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精选(九篇)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

第1篇: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科学小实验;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的科学小实验活动既要求让幼儿玩得开心,又要求让幼儿掌握必要的知识。幼儿教师为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对幼儿园教育和科学小实验开展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合理规划和设计幼儿园科学小实验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活动需要规划和设计的项目包括:科学小实验的内容,小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和道具、科学小实验活动模式的确立、科学小实验中教学双方的责任划分和任务分配。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的内容必须属于幼儿园教学范畴,实验设计严谨、有趣、操作简便,能适当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科学小实验准备的材料需满足以下特点:第一,材料充足、明确,满足实验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出现多余内容。第二,材料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比如做《影子的形成》的实验时需要准备的材料就是小巧的手电筒、可爱的小玩偶等。第三,材料品质高端,天然无刺激不会损坏幼儿身体健康。

适合幼儿园开展科学小实验用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情境创设式、演示教育式、问题探究式以及多种教学模式复合搭配的形式。

在幼儿园科学小实验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监督者、引导者和管理者,而幼儿则是主要的参与者和执行者。

二、做好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的内容选择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幼儿科学小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幼儿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内容选择的标准包括:第一,科学小实验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根据要求,教师需要准备齐全、充足的实验材料;让教师清楚每一步的实验步骤;配备专业的科学小实验演示人员;还有小实验的内容符合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活动标准等。第二,科学小实验类型丰富。幼儿园小实验的类型包含物理、化学、植物和动物实验这四大类实验中实验效果最直接明朗的、实验过程最生动有趣的类型。第三,科学小实验的内容不超出大纲,符合幼儿科学小实验的适用标准。

三、做好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演示工作

“看”科学小实验既是实验操作的一个步骤又是每一次科学小实验活动中最不可缺少的项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科学小实验,帮幼儿园学生导正“看”科学小实验的态度,助幼儿园学生掌握正确“看”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教师在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时,开展实验演示工作主要有两个目的。首先是借此起一个示范带头作用,给学生参与科学小实验操作提供示范学习和参考操作的目标。其次,是一种自我表现的形式。教师像通过演示实验向大家明确表明幼儿园开展的科学小实验活动中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主导实验活动,学生则负责帮助配合教师的引导和教育。

对幼儿园学生来说科学小实验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看懂和掌握这些实验步骤。在幼儿园教师没有得到引导和鼓励时是不会直接上手做科学小实验。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幼儿负责承担的任务是“听教师的引导、教诲”、想科学小实验中问题和知识、记忆教师的实验步骤和技巧等。

四、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小实验的实践操作

从幼儿园学生的角度来看,科学小实验的实践操作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带着学生自己动手“做”科学小实验

幼儿学生自己动手做科学小实验可以增强幼儿对科学小实验活动的参与性,使幼儿能更加直观地了解科学小实验的内容,并深刻记忆科学小实验的步骤和原理。

根据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要求,幼儿可以参与科学小实验活动的“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表达陈述”等各个阶段。为满足幼儿亲手做科学小实验的要求,教师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时必须优先考虑到大多数幼儿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验吸管。幼儿园学生在亲手做科学小实验后可以掌握更多的小实验操作方法,学会实验中存在的知识。比如,幼儿园学生之友亲手做过《自制陀螺》这个科学小实验后才能牢固记忆用废旧光盘、水彩笔和即时贴纸做陀螺的方法,了解这个实验背后隐含的科学道理。

(二)让学生动笔亲自“记录”科学小实验

在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幼儿学生是绝对的主体,所以幼儿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的参与过程最长,参与项目也最多。此时学生参与科学小实验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对科学小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和感想总结。学生此时的记录方法是生涩的,记录的手法也是非常稚嫩可爱的,但却能在小实验的记录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并在参与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学会成长。

五、消除一切不利于开展科学小实验的因素

每一项幼儿园科学小实验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变量,当变量不可控制时便会发展成为不利于幼儿园科学小实验开展的因素,进而有可能降低科学小实验的教学效果。幼儿教师为确保科学小实验活动顺利展开必须消除一切不利因素。首先,要杜绝幼儿科学小实验向小学化发展。科学小实验的选择需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喜好和接受能力,教师在开展科学小实验时也要根据幼儿园班级的划分选择实验项目。其次,提前对科学小实验的实验步骤、方法、活动流程进行演练、检测,确保实验流程顺畅、完整、科学合理。第三,提前做好突发状况的预防应急工作,确保任何突发状况都不能影响到科学小实验活动的开展。

总之,幼儿园开展科学小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教师在幼儿园开展科学小实验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始终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还要不断进行创新思维、提高科学小实验教学效果,使幼儿能从科学小实验中学到更多经验、启发聪明才智和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消白.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J].新课程(上),2011(4).

第2篇: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小实验 导入 兴趣 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14

我国20世纪末就开始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进行专门的研究,科学教育作为完整并且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想要培养更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就要关注学生的起步阶段,而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必不可少,具备科学精神已经成为当下一个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而这种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就是科学的小实验。很多教师目前虽然也采取科学小实验教学,但是开展的时候受到太多局限,导致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意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导入一定要做足功课。导入对于幼儿来说是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部分,必须做到形象、生动、和科学实验内容有关、足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等。教师在开展科学小实验之前可以先通过讲故事或者设置简单的小疑问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这样他们就会心甘情愿积极跟着老师进行一步步探索,认真思考问题,进入科学实验教学的情境,也便于教师树立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

例如,在学习“重力和浮力”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个小的实验,把实验材料小船放在水中,之后在上面不断加被承载的小型实心塑料球或者塑料板,进而使孩子领会小船产生的浮力是有限的,通过换不同大小的船得出船的质量也与浮力大小有关,进而使学生掌握这一科学内容。但是教师不能一开始做小实验就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科学内容,而是要设置新奇的导入来带动学生求知欲的膨胀。例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猫先生过河”的故事,小朋友都知道小猫不会游泳,但是猫先生为了给别的小动物治病,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先以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为猫先生找到解决办法,以此为切入导入“浮力”的教学,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活跃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导入还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开展,因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产生很多疑问或者感受,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结合幼儿的日常经验进行导入,让幼儿能够快速理解问题,进入学习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阶段和生活倾向,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注意的事件或者内容,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导入。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幼儿对于校园里面的一些小草小花很感兴趣,就可以以此为切入,使得导入切合幼儿的接受经验和生活感受,更加自然妥帖。例如,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季节植物的变化原因,就可以以校园的植物为例来进行引导。总之,导入就是科学实验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加以重视,不断丰富创新。

其次,兴趣是开展科学小实验教学的重点考量因素,符合幼儿兴趣的科学实验内容会极大带动其参与性,实现实验过程的高效和高质量,因此教师必须围绕幼儿的兴趣方向综合设计科学小实验的内容。众所周知,兴趣是引导孩子参与知识掌握过程的第一任老师,是内在的推动力,是孩子真正自主参与的必要支撑。而有了兴趣的加入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就会被充分带动,继而促进教学的高效完成。

第一,正确认识科学实验教育的目标。我们并不是为了让幼儿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经验,而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性,树立科学的实验意识和参与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开展实验的时候不能过分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步骤或者要求统一进行规范实验,而是要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引导,发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方向,循序引导,尊重学生的实验主体意识,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兴趣的产生和维持。

第二,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关注孩子爱动、爱玩的天性,因此教师在设置内容方面也要多设计这样的实验内容,例如,在让孩子掌握磁铁的引力方面,教师就可以让孩子们在简单的实验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铁类物品,然后利用磁铁来进行挨个实验,他们就会发现一个磁铁可以吸6至8个回形针,而对于重一点的铁勺却只能吸一个,教师可以再让幼儿思考原因,这样他们在自己的玩乐过程中就会自觉理解基本的科学小实验内容,继而掌握科学知识,使得教学过程顺利开展,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兴趣的建立还需要教师对孩子开展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幼儿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同,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建立自信,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回答,带动整体实验氛围的活跃,实现高效实验教学。总之,兴趣是幼儿实验教学的内在助推力,教师要不断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开展新的兴趣科学小实验教学。

最后,结合幼儿的生活内容开展科学小实验,增强幼儿的生活实践能力,树立科学的生活意识,这是推动幼儿今后科学、健康发展的必要内容。生活和科学两者关系是十分紧密的,而增强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科学的生活理念也是科学小实验开展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幼儿的生活实践来开展科学实验,从而增强孩子的生活适应和解决能力。

第3篇: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 小学生 教学方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37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出更多掌握科学知识,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人才,也是社会的要求。小学正是对学生开展基础教学的关键时期,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无疑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课程学习,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培养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科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国家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而为了有效培养人才的科学研究意识,提升人才的科学研究水平,要求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就对学生科学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科学这门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及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为了更好的开展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这就要求教师对培养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引起重视。小学生刚刚接触到科学学科的学习,因此对该学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更不要提对学科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了,因此,教师要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重视。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对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灵活应用。例如: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课程学习的乐趣,进而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验结合起来

通过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与科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小学科学学习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应该与实验有效结合起来。

小学科学教师如果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那么,势必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抽象,对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点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能够与实验操作结合起来,整个课堂教学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实验的引入,首先对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理论知识点有很大帮助,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点是如何在实验过程中有效应用的,进而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其次,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验结合起来,还能够达到有效提升科学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

三、为学生提供一些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

结合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及小学生的W习特点,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的一点,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翻开小学科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里面罗列了很多十分有趣的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有些需要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操作,而一些小实验只要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就可以进行操作,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操作的机会,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去做实验。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品质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只是一种外在的展示形式,而学生良好的实验品质,则对学生的每一个实验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借助于课堂实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实验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该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实验,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品质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对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

小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个人的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对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四、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紧跟现代教学发展的潮流,积极的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现象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将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本就是研究生活中的现象,进而通过研究发现更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小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如果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学生个人很难将学科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那么,对学生也是一种有效的引导。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科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进行科学学习的意义。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第4篇: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方法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因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所以小学科学课堂必须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而探究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现状之一:科学教材难把握

翻开科学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图片占据了教材绝大多数的版面,叙述性的文字少得可怜。苏教版科学教材《常见材料》一课就是一整幅的房间图画,就“材料”这一话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研究,该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我们老师茫然了。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教师针对这样的教材更是一筹莫展了。

(二)现状之二:科学课难上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科学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案、准备材料、制作教具,结果在课堂上要么学生提不出问题冷了场,要么是瞎提问题乱了场;课前准备的材料经常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讨论、交流时,学生出不了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结果又收不了场。我们老师头疼了。

(三)现状之三:科学课难评价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课堂上热热闹闹,掌声笑声都能听得到,气氛热烈又踊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果都没有得到。这是不是一节好课呢?该如何看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呢?我们老师又迷茫了。

三、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以上出现在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四、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

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结果一般是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应在事前向学生讲清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并在具体填写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小学阶段,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报告名称、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论。衡量实验报告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探索法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开展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是引导学生仔细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实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科学性与准确性,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疏漏。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选择命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的发现区内,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2)命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有些可能是多结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命题或实验具有科学意义和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师提出命题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由发挥为主,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假设有时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却是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重新实验,取得最终的结果,从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德。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小组讨论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个活动过程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这种分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并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2)重视合作学习。由于把教学班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也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讨论和相关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3)以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既要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科学的专题,又可以即兴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在讨论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学生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教师设立专题背景,并提出专题。(2)指导学生开展讨论。(3)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结论。

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设计时,必须要注意儿童年龄特点,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小组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要培养对观点的辨析、判断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十分重视讨论题目的选择。在选择题目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所选择的题目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揭示专题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有效控制是应用小组讨论法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讨论。(2)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3)教师要把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漫无边际的讨论无法使讨论达到应有的深度,得出应有的结论。(4)合作学习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5)在总结和归纳结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新晨

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1)换位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暂时放弃自我行为,扮演他人角色,例如扮演某个科学家、某个医生、某个同学、某个残疾人或某个虚构的人物等,让学生从被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讲话、思考、行动和处理问题,从中体验感情、发现问题。(2)易境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以自我出现,但虚构一种自己所处的环境,例如到某自然保护区、到某自然水域考察、到某种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到某种专业实验室等。在这种条件下,角色扮演者可以创设特定的环境,演示特定的现象,引导其他学生同时进入情境,学习或练习专门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使学生在一个模拟的、人为的,但又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情,而这种体验又不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失败的风险。

总之,科学探究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过程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以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我们应该注意在“观察、思考、实验、讨论、应用”等环节的学习和指导,以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科学带给的乐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A].教育部,2001

第5篇: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我们常说“生活即科学”,生活当中处处存在科学,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实践活动,教师们习惯的是用“实验室中的科学”、“多媒体上的科学”。譬如在声音的传播一课中,教师为了说明固体也能转变声音,又是土电话的演示(要知道为每个小组制作一个土电话费时又费力),又是用多媒体展示如何听到远处的马蹄声和火车声,这些情景对现在的学生来说都是那么的陌生、遥远,可实际上只要让每个学生将两耳塞住,听听自己的声音,不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观察还是实验,要尽量找一些典型的材料,让学生摸摸、看看、做做,多种感官感知,从而发现问题或找到规律。本人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演示实验和必做的学生实验外,也不能忽视了对家庭小实验的要求,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新的教育形式下,应转变实验教学的做法也是刻不容晚的。因为家庭小实验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必要、充分补充,正确地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以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收获:

一、家庭小实验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家庭小实验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方法,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并且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进一步验证和运用,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例如:在学习分子的知识时,可布置学生做家庭小实验:通过向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约二十毫升水,再投入一个小糖块,及时记下刻度;待糖块溶解后,液面将略有下降,从而证明水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直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再如:在学气压的知识前,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做下列实验:

1.覆杯实验

提出猜想:(1)可能是水把纸片粘住了;(2)可能是杯子把纸片粘住了;(3)可能是……?

将上述实验中的杯子(塑料杯)底钻个洞,杯子里的水又会怎样呢?

课后,教师还可再布置学生两个实验:一是:“可控水流瓶”:把矿泉水瓶装满水并密封,在瓶盖上打一个小孔,观察水是否会流出来,然后再在瓶底打一个小孔(一上一下),观察水是否会流出来?用一手指堵住上面的小孔,水会流出来吗?松开呢?(如此反复松开、按住便可控制水流的续与断)二是:“笔管提水”:取一只两端开口的塑料笔管完全浸没于水中,在水下用一只手指堵住其中的一端后将整个装置提起,观察管内的水会不会下落。当将手指松开后,管内的水又会自由下落吗?请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从而达到巩固对大气压的认识,拓展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的目的。

二、家庭小实验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不仅要到社会中去学习,而且我们的学习也是为社会造福。教室中学到的知识,实验室中的发明创造都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充分开展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走出学校的小天地,走向社会大学校。要完成家庭小实验,学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想方设法准备所用仪器、试剂,创设自己的“实验室”,从而可以密切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而家庭小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试剂许多是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例如:蜡烛、茶杯、食醋等,这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生活中接受科学教育,培养科学情感,提高科学素养。同时,由于实验是在家庭中进行的,一方面可以得到家庭及社会的帮助,调动社会助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家庭其他成员,甚至左邻右舍接受科学教育,这种强大的社会作用是在教室和实验室中无法做到的。

三、开展家庭小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绎科学知识,并通过实验对知识进行验证或模拟其发现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这虽然很有必要,但是已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需要,在这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一个人再勤奋、再努力,用尽毕生的精力,也无法赶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因此,现代化教育要求在发展学生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且使他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非智力因素在人们成长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形成于青少年时期,而初中学生正处于这一重要时期。

由于家庭小实验从设计到准备、操作、观察、记录、结论等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摆脱了课堂上或实验室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完成实验,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同时,他们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回忆、对所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的运用,以及正确的学习、实验方法的自主实施,不断完善和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方法,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要实现自己的实验目的,就必须寻找有关的自然材料,如塑料瓶、牛奶盒、果冻盒、花瓣、果皮、气球、鸡蛋壳等,还有购买一些试剂、物品,例如盐酸、纯碱等,加强同社会、同自然的联系,培养他们地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能力。

有些家庭小实验由于学生努力不够或操作不当没有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这就需要学生继续努力,多付出一份辛劳,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思考,寻找失败的原因,直到取得成功,而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这些挫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坚定他们必胜的信心。而每一次实验的成功,都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是在课堂上和实验室中无法得到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加强家庭小实验,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实验心理

初中科学注重的是各学科的整合,而对某一学科(如化学)的系统教学较为欠缺。学生对接触的科学实验普遍有如下的心理:一方面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实验中的一些有毒物质、强酸、强碱、易燃、易爆等物质产生恐惧,做实验时有一种“害怕”的心理,这些学生到了实验室,不敢动手做实验,甚至成为地道的观众;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被科学实验中的表面现象所吸引,往往是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只见到现象,而忽视了本质,视科学实验为魔术,觉得好玩,把科学的实验当作“游戏”,这种“游戏”心理和“害怕”心理一样,都不利于学生学习科学,而通过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两种心理,从而培养健康的实验心理。家庭小实验以操作简单,存在的危险性小等优势,确保了实验的安全性。我们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完成小实验,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克服“害怕”心理;所以的家庭小实验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独立完成的,他们必需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和分析 ,这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而克服“游戏”心理。

五、如何开展家庭小实验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家庭小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前布置。为了保证学生能及时完成家庭小实验,教师在要求学生预习教材的同时,就准备有关材料,否则以后补做,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2.精心安排。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对实验的态度也不同。对于那些不愿做的学生,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不可把家庭小实验当作硬性学习任务强加给学生。可以先让这些学生和比较自觉的学生结成对,并分担一定的任务,逐步让他们独立去完成,对于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立即给予帮助,在行动上支持他们、感化他们。

3.方法指导。在布置学生做家庭小实验前,教师可作以下方法指导(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为例):①实验用品的选择,以简而易得为原则。如空罐头瓶(带盖)、短蜡烛、脸盆、细铁丝、火柴等;②实验的原理:蜡烛燃烧消耗了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压降低而水面上升。③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先用蜡油固定好小蜡烛;把火柴绕在细铁丝上,点燃火柴去引燃小蜡烛;蜡烛燃烧后立即旋紧瓶盖;冷却后,将瓶口向下没入水中,打开瓶盖。④安全注意事项:引燃蜡烛时当心烫手;蜡烛引燃后,旋瓶盖速度要快;将瓶口向下没入水中前,必须等瓶冷却,以免瓶破裂。⑤观察的重点:瓶口水面是否上升,约占瓶容积的多少。同时要求学生记录实验中发现的各种现象,自己推导的结论等。

第6篇: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活动方案名称: 石门三中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方案

活动方案目的 : 以提高广大师生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在“五小”制作中得到更多的动手能力的锻炼,以提高广大师生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提升全体师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开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为主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高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我校师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活动方案所涵盖的学生人数:七年级、八年级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施科教兴校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培养青年人的创造力的基础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根据石门县教育局关于《石门县教育系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实施方案》 (石教通〔xx〕29号)和 《石门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研究、创新、发展”为工作思路,全面贯彻县教育局关于《石门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以提高广大师生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提升全体师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开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为主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高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我校师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总体目标

通过这一次的《石门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的活动,要达到以下目标,制定完整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地加以推进和实施。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全校师生支持、关心、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不断丰富我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培育我校教育工作者和学校师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科技活动与知识产权教育活动相结合,设计组织富有创新意义的科普创新活动,促使我校科普教育工作能上一个台阶,争创“县级科普特色学校”、“市级创新大赛优秀组织”、“省级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部级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对“五小”活动工作的领导

成立石门县第三中学“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领导小组,校长袁黎明任组长,副校长冯仁炅任副组长,其他处室负责人,处室成员,班主任和全体物理、化学老师为成员。

(二)积极开展“五小”制作系列活动

1、 开展小实验创作活动。

全体物理教师、化学教师、生物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对部分对实验有爱好,并且有较好实验基础的学生要做到一对一的辅导,让这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实验有更深的理解,在理解已有实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对现有的实验进行改造和创新,保证这一部分特长学生被辅导率达100%。学校将定期组织小实验创作比赛。小实验创作比赛将由物理活动小组、化学活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和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举行。

2、开展小发明创作活动。

第7篇: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验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正是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的基础。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面对实物,亲手操作、尝试,体会“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才会去探索、去创新。

因而,我在每学期第一节科学课就把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作为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和教学重点。改变过去单纯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学生“科学是有趣的”,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演示实验活动中。为此,我准备了神秘的摆、美丽的卵石、通电线圈吸大头针、显微镜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做一做,真正感受到科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勉励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孜孜不倦研究、探索科学的奥秘,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探索创新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这单元时,我告诉学生我有一支听话的滴管,然后演示实验:将滴管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滴管口朝下),盖紧瓶盖,我说沉,就用力挤压瓶子,滴管就会往下沉;我再说浮,就松开手,滴管又会上浮。这个实验引发了每一个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对整堂课产生巨大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上好学生实验,提高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从创造学的角度看,学生实验最能够活化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要使科学实验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充分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显现,首先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用科学的知识、思维方法来指导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又要以科学的有关教学原则和新的教学思想指导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例如在“通电的线圈”一课实验,首先变模拟实验为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人人设计通电线圈,让学生回忆上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启迪学生思维活动,找出磁铁的南北极,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做一个电磁起重机。这一自主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创造了一个宽松环境,每个人都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交流设计电磁起重机时,有一半的学生设计的电磁起重机用了一块电池,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用了两块电池,而余下的四分之一的学生用了三块电池,学生很快得出了:串联电池越多,产生的磁力越大。

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设计电磁起重机的实验操作中,不仅训练了实验操作能力,还加深了对实验的理性认识和思考。如当试验验证了串联电池越多,磁力越大时,他们就思考如果并联电池会出现什么效果呢?等等,每个小组都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亲自实验,既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又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实验时,通常采取分组实验的形式。所以,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而说到分组实验,我们知道又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启发性实验和整合性实验三个层次,那么,在不同的实验层次中,又是如何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呢?

1.“做好”验证性实验,在被动模仿中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潜力

验证性实验通常是指在一致结论的基础上,小学生通过被动地模仿前人已经做过的实验过程所进行的验证结论的实验。这种实验的特点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这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或丢弃这种实验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但能使小学生追寻科学家的探索足迹,能使初学者体会和领悟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原理,而且这是快速步入通过实验探索自然奥秘大门的捷径,同时我们通过变换方式亦能达到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潜力的目的。

2.“做活”启发性实验,在主动探求中发展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智力

启发性实验(国外称发现式实验),是在给出课题、提出要求、准备多种仪器用品等材料的基础上,由小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并创造性地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式集增长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研能力于一体,使小学生重在参与,在探究实验结论过程中发展小学生智力,而这种实验方法的掌握,将使小学生获益终身。其实验的一般步骤是:教师创造情境(或从录像、报刊、网上查询),启发小学生思维――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有针对性的假设――正确设计科学性、可行性方案(常有对照组)――按要求操作实验(常多次进行,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实验得出与假设相关的结论――进一步引申到实践中应用,同时检验整个实验的正确性。

3.“做全”整合性实验,在多维探索中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整合性实验就是把各类有依从和制约关系的实验内容,通过一系列相关的多因子探究实验,完成一组或若干组实验任务的实验方式。这种实验方式通过多角度拟题、设计方案、分析矫正(相关实验间交叉、重合等因素影响)、思考结论、撰写综合报告等程序进行,相对单因子因素实验要复杂得多,故属较高层次的探究实验。在要求高年级小学生做此类实验时,应尽量将各种因素考虑周全,最终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第8篇: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创建;幼儿;“玩转科学”体验坊

幼儿园“玩转科学”体验坊指利用幼儿园的环境,设立专门供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场所——“玩转科学”体验坊,并提供丰富的科学活动相关操作材料,创设允许幼儿自己摆弄、操作的物质环境。“玩转科学”体验坊的设立能使幼儿有充分的探究空间,在玩中学,在游戏中体验,让幼儿在属于自己的科学小天地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促使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粗浅的科学知识,萌发探究意识,从而养成好学、好探究的科学态度。

一、创建“玩转科学”体验坊的基本特征

1.本着“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科学家”的理念,让每个幼儿在体验中“玩”科学,在体验坊中学会玩耍,在玩耍中学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体验,在体验中探索,萌发探究兴趣,促进幼儿理解科学现象。

2.立足幼儿生活,探究真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玩转科学”体验坊强调幼儿主动的“科学发现”,教师要成为科学教育体验坊活动中幼儿的伙伴和指导者、环境的创设者,鼓励幼儿自己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创建幼儿园“玩转科学”体验坊的特色板块

我们试图根据幼儿园的内外环境将幼儿园“玩转科学”体验坊划分成四个板块:玩转科学探究廊、环保DIY制作坊、生活科学智慧树、丫丫绿色基地,并在各板块中放置各种玩转科学活动所需的设备材料,创设一个允许幼儿摆弄、操作的物质环境,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重要因素。幼儿园“玩转科学”体验坊在开展的时间、空间上有机结合,让每个幼儿均有机会进行体验和探索,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三、创建“玩转科学”体验坊的活动形式

幼儿园在开发玩转科学体验坊活动形式的的程中,努力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积累科学的各种经验。因此我们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开发研究:

1.生态科学小游戏:向幼儿展示了一个又一个有趣又蕴涵生态科学道理的小游戏,使幼儿在看看、做做、玩玩中感知到玩转科学并不遥远,玩转科学就在身边,从而萌发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游戏中采用以下流程:选择游戏宝盒—观察游戏卡—游戏体验—感悟。

2.生态科学小实验:投放各种低结构性材料及相关活动工具,将材料分类设置、集中呈现,通过自助选择—预测—讨论—实验探究—记录—交流—拓展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各种有趣的小实验,明白各种有趣的玩转科学现象并得出相关结论。

3.绿色环保小制作:利用幼儿身边的各种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各种小物品,从而懂得物品能循环利用,并能发挥大作用,真正让幼儿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感受。

4.生活科学小常识: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幼儿玩转科学启蒙教育也不例外。因此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将生活科学的小常识,如“地球的年龄”“牙膏的妙用”“动物、植物是一家”等内容,由图片和实物、多媒体播放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幼儿通过直观的感受、观察、学习,了解和拓展对于玩转科学的认识。可通过观察—讨论—制作生活小画册—生活中用一用的方式来进行。

5.生物小养殖:利用园内的空间开辟植物种植基地和动物养殖基地,为幼儿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让幼儿亲自参加种植、管理和收获工作,开阔幼儿眼界,了解人类和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激发幼儿爱动物、爱环境的生态环保意识。

幼儿园“玩转科学”体验坊的创建丰富了我园的科学课程,更为幼儿所喜爱,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体验科学的有趣,积累科学的经验,从而启迪了科学智慧。

第9篇: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 实验素材 生活化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然而许多初中的实验素材远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实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来说还是抽象不直观的。因此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以及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寻求一些提高实验教学实效的途径――实验素材的生活化,使学生学习科学更有兴趣。

一、寻找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课标指出:对科学实验的具体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生活化的材料会更贴近学生,打消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学得更有兴趣。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可以拉近科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从学生所喜爱的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生活现象出发,创设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要让实验更有效,这就需要师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广泛收集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如饮料瓶等生活废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实验用品。如普通玻璃杯或者搪瓷杯(甚至易拉罐)都可以当实验中的烧杯,用饮料吸管代替导管,用装药的玻璃瓶代替集气瓶,用稍长一点的口服液瓶代替小试管等,挖掘生活实验素材。

通过教师课堂上生活素材的选择和自行设计,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实验并没想象中的那么神秘,那么遥远。启发学生用生活素材进行实验,废物利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活化的材料会更贴近学生,打消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二、解开生活中的疑惑,使学生体验学有所用

生活是锻炼学生的大舞台,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的价值。从学生日常的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

案例1“学以致用”:我们在物质在水中分散状况一节的学习中,让学生想想衣服上的油污怎样去洗。我直接在衣服上滴了几滴油,学生说用布擦,用水洗,用汽油擦洗。当用汽油擦洗时油污一下就没有了,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也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案例2“科学本质”: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由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引发思考,培养了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了对该问题进行实验,找出科学本质的欲望。

立足于学生生活经验,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科学实验拉近学生与科学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贴近学生生活应成为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一种新的追求。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体验生活乐趣,让学生学在生活中

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为课外实验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是学生乐于去体验的场所。如:学生家庭周围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公园、树林、旅游景区、田间、地头、果园、草地、鱼塘、河流等都能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也蕴含着独特的课程资源。科学实验素材应该是开放的,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课外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活化知识,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