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

通信专业技能精选(九篇)

通信专业技能

第1篇:通信专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通信技术 课程标准 岗位技能

教育部2006年14号文要求示范院校“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指出了高职专业应与产业结合,密切跟踪区域产业变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力开展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工学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针对通信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时效性,为通信行业提供“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专业技能人才是通信技术专业群的核心目标。本文在通信技术专业群实践中,以专业群全方位校企深度融合为背景,以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为驱动,构建与岗对接的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一、通信类专业与专业群

随着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通信产业链对人才需求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业务快速发展而快速变化,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按照传统的解决方案是不断新增相应的新专业,这必然带来以下问题:

短期内,造成专业教学资源的稀释,导致原有专业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新增专业教学质量的低水平重复,进一步加剧了通信产业链对高技能人才的短缺。

长期内,离散的、缺乏有机联系的专业间不能形成系统化的整合,非系统规划的独立专业建设,引起专业教学资源的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师资队伍的人为隔离,极大提高办学成本。

校企合作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各自为政的专业校企合作无法在广度与深度上与行业企业对接,既无法提供满足行业快速变化要求的岗位技能人才,也限制了专业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缺乏行业企业的有效支持与参与,专业的生存逻辑成为问题。为此,协调因应行业发展而设置的若干专业,形成面向岗位集群的专业群成为高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专业群指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作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专业集合。专业群以服务产业链中的企业为目标,为行业提供“宽基础,强技能”的高端技能人才,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反应在教学上,专业群具有基本相同或类似属性的实训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以通信产业为例,岗位需求集中在产业链中的移动、数据、交换、传输等关键通信岗位群及其细分的“规划”、“施工”、“运维”、“管理”、“优化”、

“维修”和“销售”岗位。针对这种情况,传统上一般设置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群是在这些传统专业的基础上,针对通信产业链岗位人才规格,以校企深度融合作为人才培养手段,以满足产业链全方位的高端技能人才需求为目标,在系统整合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形成通信产业链高端技能人才的专业群培养方案,培养“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高端技能人才。

我院2004年开设通信技术专业,规划开设光纤通信技术、通信工程与监理、网络融合、通信动力系统等方向,形成以通信技术专业为核心、以各专业或方向为特色的专业群,构建“双核驱动、与岗对接”的通信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通信技术专业群的建设有效克服了传统专业建设方式不能适应通信行业快速发展的问题。

二、以岗位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为目标,建立“双核驱动,与岗对接”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专业群课程体系应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和适应岗位需求的快速反应,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产业链特定岗位或岗位群的专业方向课程,建立“强技能”的“一招鲜”课程,使学生具备迅速上岗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也应开设产业链岗位群的通用基础课程,建立“厚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培 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通信技术专业群以岗位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为目标,建立“双核驱动,与岗对接”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如表1。

通信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与监理以通信工程为特色,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以移动终端和网络优化为特色,光纤通信技术方向以传输为特色,通信动力技术方向以电源为特色,形成覆盖通信产业链交换、移动、传输、动力四大关键通信岗位群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群各专业共同的、通信行业从业人员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职业核心课程围绕通信产业链特定岗位或岗位群开设,基于行业一线设备或环境开发的职业课程,使学生具备职业人的岗位素质和专业综合技能;由于具备共同的以通信产业链为目标的准电信网基础架构实训平台,专业群不同专业之间的专业方向课程易于彼此做为专业拓展或选修课程,形成专业群专业方向课程有选择的共享、动态适应通信产业链人才需求变化的机制。覆盖通信岗位基本素质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拓展或选修课程,使学生具备通信岗位迁移能力;而针对企业现岗设备或技术的职业核心课程,使学生具备来之能战的岗位胜任能力。

三、以校企深度融合为手段,探索“双核驱动、与岗对接"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第2篇:通信专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34-03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现状为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苏州市牢牢把握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通信产品形成了移动通信基站和手机、光通信产品以及交换机等产品链。集成电路、计算机及配套设备、现代通信、数字音视频、软件等五大重点产品群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达到90%,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月7日宣布,批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业界期待多年的3G牌照正式,随着3G业务的推广与应用,必将带来大量的通信类人才的需求,因此,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二)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与升级,拓展了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岗位

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发展中,已有的电子信息制造等主导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园区新兴产业则属于电子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

苏州工业园区现有通信企业90余家,2008年产值78亿元,其中,传统通信设备制造企业20余家,实现销售64亿元,包括安德鲁电信、康普科技、诺基亚、天一、迈特等国内外知名公司,主要产品以天线、连接器、电缆等通信设备配件和第二代移动通信基站、终端制造为主;以融合为特征的下一代通信企业70余家,实现销售14亿元(含中怡科技11亿元),创新产品300余个。这一批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并呈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10余家研发型企业2009年的产值超过1000万元,有望形成一批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小巨人企业。

园区形成了初具特色的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链,涵盖了芯片、网络设备、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增值业务及数字化等内容,并在芯片设计、网络设备等产业链环节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优势,拥有各类核心发明专利80余件,9家核心企业产品技术水平先进,如万兆高性能交换芯片、高性能宽带无线局域网(WLAN)芯片、40G高速光通信模块等一批产品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重点培养在计算机网和通信网领域从事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及增值服务、软件开发售前、售后服务,具备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产业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教育局文件和国家3G业务应用,为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岗位得以拓宽,高新技术岗位将不断增加,人才培养规格将不断提高,新的职业岗位群将不断涌现。因此,培养中职层次的毕业生已远远满足不了园区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需要,设置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是大势所趋。

通信网络与设备

(融合通信)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一)园区产业发展急需信息技术(融合通信)类人才

随着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规模的扩大及产值的大幅度增长,从业人员需求从2008年的0.5万剧增到1.5万。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比为70%,其他技能型人才占比为30%,要求技能型人才具备“现代通信工程与网络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等新兴专业的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匮乏。

为加强园区对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应积极引入北邮、南邮等国内知名通信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建立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人才教育与实训基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承办或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人才交流的平台。

企业急需的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内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优势,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重点包括科技创业、企业管理、科技创新政策、科技金融、专业技术、产业发展,着重提升企业管理运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产业市场拓展能力和技术转移能力,对部分高端人才“但求所用,不求所有”。

(二)建设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是我校信息技术专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的需要

园区“3+5”产业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纳米光电新能源、软件与动漫游戏、融合通信、生态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到2012年末,园区将初步形成五大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产值将达350亿元。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信类人才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调查发现,强大而有活力的园区信息类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了高技能人才,我校作为园区内唯一的一所中专学校,担负着为园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在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规格数量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继续加快推进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始终将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摆到优先保证的位置上,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为抓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学生求学的决心及家长的愿望是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有力保障

我校在苏州地区的职业教育影响力日益扩大,与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大型企业的合作日益深入,家长和企业都希望我校能够开设相关行业的高职专业,满足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满足家长期望子女学到独当一面技术的期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希望能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今后的深造和终身学习提供动力,真正做到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保障。

通信网络与设备

(融合通信)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一)建校以来专业发展的成就为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丰富经验

从2005年成立至今,学校已建成数字化校园,拥有一批先进的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基地。2007年,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专业,2008年,学校被认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实验点。根据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的要求,我校信息技术中心积极进行专业开发和实训室建设研讨论证工作,经过专家论证,结合园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虑到我校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与园区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我校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升级为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很有必要。

(二)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以及园区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定了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决心

发展高职教育,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教育是人类社会工业化的产物,现代工业企业既要有管理、科研人员,也要有现场操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要有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准确无误地将设计图纸转化为产品。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科技发展、技术升级都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再好的技术发明也要通过人的操作才能转化成产品,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要靠人来操作。在开放的、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中,最充分地拥有职业技能人才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园区政府在《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今后5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要达到万人左右。加快发展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业特点,依托现有职业学校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IT产业和装备制造等行业紧缺人才。加快专业建设和两个基地建设。结合园区实际,做精长线专业、做优传统专业、做强特色专业,优先发展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服装、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生物工程、商贸流通、水产品加工、城建、服务外包等行业的专业。

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以及园区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定了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决心。

(三)苏州工业园区行业的支撑为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园区建立了全国首家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联盟。苏州工业园区依托集成电路产业优势和软件产业基础,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成立了苏州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联盟,IP联盟正在推进“两基地、一网、一标准”建设。“两基地”是指在独墅湖高教区展厅内的示范性应用系统、技术方案、研发产品展示和应用体验中心,已建设完成;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开放实验室已到位建设资金900万元,即将完成一期(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设。“一网”是指规模为10万人的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准商用实验网,一期项目已完成基础网络建设,进入核心设备招标过程。“一标准”是指形成基于SOA的行业标准。联盟成立至今,已有成员31家,其中核心成员11家。2007年获国家科技部专项拨款300万元,属于联盟IP通信产业集群专项资金,4家联盟核心企业项目获得2007年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2.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将建设成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结合园区信息化建设,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建设成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推动园区无线城市覆盖、数字城管、融合体验中心等示范项目,联合运营商,加强区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三网融合试点,在国内打造首个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

(四)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我校已具备相应的基础和条件

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我校于2008年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学校”评估,根据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的要求,我校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中心积极进行了专业开发和实训室建设研讨论证工作,经过专家论证,结合园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虑到我校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园区42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我校建立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条件成熟,开设很有必要。同时,融合通信实训基地已作为江苏省2010~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立项项目,为本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人员保证

我校有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合理,中青年相结合、教研成果丰硕。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选拔高校优秀毕业生、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踏实进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实训课基本上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承担。师资是实施专业教学的保障,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专业教学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目前已配备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能胜任本专业教学科研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课教师10人,兼职教师3人,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的2人,占20%;具备中级职称的2人,占20%,“双师型”教师4人,占40%。完全满足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需要。

(六)良好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1.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设置的专业论证定名、确立培养方向、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训等一整套总体设计方案,都经过专题调研、反复论证。其中,根据专业开设的基本要求,搞好专业基础建设,为专业教学提供条件是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加强计算机实训与实习的教学,先后投入资金进行计算机设备的购置和改造,使计算机教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保障了实验、实训的教学条件。学校现有各类各型计算机100余台,建有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及4间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建设基础良好,实验条件完备。

2.学校立足于服务苏州工业园区,辐射苏州及“长三角”地区的电子技术及信息通信行业,主要面向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群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在学校总的发展目标规划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利用省、园区财政及企业捐资,实训基地拟投入资金总额400万元,拟在二年时间内(2011~2012)建成高水平示范性“融合通信技术实训基地”。

3.我校拥有集阅览、借书、计算机情报收集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图书室,可满足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教学与科研对图书资料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晓峰,周宁.建设特色专业与培养高素质通信人才的探索[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2010,(3).

[2]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3]刘俊.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4]苏州金鸡湖双百人才政策[OL].http://tech.sipac.省略/webapply_szkj/default/.

第3篇:通信专业技能范文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学院从多方面调研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获得以下结论:用人单位今后对各学历人才的需求情况主要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需求数量也在增加。目前急需实践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学习能力强的毕业生。除了基础知识外,还希望毕业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通信电路设计、C语言、单片机开发与应用、通信传输与现代交换技术等知识。现在及未来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需要加强设计、开发、调试、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还有实践动手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培养方案中也应该包含行业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内容,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已经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生产、维护、测试以及软硬件开发工作,还有小部分毕业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调研,毕业生普遍认同的素质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合作与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外语能力。在硬件知识方面,学生更关注电路板开发、单片机编程、Protel应用、嵌入式的相关知识。有些单位还要求学生具有射频、FPGA等方面的知识。在软件知识方面,学生主要关注相关的软件开发经历,熟练掌握C语言、C++以及JAVA等编程技术,熟练使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有些单位要求熟悉ARM和某种操作系统。毕业生普遍反映,所学的知识对目前所从事工作最有帮助的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外,外语和计算机软件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在校高年级学生的调研发现,大部分本科生毕业后最希望从事的工作包括软件开发、技术支持和售前服务。希望学院多开设一些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希望老师提供一些实际动手的机会。学生对专业课程很感兴趣,现在已经开设的课程包括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移动通信、现代交换技术、数据库技术和C++编程等,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二、基于专业特点制订培养目标

与其他高校同专业相比,根据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所能体现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特长,制订的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宽平台本专业具有多年的通信工程专业教研室历史,拥有多名高级职称教师讲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本专业教师历年来出版多本专业基础课教材,使用人数广,使用效果获得一致好评。本专业教师承担的“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课程群建设获得学院精品课程群称号,并在建设过程中获得丰硕成果,包括出版教材、建设出版教材配套试题库、建设完成教材配套电子教案、发表多篇教研论文、建成课程群网站等。具备这样的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雄厚的通信技术专业基础功底。2.强能力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的现代通信系统往往是通信技术与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系统及应用。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各种通信新技术融合的现代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调测、应用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专业开设了数字传输技术、现代交换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融合了学生已学过的通信、计算机、信号与线性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知识,并应用很多新技术、新设备,通过系统设计应用调试的实践,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配置运行具体的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3.精应用本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紧扣工程应用的特色,所开设的课程紧紧围绕应用的目的。通信应用软件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芯片及应用、通信网设计等课程都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通信软件与智能芯片的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专业十分重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效果。重点专业课程采取实验课单独开课模式,将课程搬到实验室,让学生边学边练,确保实验效果。校企合作共建教学生产实训基地,形成教学和生产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工程能力训练,本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时能够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设计、功能开发应用能力。4.亲产业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与新设计方法往往能实现以前无法想象的任务,因此,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一定要与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本专业已经开设或正在准备开设很多目前快速发展、大量应用的新技术、新器件的课程。在本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学紧随产业发展的原则,培养真正学以致用、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构成。第一层次,如图1中的底层,公共基础平台课程。该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其中通识课程涵盖了科技文化、数学、计算机语言、体育与健康等。主要课程包括: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等。第二层次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如图1中的中间层,是在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为专业平台课程提供学习基础的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原理、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专业英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现代通信系统概论。这些课程是专业平台课程的基础,有利于学生更快的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第三层次,也就是图1中的最高层,是专业平台课程,分为四个方向,分别为:网络传输方向、通信技术与系统方向、硬件开发方向以及软件开发方向。2.实践教学体系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即一般实践技能、基本专业技能、通信工程专业特色实践技能,全面培养工程素质,如图2所示。为达到现代工程教育的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了社会实践(1周)、实习(4周)、课程设计(12周)、毕业设计(16周)等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共计35周,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近40%。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高撰写课程设计、实习论文的要求,在所开设的所有专业基础、专业课中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3.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职业技术资质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政治素质的培养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平台课程的设置实现;人文素质是通过公共选修以及课外阅读等方式达到培养考核要求;职业技术资质是结合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以及课外选修学分的设置来达到考核目标。

四、结论

第4篇:通信专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通信工程;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刘婷婷(1982-),女,江苏淮安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讲师;张健(1977-),男,江苏昆山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37-0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也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1-2]通信工程专业作为理工科院校的重要专业,为社会输入了大批从事科研、设计、生产、制造以及运营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国防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4]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如能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思路和培养方案,就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培养的学生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培养方案制订的总体思路

随着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定期更新改进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培养方案制定路线和论证程序,总体思路如下:

首先由通信工程专业相关教师讨论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的变化确定交流考察的重点。接着由学院组织相关教师深入南瑞系统集成公司等五家企业交流考察,了解企业在用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等,相关教师与企业管理部门、人事部门进行交流并保持联系,及时获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学院组织相关教师与一部分毕业生进行交流,进一步探讨之前培养方案的优缺点,找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学院也组织相关教师与部分高年级在校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反思已有的专业培养方案。结合上述三方面的交流成果,学院和通信工程专业教师反复分析、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内容,以此形成讨论意见稿。

讨论意见稿在通信工程专业更大范围内进行讨论,包括企业和高校的专家、教师、学生。根据他们的意见进一步精炼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该讨论意见稿还要征求实验室老师意见,细化实验方案,讨论培养方案的可执行性。同时,还需协调学校相关授课部门,讨论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通信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多方面、多途径调研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学院从多方面调研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获得以下结论:

用人单位今后对各学历人才的需求情况主要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需求数量也在增加。目前急需实践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学习能力强的毕业生。除了基础知识外,还希望毕业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通信电路设计、C语言、单片机开发与应用、通信传输与现代交换技术等知识。现在及未来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需要加强设计、开发、调试、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还有实践动手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培养方案中也应该包含行业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内容,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能力。

已经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生产、维护、测试以及软硬件开发工作,还有小部分毕业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调研,毕业生普遍认同的素质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合作与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外语能力。在硬件知识方面,学生更关注电路板开发、单片机编程、Protel应用、嵌入式的相关知识。有些单位还要求学生具有射频、FPGA等方面的知识。在软件知识方面,学生主要关注相关的软件开发经历,熟练掌握C语言、C++以及JAVA等编程技术,熟练使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有些单位要求熟悉ARM和某种操作系统。毕业生普遍反映,所学的知识对目前所从事工作最有帮助的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外,外语和计算机软件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在校高年级学生的调研发现,大部分本科生毕业后最希望从事的工作包括软件开发、技术支持和售前服务。希望学院多开设一些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希望老师提供一些实际动手的机会。学生对专业课程很感兴趣,现在已经开设的课程包括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移动通信、现代交换技术、数据库技术和C++编程等,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三、基于专业特点制订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具有现代通信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有线、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设计能力,适应通信领域的网络、系统、设备以及信息交换和传输处理等方面的科研、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及维护工作,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突出通信系统设计原理与开发的基本理论与工程能力训练特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图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

与其他高校同专业相比,根据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所能体现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特长,制订的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宽平台

本专业具有多年的通信工程专业教研室历史,拥有多名高级职称教师讲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本专业教师历年来出版多本专业基础课教材,使用人数广,使用效果获得一致好评。本专业教师承担的“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课程群建设获得学院精品课程群称号,并在建设过程中获得丰硕成果,包括出版教材、建设出版教材配套试题库、建设完成教材配套电子教案、发表多篇教研论文、建成课程群网站等。具备这样的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雄厚的通信技术专业基础功底。

2.强能力

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的现代通信系统往往是通信技术与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系统及应用。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各种通信新技术融合的现代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调测、应用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专业开设了数字传输技术、现代交换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融合了学生已学过的通信、计算机、信号与线性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知识,并应用很多新技术、新设备,通过系统设计应用调试的实践,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配置运行具体的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

3.精应用

本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紧扣工程应用的特色,所开设的课程紧紧围绕应用的目的。通信应用软件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芯片及应用、通信网设计等课程都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通信软件与智能芯片的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专业十分重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效果。重点专业课程采取实验课单独开课模式,将课程搬到实验室,让学生边学边练,确保实验效果。校企合作共建教学生产实训基地,形成教学和生产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工程能力训练,本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时能够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设计、功能开发应用能力。

4.亲产业

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与新设计方法往往能实现以前无法想象的任务,因此,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一定要与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本专业已经开设或正在准备开设很多目前快速发展、大量应用的新技术、新器件的课程。在本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学紧随产业发展的原则,培养真正学以致用、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四、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构成。第一层次,如图1中的底层,公共基础平台课程。该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其中通识课程涵盖了科技文化、数学、计算机语言、体育与健康等。主要课程包括: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等。第二层次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如图1中的中间层,是在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为专业平台课程提供学习基础的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原理、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专业英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现代通信系统概论。这些课程是专业平台课程的基础,有利于学生更快的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第三层次,也就是图1中的最高层,是专业平台课程,分为四个方向,分别为:网络传输方向、通信技术与系统方向、硬件开发方向以及软件开发方向。

2.实践教学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即一般实践技能、基本专业技能、通信工程专业特色实践技能,全面培养工程素质,如图2所示。为达到现代工程教育的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了社会实践(1周)、实习(4周)、课程设计(12周)、毕业设计(16周)等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共计35周,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近40%。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高撰写课程设计、实习论文的要求,在所开设的所有专业基础、专业课中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

3.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职业技术资质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政治素质的培养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平台课程的设置实现;人文素质是通过公共选修以及课外阅读等方式达到培养考核要求;职业技术资质是结合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以及课外选修学分的设置来达到考核目标。

五、结论

为了迎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培养掌握现代通信技术、能够在通信网络建设、运行和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培养方案制订路线和论证程序。在实施过程中,重视与企业交流互动,不断改进、完善培养方案内容和专业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光灿,张刚林,黄飞江.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9,23(2).

[2]黄飞江,刘光灿,陈威兵.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5).

第5篇:通信专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 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107―03

引言

对于一些重点院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招生和就业目前还不存在太大压力,但对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来说,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形式十分严峻。与本校其他专业相比,在招生上,教育技术专业不仅少有第一志愿或上一本线的考生,而且还基本是从其他各专业调剂来的;在就业上,真实的一次就业率数字极低。这种情况使我们不能不想,教育技术专业还有社会需求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教育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员到底干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招不到学生、学生找不到工作,这可不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教育部03年出台文件,允许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由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共同培养,使我们看到了生机;而由教育技术界人士领衔制定的《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也于07年了,更使我们感到振奋。但在阅读《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后,我们不禁汗颜: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承担这样的任务吗?或者说,为承担这样的任务,还要做哪些努力?

《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中提到,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什么不同?信息技术(即IT)行业的人士很少讨论,他们只是努力跟上和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至于名称是什么无关紧要。既然从事IT行业的人士都这样,这里就更没必要讨论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计算机技术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信息素养是这样描述的:学生信息素养应该表现在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笔者认为,《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所指的信息素养更确切的表示可能是信息技术素养――因为各学科领域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能力绝不是信息技术课所能解决的。例如,各学科领域信息的筛选、关键词的提取等信息素养要由各个学科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最重要应该表现在当他们具有不同学科的基本信息素养后,具备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各学科领域信息的能力和意识。当然,学科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此进行了说明。

一 《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

《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选修的五个模块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知识技能最为简单,既使对其他学科的教师,大部分也能熟练应用Windows。但能熟练应用Windows并不意味着能讲授Windows,因为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试想,信息技术教师如果不知道分时操作,如何向中学生解释多项任务是同时完成的?所以讲解Windows时,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操作系统原理的知识,这才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一桶水!

同样,讲授算法与程序设计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模型、领会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讲授多媒体软件使用时,信息技术教师要渗透数据压缩和处理的方法;在讲授网络技术应用时,信息技术教师要说明网络中的服务器和计算机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要说明在页面设计完成后,还能用程序扩展哪些功能;在讲授数据管理技术时,信息技术教师要知道各种关系模型;在讲授人工智能初步时,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使用现成的人工智能系统,还要向学生介绍该系统的设计原理、设计要点和难点。也就是说,对于《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规定的六个模块,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根据上述观点,应用自顶向下的层次分析法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六个模块分别进行简单分析,可得出各模块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备的能力体系,如表1所示(只进行了直接专业知识和获取专业知识所需直接基础二层分析)。

以上是从信息技术能力方面说明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对信息技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信息技术教学法方面的要求在下一部分讨论。

二 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能力

从表面上看,很多院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能达到或超过《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规定的水平,这是否意味着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胜任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呢?注意:《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是要求中学生达到的水平!谁都明白,一个理科中学生虽然学完了中学数理化,但他并不能胜任中学数理化的教学工作(临时充数的情况是有的,但那是不得以而为之),这样的道理对信息技术教育同样适用。

在我国教育技术界,长期把教学设计能力当作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系统设计,包含了需求分析、教学分析、学习者和环境分析、绩效目标及考核量规的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的开发和选择、形成性评价的设计等多个成分,那么学生相应的要具备需求分析能力、教学分析能力、学习者和环境分析能力、绩效目标和考核量规的制定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的开发和选择能力、形成性评价的设计能力,而这些能力与《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能力要求相去甚远,所以,以目前的知识结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无法全面承担信息技术教学任务。

既使是根据笔者对社会需求的调查,教育技术所培养的核心能力当前应该是媒体资源开发技术[1],内容包括从视、音频的摄、录到后期制作;从多媒体软件开发到程序设计;从网页制作到网站的全面建设等,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也只是具备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要求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为了适应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很多教育技术专业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这门课主要结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讲解了多种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等。在这些教学方法中,又大量渗透了学科知识,它们对提高学生在各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中,这些内容都有明确说明。但信息技术意识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之上,《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也体现了这一点,与原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相比,《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而且有了较大的提高(主要反映在人工智能部分)。试想,如果一个人打一个字需要一分钟或上网查资料比从图书馆查资料还要费劲,那他即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再深刻,也很难做到主动使用信息技术;如果一个人对人工智能没有深入的认识,自己尚不完全清楚人工智能有何用、发展如何,那他对应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只能停留在想象上。对于未成年人,多些想象不是坏事,但如果信息技术教师也停留在这样的初步水平,那不仅培养、引导不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而且会误导大批学生。

在教育技术人员培养中,我们有过这样的倾向:在几乎没有学科背景的情况下,仅仅向学生传授了一些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就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为各个学科的教师做全面教学设计的人员。即使在美国,也对此进行了反思,在05定义中,将研究对象从94定义中泛指的过程和资源改为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将研究范畴从全面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改为创建、利用和管理;将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改为教育技术是研究和实践。在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教育技术专业是独一家,即使我们犯错误,也还不怕别人抢饭碗(可能会砸自己饭碗)。但在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养中,我们如果还幻想仅仅凭信息技术教育和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的知识,就能使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成为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那将仍然是无米之饮、无根之水。也许短时间内这样做还能充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技术专业必将失去这个发展领域。

三 结束语

教育部允许教育技术专业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对教育技术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来说,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不仅仅是换一个名称、增加几门课程就能做到的。当然,教育技术的现状与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不可能一下消除,但我们不能长期处于充数状态。我们一定要对教育技术专业和信息技术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看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克服浮燥炒作的作风,脚踏实地,按《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要求完成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工作。这样,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信息技术教师才有可能得到社会认可。如果教育技术专业总是跟着潮流走,在多个方向上需要什么教什么,急功近利,长此以往是难以摆脱领域发展模式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学科的。

其实,按笔者观点,教育技术研究的长远目标是实现教学自动化,相应地,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教与学理论基础(内容不必很多,目的是要能与各学科教师在教育层面进行沟通,这也是与计算机专业的主要不同之处)的信息技术人才,他们要能够将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技术化。按这样的思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至少要达到《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要求,只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现行的培养目标、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并没有向这个最高目标发展。如果教育技术专业能够调整到这个方向,教育技术专业将是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首选专业。

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能力和在各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两个方面对教育技术专业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应考虑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对信息技术素养的其他方面,如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等,都是深层次的、综合的复杂问题,本文没有探讨。

第6篇:通信专业技能范文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科技人员和国外人员直接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一般翻译人员不懂专业问题,所以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无论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还是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专业技术人员都要熟练掌握和应用专业英语。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各高校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后都会开设专业英语课程。通信专业英语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通信专业知识,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扩大学生在通信技术方面的词汇量,熟悉专业术语,了解科技文章的表达特点,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应用专业英语进行通信技术方面的沟通,并能熟练翻译相关技术文档和英语资料。

1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1课程设置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大纲规定专业英语为必修课,多数高校把课程安排在大四,学生在大一大二完成基础英语的学习后,放松了英语学习,对专业英语课程不重视。一般高校都安排一个学期的课程,每周2学时,总共约40个学时,而教学大纲规定不少于100个学时,远远达不到大纲要求。

1.2教学目标基础英语教学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标准,而专业英语缺乏统一的标准,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有的高校定位在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词汇和基础知识,有的把重点放在科技文章翻译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专业英语不仅应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更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交际能力。

1.3教学方法科技文章的特点是专业术语出现频率高、数量多,枯燥的专业词汇和复杂的语法结构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多数教师采取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先讲解单词、短语、语法,然后将课文逐句逐段解释翻译。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这种填鸭式教学效果不好,师生互动不够,单纯翻译课文,忽视了听说写技能的培养。

1.4教材质量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决定了教材内容不可能紧跟当前技术发展趋势,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大部分教材都是选择国外高校通信专业教科书和英语技术刊物上的文章,没有专门章节讲授专业英语文章的文体特点、翻译和阅读技巧,应用写作等重要内容,实用性亟待增强。

1.5师资力量如果由基础英语教师担任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通信专业知识水平远远不够,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所以各高校一般都是由通信工程专业教师承担专业英语教学任务,教师专业知识较强,但是在语言教学方法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复杂语法分析、冗长句子结构分析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学内容上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运用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基本素质。下面针对当前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改革措施。

2.1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重点是角色的转变,使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提问式、小组讨论式多种方法。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自由选择相关章节或者设定专业课程中某一题目,搜集查阅相关英文资料,课上讲授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其它同学向演讲者进行提问,最后总结出优点和欠缺之处。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以后从事技术工作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作为任务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可以平等地加入到任务中,使学生更加轻松愉快。怎样设定任务,使之既适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符合学生的水平,怎样控制交际活动的进行等方面对教师是很大的挑战。

2.2教材选择教材应该选择能够覆盖通信工程主要的专业课程,体现前沿技术,同时要便于教师由浅入深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统编书籍作为教材,同时从网络、期刊中选择通信领域的英文资料作为补充,避免了教材内容陈旧的缺点。笔者选用了北邮出版社的《通信英语》作为教材,该教材实用性较强,涵盖了通信工程本科阶段的大部分课程,课文难度适中。同时选择最新通信类国际会议中代表性的文献作为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既帮助学生了解了通信领域的最新进展又提高了专业英语的水平。例如在讲解GSM一章时,紧密结合当前技术发展,加入TDS-CDMA,WCDMA,OFDM技术。学生对主流技术很感兴趣,对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很有意义。另外可以把专利文献、设备说明书、工程投标书、产品样本和行业标准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熟悉文体和表达方式,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以外的技术性工作打下基础。

2.3教师培训专业英语教师除了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英语知识这两个条件外,还要具有良好的知识整合能力、沟通能力。但是大多数专业英语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系统的英语教学训练,过多关注通信专业知识,英语教学方法欠缺,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主动学习英语语言教学规律,学习基础英语丰富的教学方法。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英语语法句法以及教学方法的岗前培训,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给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学习讨论的平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素质。另外聘请国外专家进行专业讲座,全面提高教师听说读写译的水平。

2.4课件制作通信专业英语信息量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强,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直观,信息容量大。但是一部分教师制作课件时直接把教材搬到了屏幕,课件变成了电子书,让学生感觉学习专业英语很枯燥,不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时应该挖掘知识点的趣味性,精心准备图片、声音、影像视频资料,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可以搜集一些通信领域前沿讲座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辅助材料,吸引课堂注意力,激发学习主动性。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内采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通过丰富的课堂信息,了解到国际前沿的通信技术信息,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课下也主动利用网络去查找资料,自己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达到了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

第7篇:通信专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专业设计,就业岗位,能力培养

一、引言

通信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对人类经济、社会影响极其巨大,在促进通信技能人才的培养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每年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如何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使高职高专业院校的学生能够高数量、高质量的顺利就业呢?

二、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009年12月,201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李毅中部长做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我国信息产业规模从2004年至2009年持续扩大,呈现良好增长势头。

2010年2月,2010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巴塞罗那举办,本届MWC大会以“Vision in Action”(“美梦成真”)为主题,手机应用创新是今年的热点话题。我国中兴、华为、海尔等企业都带去了自己的新产品。

2010年春季CWCC 中国企业通信大会于4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其最新议题涵盖范围如下:移动互联网、全业务运营、3G增值业务及平台、企业无线通信、无线城市、绿色通信、3G/LTE/WiFi/WAPI / WiMax、FMC、 IMS、 LBS、高端智能手机、上网本等。

2010年10月,2010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开幕,以“创新引领发展、融合成就未来”为主题,展示内容涵盖信息通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诸多领域,三网融合、3G应用演示及体验、4G前瞻性技术开拓、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绿色通信、新媒体等为本届展览会的展示亮点。

三、通信专业需求岗位与就业前景

1.通信专业需求岗位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随着3G、4G的发展以及三网合一的逐步实现,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使之真正成为一个朝阳产业,那么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以石家庄为核心的通信技术产业链,主要有通信运营商、设备生产商、通信工程建设公司、产品销售公司、通信网络服务公司和通信产品制造公司。通信运营商主要是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设备生产商主要有华为、大唐、中兴等;通信工程建设公司主要有河北通建、海通伟业等。通信技术专业在产业链中起着支撑和连接的作用,为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和输送大量技能型人才,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通信产业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2.通信专业就业前景

对于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学生来说,与本科生相比理论基础较薄弱,但实践能力较强,与中专生相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也相当。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前景也相对比较乐观。

通信专业职位需具备知识的结构特征是: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掌握工程技术的应用方法和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同时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设计方面有较大的潜力与后劲。职员一般从工程人员做起,经过三到五年的工作经验或成为高级工程师,最后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了高层市场或技术管理人员。

如通信产品销售人员,企业招聘要求为:专业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熟悉通信技术及其解决方案,出色的人际沟通与商务谈判能力,英语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较强。销售人员一般从销售助理做起,然后升任为销售工程师或销售经理,最后成为销售总经理或自行创业。相对来说,目前这类职位需求量大,对专业知识要求不是特别深,而且该职业发展空间较大,做好销售,一方面能积累资本为创业做好物质准备,另一方面能锻炼自己创业的能力。

又如通信运营商工作人员要求:对通信知识有一定基础,具备一般软件设计工具和软件工程知识;掌握一般调试工具、调试手段、测试方法;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英文资料,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这类岗位一般也是从普通职员做起,然后升任部门主管,最后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虽然说这一类职位招聘一般不会需要专业背景,但无论如何,在同样条件下,具有通信专业和别的专业的应聘者之间有较大的优势。从上述可以看出:目前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但为什么有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却不理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就业创新模式

1.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通过和运营商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把校内建设的基站机房作为通信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企业人员对基站进行巡检维护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习。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行业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针对现有的实训条件进行了初步的规划,比如在学习“通信设备安装调试”这个实训项目时,目前只能在移动通信实训室完成,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可以在企业的移动通信机房进行观摩,实践,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的了解最新设备的安装调试方法。

2.订单式培养创新模式,针对合作企业需求,在三、四学期开设企业项目选修课,把企业一线工程人员请进课堂进行实践教学,按企业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在岗位应用技能环节加入企业专职技能培训课程,结合企业最新设备和规定进行穿插讲解,这样,一方面企业工程人员工作经验丰富能够更好的进行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充实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师团队,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双证融合创新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将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认证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职业资格证和学校毕业证结合,在学生毕业时可以直接持证上岗。

我国通信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将带动相应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带来通信技术教育的繁荣,当前通信技术人才急剧缺乏,尤其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是企业急需的人才。高职院校通过课程改革逐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找准就业方向,明确学习目标及岗位能力要求,从而提高通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江敏;黄.中国3G现状与高职通信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6月;

第8篇:通信专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作者简介:金小萍(1978-),女,浙江衢州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金宁(1967-),女,安徽休宁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KT201109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28-02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通信技术和运营市场的发展,特别是3G等新技术的应用,未来若干年内信息通信行业的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移动通信工程与网络、移动业务开发与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程应用与技术开发类人才面临着很大的缺口。但从大学生的毕业分配情况看,许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而许多企业找不到符合其要求的毕业生。高校的人才培养与通信行业先进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之间存在时间上的迟滞及技术能力上的脱节。从高校层面上分析,造成上述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教学内容跟不上技术发展的变化,实验设备和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对实际通信工程技术的整体理解和认识,更没有直接的实践经验;专业师资的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与行业技术发展脱节严重。因此,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比较欠缺,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些还不如高职毕业生,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和实习难以在主流的通信企事业单位就业。

通信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也是一个技术快速革新的产业,这决定了它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根据技术的变革迅速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因此,普通高校如何定位和培养通信工程类专业学生,使之能抓住发展机遇尽快适应通信技术的变革,从而满足社会需求,是摆在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按照“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构建的课程体系,其知识结构体系严谨、层次分明,注重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知识基础比较扎实。在这三个层次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基本能够满足培养要求,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则明显落后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从专业技术角度分析,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需要涵盖信号、器件、设备和系统四个层次,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理论与实践两个范畴。目前的课程体系偏向于信号和器件,设备和系统级的课程比较少,且内容仍旧偏向理论,专业实验技术不能体现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难以达到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比如,无线通信是一个主要的专业方向,也是通信行业中技术发展和更新最迅速的方向,与此对应的专业课程“移动通信”却仍然以讲解理论为主,且大多仅以物理层技术的讲解为主,教学内容不能反映移动通信的系统架构以及网络和应用层面的系统分析。实验手段也仅仅是模块的局部仿真和点对点的功能演示,学生缺乏对移动通信系统整体架构和技术标准的理解,没有网络级系统级的设备提供学习,因此不理解以前所学习的信号和电路理论到底是怎么应用到系统中去的,对不断演进的3G、4G移动通信技术更是“雾里看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为了弥补专业课程教学的不足,缩短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差距,各个学校在专业实习环节和课外培训上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采取的措施有:学生毕业实习与企业岗前培训结合,借助企业的生产岗位培训学生,以期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了解通信系统与网络的最新技术与现状;引导学生参加通信企业和社会提供的培训服务,进而参加工程技术资格认证,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毕业实习时间短,耗费精力大,实习内容往往流于表面,实习岗位也非常有限,有些单位只能参观,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参加技术培训是专业培养计划之外学生的自愿行为,对学生来说相当于“临阵磨枪”,学校似乎是学生和企业或培训机构之间的中介,学校自身的教学依然“我行我素”,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没有本质的改革,专业教师也依然“置身事外”,大多数游离于通信行业之外。

综上所述,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社会和行业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专业课程的教学亟待在教学内容、设备平台与实验技术、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提升。

二、改革理念

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为通信行业培养人才,因此它的发展方向和当今通信技术的发展应该紧密关联。目前,通信的“三网融合”正在实现,固定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而无线(移动)通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建设以及移动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是当前的技术热点。前些年,高校的通信网实验室建设基本上是基于有线传输平台的程控交换和计算机网络,不能实现无线通信接入和个人移动通信接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2009年获得了浙江省财政资助实验室“移动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的立项。该实验室以移动通信接入网系统架构,以3G标准建设技术平台,使信息通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目前通信领域所应用的技术保持同步,保持对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支持。在此之前,我校和浙江华为通信技术公司已开展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合作,一个小型的3G标准无线基站和接入网系统的硬件平台已基本实现。

以上述3G移动通信实验室为平台,以移动通信专业方向为切入点,通过和国内知名通信企业华为公司的深入合作,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其目标是:提高通信类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能力,以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通信行业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通信专业建设水平,使之逐步向工程教育方向发展。这里所指的产学研是指:“产”,接收人才输出的用人单位;“学”,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科研环境和学科发展情况,指将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已有的科研力量、环境和校外资源联系起来,共同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培养计划和实践环节。无数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三、改革的思路

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思路如下:

1.改造课程体系

对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无线通信模块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整合原有的课程(数字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络、通信网设计与管理、通信标准与规范等),删除陈旧的内容,减少理论部分,合并重复的内容,以“轻理论,重应用,强实时,合需求”为原则、以3G移动通信系统(以一种制式为主)为主线重新构建该模块的教学体系,以系统级、网络级的综合知识与技术为重点,保持教学内容对专业核心技术的跟随性。

2.改革实践教学

在3G移动通信接入网设备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和系统级的实验,使得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原理验证性实验和仿真实验过渡到以掌握实际系统技术为目标的综合性技术训练。传统的模拟实验设备,比如实验箱、模拟操作台等,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上的确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实际工业系统上的技术训练应成为专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在系统级和网络级的设备、技术的综合实训中,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融合和交织使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达到对整体专业技术的综合理解,并具备针对此类系统的基本工作能力。

3.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

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研究生到知名通信企业参加接入网、设备平台、网络规划优化等方面的新技术培训,选择部分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参加岗位认证。在通信技术更新迅速的现实状况下,虽然靠教师自学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于从时效、质量和整体水平上得到保证,因此培训是必要的手段。只有具有实际工程技术的教师才能开展以工程技术实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教师在企业的培训还可以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企业大学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4.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校企联合实验室平台上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岗位认证的相关内容,与企业资深工程人员一起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企业人员直接来校讲授课程;针对就业岗位需求,联合开展针对性强的实习实训项目;联合进行移动信息终端和移动信息服务业务的技术研发,建立长期和牢固的产学研紧密合作办学关系。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移动通信教学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移动通信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的理念和思路,并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通过此次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希望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啜钢,等.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11(4).

[2]金小萍,金宁.“数字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7):99-100.

[3]焦冬莉,李晋生,赵永强,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9).

第9篇:通信专业技能范文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中具有重要使命。“十二五”期间,信息产业的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深度融合,“无线化和宽带化”将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随着我国2008进行电信重组、2009年颁发3G牌照、2010年开启三网融合,通信产业全面进入移动化、IP化、宽带化和融合化的全业务运营时代。主要通信运营商和众多快速成长的通信服务商,对掌握移动通信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保持持续增长,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大有可为。新时期高职建设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应立足服务移动通信行业发展、2G/3G/LTE建维优化和三网融合需要,面向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等岗位人才。为了适应这些岗位上的蓝领人力资源,就需要有效培养高职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类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培养这种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的解决移动通信岗位综合化问题的能力,从事移动通信企业无线网络建设维护和网络优化等职业或相近职业所具备的本领,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但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就是需要深化工学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系统化的专业实训基地去承载和实施,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等,都需要建立在系统化专业化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因此,系统化建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基石。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中,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比较多的继承了传统实验室的建设状况,比较普遍的存在实训项目单一和比较孤立的状况,与通信企业全程全网、在线调测维护的实际情况脱节,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缺乏真实情景的训练和实训项目。其次,移动通信实训设备,还表现在配置维护等实训教学操作终端数量有限,即工位有限,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难于达到有较为丰富的具体任务训练载体,体现工作过程要素;难以让学生遍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第三,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高职院校教学经费相对紧张,设备更新速度较慢,难以与时俱进同步升级。很多起步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常常是从购买仿真软件,建设基于计算机的仿真软件实训室开始。与真实的移动通信“交换、传输、无线接入、通信电源”联网;“GSM/WCD-MA/CDMA2000/TD-SCDMA”相互联网;“建、维、管”一体;与企业岗位保持一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第四,移动通信专业技术知识内涵涉及通信领域的面比较广,包含线路、传输设备、交换、数据库、无线、接入、开关电源等,即便是无线接入,涉及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了GSM/WCDMA/CD-MA2000/TD-SCDMA和塔桅天馈等多个方面,对移动通信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较高,对建立科学简洁的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相对困难。第五,构建移动通信基于工作任务行动导向的教学,需要开展“做中学”“做中教”和“学中做”“学中教”的课程教学,进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实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中,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调度力度不够,落实实训教学遍历情境和工作过程的难度较大。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实践并建设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全程全网”的专业实训基地的方案和建设模式;总结建设“全程全网”的移动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路与方法;并完成移动通信相关实训技能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开发方法;建立移动通信实训基地应用模式和促进应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全程全网是指:任何一次通信都会与端到端的所有节点发生联系是为“全程”,也会与端到端网络各节点设备的各层设备有关联是为“全网”。每一个通信局所,仅是一个网络节点;每一个节点,都需要与其他节点共同构建成网络,联合作业,环环相扣,全程全网协作配合才能实现通信。建立移动通信“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依托各独立专业实训模块,通过整体规划,充实完善专业实训设备,将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开放型、功能齐全、与企业运行设备同步,并涵盖交换、传输和接入,集2G系统和3G三种基本制式的“全程全网”一体化联合作业专业实训基地。集通信电源、通信传输和交换节点为一体,实现固移互联(FMC),满足学生技能实训、企业用户工程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行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理实结合“教学做考”一体化实训基地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掌握课程任务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习得掌握和获取经验策略,实际就是需要在课程中建立具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要素。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要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目标,必然需要建立符合“教学做考”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达到理实结合。在基地建设思路上必然需要考虑容量的可扩充和操作终端的可扩充。此外,通过建立“仿真+全真”相结合的移动实训基地,通过仿真软件机房进行预算规划、模拟配置、模拟维护和故障排除;再到真实设备上,进行实训演练。从而解决移动通信实训设备不足和终端工位受限的不足,基于工作任务系统化的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的“教学做考”一体化,如图1所示。

    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运行维护技术要求较高。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特别重要。加强与生产厂商、运营商的合作,真正做到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移动通信专业的人才蓄水池,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互惠双赢。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关键是考虑企业需要。移动通信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步伐,满足企业新技术、新业务的试验使用;满足为企业提供通信全网的在线模拟、新设备入网前联网测试以及新业务的开发和测试;克服企业在实际网络中由于不能中断业务,从而不能完成员工技能训练与提升的弊端。学校负责提供实验室所需的房屋与电力,并按企业确定的实验室整体布局设计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完成机房的改造、整治;按企业标准对设备进行安装与调测;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实验室设备运行符合企业确定的技术标准。在管理上,建立校企合作从上到下的联动机制,在领导层面建设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沟通、监督;在实训基地建维层面建立专业建设小组或实训建设小组,负责建设、维护、升级与应用开发。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要、以服务企业来驱动运行的实训基地建设,才能保证与企业标准一致,符合真实工作环境,才能保持与企业同步升级和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为我所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建设成为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五、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工作任务的构建方法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是以培养移动通信典型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构符合高职学生思维习惯的训练任务载体,使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的学习。课程任务载体的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在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任务的建立中,首先要考虑移动通信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如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工程师,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是基站主设备的近端维护、天馈的维护、基站电源的维护和空调环境的维护。建立课程任务实训环境时可以此维护岗位任务进行设置,或对每个任务进一步细分设置。其次,要考虑任务的工作顺序与过程为主线。解决好任务情境设置的顺序,需弄清楚实际典型岗位任务的衔接主线,不能随意插入无联系的任务,否则会使课程零碎,学生无法建立基于完整过程的工作任务。如基站现场维护,按例行维护和应急维护分类,在各自情形下进入基站现场后,维护的现场前后顺序是什么,实质是一个工作的基本流程。移动通信课程在建立各工作任务时,最好以例行维护为顺序进行设置,在最后的综合训练中,可以应急维护进行训练。第三,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实训任务的建立,要考虑工作任务的前后关联,由易到难,逐级进阶。如同样是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要从最初的基站主设备、天馈场地的认识;基站主设备的单板配置;再到基站主设备的接口、参数配置;再到近端维护的一般操作;最后才是故障案例模拟排除。第四,实训课程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工作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从事移动通信中一项典型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三部分: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之外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人物设计载体一定是以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为前提,没有某项能力的训练也就不能成其为任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寻找解决任务的能力和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训练过程中学会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