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精选(九篇)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

第1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思想 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的精髓不在于数学知识,而在于数学学习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们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在于提高孩子们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想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数学思想,采取多种方法对孩子们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并逐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内涵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孩子们在学习具体数学内容和对其认知过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学习方法和理性认识,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向孩子们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使孩子们领悟到学习的真谛,懂得学习数学的意义,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注意情感素养的培养,这正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所强调的。

二、小学阶段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孩子们认知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只能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课外教学辅导中,并且对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不应该要求过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方法、符号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和数形结合方法这五种。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他们的实际生活,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思想方法能够很好地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掌握这些思想方法能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小学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阶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

1.通过小结和复习及时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因为同一内容可以表现为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而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知识点里,所以在单元小结时要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有效的整理和概括。例如,在讲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在小结中可概括性地向孩子们指出分数应用题实质是对应思想,找准相应的数量关系,然后通过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2.培养积极提问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孩子们提问质疑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给孩子们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们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多用批判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对应用原有知识不能解释的老问题,可以引申出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延伸出新问题等,培养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考虑问题,训练孩子们良好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教学中注意数形结合。

数与形是社会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两类基本对象。在小学数学中的“数”主要指自然数、小数和分数,属于抽象思维,是孩子们左脑思维的产物。而“形“主要指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属于形象思维,是孩子们右脑思维的产物,数形结合使孩子们充分运用左、右两脑的思维功能,彼此补充调动,全面、协调、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通过数与形的有效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和学习方法,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几何图形,从图形的结构体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解决有关数量的数学问题或者是把一些几何图形的问题用数量或方程加以表示,进而研究相关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在数学学习中,数量关系通过图形展示,能够使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探究解题的新方法;而有些几何图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又能获得严谨的论证,这就是以数辅形。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不仅有利于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数学思维,反思自己学习过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等。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科学有效的认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由量的积累上升到质的飞跃。

4.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第2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范文

关键词:想象力;隐形翅膀;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简而言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利用孩子乐于探索的天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给予他们足够勇气的同时指出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而逐步引导、规范而并非限制、禁锢他们“幼稚的”感知与认知能力,进而帮助他们通过独立思维建立起人生第一阶段的“梦想体系”。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来之不易,但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亲近外界、发现自我,培养孩子的认知与感知能力

如何建立“梦想体系”,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培养想象力。首要指出的是,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它和“空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想象,是建立在外部世界和内部自我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一旦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又不切实际的想象就会成为一种白日梦式的“空想”,这无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进步,甚至会造成他们性格与心理上的障碍与扭曲,从而让行为与生活或者现实发生脱节。因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首先应该引导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纽带,与此同时辅助他们与内部自我建立沟通的渠道,由此逐步培养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和对自我的感知能力。

感知与认知能力是想象力的基石,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是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的强大支撑。感知与认知能力的获取与提高,在于让孩子亲近外部世界的同时发现内部自我。只有当孩子对外界产生了足够的认知,起初空泛的想象才会变得有根有据,想象才能成为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动力,梦想体系由此获得萌芽的土壤。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启发式”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个真实案例,家长在周末出游的实际教育过程中,看到了一座高山,要求孩子形容山的高,于是启发式发问:“你看,那山多高啊,到底有多高?它高到了什么程度?”而孩子过内心思量所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那山很高,高得几乎可以摸到太阳了!”事后这位家长找到我,说:“你说多夸张?山高的能摸到太阳,这怎么可能啊!”作为教师,在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与想象开解家长的同时,我欣然意识到学生已经对他的所见所闻有了真情实感。当梦想照进现实的刹那,他小小的胸怀中不仅有了高山的形象,还有了一幅“旭日东升”的直观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象化蓝图指日可待。

从表象到具象,锻炼孩子的抽象能力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当孩子对外界与自身有了初浅的认知与感知后,引导与规范他们的想象力,使这种力量发展成为一种分析、思考与判断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是“梦想体系”建立的关键节点。这种思维能力,就是抽象能力。

确切地说,想象是一种自由的、发散式的思维工具,而抽象则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的有意识、有价值的主观行为。在二元结构的世界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本质,进而再造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新形象,这一具象过程的依托正是抽象能力。当然,对孩子来说我们不能过分要求他们彻底领悟并且完全具备这一能力,但在课堂和生活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不断培养他们的认知与感知能力,与此同时督促他们身体力行,以此不断更新他们的视野,不断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天真的个性,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动用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由表及里引导他们进入知识的海洋和思想的圣殿。

比如在教授孩子认识花草树木的同时,要让他们能够抽象出一个灿烂而又完整的春天;而在描绘春天的同时,又让他们依据亲身体会具象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等一年四时不同的景象。他们幼稚甚至可笑的作品,是他们思维与抽象能力日益完善的见证。其实,教育的目的并非在于培养一个个面目相同、行为相仿的群体,而在于培养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教育也并非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而贵在传授学生生活本领,令其掌握生存之道。当孩子对课本和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具备了深入浅出的抽象能力,他们才能够对生活里的人情事物心存感知,才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萌生最初的“梦想之芽”,他们的人生由此变得异彩纷呈与众不同。

启蒙与自我启蒙,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想象,几乎是一种无所不能的思维活动,想象力其实质是主观上借助思维活动以认识、区分并把握未知世界的能力。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规范而有效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但能够弥补个人视野的局限,还能够促进个人身心的全面进步。思维活动和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日久天长会形成固定的模式与习惯。驾驭想象力,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然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经受科学的、艰苦的培养与训练。

就教育教学与孩子全面发展而言,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培养孩子想象力层面,能够加速他们“梦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且促进这一体系的日臻完善,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师长和孩子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这一互动过程必定是长期的、持续的、相互的,而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渠道,是在教育尤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过程中时刻在意师长的“启蒙”与孩子的“自我启蒙”。

第3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范文

关键词:孩子;教育;学习习惯;安排时间;独立思维;反思;阅读

一、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清晰的时间意识很重要。一个学会管理时间的学生,才能更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作为老师,应该适当引导孩子们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习成绩好得学生必定是学习效率高的孩子,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作为小学老师,可以鼓励孩子们给自己制定时间表,分别制定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我们可以督促孩子去按时间表进行各项活动,并且对其各个阶段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在课业的学习中,指导孩子们做好预习,复习,从而巩固功课。当孩子们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他们主动学习意识也就会增强,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减轻老师的负担。从而实现教学的互利共赢。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意识

教师始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仅仅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或老师的思想,而是学会学习,独立学习。

“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这尤其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小学老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让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依赖老师,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做出自己的评判。让他们能够做到“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我个人非常赏识著名教育家周弘老师提出的赏识教育,尤其小学生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因此我们更应该多给予他们欣赏与鼓励,而不是狂风骤雨式的批评。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多鼓励孩子,欣赏孩子,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从而增强自信。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课堂上创设恰如其分的情景与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散发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尤其要引导孩子们打破思维惯性,有自己的见解与认识。

三、要培养孩子的反思习惯

反省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具有这种高贵品质并且能很好运用的人,可以说他们具有大智慧,因为他们懂得在新的高度上查漏补缺。马克思的批判主义精神,我想运用到教学中,就是培养孩子们自我批判的意识与习惯。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以及教师教学成果的方式之一,每次考完试,老师不能简单机械化地讲解试卷,更应该引导学生,做深刻反思,找到类型化的错误与不足之处。要想得到一个全新的自己,孩子们必须认识到短板理论的重要性,不断反省自己的短板所在,从而针对性的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之处,这样才能超越过去的自己,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人文精神的缺失确实成为一种迫切的现实。当下,各种影视文化产品风起云涌,倍受消费大众的青睐,人们不知不觉走入一个读图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多地倾向于享受视觉盛宴,而不是书本阅读,即使是阅读也已演变快餐式的浅阅读。

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老师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读书之人。自己有丰富的阅读量,才可以择其善者而荐之,给孩子们推荐品味高雅的读物,渊博的知识储备量更有利于使老师与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书籍永远是人类的最好的精神伴侣。因此,培养孩子们的读书意识,能够让他们自觉去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第4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范文

一、父母是孩子问题的制造者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宋庆龄曾经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归根到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孩子越小,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越大,孩子和父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败,甚至可能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父母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好坏,其中关键因素不是学历、金钱,而是素质教育,也就是父母本身要提高自己教育的观念、方法、能力,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坚持自我成长,言传身教。换一句话说,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拥有成长型思维,坚持自我成长,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拥有成长型心态。

二、面对家庭教育,家长需要重新学习

(一)父母应该从心底意识到自我成长的重要性。我相信对于“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如何指导孩子做作业”类似这样的文章,大家看了很多,但有很多家长还是会很疑惑,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为什么在教育孩子上还不见起色,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问,那我想请问一下,你有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就是父母执着的栽培自己,让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呢?只有当父母拥有成长型思维时,才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二)用积极的语言互动来进行亲子沟通。父母拥有成长型思维,孩子就一定拥有成长型心态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终身成长这种心态的培养和父母的关系非常大,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来自与父母的各种互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心态平和的面对孩子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不给孩子做负面的评价,不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我们要用积极的语言来肯定、鼓励孩子。

第5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范文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思维训练是否会束缚想象力,希望能帮到你。

为什么一定要“讲逻辑”?采访中,也有家长认同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观点,但并不清楚“逻辑”在思维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网友黄炯林说:“‘逻辑’是个外国词儿吧?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老祖宗就没讲过‘逻辑’。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逻辑呢?”

哪些方法简便易行?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阿芸比较认同对孩子进行科学思维方法培训的观点。阿芸说:“我们小时候从来就没有关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不知道解决问题时该从哪里入手,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棘手的问题时,马上就手忙脚乱了,感觉很无力。”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了,有这么多培训从小就可以参加。不过这种培训班也挺贵的,动辄几千块呢。不知道在生活中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最好能有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又实用,又省钱。”

专家看点

科学思维是成才关键家长究竟要不要帮助孩子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呢?知名心理学专家肖计划教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逻辑能力“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

小学开始学最合适“一般来说,建议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从小学开始比较合适。”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们还处于知识的积累期,大脑中可供思考的“原料”还不够充足,并且具有“思维无限驰骋”的特质。过早地训练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也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入学后,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少走弯路,让孩子们更加自信。”

家长是引导关键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现在多数家长都了解从小培养孩子大脑潜力的重要性,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教学,但往往缺乏科学性,而这其实是耽误了孩子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关键期。科学思维最好从家长做起,并且把对孩子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专家建议

培养思维从趣味性着手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锻炼准确表述—— 语言心理学专家林洁明建议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训练其“准确表述”的能力。因为语言表达是孩子日常交际和作文写作的基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日常交际的自信心。“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艰巨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绕口令”、“词语接龙”等内容的练习。

创造思考环境 ——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去博物馆、一起阅读、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经常和孩子做“智力游戏”,如比赛谁能想到最多的“找到水”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提出违常问题——“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的。”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

第6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范文

一、小学生学习现状

我们来看看眼下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姑且不说每日晨光中家长背在肩上的鼓鼓的书包,单看学生那似乎还朦胧着的双眼,我眼前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时钟早已敲过了九下,父母还在一旁催促着已困意浓浓的宝贝,努力完成剩下的两样作业。

我想学生家长一定很庆幸自己的孩子遇到了我这位留作业较少的老师。因为这样,他们就会有充足的时间给孩子,来完成各种课外辅导班的作业。不知从何时起,家长们已把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当做顺理成章的事了。反之,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如果孩子们在学校碰到了喜欢搞题海战术的老师,回到家面对一大堆的作业,双休日又要面对一个又一个的课外班,每日在疲倦中度过,在机械无趣的题海中苦战,那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呢?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尽情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呢?到哪里去寻找童年那美好的回忆呢?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也为了帮助孩子逃离“苦海”,让他们真正走上通往未来的健康发展之路,我建议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把孩子的作业的布置当作大事,认识到减轻孩子课业负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唐代的学者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日的师者,又增添了很多对时代的理解,拥有了更多的新内涵。我们要为祖国塑造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四个学会”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所以,教师要抛弃陈腐的教育观念,不能把一张考卷看成决定一个学生成败的关键,从小知识的积累、成绩的提高固然重要,但能力和好习惯的养成更重要;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孩子,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就看教师如何去发现、去捕捉、去放大;不要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让他们怀着感恩的心,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看待这个世界,用真诚与人相处,用能力开拓美好的未来。

(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落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才会让学生真正受益。我想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创建高效的课堂

备好课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精心准备一节课,既需要教师具备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知识积淀,又要求教师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一节精彩的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应站在高角度深度解读教材,蹲下身子,思考学生会如何理解问题,由此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知识;教师要思考如何找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教师要思考如何找到恰当的教育契机,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口语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思考如何利用场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如何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轻松地对新知识加以巩固;思考如何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等等。这一切是创设一节省时高效课的必备条件。当然,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要在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不能生硬地说教,导致设计内容与课程完全脱节,而是要把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作业设计要有代表性、趣味性、针对性

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不要以为“熟能生巧”永远是真理,简单机械的训练毫无意义,只能白白消耗学生的时间和学习的热情,学生不情愿写,教师疲惫地批,如此费力不见效的事何必要去做呢?

如何布置作业也需要教师动一番脑筋,要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愿意做的多留些,学生不愿写的又是我们想让学生完成的,可以变换形式让学生乐于接受。比如布置写生字的作业,我设计了两种书写的形式,请学生们自由选择,这样孩子的兴趣就高了,因为他们就喜欢自由,喜欢有“权利”,那我们就投其所好,目的也达到了,何乐而不为呢?另外,作业的布置要精挑细选,力求有代表性;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来设计,力求有针对性;从长远角度看,力求有梯度性;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方面看,适当布置一些学生动手制作、实践性强的作业,力求丰富、适用性。

3.有效处理课后作业

我们可以把课后作业进行整理、分类。能力俱佳学生的作业基本没错误,我们可针对其工整的书写、较高的正确率及时表扬,适时奖励,同时要为他们适当设计高层次、富有挑战性的作业;能力相对较弱、完成效果一般的学生要及时鼓励,针对不足及时讲解;而那些不够细心、不愿书写的学生,我们要帮其找原因,给以引导或进行批评;理解能力较差,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不能声嘶力竭,怒火中烧,这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让学生厌倦学习,惧怕学习。教师要因材施教,细心发现孩子的喜好,发展他们的特长,放低要求他们达到的标准,设计不同的作业,用耐心和持续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孩子的成长需多方力量的关注

1.家长的正确教育观念的建立

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养,但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家长的教育。我们应有效利用家长会、家访等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多向家长传达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感觉到从小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不要因为忽略孩子的童年,遗憾孩子的明天,教师与家长一道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一起为孩子的明天铺设一条健康之路。

2.家、校、社会多方合作

孩子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教会他们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教会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让孩子在课下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而不是让学生和家长一起盲目地走进课外辅导班。让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围,用自己学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为多种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我也呼吁,成年人多为孩子留下些美好,让孩子成长的空间多一些纯净。因为他们的成长需要社会中你和我共同的关注。

总之,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明日之才,就从为孩子减负开始。我们常说轻装上阵,就让我们为学生减掉肩头那份书包的沉重,毕竟那稚嫩的肩膀将来要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只有减轻负担,走得轻松,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邢德昌主编.实践新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3]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维;思维的形成过程;思维的发展过程;发展创新性思维;存在的误区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活数学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探究情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知内容与学习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创造冲突,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教师用圆柱铁桶盛满水,让学生求出里边的水的体积。学生一时找不到答案,有的试探着提出“把铁桶的水倒入长方体水箱中,量出长方体水箱的长、宽、高计算”;有的提出把圆柱铁桶浸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水中,计算升高的那个长方体的水的体积就约等于铁桶所盛水体积。这时教师提问“若是求圆柱体的大蓄水池,能行吗?”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感到必须找出一个计算加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或公式,于是诱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的功能,它可以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思维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可见,创设探究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在概念学习中,体验思维的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所组成,在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由各种概念的联系产生的。可以说数学概念实际就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概念的引入,理解、运用、巩固、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掌握数学规律,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正确地进行各种计算,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三、在例题学习中,体验思维的发展过程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小学生的独立性很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例如: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几何形体的性质及计算公式。如在学习圆面积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上三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按书上的操作顺序自己动手操作,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①由圆形转化成什么样的图形?变形之后面积有无变化?②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相当于圆的什么?③你能不能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

学生理解了知识,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并没有完结,还需要引导他们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中发展他们的思维。数学中的计算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同时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思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除了教材本身提供的条件以外,和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精心设计思考题,加强思维训练,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第8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范文

关键字:小学数学 生活化 兴趣

第三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2012“数学教育质量提升”的研讨会,数学专家提出“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启发孩子思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问题想深、想透,化繁为简”,两会期间关于教育问题国家提出了五大方面,其中推进教育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改革结合本文作者多年来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实践经验,结合案例提出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数学教学生活化与生活现象数学化模式。

一、数学回归生活与生活回归数学概念

我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而小学教育就占了六年时间,六年的数学启蒙学习对于广大中国孩子来说正是培养数学思想体系的关键时期,随着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弊端的显露它对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产生很多障碍,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我们提了几十年,可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我们仍然不可能完全废弃应试教育办法,那么如何面对现实培养小学孩子正确的数学思想体系,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就成为当下教师的主要责任,素质教育下我们对于小学学生数学的培养要实现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让生活问题回归数学。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知识的来源与运用符合哲学上认识的过程,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所谓数学回归生活就是让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以生活中常见的生活问题或常识展现出来。所谓生活回归数学,就是要打造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思维,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某些现象能以创造性思维积极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或者某些现象体现何种数学知识、数学原理是什么,即生活问题数学化。

二、小学教师如何进行数学与生活结合下的教学

首先,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数学是其学习主要科目之一,他们正处于对于数学有浓厚兴趣的阶段,也是学校和家长花大量时间精力培养孩子数学知识的阶段,同时他们也处于对于数学有能力正确而全面认识的阶段,作为教师应有义务灌输孩子对于数学与生活处于何种关系的正确思维。不能割裂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抹杀数学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乐趣,让孩子们从应试模式中逐渐的跳出来,寻找到学习知识的价值不是仅仅为了考卷与成绩。

其次,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或常识来展开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知识都是贯通的,如果“数学只是数学”那就毫无乐趣与价值所言,数学知识因为与生活问题相联系,因为与其他知识相贯通才变得有乐趣,才会激发同学们的创造性。课本对于学生与教师而言只是辅助与复习工具,作为小学教师本身,要依托课本的同时编写自我独创的教学方法,要想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创造思维、生活化思维,教师必须首先自己广泛涉猎,只有自己先跳出了数学教师的囹圄才能让孩子们跳出应试模式的束缚,所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体、事件、新闻、游戏等来增加孩子们的数学知识印象。

三、运用数学化与生活化结合的实际案例

教学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材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了解其它立体图形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立体感与立体思维。

教学目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第一步,教学前一天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后每人按着教科书后面的示意图,做一个长方体模型(提醒同学们用硬纸壳做)。

第二步,第二天上课每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做的优秀的同学简述自己的经验,做的稍差的老师要给予建议,然后开始引出长方体的基本概念,长宽高的关系与准则,然后引出底面积侧面积的算法,最后引出体积的概念,然后让同学们拿出尺子,分别计算出自己模型的底面积、侧面积、体积。要求同桌交换模型,重新测量各数据,对于差距较大的同学要大家一起动手校对。

第三步,课后让同学们各找一个生活中可见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尽可能的测量出它们的侧面积底面积,与体积。

第四步,演示其它立体图形,多角度的实物展示,教师在黑板上用平面黑板,当场把那些立体图形用粉笔画下来,让同学们动手画,及时完成书上例题,最后进行测验。一周后,在学校的公共黑板上出一道综合性的关于长或正立方体的综合体,稍微难一点,进行有奖征集答案。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并且方法简单、易行。最后的结果是,对于立体图形这部分知识的测试,同学们成绩都比较优异,就连平时成绩稍差的同学都有很大的进步。

总之,教师上课讲的生活中的案例等等,要尽量简单、易懂、健康向上,贴切生活更贴切教学知识,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拿捏分寸,切不可过分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尽量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小学生处于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心的阶段,鼓励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同时,时刻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不可为了课堂任务毁坏东西或采取其它方式。我们对于学生的教学应多做引导少做纠正,多做鼓励少做批评。

参考文献:

[1]肖怀春.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蒋雪凤.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之浅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

第9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范文

关键词:培养;幼儿;学习能力;学前教育;创新思维

一、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观念作为行动的先行力量,改变观念就是改变行动的前提保障,要想全面提升幼儿的创新意识,就需要更新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的出发点,灵活地采用教育手段与方式,激发其内在的潜能。在幼儿教育中,游戏不仅仅具有娱乐的作用,同样是幼儿的一种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在幼儿的游戏选择上,要基于其内在动机选择,无关固定的模式,是一种主动参与的过程。幼儿通过游戏,不仅可以充分地展示各种动作、语言技能,有效地解决各类问题,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享受这份快乐。所以,对于幼儿教育,游戏、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是互为一体的,要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提升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幼儿的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识过程,幼儿在各种区域活动中对相关材料进行操作,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幼儿的成长是在一点一滴中发生的,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指导活动还是自由活动,都应尽可能地尊重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有直接观察和实验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个人体验来将这个过程描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听教师的讲解,不然就会使他们丧失主观能动性。

二、注重教育模式的优化

在教育模式的优化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具体的发育特点、理解基础情况,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让生活中那些感人的故事,美丽的自然风光,有趣的花鸟鱼虫都成为教育的素材,将这些美好的事物融入在幼儿的脑海中,让他们在脑海中擦出想象的火花。在幼儿阶段的教育,游戏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对于拓展他们的想象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绘画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脸谱画画比赛,通过这种游戏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任何素材都可以成为切入点,然后再将设计好的脸谱戴在自己的脸上。在动手之后,孩子们还能够享受到收获的成果,看着自己脸上千奇百怪的脸谱,他们会对世界有一个新的认识。除了以娱乐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教师还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声、丰富的色彩来激发幼儿的兴奋点,让他们纵横在想象的海洋里。例如在欣赏了一幅美丽的画之后,教师可以留给幼儿几个问题,例如,你在这幅画中找到了什么?你觉得在这幅画中会有怎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又让你想起了什么?孩子们可以尽情发言,围绕这几个问题,回答自己的感想,这对于锻炼幼儿的想象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唤起幼儿的想象力与好奇心,让幼儿充分地展开想象,让他们的创新意识无时无刻地放在思维运动中,这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良好驱动力。

三、为幼儿建立良好的思维意识

为幼儿建立良好的思维意识,首先要为幼儿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良好的落脚点,没有自信心,即使有再好的思维能力,幼儿也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所以,在幼儿园的教育里,教师作为孩子们心中可以信赖的人,他们需要对孩子的信心建立负责。孩子在幼儿园常常会出现不独立、不自信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因为受到了专业训练,会在教育孩子上采用专业、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鼓励、赏识孩子,来为孩子建立信心。同时也要让幼儿有怀疑意识,勇于纠错与反驳,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实现思维意识培养的第一步。在幼儿思维意识教育中,教师还应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思维独立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让幼儿在思想上不盲从,不落入世俗,不会轻易地受外界干扰,可以勇于坚持己见,在正确的道路上开拓创新。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孩子经常一个人玩,表现得略微不合群,甚至会自言自语。但是如果你耐心地与他交谈,你会发现他思维中的独特性是很难得的,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可能这就是因为他经常一个人玩,不愿意与他人融合的结果,可以保持清晰的看法与想法。当然,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能让一个人自觉地选择孤立,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在思想上保持独立,在行为上保持合群,这种方式方法在今后都会有益于孩子的发展。总而言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创新作为进步的源泉,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国家的建设来说,都是必备的要素。创造性思维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有技巧可以进行训练的。学前教育阶段是培养幼儿能力的关键阶段,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入手,对于幼儿的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教育工作深入研究,帮助孩子完善创新教育,这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严妍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黄辉.浅谈在动手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