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儿护理知识范文

小儿护理知识精选(九篇)

小儿护理知识

第1篇:小儿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儿哮喘;健康教育;护理;复发率

小儿哮喘是儿科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目前在临床中尚未找到根治的治疗方法,由此对哮喘患儿的治疗以缓解患儿病症、提升患儿生活质量、培养患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要目的。本研究对小儿哮喘护理应用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小儿哮喘患者共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53例,男女比例26:27,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38±2.46)岁;对照组53例,男女比例28:25,年龄4-12岁,平均年龄(6.87±2.51)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监测患儿体征,必要时采取药物辅助治疗。研究组予健康教育护理:患儿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对其监护人进行哮喘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包括哮喘诱发的病因、疾病的预防措施、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基本哮喘急救知识等,使其帮助患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患儿出院后的继续康复创造有利的生活环境。对患儿的教育则考虑到其年纪较小,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因此知识教育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例如借助动画、儿歌、卡片、游戏等方式进行知识教育,并注意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害怕、紧张情绪,让患儿在轻松的心情下接受相关知识教育。

1.3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监护人对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医护人员设计哮喘相关知识测试题,由患儿监护人进行回答,正确率80%为非常了解;对患儿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哮喘复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1]。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包统计分析,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x±s)完成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完成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儿监护人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对比

研究组患儿的监护人中,对健康知识非常了解的共46例(86.7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0例(18.86%),比较差异明显(P

表1两组患儿监护人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对比[n(%)]

2.2两组患儿随访末期的哮喘复况

研究组的疾病未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2两组患儿随访末期的哮喘复况[n(%)]

3.讨论

小儿哮喘是儿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发具反复性,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与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发展成为成人哮喘,影响肺功能[2]。由于目前哮喘尚没有有效的根治措施,临床以尽量减轻患儿病症、提升患儿生活质量为主要治疗目的,因此护理在哮喘治疗中的重要性也日趋提升。本研究选取106例小儿哮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研究组的患儿予健康教育护理,该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患儿及其监护人对哮喘知识及其他相关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尤其对患儿监护人进行细致的知识教育,指导监护人创建有利于哮喘控制的生活环境,提升哮喘的治疗效果;同时,医护人员还对其进行哮喘急救知识的教育,使患儿在哮喘复发时能够的及时救助[3]。

观察本研究中两组患儿监护人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对比,可得研究组患儿的监护人对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更深,说明健康教育护理能够进一步提升患儿监护人对疾病的认知,增强其对健康知识的重视,从而在知识测试中取得较高的正确率。观察本研究中两组患儿期的哮喘复况,可得研究组共47例患儿未出现复况,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例。上述结果的原因为健康教育护理可以增加患儿监护人关于哮喘及其相关健康知识的积累,并提升其对疾病防治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减少或避免孩子与哮喘诱发因素的接触,同时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进行身体锻炼(例如游泳)、定期进行肺功能指标检查,增加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摄入,并保持饮食清淡,从而为患儿创造有利的哮喘防控生活环境,有效降低哮喘的复发率。另外,儿童发生哮喘后,监护人通常表现为过度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等,难以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健康知识的学习,因此除对监护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还应重视其心理的疏导,增加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增强知识的接受率,提高健康教育护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儿哮喘护理应用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哮喘复发率,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小丽.健康教育应用于小儿哮喘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3):632-633.

第2篇:小儿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 护理知识; 调查;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7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34-01

1998年在全省创建爱婴医院,传统的新生儿室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母婴同室模式。在新的模式下,新生儿从出生后就24小时和母亲在一起。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和喂养中。这就要求孕产妇和家属要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相关护理方法。为探讨孕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我科对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待产的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至2006年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待产的孕产妇420例,年龄22-36岁,平均28.5岁,初产妇398例,经产妇22例。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表对420例孕产妇和家属进行调查,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审定。

1.2.2 调查内容 对新生儿生理特点的认知情况调查:包括新生儿的呼吸特点、心跳次数、排便排尿情况、睡眠情况等4个方面;新生儿日常护理方面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包括沐浴、眼耳口鼻的护理、脐部护理、皮肤护理、臀部护理、啼哭观察、大小便的观察等7项;孕产妇及家属对相关知识需求:包括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日常护理、喂养等3个方面。共发放4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见表1-3。

3 讨论

3.1 调查总结 从表1,孕产妇对新生儿生理特点认知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孕产妇对新生儿的呼吸特点和心跳次数等相关知识掌握分别为37.14%和30.24%还不足50%;由表2,孕产妇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可知大部分人对新生儿的眼口鼻耳的护理、脐部护理和皮肤护理知识缺乏;由表3,孕产妇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调查可知有90%以上的人对相关知识需求较高。

3.2 对策 开展一个孕产妇学习班,让孕产妇和家属共同来学习,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到新生儿的喂养等三方面进行讲授。以多媒体、宣传册及模拟演练的形式授课。

3.2.1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①呼吸:新生儿新陈的代谢高,需氧量多,呼吸次数为20-40次/分。②心率:新生儿耗氧量高,每次心排出量虽比成人多2-3倍,心率仍较快,每分钟约为120-140次,且受进食、运动、哭闹、发热等因素而波动。③新生儿的胃处于水平位,易溢乳,故食后应抱起轻拍后背,换尿布时应注意,勿将婴儿下肢和臀部抬得过高。④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由于早期摄入量少,排除水分较多而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平均比出生时下降6-9%,一般不超过10%,4天后开始回升,一周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⑤睡眠:新生儿每日睡眠在20小时以上。⑥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全,体温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⑦生理性黄疸:一般足月儿有30-60%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逐渐发黄,持续4-10天(早产儿可达3W)消退[1]。如出现早,持久不退或逐渐加深,应建议去看医生。⑧乳腺肿大及假月经:出生数天,新生儿可有乳腺肿大,或乳汁分泌,2-3周自然消失,切忌用手挤压,以免感染。女婴出生1周内,可见阴道流出白带及少数血性分泌物,持续1-2天自止。以上情况皆由母体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中断所致,一般无需处理,也不必紧张。

3.2.2 新生儿的日常护理 ①洗浴:夏天每天至少洗1-2次,一般在晚上10点喂奶前洗,每次排便后可根据情况洗臀,洗浴前室温应在26-28度之间,水温40-45度,以手腕试温较暖即可。采用无刺激性的婴儿专用浴液。洗浴方法:将婴儿身体用肘部托住,手托住婴儿的头颈部,用拇指、食指捏住婴儿两耳,防止水进入耳内。先用小毛巾洗净面部,然后冲湿头发,洗头、颈、上肢、躯干、下肢、最后洗腹股沟、臀部、生殖器。注意洗腹部时不要沾湿脐部。②眼部护理:晨间沐浴前可以用生理盐水棉球由内至外清洁新生儿双眼。如眼部发红、肿胀、分泌物多可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及金霉素眼药膏涂抹双眼,每4小时一次,两药交替使用。③脐部护理:一般新生儿3-7天脐带脱落,如不干燥可上消炎粉。如脐部红肿、分泌物多、有臭味,提示感染[2],应马上就医。④皮肤护理:防止新生儿指甲过长抓伤皮肤,应及时修剪。新生儿哭闹时双脚剧烈运动,易于床被摩擦而破损,可以用纱布包裹保护局部,如有破损可涂1%龙胆紫。新生儿耳后积污可引起溃烂,洗澡时应洗干净。口角处的奶渍及溢奶及时擦净,以免发生口角炎。婴儿衣物应漂洗干净,防止肥皂刺激皮肤。⑤臀部护理:婴儿易发生红臀、溃疡或皮疹,应及时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涂粉保护。如出现红臀,要暴露臀部,用25瓦的灯泡距离30厘米左右烘烤,每次10-20分钟,每日2-3次,治疗时注意保暖,防烫伤[3]。⑥啼哭的观察:正常婴儿排泄、饥饿、过暖、过冷、受刺激等皆能引起啼哭,如面色正常,哭声响亮,哭久后逐渐变弱,哺乳后立即停止哭声,这是饥饿性啼哭。如出现烦躁而颤抖的尖声哭叫,并有难产或分娩损伤史者,常提示颅脑损伤。如哭声低弱,状伴有面色青灰、呼吸急促、精神萎顿应警惕有心肺功能异常或衰竭的可能。⑦大小便的观察:新生儿出生10-12小时内即可排出墨绿色胎粪,3-4天后大便逐渐变成黄色糊状,每日3-5次。如大便呈黄绿或绿色,稀薄状,次数多,且粪水分开,则消化不良;如腹胀,便成泡沫状提示糖摄入过多;如大便色绿,量少,次数多提示进食不足;如大便次数多,溏薄或水样带粘液,脓性,腥臭,提示肠道感染应去看医生。

3.2.3 喂养指导 提倡母乳喂养,早开奶,早吸吮,按需喂养。

4 小结 通过孕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可知,人们对新生儿的相关知识缺乏,并对相关知识有很强的需求。针对调查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满足孕产妇及家属的需求,使其身心愉悦,愿意协同完成护理工作,用心记住护士的指导或演示,掌握知识率高,护患关系和谐,满意度随之也提高。使产妇和新生儿达到了最佳安全性照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母婴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彩侠.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进展[J].安徽卫生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第3篇:小儿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生 儿科 护理 能力

[作者简介]秦爱华(1980- ),女,河南睢县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科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河南 商丘 476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28-0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是每一位职业教育者需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由于小儿的年龄较小,表达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且儿科疾病病情发展变化快等原因,使患儿及家属对儿科护士的思想道德素质、护理技术、沟通交流、病情评估等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儿科护士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独立实践者,不仅要对小儿和家庭提供直接的护理,还需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和促进康复、促进合作与协调、维护小儿和家庭的权益,因此,要求儿科护士的素质具有特殊性和多元性。要提高儿科护士的整体综合素质就要从教育阶段开始抓起,不断完善儿科护理的教育体系,将儿科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需要具备的素质条件在护士教育阶段充分地体现出来。不管是护士教育的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还是教育阶段的实践实习、见习,都要紧紧围绕以后的专业工作需求展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对高职护生儿科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不断满足临床对儿科护士的需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儿科护士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儿科护理事业,对患儿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和耐心,尊重和爱护小儿,对患儿应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并具有忠于职守,救死扶伤,廉洁奉公的精神。对待小儿要不偏爱、溺爱,不嫌弃、漠视,更不能拿小儿的缺陷取乐,伤害他们的自尊,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小儿,具有为小儿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除对小儿进行疾病护理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养工作,应做到对患儿高度负责,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技术精益求精;做到视患儿如亲人,满腔热情地主动关心和体贴患儿,为患儿提供最舒适的休养环境,为小儿的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始终贯穿对护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时地对儿科护士进行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只有护生真正地热爱儿科护理工作,深深地体会到患儿的身心痛苦,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儿科护理。在校期间可安排适当学时的见习时间,让学生去医院的儿科病房或门诊见习,让护生体会和了解患儿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要求。在理论课堂上应用情景教学,多设置一些情景案例,让护生采取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患儿、家长、儿科护士,从而培养护生对患儿的同情、热爱,对儿科护理工作高度的责任心,逐步培养护生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高职护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学科的理论和技能,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便将教育、教养、指导、沟通等方面融入护理工作,寓教育于护理实践之中。患儿在住院期间,儿科护士不但要满足对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需求,还担负着对患儿教育的角色,使患儿在疾病治疗期间身心的发育不受负性的影响。因此,儿科护士还应具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儿童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患儿住院期间的需求,特别是对学龄前期、学龄期的患儿,其疾病期间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护生在校期间,教师应引导护生多读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一些幼儿喜爱的读物,如故事书、漫画、绘画等。在与患儿的沟通和交流中,可利用故事或绘画等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既分散了患儿的注意力,减轻其对疾病治疗的恐惧,又丰富了小儿的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需要。

三、精湛护理技能的培养

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应具有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技术精湛,动作轻柔、敏捷,并对儿科疾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急患儿的治疗、抢救和护理工作。

1.基本理论、操作技能的培养。儿科护理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内容琐碎,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例如不同年龄小儿身高和体重的计算、小儿的液体疗法等,给护生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的难度,易出现厌倦心理。教师可依照各个章节的知识特点,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儿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中可选用病案分析法教学法,选用典型的病案引导、启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让护生独自列出疾病的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护理措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应急的能力、病情观察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护理,。

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培养出符合临床儿科护理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儿科护理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可在周末或其他时间开放实验室,确保护生有足够反复练习的时间,不断强化技能操作,确保实训课的效果。另一方面,所开设的儿科护理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应贴近临床儿科护理的实际应用,避免实训内容、实训用物的陈旧,与临床应用出现脱节,造成护生在临床见习、实习时的“二次”学习现象。同时应多开展护生临床见习,了解临床儿科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开拓护生的视野,并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应加强实习期间的带教管理,从实习医院的选择、带教教师的遴选、实习科室的轮转等方面应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联系,不断地接受和反馈护生的实习信息,确保实习阶段的实践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护生的针对性培养,可使护生具有扎实的儿科理论知识和娴熟、精湛的护理技能。

2.临床常见儿科疾病的整体护理技能培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还包括儿童身体、心理、社会平衡发展的维护和促进等方面,对小儿实施全身心的整体护理。对于患病小儿,特别是住院患儿,他们身体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处于陌生的医疗环境,并接受一些检查、治疗等操作,患儿除了忍受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外,容易产生对医护人员、治疗、护理的恐惧,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恢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患儿的影响,帮助患儿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协助患儿在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以顺利接受治疗。护士应与患儿多接触,关心和爱护他们,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探视等手段,使小儿的生理、心理活动状态与周围社会相适应。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逐步深入护生对整体护理的认识,在应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时,应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儿疾病的影响。可选用情景或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护生体会到儿科疾病整体护理的观念,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意识,促进患儿的身心发展,促进患儿的健康的恢复。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稳定的情绪反应,具有宽容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言行举止,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支持、配合与理解。以良好的心态、整洁的仪表与规范的行为教育和影响小儿,使小儿受到良好形象的熏陶,促进小儿的身心健康。与同事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合作完成各种护理工作。在日常护理中,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儿科护理的科学研究,逐渐丰富和完善自我。

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护生有效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不断涉及对护生的素质教育,使其认识到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承担繁重的护理工作。随着儿科急诊、急救和监护技能的提高,儿科病房的新生儿和早产儿日渐增多,加大了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工作和生活,但过大的压力会有损身心健康,应选用一些适当的方式缓冲压力,可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旅游等使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针对性地培养护生学会休息和放松的方法,使身心得到很好的调整,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心理,乐观、豁达的情绪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去。

五、良好沟通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还应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的技巧和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因为大多数患儿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病痛和自身的健康问题,且幼儿的病情经常是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稍有疏忽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小儿不正确喂奶后,即可造成呛咳、窒息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因此,要求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观察到患儿细微的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时刻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好相应的健康宣教,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变化,争取较早的治疗时间。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应融入小儿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引导护生端正服务态度,对患儿充满同情、关爱,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可设置情景案例,设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的小儿,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探索和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例如,设置一个学龄期的儿童为了逃避住院和疾病治疗给其身心带来的痛苦,往往在护士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时,不愿真实表达疾病的实际情况的病例,让三名护生分别扮演儿科护士、患儿、家长,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编排情景剧。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完后,在教室演情景剧。这样既能增加护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儿科护理的临床应用,锻炼了护生的沟通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护生认识到了沟通技能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儿科学、儿科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患儿及家属儿科护士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儿科护士扮演的角色及专业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护生在校期间,就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科护士应具有的崇高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沟通技能等,这样才能为合格儿科护士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缩短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的差距,满足临床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春力.做好儿科护生教学,培养护生职业能力[J].内蒙古中医药,2011(13).

第4篇:小儿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 儿科 整体护理 护士素质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对护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整体护理在临床中应用,对护士素质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体、心理、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1]。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本,以满足患者的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非常紧张、焦虑,甚至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科患者的整体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要面对患儿家长,他们的心理状态对儿童患者有着直接影响。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就儿科护士素质的需求笔者浅谈几点心得。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1.1 护理理念的转变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在临床的不断应用与推进,护理工作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既是生物人,也是社会人,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重视疾病的变化,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变化,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另外,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人文因素越来越多,这样对护理人员要求也不断提高。因而,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就得随之发生变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护理理念,尤其在儿科护理中更具有重要意义。儿科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在多年临床实践工作中感受,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热爱护理事业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还要富有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以及患儿家长的紧张、焦虑的心理等因素,因而,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因此,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1.2 增强服务意识 在儿科护理除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人本服务。积极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从人文角度来看,儿科病房则根据生理与心理特点在设置应以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壁上挂置儿童喜爱的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床上的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惧心理,此外,还要设置患儿随时便捷与护士的联系设备。其次,护士还要扮演着如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角色。善用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上要热情、和蔼,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如对婴幼儿多抚摸、搂抱,善于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护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再次,增加丰富人性化服务项目,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温馨的祝福或是自作的小礼物,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

2 不断提高业务综合素质

2.1 专业素质提高 良好业务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备能否准确判断患儿的体征及潜在的迹象,及时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的临床实践经验。可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补充理论知识:如护士参加社会举办专业继续教育学习,增加新理论、新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通过护理查房、业务研讨等动态学习,拓展思维,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与临床实际经验;另外可通过进修学习,课题的研究及学术交流,掌握新动态、新观念、新发展、新成就。专业素质的提高是离不开实际工作的,实践是获得各种知识的来源,也是验证理论知识唯一的标准。每天护理工作中,首先护士长、责任护士到病房查看了解患儿病情、睡眠、饮食及用药等反应,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医生查房时,责任护士及时反馈患儿病情,做好对病因诊断、治疗护理分析意见,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培养护士对患儿分析评判思维的能力。同时责任护士经常与医生沟通共同讨论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案。另外,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与护理、饮食卫生、预防保健、药物的使用知识、家庭自我保健、复诊时间等,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儿童特有的生理现象,理解各项检查、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2.2 心理素质提高 护理工作除业务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对患儿及患儿家长焦虑、不安心、恐惧心理不仅要具有耐心,承受心态,更主要的是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有效沟通技巧和方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及对医护工作中存在的疑虑。多年来工作养成在病房巡视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每一患儿及家属的变化,仔细分析他们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每遇患儿家属焦虑恐惧之时,都会诚恳和蔼与家属说:我们将会尽最大努力,尽情患儿的痛苦,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展示护士聪明和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情感的感染力等良好的护士形象。这样患儿及患儿家属就非常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心情显得格外轻松,信任和满意浮在面容,护患处在和谐欢笑之中。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促进了儿科护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 提高人文修养、善于沟通

沟通是整体护理实施过程中一重要环节。因而,护士语言沟通技巧在实际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儿科护士的护理工作不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影响。在沟通交流中首先要尊重患儿与患儿家属,面带微笑,口有尊称,言语亲切和蔼流畅文雅得体,口齿清晰,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与患儿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同时更应注意“非语言”行为的沟通,如护士的礼仪与服饰,走路的仪表等方面的信息,面部表情、姿态、手势、动作、抚摸等,都将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影响,提高护患非语言交流效应。是与小儿进行无声的交流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护士清洁整齐的着装、和蔼可亲的笑容,亲切诚恳的态度,都可使小儿产生安全、信任感。同时,护士在健康教育活动中正确应用倾听、触摸、空间效应,引导交流的技巧,以提高工作效果,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信任的护患家长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应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做到既有情感又有礼数的艺术和护理娴熟技能。

第5篇:小儿护理知识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6例小儿肺炎患儿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9岁、平均(3.2±1.0)岁,病程2~10d、平均(3.6±0.9)d;对照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2~10岁、平均(3.3±1.0)岁,病程2~11d、平均(3.7±0.8)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环境护理、饮食指导、口头宣教、生活帮助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互动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如下:(1)建立健康教育小组。由护士长、4名护士、1名主治医师组建健康教育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对全体组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疾病常识和护理知识。(2)组建微信交流群。组建患儿家长微信交流群,医护人员在群内定时健康知识,并随时与患儿家长沟通交流,同时鼓励患儿家长之间联系和交流;创建小儿肺炎健康知识公众号,建议家长关注该公众号,尽量采取实名注册。(3)开展互动健康教育。①护理人员制定疾病知识宣教计划,分阶段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上推送健康知识,所涉及的护理内容主要为护理、排痰护理、并发症预防等;②设置固定的在线咨询时间,每周至少在线答疑2~3次,每次1~2h,护理人员可在此时间段内为患儿家长答疑解惑,并了解家长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度,还可邀请家长在微信群中分享护理经验。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采取我院自制调查表评价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分值≥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分值<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2.5±0.9)、(3.5±1.1)、(4.0±1.0)d,对照组分别为(3.9±1.2)、(5.8±1.2)、(6.2±1.2)d。观察组各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62、11.645、8.091,均P<0.05)。

2.2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18例、基本满意14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6.97%;对照组:非常满意14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度为72.7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3,P<0.05)。

3讨论

小儿肺炎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一类肺部炎症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内婴幼儿,其典型症状为咳嗽、气促、发热、呼吸困难等,在确诊后应立即治疗,并有必要辅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互动健康教育护理是以人本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化护理模式,非常重视患儿及家长对护理的需求,具有规范性、系统性的特点,能使患儿家长积极参与到临床护理中来,对改善患儿病情具有积极作用,其护理效果已经得到了许多临床研究的证实[1]。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这与李茜[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见,互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应用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科学、可行,适宜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小林.小儿肺炎护理中互动健康教育的应用意义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2):1741-1742.

第6篇:小儿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护理方法;健康教育

小儿高热惊厥是指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感染,导致患儿发热38℃以上时出现的惊厥。临床上小儿高热惊厥多发生在呼吸道感染或者是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初期,当患者的体温突然升高的时候会发生惊厥,这是儿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如果患儿长时间地反复发作惊厥,会造成患者比较明显的脑损伤,同时也会有一定的后遗症。所以,临床上做好对小儿惊厥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所收治的小儿惊厥患者30例,通过对患者的治疗和精心护理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所收治小儿惊厥患者总共30例,均符合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首次发病年龄6个月-3个月。6个月至3岁之间的小儿在高热的时候比较容易发生惊厥,一般惊厥多会在患者体温上升的时候发生短暂的全身性惊厥发作,同时会伴有意识丧失的情况。

1.2方法对30例小儿惊厥患者采取降温、止惊的方式进行精心的护理,同时对于患儿家属给予护理知识、疾病知识的详细讲解与宣教。

2结果

30例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疾病预防的健康教育,患儿及其家长掌握了一定的小儿惊厥高热的治疗原则,了解了相关的家庭护理知识,对疾病的预防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对患者的护理措施

3.1在临床上一旦患儿发生了小儿惊厥,应当争分夺秒地对患者出现的惊厥进行快速的控制。患者家属或者患者身边其他人员应当就地对患儿进行抢救,使得患者可以再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抢救,最大限度地避免患儿所出现的脑部损伤。首先让患儿应当处于平卧位,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选合谷、人中等穴位对患者进行比较强烈的刺激,另外要遵照医嘱对患者服用相应的药物,缓慢地在患者的静脉注射安定等药物,促进效果更好的吸收。

3.2对患儿高热的护理首先可以使用冰帽对患儿进行物理降温,最短的时间内降低患者脑组织的代谢,减少患儿脑部的耗氧量,这样有利于患者脑细胞的尽快恢复。同时对患者使用温水或者酒精擦浴。当遇到寒冷天气的时候,应当注意对患者的保暖,以防止患者病情忽然加重。在对患者进行降温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面色、体温以及四肢的冷热变化和出汗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以防止患者发生虚脱。在降温之后每个小时要对患者进行一次体温的测量和记录。高热的患儿在进行退热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大量出汗的情况,医护人员要及时地对患儿的身体进行擦拭,以免患者发生着凉,同时对患者多补充水,给患者进食一些营养丰富比较容易消化的流食,有利于患者尽早抗毒。高热的患儿同时还比较容易出现口腔炎症,所以每天要使用生理盐水对患儿的口腔进行一次清理,最大限度地保持患儿口腔的清洁。

3.3对患儿进行一定的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加强对于患儿的健康教育,普及高热惊厥的有关知识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和预防惊厥的复发。高热惊厥大部分是处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其他感染的初期,患者的住院时间非常短。所以一般家长对于高热惊厥的知识了解的却十分有限,所以对于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宣讲十分重要。比如患儿在家长突然发生抽搐的时候,家长不要太慌张,应当立即使用拇指掐患者的“合谷”穴,另一个拇指掐患者“人中”穴。另外要尽快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流物误吸,并且及时将患儿送往医院进行救治。临床上对于患儿高热惊厥的预防,首先应该从提升患儿的抵抗力开始,平时注重吃饭的营养搭配,增强儿童的体制,提升儿童自身的身体抵抗力。另外要再家中备好体温计以及日常的退烧药物,如果发现小孩出现发热,应当理解对儿童进行体温测量,当体温≥38°的时候应该立即送患儿就医。

4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童时间比较多发的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小儿惊厥和儿童的年龄、高热已经遗传因素都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中间年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大多数的小儿惊厥在治疗之后都比较良好,但也有一小部分的小儿惊厥会发展为癫痫。癫痫的发生率和混着的惊厥复发的次数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惊厥反复的复发,发展为癫痫的概率就比较大。高热惊厥在发生的时候比较突然,同时还经常会导致患者发生窒息而导致缺氧,这对开展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护理中应当快速熟练地降温止惊,对患者做好相应的基础护理,加强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减少相关的并发症,最大限度地避免意外伤害,这对预防惊厥的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临床上应该特别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连凤,李光梅,秦效彩.小儿高热惊厥的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4(08).

[2]陈素娥.高热惊厥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0).

[3]侯松叶.小儿高热惊厥健康教育[J].医药论坛杂志,2008(15).

[4]高樱.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和健康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8(19).

[8]马志红.小儿高热惊厥40例护理体会[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01).

第7篇:小儿护理知识范文

1专业认知见习

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基础课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时间,由《儿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童医院专科病房,在临床见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患儿,在每个患儿身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讲解,了解临床实践中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患沟通等内容。通过见习,使学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儿科护理的相关产业链条进行参观,访问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如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婴幼儿早教中心、婴幼儿抚触中心、婴幼儿游泳馆、婴幼儿医药专柜等。

2课程实训实习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小儿体格生长测量技法等内容,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有:换尿布法和约束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小儿常用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法;保温箱使用法;小儿沐浴法;蓝光箱使用法;婴儿抚触法等。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以上实践教学技能,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设备精良,环境仿真,为学生提高儿科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实训室内应设有模拟婴儿病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浴室等单元,应引进现在医院内重要设备,如婴儿蓝光箱、婴儿保暖箱、新生儿电子秤、普通婴儿护理模型、小儿重症监护模型、高级智能小儿模拟人等,以覆盖儿科护理学所有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单元。

3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任务后,学校选择寒暑假期,将学生集中安排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病房或儿童医院的相关专科病房,进行1个月的由带教老师指导下的见习。儿科见习是对儿科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学生熟悉儿科护理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实操前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使学生理解儿科护士职责,熟悉儿科工作环境,加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学习到新的实用操作技能,理解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学会护患沟通和交流,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学习医护常识。通过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护理人群、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特殊的护患关系。通过实习基地见习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4毕业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将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环节,学生将进行转科实习。儿科护理教师可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将实习学生分成3人或4人一组,除了进行顶岗实习以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儿科专科病房患儿的特点、病患类型,设置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护理等若干专题,让每组学生带着专题进行访谈、调研、观察,结合医嘱和病例,进行分析,编写相关专题的护理报告。使学生熟悉各类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对儿科专科疾病护理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有利于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以往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习时理论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之前和讲的过程中穿插见习,讲完所有理论后再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早接触实践,能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或找老师请教,使学习变成主动,大大提高枯燥的专科理论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具有在医疗机构这个小型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

2有利于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衔接,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基本技能。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了来自于反复实践。在实验室,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但在临床儿科的各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儿,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实施很多种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强化理解了儿科专科护理操作的程序与要点,体会儿科护理临床实践中操作的重难点,能够初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独立当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学生形成儿科护理学专科批判性思维方式

随着儿科护理学专科的发展,当代对儿科专科临床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理论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儿科护理专科临床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儿科专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运用护理程序为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护理措施,为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个性化护理,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后书写见习报告,实习后书写专题疾病护理报告,积累和分享临床经验,建立自信,培养儿科专科护理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科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通过该教学模式,学生能直接、真实地与患儿接触,面对患儿的喜怒哀乐能感同身受,容易产生对病人的同情心、义务心、责任心。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对同一个护理操作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再加上大多患儿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护士需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具备儿科护理学相关学科知识,才能与之有效沟通,完成护理实践或操作。学生在此实践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激发获取儿科护理学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为患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儿科学科的专科知识的重要性,而且感受儿科护士工作的价值。提高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增强职业自豪感,有利于专业思想的形成,从而大大激发学生主动索取儿科护理学专科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总结

第8篇:小儿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监护人;知识

[中图分类号] R151.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64-02

Cogni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guardian of the left-behind malnutrition children to related knowledge of child nutrition in the west area of Guangxi

HUANG Chunlan1 LU Qingmei2 BAN Liangjie1 LIANG Ying1 LIN Na1 LI Cailv1 LUO Xiuzhuang1

1.Affiliated Hospita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aise 533000, China; 2.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aise 53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guardian of the left-behind malnutrition children understand cognitive level of nutrition related knowledge, and explored the measures of intervention. Methods The guardian of the left-behind malnutrition children was investigated with Self-made questionnaire. Results 100% of the guardians did not know the best food of the baby, the time of adding complementary feeding and principles, and 99% of the guardians did not know how to chose the baby food. 95% of the guardians did not know the baby food should be make individually. 94% of the guardians did not know the importance of eating on time. 81% of the guardians did not know how to match the child diet, and 10% of the guardians did not know eatting snacks was not good for children. Conclusion The guardian of the left-behind malnutrition children is lack of related knowledge of child nutrition, to understand, propaganda and guidance timely cognitive level of nutrition related knowledge in the guardian of the left-behind malnutrition children can improve awareness of the guardian to child malnutrition. At the same time, promoting children′s nutrition behavior, improving children′s nutritional status can enhance their physiqu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Malnutrition; Guardian; Knowledge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本人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在一起生活的儿童[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我国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6.67%~20.90%[2-3]。营养是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格的快速增长,各组织的增大及功能的成熟都需要大量营养,若营养供给不足或不当,极易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形成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贫血等症状。而婴幼儿营养不良可导致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并使生长发育和脑发育迟缓[4]。WHO 2005年报告表明,53%的儿童死亡率与营养不良有关[5]。由此可以看出,营养不良成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2010年9月~2011年12月,对农村留守营养不良儿童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留守营养不良儿童监护人对儿童营养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对其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12月,选择百色市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德保县农村部分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经体检后符合营养不良诊断标准[6]的留守儿童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0.5~14.0岁,平均6.3岁;轻度营养不良78例,中度营养不良21例,重度营养不良1例。监护人100名,其中,女65名,男35名,年龄15~79岁,平均61.95岁;祖母58名,祖父35名,伯母5名,姑姑2名;文化程度:文盲51名,小学27名,初中20名,高中2名;民族:壮族99名,汉族1名。年人均收入100~2 400元,平均577元。

1.2 方法

根据有关资料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经有关专家鉴定,内容包括:儿童及监护人的一般情况、小儿喂养情况、监护人对小儿营养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及需求等四部分。小儿营养相关知识包括:婴儿最佳食品、添加辅食时间和原则、如何选择婴儿食品、婴儿食品应单独制作、按时进食的重要性、小孩吃零食多不好、如何搭配小孩膳食等8个方面的内容。每项内容设有知道、不知道。采用匿名的形式填写问卷,统一指导语,对被调查者进行必要解释,对于有填写能力的监护人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回收率为100%,没有填写能力的监护人,由调查者用方言逐项提问、填写,有效问卷为100%。

2 结果

留守营养不良儿童监护人对儿童营养相关知识认知程度调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留守儿童监护人年龄最小15岁,最大79岁,文盲占51%,小学学历占27%。100%的监护人均未接受过任何有关儿童营养知识的培训或宣教,对于养育儿童只靠经验或他人传授,导致留守儿童监护人普遍存在营养知识缺乏。

3.1 对策

3.1.1 加强对监护人的宣传教育 营养不良在影响儿童的体格发育的同时,也影响其脑部及智力发育,成年后某些慢性病与其也有一定的相关性[7]。陈超伟等[8]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低体重、生长迟缓总患病率为9.69%,高于非留守儿童组的3.07%。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笔者调查发现,他们一般的照顾方式为“寄养照顾”和“隔代照顾”,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细致周到的照顾和管理,加之缺乏营养与喂养方面的相关知识,更不能对留守儿童灌输营养与健康方面的常识。如此长期下去,势必对留守儿童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而监护人营养知识认知情况和态度对儿童的饮食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监护人进行宣传教育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年龄较大或偏小,又都是在农村生活,思想比较保守、顽固,对科学喂养知识不容易接受,甚至存在排斥心理,认为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也能把自己的小孩养大成人,不需要学习这些知识。加之年龄偏大,记忆力下降,接受或领会能力有限等。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宣教者态度要亲切、和蔼,像拉家常似的、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耐心讲解、指导,必要时反复进行,直到理解为止。宣教内容主要有: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营养不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监护人掌握营养知识的重要性。强调营养不良不能轻视,它可因机体抵抗力低下而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不但增加经济负担,影响劳动或做家务,而且也增加小孩的痛苦。只有监护人认识到营养不良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后,他们才能认真听我们讲解或指导。

3.1.2 对适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学龄期留守儿童对于一些知识、要求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听从性较好。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以零食为主食、偏吃、挑食、不按时进食的不良习惯。因此,利用晚上、周末或假期对适龄留守儿童进行有关营养知识教育,讲解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的重性,帮助他们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说明他们每天用的钱都是他们的父母用汗水换来的,家人挣钱不容易,应该从小培养成按时进食、不乱花钱买零食的好习惯。

3.2 设想

目前城市小学已普及生理卫生课程,但是农村小学并未得到重视,生理卫生课程尤其是营养方面的知识并未开课,家长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导致小孩从小没有得到良好的营养知识教育。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建议农村小学应该开设这方面知识教育课,或利用广播、墙报、由志愿者对小学生进行营养知识讲座等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宣传。通过不同形式让农村小学生对营养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吴丽丽.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26(1):26-30.

[2] 黄英,彭建,杨旭,等. 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调查[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3):116-117.

[3] 文育锋,王金权,刘荣强,等. 皖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690-692.

[4] 陈春娥,黄雁虹,贺佩兰,等. 社区36个月风婴幼儿营养不良发病状况分析[J].全科护理,2009,7(5):1300-1302.

[5] Bryce J,Boschi-Pinto C,Shibuya K,et al. WHO Child Health Epidemiology Referenc Group[J]. WHO estimates of the causes of death in children Lancet,2005,365(9465):1147.

[6] 崔炎. 儿科护理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6-139.

[7] 曹颖. 小儿营养不良 95 例护理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95-96.

第9篇:小儿护理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a)-0181-02

高热惊厥是婴幼儿中较常遇到的一类急性病症,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有关。本病的临床表现以全身肌群强直性抽搐为主,若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智力发育[1]。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率虽然较高,临床诊断较为容易。但是,由于家长缺乏相关疾病知识,在发病初期不能及时送医,仍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加强对热性惊厥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儿疗效及有效预防疾病再发尤为重要。健康教育路径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为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应对措施与健康教育。2012年1月―2013年1月对该院高热惊厥患儿家长进行了系统健康教育,配合适当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纳入高热惊厥患儿70例,均为该院收治入院的患儿。患儿根据入院后干预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对照组患儿家长吉祥鸟传统健康宣教,对研究组患儿家长进行系统健康教育。研究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0.2~6岁,平均年龄(3.1±1.2)岁;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0.3~6岁,平均年龄(3.3±1.5)岁。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家长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讲解采用说教式的集体教育,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措施等。此外,患儿家长住院期间如有问题可随时联系管床护士。研究组: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①患儿护理:保证病房环境舒适,注意不必要的刺激,防止患儿出现惊厥。夜间加强病房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入院后,定时对患儿口腔进行检查,及时清除患儿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防止分泌物进入起到引发窒息。注意对患儿口腔的清洁,防止感染发生。②家长心里护理:入院后即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一对一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同时安慰患儿家属,帮助建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在充分得到患儿家属支持的基础上,有利于本病的临床治疗。③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主要对出院后小儿高热惊厥的各类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日常饮食中,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加强患儿营养。家庭中需要注意空气的流通,定期进行环境清理,防止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对于刚出院的患儿,注意每日体温的测量。住院期间,知道患儿家长正确使用温度计。同时,告知家长高热发生前患儿可能伴有的症状、体征等。高热期间,指导患儿家长正确进行合理降温。物理降温时,选择患儿额头进行温水擦拭,水温亦32~35 ℃为宜。若擦拭后30 min,患儿体温仍未见有明显减低,应该迅速送医。

1.3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情况:住院期间,观察两组患儿窒息、舌咬伤以及外伤等事件的发生次数,并进行统计;②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程度:包括对高热惊厥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家庭急救物品及药品的准备、惊厥急救措施、急救知识、预防原则等,在患儿出院前1 d,对所有家长发放包含上述问题的调查问卷,由家长当场填写;③护理工作满意度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类,患者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对患儿此次入院期间的护理工作进行评分;④记录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惊厥复发的次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分析

住院期间,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7.14%;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82.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分析[n(%)]

2.2 两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惊厥复发次数分析

研究显示,研究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惊厥复发次数分析(x±s)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传统医学模式开始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在进行日常医疗的同时,人们发现,医疗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其意义更在于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3]。因此,在进行医疗工作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或心理治疗。系统健康教育则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重视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联系。通过护理人员实施,强化患者的系统管理与健康教育,最大程度上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4]。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的常见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的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小儿脑、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5]。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首要原则是迅速降低问题及控制惊厥。若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该病的预后大多良好。但是,临床研究发现,仍有2%~5%的患儿会出现癫痫等症状。特别是对此发生高热惊厥的患儿,癫痫的发生率更高[6]。因此,对患儿家长进行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传授,对于控制本病的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有着较大的临床意义。目前,关于该病的健康教育,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指南。而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多为固定、模式化处理,对于病情变化迅速的小儿高热惊厥并不适用。系统健康教育则可以保证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连续性灌输,通过护理人员与家长的共同合作,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