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范文

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精选(九篇)

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1篇: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融合;态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发挥这两种教育形态的各自优点,推进二者的融合。就职业教育而言,主要是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职后教育的对象是成人,其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成人教育。同样的,成人教育是针对成人的教育活动,有较多的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方面的内容。可见,二者尽管是不同的教育形态,但二者的融合前提是具备的,融合趋势是可以预期的。因此,需要在正确认知二者差异的前提下,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为切入点推进二者的融合发展。

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的差异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两种具体形态,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考察二者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成人教育在内涵、空间、时段等方面比职业教育更广阔。尽管二者在内涵上有部分交叉,但实际上两种教育形态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

1.教育对象范围的差异

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所有的成年人,而职业教育的对象有很大部分是未成年人,如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当然也有部分是成人,如成人待业人员或从业人员。因此,从对象宽泛度上看,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比职业教育宽。

2.教育开放度的差异

就此而言,成人教育是向全社会开放,社会中所有的成人是成人教育的潜在对象,所有的有教育需求的成人均可以参加到成人教育中,其群众基础是广泛的。就成人教育的体系结构而言,其办学设施既可以是学校等公共设施,也可以通过企业、机关单位或社会团体的合作,还可以与社区教育、人力资源等专门教育相结合[1]。从整体上看,成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是广泛的,既依赖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所有的成人。职业教育也是向全社会开放的,同样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密切的合作办学体系,推进产学研基地建设。但职业教育带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教育对象的职业定向与社会劳动需求之间密切相关。从开放度上看,成人教育的开放度要宽于职业教育。

3.教育目标侧重点的差异

成人教育的目标是多元的,既注重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注重学习者职业技能的提升,以更好地促进成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如成人教育中的社会教育、文化教育、学历补偿教育等类型均是为了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职业教育的目标相对来说较为单一,主要是侧重于学习者职业技能的提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职业化特征是其教育目标的突出特征。从这个意义上看,成人教育的目标要比职业教育的目标更加宽泛。

4.教育功能内外关系的差异

教育功能主要有外在和内在功能区分,从外在功能看,其具有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从内在功能看,其主要是促进学习者的个体发展。成人教育的外在功能和内在功能的关系是密切的,其通过提升成人学习者的综合素质,提升成人学习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发挥成人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外在功能。成人教育的外在功能是通过其内在功能而实现的,带有一定的间接性[2]。而职业教育的外在功能和内在功能的实现关系相较于成人教育更为密切,毕竟职业教育直接提升的是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升学习者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技能,从而在根本上能够推进其就业,这是其内在功能的实现;就业能力的提升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其外在功能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看,职业教育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的关系相较于成人教育则更为直接。

5.教育过程时间跨度的差异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其他类型的教育形态均有教育过程时间长的特点。就职业教育看,从学习者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基于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要求,此时就需要开始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其职业能力和技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带有工学结合的特点,具备“做中学、干中学”的趋势,工作与学习是相互渗透的。一旦职业结束或某段职业生涯结束,其职业教育就可能停止。而成人教育的教育过程相对而言则更长,时间跨度则更大。特别是成人教育涉及非职业教育这一部分,人们随时随地均可能需要保持知识、信息的更新或补充,即便是退休之后,成人教育的学习也不会停止。可见,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时间跨度要长于职业教育。

6.教学内容属性的差异

一般来看,普通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多带有设定性、普及性、综合性等方面的特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特性更加注重针对性、职业性和实用性。但具体的内容特性还是不同的,成人教育除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职业性特点之外,还可以有基础性、复杂性等特点,就基础性而言,成人教育的体系除了技能、经验传授之外,还会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复杂性而言,成人教育的内容是多元的,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不同阶段成人的特征和个性化要求。但从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特性来看,职业性、实用性是其突出特点,学习者参加职业教育学习的目的是明确的,其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应该是明确的、实用的,即能够迅速提升学习者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二者的教学内容属性是不同的。

7.教学形式形态范围的差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任何教育形态的教学形式会日渐多元化,这点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均有明确的体现。就职业教育看,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注重实践性教学,如实习实训、专业实验、劳动教学、生产教学等。成人教育由于对象范围的宽泛性,其除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如自学、网络教学、电大教学、函授教学等,这些不同的形态教学形式是为了满足其不同学习者的需求。由此可见,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形态范围要比职业教育更多元。

8.教与学的关系不同

成人教育引起教育对象的成人性,尽管在教学原则方面还是因材施教,但是更加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的教师主导关系,而是二者之间相互帮助的关系,并且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但职业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以传统的师生关系为主,教师的教决定学生的学,带有自上而下的特点。从整体上看,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有一些差异,但职后教育与成人教育还有重合之处,二者的关系是密切的。在形式上,二者是不同的教育类型和范畴,成人教育贯穿于成人的生命过程,职业教育侧重于职业技能和能力的传授。故此导致二者在功能、体系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二者之间的共性是促进二者融合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内在联系性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作为两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下,二者在倡导学习者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但在融合发展中是可以相互依存的,能够共同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做出贡献。

1.二者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成人教育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成人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包括文化、技能、职业、学历补充等方面。职业教育因其职业性特征,其主要侧重于对教育对象推行职业技能教育,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同时辅之以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尽管如此,二者在终身教育体系下,依然能够具备统一性。第一,二者的教育属性是一致的,均承担着提升劳动者素质、提升社会大众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任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与社会稳定和谐也有密切的关系。第二,二者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二者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但均注重于为就业者和劳动力提供知识更新、素质提升和能力深化的教学目标[3]。第三,二者在培养方法上也具有相似性,且具有强烈实用性的就业导向。成人教育尽管范围广泛,教育形式多元,但现在在职业能力和技能提升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教育过程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也是明显的;职业教育更是如此,本身就是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提升劳动者就业渠道和岗位转换的实际技能。可见,正是因为二者具备上述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为其融合发展提供了共性基础。

2.成人教育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经验促进作用

成人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历史比职业教育更早,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丰富的运作经验,形成开放程度高、形式多样、层次清晰的成人教育格局,能够为不同层次、年龄、职业、学历的成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满足学习者的要求。成人教育在长期发展中的经验是值得职业教育借鉴的,毕竟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是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在体系方面不如成人教育成熟。成人教育的成功经验能够为职业教育所借鉴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成人教育的各类资源可以为职业教育所利用。过去几十年来,成人教育一直在不断开拓相关市场,更新办学模式,形成市场广阔的模式体系和固定资源,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可以借助成人教育的资源体系,寻求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第二,成人教育发展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桥梁作用,保持二者的良性互动。职业教育的对象既是对职业技能有需求的成人,也包括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成年人,不管是哪种人,其在就业或岗位上都有参加继续学习的需求,成人教育可以充分回应这些需求。如此就可以在二者之间建立搭建桥梁,保持人才培养上的衔接。当然,职业教育也可以借鉴成人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优势,增强职业教育过程中学习者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

3.职业教育对成人教育发展有路径启迪作用

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态上看,其注重于职业技能的培育,侧重于教学过程的实用性,在培养目标等方面针对性更强,对教学内容及相关环节的设计更加务实;在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更能立足于企业行业的要求,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可见,职业教育这些方面的优点对成人教育发展是有启示作用的,成人教育在发展中是可以借鉴的。具体而言:第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可以为成人教育发展所借鉴。成人教育对于成人的培养目标尽管也较为明确,如侧重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更新和完善,但其针对学习者的培养目标的专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方面不及职业教育。因此,成人教育可以借鉴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性,增加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性[4]。第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用性也可以为成人教育所借鉴。客观来看,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特点不够鲜明,实用性的技能和知识不够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强,因此,可以学习职业教育的优点,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强化文化课程与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的结合,明确其课程体系的特征。第三,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可以为成人教育所借鉴。职业教育在评价体系方面是较为完善的,包括严格的笔试、口试、实习实训考核等,这些全方位的考核方式可以为成人教育发展所借鉴,完善成人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机制。

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

1.二者呈现和谐共生的发展态势

如前所述,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内在联系,二者之间是有区别但又能够融通的,二者独特的教育功能以及交叉重合的关系决定二者在发展中必然会是共同发展、相互共生的。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如果在发展中定位不清楚,一方处于另一方的附属地位,必然会使得二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如果在实践中用一方取代另一方,在实践中可能会对双方均造成较大伤害。可见,这两种教育形态可以在地位上独立,但必须保持融合、共生以及相互促进,才能保持二者的共同发展,其中任何一方取代另一方均是不可取的,也是违背二者发展规律的。

2.二者呈现交叉发展态势

无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内在统一性也很突出,二者各自的优点能够互为对方所用。但从差异性范畴看,二者是不同的,但在教育时间段上又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可见,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天然的。从二者的差异和共性看,二者的发展态势将会长期处于一种交叉重合状态,特别是针对成人开展的职业后教育与成人教育有很大的重合关系。这两种教育类型的交叉重合关系,并不是要排斥其独立性,其依然可以保持各自优势的独立发展,但在交叉重合的部分会形成新的学科形态———成人职业教育学,这既是交叉的结果,也是融合的直接形态,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5]。

3.共同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发挥作用

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二者的各自优势是较为鲜明的,各自的优势能够为对方所汲取和借鉴,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生的融合发展。随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推进,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并内化为人们的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发展中要抓住机遇,搭建融合的桥梁和中介,在发展中推进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进而实现各自发展空间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谢明荣,孙进.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与联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9-11.

[2]郭蔷,周后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7(3):55-58.

[3]李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5(12):26-29.

[4]史新广.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及远程教育的关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6(9):4-6.

第2篇: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范文

(一)认清形势和现状。

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中,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研工作的职能定位也非常明确。但是成人与职业教育和教研工作则没有这方面的优势。首先这是最近一个时期才发展起来的事业,是我国根据国情而确定的新的教育结构模式。这是教育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体现。职业与成人教育就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大量合格的、实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教研部门的工作是什么呢?这是我们作为教研员应该考虑的问题。但是实际情况是教研员不研究教育,工作内容与教研无关,为机关做事务工作更多些,具体的教育和教研工作更少一些。教研工作以行政工作为重点,更为严重的是在职业学校中的地位不高,缺乏一定的威信。

(二)明确职能和地位。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研究中,要正确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研工作应该履行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调研和指导,为行政部门的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教师培训和教学改革中,充当急先锋。所以教研部门对学校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应该是教研工作的主要职能。教研员要将自己研究所得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及时传授给相关学科的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研究方式和方法作为课题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进行实验,为教师和教学提供更加先进的指导。工作的性质就是为学校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在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根据成人与职业教育的特点,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文化课教育、专业课教育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有效指导工作;围绕我国的国情实际,围绕当前成人与职业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做好调研工作,掌握第一线的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围绕着职业与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进行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对教学和学生的考核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索,总结经验,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职业与成人教育的工作提高最大的业务指导。组织教研活动、推广成功的经验、开展教研活动、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为成人与职业教育提供最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二、开展教研工作促进教育发展

(一)确定工作目标。

教研工作的工作目标是体现工作职能的载体,开展什么样的教研工作,就体现出什么样的工作职能。教研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用自己较高的理论素养、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高涨的工作热情、全心全意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服务。抓好一线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让更多的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针对教师的课程教法培训工作,围绕“制定课程改革新方案的背景、特点及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与教学要求说明”等方面,开展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培训班。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新课改的大力推进,更多的教育家和教学工作者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概念给予更多的解释,有人提倡“教师行为行动研究者”、“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的倡议,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新时期教师的专业成长含义发生了变化,教师应该从被动地专业发展向主动地进行其教学行为内涵上的专业化转化开始,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和专业能力。目前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教师的专业化更加注重教师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教学行为内涵和品质上的实践开展。所以教研工作的主要内容要围绕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成长做工作,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学工作动力。定期举办教师的技能大赛,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提高。

三、总结

第3篇: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范文

本刊讯(记者 王世赋) 2月23日,云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专题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总结了2012年职成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析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2013年的工作进行部署。

会议指出,2012年,全省职成教育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全省310所中职学校完成招生22.26万人,在校生67.06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为1∶0.95,继续保持全省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全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00万人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云南省规划建设的12个职教园区,截至2012年12月完成投资133.78亿元,完成征地27 216亩,竣工建筑面积515.05万平方米,昆明、曲靖、楚雄、普洱、文山等6个职教园区已经投入使用。入驻学校49所,入驻学生20.8万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取得新进展,全省目前共有33家职教集团,基本都对接了云南主要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共吸收了1 656家企业、79个行业协会、429所中高职院校、39个科研机构、145个其他组织和75个政府部门,成员单位累计超过2 423家。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大赛取得显著成绩,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云南代表团获得2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中职组选手首次在全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实现了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在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演活动中,我省参加展演的项目(节目、作品)全部获奖,共获得4个金奖、5个银奖、5个铜奖、2个优秀奖和1个组织奖的优异成绩,为历年参赛最好成绩。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积极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模式和“校中企”、“企中校”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省教育厅罗嘉福副厅长在会上对2013年职成教工作进行部署,他要求: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力度,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终身教育,开展部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中职德育工作;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建设。

省委高校工委陶晴副书记在讲话中回顾了2012年中职学生资助和就业指导工作取得的新成效:在新的免学费政策中,云南省免学费政策可覆盖中职一、二年级学生的95.37%,国家助学金覆盖面将达到一、二年级学生的70%。对2013年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服务水平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学生资助工作责任;二是加强规范管理,严格学生资助工作程序;三是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资助工作责任追究;四是开拓就业指导,用足政策服务中职毕业生。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招生考试院朱华山院长的讲话认真总结了云南省中职招生取得的成绩,全面阐述了以招生改革为突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就全力做好2013年中职招生及职教招考改革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强化管理、落实要求,争取超额完成中职招生任务。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战略突破口,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安排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计划时,把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增量部分主要用于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各地把稳定中职招生规模,完成2013年中职招生任务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要广泛宣传和努力完成好今年中职春季招生录取工作。二是要统筹推进、构建立交,稳步推进中职高职招考改革。2013年,云南省将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运用考试招生的调节枢纽,积极开展一些地方性的创新尝试。

第4篇: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 教育价值 养成策略

本文结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工艺美院)在学生职业人格教育取得的成效及相应措施,重点分析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涵义、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教育价值及养成策略。

一、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涵义和特征

所谓职业人格,是个体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而形成的、以适应一定职业活动要求为特征的、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人品和资格及心理面貌。职业人格是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兴趣等因素的综合体,它蕴含一定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也是个体健康人格发展在职业领域中的自然要求和具体表现。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是指高职学生基于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适应未来职业生涯需要而不断生成和发展的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应具备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或个性特质。它是高职学生成为合格“职业人”的主体性品质,能够保障并促使高职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渐趋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整体精神面貌。

成年人的职业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动力性等基本特征,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还处于成长期,具有不明确、不稳定等特质。但大学生和高职生的知识学习、技能掌握、社会态度塑造和职业准备完成等,最终都将表现为职业人格的形成。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人格养成教育对其形成完整稳定的职业人格至关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区别于一般成年人的职业人格,也区别于同龄的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人格。一般来说,本科生更注重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一般人格的养成,而高职学生更注重自身职业人格的培养。当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象牙塔里研读着艰深的理论、专心学术,或在考研和就业路上踌躇选择时,高职学生却只有单一选项,如何快速掌握就业技能、如何对接社会找到理想的工作。正因为这种显著差别,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培养锻炼自身的职业人格。在此过程中,学院给予适当及时的引导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艺美院的学生在入校之初,就会通过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了解自己的专业、今后的学习任务及就业面向岗位;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某些学生会为自己制定学习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自己学习的指向标;某些学生在大二、大三就开始进入行业进行实习,或者进入教师工作室学做业务,学习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等。通过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实践,逐步养成自身稳定的职业人格,这些都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的特点有关。

二、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教育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极为注重,但存在重能力、轻素质的惯性思维。高职学生往往给人留下专业技能扎实、但综合素质稍差、人格魅力不足的印象。这样的职业人一旦踏入社会,在个人行为处事方面、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时,往往会出现偏差。而改变这种现状,不仅仅为社会输送专才,同样也是输送完整的社会人、素质和技能兼备的人,就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高职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要实现这种价值,结合高职学生能力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职业人格,是可行之路。

1.高职学生职业人格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工艺美院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从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和个体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时刻关注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如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时,教师通常会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将学生分为预算组、效果图组、手绘组等,让学生在项目中承担自己擅长的任务。引导学生发挥特长,为其将来从事具体的岗位提供专门训练。在这种训练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参与意识,使他们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职业人格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2.高职学生职业人格教育有利于职业院校持续健康发展。高职院校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求。工艺美院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始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创业创新精神、团结协作意识等良好的职业人格,向省内外用人单位输送大量的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大大提高我院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在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口碑。我院因此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一步步由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学院、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到全国100所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院校之一。所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是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内涵的提升和深化,是职业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

3.高职学生职业人格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其终极目标。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人自身的和谐要有健全的人格,职业人格是健全人格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工艺美院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有不少校友已经成为知名的企业家,如我院1999届室内设计毕业生杨鼎怡创办的深圳市云鹏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曾多次荣获“深圳市诚信家装企业”、“深圳市绿色环保企业”,2004年获深圳家装行业最高奖项“金鹏奖”,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行业领袖。这些校友在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同时,为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养成策略

1.引进积极心理学理论,保证职业人格养成的心理条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必须遵循人格形成的心理规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特点。我院鼓励教师采用积极心理学进行人格教育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摆脱高考落榜生、混日子混文凭等消极影响,用积极的心理看待自己,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院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积极之处,挖掘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在教学和管理中以欣赏的眼光看待高职学生,并对其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强化,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职业人格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支持。

2.增强文化课程系统的引导作用,提供职业人格养成的理论支撑。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概论等思政课程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在校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们通过典型案例、模范人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恰当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关系,从而把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工艺美院还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使大学生不仅能关注就业压力,还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这一对策为职业人格的养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使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和需求相一致,避免其职业选择和定位的盲目性。

3.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力度,提供职业人格养成的过程支持。工艺美院自建院之初,始终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不但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洽谈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还要求校企联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建设,培养引进“双师型”人才,通过邀请行业企业骨干来校讲课或开设讲座;安排专业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训进修等途径提高我院教学质量,增加企业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课多采用项目导向法、工学结合任务教学法,将社会项目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掌握未来岗位所需的技能,通过企业高度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格。

另外,为实现学生就业的零对接,我院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毕业前均需到实训基地或企业参加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实践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人格。企业也可从顶岗实习的学生中招募企业员工。校企合作办学双赢制度为职业人格养成提供了过程支持。

4.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机制,为职业人格养成提供制度保障。工艺美院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逐渐完善学院的大学生创业机制,为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格提供制度保障。学院将特定区域划定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于2014年5月由益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益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肖立平亲自授牌,并正式投入运营。学院还制定大量的优惠政策,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不仅可以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转化为经济效益,还可以培养学生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使学生在创业的艰辛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人格。

另外,工艺美院还定期开设大学生GYB(Generate Your Business)创业培训班,邀请人社部创业SYB(Start Your Business)创业导师、相关行业企业的公司老总、创业孵化基地较为成功的学生担任主讲,用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坚定学生的创业信心、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为以后自主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学生职业人格的养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的养成问题对当今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是高职院校进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必须解决的问题。工艺美院目前在学生职业人格的养成问题上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处于不断摸索期,希望给兄弟院校提供可供参考经验的同时,大家一起探讨,提出更多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这需要无数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深化,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的养成教育推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袁小利.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现状与教育优化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雷小波.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4(8).

[3]崔月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现状及完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3(23).

[4]白世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6).

第5篇: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临床学生,人文教育,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28-01

随着社会对医生的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医学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按照医生职业化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进行教育和改造,同时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从而使医学生既有扎实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又有深厚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高尚的医德医风。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背景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为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的需要所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确立了“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病人自主性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为医师职业精神的三个基本原则。医学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优良医德医风、高尚道德情操、精湛医疗技术和广博人文知识,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职业素养是医学生成长的根基,需要学校与社会协作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使其成长为履职尽责、精业勤业、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1.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教育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医学生对基本职业素养的认知,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二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偏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与医疗行业要求相一致的理论教材和实践经验不足。三是我国当前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注重理论教育,缺少有效的多形式的实践途径。

2.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制度,也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很多高校开展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却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流动性大,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讲授多,实践技能培养少,导致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临床技能、动手能力差,不适应社会对医务人员的需求。

当前社会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医学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人文教育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意义

医疗卫生行业是民生关注的焦点行业,除了“看病难、看病贵”外,还有医德医风建设、医患矛盾突出、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缺乏等。所谓医生职业化,就是要求医生承担一些原则性很强的责任,其宗旨是:病人利益优先,个人利益居后,病人主权,社会公平。医生的职业化是医患关系的核心要素和本质所在。然而,现代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当今诸多医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愿花时间学习人文知识。由此导致,有些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较低,人文精神缺失,不能转型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属性,并且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营造浓厚医学人文环境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然趋势。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医学人才,使临床医学生提高竞争力,更好地融入社会,成功就业。这不仅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实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同时对促进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培养临床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适应时展,将人文思想与医学教育相结合

贯彻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医学教育原则,形成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创新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医学专业教育为基础、以通识教育为主体、以养成教育为目标,确立科学的人文教育思想体系,培养临床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创新的精神、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实现临床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2.创新培养方式,在实践中培养临床学生的职业能力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增加与职业培养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按照行业标准,将医疗行业的工作流程引入校内实训、临床见习、专业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实践培训,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意识。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文教育目的。

第6篇: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区域经济

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与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改善服务区域模式,提升办学和服务社会的质量,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1]。在工学结合实践中,要与企业合作,加强订单培养,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自我判断能力,有助于就业选择,提高服务社会质量,树立行业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

一、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区域经济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它以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本内容,以各种资源要素间和产业间、地域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市场供求联系为基本纽带。影响区域经济运行的因素都受到高等教育状况的影响,发展区域经济,探索如何在区域经济背景下发展高职教育,为本地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是实现区域经济腾飞的战略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服务区域经济为例,为提高行业区域企业员工素质及其应用技术研究提供服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内容主要有:

1.开展多形式职业培训,依托全国公路管理干部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面向全国交通行业的公路管理干部培训,依托机动车驾驶培训中心,面向社会开展机动车新驾驶员培训、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及长沙市的就业与再就业培训。

2.依托重点专业领域,围绕交通行业和区域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利用已经建立的国家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交通行业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心等,引导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积极开展岗位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开办现代汽车维修企业,进行检测技术及维修企业发展趋势讲座,

3.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继续完善省扶贫培训基地、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等建设,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社会,开展农民工和下岗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为劳动者充分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服务。

4.与相关院校相关专业合作,先后为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南地区职业中专、长沙市汽车驾驶与维修职业中专、望城县职业中专等院校提供师资培训多次;为省内其他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将实训实习工场与全省其他设有汽车专业的院校资源共享;如汽车实训基地还为省内汽车维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对在用车和新生产车辆提供性能检测服务,立通行业服务区域经济,举办交通建设管理培训班,帮助企业解决业务管理难题,是服务地域经济发展做出的新的探索。

5.改善区域服务的社会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培养。突出高职办学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其中“订单”培养是一种很好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特别满足中西部发展需求,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交流、服务,达到资源共享[2]。立通行业、面向市场经济、服务社会,注重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形成了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和专业带产业、产业促专业的专业建设特色。先后与湖南省路桥集团、山河智能、等大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做到专业设置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相结合,贴近行业、企业。

二、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区域行业与就业

1.培养计划校企共定。在企业主要完成生产实训和毕业设计,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生产实际给学生授课,使学生未就业就接触到了实际产业,学到许多在学院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这种培养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注重把劳动部门要求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联合办学企业的企业文化、服务规范、工作流程、产品知识等内容有机融合起来。订单学生校企共选,为了切实保证“订单教育”的质量,校企双方共同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事管理人员选拔“订单”学生。做到企业需要的“订单”数量公开,岗位工作要求公开;然后让学生根据条件自由报名,由企业和学校组成面试小组选拔,将选拔的学生张榜公布,接受教师和学生的监督。

2.教育资源校企共享。品牌和实训资源共享。“订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必须针对工作岗位,建立了“三一实训室”、“中联实训室”、“新中皇汽车维修车间”、“丰田实训室”等实训室。师资资源共享,联合办学企业工程师就是学院的兼职教师,全程参与教学活动,直接教授与岗位能力相关的课程。

3.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明确质量标准,围绕“订单”教育各主要教学环节,学院组织教师到联合办学企业生产、管理、销售和服务一线,广泛深入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修订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等环节的质量标准,让广大教师在“订单”教育的主要教学环节上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加强过程监控,建立了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两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完善了教学事故认定制度、日常巡教和教学督导相结合的常规监控制度,规定了学生必须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才能进合办学企业工作。强化学生管理,完善了学生在企业的日常行为规范;采取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和团队精神;建立了学生培训档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和培训情况。

三、打造区域职业培训订单服务体系

构建开放式培训体系,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培训,实行开放式培训体系,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服务网络。贯彻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3]。

1.企业发展有人才,多年来,学院通过订单培养,已定向向“三一重工”、“”、“广物集团”、“深圳明太安”、“省路桥公司”、“丰田集团”等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3000余人,大大缓解了企业人力资源的不足现状。尽管企业技术更新快,员工淘汰率高,但订单培养的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岗位技术和发展的需要,无一学生跳槽和被企业解聘,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2.学生就业有岗位。“订单”学生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学习,实质上是“准就业”,把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既完成了实训教学环节又实现了由“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换,解决了企业新进人员因“水土”不服,往往需要较长适应期的问题,从而缩短了就业链条,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学生、家长都非常满意。例如为了实现创新“秋去春回、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路桥专业学生参加了广东省云浮市和福建省龙岩市地形图的测量工作,“做中学,学中做”是该模式的显著特点。

3.学院办学有生源。“出口”畅带动了“进口”旺,“订单”学生的良好表现也坚定了企业与学院合作的信心,已有的“订单”企业年年追加招生计划,新的企业“订单”不断涌现,学院生源十分看好。通过实施“订单”教育,学院建立了“三个机制”,即紧贴行业服务企业的办学机制、产学结合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招生就业统筹考虑的培养机制;构建了“三个体系”,即“一教双证”教学体系、“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四好标准”育人体系;实现了“三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解决了“三大难题”,即学生就业困难、实习设备不足、实训教师缺乏等问题。

4.社会服务面显著扩大,为促进城市劳动者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每年培训各类人员11000人次,其中,每年免费为全省培训乡村公路养护人员1000名;每年与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10项,成为全国公路管理干部和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交通类专业师资培训基地;成为交通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学院主动面向“三农”开展文化宣传和技能培训,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中。

5.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与再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以“三服务”(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社区)为目标,为社会劳动力提供更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培训和考证,实现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共享,服务当地经济。

四、总结

职业教育和培训要从市场经济需求出发,做到学校教育结构与国家及区域经济结构相统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才能真正共生共荣。要加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完善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依据市场导向原则、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更新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等。需创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实施“做中教,做中学”,走产学研结合的订单培养道路,通过包括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服务社会功能在内的努力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才能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第7篇: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范文

一、2002年职成教工作回顾

2002年是我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了职成教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职成教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有力地推进了职成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职成教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1.全社会对大力发展职成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职成教事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2002年,围绕筹备和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职成教的舆论宣传明显加强。全国职教会之后,各地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的热潮,通过不同形式传达学习了全国职教会精神,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职成教事业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山东、江苏、天津、上海、湖北、福建、河北、北京等地政府先后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制定颁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意见和配套文件。

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各地政府在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时都充分强调,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根本要求,是推动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教育结构调整与改革的大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2.职成教事业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

——努力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近几年连续减少的状况得到了改变。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55万人,在校生1160多万人,招生数比上年增加近60万人,增长15%;全国有28个省(区、市)招生出现增长。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76.3万人,在校生161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比上年均有较大增长,分别占高职高专(包括成人高校)的23%和20%。

——各种形式的培训持续发展。2002年,农村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农村劳动力达8200多万人次。浙江、山西和贵州省专门召开会议,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浙江省实施“百万农民、百万职工培训工程”,江苏省继续推进"5112"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要,职工培训得到加强。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02年该行业系统培训职工超过100万人次,培训率由上年的48%提高到54%。各地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社区教育进展迅速,教育部确定的28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参加培训的人数就达500多万人次,各地社区教育实验区参加各种形式培训的人数也有较大增加。

——职成教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过去的一年,各地进一步加大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整合教育资源,加强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一是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明显提高,达到718人,比上年的655人增加60多人。二是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成绩显著,已建成省级以上骨干示范职业学校3000多所,2000人以上规模的职业学校达2000多所,骨干示范学校在校生占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的40%左右,切实发挥了骨干作用。三是职业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劳动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据14个省市统计,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80%以上,尤其是一些骨干示范学校、特色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像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连续多年保持了90%以上的就业率,2000年为90.4%、2001年90.8%、2002年为90.5%。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3.职成教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根据《决定》精神,广西、安徽、河南等十几个省(区、市)都已经建立了省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湖北省政府明确和强化了市(州)政府在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发展规划、服务面向、经费投入、基本建设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统筹管理和决策权。江苏省提出,要坚持体制创新,加强五个统筹:一是统筹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二是统筹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教育资源,三是统筹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四是统筹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五是统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活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了一大批办学成绩喜人的典型,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的职成教运行机制。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国家经贸委、铁道部等不少部门、行业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新思路、新举措。铁道部决定继续办好现有的职业学校,为行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国家经贸委建立了16个直属行业协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另有36个行业部门联合成立了“行业职工教育协作会”,进一步推动了行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出现新的局面,浙江、江西等地的民办职业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少地方正在积极推动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湖北省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相互沟通、衔接的办法。

——在教学改革方面,各地认真分析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情况,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群众需要,积极调整职业学校专业布局、设置和结构。河南省围绕全省的支柱产业,重点办好10个专业和100个专业点。福建省重点建设了40个适应全省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重点专业。教育部已确定并公布了20个重点专业和176个专业点。同时各地切实加强了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了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许多职业学校还积极推行了以学分制为重点的教学制度改革,建立了职业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为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要求创造了条件。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2002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全面实施,突出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各地普遍重视并开展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具体帮助和服务。

——全面完成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方面的三个工程,即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程、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工程和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工程,开发了82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组织编写和出版了1000种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和100多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了52个国家重点建设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6个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培养培训工作全面开展,2002年举办培训班400多期,共培训校长和教师4万多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覆盖率已达32%,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站已经建成运行,开发了138个网络课程和素材库,提高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回顾2002年的工作,各地在推动职成教改革与发展方面有以下几点显得格外突出。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并切实加强了领导,推动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各部门普遍加强了协调和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形成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提出了一系列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的方案和措施。三是各地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在很多方面有突破、有创新。例如上海提出了实施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科教兴农富民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终身培训体系构建、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现代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学校重点建设等八大工程。四是职成教领域的同志们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发扬不怕困难、奋力拼搏的精神,勇于并善于抓住机遇,表现出了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同志们!2002年是职成教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与全社会关心并积极参与发展职成教事业密不可分,也是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干部特别是从事职成教工作的同志们以及各级各类职成教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勤奋工作分不开的。这里,我代表教育部向从事职成教工作的广大干部、教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在充分肯定职成教改革与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职成教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办学条件还较差,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农村和西部地区职成教的发展还面临很大困难;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尚未得到很好实施;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职成教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亟待深化;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如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不采取有力措施,全国职教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将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要有打硬仗的思想准备,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开拓进取,坚持教育创新,通过顽强拼搏、扎实工作,切实加以解决。

二、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增强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十六大报告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工作要求,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新的动员令,对新世纪的教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今后一个时期,职成教领域的首要政治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突破的要求,努力开创职成教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下面,我结合职成教工作实际,谈四点学习体会。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增强改革与发展职成教的使命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报告的灵魂,贯彻十六大精神,就要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的根本指导思想,使各领域的工作自觉地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六大做出这样的判断,既是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们党在新时期面临的新的伟大任务进行深刻分析所得出的认识。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的目标和任务。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严峻挑战,面对空前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是基础。

职成教承担着培养、培训生产和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重任。我国人口负担重,人力资源开发很不充分,劳动者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术能力,已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阻遏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都需要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人才作为前提和重要的基础。正如朱róng@①基总理在全国职教会的讲话中所指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紧迫。我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职工素质必须提高。”从事职成教工作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深刻认识教育特别是职成教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坚持大力发展职成教,充分发挥职成教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明确新时期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任务,增强改革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紧迫感。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制、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全面的、内涵极其丰富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发展目标。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如此全面地提出教育发展目标,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崭新风貌。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没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就不可能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成教尽管有了很大发展,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职成教依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与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在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要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做到结构合理,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并要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沟通衔接、协调发展;要做到灵活开放,职业教育就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灵活的学制,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开放办学的新局面;要做到特色鲜明,职业教育就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自主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具有根据市场变化、社会需求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扩大办学自主权,增强自主办学能力,不断完善和壮大自己。

没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不可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教育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目标要求是: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入升学率达到60%,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0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70%,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全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85%以上。这个目标的实现将成为我国教育史又一次伟大跨越。然而,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非常艰巨、非常具有挑战性。2002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43%。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必须有很大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动摇,坚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不动摇。

没有职成教的发展和社区教育的广泛开展,就难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进行合理定位。职成教机构应该成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服务。要大力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构筑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努力建立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学习型村镇和学习型家庭,创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社会环境。农村、城市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也要围绕建立学习型社会继续推进。

为落实十六大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教育部党组正在研究制定加快教育发展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将把职成教作为一个重点发展的领域予以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应统筹规划,对今后一个阶段职成教的各类教育的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我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来说,同样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我们一定要珍惜机遇,紧紧抓住机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科学的全面的发展观,以职成教发展的优异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转贴于

3.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职成教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增强落实“四个服务”的自觉性。

十六大根据时展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教育方针的这样的阐述既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一脉相承,又有了新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要以育人为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职成教要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要认真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要创造条件开设培养学生创业与经营能力方面的课程,组织相关领域的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职成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坚持《决定》提出的“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这“四个服务”既是职成教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新时期职成教改革与发展的光荣的任务。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实实在在地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一线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把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和项目,真正作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办什么。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的要求,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机构要注意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要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大力推进农村和西部地区职成教的发展,缩小与城市和东部地区职成教的差距。要把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增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创新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调整和改革中取得的,是不断推进各方面创新的结果。在新形势下,要实现全国职教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增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用终身教育的思想深化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丰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内涵。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的要求,要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大力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和体制创新。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要进一步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要努力克服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统筹乏力的弊端,建立和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市(地)级政府在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办学、统筹资源方面的职能。克服办学中政府包揽过多的弊端,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同时要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能力。推进职成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机构都要积极进行建立董(理)事会的试点,董(理)事应主要来自行业、企业,在管理机制上保证职成教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体制,在各级政府增加经费投入的同时,落实企业承担教育与培训经费的责任,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提供资助和捐赠,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职成教创新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切实做到“面向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增强职成教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做到宜高则高、宜中则中、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建立模块化的课程结构,通过学分制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联系起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课程改革是职成教创新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职成教课程改革,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开发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课程和教材。要大胆借鉴和引进国际职成教领域先进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教材。

三、开拓进取,扎扎实实做好2003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关键的一年。2003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决定》精神,坚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方针,促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四个服务”的方向,切实提高质量和效益,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职成司已经制定了2003年职成教年度工作要点,经大家讨论修改后将印发。我就几项主要工作讲几点意见:

1.认真组织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十六大精神的学习,要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对本地、本单位的学习作出安排,提出要求。要全面领会十六大精神,着重学习十六大关于教育的论述,要注重学习的实效,要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把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与全面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决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提出本地、本单位贯彻十六大精神,改革发展职成教的新思路、新举措。

2.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决定》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任务。

发展仍然是2003年职成教工作的主题。在教育部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同志代表部党组强调:“要坚持大力发展职成教的方针不动摇,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2002年招生数的基础上再增长15%,努力使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要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按照协调发展、大体相当的要求,安排好高中阶段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生源计划,加强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社会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宣传,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公平、有序的招生环境和优质服务,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

要坚持把农村和西部地区作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促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均衡发展。最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中央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我国农村发展落后,农村的社会事业尤为落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大,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更大。”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广大职成教工作者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上来,坚定不移地把大力发展农村职成教作为工作的重点,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重大举措,抓住机遇,发展农村职成教,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要努力实现《决定》提出的到“十五”期末,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年招生规模要达到350万人,面向西部地区的年招生规模要达到120万人的目标。各地要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建立以县级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为龙头,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要重视发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扩大培训的规模,努力实现《决定》提出的“十五”期末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积极实施国家再就业培训计划,每年为300多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的目标。各省(市、区)要制定培训规划,把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地级市,地级市要将目标分解到县(区)和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思想,切实把发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职业技术院校在举办各种形式培训中的作用。要把培训纳入办学规模的统计和办学效益的评估。要大力开展社会化培训,支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支持和依靠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扩大社区教育实验范围,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社区教育活动,加强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建设工作。要积极探索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工作。在推进社区教育进程中,要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特别重视对学习型社会内涵、特点、内容以及实现途径和措施的研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

3.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各项改革。

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全面贯彻《决定》精神,重点要强化市(地)级政府的统筹作用,落实全国职教会明确提出的市(地)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利用资源、统一制定政策以及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机制等方面的责任。各地都要对当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作出明确的部署,提出明确的目标并积极推进。2003年年底前,基本做到市(地)能够按照《决定》的要求建立起政府统筹当地职成教发展的机制。要建立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今后一段时间要把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情况、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各地要积极组织专项督查。2003年下半年,教育部将对部分地区市(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要继续加大对职成教的宣传,并注重宣传的实效,为职成教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办好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2003年,各地都要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全面开展合格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确定一批省级和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今后五年内,要在进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全国建立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0所,校均规模达到3000人,省级重点3000所,校均规模达到2000人,争取使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办学规模达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总规模的60%以上。各地要按照《决定》中关于规范职业技术院校名称的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逐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名称。各地要根据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保障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要求,探索新形势下依靠企业、发挥行业及行业组织作用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途径和办法。要切实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贯彻《决定》的要求,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国(境)外组织和个人同我国境内的职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

在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要落实《决定》和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地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一起,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要求,制定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的具体办法。各地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在职业学历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材中充分体现相关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加强沟通与衔接,为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

在职业教育投入体制改革方面,一定要用足、用好全国职教会和《决定》对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体制、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提出的各项政策。2003年,教育部继续争取中央财政对职成教的支持,并会同有关部门对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项目进行检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2003年各地要继续加大投入,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并设立和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要落实《决定》明确规定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5%,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20%”和“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等有关规定。要按照《决定》的要求,确保职业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全额返还职业学校。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003年教育部要启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力争在2003年到2007年,在全国建立500个校企合作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每个基地设立4个或4个以上相关专业点,每个专业点年培养培训200人,五年内培养培训200万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各地要组织、动员和支持相关领域的职业院校参加工程的实施,缓解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紧缺状况。根据实际需要,按照“适度发展、规范管理、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方针,推动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要积极探索通过五年制高职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途径。

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各地要按照“四个服务”的要求,下决心推进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探索和开设新的专业和培训项目,实现专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淡化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各地要狠抓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建设,形成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骨干力量,促进职业教育走扩大内涵、突出特色之路。示范专业要积极探索行业、企业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联合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的机制,探索更加先进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要加快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用信息化带动专业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广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成果。

要重视和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制定、颁布和实施“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大纲”,建立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途径和评价体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要在职业学校和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加强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以敬业、诚信为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各地要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加强职业指导和创新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要对学生创业提供具体帮助和服务,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各地都要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咨询服务中心和创业教育基地。今后,无论在示范学校或在示范专业的评估中,都要把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情况纳入评估范围。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将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提高工程”,切实加强现有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各地都要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几年的努力,使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5.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巩固和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职成教发展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为职成教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深感振奋,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和工作的有利的一面,更要看到困难、问题和不利的一面,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努力开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第8篇: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重要关系;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1-0005-05

收稿日期:2013-11-19

作者简介:曹 晔(1963- ),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经济;刘宏杰(1975- ),河北新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背景

(一)教育发展背景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没有普及、专科层次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又严重塌陷,中等和专科层次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优化中等和高等教育结构和社会人才结构,为此职业教育被限制在中等和专科两个层次。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十多年的大规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教育也已基本进入了普及阶段。可以说我国高中阶段职普教育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本专科层次结构调整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表明,我国中职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的比例已达到或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略低于欧盟21国52.4%的平均水平,高于OCED国家45.9%和20国集团37.6%的平均水平;我国高职生占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比例为45%,世界平均为24%,发达国家为22%[1]。

(二)经济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以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期。经济发展方式表现为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高能耗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产业结构表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低技术产业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低附加值产品减少,高附加值产品增加的趋势。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和全面性产业,迫切要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促使教育结构调整进入了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已具备了从一个层次提升为一个类型的条件。为此,《纲要》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现代是针对传统而言的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时间概念,体系是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演进是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教育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教育要素、教育结构、教育功能不断优化的过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不同历史时期,相应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和相对优化的职业教育关系的外在表现。当前,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满足社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促进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化发展为核心,以制度、标准、资金、师资等辅助系统为支撑,建立政府科学规划、行业有效指导、校企合作育人、与其他教育沟通协调、职业教育与培训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区域布局合理、行业配套齐全、层次结构合理、要素配置科学、办学形式灵活、培养模式多样、社会广泛参与的办学格局,并具有开放创新性、多元融合性、动态适应性、系统协调性和服务人本性特征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

开放创新性。创新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动力特征,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第一推动力。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存在着产生的滞后性、发展的不完善性、观念的滞后性、环境的制约性、体系的复杂性和主体的多样性等特点,需要通过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多维的创新来化解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体系。开放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只有对内对外开放,才能增强发展活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多元融合性。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多元融合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特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实施职业教育有“三大支柱”,即基于学校的职业教育、基于工作场所的职业教育和基于社会的职业教育[2]。三大支柱必须形成合力方能体现职业教育体系的社会效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职普融通、职前职后一体、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重、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融通是多元融合的具体表现,也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外显。

动态适应性。动态适应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效能特征。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动态性和时代性,从而才能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静态来看,适应性既表现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企业和产品竞争的需求,也要满足个人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从动态来看,适应性既表现为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完善自身体系和结构,也表现为能够根据国民教育体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系统协调性。系统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结构特征。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需要协调好内外关系。系统内要按照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结构,科学定位和布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统筹协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多类型、多主体的教育,必须协调好各类职业教育和各办学主体及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协调好与其他教育的关系,要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机制。

服务人本性。服务人本性是职业教育的功能特征。职业是人们谋生就业的手段,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人们只有有效就业、就好业,才能体面生活,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从而实现体面工作和生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开展全纳教育,能够满足各级各类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建立庞大的教育培训网络,能够使人们随时随地接受职业教育,促进人的终身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

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处理好的关系

(一)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产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专业设置直接与产业对接,专业依托产业需求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直接服务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世界一些优质产业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发达和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地区。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办一个专业,育一批人才,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已成为专业与产业对接的真实写照。职业教育价值只有通过产业才能体现,其价值创造与产业发展是同一过程,要统筹安排。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由产业部门颁布,瑞士在经济部设立职业教育与技术的管理机构,许多国家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共同管理或合并成一个部门管理职业教育,以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联系。

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普遍遵循的规律。产教结合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的含义:宏观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上的产教结合,即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协调配合,形成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良性循环;中观上,办学体制上的产教结合,即教育部门、教育单位(学校)同产业部门、行业、企业有机结合、合作办学,学校按行业、企业的需求办学,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全过程;微观上,教学体制上的产教结合,即把教育教学过程同生产(含经营、服务)过程融为一体、互相渗透,教学过程要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进行。

(二)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从职业教育最初的产生来看,职业教育是在企业(手工作坊)内部进行的,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来看,由于企业的再生产本身就包含着劳动力的再生产,企业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任何一类教育都有特定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专用性教育资源,企业资源是职业教育的专用性教育资源,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离开了企业教育资源就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培养人才,实现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一致、工作与学习一体化,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培养的人才在企业可实现零距离上岗。此外,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对设备提取折旧,及时更新设施设备,因此,依托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既可以培养出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又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成本的最小化和培养效果的最佳化。

随着知识经济与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现代技术技能人力资源开发已从传统学校和企业分而治之的双轨运行发展为以现代学徒制为标志的产教高度融合,教育与培训概念的交集越来越大。在学校进行的正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多地采取双元制、实习和顶岗培训等多种实训的培训模式;单一的企业培训也加强了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提高受训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制度开始朝着“一体化”的方向进行改革[3]。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就是在传统学徒制现场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人才培养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是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需要不断接受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类型而不同层次的教育,既有共同的职业基础,也有不同的岗位面向;既有同一职业共性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体现不同岗位差异的知识和技能,二者必须系统设计,才能有效衔接。在职业世界领域,人的能力水平往往通过取得的资格证书等级来衡量,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按照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规律进行系统设计,同一职业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阶梯递进的,要取得上一级职业资格必须学习新的能力模块和进行相关实践。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因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而难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因不能继续培训提高职业技能而影响专业化进程。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与沟通,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成长,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客观要求。

(四)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关系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教育结果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学历证书是基于学校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成果,职业资格证书是基于工作场所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成果,但学历证书教育必须满足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否则基于学校的职业教育就会远离职业世界。学历证书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与沟通的重要体现,职业资格证书是教育领域与职业世界沟通的重要载体,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学历教育就偏离了职业世界。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培训灵活多样,是职业教育领域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可以随时随地帮助人们获取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提高职业胜任力,是在职和转岗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最为便捷的途径。

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领域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要形成多个层次的职业与教育培训,以满足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需求。学校职业教育都要开展与学历层级相对应的职业培训,一方面,为人们在学历教育和资格证书之间提供选择,使职业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率,促进学校学历证书教育改进教学,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五)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与教育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职业教育是把具有不同教育基础、既往经验和能力的人变成具有职业胜任能力的人的教育活动。接受职业教育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在基础教育没有普及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是普及初、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在基础教育普及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层次高移,并与普通高等教育加强了联系。人们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一般不再去接受基础教育,而职业教育会随着人的职业选择、职业变迁,形成“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教育模式,因而成为终生教育的主体。

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智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多方位开发效果最佳;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是阶段性的,不同阶段的需求不一样,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沟通机制,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多元化发展,优化人力资源智力结构,满足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构建起与其他教育的沟通机制,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六)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人的素质包括走向社会所需的文化素质和走向职业世界的职业素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共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不同人的智力结构是不同的,教育就是给不同智力结构的人提供适合的教育,没有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多样化的办学类型、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其他教育相比,覆盖的人群最广,提供的教育类型最多,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容易使受教育者成为片面发展的人,产生“劳动异化”,因此要加强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联系,重视系统培养和发展职业继续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在妥善处理关系中的政策选择

(一)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涉及多个利益主体,政府要加强统筹的力度。统筹职业教育的管理权限,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利益主体的职责和权限;统筹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分类管理高等教育,促进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统筹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以现代学徒制为突破口,促进现代企业培训制度的建立;统筹考虑各项政策,围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

(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中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广泛吸收技术技能人才接受高一层级教育,形成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化成长通道;二是完善五年制高职制度,允许一些技术技能水平要求高的行业或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三是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发展技术应用大学(学院),招收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具有技术技能潜力的人才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四是探索中职与高职、中高职与应用技术大学(学院)系统化培养人才的制度。

(三)提高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融通性

一是建立各类教育之间相互开放的制度;二是在普通初、高中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试办综合高中,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三是建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学或升学互通机制;四是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等值互认制度;五是建立职业教育与开放大学衔接制度。

(四)建立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学习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二是在城市建立社区职业教育中心;三是落实好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制度,保证企业职工在职教育的权益;四是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五是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制度和特殊群体教育培训资助制度。

(五)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

一是修订《职业教育法》,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等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职责;二是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形成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完善职业学校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制度;鼓励行业、企业创办、参与职业教育,或双方联合办学,实现资源共享。

(六)重视实践探索和群众的首创精神

一是落实好职业教育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鼓励各地大胆试验、大胆探索;二是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大对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新机制、新体制;三是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四是重视对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和成功案例的调查总结,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和制度。

(七)提高国际化水平

一是与世界接轨,把国际化的技术标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产业国际化竞争的人才;二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标准、优质的课程和教材及教育资源,结合国情本土化,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三是建立政府、联盟(协会)、学校三个层面的中外合作与交流机制,促进职业教育项目合作和师生交流;四是鼓励支持国内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学院)、高职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在国外独立或合作办学,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诚,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孙善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N].光明日报,2013-04-07.

[3]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41-45.

On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Important Relations Needing to Be Handled Properly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AO Ye1, LIU Hong-jie2

(1.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ianj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222;

2.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第9篇: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范文

尚志平,1952年生,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成人教育》杂志社社长、主编,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从教三十多年,曾在职业学校教学一线担任过专业教师、教务主任。近二十多年来,一直在省级教科研部门负责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致力于职业教育研究。多次参与国家、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的文件制定、政策咨询和调研工作,出版著作、教材十几种,数十篇,在国内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个重要内涵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职业教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国家制度和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在办学体制、办学机制、办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和困难。面对新的形势,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深水区,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没有一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描绘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蓝图,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这里有几个重要内涵:

1.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2.必须适应终身教育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终结性教育。职业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职业发展为主线,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必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应该系统设计、系统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结构,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

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解决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问题。不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则将一事无成。

1.必须树立服务意识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立足于面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实体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技能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为改善民生、促进就业、促进公平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与社会经济部门、行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必须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融入社会事业中,通过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实现人人体面劳动、更加有尊严地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2.必须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以问题入手,进行顶层设计,各有关部门都应以改革创新精神审视现有政策做法,破除不利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规定,着力解决制度层面、体制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突破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改善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完善支持机制,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不单单是职业教育部门甚至整个教育部门能够完成的,还要积极争取发展规划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经济运行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3.必须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学校教育,就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要扩大职业教育的外延和内涵,以包括技工教育(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体,向下延伸至初等职业教育,向上延伸至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使职业教育内部有机衔接,并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深度融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开放兼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必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

各类职业教育应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观念,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按照各自不同的定位和分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人的职业发展。要面向社会,对接产业体系,对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各类人才培养进行系统设计,制定一体化培养方案,系统实施。各种类型职业教育、各层次职业教育之间,以及学历教育与技工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等还可以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为基础,建立互联互通的学分认可机制。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联合培养模式,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结构比例合理、层次梯级明晰的人才培养格局。

三、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

1.实现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

各类职业教育都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做到科学分工,有机衔接,协调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型和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引领作用。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以及其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工程技术研发、高层次管理以及其他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职业培训支持全体劳动者提高从业能力和从业水平。各类职业教育分别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才能形成结构合理、类型多样、相互贯通、功能完善的职业教育培养格局。

2.提高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和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坚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稳定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重。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职业院校现代化水平。加快内涵发展,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成一批起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和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并具有一定国际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建成一批高水平、与企业对接紧密的示范性实训中心、公共实训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就业优势的品牌专业,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没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壮大,就谈不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需要。

3.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上下贯通、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各层次职业教育应该上下贯通、有机衔接。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人才系统培养的基础,必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要为高等学校提供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的合格生源;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扩大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模,扩大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重。统筹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一体化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建立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联盟,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探索一体化教学的多种实现形式。扩大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升本的比例,打通继续升学通道;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应用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核心专业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校生数量大致相当。探索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本科学校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级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等。推进专业课程和职业标准的衔接,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办法,鼓励支持学生一专多能,取得多项职业资格证书。

4.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子系统,与其他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开放兼容。首先应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渗透。初级中学应开设职业认知和劳动技能课程,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术课程,利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普通教育学生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拓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面向城乡社区提供科普推广、文化艺术、职业技术、健康生活等多形式、多层次教育服务,推进终身教育,逐步建立适应社区建设和居民学习需求的职业教育服务机制,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措施

1.进行制度创新,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发展任务,既缺乏国家制度、国家标准支撑,又缺乏政策法规扶持,缺乏动力机制,甚至许多改革措施与现有政策相抵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首先进行制度创新,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以修改职业教育法为基础,形成一整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制度和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强制性、规范性、操作性和保障性的职业教育制度框架,确立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使命。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政策措施,依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完善和发展。尽快完成校企合作条例以及优惠政策,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人民群众需求相协调的互动机制,使职业教育的结构、内容、形式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就业执法检查,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自主办学”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体现职业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原则,将中等职业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由市级政府统筹整合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和办学活力的学校积聚。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在学校投资建设生产车间、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创新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转移实训成本的机制。鼓励行业、企业与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专业教学联盟等,完善集团化(联盟)办学的体制机制,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紧密衔接。鼓励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对民办职业院校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对非营利民办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依法免征税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的决策议事机制和合作治理制度,支持学校自主办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员工积极性。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3.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建立适应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考试招生制度,使考试招生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统一的招生平台,统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招生工作。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的比例,扩大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完善“知识+技能”的招生考试制度。建立高等职业学校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升学制度。扩大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重,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扩大单独招生试点规模,支持高等学校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具有专业技能基础的同等学力合格生源。

4.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关键。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来源过于单一,普遍缺乏职业实践经历和经验,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最大制约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为重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职业能力。基本思路:一是重视兼职教师聘用。各地可按编制标准合理配备职业学校教师,允许职业学校将20%的核定编制作为灵活编制非实名使用,由学校自主聘任专业兼职教师,财政按编制内人员经费拨款标准拨付经费。二是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新进专业教师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三级以上职业资格或助理以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高等学校半数以上新进专业教师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二级以上职业资格(执业资格)。鼓励支持有专业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到学校从教,使学校成为各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传授技术知识的聚集地。建立知名专家、首席技师、技术能手和行业名家定期到职业学校授课制度。三是改革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将专业经验、技能水平、教学实绩、技术开发能力等作为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专业教师职务(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中等、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职称)一般应具有二级以上职业资格(执业资格)。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四是以提高教师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强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技能培训,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考取职业资格,成绩作为晋升、评优依据。

5.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年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合理确定新增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最低拨款标准,确保学校人员工资足额拨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实现持续发展。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制度,对职业院校在校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实行免费,财政给予补助。依法落实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20%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政策。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拨款,使其逐步达到普通本科学校的标准。加大高等学校教学投入,重点加大高等学校实践性教学投入。建立政府对企业职工教育费“先统筹、后返还”的制度,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由政府根据企业培训情况进行返还。对不能自主培训的企业,由政府统一委托培训。

6.健全职业教育服务支撑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包括办学主体外,还应包括职业教育的服务支撑体系。比如建立人力资源统计、预测、供求信息制度,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需求的对接。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性作用,健全各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健全职业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设立常规和专项职业教育科研经费,建立重点课题资助经费年度拨款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整体提升科研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