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线伦理小说范文

在线伦理小说精选(九篇)

在线伦理小说

第1篇:在线伦理小说范文

我的好友小钟被公司特派到英国伦敦学习,第一周,她就要参加好几场会议。因为怕迟到,她准备搭出租车去会场。

她一招手,一辆出租车就过来了。司机是一位非常有礼貌的小伙子,小钟坐好后,报了目的地,车子就稳稳当当地发动了。小钟临时想温习一下在会议上的发言,就从包里掏出笔记簿,准备默记几分钟。突然,她发现自己出发前看错了安排,她报给司机的是第二天会议的地点。她赶紧说:“真对不起,司机先生,因为我的失误,我报错了地点。”小钟刚要把当天的会议地点告诉司机,车子已经到了预定地点,慢慢地停在路边。

小钟把正确的地点告诉司机,说:“还是在这条线路上,请你继续往前开就可以了。”司机微笑地说:“我是持黄徽章的司机,只能在本区载客。您要去的地方在另一个区,为稳妥起见,你赶紧找持绿徽章的司机吧,他们可以带你去伦敦城内的任何一个地点。”小钟疑惑地问:“不要紧吧,你继续开嘛,我赶时间。还是这条路线,只不过远一点儿。”小钟看看手表,时间不多了。司机仍然微笑地说:“不行的,我们出租汽车司机协会有严格规定的。”小钟只好付了钱,去找另一辆车。

小钟很快找到了,司机持绿徽章,小钟报地名时略带家乡口音,司机微笑地说:“欢迎你乘坐伦敦的出租车!”小钟觉得司机很和善,就说:“谢谢!我来自中国,第一次来伦敦。”司机冲小钟笑了笑,就出发了。正当小钟准备复习发言稿时,她注意到车子已经转了两次弯了。她想:“我第一次来伦敦,司机知道我不熟悉路线,会不会故意绕路呢?”

几分钟后,终于抵达会议地点了,离会议开始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下车前,小钟问司机:“这一路转了好几个弯,您没有绕路吧?”司机微笑着说:“您请放心,我们严格遵循‘最佳路线’,我们出租汽车司机协会有严格规定的。”

第2篇:在线伦理小说范文

对于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一段相关论述,目前有多种不乏歧义的解读。通过结合原文语境的辨析,本文指出了产生歧义的原因;并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信”德是分层次的,而“言必信,行必果”当定位为一种底线道德。基于这样的解读,儒家的“信”德就不仅可以为思考当代经济伦理学中的相关问题提供思路,而且可以就此提出一种富有儒家特色的企业底线道德。

关键词:企业;底线道德;儒家;信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论语・子路》)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段话与当代的诚信观不合,由此产生了在笔者看来不合原意的解释方式与评论。可概括为两类:其一,仅截取前一段,以说明孔子那里有介入当代诚信问题的思想资源。在他们看来,面对当代的诚信问题,当然应当主张“言必信,行必果”。这样一来,孔子的这段话也就突显了其现代价值。其二,认为孔子将“言必信,行必果”归为“小人”的表现,看不起讲“诚信”者,或至少不重视诚信问题。而在当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不讲诚信的现象之所以屡见不鲜,儒家的类似观念难辞其咎,应予以批判。

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都属于误读,不符合儒家的基本精神,也不利于儒家诚信观念切入当代的经济伦理问题进而展现其理论活力。本文拟在辨析与解读原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儒家式的企业底线道德观。

先依据全文语境稍作分析。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抑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孔子的回答乃针对子贡的提问:怎样才能算是“士”?整段问答都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言必信,行必果”类似“小人”的表现,但“抑可以为其次”,达不到这一要求,则是“何足算的斗筲之人”,完全失去了作为“士”的资格。显然,孔子并非说,“言必信,行必果”在道德上应受谴责,而是视之为对“士”的最基本要求。当然,要做一名出色的“士”,仅达到这一要求远远不够,其上还有“宗族称孝,乡党称弟”、“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两个渐进的层次。这里的“小人”也不应理解为道德谴责的对象,而是最低的道德层次;对于以道德追求为鹄的的“士”而言,它是一种底线人格。反过来说,即使是未受道德陶养而本性端悫之人,也能拘守社会规范而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言必信,行必果”之所以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人格之表现,是因为它拘守于外在的小节,其人格境界可比之为不能表现自身道德追求的“小人”。朱子对此的评判可谓中肯:“彼其识量虽浅,而非恶也,至其所守,则虽规规于信果之小节,然与夫诞谩苟贱之人,则不可同年而语”①。

孟子对“信”的理解,也包含类似的意思,有类似的表述。可资佐证。“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与孔子的说法两相对照,不仅意思相合,且在表述形式上也相近。不过,孟子是直接就理想层次的“信”来说,从“大人”的人格境界来讲。“大人”已超越了前两个层次,而以“义”出“信”,当然不用像“小人”那样“言必信,行必果”。但是,若依此认为孟子不讲“信”,或者说在道德践履中可以直接就从“言不必信”入手,则是对孟子的误解。究其实,大人的这种行为方式,是要靠理想的道德人格来担保的。换句话说,要把心中之“义”实实在在地安顿好了②,才能表现出如此之“大信”。否则讲“言不必信”,只是空谈。因此,孟子也强调, “君子不亮,恶乎执?”(《孟子・告子下》)“亮,信也。与谅同”,“恶乎执,言凡事苟且,无所执持也”。(朱熹:《孟子集注》)君子须“执信”,必须讲信。“执”体现的是道德修养过程的特点,“亮”即指“信”德。这与上段所讲的“大人之信”也不矛盾。上段是从修养达至的境界说,此处乃就修养的过程立言。

要之,孔孟所讲的“信”是分层次的,“言必信,行必果”属于最低的道德层次,但仍然属于道德的范围。虽然这种道德并没有表现属于行为者自身的道德理解,或者说,我们无法由此来判断其本人的德性如何,却是平庸之人也可以拘守的。在此意义上,它就是一种底线道德。

基于以上辨析,可以说,第一种解释方式固然已完全曲解了孔子的原意,第二种其实也是出于误解。以下简要说明产生误解的原因。

其一,脱离言说的语境,由孔子做出的“小人”判定,而误以为“言必信,行必果”是从纯粹道德贬义上讲的。结合言说的语境来看,“言必信,行必果”意义上的“小人”,并非“不道德”,而是“非道德”或者说没有表现行为者的道德自觉。因此,从人格表现看,孔子视之为“士”之境界的底端;从道德要求看,孔子则给予了最低限度的肯定。

其二,从单一规范的角度来理解孔子从人格境界的角度提出的观点。孔子的回答,显然不是对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说明,而是就某个人的行为一贯表现而做的评判。在此不能用非此即彼的规范方式来衡量,即,不能说“言必信,行必果”要么是诚信的表现,要么不是,而是容有多个层次。如果面向当代诚信问题来说,孔子的意思毋宁是:“言必信,行必果”表现出来的是最低度的诚信人格,亦即仅为合格,下此则是不道德的;从人格追求来说,还应该在更高的层次去表现诚信。前文已说明,孔子所提出的“信”,其最高层次是“信义”。孟子的相应说法也不是说道德高尚者不必讲诚信,而是说,他不会停留于不能表现自身人格的低层次,而会在最高的“义”之层次去表现诚信之德。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义”,不是指外在于自身的社会规范、道德原则,而是来自内心的裁断、人格尊严的自律。

从面向当代经济伦理问题的角度看,上述两种解释无论是故意曲解还是误解,其深层原因恐怕还在于,不满意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在道德上的定位。那么,我们如果将之定位为当代经济伦理生活中的底线道德,是否恰当?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其一,必须看到,孔子的层次划分所取的视角,有别于当代占主导的经济伦理研究方式。毋庸讳言,在中国的经济伦理研究中,当代西方的经济伦理理论占据主导,中国本土的经济伦理理论尚未形成。与其伦理学的发展状况相应,当代西方的经济伦理理论,注重对规范原则的应用,对形式程序的讨论。其主流是在社会伦理的范围内讨论问题,从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合理化来看问题,通过合理的道德他律来解决问题③。即使是采取亚里士多德德性主义进路,如所罗门《伦理与卓越》中的研究方式,也迥然有别于孔子所采取的人格视角。粗略地说,其根本区别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与儒家思想的差异。可以从对个体或个人④的理解方面做简要的比较。亚里士多德主义中的个体,一方面有其目的论的维度,在万物各有其目的指向的宇宙秩序中,人的目的指向智识生活。而儒家的个人,从形而上的方面看,在世界秩序中得到的能力,其最可贵者为“能赞天地之化育”的道德能力,其指向为道德生活。另一方面,从现实的社会生活看,亚里士多德是从共同体与个人的关系中来说明个体实践的合理性,也可说个体在其现实的维度是通过与共同体的关系来界定的。而儒家的个人,在其现实生活中首先是通过家庭生活、血缘关系来界定。而这种界定的合理性,根本在于“恩报”的观念,故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仁”为“生生之德”。 由此看两者的道德思维方式亦不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通过思考和比较各种德性或实践方式而得其中。儒家的“中庸”,是“时中”,直接针对具体情境中个人行为的妥当性,靠个体的德性境界来把握,来表现。相较之下,亚里士多德的“中道”,理论性较强,针对实践的合理性;儒家的“中庸”,则较内敛,在具体情境中表现,指向个人的道德理解与德性修养。

可以说,孔子的人格视角,体现了儒家特有的道德自律之理路。由此来看当代经济生活中的诚信问题,不仅容有多个层次的说明,而且“言必信,行必果”也只能归为底线道德的层次。这并不是说它不道德,而是说没有表现经济活动者本人的道德理解。从儒家的理路看,这是“依外而无自主”,只是依从外在的规范,根本未体现主体的德性、积极的道德能力。这可以为理解当代的经济伦理问题提供另一条思路,而且随着人类科技力、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这条思路也日益突显其重要意义。可以说,科技力等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当代的经济实践情境具有更高的不稳定性,更多的经济伦理问题,仅靠被动地适应外在规范难以解决,而有待于经济主体道德能力的积极发挥,即,基于自身的道德理解,随情境变化而积极调整行动的能力。

假定这样一种情形:两家公司签约兴建某一项目,但在履行合约过程中发现,该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如果按照“言必信,行必果”的方式去做,当然会不顾及环境问题而履约。它们在规范的意义上仍是守信的,但显然可以通过彼此协商、积极的行动,减弱这一经济活动带来的不道德后果,提高其伦理质量。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其实屡见不鲜。如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所造成的石油污染,带来了极大的生态灾难。它对于美国民众的诉求,做了不少承诺,也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对事故的弥补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付出了巨额赔偿。但它并没有表现出高水准的经济道德,得到的也主要是负面的道德评价。其原因即在于,反应滞后,只是被动地适应公众的要求,没有表现出事先就为公众利益着想的积极道德考虑。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守信不重要。也就是说,守信应该是常态;而对承诺的调整,一方面是由于情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必须出于道德的考虑,为了争取更道德的结果。

其二,将“言必信,行必果”定位为经济伦理中的底线道德,并非说它不重要。相反,它对于维持基本的经济秩序与市场环境有着根本的重要性⑤。这涉及到应当如何理解经济生活中的底线道德问题。让我们从一个浅显的比方谈起。

比如大学考试中及格成绩为六十分,这是个底线。低于六十,可能就拿不到学位。这是个资格问题,对个人来说,当然也重要。但并不是说,六十分是高分,或应该是学生努力的方向。

同样的道理,“言必信,行必果”作为经济诚信的底线要求,其之所以重要,也应该从资格的角度来考虑。它意味着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连守信的基本经济道德都做不到,那就不成其为合格的经济主体。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的说法,正是在这种一般的意义上说的。如果企业达不到守信的要求,就应当取消其相应的经济活动资格。它是个标准,是道德意义上的“休止符”,不达标则为道德所不能容忍。也正因此,它并不是道德上值得向往的,不能代表经济诚信的道德指向。正像只追求六十分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一样,只追求符合外在规范的企业,也不是道德上的好企业。

进一步说,企业要达到不低于底线道德的要求,也应以更高的道德水平为努力的方向,而不能指向底线。正像大学考试要一直合格就必须向六十分以上努力一样,企业要一直能达到底线道德的要求,就必须具备高于底线的道德能力。

不能排除企业这样的考虑:如果付出高于底线标准的道德努力,那么就得为此额外付出成本,从而相对于同等条件下仅遵从底线标准的其它企业,可能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因此追求恰好处于底线,对于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来说就是最佳的道德状态⑥。这种短视的思考方式误解了企业存在的目的:企业的目的并不简单地就是赢利,它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单位。可以说,一个只考虑自身赢利而不顾及社会利益的企业,其存在没有社会意义。而且从整个社会经济领域的道德发展来看,底线道德的标准,绝非由理论抽象地衡定的,而是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状况相关的。要从整体上提高经济领域的伦理质量,那么底线应是逐步提升,而不是相反。将上述思考方式推而广之,将危及整个经济领域的道德水平,造成一种“否定性的边缘道德”:相关制度只是一种抽象的规范体系,在经济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因竞争之故而逐步地适应较低的道德标准”⑦。也就是说,最终将导致经济道德的底线、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这当然是与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 注 释 】

①朱熹:《四书或问》,黄坤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页。

②须注意,孟子将“义”理解为内在的,可参看阮航:《儒家经济伦理研究》第二章关于孟子义利观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③关于这一点,可参看阮航:《儒家经济伦理研究》第一章第三节“发展儒家经济伦理的必要性”,尤其是关于康德伦理学之道德自律方面的说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④严格说来,个体是西方思维有的,它依赖于个人与团体、社会的明确界定。故文中儒家相应的称谓为个人,而非个体。

⑤关于这一点,可参看\[瑞士\]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高国希、吴新文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⑥关于此问题的讨论,另参看阮航:《论企业道德责任问题的三个层面》,载《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第3篇:在线伦理小说范文

 

一、文学伦理学

 

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由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首次明确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主要用于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的问题。”在我国,刘小枫首先使用“叙事伦理”一词,他将伦理学分为理性的伦理学和叙事的伦理学两种,理性伦理学“探究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和人的生活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叙事伦理学则“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

 

美国学者劳伦斯·洛克里奇(Laurence S. Lockridge)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伦理批评》(The Ethics of Romanticism, 1989)可谓文学领域伦理批评的复活。洛克里奇在伦理批评的视域内对威廉·布莱(William Blake)、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约翰·济慈(John Keats)、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等八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进行了解读,并指出他们的伦理观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美国学者亚当·桑查瑞·纽顿(Adam Zachary Newton)在他的《叙事伦理》(Narrative Ethics, 1995)一书中,最早将“叙事伦理”的概念应用于文学领域,用以“研究叙述故事和虚构人物的伦理后果,以及这一过程中把叙述者、听众、证人和读者结合到一块的相互作用的理论观点。”

 

二、卡勒德·胡赛尼及其小说

 

胡塞尼作为一名黑马式的新人作家,创作时间较短,作品出版时间不长,因此国内外关于他的研究并不多。且大部分学术专著和论文都聚焦于胡塞尼作品的文学阐释。国内文学批评界对胡塞尼作品的研究相对更为薄弱。胡塞尼的作品较早由北京世纪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两部作品《追风筝的人》与《灿烂千阳》均由著名翻译家李继宏进行译介。

 

2003年, 胡赛尼出版处女作《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小说以倒叙笔调,通过阿米尔的叙述,再现了他与同父异母兄弟哈桑之间的故事。阿米尔天生懦弱,希望能通过风筝大赛获得父亲宠爱;他的仆人哈桑则勇敢果断,且对阿米尔忠心耿耿。在年度风筝大赛上,他们击败了所有的风筝选手。但是,斗风筝者的最高荣誉在于追回被最后斗败的风筝。为了帮助阿米尔获得最终胜利,哈桑奋不顾身去追那只象征胜利的“蓝风筝”。在此过程中,哈桑遭到了非人的凌辱和折磨。而阿米尔则躲在一旁,冷眼旁观,甚至选择了逃跑。最终,阿米尔赢得了胜利,也获得了父亲的宠爱。但是他非但没有感激哈桑的付出,反而因为嫉妒哈桑分享了父亲的关爱,而对他栽赃陷害,将他赶走了。多年后,已然移居美国的阿米尔为了赎罪,也为了重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回到阿富汗,却意外得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愧疚不已,并采取了补救措施,历尽千辛万苦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之子,将他带到美国抚养成人。

 

2007年5月,胡塞尼的第二部力作《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由河源出版社发行。这部小说以苏联入侵、反苏杰哈德、塔利班专政为背景,讲述了两位阿富汗妇女的动人故事。两位女主人公分别是玛丽雅姆和莱拉。玛丽雅姆为私生女,生活拮据凄惨,且不为父亲及其家人所接受,在她母亲上吊自尽之后,被迫嫁给了比她大三倍的修鞋匠拉希德。拉希德品行不良,冷漠粗暴,玛丽雅姆过着痛苦的生活。而莱拉有着受过良好教育的开明的父母,本人也接受了较好的教育,且有一位恋人塔里格。不幸的是,由于战争,她不仅失去了哥哥和父母,还与塔里格失去了联系。万般无奈之下,为了她与恋人的胎儿,为了活下去,她也只能嫁给了拉希德。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位不幸的女人,出人意料的成为“一家人”。原本对莱拉敌视的玛丽雅姆由于莱拉的宽容和女儿的出生,结成同盟,一起抵制拉希德的迫害。数年后,莱拉遇到塔里格,互诉衷肠,引得拉希德对莱拉大打出手,此时,玛丽雅姆挺身而出,杀死了拉希德。玛丽雅姆让莱拉与塔里格和孩子远走高飞,独自承担了所有的罪名,走上了刑场。莱拉和塔里格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在阿富汗战争结束之后回国,为重建祖国贡献力量。莱拉意外地看到了玛丽雅姆父亲祈求女儿原谅的信件,为她的姐妹感到欣慰;而她自己也做了一名孤儿院的老师,传授知识并传递爱心。

 

三、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卡勒德·胡赛尼小说

 

从卡勒德·胡赛尼的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位具有伦理思想的作家。

 

首先,家庭一直是胡塞尼关注的主题,无论是《追风筝的人》还是《灿烂千阳》,胡塞尼都以家庭为场景展开叙事。《追风筝的人》以男性视角,探讨了家庭中男性世界父子、兄弟之间的默默温情;《灿烂千阳》则以女性视角诠释了家庭中女性世界母女、姐妹之间的生死情谊。他认为:“我的写作不断涉及的最重要的场所是家庭。抛开了家庭这个线索,我几乎无法理解自己,无法理解周围的人,无法弄明白在整个世界自己的位置。”纵观胡塞尼两部小说的主人公,他们都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贫困与战乱令他们家庭破碎,透过这些支离破碎的家庭,胡塞尼向世人展示出一幅幅家庭伦理悲剧。同时,也透过这些家庭伦理关系,表达了他广博的人道主义关怀以及对重建祖国阿富汗的伦理构想。

 

其次,在创作中,胡塞尼试图通过描写主人公成长的故事来建构出一条伦理主线,折射出存在于整个阿富汗社会中的不同阶级和宗教信仰中的伦理矛盾,并且找到了解决方法——经由伦理选择,冲破宗教戒律和社会习俗的束缚,回归到人性的真谛。

 

在两部作品中,胡塞尼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入手,基于当时的伦理环境,深入分析了小说中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逐步总结出小说人物成长过程中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的主题。同时结合小说描写的历史时代背景和阿富汗特殊的民族结构将主人公的个人事件扩大到对于整个人性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真正成长,就必须要做到道义感的自觉、人性的反省和精神上的超越。只有勇敢面对自己的过错,超越世俗的偏见,才能实现心灵的救赎,获得真正的自由。

 

通过对主人公所处的伦理困境的反思与追索,胡塞尼揭示了贫穷、战乱等对伦理道德的扭曲与摧毁,而故事最终较为美好的结局则折射出胡塞尼独特的人道主义伦理诉求:美好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家庭、健康的伦理环境,每个人都应担负起与个人伦理身份相符的伦理责任。

第4篇:在线伦理小说范文

小心,奥运来了!

最先体会到奥运热度的,希思罗机场首当其冲,因为,那里是伦敦奥运会的第一道大门。

希思罗机场入境处的电子屏幕上,打着伦敦奥组委的一个响亮的口号,“Britain is great !不列颠大!”(这是奥组委拿Great Britain——大不列颠,玩的一个文字游戏。大,也有大大的好的意思)。

但是,许多游客发现被挡在不列颠的大门外,等候通关的队伍排起了长龙,苦苦等待长达数小时。

于是,怨声载道:“再也不来英国了!”

希斯罗机场管理当局BAA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报表和CCTV录像,证明4月份希斯罗机场1-5空港均有频繁旅客滞留发生,以最现代化的新落成的第5空港最严重。4月份30天中,有23天发生旅客通关等候时间超过45分钟的等候标准,最长等候时间达3个小时。

伦敦奥组委副主席米尔斯爵士(Sir Keith Mills)则说,希斯罗机场的混乱现在已经损害了伦敦奥运会,因为奥运会的赞助商、体育官员、做奥运生意的公司老板“每天都在经历希斯罗机场的困扰”。

终于过了关,进了伦敦城,总可以松口气了吧?且慢。看看伦敦交通当局公布的奥运期间伦敦地铁、火车交通热点清单,一准让你两腿发颤。

就算不下地铁不坐火车,地上跑也不能随心所欲。奥林匹克快车道,伦敦城里划出109英里,城外170英里。快车道是给运动员、官员、VIP专用。伦敦交通局(TfL)发出警告说,根据奥运路线网(ORN)的规定,奥运期间伦敦24%的公交车将必须绕道、改道或暂停。伦敦有700路公交车线路,将受到赛事前后道路通行限制和封路等影响必须改变的有83条线路。伦敦交通局警告,奥运期间,通往东伦敦奥运各比赛场地的道路,特别是奥林匹克主会场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等地的道路,将“非常繁忙”。

那么安坐家中,哪都不去,总能跟奥运“绝缘”了吧?未必。

格林尼治公园是成百上千的溜狗者的好去处。“不幸”的是,这里被定为奥运会马术和越野赛马的比赛场地。公园里现在就开始竖起铁栅栏,大片区域成了。

果真,奥运来了,英国人到底是兴奋还是郁闷呢?

惹不起躲得起

避奥运症候群的主要患者是东道主英国人。也许是平日里生活实在舒适而便利,很多英国人开始在奥运来临之前害怕平静的生活被蜂拥而至的运动员、观赛者和游客们打乱,因为害怕地铁交通拥挤与生活不便利,保守的英国人想要选择逃离。

英国《独立报》的一项调查显示,选择伦敦奥运会期间去海外旅游的英国人中,有近25%表示,“逃亡”的目的是为了“避运”,另有10%的人为了躲开奥运会,特意更改了原定的旅行日期。2012年,大约有1000万人会在奥运期间离开,其中400万人会在奥运开幕前5天内离境。

以目前希思罗机场的运营状况,到时,国外的人想进去,国内的人想出来,那么机场的境况恐怕会更让人觉得崩溃。

同样不能在奥运期间泰然自若的,是伦敦本土的商家们。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伦敦有将近半数的商家担心为期月余的伦敦奥运和残奥将会干扰它们生意的正常运作,造成负面影响。虽然英国工商联(CBI)对250多家伦敦的企业和公司所作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经营者“期盼”着奥运的到来,但只有37%表示有信心应对奥运期间交通和后勤受到的干扰;而46%则表示“很紧张”。

为此,CBI伦敦分会会长萨拉·帕克(Sara Parker)解释说,大家都认为2012伦敦奥运有助于提升伦敦的国际影响,而且对英国经济也有好处,但随着开幕日期一天天逼近,这场体育盛会对伦敦市民和商家企业日常工作、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变得更明朗,所以部分企业担心自己可能准备不充分。

有关方面则已经发出信息,敦促伦敦的雇主们鼓励员工在奥运期间调整上班时间,并安排更多员工在家工作,这样可以帮助减轻伦敦公交网络的负荷。同时还有调查表明,有些雇主担心奥运期间交通拥堵和封路等特殊措施可能影响进货、送货和快递服务,也有不少雇主担心届时员工缺勤率可能上升。

避运商机你看到了没?

值得玩味的是,英国人的“避运”热潮给一些行业与公司带来了商机。旅行社和航空公司就是其中最大的获益者。英国某旅行社员布丽奇特·基弗尔说:“他们想躲得越远越好,比如去越南或泰国。”

很有眼光的英国的海边城市布莱顿就想牢牢抓住这个机会:大街上张贴着不少这样的海报: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目光坚毅地迈步前跑,而手里则牢牢高擎着一支火炬冰激凌。这是布莱顿正在举行的“边缘艺术节”的海报,这个以创意为主的艺术节显然在借着火炬的形象打奥运的球。

布莱顿属于广大英国的三线城市,照理说他们看着伦敦甚或曼彻斯特、哥拉斯特等城市在奥运中所得到的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媒体关注等商机,只剩下冷眼瞧着或是站着吆喝的份儿。不过他们对于奥运蛋糕的切分有着自己的态度。

虽说组织者将伦敦奥运会描述成“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盛会”,但并不是人人都爱凑热闹。更何况由于行路难等具体问题,到时候奥运或许还可能成为生活在英国的居民的噩梦。据伦敦交通局预计,奥运会期间,仅伦敦市,超出平时出行的次数每天可多达300万次。只伦敦交通当局给出的奥运期间伦敦地铁、火车交通热点清单,满地图的鲜红色堵点,倒是特别让布莱顿的商家们有点儿因祸得福的庆幸——那些想要“逃亡奥运”的人,总归需要有地方去啊。在布莱顿旅游局的市场经理约翰·卡米歇尔看来,既然有大批的伦敦人为了避开近百万海外游客而出行,那他们正好成为布莱顿的游客。

“这里距离伦敦只有一小时的车程,有阳光和海滩,而且还很安静,正是躲避奥运的最佳选择。”他说。

其实作为在英国小有名气的休假城市,布莱顿确实有着不错的接待能力。那里的酒店、餐馆等,都盼望着奥运的到来。因为四月创历史记录的降雨,以及五月近百年来最寒冷的天气,已经大大影响了这些行业的生意,他们都寄希望于在七八月的奥运期间能够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第5篇:在线伦理小说范文

关键词:《透明的红萝卜》 文学伦理学 伦理选择

莫言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自此引起文坛关注。小说描写一个没有姓名的\孩,失去亲生父母的关爱,遭受后娘的虐待。缺少关爱的\孩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再开口讲话。小说描述了\孩在采石场工作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反映了动乱年代的农村面貌和压抑下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要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本文试图寻找和解构小说中的伦理线和伦理结来对小说进行解读。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来发现伦理结的形成过程。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读者通过作家对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伦理关系的描写,来发现和解构伦理结。小说的主要人物\孩和周围的人的关系,构成一条伦理主线。在这条主线下,生出数个伦理结。

一、关爱的缺失和渴求

还原到当时的伦理现场,也就是\孩的时代,中国的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农村是无序的,农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由集体分配劳动任务。\孩的父亲闯关东不在家,不能给家里挣工分,后母把气出在\孩身上,随意打骂。\孩不仅要忍受饥饿,还要充当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初冬的季节里,\孩只能光着脊梁赤着脚。\孩和后母的关系,构成一个伦理结。在故事中后母一直没有出场,但读者可以通过其他村民之口了解到后母对\孩的虐待。也可从文中细节了解\孩对后母的惧怕和憎恨。他宁可住在桥洞中,也不愿意回村里,这是对所谓的没有温暖的“家”的逃避。除了缺少父母之爱,\孩也没有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关爱。\孩和周围的人之间的淡漠关系,也构成了一个伦理结。在那个年代,政府和集体应该是可以依靠的。但当\孩赤着脚,穿着脏兮兮的大裤头,带着满身伤疤出现时,村集体的形象代言人队长却说:“\孩儿,你个小还活着?”言语间体现出对\孩是否存在并不在意。上级领导刘副主任捏着\孩的脖子晃几下,说\孩不算是个人。其他上工的女人们也只是说闲话,并没有实质性地关心\孩。这些也可以从\孩对周围的人的反应判断出来。\孩谁也不理,连认真看一眼也不。只有菊子姑娘和小石匠来跟他说话时,他才用眼睛来回答他们。

第一个直接和\孩产生联系的人是小石匠。特定的环境偶然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伦理结。在开始接触的时候,\孩对小石匠是有好感的,当小石匠吹着口哨,用手指在\孩头上敲鼓点的时候,\孩尽量忍住疼痛,使头处在最适合小石匠敲打的位置。当菊子姑娘出现的时候,\孩和小石匠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孩成为小石匠利用来接触菊子姑娘的工具。\孩对于菊子姑娘,其实是有特殊的情感的。一直以来,母爱的缺失使\孩把菊子姑娘当成了自己的母亲。当菊子姑娘用手绢包扎\孩受伤的手指后,\孩就把手绢当成了菊子姑娘的化身。他舍不得再用这条手绢来包扎手指,又怕被旁人夺取,就把它藏在第七个桥墩缝里。这时,一个新的伦理结产生了。菊子姑娘和小石匠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未婚的男女做出了超乎伦理的事情。“一连十几天,姑娘和小石匠好像把\孩忘记了,再也不结伴到桥洞里来看望他”。\孩本来是把小石匠和菊子姑娘当做了父母,但现在,他又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当年被自己的父亲抛弃后,他从一个说话咯嘣咯嘣脆的孩子变成一尊小石像。现在又被抛弃了,“他的脸上浮起了冰冷的微笑”。他转而去寻找新的温情――小铁匠。小铁匠在小说中是一个负面形象,他粗暴又极端自私,只为自己考虑。小铁匠辱骂\孩,命令\孩偷东西给他吃。照理说\孩应该对他恨之入骨。但在小石匠和小铁匠的打斗中,\孩却帮助了小铁匠。这是在特定的伦理现场的选择,因为小铁匠对小黑孩承诺过,要收\孩为徒,让他吃香喝辣,这让\孩有了一线希望。且在\孩被心目中的父母遗忘时,小铁匠给了他吃的。这些使\孩潜意识中父亲的形象转移到了小铁匠身上。但最终,菊子姑娘和小石匠走了,小铁匠发狂了,\孩对关爱的渴求和对家的梦想还是破灭了。

二、青年男女爱的悲剧

小说中青年男女小石匠、菊子姑娘、小铁匠三者之间的感情纠葛导致的矛盾所形成的伦理结,对于故事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小石匠长得很潇洒,眉毛黑黑的,牙齿是白的,一白一黑,衬托得满面英姿。菊子姑娘蒙着一条紫红色方头巾,两眼很大,眼睫毛很多,是公认的最漂亮的姑娘。小铁匠的脸上布满密集的粉刺疙瘩,鼻子像牛犊的鼻子一样,扁扁的,平平的。小石匠和小铁匠都喜欢上了菊子姑娘,可菊子姑娘只喜欢小石匠。在当时那个年代,自由恋爱并不流行。小石匠就像是戏里的小白脸,容易发生情爱,但却经不起生活的磨炼,没有力度和强度。他和菊子的爱情伦理结,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老铁匠在唱戏文时,姑娘的心高高地悬着,“凄婉哀怨的旋律如同秋雨抽打着她心中的田地,她仿佛从那儿发现了自己像歌声一样的未来”。菊子姑娘正处于热恋之中,听着老铁匠的弃妇之歌,却无比的感叹,像是看见了自己必将被弃的未来。

果然,在矛盾发展中,菊子姑娘成了牺牲品。在小石匠和小铁匠的打斗中,白瓷片刺入了菊子的眼睛,漂亮的眼睛从“盛开的墨菊”变成了“白色的银耳”。菊子的眼睛受伤,是莫言埋下的伏笔。小石匠所看重的,是菊子的容貌,失去了美丽容貌的菊子,还会得到小石匠的怜爱吗?反而是小铁匠,在打斗中,听到了菊子的哭声,他变得迟疑,满面凄凉,呆呆地站着。根据文学伦理学理论,代表理性意志的任性因子始终在和代表自由意志的兽性因子作斗争。小石匠和小铁匠打斗,是作为低级因子的兽性因子控制了人性因子。小铁匠停止打斗,是人性因子又占了上风,理性又控制了他。这三个青年人的爱情纠葛所组成的伦理结, 由菊子的受伤而解构。最终结局如何,莫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

三、师徒之间的矛盾

在正常的情况下,师傅对于徒弟应该是倾囊相授。但在特定的环境下,情况可能有变化。70年代的中国农村,农民都是靠工分来分配粮食。懂得一门技术,可以挣得更多的工分。有的时候,教会徒弟没师傅,也是可能的。老铁匠和小铁匠之间,就有这样一个伦理结。小铁匠一心想要学会淬火技术,但老铁匠却执意保留。最终,小铁匠趁老铁匠猝不及防之际,以手试水,掌握了温度。而老铁匠也毫不含糊,用手中的铁烫向小铁匠的手臂。在正常的师徒手艺传承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在当时的特殊环境里,这件事情发生得合情合理。而且,从老铁匠手臂上的伤疤,我们也可以猜测到,老铁匠是如何从自己的师傅手中,学到最重要的淬火绝技的。疤痕的传承,象征着手艺的传承。而对于老铁匠而言,他也是迫不得已的。他所唱的戏文:“你全不念三载共枕,如去如雨,一片恩情,全当粪土。”这是老铁匠的感慨,也是在对小铁匠进行谴责,三年师徒,从此要恩断义绝。而小铁匠 ,在学会技术后,洋洋得意。他手臂上的疤痕,象征着从学徒到师傅的飞跃,是事业成功的标志。他感受不到痛,只有成功的喜悦。

四、结语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目的不只是在伦理的立场简单地对文学做出好或坏的价值判断,而是通过伦理的解释去发现文学客观存在的伦理价值,寻找文学作品描写的生活事实真相。”在《透明的红萝卜》中,我们看到了畸形的家庭,畸形的男女关系,畸形的师徒关系。这只是对特定的历史阶段所存在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表达。小说给我们认识那个年代提供了视角,也让我们领会到伦理道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1).

第6篇:在线伦理小说范文

教育基尼系数度量教育公平

相信大家对基尼系数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它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或地区)收入分配状况或社会财富占有公平性的经济发展指标。如果把基尼系数引入教育领域中,是不是也可以度量教育的公平性呢?有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主要成员迈克尔·西特,他从入学机会角度,使用入学率指标估算基尼系数,并把它作为评价教育公平性的一个指标;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特维尔则从教育投入角度,使用教育经费投资指标估算基尼系数。然而,入学率并不能反映人力资本存量,大量的教育投入经费也不一定都能转变成更高质量的教育产出。1998年,世界银行政策研究中心统计学家洛佩兹、托马斯和王彦提出了使用教育成就测算基尼系数。这里所说的教育成就是衡量教育水平的一个存量指标,具体指人群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受教育年限与该阶段的人数的乘积。乘积越大,表明教育成就越大,也说明教育的水平越高。依据教育成就测算的基尼系数就是教育基尼系数。教育基尼系数是度量教育公平性的一个良好的指标。

洛伦茨曲线反映教育基尼系数

教育基尼系数的大小可以由教育洛伦茨曲线估算出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教育洛伦茨曲线。按照各组别教育年限由小到大排序,以人口累计百分比为横轴,教育成就累计百分比为纵轴,可得到教育洛伦茨曲线。若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教育成就累计百分比,则教育洛伦茨曲线是平面直角坐标下第一象限的对角线,称之为绝对平均线,它表示教育成就绝对平均(见图1)。一般情况下,教育洛伦茨曲线是位于绝对平均线和横轴之间的一条曲线,曲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差距越大,表明教育越不公平。

教育基尼系数可以使用教育洛伦茨曲线的面积计算出来。具体方法是使用实际的教育洛伦茨曲线和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除以横轴和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教育基尼系数类似于收入基尼系数,也是一个介于0到1的比例值,教育基尼系数越小,表明教育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越不均匀。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教育洛伦茨曲线与横轴的交点不在原点处,而是在横轴上表示文盲率大小的坐标点处,这是教育洛伦茨曲线相对于收入洛伦茨曲线的一个改进。

教育基尼系数在实践中的运用

应该如何使用教育基尼系数来分析各个国家的教育公平性呢?有个典型易懂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的具体运用。在对教育基尼系数的研究中,托马斯等人提到了印度和韩国1960年至1990年的教育基尼系数的变化对比(见图2)。通过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育基尼系数在实际运用中的方便有效性。

众所周知,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如韩国,那么它的教育公平性和韩国相比结果又如何呢?通过对两国教育基尼系数的计算,我们发现印度的教育基尼系数由1960年的0.79下降到1990年的0.69,而韩国的下降更为显著,由1960年的0.55下降至1990年的0.22。教育洛伦茨曲线与横轴的交点表示文盲率。由曲线可以看出,印度的文盲率由1960年的70%多下降至1990年的50%左右,而韩国的文盲率则由40%多下降至10%左右。由此可见,韩国教育在原先就比较领先的基础上发展地更加迅速,而印度无论是教育发展的水平还是速度,都落后于韩国。此外,印度的教育洛伦茨曲线相比韩国更加陡峭,其1960年相比1990年更加陡峭。在1960年,印度教育程度较高的10%的人口接受了全国总教育成就的60%,而此时甚至存在70%左右的人处于文盲阶段。曲线深刻地表现了印度1960年的教育不公平程度。对于韩国来说,经过多年发展,它的教育洛伦茨曲线变得更加平缓,更加贴近绝对平均线,各个教育阶段几乎均匀分配了教育成就。总之在这三十年中,虽然两国的教育公平程度都有所提高,但显然韩国教育发展比印度更快更好。

教育基尼系数是万能的吗

教育基尼系数可以全面地衡量教育公平吗?当然不是!教育基尼系数是针对教育成就方面的一种公平性分析,它更侧重于宏观地对国家现有人力资本的受教育程度的公平性做整体描述,却不能测量当前学生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包括各种教育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匹配性,如学校分布、重点学校分布、教育经费分配、教育师资力量分配等的均等性。所以如果要分析教育资源等其他方面的公平性的话,应该另作考虑。

与基尼系数有关的另一个问题也需要解释:标准差就可以衡量差异,为什么还要使用基尼系数呢?因为,通过教育洛伦茨曲线计算出来的教育基尼系数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各个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情况,而对于标准差而言,即使两个国家得出的标准差是一样的,也不能够保证其内部的差异是相同的。例如,A国和B国的教育成就标准差相同,但是A国的主要差异可能集中于小学,其他阶段差异小,而B国的主要差异可能集中于高中,其他阶段差异较小。如果使用教育洛伦茨曲线就可以看到两个国家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差异。在实际应用中,标准差可以用以表示绝对差异,教育基尼系数可以用来表示相对差异,二者综合考虑可以更全面地分析教育公平性。

教育基尼系数也有其重要的政策意义。教育基尼系数是测度教育公平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测算一个国家的教育基尼系数,可以衡量这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有利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例如,通过研究教育洛伦茨曲线我们发现:教育入学率的提高可以减少文盲率,使得曲线在横轴上的坐标点向左平移,从而降低了教育基尼系数,提高了教育公平性。因此政府继续加大教育的普及性对促进教育公平将有显著影响。

第7篇:在线伦理小说范文

如图1所示:一个有明显圆形边界的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在磁场区域内水平放置一根细金属导线,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满足B=5t,求金属导线上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E.(已知圆形磁场的半径为R,细金属导线的长度为KF(]3KF)]R)

答案由几何关系可知,做出如图所示的等边三角形,在另两条边上可以假设分别有两根与该细导线完全相同的导线,则三根导线可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对该回路应用

则导线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分析该题如果仅考虑这一根细金属导线是无法直接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因为这一根细导线没有构成闭合回路,而细导线本身也没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所以无从谈起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那么这根细导线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答案是肯定的.同学们都知道感应电动势分为两种: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在稳恒磁场中运动着的导体内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做动生电动势,因磁场的变化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做感生电动势.这两种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原理是截然不同的.

HJ2.15mm]电动势的定义为单位正电荷从负极通过电源内部移动到正极的过程中非静电力所做的功.

(1)动生电动势的原理

在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过程中,这种非静电力是由洛伦兹力提供的,但是并不是说洛伦兹力做了功,洛伦兹力永远不做功,我们这里的讨论实际上只计及洛伦兹力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洛伦兹力的一个分力做的功导致了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全面考虑的话,在运动导体中的电子不但具有导体本身的速度v1,还有相对导体的定向运动速度v2,如图2所示.

TP4GW93.TIF,BP#]电子的合速度为v,所受的洛伦兹力为F,F1即为非静电力,由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F1对电子做正功,F2对电子做负功,但是总功为零,即F对电子不做功.

(2)感生电动势的原理

第8篇:在线伦理小说范文

第一次到伦敦,是1997年参加IDG 的世界经理会议。住在离海德公园不远的一家高档酒店,每晚450英磅,即使是对现在的我来说,也是个贵得离谱的价格。但这么贵的旅馆,居然连拨号上网也很困难。旅馆经理解释,那是因为在伦敦的古老建筑里穿墙凿洞铺设光缆的成本太高了,所以这家酒店的上网系统还没有装好。这符合商业逻辑的理由,让人无言以对,但令因通讯不便无法顺利工作的我十分郁闷。

那天坐车路过海德公园,看见绿草如茵的“演讲者之角”,我问酒店司机,什么人可以在这里演讲?司机说,任何人搬个箱子站在上面都可以开讲。我听了,立即返回酒店,找不到箱子,就将房间里的两个小垃圾桶塞在洗衣袋里偷运出来。回到海德公园的演讲角,我把垃圾桶往地上一扣,跳上去,即刻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我介绍自己来自中国,为美国公司工作,走过许多个国家。我到的每一个地方,住的每一家酒店都能上网发e-mail,包括在不那么发达的越南。可今天,在大不列颠的首都伦敦,我无法上网,无法工作……渐渐有路人驻足,越来越多的人在聆听,安静地,沉默着。“长此以往,固步自封,大英帝国是否将落后于整个世界发展前进的步伐?”当我的即兴演说在一个自以为严峻的疑问句中结束,我听见人群礼貌的掌声,不由在心中暗叹:帝国老矣……

回酒店的路上,我颇有些得意地告诉司机方才的演讲,司机微笑不语。再问,司机说,伦敦的小报刚做了个调查,在海德公园演讲的人70%是精神有问题的人。我始而大惊,继而苦笑,终于大笑——年轻的心,能跑千里马,能行万里船,只有抱负,何来包袱!

2008年北京奥运,第一次见到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先生。因为听说“演讲者之角”也是政治家们与选民沟通的一个好去处,便问他是否在那里演讲过。布莱尔摇头。我告诉他,我在那里讲过,讲互联网。布莱尔听完,哈哈大笑,说我是他认识的在海德公园演讲的第一个中国人。

这次去伦敦看奥运,又住海德公园附近,一家更古老的酒店。一进房间我就急着找网线,谢天谢地找到了,接上电脑,不通!惊诧愤怒了两分钟,不甘心,敲进密码再试,居然通了。原来是网线不通,无线上网却畅通无阻。一颗心终于缓缓宁定,对开幕在即的奥运会,也有了点新的期待。

第9篇:在线伦理小说范文

华伦海特的老婆便是这样的人。在华伦海特生活的时代,还没有统一的温标,也就是说,大家对温度的描述是千奇百怪的,两个人见面,一个说:“热死了,都一百多度了。”另一个说:“是啊,真热,都超过十度了。”华伦海特也是一个热衷于温标研究的人,他想,一定要找到一个最冷的温度和一个最热的温度,然后把这个区间分成等份,每份一度,这样表示温度应该是比较科学的。于是,华伦海特开始寻找最冷的温度。他来到自己所能到的最冷的地方北爱尔兰,在某个最冷的冬日,记下了水银温度计的高度,于是,华伦海特的零度找到了。那么高温又到哪里去找呢?华伦海特找了一圈以后。把目光落在了自己老婆身上,此时,他的老婆正在为丈夫不者家地找温度而生气呢。华伦海特脑子里灵光一闪,还有什么会比老婆生气更厉害的火气呢?然后,华伦海特把他老婆的体温定为100度,这就是最初的华氏温标,竟然来自于一个女人的体温。

很快,华伦海特的温标就出问题了。因为他的老婆感冒发烧了,体温超过了100度。后来,华伦海特又重新回到实验室,改进了他创立的温标。比起华伦海特,伦琴看起来要更加冲动一些。他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射线,然后,他就想办法找来各种材料,看能不能阻挡这种射线。在试过很多材料以后,他发现金属铝能拦截住这种射线。为了深入研究,他拿了一个小铝片,放在放电管和纸屏之间。这时他大吃一惊,荧光屏上不但出现了铝片的黑影,还出现了他手部骨骼的阴影,并显出手指模糊的轮廓。

为了验证这个惊人的发现,伦琴一把抓起老婆的手。把她拉进实验室,然后把她的手对准放电管,照射了15分钟,结果显形后的底片上,清楚地显现出老婆的手指,手指上的两枚戒指也清晰可见。这张底片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透视片子,来自伦琴老婆不可思议的神奇之手。

比起华伦海特和伦琴。麦克斯韦的老婆是幸运的,因为丈夫很尊敬她,总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给她看,麦克斯韦的老婆也就很情愿地做起了丈夫的助手。帮他计算数据。麦克斯韦研究的是电磁学,他通过周密计算,得出了电流的速度,而这个速度竟然和光速很接近,也就是说,光就是一种电磁波。麦克斯韦为自己的发现激动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老婆不忍心,就帮他对数据仔细进行核对,然后拍着麦克斯韦的肩膀说:“你的计算是正确的。”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