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人之美的故事范文

成人之美的故事精选(九篇)

成人之美的故事

第1篇:成人之美的故事范文

2012年美国空军发生了20次A类事故,也就是造成的损失超过200万美元,或造成人员完全残废或者死亡的事故。相比之下,2011年的A类事故次数为15次,2009、2010和2011年则是美国空军历史上A类事故次数最少的3个年头。2002年的A类事故次数曾经达到35次,从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里,平均每年的A类事故次数为24次。美国空军航空作战安全部门的人士认为,考虑到一两次的气象因素和其它因素,2012年的A类事故次数也就是近年来的平均水平。

就美国空军各大司令部在2012年发生的A类事故次数来说,空军作战司令部最高,为10次;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次之,为3次;最少是空军国民警卫队,为1次。

2012年,F-22“猛禽”战斗机发生了3次A类事故和3次严重性较低的B类事故,是事故次数最多的机型。据美国空军飞行安全处的人士说,F-22“猛禽”战斗机事故次数多并没有什么特别原因,有的事故与训练有关,有的是发动机问题,还有的是遭遇雷击。与此同时,B-1轰炸机发生了5次A类事故和B类事故,而B-2和B-52则没有发生这两类事故。美国空军将B-1轰炸机的事故原因归咎为“偶然性”与气候问题。

2012年美国空军发生的事故损毁了11架无人机和10架载人机,毁坏的载人机包括3架F-16战斗机、3架F-15战斗机、1架C-130运输机、1架CV-22、1架U-28特种作战飞机和1架M-28飞机。

第2篇:成人之美的故事范文

一国工业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工业事故的频频发生。当利益方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弱势高危群体的“集体死亡”。矿难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美国时间4月6日凌晨,梅西能源公司证实,4月5日发生在西弗吉尼亚州的煤矿爆炸,已造成25人死亡,另外还有4人失踪。这起矿难是25年来发生在美国境内的最为严重的矿井事故。

矿难发生后,相关各方积极地行动起来自不必说。奇怪的是,一向挑剔的媒体,在评述美国这次矿难时表现的是“赞多贬少”。原因是,美国历史上每一次发生的大的矿难都能转化成相关制度的改进。

有数字显示:20世纪70年代,美国矿难死亡人数已由2000人下降到500人以下,特别是从1993年到2000年的8年间,整个煤炭行业没有发生过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

制度与矿难

对于矿难,美国可以说做到了“知错就改”。为什么能做到呢?这应归功于美国社会制度良好的“传导性”。这种“传导性”能够及时对矿难做出反应,美国与矿难相关的制度都是“反应”的结果。

1907年,美国发生了其历史上最致命的一次矿难,西弗吉尼亚的一次爆炸夺走了362个人的生命。1910年美国矿务局在巨大的“民愤”中成立,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发展科研、技术来提高采矿的安全系数。这些科技的运用,使得美国在20世纪上半期矿难死亡人数得到控制。

1951年,伊利诺伊州一个煤矿发生了23年来全美最严重的爆炸,119人死亡,直接导致了1952年《联邦煤矿安全法案》的出台。该法案确立了煤矿年检制度,规定了煤矿的安全标准,同时联邦巡视员被赋予了下令违规煤矿停产的权力。

1968年的西弗吉尼亚矿难又是1951年以来最大事故,78个矿工死亡。这又导致了1969年的一个重大立法:《联邦煤矿健康和安全法》。这个法案不断完善,1977年定型。其主要规定包括:每个煤矿一年必须有四次巡视员检查,并且不能因此受到雇主威胁;安全标准进一步严格化,违规煤矿必须接受罚款甚至刑事诉讼;所有煤矿都必须成立救援队;每个新矿工都必须接受40个小时的安全教育,每年还必须有8个小时“复习”教育内容。这个法案的执行明显降低了矿难数量,到2005年已经成功地使美国的矿工死亡率下降了2/3。

2006年1月的沙沟矿难,则是近年美国最大的矿难,12人丧生。作为对这件事情的反应,美国当年就通过了《2006矿工法》,更新1977年的《安全法》。该法案要求煤矿3年之内必须建立电子监控和无线双向沟通系统;对违规的煤矿罚款额度提高了4倍;要求矿主必须在15分钟内报告已知的矿难事故等等。

从以上“事故”和“立法”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在煤矿安全问题上,美国的政治体系有一个通畅的信息吸收和反馈机制:面对问题,做出反应,制度改进,问题减少。当然,这一切都必须有充足资源才可能执行。目前,美国矿务安全和健康局基本保证了每4个煤矿就配有一个巡视员,可见其投入之大。更重要的是,法律只有在权力制衡的条件下才能得到保证。

《事故法》的精神

实际上,出台与矿难相关的法律,是《事故法》精神的体现,或者说一脉相传的产物。任何产物都是制度的“培生品”,美国的法律是在“纠错”中完善的。

美国初期的工业化历史曾书写的是血淋淋的工业事故频发的历史。“工业事故成本的攀升,要求我们这个国家的法律做出勇敢的变革。”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07年这样表示道。

说道美国的《事故法》必须要提到约翰?法里安?维特的一部有影响的著作《事故共和国》,它讲述的是美国工业事故的危机及其所引发的美国法律改革。纵观《事故法》所涉及领域的制度体系其实是一个混合体,它包括了工业伤残的行政赔偿、初审律师推动的诉讼、以及一个由广泛的NGO组织达成的监查系统。美国由此形成了一套极有效率的组织系统,这甚至包括了联邦制度、法院权力与司法审查的实践制度、美国人数不足的公务员系统。

在罗斯福总统执政的年代,尤其是此前半个世纪,是美国历史上工业事故最为频繁“黑暗时期”。“我们从来无法保证百分百的人口免受百分百的生活危险与变动,但我们已经试图建构一种法律,它能给普通公民及其家庭在失业与老龄贫困时带来一定的保证。”罗斯福在1935年做出这样表述。据了解,在1900年代前后,每50个美国工人中就有一位每年因工作事故死亡或者伤残。如果以全体人口为样本,大约1000名美国人中每年有1位死于事故。对于那些危险行业工种的工人,事故几率则更高出许多。仅仅1890年这一年,每300名铁路工人中就有1名工人在工作中丧生;而在货运铁路司闸员中,每100名工人中就有1名丧生。最惊人的工业伤亡率出现在1850年、1860年代的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的无烟煤煤矿,在那里,每年有6%的工人死亡,6%的工人永久性伤残,还有6%的工人遭受暂时性的严重工伤。

频频发生的工业事故,引发了美国社会、制度和法制改革中的一系列大规模试验。法官与法学家发展出了侵权法的法律领域。大部分美国人因此加入了新成立的生命保险项目。工业雇主,也就是企业和企业家发展出处理劳资关系与雇佣合同的新方法。

进入20世纪,美国的律师、立法者、社会保险专家、劳工领袖,甚至还有企业和企业家纷纷发起了大量关于工业事故的社会后果的研究,并由此评判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改革选择。在1909年到1913年之间,美国联邦与各州共有28个委员会研究了工业事故问题。而从1920年开始,罗斯福总统倡导的赔偿体制,在42个州落地生根,它以政府强制管理的保险体系取代了19世纪的普通法。美国人的《事故法》由此登堂入室,工业事故从此由一种普遍的困局过渡到了法律的中心地带,并成为整个20世纪、21世纪美国律师、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议题。

维特的《事故共和国》这部著作将醒目的工业事故史提升到美国法变革的高度进行观察,揭示出一个历史现象,引发出《事故法》的出台。这部法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20世纪、甚至21世纪美利坚共和国的基础。由此,美国才真正开始走出粗放的工业化时代,表现出更多的现代国家特征,包括在今天的美国人看来非常重要的联邦制原则、无所不在的社会保险体制,都是从事故法开始。这正是维特之所以要将他的这本著作命名为《事故共和国》的深意。

第3篇:成人之美的故事范文

【摘 要】“美女蛇”的故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到底有何作用?我与我的同行多次探究过这个问题。有同志认为插叙的这个故事,本身无疑是虚妄的,可是由它引申出的“教训”却可以启发我们警惕美女蛇式的敌人的暗算。我认为这种看法与这篇散文的主题和实际是不符的。

【关键词】“美女蛇”故事;教学探究

“美女蛇”的故事本属迷信的,荒诞不经的妖异故事。从文中看,长妈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在于给儿童一个教训:“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个教训是否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作者说:“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怎样理解这个“做人之险”?有同志说,这是“我”受故事的启发,认识到当时社会上处处存在恶势力对好人的迫害。这样显然不合符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实际。我们可以试想在封建时代许多成年人尚且处于蒙昧状态,何况少年儿童对社会生活是陌生的,又怎能从政治斗争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呢?这“险”应是少年儿童对妖异之可畏发出的惊叹,是“我”听了故事以后内心的反应。儿童的年幼无知,很容易轻信妖异的存在;应答一句话,都关系生命的安危,这不能不使幼稚的心灵感到人生的险恶。作品还具体描写了故事对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迷信和恐惧,如象无形的绳索束缚着儿童的心灵,把天真活泼的儿童吓唬得拘谨、胆怯。这个故事还给百草园投下了一层恐怖的阴影,“长的草里是不去的”,这明显影响了“我”在百草园的欢乐生活和对自然的接触。不仅如此,作者对这个故事也是持否定态度的:“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直到现在”应指从听故事的童年起直到一九二六年写作品时的这段漫长岁月,这是用事实揭露了故事的虚妄性。作者还用亲身的战斗经历说明这故事不能引申出积极的教诫意义。“叫我的名字的陌生声音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实质上是暗示读者,美女蛇故事是没有指导现实斗争的实际意义的。

其实,作者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我们必须紧扣作品的主题思想才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批判了矛头是对着封建教育的,其锋芒则是对着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教育。作品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生活场景。有关百草园的描写,反映了学前期的儿童生活情趣和那个时代儿童接受的一些学前教育;有关三味书屋的描写,则再现了十九世纪末期中国封建启蒙教育的情景。作品回忆了三位曾经教育过“我”的人: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私塾先生。写了与这三个人有关的三件事: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的活动,问“怪哉”虫的故事。作者描写的这些人和事,都是反映封建时代的儿童教育,都是从他们怎样教育儿童这个角度来写的。“我”问“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表现了儿童热切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私塾先生不仅回答“不知道”,而且“脸上还有怒色”,这说明塾师只是强制学生整天死读硬记,容不得学生独立思考,探讨问题。作者借此批判了读死书,死读书的封建启蒙教育。闰土的父亲对儿童的教育却不同,雪地如何捕鸟,他是身教,亲自示范,要他说明“得失的缘由”,他指点你,中肯地分析毛病之所在,态度亲切和善,这正好与塾师形成鲜明对比。据此,我认为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也是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鲁迅儿童时代是由长妈妈管带的,她是鲁迅的首任教育者。我们从《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得知,长妈妈曾经教导他遵循许多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规矩,讲了许多歪曲了的“长毛”的故事,不言而喻,也讲过一些教诫性的怪异故事,而美女蛇故事仅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些充斥着封建和迷信的说教,鲁迅当时就颇为反感。他在文章中写道:“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应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鲁迅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习俗、规矩尚且有所抨击,对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荒诞故事必然会予以批判。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确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乐园,其中种种绘形绘色的描述,充分表现了儿童的心理、爱好和情趣。百草园快乐的生活情景与三味书屋那种囚笼似的枯燥生活构成鲜明的对比。但是,插叙的这个美女蛇的故事却没有这种对比和衬托的作用,因为这个故事是无法使“我”“乐”的。因此,作者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在于反映封建时代一种学前教育,是为了揭露封建迷信教育对儿童幼小心灵的毒害,同时也是对这种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批判。总之,我认为要正确认识美女蛇故事在文中的作用,应紧紧抓住作者批判和否定封建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这个意图,结合这篇散文的主题才能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第4篇:成人之美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云图》;轮式叙事模式;生命轮回

2013年好莱坞电影《云图》是近来风靡全球的一部在产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取得双丰收的难得佳作。影片高密度、大信息量地讲述了人类文明从兴盛到毁灭再到重生三个多世纪期间所发生的六个故事。这些发生在不同时空和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故事被编制在一部影片中,对于熟谙好莱坞一般套路的观众而言,不仅没有感到杂乱无章,反而在谜题电影的多义解读过程中获得了异于常态的独特审美体验。影片之所以取得了如此观感效果,在叙事方面主要得益于笔者所说的“轮式叙事模式”的采用。影片的“轮式叙事模式”总体表现在:穿插讲述的六个故事既按照各自叙事逻辑封闭自传,又共同围绕着反抗奴役压迫、追求自由解放和批判一己私欲、张扬宇宙大爱的永恒主题这一轴心公转,并分别在故事的情节线索、人物角色、剧本台词等层面相互渗透,勾连成为一个轮形叙事整体。

把六个不同时空背景中的故事组织到一起,首先必须在情节线索上将它们衔接为一个整体。但由于存在着时空隔阂,在故事的现实发生层面很难做到这一点,最一般的处理方式是采用“穿越”手法。但影片《云图》并没有采用这一俗套方式,而是让不同故事承载于日记、曲谱、报道、图书、电影、记录仪等媒介物,并顺次被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发现”,进而将前者交织为后者的一个情节,这样就巧妙地实现了不同故事的跨时空对接。具体言之,亚当・尤因记录自己在太平洋上险些被谋害、最终被自己曾帮助过的一个奴隶解救的航海日记,被后世受控于老艺术家的作曲家罗伯特・弗罗比舍先读到了其中的一部分,直到作曲家本人的故事发展到后半程后,才在床脚下面发现了另一部分;记者看到了作曲家与同性恋情人之间的书信,开始时无法解读,随着她本人逐渐被卷入核爆炸阴谋之中,并面临着被杀手追杀的危机情况下,才在他人帮助下理解了其中的真意;出版商读到了关于记者的悬疑小说最后将其出版,而在这之前的出版风波构成了他被监禁的故事契机,出版商最终逃离养老院这一监禁之地的故事最终被拍成电影;半个多世纪后的克隆人星美451在幼娜引导下看到了关于出版商的电影片断,萌发了反抗意识,最后和张海柱一起战斗至死;地球毁灭后的部落人把克隆人星美当作女神供奉,通过祭司的预言不断地向族人传颂着星美的故事;部落人汤姆大叔帮助先知找到了人类重生后的栖息地,在移居其他星球后,年老的汤姆大叔向他们的后代完整地讲述了整个故事。这样,通过各种媒介物的承载和传递,不同故事串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轮环。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影片情节结构的轮式呈现是借助动作剪辑技巧中的错位剪辑与相似性剪辑来完成的。一般来说,人物动作的勾连方式包括顺位衔接、错位衔接、相似性衔接三种。其他影片中最为常用的顺位衔接在《云图》中使用较少,影片反而大量使用了错位衔接和相似性衔接。如上一镜头是出版商在思考是否要敲开情人家的大门,但下一个镜头却是扎克里的孩子们在焦急地敲门。错位衔接之所以能被观众理解,是因为表面上这种连接是错位的,但其实前后是有着敲门这一相同的动作要素的。这种剪辑方式给人一种“两个情节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感觉”[1]。这种表面错位实则呼应的动作勾连方式,使六个故事情节被极为有效地缝合在一起。相比较而言,相似性动作衔接起到的整齐划一的美学效果则更为明显。如船长即将对升上桅杆的黑奴开枪,随即镜头马上剪辑为星美与张海柱在卧室被追杀的射击,进而是对记者路易斯射击的镜头、弗罗比舍对老音乐家射击的镜头。再如张海柱中枪之后从桥上掉落下来,紧接着剪辑的镜头就是黑人从桅杆下落,之后在后人类时代的故事中又出现了先知即将坠落悬崖的镜头。这些相似性动作在全片不断地循环呈现,既保持了不同段落的快速跳转,同时还保持着空间的一致性。[2]这种剪辑首先构建了影片情节轮式运行的轨道,其次给影片叙事留下了需要观众填充的空白空间,调动观众去猜测故事的下一发展环节,从而使影片轮式情节在观众二度创造中最终得以完成。

在人物设置方面,影片通过人物行动元功能、性格相似性逻辑、角色轮回再生等方式以实现轮式叙事。

叙事学的相关研究表明,故事中的人物分为“行动元”和角色两类。不同故事的角色千差万别,但行动元却非常有限。《云图》的人物“行动元”主要有三个,即启蒙者、反抗者、压迫秩序的维护者。影片不同故事中的角色较多,却主要担当着上述三个行动元。克隆人星美的故事中,三个行动元对应的角色是张海柱、星美、奴役克隆人的纯种人;在后人类时代故事中,其对应的角色是先知、扎克里、心魔乔治;在亚当・尤因的故事中,其对应的角色是黑奴奥图瓦、律师亚当・尤因、奴隶主们;在音乐家的故事中,其对应的角色是老作曲家、钢琴天才、老作曲家(其中老作曲家既是启蒙者,又是欲剽窃他人作品的旧势力维护者);女记者的故事中,其对应的角色是物理学家和核燃料公司保安、女记者、核燃料公司财阀;在老出版商的故事中,其对应的角色是老出版商卡文迪什的初恋情人和老人院的被监禁者、出版商、老人院的管理者。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故事的主要角色不仅担当着相同的行动元功能,而且也体现出了性格转变的相似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轮式叙事的审美逻辑。由此,尽管六个故事讲述情节各不相同,却重复着一个叙事母题:反抗者在启蒙者的帮助下,萌发了反抗意识,最终投入反抗活动这样一个相同的故事。与此同时,它们也都指向着开篇所说的那个作为叙事轴心的共同思想主题。这样,六个分轮、六根辐条连接一个轴心的轮式叙事构架就被搭建起来了。

现在还缺少将六个分轮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统一的轮环。这一点,该片主要是通过担当相同行动元的不同角色的“来世―今生”轮回方式实现的。具体言之,在影片情节的展开进程中,各个故事中的角色纷纷冲破了各自故事的边界,通过再生轮回走进另一故事空间,并成为其中一个角色,这样就打通不同故事间的壁垒而将之连接成一个围绕轴心旋转的轮环。比如星美的前世是个义无反顾地与丈夫一起走上了废奴运动的进步人士;在一个世纪之后,星美轮回重生为偷渡到美国的移民并帮助记者路易斯除掉了杀手;在克隆人时代,她轮回重生成为星美并走上了轰轰烈烈的反抗之路;在后末日时代,她再次轮回重生成为女祭司预言着河谷牧羊族人的命运。另一个轮回的典型是,知名音乐家的妻子在几十年后轮回成为揭露核爆炸阴谋的记者,在克隆人时代轮回重生成为替星美去掉禁锢之环的医生,在后末日时代则成为找到人类重生的栖息地的先知。影片让同一个演员扮演了多个时代的不同人物,以提示观众人物角色的轮回再生形式。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精心设置了流星状胎记、门等意象作为提示人物角色再生轮回的“草蛇灰线”。

《云图》轮式叙事的另一重要维度表现在影片语言台词的设置上,影片6个主人公的台词都在以轮式旋转的方式重复呈现影片的核心母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影片六个故事主角的台词按各自故事轨迹在封闭性空间转动着,但每个故事都在讲述核心母题;其次,所有主角的台词都以中轴故事人物星美的台词为中心开放式转动,星美的故事台词则呈现着自身的封闭性与联结所有故事的开放性这一双重特征,成为其他故事的叙事范式,起到了全片的纽带作用,而中轴人物星美的台词对观众解读影片核心母题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影片台词呈现出多义解读的厚重性和谜题电影的探索性等多重特征,影片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具挑战力的影片”。从这个角度上讲,电影《云图》在哲学命题与谜题电影的结合上做出了极有意义的探索,也在探索直觉体验与哲学反思相融合的受众接受模式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在具体的剪辑技巧上,影片台词的轮式呈现是由台词的顺位衔接与错位衔接这两种剪辑技巧来完成的。在影片六个故事的推进中,顺位衔接台词依次按顺序勾连起自己的故事情节,错位衔接台词所起的作用则是勾连起不同的故事。如档案记录员询问星美怎样看待死亡时,星美回答道:“死亡就是打开了另一扇门。”此处的台词揭示了影片对“死亡”这一哲学命题的探索。事实上,整部影片都在探索死亡、重生、轮回等哲学命题,同时整部影片也以东方的轮回哲学观、海德格尔“生命的绽放与向死而生”的哲学命题对死亡与重生做出了解读。[3]星美的这一台词之后,影片呈接的是亚当・尤因推开家门见到久别妻子的台词。再如老出版商犹豫是否去敲初恋情人的家门时说:“我可以大胆地走向那扇门,发现门里面的秘密。”而接下来承接的却是后人类时代扎克里的女儿被毒蝎咬伤,扎克里推门查看受伤情形的台词。这些台词以错位衔接的方式,将克隆人星美与亚当・尤因的故事、出版商卡文迪什与牧人扎克里的故事有效地勾连在一起,也将这些故事所阐释的哲学命题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种台词的错位衔接一方面推进了六个故事的讲述进程,同时又使六个故事严丝合缝地组接在一起,也使影片关于“勇于探索并做出善举才能走向重生”的哲学命题以叠加的方式呈现出来。

影片台词的设置中还值得一提的创新是:六个主角中任何一个主角的核心台词都可以同时指代六个故事,起到推进与整合情节的作用,使复杂的故事链接保持清晰性与统一性。这使得影片台词呈现出多义解读性和谜题探索性等美学效应。如河谷牧羊人扎克里对先知的提问:“不是老乔治,是谁使人类灭亡?”先知回答道:“是贪婪,贪婪比智慧更强大。”在这里,先知的台词既在自己这个封闭的故事范围内起作用,但同时起到了揭示全片母题的作用,再如星美说:“知识是一面镜子,我生平第一次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和自己可能的将来。”黑奴对亚当・尤因说:“痛苦很强大,但朋友的眼睛更强大。”“我看了太多的世界,已经当不好奴隶了”等等,这些台词都呈现出多义解读的特征。也都承载着各自关于人性的命题,通过所有的分命题的呈现之后,最终母题将被观众以猜谜的方式发现出来。

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台词的轮式叙事分析之后,影片关于人类毁灭与重生的母题终于可以呼之欲出了。对于人类因何毁灭、怎样重生的问题,影片给出的答案是:人类的重生取决于人的善举,这一善举只能在人类战胜贪婪与恐惧、勇于反抗并不向暴力屈服的前提下,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轮形中的重要图形是圆形,而圆形在哲学意义上具有无始无终,往复循环的含义。本片的轮形叙事模式也在暗喻人类文明延续的无限循环性。

[参考文献]

[1] 詹妮弗.电影化叙事[M].王旭锋,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2.

[2] 大卫・波德维尔.好莱坞的叙事方法[M].白可,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2.

第5篇:成人之美的故事范文

一、对于《泰坦尼克号》影片叙事策略的分析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主要采用的是叙述的手法,整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是以主人公叙述往事的形式,具有强烈的追溯性色彩。而影片中通过主人公露丝的回忆,讲述了露丝与杰克之间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恋直到最后的生离死别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都是通过露丝的回忆进行展开的,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部影片在结构设计上就显得很新颖。而在《泰坦尼克号》影片中还采用了断裂的手法,这样就使得影片的叙述语调改变了,进而有效使得影片的叙事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扩展,这样就使得整部影片在视觉中呈现出一种现实与历史的纵横交错的景象。而整部影片叙事就是在这种现实性与历史性之间的交错、对话和补充中油然而生。除此之外,《泰坦尼克号》并没有因为采用断裂手法而使得整部影片显得很零碎,恰恰相反,整部影片通过对主人公回忆性的片段进行有效的堆砌和组装,这样就使得影片给人一种舒服优雅的感觉,进而大大提高了影片的效应和厚重感。

在《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中采用了大量的时空交错手法,不断通过闪回镜头的切换,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进行不断的交错转换,这样充分表现出影片中故事的悲剧性,进而有效表现出主人公露丝对于那段故事的一种悲伤和难以释怀的情绪。影片中所叙述的爱情故事正是因为这种关系使得其表现出来的感情不同于表面上的层面,而是充分表现出一种心灵上的碰撞和冲击。影片在结尾处所设计的场景,杰克在海水中被冻得一直发抖,但是依然微笑着用温柔的语气对躺在木板上心爱的露丝讲述着他童年的故事,并且还对两个人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就在他们的周围,充斥着无尽的海水和即将濒临死亡的人们。这种场景的塑造给影片蒙上了一层深深的悲伤感,进而有效扩展了影片的意义范围,从而使得影片意味深长。与此同时,在影片中的故事即将达到高潮时又会将镜头快速闪回,这样会提高吸引力,使得影片的视觉层面上升了一个台阶,更加为影片的故事情节提供一种百转千回的审美效果。

《泰坦尼克号》影片中,对于画面和情节的精心制作,充分调动了影迷的积极性,影片着重创造一种艺术浓郁的意境,这样就为故事的发展情节埋下了伏笔,从而为故事的曲折性以及悲剧性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而影片中主人公露丝表露的深情也为影片增添了浓郁的悲伤气氛,由此更好引导观众去体会和领悟影片的思想灵魂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真谛。

二、对于影片中爱情和死亡的分析

该部影片主要是以时间为线索,由主人公露丝的叙述为主体展开的。而影片中叙事的行为总是和影片的主体相联系,但是一旦叙事的行为拥有了主体性,那么就要和周围的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而通过不同的矛盾冲突也就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形式,对影片中的这些不同行为形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进而能够对影片中所要表现出来的意义和思想进行充分的感悟。

《泰坦尼克号》影片中主要记录的是整个沉船的过程,而在沉船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出的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并且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剧情中,充分诠释了这种爱情故事的真谛。影片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基础上巧妙穿插了一个具有唯美浪漫特点的传奇爱情。与此同时,在爱情传奇故事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还将轮船的下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得整部影片中的爱情更具有合理性和真实性。通过影片的完美诠释,使得杰克和露丝之间的爱情故事得到了完美的升华。《泰坦尼克号》成功塑造和诠释了杰克和露丝之间的生死爱情,从而充分激起了观众对于爱情的热情和对传奇性生命的渴望,因为世界上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够引发众多观众的共鸣。对于整部影片而言,不单讲述的是一场冰海沉船的事故,更在讲述一个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而事故发生的海滩不仅为唯美爱情的产生和事情的灾变提供了发展条件,而且还对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从这一方面看,影片远远超出了一般灾难片的范畴,而成为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一个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的传奇爱情故事。因此本影片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是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展开的,但是电影并没有对历史事件的灾难性进行诠释,而是通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对影片的内涵进行具体的阐述。而影片将死亡和爱情进行了巧妙结合,这也是影片不同于以往灾难片的独特魅力所在。死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恐惧的,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想要逃避死亡、延缓死亡,这也是人们对于生存的渴望意识。但是人们对于死亡也充满了好奇,但是谁也不能真正体验死亡,这样人们就会采用艺术的形式来体验死亡,同时也会通过艺术的作品来使人们对体验的死亡产生恐惧。这样不但可以有效促进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还可以使人们对于生命的真谛得到充分的理解。因此在《泰坦尼克号》影片中,真实性的场景再现,使得观众充分感受到了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紧张,进而使得观众对于生命的存在意义得到充分的领悟。

三、对于影片中的历史情景和现代的描述分析

电影《泰坦尼克号》对真实的历史情景进行了高度的仿真,通过电脑的特殊处理对当时事故的情景做出了逼真的效果,进而为观众提供了当时事故发生的真实的场面,从而制造出一种身临现场的感觉。电影无论是在轮船的外貌形状上还是对整个场面的构建上都非常逼真。这样就能够使得观众充分感受到灾难来临时的感受,使得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本部影片主要采用的是叙述的艺术手法,通过主人公露丝的具体叙述,使得整部影片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性。

影片还对轮船的遇难进行了现代改写,重点对历史灾难和现代的爱情进行有机的结合。影片通过对历史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一种虚设,来表现出一个现代唯美的爱情故事。再加上影片对历史事故的逼真模仿,有效加大了整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和震撼效果。这也是《泰坦尼克号》赢得了巨大的票房的原因。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不会引起观众多大的兴趣,但是如果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在巨大的历史灾难前,那么爱情故事就变得不再老套,而具有唯美和浪漫的色彩。因此,影片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将爱情故事加在巨大的历史灾难上,从而使得爱情故事不再单调。而影片主要是通过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现代人对于爱情的观念为出发点,制造出一个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爱情悲剧。

《泰坦尼克号》虽然是以真实的事故为素材,但是也可以冲破以往的纪录灾难片的束缚,有效对信息时代的工业化文明的成果加以利用,充分展现出一场美轮美奂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巨大的历史性事故不单单是一个灾难,而且还使得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成为发光点的重要工具。虽然巨轮沉向了无尽的深渊,但是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始终不会沉沦。当巨轮遇到冰山的时候,经过了长时间的骚动,无论是有钱人还是贫困者都面临着生死的考验,所有的秩序、规范都全然崩塌,生存成为人们当时主要的追寻目标。而当海水无情冲击着巨轮的各个地方的时候,巨轮上的人们不断进行求生,因此巨轮上一片混乱。而在此时有序的指挥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对人们的一种有效的拯救。而在有序的指挥下,一直坚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先救妇女和儿童,这也是人性的一种体现。这部影片还对人们面对死亡的观念和态度进行了叙述。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影片通过对爱情、灾难中人们的人性光辉的阐述,有效缓解了人们对于灾难、对于死亡的恐惧。影片中感人的场景颇多,通过灾难,大家冲破了地位的枷锁,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大家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而最感人的就要属杰克和露丝在甲板上,双臂展开的画面,这种对死亡的释然和淡定充分展现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泰然。这种唯美的画面给人一种祥和与柔美。而当巨轮撞击冰山的时候,杰克为了救露丝而自己被活活冻死,这样的感人情节使得人们潸然泪下。这种伟大的爱情不但使得观众对于爱情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而且还对整部影片的悲伤色彩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四、对于影片中现实和浪漫的分析

《泰坦尼克号》从题材来讲,主要是纪实片和浪漫片的统一。它不但真实还原了历史事故,而且还构造一个牵动人心的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对于纪录片而言,主要是通过电影的描述,机械地将历史性的事件运用现实的手段记录下来。纪录片着重于对客观现实的重复和仿真。纪录片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客观的历史事实。“泰坦尼克号”的沉陷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故,对于这一事件中的场景绝对不允许进行随意的假想,所以《泰坦尼克号》电影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尊重客观的历史事故。将真实的历史事故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展示,使得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当时历史灾难的场景。《泰坦尼克号》影片不但对历史事故的真实情境进行了真实的展示,而且还注重历史事故的发生细节。这样就为整部电影的制作增添了本质的真实性。

《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不但对整个事件进行了真实的还原,而且还赋予了其浪漫的色彩。达到了现实与历史的唯美融合。

第6篇:成人之美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谭恩美;《喜福会》;电影叙事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93 年美籍华裔导演王颖(Wayne Wang)将其改拍为同名电影,取得极佳的票房,并引起巨大关注。电影的成功不仅靠一个好故事,更依赖导演高超的叙事策略。

故事建构策略

一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但更离不开独特高明的故事建构。

(一)叙事层次

叙事分层指叙述本身有着不同的层次分界,“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 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1]。

电影《喜福会》有两个叙事层,在影片开始,画外音在优美哀怨的音乐中讲述一个“千里鹅毛”的故事,这是第一叙事层,即主叙事层。随即主叙事者隐身,将舞台让给故事中的主人公。电影的第二叙事层共有八个讲述者,三对母女和一对父女分别讲述母女间的故事和冲突。

主叙事层很短,只有约2分钟的时间,却奠定全片基调。故事中一位妇人带着一只拼命伸长脖子想变成天鹅的鹅奔赴美国,在鹅被移民局没收后努力留下一根鹅毛,希望自己可以将女儿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鹅。主叙事者开片的这个故事已然暗示观众影片关注于母亲对女儿的期望,而这种“打磨成天鹅”单方面的一厢情愿也必然造成彼此的冲突。

伴随主叙述者的声音,纯黑的屏幕上出现一根鹅毛,“鹅毛”这一关键意象在后面的故事中重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故事中间,吴精美给许露丝的女儿讲述“千里鹅毛”的故事;第二次则是在片子快结束的时候,父亲将母亲一直珍藏准备在最佳时间给女儿的一根鹅毛交给精美,她看着鹅毛便立刻明白母亲这些年对自己的心。从这两个情节可以推测母亲一定给精美讲过“千里鹅毛”,当时精美只把它当成一个故事,不明白故事中的妇人就是自己的母亲。“鹅毛”象征着母亲对女儿的期望,贯穿整部影片,有效衔接两个叙事层。

(二)叙事结构

“影片的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主干, 是确立一部影片的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2] 325

《喜福会》叙事结构采用“缀合式团块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传统的线性结构,而是后现代无序拼贴的手法。总体共四个部分,每部分讲述一对母女的故事。影片开始是四个人坐着打麻将,整部电影也颇像一出正在打的麻将,四对母女对应麻将的四个参与者,分别坐庄出牌,各家的经历便在轮流登场中道来。电影细数共十六个小故事,似麻将四圈十六局。导演巧妙地让故事相互交错, 形成多声部的“结构的复调”,即“依靠作品的结构使每一个人物的故事成为不同的声音, 构成互为对立、互为补足的复调形式, 靠后设命题一致,奏出一个和声”[3]。这些故事没有绝对的中心,彼此相对独立,又自成一体。表面上只是讲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 实际上每组故事都关注同一命题。

(三)叙事聚焦

叙事聚焦是叙述故事的角度,同一个故事,叙述角度不一样,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

《喜福会》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视角,母女轮流充当叙述者,她们的故事时而单独展开,时而彼此交融,相互补充。“安排母亲们作为叙述者,让她们讲述自己在中国经历的故事,讲述女儿们不能亲眼目睹的情景,同时这也使得叙述者更为自然、妥帖,这些故事的内容,以及它们的喻义,为西方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异域文化的机会;安排女儿们作为叙述者,来揭露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4]若仅以某个人为单一叙事者,人物因各自活动时空的限制,难以真实展示事件全貌。导演采用“轮言”的方式,让母女轮流倾诉自己的经历,观众既可用不同的视角看事件,又可听到母女对同一事情的不同叙述,更清楚彼此的误会和隔阂。

另外,母女叙述相互交替,但都由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叙述者认知受限,反而增大故事的真实感,缩短了叙述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对故事中每个人物的经历感同身受。

电影镜头的处理也考虑了叙事的聚焦效果,影片大多是固定镜头,真实展现故事,但是有几处镜头是随着故事叙述者的观察展开。比如在讲龚琳达新婚之夜的故事时,观众和她是同一视角,看见新郎的鞋慢慢由远及近,接着她的红盖头被掀开,一个小男孩出现在屏幕上,观众和叙述者同时感到意想不到的惊讶,加强了叙事效果。

叙事语法策略

叙事语法系统记录故事普遍规则的程序和符号。具体到电影,主要包括叙事时空、声音构成、画面构成等。

(一)叙事空间

“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两个概念最早由叙事学家查特曼提出,“‘故事空间’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则是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5]。

影片所有故事的话语空间除了片末姐妹相认这一幕在中国,其他都在吴精美家;但小说的故事空间却涉及美国旧金山、中国桂林、太原、无锡、宁波等多个地方。导演采用“多元时空并置”手法,在一个小小的话语空间里呈现天南地北的故事,电影却没有显得紊乱无序,而且恰是这种精心设计的空间变化,使不同地方发生的故事如贴画般错落有致。

(二)叙事的时间

电影具有双层时间性: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影片故事时间跨度很大,从20年代初一直到80年代。要在短短140分钟里呈现这些故事,必然涉及“时间畸变”。“电影要讲好故事, 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控制时间流程, 如何重构乃至‘雕塑’时间。”[2]67叙述不能像摄像机一样实录发生的一切,而是要打破事件自然顺序,根据叙事者意图和喜好重新组合。在时间的重构上,导演对时间进行选择,重新安排时序,并对时间进行变形处理。

1.时间的选择

《喜福会》在短短两个多小时里呈现四对母女几十年的经历, 银幕时间远小于故事时间,电影无法呈现现实世界发生的所有故事,必然要进行选择。导演选择了故事中极具代表性或冲突的交织点。比如在描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时,选择了桂林沦陷,人们拼命逃难这个情景,满目疮痍,一派凄凉,凸显吴素云被迫放弃自己双胞胎女儿的无奈和悲痛。再如安梅对母亲的回忆只呈现了娘家人在吃饭时将母亲赶出去这一幕,一张张拍在桌上的手和难听的谩骂声,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母亲的悲惨境遇。

2.时序的安排

故事时间是多维的,但叙事则是一维的。将纠缠在一起多维共时的众多事件有序地呈现出来,就需要重新安排时序。影片《喜福会》采用倒叙的方式,通过四对母女以第一人称“我”述说发生在各自身上的故事。贯穿全片的是一场为吴精美举办的饯行宴,在其过程中,影片不断闪回,将现实和过去相互交替,构建了整个故事。

3.时间的变形

电影中的时间变形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时间的省略,复原和膨胀。时间省略指银幕时间少于故事时间。故事时间的无限性和叙事时间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叙述省略。影片在叙述龚琳达由变成少女这一跨度十年的过程,仅通过其母帮她拭去嘴角的饭粒这一镜头来体现。第一个镜头母亲为幼年的她拭去饭粒,下一个镜头便是十年以后了,母亲动作没有变,但是龚琳达已变成十二岁的少女,期间的十年时间被省略。时间的复原指银幕时间等于故事时间。吴精美在众人面前演奏钢琴这一环节没有任何的省略,完整展现了整首曲子的弹奏过程,观众和剧中人物一起听着曲子从还行到出现错误到错误越来越多,凸显母亲的尴尬和失望。时间的膨胀是指银幕时间大于故事时间。剧中转换叙述者的时候,都会给叙述者几秒钟的特写,再慢慢转入其故事。回忆瞬息发生,但是导演刻意停顿,强调故事的转换。

(三)声音的构成

电影是视听综合的艺术。声音在电影中可以补充画面,也能拓宽和延展叙事时空。语言和音乐是电影声音的两个主要部分。

1.语言

语言是电影最有表现力的因素之一,主要包括对白、独白和画外音。

整部影片从头到尾一直贯穿画外音。西摩・查特曼将画外音的笼统分为两种:“一是用画外音做简略说明,二是让画外音在更大范围里发挥一种结构的作用。”[6]《喜福会》运用画外音,对电影叙事结构重新建构,使电影的叙事逻辑更加清晰。片首的画外音讲述了“千里鹅毛”的故事,奠定全片的基调和主题。随着剧情发展,故事讲述者说着各自的经历。在变换叙述者时,也都是伴着她们的画外音。片中的画外音不仅起转承作用,还给观众介绍相关信息,使其观看时不觉突兀。“在电影中,当画外音作为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建立起特定的关系时,画外音就起到了结构的作用。”[7]

另外,《喜福会》中的画外音都是第一人称“我”说出的。“对电影叙事来讲,不同的叙述人称身份的确立,带来了故事讲述的不同范围、不同语气和不同的可信度。”[2]228影片采用第一人称画外音叙事,使观众感觉语气亲切,缩短两者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心灵相通”“感同身受”。

2.音乐

音乐是电影中烘托气氛和表达人物内心的一个重要手段。影片的音乐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叙述故事中有声源的音乐。在讲述顾映映和前夫两人婚前去夜总会这一情节时,背景音乐是邓丽君的《夜来香》,营造了旧上海的氛围,观者如身临其境,又暗示了其前夫酒醉金迷的生活。另一种则是影片情节呈现空间之外的无声源音乐。贯穿《喜福会》全片的乐曲是一首优美但是略带忧伤的曲子。这一旋律在片首和片中多次响起,将一种淡淡的感伤带给观众,既烘托气氛,又体现主题。

谭恩美给读者带来一个有关文化碰撞和家庭伦理的精彩故事,导演则将其改拍成一部同样精彩的影片。电影在故事建构策略上回答了“谁来讲”的问题,叙事语法策略解决了“怎么讲”的问题。两部电影叙事学核心问题的成功解决使《喜福会》成为一部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影片。

[参考文献]

[1] 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58.

[2]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 董晓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185.

[4] 刘亚龙.浅析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小说的叙事策略[J].名作欣赏,2009(18).

[5]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8.

[6] 西摩・查特曼.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3.

第7篇:成人之美的故事范文

表现亲情

无理不服人,无情不动人。有的人拍了上万张家庭合影,但没有拍出亲情;拍了上万张纪念照,但没有拍出友情;拍了上万张婚纱照,但没有拍出爱情。关键在于没有理解照片中的内容要先能打动作者,才有可能打动读者。故事要想动人,首先要有真情,或者能唤起读者的真情。谈到真情,首先要数亲情、友情和爱情。它们被称为艺术永恒的母题,千百年来,以其存在的普遍性与个体表现的丰富性而从未显得过时。摄影师可以从这三种感情出发,去寻找身边的感动。先说亲情,有人用“温暖”和“深度”形容亲情,而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亲情往往又超出我们的预料。摄影的魅力有一条就是拍到的作品是画家坐在家里想不到的,比如右图。

讲述爱情

再说爱情,有人用“甜蜜”和“纯度”来形容爱情,而每个人的爱情又有各自的存在方式,如果摄影人以爱情为切入点,拍摄一组特定的人群,相信一定容易产生广泛的影响力。近期,东方早报摄影记者贾代腾飞的一组作品《流水线上的爱情》就是如此。作者在上海几个工厂发现,生于1990年左右的“农二代”打工者正在逐渐增多。作者采访并重点关注了他们的爱情问题,采访结束前,女工们提到,虽已结婚,但还没拍婚纱照,因为价格太高,有些舍不得。于是作者就有了免费给他们拍一组婚纱照的想法。拍摄地点选在他们工作的车间,因为流水线上承载着他们对明天的希望。这组作品一问世,就以其情感的普遍性与个体的特殊性感染了众多读者。生活中动人的爱情其实就在你身边,比如左图。

诉说友情

再说友情,有人用“真挚”和“广度”来形容友情。友情是一种诚心与爱心的交往,是以诚心、爱心来换得诚心、爱心,是相互之间给予关爱、奉献。此外,相互之间的尊重也是友情的重要前提,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友情理解为“一种和谐的平等”。友情的广度在于,它不仅产生于人际之间,还可以产生于人与其他生物,甚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友情这种高尚纯洁的情感可以让人们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生命共同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了友情的真谛,有助于我们发现生活中散发友情的闪光瞬间,比如上图。

励志故事激励人

除了亲情、友情、爱情,生命中还有比如理想、信念、希望、奋斗、积极、乐观、浪漫、优美、壮美、新奇、幽默、艰辛、挫败、磨难等,或催人奋进或灿若星辰或刻骨铭心的闪光点。有时,我们看影视作品,常常被其中的励志故事所激励。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格言:“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摄影人,同样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我们是否也应该感悟并发现更多生命中的励志故事,把它们传播给后人呢?这样的故事就藏在我们身边,如上两图。

敬业精神感染人

敬业精神源自于人们对一件工作、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境界。事业有成者,大凡离不开三个主观因素:一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锲而不舍的勤奋和努力,三是对事业的衷心热爱。这三条的有机融合,即可理解为敬业精神。遵纪守法的敬业者无论在自己的单位,还是在整个社会上,都容易受到人们的尊重,无论他的职业是哪一类别。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认真的女人最美丽,就是由衷赞美那些敬业的女性。摄影人以敬业精神为着眼点,定能发现身边更多感人的故事,无论拍摄对象是一位普通工人,还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如上图。

艰辛过程触动人

不同人有不同人的艰辛,家境一般,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陌生的城市,有他的艰辛;背井离乡,靠出力赚钱的农民工有他的艰辛;白手起家,自主创业的企业主有他的艰辛;日夜钻研,突破重重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学者有他的艰辛。相比之下,残疾人、孤儿以及经历种种生活不幸的人又会更加艰辛。似乎每个人都不会永远一帆风顺。艰辛的人容易受到同情,但面对艰辛,迎难而上,努力奋斗的人还会赢得更多的尊重。因为,幸福美好的生活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世间的磨难的另一面就是通往成功、幸福的阶梯。因此,多关注身边那些艰辛着的人,尤其是在努力中的人。

新奇意外吸引人

什么样的故事最吸引人呢?简单地概括,可以说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或者说,让不可能通过种种意料之外的条件,顺理成章地变为可能。此类故事,超越平凡,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奇特感受。在文学、影视以及创意摄影作品中,容易做到。在纪实摄影中,难度则成倍增加。首先要确定什么是不可能的,再将这种不可能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可能展示给大家。要注意,这里的不可能,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绝对的不可能,而是相对的不可能。比如左面的场景中的人和事。

壮美人生陶冶人

壮美常与优美相对。凡事物或故事能使人有崇高、严肃、雄壮、豪迈、粗犷之感者谓“壮美”。 壮美是一种刚性的美,含有冲突与矛盾。壮美体现在宏大、神秘的自然之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与融合之中,体现在积极进取、攻坚克难的社会生活之中,体现在无论成功抑或失败,人们表现出的豪迈气概之中。读懂了人间壮美,拍出的摄影作品中将更具有陶冶情操、净化人心的力量,将更具有情感和内容的深度。如上面两幅作品所反映的冲突、豪迈与从容。

优美童话滋养人

童话世界一般指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情景,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花、鸟、虫、鱼等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物件都可被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情感,使它们人格化。现实世界中,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人类的辛勤实践,造就了许多优美的如童话世界一样迷人的景观。这些景观具有和谐、精致、轻盈、绚丽、清新、秀丽、优雅等品格。优美的童话是一种柔性的美,没有冲突、矛盾。许多摄影人在取景构图时,能够把握住优美的特质,并通过用光、色彩等技巧渲染场景,拍出真实的童话。如本页的三幅图。

第8篇:成人之美的故事范文

在去年底还一片春意盎然有色品种价格走势开始出现掉头向下的态势,越来越觉得多空的命运,悬于当前这一线,鏖战最终的结果,可能将会在5月揭晓,在市场未出明确方向前,波段操作的思路不变。

有色金属作为强周期行业,其市场供需关系的波动会直接关联到价格走势的喜忧上。除了市场及产业自身因素之外,政府的调控政策也对该行业的发展带来“利空”影响,例如房地产的打压政策,勒令银行禁止对企业囤积金属再融资、再贷款等。

对于焦炭走势,我们看到,为了缓解煤电矛盾,发改委发文要求今年的合同煤价不得上涨,这也给煤炭行业的价格理顺带来影响,使煤炭类上市公司今年的景气度逊于去年,这对焦碳价格上涨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虽然美联储结束QE2,但宽松的美国货币政策并没有出现实质改变,较预期疲弱的美国就业和经济成长数据迫使美国政府不敢轻易收紧货币政策,维持低水平的美国利率仍然会对美元的成长形成压力。近日,美元指数继续深陷泥沼,跌至三年低点。

因此,在当下的期货市场,投资可借助的题材故事其实琳琅满目,只要有人会讲故事,只要这个故事有投资者愿意听,就是具有投资价值的故事。

记得作家沈从文就是用故事俘获美女张兆和的,他会讲故事,他开始找理由去张兆和家,给她的弟弟讲故事,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总之他赢得了张兆和家人的好感,最终得偿所愿,与张兆和结成了几十年忠贞不渝的伉俪。

很多投资者会说你可以顽固的讲故事,但我可以顽固的不相信,但关键是到最后讲故事的人开始抛弃他的故事了,很多投资者却像中了蛊一样坚定不移的相信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故事,而是真实存在的事情,这就是“人云亦云”导致的悲剧结果。

第9篇:成人之美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绘画;教学;感悟生活;循序渐进

现代风行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也有将电影、戏剧等故事形式编成连环画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对小人书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从三、四十年代逐渐红火起来。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期,古典名著也成为连环画的表现内容,代表作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并很受人们的喜爱,出现了贺友直、戴郭邦等连坛名家。八十年代末连环画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从美术课堂到社会上的各种美术班开设的课程不是素描就是各种创新艺术,从上大学到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大概十年间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我凭着一腔热情在美术教育上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在学校想着怎样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如何提高画技,晚上回到家看着女儿用画笔在自己的海洋里遨游着,什么鲨鱼吃小鱼的故事呀,霸王龙如何当上霸主的呀,后来“刀光剑影”发展到历史战争,还学着《父与子》手法画家庭故事,看了蔡志忠的作品《五子说》,他也之乎者也画起国学故事来,八开的纸满足不了了,就用胶带把数十张连接起来铺在地上画,不懂画画的老人家也被孙儿的执着打动了。看到这些不禁感叹,孩子的世界太神奇了,想象的翅膀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之后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这个时期,用涂鸦的形式连续画出一些故事情节,虽然每一个故事远远比不上连环画家那么精彩生动,但是每一个故事都具有童趣,有孩子独特的视角和审美。尤其是不认识字和字词量不多的年龄段,用画笔表达内心是他们的主要方式。看似涂鸦式的故事画却为以后的绘画奠定了基础,进行艺术创作时思路会更宽。近十来年,我们在美术教育工作中把重心一直放在材料的创新,造型能力的提高上,都想让孩子的每一幅画变成“巨著”。个人也在为画出美展作品而努力探索,想到这些,我又翻出很多年前为学画收藏的连环画集,不禁豁然开朗,鲁迅先生在《“连环图画”辩护》中说道:“我们看惯了绘画史的插图上,没有‘连环图画’,名人的作品的展览会上,不是‘罗马夕照’,就是‘西湖晚凉’,便以为那是一种下等物事,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但若走进意大利的教皇宫,我没有游历意大利的幸福,所走进的自然只是纸上的教皇宫去;就能看见凡有伟大的壁画,几乎都是《旧约》《耶稣传》《圣者传》的连环图画,艺术史家截取其中的一段,印在书上,题之曰《亚当的创造》《最后的晚餐》,读者就不觉得这是下等,这在宣传了,然而那原画,却明明是宣传的连环图画。”手捧着连环画集,感觉到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显得浮躁,老一辈连环画家沉着踏实用心在画画,感悟生活的精神让我汗颜,与此同时又找到了孩子时代的感觉:仰慕、兴奋之情让我又找到了追求幸福的感受。

连环画的特点是叙事形式以图画形象为主、文字为辅,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同时也具有漫画般的讽刺诙谐、寓教于乐的艺术表现特征。其中关键在于它在文图关系上和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重要的是敢于表达和画面艺术性的处理方式。近阶段我在美术教学上做了尝试。在这里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由简到难,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我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一起讲故事回忆看过的连环画,然后让学生讨论给他们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如,惊讶的表情、飞跃的动作、生动的形象等,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要有一双善意观察的眼睛。接下来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如,《小花狗的菜地》故事情节是写懒惰的小花狗抱有侥幸心理盼着下雨就不用自己浇水了,就在它幻想的时候,菜蔫了,土地也裂开了,伙伴们帮它浇水,感动了小花狗的故事。开始学生都感觉故事幼稚,我告诉他们许多著名的儿童文学和儿童连环画都是出自成年人甚至是老年作家、画家之手,画出小朋友喜欢的连环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既要具有一颗童心还要有扎实的画工。他们的眼睛里马上有了崇敬的目光。接下来做的是分析主人公的形象,我用了几个词让学生选择:聪明伶俐、愚蠢呆傻、勇敢机智、顽皮懒惰,让他们定位主人公的性格与形象,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夸张与特征的提炼取舍,以及动态的变化,主体与背景的关系等。再把语文老师教给他们的写作文的知识用上可对故事情节适当地改编。学生开始画时“胆战心惊”生怕画坏,我早就预料到这一幕,对他们的画给予肯定并加以指导,学生立刻信心倍增,结果令我满意。在这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故事练习如《三鼠搬家》《青蛙先生做生意》《一只棉手套》等。

二、感悟生活,艺术生成

第二阶段:由动物故事发展到人物故事,《漂亮的花围巾》讲述的是小女孩的奶奶生病了,她非常着急,她回家找到妈妈的毛线,用彩色的线给奶奶织了一条五彩的花围巾的故事。有了前面动物故事的铺垫,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放在人物形象的定位、情景的创设和故事情节的取舍上。人物形象的定位,情景的创设主要联系现实生活。艺术源于生活,让学生描述女同学、奶奶的外貌特征形态以及医院的特点。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经过一番烘托,学生的脑海中的故事逐渐丰满起来了,便静静地画起来了。我在一边看着,心里美滋滋的,画的各有特色。

第三阶段:我趁热打铁,着重引导学生对画面近景远景、虚实关系、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及黑白关系的处理,又让学生画远离他们的古代故事,原想他们会很陌生,没想到热烈的讨论开始了,什么朝代穿什么衣服,从发式到服装到屋里的陈设一一讨论。《农夫的遗产》故事一讲完学生便开始了,学生画得很起劲,有的把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有的把故事的题目也改编改编了,如《意外的财富》《点石成金》。之后又进行了成语故事、自编故事的练习。从开始的四五联,到后面的二三十页的小长篇,学生颇有成就感,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