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内容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内容

第1篇: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内容范文

在对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特点的研究中,我们针对高层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存在的技术难点与重点开展了技术调研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将高层机构施工中的主要特点划分为以下几点。

(一)做好建筑梁柱施工,确保建筑强度要求

高层建筑因特有的结构特点、安全要求与使用年限要求,对其建筑强度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其主要的技术工作就是要做好建筑强度的保障工作。在这一条件下,高层建筑结构建设中的梁柱施工,特别是梁柱节点施工就成为了确保建筑强度要求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影响高层建筑使用中,所受到的负荷主要包括了垂直负荷与水平负荷两种负荷。其中垂直负荷主要是由建筑中的墙柱承担,而水平负荷则主要是由建筑中的悬臂梁承担。这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实际高层建筑结构的梁柱施工技术中,技术研究人员需要结合建筑的高度、材料、设计要求等技术指标,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从设计阶段就开始做好梁柱强度的保证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梁柱的材料、尺寸要求、工艺技术等。同时在总体设计完成后,设计者还需要对梁柱技术数据进行核算工作。确保数据准确。在完成设计后,技术管理者需要结合设计与工艺要求做好梁柱施工控制工作。特别是在梁柱的砼施工、节点施工等重要部位,做好技术控制,确保建筑的强度要求得到保障。

(二)完成建筑结构水平位移控制,确保刚度要求

在高层建筑的技术指标中,刚性要求的确保对建筑质量也产生着巨大影响。在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保证总体刚度指标是为了保障其水平位移数值在技术要求范围内。在高层建筑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其建筑特点的影响其水平荷载造成的水平位移问题对于建筑质量甚至安全问题都会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随着在超高层建筑物使用中,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其主要问题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在建筑使用中,水平位移值超过一定比例时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会产生严重的不适感。二是在建筑结构中,严重的水平位移会造成电梯轨道变形情况出现,影响电梯的使用与安全。三是严重的水平位移会造成建筑中的填充墙以及建筑装修等部位出现开裂、剥落等质量问题,造成质量事故,甚至会造成建筑的主体结构出现裂缝等严重质量问题,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四是在建筑水平位移发展到一定情况想,会在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形成附加内力,造成建筑整体结构的破坏,严重时造成建筑倒塌事故。为了防止这些问题对建筑质量与安全的影响,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利用严格的技术手段做好建筑刚度控制工作,确保水平位移数据在安全控制范围内。其中包括了建筑中临近层之间的层间位移以及建筑整体的顶点位移两项内容。

(三)做好材料与技术工艺控制,确保建筑的耐久性

随着社会舆论中对建筑物寿命等问题重视的加强,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的耐久性问题也成为了建筑施工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高层建筑结构技术研究中,我们发现影响建筑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建筑材料与技术工艺两项内容。下面我们分别就这两项内容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是建筑的材料方面。在建筑结构施工中,建筑材料的选用对其耐久性有着极大影响。特别是作为其主要建筑材料的钢与砼,其技术指标的选择对建筑耐久度指标的影响极大。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要求下,技术管理人员需要做好建筑材料的选择与配置控制,实现建筑耐久度设计要求。其次是在技术工艺控制中,技术控制人员需要结合设计方案合理的采用技术工艺,确保设计耐久度的实现。特别是在梁柱、基础工程等重要的技术工作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工艺对于耐久度的确保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的耐久度控制中,其主要的控制工作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采用极值技术理念。就是在技术中利用最大值与最小值数据开展技术控制工作。如在建筑耐久度控制中需要保证各项技术必须确保各项技术指标做到对大化保证。而在耐用度、保质期等问题中必须采用最小值进行处理。这种不采用平均值的技术方法对于高层建筑耐用度的保障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做好技术指标的监控工作。无论是材料质量控制还是技术工艺执行控制,都必须严格做好相关的监控工作。特别是在为了防止施工方在解决成本的前提下,使用不合格材料以及修改技术工艺问题的出现,投资与设计方都需要严密监控建筑材料与技术工艺,确保建筑耐久性指标的实现。

(四)确保地基工程质量,保证建筑基础稳定性

在高层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其建筑稳定性的保障是建筑整体质量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建筑结构特殊性的影响,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所承担各类荷载因为累积的原因远远大于其他建筑物。同时在建筑建筑与使用过程中,建筑物所承受的荷载通过建筑结构进行传递,最终会由地基进行全面支撑。正因如此,高层建筑在实际的设计与技术要求中对地基技术要求的特殊性就显现了出来。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需要根据建筑整体的荷载、结构要求、地基的岩土结构地质问题以及施工技术要求等实际问题因素,进行地基形式选择的整体考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采用的地基基础形式包括了以下几种:筏型基础、箱型基础、桩基础和复合基础等。在现代的高层建筑施工中,桩基基础的选用是工程中最为常见的基础建筑类型。所以在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中中,保障建筑物稳定性主要因素在于基桩工程的整体质量。其详细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埋置深度。为了确保建筑整体稳定性以及施工区域地质不发生严重变化的需要,建筑桩基础在设计中就必须规划好基础的埋置深度。在桩基施工中,埋置深度一般设定为不小于建筑物的高度的7-8%,基桩的长度应不小于埋深度内。二是桩基技术。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设计与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地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选择合理的桩基技术开展工程。如新型的PPC桩基技术,因其施工有的技术特点,对地基稳定性具有很好的保障作用,就成为了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经常被采用的桩基技术。

二、高层建筑主要施工技术研究

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的顺利完成,我们结合实际的施工过程,将其施工技术重点进行了划分工作。其中我们选择建筑的结构设计技术、钢结构技术与砼结构技术三项主要的结构技术进行研究。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更好地保证建筑质量与强度、稳定性等重要的指标数据,我们需要在建筑的设计阶段就开始做好技术保障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设计技术人员需要做好以下技术的保障工作。一是结构体系的整体布置设计。这一设计是确保高层建筑整体结构安全与质量的基础保障。在我国现阶段的高层建筑整体结构设计中,一般都是采用框架结构开展设计工作。这一结构特点为中央布置钢筋混凝土中架、四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但是设计者在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建筑实际使用要求、建筑地质情况等因素进行设计研究工作,选择合理科学的结构设计方案。二是针对建筑中的特殊结构问题,选择技术开展设计。为了做好高层建筑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建筑中的剪力墙、地下室、钢骨柱节点等特殊结构的设计需求,结合建筑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特点的设计工作,为建筑结构设计的完成提供支持。

(二)高层建筑钢结构技术研究

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技术的采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因其存在的使用空间大、施工周期短、材料可循环利用等诸多优势,已经在我国的高层建筑建设开始采用。在其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主要的施工技术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结构螺栓的预埋工作。这一工作包括了中,技术人员需要提前做好预埋位置的设计与审核工作,确保预埋螺栓所在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保证下一阶段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做好钢柱与钢梁吊装工作。在完成钢架结构安装的过程中,钢柱与钢梁的吊装工作也是技术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了梁柱结构角度、误差、尺寸的测量与调整工作。特别是在角度与误差控制中,技术人员的技术测量与技术控制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各结构部件之间的高强度螺栓连接。在完成了钢柱与钢梁的吊装后,下一步就是结构部件间高强度螺栓的连接工作。这一步骤包括了节点处理、螺栓安装与螺栓紧固三个工序。在这项工作中,技术人员需要做好每项工作的技术监督工作,确保工序的技术手段符合设计技术要求。四是结构焊接工作。这一工作主要是采用焊接技术,将各结构间利用焊接方式完成钢结构的最后安装。这一工序中,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焊接点的受力、负荷等技术指标,选择焊接技术与方法,并做好技术检测与监控工作。

(三)高层建筑砼结构技术研究

在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砼结构技术是一种传统的结构建设方法。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其主要的技术控制要点包括了以下几项内容。一是在砼施工过程中,模板在连接中技术人员需要做好连接的检查工作,包括了是否有错位、连接不严等问题。同时在拆模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检查工作,对于蜂窝、裂缝等问题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技术补救,确保结构工程质量。二是在砼搅拌中,技术人员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对砼的配制比例、搅拌时间等技术要求进行技术监控,确保砼技术指标达到结构设计要求。三是在砼浇筑的保养中,技术人员需要全面进行技术控制,根据温度、气候等实际情况做好覆盖,浇水等技术处理,确保砼浇筑质量控制的完成。

三、结束语

第2篇: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内容范文

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整合是目前建筑教育发展的趋向之一,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必须注重学生建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分析绿色建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及目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一轴两翼”的技术与设计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了贯通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整合了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

关键词:

绿色建筑背景;建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面对当今能源危机,降低建筑能耗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变得愈加紧迫,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环境,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当前,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建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建筑技术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绿色建筑思潮的影响,对加快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建筑学专业应及时对教学与课程、培养体系等进行相应调整[2]。

1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绿色建筑设计技能的培养

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延续旧的框架体系。课程设置采取以专业为轴心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包括5个体系和4个模块(图1)。这种课程体系导致各门课程相对独立,学生难以把相关的课程联系起来,知识范围也就越来越窄[3]。传统的建筑学课程体系是以建筑设计为主线,建筑技术类课程与建筑设计之间没有很好衔接,致使建筑设计创作和技术成为2个独立的元素,不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为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创新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改变课程体系设置只注重专业知识系统性的状况,强调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5]。

1.2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需求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是主干,贯穿于建筑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建筑学教学一贯“重艺术,轻技术”,学生较多地考虑功能和造型,对于建筑技术的应用考虑甚少,甚至从不考虑,这也使学生对建筑技术类课程缺乏兴趣,无法做到将建筑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但是建筑技术和艺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绿色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撑,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对建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和改进。

1.3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学生进行设计或者完成课后作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由教师讲解基本原理,布置设计任务,学生开始查阅搜集资料,接着完成一草、二草、正图,关于绿色建筑技术方面对学生不作要求[6],因此,学生的设计只重视功能、交通、体型、表现等内容,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的“四节一环保”不加考虑,学生绿色建筑设计的技能得不到培养和提升。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类课程,基本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授课,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结课,无法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技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能力。

2“一轴两翼”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因此,在绿色建筑背景下,整合建筑学专业的技术与艺术,架构建筑学专业“以设计为主线,以技术为支撑”的“一轴两翼”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改革

3.1删除已经淘汰的技术知识,整合相关课程内容

建筑学专业基础及技术类的课程主要包括“画法几何”“建筑制图与阴影透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选型”等,但一些版本的教材更新不及时或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知识不能在教材中体现;相关课程内容有重复,不仅浪费时间,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需要删除已经淘汰的技术知识,增加新技术、新规范知识,整合相关课程重复内容,以减少不必要的课时浪费。

3.2增加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的技术原理知识

绿色建筑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建筑设计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浪费不可再生能源,忽略建筑技术的应用。课程体系中增加“绿色建筑认知”“生态建筑概论”“建筑节能”等拓展类专业课程,扩大学生知识面,适应时代对建筑发展的要求。这些课程,可设置为选修课,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完整。同时,这些课程又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重要基础。

3.3技术类实验贯通课内课外

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在搞好建筑技术类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与之相关的实验教学。技术类实验要贯通课内课外,要注重实验的社会性、体验性和时代性,要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要通过实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课外的实验可以自主选择课题科研立项,可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可以参加学科竞赛活动,也可以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4增加计算机模拟技术内容

绿色建筑设计对室内外物理环境的影响,需要在建筑规划方案设计过程中就进行分析,可借助计算机模拟辅助设计。对已建建筑的室内外环境进行检测评价,一些内容也需要计算机模拟辅助完成。增加与建筑环境设计联系紧密的计算机模拟软件,包括Ecotect、通风分析、日照分析、能耗分析等。这些软件模拟产生的图表可视化分析结果直接指导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调整,使学生对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态性、舒适度有了预先的认知,最终从全新的角度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创作出高技术含量的作品。

4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4.1多元化教学队伍的培养

绿色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综合提升,主要以安排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教师短期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工作、鼓励教师成立设计工作室等方式进行。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及时掌握政策法规、科技进步、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最新发展信息,紧跟行业发展,在工程实践中有效提高工程素养及执业能力,要将科研创新和专业实践活动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工作。深化校企合作。从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订,企业建筑师参与设计课评图和设计课教学、企业承担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以讲座和校园学术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外教育等几方面展开,以参观工地、设计院座谈、设计课指导、设计作业公开评图、设计院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多种形式穿插在各年级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保证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4.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绿色建筑背景下,教学方法除了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等,还要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开展第二课堂等方式。

4.2.1现场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些技术知识总是一知半解,由于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参观一些已经建好的或在建的绿色建筑,对绿色建筑应用的技术进行现场讲解,增加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感性认识,既可以把难而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绿色建筑技术的兴趣。

4.2.2案例教学法。

对于绿色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讲授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再现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的案例,或者以成功的绿色建筑案例中应用的技术为着眼点,讲解相应的绿色建筑技术原理。由于课堂讲解的工程案例较少,因此,可引导学生广泛运用网络、电子资料,以及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进行阅读,完成案例的解读,拓宽学生视野。

4.2.3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和主动性。为了纠正学生设计偏重建筑构思、建筑造型和建筑空间塑造,忽视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材料以及相关的规范标准等技术性内容的状况,可开设第二课堂,如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竞赛、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通过方案设计、材料选择、经费预算、模型制作等,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建筑构造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4.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绿色建筑背景下,学生成果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评价的主体、内容、形式不能单一,需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评价形式多元化,教学的评价体系既要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强调建筑从功能、环境、外观、深度等方面的评价,而不能单独从学生最终表现给予评价;最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除了常规的教师评价,增加企业人员参与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

5结语

现行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已逐步趋于合理,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优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为适应发展需求,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必须注重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基础上,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入手,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完整的、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作者:董海荣 单位: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王静,李广军.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探索研究[J].咨询,2010(6):123-124.

[3]周嫱.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4]党睿,王立雄,刘刚,等,跨学科背景下绿色建筑模拟技术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6):100-103.

第3篇: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地基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1.1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

市场经济结构体系的革新,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企业利润,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需要在各个施工阶段中,找到可以减少不合理施工成本的方法。在建筑工程当中,原材料的施工成本占比较高。通常情况下,施工原材料的投入成本会在总成本占比超50%。除了施工原材料的占比较高外,施工技术的成本占比也会超过20%,相比于施工原材料的成本投入,施工技术的成本控制张性较大,这也是企业控制成本的主要目标。通过选择适合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技术,可以缩短该阶段的施工时间,降低施工原材料的投入占比,进而提升建筑项目施工成本的控制水平,提升企业利润增长的空间。

1.2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

高层建筑占比面积较小、空间利用率较高,目前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主要建筑类型。但是建筑高度的增加,对于建筑施工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且施工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影响,会衍生出不同的施工问题,这些施工问题将直接影响整体的施工效率。因此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施工工期安排的合理性。对所有施工阶段的工作总量进行合理安排,结合现阶段采用的施工技术,分配合理的施工工期,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效率,提高企业利润空间[1]。

2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化措施

2.1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基础管理工作是推进建筑项目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对后续施工的顺利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项目的基础管理工作总量也在增加,同时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涉及内容较多,因此在开展项目基础管理工作之前,技术人员需要对所需要开展的工作内容进行细致划分,结合施工环节将其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工作内容。企业可以将基础管理工作划分为施工原材料采购、施工相关设备采购、项目施工前勘察、施工图纸校验、施工过程中设备维护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开展过程中都属于独立运行单位,同时各个工作环节间又存在一定联系,这样能够确保每项工作有序的展开[2]。另外,在开展基础管理工作的时候,技术人员还需要统一信息记录标准,做好相应的信息收集工作,在完成信息采集之后,对采集结果进行统一整理,为后续施工过程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保障。

2.2健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现场管理制度是确保各环节施工内容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通过健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一方面,能够对加快建筑施工现场项目推进的有序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3]。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和责任管理制度几方面开展。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成本投入就是施工原材料和人力资源成本,在监督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明确参与现场施工监督人员的相关职责,提升现场施工监督操作的有效性。责任管理制度是对所有参与部门进行责任划分,如果存在施工问题,可以根据责任制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进而提升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重视程度。

2.3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

施工人员是施工技术的主要操作载体,通过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对提高现场施工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在项目启动前对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和施工技术实践操作,借此提升所有参训人员的综合能力,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施工事故。

2.4优化施工技术的应用步骤

在建筑工程推进的过程中,各个施工阶段都需要采用相应的施工技术,但是工程内容相对复杂,很容易发生施工技术工序混淆的情况,进而引发建筑工程的施工问题。针对此类情况,企业在正式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技术的应用步骤进行梳理,使施工人员能够明确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工序,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施工,增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稳定性。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关键

3.1地基施工技术要点

在建筑工程当中,地基施工属于非常重要的处理过程。地基施工技术质量直接影响整体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应用地基施工技术的过程中,第一,技术人员需要明确加固点位置,对每个加固点位置进行准确度核算,同时在正式施工之前对作业区进行清理,确保场地的平整度。第二,可以选用分段施工进行现场作业操作,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作业区的施工质量,进而保证地基施工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3.2电气接地施工技术要点

电气接地施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属于非常重要的施工环节,其施工效果直接影响后续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等级。在应用该技术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在捆扎钢筋笼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利用钢筋的主筋作为整体结构的接地线,如果建筑高度较高,还可以增加钢柱作为结构的接地线,并且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将其与结构既定的避雷线错开,借此提升结构的接地效果。第二,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控制结构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配合度,选用合适的连接方式对其进行组合安装,提升整体结构的配合度。

3.3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浇筑过程中,应当做好模板浇筑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节点混凝土施工浇筑之前,应当全面清除杂物;同时,建筑施工人员还应当注重混凝土施工浇筑技术工艺的优化与改进,正确利用振动棒对混凝土进行振捣,精确计算插入混凝土内的区间,并且将插入点间距布设为0.3~0.4m范围之内。当下层混凝土初凝以后,间距控制在0.05~0.10m间,并且严格按照顺序振捣。在此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控制振捣时间,一般在30s为宜。

第4篇: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0-0019-04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其人才培养也应将职业标准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建筑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涉及施工员、质检员、建造师等职业岗位培训、鉴定、考试的核心内容。基于职业标准开发《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与原则,又要突出技术本科教育特色,强化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培养。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定位

技术型人才作为一种人才类型,其工作职能主要是解决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以保证生产、制造和工程项目顺利进行。随着技术理论发展和岗位工作内容调整,技术型人才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

一是知识结构上突出主导性与复合性。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以技术学科中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科学知识体系为主, 除具有本专业的技术科学知识外,还具有形成该技术科学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科学知识、该专业的工程科学知识以及与工作岗位或工作对象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二是能力特征上体现出智能性与综合性。技术型人才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设计能力与开发能力,其能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技术难题或进行技术及工艺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综合与创新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上体现出务实性与伦理性。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技术人才在技术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品质,而作为技术的发明者、设计者或应用者,如何合理利用技术造福人类,也是技术型人员必备的重要品格,因此较强的务实性品格和高度的技术伦理责任感在技术型人才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

基于对技术型人才的特征分析,结合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现行的有关施工规范、规程的应用;掌握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常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包含的原理;掌握一般建筑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必要计算方法;熟悉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常见质量、安全问题、安全验收规范;熟悉先进建筑工程施工安装顺序及所需配备的设施和设备。

能力目标: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工程的合理施工方案;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及验收规范进行常规工程的质量检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和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契约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工作模式和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能体现出思想性、建设性和整体性。

在课程总体设计上,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互融合,尤其是情感目标蕴含于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通过理论探究、项目实施、案例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从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土木工程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应对这一趋势,各建筑施工单位必将提高施工自动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施工自动化是以精细施工技术替代粗放型技术,以机械化、自动化替代人工操作,同时对从业者技术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施工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承包管理效率,采用施工监测、施工控制等手段实现施工管理现代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业的设计领域、施工领域、管理领域得以普遍应用,一些施工单位某些关键技术也都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施工绿色化是指注重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积极使用可再生的材料资源和控制在施工中抽排地下水资源等。作为涵盖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基本技术知识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设计上也必须反映建筑施工技术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理念。

(二)课程内容选择

伴随模板、脚手架、预应力施工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建筑施工部门的机械化、预制装配化、专业化施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对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培养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系统讲授传统施工技术,又要增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土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高层建筑的施工、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根据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课程,将最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应用引入课程,以讲义或音像形式体现。如在钢筋下料中加入平法识图、构造要求及框架梁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在桩基础中着重讲解PHC管桩静力压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等内容,在虚拟施工技术中加入Revit建模平台与专业仿真优化软件应用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基于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以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教学设计,选择课程内容。本课程采用“项目+任务”的内容组织方式。结合各个项目对应的最新规范标准,注重项目设计与任务相匹配。项目与任务的匹配模式常用的有三种[2]:一是循环式。其核心特征是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以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展开,每个项目都包括该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其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尽管流程是重复的,但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因此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层进式。核心特征是,一门课程只选择一个大型的、完整的综合项目,它涵盖了该门课程需要学习的全部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界线,把这个项目划分成若干部分(小项目),学生按照工作顺序逐步完成各小项目,最终完成整个项目。三是对应式。即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是对应的,为学习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即设计一个项目。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要求来看,其项目和任务设计比较适合采用第一种和第三种。课程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具体项目和工作任务设计见表1。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中,全面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原来的一个学期时段逐步改革为“一长一短一长”3个学段,实现分段循环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能力逐级提升。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工程仿真模拟软件的应用,创建多样化学习方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活动,本课程更注重技术知识的习得,而技术知识中除了显性知识外,还包括了大量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3],建筑施工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默会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包括提示、反馈、示范和提醒等;二是“徒弟”不断地清晰表达所学的知识,用心体悟及其身历其境地“历练”。两者缺一不可[4]。为此,本课程强化综合型技术训练项目设计,编写《建筑施工实训任务书》和《建筑施工实训指导书》,并依托学校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由企业施工技术人员当师傅,每4~6名学生为一组,全程跟踪一个建筑施工项目,采取半天上课半天实践的形式,同时结合“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验收要点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建筑工程造价编制等。在此过程中,企业师傅和任课教师经常沟通,及时交流学生技术知识和技能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矫正方法。学生每周每组要填写施工周记,记载施工技术要点、工艺流程、学习心得等,学习结束后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陈述和答辩,答辩通过才能进入顶岗实习环节。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48-149.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86.

[3]吴言.师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的一个向度[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1.

[4]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教育与职业,2006(35):8-10.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Institutes

ZHOU Shi-hui

(Wuyi College, Wuyishan Fujian 354300, China)

第5篇: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工程 测量技术 应用解析

一、现代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概述

在现代建筑理论中,工程测量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基本技术。为了保证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建筑单位首先要对工程测量的技术基础和目的进行明确,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测量的水平。具体来说,在现代工程中,施工单位首先要对测量任务进行确定,并制定测量计划,即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根据工程的施工任务和内容选择针对性的测量技术和手段,最终达到测量目的。当前,建筑工程测量主要分为三个内容,分别是勘测设计的测量,工程施工阶段测量以及工程管理阶段测量。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技术人员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测量工作。其中,勘测设计阶段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比例尺进行测绘工作,根据当地情况对地质和水文等客观环境进行测量,为了获得工程基础资料进行的测量等。工程施工阶段测量的主要是对工程的各项施工环节进行测量控制工作,目的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在工程管理阶段的测量内容主要是对工程后期建筑物形变进行测量。一般来说,为了满足工程测量目的,需要在测量的不同阶段采用针对性的测量技术,从而实现有效的测量控制[2]。

二、现代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

1、选择符合建筑工程测点的测量技术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技术人员要根据测量工作的具体情况选择对应的测量技术,从而保证测量质量。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目前我国建筑项目中,高层建筑的建造越来越多,而高层建筑对于测量的准确和精度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工程中,要选择具有具有良好精度控制点测量技术,从而减少测量误差对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②对建筑工程中可能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因素引起重视,这些因素包括人为操作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等。现代建筑项目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测量人员要对测量难度进行充分认识,选择符合工程特点的测量技术,进而完成工程的测量目标。

2、改善测量技术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现代工程的测量质量,需要做好对测量技术管理体系的改善工作。在现代工程测量理念中,测量技术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对于提高测量数据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单位首先要制定完整的测量技术管理规范,并作为工程测量的指导规范,保证工程测量工作的标准化和有序化[3]。其次,要避免测量管理体系和实际不符的情况,要对测量技术控制管理体系中需要重点实施的测评环节引起重视。最后,要做好工程测量人员的组织建设,具体的人员包括工程测量人员,测量监管人员以等,并对测量工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3、测量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技术要点

3.1 做好测量准备工作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为了保证工程测量质量,需要在进行测量工作前做好测量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对施工图的结构尺寸和轴线尺寸进行了解,对工程内容进行熟悉,同时要对测量的技术图纸和测量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测量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3.2 定位放线技术分析

在工程测量中,对建筑物进行定位放线测量非常重要,需要测量人员对相关工作引起重视。具体来说,要做好对放线和高程的控制工作,并做好工程记录工作,为工程竣工后的验收提供依据。做好光学经纬仪以及自动水准仪等机械设备的操作,从而保证轴线测量的可靠性。

3.3 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的测量技术分析

在建筑工程中,对基础工程以及主体工程的测量是工程测量中最重要的工作。在进行测量时,主要涉及到的测量技术包括周线控制网的校验,对测量技术文件的管理,对经纬仪的使用等。建筑单位要确保测量人员的职业素质,通过仪器测量数据的准确控制,保证测量工作的有效展开。

3.4 GPS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

GPS测来技术是重要的工程测量技术,组成GPS测量系统的设备包括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以及数据终端平台等。GPS测量主要通过对卫星高度截止角进行捕获,并对捕获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提取,从而得到所需的三位坐标。目前,主要用到的GPS测量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快速静态定位技术以及静态定位技术。其中快速静态定位技术成测量精度更高,适合对测量数据准确性有较高要求的工程采用。

3.5 GIS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

GIS测量技术主要是一种新兴的测量技术,主要对地理数据进行勘测、分析、收集和管理等。GIS测量技术为野外测量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提高了现代建筑工程中工程测量的效率,运行比较方便,同时具有很好的精度。在实际应用时,通常在建筑工程的放线定位工作中应用较多,通过GIS数据库中的信息可以进行图形输出作业,从而生成能够进行工程指导的测量图。

3.6 做好测量误差的纠正工作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进行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时,常常会产生测量误差。这些误差主要分为客观误差和主观误差。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测量人员要对测量误差引起重视,有些误差虽然很小,但对建筑工程效果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技术人员要对发现的工程误差做好纠正工作,并通过复测、对误差进行计算处理等方式保证测量的可靠性。

结束语

现代建筑工程中,工程测量工作的有效性对于保C工程质量,避免工程成本的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测量人员要对测量工作引起重视,选择符合建筑工程测点的测量技术,改善测量技术管理体系,做好测量技术选择和应用工作,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伟军.论现代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J].科技风,2012,10:183.

第6篇: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

1 课程概述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技术是高职学校土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嘉职院土建专业现有三个专业,分别是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有工程造价与咨询、施工、监理等工作。施工和监理的工作性质要求工程师必须熟练掌握建筑施工技术,而要做好造价工作也需要对施工技术比较清楚,很多造价工程师会主动要求在工地实习一段时间,就是因为对施工技术没有很好的掌握,从而没有办法做好造价工作。从此可以看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土建专业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如此重要,那么教学者应该怎样教授这门课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施工技术呢?目前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院校,建筑施工技术通常采取传统的板书加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内容不但包括大量的专业名词,还有各种施工工艺,信息量大且抽象难懂。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听得云里雾里,没有耐心的同学更是干脆放弃。这样的教学方式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易使学生产生对专业的厌倦心理,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其次,目前市面上的教科书大多互相抄袭,内容陈旧。而施工技术却不断发展,许多老的施工技术已被淘汰,先进的施工技术层出不穷。教科书内容的严重滞后使得学生接触不到目前已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竞争力。

面对以上问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提出几点构想。

2 教学方法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施工技术教科书内容都大同小异,均包括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体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结构安装工程、钢结构工程、高层建筑施工、冬雨期施工、防水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等章节。其中有些章节所涉及到的施工方法还是以前的技术,而现在早已被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所取代。有些以前广泛使用的建材比如粘土砖现在已明令禁止使用,可是教科书没有根据相关政策进行更新,导致书中采用了较大篇幅介绍粘土砖施工工艺。像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点到为止。而新工艺新技术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介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竞争力。

2.2教学手段改革

(1)多媒体教学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涉及到很多专业名词和各种施工工艺,仅是通过叙述,学生往往难以想象,不能理解。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以及施工视频,学生通过图片可以看到实物的样子,通过动画及视频可以清楚的观看到整个施工过程,从而轻松地掌握各种施工技术。初次制作课件的老师需要多用心查找合适的图片和视频,或是向学校申请购置一些好的施工录像,也可以自己去到施工工地有针对性地拍摄一些视频。

(2)建筑模型

除了采用多媒体课件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建筑模型。嘉职院已成立建筑模型室,购买了砖墙组砌方式、轻型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全貌、地下室防水处理、脚手架及扣件模型等。上课的时候,将各种各样的实际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互动教学

上课的时候,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在放视频还是展示建筑模型的时候,老师都要做相应的讲解,同时要注意及时和学生互动。光是站在讲台上讲枯燥的施工流程,学生恐怕都要睡着了。这时可以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了避免学生开小差,可以制定一些规则,比如让不肯回答问题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作为教授施工课程的教师,还要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且当作案例在课堂上讲解,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每块知识讲完,可以布置一个角色扮演的任务,让学生课后准备,下节课表演。表演的内容可以是模拟施工方案讨论会议现场,或者是发生事故后的施工现场等等。

(4)工地即课堂

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施工工艺,就要参与到实际的工程当中。每个知识点讲完,应安排学生到适当的工地参观。通常的做法是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各种工地去参观实习,让学生认识不同的结构体系和不同的施工工艺,由教师和工程师负责讲解,回答学生的问题。但是目前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施工单位出于安全的考虑,并不愿意安排学生参观,作为老师只好发动身边的各种关系联系工地,很是辛苦!希望国家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促进企业主动和学校合作。

(5)专题讲座

目前市场上出版的建筑施工技术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很多已广泛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并没有得到体现。为了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以后的工作,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讲解,即把工地上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到课堂上来。他们可以结合工程目前采用的较先进的施工工艺、实践中经常会碰到的具体问题等进行讲解。这些内容很可能是学生毕业后到施工现场会直接接触的。专题讲座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 课程实训改革

课堂上或是工地上的知识都是由老师灌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课程实训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完成一个实训任务,学生需要把各章节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所有知识点。所以实训任务怎样给出尤为重要。学生的主干课程有建筑识图、建筑构造、工程结构、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概预算及概预算电算化,在这些课程中都涉及到施工图纸。可以精选一套难度适中的工程图纸,包括建施和结施,做到学生人手一套,在学习以上所列课程的时候,就可以以这套图纸为核心,让学生学会读图,根据图纸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最后算出工程总造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图纸越来越熟悉,学习起来也更加轻松,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张长友主编.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 施岚青.新形式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1996,(2):28-32.

[3] 王健,张哲,张伟.《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与实践,2010,12:245-248.

第7篇: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重点;举措;目标

建筑施工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在对建筑施工质量方面有硬性要求的规定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对其施工过程的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为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固的质量基础。建筑施工的优化管理是企业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对控制项目成本,优化人员配置,意义非同小可。所谓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技术培训、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安全技术、“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我们通常可从内业和外业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内业包括制定技术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岗位技术培训以及技术档案管理外业包括施工前技术准备、施工过程中技术实施以及施工技术的更新。施工技术管理实施原则要讲究从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正确贯彻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技术政策、规范和规程:要实行按科学规律和实事求是办事。对“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坚持经过试验鉴定的原则;所有施工技术工作都要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状况,合理择优选取;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和生产实践过程紧密结合。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做好基础工作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做好基础工作,既要全面又要重点控制。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落实,分工协作力求最大程度为工程施工提供服务。当前施工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管理水平所反映出的竞争势力也较为突出。不少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由于技术管理的薄弱,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而在竞争中却处于被动的境地。

2.在各个阶段,注重并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举措

2.1 建筑工程整体管理制度的完善。

2.1.1 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文件要求。建立和健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度。实行技术责任制的目的是保证各技术岗位都有技术负责人,防止和杜绝施工中责任不清或无人负责现象。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1.2 认真落实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图纸会审要求要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未经会审的施工图纸不得用于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可分级进行,分级管理,目的是使全体参与职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施工。对于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特殊工程、“四新”技术应用工程更需要做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技术档案管理包括交建设单位保管的竣工资料部分和施工单位保存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档案,均应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测量、试验和工程变更管理。

2.2 注重并加强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举措。在施工准备阶段.所做的技术准备工作是为了创造有利的施工条件,从而保证施工任务得以顺利进行,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任务是了解和分析建设工程特点、M度、要求,摸清施工的客观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充分及时地从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而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准备和施工的基本技术条件,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2.2.1 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组织工作,对参加编写的人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最后汇总,修改定稿。

2.2.2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编写格式、基本内容应有统一规定,实行标准化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也就是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作为项目部,为了实现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目标,必须加强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

2.3 注重并加强技术文件管理的举措。

2.3.1 变更文件管理。工程变更作为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后果也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施工效益的高低。工程变更与否主要应参考是否对工程进展有利。是否可以节约成本,是否可以增加施工利润,是否损害其他方利益,是否会使工程受阻等因素。设计是否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图纸及设计说明是否完整、齐全、清楚,图中尺寸、坐标、标高、轴线,各种管线等是否准确。一套图纸前后是否一致;互相联系的各套图纸设计是否有矛盾。主要结构的设计在强度、稳定性方面有无问题;主要部位的结构构造是否合理。

2.3.2 竣工文件管理。竣工文件指在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如实反映施工过程和建设项目实体状况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图纸、录音、录象等,是建筑建设项目的真实记录,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管理、验收以及养护和破损后修复的依据。真正工作的技术难点在资料的搜集上,因为问题总是出现在组卷时和移交时,组卷时东拼西凑,移交时才发现类似于同一工作实体的各种资料日期前后不一、填写内容与规范要求自相矛盾的现象。

有效的竣工文件管理,必须做到:第一,把握工程竣工图上没有的项目,对工程数量的增减,做到心中有数,不要遗漏任何相关技术项。第二,详细检查实验资料,因其建筑施工环节紧密相连,加上同一实体各种资料日期对不上,后期整改的难度可以想象。这就需要在填写资料时认真、及时、准确、符合规范,特别是实验人员要监督把握。

3.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达到质量、进度和成本多方面的和谐统一

技术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就能对预期的施工目标起到保障作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就是在确保合同规定的工期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追求施工的最大利润。要达到保证工程质量、保证按期交工,同时还要力求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就要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抓好技术管理工作。通过技术管理工作,做好施工前各项准备、加强施工过程重点难点控制、科学管理现场施工、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进而达到质量、进度和成本多方面的和谐统一。

第8篇: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建筑装饰施工;管理

引言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是实现具有艺术效果的装修设计的重要方式,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十分必要且重要。建筑装饰工程主要通过采取装饰材料对建筑的内外空间与表面进行相关处理并完善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以及实用功能的过程来实现对建筑的装饰。建筑装饰工程具有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工期较短、工具使用较集中、分工细致、施工工序讲究配合与效率等特点,这给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做好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保证设计意图与装饰效果完美呈现是当下最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 管理建筑装饰施工的重要性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是施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必须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建筑装饰施工的组织设计是完善设计步骤和沟通设计方案的主要渠道,为了达到装饰设计标准,需要通过多方的审核,组织设计就是这一审核的过程。简化了多个部门的层层监管,直接通过施工组织进行管控。施工组织设计贯穿于整个建筑装饰施工中,从最初的施工准备到最后项目的完工都不能脱离组织设计的管控。施工组织工作对各项施工准备环节起到引导作用,为编制施工预算以及施工计划做出具体依据。施工组织的管理能帮助项目有序的进行,减少工作中产生的误差。全面的了解和熟悉工程的具体流程,及时的做出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方案。

二、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重点内容

(一)、装饰抹灰施工

装饰抹灰施工内容包括基层清理、细部处理、分层抹灰三个方面。其中基层清理是指在抹灰施工前对基层表面的油渍、尘垢等杂物的清理,确保基层装饰环节的施工质量,由于基层部分是整个建筑装饰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对次换届工作予以重视。细部处理是指对门窗框、护栏等基础设施进行安装,做好对建筑施工留下孔洞、缝隙的封堵,在此环节当中施工人员要保证施工行为与装饰设计要求保持一致。分层抹灰是指在抹灰施工时,通过分层抹灰的方法来保证抹灰质量。由于抹灰工程质量会直接影响建筑面层情况,因此一定要注意好抹灰施工的质量,避免出现空鼓、脱层情况的出现,影响建筑工程装饰的实际施工效果

(二)、轻质隔墙施工

轻质隔墙施工即对建筑内非承重结构墙的装饰处理技术,此类墙体的唯一作用就是对室内空间进行合理分割。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通过防线对轻质隔墙构造位置进行固定,之后在对节点进行处理。施工人员在进行轻质隔墙施工时,要注意轻质隔墙与龙骨之间的连接,确保轻质隔墙与龙骨连接的精准、垂直、平整、牢固。对于轻质隔墙的施工缝问题要进行全封闭处理。

(三)、涂料饰面施工

涂料饰面施工是指在基层表面上涂抹涂料,使建筑形成牢固的膜层,在提升建筑美观性的同时,达到保护墙面的作用,在建筑工程装饰工作中,涂料饰面是非常基础的施工内容。涂料饰面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基层处理、打底技术、磨光技术和喷涂。基层处理。为保证涂料饰面的质量,在进行涂料时必须要先进性基层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不同的基层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混凝土墙面以去除泥土、尘垢为主,木材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平处理,钢结构则主要清楚锈斑、油污等。打底技术。打底技术能够使建筑表面对涂料的吸收更均匀,确保面层色泽一致。在打底时,为了保证打底施工质量,应坚持自上而下、由外向里、先左后右的顺利,保证涂抹的均匀到位。磨光技术。磨光技术实在涂料腻子干燥坚硬后,用砂纸对其进行磨光处理。喷涂。喷涂是指对涂料的喷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喷涂的工艺种类有很多种,施工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予以科学选择,以保证施工质量。

三、 做好建筑装饰施工管理的方法与措施

(一)、做好建筑装饰施工的准备

在建筑装饰施工前应该组织施工人员进行装饰施工技术与技能培训,确定建筑装饰施工人员的数量,配置各小组和各工种的工具,组织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建筑装饰施工图纸进行交底,到建筑装饰施工现场做好勘查,做到对建筑装饰施工的充分准备。建筑装饰施工开始前应该有技术人员牵头做好装饰施工材料的准备,以营业部、项目部、仓储三个单位为核心核定建筑装饰施工的材料种类、数量,明确材料的购买、领取、使用的过程和顺序,做到对材料的全面控制。在建筑装饰施工前应该组织项目部和技术部的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检验与维修,特别对手动工具、半自动工具、全自动工具要严格检验,避免因机械设备状态不良、运行不稳定而造成的误工和窝工问题。

(二)、培养高技能的施工技术管理人才

人才是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各企业的竞争核心,也是提高建筑装饰施工企业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前提。当前建筑装饰施工企业最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施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施工技术管理人才的综合素养越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就越大。故此,建筑装饰施工企业要重视人才战略,制定一套较为科学、合理、可行性较高的施工技术管理人才发展方案以及实施准则,在企业内展开有侧重点、有计划、有目标的人才招聘、选拔与培养工作,不断更新企业的管理与技术知识,合理配置企业的人才资源,切实发挥管理人才的潜力,提高装饰工程的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做好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应该从建筑装饰施工图纸的会审开始,要严格根据图纸和建筑物实际,确定施工的步骤、环节和重点,对于图纸上的漏洞和问题要及时提出,将影响施工的因素尽量控制在建筑装饰施工之前。要对建筑装饰施工方案、工艺、工序进行全面讨论,使相关人员对整个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建筑装饰施工采用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应该做好技术培训,使其融合在建筑装饰施工现有的技术体系之中,确保建筑装饰施工新元素功能的有效发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建筑工程当中的功能性无可替代。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行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施工企业必须要加大对装饰施工技术重点的思考与探索,保证新型装饰施工技术能够在不违背建筑装饰基本规则的基础上能够得以应用,为建筑工程装饰产业的进步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程平.关于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335+337.

第9篇: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内容范文

1BIM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该技术是被认为继CAD后建筑行业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其基于三维数字技术上,有效的集成工程项目的有关信息,建立工程数据模型,是对项目设施实体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是一个7D结构化数据库,甚至能把数据具体到某种材料或是某个构件。借助该技术,能够防止产生影响工程建设周期的各种问题,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率,减少风险。信息时代背景下,该技术在很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应用,尤其是建筑工程领域,要想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让建筑施工教学符合行业发展要求,院校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BIM实训,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该技术的运用信息,便于掌握以后的工作方式;同时也可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专业,培养和输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该技术具有一些特点,包括:首先,可视化。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能够将以线条为基础的构建利用三维立体实物图形进行呈现,方便施工人员明确建筑特点,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减少出错的情况。第二,以往的效果图是平面形式的,颜色单一,通过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颜色变得多样,效果图的展示效果是立体的,所有的构建都能可视化,移动构件位置也很方便。其次,模拟性。第一,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不仅能够对建筑物外观进行模拟,还能模拟内部结构,把所有的细节实施组合以及排列,让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建筑属性。第二,该技术能够对真实世界中无法操作的事物实施虚拟,例如,在施工中的各种危险操作,如果在实际施工中出现错误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通过应用该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模拟,帮助施工人员掌握操作之后的状况,进而选择出最佳的施工方案。最后,可出图。建筑信息化模型除了可以绘制常规的设计图纸和构件加工的图纸,还可以对建筑物实施可视化展示、模拟、协调以及优化,提供不同专业的图纸和深化之后的图纸,让工程表达做到具体细致。

2中职建筑施工教学课程中BIM技术的应用优势

首先,给学生展示建筑三维形体。以往在建筑施工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模式和方式较为单一,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而运用该技术,教师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展示建筑3D形体,让学生明确施工重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中职学生的水平差距较大,建筑施工课程的知识比较抽象、复杂,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时存在困难,如果不借助有效的教学资源实施协同教学,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全面理解知识点。另外,学生能够通过建筑信息化模型的有关软件,学习房屋设计方面的知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其次,信息资源库。中职教学一般与社会接轨,因为课时较少,导致教学任务较重,而且课程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即便可以完整的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学生也并未全面掌握知识点,不能在工作中灵活的应用。通过利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能够基于实际开发的项目基础上,构建可视化信息资料库,把原本课程内较为零散的知识点建立成知识链,便于学生理解,可以巩固知识,加深印象,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改变教学模式。建筑施工教学属于教学难点,过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侧重于理论教学,因为课程知识点比较复杂、理论知识复杂难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丰富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可以查缺补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3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分析

3.1课程特点

虽然国内中职建筑施工专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然而专业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很多教师运用的教材比较陈旧,虽然教材版本一直在变化,然而很多内容都不能及时的更新,和最先进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行业不能同步发展。其次,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知识,并未透彻的理解知识。再次,教学手段单一。很多教师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工程的所有环节和了解施工的每个领域。最后,教师侧重于理论教学,并未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限制了其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3.2学生情况

第一,基础知识水平较差。中职学生来源较广,学生的成绩普遍不是很好,一般是中等生或是学困生。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知识的专业性较强,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第二,理解能力不足。中职学生的知识掌握有限,加上专业中有很多难点,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第三,动手能力不足。学生主要在教室内学习,且一般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4中职建筑施工教学课程中BIM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的产生,让建筑行业进入了三维时代。很多高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部分地方中职院校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和运用,进行BIM课程及有关课程的研发,并且对于该技术的教育建设增加了资金投入。然而依据当前应用情况而言,该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足。该技术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性不够。比如在学习混凝土结构平法识图中,应该辨别教学的重点,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着重讲解重点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该技术进一步理解重点和难点。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该技术的应用水平有限,很难把握重点内容,并未全面发挥出该技术的作用。第二,传统观念依然存在,限制了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该技术具有积极影响,很多职业院校也在推广BIM技术的应用,然而因为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一些教师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三,教师的教学能力不高,对于技术的把握不足,限制了该技术的运用效果。在教学中运用该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方式,部分中职院校并未组织教师开展专业系统的培训,使得教师对于该技术的把握不足,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有效的运用软件的相关功能,给教学效果带去了不利影响。

5中职建筑施工教学课程中BIM技术的应用策略

可以看到,现阶段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学生情况方面都有不足,如学生实践能力较低、知识理解能力不足、教学缺乏创新性等,要想改变现状,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就要在教学中合理的应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全面发挥出其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实践能力。

5.1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中的运用

《建筑构造与识图》是专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深度理解建筑基本构造,准确地识别施工中的所有符号以及图纸的意思,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在施工现场进行实践活动。结合基本要求,该课程考查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能力的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包括:首先,建筑构造比较复杂,学生想要清楚的记忆存在难度。其次,建筑结构的复杂性较强,学生在记忆时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最后,建筑构造以及符号都是建筑的组成部分,学生需要从建筑整体中进行学习以及理解,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教学难点。首先,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可以虚拟出真实的建筑场景,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其内部结构以及建筑符号,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升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其次,学生在学习中若是出现很难识别或是混淆的情况,教师可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检查周边环境,基于分析、对比等措施,帮助学生辨别和记忆。最后,运用该技术能够建设建筑虚拟情境,让学生理解虚拟下的整体建筑体态,进而引导其从宏观层面理解知识点。

5.2在建筑CAD课程中的运用

该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中不可缺少的软件课程之一,需要学生学会基础的CAD软件操作命令,能够依据工程设计专业特点进行施工CAD计算机绘图。除了需要学生结合施工图纸正确的绘制CAD图纸之外,还需要学生检查绘制出的图纸,以提升图纸准确性。对于该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会碰到一些难点:首先,CAD是二维平面绘图软件,绘制出的图纸颜色一般是单一的颜色。但是建筑施工都是三维空间的活动,所以,在二维空间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意识就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次,绘制好的CAD图纸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学生想要在图纸中找出错误的地方存在较大的难度。要想解决这些难点,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首先,该技术中的部分专业软件可以将二维形式的CAD图纸输出成3D建筑模型,还有分别着色的功能,借助该功能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三维空间意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其次,该技术能够虚拟再现,可以把绘制好的CAD图纸变成虚拟3D建筑模型,学生通过模型可以更好的观察建筑表面和内部结构的相关细节,并且应用虚拟运行功能测试建筑的功能,以便及时找出图纸中的错误,及时的进行修改。

5.3在工程预算课程中的运用

该门课程是专业的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包括基础的建筑工程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认识建材,具有基础的会计计算能力。课程教学难点主要包括:首先,学生的会计计算能力较弱,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能力较差,并未接触过财务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难度,无法全面理解基础知识。其次,学生对于各种建材的性能特点和基础价格缺乏深度了解,不能有效的比较施工基本报告与预算工作。最后,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缺乏深度,不能有效的针对施工进度分析建筑预算。对此,要想改变现状,教师就要合理的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首先,该技术有联网的功能,学生在系统中输入有关的材料就可以获取价格信息,为学生以后的预算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该技术还有仿真的功能,可以对模型实施仿真实验,检验建筑模型是否安全,让学生在不断验证中提升预算准确性。最后,通过运用该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把教学和施工进行结合,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

5.4绿色建筑模型构建

绿色建筑是工程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教学中要注重绿色建筑的模型建设,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能够运用电脑对拟建建筑的相关指标实施建模计算,包括能效、通风、采光以及日照等,若是有指标不符合要求,就要依据实际的偏差做出相应的调整,直到指标符合要求为止。

5.5结构设计和分析建模

在分析拟建建筑结构时以及计算中可能会产生结构构件尺寸、位置有偏差的问题,不能实现建筑形式表述或是预设功能效果,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构建模型,对建筑结构实施有效的分析,得到结构的不同节点以及构件产生的内应力,结合其需求,有针对性的配置材料,进而绘制出结构施工图。

5.6工料机分析和造价计算

获得分部分项工程量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工料机分析,基于造价计算软件分析计算工程量数据所对应的各种资源消耗,如人力资源、机械资源、材料资源等,再加上有关的费用,如税金、管理费等,计算得到工程造价和资源使用消耗。

5.7土建工程计量模型构建

主要是控制投资造价以及施工管理,建模以及之后的工作都要计算工程量,因此,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依据绘制的施工图纸,重建新的模型,用来对土建工程量进行计算,这样能够简化计算步骤。

5.8施工和项目管理建模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告知学生这一阶段的重要作用,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提前建设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每个阶段要消耗的时间以及材料的方面的数据,防止产生没有必要的浪费问题,同时可以科学的对现场进行规划布局,给进度控制提供依据,防止出现现场材料堆积或是场地重复使用的问题。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