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

通信专业训练精选(九篇)

通信专业训练

第1篇:通信专业训练范文

摘要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继本科教学评估和质量工程后,当前高校关注的焦点工作。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完善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吸引工业界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最终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

http://

关键词 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综合工程

我国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相对较晚,相比而言,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建立比较成熟规范的认证制度。目前国际上工程专业认证已经由单一国家的认证制度向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互认发展演变。1989 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国发起的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目前工程教育领域内公认的认证标准,目前已经扩展到14 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亚太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我国也可望在2013 年前后正式加入该组织。总的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已经使得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始于2006 年。专业认证工作的目的是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参加认证试点的专业点均为国内高水平大学在相关领域中居国内领先地位的专业。2007 年1月,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18 所高校参与开始着手研究和试点“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评估研究与实践”项目,对参与华盛顿协议的14 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认证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中国国情,完成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初稿。2012 年,根据前期试点的经验,开展了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的修订工作。

南京邮电大学作为国内信息通信类知名高校,七十年来为国内信息通信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工程应用人才,享有中国信息通信人才“黄埔”的美名。针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求,在2008 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十二五”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启动了以通信工程专业申请加入专业认证的工作,并预定于2012 年10 月接受包括华盛顿条约组织观察员在内的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察。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针对专业认证等开展的综合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工作,包括整合现有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资源,优化和完善学生实践性教学工作,以及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信息通信领域是技术高度密集和对实践性要求高的领域,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教学实验室为基地的实验教学,以科研实验室为基地的科研工程训练实践活动,以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基地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以及在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所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体系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石,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在时间段上从大学一年级一直覆盖到四年级,从知识结构上从通识基础课程一直延伸专业课程,从实验实践空间上从校内实验室延伸到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构建了“通识基础实践、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验实践”以及“自主个性化学分训练、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训练”的“4+2”不同层次又紧密联系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是南京邮电大学的优势专业,依托了传统的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实验平台,师资和综合力量较强。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国内主要通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设备制造商如中兴、华为、阿郎、摩托罗拉等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些都为包括通信工程在内的本科专业建设,特别是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条件保障。

“4+2”实践教学机制取得了包括教育部本科教学一等奖等许多丰硕成果,培养的学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但随着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内涵也有着新的变化。南京邮电大学结合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梳理了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的训练阶段分布在不同的院系,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性方面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所处行业的特点,在本科通识基础的个别训练环节,如金工实习和工程制图等方面较为薄弱。鉴于这些不足,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在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面向包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开展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并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成为共识。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1.目标与定位。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以往的本科教学评估有着很大的差别,专业认证的对象是具体的专业,而不是学校和院系,而其受益面则涵盖了包括学生、雇主、更高级别的教育机构、政府部分和社会公众等。因此,从专业认证条件建设环节考虑,重点是研究适应专业认证需要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及支撑平台和环境。综合训练中心是实施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的基地,是满足本科生包括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基础和专业实验以及各种创新竞赛活动的教学基地。

根据南京邮电大学总体办学目标和国家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纲要的需求,我们把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目标定位为:依托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与通信领域的传统优势学科以及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强势专业,通过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南京邮电大学优势学科与强势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实现学科专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训练提供支撑。中心的建设目标突出了以下思路:(1)建立完善中心的师资力量。除专任教师和实验指导人员外,将优势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以及具有中青年学术骨干聘为训练中心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的训练计划提供保障。(2)将优势学科中的科学研究问题、科技开发内容通过指导教师合理的任务分割,将适合于学生科技训练的工作转移到中心,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中心训练方式进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3)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完善和先进的信息通信综合训练环境和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得到学科和专业的各项训练,为新兴战略发展方向的各个领域和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结合南京邮电大学与国家信息通信行业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训练中心的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在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制定时引入企业的参与。

2.建设思路。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的特点,梳理了中心的建设思路:即在建设水平上突出先进性,在建设内容上强调针对性,在功能定位上强调综合性,在管理上强调开放性。把实验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心建设思路主要特点包括:

(1)突出先进性,体现前瞻性。?中心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体现建设水平的前瞻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以能力而非分数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2)强调针对性,体现成效性。?中心对实验实践内容更加强调针对性,注重实验教学改革,训练内容、实验大纲、训练计划、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不仅符合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也符合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应用、三网融合等新兴战略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验实践和工程训练让学生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得经过实验中心训练后的学生能良好地适应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

(3)强调综合性,体现融合性。中心的功能定位更加注重具备综合性。体现出不同学科与专业优质资源的融合,中心的建设不仅充分利用了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同时也根据统一规划把新的平台有机地进行整合,搭建了适应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需要的先进实验平台与环境,同时也是集实验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实习、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和成果转化等综合在一个平台上,有效地提高了平台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4)强调开放性,体现服务性。中心将采用全开放的管理模式,不仅对校内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学生开放,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将本地区其他高校学生开放。以我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优势为依托,辐射其他高校的信息通信类专业,为其他高校提供服务。进一步地,中心还可以直接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如提供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急需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及其应用、三网融合、智能终端及应用和移动互联网的人才培训等。

三、实施与探索

1.平台建设。信息通信领域是技术高度集中的领域,实验平台的建设投入大、更新快,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投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心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站在信息通信全局规划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建设经费来源和渠道,通过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央地方专项实验室建设、学校自筹和校企共建等多种模式,持续加大中心建设的投入。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较为先进的信息通信工程训练中心,给出了综合训练中心4 个层次的训练平台结构示意。

2.内容建设。按照强化资源整合、实现提档升级、推进共建共享为导向的建设要求,我们在综合训练中心的内容建设中突出了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和统一规划,包括基础训练、专业训练、创新训练和应用训练4 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平台提供支撑,为学生提供了从低到高、从基础、专业、创新到综合能力训练的完整平台。

中心充分利用了高水平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资源,在完善的基础和专业训练基础上,支持形式多样的学生自主创新训练,如专业实验室开放课题、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各类学科竞赛和原始创新训练计划等,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心每年度开设的实验室开放项目100余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300 多项,大学生原始创新训练项目数百项。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重分数轻动手的现象,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创新标兵”的评选和树立榜样,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热情,引领和激励每一个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并将其纳入培养计划,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投入、有场地保证、有优秀的师资指导,以大学生实践与科研创新中心作为创新成果和创新源泉聚集地,扩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企业奖学金、企业冠名学科竞赛等多方面筹集经费,支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将得到明显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能得到不断增强。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之一,2010 年7 月在“信息通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框架下成立学生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小组,原始创新培养训练计划也于此时同时启动。有别于其他各层面的科技训练或竞赛,原始创新培养训练计划的所有项目全部都是学生原创性作品,中心组织了校内外专家组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助工作,项目的实施以原始创新的专利、论文等作为主要成果。计划实施三年来,覆盖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达到100%,其他专业学生达到60%。

学校配套制定了相关文件根据学生的竞赛成绩在奖学金评定、推荐研究生加分、竞赛奖励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促使学生们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从多年的学科竞赛活动中教师们也摸索出一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好途径: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通过参加竞赛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依靠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力量去组织、指导新一轮的竞赛活动,以此既锻炼学生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又能将教师从初步的遴选、甄别等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学生和教师的良好互动。近三年仅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就获得国际级奖项12 人次,部级奖项50 人次,省级奖项89 人次。

从2006 级学生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自主化个性学分10 分,包括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专利、等各类课外活动。通过自主化个性学分的完成,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2篇:通信专业训练范文

关键词: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拟训练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军事航天指挥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提升军事任职教育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航天试验集成训练需求分析

(一)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军事航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外层空间是国家的高边疆,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军事航天力量是我军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型作战力量。航天发射试验是军事航天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信息应用的重要支撑。航天试验部队的任务正从科学试验向承担更多军事任务的趋势拓展,军事航天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联合作战以及“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任务特点要求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实施高水平的集成训练。

(二)信息化试验指挥对指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

航天试验系统是技术密集、高度信息化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这对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试验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试验指挥与技术人才必须是指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信息化、网络化的模拟训练系统开展集成训练,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能力与协同能力。

(三)高密度任务对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航天试验任务密度显著增加,航天发射模式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趋势,航天测控将重点发展天基测控、深空探测、与国外资源共享、军事航天测控等新任务。航天试验任务组织、技术总体、新装备操作、新领域开发等岗位人才的素质需求、数量需求激增,将呈现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实施集成训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

二、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式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

(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

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

(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

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

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

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

(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

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

(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

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四、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

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

(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

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

(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

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五、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一)同步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为了高效建设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先后编写《航天发射演练方案》、《航天测控演练方案》、《航天试验通信演练方案》、《航天试验指挥演练方案》、《航天试验训练导调方案》及20余个想定,有效支撑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

(二)编写配套系列教材,制定集成训练方案

同步编写了《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想定作业》、《航天测控指挥专题研究》、《航天测控指挥想定作业》、《运载火箭测试发射实验室岗位训练》等13本配套教材。另外,根据具体演练题目先后编写了《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综合演练方案》、《学院联合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航天发射指挥演练手册》等。

(三)依托模拟靶场环境,开展指挥集成训练

第3篇:通信专业训练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加强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众多高校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工程实践教学单位,旨在使本校的工科学生参与工程训练、凝练工程经验,尽快的形成较为完整的工程意识,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急需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然而我国目前众多高校成立的工程训练教学单位多由校办工厂或者教学工厂发展而来,其教学内容是以传统的金工实习为主,全国各高校的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工程训练中心也基本上继承了以金工实习为主的教学体系。尽管近年来不断的建设了一些电子和机电项目,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控雕刻机和电子装配等现代加工实训内容,但主要训练内容依然围绕机械制造开展。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针对本校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特色,分析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特征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一种适用于交通运输工程类专业的工程训练教学管理模式。

二、交通运输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类专业所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具体来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服务于交通运输业,研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修建及养护,载运工具的设计、制造及运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运输规划及管理、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及安全技术等工程领域,并据以进行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的一门工程学科。以本校为例,我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专业门类建设齐全,主要以道路及轨道运输为核心,包括交通工程、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车辆工程、物流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建设与装备、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交通运输规划、轨道交通、交通信息与控制等下属于八个教学学院的二十多个本科专业,拥有规模庞大的生源,进行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专门工程训练培养的需求强烈,目前我校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工程实践教学也主要针对这八个教学学院。由于我校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实验教学内容仍以机械制造、电子技术为主,还没有专门面向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虽然大部分专业有自己的专业实验室,但这些专业实验室也多进行与本专业紧密联系的相关理论的验证、未知知识点的探究等教学工作,存在知识面局限、受众小、协同教学及综合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纵观全国主要的建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的高校也没有与之相适用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依托本校规模庞大的教学力量和生源,探索一种适用性较强的以“交通运输工程”为对象的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特征

1.具有分化—综合—交叉的特点。从我国学科分类体系上讲,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类,从行业角度讲,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综合了工学、理学和管理学三个门类,管理、地理、机械、土建、水利等11个专业类,以及众多的子专业。交通运输学科逐渐由众多分化较强较深的专业性学科门类演变成一个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

2.具有较深的系统理论性。虽然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主体上属于工程技术型学科,但伴随这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采用纯粹工程领域的知识已无法解决目前出现的各类复杂的交通运输领域的问题。运用深层次的理论科学解决现代交通问题已成为交通运输学科的主流研究方法。

3.具有较强的生产服务性。马克思将运输成为“第四个物质生产部门”,将运输看成是生产过程的继续。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交通运输业归为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虽然交通运输业局部具有第二产业与第四产业的特性,但面向交通运输业的交通运输学科始终具有较强的生产服务特性,以生产过程为前提,为生产过程服务。

4.具有较好的行业指导性。学科的指导性指的是学科本身对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作为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其建立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到了优秀的指导作用,有力的促进力交通运输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具有较高的社会实践性。作为一门典型的工学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是直接面向工程技术领域,为社会生产服务。

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行,因此,交通运输工程始终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宏观上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道路与铁路工程、机场工程、港口海岸及航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的设计、施工、检测、使用及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经营管理的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前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某一或某几种特定工程技术和交通运输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构,具备独立解决交通运输技术问题的能力;后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全面的交通运输业的知识,能够参与到国家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各种交通运输领域企业的决策及经营管理,具备从事运输规划决策、运输行政管理、运输组织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五、交通运输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方案

1.交通运输工程认知训练。本层次的工程训练教学主要针对刚入学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开展,属于工程背景和工程意识的认知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及相关专业的起源,明晰其发展历程、现状及典型的职业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主要相关课程及其发展前景,进而使得自己能尽快适应本专业的学习,强化专业意识、树立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训练方式以观摩教育、讲座培训为主,采用集中、分批训练的方式进行;参与训练的教学单位包括了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交通馆、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等校内实习机构以及公路风洞实验室、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桥梁结构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学校各重点实验室。整个认知训练在一周内完成,由工程训练中心统筹组织,其他各部门协助完成。

2.基本工程技能训练。本层次的工程训练教学主要针对二年级或三年级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开展,属于与交通运输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工程技能的训练。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及未来工作过程中的创新实践打好技能基础。该层次的训练将现代工程训练中心部分传统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加工实习纳入教学范围,同时囊括了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相关的部分工程技能训练,如交通灯设计、GPS调度管理、沙盘设计及制作、地理信息系统、交通仿真、汽车拆装、汽车造型设计、汽车综合性能检测、CAD&CAT等。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将本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生划分为设计施工类、载具装备类、信息控制类及管理规划类四类,根据各类专业的特点各有所侧重,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及课时数量。整个基本工程技能训练时间为三周,主要在工程训练中心内完成,部分课程在室外或由相关实验室协助完成。

3.综合与创新训练。本层次的工程训练教学主要针对三年级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开展,属于与交通运输工程相关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训练。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该部分训练分为两部分同时进行。一部分在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交通运输工程实训平台展开,该部分面向所有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训平台是我校利用教育部改善办学条件专项经费建设的一套面向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综合性的实训平台,该平台包含“城市道路交通仿真沙盘”“智能交通信号协调控制实验系统”“基于车路协同车联网实验系统”和“高速公路隧道监控实验系统”等,在该平台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属于不同子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进行协同综合教学,进行包含汽车造型设计、道路设计、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智能车辆控制管理、交通规划、交通设施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交通仿真、交通流统计、电子装配等内容在内的实训教学,通过该平台的训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锻炼独立动手和工程综合思维能力。另一部分主要面向学习成绩优异、对交通运输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高年级学生,结合学校、陕西省及国家有关单位举办的各类创新设计大赛展开。如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承办或协办的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交通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陕西省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进行。通过开展众多的比赛,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独立集中的设计开发平台,通过该类平台,学生可以在模拟交通运输工程开发、设计、生产、评价整个过程中对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锻炼,从而培养成为具有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交通运输行业亟需的高水平人才。

第4篇:通信专业训练范文

在对我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转行业的践教学改革,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诚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专业 实践教学 诚信 岗位能力

个人简历

王丽云 1973年04月 女 籍贯天津市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会计专业带头人 讲师 主要从事会计基本核算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和研究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与确定,其课程体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通过对会计岗位及能力的分析,会计电算化专业全面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以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环境和真实业务为载体,采用“互映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诚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而体现出“诚信是会计人员立身之本,能力是会计人员发展之源”的教育宗旨与理念。

为了配合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构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诚信+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把知识运用、职业判断和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备应有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新课程体系的需求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会计职业认知,先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会计职业有一个概况的了解和体验,即入学第一堂课以游戏的形式,以沙盘为教学载体,让学生带着“诚信”去体验“职场”,感受会计岗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对今后的会计职业进行憧憬,以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会计单项任务技能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经济业务拆解,重构成符合能力递进的单项任务,实施于会计专业基本职业道德、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的方法与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会计从业的标准,该阶段的学习考核形式采取以证代考,从而开始步入“会计殿堂”。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须的“诚信、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为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在此阶段进行会计单项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虚拟与现实,分工与协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校企双课堂:变“传统教学场所”为“企业财务部式的专业教室”,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场,走入各个会计岗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虚拟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完成会计单项岗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坚持“诚信”的职业素养渗透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同时培养严谨的职业习惯和创新的精神并且让学生通过电算化会计等级资格的考核,准备迈进助理会计师的队伍。

第三阶段(第五学期)会计综合岗位训练:进行会计综合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现实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财务室”搬进课堂,体验企业的真实业务处理过程;将课堂嵌入企业,体验真正的企业文化,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处理,以比赛的形式考核,综合的考查学生诚实守信、会计职业技能、分工与协作、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的综合职业素养,使之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

第四阶段(第五学期第11周至第六学期)顶岗实习: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打造实践教学的就业平台,达到形成会计职业态度的目的。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纵深改革的重要环节。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这一真实的工作环境由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该实训基地基本由中小型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中介公司组成,每年可向学生提供在企业财务、内部审计等岗位的顶岗实习,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及实践的需要。其财务人员的已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及较高的职业道德,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融入顶岗实习的各个方面,实现“师傅带徒弟”的顶岗实习模式。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经济实体,融入职业现场,强化校内知识的运用,逐渐形成会计职业习惯,培育会计职业素质,实现岗位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全接触,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它是学生各种能力的集成运用和综合体现。这一过程的实训安排,是使学生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作为合格会计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态度”。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对企业的会计岗位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与适应,根据完成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选择毕业设计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

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与实践技能

(一)以“诚信”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系统设计

职业素质也称之为职业素养,它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发生职业行为而形成的一种职业品质。一般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包括:思想道德意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竞争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其中除了个人素质和专业精神之外,职业道德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伴随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将二者相溶,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各种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教育,使得高职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设计实践课程过程中,融入了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课程系统,诚信是为人处世、社会交往、治国理财的根本要求。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曾经高屋建瓴地概括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高职会计诚信教育,即高职会计专业领域实施的诚信教育,就是将会计诚信与诚信教育予以有机耦合,是一项基于财会专业技能培养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将会计诚信作为从事会计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进而培养掌握财会知识技能和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与品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其中包含:诚信教育、严谨与创新、企业文化、职场压力分析与应对、沟通与协作等课程。这些内容分散在每个学期,使得每学期形成一个关于会计职业素养培养和学习的课题,通过讲座、实践、讨论、专业课程学习过程的渗透和学生管理过程的渗透等全方位的进行培养与教育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会计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距离,该系统按照“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形式,层层递进的实施“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三位一体技能训练过程,以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详见下表:

通过本学习领域的学习,采用“轮岗制”的方式,将以前学习过的各个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到一起,以实务的形式,并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手段,让学生进入虚拟的工作空间去,真正体会会计的每个工作岗位的内容、职责。

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 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顶岗实习

及毕业设计 行业综合模拟实训实践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掌握了会计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经过一系列实践环节训练的基础上,开展的面向社会的专业实践。通过顶岗实习,真实锻炼学生处理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和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为其毕业后从事会计核算业务操作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新型会计实践教学系统的顺利实施,我们结合着我院的特点,提出了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的保障

由于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模式,将原有的学科体系变为岗位技能体系,这不仅要求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求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要提升。采取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分批次下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二)会计教材的保障

“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教学形式,“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使得必须配备与之相符的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安排实训内容、实训时间、实训方法和实训地点等。

(三)实训基地的保障

真实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此,要想实现该时间系统的教学效果,必须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基地。以我院为例,为了配合“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的实施,我们建立了“会计技能训练中心”,即会计手工训练中心、会计信息化训练中心、会计岗位综合训练中心和“校中厂”等校内会计技能实训中心,该中心既可以完成会计的手工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既可以完成会计分岗位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岗位的综合训练,既可以完成虚拟岗位的技能训练又可以体验真实岗位技能训练,同时还建立校外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 侯丽平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教育与职业 第21期

第5篇:通信专业训练范文

关键词:实战化;教学训练;军事院校;任职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军事院校担负着向基层部队输送“能打仗、打胜仗”的军事人才重任,大力开展实战化教学训练是强化院校任职能力,全面培养“打仗型”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军事院校开展实战化教学和训练的重点是研究如何使教学和训练向实战化靠拢,如何使学员的能力素质满足实战化需求,积极探索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改革的新思路。在实施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和训练条件是必须考虑的三个关键因素,教学内容是实施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模式的依据,其合理设计可确保学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实战化要求紧密衔接;教学模式是取得良好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其科学运用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战化思维意识;教学条件是保障实战化教学和训练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其完善改进可促进教学和训练沿实战化轨道不断发展,进一步强化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其对未来战争的适应能力。因此,军事院校在实施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时,必须立足现有条件,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和训练条件三方面入手去寻求改革方法和途径,本文结合这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一、着眼未来战争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未来战争具有武器威力更大、信息化程度更高和多兵种联合作战等特点,对参战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参战人员要想胜任未来战争的要求,应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武器装备操作技能和灵活的特情处置能力。担任作战部门领导工作的人员,还应熟悉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理论和新型武器装备作战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从目前军事院校任职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某些教学内容陈旧过时,涉及未来战争作战理论、作战方法和新型装备作战使用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还不够,涉及外军武器装备发展、作战思想和战术运用等方面教学内容还应进一步增加,一些与实战化相关的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力度不够,未能广泛运用到教学内容设计之中。因此,在进行任职专业实战化教学和训练内容设计时,应从实战化人才需求和解决当前不足入手进行改进创新,要注意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从任职专业基础知识实战化、武器装备实战化、战术应用实战化等方面入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应本着“理论够用、技能管用”的基本思路设计教学训练内容体系,重点突出实际应用的内容,使学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任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要围绕专业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向作战运用领域方面扩展。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区分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可进行适度浓缩,摒弃一些陈旧过时的知识内容,一些旧的战术思想和方法如不适合未来作战需求,应用新的战术思想和方法加以代替。增大涉及新型武器装备技术、新型作战方式和理念、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知识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通过融入这些知识,加深学员对未来军事行动特点的了解,充分发挥这些专业基础知识在作战决策筹划、作战模型构建、作战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基础性、功能性的作用,从而使任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更贴近于实战化要求。

在武器装备教学和训练内容方面,应适度增加涉及新装备、新技术作战能力和作战使用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内容,突出强化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专业技能训练。扩大新型武器装备在装备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增加新装备的实操训练时间,以便于学员能更好掌握新型武器装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结合武器装备研发现状,增加涉及相关武器装备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教学内容,使学员能及时了解武器装备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情况,由此跟踪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使其知识体系不断得到更新。对于涉及旧式武器装备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筛选,一些可能被新型武器装备取代,应用价值相对较小的旧式武器装备,不应在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简单介绍即可。鉴于未来战争信息化程度水平高,还应当结合我军和外军相关研究成果,增加涉及武器装备信息化技术、信息网络构建和信息化装备操作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内容。目前非战争军事行动也是部队工作的关注重点,为满足需求,可结合任职专业特点,适当选取一些在非战争军事救援行动中经常会用到的应急救援装备和某些特种救援装备作为装备教学和训练内容。

在战术教学和训练内容方面,可结合军内外研究成果,从作战指挥、战法运用、指挥协同和综合保障等几方面出发进行设计,重点介绍兵力编成、数量需求、编组模式、运用方式和保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学内容的灵活设置,强化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思想观念,使学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作战方法和理念,能自如应对未来战场的作战变化。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方面,可适当增加涉及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反恐怖活动和国家重大活动安保应急指挥、协同行动和力量编组等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和训练内容,为学员在未来任职岗位上更好完成相应的任务打下基础。

二、立足于实战化教学要求,灵活丰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实战化教学训练强调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必须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当前,军事院校任职专业教学主要以传统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员讲授为主,学员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和训练方法不够灵活,教员和学员之间的互动不够,未能给学员充分的思考空间,忽视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长期如此,会增加学员对教员的依赖性,遇到学习困难时,总是寄希望于教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弱。因此为满足实战化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敢于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通过灵活丰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实施实战化教学时,一是应注意突出实战化思维,通过开导启发,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员利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通过综合判断加深认识;三是引导学员全方位思考,形成开放式的思维。为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意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导学式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和训练内容的讲授,在运用这些教学模式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通过案例研讨式教学,培养学员创造性思维能力

目前,任职专业学员中有一些已完成基础阶段的教育,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理工科基础知识。有部分学员来自于基层部队,有一定的部队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恰好契合任职对象的培训需求。因此,应在实战化教学过程中,适当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在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时,应注意结合任职专业特点,精心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或贴近实战的模拟战例,要确保案例的实战性和实用性。教员要围绕案例和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员思考、组织学员交流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判。在授课过程中,教员应注意引导学员深刻认识案例所要揭示的问题,确保学员能够围绕案例问题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探讨,剖析掌握其中蕴涵的规律,探求其中的军事谋略和作战方法,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由此培养锻炼学员的思维创造力。

(二)通过导学式教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未来战场上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学员只有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未来战场上的各种突发事件。因此,为满足实战化教学训练的需要,应适当运用导学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以现实战场上或训练实践中的热点或难点内容为牵引,启发并引导学员自行学习的方法。该方法鼓励学员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教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当学员遇到依靠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教员才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引导,由此充分展现“教”与“学”的统一。教员在使用导学式教学模式时,应注意该教学模式只是为培养学生自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并非适合于所有教学内容的讲授,经常是一些综合性比较强、难度较大、对学员能力要求的教学内容适合采取导学式教学模式。一般涉及战术运用、作战部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等适合采用导学式教学模式进行讲授。导学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员在教员的协助下,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自信心也会得到明显增强。另外,通过观察学员自主学习情况,可帮助教员深入了解学员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使得后续的教学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三)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同前两种教学模式不同,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为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把“传授”“灌输”为主的教学理念,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多维互动式的现代教学理念。在实施该种教学模式时,教员首先根据课堂目标设计,提出学习任务,然后教员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讲解的方法,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操作方法和结果,最后引导学员完成教学任务。同导学式教学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员的指导作用更强一些,对学员的理解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教员在使用此种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精讲学员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关键知识点和难点,将这些内容讲活讲透。在学员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员彼此之间交流讨论,可以单独,也可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该种教学模式一般适用于武器装备实操、维修和战术演练等教学和训练内容。

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教学和训练内容,灵活使用上述教学模式,还应探索把这些教学模式同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着眼实际、增加投入,全面探索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条件

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条件通常包括有利于构设和形成贴近战争实际的教学设施、设备、场地、环境等。同基层部队不同,由于受缺乏武器装备和专业训练场地,当前军事院校任职专业的教学和训练主要是在校园和课堂范围内进行,学员接触新型武器装备、参与实战化实践和大型实战化作战演练的机会较少;课堂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所运用的多媒体资源种类单一,内容陈旧,功能有限,难以满足实战化教学和训练需求;模拟训练系统和器材在教学和训练中虽有运用,但在操作功能、作战场景模拟的逼真程度、综合运用和模拟对抗演练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这些不足对任职专业开展实战化教学和训练产生一定影响,不利于学员实战化感知的形成。因此,军事院校应当着眼实际,遵循规律,增加投入,从课堂教学手段改进、模拟训练条件强化和专业训练场地构建等方面入手,全面探索满足任职专业实战化需求的教学和训练条件。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注意加强各种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运用,利用视频、图片和模拟软件等信息化资源丰富授课内容,组织力量,依托多媒体动画技术,开发与教学和训练内容相关的电视教材、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其运用到教学和训练实践之中。围绕教学需要,建设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丰富实用的教学专业数据库,由此实现平时教学和训练所需教学资源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共享,依据军事训练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标准,立足未来战争特点和实战化要求,构建网上对抗平台,为在课堂上实施网络对抗演练创造条件。

在模拟训练条件方面,应加大模拟训练系统和器材的研究力度,构建与实战化接近的情景式模拟教学和训练环境。在研制模拟教学训练器材时,要注重模拟单个武器装备的基本操作、武器装备综合运用和作战对抗演练等,通过模拟装备的使用性能、运行规律和战技术特征,满足学员对装备技术原理、动作要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在构建实战化教学模拟训练环境时,应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依托,结合未来战争的特点,通过三维素材库,构建逼真的立体化战场场景,学员在虚拟环境的背景下进行装备实操训练、战术对抗演练、特情处置训练和指挥战术应用训练时,既可训练专业技能,又能加深对未来战场的感知和认识。军事院校承担的科研项目较多,可通过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加大对在模拟训练器材的研制和开发力度,并结合实战化要求,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和训练之中。

在训练场地条件方面,应结合任职专业学员在未来战争中可能承担的作战任务,从训练场地的环境改造和规模扩建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建设改造,使教学和训练朝向科学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为此军事院校应结合任职专业的特点,集思广义、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专业训练场地的建设开发力度。应按照实战化要求,对教学训练场地进行环境改造,引入相关的训练设施,构设恶劣的自然环境、激烈的对抗环境和复杂的电磁环境,使训练环境尽量与实际作战环境相接近。教学训练场应能满足不同规模训练的要求,既能开展各种单兵技能训练、又能满足多人次进行战术技能协同训练和演练的需求。学员在近似于未来战场实际环境的条件下进行侦察、实弹射击、信息传递、救援等各种专项技能训练和演练,既强化了作战技能,又磨砺了心理素质,由此使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良,贯彻院校教育向实战化靠拢,深入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J].现代兵种,2013(6).

[2]吴东升,董同力.着眼打赢要求构建军事地形学实战化教学模式[J].军事体育学报,2014(3).

第6篇:通信专业训练范文

关键词:“啤酒游戏”;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是对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的一次全面考核和综合检验,是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综合训练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综合成果;二是通过综合训练把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的专门知识进行整合,以某种方式加以体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我院2005级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训练采用沙盘推演的方式,通过“啤酒游戏”这样一个具体项目加以实施。

“啤酒游戏”简介

“啤酒游戏”最初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Sloan)商学院发明出来的一种类似“大富翁”的策略游戏。游戏来源于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这是他为“组织修炼”而设计的一个角色模拟项目。游戏的背景是在一个出货时间延迟、资讯不足的产销模拟系统中进行的。在训练中,由于消费者(教师担任)需求的小幅变动,而通过整个系统的加乘作用将产生很大的危机,首先是大量缺货,整个系统订单都不断增加,库存逐渐枯竭,欠货也不断增加,随后好不容易达到订货单大批交货,但新收到订货数量却开始骤降。在基隆商学院,各种年龄、国籍、行业背景的学生都有,有些人甚至早就涉足这类产、配、销系统业务。然而,每次进行这个游戏,相同的危机还是一再发生,得到的结果也几乎一样:下游零售商、中游批发商、上游制造商起初都严重缺货,后来却严重积货。

(一)训练的环境约束

整个训练的供应链由3个环节构成——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相邻环节之间存在物流(啤酒)和信息流(订单),上游环节根据下游相邻环节发来的订单安排生产或订货。整个供应链如图1所示。

(二)训练目标和训练角色设计

训练目标就是小组目标利润最大化和团队目标利润最大化。训练角色设计如图2所示。

(三)训练道具

每个零售商:零售商角色资料卡1张,零售商订货单30张;每个批发商:批发商角色资料卡1张,各零售商订发货统计表1张,批发商订货单30张,批发商发货单60张;每个制造商:制造商角色资料卡1张,各批发商订发货统计表1张,制造商发货单60张;订单汇总表3张(批发商2张,制造商1张)。

以下是学生训练中使用的部分表格:

“啤酒游戏”训练的目的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理解和重新定位,综合训练指导教师在以下方面达成共同认识:

第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岗位操作训练,使学生获得物流管理相应岗位的操作技能,如仓储作业操作技能、物流运输业务操作技能、货运业务操作技能等,这些技能是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要求的必备技能,是通过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可以获得的基本技能。

第二,物流管理专业从专业类别归属看,属于经济管理的范畴,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物流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和训练的同时,更应该在物流管理理念方面有所感知和思考,这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会依赖个体的推动,而是依赖于团队的推动,团队建设和团队意识的建立是组织行为管理的重要内容。物流管理过程组织需要个体之间的配合与协作,这恰恰是团队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四,“啤酒游戏”模拟一个在出货时间延迟、资讯不足的产销环境中如何通过信息流的组织完善物流过程组织,这个训练集中体现了对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具体来说包括:市场预测能力(趋势分析、市场预测等)、库存管理能力(如KPI指标的核算)、库存控制能力(如库存量、订货量和订货时间等)、仓储管理能力(进、出库操作单证填制和保管统计台账的登录)、成本和利润管理能力(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和控制)、团队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等。“啤酒游戏”能够较好地把学生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系统地串联在训练的全过程中。

综合训练的组织与操作

(一)明确综合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综合训练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系统性检验,也是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在综合训练开展前就要首先使学生明确训练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我们在综合训练计划中明确提出训练的直接目标——利润最大化,即小组目标利润最大化和团队目标利润最大化。

除直接目标外,我们还提出了其他相关的训练目的,包括:(1)从时间滞延、资讯不足的产销环境对产销系统的影响,深刻认识信息沟通、人际沟通的必要性;(2)通过实训充分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化思想;(3)扩大思考的范围,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认识到自己若想成功,必须其他人能成功;(4)突破一定的习惯思维方式,以结构性或系统性的思考才能找到问题并有改善的可能;(5)避免组织学习的智障,如局部思考、归罪于外、缺乏整体思考、专注于个别事件、煮青蛙效应等问题。

(二)训练的组织与操作

进行学生分组按每训练团队7名学生分组,分为30个训练团队。

熟悉“啤酒游戏”训练的背景和训练过程在实施综合训练前,指导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了“啤酒游戏”训练的背景,推荐学生阅读系列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主要包括:《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著)、《物流管理概论》(王自勤主编)第九章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李永生、郑文岭主编)第七章库存控制、《仓储管理》(田源编著)第七章库存管理等,也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及阅读相关材料。通过背景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学生能初步了解综合训练的基本内容和带来的预期效果。

指导训练现场指导每个训练团队完成训练内容。

指导训练成果分析总结指导教师在每个团队训练结束后认真指导团队中各小组成员总结训练过程的心得和体会,总结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指导各小组学生形成书面的训练成果报告。

综合训练的效果分析和思考

(一)学生综合训练成果典型实例分析

小组综合训练结束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每一位学生将自己获得的实训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利用图表的形式体现训练的全过程和训练成果。

图3是某个学生实训获得的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和加工后的分析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九周至第十五周出现欠货现象,伴随着欠货利润也急剧下降;从第十五周到第二十五周市场需求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但期初和期末库存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而伴随着库存的增加利润水平也急剧下降,数据变化见图中圆圈及箭线标识的部分;而库存较为平稳并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时,利润水平也较好,见图中菱形框及箭线标识的部分;而到第三十周的利润总水平维持在100左右,并没有保持较高的利润,见图中五角星标识的部分,这说明库存量的控制对于保障供货和实现利润具有重要意义。

(二)综合训练的效果

通过“啤酒游戏”综合训练,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锻炼,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专业知识有进一步理解并运用于训练过程在“啤酒游戏”综合训练中,学生需要整理相关数据并计算指标,而这些指标在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学习中均已接触,通过综合训练对这些专业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能在训练中熟练应用。比如,扮演零售商角色的学生需计算下列与库存及仓储经营有关的指标:(1)第t周的欠货量(顾客)=第t周的啤酒市场需求量-第t周的销量,即:C(t)=A(t)-B(t)。(2)第t周的累计欠货量(批发商)=第t-1周的累计欠货量(批发商)+第t周的本期欠货量(批发商)。即:G(t)=G(t-1)+F(t)。(3)第t周的期初库存量=第t-1周的期末库存量。D(t)=H(t-1)。(4)第t周的期末库存量=第t周的期初库存量+第t周的批发商送货量-第t周的本期销量。即:H(t)=D(t)+E(t)-B(t)。(5)第t周的利润额=第t周销量×5-第t周欠货量×2-第t周期末库存量×1。即:K(t)=B(t)×5-C(t)×2-H(t)×1。

加强了学生预测和决策的能力在综合训练中,扮演零售商的学生会根据市场需求和库存状况决定本周的销售量和向批发商的订货量,而扮演批发商的学生会根据零售商的订货量信息和库存状况决定本周的发货量和向制造商的订货量。同样道理,扮演制造商的学生会根据批发商的订货信息及库存状况觉得本周的发货量和生产计划。因此,通过综合训练,扮演不同供应链角色的学生会根据自己角色的性质依次进行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预测,根据库存状况进行发货、订货或安排生产计划(制造商)决策。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系统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训练开始时,零售商的啤酒销量随着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而增长,但销量增长给零售商带来了缺货的恐慌,多数人会地把这种恐慌体现在数字上,通过订单传给了批发商,再由批发商以同样的方式传给制造商。在这种恐慌传递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放大效应,而且由于时滞,加剧了需求的摆动幅度。在训练中,每个学生都做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对策,所以,每个人都认为是别人的过错导致了整个“啤酒游戏”的崩溃。实在找不出元凶的时候,就会把责任归之于不可捉摸的顾客和瞬息万变的市场。

通过训练后的总结和分析,小组成员逐步认识到,制造振荡的元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想避免由于市场需求的较小变动对整个供应链影响的放大效应,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充分沟通是必要的,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必须扩大自己的眼界,从全局出发来思考问题,从整体结构出发考虑所有环节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在做出决定之前能够看到事件的起因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综合训练显现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综合训练以及指导学生撰写综合训练报告的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弥补和完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专业教学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学生基础能力偏弱虽然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包含了物流、物流系统化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和内容,但通过综合训练的过程和成果反映出来的却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进行各指标计算时,对指标的理解还很模糊,不能准确地掌握相关指标的性质和内涵,如关于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的区别。

强调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在综合训练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基本社会实践经验的掌握很欠缺。比如,期初库存为100,订货量为150,在决定发货量时,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填写发货量为150而不考虑实际库存能否满足发货要求,这是因为在仓储管理课程中我们讲过要“按单(订货单)发货”,但学生却忽略了库存量能否保证发货供应的问题,虽然在指导教师的提示下马上做了更正并也理解要考虑库存量的问题。从这个简单现象中,我们的体会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多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实操能力,避免纯理论知识造成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束缚。

专业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按照综合训练计划的要求,在完成综合训练后每个学生要撰写相应的综合训练报告。在指导学生撰写综合训练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懂得训练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在内容的组织方面抓不住重点,也缺乏对过程的归纳能力,反映出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较差,缺乏这方面的基本训练。今后,在专业教学方面,可通过项目计划的规划、制定及方案的形成等方面的教学中突出并强化学生的方案策划和写作能力。

(四)改进设想

综合训练是我们在教学计划毕业环节方面所做的一次改革尝试。在综合训练过程中,有个别善于思考的学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关于综合训练主题方面的建议或要求。例如,“加入节日顾客的需求信息元素,比如在第5周需求信息时提示第10周为节假日;第11周需求信息时可提示第20周因电路定期检查需停电,导致需求下降”、“增加仓库要素,比如设置最高库存、租仓及租仓成本”等。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在认真完成综合训练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在今后的综合训练设计中会更加严密考虑训练环节和约束条件,尽可能使训练环境与现实条件相吻合,增强综合训练的仿真程度。

参考文献:

[1]郑力,厉嘉玲.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通信专业训练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罗少云,男,1981年1月1日出生,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目前为讲师,准备申报副教授,从事土木工程方面教学,主研方向:土木工程方面;张丽敏,1981年6月18日出生,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土木工程制图的训练和教学是现代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有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质量和水平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因此,现代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土木工程制图的训练和教学,并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对于学生的土木工程制图的训练,改革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土木工程制图的制图能力和质量。

1.优化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训练方法

对于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而言,要想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土木工程制图训练效果,提高学生的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现代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改革,首先,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应当优化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训练方法。正确的、高效的土木工程制图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助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以下2个方法来达到优化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训练方法的目的:第一,采用新型高效的网络信息技术辅助现代土木工程制图的强化训练教学。新型高效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够为传统的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注入新鲜元素,有效地提高学生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优化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训练方法的目的。比如说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可以将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内容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土木工程制图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于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内容的记忆。第二,完善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教学内容来优化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训练方法。现代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教学内容对于现代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的效率和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积极完善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教学内容,比如说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在教学和训练学生《乡村公路的土木处理》这一知识点中的土木工程制图训练时多应用一些实际案例来完善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土木工程制图能力和水平。

2.提高土木专业学生土木工程制图的自主学习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提高土木专业学生土木工程制图的自主学习能力。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主体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土木工程制图的能力和质量是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想提高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不光需要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这一方面的积极作用,还需要提高土木专业学生的土木工程制图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想提高土木专业学生土木工程制图的自主学习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被动的学习习惯很容易造成土木工程专业德尔学生过于依赖土木工程制图教师的帮助与指引,而忽视了自身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平时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课堂上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记笔记时自主思考问题、课下自主多看一些课外的关于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优秀书籍等方法来提高自身的土木工程制图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习惯也非常重要。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集思广益,结合群体的力量才能帮助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土木工程制图的能力和学习水平。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发挥自身的智慧,在通过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懂得结合其他学生的力量来合作学习探究,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3.完善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考核方式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土木工程制图的最终考核和评价是学生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的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它对土木专业学生的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学习的最终成果的肯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应当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关于土木工程制图训练教学的考核内容。土木工程制图是一项实践性非常高的能力学习内容,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不应该仅仅依靠最终的书面考核成绩来给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最终的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考核和评价,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应当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手工制图作业、平时成绩等内容来完善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考核内容,使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考核方式变得更加合理化。然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考核方式,促进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考核方式的多元化的手段来完善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考核方式。综上所述,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训练方法,提高土木专业学生土木工程制图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的考核方式来促进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提高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娜,商庆清,姚鑫.土木工程制图强化训练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23-24.

[2]谢坚,马彩祝.立足土建专业,寻求改革创新--新编《土木工程制图》特点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4,(9):10-11.

第8篇:通信专业训练范文

关键词:民兵应急抢险 信息化 训练研究

民兵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卫国家安全稳定、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重要战略力量。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了四川汶川地震、云贵多省旱灾、雨雪冰冻、矿难等自然灾害和事故,在一次次应急抢险中,各地民兵队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目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县(区)民兵训练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部分民兵遂行任务能力偏低,发挥作用不够明显。为此,根据当前形势任务需求,充分利用军地信息技术,积极开展信息化训练,对于实现民兵整体作战效能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县(区)民兵应急抢险的重要意义

1.1 民兵参加应急抢险是职责所系。抢险救灾,是民兵的重要职责,也是后备力量的优良传统。《国防法》明确,我国武装力量担负着“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任务。民兵作为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急人民之所急、帮人民之所需、解人民之所难,积极参加抢险救灾行动,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2 民兵参加应急抢险是形势所趋。在近几年参加抗洪、抗震、抗旱和森林灭火等抢险救灾中,军队和武警部队累计出动近百万人次,组织民兵预备役450.6万人次。尤其是民兵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解当地民社情、地理情况熟悉等优势,同时也有处理以往类似情况救援的经验教训,再加上各县(区)都有相关的专业分队力量,与现役部队相比,他们更适合遂行这些非战争任务。历次经验证明,在重大抢险救灾行动中,民兵专业分队都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1.3 切实有利于锻炼民兵应急反应能力。民兵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役部队一同承担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职能使命,对民兵应急反应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县(区)民兵普遍存在训练时间短、科目设置简单等问题,民兵遂行任务的能力与各级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通过参加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多样化任务,可以达到锤炼部队能力、提高应急观念的目的。

2.民兵遂行应急抢险任务的典型特点

呈现突发性和偶发性。事物的出现、事件的产生虽然有前因后果,但由于科学或人为的因素,导致大多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和偶发性。灾情险情和重大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情势紧急,必须争分夺秒、连续突击。因此,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县(区)民兵遂行任务过程中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集结最专业的救援力量。

具有多变性和动态性。县(区)民兵面临的任务往往是一些自然灾害和矿难等,灾情险情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出现不确定状况,给现场指挥和处置人员带来困难。遂行应急抢险任务要求指挥员和救援人员充分考虑行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措施,做好各种预案;在民兵组织建设和训练过程中要针对当地易发的灾情,进行专业编组,加强有针对性地训练,切实提高应对任务多变性和动态性的能力。

救援行动要求专业化。应急抢险通常是由军地各专业人员协同进行的,协调任务重,指挥复杂。因此,应急抢险要求指战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灾害险情的性质、特点、规模,科学组织指导,提高救援效率。要按照军地双重领导要求,积极探索人武部系统、地方政府和驻地部队信息化指挥平台建设,努力形成军用民用兼容、平时战时衔接、抢险应战联动的专业应急模式。

3.信息化条件下提高民兵遂行应急抢险能力的几点启示

当前,我军正逐步向信息化联合作战形式发展,而县(区)民兵遂行应急抢险任务与信息化的标准相差甚远,县(区)人武部在民兵训练管理上要立足自身实际,把握信息化建设的特点规律,打牢建设基础,把握建设关键,全面提升建设水平。

3.1 优化军地联合处突的指挥机制,是完成应急抢险任务的基础

应急抢险行动往往事发突然,时间、地点、性质和局势发展难以预料。因此,必须优化军地联合处突的指挥机制,建立军地信息、平战信息的军地联合指挥机制。

属地管理,政府主导。国家法律规定,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是属地管理,抢险处置统一指挥的责任主体在政府,抢险救灾专用装备等相关保障主要靠地方。建立联合指挥机制,应该确立政府“唱主角”、人武部系统“有责任”、当地驻军“有作为”的观念。因此,要依托地方抢险管理体系,把军队指挥嵌入其中,突出政府主导和主体地位。

建立多级联动的信息指挥平台。遂行应急抢险任务,是军地双方的共同责任。要保证党政军警民形成整体合力,就必须建立省、市、县军地多级联动的指挥平台构建“军地联合、上下贯通”的军地融合式指挥机构,实现联合决策、统一指挥、协调行动。

任务牵引,模块组合。突发事件易引发连锁反应、次生灾害,要求指挥机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灵活性。可以采取模块编组的方式,建立基于不同专业的应急分队模块,把这些模块编组,建在平时、用在急时,视处置突发事件现实需求而启动,并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交替转换等需要而变化。

3.2 因地制宜灵活抓好民兵组织建设,是完成应急抢险任务的根本

结合民兵整组,人武部积极挖掘军民通用装备的保障潜力,不断拓宽装备保障渠道。在落实编制的同时,把编兵单位的装备同步列入民兵基础装备管理,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实行定人、定岗、定装、定位,确保人装信息化,做到执行什么任务就配什么样的装备器材,为应急应战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撑。

3.3 加强各专业分队的针对性训练,是完成应急抢险任务的力量保障

突出任务训练。应急抢险行动强调专业能力,人武部应从可能担负的任务出发,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任务训练。在抓好要地防空作战、道路保通、重点目标守卫等使命课题训练的同时,重点抓好消防救护、瓦斯爆炸、涉水涉矿等专业训练和能力提高。

突出技能训练。应急抢险训练上,专业兵种如工兵、通信、防化等分队,要严格按大纲规定,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对专业防暴器材和各类救援装备的操作训练,实现人装的有机结合;根据专业特长和担负的任务,依据抢险行动预案,有侧重地加强紧急出动、协同指挥、心理素质等专业技能训练,提高整体行动能力。

突出信息化联训。抓好民兵分队的综合演练,练指挥、练技术、练协同,进行信息化背景下的综合演练。同时人武部要根据任务需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主导下,组织民兵和公安、武警及地方专业力量,按照预案定期开展联训联演,突出联合指挥、协同保障,使各种力量互相熟悉,明确各自任务,增强协同意识,实现指挥体系高度融合、战斗要素有效聚合、保障实体科学整合。

参考文献:

[1]杨景超.创新民兵抢险救灾能力建设模式.军事学术,2010(12)

[2]米建军.王文臣.民兵应急分队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通信专业训练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信息指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析、轻综合,重个体、轻协作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忽视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1。我院海警信息指挥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海警信息指挥方向)是学院首批申本专业,是在原计算机应用大专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全新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海警指挥自动化人才,适任岗位是边防各级指挥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其它信息与通信技术岗位。按照目前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该本科专业的实验课时相比大专减少了。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海警信息指挥专业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其第一任职能力,成为我院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海警信息指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纵观国内外教学和创新实践,制约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学形式单调、教学内容落后、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实践环节薄弱等2。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先进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3。

    我院是一所部队院校,学员毕业后全部分配到边防部队工作,而边防部队的岗位相对固定,因此专业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基于此,我们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调研掌握学员适任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边防信息通信技术岗位技能需求”;为了提升学员第一任职能力,满足部队工作岗位要求,应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把“边防信息通信技术岗位技能需求”分解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制定“专业课程教学技能目标”;为了便于学生学习训练和方便操作,按照标准化、模块化的原则,制定“海警信息指挥专业本科生技能达标考核与管理办法”;为了充分利用学院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方便学生训练和教员指导,以及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制定开放式实验室管理规定,并依托学院校园网络平台,开发出“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

    3.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规格的设计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等方面。具体应根据各院校的特点有针对性进行改革。

    3.1提出边防信息通信技术岗位技能需求

    区别于地方信息工程的学生,我院海警信息指挥专业学员的就业方向相对比较明确,主要工作在边防部队指挥中心、信息中心等信息通信技术岗位。这个相对明确的岗位定位对我院本科教学的开展,以及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有利的。只要加大部队调研力度,弄清信息通信技术干部岗位职责和详细技能要求,并在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使所有学员具备这些技能,就可以极大提高本专业学员的第一任职能力,满足部队的需求。

    3.2明确本科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实践技能要求

    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归根结底是由课程教学实现的。因此应根据海警信息指挥专业的课程体系,把边防信息通信技术岗位技能需求,详细分解和明确到每一门本科专业课程上,这样在顶层设计环节,就保证了课程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3.3设计技能训练方案

    为便于训练与考核,技能训练方案的设计可采取标准化、模块化的方法,来制定详细的技能训练方案,具体包括需要的预备知识、实验环境、实验步骤、技能考核标准。技能训练方案的制定一定要人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学员通过自测可清楚知道自己的技能水平距标准有多少差距,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技能训练力度,做到自主训练、自我管理。在技能训练方案中,还应包含具有工程背景的综合项目训练方案,该训练方案是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训练与检验,以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学员技能达标考核与管理

    为了调动学员进行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还应与院校教务部门一起制定学员技能训练考核实施办法和细则。为了实施目标管理,可以建立专门的网页,如果学员通过训练和自测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就可以在网站上申请考核,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单位可根据申请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考核。学员技能达标考核成绩要及时公布到网页上,这样学员个人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模块通过了,哪些模块还需要努力,无形地增加了学员的训练压力,也有助于提升学员训练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5实验室管理创新

    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于实验室这样一个训练的环境。为最大程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应改革当前实验室使用管理方式,面向全体学员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要做到既充分发挥实验室设备的利用效率,又避免实验设备使用的冲突,最佳的办法是开发一套实验室使用网络管理系统。这样,学员就可以在网上预约和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间。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和学员上机训练情况,可以通过网络和视频监控系统随时掌握。学员在技能训练时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学互动平台(每门课程都建立教学网站)随时发贴求助,以得到教员和同学们的及时帮助。此外,通过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还可以避免所有学员“一刀切”的教学,基础差的学员可多花些时间进行基础训练,对于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员在完成必要的实验后,实验室还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训练指导,以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3.6积极拓展学员实践性的环境和场所

    现有实验室有其局限性,很难将部队遇到的所有技术问题都通过实验室训练来解决,因此应大力开拓学员技能训练的环境和场所。由于部队信息安全保密的特殊要求,在军队院校建立“信息通信设备维修中心”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学院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现有信息通信设备的维护无论从信息安全保密的角度,还是从工作效率的角度,都应该成立维修中心。“信息通信设备维修中心”可以依托地方公司的技术力量运行,根据需要学员可在其中进行实习,这就为学员技能学习和训练 提供了一个最佳场所,可以极大提高学员动手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结语

    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国内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本文着眼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采用了目标导向的思路,根据部队对信息技术干部的技能需求,将技能指标分解到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并按照模块化、标准化的原则,灵活组织对本科生进行技能训练和达标考核,真正实现了学员自主学习、自主训练、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经过1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该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其改革经验对其它院校也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高凯.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