于幼儿智能的发展,俄罗斯幼儿智能教育可以"拿来"借鉴。

2.3 德育与社会。一个人的德育表现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幼儿的道德教育应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环。当然,社会教育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德育仅是一小部分。

我国幼儿社会教育主要目标为发展幼儿自信心,乐于帮助他人,遵守生活和社会行为准则,具有责任感,尊师尊长,有集体荣誉等。主要内容为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不畏困难,尊重他人,有一定的自律意识和能力,具有爱心等。从内容上看,我国幼儿社会教育其实是德育教育的内容。

俄罗斯幼儿德育教育强调幼儿自小就要善待周围世界,具有广泛的爱心,具有社会公德,具有行为辨别能力和道德认知能力,与师生和睦相处,负责任地完成任务,尊重他人等。

幼儿德育教育的核心,一是发展幼儿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二是培养幼儿广泛的爱心,三是培养幼儿美与丑、善与恶的辨别能力,四是知道一些日常行为准则。中俄两国幼儿德育教育内容都有些大和空,比如强调要爱祖国,不如强调幼儿认识国旗、国徽,学唱国歌,听英雄人物故事。

2.4 文学与艺术。高尚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欣赏,可以升华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味,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规划与追求,影响人的一生,成为一个人一生的楷模。

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使幼儿喜欢艺术、参与艺术、感受美、体验美。主要内容为引导幼儿接触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幼儿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接纳幼儿审美感受;鼓励幼儿参加艺术活动,大胆地创造美;自己动手,美化生活。

俄罗斯幼儿艺术――审美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审美情趣,丰富幼儿精神世界,产生正确的审美态度,促使幼儿个性发展,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让幼儿了解艺术,知道民族经典艺术作品等。

大自然的美是上天赏赐给人类的、用尽人类语言与词汇都无法描述的艺术作品,因此,让幼儿亲近自然是最好的艺术欣赏。俄罗斯在幼儿文学艺术教育中,民族元素占权重较大;形式多样,雕塑、插画、音乐、绘画、艺术表演、世界经典艺术作品、图书装帧和幼儿自己的作品等值得借鉴。

2.5 劳动与游戏。劳动既是一种美德教育,也是一种游戏和锻炼身体的途径;游戏既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也是一种智能开发。

我国幼儿教育没有将劳动、游戏单列。俄罗斯幼儿劳动教育视为幼儿基本能力和创造力发展的必要部分,培养幼儿集体意识和品德的重要方法;内容包括在家庭和学校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参观大人劳动,发展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获得成就感。游戏教育志在培养幼儿创作能力,发展幼儿坚强的意志;内容为规则游戏、角色游戏、戏剧表演等。

3.思考与借鉴

3.1 我国《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自2001年颁发至今已应用15年,1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科学、艺术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认识、理念也发生了颠覆性转变,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路径等有了新的认识,幼儿教育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应顺应形势变化,修订《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3.2 在修订《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时,要充分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幼儿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的科研成果,建议将幼儿教育内容按德智体美劳调整内容,增加国学内容。

3.3 分析俄罗斯幼儿教育的内容,具有下列显著特点。一是注重艺术教育,用艺术开启幼儿的智慧;二是注重科学教育,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科学思维;三是注重民族文化教育,发展幼儿爱国意识;四是注重宏观指导,给幼儿教师留足自由空间;五是注重幼儿个性培养,尊重幼儿个性发展;六是注重自然教育、情景教育。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3.4 幼儿教育关键是意识和习惯的诱导和培养,而不是让幼儿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这些意识和习惯包括:体育与健康、安全与责任、行为(道德)与规范(法律)、科学与学习、文学与艺术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李亚娟.2006年俄罗斯《幼儿园教育与教学大纲》修订的背景、内容与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0,6(186):40-43.

第3篇:艺术教学大纲范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教师 备课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04-03

教师的素养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三,即德、才、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个既有崇高的道德素质,又有丰富的知识素养,还有高超的教学技艺的灵魂工程师。在这德、才、艺的三维综合体中,“艺”深刻地影响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艺,以智慧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备课(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借助各种(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文字、符号、图像、模型、实物、标本等)教学手段,依据教学原理、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而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技艺。课堂教学艺术外延较广,主要包括备课艺术以及授课艺术两个方面。下面笔者就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备课艺术,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备课是教师谋划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有预谋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一样:教师有预,就有高效或相对高效的课堂教学;不预,就只有低效或相对低效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备课是教师高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备课等于写教案,或者认为备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累赘、一种苦差。这实质上是把备课当作一项异化劳动。

什么是备课?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备课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美设计,备课是学科知识的内化、教材内容的转化与教学课堂的美化,备课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备课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与关怀,备课是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过程……

上述这些观点的差异,均是源自其立场、视角的差异。备课从内涵上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备课,特指针对某一次授课而言的备课;广义的备课,泛指针对教师自我提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而言的备课。可见,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堂授课之前进行的各项教学设计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的性质、特点,结合教学条件的具体情况,从教学论上加工和处理教材内容,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法,以谋划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劳动过程。[1]从外延上探讨备课,其涉及内容很广,有学者概括称:“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组织和处理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发展水平等,同时还需参阅大量的有关资料,不断充实和更新授课内容”。[2]可见,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因而,提升教师的备课艺术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纲要》课教师备课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纲要》课程,是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号)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开设的一门大学生必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这门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教师必须思考“备课”这一影响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目前,《纲要》课教师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备课形式而忽视备课内涵

《纲要》课上限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下限是2014年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其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因而,《纲要》课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巨大。曾有《纲要》课教师这样感叹:教师最累的工作是备课,教师最无效的工作是备课,教师最受折磨的工作还是备课。由于一些教师认为备课是一项沉重的工作负担,因而,备课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被异化为一些教师的“心病”,一些教师把备课蜕化成了一项机械、呆板的体力活。他们在备课时,更多地注重备课形式,因为这属于简单劳动,而对备课内涵这一复杂劳动关注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学校管理层的原因和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层,对教师备课的管理只注重检查教师的教案完成度及其形式的完整度(如教案的数量是否达标、各个要素填写是否完善、书写是否工整、格式是否规范、PPT是否美观等),而对备课的艺术性、创造性、发展性等属性关注不够。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为写教案而备课,即有些教师对备课概念理解不够,认识不清,对备课环节的内涵关注不够,使得备课流于形式。这严重影响了《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注重备课结果而忽视备课过程

一些学校的教学职能部门对教师的备课要求,狭隘地定位在简单的教案检查。因而,少数教师只注重备课的结果而忽视备课的过程,导致备课能力和备课效益低下。如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备教材知识内容(简单抄写教材内容中的大纲),而对教学对象基本情况的了解、重点难点的引导、发展能力的训练、道德情感的培养等问题思考得很少;还有的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或机械照搬网上他人的教案资料。从结果上看,教师备课任务是完成了,但从过程看,教师的备课效益是低下的。这也就严重影响了《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备课标准而忽视备课个性

备课是有标准的,《纲要》课备课一样,也是有标准的。这种标准既有形式上的,也有内容上的。形式上的标准主要是指学校的模式化标准;内容上的标准包括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课程教学进度、课程教学课时等。这种备课标准必须坚持,但备课质量和水平更体现在备课个性上。如《纲要》课涉及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的安排;《纲要》课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纵向和横向教学经验的总结运用;板书及PPT的目的性(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针对性(针对教材、学生)、概括性(设计简明、醒目、凝练、集中)、条理性(逻辑、思维、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自学辅导法、互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的预设……然而,在备课时一些教师为了应付课堂教学,迎合学校的教学检查、评比,比较注重备课形式的标准化、模式化,而忽视备课的个性化。因而备课的开放性、生成性、独创性不够,科学性、实用性、适应性不强。这严重削弱了备课为教学服务的功能,严重制约了《纲要》课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水平。

(四)注重教材内容而忽视教学对象

教材,是教学要素的核心内容,绝大部分教师备课都能够较好地关注教材内容。如《纲要》课的理论体系,《纲要》课整体知识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各章节具体史实、历史人物、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各章节知识在整个《纲要》课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各章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各章节的教学建议、问题解答和教学参考资料等都能较好地设计。但是对教学对象(大学生)怎样学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思考和谋划不够。如对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对知识的兴趣、需求了解不够;对教学对象的思想状况、心理特征、角色差异了解不够;对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了解不够。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有的放矢。

三、注重备课内涵,提升《纲要》课备课技艺

《纲要》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纲要》课教师职业道德的修炼、《纲要》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纲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都取决于《纲要》课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上述《纲要》课教师备课环节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中,“注重备课形式而忽视备课内涵”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改革这一“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要求《纲要》课教师必须“注重备课内涵”。

(一)准确把握和理解《纲要》课课程定位

准确把握《纲要》课课程定位,是上好这门课的前提和基础。《纲要》课备课首先要准确理解并把握《纲要》课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理念。

第一,准确把握《纲要》课的学科性质。首先,要明确《纲要》课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它是围绕“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条主线 / 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展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探索与救亡、改革与建设的历史,帮助大学生增进“两个了解”(了解国史和国情),懂得“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坚定“四个共信”(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信仰、对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共同信心、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共同信任)。因而,《纲要》课具有更强烈、更突出、更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性质。其次,要了解历史属性是《纲要》课的基本属性,即《纲要》课要按照历史学教学与研究的逻辑与方法来教学,既要忠于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又要注重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并在二者的相互交融中达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历史说服力和历史感染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再次,要明确《纲要》课和中共党史课与中国革命史课的区别和联系。因为《纲要》课与中共党史课和中国革命史课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同,而且在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方面也有差异,决不能将二者混淆。

第二,准确把握《纲要》课的教学目标。[3]由于《纲要》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突出的思想性、系统的理论性、丰富的知识性、强烈的实践性等特点,《纲要》课教学目标体系设计既要注重知识目标的辩证设计,又要关注能力目标的系统设计,还要立足情感目标的体验升华。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将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让大学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从中汲取智慧,在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激荡、交融中体验情感、升华思想、发展和完善自己。

第三,准确把握《纲要》课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主体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理性认知,也是教学主体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基本态度和基本观念,是教学主体在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科等不同层面积淀而成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方案,笔者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纲要》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即三位一体(人本、人文、人师)的教学理念――教育的“人本理念”、教学的“人文精神”、教师的“人师风范”。

(二)科学组织和处理《纲要》课教学内容

首先,要求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即设计《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着重讲清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中华民族饱受屈辱与顽强抗争的历史;二是中华民族英勇奋斗与艰辛探索的历史;三是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与繁荣富强的历史。帮助大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和“两条主线/两大历史任务”,增进“两个了解”,懂得“四个选择”和坚定“四个共信”。其次,要求立足教材体系处理教学内容。《纲要》课备课的蓝本是国家的统编教材。但要有效实现《纲要》课教学目标,教师备课时还必须立足教材,以内化知识体系、转化教材体系、美化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是需要围绕“教材地位、内在逻辑、重点内容、教学目的”四个视角审视教材内容。

总之,备课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需要教师用热情与真诚去备课、用公平与民主去备课、用思想与魅力去备课,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在传播思想、激荡情感、张扬个性、展示风格、升华魅力的过程中处于非常“自由灵性”的状态。同时备课又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夫,需要教师脑中有课、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培养情感备课的习惯、树立快乐备课的心态、创设轻松备课的环境、发现幸福备课的乐趣。如果教师备课能将自身的心灵、情感、生命、人格与他所准备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那么备课就能达到促进教师实现教育教学“人本理念”、“人文精神”、“人师风范”的理想境界。

[ 参 考 文 献 ]

[1] 尹杰钦.课堂教学艺术探微[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3):66.

第4篇:艺术教学大纲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中国艺术教育 关系 影响

20世纪80年代,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这一建立在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之上的新型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智能多元化”的观点,打破了人们对于智能的惯性思维,在教育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由于多元智能理论所具备的与中国教育改革理念的高度一致性和现代科学的前沿特质,也被中国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所青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我们认为,以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宗旨的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在1986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中,第一次把美育以文件法规的形式列入教育的方针。1993年2月,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美育地位进行了确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对艺术教育进行了强调。艺术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六艺”与《和艺术一起做点什么》――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

“六艺”教育的基本内容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于周代确立之后,便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教育内容。儒家的教育秉承了“六艺”中“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内容,其中“乐”仅次于“礼”而居第二位。孔子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正如《论语・泰伯》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的完成,是其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它是以诗乐和礼仪学习的完成作为先决条件,并且始终不离开乐艺教育的乐教的实现,因此,它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音乐教育,这恰恰证明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

《和艺术一起做点什么》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最初名称,在这个以研究艺术思维为初衷的学术研究机构中诞生的多元智能理论,艺术教育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德纳认为“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辉煌的创造之一”,所有成长中的人类个体都应该接受艺术教育。基于这样的初衷,加德纳在《零点项目》早期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儿童在音乐、视觉艺术和文学三个领域中运用艺术符号的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加德纳又得出“艺术是最基本的认知”这一结论。加德纳的研究重点一直都在艺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两方面,他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艺术和创造力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理论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随之在运用这一理论的教育实践中,艺术教育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为高中程度的学生设计的新艺术课程及其评估方法――艺术推进项目。

正如加德纳所说:“因为艺术本身包含着多种智能的成分,所以多元智能理论是倡导艺术教育的。但是你不一定需要用多元智能理论证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有人思考这个理论很久之前,孔子就提倡音乐教育和书法教育了。”虽然从学科领域的范畴来看,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站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艺术教育在认知中的主要作用,而孔子“六艺”中的乐教则更多地站在了人文科学的角度,强调艺术教育对人格修养的教化作用。但是,孔子乐教思想中对“乐”的重视、多元智能理论中对艺术教育的肯定与中国当代教育改革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都肯定了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成为三者的融合点。

二、从艺术到创造――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当代艺术教育

“如果没有对艺术长期的热爱和研究,我绝不可能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由于加德纳曾经是一名钢琴演奏家,所以,他更愿意站在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心理学。加德纳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造诣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是他创建多元智能理论最重要的基础。从加德纳在心理学领域的第一部著作《艺术与人类的发展》开始到《零点项目》,再到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艺术发展心理和艺术教育始终贯穿于其研究之中。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力特别是儿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在学校中应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否则很难突出学生和教师的多方面的智能。“在艺术教育领域,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应当被视为富有创意的(至少是潜在的)艺术创作者。艺术教师必须发挥出卢梭导师的责任――捍卫无辜而脆弱的孩子免受这个社会中不良力量的影响,使他与生俱来的天赋绽放成美丽的花朵。”加德纳的艺术教育观不仅局限于艺术本身,而且通过艺术教育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认知能力,这与我国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观一致。

自1999年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艺术教育和美育就被正式列入了政府的教育方针,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决定》第六条对美育的地位进行了科学表述,认为美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教育改革中重视艺术教育的教育观与多元智能的艺术教育观多方面契合,使得这一理论在素质教育中凸显出重要的价值。

三、每个孩子都是“莫扎特”――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

加德纳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本文中“每个孩子都是‘莫扎特’”,并非指每个人都有很强的音乐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突出强调以下三个关键点: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会有相同的智能结构;在我们注意到差异,而不是否认或忽视这些差异的情况下,教育才会产生效率。”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域中,学校里人人都有可以成才的智能强项,这与我国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开展以来,在有关艺术教育的重要文件法规中,都分别对教育中的学生观进行了描述,本文特列表进行说明(表1)。

根据表1中有关艺术教育的文件法规可以看出,我国艺术教育中学生观的发展,经历了由1986年提出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到1999年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到2002年学校艺术教育规定的“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发展脉络。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学生观在有关文件法规中体现得愈来愈明朗。这一学生观承认学生中的差异,而不承认学生中的“差生”,正如加德纳所认为的:“人才”不属于少数精英,学生的智能没有优劣之分,所不同的是智能结构和倾向的差别。以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分支音乐教育为例,1979年至2000年国家所指定的《音乐教学大纲》中,对于学生观的确定还比较模糊,仅在1988年《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中的课外音乐活动部分提出了“要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2000年《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部分提出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大纲,2001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学生观得以明确。“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新型的学生观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学生,“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系统的科学理论,使音乐教育改革中的学生观得以重新确认,使音乐教师眼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成为“莫扎特”。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当代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观点达成了诸多一致,在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艺术教育60年[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7]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89)教社科字003号文件,1989.

[9]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件,1999.

第5篇:艺术教学大纲范文

关键词: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艺术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22-02

一、艺术专业英语学习现状

当今社会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英语以其特有的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在当今和未来社会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艺术专业学生由于高考时过分关注专业成绩,忽略文化成绩,导致英语基础弱,进入高校之后的英语学习更加跟不上课程进度,形成恶性循环,在英语等级考试,专业发展以及就业问题上因为英语水平不高而造成的遗憾比比皆是。归根结底,是因为高校中艺术专业的英语学习课堂上,存在着严重的教与学的矛盾。

二、高校艺术专业《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比较

在高校中,英语学习包括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方面。基础英语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完成,专业英语通过《专业英语》课程完成,现将两个课程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课程性质及开设时间。《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而《专业英语》则定位于专业基础课。《大学英语》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一至四个学期,而《专业英语》一般安排在《大学英语》修完之后,在第五学期。一般院校之所以这样安排课程开设时间,是因为《大学英语》是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需要完成四册《大学英语》的学习,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英语水平,而对于艺术生来说,需达到高等院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合格水平。《专业英语》安排在《大学英语》之后是因为考虑到艺术生能在大一和大二两年打好学习英语的基础之上进行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的《专业英语》学习。其实实际情况不然:艺术生在高中阶段忽视英语学习,英语基础不牢靠,进入高校学习后,大学英语难度更上一个台阶,需要在高中英语学习基础上进行,然而艺术生在基础不牢的条件下进行英语学习,吃力且无明显的效果,这就使得艺术生挫败感更强,更加惧怕英语,形成了恶性循环,对英语形成了抵触心理。

2.课程大纲、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的比较。《大学英语》的课程大纲是根据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而制定的,一直以来,我国大学英语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而不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上,也不强调以人为本教学,却是以教师教学方便为本,设计一个大纲一套教材教学,却忽视了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本人。自2004年以来,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新《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实行摸底考试分班,分级教学分级考试。分级教学只是第一步,但是分级教学并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效果。对于艺术生来说,学校并没有一个专门针对艺术生的课程要求。艺术生所用的教材与其他文理本科专业教材一样,其难度大大超过艺术生所承受的能力。而艺术生也使用同样的教材并要求通过高等学校英语能力测试或是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在全国大多数高校里,并没有特别为艺术生定适合他们水平的教材,所以在艺术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矛盾尤其突出。《专业英语》是大学非英语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涉及专业领域的英语教学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是分两个阶段来完成,即基础阶段和专业英语阶段。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保证了学生后两年的英语学习的延续性,是大学英语更进一步的重要性环节。《专业英语》的学习侧重于英语的使用及在专业领域的实用技能培养。学生通过英语的使用来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尤其是翻译与阅读能力。艺术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已经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矛盾,何谈教学要求更高的《专业英语》课程学习?艺术专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认识到了专业英语人才的缺乏,而艺术生的基础较弱,造成了社会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

3.课程设计模式的比较。一般来说,课程设计模式有三种:以语言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以及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大学英语》的授课模式一般是以语言为中心进行的课程设计,即尽可能地把“目标需要”分析所得到的语言项目变成ESP课程的内容;《专业英语》的授课模式一般是以技能为中心或者以学习为中心,即通过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或者通过动态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相比之下,以语言为中心的设计模式是最直接最普遍的课程设计模式,这种设计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强调语言各技能所起到的作用,相对于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也有一定局限性。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关注到学习者与外界一切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

三、关于艺术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相关思考

根据上述比较,笔者认为艺术专业英语课程可以根据艺术专业以及艺术生的特性针,有针对性地开设基础英语教学及专业英语教学,从艺术生艺术专业就业方向考虑,在教材,教法及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改革。

1.优化课程时间及学时的设置。建议《专业英语》课开设于第四学期,即《大学英语》所开设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样艺术生有一个频繁接触英语的环境,对于《专业英语》课程的兴趣会提高一些。关于学时方面,可适当加大《专业英语》课程的学时。

2.加强教材的建设。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的选择和教材的整合以及开发校本教材。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以及专业特性,可以和文理科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难易程度上适合于艺术设专业学生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选择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适当加以整合。再者,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开发适合地方高校专业的校本教材。

3.改善课程设计模式。课程模式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进行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是不同的,有些只是为了基本的英语课程考试,有些为了就业,有些为了出国及专业发展。根据不同地需求来进行课程模式设计,是比较合理的。

参考文献:

[1]Marianne Celce-Murcia.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北京:外语与研究教育出版社,2006.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3]刘慧莉.试谈ESP的课程设计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

第6篇:艺术教学大纲范文

作者简介:胡知几,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邮编:200234。

(二)初中1-2年级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美术创作和美术讨论得到加强的。艺术品的创作和评价是全面提高学生视觉素养的关键。

1.美术创作

在美术创作中,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研究不同的想法,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并确定怎样或如何通过自己的艺术品能更好地进行表达。学习探索各种媒介,并在运用各种媒介进行表达时,提高能力和自信心。教师可以和学生—起将创作过程进行记录,其中包括:将思考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进行记录,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记录创作过程和绘制学习进度表,记录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根据记录不同时期的想法,回顾自己的创作过程;在创作后期阶段,运用或进一步追求新的见解和想法。

2.美术讨论

学生在美术讨论中参与批判性地评价艺术品和艺术家。他们诠释各种图像,并从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领悟以及创作艺术品的情境。通过讨论美术和思想交流,使学生能更好地领会美术和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中讨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艺术家的思想表现和创作意图;跨越时间和文化的艺术视角;有关风格的讨论,如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而产生新的美学观等。

教师在设计各种学习活动时,要考虑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发展,要树立学生的自尊心与成就感。

(三)评估

美术学习评估,可以通过学生的各种方式得到证实,如:他们的行为、创作过程以及作品等。初中阶段的评估由两部分组成,即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

1.美术创作

教师可利用各种主题,或开展美术、设计的学习项目,来激励学生,并作为评估美术创作的任务。

对于美术创作,教师可以规定每件作品的创作要求与完成时间。教师可以使用累积评估的方法,即随着学生创作时间的推移,来进行评价。

美术创作过程中的知识对于理解和欣赏美术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求学生在递交每件艺术品的同时还应提交创作过程的文档,包括画稿、草图、照片、复制的图像,以及笔记、评注或实验样本等。

学生可以利用任何适合的媒介和技术来表达他们的创作意图,包括二维、三维和数字媒介等。通过美术创作,表明对视觉特征的理解以及使用媒介交流的潜力。

2.美术讨论

美术讨论允许学生通过研究各种艺术家的作品,来进一步地体验美术。学生通过描述、分析和阐释艺术品,发展自信心,形成对美术和其交流意义的个人意见。学生通过各种图像的利用和评注,学会运用观察、分析和阐释的关键技能。学校可以提供书面和视觉相结合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在这部分中的学习。

评估美术讨论应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其中包括:观察——描述艺术品,侧重对细节的感知;分析——调查艺术品的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阐释——关于艺术品的意义解释。

鉴于美术学习可采取多种形式,因此,教师应采用最适当的评估模式,评价学生在美术创作和美术讨论时的表现和理解能力。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演示、项目研究、艺术品的工作过程、档案袋、笔试等。其中,档案袋是一种经过认真选择,展示学生随时间推移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有进步的作品汇编。档案袋包含反映各种技能和特征的证据,包括学生的反思和工作进展情况。档案袋还包括完成的艺术品,工作进展情况或创作过程的日记等。

演示,它涉及学生与他们的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包括展示、讲述、编剧、辩论等。通过演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此外,演示也包括一些可迁移的技能,如有效的沟通,独立的研究和合作。

在评估中,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的比重带有灵活性。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预期的学习结果来确定评估的权重。这两方面的评估权重总计为100%。表3说明了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评估的比重和要求。

表4和表5是用来评价学生美术创作和美术讨论的评估标准。

四、附录

《课程纲要》中的附录部分主要是小学至初中阶段的成就水平评估标准。

(一)小学阶段的成就水平

1.小学1-2年级的成就水平(表6)

2.小学3-4年级的成就水平(表7)

3小学5-6年级的成就水平(表8)

(二)初中阶段的美术成就水平

1.初中1-2年级艺术创作的成就水平(表9)

2.初中1-2年级美术讨论的成就水平(表10)

五、结束语

第7篇:艺术教学大纲范文

广西崇左2019年4月自考时间为2019年4月13日-14日,考试时间一般为150分钟,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特殊课程考试时间按当次考试有关办法执行。

点击附件获取完整版:广西2019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考试时间安排表

附件:广西2019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月课程考试时间安排表

课程、教材及大纲变化情况

(一)为推动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自考教材,在自学考试领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领参加自学考试学习的考生,自2019年4月考试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等4门课程使用国家统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9年修订版教材及配套的自学考试学习读本。

(二)全国统考课程“高等数学(工专)”(课程代码00040)等33门课自2019年4月考试起使用新编的教材、大纲(全国统编教材课程变化情况详见附件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和改变,在命题时要将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大颁布的法律和国务院颁布的法规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如果涉及到大纲、教材的调整变化,相关情况将另行通知。

(三)我区使用的非统编课程教材暂无变化。如涉及到大纲,教材的调整变化,相关情况将另行通知。

请考生及时注意我办公布的教材和大纲的变更信息。

部分专业及课程限制报考情况

(一)艺术设计(独立本科段)、室内设计(独立本科段)、药学(本科)等3个专业由经过我办批准的助学院校组织集体报考,以上专业不接纳新的社会考生报考。

(二)义务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不接纳新生报考。

(三)艺术听力类考试科目(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欣赏等)及音乐教育专业中舞蹈类、声乐类、器乐类、键盘类、伴奏、教师口语、合唱与指挥等需要现场评分的科目,限在广西艺术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报考。

(四)南 宁市区、广西医科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的考生,报考非艺术听力类考试科目(听力、日语听力等),限在广西大学报考。

(五)外语口语面试科目的报考安排。

报考00490日语听说、00624越语听说和00625越语语法的考生,助学班考生在助学院校报考;社会考生在相应专业的主考学校报考。

(六)根据合作开考专业特点,部分专业具有特殊性。考生在报名参加公安管理专业、护理学专业、音乐教育专业考试时如遇到相关问题,应先分别向广西警察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广西艺术学院自考办咨询后再报名。

(七)报考00594口语和00602口译与听力的考生,助学班考生在助学院校报考,社会考生可登陆广西招生考试院官网“自学考试网上报考系统”-“非常规报考”进行报考,报考时间与4月、10月考试的报考时间相同,考试时间与4月、10月统考时间相同。

考试收费标准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价局、财政厅印发的桂价费字〔1996〕463号和桂价费字〔2009〕212号文件规定,自学考试报名考试费每科次40元,外语口试面试类科目报名考试费每科次70元。

网上报考的考生,可于当次考试的考场座位确定后到考试地自考办领取收费票据。

其他事项

第8篇:艺术教学大纲范文

1997年6月2日,新加坡时任总理吴作栋在第七届国际思维研讨会上,提出创建“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Tlinking Schools,Leaming Nation)的理念,后成为新加坡21世纪的教育愿景。这—理念包含三层涵义: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国家、勇于迎接未来挑战的国民、满足21世纪需要的教育体系等。为此,新加坡教育部要求学校能够以“全人教育”为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康的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足够基本技能,以适应世界快速发展的需求。

为了赋予学生适应21世纪竞争的多种能力,二十一世纪伊始,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局就开始对中小学各科的课程纲要进行修订。2008年新加坡新修订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正式颁布,并于2009年开始实行。现将其翻译、介绍如下。

一、概述

(一)简介

美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美化生活,引起回忆,交流思想,传递各种价值和唤起情感等。在我们的周围,各种形态都与美术有关,如自然界中的色彩和图形,每天在杂志、产品和媒体上所见到的各种图像和图案等。

美术在历史上和每个国家中.反映了不同文化和信仰。通过美术学习,提供了一条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和其他的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途径。通过美术创作,学生在利用各种图像和物体中,学会交流、反映和表达他们独特的思想与情感。

美术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能被低估。通过积极的美术学习经历,能够增进学生观察和领悟世界的意识与审美感,发展他们的视觉素养。在美术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发展创造力,同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为将来能更好地了解和融人世界,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美术教育的目的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视觉素养和学会欣赏美术。视觉素养包括:通过观看,形成观察、理解和产生意图的能力;运用和创作视觉艺术品来交流他们各种想法的能力。而欣赏美术是指:能够发现美术的价值,并认识到美术与他们生活之间的关联。

(三)美术课程的目标

新加坡中小学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经历,使学生能够:

·发展感知意识和想象力。

·在发现和探索周边的各种事物中,发展视觉探究的技巧。

使学生能够:

·在描述和诠释艺术品的过程中,获得各种技巧。 ·在创作艺术品的过程中,分享各种观念、思想和情感。

·培育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使学生能够: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睛境的美术。

·发展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课程纲要》的框架结构

《课程纲要》是通过观看、表达和鉴赏三个学习领域来完成目标的。

观看、表达和鉴赏三个学习领域,是依据学生在学习美术时所牵涉到的认知、情感和精神方面的维度而设定的。《课程纲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学会去观察周边环境,产生各种想法,创作艺术品,讨论美术以及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1.观看

在观看学习领域中,学生通过提问以及创作艺术品,学会观察他们周围的事物,并对所观看的事物作出反应。在提高学生的感知意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鼓励想象和各种想法的产生。

2.表达

在表达学习领域中,学生通过观看和探究各种方法,与他人交流想法,表达情感与体验,形成各种观念。学生可通过口述或文本的形式来交流各种想法,培养创新和探究的精神。

3.鉴赏

在鉴赏学习领域中,学生获得各种技能,并学会使用恰当的美术词语讨论和诠释美术作品。了解艺术品是怎样和如何创作出来的,并尊重生活和社会中的美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意识,以及学会尊重他人的美术作品和同学之间的各种想法。

(五)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是根据《课程纲要》的目标和框架而来的。学习成果每两年为一个模块水平组成,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美术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的。(表1)

(六)美术课程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课程纲要》将学生应获得和达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方面的内容作了概述。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自定教学内容。

1.技能

美术技能,包括运用素描、色彩画、塑造、数字媒介等创作的技能。

视觉探索,包括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技能。

研究与处理,包括观察、记录、比较、组织、辨别等技能。

交流,包括利用视觉和口头表达各种想法的技能。

2.价值

美术学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激发想象能力;表达人类的各种情感;交流想法;具有其独特的目的和功能;在社会和文化中起作用等。

3.美术的形式

美术方面的形式有二维的,如素描、色彩画、拼贴画、版画等;有三维的,如雕塑、装置艺术等。

设计方面的形式有,如图形设计、产品设计等。

数字媒介方面的形式有,如视频、动漫、摄影等。

4.美术元素

视觉元素,如点、线、形状、形体、色彩、肌理、空间、色调等。

设计原理,即组合视觉元素的方式,如比例、变化、对称、对比、节奏、和谐、强调、均衡、图形、重复等。

(七)教学计划的制订

《课程纲要》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学习成果、学习内容、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从小学到初中美术课程的学习活动,应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增加难度。以下是制订教学计划时的指导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应采用基于学生兴趣、能力以及如何学习的方法。

2.注重学习过程的原则

鼓励学生去探索、实验和自我评价,并作为美术创作过程中的—部分。

3.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相联系。

4.互动性的原则

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机会。

5全人教育的原则

按照新加坡教育部计划,培养学生具有思考能力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全人教育原则。

6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则

在美术学习中,应利用各种有趣的元素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小学美术课程纲要

(一)小学1-6年级的教学手段

《课程纲要》指出,可以通过以下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会观看、表达和鉴赏美术。

1.主题式的学习

美术观念和技能的学习,可以围绕着统一的主题来进行。主题式的学习为学生在学习和运用各种美术观念与技能中提供了情境。通过主题式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经历有了更广泛的联系。

建议性的主题,如有关家庭、学校或表达情绪、情感等。

2美术形式与媒介的研究

美术形式与媒介的研究,主要针对各种材料、技术、工具和艺术品中不同风格的研究。学习探索和实验各种媒介;学习运用媒介去创作艺术品,并用来交流想法;熟悉不同美术形式与媒介的制作或产生过程及其特征。

3艺术品与艺术家的研究

对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研究,可用来帮助启发学生产生各种艺术观念,了解不同媒介的运用方法,也可以用来激励学生的创作愿望。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了解有关艺术家是如何构思和创作艺术品的,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创作艺术品的故事。由于不同艺术品是在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目的而创作的,因此,教师还可以利用艺术品,来说明美术在社会中的不同价值和目的。

4.学习环境的营造

学习环境也应该在美术教学中考虑到的。因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

(1)学生艺术品的展示

在教室、学校或公共空间展示学生艺术品,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展示对于学生讨论和创作芝术品都是一种绝好的办法。通过展示,学生能互相学习,了解和评价同伴所创作的艺术品。所展示的艺术品,可有不同的成就水平,也可集中于艺术创作的过程。展示的艺术品可以用来讨论,并可为进一步的学习和修改完善提供反馈。

(2)课堂外的学习经历

不同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感官体验。带领学生去艺术品生产或展示的场所,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下是给老师的一些建议:参观画廊、博物馆或任何能展示艺术品的公共场所;参观艺术家的工作室,广告或媒体制作公司;通过本地或来访的艺术家,举办讲座、示范或工作坊。

(二)小学1-6年级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美术创作和美术讨论的学习方式得到加强的。

1.美术创作

美术创作,包括二维.三维和数字媒介等。学生在创作艺术品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创作手段的探索和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也可通过探索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美术创作,也可证明其对视觉元素和设计原则的理解。

2.美术讨论

美术讨论,包括让学生对他们身处的环境和艺术品进行观察、思考和谈论。通过美术讨论,学生学习描述、分析、阐释和评价的欣赏方法。在美术讨论时,有一些方面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美术作品的题材;视觉元素和设计原则的使用;材料和创作过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品的背景和文化情境。

3.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之间的关系

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对于学生深化美术学习来说,两者相得益彰。学生可以通过美术讨论来探讨美术创作问题,并形成各种想法。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他们的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例如,视觉元素和设计原则以及材料和创作过程的运用等。教师和学生对完成的艺术品进行评价,学生根据给予的评论和反馈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与同学和教师的美术讨论,可以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并能改进他们美术创作的技能,完善创作意图。

所有的艺术品都能反映文化和信仰。学习和研究由学生自己创作的艺术品和艺术家所提供的丰富创作手段,能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和不同思维方式的理解能力。

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之间的结合很重要,因为美术创作方式和由不同人观看的艺术品,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对于学生的视觉素养和美术鉴赏的全面发展非常必要。

(三)评估

有目的的评估,对学生美术学习取得的进步或成就,起到了监测、评价和肯定的作用。评估应与学习结果相联系,并最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评估是一个持续的,互动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和教师提出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在美术学习中,评估可以提高学生对自己长处和弱点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确定下一步所需要做的事情。

以下是在设计评估时的指导原则:

1.适切陛

根据所教内容,在测试中要使用正确的工具和方法。

2.一致性

在评估过程中要确保客观性,不能随时间推移而有不同的评估标准。

3.及时陛

要及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提供持续的反馈意见,以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呈现出来的美术形式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估模式来监测和评价学生,包括:演示、项目研究、艺术品、学习档案袋、问卷或测验等。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美术创作:个人回应;媒介和材料的运用;审美品质等。评估标准的细则。(表2)

三、初中美术课程纲要

(一)初中1-2年级的教学手段

《课程纲要》指出,初中1—2年级的教学手段是建立在小学1-6年级基础之上。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各种可能}生来调整学习过程和经历。

1.主题式的学习

初中阶段可围绕学生所关注的主题进行学习,使学生形成各种美术观念和掌握各种美术技能。主题式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情境,辨别和表达各种想法。也可引导学生关注人们在历史上所关心的一些想法和问题。当学生确定了主题时,他们会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主题式的学习可用来支撑课程,设计学生的学习项目或任务,讨论艺术品和艺术家以及发展评估的任务。

建议性的主题,如透过心灵的眼睛,或是有关社区、文化和身份等方面。

2.美术形式与媒介的研究

初中阶段必须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去探索一系列的媒介。学生在运用媒介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辨别各种视觉特征,形成自己的各种想法。美术形式的研究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彩色玻璃、陶瓷、装置、多媒体和动漫等。

3.艺术品与艺术家的研究

利用艺术品和艺术家策划美术活动方案,着重研究有关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艺术家对世界的各种看法。当学生在研究艺术家的技法和风格时,有机会接触到由艺术家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了解美术创作中视觉元素和原则是作为视觉交流的工具,体会各种媒介和技法。通过了解艺术家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作品的情境以及潜在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深入研究自己的美术创作过程。这种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并发展了他们自己所有可能的表达本领。

4.学习环境的营造

学习环境也应在美术教学的规划中考虑。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增强和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

(1)学生艺术品的展示

当学生看到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在学校和公共场所展示时,加深了他们对美的理解。学生作品的展示不仅仅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且还能获得成就感。通过经常更换展示学生作品,使学生能经常欣赏同伴们创作的不同类型的艺术品。当学生参与展示艺术品的过程中,学会组织展示工作,并认识到艺术品是如何传递不同含义的,以及考虑怎样和在何处展示艺术品的问题。

(2)课堂外的学习经历

第9篇:艺术教学大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J524-4;G712

一、前言

要想壮大教育事业,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加强课程建设;要想加强课程建设,必须有一个“度”来衡量,这个“度”就是课程标准。如今,随着世界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教育也开始迈向全球化轨道,在国际视野下研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标准问题,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实现与国际接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尝试研究国际视野下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课程标准”释义

在《教育大辞典》中,我国知名学者顾明远教授对“课程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认为“课程标准是明确一定学段的课程结构和课程水平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通常具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标准总纲,又被称之为“教学计划”;第二部分是各科课程标准,又被称之为“教学大纲”。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接受过一定教育阶段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创编考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制定课程标准的意义

1.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学生设计艺术的实践能力,包括审美能力、色彩能力、造型能力等。这些能力是通过市场调查,研究高职生的目标岗位群得来的,再根据职业标准,贯彻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由此可见,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主,用详细具体的工作过程来描述,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境界。

2.课程标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如何落实高职课程改革?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革新是关键所在。一直以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都是使用教学大纲,即采取学科性教学模式的纲领性文件,这虽然便于教师教学,却容易将教师带入学科本位的路子上。引入课程标准,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来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3.课程标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艺术设计专业有着强烈的实践性,要将教学理论与实施过程有机结合。传统的课程教学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课程教学难以摆脱学科体系教学的束缚,不利于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提倡项目教学、仿真教学、情景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四、国际视野下建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的对策与建议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都开始进行课程标准化运动,诸多专家学者都参与到这场运动中,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案。美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标准化教育”改革运动,建立了一套比较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课程,还推出了相对应的教育评价系统。1997年,英国成立了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旨在制定和高校课程标准。2007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了《艺术设计学科基准声明》,明确了英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本标准。不管是什么教育机构兴办艺术设计专业,都必须以《艺术设计学科基准声明》为基本门槛。在英国的启发下,我国高职院校建立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标准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基于国际化视角研究课程标准,与国外专业课程标准相接轨

不得不承认,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制定课程标准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之处,比如课程内容安排、实施与评价比较随意;艺术设计的个性与课程标准的共性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学生对课程标准的接受程度不够乐观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艺术设计专业前沿的教育思想和标准化经验,努力提高教育国际交流水平,在可能的条件下,要与国外进行合作办学,一起制定课程标准。从目前来看,较为常见和易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包括:与国外优秀大学的学生互换、教互派、中外合作办学等。通过加强与国外专业课程标准的有机接轨,实现课程国际化、学位互授和学分互认。

2.争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在制定课程标准中的作用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些毕业生走出校园后无法找到合作的工作岗位,而企业也难以找到满意的设计人才,这种供需矛盾现象直接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出现了脱节问题。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就是职业性,所以开发与制定课程标准时必须与社会上的工作岗位有机结合,凸显岗位要求,使学生走出校园后能尽快找到合适工作。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对企业需求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以此确定学生的职业层次,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或者直接邀请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代表参与到学校课程标准开发进行中,听取代表的意见,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培养效果。

3.建立健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落实课程标准时,要体现出教学工作环境的多元性和灵活性,要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工作室或校企共建的校外实习基地,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用于实践。教师可以为学生承接企业项目,促使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并发展实践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能验证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制定的课程标准是否真实有效,帮助学校进一步改进标准方案,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条件。

五、结束语

如今,教育国际化已经是不可阻挡之势,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想培养出合格人才,要坚持国际化视角,开发科学的课程标准,为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进.对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工作导刊,2007(467).

[2]朱伟强.基于课程标准:内涵和含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6(8).

[3]黄艳芳.高职教育职业指导课程标准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丁建安,吴建设.高职院校实施校本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