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

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精选(九篇)

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第1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专断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忧郁,学习很被动。而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强调技能技术的掌握,而忽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至教法僵化、死板,强制学生顺从,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被动。而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罗斯认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儿童从小到大生活在压抑、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儿童的创造性便被扼杀。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起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和"为创造性而教"的思想,尤其对身体素质较差,掌握技能慢的学生,要以更大的热情去关注和激励他们,培养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

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同时,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学生产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创设情境,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育活动内容,特别使体育教学内容的新教材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篮球战术教学中,教师设置对抗场境,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其积极提问,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情境越多,发问的能力就越强,设想的方案也就越具想象。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三、适时进行激励,激发创新需求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可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

期望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应用期望激励学生,学生会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针对学生学习、比赛中的表现,用"加油"、"坚持"、"再快一点"等语言鼓励,常用"我希望你怎么"、"我相信你一定能怎么"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

目标激励:针对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目标,引导学生的行为,调动其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完成既定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表扬激励:多表扬、少批评。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和荣誉感,在体育教学中应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待"差生",因为经常性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乃至畏惧感,久而久之,意志消沉,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当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表达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产生"别人行,我也行"的积极思想。

竞争激励:心理学家托伦斯"竞争条件下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表现的实验"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均与非竞争条件下不同,且具统计学意义。体育教学在竞争条件上有独具的优势,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

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融入体育教学中去。

四、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习需求

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儿童时期是学生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因而想象正是"创造之母"。

体育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储备丰富的表象,而表象丰富的学生思维灵活、敏捷。如何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比较表象之间的不同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如技巧中的"前滚翻"教学,用"推手后,前滚低头腿贴胸,举臀收腹团紧身,两手肩上屈臂撑"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再辅以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有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了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五、强化发散思维培养

体育发散思维是针对所给的体育信息而产生的问题,大胆的提出各式各样的解答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也可称为求异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是破除学生对事物认识上思想惰性的重要手段,使学生从种种聚合思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去大胆地追求发散思维给他们带来的创新意念。

六、拓展逆向思维能力

第2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激发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04-01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处于“教师命令,学生遵守”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他们的思维表现更多的是记忆显性思维,从而扼杀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是每一个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我们应该根据体育教材中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强调技能技术的掌握,而忽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至教法僵化、死板,强制学生顺从,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被动。而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罗斯认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儿童从小到大生活在压抑、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儿童的创造性便被扼杀。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起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和“为创造性而教”的思想,尤其对身体素质较差,掌握技能慢的学生,要以更大的热情去关注和激励他们,培养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

二、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创设情境,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篮球战术教学中,教师设置对抗场境,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其积极提问,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情境越多,发问的能力就越强,设想的方案也就越具想象。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三、适时进行激励,激发创新需求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可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期望激励:针对学生学习、比赛中的表现,用“加油”、“坚持”、“再快一点”等语言鼓励,常用“我希望你怎么”、“我相信你一定能怎么”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

目标激励:针对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目标,引导学生的行为,调动其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完成既定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表扬激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和荣誉感,在体育教学中应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待“差生”,因为经常性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乃至畏惧感,久而久之,意志消沉,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当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表达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产生“别人行,我也行”的积极思想。竞争激励:体育教学在竞争条件上有其独具的优势,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融入体育教学中去。适时的激励,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

四、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习需求

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如技巧中的“后滚翻”教学,用“推手后倒臀靠踵,后滚低头腿贴胸,举臀收腹团紧身,两手肩上屈臂撑”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再辅以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有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了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五、强化发散思维培养

体育发散思维是针对所给的体育信息而产生的问题,大胆的提出各式各样的解答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也可称为求异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是破除学生对事物认识上思想惰性的重要手段,使学生从种种聚合思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去大胆地追求发散思维给他们带来的创新意念。

六、拓展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有目的的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让学生思考,学生就会产生迫切解谜的心理,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

第3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

一、大胆探索,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创造新事物。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推陈出新,不墨守成规。一是帮助学生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创造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就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二、创设问题的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设计出方向准确、目的性明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出具有奇异感的练习,就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新鲜感,从而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求知欲就成为学习的内驱力,就可以使人产生探索的欲望,探索又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萌芽。比如在引导学生推导了圆面积后向学生提问:“计算圆面积时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计算?”小组讨论后,大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的面积。而有的同学举手表示有不同意见,认为知道直径可推出半径,知道周长推出直径继而推出半径。对于这组同学的回答也给予肯定,并且向学生说明在求半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尝到了在一题多解中寻找答案的乐趣,开拓了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每个学生其实都有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要想将其激发出来,必须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数学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在教师的带动下会极大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热情;轻松的课堂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这可以为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提供宽松的条件;主动创造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受到一些方法的限制,形成了定性思维,对知识的使用不会活学活用,从而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学会从多方面出发。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有关梯形的各种问题中,一般学生在解答的时候会做辅助线:延长两腰使其交于一点、作底边上的高、平移对角线。如果教师让学生自由探索,他们就可以灵活地做出各种辅助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需要有高质量的问题,不断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质疑,让学生学会猜想,勇于创新。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高质量的提问,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例如在函数教学中,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往往会让学生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决定好上限和下限后,对假设的两个端点进行思考,然后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判断,这样先猜想后验证,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有意义。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创新能力

第4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

一、实行民主教学,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堂上要营造好创新氛围,让学生和老师一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彻底破除师道尊严,师生相互尊重。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发表反对意见,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在轻松愉悦中获取数学知识。

二、引而不发,启迪激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所以教学上凡事要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把课堂讨论引向深人,产生创新意识。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讨论,思维非常活跃,始终处于主动出击状态,为自己的创造感到惊喜,为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而积极努力,畅所欲言。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三、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问”是点燃知识之火的燧石,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创造发明的萌芽。我们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中明确:教师应随时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使之有较多的机会发现、去研究、去探索,以形成积极向上勇于合作交流的浓厚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填表产生疑惑,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求知,在讨论中找答案。

四、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所以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教师要理顺学生的思维思路和知识的顺序性,使知识自然迁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并适时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温故知新,承前启后,为新知识的发现做铺垫,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

五、拓宽思维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的灵魂是求异思维。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是学生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想像力是涌现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性活动的关键,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在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由椭圆、双曲的几何性质进行迁移、拓展,总结归纳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因此,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就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六、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第5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09-0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人,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2001)的教学建议要求“现代教育的 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完善的、知识丰富、技能突出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世纪新人。”就其培养创造性而言,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4条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课前设计教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教案中创设学生求知欲、探索欲、创造欲的情境,设计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思辨性、创造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问题贯穿于教学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现代课堂对语文教学的突出要求。语丈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能力,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而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影响学生积极质疑的原因首先是胆小、紧张、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受老师责怪,被同学耻笑,害怕质疑;其次,部分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不播要深人思考,不愿质疑;再次,受知识,年龄的限制,难于掌握知识要点,不知所云,难于生疑。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质疑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质疑间难的积极性。对那些胆小,紧张不敢质疑的学生,教师应在课后多与他们交流,与他们谈心交朋友,除他们的心理恐惧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用亲切和茜,充满希望的鼓励语言去教育引导他们。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寻求能够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每个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交织在一起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兴趣,使其进人自己的学习天地。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点拨启发,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要求学生养良好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内专心听讲、积极思维的习惯,认真写字、认真笔记、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朗读、背诵的习惯,坚持收集名言、警句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等。

二、在新的认知结构构建中培养创新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目前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共识,就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这种教学思想的实质是把学语文看作是一种发展学生个性的智力活动,其核心是要求教师充分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获取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语文教学实现“三个面向”的一项具体要求。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让学生的学习去创造新知,而是掌握人类现成的知识。在学习现成知识时,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途径和结果,较之同年级的同学更为新颖独到,富有创造精神。这也是一个树立创造性教学思想的立足点。显然,创造性教学的意义不仅仅为了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也在于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另外创造性思维除了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外,还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去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创造性思维是较高的思维品质。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遇事总要问一个为什么,总要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决不盲从别人。如《称象》这篇课文中的曹冲,就是一个具有独创思维的人。传说有人送曹操一头大象。曹操间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思维结果);有的说有了秤也不成,没有人能提得起这样的大秤(这种思维很实际,但却没有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把大象宰了再称(这种想法没有意义)。当时年纪只有七岁的曹冲动脑筋想出一个用船称象的好办法。说明他具有创造性地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新途径的良好的思维品质。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大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讨论中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一切文学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新物的形象或者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程它是一积极的、富有创意的思维活动。教师在上课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把用语言所描绘的一切还原为生活的画面,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中获得艺术的享受,获得新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再创造的欲望。如教学《祝福》一课时,让学生以原文描写为基础,大胆想象,对人物形象进行再补充,并适当夸张,编排成课本剧。由于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创作,所以演得生动感人,把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展现了出来。

总结来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对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在各方面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展现,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创造,使他们在课堂中敢于展现自己真正体现教学中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易学。

参考文献:

[1]张雪艳.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6).

[2]温素芳.浅谈如何在职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农村科技,2010(8).

[3]李家强.初中语文与创新教育[J].魅力中国,2010(1).

[4]李玲、余闻婧.钻研语文教材的创新思维――以“联”的思维透化教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

第6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会计;创新能力;教学;方法

著名政治家俞可平教授认为,所谓创新即抛弃墨守成规的观念和方法,将新的思想和方法付诸实践中,创造出新奇、不同于现实存在的事物的新东西,从而改善事物的现状[1]。一个不经创新改造的事物随着社会的进步终会被淘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则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的国家之林。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会计技术也要适应世界的要求走向国际化,然而如何使会计与国际接轨?如何提高会计技术?这些都是会计行业中所要面临的迫切的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才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要求教师在会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的变化。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逐渐面向国际快速发展,也促使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2]。然而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则应充分考虑到自身应如何发展,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无论是企业中的人事管理还是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具备创新精神。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国家具有了创新精神才能学会如何创新思维、如何进行创新实践以及如何利用创新技术等解决生活实际中的困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以及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发展程度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育目标的要求。1983年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而捋清了教育的路线以及目标,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创新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我国教育的方针必须重点放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3]。相关研究证明,传统的教育体制显然已经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有碍于建设富强、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应改变原先的继承为主、传授知识为主以及标准化训练为主的教育方式,应着重强调教育职能向创新为主、开发创造力为主和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的转变。

二、会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1)通过对学生好奇心的利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大部分科学家的创作发明都源自于其自身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新事物得以创造发明的关键性因素,是创造型人才主要特征之一。然而,对于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是他们的天性,有好奇心才有对新知识不断追求的欲望,才有与众不同、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才会有独特新奇的创造发明。由此可知,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难能可贵的好奇心正是学生得以激发创新精神的主要条件之一。在会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依据教材的内容创设新颖生动的情境,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突出教材的重点,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讲授到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等知识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并选择假如自己创业时有关于资金筹备的途径等[4]。

(2)诱导设疑,激发创新思维。基础会计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职业性较强,学生工作时应按照会计制度的“钢性”原理而进行操作,然而现实具有较为复杂多变的特性,因此有时候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少向教师提出有关于课程内容的疑虑和观点等,束缚了自身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内心的想法和对相关课程内容的质疑,使学生有施展天赋和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讲“借贷记账法”时,应先要求学生预先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让学生记下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待进行课文教学时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则耐心引导学生,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设各类会计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会计实践活动。会计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5]。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校外社会调查、实地调查,举办智力竞赛、技能竞赛、专题讲座等,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自主能力等得到自由发挥。教师还可分阶段、分课程地组织学生进行仿真模拟实践,把学生所学过的散乱、复杂的会计知识系统化、生活化,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主地、科学地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此外,学生还应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参加校外会计协会的实践活动,到工厂或者其他单位亲身感受其会计工作的环境、氛围,且亲身进行难度适中的会计工作,感受会计职业的重要性及其乐趣,从而全方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通过使学生参与各类会计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巩固学生会计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以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为主,黑板教学为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黑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以及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黑板教学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替代,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环境使学生适应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在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在讲到“会计账簿以及会计凭证”时,如果教师手边没有真实存在的账簿以及凭证,教师可借助互联网进行搜索、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屏幕影像等显示所要讲述的内容,丰富学生视听感知,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程内容变得更为直观易懂,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7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

创造就是应用创新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最后组合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此,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利用化学的发展、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料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地、深刻地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利用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 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

3. 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阅读的能力等等。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才可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欲望。启发式教学就是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创造过程。如在进行“H2S的还原性”的教学时,可以开门见山地提问:“浓H2SO4为什么不能干燥酸性物质H2S?H2S和浓H2SO4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反应?H2S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学生总以为酸性气体可以用酸性干燥剂来干燥且酸与酸是不起反应的,在这种设问下,一下子就会把学生探求的热情激发起来。

三、精心设置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优化课堂教学,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创新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如在《钠的性质》一节中,可采用边讲边演示的方法,通过做钠和水反应的实验,让学生看到实验产生奇妙的现象,立即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因势利导,提出如下问题:“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且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何会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发出咝咝声响?水溶液为何变红?”由于学生急于弄懂各种现象的原因,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学生的思维,最后总结出: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备和存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又如在原电池原理一节中,可做这样一个演示实验:第一步,将连有小灯泡的Cu片和Zn片与一节电池相连。第二步,将电池用一个西红柿代替,把Cu片和Zn片分别插入西红柿中。当完成第一步时,学生看到灯泡发亮觉得在预料之中,但当完成第二步后,学生们一定会惊讶西红柿竟然可以代替原电池使灯泡发亮?浓厚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高涨起来。实验创新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

第8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面对的必要问题。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观念与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前做好设计与准备工作,将原本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将数学问题回归到生活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开拓学生视野,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如何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高等数学的复杂性、枯燥性,学生畏难心理强烈,因此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从此可见,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高等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或者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高等数学的“影子”,学好高等数学非常重要。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思路,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应用几何直观教学法,以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的几何图形方式,对概念、习题等进行描述与讲解;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相结合等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加强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从表面来看,数学是一门演绎性、系统性的科学,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学更加偏向于具有实验特征的归纳科学。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强化高等数学的美感。有关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可有通过敏锐的判断识别、跳跃性的思维想象等,从根本加强对数学的认知,提高数学创造性。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公式、概念以及图形等,表现了对称的、整齐的、和谐的美感,让学生提高数学审美观念,并且应用数学美来解决问题。这样,帮助学生寻求一条解题捷径,以数学的美感,提高解题效率、总结数学规律、启发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成长。例如,在学习“正弦曲线”时,可利用大雁飞过天空时,双翼画出的曲线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再如,将函数微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解决更多民生问题,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挖掘数学中的兴趣,将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灵活化,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主动获得知识。这样,既利于提高学生的激活创新的思维,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为学生提供创新途径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培养与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识水平,以难易适度、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内容为素材,实施必要的创新思维素质的训练。从案例出发引出知识点,设计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几何图形、物理含义和实际背景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产生、发展和解决过程有一定层面上探索,感受数学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的过程。这种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成为创新思维训练的过程,可以使学生逐渐产生主动的、创造性地去学习的意愿,经过不断的加强训练,最终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自觉的、本能的创新思维素质。例如对于导数概念的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判定、曲线的凹凸性判定、曲边梯形的面积计算、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变力做功等教学内容等都可以设计成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情境中的信息及背景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素质。

四、开展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1.重视直觉思维性训练。我们要培养遇见问题能独立思考的学生,要独立思考,就必须能直觉决策,直觉思维是创新的基础。直觉思维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而是直接对一个问题省略了分析推理过程的环节,通过丰富的想象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大胆合理的猜测、设想及判断,“突如其来”表现出思维者的灵感,可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然而许多教师教学中往往侧重于逻辑思维训练而忽视直觉思维的训练,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看,数学教学更应重视直觉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创造问题情境,借助于多媒体的图像动态进行直观性的探究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直观,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指导学生多猜多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的判定、曲线的凹凸性和拐点的判定的面积求法、幂指函数的求导运算、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求解等一些内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整体考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直观地猜想结论或解决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以促进学生的直观思维的发展。

2.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首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有意义的生活情景、社会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兴奋和活跃起来,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激起认知冲突,变被动的大脑活动为积极主动的思维,有效地促进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而在这种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是不一样的。因此,让学生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大胆思考过程,学生的思维会互补、会开阔,最后集思广益,学生获得概念会更清晰,结论会更准确。

学生的思维由此被真正激活。然后进入“问题解决”这一环节,学生便能得心应手地把课堂学习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因为学生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与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学习体验,在解决问题中,学生还将不断地拓展学习体验。

3.加强类比思维训练。类比思维是根据两个对象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类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的思维方式。类比是探索解决问题并发现新结果的重要思维方法,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教学中加强类比思维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性质法则或公式相似、数与形的结构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似、低维到高维、有限到无限等可以进行类比思维训练,通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由已熟悉的知识,通过类比联想而引申出新的猜测、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找出新规律,不但易于接受、掌握、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比如引导学生类比一元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的概念和性质探究二元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的概念和性质,探究相同或变异之处,揭示其本质;习题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用类比思维寻找解题方法等等,通过加强类比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发展。

五、结语:

现代教育观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和思维的人。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作为数学教师就需要更新观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波,王振辉.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新思路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8).

第9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

传统的教育理念通常是把学生努力向“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培养,但是随着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政策的实施,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成为了小学体育教学理念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全面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而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锻炼和养成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一直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孜孜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一直是小学体育教学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中所应贯彻的核心理念。当前条件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既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勇敢、具有前瞻性的改革。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锻炼方法主要集中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结合人体的生理体征,注重对儿童右脑认知功能的开发。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更为注重儿童左脑的开发,因为左脑的功能在于培养我们的逻辑和综合思维能力。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创造力的大小、有无,与右脑的开发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右脑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才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更加重视分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认知功能的培养,这种在教学上的长期漠视导致了我国整体上儿童创造能力低下的现象。体育教学的优点不仅在于可以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更是因为它有助于人体右脑功能的开发。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儿童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观察力、坚持不懈的毅力以及出色的团队配合能力,这四个“力”集中表现为右脑认知功能的开发。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儿童右脑的开发。比如,多进行左脚带球比赛,左手打乒乓球比赛等,长期坚持下去,儿童的左脑和右脑的开发逐渐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就能进而提高儿童的创造力。

2、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每个儿童的身心特点。我们常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儿童生而具有创造力,只是对它的开发程度不同罢了。每个人在受到家庭氛围、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往往会扼杀那些不同个性儿童的创造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在尊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基础上结合其不同的身心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当多鼓励儿童针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鼓励他们大胆想、大胆做,不要害怕犯错误。

3、多开展趣味性游戏,注重学与玩的有效结合。喜欢玩耍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使然,我们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相反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儿童的这一特征来加强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因此,广大体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索和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比如:三人小组足球对抗赛,让儿童在玩耍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配合能力,即便是简单的报数游戏也有利于锻炼儿童的反应能力等,这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儿童在玩耍之余也逐渐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好的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性格特征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儿童的身心尚处于发育的阶段,缺乏辨别的能力,因此极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从小学时期就开始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对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最终养成是十分关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呢?

1、创设激励、奖励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探索欲。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强烈的探索欲望。儿童时期由于身心还未发育成熟,对社会上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这个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的探索欲望。而保护幼儿的探索欲最为关键的是要采取激励的教学方法。对于儿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一项给定的任务时,我们要给予奖励,比如,可以说:“你好棒,下次继续努力”,“老师看好你”,等等。而对于儿童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虽然最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要给予安慰和激励,比如,可以说:“没关系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2、开展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想象办。结合体育教学的优势,体育老师利用情境教学方法,借助老师极具感染力的表述激发起儿童的想象力。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把眼前的这片操场想像成大海,想象自己正在足球场上不停地奔跑着,想象进球之后的庆祝场景,等等。这些虚拟的情境不仅把死的教材变得活灵活现,而且有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