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与经济知识点范文

政治与经济知识点精选(九篇)

政治与经济知识点

第1篇:政治与经济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的一种新型经济类型。它是一种建立在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

1.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的经济。知识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效率。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投入生产、再生产。知识生产率成为衡量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信息化。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网络化的发展,使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迅速地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知识。信息化将标志着世界经济力的大大提高。

3.开放性。知识化、网络化使世界变成交互开放的有机整体。控制信息、压制思想的孤立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

4.可持续性。传统的工业经济以稀缺的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必然带来资源逐渐短缺、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结果。知识经济则不然,它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通过智力资源开发自然资源来创造新财富。在生产中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消费是以高技术的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大大提高了其他经济要素的生产能力,具有连续增长、回报递增的特征。

二、知识经济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伴随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信息的增多,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方法的多样化是各门学科发展的显著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难免会显得单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这种变化趋势。

2.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将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应用性知识的学习上,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关注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显得不够精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虽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这些方法种类繁多,优势不突出。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人们对应用性的知识需求更加强烈,比如关于电脑的知识、世界上比较重要的几种语言等等,而对政治、伦理等的关注有所减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在一定的时间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效地传输给教育对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够精炼、缺乏有效性及针对性等弱点。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对策

知识经济的灵魂就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就必须勇于方法创新,唯有创新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发展的出路。具体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影响人们思想形成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单一的方法难以凑效。必须采取多种方法,齐头并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体现出民主性和选择性,能够有效地激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热情,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必须更多的采取启发、示范等疏导的方式,变单向的灌输为双向的交流。知识经济时代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人们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社会参与的机会越来越多,学习型社会不断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更多地采取启发、示范等疏导的方式,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增进了解,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放下架子,把受教育者当做朋友,理解他们的感情,通过交流沟通架起互相信任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变单一型为综合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在保持相互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多学科方法的交叉整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家边界对信息的屏蔽作用大大减弱。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的信息,受教育者也知道,有时甚至比教育者掌握的更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开放性的特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封闭型为开放型。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学科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实现多学科方法的交叉整合。

4.变显性教育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政治的相互渗透及交叉发展,使传统经济与政治界限明显缩小,政治的表现形态进一步隐性化和无形化,人们的政治观念逐渐淡化,而思想政治工作却具有强烈的政治规定性。因此,为了使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其工作目的,应注意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工作意图不明显,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能有效避免其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2篇:政治与经济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范式;变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74-03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是高校经济学教学的基石。高校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不断地发展、创新教学范式,以改变这一课程教学日渐式微的局面。

1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悖论”境遇及其原因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高校经济学的基础。由于在现实语境下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为架构的,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是高校经管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尽管这一课程具有基础性地位,但在西方经济理论“东进”和不断强化下,一些高校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着日益被“边缘化”的现实问题。从课程定位上看,《政治经济学》不仅是学术(或理论研究)意义上的一门课程,更是一门意识形态教育意义的基础课程,具有指导意义。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这一点要与西方所谓的“价值中立”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当然西方所谓的“价值中立”背后,隐含着的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条件)。但从现实境遇看,《政治经济学》这一课程教学中呈现出“悖论”的局面,即《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与现实层面的弱势境遇形成巨大的反差。换言之,就是上层强调,基层弱化;形式重视,实质轻视。

《政治经济学》课程被“边缘化”、“弱化”是其现实境遇的真实反映。一方面,一些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剔除”《政治经济学》或者减少其课时,不断弱化《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地位;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理论自身存在抽象程度的深奥性、逻辑严密性,致使一些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产生一定的障碍,出现了“厌学”现象。同时,一些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在西方经济理论猛烈冲击下,“自乱阵营”,显得“底气不足”;一部分教师甚至“摇身一变”,俨然成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呐喊者”,其转变速度之快让人咂舌;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一小部分的“成功转型者”一改往日的常态,不仅“忘本”,而且“变本加厉”地攻击或者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成了彻头彻尾的贬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急先锋”。与之相反的是,一部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虽然能够“坚守阵地”,却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不愿接受新事物、新变化,空谈一些理论而回避一些现实问题。

以上因素导致了《政治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面临被“边缘化”、“弱化”问题,与我国设置这一课程的初衷大相径庭。所以,改变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被赋予的基础地位与被“边缘化”现实之间的悖论局面是当前经济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 《政治经济学》课程悖论境遇的“化解"之道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不能停留在少数精英层面上,要让这一课程在高校经济理论教育中进一步“生根发芽”,还需要与大学生的“可接受”、“能接受”层面相连接,其中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匹配是一个重要方面。化解这一课程的悖论境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政治经济学》课程,正面面对现实境遇

1)《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对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态度关系到一个根本问题:要不要坚持、怎样去坚持马克思主义。如果从指导意义上看,这根本不是个问题,但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一些人的心中还是有很大的疑问或顾虑的。从大的方面来说,《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态度关系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而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态度是最为根本的态度,决定了对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态度。所以,成为《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的首要因素就是,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敢于在所谓“主流经济学”层面上发出自己的“最强音”。如果离开了这一点,没有坚定的信念,自然会在各种思潮面前显得“底气不足”。更为重要的一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要敢于争辩、批判,勇于接受挑战。对来自于西方经济理论的“挑战”或“挑衅”,敢于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武器,以中外发展的现实为依据,进行“有礼有节的回应”,辨明是非,树立《政治经济学》在经济理论教学中的权威,“复归”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基础地位。

2)要端正《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态度。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现实境遇,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因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和指导意义,就乐观地认为《政治经济学》课程会在现实教学体系中得到强化、重视;而现实境遇则恰恰相反。就“妄自菲薄”而言,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不能自我“矮化”、“弱化”,要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上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思考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与问题。从教育影响看,教育者自身的威信会对受教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学高为师”、“为人师表”就是对这一教育规律的真实体现。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熟读经典著作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对自身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基础,用自己的言行去“化解”一些人的偏见意识,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去纠正一些人的错误认识。

2.2 注重《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教学方式的创新性

1)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中经典理论与现展理论之间的关系,注重内容体系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则。基于这一原则,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须掌握系统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能够“区分出马克思的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全面了解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创新。在内容体系上正确处理好经典理论与现展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在经典理论教学中,要“弄清楚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哪些不是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要弄清楚哪些是过去需要强调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但现在不需要强调的观点、理论”。要知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哪些方面在发展、哪些方面需要发展。教学中要突出经典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严密性和理论的开创性,凸显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知识的理论魅力。

另外,要让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经济科学,是科学而不是教条。要“用与时俱进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教学的主体、经济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导向。”《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要结合当前实际,尤其是中国的实际,能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来诠释现实问题,体现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说服力,而不是在回避现实问题。所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过程,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

教学内容还需明确一点:《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经典理论与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知识体系,教学中要注重两者之间的衔接,不能孤立地分成毫无相关的两个部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系绕性,这恰好又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专业性的要求和体现。从这个角度看,《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没有理由持有妄自菲薄的态度,关键在于自身“内功的修炼”,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2)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匹配性,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介于施教者与受教者间的各种媒介、手段的总和,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在信息学意义上就是搭建信息传输的渠道。《政治经济学》教学仅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是不够的,完整的教学内容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接纳和消化知识,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增加教学内容的可接受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经典理论知识部分的教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主要以讲授为主,对学生的培养注重理论分析的深刻性和理论理解的透彻力,但要活用教材,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案例来推动教学,要将深奥的理论“浅”、“显”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知识的教学要采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政治经济学》课程不能停留在书本的空头说教上,要在教学中以小组讨论方式,建立起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为背景,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不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教学中一些典型案例的剖析、经济发展的纵横对比也必不可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匹配性,还需注重施教手段的现代化,能够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传媒方式(如微博),与学生互动,讨论一些现实问题,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要始终注意增强时代感,在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让学生懂得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和创新丰富的土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2.3 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学》课程与《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之间的关系,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主导地位

1)正确认识西方经济理论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主导地位。西方经济理论是以隐含其价值观为特征,往往以对经济现象表层的现实解释力来“迷惑”社会公众,在其所倡导的“去价值观”的背后则是让受众群体接受他们的价直观,推行他们所谓的“天堂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不容许任何“反对之声”,更不能容忍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诞生以来,一些自我标榜为主流的西方经济理论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频频发难,这恰恰说明了西方经济理论的“霸权”心态和害怕遭受“颠覆”的恐惧心理。所以,中国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大国,更要辨明是非,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主导地位。在国家层面上加大对高校学科发展与课程安排的指导力度,不仅要正确定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主导地位,而且在经管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课时计划安排上,要强调《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复归其应有的教学地位。

2)坚持发展,注重吸收西方经济理论中有益的成分,是确保《政治经济学》课程指导地位的基本要求。从学科发展的历程看,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一直是各学科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料未来”是经典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因此,坚持基本内核而不墨守成规,注重吸收西方经济理论中有益的“科学成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是正确处理两种经济理论知识体系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实,从经济学发展溯源上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一脉相承的,西方经济学的前身就是政治经济学。从我国学科定位上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重要的基础。从研究内容看,两者都是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探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所以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有共性的。而当前理论界中的一部分人,“刻意”地区分出“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并以“主流经济学”自居,其背后的动机令人怀疑。

但两者的共性并不能取代两者的差异性,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在理论研究的观点、价值诉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分。“西方经济学,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学派,但总的来说,都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我们对西方经济学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也不能把它们神化而采取照抄照搬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分析比较的态度,吸收和借鉴其有用的合乎科学的东西,拒绝其错误的东西”。善于利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一般经济规律,包括科学内容的成分和经济研究方法的同时,突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特色性;要强调“以我为主”,合理借鉴;而不能一味地“拿来主义”或是做西方经济理论的“应声虫”。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3 结束语

在西方经济理论“东进”和不断强化下,又加之一些自身因素,导致了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呈现“悖论”局面。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及在高校教学中面临的新变化,都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化解这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悖论”境遇。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中文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2.

[2]纪宝成.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1):1-8.

[3]刘国光.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5,(9):23-29.

[4].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8.

第3篇:政治与经济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白话政治 高中政治 教学语言

作者简介:谭学武,男,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是总书记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十二字白话要求。他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深入民心。这“十二字”虽然是总要求,但又很具体。“照镜子”就是要认真查找党员干部在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的问题;“正衣冠”就是要努力解决党员干部作风不实的问题;“洗洗澡”就是要努力解决党员干部作风不正的问题;“治治病”就是要努力解决党员干部作风不廉的问题。讲能让人民听得懂的话,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鲜明的执政风格。由此,笔者联想到,这不是与新一轮课改“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不就是要把关注教师的讲向关注学生的听转变吗?不就是要改变课堂上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预设,而不依据学生的真实需要、知识结构和生活基础来讲吗?不就是要求教师讲课要使用学生喜欢听、听得懂的语言吗?

一、中央领导的“白话政治”引领高中政治教学语言

中央领导“白话政治”的场面还有很多,“白话政治”其核心就是讲能让人民听得懂的话,有效沟通,才能深受民众欢迎。一直以来,政治课堂中的教学语言普遍存在着搬教材官话、讲成人化语言、论专业化概念的重大缺陷。讲台上的教师“照本宣科,有口无心,怎么能出好课?不出好课又怎么能让学生认真上课?”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任德呈对教师课堂说教材官话提出质问。政治教材中的知识大多数是一些原理、政策或制度,本身就比较抽象和难懂,如果教师只是把书上的话搬进课堂,然后机械地读一读、念一念,最后让学生记一记、背一背,表面上是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取了最多的知识,是一堂高效课,实质上学生对这些知识根本就没有理解和认可接纳。这种简单的死记硬背方式既不能让学生清晰地描绘出政治现象,又不能科学地指出现象背后的实质,更不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用学生的知识分析,用学生的话解读,用学生的生活实例细化,如此这般,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自己懂和让别人懂完全是两回事。很多政治教师对教材知识懂了,但他站在成人的角度上,结合自己的社会阅历、知识基础、成人思维规律,用成人语言表达出来,学生自然听不懂。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高中生没有教师的“见多识广”,也没有教师的知识渊博,更没有教师“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对于教师的成人语言,学生怎么可能理解和接受?也许教师自以为说得天花乱坠、惟妙惟肖,可在学生心中却是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缺少有效的师生对话,三维教学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要解决上述教学弊端,就要按中央领导的“白话政治”那样去做,在新课改中,一定要加强教师的教学语言实践与研究,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把说教师的话换成说学生的话,让这些话成为不同学生想说的话、常说的话和能懂的话。教师把专业的概念和知识形象化,把深奥的政治原理、制度和理论浅显化,做到有声有色,顺口悦耳,使学生如临其境,如嗅其味,如触其境,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中政治课堂“白话政治”教学语言的价值考量

中央领导通过“白话政治”解决了党的领导干部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问题,有了良好的沟通,其政策与主张才容易在广大群众中产生共鸣,可以说,党在群众教育路线中通过“白话”语言的运用,才有效地使双方有了共同的语言基础,进而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拥护,工作中得到的支持自然就多,效果也就更好。在政治课堂中,有人说,不应改变政治学科语言的“专业本色’’,那么,“白话政治”教学语言的应用,是否有违政治学科的“本色”?其实,语言只是人类沟通交流的符号,不是越生涩越抽象越好,明确对象,立足基础,遵循规律,改变形式,讲述对象听得懂的话,传递对方喜欢听的语言,赢取对象语言形式上的认同,即为最有效的沟通,也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很多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单纯地运用政治专业术语或学术语言来解释政治理论,用词过雅、组织过严、概念过多,只抽象不具体,学生就出现越来越糊涂或一知半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目中无人。正如中央领导的“白话政治”一样,如果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少讲专业术语,把教材中的专业术语变成“白话”,让学生听起来就像老师与他们拉家常、讲故事一样,既自由民主,言简意赅,又生动形象有趣,最终化为自我认知,这实质上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也是我们教学的灵魂之所在。做到目中有人,课堂才会形神兼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其实,无论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还是政治新课程标准,二者都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发展。在政治教学课堂中运用“白话”语言不仅是受中央“白话政治”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它顺应了政治生活化的教学要求与教学规律,凸显了以生为本位的最高价值标准。

三、高中政治课堂“白话政治”教学语言的嬗变策略

以“讲能让人民听得懂的话”这个“白话政治”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借鉴“白话政治”中“与媒体、群众和青年学生不同对象说最合适的话”的策略和方式,在政治课堂中,教师应该多说“学生话”。笔者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探索,下面以高一《经济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例展开论述。

1.立足学生认知,承认学生差异,筛选教材疑难知识点。在课前,政治教师要结合自己对高中生平时的思考、观察和调研,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出发,参考《经济生活一教师教学用书》,依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找出教材这一框内容中学生可能看不懂、说不明的疑难知识点。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梳理疑难知识点如下:基本特征、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宏观调控、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也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经济立法、经济司法、行政手段。一一列举出这些学生难懂的词句后,就要有针对性地去分析研究,思考如何把这些词语转化成学生常用的词语,这样就能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轻松快乐地听懂、理解和掌握。如此,教师的教学负担得以减轻,教学效果倍增。

2.立足学生实践,关注学生生活,用通俗生活知识解说疑难知识点。在实际的政治教学中,我们要多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并与政治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并由这种知识认同感引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当教材疑难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统一后,学生从中习得知识,做到知情合一。本课中,笔者用学生的生活知识对教材疑难知识点进行解读。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可以这样描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所有市场经济类型中的“与众不同”,如同生活中,一听其声,一见其影,便知其人;非常相像的双胞胎,也会因为生活习惯和气质不同而能加以区别;哪怕其中一个如何乔装打扮,其亲人和朋友都能识别出来。这种深刻的感知就是基本特征,基本特征其实就是特征中的特征。“基本标志”,是表明事物基本特征的记号。大家都非常熟悉姚明,其只所以被称为“巨人”,身高是他的基本特征,226厘米是他身高的标志,事实上身高达到226厘米的中国人也不少,但进入美国NBA打篮球达身高226厘米的人却只有姚明,这才是其成为名人的基本标志。

又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这句话笔者这样解说:社会主义国家资源主要是国家的,国家可以充分管理、利用,就像同学们家的财产,如果家庭需要,因为没有分割,可以马上动用全部资源做大事,而那些分过家的家庭,想动用大家的资源,难度较大。对“宏观调控”用学生的家庭类比:如同同学们不喜欢妈妈唠叨,什么都管,这样的微观管理大家不喜欢,而同学们可能更喜欢爸爸,原因就是爸爸能做到抓大放小,只从整体上管理,“坚持原则而不注重细节”,这就是宏观调控。对“经济手段”用学生的生活经历阐释:就如同小时候妈妈叫你去商店买东西,额外奖给你一元钱买糖吃,让你获得买东西的经济动力,调节着你的经济行为。

再如对“财政政策”的白话解读为:如同你家本来不想买电器,国家突然给你家拨几千元补贴,你家可能就买了。“货币政策”就如同你家在以上情况下还不想买电器,国家就让银行下调利率,让你家存款没钱赚,钱放着也是放着,还是买电器享受得了,如果你家没存款,此时,贷款利率不高,银行的钱不用白不用,贷款买电器享受消费恰到好处。“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也是经济手段”包括“西部大开发”,国家给予去西部投资的好处,有钱赚谁会不去呢?“法律手段”就如同小时候在家不听话,要挨家长的打,那是“家法”,在学校不听话,就要受学校处罚,那是“校规”,进入社会,不遵守规则,被警察罚款、治安拘留、甚至还要劳动改造等,这就是国家在真正实施法律手段。“经济立法”就是指立法机关在经济方面制定、调整法律,其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从无到有,从必要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这都是经济立法的结果。“经济司法”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经济纠纷案件和经济犯罪案件进行审判和检察的活动,也就是说国家司法机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诸如金华毒火腿,还有被称为建国以来浙江省最大经济犯罪案的“丽水银泰特大非法集资案”.涉案金额高达55. 69亿元,此案被破获审判,都是经济司法的典型表现。“行政手段”就如同父母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什么事不让做就不能去做。政治教师把教材上的疑难知识点翻译成学生的生活知识,有了知识的交集和情感的融合,学生就会感兴趣,他们就会自主快乐地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3.立足学生知识基础,遵循思维规律,用已知学科知识讲清疑难知识点。高一新生对经济学知识了解甚少,如果我们单纯地用经济学知识去解释经济学知识,这对学生来说,很难让他们理解与掌握,何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各种复杂的经济现象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难以采取概括、归纳等方法找到经济规律。但学生也掌握了大量其它学科知识,如果我们把经济学知识用其它学科知识进行简化处理,学生就能又好又快地理解和掌握,从而使教学课堂事半功倍。如在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时,结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运用学生熟知的生物“遗传变异”知识,展示“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其一家的悲哀”材料,说明:杂交而生的后代,其基因优于上一代,“混血儿既漂亮又聪明”。课本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正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现代版吗?这样新奇的引入和诠释通俗易懂,让学生激情高昂,令其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再如在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一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时,笔者选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地理一区域经济联系》“资源跨区域调配”知识,特别选用“图1-21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规划示意”和“图1- 22我国西气东输线路布局示意”讲解,让学生用学习地理、地图的方式来学习政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讲述和描绘“浙江省山海协作示意图”,让学生在动口和动手的过程中了解浙江省内的宏观调控,增强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提升他们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4篇:政治与经济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考;政治主观题;考生;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政治主观题的命题中,涉及从主体角度设问非常常见,主体角度设问的主观题有其答题之套路,掌握这些套路对于复习的系统性、答题要点的全面性都很有帮助。比如2012年福建高考文综39题第二小题“请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理由。”解答本题,当然先要明确本题是说明“理由”,也即“原因类”题型,即为什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求回答这样做的原因和意义(或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更要注意政治主体是党和政府,党这样做的依据涉及党的性质和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等;政府这样做的依据涉及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等。同时要回答这样做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近几年高考政治学科从主体角度命题的特点,可以对主体角度的知识点作如下归类:

一、政府

1、《政治生活》主观题设问要求回答:政治主体:政府,这样做的依据、为什么做某事、怎样做某事,一般可从以下六点进行论述。

1)国家性质、政府性质

2)宗旨和基本原则

3)职能、作用

4)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

5)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6)树立政府权威

2、《经济生活》主观题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一般从以下知识点去论述: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3)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等。

二、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委等)

《政治生活》另一个重要的主体就是政党,在高考中,经常出现运用“政党”的知识分析说明一些政治现象。回答此类问题,一般要用以下知识点考虑: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3)执政理念、指导思想

4)领导地位

1)执政方式

三、企业(经济生活)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活动主体,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高考政治在《经济生活》部分经常考到企业的知识,而且牵涉的知识面广,知识之间关联度大。但是也有规律可遵循。

我们在回答企业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与企业有关的知识如下: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创立自主品牌,形成竞争优势。(创新、科技和管理)

3)诚信经营,实施名牌战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诚信、品牌)

4)面向市场,遵循价值规律,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产品质量)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方式)

7)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节能环保)

8)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

9)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效益)

10)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科技水平,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

四、公民

1.《政治生活》在公民这个知识点上,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1)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2)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原则:①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生活与哲学》在公民(个人)这个知识点上,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

2)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联系的关系;人与矛盾的关系;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等等。

2)劳动者: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国家要促进劳动者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5篇:政治与经济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对策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

1.课程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中职教育的长期发展,使得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逐渐成为教学重点,而德育教育则在中职教学中日益淡化,成为教学“冷门”。而德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应在课程教学中受到足够重视。由于我国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式多是沿袭传统模式,更加注重对课程知识的灌注,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枯燥单调的教学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机构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课程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使得课程开展无法充分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影响到了《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稳定开展。

2.课程教学脱离学习实际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应是以社会政治环境相联系的,通过结合社会政治环境与课程理论,使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保证教学目的的高效率实现。而在实际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无法做到教学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学开展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加之教学方式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有效开展,使得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情感辅导和心理教育。在实际《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延伸,也使得学生无法以现实为依照,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与掌握。

3.教学方式及可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在现阶段我国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单一讲述,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这直接导致了《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形式单一,使得课程教学无法有效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之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对多样式教学方式实施力度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程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学生在课程中无法针对社会问题展开思考,进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其次,在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程考查方式已经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考试模式下的高分高能力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考核体系的不完善使得《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仅停留在理论知识表层,无法从本质上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在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

1.课前讨论

参与式教学法首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公平的学习氛围,提供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友好的课堂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较为有效地刺激学生发挥主体意识,传统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师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现代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讨论主要是为了从课堂开始前就为学生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在课堂的前十分钟教师让一组学生设置讨论话题,话题可以是教材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然后其余小组的学生根据提出的话题进行讨论,十分钟的后五分钟让每位小组派出一个代表进行本组讨论结果的阐述,教师最后再统一点评。笔者在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这种方法因为完全是由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学生的全程参与,因此对在讲授正课之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2.实践教学

新课标课程改革思想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机的融合,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博物馆、科技展览馆等社科性质较为浓厚的地方参观,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编写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心得来了解学生对社会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安排下一阶段的学习重点。社会实践也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都全程参与,并且都是自主完成,通过与社会的直接接触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前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情况,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3.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课堂上较为有效的类似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给学生介绍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结合巧妙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思考。案例教学法的要点是要能够引起学生的生活共鸣,也就是说案例的选择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

活,并且案例出现的问题都是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经济政治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讲究实效性,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及时地调整《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经济政治与社会》对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积极作用。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我们要注重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影.关于《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

[2]张丽琼.几种教学方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2011.

[3]杨义兰.《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参与式教学法尝试[J].科协论坛,2007.

作者简介:王绪军(1967―),男,汉族,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第6篇:政治与经济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课程特征;大学生国际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如何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改革工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摆在每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下简称“当代”)课程为例,谈谈如何以培育大学生国际观为核心,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

一、大学生国际观培育与“当代”课的任务特征

所谓“国际观”,一般是指在某个阶段某个国家的主流人群对外部世界的共同认识,即对国际社会的认知水平、总体评价和总体看法。本文所说的大学生国际观,是指在和平发展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的,当代大学生对国际知识、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总体认知状态。

培养中国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国际观”是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日益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贸易大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不断加强,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公民”,因此树立与当今日世界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大趋势相适应的国际观已成为现实需要。

因此,在21世纪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中国外交实践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当代”课程要特别关注大学生国际观的培养问题,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形势、更新观念,切实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观。

“当代”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独具特色的一门课程,根据教育部2005年的高校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该课程不仅对文科大学生开设,而且将其扩展为面向理工科学生的公共基础选修课程。它主要讲述二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与格局演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战略思想和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因此,“当代”课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它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完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国际观。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国际观教育的主阵地,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当代”课和其他几门政治理论课相比,有其自身特点:

(一)理论性强。“当代”课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基本观点、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教育。它不仅仅是一般的国际知识的介绍,也不是一般的形势报告,而是要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去分析、研究国际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理论概括,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

(二)综合性强。“当代”课函盖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三大学科的基本内容,囊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涉及中国以及美国、日本、欧洲、俄罗斯等世界主要力量的对外政策及相互关系。

(三)政策性强。“当代”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我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正确把握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我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

(四)现实性强。“当代”课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讲起,直到当前活生生的国际现实。当前的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等都要在课堂上反映出来。

二、大学生国际观培育与“当代”课的教学创新

对大学生进行国际知识、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总体认知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国际观,在准确把握“当代”课程的任务、特征的基础上,要深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正确地把握“当代”课特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处理好四个结合:

1.理论与政策相结合。“当代”课是一门政治理论课。但我们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用它来正确判断和分析形势,要学会这些理论原理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我国当前的外交政策。如在讲述经济全球化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对全球化的来龙去脉,它的利弊得失的了解,来认识我国提出的“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的战略思想。

2.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当代”课有很多篇幅要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历史。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讲历史上,更重要的是讲现实。只有做到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才能使“当代”课贴近学生、贴近现实,从而受到学生的欢迎,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3.政治与经济相结合。“当代”课囊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但经济和政治是两个最基本的领域。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研究工作中所贯彻的主要方法之一。[1](P.3)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所以,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有赖于对世界经济运动的认识。因此,不能单从外交现象或政策本身分析国际问题,而应致力于挖掘国际事件的经济根源。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要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面对新形势,作为思想教育主阵地之一的“当代”课,应把转变学生的思想,即解决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遇到的重大的实际问题作为重点,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形势,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以便将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任何单一的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实施“立体化”教学方法,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势。

具体来说,以培育大学生国际观为核心,“当代”课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

1.实施专题教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根据多年的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感到,在课堂上组织专题教学,是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方针的有效措施。它有助于处理好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理论性与针对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专题教育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实性、时代感、针对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育的实效。

值得注意的是,专题教育不是脱离教学大纲和教材,而是对它的深入、丰富与完善。确定专题大纲和专题内容,既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随意取舍。应遵循的原则是,既要与统编教材在基本体例和基本观点上保持一致,又能紧密结合党的创新理论、社会发展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2]专题本身也可以有大有小,灵活多样,自成体系,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深受学生欢迎。

2.开展读书活动。开展此项活动,其关键是教师能挑选出反映本学科主要内容、有代表性的一些著作。在“当代”课中,我们要求学生除了阅读、邓小平、、的经典著作和讲话以及党的重要文献外,还要求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战略等方面的专著,既学习理论文献,又掌握人文知识。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读书报告,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3.搞好主题讨论。我们在对大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时,必须面对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有些问题,教师可以直接讲授,有些问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如“经济全球化:如何达到共赢与共存?”、“世界格局演变与中国外交战略转折”等。实践证明,通过开展主题讨论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激发同学们积极关注国际时势,引导、帮助大学生回答理论上的困惑,解决思想上的疑虑,形成教学一体、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4.使用现代技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3](P.65)现在,由于教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多媒体教学技术已在课堂上普遍使用,教学手段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为此,我们积极地开发了“当代”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该课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把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景治,林.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7篇:政治与经济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记忆共性;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理解;熟读;联想;仿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81-01

政治科是中高考的必考科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认为政治考试只要坚持考前一段时间突击背诵记忆一下就足够了,想在政治科的高分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政治教学的现状非常不尽人意,无法实现预期效果与既定目标。教师普遍认为政治易教难考;学生普遍认为政治易学难考。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参考其他学科的经验,我认为,我们可以运用记忆共性(理解、熟读、联想、仿写等)来增强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的信心,提升思想政治的教学效率,实现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

一、记忆共性之一――理解。

思想政治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思想政治的基本常识与观点,帮助他们提升各自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等,同时,要求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观点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学生就要记忆、掌握并利用相关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记忆是智慧之母,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把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要了解前人的经验,要记住对前人的经验。也就是要理解教材涉猎的基本概念、观点、原理等,要全面懂得客观事物的意义,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努力占有知识,运用知识。应该说,理解是掌握、记忆、运用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教学《如何创建优秀班集体》,就要让学生理解班集体的概念、形成、优势等,这样才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创建,从而记忆和掌握知识。

二、记忆共性之二――熟读。

熟读是文科类科目学习的基本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熟读能扫除思维方面的障碍,促进大脑思维细胞的活跃和记忆细胞的兴奋;熟读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所读内容的印象,掌握其内容结构。当然,读的形式多样,可有朗读和默读、诵读等。

朗读可以是个别读或集体读。从学生个别朗读时的状况我们能够检验他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要分层次地要求学生个别读,以便掌握学情。集体读则能够活跃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促进记忆,让他们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当然,朗读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基本要领和原理等。默读则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边读边体会含义,帮助学生领悟内容,加深理解,促进记忆,培养记忆能力。诵读是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检验对课文内容结构掌握的程度如何,也是熟读的最高阶段。通过检查学生的背诵,促进和提高学生记忆能力,让他们体味成功,感悟收获,增强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

三、记忆共性之三――联想。

詹姆斯说“一件在脑子里的事实,与其他多种事物发生联想,就容易记忆,所联想的其他事物,犹如一个个的钓钩,能把记忆着的事实钩钓上来”。这就是说人的记忆能力主要来自联想。思想政治涉及很多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和知识点,就必须掌握和记住它们。而这些知识点和概念大都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即便掌握其中一点,也要通过联想把前面和后面的知识点一个个钩钓起来,从而拓宽知识面,加深记忆并掌握这些知识。

比如,教学“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然后联想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而决定了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的归属,人们平均分配生活生产资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而且形成了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但是,人们生活困苦,处于野蛮状态。奴隶社会尽管存在剥削和压迫,其生产关系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这样以来, “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就在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原理学生自然掌握。然后,联想因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不同的社会,我们再引导学生联想到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不同的,把前后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特点相对应,自然理解“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应的”这一原理。再进一步联想就能掌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因此,联想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点和概念,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记忆共性之四――仿写。

作文教学常有仿写的要求,帮助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仿写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消化知识的过程,同时,能够促进记忆。思想政治教材的练习常有辨析、分析说明、论述等题型,这其实也是一个仿写的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论述题与分析说明题的答题技巧,我们可以精选一些类似的题型训练学生,要求他们仿照这些题型进行必要的仿答、仿写,从而,养成答题规范化、具有逻辑性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记忆与理解,提高其答题的技巧与得分率。比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报社记者要求一企业经理简要谈谈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经理:发展经济必定引发环境污染。记者: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如何处理?经理:发展自然产生污染,污染必然需要治理,治理又会发展经济。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经理的观点。

其实,解决这一题的关键就是解决“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知道经济发展必须在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环境是经济的基础,也是制约经济的因素。如果片面发展经济,忽视环境的承受能力,势必造成环境污染,而环境污染又会影响将来的经济发展。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保障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经济必须发展,环境更需保护。但是,要保证二者的协调发展,要让它们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统一。

总之,我们要善于运用记忆的共性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成绩。

参考文献:

第8篇:政治与经济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政元素;政治经济学;教学实践

前言: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因而对教学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经济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而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应当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对学生发挥良好的引导性作用,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全面综合发展。

一、思政元素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融入的重要性

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当中,国家主要领导人曾经提出,各种课程都应当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基于这一思想观念的重要精神,应当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对于大学生政治素养和国家意志高度统一具有重要的裴洋洋作用。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的主要渠道。也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应当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政治经济学等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当中[1]。这样,学生在学习政治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接收到良好的专业思政教育,从而发挥出更好的人格教育及价值引领作用,使学生政治素质得到提升,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实现良好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中思政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国,推进思政教学改革,应当充分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个规律等。要明确课程是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再到价值引领的一种相互映射,同时也要明确课堂融入式教学设计中知行合一的相互映射,这样才能确保课程思政的真正实现。教师在政治经济学专业课程讲授当中,应当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从而达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效果[2]。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对于课程定位应当加以明确,对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以教学评价、课程考核、课堂教学、课程教学目标等为基础,进行精细化管理,使课程思政建设标准良好形成。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强化第一课堂教学、拓展第二课堂教学,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在知识和行动方面实现有机融合,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更好的锻炼与发展,对各种实际应用能力充分掌握。

三、思政元素在政治经济学课堂融入的教学实践

(一)思政元素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的融入

在政治经济学第一课堂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大纲修订当中,使其与课程培养目标充分融合,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学时分配也应体现出对思政元素的融入,在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方面,也要体现出思政理论的促进作用。对思政元素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入点加以确定,基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特点,在课程内容當中加入价值观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主义内容上,可将行为素质教育融入到劳动价值理论及剩余价值理论讲解中。或是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思政点融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演化的讲解中。在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上,也应体现出课程思政,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如何培养人才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深度对接。利用思政元素促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丰富,利用分组讨论、翻转课堂、探索辩论、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创新,强化师生互动,对学生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行强化,使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有机的融入思政元素[3]。对互联网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实现各种信息资源高效整合,通过互联网展现传播思想价值引领。利用各种教学平台或社交软件,向学生推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提前预习。在课程考核方面,要在过程性考核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采取融入了思政元素的课程论文考核方式,衡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取向,并采取针对性的引导。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讨论考核,根据学生实际表现评定成绩。在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中均融入思政元素,保证考核体系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二)思政元素在第二课堂教学中的融入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当中,第一课堂的作用是主渠道作用,而第二课堂则发挥着延伸补充第一课堂的作用,在教书育人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主要是从教师课堂向实践课堂的转移和发展,让学生能够在第二课堂中,有效的实践应用第一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得到能力发展,加深对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在政治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能够更好的实现知行合一,为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明了道路。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辅导答疑,内容上不但包括专业知识理论,同时也涉及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师可通过微信、QQ及其它学习软件平台,借助互联网实现实时沟通,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和答疑解惑,巧妙的融合互联网与思想价值引领。还可利用学生助学的方式,在第二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选取学生骨干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建立专门的思政理论学习小组,对助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进而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良好局面。另外,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建立读书协会等组织,让学生在课后增加阅读量,选取《邓小平传》《资本论》等优秀的专业书籍,使学生经济学素养得到提高,同时社会主义价值观得到更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还可定期组织读书沙龙活动、政治经济学相关专题讲座活动、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思政理论融合知识竞赛活动等,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强化学生的培养效果。

第9篇:政治与经济知识点范文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知识点

1、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期

2、比较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的异同点?储蓄存款作为投资方式有什么优缺点?

异同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优点随时存取,流动性强,灵活方便利率较高,收益高

缺点利率低,收益低存期限定,流动性差

相同点(为投资方式的优缺点)储蓄存款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比较安全,风险较低。存在因通货膨胀而贬值及定期存款因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3、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1)存款储蓄:便捷的投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方式(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收益高于同期储蓄存款但低于股票,风险高于定期储蓄存款低于股票。(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4、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主要业务?

(1)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商业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基础。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③结算业务。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1.高中政治有关投资理财的选择的必背知识点总结

2.高一政治必修一投资的选择知识点

3.高一必修1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4.政治必修1投资理财的选择必背知识点

5.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