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四新建设范文

高等教育四新建设精选(九篇)

高等教育四新建设

第1篇:高等教育四新建设范文

一、“四个全面”对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

1.指明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行动,更加详细规划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这六幅宏伟蓝图,拓展了建设教育大国、教育强国的主航道,点亮了引导高等教育事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航标灯,拉响了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启航笛。高职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思考谋划理论研究问题、应对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才能使高职院校发挥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工艺创新、产业助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作用。

2.提出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

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国家由大向强加快发展的指导原则,确立了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对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找出问题、完善整改;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真研究并如期完成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职教育活力为目标,以资源配置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扎实有效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适合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提供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思想

方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研究高职教育理论问题、解决高职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它彰显出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相统一的辩证逻辑,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科学统筹、整体推进。它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迎难而上、直面问题,想出应对问题的清晰思路和具体举措,攻坚克难、解决问题。它呈现出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重点突破的思维方式,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牵住“牛鼻子”、勒住“马缰绳”,以重点领域和关键内容的有效突破,推动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均衡提升。

二、以“四个全面”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是时代的重任

1.研究破解高职教育当前面临的矛盾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一些老问题尚未解决,新矛盾频频涌现。如招生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衔接、教学方式创新、办学机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老问题;职业教育理念的推陈出新、系统培养人才的机制构建、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高职教育与新兴产业的吻合对接、职教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等新问题。2015年6月17日,考察了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他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指示,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把研究面临的诸多矛盾、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置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作为首要任务去完成。

2.研究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演变的特点规律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强化主观思维的时空观念,回眸过去、看清现在、望眼未来。分析研究当今国内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判断把握世界各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应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放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准确定位、精心谋划、稳健实施;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各项改革举措,有些改革措施必须同时展开、齐头并进,有些改革措施只能先后进行、分步实施。唯此,高职教育工作者才能做到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理念清新、条理清楚,确保高职院校优质高效地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涉及的各项任务。

3.研究改善高职教育所处环境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但尚未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对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动脑筋想办法、勤思考提建议。经济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资金资产来源对策措施,主要涉及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拨付、民间个人及公益性社会团体捐资捐赠、中外合作办学资金分担,等等。政治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法制建设对策措施,主要涉及《职业教育法》的实施细则、《职业教育法》的相关配套行政法规和规章,等等。文化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措施,主要涉及反映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影视作品,等等。社会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办学载体对策措施,主要涉及学校搬迁、校园选址、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校园绿化,等等。

三、以“四个全面”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

1.增强科学思维能力

由一个战略目标和三个战略举措组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方法,其中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体现着科学方法论。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把增强科学思维能力作为一门必修课对待,并将其付诸实施、自觉践行、养成习惯,以此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力求做到善于观察世界、细心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未知、理性处理问题,勤于分析事物、正确解决问题。在高职教育领域内,妥善协调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工艺创新、产业助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这八项职能作用之间的平衡关系,做到既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也要重点突出、有所侧重。对高职教育领域外,同等看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层次及教育类型,做到既要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彼此尊重、互相支持,也要增强自身实力、办出专业特色。

2.担负时代使命任务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把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国强教目标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当今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是当今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也是实现强国强教目标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以《中国制造2025》促进高职学院的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围绕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设置新专业、开设新课程,为制造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3.提增创新质量效益

第2篇:高等教育四新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21世纪的世界经济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创新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这标志着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如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等农业教育培养体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滨海新区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滨海新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三大类型:

(一)经济功能类人才

经济功能性人才是提高天津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类人才包括: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涉农企业家与经营管理人才;厚基础、多专业、复合型的涉农科研专业人才及沿海都市型农产品(农、林、牧、渔)创新人才,既懂农业技术,又懂弄畜产品加工专业的涉农产品深加工的农业技能型人才;既懂农业技术,又有实践经验,能够深入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农产品营销的农业推广人才。

(二)生态功能类人才

建设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对内强化生态功能,因此对生态环境功能有更高的要求,这类人才的需求将有较大、较快的增加。生态功能类人才包括:林业、园林花卉业人才;绿色食品标准化检测检验人才;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人才;农业生物技术人才。

(三)服务功能类人才

适应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对外强化服务功能的需要,以服务带动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功能的人才。这类人才包括:涉农物流人才(包括涉农外贸);涉农会展人才;涉农市场中介与媒体人才(包括广告);涉农信息技术人才(包括涉农咨询服务、数据化技术);农畜产品标准化检验检测、监督、认证等人才。

二、提高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思路

(一)农业技术及管理类高级人才培养(本科以上学历教育)战略

结合滨海新区新农村建设现状下的农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

第一,正确设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应培养具有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对“三农”建设作出一定创造性贡献的高层次高素质农业人才,他们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农村建设的领军队和先锋力量。

第二,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农人才培养理念;突出教学的地位,通过加强人文教育、着力培育创新教育环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农业院校办学特色特色包括管理、人才培养、理念理念、学科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

第三,重点在于构建科学的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就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对农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所提出的新要求,用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抓紧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第四,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方筹资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办学制度上和办学资源上的有力保障。

(二)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战略

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发挥自身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加强教学改革办学活动要始终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服务“三农”培养、培训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专业设置上要做相应的适当调整,把相关专业以及学科人才的培养与新农村建设所需求的人才素质有效衔接起来。

第二,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紧贴市场需求,及时改造传统专业,发展优势专业,着力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接近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创办“村官专业”,使未来的“村官”们懂得党的农村政策、经营管理,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第三,实训基地建设要面向新农村建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条件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实验实训条件,要求具备先进、完善的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要兼顾技术应用性科学研究,并适用于向社会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应按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建设,集教学、科研、生产示范、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以充分发挥培养人才、出农业科技成果、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效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以校企合作、校地(县、乡)合作为主要途径,双向建设,互利互惠,共同受益。

第四,探索“产学合作”的培养途径。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农业高职院校要适应这一时代求,就必须让学生在产学研结合的基地上参与生产、营销、科研等一系列活动,在具体的动中锻炼能力、培养才干。产学合作是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在培养人才的途径与方法上都是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月一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实用农村人才培养(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战略

(1)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基本构架

第一,场地资源系统

一是专业培训机构。民科技教育培训系统。

二是教育机构。要建立健全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中等教育为主体、基础教育为基础的新增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

三是村组现场。要建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体系。

四是远程教学。要综合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和农民科技书屋等载体,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及时送进农村,交给农民。

第二,师资资源系统。

一是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二是要建立专兼职教师聘任制度。

三是要成立农民教育培训专家讲师团,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培训农民。

第三,组织保障系统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列为对下一级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考核制度,完善考核办法,搞好计划、总结、检查和评比工作;要把培训任务责任到单位、落实到领导、明确到干部。

第四,制度保障系统

首先,制定《农民教育培训法》,建立起严格的农民教育制度。

其次,制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实施意见(条例)》。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扶持机制。通过法律规章制定,对专门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进行扶持,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自身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第五,资金保障系统

首先,政府应安排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其次,要设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基金。

主要是通过设立基金,面向全社会募集培训经费,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自觉地参加各类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陶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具体举措

第一,建设好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_2_。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形成科学分工、城乡职业教育各有侧重的基础上,应当构建“城乡一体、中高衔接、工学交替、出入通畅”的完整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使职业教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劳动就业、工作转岗、继续教育、终生学习等的重要基地。

第二,积极发挥高等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中的龙头地位。新农村建设越来越需要高素质、能力强的新型农民的现实而言,高等教育从师资、设备等教学基本条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必然能担负起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等服务的重任。高等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中发挥龙头作用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四个途径

首先,成立两个中心:一是“新农村建设人才研究中心”,开展新农村建设对于人才需求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决策服务和保障另一个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心”,负责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运行等工作。

其次,建设三支队伍一支是研究队伍,不断对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工作进行研究、总结、评价、反馈;第二支是教师队伍,要有一批水平高、能力强、适应需求的“双师型”师资;第三支是管理队伍,要确实提供好教务、财务、后勤等各相关方面的管理人员。

第三,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抓好思想动员工作,通过多种宣传途径,使更多的政府领导、学校教师、基层农民等不同人士都能认识到高等教育成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深远意义;

二是抓好教育模式的创新工作,开展以农户为基础,以产教结合为载体,创建“学校+基地+公司+农户+市场”的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格局,并积极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三是抓好示范性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针对开办的课程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教育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举措

四是抓好与其他类别和层次教育培训的衔接工作,比如为中等教育提供师资培养等工作。

[参考文献]

[1]田玉敏,张雅光,天津农业高效服务沿海都市型农业的路径选择,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改革论文集(2009)316-317.

第3篇:高等教育四新建设范文

摘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供了可行举措,指明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向。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须做到:正视存在问题,把握总体要求;围绕发展“目标”,完成四大任务;纵向贯通、横向渗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六大举措齐头并进,整体激发办学活力;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培养质量;提升保障水平,强化组织领导。

关键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05-07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务院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决定。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如何依据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新形势下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拉开了新版中国职业教育的序幕,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决定》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加强组织领导等五方面提出了25条策略,从体制机制、路径举措等方面为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正视存在问题,把握总体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强调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社会化、系统化、产业化以及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渐进的,作用也是逐步显现的。《决定》认为,目前职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中,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整体来看,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结构不尽合理。不少地区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偏小,普职比未能达到大体相当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中职与高职未能有效衔接;普教与职教未能有效沟通;社会力量兴办的职业教育比例偏低;办学主体单一,投资主体和投资形式未能做到多样化;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规模不大。

二是质量仍然偏低。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还存有差距。学生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还需进一步强化。

三是办学条件薄弱。不少地区政府投资还没有完全到位,社会力量投资积极性还不高,不少职业学校发展还面临着师资不足、资金不足、设备不足的困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尚存较大空间;信息化教学条件、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强化;实验实训设备的配置水平与企业技术进步要求还不太对应。

四是体制机制不畅。职业教育未能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还需强化;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行业指导机制、第三方评价机制等都有待建构和完善。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须把握的总体要求

一要确定科学的指导思想。《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指导”,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三个坚持”,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三个适应”,即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适应生产方式变革的需要,适应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两个改革”,即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两个作用”,即政府的作用、市场的作用;“一个加快”,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个深化”,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二要坚持加快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一,“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新形势下政府作用的核心是“保基本、促公平”。围绕这一核心,政府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营造制度环境;二是制定发展规划;三是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四是加强规范管理;五是加强监督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市场的引导。《决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重点做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工作,达到“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的目标。第二,“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整体统筹和分类指导。《决定》提出要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改变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情况;要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决定》特别提出,要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从而激活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要从“大职教”理念出发,推动公办职业教育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第三,“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原则。职业教育是将学生导入工作体系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职业培训,都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航标,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上。《决定》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目的出发,提出“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个对接”既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质,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四,“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遵循“产教融合”的原则。《决定》明确了三点,即“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学校的特色发展。特色是职业教育保持旺盛、持久、不息生命力的根本,职业学校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坚持“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战略,努力培植自己教育教学的独特个性。第五,“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系统培养的原则,强化两个方面的衔接和沟通。一是搭建好中高职紧密衔接的“立交桥”,使中职与高职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接受中高职一体的系统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通过资源共享、课程渗透、学分转换、成果互认、招生改革、贯通培养等路径,改变职教与普教“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使学生能够在多样化选择中多路径成才。

二、围绕发展“目标”,完成四大任务

《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设计的战略目标。

《决定》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就是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在内容上具有五方面特点,即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教普教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等。在质量上达到两个“要求”,即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外部具有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服务性,具有产教深度融合的时代性;内部具有与其他层次教育、其他类型教育相衔接、相沟通的协调性,具有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人本性。“适应发展需求”,就是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特别是与产业结构的变迁、经济结构的调整相吻合。“产教深度融合”,就是校、企要在现有基础上合作教学,协同育人。“中职高职衔接”,就是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使想学习的学生有升学的机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就是要改变职教、普教相分离的状态,使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相互关照,相互贯通。“体现终身发展理念”,就是既要让学生通过学校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能顺利就业创业,同时又具有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知识、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要求的“中国特色”,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具有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衔接、相配套、相协调的特质。就现代职业教育而言,其“中国特色”应体现在这样几个具有鲜明国别特点的举措方面,即坚持五个“对接”、深化产教融合、聚焦内涵建设、扩大优质资源、服务教育公平、推进综合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等。“世界水平”,就是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世界职业人的标准和水平。其中,首要的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素养,符合职业人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指具有与现代专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操作能力。

要实现《决定》提出的战略目标,必须努力完成四项任务。

(一)“结构规模更加合理”。《决定》提出合理的规模结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中职和普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二是高职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三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保持相当规模。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吸引力,争取招生规模在整体上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到2020年,在校生人数要达到2350万人。

(二)“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决定》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调整区域布局;二是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三是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来说,一要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要重点提升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需求。

(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就现代职业教育而言,办学水平提高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四是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此,必须做好两方面基础性工作:一要建设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学校及骨干专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四)“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优化的发展环境,就职业教育自身而言,标志主要是四方面:一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二是政策法规更加健全;三是相关标准科学规范;四是监管机制更加完善。从全社会来看,优化的发展环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健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政策;二是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三、纵向贯通、横向渗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职教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要构建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统一的、完整的、逐级的、通畅的,能够让学生“实习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决定》从构建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分别对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高等教育等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做好巩固提高发展水平的工作;对于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三个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创新发展;从事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学校要逐渐转型发展。

《决定》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要求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多种招生办法,为中职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条可选路径;要求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和社区教育等四个领域健全中高职贯通的考试招生办法;要求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要求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

《决定》高度重视继续教育,要求“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要求从“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角度出发,面向社会各个不同人群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特别提出,要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要创新农学结合模式,要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个层次中,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基础层次,也是最为重要的层次。《决定》从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巩固提高”发展水平的要求,并明确了四点举措。一是做好招生工作,落实好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二是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形式,整合办学资源,拉长短板,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三是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在五个方面进行对口合作,即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四是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同时,《决定》还要求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决定》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目标、举措和相关政策要求。这些举措不仅使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的路径更加清晰,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使职业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深化,教育的对象进一步扩展,教育的形式进一步丰富,教育的模式进一步创新,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大教育观的确立及丰富完善。

四、六大举措齐头并进,整体激发办学活力

办学活力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发展动力。如果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能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通达的就学通道,那么能否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主要还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应该说,目前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基础客观上还是雄厚的,无论是社会力量的办学愿望,还是办学必需的各种资源条件;无论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还是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热情,都是较为有利的。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土壤是十分肥沃的,参与发展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政策去引导,用什么样的举措去激发。

《决定》立足于职业教育多主体实际,立足于整体开发职业教育参与潜力的目的,立足于多样化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宗旨,从办学主体、企业参与、行业指导、学校制度、集团拉动、鼓励技术创新等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一)“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决定》提出了四种创新民办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一是探索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办学投资形式;二是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使“市场引导”的原则更加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四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教育资源。为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政策。还要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二)“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决定》从引导和激励两方面提出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具体举措。一方面,要求规模以上企业必须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要求企业将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另一方面,《决定》从税收、购买服务等方面提出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举措;提出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可享受税收等优惠。另外,《决定》还要求政府要多种形式地支持企业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

(三)“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决定》提出要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要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一方面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将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另一方面,对行业组织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履行四个职责,即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四大职责;二是建立两个制度,即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定期就业状况制度。

(四)“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是激发办学活力的重要内容。《决定》依据职业学校制度现状,提出了完善的内容。一要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四方面的自;二要依法制定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三要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四要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五要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六要建立校企人员相互兼职制度;七要健全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五)“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重要体现。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决定》提出了相应举措。一要制定组建职教集团的支持政策;二要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教集团;三要探索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四要健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五要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教集团的改革试点。

(六)“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是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重要源头。为推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决定》提出三方面举措。一是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进四大主体联动;二是建设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三是允许职业院校师生拥有的技术技能成果在企业作价入股。

《决定》提出的六项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措施,既着力于存在问题的纠正,又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顶层设计,具有顶层与地气融合、现实与未来贯通的特点。这必将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五、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的一切改革创新,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特别是处于相对薄弱地位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如何提高,《决定》从五方面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因素。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决定》从七方面提出具体举措。一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等;三是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四是加强实习管理,健全学生实习保险制度;五是推进“双证书”制度;六是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七是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二)“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载体,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决定》从三方面提出建构路径。一是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二是推进两个“衔接”,形成一个体系,即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建立一个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决定》从十方面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举措。一是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二是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提高层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三是加强校长培训,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四是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五是学校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六是完善企业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政策;七是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八是校企共建培养培训基地;九是政府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教职工编制;十是建设教科研队伍,提高教科研能力。

(四)“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水平是体现职业教育“现代”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决定》从四方面提出信息化建设举措:一是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二是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三是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四是建设信息化平台,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外部促进因素。《决定》从五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引进师资和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中外教师互派、学生互换;二是实施中外境内、境外合作办学;三是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为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培养本土化人才;四是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五是积极邀请国外同行多种形式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扩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国际影响力。

六、提升保障水平,强化组织领导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社会的支持。《决定》从六方面提出了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举措。

(一)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举措

1.“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经费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经费是万万不能的。要改变目前职业教育经费随意、随机投入现象,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决定》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四项制度。一是建立财政投入制度,制定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二是规定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三是加大地方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各类相关经费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四是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2.“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仅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注入活力。《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捐赠的税前扣除、贴息贷款、企业教育培训经费的定额比例、对不按规定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处置等。特别提出,要探索利用(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基础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保证。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处于不平衡状态,不少地区还相当薄弱。为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决定》提出了四方面举措。一是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二是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改革拨款制度;三是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四是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工作机制;五是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另外,《决定》还要求地方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切实加强所办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工作。

4.“完善资助政策体系”。目前职业教育总体上还是弱势教育,绝大部分受教者家庭经济收入都处于中低水平,国家的资助政策对解决受教者后顾之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助政策。《决定》从五方面对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提出相关举措。一是进一步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二是逐步建立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的助学力度;三是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接受教育;四是完善面向农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五是加强管理,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5.“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短板,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决定》从三方面提出相关举措。一是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二是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三是国家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深化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四方面的合作。另外,《决定》提出要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建设好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6.“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职业准入政策是实现合理就业的保证。特殊工种的就业没门槛,低素质劳动者充斥其间,不仅削弱了相关职业院校的吸引力,而且使该工种失去应有的人才支撑,影响生产或服务水平的进步;就业不平等,学历决定一切,使素质好、能力强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等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的发展就难以保证。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设立就业门槛,造就平等的就业环境。《决定》提出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具有“双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政府必须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现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从根本上转变职业学校学生等同于体力劳动者、低素质低层次劳动者的意识。

(二)加强组织领导的措施

职业教育是一种横跨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技能与知识界域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的组织、管理和推进。为此,《决定》从三方面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的措施。

1.“落实政府职责”。《决定》指出,要完善一个“体制”,明确两级政府“职责”,注意两个“要求”。一个“体制”,即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两级政府“职责”,即中央政府的职责是,相关部门应通过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通过税收金融、转移支付等杠杆,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承担起加快发展的责任,结合实际解决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两个“要求”,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具体事务的干预;二是积极发挥职教联席会议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2.“强化督导评估”。督导评估是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强有力的外部推进力量。督导评估要发挥应有作用,督导必须立足于服务;评价要做到客观、公平、科学。《决定》指出,要完善督导评估办法,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提高督导报告的权威性;要完善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评估,实施年度报告制度;要发挥行业和用人单位作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3.“营造良好环境”。良好环境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决定》提出,要修订《职业教育法》,完善职业教育表彰奖励制度;要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要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要加大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的宣传力度,切实改变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使命、新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职业教育正站在面向未来的新的起跑线上,能否抓住机遇,在挑战中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对《决定》学习的深度和贯彻的程度。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决定》精神,准确把握《决定》宗旨,积极落实好《决定》举措,深入改革,积极创新,强化建设,规范管理,一定能迎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第4篇:高等教育四新建设范文

一、多层次、多方位进行思想动员,多角度、多样式深化学习教育。

1、领导重视,组织严密。大队领导高度重视这次“四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四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今年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一是搞好调查摸底,为开展教育活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健全学习机构,召开班子会研究制定“四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建立班子成员、“四新”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成员联系各中队、科室等制度,为搞好教育活动做好组织领导保证。三是建立健全督查学习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确保教育活动有领导、有组织、健康有序进行。四是结合大队实际制定详细学习计划,确保教育活动有计划进行。五是组织骨干集训抓落实。班子成员、“四新”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成员作为教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主要领导亲自抓,精心组织,积极带头,率先垂范,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活动,认真扎实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各项具体工作,确保教育活动的内容、人员、时间和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深入地查找存在问题

三、认真抓好整改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在认真学习、充分调研、广泛收集群众意见、深入查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大队讨论研究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明确整改内容,落实整改措施。一是及时与城东居委会、城关镇小桥头村、城关工商所联系,多方“会诊”方案。二是会同城东居委会、城关工商所、城关镇小桥头村村干部,对二中至海源灯泡厂公路两侧堆放的废弃物、城东“十字路口”一带的“马路市场”进行为期三天的专项整治。三是深入走访城东居委会、城关镇城东小桥头村、服务对象等,不厌其烦地上门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积极征求市民和服务对象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四是推行“人性化执法”和“零罚款”的举措,规劝和协助占道经营户纠正违章占道,用真情和行动感动违章占道经营户,让市民群众在理智和情感层面上认同并自行纠正其违章占道行为。此外,大队领导与小桥头村村干部一起落实东城下山脱贫小区项目和农民建房等问题。同时,大队坚持从制度上巩固整改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探索建立改进工作作风的长效机制,调整和完善工作机制,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确保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需要坚持的”、“必须健全的”和“需要建立的”三种情况,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作风建设的有效性、规范性和长期性。

四、认真开展专题警示教育

五、认真总结,巩固提高

第5篇:高等教育四新建设范文

“四有”新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四有”新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要使大学培养的人才“四有”, 必使大学自身

“四有”。建设“四有”大学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诉求。

关键词: “四有”新人; “四有”大学

A b s tra c t: The fundam e n ta l ta sk o f co llege s a nd un ive rs itie s is to cu ltiva te ta le n te ds tuden ts w ith ide a lism , mo ra lity, know ledge and d isc ip line fo r the cau se o f so c ia lis tmo d2e rn iza tio n co n s truc tio n. The tho ugh t o f cu ltiva ting ta len ted s tuden ts w ith“Fo u r Ha ve s”isa compo nen t o f Deng Xiaop ing theo rie s. Bu ild ing up un ive rs itie s w ith“Fo u r Have s ”isthe ba s is o f cu ltiva ting ta le n te d s tude n ts w ith“Fo u r Have s”.

Ke y w o rd s : ta len te d s tude n ts w ith“fo u r have s”; un ive rs itie s w ith“fo u r ha ve s”

“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它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消解由商品和货币关系所带来的信念动摇、道德失范、文化危机以及法纪观念淡漠的负面影响, 完成高等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 确保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合格”、接班人“可靠”, 高等学校必须深入领会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思想, 有效落实“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培养目标, 通过“有大家、有大师、有大业、有大气”的“四有”大学建设, 保障“四有”新人的培养。

一 “四有”新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初期, 党和国家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 由于指导思想偏离了时展的要求,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一些人失去了理想、信念, 不讲道德、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盛行。打倒“四人帮”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 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面的进步。但是,我国几千年来在小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陈规陋习也沉渣泛起, 加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而要从这些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就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树立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邓小平高瞻远瞩, 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 ] 。后来接着在1980年底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 “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 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 为祖国作贡献, 为人类作贡献, 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 2 ]在1982年7月的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 要“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 3 ] 。在1985年3月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 邓小平就完整地提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思想。而且提出, “四有”新人的培养, 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为了使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能够得到落实, 邓小平提出了理想和道德的教育要从小抓起[ 4 ] , 要从群众实际觉悟的差异性出发[ 5 ] , 要掌控意识形态[ 6 ] , 要着眼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多出文化精品和强调文化产品社会效益的最高准则[ 7 ] ,要尊师重教[ 8 ]和提高教师的质量[ 9 ] , 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 “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 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10 ]等若干措施。他还说,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 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此外, 邓小平所强调的反对精神污染,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 也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消灭剥削制度, 实行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共同富裕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 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性, 这种质的规定性要求, 要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其相适应。而人的培养问题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四有”新人思想, 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根据邓小平关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思想,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地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规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重申了这个观点, 党的十五大又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 纳入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发展“四有”新人的教育理论, 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中, 明确要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 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紧密结合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 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 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些论断和规定, 事关改革开放的前途和21世纪国家的面貌, 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 “四有”新人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 既是党和人民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也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有理想”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首要方面。理想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基本信条和奋斗目标, 是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导向。“有理想”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现实理想两个层次。没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没有社会主义的现实理想, 我们就容易脱离实际。邓小平1986 年在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指出: “根据我们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 我们认为, 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 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11 ] “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 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 有马克思主义信念。”[ 12 ]把远大理想和现实理想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 并作为培养一代新人的首要要求,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思想, 同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有道德”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方面。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力, 而是依靠社会舆论, 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加以维持的。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机遇,也是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严峻挑战。如何从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出发, 找准着力点, 扎实认真地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 激发大学生的主体道德意识, 培育道德情感, 引导选择道德行为,营造生活道德环境, 使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中发挥作用成为高校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有文化”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又一重要方面。有文化, 是指社会主义新人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知识。这是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四个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邓小平指出: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 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13 ] “四个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4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5 ]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空前迅速, 生产设备更新、生产工艺变革节奏加快,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应该包括为他们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内容。要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 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引导他们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 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有纪律”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 不止一次地指出, “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没有理想是不行的, 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 16 ] 。“没有理想没有纪律, 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 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 17 ] “所以, 有理想, 有纪律, 这两件事我们务必牢记在心。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 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 18 ] “有纪律”, 是对“四有”新人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要求, 也是对“四有”新人品格的规定。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统一的、完整的当代中国理想人格特征。“四有”具有内在的联系, “有理想”是对新人的政治要求, “有道德”是对新人的道德人格规定, “有文化”是新人成长的基础条件, “有纪律”是新人成才的重要保证, “四有”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三 “四有”大学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前提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而要真正做到使我们培养的新人“四有”, 必须使大学自身先做到“四有”。

第一, 有“大家”———思想解放、高瞻远瞩、积极进取的大学领导。杰出的大学领导及其办学思想是形成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先导。大学领导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观、教师观、人才观、发展观以及学科建设思路对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选择与定向、激励与调控等作用。一所大学的优势与特色, 实际上就是大学领导办学思想的体现, 是大学领导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的外显。综观中外大学的发展历史, 成功大学的背后一定有一位或几位了不起的大学领导。如哈佛大学的埃里奥特、洛韦尔、科南特和博克; 麻省理工学院的罗杰斯、康普顿和吉里安; 柏林大学的洪堡、费希特和施莱乌马赫;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 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浙江大学的竺可桢; 华中科技大学的朱九思等。如果说教师是办学的“躯体”, 校领导则是学校的“灵魂”, 校领导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师的广泛认同, 反复实践和不断传承而逐步成为大学的优良传统和自身特色。大学的成功是校领导的成功, 在某种意义上说, 是远见卓识的大学领导成就了个性鲜明、影响力强的高水平大学。优秀的大学校长应该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哲学家的头脑、教育家的理念、管理专家的艺术和领先某一学科领域的业务水平。

第二, 有“大师”———德高望重、造诣精深、诲人不倦的专家教授。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道出了办好大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大师者, 学问胜人一筹, 德行高人一等。有名师, 才能出高徒。一所真正追求卓越的大学, 它应当有能够创新知识的杰出教师。师之所存, 道之存在; 道之所在, 人之所向;英才聚焉, 故成其大。大学发展的历史完全可以印证梅先生的这句名言。丁学良先生断言:“一个大学什么都可以失去, 但不能失去一流的教员, 因为教员是大学的灵魂”。[ 19 ]足见师资队伍建设在大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要拥有大师,固然需要聘请, 但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培育。大学既是大师汇聚的地方, 更是大师成长的沃土。大师的培育不是造“星”, 需要长远规划, 系统联动, 多方面统筹, 多部门协调, 多制度保障,让普通教师有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这样才能使一些有潜质的人才崭露头角, 逐步成长为名师甚至大师。当然, 以上所指“大师”也包含大学事务的管理专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高校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 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等教育出现了新的加入者, 主要是社会办学、国外大学的进入和高等教育资源竞争; 二是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与抗衡越来越突出。因此, 高校要增强综合实力, 提升管理理念、管理层次和管理水平, 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必须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队伍的建设。

第三, 有“大业”———环境优雅、校舍充足、设施先进、图书资料丰富的办学资源。高等学校办学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人力资源包括: 专任教师、教学辅助人员; 物力资源包括: 教学及辅助用房、宿舍、图书、科研仪器资产值等。近年来, 高校评估均采用生师比、教师中高职称比例、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科研仪器资产值等六个指标, 来衡量高校的办学条件。这六个指标基本涵盖了高校开展教育和研究活动所需要的基本办学资源, 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等是影响教学过程的硬性约束条件, 而生师比、教师中高职称比例、生均占有图书量、生均科研仪器资产值等则是影响教学过程的软性约束条件。必要的办学条件和设备,是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物质条件。对办学条件和设备进行考察、评价的目的在于, 促进学校和主管部门加大投入, 提高效率, 使办学条件和设备不断改善, 使其投入产出比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办学条件和设备的可能性效用和现实性效用, 提高其对教学需要的适应度和满足度。教育部长周济在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经验交流暨评估专家组组长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渠道, 所以, 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 没有足够的投入是不行的。是否重视教学投入, 是考察一个地区教育行政部门, 考察一所高校领导是不是真正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教学基本条件是教学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障。周济同志同时要求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中关于办学条件的要求, 切实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当前, 尤其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 要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20 ]要想马儿跑, 必须多喂草。环境优雅、校舍充足、设施先进、图书资料丰富, 学生才能学有所依、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第四, 有“大气”———以“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为主要内涵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其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 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 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等形式。“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的象征, 它对保障大学的发展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为长久、更为有效。“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21 ]没有文化的大学是危险的大学, 而危险的大学是要贻误国家事业和民族前途的。因此, 现代大学发展的重心、着力点必须落实在大学文化尤其是大学精神的重建上,而不是制度化的过程和模式化的结果, 其本质特征可概括为学术自由、创新精神、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精神重建的基本内容, 成为大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承担的主要历史使命。[ 22 ]大学衰落的原因不在教师, 而在于大学没有形成良好文化精神与文化氛围。“对于大学变革而言, 最重要的是塑造大学追求真理和文化理想的精神,这不仅是凝聚大学各种教化力量的灵魂, 而且是吸引学子和学者的力量, 同时更是促进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 23 ]

现代大学已逐渐步入社会生活的中心, 并不断发挥其强大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前瞻功能、批判功能与引导功能。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 大学之“大”, 在于它培养高级人才, 探究高深学问, 传承优秀文化。它通过高深知识的创造与应用, 使人类因此走向智慧与光明的前景; 它胸怀宽大, 大器大象, 兼容并包, 气度恢弘, 充溢着一种大象无形的灵性氛围和神圣精神: 它是人才的摇篮, 也是人类智慧的摇篮。“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流大学的智力支持, 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观念、知识、信息、人才, 这样的国家只能在世界分工体系里处于下等至多是中下等的位置, 别人要明欺负你或者是暗耍你, 都不怎么难。”[ 24 ]国家兴衰寄予大学, 民族存亡寄予大学, 寄予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的质量。举大家、谋大业、育大师、养大气的大学才是合格大学。在大学的“四有”当中, “大家”是关键, “大师”是核心, “大业”是基础, “大气”是灵魂。唯大学“四有”, 才能确保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正确、培养目标落实、办学实力增强; 唯大学“四有”, 才能为培养“四有”新人奠好基、搭好台、铺好路、起好步, 从而确保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的千千万万优秀人才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良好的道德修养、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健康的身心品质, 与时代同步伐, 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8 ] [ 9 ] [ 10 ] [ 13 ] [ 14 ]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 ].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994: 208; 369; 408; 105; 106; 209; 95; 108; 369; 88; 86.

[ 7 ] [ 11 ] [ 12 ] [ 15 ] [ 16 ] [ 17 ] [ 18 ]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44~145; 190; 110; 274; 124; 111; 112.

[ 19 ] 丁学良. 什么是一流大学[M ]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8.

[ 20 ] 周济. 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 EB /OL ]. 2006 - 06 - 20. http: / / edu. cn /

20060620 /3196133. shtml.

[ 21 ]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011.

[ 22 ] 白忠德. 大学精神及其本质特征[ J ]. 黑河学刊, 2005 (6).

[ 23 ] 转引自陆文龙. 高等教育的目标、使命与大学精神培育[ EB /OL ]. 2003 - 12 - 23. http: / /202.

第6篇:高等教育四新建设范文

一、明确目标,建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中原经济区建设最核心的是要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道路,基本的目标是要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支撑其发展最核心、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研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发展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十分必要与紧迫。

基本的目标要求应在科学发展观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河南高职教育现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实现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职教育提出的主要目标是: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到2015年,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04万人;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我们认为,河南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目标应是:建立和发展与中原经济区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相适应,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类别健全、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具有中原经济区区域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形成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板块、两个系列共同发展的合理格局。

具体讲,一是从层次结构上,从目前的单一型向多样型发展,加快探索构建主要由专科层次高职教育、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研究生层次高职教育所构成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技术结构的多样性和人才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多样化。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高职教育层次结构必定要不断升级、变化调整。二是从区域结构上,要逐步实现布局科学合理。中原经济区各版块间客观存在的明显差异,决定了河南特色性的高职教育必须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布局结构,最终实现区域高职教育均衡发展。三是从专业类别结构上,要努力满足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需要。高职教育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而兴起的,专业类别结构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地方产业的结构,同时,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决定了区域高职教育专业类别结构的调整。

二、提升内涵,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河南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中原经济区培养人才。中原经济区建设深层次的变化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教育深层的影响是必须面对这一变化调整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因此,河南高职教育在适当扩大规模的同时,尤为重要的是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要主动适应中原经济区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一是坚定正确的育人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突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健全和完善订单培养的模式和机制,实施多种形式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升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构建整体素质教育平台。围绕大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教育,认真探索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模式,整合资源,改革教育教学体制和内容、方法,着力构建素质教育新平台。

(二)加快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

结合中原经济区经济结构、产业特点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实施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工程。按照中原经济区的总体规划,面向优势主导产业: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特色服务业: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保健康复游等,以及现代农业,选择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专业群建设。适应中原经济区发展需要,紧跟现代科技进步和行业企业发展动态,走专业群发展道路;建立动态调控机制,整合现有专业,完善专业结构,加大传统专业改造力度,寻找增长点,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适应岗位群的需要,积极试行按专业大类招生,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

深入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明晰专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行动导向为基础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素质拓展教育、能力拓展教育课程模块,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重视课程的开发和内容的重组、内化和序化,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强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设计课程,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规范课程标准建设,加大课程开发和重组课程内容的力度,巩固建设成效,完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体系。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四)锤炼和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深入研究不同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需求与规律,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和标准,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举措并使其制度化。对于高层次人才以承担校企合作项目为主,鼓励他们到行业企业兼职或担任行业协会职务;青年教师则以生产实践为主,提高其职业工作过程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大从行业(企业)一线聘任技能(技术)课教师的比例,建立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满足教学需要。激发兼职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专兼教师共同参与职工培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应用性技术和产品研发等,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三、完善机制,拓宽服务中原经济区途径

河南高职教育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学技术的生产与再生产。一是发挥人才和设备优势,把科研成果、先进工艺和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二是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科技需要调整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对企业的技术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活力。而上述作用的有效持续发挥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构建平台、提升能力、拓展途径。

(一)完善机制

找准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兄弟院校的结合点,优化合作机制,创新合作载体,在合作中拓展服务,在合作中引领行为,在合作中作出贡献。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立项制度、教师联系企业制度、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考评与奖励制度等,规范合作行为,提升管理水平。二是强化工作职责。明确职责,强化职责,落实责任。教师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要通过落实责任,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中坚力量和带头人作用。三是拓宽合作领域。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广泛开展专业论证、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培训与咨询、科技开发等。四是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探索契约制、合同制、项目制、租赁制、股份合作制等合作机制,保证各方合作稳定、扎实。

(二)构建平台

把提高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入农村、深入城市社区办学,在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构建服务平台,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服务。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围绕服务项目,组建以教授、博士为带头人的专业团队。建立派驻挂职制度,创造适宜条件,鼓励服务人员到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掌握地方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沟通能力。

(三)提升能力

完善产学研结合管理办法与激励机制,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积极引进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端科技服务人才,引领和带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工作深入开展。聘请在服务社会方面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专家学者指导,进行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服务团队水平。引进外脑,借智集力,密切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实施联合攻关,带动服务团队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以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方向,加强多方横向合作,着力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健全科研成果催育机制,积极推进科研立项计划。以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研究为重点,建设技术、产品研发基地。深度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和服务,开展企业员工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打造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服务品牌。开展教师进企业活动,增强教师服务企业意识,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四)拓展途径

开设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课程,广泛开展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满足紧缺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切入点,积极创造条件到企业现场培训和鉴定,为企业服务。在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努力办好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让高职教育成为区域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成为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企业的技术培训基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四、创新发展,增强高职教育发展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创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有效支撑。”要提升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的能力和水平,其根本就在于创新。高职教育创新的重点应在于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教育模式创新。

(一)制度创新的关键是体制创新

长期的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缺位的制度创新环境和基础,决定了体制创新的关键地位。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高职院校及其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要创新宏观体制。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直接的行政管理,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应逐步下放权力,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自。二要创新办学体制。改革传统职业院校的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并能激活学校内部资源的新的办学方式、组织管理模式,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益,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三要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精简高效扁平化的行政体制,发挥教授治学作用,建立学校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积极推行全员聘任人事制度,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对全体教职员工实行有限期聘任制。建立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支持教师创新。建立绩效分配制度,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积极推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度,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强化分配的激励功能。

(二)组织结构创新要适应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组织正由以往的静态结构向动态结构转化,高职院校组织结构也将呈现扁平化、柔性化、团队化、边界模糊化等特征,以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这种以扁平化、柔性化、团队化、边界模糊化为特征的新型矩阵职能制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是:横向项目系统是二级学院(或系),以二级学院(或系)领导为项目负责人,根据人才培养要求组建由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专业教师等不同专长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专业建设、教学安排、学生管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专兼职教师管理等工作全部在横向项目系统进行;组织的纵向职能领导系统是各职能部门,职能领导系统既具有独立形态,其成员又要参与到各横向项目系统中,主要承担指导、监控、统筹协调和信息汇总分析等任务,具体行政事务性工作交由横向项目系统处理;各教学辅助单位以及公共教学单位也作为纵向系统的一部分,共同参与为专业群建设服务。

(三)教育模式创新要走向深远

办学模式:由单一化、封闭式走向多元化、开放式,形成投资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多种办学模式并举、公立私立教育共存的大众化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经营之路:应积极探索产业化、集团化、品牌化的道路。通过结构布局调整和资源重组,盘活现有教育资产,打造一批职业教育的精品品牌,进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培养目标:变“岗位实用型人才”为“复合应用型人才”。不仅强调职业知识、职业能力,更强调职业伦理,强调责任感、自我管理、合作精神、社会道德等个性品质。课程模式: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的本质特点,反映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等精神品格。培养方式:变“理论实践模式”为“实践导向模式”。 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传递现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以及各种综合能力。

综合以上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的路径选择,可以概括为“四维驱动”,即目标驱动、任务驱动、机制驱动、创新驱动。其中,目标驱动是基础,是前提,是目标要求,高职教育最终要实现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再到体系建设;任务驱动是现实需要,是目的要求,是使命选择,现实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人才需要;机制驱动亦是现实需要,更是责任担当和境界追求,多途径、宽领域服务中原经济区是高职教育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创新驱动是动力,是根本,是关键,不断创新方能不断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四维”共驱,路径方能通达,目标方能实现。“四维驱动”需要四方合力,即政府、院校、社会、企业四方合力方能完成。

第7篇:高等教育四新建设范文

这是一次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重要会议。全国近400所高职院校,教育部、农业部等国家部委,江苏省教育厅等11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等6家社会团体和组织,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韩国映象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9所国内(境)外高校专家,电子商务、有色金属等6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高等教育出版社等18家企事业单位,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江苏卫视等16家中央和地方媒体,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等4家教育研究机构,共计90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年会展示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等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示了高职教育下接地气、直接服务区域发展的实际成效,展示了高职教育在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活力。

在开幕式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解读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称《决定》)。葛道凯从如何分析看待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形势、如何理解领会全国职教会议精神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把握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等方面,诠释了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重大突破,指明了专科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

针对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误解,葛道凯分析了职成司针对2014年高职招生的抽样调查及数据结论,鼓励高职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方位,不为所惑”。葛道凯指出,高职教育不是基础教育,不是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在全社会认同的评判标准中,衡量职业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就业。多年来,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并且持续向好。因此,学习全国职教会精神,就是要把握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教育发展中的位置,不为困难所惑,不为假象所惑,也不为自己的成绩而过度陶醉。

对于如何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葛道凯提出要“把握精神,领会核心”。今年的全国职教会和高职学校直接相关的重大突破有四个方面:第一个突破,重新定义职业教育。全国职教会议前后的职业教育,虽然都是职业教育,但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职教会前的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职教会后的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职教会前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职教会后的职业教育,包括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和研究生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二个突破,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和创造之一。之所以提出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是要解决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第三个突破,职业教育必须要推进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既是教育战线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支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如何汇聚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合力,需要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把职业教育办好办强。第四个突破,必须要继续把增强针对性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努力方向。关于增强针对性,一是继续坚持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二是在教育活动组织上,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且要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让实习回归到教学环节这个基本定位上。三是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葛道凯指出,全国职教会议的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的、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这次全国职教会的核心内容,其具体内涵就是职业教育要和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职业教育要和产业建设同步实施,职业教育要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因为职业教育是教育,更是经济,还是民生。因此,职教工作者要确立一个理念,职业教育要想有生命力,就必须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对于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和各级政府来说,也要确立一个理念,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要想走得稳,要想走得远,必须要有同步发展的职业教育相伴相随。

对于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葛道凯提出要“把握方向,坚定前行”。高职院校要把握专科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做好各项日常工作的同时,加强以下四项工作:第一,要科学布局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功能,第一大功能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第二大功能,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这是技术技能积累最直接的载体;第三大功能,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促进人才的持续增长。第二,做深做细内涵建设。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学校必定要逐步扩大招收中职毕业生和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这就意味着高职学校的学生从单一普通高中起点的学生,逐步变化为既有普通高中起点的学生,也有中职毕业生,还有具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要随之发生改变,进一步增强竞争力。第三,果断改革高职学校的招生考试。根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到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要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到2017年,非高考形式要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招生的主体形式。所有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研究新形式下的招生考试改革,实现中职和高职的双赢。第四,要注意关注学分的积累和转换,《意见》提出要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的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与教育,高职院校要给予关注,结合本校的实际,予以推进,为实现三个功能的科学布局提供新的依据。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在年会上解读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下称《规划》),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其总体框架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相关制度设计,并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总体思路,回答了关于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以及普职关系、招生制度改革、院校设置制度改革、本专科衔接等诸多社会关注的问题。

陈锋在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的调整和创新,实际上是整个教育宏观结构的调整,以期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来建立现代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激活教育制度创新的活力。

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经济社会背景,陈锋指出,概括起来讲就是“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归结起来,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今天整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和最大的挑战,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和最大的挑战。谋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谋划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就是要根据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确定国家人才培养的终极格局。

陈锋在解读中提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为“就业导向、系统培养、产教融合、全面发展”。就业导向是方向,不管哪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职责、本位就是就业导向。用就业率、就业质量、长期职业发展潜力来评价高职院校,是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系统培养是结构,因为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对技术技能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所以人才培养也应该是多层次的;产教融合是机制,产教融合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核心的性质、最重要的灵魂、最根本的路径。对职业院校来说,只要坚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就必然是一个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全面发展是目标,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素质教育,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陈锋指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贯通、衔接、立交、融合。贯通是指从中职到学位研究生的贯通。衔接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衔接,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衔接,搭建人才成长多样化的路线。立交是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而言,更多地体现为建立教育和就业的旋转门,建立学习型社会里教育―就业―再教育―再就业的人才成长路径。融合,即产教融合发展,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促进教育和经济社会、产业,特别是学校与所服务的产业,与所在的城市,所在的社区,建立命运共同体,形成共生共荣的机制。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多工作要做,也面临很多困难,陈锋指出,其中最难的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从精英化高等教育的思维转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思维。其次,要从供给导向思维转向需求导向思维。第三,要把创造价值作为评价学校的基本标准。第四,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与高职院校的关系,是当下受到很多关注的问题。陈锋强调,应用技术类高等院校的发展,实际上是分两个层面的,一个层面是政策,一个层面是制度。所谓政策,就是通过示范引领的办法,选择一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院校转型做试点。所谓制度,即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政策具有当前性,制度建设则具有长远性。转型发展与高职院校原则上不能升格不是一个相互冲突的政策,转型发展是根据现在高等教育目前的状况所提出的,是结构调整的一个政策,而高职院校原则上不能升格是一个延续下来的政策。但是,不可否认,转型发展和高职院校有关系,那就是必将强化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而公平竞争则有利于形成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格局。

本次年会围绕“贯彻落实职教会议精神・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主题,除了政策解读外,还设置了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专题研讨、职业教育信息化专题研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推进会、企业高职合作项目推介、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题研讨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成果展等模块。

【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专题研讨】完善高职现代治理结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分论坛上,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王大泉解读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有关内容,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家礼通过案例的方式介绍了学校章程建设的做法与成效。韩国映像大学副校长柳在万等参与互动交流,各位嘉宾探讨了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学校章程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高职办学特色,构建社会各方参与的长效机制等问题。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以“混合所有制与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南通理工学院副校长唐永泽介绍了高职院校实行混合所有制的探索与思考。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劳汉生等嘉宾围绕“混合所有制”进行了经验交流,激励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引路导航。

【职业教育信息化专题研讨】该模块从国际视野、建设成效、应用创新三个方面,以国际、国内、地方、学校为不同视角,呈现了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创新教育成中心执行长廖肇弘、英特尔教育行业中国大区经理姜涛,从全球化数字化教学发展趋势的角度,展望了中国高职教育的未来,展示了国际职业教育数字资源融入教学的方式,为资源建设与应用开拓了全新的视野。为推动教学改革带动省校两级资源建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魏顺平分析了《部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辽宁省展示了本省的建设经验,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本校为例,介绍了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状况。会议认为,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带动资源库建设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推进会】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二期――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4年,第二批30所骨干建设院校接受教育部、财政部验收。在本次骨干校工作推进会上,职成司高职高专处结合2014年骨干校验收工作所反映出的问题,对第三批骨干校验收工作进行了部署,财务司专项资金管理处介绍了专项资金监管有关事宜,黑龙江职业技术学院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介绍了学院在专业、课程、人事、分配和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与经验。高职与高专教育处就《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进行了说明。

【企业高职合作项目推介】企业高职合作项目模块包括项目推介会和项目展示两种形式。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推介会上,分别就合作办学、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等方面进行了主题发言。上海中锐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围绕汽车、物流、3D打印等行业进行了现场展示,促进校企共同探索合作的机会与方式。企业高职合作模块旨在推进高职院校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并同步提升企业价值。

【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题研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以来,高职教育基础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职院校。在研讨中,美国两年制学院校长培训研究院院长唐纳德・纽珀特以“优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启示”为主题,介绍了美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先进经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围绕“从示范高职项目到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回顾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标准、内涵及实施路径。来自江苏省教育厅、机械行业、农业院校、航空院校、建筑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成果展】本次大会在会场外集中展示了部分高职院校的风采,交流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果,包括“不可替代的高职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出彩人生”、“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高职部分)”等8个主题216个典型案例,较全面地反映了高职教育战线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果。

在年会闭幕式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代表主席团向大会作报告。李进介绍了校联会的年度五项工作:推进高职改革项目建设;组织高职专项课题研究;组织高职质量年度报告;加强宣传工作网站建设;开展校联会的日常工作。李进强调,校联会工作向公众传递的总体信息是纳入体系建设,贯彻现代治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治理现代化;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践的层面上,体系的顶层设计与治理的具体运作在现代化的高度有机地统一起来。

李进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一是社会共识的治理价值目标,将教育定位聚焦到国家价值,治理定位聚焦到组织价值,责任定位聚焦到个人价值。二是有效整合的治理结构要素,包括治理主体与方式、责权裁量和利益平衡,治理制度与机制、规范程序和灵活实效,治理行动与效果,有效执行和综合评价。三是持续提升的治理综合能力,包括决策系统的创新运行,公共事务的实施维系,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治理现代化的实施路径,李进强调,首先要有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组织战略定力,应有把握方向的信力,改革发展的毅力,和制定战略举措的魄力。其次,要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平台的共同治理。政府发挥主导引导作用,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实现产教融合共治,自治组织团体作为纽带支撑,充分反映社会各界的利益诉求。第三,要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开放体系的文化建设。要营造崇技重德的氛围,实施跨文化管理,形成制度文化。

基于以上分析,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制定实施计划并创造性工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瞄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征,满足人民群众招录的新期盼,推动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校联会作为第三方自治组织团体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作用。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巡视员周为在闭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她首先肯定了年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她指出本次年会共同深入学关于职业教育的批示,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重要精神,分析研判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改革发展的形式和任务,共同探讨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办法和途径,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交流深入,形式丰富,讨论热烈。

周为在讲话中介绍了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一些进展。在教育部层面,四个月来,教育部围绕全国职教会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重点是把总书记的批示、国务院的决定,以及一系列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总的思想是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和督促检查相结合,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贯彻落实:一是总体的动员和部署;二是多种形式的传达和宣传;三是推进重点改革,对照职教会提出的改革重点,拟定了教育部司局层面22个配套文件的制定方案,目前已经出台4个;四是强化落实,即根据国务院决定的基本文本,进行了梳理和细化,把所有的任务点、时间节点和督促措施进一步完备,并将通过信息采集平台及时收集各地贯彻落实的动态数据,定期公布督查结果。在省一级层面,已经有6个省份召开了本省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有二十多个省份确定在年内召开本省的职业教育工作会。有11个省份已经出台了省级政府印发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决定的实施意见和规划,各地的文件和制度都在体系建设、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以及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各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把国务院的“普通话”变成各地可以落实,可以操作的“地方话”,使政策真正落地。

就高职院校而言,接下来如何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的精神,周为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六个重点:在体系方面,进一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在活力方面,要充分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在质量方面,主要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在融合方面,即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治理方面,大力提升院校的治理水平;在氛围方面,致力创造良好的氛围,为学校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第8篇:高等教育四新建设范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为我区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学前教育: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3.5%。

(二)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9.5%,毕业率达到99.2%以上。

(三)高中教育:普高招生3000人(包括私立学校),职高招生1500人。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升学率达到93.5%,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四)成人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30%。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率达到45%。

(五)教师队伍建设:分别确定中小学名师和名校长培养对象15名和5名。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7.9%,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56.5%;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39%。

(六)示范性学校建设:海城一小、天河一小、瑶溪一小、沙城中学、海滨中学力争成为市示范性学校。1所民办普高成为市重点中学。

(七)教育信息化建设:

全区各校实现“校校通”,部分学校实现“班班通”。

(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校舍63000平方米。*中学要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温二十五中学生宿舍楼、灵昆一小一期工程、上江小学教学楼、屿田小学教学楼、瑶溪二小辅助用房、沙城中学操场等基建项目建设。争取永兴一小迁建、元庄小学扩建、海城二小综合教学楼、沙城三小综合楼工程上马建设。做好区职成教中心、瑶溪六小、灵昆二小、海滨一小扩建的前期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深入开展十六大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教育和机关效能革命,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要在学习上求实效,工作上求发展,方法上求创新,突出重点,优化载体。要继续邀请专家作辅导报告。要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文明机关为重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通过学理论、兴高潮,下基层、听意见,解难题、办实事,转作风、提效能,加强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努力使党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要把主题教育活动和机关效能革命的开展,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加强协调,切实为基层学校、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

一要在坚持分级办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完善基础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二要进一步落实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在教育规划、经费筹措、危房改造等方面的职责权利,充分调动镇(街道)、村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三要努力争取区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依法做到“三个确保”,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按增加2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比例。要依法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三)继续实施新一轮校网布局调整,加快*中学建设

一要加快*中学建设,2004年9月前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二要加快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争取启动区职成教中心建设。三要合理规划幼儿教育布局,加快各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四要进一步改善永中老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海城街道、蒲州街道、灵昆镇、瑶溪镇学校布局调整步伐。五要依法做好中小学校舍排危和破旧房改造工作。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要加快“校校通”建设。继续投入资金添置信息教育设备。二要加快软件开发。建立*教育网资源库。三要加快“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五)认真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要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加大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力度,建立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做好实验成果推广工作。二要建立健全新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师资调配要优先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要进一步开展师资培训。要保证经费的落实,确保新课程的实施。三要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研究。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强化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学习方式的研究和先进教学个案的研究,注重教育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四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创建文明学校、行规达标学校、德育示范校、绿色学校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继续办好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校园节会,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德育实效,提高教育质量。五要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

(六)大力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要继续加强师德教育。通过举办暑期培训教育、教师节表彰大会等活动,广泛宣传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敬业、爱岗、奉献”精神。二要做好教师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要做好新教师上岗培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全员培训,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首届区名师和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加大校本培训的指导与管理力度。三要加快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评选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进一步加强对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的动态评价管理。继续选送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及骨干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积极鼓励支持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开展课题研究,出版教育教学专著。四要深化教育人事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行教职工聘任制、校长负责制、结构工资制。要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核定全区中小学教师编制,清退代课教师,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师选派与倾斜力度。加大优秀骨干教师的引进力度。五要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充分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创造性。

(七)加强行风建设,加快依法治教进程

一要加强教育行风建设。继续加大教育普法和教育执法力度,进一步做好规范教育收费、大宗物品采购、人事调配、毕业生就业等各项工作。开展财务收支和干部离任审计。继续推行收费卡制度、收费标准公示制和违规收费责任追究制,坚决治理中小学乱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二要继续加大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力度,增加教育工作透明度。三要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突出督政,强化督学,加强对教育热点和重点问题的专项督导。四要继续抓好学校安全工作。要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和综治工作,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深化校舍安全专项整治,强化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第9篇:高等教育四新建设范文

今天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和全市人大、政协“两会”精神,总结20*年全市教育工作,部署20*年任务,负重奋进,开拓创新,扎实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为我市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刚才,市政府对20*年度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进行了通报表彰,一会儿,瑞华市长将对全市教育工作做重要讲话。下面,我就过来一年的工作总结和20*年工作安排讲些意见。

一、20*年全市教育工作回顾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推进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推进。“普九”水平得到巩固和提高。20*年,我市建立了对县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机制;丰润、玉田、遵化、路北顺利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控辍保学”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8.09%。初步建立起了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62.66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1.41亿元,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情况总体良好,确保了学校正常运转。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撤并中小学95所;投入7041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陈旧校舍10.1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8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全市学校计算机总数达到8.01万台,多媒体教室4326个,校园网759个,城市中小学全部实现校校有校园网;“班班通”学校达到123所。优质普通高中建设不断加强。*一中迁建工程教学楼主体完工,遵化高级中学和迁安三中投入使用。省级示范性高中新增4所,全市达到30所。20*年,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向初中分配的实验取得积极效果。全市普通高中招生4.7万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高考本科二批以上上线率达到25.*%,继续在全省领先。幼教、特教工作成绩明显。全市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达到26所,省颁标准一类幼儿园达到53所;特殊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上新台阶。全省中小学管理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基础教育“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管理经验得到一致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二)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政府统筹进一步加强。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对各县(市)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督导,收到明显效果。投入进一步加大。市本级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5200万元,占全市总额35.8%;全市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设备购置资金达5000多万元。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对外经济贸易学校迁建工程于20*年10月开工;遵化、滦县职教中心迁建工程进展加快。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唐海县职教中心、滦南县职教中心申报部级重点职业学校顺利通过;开平区职教中心、*工贸中专申报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已通过验收。丰南职教中心争创部级示范校工作加快推进。2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6万人,普职比达到大体相当的要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2.62%,比上年增长6.5个百分点。

(三)农村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年先后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初中后“三加一”等培训,培训农村劳动力70万人次。加强对民办学校管理,开展了民办教育法人代表和校长培训;全市民办学校在校生达8.96万人。

(四)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华北煤炭医学院、*师范学院、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申报博士点工作加快推进。启动了对曹妃甸大学园区的规划;与省内外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接工作开始实施,高校对接网站投入使用。20*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3.39万人,在校生达到8.61万人。

(五)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科研活动广泛开展。认真开展了教材研讨、观摩等活动;我市创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实验区接受了省级评估;教科研课题结题、立项工作成绩显著。体育艺术教育力度加大。组织1.13万名学生参加了省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成功承办了第十四届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启动了“阳光体育”活动,我市32所学校进入了“31只脚”和“集体跳绳”项目国家试点校行列。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新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225个,总数达到1005个。圆满完成了全年招生考试和语言文字等工作。

(六)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师德建设常抓不懈。组织了教师节庆祝大会暨“双百十佳”优秀教师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调研,进一步完善了市、县、校三级师德监督网络。干部教师培训得到强化。建立了“一月一课”制度,先后聘请康岫岩、成锦平、柳海民等知名教育家来唐讲学;开展了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和全员岗位培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职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83%、97.90%、84.64%和82.75%。探索建立了教师公开招聘制度。面向社会公开为市直院校招聘教师80名;各县(市)区通过公开招聘补充教师520人。全年接收师范类毕业生3896人。

(七)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上位。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开展学习讨论、专家辅导、专题论坛、辩论赛等活动,形成了一批价值较高的调研报告和整改成果,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观念得到更新,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实施党员教育“五项创新”工程被新闻媒体予以了重点报道;为党员过“政治生日”的做法得到市领导高度评价。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狠抓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落实反腐倡廉各项规定,把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内容纳入工作考核。学校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扎实深入开展了文明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

(八)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教育行风建设常抓不懈。向社会公布了行风建设公开承诺和热线电话,加大了对违规办学行为的治理力度,全年办结率达100%。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教育救助取得实效。积极开展“扶贫济困真情暖万家”救助活动,资助贫困教职工和学生1.9万人;继续开办第四届高中“宏志班”,招生人数已达到200人。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对7.39万学生进行了资助。学校安全卫生工作扎实开展。市教育局学校卫生处更名为学校安全与卫生处,组织对校舍、校车、食堂卫生等安全检查,开展了安全健康系列教育等活动,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我市基础教育虽然有着很好的基础,但同沿海先进地区相比,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均衡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压力;二是我市职业教育虽然在全省有一定的位次,但质量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规模小,内涵不足,与市场和企业的对接机制还不健全;三是高等教育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底子薄、层次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仍显不足;四是教师队伍素质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教师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全市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尽快加以解决。

二、20*年教育工作任务

20*年全市教育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教育扶助工程”各项任务,更加重视教育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安全发展和创新发展,狠抓基础教育的均衡和优化,狠抓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整合和提升,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以均衡发展为主线,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把基础教育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20*年,基础教育要围绕新目标、新任务,进一步加大改革发展力度,通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高中免费教育、全面加强中小学管理,健全完善各种保障机制等措施,把基础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

1、强化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政府职责,增加财政投入,确保教育公用经费足额及时到位,确保国家各项转移支付资金及时投放,努力做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三个确保”。进一步加强县级教育支付中心建设,实现教育经费的高效运转,严防出现教育经费的滞留、挪用和平调等现象发生。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制度,强化政府职责和办学行为。继续狠抓“控辍保学”工作,深入开展“无辍学乡镇、学校、班级”活动,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认真做好古冶、滦县、芦台、汉沽四个县区的过程性督导,确保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要认真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主动结合财政等部门,认真摸清底数,精心谋划方案,加快推进偿还进度。

2、优化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办学水平。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中小学和城区中小学进行全面调研,科学规划,加快资源整合,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效益。狠抓农村陈旧校舍改造工程,全年完成10万平方米,各县(市)区要按全市统一部署,认真做好规划、审批、土地使用、资金投入和改造设计等关键环节的工作,及早开工,及时督导,确保进度和质量。进一步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进程,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管理和使用,创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示范学校20所。在城市学校加快推进“班班通”工程,农村学校继续推进“校园网”工程。认真落实教学仪器装备和实验室建设新标准,全面启动中小学数字实验室建设。按照省教育厅精神,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取暖设施改造工程,严格按上级文件精神,抓紧制定改造计划,确保今年冬季取暖前改造任务全面完成。

3、突出示范作用,实施高中免费教育。按照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今年我市开始实施高中免费教育,通过免费教育,进一步促进高中教育资源的优化。在年内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接近90%,三年内达到95%以上;以免除普通高中公助生学费为起点,逐步实施免费教育;从今年开始整合两轨以下、在校生400人以下的普通高中,明年开始整合四轨以下、600人以下的高中,到2010年全市所有高中都要达到六轨以上、千人左右,真正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高中阶段教育。

4、狠抓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全面推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文化”的“四化”管理经验。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上下功夫,在制定和落实规范的管理制度上下功夫,在管理细节上下功夫,在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上下功夫,把《*市中小学管理规范》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全市基础教育管理水平。

5、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为主线,加强学生的传统美德、文明礼仪、遵纪守法等教育,丰富载体,增强教育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狠抓以贯彻新课程标准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开展教材培训、课例研讨、优质教案优质课评选等专题教研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力实施“降、活、提”(降课业负担、活校园生活、提教学质量)工程,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进一步加大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比例,按公助生招生人数50%的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推行中考体育测试,自今年起,凡*市初中毕业与升学的学生均参加体育考试,满分30分,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二)以争创部级和省级示范校为抓手,认真落实“三个面向”的要求,把职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三农”、面向区域经济、面向曹妃甸,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以职业院校争创部级和省级示范校、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职业院校的标准化建设。

1、实施“五项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示范校,力争年内有3所职教中心、1所高职院校达到部级示范校标准,并力争创建成功。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督促滦县、遵化职教中心迁建加快工程进度,推动丰润、迁安职教中心迁建的前期工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以政府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资的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全年争创全国和省重点扶持的实训基地3个以上。狠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建立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积极推进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完善农村县、乡、村三级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建设,深入开展省、市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创建活动,全年完成70万名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

2、推进“四项工程”,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主动适应市场和我市主导产业需求,调整学校课程和专业设置,大力发展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着力打造一批精品专业和名牌专业。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完成省下达的“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五年内要对73万多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每个村培养2至5名中级实用人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300万人次。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培训城镇职工100万人次。

3、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联合办学模式,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实行“订单培养”和“零距离”对接。加大实践性教学探索力度,增加学生实训课时比例,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训模式,切实执行中职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和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职学生实训不少于半年的制度。加快高等职业院校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和规模办学,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办学特色。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以内涵发展为重点,坚持现有高校提档升位和高品位谋划未来高校发展两手抓,把高等教育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20*年是全市高等教育的规划年、整合年和建设年。要加快全市高等教育和曹妃甸大学园区的规划,推动资源优化整合,推进现有高校新校区建设和内涵发展。

1、加紧科学谋划,制定全市高等教育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我市高等教育整体规划以及曹妃甸大学园区规划将全面展开。目前,我市已委托教育部权威机构对高校发展进行全面规划。通过规划,将使我市高等教育达到资源优化、布局合理,实现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要积极主动开展与省内外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接,吸纳知名高校来唐办学,举办全国和河北重点高校(*曹妃甸)论坛。

2、注重内涵发展,加快现有高校的提档晋级。积极推进河北理工大学省市共建体制的形成,推动四所本科院校新校区项目建设;加快重要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钢铁、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重点研发中心的建设,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鼓励引进和聘任高科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3、积极协调推动,实现博士点申办新突破。经过努力,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申报博士点基础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我们将不遗余力,千方百计,进一步加大协调跑办力度,鼎力支持两校申博工作。

(四)牢牢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把师资整体素质提到一个新高度

师资是立教兴教之本,高素质的校长队伍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教师队伍培养提高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1、利用多种途径,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开展廉洁从教、文明施教、依法执教师德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双百十佳”教师的评选和表彰,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加快实施市、县、校三级师德培训,完善师德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

2、采取切实措施,强化教师培养培训。积极开展骨干教师的评选和高级研修,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硕士、本科学历培训,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实施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计划,积极开展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围绕“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开展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和师范院校建设,积极探索师范院校顶岗实习和教师脱岗培训机制。

3、建立有效机制,强化教师队伍管理。注重校长队伍建设,加大对中小学校长的选拔、培养、岗位培训和高级研修;加大教师聘任制推行力度,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积极鼓励和大力实施城镇优质师资向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合理流动;严把入口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进教师准入制度,选拔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纳各个层面的优秀、紧缺人才以及学科带头人从教。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教育公平,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到教育形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话题,我们必须躬身实践,全力推进。

1、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教育行风建设。严格落实中纪委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和“一岗双责”制度。继续做好行政权力公开透明和校务公开工作,积极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和民主评议学校活动。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严禁“乱择校、乱办班、乱收费”,严禁违规招生行为;严格落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的“三限”政策,严禁扩大择校生比例;高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合理收费、“阳光”收费。积极组织办学行为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影响面大、社会反响强烈的违规行为,追究当事人和主要领导的责任。认真完成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工作。

2、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在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中,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五型机关”和“五型学校”为载体,深入开展科学发展示范机关和科学发展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强校园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预警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活动,切实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积极争创文明和谐校园。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切实维护师生利益,保障师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