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精选(九篇)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

第1篇: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P键词:指标体系;多元统计;产业带动;经济分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65-0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经济成为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首要问题。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中部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以及农业产业成为吉林省内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继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之后,东北经济圈最有希望也最有能力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第四大经济圈。而吉林省位于东北腹地,也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建设东北经济圈的核心省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吉林省的经济在稳步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等其他客观原因,吉林省内各市州之间的产业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依旧较为明显。

在全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吉林省单单依靠传统工业发展经济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充分了解省内各地区域的经济差异和经济分区状况,充分带动相对落后的产业,形成明显的经济分区,培育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集群,这对吉林省自身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对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研究和对经济分区的研究也有很多。例如,乔慧(2011)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多项经济指标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进行了分区研究,比较并进行综合性评价,最后有针对性地解释、评价了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耿玲玉(2014)以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异为基础,从总量性指标、复合性指标着手,相对系统地分析了省内各区域的经济总量和各市州之间的经济发展所存在的相对差异。Freeman C.(1987)提出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只依赖于自然因素,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应政策,特别提出经济分区的重要意义,进行经济分区不仅可以提升传统工业的竞争力,也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通过查阅资料,目前没有发现对吉林省经济分区的研究。因此,本文根据吉林省实际发展情况,选取工业、金融业、教育业、旅游业等23项经济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对吉林省各市州进行经济分区研究。

二、吉林省各市州经济关系多元统计分析

(一)数据收集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吉林省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全省各市州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按照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实用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选取了23个指标来综合评价各市州社会经济发展情况,23项经济分别指标为: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x1(元);工业生产总值x2(元);建筑业生产总值x3(元);批发和零售业生产总值x4(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生产总值x5(元);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总值x6(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生产总值x7(元);金融业生产总值x8(元);房地产业生产总值x9(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总值x10(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生产总值x11(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生产总值x12(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生产总值x13(元);教育生产总值x14(元);卫生和社会工作生产总值x15(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生产总值x16(元);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生产总值x17(元);公路客运量x18(元);公路货运量x19(万人);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20(万吨);旅游收入x21(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2(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3(元)。

对于以上23项经济指标数据,从《吉林省统计年鉴(2015年)》中查得。

(二)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不考虑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只研究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本文运用SPSS软件中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所选取的23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双侧检验分析的方法得出结果。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工业生产总值与建筑业生产总值、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生产总值、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总值、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生产总值、金融业生产总值、房地产业生产总值、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总值、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生产总值、教育生产总值、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生产总值、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生产总值、公路客运量、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14项数据高度相关。相关分析主要是为了验证数据的相关性,所以对数据具体相关程度在此不做过多描述,由观察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变量在0.05水平(双侧)条件下都能够与其他变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所选取的23个变量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并进行降维处理。

(三)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原理是将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多个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用来处理降维问题的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

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吉林省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由表1可知,“初始特征值”一栏只有前三个特征值大于1,所以SPSS只选择了前三个主成分;“提取平方和载入”一栏显示第一个主成分的方差为82.824%,前三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方差的94.023%。显然,我们选择前三个主成分就足够替代原来所有的变量,基本包含了原变量的所有信息。

由因子分析得到旋转成份矩阵和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据此可以直接写出所提取出的公因子的表达式。因此,3个主成分表达式如下:

其中,上述表达式中各个变量不是初始变量,而是标准化变量。

(四)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指将所要研究对象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以上因子分析提取出三个公因子,分别为F1、F2、F3,3个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为:

运用SPSS软件对公因子和得分系数矩阵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群集成员表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吉林省行政区位图及实际情况,把将吉林省9市州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长春市,长春市作为省会城市,在自然禀赋优势和获得性优势等各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二类是吉林市、四平市和松原市,吉林市是吉林市第二大城市,也是吉林省原省会城市,吉林市、四平市和松原市都紧挨着长春市,在历史条件、物质、交通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第三类是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和延边州,这些城市基本都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交通资源欠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第四类是白城市,白城市位于吉林省最西部,处于嫩江平原和科尔沁草原交界处,是我国部级商品粮基地,农业产业发达。

三、形成经济分区以带动落后产业发展

通过研究发现,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严重,经济分区现象较为明显,整体呈现倒“U”型模式。即以长春市为核心的中部城市圈发展较好,边缘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情况总体呈现出中部凸起、两端塌陷的格局,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吉林省内区域经济差异是由自然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基础、交通条件、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原因形成的长期现象。

吉林省要实现省内经济快速全面发展,必须充分了解省内各区域的经济差异情况和经济分区羁觯形成明显的经济分区。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地区拉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逐步缩小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空间结构均衡、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推动发展建设中部城市群。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省内整体的经济水平。吉林省应当继续发展以长春市为核心,带动吉林市、四平市和松原市经济的发展,形成中部城市群,利用区位优势首先在中部城市群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拉动全省经济整体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全面均衡发展。

提升传统工业竞争力。发展以长春的汽车制造、研发为核心,以吉林市、辽源市和四平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依托,形成在全国最先进的汽车工业产业基地。发展以吉林化工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延长产业链,从而提高化工产品的加工深度、提升附加值。培育以长白山为核心的生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产业基地以松辽平原为核心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

建立新型农业生产道路。吉林省是我国国家商品粮基地,应该重点发展西部具有自然禀赋优势和获得性优势的农业产业,注重发展西部区域第一产业,把发展农业作为缩短省内经济差异的重点方向,发展以白城市为核心的的农业产业,建立新型农业生产道路,发展新型农业。

激发第三产业活力。第一,以长春市为核心,松原市、吉林市和四平市为依托,发展农副产品产业集群。第二,以延边州为核心,充分发挥延边州自身特点和区位优势,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集群和边境贸易。实现省内各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缩短各市州经济差异,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颖璐.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9.

[2] 乔慧.关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多元统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160-173.

[3] 孟莹,谢守祥,澎潇.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J].特区经济,2010,(4):51-52.

[4] 耿玲玉.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5] 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London lessons from Japan,1987.

[6] 江开忠,许伯生,李路.多元统计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1):84-89.

[7] 陈伟.多元统计分析在区域经济评价中的运用[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0.

[8] 杨维忠,张甜.SPSS统计分析与行业应用案例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9] 周全.几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D].武汉:长江学院,2012.

[10] 汪潘义,王骑.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9):156-160.

Research on Economic Regionalism i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the Demand of Industrial Driven

MAO Kun-yang

(Yanbian University,Yanji 133002,China)

第2篇: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前言

对于林业经济而言,在目前的供给侧改革中,要想提高供给侧改革质量,除了要认真分析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势和发展理念之外,还要加强对现有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了解,做到根据林业经济的发展实际,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实现多元化发展,保证林业经济的供给侧改革能够找准着力点,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质量,满足供给侧改革的实际需要。因此,考虑到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特殊性,具体应从林业经济的发展实际入手,找准供给侧改革着力点。

二、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应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

对于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而言,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并加强对林业产业的优化,是提高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在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中,现有的产业结构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相适应的问题,要想解决现有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就要对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增加产品种类以及活跃市场环境等方面入手,提高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打造现有产业结构下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2.根据市场需求降低产能

结合当前林业产品的数量以及供求关系,在市场需求并不旺盛的状态下,应主动降低产能,在做好封山育林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以新的产品类型取代原有的产品种类,实现在产能降低的同时,经济效益不降低,在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提高林业产品的针对性。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改善,在产业结构上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在此形势下,林业经济应找准产品定位,从加快林业产品深加工和提升林业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入手,形成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三、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应转变发展理念

按照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在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中,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是保证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林业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过去粗放式经营的发展理念

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过去粗放式的经营发展理念,对改变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和降低林业经济的资源浪费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在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中,应努力转变粗放式的发展理念,改用集约化的发展思路支持林业经济发展。

2.转变传统的原材料销售的经营模式

在林业经济发展中,原材料的直接销售不但利润较低,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使得林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效益不突出,不利于林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实际需要,只有积极转变传统的原材料销售模式,做好发展模式更新,才能提高供给侧改革质量。

3.转变过去只重视开发规模不注重开发效果的发展理念

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扭转只重视开发规模不重视开发效益的理念,在供给侧改革中,应做好产品深加工和新产品的研发,通过科研工作和创新工作带动产业发展,保证林业经济的供给侧改革能够形成对开发效益的关注。

四、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应实现多元化发展

结合当前林业经济的发展实际,在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实现多元化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对提高供给侧改革质量和推动林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单一的林业经济发展思路

林业经济在供给侧改革中,应不断创新发展思路,除了要结合林业经济的发展实际之外,还要将多元化发展作为重要的发展理念来看待,使单一的发展思路能够得到积极转变,推动供给侧改革进行。

2.适应市场需要及时推出新产品

根据市场需要以及林业经济的发展实际,在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中只有强化产品意识并积极推出新产品,才能保证供给侧改革有所侧重,最终达到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林业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

3.根据市场需求强化比较优势

林业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产业优势和比较优势,在具体的供给侧改革中,只有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强化对市场需求的满足,并突出林业经济的属性,才能提高供给侧改革的质量,提高供给侧改革的针对性。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林业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关系到林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对林业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和有效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中,我们应着重从产业结构优化入手、从转变发展理念入手以及从多元化发展入手,为林业经济的产业化调整和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更好的满足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为此,我们应对林业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供给侧改革的实际需要,着重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洋,李媛辉,姜国华.集体林权改革下的生态隐患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

[2]陈小波.祁阳县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11,05.

[3]蒋凡,曾辉,卓秋丽,王芳,林小花,王劲松.从主要利益相关者看国有林场改革[J].林业经济问题,2012,05.

[4]刘园园,谢煜,张浩,蔡志坚.林权交易中心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2,05.

第3篇: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产业链;林业产业价值链;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国经济的区域性合作发展思路更加明显,福建省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强同台湾地区的林业合作是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两岸更大范围内的交流,发挥独特的地域优势的重要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海峡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闽台林业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省致力于发展绿色海岸经济,加快林权体制改革,为闽台林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中国经济由单极增长进入更加强调互动协调发展的多轮驱动,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如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统一市场难以建立、商品与要素难以流动或优化组合、地区利益难以协调、产业结构趋同、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发挥、难以形成企业规模与地区集聚规模经济等。福建将迎来可以预期的新一轮跃升期,大力支持海西经济区的建设目的在于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因此对两岸林业产业链的整合以及林业合作路径的探讨,对两岸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地区性的产业经济、实现林业产业的规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链及林业产业价值链国内研究现状

(一)产业链的定义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一是基于微观角度的产业链定义。任保平(2005)认为,产业链从微观上来说是指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而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蒋国俊等(2004)提出,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二是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哈里森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三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定义。郑学益(2000)认为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的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

(二)产业链整合的研究

刘明宇,翁谨(2007)在《产业链的分工及其知识整合路径》中从知识整合的视角,分析了产业链分工演进的不同阶段对制度需求的差异,认为模块化产业链在对第三方强制履约效率、产业进入自由、知识产权保护、关联产业支持等几个方面对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度环境对产业链知识整合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契约的执行、产权保护和行业进入规制。里昕、揭筱纹(2006)认为纵向战略联盟是产业纵向整合的一种有力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产业链的企业战略联盟也是企业应对产业结构变革、行业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

(三)产业链的形成机制

郭承龙、郭伟伟、郑丽丽(2009)认为林业产业链的形成始于社会分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合适的产业链组织结构,尔后产生新的细致化、更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周而复始,形成蛛网结构的林业产业链形成机制;之后基于蛛网模型3个维度,提出林业产业链形成的价值模型,并举例说明验证了林业产业链形成机制;最后探讨了林业产业链价值实现的4个途径,为积极拓展和完善林业产业链功能和优化结构提供借鉴。

(四)林业产业链拓展

杨加猛、张智光(2008)基于“微笑曲线”的启示,从提升江苏林业产业整体附加价值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林业产业链条中的生产环节、技术环节和营销环节的拓展思路。他们二者还在《论林业产业链的多为拓展思路》中,指出综合供应链、价值链、产业组织、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对林业产业链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基于林业产业链涉及的不同层面和多种视角,以系统集成的思路,提出由供需维、空间维、价值维和组织维构成的林业产业链多维静、动态拓展模型,以期为中国各地林业产业链的拓展实践提供理论框架和路径参考。

(五)林业产业链利益均衡问题研究

蒋昌华(2009)认为林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林业产业链的完善及其各环节利益分配的均衡。分析中国林业产业链在营林环节、林产品加工、销售环节。提出通过发展和完善“营业专合组织”和“林业产业协会”,构建完备的利益协调机制,来协调各环节的利益,使之均衡。

(六)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

刘贵福(2006)研究产业链的组建提升和运行机制,提出产业链的组建过程模型,提出产业链的三种修缮方式,提出产业链中间产品定价的公差带模型。创建了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和运行过程模型图。他还提出产业链功能效应,给出产业链的增加值链、成本链、利润链;提出产业链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张勇、何海燕(2009),基于协同效应理论,通过对林业产业链的系统结构及特征,以及林业产业链系统演化中的各种冲突分析,认为林业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是业务多元化、业务单位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不同的企业必须以某种方式连接为一个群体。最后得出林业产业链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联盟机制、经营价值均衡机制和知识共享机制共同作用来实现协同效应的结论。

(七)中国林业价值链问题的实证研究现状

在Grubel-Lloy指数运用上,曾玉荣2001年用Grubel-Lloyd对台湾近10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表明台湾在林产品方面的需求今后仍将主要依靠进口解决。孔凡斌2006年利用贸易竞争指数,投资利润率指标结合其他因素评价了中国林业产业的竞争环境条件及中国主要林产工业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市场发育程度上,孙顶强等人2005年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测试了中国木材市场发育程度,其研究认为中国木材市场在长期上整合但短期不整合,2006年王怡等人运用协整检验法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中国苹果产量最大的两个省份省内各地市场进行整合程度的分析,其研究表明山东省内各地苹果市场的短期整合程度要高于陕西。

(八)区域林产企业供应链研究

龙勤(2007)提出区域林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林产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与培育林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构建高效的供应链平台,同时还应着重培育林产企业供应链的内涵异质性。张智光(2008),将绿色供应链中的“绿色制造”拓展到林业资源培育等环节。研究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内涵、特性、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提出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出其核心问题是林业资源链、价值链和生态链的协同共生,即“绿色共生”问题;勾勒出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理论基础——绿色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并以林-浆-纸产业链为例,对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结构和共生模式研究提出了建议。

(九)林业产业价值链研究

程征(2006)认为从森林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林业产业分为第一、二、三产业。以林木培育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林木加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以森林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同时提出林业产业价值链中存在森林资源短缺,林产品加工增值幅度低,林产品深加工和林木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效率低等薄弱环节。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三、国外关于产业链及林业产业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价值链概念由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强调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及维护其产品各项活动的集合,且所有这些活动都可用价值链来表示。价值链在林业领域也有广泛的运用,尤其是林产品加工价值链及其升级的研究。

国外学者多从林产品加工业中具体的和相关产品为例,绘制价值链。例如JasonW.Clay,JanisB.Alcorn,JohnR.Butler(2000)为了研究当地中小林业生产者以在林产品加工业市场价值链的地位,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木材的采伐、运输、加工,以及在荷兰的销售为例,详细绘制分析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木材在其加工业价值链条中的价值增量。也有把某一个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按各个分支产品来进行具体描述的学者,如MartinGreijmans,BoualayOudomvilay,JulioBanzon(2007)对老挝Houaphanh省的竹子加工业的价值链进行细分,涉及到竹笋价值链,传统竹子手工艺品价值链,竹席价值链,竹子半加工品价值链。通过这样细分,可以对复杂的价值链系统进行清晰化和简单化,便于分析。RaphaelKaplinsky,MikeMorris(2001)为了能够更好地介绍和解释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就以家具加工业为例,绘制了林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结构,并指出在现实中的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是由多条价值链和多个节点组成的一个价值链系统。但从节点上看,认为一条简单的价值链一般会涉及到四个环节:设计、生产、营销和消费。在林产品加工业中除了木材产品外,其他一些非木材林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也倍受学者们的关注, 而且研究内容更为丰富。如分析当地人在巴西坚果加工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利益分配(JasonW.Clay,JanisB.Alcorn,JohnR.Butler,2000);强调企业在非木材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中的作用(DirkWillemteVelde,JonathanRushton,KathrinSchreckenberg,2006)等。

CrissJuliard,CharlesBenjamin和Mazia

rSassanpour(2006)在关于马达加斯加香料和药用植物产业的研究报告中运用价值链分析法,详细地绘制了该国香料和药用植物加工业的价值链,并研究了价值链的运行环境、最终市场、参与者、参与者之间的纽带和关系、自然资源基础和承载能力等问题。在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识别的基础上,学者们发现了不少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办法。其中用以森林为基础的家具产业为例,RaphaelKaplinsky(2000)自己就发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的各环节利益分配失衡,富于价值的环节是原材料的种子遗传设计,家具设计及其品牌化上,而不是传统认识上的各个农林业、工业或该产业的支流等规模经济部门。同时由于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的普遍运用,管制的放松,市场的开放和全球贸易的扩大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CohenSJ,BDeLong,JZysman,2000;Dicken,1998)。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RaphaelKaplinsky,MikeMorris和JeffReadman(2001)强调创新是林产品生产商从全球产业整合中获益及其价值链升级的关键。但HovgaardAbra和HansenEric(2004)指出专门针对林产品加工创新的研究还很少,他还表明林产加工业的创新涉及到产品,加工,业务系统,以及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林业产业链条中的营林业、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仍然相对割裂,上下游产业间还亟待进一步相互延伸,产业链中的企业、消费者、行业中介以及政府等不同主体间缺乏有效协同。尤其是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原料、产品、技术以及政策上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例如原料上的林木资源匮乏与木材加工业高速发展、木材利用率低下之间的矛盾;林产品单一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林业企业的大量技术需求无法满足与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之间的矛盾;以及林业分类经营中商品林建设与现有采伐限额政策、林木产权不明之间的矛盾等,已成为影响中国林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研究难点是基于供需协同视角,构建林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模型,提出林业产业链延伸和拓展的相关路径。这对于把握现代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林业产业各环节的定位与发展,提升中国林业产业在新时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研究把产业链管理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重心转向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整合问题,范围扩展到了所有加盟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赵绪福认为产业链优化包括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的提升和产业链的整合并强调在产业链优化中应特别注重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朱毅华构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验证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核心是产业链环节整合,丁慧媛认为农业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协调程度关系到整个产业链沟通的效率和价值的提升。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农业产业链的管理、组织形式和构建,未来研究的重点:明确政府角色,提出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方式,对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风险防范。关于闽台林业合作洪志猛等认为两省之间存在区位优势、互补优势和政策优势,蔡新民根据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经验,提出要针对投资环境和林业发展基础的差异来开展林业合作,三明市政府提出“承接产业转移、开展科技交流、对接国际市场”的合作方针,黄森慰从林业生产要素的角度对比分析闽台林业要素差异,指出闽台林业合作是推进两岸林业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

闽台林业合作源远流长并已形成了很强的相融性和互补性,福建在森林资源、劳动力、市场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台湾拥有较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丰富的林木良种资源、木竹加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发达,开展闽台林业合作前景广阔。闽台林业合作要在闽台农业合作的总框架下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努力把福建办成林产品加工和引进优良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基地、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示范窗口、林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交流中心。福建省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林改和构建现代林业的省份,以花博会、林博会、木洽会为载体,积极引进台湾森林经营先进理念、新品种、新技术和资金,与台湾的林业合作经营组织交流林业管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共同提升海峡两岸的林业发展水平。

全球林业产业新一轮的布局都在调整、优化,针对闽台林业要素差异运用产业链组织整合原理探讨闽台林业合作的核心问题,分析研究创新、整合和协调林业要素资源的决策机制促进闽台林业整体发展的新态势,具有推动闽台林业交流和深度合作的重要作用。但闽台林业交流合作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为自发和零散的,缺乏总体的研究与规划,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网络“点稀、线少、面虚”,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新机制没有有效建立。为此定量分析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总体水平,找出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关键影响因素,系统分析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演进规律与趋势,总结与选择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式,提出可操作性的林业产业分工合作路径,可以有效地促进闽台林业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为此从全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眼光来研究推进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闽台林业产业发展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农业产业链整合的定性和实证研究较多,而针对闽台林业合作发展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根据闽台林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展开实证研究较缺乏。针对转型时期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水平的判定和综合评价,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网络的构建,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趋势分析,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式选择展开实证研究与评价是一个新课题。本研究以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为研究主题,从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分析评价中提出促进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框架。

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研究的实际价值:

第一,可以摸清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的发展现状,有助于及时掌握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演进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为进行区域森林环境资源的合理规划与林业产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提供可靠依据。

第二,有助于构建闽台林业经济资源和环境各要素全面发展的机制和框架,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富有活力、高效持续的区域林业经济系统,有效地解决闽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第三,对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分析有利于提高政府对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认识并树立新的闽台林业合作发展观,促进有关闽台林业合作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并为各级政府制定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参考。

第四,福建省需要一个超越地方利益的组织,能够对闽台林业合作做出统一协调,研究所建立的闽台林业合作和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化前景。

第五,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是一种多赢的发展模式。研究所设计的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框架,可为福建省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管理、促进海峡两岸和谐社会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森慰,张春霞.闽台林业要素差异比较与合作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5).

2、丁慧媛.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3、蔡新民.加快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的问题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6(2).

4、刘明宇,翁谨.产业链的分工结构及其知识整合路径[J].知识管理,2007(7).

5、王云霞,李国平.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10).

6、里昕,揭筱纹.我国产业纵向整合新形式:基于产业链的战略联盟[J].求索,2006(12).

7、杨加猛.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测度与拓展模型研究:以江苏林业产业链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2008.

8、杨加猛,张智光.论林业产业链的多为拓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0(3).

9、张智光.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体系研究[J].中国林业,2007(1B).

第4篇: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软件企业,SWOT分析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产品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软件公司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关于软件公司管理方面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问题。我国的软件产业起步较晚,而吉林省的软件产业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发展,发展至今日虽小具规模但与国际软件行业以及国内其他发达地区软件行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吉林省软件企业普遍的优、劣势,共同的机遇、挑战,旨在通过研究对吉林省软件公司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帮助软件公司得到发展。

2.吉林省软件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SWOT分析方法简述

使用SWOT分析是为了综合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达到内外环境的协调和最佳配合,通常采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即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分析。它是企业内部优势与劣势和外部机会与威胁结合分析的代名词。SWOT分析能迅速掌握企业的竞争态势,是一种系统分析的工具,其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为企业的综合分析提供基础,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得出一系列可选对策。

2.2 吉林省软件企业的优势

(1)科技人才优势。吉林省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41家,拥有中科院长春光机物理所、应化所等各类科研机构678个;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1位;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均居全国第6位,为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积淀了雄厚的人才储备。软件园周边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高度集中。各高校计算机及相关学科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大量软件技术成果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为软件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空间上的优势。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特点明显。吉林省软件行业在全国同行中并不突出,但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基础工业对专用软件需求很大,对于吉林省软件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2.3吉林省软件企业的劣势

(1)缺乏关键性技术,重复建设严重,企业盈利能力弱。目前,不仅仅是吉林省而是我国软件产业整体都处于国际软件产业价值链体系的中低端,高端软件市场几乎全为外国产品垄断,外国软件企业在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和高端应用软件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2)软件人才结构失衡。我省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正规院校的学历教育,并侧重于本科阶段,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失衡:学习软件知识的专业人员虽然多,但是在世工作的过程中,既缺少能踏实编程坐稳板凳的基础性人才,又缺乏能对整个软件的编制进行宏观调控并随时接受国际先进专业知识,精通外语的高级人才这种人才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我省软件企业的发展。

(3)软件企业融资不畅。很多软件企业缺少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难以扩大规模,流动资金匮乏,软件产品前期研发以及市场推广的风险只能由企业单独承担,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涉足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高端产品,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很难实现产业化,市场占有率低,抗风险能力差。

2.4吉林省软件企业的发展机遇

(1)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带动软件产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将给吉林省经济和社会进步带来新一轮推动,也为软件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后劲。现实及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决定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省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经济政策的落实,使得吉林对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吉林省软件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政府产业支持力度加大。政府颁布的一系列积极引导和扶持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使软件产业有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吉林省结合省情提出了要建设软件强省的战略目标,提供了20条配套政策,不断优化完善软件产业基地发展环境,给软件企业带来了更多优惠和好处,将极大地调动软件企业的积极性,推动软件产业加快发展。

(3)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化是企业成长战略中的一种,因此也不能将其与企业整体的发展割裂开来,对于小型软件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拥有国际关系网的企业具有“学习优势”并且比只有国内伙伴的企业更容易走向国际化。经济全球化需要互联网络的支撑,成为软件企业发展的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为软件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

2.5吉林省软件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1)国际竞争在我国软件市场中的渗透。在我国软件市场的各个领域,国际软件厂商都有着不容小觑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在我国软件的各个领域都展开了攻势,并且由于其在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在整个国际上的市场份额较大,跨国公司在国内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我国软件市场的国际竞争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国内外企业围绕对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诸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

(2)市场环境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软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软件属于无形资产,但软件的盗版成本很低,盗版现象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纠纷屡有发生,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的行为也有扩大趋向,对软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国内部分发展较好的软件企业,经常面临跨国公司的并购威胁,对产业安全形势构成严峻的挑战。

3.结语

通过对吉林省软件产业的分析以及对吉林省软件企业的SWOT分析,本文针对吉林省软件企业进行了发展研究,认为吉林省的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愿景,选择正确的产品研发策略,制定合理的营销管理战略,进行符合实际的人力资源规划,注重执行正确的文化策略等五个途径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发展规划,希望能为企业提供思路,帮助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钻石模型;经济林产业;竞争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104-03

1 “钻石模型”理论

在对许多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M. E. Porter 提出著名的“钻石体系”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持久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产业竞争上,而产业竞争力是由该国(或者地区) 某一产业发展的四个要素决定的。他们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策略、组织结构与竞争”。此外 “机遇”、“政府”这两个外生因素对竞争力的构成起辅助作用。钻石体系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构成了动态的竞争环境。一个产业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须懂得如何应用这种动力,正向强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注意将不利因素在主观努力下转化为有利因素,防止有利的条件因为主观努力的放松转化为劣势,保持一个产业的永久竞争力。

2 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钻石模型相关因素分析

2.1 生产要素分析

钻石模型中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两部分。基本要素是指自然资源、气候、劳动力等;高等要素是指被创造出来的要素,如: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

2.1.1 自然条件优越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中游,地域南北狭长,介于东经104°17′~107°39′,北纬35°14′~39°23′之间。宁夏气候为典型大陆性气候,日均温≥10°的年活动积温1883.9~3564.9℃。年均降水量从北到南200-50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194.9~3082.2小时,温差大,地势南高北低,呈梯状下降,平原错落,丘陵连绵,沙丘、沙地散布,复杂的地貌,多种多样的地形,造就了生长枸杞、葡萄、红枣等所需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1.2 人力资源体系合理

特色经济林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其种植、采摘、包装、销售环节需要投入大量季节性的熟练劳动力,而宁夏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为这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该地区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宁夏林业局近几年来,通过引进、选拔人才,使人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对现有人才,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的方法,加大学历教育的力度;对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赴韩国、日本、德国培训研修等形式加强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十五”期间,全区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0多期,印发培训资料近20万册,累计培训技术人员4000多人次,通过培训极大的提高了林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

2.1.3 经济林科技含量较低

虽然“十五”期间,特色经济林林产业在枸杞无公害栽培及热泵低温烘干技术、葡萄抗性栽培、苹果优质生产等自主创新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该区整体科技水平不高,一些基础性的研究长期空白。由于资金缺乏,投入不足,迅速扩大的产业和科技力量不足的矛盾迟迟未能解决。

2.1.4 投入资金不足

特色经济林产业具有前期培育期长的特点,幼树期一般为3-5年,这段时间资金需求量大,由于宁夏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少,人均收入刚到1000美元,同时,财政、金融支持不够,导致经济林不能满足特色经济林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的需要。

2.2 需求状况分析

2.2.1 消费者成熟度逐渐变化

消费观念的变化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口感、特色、卫生、包装、价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低层次的食用需求,而是追求多样化、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有的特色经济林产品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如低档的苹果、葡萄等。这就要求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在培植、采摘、包装等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质量,并降低成本,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绿色、环保的追求。

2.2.2 市场需求继续扩大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我国消费者对于枸杞、葡萄、红枣等产品的需求量继续增加,为宁夏的特色经济林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为我国产品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贡献。以枸杞为主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多年来基本上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出口量。

2.3 相关辅助产业状况分析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相关辅助产业指的是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属于经济林产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2.3.1 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宁夏特色经济林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引进和建立了18家枸杞规模加工企业,8家葡萄规模加工企业,5家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其他加工企业5家,初步形成了以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其中培育了宁夏红、圣杞乐等枸杞加工企业,加工转化率达到总产量的近20%;西夏王、御马、贺兰山为主体的宁夏葡萄酒加工业加工能力接近6万吨,红提葡萄在欧洲销量很好,市场广阔;苹果年加工能力达到了40万吨。但是,与其他强省相比,加工转化率依旧偏低,该区林产品深加工企业,均处于发展缓慢、规模小、档次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弱的状况,制约了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

2.3.2 果品保鲜贮藏企业规模较小

宁夏果品保鲜业起步较晚,在重点果品生产市、县中卫、中宁、青铜峡、灵武等地区发展虽快,但未形成规模化水平。由于技术和效益等方面的原因,气调库的利用率不高。果品贮藏保鲜企业滞后阻碍了相关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宁夏林业局在“宁夏林业十一五规划”中,强调着力培养保鲜企业的发展。预计到2010年共建立大中型冷库10座,贮藏能力达到2万吨,微型节能冷库1000个,贮藏能力达2万吨,全区果品冷藏、气调贮藏保鲜能力达5万吨/年。

2.3.3 特色经济林产品流通企业发展较快

建设专业批发市场是促进流通的关键措施。宁夏现有特色经济林产品批发市场5个,年交易特色经济林产品2亿公斤,发展特色经济林产品销售龙头企业超过100个,经纪人近2万人。特色经济林产品流通企业发展较快,但是依然未能满足该产业的发展需求。

2.4 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战略与竞争状况分析

2.4.1 组织结构分散化

农户小规模家庭式经营是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生产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宁夏林产品加工企业拥有自己的种植基地的比较少,初级产品的生产基本上是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民。他们缺乏选择与决策的能力,就不可能及时地有效分析市场需求,也不利于其经营行为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农户缺乏利用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和管理方法,造成林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另外,特色经济林产业面临着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同时市场竞争力不强,年产值多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年产上千万元产值的企业甚少。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直接影响了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2.4.2 经营战略和竞争方式落后

由于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信息不灵,流通渠道不畅,营销机制不健全,市场销路不好,收入不稳定,果农在经营中处于被动地位,市场竞争力差,深受销售之苦,缺乏通过提高管理技能和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来加强市场竞争力的能力。

2.5 机遇分析

2.5.1 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加快林业跨越式发展,是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既是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措施,特色经济林产业在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建设和壮大经济林产业是林业发展的“一体两翼”, 宁夏立足实际,培育壮大特色经济林产业,调整优化林业结构,是提高林业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2.5.2 宁夏现有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基础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平台

全区特色经济林基地总面积达到280万亩,总产量70万吨,总产值35亿元。“宁夏红”荣获国家知名品牌,中宁枸杞在国内130多座城市建立营销窗口,在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出口到东南亚、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这些成绩为该区特色经济林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2.5.3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特色经济林产品创造了巨大的国内市场

我国经济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下持续快速的增长,带来了旺盛的国内市场需求。目前,世界人均果品占有量为65公斤,我国仅为50公斤,因此说特色经济林产品在国内销售市场前景广阔。

2.5.4 标准化生产突破发展瓶颈

“十五”期间,国家批准了宁夏枸杞、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和灵武长枣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该区将特色经济林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行产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认证,加大对特色经济林产品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力度,特色经济林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5.5 人民币升值、贸易壁垒使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出口面临困境

目前,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的最大竞争优势还是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新西兰苹果售价为每吨为871美元 ,法国为667美元,美国为611美元。从国内市场来看,苹果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低40%。随着人民币升值,特色经济林产品的价格优势将被削弱。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越来越多的与我国处于竞争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对我国产品设置各种贸易壁垒,使特色经济林产品的出口量增加难度加大。

2.6 政府

政府通过影响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组织结构、企业策略与竞争方式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对产业及国内政策优势的消长发生作用。

近几年,林业生态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宁夏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给自治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自治区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制定并组织实施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建设规划》。还出台了《宁夏林业优势果品产业带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枸杞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经济林产业优惠政策,加快了枸杞、葡萄、苹果、红枣等优势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的建设。同时,在自治区政府的倡导下,宁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枸杞协会、葡萄产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经济林发展过程中的专业优势,发挥市场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交流信息、推广经验、促进协作,缓解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促进了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 通过运用“钻石理论”分析了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到该区域特色经济林产业只完成了第一阶段:即价值链的连续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没有在第二阶段有所突破,资本的连续投入不够,组织结构、竞争方式落后造成了价值链的中断。因此结合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结论和宁夏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构建该区域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能够促使四大要素的改善,这种集群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缩短了农户、企业、市场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能够快速地相互学习,不断创新,扩大其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研究力量,形成产业群内部的一种自强机制,可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6篇: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现状;创新发展

引言

众所周知,林业经济在我国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虽然说从总量上来看,其所占比例是比较小的,但是在一些特殊地区中,这种林业经济的发展是极为关键的,可以说是当地的命脉所在,因此,加强对于林业经济的关注力度是极为必要的,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来说,加强管理和控制是极为必要的,通过相应的管理必然也就能够更好的提升其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就当前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必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目的优化,进而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其管理和水平,促进林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1、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现阶段林业经济的发展来看,虽然说近期人们对于这种林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相应的林业发展速度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林业经济也随之得到了较好的进步,并且也表现出了较为庞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在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局限性制约着林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详细分析来看,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林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依赖于林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对于当前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来说,其必然会受到林业自身发展的影响和干扰,这一点在当前我国现阶段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应的生态环境却遭遇到了较大的污染和损害,林业必然也会深受其害,这种林业的损害问题必然也就会给林业自身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进而也就必然会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这种林业自身发展的影响和干扰是当前我国现阶段林业经济发展中需要首先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所在;

(2)林业企业产权方面的问题也是制约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当前我国现阶段林业经济的发展来说,主要就是依靠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来实现,因此,林业企业在具体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具备着较强的关联性,但是对于当前我国现阶段的林业企业来说,其在产权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我们都知道,林业资源是属于国有资产,林业企业不具备相应的所有权,并且对于林业企业的经济所得来说,其作为国有财产的一部分,林业企业同样不具备着所有权,并且在具体的林业企业内部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政企不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必然会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干扰,使得林业企业无法在具体的经济管理中发挥出自身较强的管理职能,这一问题也是今后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3)从当前我国现阶段林业经济发展的具体经营管理模式上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比较单一,经营管理的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沿用以往的一些传统林业管理模式,进而也就必然会给相应的林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干扰,尤其是对于林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来说制约性比较明显,这同样是今后相关林业企业管理人员应该重点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所在。

2、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发展趋势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现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和发展和现状来看,其今后相对应的创新管理和发展趋势主要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可持续发展理念,无论是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于林业的发展来说,都应该树立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关注到林业的生态系统发展效果,重点突出其相对应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影响到林业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进而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其整个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并且这种可持续性发展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

(2)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规范性,所谓的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并不是说不要任何的规范和制约,在具体的林业经济管理发展和创新上还应该重点针对其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全面有效的了解和把握,只有在这种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够有助于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这一点对于我国现阶段林业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必须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3)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国际化,对于当前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来看,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国际化发展趋势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同步的,因此,对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来说,要想较好的提升其发展的效率和水平,也应该逐步和国际接轨,了解国际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些新特点和新技术,并且学会合理的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这一点其实也是一种林业经济创新管理模式,并且这种国际化的发展同样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4)提升林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相对于当前我国现阶段林业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单一性来说,必须要重点针对其多样化进行相应的发展和丰富,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于林业区域内各方面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了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能够较好的促进其相关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并且这种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也符合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这种林业经济的发展来说,要想切实提升其发展的速度,就必须要针对具体的林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重点分析当前我国现阶段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然后便能够较好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完善和优化,这也就是林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希望本文提到的一些创新思路和手段能够对于今后相关林业经济管理人员有所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凡荣.浅析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13,35:81-82.

[2]金胜男,庄瑷宁.论新经济形势下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和未来发展[J].中国林业经济,2015,04:26-28.

[3]马省阳.浅析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发展趋势[J].绿色科技,2015,01:283-284.

[4]王凤琦.林业经济科学管理与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361.

第7篇: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我国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已有多年的历史,饲养量有一定规模的就达十几种,已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城乡市场供应、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特种经济动养殖存在的问题分析

1.信息不畅,盲目性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组织性。由于农村信息不畅,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加之相关部门指导监管不利,往往导致一哄而上,大起大落。

2.管理不到位,特种动物涉及的品种较多。目前,多为自发养殖,缺乏统一管理,在调种、饲养、饲料、疫病防治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科学引导、宏观调控、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和相关行业配套不健全。

3.销售市场不规范许多地区没形成成熟的交易市场,体现不出优质优价,使养殖业缺乏后劲。产品的深加工投入、技术水平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影响了特种动物养殖业的发展。

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前景分析

特种经济动物依其利用价值不同可分为毛皮动物、药用动物、特禽类。在投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时,要对该动物的养殖前景进行详细分析,选择最适合的养殖品种。

1.吉林省毛皮动物养殖前景分析

毛皮动物养殖业已经成为我省大农业中一项重要产业,其前景广阔。我们应该稳步、因地制宜地发展,要与全国发达地区同步,与世界接轨,上档次、上水平。毛皮动物产业应当以水貂为主,其次是银狐和蓝狐,适度发展其他小宗的毛皮动物(貉、兔、海狸鼠、麝鼠等)。要重视优良种源的推广工作,提高兽群的整体质量。我省毛皮动物养殖业除了具有巨大的国内外裘皮制品消费市场外,其优势还在于有冷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饲料资源和广阔的适宜饲养的区域。只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稳步发展、不断努力,我省毛皮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广阔的。

2.吉林省药用动物本文由收集整理养殖前景分析

(1)据相关调查报道2007年5月25日,“中国梅花鹿故乡”双阳成立了鹿业协会,2006年末,双阳鹿只存栏达到14.7万只,占全国梅花鹿总量的26.9%,占全省的43.4%,鹿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已开发研制出鹿副产品八大系列60余个品种或品系,远销东南亚各地。双阳区鹿乡镇的鹿产品一条街,品种齐全,质量上承。随着养鹿形势在逐渐好转,养殖户的心理期盼和养殖热情也开始升温,各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扶持优惠政策。在保持良性发展的前提下,筹备成立地方鹿业协会。以养鹿大户为主体,吸收所有鹿户参加,协会执行宣传政策、协调关系、监督市场、平抑价格、信息服务、推广技术和规范经纪人行为等作用。大力抓好良种繁育,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彻底改良低产鹿群,研究并推广先进鹿繁育技术,开发鹿产品加工,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蛙类前景分析

近年我省各地兴起了养蛙热,主要体现在长白山地区养殖蛙类,蛙类可食用、可药用,价值比较高,吉林省特有的地理环境优势,大量的人工养殖林蛙供应市场,所以吉林省林蛙养殖前景非常乐观。

3.吉林省特禽养殖前景分析

(1)山鸡前景分析

吉林省山鸡养殖业从近期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全国雏山鸡价格回升,商品山鸡销价上涨,且货源偏紧,市场行情见好。山鸡养殖业继续呈平稳发展态势。

(2)肉鸽前景分析

自2001年6月起我省养鸽业第四次陷入低谷状态,因全国上规模养鸽场从原来的600家猛增到1 050多家,高度分散的养鸽户更多,种鸽存栏饲养量超过500万对之多。其市价不断跌落,从10元/只跌至6-7元/只,有的地区跌破4-5元/只。但我省养鸽业自2003年开始再次回温,市场需求趋旺,市价走高,乳鸽销价在12~15元/只的空间中运行。

(3)绿头鸭前景分析

吉林省是绿头鸭的研发基地,有丰富的养殖经验,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市场产销两旺,全国每年消费绿头野鸭2亿只左右,年出口绿头鸭保持在2000万只。市场需求来看,吉林省绿头野鸭仍有很强的市场卖点,但市价回温缓慢,发展趋向平稳。

三.如何搞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

1.加强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管理指导

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需要有配套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各类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管理规程、标准,严格按照饲养管理规章的要求对饲养场(户)进行管理和指导。

创造条件发展区域性特养业加强区域经济调研,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区域发展优势的地区,引导和扶持养殖场(户)逐步从村内生活区转移到村外,建立生态养殖小区,制定标准化生态小区管理办法,加强管理。各级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从水、电、路、绿化和沼气等多方面基建入手,促进传统、落后养殖方式的转变。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培养龙头企业,把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业推向产业化运作的轨道,实现产品的加工增值和直接出口,扩大产品销量,规避市场风险。

2.抓好科技投入拉长产业链条

第8篇: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鄱阳湖;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收稿日期:2011-05-16

作者简介:熊 亮(1979―),男,江西景德镇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科技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104-02

1 引言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位置东经115°47′~116°45′,北纬287°22′~29°4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周边城市圈依托建立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该区域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km [1]。区域内的鄱阳湖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在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10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该区森林资源现状,为该区域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大尺度范围内林业资源的生产力和功能重组、森林资源的优化、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2 土地利用现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行政区划上分属南昌、九江、景德镇、宜春、上饶、鹰潭和抚州等设区市。各市县所处的地貌类型,资源禀赋、土地利用类型和林业用地利用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异。

环湖的市县在地势上以平原岗地和低丘为主,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林业用地的比例相对较小。在林业用地中,低效的残次用材林和经济林分布较广。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常常较低。自然保护区形式的公益林地相对较少。相反,地处沿湖的市县林业用地的比例相对较大。尤其是地处庐山山脉、九岭山脉周边的市县,随着地势抬升和丘陵山地面积的增多,森林环境逐渐典型化,林木生长的立地条件明显改善。在这些区域,不但具有商品林经营的良好条件,而且由于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也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建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在这些市县有着与平原型市县完全不同的林业发展条件和方向。

3 森林资源现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土总面积389.8万hm 林业用地约137.3万hm 占国土总面积的34.07%,森林覆盖率37.65%,各县市森林覆盖率从0到69%不等,其中南昌湾里区最高,为69.1%,其次为奉新县60.18%和万年县52.4%。城市市区故森林覆盖率极低,南昌城区青山湖区较高为0.2%,九江浔阳区1.12%。其它市县地貌类型为低丘岗地或以平原为主,森林覆盖率均在30%~70%之间(表1)。

表1 各类林地面积

3.2 林木蓄积量

鄱阳湖周边市县林木蓄积总量达342.7万m 其中奉新、高安、彭泽、永修和鄱阳县林木总蓄积量均超过250万m 最高的近450万m ;这些市县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林木资源丰富,木竹生产具有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奉新、高安的部分乡镇,成为江西省重要的毛竹生产基地。以鄱阳湖北部、东部山地丘陵地貌为主的区域,如彭泽、鄱阳、都昌、永修和临川区等县市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的用材林生产基地。而浔阳区、南昌城区青山湖区均远小于50万m 。

3.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林资源现状

(1)油茶资源。江西是油茶的主产区全省油茶主要集中在赣中和赣南一带,以宜春和赣州面积最大。鄱阳湖周边市县的油茶林面积共43 509.8hm 占林地面积的5.5%、国土总面积的1.2%。其中,宜春地区资源最为丰富,面积共27 637.4hm 占油茶林总面积的63.52%。其次是南昌地区(8 647hm )和抚州地区(4 165.8hm ),分别占19.87%和9.57%。九江地区共1 249hm 、上饶地区共851.8hm 、景德镇市和鹰潭市只分别占总面积的2.87%、1.96%、1.96%和0.25%。

(2)毛竹资源。江西全省现有毛竹林近90万hm 鄱阳湖周边市县毛竹林共8 195.5hm 部分市县如奉新县、临川区、丰城市、永修县和湾里区、乐平市、余干县等均处于规划的商品林基地建设范围中,这些市县具有发展毛竹产业的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管理经验,在新形势下仍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资源和地理优势(表2)。

表2 各县市毛竹资源分布一览hm

2008年初,南方各省普遍发生的冰冻灾害中,毛竹纯林多遭受惨重损失,但混交林分则相对受害较轻。这一现象进一步引发经营者和管理部门对毛竹林经营理念的思考和转变,促进了将毛竹林经营方式引导至以混交林经营形式的转变。

3.4 公益林资源与分布

从公益林所占林分总面积上分析,鄱阳湖周边市县发展的格局与态势存在较大差别。九江市浔阳区最高,为100%,这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次为重要的名胜风景区南昌市湾里区81.95%、庐山区80.94%。在新形势下,一些市县通过长防林和退耕还林等途径极大地增加了县域的公益林面积,如樟树市78.98%、丰城市55.06%和鄱阳县52.48%。但有些县市受固有模式的影响,公益林面积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如奉新县33.08%、九江县27.48%和万年县37.13%等。

我国林业实行分类经营以来,被划归为公益林面积迅速提高,公益林的效益也日益显现。2001年,江西省4个县市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省份。鄱阳湖周边的樟树市和鄱阳县两县名列其中。在2001年试点的基础上,2002年退耕还林工作全面铺开。通过近6年的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已使山区丘陵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樟树市、丰城市等市县实施的退耕还林面积均超过2 000hm 。

4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林业发展除了受地域条件的影响较大,体制上的软环境也会对林业发展构成重大影响。特别是早期以木材生产为主指导思想下形成的理念、资源现状和生产力要素等,均会对现代林业构成长期影响。

综合分析鄱阳湖周边各县市林业发展中问题的共性,可以发现主要有“三增三减三难”,即有林地面积增加,活立木蓄积增加,林木绿化率增加;宜林地面积减少,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减少,林业用地面积减少;树种、龄组结构调整难,森林质量提高难,生态林业体系建设达标难。

参考文献:

第9篇: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 林下经济;现状;对策;安徽黄山;黄山区

中图分类号 S7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06-02

黄山区是黄山市市辖区,位于安徽南部的黄山北麓,是皖南山区中部的高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谷区,是安徽省典型的山区县(区)。黄山区地处东经117°50′~118°21′,北纬30°0′~30°32′,东连旌德、绩溪,东南与徽州区毗邻,西接石台、青阳,西南与休宁、黟县交界,东北与泾县相依,东西宽约51.75 km,南北长达57.83 km,总面积1 775 km2。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绿色质量提升行动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全区活立木蓄积不断增加,已达725万m3;森林覆被率已增至近80%,林木绿化率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下经济是以林业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依托林地资源,以产业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集种植业、养殖业及服务业于一体的复合新生产业,它是建立在林下多种生物链基础上的产业链群,也是新的生产方式[1]。发展林下经济可节约土地资源、提高林地利用率,在当前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前提下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林农增收和农业增效,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1 黄山区林下经济的主要形式

黄山区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全国首批20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之一,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林下种植,二是林下养殖,三是林下产品加工。其中,林下种植的主要模式有以下4种:林菜模式、林茶模式、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下养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5种:林蜂模式、林禽模式、林蛇模式、林蛙模式、林畜模式。林下产品加工主要是对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培育的产品进行加工销售,一般与生产环节紧密相连,种植类的主要产品有茶叶、竹笋、香菇、木耳、香榧、油菜籽、覆盆子、灵芝、厚朴、黄精等。养殖类的产品有土鸡、土鸡蛋、蜂蜜、猪、牛、羊、蛇、蛙等。

2 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规模

2.1 林下种植

发展林下种植的有24家(处),林下种植面积1 347.3 hm2,占林下经营总面积的75.9%,投资额10 914万元,占林下经济总投资的72.3%,产量578.1 t,产值15 584万元,带动农民就业5 276人。在林下种植中,以林茶和林药模式为主,其中林下种茶面积1 176.1 hm2,总投资为8 393万元,产量175 t,产值13 507万元,带动农民就业3 219人;林下种药面积161 hm2,总投资为1 970万元,产量106 t,产值1 268.4万元,带动农民就业990人。

2.2 林下养殖

发展林下养殖的有35家(处),林下养殖面积333.6 hm2,占林下经济总面积的18.8%,总投资2 209万元,占林下经济总投资的14.6%,产值1 311万元,带动农民就业203人。林下养殖以林禽和林畜模式为主,其中林禽面积295 hm2,总投资为1 886万元,产量158 240只,产值1 121万元,带动农民就业166人;林畜面积36.6 hm2,总投资为168万元,产量1 470头,产值94万元,带动农民就业19人。

2.3 林下产品加工

全区林下产品加工企业7家,经营林地面积93.8 hm2,总投资1 970万元,产量2 454 t,产值2 383万元,带动本地区农民就业166人。

3 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林地、林木资源和气候优势。全区林地面积124 982.2 hm2,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面积达到13 000 hm2,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优势。黄山区是首批部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竹子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2013年9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空气和水质常年达到国家一级、一类标准,森林覆盖率接近80%。全区物产资源丰富,是全省重点林业区县和三大毛竹生产基地之一,盛产茶叶、香榧、干菇、瓜果、蔬菜、宣纸等50余种土特物产和40余种淡水鱼类,均为天然的绿色产品,同时也是全国十大名茶太平猴魁的唯一产地和黄山毛峰的主产区。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润温暖,小气候特点显著。一般年平均气温为15.4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4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8 ℃,无霜期达210~230 d。优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3.1.2 区位和政策优势。黄山区地处南方诸省入皖的要冲位置,是华东“四名”(上海名城、杭州名湖、苏州名园、黄山名山)国际旅游线的重要一极,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集散地和休闲度假中心。2012年接待游客970.90万人次。这也为黄山区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政策上,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实施林下经济发展“5211工程”,目标是力争到2016年,全省形成五大特色林下经济示范片,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133.33万hm2,林下经济产值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直接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林农人均收入翻一番。意见中对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中的所得,依法减征、免征所得税。对林农销售自产的林下产品,免征增值税;农民、村民委员会签订的林下产品收购合同,免征印花税;企事业单位从事林业生产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省政府明确提出将把林下经济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新的增长点来抓。

3.2 劣势分析

一是规模小,林下养殖饲养大户少,难以形成产业龙头和规模优势,辐射带动能力差;二是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水平低,传统的养殖方式占主导地位,科学养殖技术运用较少,且缺乏专门的行业协会,市场信息获取量低,品种选择单一,致使种养成本高,市场效益低;三是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先进的种养方式得不到发展,制约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四是缺乏资金支持,发展规模受到限制,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容易受到影响,缺乏后劲。

4 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4.1 超前谋划,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相关规划

林业部门应积极协调其他有关部门,把道路、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黄山区社会经济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与农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森林旅游相结合,挖掘林下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并注意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4.2 科学定位,合理选择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各地小气候及地形地貌、土壤等立地条件,科学定位,合理选择种养模式,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避免盲目发展[2]。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林禽”“林菌”“林畜”“林茶”“林药”“林旅”等多类型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4.3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种养技术水平

区林业和农业部门应将相关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确定为林下经济科技支撑单位,经常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举办林下经济培训讲座或深入林区进行现场指导,力求普及林下养殖、种植新方法、新技术,同时做好林下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预防及动物疾病防疫和科学饲养管理等指导工作。

4.4 多渠道争取资金,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

建立、健全政府扶助、信贷融资、农民自筹“三位一体”的资金投入模式[3]。对龙头企业和林下种养大户等,通过申报应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林业贴息贷款等项目给予经济扶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通过林地流转、森林资产评估等渠道增加信贷融资,建议保险机构增加农业保险、森林保险各细分险种以降低发展林下经济的风险;通过招商引资、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本进入林下经济发展领域;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物种、技术、培训、饲料、防疫、销售的6个“统一”,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

4.5 加强组织,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黄山区政府应成立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分管区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黄山区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全国首批20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之一,国家林业局明确要求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安徽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了很多具体的优惠政策;此外,发展林业产业的相关林地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税收和资金扶持政策也应得到落实[4-5]。

5 参考文献

[1] 吴志文.林下产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J].林业经济,2011(9):10-16.

[2] 黄大国.林下经济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0926-10928.

[3] 姜国清.安徽省林下经济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1108-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