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媒体拍摄方案范文

自媒体拍摄方案精选(九篇)

自媒体拍摄方案

第1篇:自媒体拍摄方案范文

Keywords:New Media; Archives Culture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novation

合理开发文化资源能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档案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不仅包括各种档案信息,还囊括与档案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1]。档案部门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新媒体时代,面对公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部门应当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方式,打造形式多样的档案文化产品来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水平。

1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新媒体是利用网络技术,主要以电脑、手机作为终端,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向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平台。新媒体环境下,档案用户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新媒体技术又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和人力支持,因此档案机构有必要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方式,以满足档案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1.1 新媒体环境下档案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档案用户日渐习惯并依赖新媒体,其获取档案信息的途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获取档案信息途径的变化。新媒体使档案信息载体突破了纸质、照片、胶片等传统形式而向电子网络载体转变,互联网络、移动客户端等逐渐成为获取档案信息的主要途径,档案媒介不再只是纸质档案等,而是被“档案微博、微信,档案云存储,档案电子书,档案云共享”等全新的传播媒介所替代。

其次是对档案信息内容需求的变化。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来获取档案信息的人群越来越多,而生活节奏变快也迫使更多人只能利用短暂闲暇时间选择性地阅读重要信息,档案用户需求也呈现出数字化、碎片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是对档案信息服务形式需求的变化。新媒体时代档案信息服务集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于一体,具有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档案机构应打破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开发出多媒体、集成化的档案信息产品,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所以,档案部门要针对档案用户需求的变化,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档案文化资源,开发能满足档案用户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

1.2 新媒体技术给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带来契机。21世纪以来,随着大众的文化需要,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同时也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可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新媒体技术包括移动电视流媒体、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多点触摸媒体、数字杂志等诸多形式,可以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如档案APP、档案微电影、档案电子杂志等均是运用此类技术而开发的档案文化成果形式。

另一方面,新媒体也能够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人力支持。新媒体环境下,档案用户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档案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的距离被拉近。让档案用户主动参与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工作中,为档案部门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之,档案机构有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突破传统媒体形式单一的局限性,创新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有效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更便捷、广泛地提供社会化档案信息服务。

2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具体方式分析

2014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档案馆应创新服务形式,加大开发力度,主动开发档案资源,积极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现实和历史价值,推出一批有档案特色、有社会影响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宣传精品力作[2]。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方式呈现出新颖性、技术性的特点。在此,笔者着重对三种主要的档案文化资源创新开发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2.1 拍摄档案微电影。微电影投资成本低,时间短,但内容完整、主题鲜明,通常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播放,广受用户欢迎,故拍摄档案微电影可成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有效创新方式之一。在档案微电影的开发过程中,不但要从剧本的编写、拍摄的技巧、制作的水平上严格把关,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注重大众反馈意见的收集,不断推陈出新,以“档案文化”及社会热点话题作为主题进行档案微电影的开发。

拍摄档案微电影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主题,编写剧本,好剧本是优秀档案微电影的关键。目前我国档案界微电影创作风头正劲,其剧本主题主要分三类:第一类,以社会热点为题材,体现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如2014年山东省档案局推出的《档案故事》系列微电影,常德市档案局推出的以家庭档案为视角的《亲情档案》等。第二类,以历史事实为题材,发挥档案的历史文化传承作用。如2014至2015年青岛市档案馆相继拍摄的档案微电影《寻找逝去的记忆》和《历史无言》,均选自真实的历史故事。第三类,表现形式极具趣味性的微电影。如2014年合肥市档案局制作的《档案总动员》动画片。根据目前微电影的发展特点,笔者认为在编写剧本时要首先保证在有限时间里将故事的剧情、人物关系、中心思想完整传递给观众。剧本既要把握有意义、感情色彩浓厚的故事主线,也要使故事情节具有趣味性,因而台词设计既可以轻松、幽默,也可以用较严肃的、专业化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既从专业角度向观众普及档案知识,也能让作品生动有趣,使观众印象深刻。

中期拍摄阶段。微电影的拍摄过程相对简单,特点是投资成本较低,拍摄时长较短,通常为8―30分钟不等。拍摄档案微电影有两种方式,既可以由档案机构人员自导自演,也可以邀请专业的拍摄团队进行拍摄。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有一个核心团队,即主创团队,包括导演、制片和主要演员等。拍摄过程中,档案专业人员要及时与导演沟通,确定好拍摄时间、拍摄场景,用专业的档案知识帮助拍摄更加“专业化”,尽可能地展现档案部门的专业水准。

后期宣传阶段。参与拍摄全国档案系统中首部档案微电影《寻找逝去的记忆》的工作人员提到:在微电影开机后,虽有很多媒体相继报道,但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宣传的信息几乎为零[3],这无疑是一个遗憾,后期宣传不到位会造成前期拍摄工作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微电影的宣传应从准备开拍之日起就开始进行,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或以新闻报道等形式及时宣传出去,并多与外界互动,提高大众的关注度,才能让档案微电影发挥出应有的档案文化价值。

2.2 开发“档案文化APP”。App(Application)即手机应用软件,从广义上来说,档案文化App应该包含所有与档案有关的App,从狭义上讲,档案文化App主要指档案机构推出的以提供档案信息及文化服务为目的的官方软件[4],本文所探讨的App仅针对狭义概念。App的出现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2013年以后档案机构基于移动终端的档案信息服务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国内“App Store”对档案App的开发情况进行调查,档案机构开发的官方App中,搜索热度较靠前的分别是“福建省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浙江档案”“武汉档案”“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以及温州档案局开发的“档案云阅读”。通过对现有的档案App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档案文化App的开发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处在探索及创新阶段,档案文化App数量较少,并且下载量和更新程度偏低,也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笔者认为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对多个阶段综合考虑:

第一,界面设计阶段。App在功能设计上并非越复杂越好,而是要遵循简单实用的原则,统一设计风格,让用户一目了然。如温州市档案局的“档案云阅读”App,进入界面后,可看到档案咨询、温州大事记、档案咨询等9大板块,结构清晰明了,方便用户打开界面后就能快速找到所需的档案信息。

第二,信息资源收集和整理阶段。要想开发专业的档案App,那么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是关键。档案管理人员要以专业的角度对档案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分类和整理工作,保证档案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进而为档案机构档案工作的动态、推送业务信息、展示档案文化,提供文化资源保障。

第三,用户反馈阶段。档案机构不但要对用户提供阅读、收听、下载、收藏、分享、关注等一系列功能,还要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使用者的反馈信息,不断关注档案用户的需求变化,及时更新信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前提提供档案文化服务。

App是新形势下档案开发工作创新服务形式的关键,档案机构开发App既可自主研发,也可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来完成。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自主研发方便根据档案用户需求随时更新,并随市场需要快速完成上线,弊端是对内部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后期维护较复杂,还需要内部技术人员有充足的工作时间。专业的外包公司有强大的技术团队,能够帮助档案机构整体运营,但弊端是成本较高,且外包公司对于档案用户需求的把握未必准确。因此,到底是自主研发还是选择外包需要档案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来权衡,若只是短期项目可以选择外包公司,但针对长期开发的App项目则最好自主研发。

2.3 制作档案文化电子书。“电子书”最初流行于美国,是一种通过电子阅读软件在线阅读或下载的数字化出版物,电子书的类型有很多,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近年来,电子书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席卷全球,200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之际,由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和中央档案馆联合推出的“共和国脚步――1949年档案”系列电子书及视频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该系列档案以Flash视频及电子书的形式呈现,内容有文件、照片、报刊资料、视频资料等,其中包括52期PDF格式的电子书,选取了1949年发生的52个重大事件的档案资料经过整合编辑制作而成[4]。2009年1月1日,《共和国脚步――1949年档案》系列电子书上传到国家档案局之后,引发了档案网站的纷纷转载[5],社会的一致好评激发了档案学界开发利用档案文化电子书的信心,足以可见档案文化电子书的发展是值得期待的,并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电子书的页面设计。电子书的页面设计应建立在以用户需求为前提的基础上,档案机构要根据档案用户的需要,生成不同形式的电子书。电子书的主要页面可分为开场动画,封面封底,目录以及文字内容四个部分。档案用户在阅读时,直接点击“目录”可跳转到各个章节,此外,在色彩的选择上要以清晰、干净为原则,必要时应添加不同样式的动画效果以丰富档案电子书的立体感,从而能够给读者更好的视觉感受。

(2)电子书的内容设计。在电子书的内容设计环节,首先应重视档案文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坚持真实性、全面性原则,充分发掘档案文化资源的价值,夯实档案文化电子书的内容基础。其内容结构可根据档案机构需要,分成不同版块,如“档案文化理论”“档案珍品博览”“档案文化案例分析”等。其次,电子书开发要严格规范内容和格式,包括文字编辑、注释、插图的设计和文字排版等环节,规避内容杂乱、格式不规范等问题。

(3)电子期刊相关软件的应用----以iebook为例。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市级档案馆在官方网站中推行了档案电子期刊,如深圳市档案信息网、武汉市城建档案馆、上海档案信息网等。近年来,电子期刊之所以受到档案机构的推崇,极具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当下应用电子期刊制作软件来制作档案电子期刊的过程十分便捷、简单,档案机构可利用现有的电子期刊制作软件开发档案文化资源。目前较为流行的电子期刊制作软件有iebook、Pocomaker、Zmaker、COOZINE等。以iebook为例,iebook的操作系统为了贴近用户而设计得相对简单易操作,在主工具栏中设置了“开始”“插入”“生成”“视图”“帮助”功能,在每一个功能选项下又包含多种详细的具体功能,每当完成一个步骤,都可以选择“预览当前作品”,对成果进行检查和预览,当作品制作完成之后,即可选择“在线杂志”。iebook简单的功能设计能够帮助使用者迅速掌握制作要领,同时,在iebook的网站上有大量的制作模板,各种模板之间可以通过拖动、复制粘贴、放大缩小等功能任意组合,不但能够提高开发工作的效率,还能发挥档案电子期刊版面设计的创新性。

第2篇:自媒体拍摄方案范文

在宣传片拍摄中,策划方案是整个拍摄过程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在整个宣传片拍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任何优秀的宣传片都离不开优秀的策划方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宣传片策划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宣传片策划方案1一、宣传片名称:“家,十六份情”

二、主办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社团联合会

三、拍摄时间:

四、活动背景: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社团联合会,为我校商学院三大组织之一、在院团委的指导下,坚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为同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贯彻实施“服务、监督、管理”的工作职能,制定社团工作垂直化服务工作体系,走进社团,完善社联。目前,我院社联分设大学生社团组织16个,是目前山东理工大学社团数量最多、规模、建制最为完备的学院社联,是第一个开始会员服务和进行新媒体平台创立的院级社联,也是山东理工大学一个社团工作创新基地。此外,2020年度,我们在“全国高校优秀社团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联奖”,并在学校社团评优中取得3个人明星社团、3个优秀社团的称号,取得成绩颇多。

五、活动意义:

本次宣传片的制作,以团结向上、青春活力的“家”文化为主导,旨在推进我院社团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社联的知名度、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引领校园文化时尚。促使社联充分发挥社联在社团中的协调组织带头作用,让广

大师生及外界群众充分了解商学院社团联合会及商学院各社团,打造当代大学生青春积极向上的品牌社联社团。此次拍摄积极响应“五四”时代号召,凝聚青年、培育并传承大学精神,建设高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宣传平台,全面开展有内涵、有深度、有品位、有价值、有意义的社团活动,为打造青春活力、类型兼备、内容丰富的校园社团文化奠定良好基础,为营造社团文化一家亲的主题氛围提供宣传平台。

六、市场分析:

1、同电视、报刊传媒相比,在学校宣传有良好的性价比,可用最少的资金做到的宣传。

2、大学之间人员流动频繁,交往密切。

我院学生人数众多,来自全国各地,对于产品品牌的推广有极大的帮助。

3、大学的在校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且容易形成潮流,并迅速向周边地区辐射,若商家可借本次商学院社联宣传片的拍摄进行有效宣传,效果可想而知。

4、借此机会,我学院社联将会尽力帮助赞助商塑造品牌形象,将商品推向广大学子,作到本次活动的双赢!

5、此种高校内部的推广活动与其他媒体之间的花费不具有可比性,几则广告的费用甚至可以在高校做几年的推广。

而且,这种推广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形式活泼,效果明显。

6、本次宣传片的拍摄活动性质比较特殊,因此商家可以选择设备及奖品赞助这一渠道进行宣传,起到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七、宣传计划:

1、传单:发往各宿舍区的每个宿舍、食堂门口。

2、展板:食堂和3号教学楼各放一块,一直持续到拍摄活动结束为止。

3、横幅:在食堂门口和道路两旁悬挂,在活动前一个星期悬挂到活动结束,一目了然,扩大本次宣传片拍摄的影响力。

4、海报:在全校各宣传栏内张贴大型海报,内容激情活力,不失清新高雅,活动前一周粘贴在校区内的各大宣传栏和学生公寓宣传栏。

5、校园广播: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午饭和晚饭时做活动宣传。

6、飞信通知:团委下达飞信通知各班班委传达到班级内部。

八、拍摄流程:

1、策划创意征集时间:4月20日至5月10日

2、征集方式:提交创意书交于3号教学楼413室,亦可通过微信、人人主页留言的方式提交。

3、具体流程:根据拍摄安排,邀请专业摄影团队进行拍摄,演员以社联社团内?a

href='//www.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蔽鳎浞痔逑稚缌⑸缤诺姆绮桑故旧缤呕疃厣诩渖羁烫逑稚缌椅幕诤R衾旨岢衷矗⒂猩缌⑸缤拍诓咳嗽毖莩:笃诮氖悠狄约耙衾终贤晟拼舜涡谌荨?/p>九、经费预算

十、商家赞助计划

宣传片策划方案2一、项目背景:

二、创意目的:

1、展示企业形象;

2、塑造优势产品;

3、诠释生活主张;

4、满足会议展播、招商宣传、商场媒体播放、合作推广等企业形象公关需要;

三、主题定位:

侨利家具飞跃梦想

阐释:

梦想,不仅仅是属于年轻一代,更是属于敢于创造的所有人;

侨利家具辉煌发展21年,以高品质、一流环保型家具,致力打造专业青少年家具品牌;

侨利不是在简单的制造家具,

更是在为您(消费者)的梦想创造生活;

飞跃梦想,永恒追求,圆一个个美好的梦想,就是侨利家具努力的方向;

四、架构解析:

片头(侨利家具·飞跃梦想:奏响专题片温馨、活力、时尚的基调)

实力(企业发展背景概述、企业实力、硬件、软件的展现)

荣誉(品质理念、资质认证的展现)

创新(创新理念、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介绍)

品牌(优势品牌的介绍,情景演绎)

文化(优秀团队、企业文化等展现)

展望(企业美好愿景展现)

五、表现方式

在全片范围内,为更充分地表现企业的整体形象,本篇将选择素材剪辑、实景拍摄、情景演绎的方式进行表现。在情景演绎中我们将布局四个演员,分别扮演父母(35岁左右),儿子(6岁),女儿(13岁)

实景拍摄

情景演绎

素材剪辑

六、风格呈现:

时尚温馨活力富有激-情

宣传片策划方案3在新一年的招生来临之际,为了更好的配合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更好的宣传学院文化和建设,形成良好而广泛的广告宣传效应,网站工作室愿意为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出一份微薄之力,决定在校园内拍摄一部校园宣传片,记录城院的'方方面面,向广大高考考生、家长以及社会群众和媒体开展良好的宣传活动,展现学院的良好形象。

本次拍摄工作全部在本内校进行,对学院师资、建设、设备、文化教育、社团活动、衣食住行等进行拍摄,总概城市职业学院的优势教育资源。并且,本次拍摄需要学院领导及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拍摄工作才可顺利实施,并拍摄制作成功。达到、最快、最有效率和效果的全社会性宣传。

具体拍摄事项如下:

1、本次拍摄由传媒中心网站工作室负责承拍与制作,并由传媒中心提供拍摄所需的各种拍摄器材与后期制作设备,学院各部门(包括系部)提供拍摄场地、工具、信息资料等支持。

2、本片将由传媒中心老师指导监督拍摄与制作,达到拍摄制作的规范化与规模化。

3、拍摄地点定于学院大门广场、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创业园、相思林、人高园、食堂、各栋宿舍、新建教学实验楼、体育场、服务区、计算机实习中心、网络基地等地点。

4、本次拍摄所需的播音解说之书面资料,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提供详细的关于学校建设、师资、规模情况等资料,以便做到更准确、真实的宣传效果。

5、本片将荣请学院相关领导对此片给予相应的演讲,以体现性与和亲性。

影片分三个部分:学院概况学校硬件设施学校软件(包括学校师资队伍、学生学习生活、专升本和函授教育等人文景观)

学院概况:将请学院相关领导进行演讲,概括性的对学院的教学、师资、建设、就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讲解,以达到性。体现一所学校的核心作用。

学校硬件设施:对学校的重点硬件设施进行拍摄,把学校的优势建筑和设备直观的拍摄出来,展现出城院的强大而先进的硬件设备。

学校软件:通过拍摄学校师资队伍、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等活动,体现出本校的师资和学习氛围。

拍摄地点与细节:

1、全校全景拍摄:利用学校附近的山坡,到山上用摄像机和数码相机对学校进行整体的动态和静态的拍摄,动静结合起来,突显出学院的建设规模。

并以一种宽阔而宏大的视觉展现给观众,触动心灵。

2、校门广场:利用滑板车、摇臂、滑动三角架等工具,运用镜头转移,滑升等效果,对校门、校牌、广场、广场绿化等标志性建筑和景观进行全方位的拍摄。

并突出校门广场的气势与绿化美。突出现代化城市的主题。

3、教学楼:我们将对一、二栋教学楼的多媒体、计算机房。

语音室等师生的上课情况进行拍摄,把两栋主要的教学楼和实验楼首先展现给观众,并把里面的设备和师生上课情况拍摄下来,真实的反映出学校良好的学习风气与教学质量。通过对师生生的讲课、听课、回答问题、提问、作业等细节拍摄,展现出大学生的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精神。

4、广播站:对广播站设备的拍摄,体现我院现代化而又直接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方式。

并让大家了解“城市之音”在校内所起到的作用,是沟通学院师生的桥梁。

5、图书馆:对图书馆整楼进行拍摄,并对一、二、三楼的设备以及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拍摄。

并将学院图书馆的主页画面添加进去,展示我们的电子图书馆多元化与网络化,突出现代化图书馆的主题——丰富的图书资源及电子阅览室,呈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强烈的求知欲。

6、中心机房:我们先进的网络设备和技术精英,将是我们宣传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坚强后盾。

对中心机房的设备拍摄,着重突显现代化教育后方坚实的网络系统支柱。

7、行政楼:通过对行政楼的拍摄,并邀请领导致辞,展示出教师领导们的辛勤劳动,以及诲人不倦的园丁精神。

体现领导们关爱学生及下一代的教育思想和亲爱。

8、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对创业园各部门的或简或细的拍摄,把里面的老师和学生的工作画面进行拍摄,让观众直观的了解创业园师生的勤劳与智慧。

突出我们的创业精神和主题,并体现出大学生们的创业精神与意识,扩大同学们的创业思想,并起到宣传创业、就业的效果。

9、食堂及服务区:对食堂的一些工作场景和设备进行拍摄,向广大师生及考生展示我们食堂的餐饮和条件,并对服务区各餐厅,小吃店等进行大概的拍摄,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校园饮食与娱乐。

宣传一个学校的衣食住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将通过对此处的拍摄,反映出学院丰富的食娱文化。

10、宿舍:我们将会在全校对各宿舍进行拍摄,并大概从中取2栋。

3栋。5栋。9栋等学生宿舍进行选择性的优化拍摄,还可将教师宿舍进行拍摄,通过对现代化公寓宿舍的拍摄,向师生们展示一栋栋标准的现代化公寓式宿舍,并给人以家的感觉与现代气息。

11、计算机实习中心、网络基地:通过对这些网络设备和场所的拍摄,呈现出学院强大的信息网络平台,丰富的课余生活和齐全完备的训练实践基地。

让我们经济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更具强势。

12、体育场:我们将请上课的班级给我们配合,对上课情况和早操情况进行拍摄。

场地每一个运动员和教师,都是我们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主题,青春活力与健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3、相思林、人高园:求学,求知,文化,是每个高校应具有的文化底蕴。

我们将对这些地方进行静态拍摄,然后安排演员再进行动态拍摄。通过两处的拍摄,对学校的文化内含做进一步的体现与深化。

14、校园植物风景:对校园内美丽的景点进行美化式的拍摄和后期处理,给人一个美丽而优雅的校园景观。

15、专升本和函授教育:我们将会对专升本和函授教育这一继续教育进行场景拍摄和老师解说。

体现我们的继续教育资源。

在信息和广告时代,做为一所现代化的高校,一所城市职业的高校,更离不开广告效应,通过网络和媒体的宣传,将会事半功倍的对学校进行很好的宣传,并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和效益。大大提高学校的文化与技术质量。而视频宣传片将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宣传方式,它以声情并茂的方式直接向考生、家长、社会群众传达学校的文化精髓与建设规模。让大家更快、更方便、更清晰、更真实的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对这所大学充满信心与希望,从而提高学校的形象与质量。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通过此次拍摄,不仅可以对学校进行广面的社会宣传,也能让本校学生更了解这所现代化的年轻学校之文化,更能体现和锻炼传媒中心师生们的工作技术水平和才华,打造一个强大的宣传媒体,让学院的形象与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制作出一部学院记录片和一期校园视频新闻节目,以供观赏,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会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技术制作这部学院的宣传片,我们有信心和技术打造这一部具有先驱里程和强势宣传的宣传片,在以后搭建强大的多媒体平台,制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节目,并借此愿学院的招生与明天更辉煌。

宣传片策划方案4一、开展好主题宣传活动

以“世界急救日”为契机,紧抓主题,围绕“交通安全‘救’在身边”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电视、报刊、网络、微信等宣传载体,传播应急救护知识与理念,推动红十字救护工作的开展。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深刻感受红十字“救”在身边,扎实提升推进我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深入、规范开展。

二、促进“救护培训百万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根据省红十字会下达的“救护培训百万工程”培训任务,结合上半年进度情况,全区继续开展救护技能培训“五进”活动,面向全区群众开展红十字救护员和群众性急救知识普及性培训。急救日期间,可通过应急救援逃生演练、救护技能演示、救护知识讲座、防灾避险知识传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工作,积极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开展救护培训进社区活动

全区各办事处认真指导社区开展“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活动。每个办事处至少有2-3社区引领示范、开展专项主题宣传活动以及救护培训活动,并邀请交巡警部门为群众交通安全法规,提高社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

发挥救护培训基地及“博爱家园”作用,面向公众及社区居民开设“红十字救护培训公益大课堂”,积极推进红十字救护培训进社区活动。

加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相关救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公众对AED的认知度。让更多的群众遇事不惊、遇灾能避、遇险能救。

四、开展救护培训进校园活动

在区中小学中围绕20__年“世界急救日“主题“交通安全‘救’在身边”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健康安全辅导员”作用,组织学生开展交通安全讲座、防灾避险演练、普及救护知识培训等活动,让更多在校学生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危难面前能逃生避险、自救互救、保护生命安全。

“省红十字示范校“继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精心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可带头邀请交巡警部门给学生及家长开展交通知识安全讲座,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为学生的校园安全、出行安全、人生安全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五、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

各单位以“世界急救日”为契机,在此期间,提前精心策划安排,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演练及社区宣传等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载体,围绕主题传播救护知识与理念,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深入、规范开展,切实提高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促进公益性应急救护十万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全面打造红十字救护培训品牌。

宣传片策划方案5为进一步推进我校依法治校工作,认真落实普法规划,大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保驾护航,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现就开展本年度“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宣传主题

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二、时间安排

20__年12月

三、活动形式及内容

以“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法制基地、板报、电子屏、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电台、中心小学网站的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1、利用升旗仪式,举行一次国旗下讲话。

——14周

2、开展一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15、16周

3、做好校园宣传氛围布置,电子屏上滚动宣传法制标语,布置一期法制宣传橱窗。

——14周

4、请法制副校长霍校长作一次法制讲座,向师生宣传法律法规知识。

——15或16周

5、组织师生普法测试。

试卷内容涉及《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知识。——16周

6、组织参观一次法制基地——江宁法庭的活动。

(日期待定)

7、观看一次法制教育宣传片。

——15周

四、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处室、班级要高度重视,把做好今年“12?4”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作为当前学校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2、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要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

第3篇:自媒体拍摄方案范文

之前在采访常河先生的时候我们讨论了流媒体未来的盈利方式,他很高明地指出了《纽约时报》电子阅读器的经验是可以大力发展的,一个NEWYORK TIMESREADER已经完成了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接下来的就是按照使用习惯分流,然后按照纸质和电子两种方式进行再次定价销售。这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生,然后按部就班地将纸质媒体逼到死角。苹果公司的嗅觉绝对是敏感过常人的,于是iPad的推出真正地展现了他们与时俱进的思维,如果按小编我的个人观点,iPad作为平板液晶电脑不一定是最出色的产品,我更期待它明年的升级产品,这是苹果投石问路的老招数;iPad对于电子阅读和媒体接收终端而言,这的确是个划时代的好产品,并不是说这样的产品是苹果第一个推出的,但是iPad这样的产品一旦成为苹果这类公司的营销重点,那么可以预见不到一年的时间,电子阅读器和媒体接收终端将会出现井喷,有iPhone推广的经典案例,iPad只要如法炮制就可以定乾坤了。

技术!产品!运营平台!只要这三个因素都已经形成,那么流媒体就不再只是说说而已,它一定已经“随风潜入夜”了,当我们阅读“手机报”已成习惯,当我们看到地铁中无数的男女手持“汉王电子书”的时候,我们身边的任何一款电子产品添加一个阅读和接受功能这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这样迅猛的势头,根本不给媒体人“品味”的时间,纸质媒体正在被电子产品所吞噬。

再说说和张丹先生学艺的事情。我想大家对他并不陌生,只要最近看了我们关于“流媒体”的报道,这个拍摄国庆阅兵的摄影师大家就应该有所耳闻。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杂志社的会议室中,当时只是一些闲聊。我要说的是,第二次在中关村的见面。张丹在这里买到了最新推出的佳能EOS 550D单反相机,并且使用它拍摄了中关村的视频。我也使用这款相机进行了高清视频的拍摄,的确很棒,一款在5000元左右的相机能有这样的功能让我非常兴奋。与此同时让我更加兴奋的是可以和张丹一起拍摄,他对于相机菜单的设置,拍摄不同场景时镜头的选择,以及拍摄附件都是我在之前没有经历和使用过的,这些数据我在本期的佳能EOS 550D的文章中会介绍,我需要在这里强调的是,拍摄时张丹的微笑。

第4篇:自媒体拍摄方案范文

甲方:XX传媒有限公司

乙方:

甲方为广告宣传需要聘请乙方签约艺人从事平面广告拍摄和企业宣传,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在平等互利,资源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共识。

第一条

甲、乙双方合作内容:甲方聘请乙方签约艺人

作为甲方广告宣传需要的平面广告模特。乙方承诺该艺人为乙方的签约艺人,并依据签约内容有权该艺人签订合同,依法保证甲、乙双方商定的表演和肖像权使用,载有该艺人形象的平面广告载体正常和使用;甲方承诺按合同约定支付乙方所得的相关费用和艺人酬金。

第二条

甲方聘用第一条所列艺人主要用于平面广告的肖像使用和企业做商业推广。乙方该艺人广告事务包括:

1.平面广告形象拍摄和使用:甲方拍摄照片仅限于双方认定的拍摄机构的拍摄,拍摄时间为

个工作日。拍摄日暂定为:

日(从

日至

日);

2.艺人拍摄所需要的服装、道具等由

方提供或负责;

3.艺人及经纪人(一名)去拍摄现场交通、饮食相关费用由

方承担;如到外地拍摄,交通工具和住宿另行协商。

4.甲方对该艺人的平面形象主要依法用于:

,甲方将上述实际使用的载体清单将交一份给乙方存档备案。

5.第二条第四款所列形象使用区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相关媒介载体,(如包含港、澳、台区域或境外载体,须经乙方认可并请另附媒体清单)。甲方承诺该艺人形象的使用期限为:从

日至

日止。

第三条

所有照片版权归乙方,但甲方有权在双方约定的期限、地域和载体上使用该艺人肖像权。甲方拍摄艺人照片除选定用作广告使用的形象照片以外,不使用部分由

方留存,另一方因本合同约定的合作需要可随时调用。本合同结束,所有形象照在不设计甲方的前提下可自由使用。

第四条

乙方因第一条合作内容收取艺人酬金为人民币

元,酬金形式为现金。甲方支付酬金方式:签订合同之日七日内或约定拍摄之日三日前甲方支付本条所有酬金的70%,即人民币

元;拍摄结束之日甲方支付所有酬金剩余的30%,即人民币

元。

第五条

第四条所说酬金不含税金,税金由甲方承担。艺人个人所得税由乙方代缴。

第六条

甲方委托乙方承担对艺人广告模特形象进行设计、化妆、造型、装饰、拍照、广告宣传等,乙方依据甲方要求进行并以甲方最终认可的造型完成甲方要求的形象照片,并依据广告宣传方案执行,相关费用另议。第六条相关费用可包含在第四条作为酬金统一计算,也可单列计算,支付方式。

第七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视为一方违约:

1.艺人不能按照广告设计内容、造型、拍摄需要执行者,但设计内容、造型、拍摄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者除外;

2.艺人不能按照规定时间参与广告拍摄者;

3.甲方不能按约定时间、数额支付乙方酬金者;

4.甲方对艺人形象照片和肖像权的使用超出甲、乙双方约定使用的范围、时间和载体者;

5.其他情形。

第八条

甲、乙双方承诺保护彼此商业秘密,未尽一方许可另一方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复制和传播,包括但不限于:

1.甲方所有商业计划书,广告宣传方案;

2.甲、乙双方的商业计划、企业和产品,财务、人员、资产和管理情况;

3.艺人个人隐私和个人相关信息;

4.其他双方可能涉及公司名誉、诚信和经济利益的相关文字、图片、视听产品、创意等。

第九条

任何一方违约,受损方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过错方承担违约责任和赔偿责任。

第十条

本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至合同约定甲方艺人形象使用期限截止终止。

第十一条

特别约定:因不可抗力因素使得甲方无法完成合同约定的广告拍摄,乙方应返还甲方已支付的酬金;因甲方单方面原因致使广告拍摄无法进行,乙方已获得酬金作为违约金。

第十二条

未尽事宜双方协商可对本合同进行修改、补充,但对本合同的任何修改、补充均以书面形式明示。

第十三条

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名或盖章):

乙方(签名或盖章):

行:

行:

号:

号:

话:

话:

期:

期:

签约地点:

第5篇:自媒体拍摄方案范文

与会的上海摄影界人士有:顾铮、陈海汶、邓明、雍和、陆元敏、张善夫、贺思聪、王国年、任宏良、崔佳德、陆余康、林路、周明、李昕、支抗、楼乘震、王骅、……以及来自国内其它地区的:著名摄影家陈长芬、贺延光、吴家林、翟东风、林添福、潘杰、著名理论家韩子善、《中国摄影》编辑部主任吴常云、中国摄影出版社副总编陈申、《人民摄影报》主编司苏实、《摄影之友》策划总监何智光、《摄影世界》副主编吴亮、《中国摄影报》记者彭玫、北京万得专业摄影器材行总经理陈光俊……

不久前刚从日本学成归来的青年摄影家顾铮被本刊特邀成为这次“沙龙”的主持人。

顾铮:现在包括互联网这样的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传媒的力量已经足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主导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与行为准则。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在现代传媒社会中,“声音和图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成为一种左右人们的观念与行为的无形的社会力量。同时,丰富的传媒样式也对影像的生产、使用与消费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可能性。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家”这样一个定义也受到了挑战,“摄影家”的角色也产生了很多分化。也就是说,摄影家在面对如此丰富的影像方式的选择时,他怎样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已经成为事关摄影家生存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次正好赶上“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在上海召开,《大众摄影》也希望在上海举办一个专题研讨会,通过观看上海一些摄影家的作品,来了解在这样一个所谓的传媒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上海的摄影家是如何生存和工作的,相信他们的探索应该会对全国同行也有启发。

今天放映幻灯的六位摄影家,应该说包括了当今摄影主要的几个方面:新闻、艺术、沙龙、广告、时装等等。从他们的创作现状,我们可以大致地了解上海摄影界目前的生态。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七位摄影家,首先是雍和先生,他可以说是个资深的新闻记者了,我个人觉得他按快门的手指已经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的跳动,与时展同步。他的新闻摄影不仅仅是一般的记录,它可以提供给我们比较丰富的解读的可能性;第二位是陆元敏先生,面对当今社会的瞬息万变,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他作为摄影家的姿态――“处变不惊”,他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有自己独特的影像天地,看他的作品,会让我们的心灵、视觉受到一种震撼,或者说是一种惊喜;第三位应该说是一个摄影群体,他们有一个名字叫“凡夫影事”,他们中的几位代表人物都是得奖专业户,他们的作品可以概括为是一种沙龙摄影,那么怎么在现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为沙龙摄影打开一条新的出路,他们也在进行探索;第四位陈海汶先生,我和陈海汶可以说是老朋友了,他过去主要是艺术摄影,后来在这个商品经济大潮中,他也下海了,主要是以摄影谋生,从事摄影画册的制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第五位是来自杭州的潘杰先生,潘杰先生的时装摄影业务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上海,所以我们也邀请他加入这次活动;第六位是张善夫先生,他是我们上海著名的广告摄影师,刚刚被评为全国十佳广告摄影师,应该说广告摄影需要想象力和高超技巧的结合,张善夫先生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下面开始放映摄影家的幻灯,请大家畅所欲言。

雍和:我今天放的基本都是今年拍的照片,也不成系统,都是平时的工作照,用来养家糊口。我平时很少在这种场合露面,今天是一个机会,大家有什么就说什么,谢谢大家!

陈海汶:每一次看雍和的片子,都觉得是在读一本社会学方面的书,他的每一张片子都能展开一个故事,展现一个社会,我想象我要是离开地球一年,但我只要读懂雍和的片子,我照样可以了解这个社会发展的脉络。那么现在我们都说是一个传媒的时代,象雍和这样的片子有生命力,有市场,更有经济价值。

顾铮:雍和的很多片子拍摄的视点或者说是立场给我很深的印象,他有一种平民的视角和立场,我记得《人民摄影报》发过一组雍和拍摄的“克林顿访问上海”,我看了他的照片,我瞎猜啊,那次拍摄对雍和可能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他可能没有获得到停机坪采访的许可,所以他辛辛苦苦跑到机场边上的一处民居做拍摄点,他拍了克林顿的专机下降时围观的老百姓,我觉得他的这种非特权的视角会使许多平民产生共鸣,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和平民视角非常难能可贵。

雍和:你猜的对,我确实进不去,后来我就考虑,这件事很重要,我不能因为我进不去我就放弃,我不妨换一个角度,不与主流媒体一样,我就选择了机场外,那里有很多人在围观在看飞机,那天我拍了很多。

这里再说一句题外话,苏实你不要不高兴,你们《人民摄影报》发我的那些照片,主要还是围绕了克林顿,却把那张我自己也认为很重要的机场外的片子发得很小很小。

顾铮: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很深。

雍和:《新周刊》就做的比较大,位置也比较突出,我觉得《新周刊》就是读懂这张照片了。我们很多媒体都喜欢从主流这个角度看问题,缺少平民意识。另一个话题就是,我觉得照片最好还是在大众媒体上发表比较好,影响力大,受众面大。

贺延光:咱们国家的新闻摄影按道理讲,读者接触新闻摄影是最多的,虽然这几年有很大进步和变化,但离读者的要求还是很远。我看了刚才雍和放的照片,我发现雍和很注意新闻现场的细节,也善于变换拍摄的角度,所以他的新闻照片就显得信息量大,耐看,而我们周围很多摄影记者就缺少这种素质,雍和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1999,上海。国庆50周年前夕,上海的离退休老人领到了增补发的养老金。在银行大厅里,不少老人聚在这里,他们大多不取款,只是为了确认。

1999,上海。随着党中央的一声号令,揭批“”在全国范围掀起高潮。在上海有不少市民以前并不知道“”,而现在他们懂得了揭露之流的重要性。

1999,上海。上海江南造船厂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源地。该厂的又一艘万吨巨轮下水,但老总并无笑意。加入“WTO”已进入最后读秒关头,能否将“压力”变为“动力”,能否将国企这艘巨轮平稳、快速地驶向大海,国企面临生死考验。

1999,上海。网络在上海蓬勃发展,选拔上海网络小姐也应运而生,同样是选“美”,但因为是选“网络”,所以小姐就并不,大赛组织者男老板也就不懂“秀”。

1999,上海。女人的“内衣秀”吸引了不少男观众。在上海,各种“时装秀”接二连三,但“内衣秀”公开向社会开放,在99年才开始。

1999,上海。6月22日,上海股市创下历史新高1564.44点,而在这之前是1993年2月创下的1558点,实现这个历史性的突破共用了6年多的时间。多年来4万股民都在期盼这一时刻的到来……

陆元敏:这组幻灯是翻拍的,用好的反转片翻拍黑白我觉得比较浪费,我就用了别人给我的过期的乐凯反转,所以颜色都有点变了,有点象老照片,刚才有人还问我是不是你爷爷拍的。

韩子善:现代的媒体太发达了,尤其是电视,它对摄影的影响非常大,摄影确实无法与之抗衡。那么看了陆元敏的作品给我一个启发,就是逼到绝路上,摄影应该干什么?他告诉了我们――第一,拿出来的东西要精炼,电视可以说废话,摄影必须精彩,要有精品意识,我认为现在我们拍的东西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垃圾,胶卷很好,相机很好,但能留下来却很少很少,陆元敏的片子有味道有品头,虽然是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但他拍出来就给我们以触动;第二,我觉得我们要有瞬间意识,摄影把握瞬间的特点是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陆元敏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林路:十几年来,我一直很关注“北河盟”这一群体中的摄影人的发展,那么你看现在顾铮已经混了一个洋博士回来,陈海汶已经成为了大老板,而陆元敏从表面上看,他的生活都没有什么变化,除了今年搬了一次家,他一直都住在一个弄堂里,天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往于家里和单位,表面上看他拍得很轻松,很随便,但我觉得他拍得实际也很痛苦,他是这个都市里很奇特一个人物,很少有人能象他这样沉得住。另外,说到传媒,我觉得陆元敏虽然不爱抛头露面,但他的片子在上海摄影界仍然不胫而走,深深地吸引了无数发烧友,很多发烧友也在学陆元敏,但很少有人能达到陆元敏那种境界,他的传媒方式主要靠他作品本身的力量。现在传媒很发达,但陆元敏作为一种比较独特的现象仍然有他的意义。

陈长芬:我觉得在这个信息社会里面,任何物质的东西,包括我和大家都是一种传媒体,这是我对传媒的理解。那么今天我们谈的是传媒摄影,那么我也同样认为任何一种摄影方式任何一种摄影手段都是传媒的一种工具,那么看了陆先生的作品,我个人的感受他是在另一个角度进行传媒,他的传媒方式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艺术色彩,所以他的作品能给人很多心灵深处的感受,我觉得他不是简单地对旧上海的回忆或者说是伤感,这种理解就太简单太通俗了。

顾铮:我对陆元敏的作品的看法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世界原来可以是这个样子,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都会有不同的景象。

陈海汶:贺思聪老师是我的摄影启蒙之一。当我走入摄影的时候,我渐渐觉得摄影跟贵族有点关系,你看很多老一代搞摄影的,比如陈复礼、简庆福他们,都是闲情逸致,状态很潇洒。我曾经也想潇洒,我爬了一百多次的黄山,后来我发现我拍的黄山和陈复礼的怎么都不象,我终于明白了,我和陈老的心态不一样,我就从黄山回来了。那么我看了“凡夫影事”的片子,首先我很羡慕他们的状态,很轻松,跟我那时候不一样。那么,中国有很多类似“凡夫影事”的摄影家和爱好者,大家怎么发展,我们不是贵族,我们怎么保持良好的状态?“凡夫影事”这次展览的片子被一个企业买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吴常云:“凡夫影事”的展览今天我也看了,印象很深,虽然他们都是一些发烧友,但他们的片子还是很深刻的,并不是那种随便的街头抓拍,看得出他们很关注身边的东西,也很有艺术性,这样它的信息量也增加了,现在这种传媒时代的摄影,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信息量的丰富。

贺延光:我提几个意见啊,我看了刚才的幻灯,有几张片子应该注意画面的经营,就象文章一样有病句。

上海街头 崔铁军摄

春游 贺思聪摄

越南风景 王国年摄

日本印象 徐丰年摄

街头文化 达向群摄

门神 赖城钊摄

摄影:陈海汶等

陈海汶:我希望我的照片能挣钱,能挣钱说明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摄影的发展空间。七年前,我告别了象现在陆元敏这样的摄影状态,毅然下海,那么下海以后我作为一个摄影人在这陌生的市场经济中怎么生存?今天放的幻灯是我五年前作为商业行为所完成的一本画册,当时竞争这本画册有七家单位,我用摄影人的视角递交了创意,我提出的方案更多关注人文的一种精神形态,从这个角度来展现这个区里的百姓生活,打破过去做政府画册总是领导题词、拍建筑、会议等等那种比较呆板的形式,结果区长接受了我的方案,我用我喜欢的摄影方式取得了成功。同时我也找到了一个市场、一个空间、一个摄影人的生存方式。

陈海汶

橱窗系列

写生

地铁开通

舞厅

顾铮:很多年没有看陈海汶的照片,虽然现在下海了,但看了他这些片子,觉得他本性未改,他过去就喜欢拍关注生活的纪实片子,现在下海了依然还保持着这种风格,并和商业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纪实摄影巧妙地和商业摄影结合,这也给我们不少启示。

陈海汶:不久前中国举办了首次“十佳广告摄影师”的评选,评委的组成基本上不是我们圈内的人士,我们著名的纪实摄影家解海龙也当选了,实际意义上我感到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过去一直弄不清楚中国摄影的概念,有点故步自封,我是搞艺术创作的,我就是摄影家,我的工作就是去创作,展览一下,然后就没什么事了,那么摄影师是干什么的呢?他以照相机来谋生,靠的是照相技术,客户满意就行。从解海龙当上“广告摄影师”这个过程来看,我想我们过去对于摄影家摄影师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不是太局限了,这些评委他们是从传媒的角度来评的,你说萨尔加多是摄影家还是摄影师,我认为他是拍照的。

潘杰:我现在主要是拍时装,我今天放的这组照片也有一个主题,就是“时装摄影与品牌对话”,那么我一开始介入时装摄影的时候,摄影语言多于时装语言和时尚语言,那时候还没有真正理解时装摄影是怎么回事,现在才慢慢进入一种比较正规的方式里面,你个人的想法和观念要与时装本身的特性结合起来,再加上正确的技术,你的才能和想法才会充分地展现。

顾铮:可以看出潘杰的时装摄影手法多变,不是拘泥于某一种套路里面,根据不同的品牌他都有不同的观念与手法去对应。

林添福:我也是拍时装的,但首先我要恭喜潘先生,在拍时装的时候他还能够保留他自己影像的东西,他个人的摄影观念和理念在产品里面频频出现,这是很可喜的,就是说他能够在商品里面传达自己的想法,还能让顾客接受,这一点非常难得。

我过去是拍纪实的,为台湾的媒体做专题,但后来台湾的《ELLE》杂志创办后就找我拍时装,我当时也很奇怪,因为我从未拍过时装,但他们告诉我他们就想借助我拍纪实的理念,把这种观念加入到时装里面,后来我们的合作很愉快,我也就成了一个时装摄影师,这也印证了一点,就是传媒的力量,因为时装杂志的销量是很大的。

那么我们都注意到了这几年传媒的进步非常大,而且这种进步是不会等着我们的,象陆元敏先生这种活法我们也很羡慕,但那是理想,我们不应抛弃传媒,因为传媒才是见证历史最重要的工具,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它。

第6篇:自媒体拍摄方案范文

立正,用于人名,似乎更体现其堂堂正正,打起精神干一番事业的雄心与抱负。此次记者采访的人在广告行业号称摄影师伯乐,其名:“立正”!

他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广告人将商业广告摄影独立起来,做专做精,在中国这个摄影行业还有待提高的环境下,填补了行业缺位;他的故事也寓意深刻,老道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是勇者,当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收获更多。”

盖视传媒,其“盖视”之说

2006年,立正放下做了十多年的媒体营销工作,自己创办“盖视传媒”,跟商业广告摄影干上了。

所谓“盖视”其音读起来,犹如“盖世”,一股强大气流,铺天盖地而来,气魄、规模都令人不能不注意,这正是“盖视传媒”之意志与追求;而针对“盖视”二字,立正也给予另一种解释,目前,盖视传媒业务集中在平面广告摄影方面,而影视广告和互动广告占少量,但是立正的抱负绝不限于此,“盖视”,更深意义在于覆盖所有视觉层面。盖视传媒的定位将从商业广告摄影拓展到视觉定制这个更广的范围,通俗说,只要是眼睛看到的,用于商业宣传的视觉定制拍摄。

立正介绍:“公司成立至今,已有四年。完成了一千多份的拍摄任务,这意味着盖视的签约摄影师获得一千多次的拍摄机会,这个量是传统摄影公司不敢想象的,并且盖视传媒一个月的业务量相当于一个传统摄影师一年的工作量。盖视传媒的工作就是把客户的需求、专业解决方案以及根据品牌挑选出的性价比最合适的摄影师对接起来,去执行一个项目。这种公司模式运营,按照平台来架构、匹配、整合好专业人员,从而贯彻到具体的实施项目里面,这个程序这种操作在国内为数不多,盖视传媒可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但是,这远远不够。人的胃口总是越来越大。当然,人的抱负也会根据现实的推进越来越大。立正继续说到:“盖视传媒也做影视广告这一块。但前提是先把平面做好,同时给直接客户做一些好的创意。熟悉的广告主知道我具备10多年电视广告经验,有些广告主也会主动提出要求盖视传媒做影视广告。”立正介绍,盖视传媒一年做的影视广告有10多条,同时也做一些互动广告。比如前两年,中国移动的Flash,许多都是盖视传媒制作的。

“好钢用在刀刃上”,

填补行业空白

在中国广告行业里,平面广告的制作往往不受重视,广告主倾向把大笔的广告费投入到媒体上,而广告作品制作费用则微乎其微。立正回忆:“2006年,盖视传媒成立那年,广告行业内的大部分平面广告制作完成过程和途径都是找一些朋友、记者和照相馆的人帮忙拍些照片。而这种非专业制作出来的平面广告与国外的平面广告作品相比,其拍出图片的层次水平差距特别大。”由此,立正想到:“我既然在广告圈里坚持这么多年,我为什么不把制作这块没有人去专攻的、没有形成专业大品牌制作的领域扛起来?因此,我成立盖视传媒。”

立正,最早在电视台广告部,从事媒体营销。12年的电视台广告营销经验,2年的网络互动门户工作经验,促就他对广告整个行业的把握,也使得他发现广告中每个环节制作的薄弱点,从而进行填补。他刚进商业广告摄影圈,进行摄影资源的整合,他更加关注“广告效果”,也即是盖视传媒如何体现其自身价值,即盖视传媒之使命。

存在自有其道理,“盖视传媒”的存在哲学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立正具体阐述:“一个做得好的广告,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广告创意;二是广告制作。广告主为追求广告效果,往往容易忽视广告作品本身的质量,而只偏重增加媒体投放量,大多传统媒体的ROI增长缓慢或有下降。一个好的广告是对品牌影响力和品牌形象的最好诠释。要提高整体广告效果,何不稍微减少媒体投放的资金,提高制作成本,从而使整体效果获得倍增提升”。

正是基于这种拿出稍微一点媒体投放的钱转变成制作费的大金额,提高整体广告效果的思想,使得很多广告主信服。立正透露:“盖视传媒第一年只做了几十单业务;第二年就增长到100多单;第三年就200多单;今年600多单……业务量逐年增加,使得盖视传媒慢慢实现他的‘盖视、盖世’梦想。”

汽车拍摄行家,客户覆盖全面

盖视传媒的客户分布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广告主,立正口中的“直客”,这类客户,是盖视传媒营业额占有比例最大的一块,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一部分,一般是二三线品牌。同时,一线品牌的纯制作也会找盖视传媒,往往是纯广告图片拍摄和制作。

第二类客户,从数量单子来看较大,主要是一些公关会展公司。盖视传媒的摄影师每天基本上都在拍广告,盖视传媒的服务范围已经辐射全国,除了北上广还有像武汉、珠海这种二三线城市,甚至兰州、西安、贵阳、井冈山都有盖视传媒的服务。

第三大类就是广告公司,其中有一半4A公司是盖视传媒的客户。这块主要是维系和发展阶段。

这几年,中国的摄影师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从盖视传媒签约的摄影师来看,在2007年,国际化水平的摄影师寥寥无几,现在,摄影师从行业的专业角度看,已经可以与国际接轨了。这四年,中国商业广告摄影师成长非常快,盖视传媒的摄影师资源、器材、技术等实力都在不断提升,其签约摄影师有200多名。

值得一提的是,盖视传媒的汽车拍摄也是突出一项。在中国商业广告摄影行业,汽车拍摄时相对比较难,传统的汽车拍摄都是国外承包,由国外摄影师来完成整个拍摄。现今,国内汽车,广告摄影师成长特别快,未来操作项目越来越多,盖视传媒的业务覆盖能力越来越强。当然为何具有汽车拍摄优势,有基础可寻,盖视传媒本身也做车展。盖视传媒具备6年的车展经验基础,拥有6个拍车的摄影棚。

第7篇:自媒体拍摄方案范文

手机携带方便,可以帮助用户随时随地拍摄图片,手机社交软件功能强大,可以迅速广泛地传递信息,手机的像素较高,可以拍出相对清晰美观的图片,这些都成为手机摄影得到更多群众青睐的原因。加上大众传播盛行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新闻,专业的新闻传播机构面临更大的新闻时效性压力,此时,手机摄影无疑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2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

2.1快捷拍摄,迅速传播,提升新闻时效性

在社交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手机摄影成为手机持有者必然会运用的技能。随手拍摄、随时随地分享,成为了手机摄影的最有力的优势。在十来年之前,快速广泛分享是很有困难的,而随着现在微博、微信等交互式软件的诞生,更多的人借助照片来展现所见、心中所想的事物,利用社交平台传递个人感知内容,完成彼此互动。网络沟通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图片分享具备了更多用的功能,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网络媒体发达的现在,人们对大量信息有了更多的渴望,新闻的接触渠道也更丰富,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新闻传者,只要掌握了新闻信息、编辑文字、拍摄图片、在网上,就可能使新闻在广泛的范围内快速传播开去。这给专业的新闻记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他们必须及时了解信息并且快速反应进行传播,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编辑速度快的重要工具,也成为现在许多专业新闻记者选择的工具。

2.2手机拍摄效果良好

新闻图片必须能清晰反映真实的新闻事件,甚至需要在报纸上进行印刷刊登,这就对像素有了一定的要求,而手机摄影近年来在硬件条件上的改善,正大大满足了新闻工作者在图片质量方面的要求。手机的像素在不断提高,还开发了连拍、闪光、延时等功能,可以调整曝光、白平衡、焦距等参数,同时辅之以明度、饱和度、亮度等基本图片调整工具,就为拍摄出质量更佳的新闻图片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软件厂商开发的一系列图片处理软件也为照片的调整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可以快捷地优化图片风格、进行裁切,虽然新闻图片必须保证真实性,还原第一现场的内容,不可以进行过多的创意性发挥,不能进行过度艺术美化,但是适当地处理是必需的,这有助于更有效地起到传播效果。

3手机摄影在报刊新闻中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手机的普及率非常高,就工信部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手机用户数额早已超过13亿。而且目前的手机更新换代速度令人惊叹,更高级的智能化操作赋予了手机更多的功能,除了简单通讯,还有图片拍摄、高清视频观看和制作、复杂的软件应用等等,手机成为重要的多媒体传播载体。手机是第五媒体的代表产品,其功能持续完善,4G网络更宽覆盖。手机新闻摄影也因此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报刊上的新闻照片对像素的要求会比杂志和专业各个作品更低一点,而手机中集成的相机功能的像素从几百万到千万不等,这已经完全可以满足纸质媒体的印刷需求。现在,快捷方便的手机为许多报社摄影记者和通讯员得到新闻图片创造了技术条件,手机摄影在报刊新闻摄影中带动了一股新的潮流。

4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手机摄影对于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而言,优势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其广泛的网络覆盖特征。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突发事件新闻图片的拍摄和传播的基础条件。我国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明确指出了突发事件的概念,它指的是骤然发生、给社会带来或者可能带来重大危害,需采用应急处置方案及手段加以处理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此可以看出,突然性、快速性和危险性属于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习惯中,唯有专业新闻摄影者才可以拍出合格的照片,一旦突发事件爆发,就由报社派遣专业摄影记者,携带照相机赶往现场,其中几经波折,很可能导致摄影记者错失拍摄时间。文字记者能够按照现场状态与当事人陈述描述现场和事件细节,而现场的不可复制性导致错失拍摄机遇的摄影工作者再也无法拍出最佳照片,这无疑是一种遗憾。而现在,一旦突发事件爆发,摄影记者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场群众却可以利用手机拍出事发时的图片,留下最能反映真实状态的影像资料。或者是现场存在媒体通讯员,他们也可以在拍照后用微信等平台传送到新闻媒体编辑部。通讯社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稿可谓争分夺秒,这更需要手机助一臂之力。比如2013年7月,上海陆家嘴一观光车自燃,媒体发出的第一张新闻图片是由手机拍摄而成。2013年7月,甘肃省定西市发生6.6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一个小时,这一消息就存入了新华社通稿库中,其对应的图片新闻也来自于新华社摄影师的手机,尽管画质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在手机拍出后的第一时间径直传送到了新华社编辑部,体现了很高的时效性和新闻价值。2014年,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图库东方IC,正式推出了摄影师专属APP,创造了摄影师快速上传照片到图库的途径,手机拍出的图片能够在平台上随时随地编辑上传。

5手机摄影在负面新闻报道中运用

负面新闻往往是披露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批评道德不端和行为不正的个人,因此在采访和报道时往往会遇到阻力,当事人不愿意透露具体情况,甚至是采取武力等强制措施来抵触报道行为。因此就需要用到一些不易于暴露记者身份的手段进行人物采访、信息搜集和图片拍摄。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利用体积轻便的手机、可以反映生活真实状态的摄影技术来拍摄负面新闻图片,无疑是更为有效的,手机摄影的隐蔽性特征得到了许多摄影师的认可。比如2014年5月,有群众反映,稷山某食品加工厂存在着卫生质量不达标、无证经营的情况。报社在掌握这个信息之后,派出记者伪装成客商,亲自到工厂的现场开展暗访工作。在生产车间内,记者隐蔽性地利用手机拍到了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将这些内容交给了该地的食药监局。食药监局在经过核查与检测之后,对该厂进行严格的查封处理。在这个报道工作中,可以发现记者为了完成负面新闻的报道,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假扮成“客商”,用“观察者”身份悄悄进入第一现场,拿到了专业的证据资料。手机摄影为照片拍摄提供了方便,毫无疑问,如果用专业摄影机去拍,是很容易暴露身份的。

6手机摄影使新闻真实反映生活

在手机摄影快速广泛流行的今天,更多的摄影记者开始研究能否用手机摄影取代那些专门的相机摄影。在单反摄像机上添加镜头部件,能够把重量增加到10公斤以上,这就为摄影者的外出携带造成了巨大的不便。但是,体积很小、可以四处随身携带的手机就更为方便了,这也进一步触发了摄影者利用手机获取新闻图片的念头。毫无疑问,手机在兴起之初的作用只是联系亲朋好友,互通往来,传递信息,而拍摄照片仅仅是作为衍生的功能出现,拍出照片的质量总是不能和专业的高质量的单反相机相提并论。2013年3月《淮安日报》用一整个版面刊登了一组影像照片,图片资源来自于淮安日报视觉中心主任程钢的手机,陈述了家在贵州飘于淮安的洗车小哥陈浩南的生活经历。程主任自己反映,有一次他去洗车,在车中看到陈浩南在车外拿喷枪冲洗车,就用手机拍摄了递给小陈看,小陈看看,笑着没反对。第二次带着洗好了的照片去洗车,小陈看了表示很开心。此后,程主任向对方表达了想多拍些照片并且采访的意愿,得到了小陈和洗车店老板的同意。第三次就拍了网吧里的陈浩南,开车跟随骑单车的浩南穿过了马路和小巷,最终去到了小陈的住所。在轻松的聊天、采访过程中,程主任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小伙子的生活状态。在这版照片新闻稿里,影像的质量无法超过相机的水平,色彩的明亮度也不高,然而照片是最接近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的,触发了被采访者的心理和情感,也体现了摄影者的人文思考和价值观。

7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加强手机摄影的运用,从而提升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价值。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比如它可以快捷拍摄,迅速传播,提升新闻时效性,且手机拍摄效果良好;其次,是加强手机摄影在报刊新闻中的应用、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手机摄影在负面新闻报道中运用、手机摄影使新闻真实反映生活等方面的分析。

作者:梁良 姜颖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海松.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

[2]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3]盛希贵.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7(2).

第8篇:自媒体拍摄方案范文

一、积极举办展览,从形式上拓展服务

自2001年以来,全省各级档案馆举办展览近百个,其中省档案馆新馆开馆一年多就举办了16个主题展,有20多万人进馆参观。我们抓展览的特点:

一是紧贴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办展览,如协助省纪委举办《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成果展览》等。二是结合重大纪念活动办展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省馆与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举办了《党的光辉照广东》大型图片展。三是瞄准社会热点办展览,2003年,省馆为配合抗“非典”斗争,举办了《抗“非典”英模名人档案展》,起到了宣传群众、增强信心的作用。四是寻觅历史文化韵味办展览,如省馆与广州市馆举办的《百年广州一一珍藏档案照片展》。五是促进党派合作办展览,2002年7月,省馆与省台盟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台湾同胞反抗日本侵略图片展》。此外,我们还注意办好档案馆的馆藏陈列性展览,向公众展示档案珍品。省馆新馆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开放之路一广东对外交往史料图片展》、《馆藏广东名人档案展》、《馆藏珍品档案展》,这些展览全部免费开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去年12月,省档案馆被省文明委、省委宣传部授予“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随着办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不仅省馆、广州、深圳市馆能办展览,不少市、县(区)馆也能办。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适时举办的各种展览,大大拓宽了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了档案工作的知名度,为广东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二、充分发挥音像技术和媒体优势,从内容上拓展服务

1.大力开展声像档案拍摄,档案工作从幕后走到前台。2000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同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在粤的重要活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和举办的重大活动等,通知省档案馆拍摄照片资料存档。”同年4月,省编办批准省档案馆增设声像档案部。多年来,省馆拍摄了大量反映中央领导来粤视察,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以及重要外事活动,省人大每次常委会议,省政协的主要会议,省领导下基层调研、慰问以及省委、省政府领导赴国外、省外进行经贸活动的珍贵照片。我们还将拍摄到的相片,按要求制作成礼品册,由省委、省政府领导赠送给中央领导或外宾,先后共送出300多册。不少机关单位举办展览甚至布置环境都到档案馆找照片,馆藏照片档案成了宣传广东改革开放的重要资源。

2.精心制作影视专题片,打造高品位文化产品。一是拍摄专题电视片,为主流媒体服务。如中山市馆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珠江怒潮》、《地图上的故事》,省馆协助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拍摄了《日军掠童档案》专题片等。二是拍摄资料片,为积累影像资料服务。省馆与珠江电影制片公司联合拍摄了《九运会档案资料片》。三是拍摄历史纪录片,为弘扬民族精神服务。2004年,为纪念甲午战争110周年,省馆协助省政协、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制作电视片《爱国保台志士――反逢甲》,较好地配合了当年的宣传活动。

3.利用大众传媒,扩大服务工作影响力。近两年,主流媒体对档案工作的报道明显增多,内容涉及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据统计,2004年和2005年,在广州的中央和省的各大媒体共报道档案方面的新闻149次。2004年省馆新馆的落成,一度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热点,2005年围绕省馆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举办的各种展览和第三批档案的开放,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特别是开放“”期间档案,境外国外媒体给予大量的正面报道,外交部还专门编了一则情况反映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对个人档案馆、民营企业档案等新出现的事物,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三、主动整合档案文件资源,从体制上拓展服务

1.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在管理体制上创新。2000年,佛山市顺德区政府以方便百姓为目的,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分步将城建档案馆、房产档案室与综合档案馆合并,创出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机制。2004年,深圳市在机构改革中,也将城建档案馆成建制并入市档案馆。两地的实践证明,档案资源整合后,大大方便了市民,也避免了档案的多头管理和档案馆的重复建设。

2.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在拓展服务领域上创新。深圳市馆早在2000年已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开了全国的先河。目前,全省14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已全部建立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或查阅室。去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广东省政务公开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查阅室的政务文件”为政务公开的形式之一,使全省各级国家档案馆成为各级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场所的法律地位得以确认。去年10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意见》,对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重要性、文件的移送单位、移送范围、利用机制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使文件收集渠道更为畅通,查阅利用率不断提高。

四、创新服务机制,从外延上拓展服务

1.建立名人档案库,为社会名人提供档案资料保管服务。1996年,广东省以省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广东省名人档案管理办法》,其后汕头、广州市政府也先后颁布《名人档案管理办法》。多年来,我们通过设立名人档案工作小组,登门拜访、召开名人座谈会,通讯联络等方式,建立了与社会各界著名人物或其亲属联系的网络,使服务渠道不断拓宽。2002年6月和2003年9月,省馆分别召开了“广东省档案馆名人档案征集座谈会”和“广东省‘抗非’英模档案捐赠(寄存)仪式”,谢强华副省长等领导亲自向名人颁发国家档案馆收藏证书。现在,省馆已建名人全宗250多个,收集到各类档案1.8万多

件。不少市、县、区馆也积极开展名人名胜档案的普查和征集活动,逐步建立名人名胜档案专库、专馆。

2.利用优越的保管条件,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寄存服务。在省档案局的支持下,1998年深圳市馆在全国最早开展档案寄存服务。经过几年的实践,全省的档案寄存服务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规范档案寄存工作,省馆制订了《档案寄存管理办法》和《档案寄存工作规程》,为日本樱花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机电广州公司、中宏保险公司和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等单位寄存档案2万多卷,1150箱。

五、加强编研出版和网站建设,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服务

1.出版档案史料汇编,将服务工作向深度拓展。近年来,省馆编辑出版了《广东澳门档案资料选编》《与华南分局》《广东省运动史料汇编》《日军侵略广东档案史料选编》等档案史料共10多种,1000多万字。深圳市馆编辑出版了明、清、民国、建国卅年和改革开放25年深圳档案文献演绎等。

2.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将服务工作向广度拓展。全省已有43个市、县(区)建立了档案信息网站。网站于2004年6月开通以来,点击率已超过30万次,逐步成为了岭南档案门户网站。

六、共建实习基地和校外课堂,多层面拓展服务

1.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强化社会教育功能。近年来,省馆先后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协议,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至今,已有200多名大学生到省馆实习。

2.开设中小学校外课堂,为教书育人服务。省馆搬进新馆后,由于环境条件大为改善,周边地区的中小学都纷纷把档案馆作为他们的校外课堂,组织学生来馆参观学习。有的学校把历史课搬进了档案馆,让学生们一边看展览,一边熟悉历史。

第9篇:自媒体拍摄方案范文

2011年6月19日下午2时,在杭州市萧山区宝盛宾馆四层会议室,由《摄影世界》杂志社、新华社浙江分社图片中心、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办,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全程支持的“影像・从心”新华社高端影像文化巡讲杭州站讲座顺利开始。王建华作为主讲人,与到场的近200位影友分享了对新闻摄影中“我”的视角的感悟与思考。

在演讲中,王建华先从当日新闻摄影的新趋势谈起,之后又回顾了新华社当日新闻摄影的发展和现状,最后从“位置决定画面”、“策划的力量”、“温情视角”、“客观与立场”、“思考使摄影更有魅力”、“使命与艺术家”、“与时俱进”七个不同侧面阐述了新闻摄影中“我”的视角的体现形式和实现途径。

人人都是摄影记者的时代

王建华的一个年岁较长的朋友看到大家用手机拍照发到微博上,疑惑地问他:“手机上的照片不是只能传给电话簿里的人吗?”

这一问,是整个讲座的切入点。从这个典型问题,他谈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闻摄影,谈到了这个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摄影记者的时代。

这些都以一个著名的事例开始:2009年1月15日下午3:50,美国一位普通人用iPhone拍了一张飞机坠落于哈德逊河上的事故的照片,并将其上传到Twitter上。这张照片击败了诸多后来闻讯赶到的专业摄影记者所拍的事故照片,成了各大报纸的头版照片(见图1)。至于理由,美联社摄影部主任给出的解释是这张照片具有“新闻价值和即时性”。

王建华认为,这个事件“继业余摄影师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为主流媒体采用,开创‘公民新闻报道’先河之后,再次展现公民用iPhone手机这种集电脑、电话、相机和网络于一身的资讯产品,在报道突发事件中的潜力。”

在这个资讯技术一日一变的社会里,很多记者在别人看来“不是在写文章,就是在玩iPhone4”。也正是因为这种沉迷的状态,才能让记者这个站在信息传播一线的群体跟得上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节奏。

“拍摄、编辑、传输、发表,影像的传播从未如此快捷;拍照手机、微博等扮演起当日新闻的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可谓是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势头,挑战扑面而来,王建华掷地有声地发问――我们该怎么办?

“我”的视角重要性凸显

王建华先是回顾了新华社当日新闻摄影的沿革之路,看看新华社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新华社的当日新闻摄影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在引入传真机以前,对于发生在北京的新闻(主要是中央新闻),每周有一两张当日新闻图片报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华社引入了美联社的滚筒式传真机之后才得以改变。自此之后,摄影记者开始把北京以外的照片传真到总社。

1987年,新华社摄影部成立新闻中心,专门编辑当日新闻。但是发稿的体制和速度非常落后,“据当年的一位当事人向我回忆说,那个时候新闻照片的播发,曾一度执行类似出版体制的程序,比较繁琐,发稿速度很慢。”王建华说,“1999年国庆现场的照片,都是记者拍完之后马上由司机师傅把胶卷送到总社进行签发,靠的是人工。”

现在的新华社,每天以中、英文发稿2000张左右。以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大典、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为标志,新华社在重大事件的当日新闻传播力达到新的高度。2009年国庆大典,新华社出动了整整98人的一线采编队伍,多点覆盖,立体观察,全景报道,最终一战立威,拿出了国际一流水准的图文报道。其中,有线、无线的即拍即传技术的成熟运用,极大解放了人力支配上的局限,为即时、全面的报道立下汗马功劳。

对技术领域的高度重视是解答“怎么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硬件准备,但是在王建华看来,“人”的素养和水准的提高更为关键,软实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王建华认真分析了新华社当日新闻摄影这枚“硬币”的两面。首先,作为一个新闻机构,新华社当日新闻摄影显示出不断发展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在西方该行业处于相对稳定甚至收缩、纸媒受到新媒体冲击的时期,新华社籍由中国经济和整体实力的高速发展,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仍处在一个上升期。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专业摄影师和业余摄影师,甚至是普通拍摄者之间,科技的进步使得新闻摄影操作层面的障碍不断被突破,或者日益显得微不足道。新闻报道的策划、构思、视角是否独到成为决定一次报道成败的评判标准,也成为一个摄影记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所谓‘我’的视角,就是属于拍摄者自己的视角,体现的是拍摄者的分析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王建华强调,“‘我’的视角,在信息接近泛滥的当日新闻传播中,凸显重要。”

“我”的视角之七个关键词

既然优秀的当日新闻摄影需要更加注重“我”的视角的体现,那么它的体现形式是什么?又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才能实现?王建华面对听众的这些疑问,用七个关键词从不同的侧面对“‘我’的视角”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一:位置――决定画面,影响摄影者的创造空间

王建华认为新闻摄影在保证其新闻性的同时,还兼有一定的艺术性,而这种艺术性决定了它对摄影者进行创作的需求。

在新华社的许多大型报道中,摄影团队总是作为一个集体来完成报道的。每一个独立的摄影记者,只能作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完成一个“局部”的画面。虽然对于我们整体的报道,对于什么时间,在哪个位置,拿到什么样的画面,可以进行近乎精确的控制,但摄影者的独特个性和创作力,始终是确保整个报道成功最关键因素之一。

王建华在讲座中,以新华社2009年国庆阅兵新闻摄影为例进行讲解。他向听众展示了三张密密麻麻的摄影记者位置图,上面用圈圈点点线线的黑色手写笔迹诉说着在重大事件新闻摄影中“位置”的重要性(见图2)。位置决定了记者所观察到的画面,也给拍摄者的创造空间划定了范围,定下坐标。

他还透露,在新华社的摄影团队中,“拿到你那个位置的最佳画面”是对摄影记者的要求。“在给定位置上,体现‘我’的视角,是对记者专业性的挑战和考验!”王建华如是说。

关键词二:策划――提升报道质量和独特性

很多人一提起“策划”这个词,就想起曾经被披露的“导演”新闻的闹剧和笑话,而事实上“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是意义大相径庭的两个概念。同样,“新闻摄影策划”和“策划新闻摄影”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王建华认为,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任何一家媒体挖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独家新闻”的难度越来越大。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日渐风行的当下,想做到信息“独家”恐怕更是难以企及。所以,策划的力量开始彰显,并将越来越成为媒体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这里的“策划”指的是“新闻摄影策划”而非“策划新闻摄影”,前者指的是对可预见的新闻事件预设拍摄方案、组织适合的人力物力、预判有新闻价值的画面出现的时间地点等工作;而后者指的是干预新闻事实本身,进行摆拍、捏造、导演等有违新闻真实性的行为。

王建华以新华社对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拍摄之前的周密策划为例,向听众讲解了事先进行合理、细致的新闻摄影策划的重要性。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期6个月,是跨度最大的单项重大题材报道。新华社摄影团队为了确保4月30日晚开幕式拍摄的成功,提前两个月开始在上海进行“踩点”。“为确保开幕式焰火拍摄成功,对上海世博园20个制高点的争夺,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王建华说。

关键词三:温情――海量信息,温情视角

当PPT上开始播放新华社记者金立旺在重走汶川灾区时所拍摄的“三口之家――再生育档案”系列照片的时候(见图3),听众席上传来一阵唏嘘声――打动他们的不是多高明的摄影技巧,而是画面上的浓浓温情。

在王建华看来,在某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图片信息往往是海量的,如果不加以深入思考,选择独特的“我”的视角,那所拍出的作品肯定会被淹没。而选择人性化、选择温情视角,则更易于打动读者,易于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以“再生育档案”系列的新闻照片为例,王建华说:“很平实的照片,没有花哨的、夸张的图片语言,却被很多报纸整版采用,落地效果非常好,这是为什么?照片中传递的人性温情在起作用。”

王建华又提到自己的作品《微笑的折翼天使》来说明这个问题(见图4),这张照片也被很多媒体使用。“是因为这张照片传递了汶川地震灾难之后的乐观与笑容。我其实没做什么,是这孩子的笑容打动了读者,这也是人性温情的一部分――但是作为摄影记者,要有意识地去发现、捕捉这样的画面和故事。”

关键词之四:立场――用客观的语言陈述立场

“新闻应该不应该客观?应该。新闻能不能完全、绝对客观?不可能!”王建华讲到了第四个关键词,立场。“新闻图片也是一样,只不过用的是画面语言罢了,也需要用客观的语言陈述立场。”

任何新闻总是有一定立场的,“当你举起相机按下快门的时候,你就已经按你的立场和观点对事实进行了选择。”但是如何令人信服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而不是让人心生抵触呢?要用客观的镜头语言,用事实来表达。

王建华向听众展示了新华社记者黄宗治6月6日在杭州拍摄的《杭州市积极供应饮用水》(见图5)为例进行说明。“这张照片后来被70多家媒体采用,为什么它能在那么多的照片中受到青睐?画面传递的信息比较丰富而真实是一个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和那些拍市民因钱塘江上游受污染而抢购纯净水的照片相比,多传递了一层信息:应对。”王建华分析说,“这样的照片看了心里踏实,有利于安抚市民情绪,缓解恐慌。”

同样的情况在另一张王建华自己拍的照片上得到应验。2007年,王建华在淮河边上报道抗洪,拍了一张战士抬沙包抗洪的照片,后被多家媒体采用。“原因还在于这样的片子传递的是积极的应对信息。灾难来临,这种立场显然更为有责任感的媒体所接受。”

关键词五:思考――思考使摄影更有魅力。

思考是什么?思考是在按下快门之前先想好如何拍,而不是不假思索地胡乱拍。王建华引用卡蒂埃・布勒松的话语来阐述思考的重要性:“两个shooting是一回事,都是踮起脚尖小心靠近……哪怕目标只是一个静物――还要有天鹅绒般光滑的手,老鹰一样的眼睛――这是我们摄影师应该有的全部”、“漫无目的地连拍照片就像用机关枪扫射鹌鹑一样”。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中的布勒松,面对达到最高峰的学生暴动,一个小时内只拍了四张。“现在的相机……刚才尼康公司的技术代表在介绍时也讲了,D3S相机每秒种就可以拍十几张……每张照片中蕴含的思考份量,明显不一样。”王建华说,“思考能让摄影更有魅力,摄影因思考而变成一种创造,而不仅仅是记录。”

比如岳月伟拍摄的《交锋》(见图6)就鲜明地体现出了作者的思考与用意,本来很普通的会议现场被拍出了丰富的信息,恰如其分地刻画了画面中人物身份和性格,显得妙趣横生。再比如,刘建生拍摄的《总理出席记者招待会》(见图7),作者以“中华颂”书法诗词作为背景,凸显温总理的博怀和领袖气质。

关键词六:艺术――专业的新闻摄影应有艺术感

王建华认为,单幅静态照片比不断变化的录像更容易留在观者的记忆中,它的伟大之处在于能捕捉到一些人的眼睛,或电视及电影镜头未能捕捉到的细微东西。而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应该可以让观者仔细地端详研究,并且能在闭上眼睛后还能想到它的“余像”(after image)。比如,丁焕新拍摄的《立波“秀”》(见图8)、罗晓光拍摄的《iPad上市》等(见图9)。

“这样的照片,才最具有持久的记忆。”王建华说。

关键词七:与时俱进――掌握新技术,锤炼“我”的视角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新闻摄影亦如此。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不致落伍,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