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科学与技术范文

建筑科学与技术精选(九篇)

建筑科学与技术

第1篇:建筑科学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应用在智能化建筑当中并且日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智能化建筑和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不但提升了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本文主要是对智能化建筑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加以探究

一、计算机技术在智能化建筑当中应用的必然性分析

1.建筑自身特性必然需要

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通常的建设周期长以及建设规模大,并且在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容易受到各种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施工环节不容易把握。因此智能化建筑对于施工技术要求比较严格。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当对影响施工程序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及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且选择其中风险最低以及科学性最强的施工方式。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应当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以及分析,并且进行相对复杂的运算,计算机技术和运算不能相互独立,应当相互结合。因此,在智能化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当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

2.项目管理方面必然要求

为了保障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确保工程项目如期完成,应当对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管理以及控制。对于项目工程来讲,建筑工程管理不单单是针对一个方面的单一管理,而是对工程进行整体性以及系统性的管理,比如,工程设计管理、合同管理、施工安全管理以及施工安排管理等。管理的过程当中不能缺少计算机技术,工程管理项目需要对庞大的数据资源库进行处理和整合,如果单纯依靠人工处理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并且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是必然的要求。

二、智能化建筑的自动化系统应用分析

1.门禁系统以及监控设备系统

智能化的建筑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监控系统。通过利用监控系统可以保障建筑中客户的人身安全,确保客户的财产不受到任何损失。通常而言,监控系统主要包括门禁系统以及监控设备系统,监控设备系统可以对进入到建筑当中的可疑分子进行监控,且对可疑分子进行处理。通过门禁系统可以防止其他外界的闲杂人等进入到建筑内部,如果有其他外界人士进入,门禁系统将会自动报警,保安听到门禁系统报警之后可以及时对外来分子进行处理,要求其离开智能化建筑。

2.灭火报警系统

智能化建筑当中的自动化系统还具有火灾报警系统,通过报警系统可以实现火灾报警,其中,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集中控制。灭火报警系统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烟雾传感器以及自动喷洒系统。其中,烟雾传感器主要功能是当空气中的烟尘指标达到一定程度,传感器就会将获取的数据传送给控制中心以及报警器,并且在必要的时刻系统会自动喷水以及灭火。

3.集中监控系统

集中监控是对建筑当中的其他设备实现监控,比如,通过集中监控系统监控照明、电梯、配电室系统等。如果其他设备出现异常的状况,集中监控系统就会及时发现以及处理,从而有效避免因设备故障问题而影响到建筑当中的居民生活。

三、智能化建筑当中计算机技术以及监控系统的应用分析

1.现场监控系统

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监控系统可以监控现场通讯并且达到现场监控的效果,通过现场通讯系统将各个设备实现连接,并且对其中的环境信息以及设备调控等实行采集,此外,可以接受设备的各种参数。现场监控系统还具有向区域监控中心收集以及传送各种数据的功能,比如参数设置、智能信息以及环境变化信息等。通过现场监控系统采集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并且在分析之后反馈控制指令,指令可以根据现场的设备状态采取主动形式或者半主动形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适应。

2.区域监控中心系统

区域监控中心系统主要是利用接入口实现对通讯监控单元信息数据搜集,并且通过智能接入口接受各种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一般通过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的方式导入。监控中心系统收到相关设备的信息之后,可以对设备当前的状况以及应急预警信息等加以甄别,总结设置参数的规律,保存历史数据以及统计情况所属的类别,并且将统计数据反馈给监控中心。

3.集中监控中心系统

集中监控中心系统是利用接入口获取区域监控中心的数据、文字、图片等信息,并且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和交流等,通过集中监控中心系统,被监控设备的状态信息以及应急数据等都会真实反映在系统当中,并且系统对设备的状态信息进行保存之后会分析设备相关参数。分析完成之后将分析的结果反馈到区域监控中心,由区域监控中心发送指令实现对设备的控制。不仅如此,而且可以生成信息报表并且及时归档处理。集中监控中心不但可以对监控系统实现集中管理以及控制,而且可以实现智能化建筑自动运行以及管理。不但提升设备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而且提升建筑集成化程度以及自动化的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建筑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于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以及人们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智能化建筑当中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监控系统,其中,自动化系统包括门禁系统以及监控设备系统、灭火报警系统、集中监控系统。通讯监控系统包括现场监控系统、区域监控中心系统、集中监控中心系统等。智能化建筑和计算机相互结合可以促使建筑行业健康发展以及促使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彦.智能化建筑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7:271-272.

[2]周世超.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6:151.

[3]杜群.计算机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04:18-19+23.

[4]张莉莉,关煜卓.刍议在智能化建筑中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价值[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7:41+43.

第2篇:建筑科学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智能建筑;网络通信;智能控制;学科交叉

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同许许多多自然学科一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取决于两个主要的因素:一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二是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早期建筑行业中的电气工种,其任务主要是为建筑物的照明、简单的动力设备及其控制配电,以及进行防雷接地设计等,而且当时的照明技术也比较单调、落后,建筑电气工种在整个建设工程中的从属地位非常明显。从事这项工作的技术人员几乎都是通用电气工程各相关学科,如电机与电器学科,电力系统学科,以及工业企业供配电学科毕业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从广义含义上讲,传统电气工程学科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尤其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更是超出人们的预料,人们对其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要求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也愈来愈高,建筑行业中的电气技术人员首次面临了第一次严峻的挑战,以消防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共用天线电视系统(CATV)和建筑电话系统为主的所谓建筑弱电工程应运而生,不少设计院(所)还专门成立了“弱电”设计室,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建筑类院校也相继设立了建筑电气专业,以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诞生了智能建筑的概念。可以认为这是建筑行业中电气技术人员所面临的新的、第二次重大的挑战,他们不仅仅是只面对传统的电气技术和经典自动控制技术,还要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以及现代智能控制技术等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问题,显然这种多学科交叉知识给从事建筑电气设计、施工、系统产品(软、硬件)开发,甚至建筑物业管理人员带来极大地冲击和考验,同时也给高等院校建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培养这类宽口径、复合型知识人才带来了机遇。事实上,任何传统的单一学科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知识社会的需要。传统学科之间的交互与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现代各类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势必将渗入到建筑行业中,建筑业不再是所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高科技产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种在整个建筑业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高,所占比重也会越来越大,这将是毋庸置疑的趋势。

2 建筑电气与智能建筑的关系

人们一般习惯将建筑电气与智能建筑视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的两个层次。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绝不会存在什么“分界线”。当然,传统建筑电气包括建筑(建筑物或建筑小区)供配电、电气照明、动力工程、防雷、接地,以及电话、闭路电视和消防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等内容,支撑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狭义的电气工程和经典控制理论。而对于智能建筑,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给它下一较为准确的定义:它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现代自动控制技术及电气技术的多学科集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显然具有五元交集的结构特点,即:

AEI=AR∩CT∩NC∩AC∩ET

式中:AEI――建筑电气与智能化(Arch itectural Electricity & Intellectualizatio n);

AR――建筑学(Architectural Art);

CT――计算机技术(Computer Techniq ue);

NC――网络通信技术(Netwrk Commun ica-tion);

AC――自动控制技术(Automatic Cont rol);

ET――电气技术(Electrical Technique)。

第3篇:建筑科学与技术范文

【关键字】工民建筑;施工;创新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民建筑发展也十分迅速。在建筑的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关系整个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日后功能的完善。但是,国内传统施工技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现状了工民建筑施工行业全面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近年来,国内各方面都开始注重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一些比较完善的工民建筑施工创新技术渐渐被广泛推向实践。工民建筑施工创新技术对于工民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保证了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与质量,完善了工程施工技术体系,使建筑工程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创新技术应用于工民建筑施工中,融合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完美地实现了建筑施工与地域化倾向的结合。

一、工民建筑施工创新技术特点

1.科学性

技术都是在实践中验证,经过反复试验,证明其正确性。工民建筑创新施工技术是对传统施工技术的全面总结与分析,吸收其精华部分,弃除其落后部分,并加以先进科学技术元素,达到技术革新。因此,新的施工技术将会更加具有科学性,为工民建施工提供强烈的技术支撑,更有利于开展科学化的工民建筑施工工作。

2.创新施工技术更利于工程造价工作的全面展开。

工民建创新施工技术的开展有力于提高工程中的技术数据的精确性,保证数据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数据的明确与具体化才能够进行技术的创新,有利于对工程的造价进行管理,有效合理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民建成本。

3.创新施工技术更利于建筑行业整体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

工民建施工技术是建筑行业整体技术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创新施工技术由于科学、合理、稳定的技术措施与理念,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施工技术管理效率低以及停滞不前的现象,完美地完成了施工阶段的工作任务,有利于促进整个建筑行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

二、工民建筑施工创新技术的应用

1.环保技术的应用

人类经济发展,忽视了其对环境带来的压力,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高,节能减排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环保成了施工中应该加强重视的一个方面。建筑行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企业和单位往往重视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所以,在建筑施工中要重视创新施工技术的应用,重视环保技术,加强环保意识,并将其贯穿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

2.科学监理技术的应用

科学监理技术是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对工民建施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科学监理技术切实保证施工技术真正落实,并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应用。科学监理技术是建筑行业施工管理手段之一,如果在施工中没有科学监理技术,施工技术的创新就会成为无稽之谈。

3.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

低碳建筑技术是工民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的一项重要要求,也是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在完善资源评估和技术评价体系基础上,开展此项技术,应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在建筑领域实现低碳甚至是零碳排放。在建筑领域应用新技术,改变当前碳基主导型的建筑电力消耗结构。目前,太阳光电、光热和采光遮阳、通风等建筑技术的融合应用促进了低碳产业体系的发展,使大规模的应用成为可能。

4.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的世界处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信息经济时代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且应用于各个领域。信息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必将导致“技术观”的转型,传统的工民建筑技术由于其局限性,难以满足新技术的要求,因此,工民建筑的施工需要融合信息技术才能够更加满足于市场发展的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要重新思考与分析新技术的对象、目的和结果等问题,形成新的建筑施工信息技术观。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建筑施工带来了更多的技术挑战和机遇,高科技时代中需要更新技术施工的步伐,与时俱进。

5.现代科技新技术的应用

现代科技新技术应用于工民建筑施工,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GPS 测控技术具有精度高、使用方便、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在建筑物外侧利用GPS测控技术来观测基准点,实现外控基准网测定。

三、小结

近年来,随着工民建筑行业的发展,创新施工技术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等方式应用于工民建筑行业中,并融合世界建筑行业先进施工技术与先进科技,进一步促进了施工技术的发展,基本可以满足现阶段我国工民建筑行业的需求。但是,工民建筑施工技术会不断革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人员只有坚持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不断革新与改进现有的工民建筑施工技术,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家正. 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 建筑科学, 2012.

[2]刘治亮. 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1.

[3]于福友, 孙彦庆. 工民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的应用[J]. 价值工程, 2011.

第4篇:建筑科学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创新科技;工民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工民建筑也随之飞速地发展了起来,在工民建筑发展过程中,技术是关键和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施工技术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施工技术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纵观我国目前的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建筑业正在朝着高技术化、生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一、创新科技对工民建筑施工的意义

实践证明,创新科技对工民建筑施工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科技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不但可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而且可以使工民建筑工程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创新科技,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该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对探索、研究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创新科技在工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使得该工程的施工技术体系构建实现了有效的更新和完善。创新科技在现代工民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建筑施工和地域化之间的有机结合;创新技术为摈弃传统的施工理念,注重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提倡的是整体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人性化的技术理念。创新科技在现代工民建筑施工过程中,结合了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并在传承、发扬传统施工技术的基础上,与现代先进的施工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渐渐地形成了与现代建筑行业要求相符的施工技术,并在现代工民建筑施工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与应用,使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工民建筑施工创新科技特点

(一)科学性

工民建筑施工的创新首先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源于实践的,最终也必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将在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这样的英明论断同样适用于建筑业,如果没有科学性做为建筑企业的创新,建筑业可能还停留在建筑基础还要靠人力挖掘、盖高层楼房所需要的材料完全需要人力运送的时代。现在拥有的先进的挖掘机械、高层升降式运输机械、甚至模块式堆垒的建筑模式,都得益于科学元素在建筑业的广泛应用。

(二)有利于全面展开工程造价工作

创新在工程施工机械、工程施工技术方面、工程管理方面都能够得以体现。通过创新施工技术,可以更加的迅速、准确、公正地对工程相关的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汇总。有了计算机的辅助,可以更加有效率地对于工程的成本、工程整体造价、各局部工程的造价进行预算。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控制质量与成本,便于管理者们很好地把握重要工序,还应该借助于计算机,科学的预测工程的量本利。

(三)有利于提升建筑行业整体技术应用水平

工民建施工技术对于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建筑行业整体技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创新施工技术的技术措施与理念有着科学性、合理性、稳定性的特点,通过合理采用创新施工技术,传统施工技术管理效率低、停滞不前的现象得以有效地避免,在完成施工阶段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创新科技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一)科学系统的监理技术的应用

建筑工程监理就是对建筑工程有关活动的监理,就是依据有关的工程建设的法律和技术标准,综合的运用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对工程建设合同有关各方的行为及职责权利,进行必要的协调与约束,对工程质量、环保、安全、费用、进度等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避免建设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得工程建设目标得以最优的实现。在建筑工程中运用科学监理技术,监督管理工民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

(二)信息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如今的时代是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经济时代,在工民建筑工程中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工农建筑工程中各种信息的传播和利用,而信息技术是一项适应信息时展的创新技术。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在工农建筑工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把握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构建信息网,提高工农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

(三)环保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在建筑行业中普遍的存在建筑资源的浪费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上。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工农建筑企业在施工中所用的施工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另一方面是施工企业在建筑施工中只讲究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资源浪费和环境保护问题。近些年来资源浪费严重,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由此国家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把环保技术应用到工农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可以有效的利用建筑资源,改变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进而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

(四)低碳建筑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建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低碳材料,另一方面是低碳建筑技术。低碳建筑技术包括外墙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在工农建筑工程施工中可以通过地源热泵采集地下热能,对雨水进行收集并综合利用,利用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照明,还可以通过通过导光管将阳光引入室内照明等低碳建筑技术,这一方面可以降低建筑施工材料、设备、技术等的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建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四、工民建筑在应用创新科技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对于节能环保技术

1.节能、绿色技术的具体实施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的强制措施,相应政策,还需要相关单位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如规划、环保、开发、设计、监督等部门。

2.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需要强制措施来推动,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利用行政审批权和政府宏观控制的手段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3.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对于应用节能设计、绿色环保的工程项目,应给予优惠政策,对甲类地段和适宜建筑的较好地势,优先规划建筑节能、绿色环保设计方案。

(二)对于科学监理技术

1.国内的监理单位要注重对国外先进监理理念的吸收和借鉴,对外国的监理经验做充分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国内工程监理行业的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加以适当的创新。

2.监理单位要重视对监理经验的积累,在对每项工程监理工作完成,监理单位都要组织人员对阶段性的工作做出总结,并写出对工作的建议。

3.监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工程施工常识、工程监理法律知识等基本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并对科学监理方法提供可行性、客观、有价值的意见。

(三)对于信息技术

1.施工资料管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采用施工资料信息化管理模块来进行,该模块实现了资料的电子化的综合管理,实现快捷的“傻瓜式”录入、规整的存档、方便的查询、简洁的报表输出。

2.材料与机械设备管理。根据网络计划图编制采购进度计划;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根据网络计划图的资源生成:工程用设备清单、表格形式的主要材料采购计划、表格形式的工程用设备采购计划。

3.质量控制。包括质量检测标准、工程项目划分、工序检测(记录)管理、质量缺陷及事故的登记和处理、质量验收与评估等功能模块。按照ISO9001标准进行按模块划分的质量管理,帮助管理者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创造优质工程。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出现在城市、乡镇中。在工民建筑施工中,施工技术关系到整个工民建筑施工效率和工民建筑的质量,因此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创新科技有效的应用在工农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创新技术是根据时展的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创新发展起来的技术。把创新技术运用到工民建筑施工中可以更加准确、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对工程施工进行科学的指导,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工民建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曲家正.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6:186.

[2]刘立华,王学彦.刍议工民建工程施工中的节能技术运用[J].门窗,2012,05:70+73.

[3]刘治亮.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41.

[4]曹昱.刍议如何加强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5:245.

第5篇:建筑科学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科学施工、设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建筑电气是赋予建筑生命的重要部分。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建筑电气的设计和施工的目标是提供建筑使用者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人的需要是建筑电气存在的根本,所以“人性化”是建筑电气最重要的特征。

一、当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内涵

近年来我们希望给建筑电气作一个科学而规范的定义,并进一步探讨它的内涵。我国广大电气设计及施工安装从业人员经过多年的艰苦实践和科学的探索。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学科。建筑电气广义的解释是:建筑电气是以建筑为平台,以电气技术为手段,在有限空间内,为创造人性化生活环境的一门应用学科。建筑电气狭义的解释是:在建筑物中,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理论及电气技术(含电力技术,信息技术及智能化技术等),创造一个人性化工作生活环境的电气系统,统称为建筑电气。

建筑电气技术整合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与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在电气设备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智能建筑当中。在现代建筑电气设备中,建筑物的供电系统不仅仅是强电设备,反而是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应用系统;同时,只有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才能满足建筑物对电气设备的特定要求。

二、目前建筑电气工程设计的新思考

1. 强电系统网络设计。

在现阶段,强电系统的网络设计,要比往增加了许多多新的内容,制约机制也更加复杂了,在设计的复杂性,难度和精确要求,越来越严越高。比如,在设计智能建筑强电系统的供电系统、动力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照明系统、插座系统等时,对电源的可靠性、安全性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建筑的视觉环境,除要求用电可靠和满足一定照度外,还要求对灯具的选型、照明方式和光源控制认真研究,以便于提供工作效率高的视觉环境。

2. 弱电系统网络设计。

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弱电系统网络设计除常规的电话系统线路、直线广播系统线路、直线电视系统线路、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线路外,还要增加电子计算机终端系统线路、网络终端系统线路、多媒体系统线路及电化教育系统等等。未来科技和杜会发展还会增加某些系统线路的要求,也是想象之中的事情。怎样在弱电系统网络设计之时,就有所预见预测,有所考虑,把部分项目的增设纳入设计,也是必要的。

3. 电气接地保护装置线路设计。

首先,在防雷接地装置线路中,除防雷接地一般装备要求外,当代建筑还有些特殊要求。其次,在屏蔽保护接地线路中,伴随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站的迅速发展,建筑物中要求对电场、磁场或电磁场屏蔽直接地线路的房间会越来越多。这在现代化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过程,都是必须考虑和事先安排周到的。许多工程的实际情况已证明,采用统一接地体是解决多系统接地的最佳方案。

三、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

1. 认真研究,全面考虑,科学配置电路。

强电系统网络、弱电系统网络、接地保护装置线路等需要设置在建筑物墙壁内特定的有效空间内。必须研究、设计好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的并行与交叉;科学配置各种线路管位置。特别要注意的是,配置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时,不仅要研讨空间配置的科学合理,更要注意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之间的物理影响,各线路之问的相互感应,感应的强弱以及可能产生的电学现象。

2. 电气线路暗配管的选材与施工。

在电气线路暗配管选材上不仅要考虑其实用和坚固性,还要考虑其物理和化学性能的适宜、科学。这就需要进行研究、实验、论证后,再确定选材。

四、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的功能日益丰富,建筑电气技术已成为整合电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创造、维持和改善建筑空间的电、光、热、声以及通信和管理环境的一门综合技术。建筑电气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理论体系,它的理论基础早已超出了电工学的范畴,广泛涉及到无线电电子学、电磁场理论、电声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的有关方面。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功能需求的增长,一个新的建筑电气技术趋势正在形成,此技术拥有分布型智能,具有学习能力,电气系统功能重塑性强,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可扩展性好,可以将多种传统建筑电气设备的控制集成于一体。此类建筑电气技术的新趋势如下: ①采用现场控制总线技术; ②融合弱电技术和强电技术;③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 ④ 以弱电通信的方式控制强电; ⑤ 使用者现场控制方便; ⑥ 管理方便; ⑦节能; ⑧提高建筑安全性能。此类新技术通过各种现场设备、传感器及中控设备对建筑中传统的末端电气设备(如照明、遮阳窗、风机盘管、空调、地加热、AV 设备等)进行细致的控制,从而达到对灯光环境、遮阳环境及温度环境的集成控制,故该新兴的系统既不同于传统的灯光控制系统、供热控制系统或遮阳控制系统等,它是一个既面向使用者、又面向管理者的系统,通过多种灵活控制方式对多种末端电气设备的集成控制,可达到使用方便、控制自动、管理方便、修改灵活的目的,同时也可有效地节能。

建筑电气的发展与高层建筑和当代建筑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随着高层建筑的建设向自动化、节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必然地对建筑电气设计有许多新的要求,使建筑电气的设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技术要求越来越先进。目前,以微电子应用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渗透到高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其次,建筑智能化的市场竞争极大促进了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筑电气技术也将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语: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在理论上成为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另一方面形成了一条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建筑电气的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及实施都有美好的市场前景。建筑电气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与绿色化会将电工技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朱海君《建筑电气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扬州科技 2006(4)

[2]《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〇〇〇年七月三日

[3]卢晓华谭荣伟《建筑电气技术细节与要点》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6-1

[4]韩永学《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适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6-1

第6篇:建筑科学与技术范文

收稿日期:2013-11-06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学术失范行为多层次监督运行机制研究”(HE1012);天津城建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城市建设领域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研究”(JG-1012)。

作者简介:郭汉丁(1962-),男,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循环经济与城市建设管理、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链管理的研究,(E-mail)。

摘要: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是建筑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基础理论是可持续发展和系统论,与工程实践密切融合是学科的主要特征;该学科平台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与学科的发展性,决定了该领域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TU-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0-05

20世纪末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以及全球环境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0%左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具有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舒适健康五大特性的绿色建筑,成为新时期建设领域技术创新与学科发展的主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环境居住质量保障”作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核心内容,为绿色建筑的开发研究与实践创新,以及建立与发展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搭建了政策支撑平台和学科环境。

发展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建筑已成为中国建设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60%以上。中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新建建筑规模持续增长,既有建筑存量不断扩大,绿色建筑的建设以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都大量需要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等领域的专门人才[1]。绿色建筑的实现关键在于理念与管理的创新,而实现创新的基础在于高层次人才。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培养的正是具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创环境科学等相关技术基础,掌握经济管理系统方法与工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引领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才,是推动绿色建筑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设立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综合知识体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学科内涵及特征

(一)学科基本内涵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为支撑,基于系统集成优化与项目管理方法,以政策创新与行为研究为重点,开展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技术集成与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政策体系与机制,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的科学决策支持与实践开拓服务,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科实践特征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源于工程建设实践需要,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环境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等专业学科的集成、整合、重组与创新,主要任务是探究绿色建筑形成过程的内在规律与集成优化等理论、方法与政策,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是循环经济时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展与丰富,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面向工程建设领域的新兴学科。

二、学科发展概况

(一)国外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了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创立、形成与发展。国外以绿色建筑学术研究为引擎,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互为促进,正逐步形成绿色建筑学科体系。绝大多数大学都设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机构,部分大学还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学院,为可持续建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立可持续建筑发展办公室,致力于为学校建设符合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哥伦比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下设的现代建筑材料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现代建筑材料的研究,研发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其建筑控制与健康监控方向主要从事建筑运营监控等方面的研究。明尼苏达大学成立了可持续建筑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建筑可持续设计、节能技术等研究。美国三大高校联盟的各大学课程体系中,均开设有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城市可持续建设等相关课程。

英国剑桥大学建筑学院设立了绿色建筑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绿色建筑的建模、设计、监测、建造与运营等内容,并培养该领域的研究生,在建筑可持续设计领域研发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方法以及工具;谢菲尔德大学于2007年成立建筑环境分析研究所,主要研究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可持续设计及其发挥的作用、绿色屋顶生态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主要职能包括在建筑可持续设计、绿色建筑节能等领域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活动,为社会提供咨询与节能服务,为可持续设计专业培养硕士生与博士生;牛津布鲁克大学成立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下设低碳建筑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建筑性能与监测、家庭能耗评价、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低碳建筑设计、建筑能耗模拟以及建筑材料可持续利用等内容;诺丁汉大学的建筑环境系主要在建筑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能源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其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更是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了许多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专家和精英。牛津大学单独开设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管理等课程,同时大力推动校内的绿色建筑建设,并将这些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作为案例植入学校的房地产开发管理课程中。

澳洲的墨尔本大学、南澳大学和邦德大学也都开设了绿色建筑设计专业,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建筑可持续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南澳大学开设建筑可持续设计专业,可授予可持续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范围涉及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邦德大学则开设了多个相关专业,可授“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等专业的硕士学位。

总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在国外大学的学科建设中已基本形成,发展态势良好[2],在很多学校已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并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中国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在国内,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以及生态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3],绿色建筑领域的管理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绿色建筑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以培养专门的高端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绿色建筑相关学科体系,但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研究对象,已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实践管理人员的关注。很多高校相继成立了绿色建筑专门研究机构,例如,清华大学与中冶赛迪联合成立了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于2007年4月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所,以建筑节能数据库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山东建筑大学成立了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上海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所;天津大学成立了科学研究院;天津理工大学成立了循环经济研究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成立了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天津中新生态城成立了绿色建筑研究院,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技术与管理服务的支持。同时,全国很多建筑类高校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了解绿色建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的人才培养导向已受到认可,高校理论界及行业实践的有识之士正在为形成独立的绿色建筑学科体系而共同努力[2]。

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该学科研究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四个方向。

(一)绿色建筑评价

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包括国际LEED、BREAM、CASBEE等指标体系的比较,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区域资源约束的区域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城市发展目标的绿色建筑群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方法与优化途径,绿色建筑标准的更新与集成创新,绿色建筑标准的时效性与适用性,绿色建筑标准的国际统一性与区域差异性,绿色建筑标准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等。

3.绿色建筑全过程评价方法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评价方法,绿色建造实施过程评价方法,绿色建筑预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的系统量化模型,绿色建筑运营绩效评价方法,基于绿色建筑建设管理过程的标识管理方法等。

(二)绿色建筑运营管理

1.绿色建筑运营监测与管理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运营阶段能源、用水的分项计量与远程监控,绿色建筑运行状态及室内外环境实时监测,区域内水、电、气、热等配套基础设施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的技术与方法[4],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信息系统与绿色建筑能耗、水耗预警平台构建,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实时分析与决策模型等。

2.绿色建筑设备系统运行优化与管理

包括建筑电气、给排水、空调与通风、消防应急、电梯设备和新能源的系统优化方法与技术集成创新[4],考虑区域气候特征、资源条件及建筑功能的各种负荷预测模型、管网稳态运行的控制策略与调节手段分析、绿色建筑设备运行平台构建与信息化等。

3.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全过程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与运营机制;垃圾处理排放减污技术与垃圾生态处理系统优化,绿色建筑区域规划的垃圾处理再利用技术集成与管理机制,降低垃圾运输与管网建设成本的垃圾处理厂的区域规划与优化等。

4.绿色建筑责任主体行为分析与激励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的相关责任主体(政府、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行为特征与互动反馈关系[5],基于风险共担的相关主体责任体系构建与优化,物业管理企业选择、准入与发展战略,绿色建筑业主节能、节水、节电和环保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绿色建筑政府价格引导、税收调节、市场管控等手段与工具分析等。

(三)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

1.村镇绿色建筑适宜技术选择研究

包括基于区域气候特征与资源约束的村镇绿色建筑技术选用原则、标准规范与体系集成,村镇绿色建筑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基于村镇地区经济、气候、资源与文化特征的村镇绿色住宅技术集成、优化及方案选择等。

2.村镇绿色建筑开发模式与住宅产业化研究

包括村镇住宅开发模式分析与创新,国外小城镇建设模式比较,村镇绿色建筑开发运行机制,村镇住宅产业化技术政策与运行管理,村镇住宅产业化激励政策体系与实现机理、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协同运行机制等。

3.村镇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研究

包括村镇地区绿色建筑特性分析与产业发展规律,村镇绿色建筑开发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反馈关系,村镇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创新,村镇绿色建筑发展动力机制与激励机制,村镇绿色建筑开发运营行为对策,基于村镇区位、行政管理等特点的绿色建筑建设监管方法与运行机制等。

(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

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决策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优化途径,环境条件与社会影响分析,实施步骤抉择,业主参与协商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选择、改进与优化,市场主体行为特征与演化机理,相关主体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关联分析与责任分配机理,基于主体责任的契约体系设计与优化,节能改造服务企业经营战略选择,节能改造服务企业市场能力形成与竞争优势提升,市场培育机制与激励政策体系等。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管理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融资模式选择与运行机理,投资效益分析与过程控制,实施中的组织协同,实施现场布置优化、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保证,风险预警、分担机制与动态控制,合同履行管理,效果检测与标识,使用运行管理,效果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等。

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府监管模式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法律平台建设,市场发展战略,市场运行动力机制与竞争机制,各方主体行为博弈策略,全过程政府监督模式与体系构建,政府监管运行机制,技术进步的政策体系,政府监管政策与措施,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与方法,工程建设持续改进发展战略等。

四、学科的理论基础与依托

(一)学科理论基础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是一个交叉融合创新的新兴学科,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环境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发展学等众多学科理论知识,其建立与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其研究方法与技术支撑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评价、模拟与监测、数据挖掘、决策分析、运筹学等。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基于系统优化,以建设实践为背景,集成创新地解决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等全过程管理所面临的学科发展与实际问题。

(二)学科关联依托与区别

根据中国颁布的专业学科目录,该学科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如管理科学、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建筑经济及管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3年版)》中下设的二级学科)等具有研究方法的借鉴与互补性、研究平台的依托与支撑性;具有与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相关二级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理论基础的特殊性和拓展性。该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具有技术支撑性、交叉融合性和增益互补性,既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特色研究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工程项目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为该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平台;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构成该学科的理论基础;集成创新、交叉融合是该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学科的特殊性

由于绿色建筑具有高性能、高成本以及高技术要求等特性,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都以绿色建筑为对象,涉及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管理[6],有别于传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与研究内容,在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集成与创新、政策制定与运行、评价体系与机制、运营方式与管理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是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展与丰富,可形成完整独立的二级学科体系,是现有二级学科无法替代与合并的。

五、学科发展前景

(一)人才需求潜力大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绿色建筑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工程建设规模持续增长,新建建筑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日益繁重,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社会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二)实践发展问题多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工程实践特性,决定了学科理论研究必须与绿色建筑建设实践密切结合,绿色建筑建设的长期性和建设环境的复杂性内在地规定着实践问题暴露的渐进性,面向绿色建设实践问题的学科研究具有持续增长的实践需求。

(三)学科增益责任重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相关理论的丰富与关联学科的发展将持续丰富该学科的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方法,促进学科体系完善与持续改进[7]。因此,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具有长期理论研究与内容丰富的历史责任和任务。

六、结 语

绿色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大规模建设的高潮期,建筑节能、绿色建造面临时代挑战,无论是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规划、绿色建造过程,还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运营,都迫切需要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级人才。因此,适应中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探索引导产业发展的新兴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发展与强化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面向绿色建设全过程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具有独立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协作研究能力,能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营全过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技术集成、过程改进、产业政策咨询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建筑业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高级人才不仅紧迫,而且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申琪玉.绿色建造理论与施工环境负荷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 董之鹰. 推进学科建设的诸类发展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4):3-12.

[3] 戴世明,吕锡武,陆惠民. 循环经济与绿色建造浅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2):9-11.

[4] 李旭,朱道立. 绿色运营的理念、实施及其管理对策[J].管理评论,2004,16(8):53-56.

[5] 李旭,朱道立. 绿色运营:未来的重要管理理念[J].科技导报,2004(11):40-43.

[6] 陈兴华,王桂玲,苗冬梅,李丛笑. 绿色建造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质量管理,2010,28(1:2):5-7.

[7] 刘献君. 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11.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discipline

GUO Handing, MA Hui, GUO Wei, ZHANG 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P. R. China)

第7篇:建筑科学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激励机制

1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

1.1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理论的价值,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研究科技创新的热潮。科技创新是提出新观点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统称,包含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站在新的角度对已知事物进行再认识等。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1]。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各种要素组成的统一体[2],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与完善,挖掘整合不同要素的潜能,使体系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1.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与其产品生产的特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具有单次性、固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使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增大,从而使科技创新的组织与实施存在较大的困难。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建筑产品生产的特性造成了企业与用户的交流比较困难,增加了经营效益的不确定性,而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又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压力,严重阻碍了企业引进新技术和改造新工艺的积极性。缺乏科技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受行业分割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建筑企业多限于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生产活动,导致其科技创新活动只不过是针对某一工程项目的工艺改造或管理改进,而缺少一些原创性的科技发明。

2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2.1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中原地区建筑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自主性的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缺少科技成果的进一步开发,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科技贡献率比重较低,普遍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多数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缺乏创新意识。

2.2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

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受到建筑产品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建筑业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建筑产品生产产地的绝对唯一性和作业区域的相对扩散性,对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沟通产生了较大影响,建筑业产业链上的各个参与单位需要负担各自的创新费用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工程项目的外部环境往往复杂多变,从而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2)受到支撑条件匮乏的制约。资金、人才与信息是建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所必须具备的三大基本资源。目前建筑企业利润普遍较低,缺乏转化资金,没有可靠的投融资渠道,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被闲置,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信息市场的建设比较落后,从而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实施。3)受到建筑市场竞争不规范的制约。建筑产品交易与其他商品交易的区别在于:建筑市场是先有商品交易而后才进行商品的生产,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单个工程项目往往被肢解成几个工程,由多家建筑企业同时承担施工作业,扰乱了市场秩序,打破了科学的工艺流程,影响了工程质量,限制了新技术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4)受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影响。由于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筑业一直以来都受到严密的行业管制和具体的操作规程限制,在建筑产品的整个生产和使用过程都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这些限制和约束同样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3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型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通过持续不断创新,将企业转化成创新型企业,使研发制度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得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3]。因此,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观念与知识、制度与管理、研发与技术等各种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而构成的有机整体[4](见图1)。

3.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

1)观念创新是一种思维和理念的综合性创新。建筑企业的观念创新就是要打破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陈规陋习,克服旧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科技创新观念,使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在建筑企业观念创新的过程中,管理层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要善于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应围绕如何更好地开拓市场,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借鉴好的管理实践,研制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新工艺流程,合理使用新材料,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的观念创新。2)制度创新是在建筑企业现有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建立新的、更能有效激励员工行为的制度和规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5]。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依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激励,使其固化。建筑企业的制度环境包括宏观层面上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由企业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制度。从调研中发现,在中原地区的许多建筑企业中仍存在产权结构混乱、组织机构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等现象,这些已经严重阻碍了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3)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发展机制共同构成了建筑企业的机制。其中,激励机制是科技创新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方式多种多样,这些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激励方式共同对科技创新人员起到作用(见图2)。4)知识创新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建筑企业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创建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体系,应该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开始,将工程项目做为媒介,持续不断地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协作、科技培训等过程[6]。5)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及其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个系统(见图3)。6)在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中,应该以企业的管理者为核心,形成合理的决策,建立周密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与职工紧密协作开展创新活动。建筑企业应建立明晰的权力层级,明确的决策主体,妥善处理好责任、权利、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整决策的形成过程,利用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和适度分权,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决策的及时有效性。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建筑企业结构越来越趋向于扁平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获取较高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尽早地整合优化企业的核心文化,改善组织结构和建设科技战略,强化管理创新体系的指挥和协调,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益。

4建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4.1发挥企业品牌与科技创新的整合效应

建筑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的同时,要将其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发挥二者的整合效应。无论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要树立起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为此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爱护企业信誉,打造企业品牌。可以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增强建筑企业社会影响力,做好形象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经营,使企业品牌打入多个相关领域,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4.2建立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

1)建立开放式的用人机制。目前建筑企业的员工普遍面临着工作环境苦、作业流动性强、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因此需要企业将人才引进与攻关课题研究相结合。2)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主的人才使用机制,对每类人才进行跟踪管理,让员工时时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动态环境中,使每个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持续不断地自我挖掘和开发。3)建立以贡献大小和能力强弱为考评标准的评价机制。对企业的各类创新人才,应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以工程业绩为考核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系统,制定客观公正的人才考评制度,奖惩严明,发挥创新人才评价的真正作用。4)建立真正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激励机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激励措施,积极寻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专利技术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方式,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激励模式。5)建立能够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的人才培训机制。把培训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强化岗前培训,建立完善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建筑企业。要健全创新人才交流制度,可以采取轮岗互换的形式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的创新人才。

4.3创建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

科技创新信息系统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科技资源能够充分地汇集和共享而建立的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建筑企业提供信息沟通的平台,使科技信息资源能够充分高效地进行共享与交流,为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方位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7]。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式及手段,加速工程项目的科技信息集成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科技开发与管理效率,为企业开展异地项目研发、扩大经营范围提供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持。综上所述,该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建筑经济学、科技创新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探讨了在中原地区应该如何构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关措施与建议。

作者:王 颂 刘汉州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金维兴,陆散弘,尚梅,等.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范维,王新红.科技创新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4):164-166.

[3]申立银,邓小鹏.建筑业企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叶建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战略途径[D].长沙:中南大学,2008:26-28.

[5]熊巍.大中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31-36.

第8篇:建筑科学与技术范文

【关键字】景观建筑、建筑要素、艺术评价

景观建筑作为景观与建筑交叉结合的一种物体,其界定范围是含糊的。在柔性的景观中利用硬质的建筑要素是非常常用的空间环境处理手法。而材料、结构、技术运用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视觉上良好的效果是决定景观建筑处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景观建筑

在评价景观建筑艺术之前,最初需要明白我们评价对象即景观建筑的界定范围。把事物一分为二,分别探讨一下景观与建筑。

景观是一个地区的基本结构,对组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进行布局,如影响我们生活和社区环境的土地和地形、水和植物、建筑的布局和相互关系、步行小径和道路、围墙和台阶、照明、小品以及其他等。

在探讨建筑的时候,我们剖开其变幻莫测的外在形式而深入本质,就可看到建筑有三方面含义:(1)建筑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有着明确的目的,即满足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建筑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2)建筑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实体和由实体限定的空间的综合而实现的。物质的实体与科学技术是影响建筑的重要因素。(3)建筑的实体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实体形成建筑的内外部空间,实现着建筑的功能;空间容纳着社会活动,并赋予实体以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此,我们似乎得出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社会活动的某种需要而创造的物质实体和实体抽象形成空间,两者相互依存而构成综合体,共同完成建筑的功能。

在讨论两者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景观与建筑是难以界定。首先,景观包括建筑的布局和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建筑是景观的一部分,它丰富着景观,甚至在景观环境组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建筑,抛开其深刻复杂的社会意义,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物质空间需要与景观的配合。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不再局限于它的内部环境,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一定有与之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有些是外部空间内化,将景观引入建筑内部。所以,总结来说景观与建筑相辅相成,互相联系配合。

也许在人类的最初,我们会说树木花草、山川河流就是景观,人住的房子就是建筑。认识是浅显的,但是多少可以看到其本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关注人们的生存环境,力求创造宜人的空间。我们把花花草草引入到房子里,也在花花草草中立上一堵墙,放置些许的座椅。在此,我们不妨给景观建筑一个定义:景观建筑是在户外环境中具有不同功能的人工构筑体和界面。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此次评价的对象范围。

建筑要素

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织部分,以其多变的体形和丰富的空间理性的向人们展示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程,展示着各种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概括来讲,它是功能、技术、形式的统一。建筑功能的物质方面表现在建筑是社会活动的容器和载体,精神方面则反映了建筑对社会责任和文化特点的理解和表达。建筑技术是建筑实现的手段,是以科学为标准的。建筑形式包括实体的形象与空间的形式,表现着建筑的艺术水平。功能与技术、技术与形式、形式与功能三者间和谐统一,即功能合理,技术精湛,形式完美是建筑追求的目标。

自古就有紧随社会发展的建筑,涉及面很广,以各种角度解释建筑的说法层出不穷: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反映了历史的发展,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物化积淀。建筑是凝结的音乐――建筑具有如音乐一样的韵律美感。建筑艺术与其他兄弟艺术门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建筑同时与技术和艺术紧密相关。在此我们着重探讨其技术经济要素放映出来的美感。

对于建筑实践而言,离开了一定的科学与技术的成果是无从谈起的,因此可以说技术经济要素是建筑的有利支撑。建筑物总是在一定科技基础上得以实现的。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建筑实践有了愈来愈广阔的天地。当前人们日趋增强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在全球范围内倍受关注。人们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建造中开始认识到要时刻考虑节约能源以使人与生态环境相融,这样才能在建造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给建筑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建筑的发展也不断对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出要求,二者在建筑的发展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建筑要素中的结构语言与材料语言。结构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其力学内涵?材料是否充分发挥了它的性质?结构体是否有充分的视觉表现?材料连接是否展现了一定的秩序?简单来说,我们就是探讨结构与材料是否达到其性能最大化,在此基础上是否创造了最优视觉效果。

艺术评价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美是难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广义的美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科学的真,行为的善,形式的美。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往往混淆了广义的哲学的美和狭义的形式的美。

建筑艺术是传承历史的艺术,她以美学与功能、技术、经济的和谐统一,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这正是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创造发展的内在动力。传承历史,与时俱进,将有时代特征的美与持续发展的时代工程技术相结合,构成永无休止的建筑艺术长河,正确把握建筑艺术内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因工程而异,妥善处理主次关系,不断创新,是任何建筑方案构思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对建筑的品评中我们达到的是对建筑的广义的审美评判,它包括科学的真与形式的美两个方面的含义。建筑的真表现在物质材料的合理利用与表达、结构与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等。这是理性的判断。可以得到科学的证明或数态、物态的表达。建筑的美表现在对建筑形式完美的理解,对建筑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的理解,如比例、尺度、色彩、体量、对比、韵律、均衡、稳定等等。这是感性的判断,难以甚至是无法进行全面地表达。由此可见,对建筑的品评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认识,包含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判断。

结构、技术、材料是评价建筑艺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结构是建筑的骨骼,结构与造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统一于建筑之中。材料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相互呼应,达到最优的美学效果。在此,我们不妨从建筑的要素即结构、材料方面去评价、分析和解释建筑艺术。

第9篇:建筑科学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创新技术;应用

引言

建筑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联系,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科学技术也逐渐的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创新,在技术上进行改革,提高建筑的质量。现阶段,绿色设计理念和智能化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将会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文章对于建筑工程中创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1 建筑工程中创新技术的优势

建筑施工中的创新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与传统技术相比,创新技术在继承传统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又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新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1 创新技术的科学性

任何创新技术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创新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创新技术包容和继承了传统施工方法的精髓,并且在技术上有所提升,在创新技术中涵盖了很多科学元素,对于建筑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有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质量和建筑业的发展,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要在管理方法以及技术等方面共同提升。创新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了自身的科学性,合理稳定的发展,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创造了有利的基础,对于提升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促进了工程造价工作的全面开展

创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在数据采集与分析方面更加的客观和全面,能够将数据更加合理的应用到工程造价中,为造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造价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基础的保障,有利于造价工作的全面开展。

2 创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建筑工程的质量也需要不断的提高,并且在效率方面有所提升。在不断的施工实践中,施工技术得到了创新。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创新技术具有很多的优势和特点,有利于建筑工程的整体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在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施工技术。创新技术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的推动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施工技术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创新的,对传统施工技术中的不足进行改善,并且吸取了传统施工技术中的优点,将传统施工技术与创新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推动了建筑施工整体的发展。在创新施工技术中,将结合不同的地域特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域因素、人文因素以及自然因素,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并且将先进的施工技术应用其中,促进了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效的推动了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

3 创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3.1 科学监理技术

监理工作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进度。在工程施工中,应用创新技术,可以利用更加先进的监理理念,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提高监理的效率,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2 低碳建筑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创新技术当中,低碳建筑技术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要将低碳建筑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当中,就要在完善资源评估和技术体系的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低碳能源甚至是零碳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并应用到建筑领域当中,从而将创新技术全面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当中。要重视技术瓶颈的突破,以太阳能光电、光热等代替碳基主导的电力消耗结构,降低设备和技术的能耗成本与引进成本。低碳建筑的发展既是创新技术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3.3 环保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建筑领域的主体是建筑工程,建筑行业也是一个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行业。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在行业的发展中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重要,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破坏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在恢复。建筑工程施工中创新技术的应用,就涉及到环保技术,创新环保技术开始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保证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环保技术适当的融入到建筑工程施工中。

3.4 信息技术

进入 21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现代的社会迎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在建筑工程领域当中也必不可少,信息经济时代下的“技术创新”促进了技术观的转变,建筑施工中的传统技术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要求。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创新技术的应用当中,还需要融入信息技术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当中,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重新分析思考新技术的对象、目的以及结果,构建新的信息技术观。

4 创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

创新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要顺利成功的把创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当中,实现建筑工程施工中创新技术的应用价值,要注意创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环保技术方面,在环保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认识到环保技术的经济效益显现速度比较慢,时间比较长,短时期内经济效益的作用不明显,因此,需要加大环保技术的宣传,采用强制性手段,推动环保技术的广泛应用。二是在科学监理技术方面,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工作理念。三是在信息技术方面,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需要大量的资料,要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就要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5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进步,其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技术对于建筑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在不断的施工实践中,将现代化的施工理念应用到施工技术中,对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对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留取优势部分,形成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在传统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效的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