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范文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精选(九篇)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

第1篇:自媒体行业的发展范文

[摘要]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与改革已经进入新一轮整合阶段。改革的深入,必然导致我国传媒产业政策的变动。我国的传媒政策一直对传媒产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传媒政策的创新与转型关系到我国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本文就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弊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传媒产业发展中的政策创新思路。

[关键词]传媒产业;弊端;政策创新

我国的传媒政策一直对传媒产业的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目前,我国正在进入一个传媒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传媒产业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发展和变化之中,它标志着我国传媒产业政策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传媒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外部环境,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产业政策的制定,它关系到我国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未来走向。如何抓住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制定与现代传媒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传媒产业回顾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泛政治化的社会环境中,传媒作为党的宣传部门与喉舌,发挥的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与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在传媒所具有的政治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前提下,我们在很长一段时期重视了传媒的政治功能的发挥,而忽视了它的经济效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体制的转型与国民文化需求的增长,使得人们对传媒的认识更加符合了传媒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促使我国传媒步入产业化的轨道。这个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传媒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阶段。所谓事业单位是依照机关的行政管理体制管理的单位,即是国有和国办传媒的文化体制,它是我国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运转靠政府拨款,有着垄断性的行政特权及配置资源,其按照政府规范、文化政策法规和上级意图办事,实行的是全额财政拨款、指令性管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1978年末《人民日报》等8家新闻单位联合给财政部打报告,提出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随后于1980了《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我国传媒业新管理方式的实行,是市场化进程的开始,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广告业在我国的恢复。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恢复商业性广告,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出建台以来第一条商业广告;上海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电视的第一则广告,从此,中国广告业开始迅速发展,我国的传媒开始从过去那种事业型观念的宣传本位、意识形态传播工具转变为具有商品性质、产业属性的传媒,并将市场机制引入传播领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传媒经营管理的方式。

二是传媒集团化产业发展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我国有关传媒的政策进一步放开,传媒产业迈入了市场化的改革之路。市场机制被引入我国传媒产业领域,其主要绩效就是催生出传媒集团的问世。1992年新闻出版署提出了组建出版行业内的出版、发行和印刷联合体。1994年5月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我国的传媒集团化改革正式从报业集团发端,1996年1月《广州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的众多传媒事业单位通过兼并、重组,逐渐完成了产业化的改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到2003年底形成了近百家传媒产业集团,其中出版集团15家,发行集团6家,报业集团41家,期刊集团1家,广电集团13家,等等。[1]比较典型的传媒产业集团有:中国电影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江苏出版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江西出版集团、湖南出版集团、上海文广影视集团,等等。

三是传媒资本运营阶段。资本运营,即是将传媒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赁等手段与途径,进行优化配置,盘活传媒资产,实现价值最大增值。1998年12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了以资本运营为纽带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广东出版集团,开始了政府主导下的资本化的出版集团试点改革。1999年第一支传媒股——电广实业在深圳股市正式上市,标志着我国传媒资本运营的开始。1999年,《成都商报》下属的博瑞公司通过购进四川电器股权,完成了传媒的借壳上市。2001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允许系统外资金进入媒体,这是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改革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2004年12月,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首家境外上市的我国传媒企业。同年,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省新闻出版局实行政企分开,以股权为基础,变革了集团管控模式,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07年12月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创造了“中国出版第一股”。我国传媒企业资本运营的改革,使传媒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媒企业集团。传媒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既在传媒机构内部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运作方式,也将自身融入到资本市场之中,实现了传媒产业的超常发展。

2004年底和2005年初,国家统计局先后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指标体系》两个政策性文件,两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正式被纳入国家的产业政策系统,成为我国产业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传媒产业现存的问题分析

相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而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才迈入初始阶段,存在起步晚、起点低、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等问题。虽然传媒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也初步构筑起了一系列传媒产业发展政策系统,但由于目前我国传媒政策基本上是在两种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定和形成的,很大程度上带有计划体制的痕迹,传媒政策还不够宽松,传媒产业还没有完全实现企业化经营,无论从政策导向还是经营管理体制上都存在众多弊端,阻碍着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

1.政策限制明显。我们知道,政策是制度的一种输出。由于多年的传媒改革是在现行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势必造成传媒产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策供给不足。传媒体制性的矛盾与障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策仍然过紧,政策突破与政策创新不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没有打破行政化市场垄断格局,导致这些年来传媒产业发展的失衡状态。目前,我国传媒行业发展与政策的冲突、资本与政策的冲突、管理与体制的冲突还很明显,“媒介市场化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现行的传媒行业政策极大地制约了其市场扩张的能力和范围。”[2]这种传媒产业发展与政策的冲突主要是:传媒产业要寻求新的突破与转轨,靠传媒业自身的“协调发展”、“挖潜改造”已作用不大了,必须进行政策转型与创新,要有质的突变,传媒产业才可能有一个大的发展。

2、产权归属不清。产权即是指财产所有权以及财产所有权有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财产权力。我国目前的传媒企业基本上是“国有”性质的单位,其创办者、投资者基本是党政部门或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传媒机构国有资产处在“所有者虚位”状况,“媒介没有人格化、责任心强的利益主体代表,媒介作为国有资产其所有权与媒介人财产权之间的关系模糊。”[3]。虽然一些传媒实行了集团经营,但是这种传媒集团仍按照党委领导下的管委会负责制,属于独立的事业法人实体而不是企业法人实体,具有行政属性,从法律上来说这种“事业身份”是不能从事经营行为的,他们的市场、经营与效益意识都很薄弱。因此,这种产权的得失是以政府决定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不明晰的传媒企业,必然会形成政事、政企、政资不分的现象。这样,传媒机构仍然是政府附属的一个生产机构,不是一个单纯遵循产业逻辑规则运行,而是一个市场与行政双轨操控的传媒产业,其发展存在着运营方式上的行政化管理与商业化经营一体的不合理状况。事业属性和企业属性、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真正分离开来,也就不可能达到责权利的统一。

3.行业壁垒森严。由于我国不同领域里的现行文化管理与产业政策主要由政府不同主管部门制定,因此,行业和部门利益保护色彩比较浓厚,导致我国传媒产业结构受到了行政区划的限制,传媒产业成了传媒事业,行政区划成了文化区划,资源管理者成了资源拥有者,甚至于临近的地区之间互不联通,整体效益难以发挥,没能形成传媒资源的整合开发。现实中往往实行的仍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严重,横向联系松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各有各的利益,产业资源分散,无序竞争严重,这种政策与体制严重制约着传媒产业走向规模经营之路。众所周知,我国传媒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融合问题,行业之间的壁垒整合困难,区域之间的壁垒更为森严,这和我国的传媒政策有关,和现行的管理体制有关。政策和体制上的壁垒森严不打破,必然造成低效的资源配置,形成资源分散的格局。

4.产业粗放发展。目前,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布局分散、产业规模小、质量低,散滥差的传媒产业发展状况仍然存在,“我们所追求的媒介产业化、集团化,其基本模式和参照、未来走向以及结构和价值链等仍然不够清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产业组织的运行和产业活动的效率依然比较低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3]。虽然我国传媒集团化的发展已经实践多年,但至今这种集约式的传媒经营仍然没有摆脱行政力量和突破行业界限与行政区域格局,从传媒集团的建立到资本运营仍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我国传媒产业的资本与政策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媒体的决策层是由行政权力来任命,而不是由资本权力来推选,这样,在我国的传媒改革中没有真正地把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转型同步推进,建立起来的所谓传媒产业也缺少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我国传媒产业资源分散,造成成本增加,核心竞争力缺乏,传媒的规模化、企业的大型化、产业链式效应难以实现,这种状况是不能与外来庞大的诸如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新闻集团、维亚康姆等传媒集团相抗衡的。

5.融资渠道狭小。资本的本性即决定了资本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的最大增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传媒实现产业化投融资体系的关键所在。比如:股份制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产业的主流形态,世界九大传媒集团都是上市公司。然而,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几十年来,传媒金融政策、资本运营机制并没有完善,民间资本、海外资本进入传媒产业的大门还远没有敞开,市场准入门槛高,众多资本,尤其是海外非公有资本难以进入传媒产业。政府还没有完全给传媒业“断奶”,在政策垄断中成长的我国传媒业无法自立自强。我国传媒产业急需要资本运作,现存的问题是我国的传媒企业也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市场主体还没有确立起来,导致资本运营能力有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传媒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为寻求传媒产业扩张和资产重组进入资本市场筹资融资时,现实融资政策、融资机制、投资管理的缺陷就越显突出。

三、我国传媒产业政策的未来转型与创新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把传统的传媒事业“产业”化,遵照现代企业科学的发展规律,推动传媒产业的全面发展,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我国传媒产业政策体系势在必行。然而,这种新的传媒政策体系的建构,就不仅是对原有传媒政策和体制进行简单的结构调整和关系变化,而是要实施一些有效举措,突破政策性、体制性与机制,从深层革除原有的弊端,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传媒产业政策,通过政策手段增强我国传媒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1.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共同发展与经营传媒产业。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在传媒领域基本上不存在其他非公有成分的市场主体,因此,所有传媒节目的生产、消费和流通主要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运行,即传媒生产什么,受众就消费什么。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在物质经济发展中贯彻得较好,但在文化经济方面,尤其是传媒产业领域落实得就不够。我们必须克服政策,通过传媒产业发展政策、准入政策,破除行业壁垒,降低门槛,鼓励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发展中国的传媒产业的开发,吸收多种资本进入传媒产业领域,创新传媒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传媒产业的格局,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和外资一起兴办传媒产业的新模式;建立全民所有、集体所有、个体私营、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在内的各种传媒企业,激活传媒产业的经营机制,改变那种政府包办传媒的格局,传媒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真正建立传媒产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我国传媒产业真正得到大的发展。

2.传媒产业企业化,明晰产权归属,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管理。产权问题是传媒管理体制改革和传媒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传媒产业要得到发展关键是进入市场,要逐步减少行政对传媒的干预,“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4]国家仅控制少量的全国性的传媒机构,政府对传媒产业的管理模式要由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转变,允许大量的社会资本、国外资本进入传媒产业,部分传媒机构实现直接上市融资;克服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资产所有多元化与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矛盾。要不断完善与创新传媒产业政策,促进文化、财政、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相互协调与配合,以冲破进入传媒市场的壁垒。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必须明确其企业性质,传媒产业实行的是企业管理体制,靠市场来配置资源,靠商业运作来创造利润,以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自主决策,要把政治的宣传与经济的经营分开,革除政事企“三合一”的体制障碍,使传媒产业改革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宣传与经营分开,形成传媒业合理的治理结构,实现传媒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逐步建立起形式多样、结构优化、经营管理规范的传媒产业组织体系。

3.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全面配置媒介资源,转变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式。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它是一个“赢家通吃”的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垄断、高利润与高竞争并存的特殊行业,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在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不仅起到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更是市场规模巨大、利润回报丰厚的产业部门。当今世界传媒市场竞争中,传媒大国或大型传媒公司占据着传媒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面对国际传媒集团的巨大挑战,我国传媒产业必须克服整体实力不强、竞争力弱的被动局面,必须在传媒产业组织政策层面上实行政策创新,促使我国的传媒业走规模化经营之路,通过产业政策推动传媒产业的组织创新。而要走规模化的道路就要优化传媒产业结构,加快媒介整合合作,克服小而全、弱而散的传媒格局,改变从单纯依赖数量粗放型发展方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化经营转变,培植出传媒产业的“巨无霸”。我国传媒产业要通过自身重组和外部扩张的多种形式,寻求更强大的资本支持,实现传媒企业的优势组合、优势互补、优势扩张,真正实现传媒由市场带动的跨地区和行业的资源整合,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传媒集团。

4.逐步打破行业壁垒,克服传媒产业发展的体制,提高市场运作效率。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数量庞大、结构散乱,只有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飞跃的传媒产业发展现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依照现代市场规律、运营规律来办事,通过传媒产业的组织政策,利用政策杠杆引导行业行为。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突破行业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不良状况,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我们应努力合并多层次的管理机构,将现存的某些行政部门改成公司化经营,实行一系列股份合作,吸引不同性质的资本与先进的管理模式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自我发展。比如,目前通讯、广电这两个领域的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三机合一”(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三网合一”(广电网、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网)也越来越明显,这种由技术推动的行业部门合作,就是现代传媒产业化的一种必然走向。在“十一五”期间,由于这种技术的进步、行业的整合,对于打破行业壁垒,打通不同管理部门的体制界限、体制方面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5.创造宽松的传媒产业融资环境,强化传媒市场的资本运营。“资本”在西方国家通常指可以用来生产更多财富的财产,也就是说,资本是一种能够通过市场配置获得增值的特殊资源。“资本运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是指对“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流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增值,即产生经济效益。因而,在传媒产业的发展中,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的功能对传媒产业进行整合、重组,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资金利用能力。过去我国传媒产业一直是资本的,非官方资本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正确处理传媒产业投资中的内外资关系,彻底理顺国内民间资本投资传媒产业关系是我国传媒产业当务之急。“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资本流动为中心环节,以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效率为目标,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托管、股份制改造等措施,再伴以财政文化投入的产业化管理,才能实现科学的市场投融资与管理体系。”[5]我国传媒产业只有借助于资本和资本运营的力量,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才能有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注入我国传媒产业,要寻求跨地区、跨国度、跨媒体的联合,想使我国传媒产业大发展只能成为空话。

第2篇:自媒体行业的发展范文

一、我国传媒产业回顾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泛政治化的社会环境中,传媒作为党的宣传部门与喉舌,发挥的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与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在传媒所具有的政治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前提下,我们在很长一段时期重视了传媒的政治功能的发挥,而忽视了它的经济效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体制的转型与国民文化需求的增长,使得人们对传媒的认识更加符合了传媒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促使我国传媒步入产业化的轨道。这个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传媒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阶段。所谓事业单位是依照机关的行政管理体制管理的单位,即是国有和国办传媒的文化体制,它是我国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运转靠政府拨款,有着垄断性的行政特权及配置资源,其按照政府规范、文化政策法规和上级意图办事,实行的是全额财政拨款、指令性管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1978年末《人民日报》等8家新闻单位联合给财政部打报告,提出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随后于1980了《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我国传媒业新管理方式的实行,是市场化进程的开始,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广告业在我国的恢复。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恢复商业性广告,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出建台以来第一条商业广告;上海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电视的第一则广告,从此,中国广告业开始迅速发展,我国的传媒开始从过去那种事业型观念的宣传本位、意识形态传播工具转变为具有商品性质、产业属性的传媒,并将市场机制引入传播领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传媒经营管理的方式。

二是传媒集团化产业发展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我国有关传媒的政策进一步放开,传媒产业迈入了市场化的改革之路。市场机制被引入我国传媒产业领域,其主要绩效就是催生出传媒集团的问世。1992年新闻出版署提出了组建出版行业内的出版、发行和印刷联合体。1994年5月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我国的传媒集团化改革正式从报业集团发端,1996年1月《广州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的众多传媒事业单位通过兼并、重组,逐渐完成了产业化的改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到2003年底形成了近百家传媒产业集团,其中出版集团15家,发行集团6家,报业集团41家,期刊集团1家,广电集团13家,等等。比较典型的传媒产业集团有:中国电影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江苏出版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江西出版集团、湖南出版集团、上海文广影视集团,等等。

三是传媒资本运营阶段。资本运营,即是将传媒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赁等手段与途径,进行优化配置,盘活传媒资产,实现价值最大增值。1998年12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了以资本运营为纽带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广东出版集团,开始了政府主导下的资本化的出版集团试点改革。1999年第一支传媒股——电广实业在深圳股市正式上市,标志着我国传媒资本运营的开始。1999年,《成都商报》下属的博瑞公司通过购进四川电器股权,完成了传媒的借壳上市。2001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允许系统外资金进入媒体,这是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改革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2004年12月,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首家境外上市的我国传媒企业。同年,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省新闻出版局实行政企分开,以股权为基础,变革了集团管控模式,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07年12月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创造了“中国出版第一股”。我国传媒企业资本运营的改革,使传媒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媒企业集团。传媒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既在传媒机构内部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运作方式,也将自身融入到资本市场之中,实现了传媒产业的超常发展。

2004年底和2005年初,国家统计局先后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指标体系》两个政策性文件,两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正式被纳入国家的产业政策系统,成为我国产业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传媒产业现存的问题分析

相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而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才迈入初始阶段,存在起步晚、起点低、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等问题。虽然传媒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也初步构筑起了一系列传媒产业发展政策系统,但由于目前我国传媒政策基本上是在两种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定和形成的,很大程度上带有计划体制的痕迹,传媒政策还不够宽松,传媒产业还没有完全实现企业化经营,无论从政策导向还是经营管理体制上都存在众多弊端,阻碍着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

1.政策限制明显。我们知道,政策是制度的一种输出。由于多年的传媒改革是在现行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势必造成传媒产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策供给不足。传媒体制性的矛盾与障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策仍然过紧,政策突破与政策创新不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没有打破行政化市场垄断格局,导致这些年来传媒产业发展的失衡状态。目前,我国传媒行业发展与政策的冲突、资本与政策的冲突、管理与体制的冲突还很明显,“媒介市场化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现行的传媒行业政策极大地制约了其市场扩张的能力和范围。”这种传媒产业发展与政策的冲突主要是:传媒产业要寻求新的突破与转轨,靠传媒业自身的“协调发展”、“挖潜改造”已作用不大了,必须进行政策转型与创新,要有质的突变,传媒产业才可能有一个大的发展。

2、产权归属不清。产权即是指财产所有权以及财产所有权有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财产权力。我国目前的传媒企业基本上是“国有”性质的单位,其创办者、投资者基本是党政部门或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传媒机构国有资产处在“所有者虚位”状况,“媒介没有人格化、责任心强的利益主体代表,媒介作为国有资产其所有权与媒介人财产权之间的关系模糊。”。虽然一些传媒实行了集团经营,但是这种传媒集团仍按照党委领导下的管委会负责制,属于独立的事业法人实体而不是企业法人实体,具有行政属性,从法律上来说这种“事业身份”是不能从事经营行为的,他们的市场、经营与效益意识都很薄弱。因此,这种产权的得失是以政府决定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不明晰的传媒企业,必然会形成政事、政企、政资不分的现象。这样,传媒机构仍然是政府附属的一个生产机构,不是一个单纯遵循产业逻辑规则运行,而是一个市场与行政双轨操控的传媒产业,其发展存在着运营方式上的行政化管理与商业化经营一体的不合理状况。事业属性和企业属性、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真正分离开来,也就不可能达到责权利的统一。

3.行业壁垒森严。由于我国不同领域里的现行文化管理与产业政策主要由政府不同主管部门制定,因此,行业和部门利益保护色彩比较浓厚,导致我国传媒产业结构受到了行政区划的限制,传媒产业成了传媒事业,行政区划成了文化区划,资源管理者成了资源拥有者,甚至于临近的地区之间互不联通,整体效益难以发挥,没能形成传媒资源的整合开发。现实中往往实行的仍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严重,横向联系松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各有各的利益,产业资源分散,无序竞争严重,这种政策与体制严重制约着传媒产业走向规模经营之路。众所周知,我国传媒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融合问题,行业之间的壁垒整合困难,区域之间的壁垒更为森严,这和我国的传媒政策有关,和现行的管理体制有关。政策和体制上的壁垒森严不打破,必然造成低效的资源配置,形成资源分散的格局。

4.产业粗放发展。目前,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布局分散、产业规模小、质量低,散滥差的传媒产业发展状况仍然存在,“我们所追求的媒介产业化、集团化,其基本模式和参照、未来走向以及结构和价值链等仍然不够清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产业组织的运行和产业活动的效率依然比较低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虽然我国传媒集团化的发展已经实践多年,但至今这种集约式的传媒经营仍然没有摆脱行政力量和突破行业界限与行政区域格局,从传媒集团的建立到资本运营仍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我国传媒产业的资本与政策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媒体的决策层是由行政权力来任命,而不是由资本权力来推选,这样,在我国的传媒改革中没有真正地把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转型同步推进,建立起来的所谓传媒产业也缺少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我国传媒产业资源分散,造成成本增加,核心竞争力缺乏,传媒的规模化、企业的大型化、产业链式效应难以实现,这种状况是不能与外来庞大的诸如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新闻集团、维亚康姆等传媒集团相抗衡的。

5.融资渠道狭小。资本的本性即决定了资本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的最大增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传媒实现产业化投融资体系的关键所在。比如:股份制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产业的主流形态,世界九大传媒集团都是上市公司。然而,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几十年来,传媒金融政策、资本运营机制并没有完善,民间资本、海外资本进入传媒产业的大门还远没有敞开,市场准入门槛高,众多资本,尤其是海外非公有资本难以进入传媒产业。政府还没有完全给传媒业“断奶”,在政策垄断中成长的我国传媒业无法自立自强。我国传媒产业急需要资本运作,现存的问题是我国的传媒企业也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市场主体还没有确立起来,导致资本运营能力有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传媒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为寻求传媒产业扩张和资产重组进入资本市场筹资融资时,现实融资政策、融资机制、投资管理的缺陷就越显突出。

三、我国传媒产业政策的未来转型与创新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把传统的传媒事业“产业”化,遵照现代企业科学的发展规律,推动传媒产业的全面发展,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我国传媒产业政策体系势在必行。然而,这种新的传媒政策体系的建构,就不仅是对原有传媒政策和体制进行简单的结构调整和关系变化,而是要实施一些有效举措,突破政策性、体制性与机制,从深层革除原有的弊端,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传媒产业政策,通过政策手段增强我国传媒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1.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共同发展与经营传媒产业。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在传媒领域基本上不存在其他非公有成分的市场主体,因此,所有传媒节目的生产、消费和流通主要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运行,即传媒生产什么,受众就消费什么。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在物质经济发展中贯彻得较好,但在文化经济方面,尤其是传媒产业领域落实得就不够。我们必须克服政策,通过传媒产业发展政策、准入政策,破除行业壁垒,降低门槛,鼓励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发展中国的传媒产业的开发,吸收多种资本进入传媒产业领域,创新传媒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传媒产业的格局,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和外资一起兴办传媒产业的新模式;建立全民所有、集体所有、个体私营、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在内的各种传媒企业,激活传媒产业的经营机制,改变那种政府包办传媒的格局,传媒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真正建立传媒产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我国传媒产业真正得到大的发展。

2.传媒产业企业化,明晰产权归属,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管理。产权问题是传媒管理体制改革和传媒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传媒产业要得到发展关键是进入市场,要逐步减少行政对传媒的干预,“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国家仅控制少量的全国性的传媒机构,政府对传媒产业的管理模式要由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转变,允许大量的社会资本、国外资本进入传媒产业,部分传媒机构实现直接上市融资;克服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资产所有多元化与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矛盾。要不断完善与创新传媒产业政策,促进文化、财政、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相互协调与配合,以冲破进入传媒市场的壁垒。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必须明确其企业性质,传媒产业实行的是企业管理体制,靠市场来配置资源,靠商业运作来创造利润,以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自主决策,要把政治的宣传与经济的经营分开,革除政事企“三合一”的体制障碍,使传媒产业改革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宣传与经营分开,形成传媒业合理的治理结构,实现传媒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逐步建立起形式多样、结构优化、经营管理规范的传媒产业组织体系。

3.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全面配置媒介资源,转变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式。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它是一个“赢家通吃”的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垄断、高利润与高竞争并存的特殊行业,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在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不仅起到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更是市场规模巨大、利润回报丰厚的产业部门。当今世界传媒市场竞争中,传媒大国或大型传媒公司占据着传媒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面对国际传媒集团的巨大挑战,我国传媒产业必须克服整体实力不强、竞争力弱的被动局面,必须在传媒产业组织政策层面上实行政策创新,促使我国的传媒业走规模化经营之路,通过产业政策推动传媒产业的组织创新。而要走规模化的道路就要优化传媒产业结构,加快媒介整合合作,克服小而全、弱而散的传媒格局,改变从单纯依赖数量粗放型发展方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化经营转变,培植出传媒产业的“巨无霸”。我国传媒产业要通过自身重组和外部扩张的多种形式,寻求更强大的资本支持,实现传媒企业的优势组合、优势互补、优势扩张,真正实现传媒由市场带动的跨地区和行业的资源整合,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传媒集团。

4.逐步打破行业壁垒,克服传媒产业发展的体制,提高市场运作效率。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数量庞大、结构散乱,只有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飞跃的传媒产业发展现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依照现代市场规律、运营规律来办事,通过传媒产业的组织政策,利用政策杠杆引导行业行为。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突破行业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不良状况,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我们应努力合并多层次的管理机构,将现存的某些行政部门改成公司化经营,实行一系列股份合作,吸引不同性质的资本与先进的管理模式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自我发展。比如,目前通讯、广电这两个领域的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三机合一”(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三网合一”(广电网、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网)也越来越明显,这种由技术推动的行业部门合作,就是现代传媒产业化的一种必然走向。在“十一五”期间,由于这种技术的进步、行业的整合,对于打破行业壁垒,打通不同管理部门的体制界限、体制方面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5.创造宽松的传媒产业融资环境,强化传媒市场的资本运营。“资本”在西方国家通常指可以用来生产更多财富的财产,也就是说,资本是一种能够通过市场配置获得增值的特殊资源。“资本运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是指对“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流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增值,即产生经济效益。因而,在传媒产业的发展中,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的功能对传媒产业进行整合、重组,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资金利用能力。过去我国传媒产业一直是资本的,非官方资本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正确处理传媒产业投资中的内外资关系,彻底理顺国内民间资本投资传媒产业关系是我国传媒产业当务之急。“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资本流动为中心环节,以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效率为目标,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托管、股份制改造等措施,再伴以财政文化投入的产业化管理,才能实现科学的市场投融资与管理体系。”我国传媒产业只有借助于资本和资本运营的力量,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才能有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注入我国传媒产业,要寻求跨地区、跨国度、跨媒体的联合,想使我国传媒产业大发展只能成为空话。

第3篇:自媒体行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特征和优势;经济发展;影响

1.前言

近些年以来,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网络、移动、数字等新媒体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这种产业的变化也逐渐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新媒体区别于一般的传统媒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新媒体的发展在消费方式的改变、新兴职业的产生和新兴产业的崛起等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因此,我们要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客观的看待它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应看到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新媒体的概述

关于新媒体的概念,学界有着不同的说法。但一般的认识,把新媒体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仅仅指新兴的媒体,广义的指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两部分。新兴媒体是与以纸质、电波为媒介的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相对的媒体,它是在传播的技术、理念、方式上产生质的飞跃的新产生的媒体,包括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型媒体则是与传统媒体的理念及应用上基本一致,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应用新的数字技术或者对传统媒体进行改造的媒体,包括无线移动媒体、户外媒体、数字电视等。

3.新媒体的特征和优势

新媒体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优势,深入了解并应用新媒体技术,必定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3.1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有着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新媒体能满足人们自由的表达和互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在使人们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更加的便捷。其次,新媒体在内容和使用上更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可以充分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另外,新媒体还能更好的适应人们对娱乐时间的分配,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娱乐时间十分的零碎,例如在上班的路上和吃饭的时候人们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来进行娱乐。最后,在对新媒体的选择上人们有着更多的主动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新媒体来进行工作和娱乐。

3.2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优势:

首先,新媒体更具有开放性。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更加自由的表达和信息的传播,因为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人们不用提供自己的真实信息和表达意见时的检查门槛较低,这就促使了新媒体有着很好的开放性的特征。新媒体这一平台上的有着丰富的信息,它的开放性会有利于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更加方便的为人们提供服务,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新媒体有着传播快速和随时传播的特点。新媒体的信息的平台比较简单、受限制因素少和信息时间短,这就使人们使用新媒体信息时更加灵活和快速,可以随时进行信息交流。新媒体的这一特点,必将节省人们的时间和提高工作的效率,从而间接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新媒体具有多元化特点。传统媒体的报纸、广播等,一般都是媒体单向传播给人们。人们若反馈意见还必须使用信件或者电话等其他媒体方式。然而,新媒体是能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和传递信息,如人们可以使用微博、贴吧、网络论坛等方式进行。

第四,新媒体的传播效率更高。新媒体的中间的环节变得很简化,可以从源头上直接接触到消费人群。这就可以使新媒体更加有效的针对产品的消费群体,更好的找到人们单独的时间,通过利用人们的零碎时间,获得传统媒体很难有的传播环境及效果。

4.新媒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已经促成了一个庞大媒体市场的形成,成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不断演变,表现出了丰富的传播方式。如从起初的电视、广播发展到普遍使用的手机、电脑,从有线的传播方式发展到无线互联网传播。这种新媒体的发展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化,使人们能更加便捷的获得自己喜欢的资讯和与人交流,这就会带来极大的商机,促进新的产业的形成。因此,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下新媒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1网络媒体对经济的影响

新媒体的主导力量就是网络媒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不来网络媒体的应用,而且将不断的影响着人们和社会的发展。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也成为新世纪最闪光的传播媒体。

网络媒体对企业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很好的促进进企业的公关和营销业务的扩大和发展。我们都知道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网络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促进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对话,这一新的传播渠道平台,会很好的展示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优化各种关系、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这必然给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并促进企业的发展。

(1)以微博为例

微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营销平台,微博中的每一个使用者都成为了潜在的营销对象,这就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市场,企业可以通过注册微博账号,利用微博向每一个使用者传播和推广企业的产品,通过每天更新一些人们有兴趣的话题和使用者进行交流,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和产品的形象,最终达到企业营销的效果和目的。通过三大移动通讯企业争先开通官方微博可以看出,微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凡客诚品”就是微博营销做得很好其中一个,在新浪微博在线活动中,凡客通过与粉丝们互动抽奖的方式,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成功的提升了企业品牌的人气,促进了企业产品的销量和盈利。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微博这一新媒体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2)以电子商务为例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崛起,人们购物已经不在局限于商场,更多的人们开始在家里当起宅男宅女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购物消费,使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淘宝网平台的出现,使人们可以自由的在网上进行购物和开设网店。消费者不用像以前一样到商场购物,而是可以在房间里上网寻找自己需要的产品并网上进行交易。淘宝网的发展推动了网上购物的潮流,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不仅可以更方便的购物,而且可以通过开设网店来自主创业,无论是购物还是开店,这都将成

为新的消费和经营模式,也会逐渐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4.2数字电视和手机媒体对经济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电视进入了新媒体的时代,也改变了传统的商业价值观念。广告是电视行业的核心,随着数字化电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传统的电视行业中广告商业价值迅速的削弱。但是,数字电视从开机到互动电视的各个环节,带来了更多的广告商机和收益增长点。数字电视促使广告产业的扩大,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是必然的。

新的手机交流软件微信、飞信和传统的手机短信是现在最时尚及应用最广的信息交流的方式,企业会经常利用这一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品牌的推广并产生了巨大的收益,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就利用新媒体产生了数十亿的收益,各种选秀节目如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等娱乐节目也通过这一新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交流,取得了巨大的营销收益。

4.3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逐渐的使其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促使了承载的工具也得到了持续的研发,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广泛的应用,三星、苹果等国际移动厂商和中兴、华为等新崛起的国内手机企业不断的开发新兴的电子产品,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mp4等。随着这些企业的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巨大的消费者追捧。这也就促使了新媒体产品的销售和应用,又能反复的通过新媒体产品带来新的收益。因此,新媒体的发展能够很大的带动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极大的增加经济总产值。

4.4新媒体促进新兴职业的产生对经济的影响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就催生了很多产业的诞生和对相关产业的促进。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主的淘宝,就是应用这一新媒体使人们在网上进行购买与销售活动,加快产品的流通,促进各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相关企业的盈利。同时,随着新媒体广告的迅猛发展,为了满足广告主和网络媒体的不同需求,也促进了网络广告经纪人这个新兴职业的产生。这个职业能帮助广告主精确和有效的投放广告并促进广告交易的顺利完成,代表广告主与网络媒介签订合同并依法获得收益的经纪组织或个人。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促使了一大批新兴职业的产生,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人们可以利用这个新的机遇不断的进行创业,这也就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总结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它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生产和营销中,上班途中人们用智能手机浏览信息,在家中通过数字电视点播观看节目,企业通过网络和移动平台推广自己的产品。这就使新媒体无论是社会还是经济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不断的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本文就是通过分析新媒体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阐述新媒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2]唐文祺.风投“盛宴”提早散席新媒体行业面临大洗牌[J].上海证券报,2009,(3)

[3]海松.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4]金朝力.雷声大雨点小:新媒体市场繁荣背后凸显隐忧[EB/OL].中国新闻网,2009,(1)

[5]兰西斯·巴尔,杰拉尔·埃梅里.新媒体[M].张学信译,商务印书馆,2005,(3)

第4篇:自媒体行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传媒;业务结构;新媒体;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0-0073-03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媒介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媒介接触习惯也逐步发生变化。在新媒体的技术背景下,媒介融合正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甚而超过了对媒介竞争的研究。依经济学角度视之,传媒经营的发展战略核心是业务组合结构的管理问题。

1 传媒经营释义

传媒,是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媒介,它生产、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以信息服务为主体。

传统的传媒产业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随着社会时期和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其定义尚无定论。技术进步速度之快,新媒体的形式不停地被更新的形式所替代。但只要确定一个时间点,我们仍可以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笼统地将具有以下特征之一的媒介形式视为新媒体:使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采用新的媒介经营模式、开创新的内容呈现方式、发现新的内容投放渠道、提供新的用户体验。

传媒产业的市场价值与受众关注程度、受众注意力保持、有效人群选择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强调受众本位。

传媒经营的业务,系统庞大,主要可以分为基础性业务和拓展性业务。基础性业务是具有传媒共性的业务,传媒大多还是以发行、广告为其主营业务项目。拓展性业务是根据传媒经营者自身的内、外部环境选择差异性的经营项目。

经营业务的选择,取决于传媒经营实体对自身经营性质和外部市场格局、媒介生态的把握,可有不同的业务结构组成。例如,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传媒类公司中,既有以报纸杂志出版印刷发行与广告、电视内容集成、广告与公共关系等单一业务或主导业务的公司,也有跨媒介形态的多元化业务公司,其业务结构都适应自身的特点及经营战略。

2 我国传媒组织经营业务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传媒组织经营业务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2月,是建国前模式的延续,政府通过没收、新增等手段,传媒业量在增加,但没有新的经营模式;

第二阶段1949年12月至1956年,报社恢复和开设广告经营,继续推行企业化经营报纸的方针,传媒广告实现自给并产生一定利润,但广告内容受政策限制;

第三阶段1956年至1979年初,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统一调配“产、供、销”,没有市场调节,对传媒的经营业务带来极大的冲击,由此传媒经营业务极度萎缩。1957年反右开始,传媒产业属性进一步被抵制。1979年初之前,传媒经营的业务只剩下印刷厂和少量书籍电影广告;

第四阶段1979年初至今,传媒不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推行企业化经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传媒产业也进入市场,传媒业内部产生了较强的盈利冲动。

从我国传媒组织经营业务的发展看,国家宏观政策对传媒的业务经营范围有着决定性作用,电视、广播内容播出等领域是完全分割的市场,而在报刊、图书出版等领域也存在部分分割的市场。市场产业结构的格局,在短期内不可能达成完全由市场调节,政府的管控力度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2)传媒业发展现状。

2014年传媒蓝皮书显示,2004到2013年是中国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增长速度是GDP增速的两倍,而市场的不断开放灵活,以及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是良性的传媒外部环境。

放眼未来十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会对传媒业生态产生深远影响,以移动设备等为代表的各种新传播介质,势必会对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造成更大的经营压力,无论是传统媒体内部抑或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市场竞争会愈发激烈。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广泛渗透,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机遇与挑战并存,甚而挑战远大于机遇。

显然,就外部环境而言,国家宏观政策、科技发展是当下我国传媒产业最为关键的因素。

首先,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将加快价格改革,方向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降低政府干预。这对于需要依赖市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传媒产业非常重要,在我国传媒发展背景中,我们看到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传媒的经营业务极度萎缩。而传媒企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产品消费的商品化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进行调节。

其次,科技进步已经给我们的经济带来快速而巨大的改变,网络、大数据、云等技术的运用,信息获得与交换速度都是传统媒体时代难以想象的。随着新媒体崛起,媒体形态的物理边界被打破,传统媒体在技术形态、经营方式、表现形式、内容投放渠道、用户体验等方面面临创新压力。

国内传媒业,各种媒介形态和传媒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已与经营活动相融合,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产业系统的互相开放,传媒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如传统的广电产业链,新增了电信产业、互联网运营商等新的利益相关者。

新媒体技术带给人类新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分享方式,传媒的发展趋势走向媒介融合,同时引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这对于受众本位的传媒业来说,需要更多地关注在这种变化下如何经营实现经济

价值。

3 传媒经营业务的拓展

传媒经营业务的选择,是对外部市场格局、媒介生态的把握以及对自身特点和战略目标的准确定位进行的选择。国内的传媒市场存在着一定的分割,并且短时期内将有所维持,分割版块中的传媒大多属于较大型的单一业务和主体业务结构,当然市场中的多元化业务结构的传媒也不在少数。

但是不管采取单一业务结构还是多元化业务结构,首先是原有基础性业务的维持与发展,基础业务的经营可以通过跨媒介形态的组合来加强经营效果,保证传媒机构的稳健发展,然后可以选择拓展性业务,如从传媒业务与非传媒业务组合、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业务组合等方面进行业务结构的管理,以实现传媒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合理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经营利润。

1)基础性业务的维持与发展。

基础性业务具有传媒共性,传媒大多还是以发行、广告为其主营业务项目,以在香港上市传媒公司的业务结构来看,报章杂志、影视节目录制与发行、唱片、电视内容集成、印刷、广告等都是传统的主营业务。

以广告为例,广告作为传媒的一大主营业务,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是传媒发展的基础。以广告作为主营业务的传媒,面对媒体产业市场的扩大与市场参与者的增加,并且在制度壁垒政策性放宽的环境下,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扩大甚至维持原有的市场份额都要比以往困难。

维持和发展基础性业务,可以扩展原有的广告业务。如通过主动充分调动广告公司发展业务的积极性,来拓展户外广告业务;通过获得公司独家权拓展账单封套广告业务。

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维持和发展基础性业务可以通过跨媒介经营进行管理。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传媒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对香港上市传媒业务结构的分析中,跨媒介形态的多元化传媒公司多在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之间进行跨媒介经营。

传统广告例如电视广告,有费用过高,渠道单一,受众面相对较窄的问题。电视广告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广告营销媒体,但是越来越多的批评指向于其过于昂贵,也再不像曾经的那样有效。当电视广告播出时,消费者通过转台跳过了很多广告,因此电视广告很难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新的媒介形态则不一样。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传播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传统媒体的形式,互联网内容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媒体范畴,除了将传统媒体内容搬到网上以外,互联网更实现了个人媒体或“自媒体”功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自身的感受或主张,建立自己的博客,创建个人或群体网站。微信出现之后,个人和企业可以在微信的“朋友圈”中言论,使得再小的个体都有发言权和影响力。一些人称未来是互联网广告的世界。

跨媒介经营,可以解决传统媒介费用高、受众面窄等问题,同时保留传统媒介的优势,在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之间跨媒介经营,通过对目标市场客户进行精准分类,针对受众的类别比例进行线上线下资源投入比例的确定。新媒体互动性强、覆盖率广、成本低廉、精准度高等优势都是直击传统媒介的缺点。

在业务管理中,利用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特点,使消费者在成为商家产品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成为了新的信息传播与制造者,提高消费者对于营销产品的了解,同时起到了再次对产品进行了新社交圈的推广与宣传的作用。

新媒体可以达到覆盖率广的效果,其方便快捷的传播优势会在无形中提高广告产品关注度和认同率,可以形成上下、左右、前后趋向的网格化立体式的覆盖率,这源自于对产品有兴趣的人主动的深入了解产品信息,同时二次推广到更多有相同取向的受众,这是传统形式不可比拟的。

新媒体具有低成本的传播特点,这相对于传统的手段方式快捷而又低廉。当一条微博可以引起广泛关注的时候,人人都是免费推广者、促销员,性价比不言而喻。

新媒体的精准度也是一流的,其传播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打造出以“圈”为核心的虚拟传播范围,如微信朋友圈、微博话题圈。在进行商业营销的过程中,不仅传播速率、人次等量化指标可控可测,关键词、关注度等的质性反馈更是可以精确加以掌握,这是精确数据化生产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评价指标,这些数据为经营提供良好的信息参考。

对基础性业务进行跨媒介的经营,可以满足客户不同的业务需求,为客户打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牢牢锁住客户,锁住市场份额,以使基础性业务依然是传媒的核心。

2)拓展性业务的选择。

拓展性业务是传媒选择的差异性项目,通常指除版权复制发行和广告销售以外的各种业务,其经营范围弹性空间较大。拓展性业务的合理选择有利于传媒形成差异性的竞争优势或者获得范围经济效用。拓展性业务的开发使传媒走向多元化业务经营。比如报业多元化发展可以选择机票旅游及零售业务,公关和物业也是传媒机构多元化业务的可选方向。

第一,传媒业务与非传媒业务的组合。

传媒业务有几大类,包括报章杂志出版、印刷、发行与广告;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制作发行分销与授权使用;电视内容集成;唱片;互联网信息与娱乐服务;电脑动画;印刷;广告;公共关系等。拓展性业务的开发可以更有效地配置传媒内部资源,将品牌等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把握市场机会需要快速的反应。

拓展性业务的范围弹性空间大,并不必然选择关联性业务,应当对媒体的资源优势尤其是人力资源优势进行具体分析评价后,再进行选择关联性或非关联性业务。在香港上市的成功传媒公司中,英皇国际等公司就将传媒产业与非传媒产业进行了多元化组合。以英皇国际为例,其第一业务报章出版与第二业务物业投资、第三业务销售水产之间的关联性很弱。

第二,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业务的组合。

从产业链角度看,传媒产业包括内容制作、内容集成、内容传输。跨媒介产业链的业务组合,比如电影院线、摄制设施服务和电影胶片冲洗的组合,同时兼营影视节目制作发行分销与授权使用业务,可以带来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跨媒介产业链的业务组合,在国内传媒存在一定政策上的困难,传媒产业布局仍没有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布局形式,制度堡垒还没有完全放开,但在如报刊出版、节目制作、唱片发行等领域已经具备了规模经济的实现条件。传媒经营业务中,尽可能地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3)基础性业务与拓展性业务的关系。

基础性业务仍是传媒的核心,是传媒的生命线,虽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拓展性业务的利润可能超过基础性业务而成为传媒的经济支柱,但当基础性业务与拓展性业务产生竞合矛盾时,应优先保证基础性业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性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提高传媒经济利润应当充分发挥拓展性业务的资源利用和市场把握优势,为传媒提供更多的创收创利机会,增强传媒经营的搞风险能力。

4 结论

新媒体正在改变着市场环境和格局,也改变着人们接触传媒的方式。我国传媒业是在特殊的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传媒业必须在充分了解自身的情况下做好业务结构的安排,基础性业务是保证传媒正常运行的生命线,应当加以维持和发展,同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开拓适合自身的拓展性业务,抓住市场机遇获得更多的赢利机会。

参考文献

第5篇:自媒体行业的发展范文

但过度依赖广告收入,产业利润结构单一的中国传媒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绝非易事。我国传媒收入的75%-95%都是来源于广告经营,极端缺乏其他的经济增长点。这样的赢利模式非常脆弱且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为了分散广告经营的风险,寻求媒介经营的多点支撑,媒体必须要使现有资金流动起来。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为积累的资金寻找有效的出口,从而获得来源更多样、更充足的发展资本。而传媒的资本流向将决定其产业结构的形成,并反映出传媒的产业发展取向。

一、政策限制下的早期资本流向——非相关产业

传媒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恰当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产业政策恰当可以加速产业的升级换代,否则将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1我国传媒业的产业政策限制了传媒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合弹配置

我国传媒业的产业政策还处在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具有过渡性、滞后性和不稳定性的显著特点,这是由我国传媒“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决定的。政府在行政控制的逻辑起点和财政压力约束的历史起点的初始状态下,选择在不改变既有制度框架的前提下对传媒经营层面放权让利,同时在传媒的管理体制上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混合体制。这种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制度安排为传媒的产业发展开辟了一定的空间,但也使传媒的产业角色无法充分扩大,产业发展必然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这样的政策下,我国传媒业始终处于政府行政管理之下,条块分割,形成了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壁垒。所谓条块,从“条”的方面来说,就是按照国家的行政系统组织来进行,强调纵向的“归口管理”;从“块”的方面来说,就是强调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属地管理。从部级层面来讲,报刊和音像图书的出版管理由新闻出版署负责,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管理由广电总局负责,而教育电视管理由教育部负责,对外宣传和互联网宣传管理由国务院新闻办负责,文化艺术娱乐业管理由文化部负责,相关产业如信息产业等的行政管理由信息产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负责。而省、地、县也大致参照上述模式在各自的区域和系统内办报办台,实行封闭式发展和管理。总的来说,我国传媒业采取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

这种产业体制使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手段来形成垄断成为可能,并随着传媒业的市场发展形成“行政性市场垄断”,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垄断依靠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形成,既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的特点,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手段来推动垄断的形成和运行,又融入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垄断的成分,依托目前尚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来操纵垄断。“行政性市场垄断”阻碍了传媒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合理配置,无法形成开放、统一的全国性大市场,使传媒无法向其它地区扩张,也使得跨媒体的经营很难进行。

2我国传媒盲目进入非相关产业的失败实践

综观国外传媒集团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国外传媒集团也主要是沿着这么几个方向来加速资本的流动,实现产业链的建构和产业族群的建立。而我国传媒囿于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封锁,无法通过市场实现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基本无法进行跨媒体和跨地区扩张。政策的限制使得我国传媒无法按照理想的蓝图来行动,只好让资金流向政策限制较少的行业和领域,而无法顾及自身产业链的建构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产生。出于追求利润的原始动机,很多媒介看什么行业呈现出高利润的迹象就投资哪个行业,大多是与传媒业不相关的产业,如房地产、酒店、旅游、餐饮、商贸等。这种盲目的行为是媒介的资本流向受政策挤压以及自身经验不足导致的一种必然,也必然会使传媒在非相关产业的经营中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

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曾大量投资于与报业毫不相关的产业,在短短三四年内就亏损1.4亿多元。并作为股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湖南电广传媒集团在“电广传媒”上市之后,从媒体广告业一路扩张到金融、旅游、地产、会展、投资咨询、有线网络、调查业等十多个领域,但效果却令人失望,“电广传媒”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家以股抵债的传媒股。“诚成文化”也是一个陷入盲目的跨行业投资的传媒案例,其投资范围广泛散布在众多领域,如投资证券公司、拍电影、开夜总会、做房地产、办药厂等。广泛的跨行业投资使“诚成文化”的资金链不胜负荷,经过多次转手成为“ST万鸿”,完全脱离了传媒产业。

这些都是我国传媒盲目进入非相关产业所付出的惨重代价。问题的核心在于,传媒脱离自身优势,盲目进入陌生的经营领域,不仅与媒介主导产业脱钩,而且项目过多,规模过大,导致资金分散,管理成本上升,结果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使媒介的原有资金遭受损失。但即便如此,我国传媒进行产业扩张并获取更大资本的渴望依然强烈,只是开始探寻更为合理的路径。

二、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主导产业

经过前期不太成功的产业扩张实践,我国传媒吃一堑,长一智,开始理性地思考适合的产业发展取向。经验的不断积累是这一转变的经济逻辑线索。

实践经验表明,我国传媒的核心优势还是传媒的主导产业,并且还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发展壮大还是应该先立足于此。而脱离传媒的主导产业,进入不相关的陌生领域,则无法建构传媒的产业价值链,无法优化传媒的产业结构,也就无法突显和强化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实在是不智之举。

1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和“辐射性”

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合规律地认识并运作自身特殊资源的特殊能力,其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即对其发展历史的一种依赖,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并难以被真正模仿的战略性资产。。如果传媒不注重自身原有的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不着重发展有一定历史积累的主导产业,其核心竞争力就难以真正确立。

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辐射性”,可以将其效能从核心业务扩展到一般业务,从主要的价值链扩展到次要价值链,从核心产品延伸到各种最终产品。所以,当传媒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开发新业务时,这种核心竞争力将通过极强的辐射作用扩展到新业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获得整体竞争优势。

而传媒的整体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最薄弱环节的影响,正如链条一样,其耐力大小决定于最弱那一环的耐力程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竞争力战略的整体性就更为重要,在存在严重弱势的情况下应首先消除弱势,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所以,传媒不应该贸然选择缺乏资源和经验积累的陌生领域,否则很可能会深受其累,影响其整体竞争力。

2根据传媒核心竞争力进行跨媒体、跨行业和跨地区的产业价值链建构

传媒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与竞争对手在价值链上的差异。根据核心竞争力来做价值延展,能够使传媒具有一种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盈利模式或发展方向。而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延展主要是沿着跨媒体、跨行业和跨地区的方向进行。

传媒进行跨媒体产业链的建构可以实现更加充分的资源共享,如信息、人力、技术设备、传输网络等,从而在不同媒介与市场之间产生协同效应,既可以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经营成本,又可为广告客户提供多媒介之间的整合营销传播服务,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与跨媒体横向整合相对应的是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即对传媒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所进行的整合。纵向整合可以将外部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竞争的市场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发挥各环节的协作优势,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传媒分享上下游产业的盈利渠道。

而传媒进行跨行业产业链的建构,是要突破收入来源过于单一的产业发展瓶颈,打造“多点支撑”的经营格局。以广告收入为单点支撑的赢利模式风险比较大,而且不足以支撑传媒产业的整体发展。而跨行业的多元化扩张可以降低广告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跨行业的多元化扩张有两种方式:相关多元化扩张和非相关多元化扩张。

相关多元化扩张可利用业务间的相关l生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以及能力和优势的转移,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延续了主导产业的既有优势,能增强传媒的整体竞争力,而且风险也比较小。

而非相关多元化扩张则无法利用业务间价值链的共通性达到以上目的。传媒在非相关产业中缺乏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和市场经验,具有很大风险。现阶段,传媒的多元化扩张应该是有序和有机的产业链建构,是相关行业的价值链接,这样才能建立结构竞争的优势,避免规模的不经济以及单一市场的增长极限。

另外,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建构也离不开跨地区的扩张,否则传媒集团的规模也不可能做得很大。由于我国东西部传媒业发展的梯度与差异,跨地区扩张可以将发展中的“时间”落差“空间化”,进行更广地域范围内的产业链重构,这不仅是传媒产业链建构的内在应有之义,甚至可能是释放传媒业下一轮跨越式发展潜力的重要机遇源泉。

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扩张还是传播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播领域的普及,原本各异的媒介之间逐渐模糊了相互之间的清晰界线。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成为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和相关行业资源的平台。由此,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扩张获得了技术条件的保障。以技术融合为特征的传媒汇流和产业融合趋势正在形成,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传媒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电信产业之间的相互并购。这些产业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视为广义的传媒产业。或者称为“大传媒产业”。

围绕传媒的主导产非进行“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产业价值链建构是传媒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沿着这些方向进行传媒资本流向的现实选择,才能完善传媒的产业价值链,优化传媒的产业结构,强化传媒的核心竞争力。虽然这样的资本流向还在经历政策限制的阵痛,但是也已经能看到政策松动的希望。

三、传媒资本流向的改变——向主导产业回归

吸取了前期失败教训的我国传媒开始认识到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以及建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产业价值链的重要性,于是纷纷收缩战线,向传媒的主导产业回归,并围绕主导产业进行谨慎的扩张实践,试图寻求一些突破。

1传媒向主导产业回归的实践推动了政策的承认和支持

许多传媒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内部整合,将主要资源和注意力都转移到传媒的主导产业上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前期的被动局面,经营业绩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随着传媒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成功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我国传媒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一直遵循这样的规律:实业先行、理论总结、政策突破。因此,要取得政策上的支持,必须先有实业的尝试。正是因为我国传媒的产业扩张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才推动了中国传媒产业扩张的整体走向,使其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进而推动政策的承认和支持。

2001年8月,中央颁布了“17号文件”《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允许多种媒体兼营、跨地区经营和跨行业经营。随后又有一系列重大政策与法规出台,大大放宽了传媒产业扩张政策。2003年12月,105号文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的出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意义,初步确立了事业和企业两分开的媒介分层管理体制,进一步为中国传媒的产业发展解除了困扰和障碍。

2政策的放松为我国传媒采取适合的产业发展取向提供了契机

政策的放松作为我国传媒产业扩张及资本流向渐趋理性的政治逻辑原因,实际上是媒介自己争取到的机会,它们以不断的实践推动着中国传媒产业生态的逐渐改善。这为我国传媒采取适合的产业发展取向提供了契机。我国传媒开始更大胆地围绕主导产业进行跨媒体、跨行业和跨地区的产业扩张,结合自身条件合规律地选择资本流向。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如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推出《第一财经》就是跨媒体运作的一个典型例子。《第一财经》实现了电视与广播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品牌资源上的整合与共享。而《第一财经日报》由三家传媒联办,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同步面世,首次实现了广播、电视与报业的结盟。

在跨行业发展方面,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也比较典型。它围绕媒介、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实施多元化扩张,成功实现了以文化、信息产业为主要指向的跨行业投资,拥有广播、电影、电视、报刊、音像出版、网络、文艺院团、演出场所、体育俱乐部等多个相关产业的资源。

而我国传媒的跨地区扩张经过了最初的发行输出、内容输出和品牌输出后,开始进行资本输出,以资本为纽带,创办面向全国或某个经济区域的新报,如《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等。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地区扩张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第6篇:自媒体行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传媒产业;资本市场;媒介资本市场 

1 我国传媒产业介入资本市场的历史回顾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新的亮点:媒体开始与证券市场结合筹资融资,吸纳社会资金为自身的经营和发展服务。当时新闻媒体与证券市场的互动有几种方式:一些媒体将可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进行整合,成立隶属于新闻媒体并由国有资产控股的股份制子公司,然后申请直接上市,如东方明珠、电广传媒、歌华有线;还有一些媒体采取借壳上市的方法,子公司通过股权收购等方式控股一家上市公司间接进入证券市场达到融资目的,以绕开子公司直接上市的多方障碍,如博瑞传播,赛迪传媒;同时,由于媒体行业整体的预期收益比较看好,一些上市公司也纷纷投资入股媒体领域,利用现有资源与媒体产业整合,达到多元化经营和优化投资结构的目的,如上海强生、巴士股份和厦门信达。一时间,传媒业的资本运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到目前为止,上市公司已成为国内资本投向媒体业的主力军。

2 我国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必然性

2.1 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资本运作与资金利用能力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加快资本运作的步伐已是深化新闻业的改革和中国传媒业自身发展的必然。传媒业的资本运作不仅是指如何利用传媒企业自有资金以外的资金以实现更快发展,而且是指能从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与传媒运作规律角度出发,利用银行或国企的资金做强传媒、改善经营能力与状况,甚至能够资本化运用自有资金,寻找风险较低或风险可控、回报稳定或高于银行利率水平的项目投资。

对于中国传媒业来说,目前缺的不是钱而是机制;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缺的也不是钱而是项目和机会。因此,资金利用能力在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中的重要性将大大上升。传媒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是资金利用能力。

2.2 发展新闻事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尽管传媒业被称为经济效益显著的“朝阳行业”,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新闻媒体不得不扩张规模,更新设备,引进人才,进入新的资金投入期。(2)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大多已停止财政拨款,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媒体经营收入的75 %~95 %来源于广告经营收入,又受制于经济环境而显得脆弱。(3)作为特殊产业的新闻媒体,不但要像其他企业那样缴纳各种税收,甚至还要承担当地党政部门的一些硬性摊派,如赞助文艺团体,购买体育场看台包厢,参建文化发展基金等。(4)从2001年起,新闻媒体实行税收的先征后退政策,使传媒产业的资金压力加大。这些情况使得新闻媒体普遍面临着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对新的资金的需求强烈。

2.3 中国入世媒体面对世界传媒业竞争急需资金壮大实力

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认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它的《基本电信协议》开放国内电信(广义)市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渗透侵蚀就会堂而皇之地进行。但从我国广播电视业现状看,一旦境外电子媒体大规模进入,不仅缺乏抵御渗透能力,一些小的广播电视台甚至难以生存,中国广播电视在21世纪将面临它诞生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我国的传媒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事业单位为国家服务,没有机会来扩大自己的规模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导致其规模小、经营效率低下,面对国外规模大且资金实力雄厚的传媒企业的竞争,我国的传媒业迫切需要注入资金来与之抗衡。

2.4 内外资本高度关注我国传媒市场

无论中外,投资媒介产业的高回报率是人所共知的一个事实。著名的摩根斯坦利全球投资报告(1998年)经过对11种产业建立有世界级竞争能力的大企业所需年限的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说,大众传媒业所需年限仅为8年,其收益远远快于医药、银行、电力、能源等其他产业。我国传媒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告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并且仍有巨大发展空间。面对中国传媒产业这一资本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国外传媒资本自然不甘寂寞,如国际数据公司idg同中国有关方面合作先后出版了《计算机世界报》等12种刊物。idg公司董事长麦戈文表示,到2007年该公司将在中国投资10亿美元。

3 加强传媒业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建议

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融合,必须充分考虑媒介产业所特有的属性:既要服从媒介作为“公共事业”、“社会公器”的社会规定性,在产业化运作中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忘记媒介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又要服从传媒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和利益组织的产业规定性,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力追求资本利润的扩张,不断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以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传媒竞争。

3.1 传媒企业重组上市发行股票融资

中国传媒企业进入融资市场的方式基本有两种:部分上市和借壳上市。所谓“部分上市”就是指媒介把自己拥有的不涉及意识形态的可经营性资产:广告、发行、印刷、信息、节目传输及其网络增值服务、出版等产业,娱乐时尚、体育等不涉及意识形态的节目制作等,从母体中剥离出来成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新公司,再通过包装改造使其符合上市公司的条件,在适当时机挂牌交易上市,作为母公司的媒介,再以一家公司作为其进行媒介产业化与资本运营的桥头堡,依托股票市场巨大资金的支持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他们所预期的较高的收益,以防资本市场移情别恋。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歌华有线(600037)就是将北京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的网络部分、播出部分、网络广告制作经营部分的资产分离而组建的。所谓借壳上市就是媒体通过其下属子公司股权转让的方式,控股上市公司,然后将媒体可经营的那部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达到涉足资本市场的目的。《成都商报》创办的成都博瑞投资有限责任公司(600880) 通过控股上市的四川电器而实现借壳上市成功给人以启迪。

3.2 传媒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

企业债券又叫公司债券,是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长期债务性证券。在发达资本市场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美国,尽管人们对股票市场的了解胜过于其他任何资本市场,然而债务市场的规模还是大大超过股权市场。在我国,由于政策体制及思维观念等种种原因,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迟迟未得到有效的发展,与股票市场相比,目前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发行企业债券有很多好处,如:对融资者来说发行债权比发行股票的综合成本更低, 同时债券融资公司原有的管理结构(公司原有的性质) 基本不受影响;从发行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媒介产业发行企业债券可以筹集到产业化进程中所需的巨额资金,且不会使媒介的国有性质发生改变,因而政策性风险非常小。

因此,我们的媒介产业完全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涉足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来发展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因此媒介产业的财务主管们可以借鉴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成功经验,确定合理的股票与债券的发行比例,以使企业资本的结构最优、最合理。因此可以说媒介产业与债券市场的融合,将会是资本市场与媒介产业融合的又一重要发展趋势。

3.3 传媒企业与业外企业合作引入资金

在国外,行业外企业介入媒介产业运营是非常普遍的事。媒体与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 的“联姻”,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双方的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一方面,媒体可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进行资本运作,迅速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在资本的层面与对手展开竞争借以提升行业门槛;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快速成长起来的媒体,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中办发2001[17]号文件明确提出:媒体的经营部门经批准可以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由集团控股吸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资金。但在国内由于政策上的限制,因而企业介入媒介运营目前还处于比较低层次的阶段。在进行产业化运营较早的报纸和杂志媒介方面, 企业介入媒介运营的现象比较普遍, 如北大青鸟斥巨资5000 万元参股《京华时报》。随着众多行业微利时代的到来,传媒产业的暴利必然会吸引众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眼光。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媒企联姻将会作为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相融合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得以存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管理有力的电信部门,我国的媒介产业尤其是电广产业只是一个带许多产业特征的事业单位,连国企都算不上。因此在资本市场与媒介产业化融合的进程中,为了更易为投资者所认可,媒介单位还需要努力塑造新的形象。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国有大型企业,如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移动等的整体形象上都是国际化的。相比起来,我们的媒介产业的经营团体的特征并不突出。

3.4 传媒企业应积极引入国外资本

国外传媒和海外资本进入国内传媒市场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其中最直接的是将国际性信息内容在中国落地,如新闻集团的业务在珠江三角地区的落地。全球最大的媒体巨头aol-时代华纳斥资1亿美元入主香港华娱卫视,将卫视节目进入广东省的有线电视网。全球第二大传媒娱乐集团viacom在我国推广mtv。作为凤凰卫视中文台主要股东的star进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线网络。

在专业媒体方面,全球著名体育节目传播网espn与我国33个地方有线电视台签订协议,转播中国足球甲a联赛。美国传媒巨头维亚康姆公司与国内机构合作推出的音乐电视节目,已经进入中国家庭。国际传媒资本的另一个触角,就是参与信息通道的建设,如有线电视网、宽带网络以及报刊发行渠道的建设。tom.com集团在网络媒体方面,收购了内地网站鲨威体坛100%的股权;在报业方面,用资产换羊城报业广告有限公司和广东羊城报业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70%的股权,收购内地最大户外广告媒体公司之一的昆明风驰明星公司49%的股权。香港友利控股公司也于2005年2月3日宣布:斥资5.5亿元收购北京保利华亿传媒50%的股权,已涉足内地影视制作和卫星频道业务。

参考文献

[1]赵曙光,耿强.媒介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必烈.世纪初中国媒介与资本市场:政策与机会[j].现代传播,2003,(3) :88-91.

第7篇:自媒体行业的发展范文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促成了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已经逐步融入了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之中。新媒体的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的发展速度,它对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多方面领域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文化产业正是以新媒体技术为有效支撑进而快速发展,同时,正确的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新媒体技术进行简要的概述与分析基础之上,探讨了新媒体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文化产业;发展;影响

1前言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获得了高速发展,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媒体形态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从传统媒体形式发展到如今能够给人们日常生活及多领域产业带来巨大影响的新媒体形式。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与结构,它给文化产业赋予了数字化的新内涵。新媒体技术作为当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支撑,它是以载体形式给文化产业发展的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催生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及新兴业态,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内部改革,使文化产业能够更好的整合、重构及结构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效力的重要途径便是不断创新新媒体技术,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打造新兴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向高端发展。

2新媒体概述

2.1新媒体的定义、优势及其特征

新媒体一词在国外很早便被提出,但在信息数字化时代才丰富了其含义。如今,学术界对“新媒体”的认识及概念的界定有着多种看法,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互联网、数字通讯、移动通讯以及卫星等数字化设备渠道,向公共提供信息及服务的媒体都被称作新媒体。总体来说,新媒体即是通过网络数字技术,向公众提供用户需求,满足用户的传播欲望的一种媒体形态,其中必须包含数字技术的运用、海量存储的服务信息以及能够满足用户的传播欲望这三大因素。新媒体在传统媒体前有着巨大的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迎合着当今数字信息化时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给新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新媒体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优质的用户体验,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让用户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自身所需的媒体服务信息。同时,新媒体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式体验,大众不再是简单的从传统媒体上获取固定的媒体信息,取而代之的是根据自身喜好定制媒体信息,有时还能从信息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及传播者,从单向接受转化成双向互动。新媒体还因其多样新及共享性优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呈现于大众面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传播的媒体信息更加多样化,这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还给商家及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新媒体的优势是由其自身特征所决定的。新媒体的第一大特征便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的运行是基于数字化平台之上,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及数字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服务信息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更加具有时效性。新媒体的第二大特征为信息容量大,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满足了广大用户的需求。新媒体的第三大特征既是拥有较强的交互性,人们能够通过不同的平台,随时随地的参与交流与沟通,对媒体信息自由的发表观点及看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传播。

2.2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猛,基于数字化的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较为完善,目前,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产业,新媒体技术发展较他国而言还是较快的,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伴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用户增长迅速,微信、微博等现代化社交媒体软件已普遍化,一方面是用户基数变大的原因,另一方面它也推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同时,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与大量的资源。新媒体的发展会向着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利用其进行网络营销以及不断注入元素的方向不断优化升级。

3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新媒体为重要依托

3.1新媒体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升级需要能够迎合当今数字化时代的特征与需求,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它促进了新旧媒体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类型及盈利模式。例如,传统媒体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主的方式给大众带来服务信息,当新媒体技术融入其中,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设备融合进来时,手机报纸,无线网络电视及网络广播等新产业便应运而生。这些新兴文化产业都是基于新媒体技术进行开展的。除此之外,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升级上支持、更新并丰富了传播手段,图像的传播承载不仅仅局限于胶卷与底片,影音资料也不仅仅局限于胶带碟片等形式,新媒体技术为此类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平台,使其发展技术得到了提升。因此新媒体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3.2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平台

传统媒体为文化产业发展所提供的平台有限,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公众平台已基本上无法满足当今时代信息更迭的要求,同时也无法满足部分用户对媒体信息的需求,新媒体技术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新媒体技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大的应用平台,完善了技术支撑;对文化产业工作者而言,新媒体技术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创新空间与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无论是文化产业竞争的硬件实力还是从其软实力,以数字媒体及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都提供了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新平台。

3.3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新媒体

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元素,多平台为新媒体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契机,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时效性,突破形式与内容的限制,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迎合当前数字信息化时展的潮流与趋势。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支撑,大众均采用数字化移动设备及移动媒体接受文化信息,在无形之中扩大了文化产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4新媒体是文化产业全方位发展的催化剂

4.1新媒体催生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及新兴业态

文化产业中传媒业一直是最具活力及影响力的产业类型之一,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这一比重将会变得更大。新媒体催生了大量传媒业之中及相关领域的新产业族群,例如音像电子发行物、互联网信息服务以及网络出版与传播等。这些新产业族群逐渐成为当前文化经济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新媒体促进了边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生产行业,各产业之间互相渗透,使相关产业间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链不断被延长,其产品附加值也不断在提高。所以新媒体催生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及新兴业态,不断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元素,不断丰富着整个文化产业链。

4.2新媒体促使文化产业整合、重构与结构升级

首先,新媒体是相关产业的枢纽,它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例如,新闻报纸与手机移动客户端的结合促使了手机报纸的诞生,这种新媒体形式不仅使新闻出版与新闻更加便捷更具时效,还为手机AAP的开发与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媒体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整合。其次,新媒体促使了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与发行提供了数字化信息平台,在通讯畅通的平台之下,媒体表达的方式变得多样化,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解决了文化产业中内容生产上媒介技术制约的问题。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更新周期不断被缩短,产业核心升级速度越来越快,有效的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自身良性循环与社会环境健康的协调发展。所以,从多方面综合而言,新媒体促进了文化产业在结构上的升级。

4.3新媒体改变了文化产业的运行模式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产业的运行模式也会随之而变。新技术的引进定会带来一定的革新,例如,以前人们消费大多情况都是利用现金支付,而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便可以轻松的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支付。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会逐渐改变大众的消费行为、习惯及消费理念,新的文化产业价值体系也会逐渐形成,那么,相关企业也会根据新媒体对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影响制定新的产业发展策略,文化产业的运行模式也将逐步转变。

5结语

新媒体是当前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它的发展会给文化产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是以新媒体技术为重要依托,新媒体技术也从各个方面促使着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创新,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所以,在弄清新媒体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正确的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与监督,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要保护好新媒体的知识产权,合理有效的运用新媒体技术来维护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规范新媒体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使我国文化产业更加合理有序,长足健康的发展;最后要警惕新媒体霸权主义,避免垄断的形成,使文化产业内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筠梅.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19~123.

[2]陆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36~37.

[3]赵子忠,布赫.2015新媒体发展趋势比较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5(Z1):78~82.

[4]林旭耀.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特性及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21~124.

[5]周凯,武晋原.新媒体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探析[J].文化产业研究,2013(00):3~11.

[6]董岩.新媒体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05):19.

[7]蒋晓丽,邓若伊,雷力.新媒体技术下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3.

第8篇:自媒体行业的发展范文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摘要】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会创造一个新的时代,而3G移动技术的出现带动了手机媒体产业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移动媒体时代。本文首先阐述了手机媒体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对比并分析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过程,最后提出手机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手机媒体;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一、手机媒体概述

手机媒体的定义: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的承载体,二是信息存储、处理、传播的桥梁。手机媒体作为媒体的一种,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具有媒体的普遍属性。广义上手机媒体是指:一种承载信息的视听终端,它是一种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平台,具有广泛的传播受众和精准的传播效果,诉诸互动的大众传播媒体。最初手机被发明的时候,只有简单的通讯功能,随着短信的出现,手机发明了手机报;随着彩信的出现,手机植入了广播技术;随着视频的出现,手机发展了手机视频:而现在手机俨然成为集图文处理和视频娱乐功能于一体的信息载体。

二、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移动媒体,发展迅猛。曾有业内人士认为,手机媒体强势的劲头将颠覆传统媒体,甚至使传统媒体消失殆尽。但笔者认为,手机媒体非但不会促使传统媒体消亡,反而会与传统媒体优劣互补,融合发展。不可否认,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媒体极大的冲击,但传统媒体人的思想是灵活的,他们意识到拥抱新兴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才是科学之举。

(一)手机媒体与传媒媒体的差异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手机媒体和传统媒体以其不同的传播特性为我们提供媒介信息的服务,可以说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再加上手机媒体已经覆盖了我们信息传播和被传播的各行各业。

“传统媒体依靠庞大的传播网络、权威的传播地位、较高的媒介公信力,以媒体为中心进行传播,依然在媒体领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尽管受到了新媒体强烈的冲击,但传统媒体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且经过长期的发展,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和媒体决策仍然处在“龙头”老大的位置上。

手机媒体虽然发展迅速,但手机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互联网,伴随着移动应用软件的大量开发,手机媒体的信息可谓是繁冗复杂,无法统一管理。而微信、手机QQ和手机微博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媒体信息的碎片化效应,促使媒体的内容趋于同质化。不同的媒体,若想要健康共存,一是要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二)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近年来,“手机媒体不断地与传统媒体对接,又不断地将之超越,在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信息终端的过程中,手机越来越媒体化。”目前,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主义有以下几种。

1.手机报纸

传统的报业受到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凸显了很多问题。对于受众来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创新的阅读方式和成熟的技术手段也能改变受众的阅读习惯,将他们牵引到新媒体的阅读潮流中来。但传统报业不会消亡,数字化时代,传统报纸可以借鉴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发挥自己在内容和营销方面的优势,加快传统报业的媒体化转型。

2.手机广播

诉诸听觉的广播媒体,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因为广播受到了来自电视和互联网以及手机的多重冲击。早期的广播在广电网的掌控下只能进行单向传播。而现在,依托“三网融合”的平台,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制作者和者。手机广播与大众的生活联系紧密,推动了广播业的快速发展。

3.手机电视

电视媒体与手机的融合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手机电视具备“传统电视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③,其发展的潜力之大,已经受到了传统电视行业极大的兴趣,各大电视台纷纷投资手机电视,获取更大利润。

三、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手机用户不断增加,手机媒体的发展空间巨大。然而,处于发展初期的手机媒体,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除了信息传播的虚假性和安全性问题,还存在个人隐私、媒体功能不充分、媒体化发展不完善等重要问题。

(一)手机媒体面临的问题

多媒体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给手机媒体带来了多功能的网络体验,图文处理、视频娱乐为手机媒体带来了广大的用户。依托互联网技术,手机媒体可以与网络媒体进行融合,发展成为移动的PC。

尽管手机媒体为人类带来了更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但作为手机用户我们不能忽略手机媒体所面临的问题。受众群体比较局限,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具有一定的门槛,大部门的手机用户集中在经济基础好、知识水平高的年轻一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传播进程。手机媒体的信息大多来源于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这导致媒体信息大同小异,媒体内容缺乏创意,导致手机媒体只是媒体的一种延伸,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二)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虽然手机媒体发展势头强劲,但毕竟是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在面对其它媒体的竞争压力和自身的不足时,手机媒体应当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总结营销策略,以期更好的带动媒体产业的发展。

1.发展手机广告营销模式

一个独立的营销和盈利模式为媒体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手机媒体在独立运行的过程中,应当与通信运营商、内容服务商和技术平台做好沟通,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发展自身的媒体产业链。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明确自身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为用户和广告主做好服务。“广告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要达到理想的广告效应,必须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同时进行定向的信息传播,以期更加有效地发挥手机媒体的传播功能。”

2.挖掘手机媒体潜在的价值

近两年,移动APP发展火热,这为手机媒体带来很多潜在的价值。除了满足手机用户的基本功能以外,手机媒体还可以挖掘电子营销和手机购物的商业模式,通过建立品牌价值导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相信不远的将来.随着手机媒体的商业化发展,将会掀起一场新的营销革命。

3.增强手机媒体终端功能

手机媒体之所以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是因为手机实现了移动性和便携性的特点。移动是手机区别于其它媒体的主要特征,然而手机是否做到真正的移动了?互联网的网络已经覆盖了大江南北,然而移动通讯数据服务并非如此,偏远地区仍然是通讯传播的荒漠地带。其次,手机屏幕小但像素不高,做大屏幕又影响携带,提高手机终端的功能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只有手机终端功能变强了,手机才实现了作为信息获取工具的价值。

第9篇:自媒体行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自媒体;市场营销

营销一直是企业在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主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渠道与方式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再加之,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倾向于白热化,如何在营销方式、营销渠道以及营销的市场效应等方面不断提升已然成为企业发展中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无限互联的信息时代,依托网络的各种媒体逐渐为企业所利用来开展其市场营销的活动。从整体上来看,这种在业界称之为自媒体形式的营销在我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自媒体营销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策略,对于今后自媒体营销研究理论的深入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自媒体营销的内涵及发展状况

自媒体营销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内涵的界定方面还没有达成比较广泛的共识。目前,在学术界围绕自媒体营销的概念界定中主要从自媒体的含义以及其在市场营销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等两个方面来进行界定的。

1.自媒体营销的内涵

自媒体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信息及资讯的平台。与传统的媒体存在着比较大的一个区别是,自媒体具有较强色彩的个体意识。一方面,每一个个体都是某一自媒体的拥有者,他可以进行信息的与共享。另一方面,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自媒体可以跨越地理空间的局限,实现全球互联。自媒体营销就是借助这种自媒体平台所展开的所有的商业营销活动的总称。在自媒体营销的开展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例如,比较好的互动性。在自媒体营销中,企业或者说卖家可以直接通过自媒体软件,例如,微信,微博等等来进行实时的互动,互动的内容涉及商品、服务的方方面面。另外,在商品推介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自媒体来进行更加全面与立体的广告投放,其所覆盖的范围与投放的精准率都是非常高的。另外一点需要补充的是,从营销成本上来看,自媒体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都是比较低的。因为上述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自媒体在其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2.自媒体营销的发展状况

自媒体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虽然比较晚,但是其所产生的市场影响及潜力却是非常惊人的。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及各种移动商务软件的助力下,自媒体营销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市场营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从自媒体营销所涉及的行业来看,房地产、汽车、日用品、保险、教育培训等诸多领域都开始注重自媒体营销。例如,在全国各大百货销售企业中,通过顾客扫描二维码加入企业官方微信,注册成为会员已经成为其重要的营销方式及手段。

另一方面,从自媒体营销的市场效果来看,在这种较为先进的营销平台的助力下,当前,在电子商务平台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商品或服务是通过自媒体营销来实现的。例如,中国最大的图书销售商,当当集团就是通过微博营销的方式,在去年的12月12日,当天就成交40000单,累计销售6000多万,创下了同行业的销售之最。

总之,作为一个新兴的销售平台,自媒体营销正冲击着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如何更好的发挥出自媒体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销售业绩与市场份额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电子商务时代的自媒体营销模式类型

自媒体在电子商务时代的营销模式是比较多的,根据其在营销过程中所使用的营销素材及方式不同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互动营销模式

在自媒体营销中,互动营销模式是一个最为常见的营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通过某一媒介载体,例如,微博、微信等来与潜在的顾客进行积极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围绕某一公共的话题来进行讨论,当吸引到一定量的人群关注之后,可以湿度的将一些产品或者服务来向群内的成员进行推介。这种建立在一定的互动模式基础上的营销的效果要比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更好一些。

2.代言营销模式

代言营销虽然在自媒体营销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很大,但是其所创造的市场价值却是不可小觑的。当下,很多企业的负责人都有着自己的微博,由于其自身的影响力比较大,其在宣传与推介企业的产品等方面的效应也会更大。例如,潘石屹就是一个借助自媒体来进行市场营销的一个高手。现在的一些电影公司在进行电影作品市场宣传的过程中也特别注重借助某一公众人物的代言来提升其知名度。

3.情感营销模式

情感营销模式主要是借助某些比较打动人心的故事素材来进行市场营销。这种情感营销带有很大程度的公益色彩。例如,在微博上曾经晒出一些农产品滞销的图片来号召广大热心的网友去积极购买。这种倡议得到了很好的响应。滞销的农产品在很短的时间就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出去。这种营销模式就是情感营销模式。

4.整合营销模式

所谓的整合营销模式是将自媒体与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很好的结合与互动,从而规避各自营销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在产信息的市场推介中,一方面,可以借助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来进行深度的宣传。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自媒体来进行更广范围的人群覆盖通过这种整合营销可以更好的提升企业的市场营销的效果。

三、电子商务时代的自媒体营销的优势和存在的缺陷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自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比重也正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趋势。如何更好的借助自媒体平台来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提供助力,需要充分考量自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然后将其营销层面的优势进一步的挖掘与发挥,将其劣势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有效的规避是电子商务时代自媒体营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1.电子商务时代的自媒体营销的优势分析

依托互联网及通讯终端,自媒体营销在营销成本、营销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优势。

(1)为企业提供了低廉、快捷的广告平台

在企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广告宣传一直是其重要的一个营销成本的指出。无论是通过电视媒体还是各种平面媒体都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但是,自媒体作为一个信息交互的平台,可以通过朋友圈或者微博转发的方式来将相关的产品信息广告内容向大众进行推送。在这个过程当中,资金的投入是比较小的,但是资讯传播的速度却是传统的广告媒体所无法匹及的。

(2)利于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

自媒体除了是一种资讯的平台,也是一种即时聊天的工具。所以,企业在自媒体平台上可以与消费者展开互动。当企业投放某一产品之后,通过自媒体企业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消费者的体验,对于产品及服务在今后的改进与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推动意义。这一点传统的媒体营销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做到,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消费者使用情况的市场调研。

(3)有助于企业开展口碑营销和病毒营销

在自媒体上,大众可以通过别人的评论与反馈来对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与体验。在从众的消费心理的作用下,企业可以展开更大范围的营销。因为,自媒体上好的评价,公众都能看到,在这种口碑相传的作用下,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上网络自身对信息的繁殖与扩大,企业的口碑营销与病毒营销工作则更容易开展。

(4)有利于开展市场调研,有利于精准营销的开展

企业的市场营销需要建立在一个准确的消费群体定位的基础上,过去,传统的营销方式在效果上并不是很好的一个基本的原因是缺乏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研从而在营销方向及营销策略的制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失误或者是偏差。但是,在自媒体中这一点可以得到有效的避免。以微博营销为例,微博中的成员都是基于某一共同的心理诉求而在微博上参与互动。因此,这种存在着很大的相通性的群体在消费心理及消费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一致性。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自媒体营销有助于企业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与准确的营销。

2.电子商务时代的自媒体营销存在的缺陷

(1)营销监管存在漏洞

在自媒体营销的开展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所以很容易出现虚假营销,欺诈营销,恶意营销,传销等违反国家相关法律的行为。在自媒体营销中,由于是一种线上的虚拟平台,一些营销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另外,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消费维权的难度比较大。另外,在企业借助自媒体来展开市场营销的过程当中,企业本身如果缺乏专业的自媒体营销人员来进行工作的开展,例如,对顾客商品投诉的受理,对顾客相关信息的及时回馈以及企业自媒体平台的日常维护等等,那么企业的自媒体营销不仅很难达到预期的营销目标,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顾客定位不清晰

虽然从顾客的角度来看,可以借助某一自媒体平台来与企业进行积极的互动,但是,企业在搭建自媒体平台的过程中由于采取的是照单全收的做法。因此,对于顾客的分析与定位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清晰的问题。作为市场营销方式的一种,顾客定位的不清晰直接营销着其营销战略的开展与实施。所以,在今后的自媒体营销过程中,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顾客的准确定位将是企业今后营销工作开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3)营销的手段单一、缺乏创新

自媒体在市场营销中虽然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在产生之初就产生了一定的市场效应。但是,随着这种营销模式的不断普及,大众对于自媒体营销这一模式比较熟悉,已经逐渐产生了一种营销免疫或者是本能的排斥。另外,自媒体营销手段过于单一,缺乏创新。这些都影响着自媒体营销市场效能的发挥。

总之,电子商务背景下,自媒体营销存在着其自身的优势,也面临着在监管及顾客定位、手段创新等方面的挑战。企业在今后的市场营销中如何利用好自媒体来开展市场营销工作需要扬长避短,综合利用。

四、电子商务时代的自媒体营销的提升路径

1.加强平台的监管力度

在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的今天,不断地从源头上来进行相关的监管制度的设立与完善是减少电子商务时代的自媒体营销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解决对策之一。一方面,在立法层面,要立足于不断发展的现实社会大众的消费维权诉求,在法律条文的补充与修订等方面不断的进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让整个围绕电子商务时代的自媒体营销问题的行为监管体系不断的处在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当中。在平台的监管的执法层面,要规范电子商务时代的自媒体营销的各个环节与行为,使其约束在一个法定的范畴之内。

2.要明确自媒体营销的顾客定位

在自媒体营销中,对顾客的准确定位发挥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首先,在自媒体中,顾客一方面是企业产品及服务信息的接收者,另一方面,也是企业产品质量的点评者。一个比较好的评价会提升企业产品的美誉度。相反的,一个差评则会影响到企业的口碑。所以,企业在依托自媒体来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在充分认识到自媒体特点的基础上对顾客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在营销团队的打造方面,不断提升其服务意识,真正的将顾客就是上帝这一服务理念进行很好的贯彻与执行。

3.创新营销模式,注重传播力、互动性和参与度

在自媒体营销中,其营销的质量与效果与其营销模式的创新,营销影响力度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内在关联性。因此,企业在今后的自媒体营销中,应该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实际,在营销模式方面不断的进行创新,充分借助事件营销,口碑营销等等来提高自媒体平台的知名度。最终为企业自媒体营销效果的提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作为信息科技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产物,自媒体借助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在实现信息全球互联的同时,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将信息资讯传递到地球上网络覆盖的各个角落。一方面,自媒体所涵盖的受众的范围已经呈现出了几何倍数的扩大。另一方面,自媒体自身的复制性与传播性,让它的影响范围可以覆盖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企业开始尝试进行自媒体营销。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电子商务背景下自媒体营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及今后的提升策略。由于研究水平有限,在论述过程中难免存在偏颇,还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齐伟.微博与华语电影营销的新选择[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06).

[2]徐治平.浅谈企业自媒体营销[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5(12).

[3]薛霞.微博营销战中的传播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4(18).

[4]朱长春,李娜.微博营销的企业应用及模式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5]谭永杰.微博营销模式及应用价值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0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