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通信信息专业范文

通信信息专业全文(5篇)

通信信息专业

第1篇:通信信息专业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

1大数据的概念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历了重大改革,经济全球化已成熟,大数据也在加快发展步伐。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专业建设应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高水平的专家,使国家适应时代潮流。大数据在数据时间上,通过集成软件对要收集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数据采集。所谓的大数据意味着在各种数据收集过程中,可以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技术适用于云计算平台、分布式数据库、互联网、数据网络、数据库和其他系统。目前,随着新产品和新生态的不断更新,这些可以处理信息技术的新产品普遍依赖于大数据的处理。通过管理和优化各种数据,将获取最大化利益和价值,并且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将尽可能地改变。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可以实时处理和跟踪互联网数据。由于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也可以通过数据来实现,所以大数据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2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面临的现状

2.1专业定位存在的问题

由于信息管理专业的具体背景,教学和管理的专业地位和发展方向非常模糊。例如,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发展偏向于计算机领域,并且正朝着计算机软件的专业发展,专业的背景已朝着经济和管理的方向发展。位置混乱隐藏了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潜在隐患。因此,信息系统专业自成立以来就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2.2信息数据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信息数据人才是实用人才。一方面,不仅需要理论分析技能,还需要实用技能。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法需要灵活多变,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历史很短,人才培养方法一般比较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习和实践机会少,一些专业设有实验室或实习基地。但由于实际结果不明确,使得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手工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突出的专业特色。因此,对于计算机科学或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来说,人才供应和需求之间的问题较为普遍[2]。

3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策略

3.1明确专业定位,细化培养对象

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对信息系统专家的需求日益全面,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有必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关课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迫切需要社会综合人才来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如数据可视化管理专家、数据信息研究专家等。数据研究专业人员通常是高级管理人员,数据可视化管理专业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视觉专业软件收集信息,过滤掉多余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代表的意义,并作出正确的决策。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了解数据管理,在大数据压力下对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高,有必要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3]。数据可视化人员是技术人员,主要任务是执行逐步分析,通过可视化软件将混乱和分散的数据转换为有用的信息,并使复杂的语言更容易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趋势,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处于大数据时代,他们的压力将越来越大,需求将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和相关教育专家需要重新思考目标的发展,如合理制定课程体系,使得该领域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3.2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

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专业学生应具备更全面的发展技能。除了书中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高校还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除了学习书本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培养兴趣广泛的人才,同时,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也应加强科研院所与相关公司的合作。良好的平台和实际应用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良机。目前,社会需要学生进行信息管理,提高自身能力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需要优化课程资源,改进课程体系,让学生为社会贡献力量,促进信息化发展,从而建立稳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4]。

3.3提高创新能力,开拓创新思维

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信息管理和系统应用变得更加复杂,新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它需要高水平的专业创新。专业人士在社会中更具竞争力并推动社会发展。例如,在当今大数据快速增长的社会中,需要加强定量数据分析,这样数据管理员需要开展更多的工作,促进企业发展。结合大数据背景专业的专业特点,强调相应领域的专业优势,让学生具备广泛的专业技能,满足社会行业的需求。将医疗和健康信息、医疗保健、数据分析、远程监控以及数据库管理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医疗和保健行业的数据管理人才。除此之外,注重跨学科发展,强调专业特色,适应不同行业的数据信息管理需求[5]。信息管理与数据信息密切相关,如生活中常见的快递物流,通过高科技有效管理和分析整个城市的快递和包裹递送服务,将提高工作效率。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专家需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通过分析研究继续创新,通过信息管理提高各行各业的整体效率。创新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优秀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不断分析和研究有助于社会发展的新技术,并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6]。

4结语

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学术知识,涉及许多行业和领域,发展和变化速度非常快,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大规模数据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带动中国经济和技术的持续发展。信息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专业,在人才开发过程中,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不仅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学习这门专业的学生必须对数据有敏感的反应并积极寻求创新,必须在日常积累过程中不断增加知识。

参考文献

[1]谢亮.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J].信息通信,2017(8):291-292.

[2]包楚晗,陈雨涵.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J].电脑迷,2017(2):159.

[3]杨云彤.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8):105.

[4]洪牡丹.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J].信息通信,2016(6):149-150.

[5]刘芳,卢国强,刘畅.大数据视角下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6):170.

[6]石井.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8):22.

第2篇:通信信息专业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新工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现状与困境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产生及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高登•戴维斯教授开创。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逐步引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80年代中期在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管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通常在经管学院、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下。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院校的学科进行了调整,将该专业改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此信管专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定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集信息分类、管理与研究应用为一体的科学,主要研究信息的管理应用以及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如何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管理和应用是信管专业的研究重点。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社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诸多的核心业务以及日常事务都需要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信管专业也因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企事业单位纷纷进行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信管专业的发展,各大高校也培养了许多信管专业人才。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信管专业毕业生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信管专业的不足之处与发展困境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整体定位模糊。刘星宝等[1]指出教育部关于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该专业培养的是懂经济、计算机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该培养目标具有相当大的宽泛性和普适性,为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由于各个高校的优势学科不同,在培养时也是各有侧重,最终导致信管专业培养体系较为混乱,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鲜明的专业特色。2.培养模式不符合时展需求。梁亚玲等[2]指出在大数据背景下当前信管专业存在课程设置更新慢、实践环节过少等问题,难以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部分高校认为信息管理就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简单结合,未能理解信管专业侧重于实践与应用的本质,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理论经验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与社会需求贴合度较低。面对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诸多院校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培养模式,未能及时地依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信管专业面临较大困境,未能和时代顺利接轨。

二、新工科的内涵与发展理念

(一)新工科产生的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工程在社会中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程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工程科技的创新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对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势在必行[3-4]。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与发展阶段,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重大战略与举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一带一路”“互联网+”等重大战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兴复合型工程科技人员。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目前工程领军人才和拔尖人员不足,高端领域科技人才短缺。因此急需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使高校承担起培养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责任,从而促进国家顺利完成一系列重大战略,快速完成产业升级[5-6]。

(二)新工科的建设目标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是中国为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新经济、新产业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概念。对高校来说,新工科的内容包括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学科的创建,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的的升级改造以及不同工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社会来说,新工科代表的是最新的产业或行业发展方向,是指要兼顾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建立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结构与体系。新工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主要有:学科人才的队伍建设、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其中学科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障,学术研究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培养则是新工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钟登华[7]指出新工科建设关键任务在于重构人才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以及强化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只有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未来发展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7]。

(三)新工科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的启示随着新工科的提出和建设,越来越多的新兴专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也在逐步引入大数据的诸多应用。信管专业是个交叉性很强的专业,在数据的整理、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在大数据领域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林健[8]提出创新创业能力是对新工科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的首要能力要求,如今产业更新频率加快,发展模式更加多元化,快速变化的市场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保障。信管专业要结合当下新工科的发展趋势,重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将传统的信息管理技术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强化教学队伍的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进行学科建设与改革的基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集教学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目前诸多信管专业老师存在学历较高,但科研创新与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应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学科教学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坚持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信管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兼顾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9]。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打造“金课”课堂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考虑时代的需求,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各类课程的比例。要将新兴技术加入到课程建设当中,依据现实需求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使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更加从容。“金课”是相对“水课”而言的,是教育部为了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新名词,指的是高阶性、创新性的课程。打造信息时代的“金课”,需要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由知识灌输型教学转为启发式教学,根据知识的多样性调整教学模式,利用好网络等有利工具,将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0-12]。

(三)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前大多数高校信管专业都开设了相关的实践课程,但总体课时数太少且实践内容过于简单和传统,考核方式不严格,未能够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在如今技术变革加快的社会,信管专业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不能仅是依靠理论知识,更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3]。对高校而言,可通过深化实验课程设计,强化实验基地,多开展实践活动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还可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合作,更直接有效的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信管专业学生而言,可通过参加相关的创业创新大赛,进行专业相关的实习来更多地参与实践项目,进而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强调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大学人才培养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学习与科研之间的联系,以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信管专业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在教学上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课本知识或简单引入新技术的研究方向,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思维,学院可多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产教融合强调人才的培养要以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为考量,产业的发展通常能够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产业发展方向为指引[14-16]。产教融合能够促进高等教育适应和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面对新兴产业,高校可吸引与信管专业相关的企业、科研院等多方面参与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目标。

四、结语

第3篇:通信信息专业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建设;培养方案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了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双万计划”。2020年10月29日,党的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回顾与展望了“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与重点任务,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将促进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1]。2016年6月我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成员,标志着在我国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毕业的学生得到该协议的其他成员认可,为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在建设一流专业时,要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中。截至2021年,我国已有38所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

1通信工程专业现状

自2013年至今,贵州省的大数据产业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2020年贵州省仍持续推进“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发展,全省大数据电子信息总产值为1400.07亿元[3],较2019年的1002.82亿元[4]有较大幅度增长。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我院围绕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的6个本科专业涵盖大数据产业链的全过程,为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全方位地提供科技人才支撑。通信工程专业始建于1999年,现为部级一流建设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历经20多年的发展,形成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在贵州省多个行业中从事通信系统研究、技术开发、运营维护、分析与设计、教育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服务于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分析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1课程设置滞后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中未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方面的课程,对贵州“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服务能力不足。

1.2培养目标不完备

培养目标中没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人文素养和非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如身心健康、职业规范、社会责任、经济决策、法律法规、工程伦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国际视野、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

1.3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欠缺

专业课程模块的实验部分主要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无法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实践环节单一,仍局限于课程知识本身,拓展性不足,疏于与教师科研方向、相关企业需求相关联,无法培养学生对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的能力。

1.4教学考核机制单一

教学过程考核和教学质量监控方面不够完善。具体而言,现有的课程考核办法较为单一,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偏高,不利于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再者,具有完善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由于存在上述问题,无法实现新形势下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因此,依托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建设,以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为抓手,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一流专业建设理念与思路

2.1建设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与贵州省“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结合,坚持“博学”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结合,坚持专业发展与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结合。

2.2建设思路

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以学生为本”,关注其成长与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教育,构建跨学科和专业的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凝练专业特色。《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凝练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培养目标、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方法,将通信工程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融合人文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第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完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一流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3.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修订2016版通信工程培养方案,修订后的新培养方案涉及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等内容。12条培养要求除了专业能力的5条要求外,还有7条非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学校开设的通识拓展课程模块包括6个课程归属类,学生至少选修4个课程归属类并达到10学分,其中“生态文明教育”为指定选修课程。另外,新增课程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其他要求,如工程伦理学、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等。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请企业工程师参与论证,以使培养方案更能体现服务社会、满足产业需求。

3.2优化课程体系

第一,在文献[6]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省“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新增“新技术课程群”,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智能计算等方面的课程。第二,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建设5门课程的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和改革。近5年贵州省本科工程教学项目和贵州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5项,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近10篇。

3.3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重要途径。第一,大力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如光纤通信、现代交换原理、移动通信等。第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已与贵州省和广东省的多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我院作为贵州省通信学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将不定期开展学术前沿、科普讲座等活动。第三,以电子设计大赛为抓手,建设单片机、嵌入式等开发板为主控、各种传感器为数据采集设备的通信系统创新实践平台。第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自2018年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我院创新训练项目的立项数目:2018,2019,2020年分别为14项、17项和12项,较2016,2017年的4项、3项有显著增加,说明该制度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以创新创业类项目为依托,以学科竞赛为辅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项,均取得较好的成果。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机制。通过参加校级和院级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加入课程团队,采用“一对一”的帮扶,以教龄长的教师授予青年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等方式,使青年教师得到帮助并快速成长。第二,引进人才和内部培养结合,依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特色和研究方向,加强“双师型”“科研型”师资建设。第三,与企业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共建创新基地或者创新中心,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

3.5质量监控机制建设

目前学校和学院均建设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机制,对课程教学过程、培养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提升教学质量。后期将逐步建立毕业生跟踪、用人单位反馈等毕业生质量反馈体系,以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

4结语

第4篇:通信信息专业范文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

(一)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纵观计算机的发展史,其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由此可见,它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将信息技术的发展重视起来,以此来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更高质量的专业型人才。但是,从目前高校信息技术课堂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各高校都开展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是其开展的侧重点却大不相同,例如武汉大学,其开展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了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而有些大学开展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了研究数据理论与信息技术理论,虽然各高校开展信息课程的重点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可是各高校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想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变化的当今社会,这些课程还是远远不够的,虽然部分学校也开设了一些较为新颖的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其内容过于陈旧,无法满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大数据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而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并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

(二)专业定位模糊

在高校开展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中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专业课程下的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也是不相同的,例如一些理工类的学生其发展偏向于技术,而一些管理专业的学生其发展方向偏于管理,这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的开设难以有效区分,致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实际课堂中,其专业难以拥有较高的教学精准度,进而在影响该专业发展的同时,也难以有效提升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二、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的建设

在当前社会,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行业中,进而大数据的应用模式也逐渐变得更为简易,其主要包含着信息收集、信息处理、数据信息分析等内容,但是这几个不同的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也大不相同,因此各高校在开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时,要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进而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更有价值的专业人才。

(一)学生专业能力构成以及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要想为社会输送更多更高质量的专业化人才,其主要方式便是合理的安排专业课程,并不断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因为,只有不断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的质量,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管理技术知识,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由此可见,专业课程的质量,对学生的日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愈发增加,这些要求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相关职业的竞争能力等几个主要方面,将其进行细致的划分,专业能力又包含着管理能力与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等,在高校开展的专业课程中所对应的课程有管理学运筹学等等;综合能力则包含着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它所对应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分析等课程。因此,高校为了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应该从学生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尽可能的开设这些相关课程,进而提升人才输送的质量。

(二)设置相关的前沿课程

但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也必须融入一些新颖的、前沿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学生能够不被时展所淘汰,进而抓紧走向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甚至引领专业领域的发展。为此,高校在当今社会开展一些新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新课程主要包含着数据挖掘以及R语言相关课程,而这些课程又包含着众多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仅涉及了高数、智能等专业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一些语言编程方面的专业知识。此外,这些新课程的开设,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还为学生日后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开设这方面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仅仅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这些课程,各高校应该考虑社会发展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而为学生开展一些具有前沿性的课程,以此来不断满足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三)加强学生的专业综合训练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要想在社会中获得明显的就业优势,那么要做的不仅是单纯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力,更需要注重的是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此,在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各高校在开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必须将提升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工作重视起来,进而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学生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开展一些科研训练课程以及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例如,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创新实验比赛、系统开发比赛等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比赛,进而利用这些比赛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思想以及专业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基础不断的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综合能力。

三、结语

第5篇:通信信息专业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主学习模式

一、国内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

1998年教育部实施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后,原来的管理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合并而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300多所。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性跨学科专业,专业培养目标是既懂经济学和管理学,又懂计算机科学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带来社会环境的深刻变迁,原有的学科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弊端。专业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方式单一、课程体系亟待更新及师资力量薄弱是目前信息管理专业变革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1]。目前,国内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之一是科目繁多,主修课程一般包括管理类课程(运营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信息技术类课程(C语言、Java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系统类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运筹学等)等。课程体系的庞杂,为教学环节的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课程内容,结合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两方面的课程特点,构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合专业特色的学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的理论模型

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主要是指学习者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支持,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结合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可以不受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等因素的影响,科学驾驭学习客体的行为模式和操作要领,与此同时教育者可以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的变化规律。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强调以学习者主动学习为主,并不意味着教学者可以不参与。教学者仍负责学习资源的设计与组织、对学习者进行辅导和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其核心仍然是一个教学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由于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加入,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更自由,教学者的辅导与评估方式更多样化。因此,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是由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的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一个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式。通常情况下,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因素:教学者、学习者、移动网络教学资源、移动网络学习环境。根据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的四因素,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信息管理专业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在该模型中,学习者在由教学者创建、过滤、筛选和维护的移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习;教学者辅助学习者在学习时收集资源,辅助其对知识点的分解和剖析,辅助学习者之间的讨论,辅助学习者对知识点进行练习、巩固;网络学习环境由教学者创建、优化并进行维护;网络学习资源最初由教学者进行收集并组织,学习者通过学习和讨论,可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自主收集学习资源并进行反思。模型分为操作交互层、信息交互层和知识交互层,在操作交互层学习者通过移动网络环境与界面交互,获取需求信息;在信息交互层,学习者与教学者、其他学习者交互,在教学者的辅助下实现自主学习,解决课程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在知识交互层,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一起协作实现知识与认知结构的提升。通过模型中各要素的系统协同作用,综合教学者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者最终达到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移动互联环境下信息管理专业学习模式对策研究

经过上述分析,结合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便利性和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应构建学习者的移动互联网络学习模型,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把握,以适应社会需求。以下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探讨移动互联环境下信息管理专业学习模式的具体对策。1.构建移动网络环境下“C语言程序设计”生态学习系统。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者组织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学习者学习课程内容并提交教学者布置的作业,教学者需要一定时间将教学效果反馈给学生。而在移动互联环境下,教学者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课程设计,将教学资源组织并优化,学习者可通过移动网络中的即时工具、交流工具实现课程知识库的共享。教学者对整个课程的系统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将本课程的前沿和后续课程加以系统整合。2.通过信息交互层,及时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者应保证网络环境良好、网络运作正常,学习者培养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针对这门课程应有对“问题的提炼”,培养学习者的系统学习能力,鼓励学习者与教学者和其他学习者沟通与互动。3.在知识交互层,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将本课程知识纳入整个课程体系,升级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例如,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知识点与难点与“Java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横向比对;将“C语言程序设计”与后续课程“数据结构”进行纵向比较,进一步内化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将“C语言程序设计”与后续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相结合,把信息技术具体应用到管理系统的构建中来。学习者在移动网络环境中产生的大量学习数据,教育者应进一步整合到生态学习系统中,更新移动网络环境下本课程的知识库,实现本课程教学的知识创新。

四、结论

本文认为应拓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构建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管理专业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拓展迁移—知识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该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者的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精通计算机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闫娜.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1):9-12.

[2]许雷.网络环境下的成人自主学习模式[J].成人教育,2007,(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