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奥数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奥数思维精选(九篇)

如何培养奥数思维

第1篇:如何培养奥数思维范文

奥数的学习要在数学基础知识之上进行,换言之就是奥数是要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再进一步学习的知识。但是现实中,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在没有分析自己家孩子学习的具体情况下就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去学习奥数知识,这样不但不会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而且会物极必反。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学习会逐渐丧失对数学的兴趣,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会使学生厌恶数学,讨厌学习数学,对孩子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消极地影响。

奥数学习是一把双刃剑,选择对了就会使学生拥有灵活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超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错了,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我们想要让奥数知识更好地为学生们的学习服务,就需要我们家长和教师正确地看待奥数。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看法,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一、不要把是否学习奥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

当很多家长和教师听到某家的孩子在学习奥数时就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并且不论实际情况如何就夸奖这个孩子学习好。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家长、教师以及孩子在脑海里形成错误的观点——只要是学习奥数的学生都是学习特别好的孩子。在这样错误的观点下,学生及家长就很容易盲目地选择学习奥数。而很多孩子也就因此扭曲了学习奥数的实际目的,用奥数学习这件事来显示自己的优异。

在我的学生中就有诸多这样的孩子,当我课下和他们交谈时,不难发现他们会用自己的奥数学习达到了哪个级别来显示自己学习的优异程度,而不去用平时考试成绩和表现来衡量自己的学习程度。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分不清楚学习的主次程度。在颠倒了主次之后,导致学生出现了很多基础性的错误。例如:在很多试题中,很多学习奥数的孩子确实能列出解答的式子,但是却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牢固,缺乏计算能力而计算不出结果。

鉴于如此的情况,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不要把奥数学习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标准,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深入掌握基础知识情况下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奥数学习。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使非奥数学习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敏捷

奥数学习无非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后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到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使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生学完大数的除法和简便运算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然后给学生出示一些能够简算,但是又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运算律就能达到简算目的的习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习题的规律或是教师给出解题实例,经过思考和对比得出习题的答案。例如,在学完“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条性质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600÷25=(600×4)÷(25×4)=2400÷100=24,并找出相应的规律,然后让学生阐述自己得到的规律,最后教师学生共同总结其规律: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4,目的是将除数变成100,这样再除就很简单了。然后教师给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这种方法。这样就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奥数中数学的发散性思维。

三、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度,摆正对奥数的态度

近几年,很多考试都是100+10分制,在100分的基础知识测试后会有10分的奥数培优题。它的出现也使很多孩子和家长对奥数学习更加重视。当然,对于那些基础知识相当好的同学来说,学习奥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不要让学生因在乎那附加的10分去盲目地学习奥数。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叮嘱和教导学生,100+10分重头在前边基础知识的100分上,而奥数部分只是附加的10分,两者比起来还是基础知识比较重要。基础知识和奥数培优好比一棵大树,基础知识是树根,奥数培优题好比是繁枝茂叶,如果大树的根须不旺盛牢固,枝叶再怎么旺盛微风轻轻一吹也会被吹掉。只有我们有了坚固牢靠的根须,才能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能长出更加茂密的枝叶。

例如,四年级学生用尝试法解决奥数培优题:三个连续自然数的积是120,求出这三个数?解答过程:第一步:假设这三个数是2、3、4,则2×3×4=24,24

四、巧用数学广角,渗透奥数思想

在《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人教版》中新增了“数学广角”版块。本人认为这个板块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广角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奥数培优思想的传授,使学生在普通课堂教学中就能感受到奥数的解题思维。

例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广角“排列组合问题”,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对于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成握手的游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出3个人握手的次数2+1=3次;4个人握手的次数3+2+1=6次;5个人握手的次数4+3+2+1=10次,6个人握手的次数……以此类推,得出多个人握手次数的计算规律。通过这个握手游戏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奥数培优中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奥数培优与课本内容的紧密联系。

第2篇:如何培养奥数思维范文

关键词:信息学奥赛;NOIP;专题培训;逻辑思维能力

信息学奥赛兴趣小组的构成包括辅导教师、学生、场地、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等方面。要搞好信息学奥赛兴趣小组,需要考虑的问题也特别多,从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出发,从辅导老师、学生、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给出我的想法和浅薄的见解,欢迎同行交流和指正。

一、教师是信息学奥赛主要的引领者,是成功带出学生最重要的一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信息学奥赛指导老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伯乐要有慧眼识才的智慧。下面我对信息学奥赛辅导老师如何提高辅导水平,给出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1.积极参与相关知识专题培训

培训是提高信息学奥赛辅导水平的快速路,应该积极认真地去参加。绍兴市每年定期会组织一次集中培训,培训的内容都是精心总结的专题内容,值得去学习和研究。暑期信息学奥赛夏令营又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把握好了这二次学习机会,你的信息学奥赛的辅导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2.及时梳理、归纳相关专题知识

梳理、归纳相关专题知识是提高信息学奥赛辅导水平的必经之路。NOIP要掌握的专题知识不是特别多。遇到好的题目要及时做好笔记、及时归类,逐步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专题资料。及时

地梳理和归纳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提高辅导教师的水平也很

重要。

二、学生是竞赛的主体,对学生的选择至关重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说明学生的重要性。那么,哪些学生适合学习信息学奥赛呢?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搞信息学竞赛,能学出来的孩子都有一些共性的优点。

1.逻辑思维能力是第一条件

“因为信息学与数学的关系比较大,都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过奥数对学习信息学奥赛也很有帮助,毕竟都是奥林匹克竞赛,思想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信息学奥赛的学习在很多人看来是很枯燥和苦闷的,因为很多时候的工作都在蓝底白字的编译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如果不是真喜欢,肯定会觉得太枯燥了。而真正喜欢的学生会是一种享受,完全不会疲倦。

3.善于自学是信息学奥赛成功的关键

看到外国媒体这样评价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是没有教会学生学会自学。确实在中国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已经没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学生有自学的能力是非常好的特质,我们信息学奥赛的学习不能像其他科目一样,有这么多的时间,学生在课余时间去自学,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库,非常重要。

三、如何合理地去实施教学

1.严格控制兴趣小组人数

信息学奥赛兴趣小组参加人数最好控制在20人以内。奥赛培训不同于其他学科,每次上课学生都要上机去完成任务,这时候经常需要老师去一对一的辅导,人数多了,就做不到这样,必然会影响到教学。

2.学生培训应当定期化

学习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认知过程,必须强调其定期化。信息学奥赛知识学习主要集中在兴趣小组上课时间,所以,定期化的培训很重要,要学生有固定时间去学习。

3.做好培训计划,完整上完考试大纲内容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培训初期要制订好培训计划,有多少时间可以培训,有多少内容需要去让学生学习,都要非常清楚,在做计划的时候要尽可能详细。这样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整个学习的流程,好的学生也可以事先去自学,最好也能要学生制订一个目标。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孩子们都是纯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功利性,兴趣是他们留下的唯一理由。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地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驾驶信息学奥赛这艘航船,顺利抵达胜利的彼岸。相信在我们一大批老师的默默努力下,让孩子们提前去接触这样一门新兴学科的知识、思想;让他们去学会交流、学会自学;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张扬自学的个性;他们就是我们未来造福人类的英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吴文虎,王建德.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1.

第3篇:如何培养奥数思维范文

本人就我市小学生学习奥数热及市场上出现的奥数教材存在的种种问题,发表如下几种看法以飨读者,供参考。

一, 学奥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大家都去学

学奥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大家都去学,奥数其实是适合尖子学生读的,不应该被大面积铺开,否则只会加重学生负担。因为奥数比数学教学大纲要难得多,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管他们处于什么年龄阶段,都不适合去读,因为这只会让他们感到难上加难。但是对那些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学奥数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这可以给予他们一个提高的机会。在学生中约有3%的人智力超群,对这些尖子学生来说,可以引导他们去向一些有趣而又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挑战。但是对其他学生来说,就完全没有必要强迫他们去学习奥数,学习奥数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最好在初中学习平面几何开始为好。我在数学奥林匹克小冠军书上看到几道三年级水平测试题目,要求学生按规律填空:1, 3, 6, 10, ( ), 21, 28, 36, ( ).其实,这几道填空题涉及到高中有关等差数列的知识,虽然三年级学生凭观察、猜测也能填出来,但其体现的数学知识点他们是很难理解的。孩子抽象思维的发育有一个年龄的起步期,过早地被唤醒并不是件好事情,现在有许多在数学上并没有什么天赋的孩子就是被过早地拔高了。

二,奥数书上怪题、难题、“毒题”多

在小学奥数书上有这么一道题: 有6个人都生于4月11日,都属猴,某年他们岁数的连乘积为17597125,这年他们岁数之和是多少?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本科生无解。求教一理工名校硕士,他智商高达140分,仅0.5%人群能及,却也费了好些时间才解出。就是这道题,在那些铺天盖地的小学奥数培训班里,被用来折腾大批年仅10岁左右的普通小学生。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专家怒斥:奥数是数学里的杂技,对小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有人借以在孩子身上赚钱!用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来衡量的话,奥数题都属于偏、难、怪题、毒题,严重违背课改精神,有很多内容其实是建国以来多次课改被删掉的内容,对孩子学习数学并无实际益处。奥数是数学里的杂技,是极端重思维轻技能的“旁门左道”,有点像脑筋急转弯,偶尔玩玩是可以的,开拓一下思路,但如果成天钻这个,那就是在钻牛角尖,只对偏才、怪才有意义,而对于大量的普通孩子,尤其是小学生,盲目从众钻奥数,非但连边都摸不上,还有可能钻出神经病,还会误了孩子,因为让孩子钻那些连大人都觉得困难的难题,会让孩子总处于失败的心理中,长此以往,学习的积极性会严重受挫。

转贴于

三, 反复失败伤害小学生自尊心

广州市某校10岁女孩区晴在广州市奥校考试结束后哭了,因为她估计自己只能考30分,这和她从小学一年级起每次奥数考试的成绩差不多,她非常沮丧,特别是看到“陪读”三年的妈妈也流泪时,她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人”。 中国社会调查所研究员何华彪指出,强迫数理逻辑智能不强的孩子学奥数,会破坏他们正常的思维,导致心理问题。何华彪近年来专门从事儿童学习和问题青少年矫治教育的研究,他发现问题青少年大多存在偏激、钻牛角尖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源于不断的心理暗示,比如“你不行”、“你应该可以做好的”、“你不这样将来怎么办”,这些看似合理的暗示却给青少年心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四年级的陈昭庆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今天又攻了一天奥数,好累啊……四道题我只会做一道,唉!这样日复一日,人生多少烦恼!”陈妈妈以为儿子的日记只是小孩子的夸张。孩子心里的苦,其实许多父母并不理解。如果反复的失败会伤害儿童自尊心,继而产生自卑心理,我们如过分强调容易拔苗助长将孩子引入歧途。造成心理压力,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育奥数热,正反映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现阶段不成熟的教育消费心态。这也是全社会的通病。 四,奥数热,”烧”遍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周六早9时至11时,参加奥数学习;下午13时至15时,在班里进行奥数试题培训;周日早9时至11时,参加奥数习题练习;下午13时至15时,教师讲解奥数试题……”这是家住我市某小区10岁的王国小同学双休日的“课程安排”。当别的小朋友都在开开心心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当许多同学都在父母的带领下在公园尽情玩乐的时候,小王国却时时刻刻在面对着纷繁的奥数试题。在我市众多小学生中,像小王国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奥数和英语、琴棋书画等许多特长培训一样,成为孩子们休息日必不可少的“加码”内容。据我了解到,如今在我市小学教育圈里,奥数算得上是个炙手可热的话题。我对我们市某个小学四年级七班做过调查, 结果是67%的小学生表示曾经参加过奥数学习,其中36%的学生表示目前仍在坚持学习奥数。奥数,如今俨然成了小学生的“必修课”。 因为试卷上的‘拔高题’他们都不会做。”据了解,在一些小学的数学考试中,试卷最后经常有那么几道所谓的“附加题”、“拔高题”,其中绝大多数是奥数题。这位家长透露,奥数班多是由各学校的数学老师亲自讲课,这其中的学问是不言而喻的。

根据我市如今奥数热的现象,本人认为存在如下四大误区

奥数持续热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小升初时,名校看重奥数成绩,由于小升初一律取消考试,挑选学生主要是靠素质教育报告单和各种获奖情况,奥数上如果能占点优势无疑就多了一项砝码;二是部分社会办学的辅导班借机炒作,让家长不明就里;三是家长的从众心理,其实多数家长对奥数并不了解,也不管孩子是否对奥数有兴趣,但一交流发现人家孩子都上了奥数班,生怕自己孩子漏掉了,就一味跟风把孩子送到奥数班;四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总希望孩子能多学点东西,为今后竞争多加点砝码。

第4篇:如何培养奥数思维范文

“现在有些人太过分了,一谈教学就是美国怎么样,就因为美国的中学几何教学要求不高,所以我们也要降低要求。如果中学生不学几何,就好比是数学学习缺少了灵魂。”

“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不应该把事物孤立起来一件一件地看,而应该联系起来看。人生就应该运用逻辑的推理来从已知的事推理到未知的事。”

——谷超豪

中国学生的数理基本功较为扎实——长期以来,这是中国基础教育引以为豪之处。但眼下,我们的优势可能正在丧失。在最近的采访中,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在中学教学一线的教师,都频频向记者表达了一种忧虑:中学生的数学功底不如从前了,而“病根”可能在于教材。

实际上,早在2010年1月,本报记者 独家采访中科院院士、着名数学家谷超豪时,他就对中学的几何教育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当记者将写完的新闻稿交由谷先生审稿时,出于慎重起见,他表示希望“再仔细研究一下中学课本”。审稿未成,谷先生已于去年6月去世。

本刊本期刊发当年记者专访谷超豪先生的内容,以及其他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文章,希望抛砖引玉,引发教育界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几何教育的“内核”,不该在课堂上消失

本报记者 姜澎

“推理应该是每个人的一种习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没有推理,很难想象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而现在中学的数学教学却恰恰忽视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谷超豪教授2010年1月4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认为,现有的几何教学,更多地是停留在平面与空间上,注重教学生几何的应用,却忽视了推理的过程——而这才是学习几何的关键。在教学上的这种缺陷,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对这位一生都以数学研究为乐趣、以解决数学难题为乐事的老人来说,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他关注的事情。

逻辑推理是人生必修课

“现在有些人太过分了,一谈教学就是美国怎么样。就因为美国的中学几何教学要求不高,所以我们也要降低要求。”谷超豪说,几何对于数学学习,十分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学过几何,逻辑推理能力欠缺,那么他一定缺乏较好的数学能力。可以说,对几何问题的推理和解决能力,就是一个人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谷先生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数与形,而数学就是关于数与形的美丽语言,其中,“形”尤其重要。因为任何具体的事物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具有一定的集合形状。自古以来,从测量、航海到天文观察等等,这些领域都积累了大量的几何知识,又形成了有严密逻辑结构的体系和理论。

谷先生认为,对几何的学习,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比如,太阳每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升上来,它的背后有规律可循——从这一点,经过严密的推理过程,继续了解整个规律。人类掌握规律,就需要逻辑推理。

谷先生最大的业余爱好之一——对台风发展的预测,就运用到几何的推理过程。他说,通过观察台风时雨点的方向,再根据台风的顺时针运动的规律以及凭借经验感知的风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的过程来推断出台风发展的情况和路径。

“推理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人生活在世界上并不是孤立的,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不应该把事物孤立起来一件一件地看,而是应该联系起来看。而且人生就应该运用逻辑的推理来从已知的事推理到未知的事。”谷超豪说。

谈及这一点,谷先生对中学教材提出了一点意见。他说,实行“新课标”后,传统的欧式几何在课本中似乎有淡化的倾向。

记者在采访一些中学老师后获知,目前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数学课本,欧式几何的内容是编入的。但一些老师承认,推理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讲得比以往少了,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学科思想。谷先生的提醒,对今日的中学教育很有现实意义。

几何是培养创造力的工具

谷超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谈及几何的两大特点。他说,第一是逻辑性,几何的内在逻辑性很强,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的最好方式;二是应用性,在包括经济、金融、建筑、航天、航海等学科中,几何的应用和作用越来越广。更重要的是,“欧式几何学得越好,人的创造力就越强。”

他举了个例子。着名科学家牛顿在其不朽的着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就用欧氏几何证明了许多定理,成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

但最近几年,他却听到大学有一些教高等数学的教师反映,刚进校的一些年轻学生不会写证明题,逻辑演绎能力较差,即不会从已有的条件出发,通过逻辑一步步严格推出结论。谷先生说,要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薄弱环节,中学对欧氏几何的教育必须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直观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几何是绝佳的工具。

“如果中学教育只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几何公式以求贴近现实生活,而不鼓励学生问更多的‘为什么’,不鼓励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来逐步证明自己的结论,数学的一大重要功效可能就失去了。”谷超豪说。

数学让学生痛苦,病根或在教材

本报记者 樊丽萍

中学的数学教育,可能“病”了。新中国首批18名博士中的11人近日在上海聚会。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淳尤其引人关注。苏淳不仅是我国首批理学博士,还是一位“重量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他有两个“特殊身份”:一是担任过安徽省高考数学命题组组长;二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部级教练。

接受本报记者 独家专访时,苏淳把话题聚焦于数学高考和数学竞赛。他直言,如今的很多数学教育问题,他想不通。

现有教材无法“自给自足”

在中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于高考都有一肚子怨气。拿数学来说,学生普遍觉得考试太难甚至有些偏,大家不得不一头载进“题海”。而老师也忙着研究题型、押题,为学生搜罗大量的全真题——如此这般的数学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和乐趣?

连续6年担任安徽省高考数学命题组组长的苏淳教授,试图从命题者的角度解答师生们“怨气”背后的根源。 “给数学教育带来棘手难题的,其实不是考试,而是教材。”命题也有指挥棒,首当其冲的是学生手上的数学教材。

2003年起教育部颁布“新课标”,全国很多学校也相继使用新编的数学教材,目前主要分为“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个版本。

苏淳翻阅现行高中数学教材,发现其知识涵盖面确实比老版教材宽了一些,比如,概率与统计等内容被引进了。但他也马上看出了问题。“一本教材,总得自给自足吧。有些知识点前面没有讲,后面的章节里却要用,这让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办呢?”

学生基本功已大不如前

不仅教学成了问题,连命题也因为新教材受到“牵连”。

苏淳自己就碰到过一桩事情。有一年,他试图在概率论上出一道高考题,将涉及标准正态曲线下面积的求法。有了这个出题意图后他又去翻看教材,结果很快知道,这道题出不成了。他所在的安徽省,部分学校使用“人教版”教材,部分使用“北师大版”教材,而关于这个知识点,两本教材讲的难度不一样。

“概率进教材了,但这些很基础的知识却没有列进去。”苏淳直言,想不通。

和很多中学数学老师的感受一样,新教材在编写上显得系统性不足。有人甚至直言,新版本不如数学家华罗庚主编的老版数学教材那样“简而精”。

作为高考命题者,苏淳也有机会观察中学生的答题表现。“现在的学生数学基本功明显不如以前,这恐怕和我们的教材也有关系。”多少年来,数学基本功扎实一直让中国学生引以为豪。但现在,诸如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之类的基础知识,在新版教材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强化。

苏淳中肯地说,新课标实行到今年刚好满10年,相关部门或许是时候组织一些讨论听取基层的意见了。“哪怕有争论也好,但有些问题必须要拿出来讨论,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

别把奥数“踩”得太狠

执教于中科大,苏淳带教过很多数学尖子。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金牌奥数教练。早在1992年,苏淳创下过一个记录:他带领中国队出征第3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一个队的所有队员都获得了金牌——这在IMO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曾经风光的奥数,这几年成了“重点打压”对象。说到这一茬,苏淳直摇头。“奥数本来就不是给普通学生学的,只适合有数学天分的尖子和少数的数学迷。”他知道奥数惹的“祸”,自从和升学挂上了钩,很多数学学习本来就有困难的学生也被送进了奥数课堂……

抛开全民非理性“奥数热”,苏淳关注的还有另一则信息:很多国外专家开始关注中国在数学上的“退步”。

俄罗斯也是数学大国。几年前苏淳访问俄罗斯,一位同行就好奇地问:“俄罗斯还在向你们中国学习搞奥数呢,你们为什么开始打退堂鼓了?”苏淳无语,但他说,奥数不适合进入课堂学习,但确实反映了一个国家在数学教育上的水平。

实际上,对于一些数学尖子,确实需要一些特殊的培养方法和教材。这几年,苏淳并没有闲着,他忙着精编奥数试题,“莫斯科有一批数学爱好者,出的奥数题很有水平,他们是一群数学疯子……”苏淳希望能为中国拔尖数学人才培养多做一些事情。他知道,这些书不适合多数学生,但总有一些人,有一天会用到它们。

“死”做题对付不了“活”数学——写给广大优秀的中学生们

胡小群

纵观浩瀚的数学史,数学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如何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呢?

扎实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先学“死”,再学“活”

数学作为一切自然科学之基础,其立足之基在于缜密的逻辑思维所保障的推理的可靠性。或许,多年的数学应试教育已经把优秀的你带入了这样的一个状态:能解许多难题,能获不少数学竞赛的奖项,却不甚清楚一些基本数学概念(比如“函数”、“轴对称”)的严格定义;能做出许多漂亮乃至华丽的公式变形,却不知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及适用范围——甚至,有时还会做出一些没有理论依据的代数式变形。

如果的确如此,那么是时候亡羊补牢了:找到所有以前的教科书,仔细整理相关概念,着重于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整理所有学过的公式定理,尝试将这些公式定理推导一遍,并不停地询问自己每个步骤中用到了什么公式定理,这些公式和定理又是如何推导的。

然后,将这样的学习方法贯穿到之后的数学学习中去。要将数学真正学“活”,第一步是把它学“死”,死死推敲定义定理中的每一个字符和步骤,为之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切忌一味追求灵活而丧失数学中最本质的元素——严密的逻辑。

浓郁的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有爱才会有成功

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多年的发展已将它从一棵小小的树苗灌溉成一棵参天大树,其中的每一个小树枝都布满了学问和乐趣。即使是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所知也不过是这棵大数的几根树枝。但是,一根树枝上一片小小的树叶,或许就可以将你引入这个神奇的数学世界。又或许,通过你的努力和创新,再让这个世界更为神奇。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个章节叫做循环小数,有些分数可以化为循环小数。你是否想过?循环小数又该怎样化为分数?这两者是否统一?转换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

中国当代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谷超豪先生在小学三年级时学到了循环小数,感到十分神奇,怎么会有一个数是无穷无尽的呢?一个蛋糕一切为三,简简单单的一个分数,为什么化成小数就写也写不完了?“你抓不住它,但却可以尽情想象。”此后,几个关于“无穷”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谷超豪对数学的兴趣,他从此投身数学研究并在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等多个数学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

力学和微积分的交替发展是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进步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常常如下循环:力学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相应的数学工具?数学家完善了数学工具?力学问题解决?数学理论系统更上一层楼。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还应该更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比如高中课本中平面向量和力学的联系,函数零点和信息学算法的联系等。

多年的数学学习中,撇开枯燥无味的练习,一定也曾经有一些数学知识和定理引起了你的兴趣。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一定有一些你感兴趣的问题最终被简化为一个数学模型。那么,你是否可以像谷先生一样,提一些问题,查一些资料,做一些研究呢?

质疑精神是创新必备——有尊重,更要敢于挑战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集宗教、科学和哲学于一体,所有发明创造都归于学派领袖。当时人们对有理数的认识还很有限,对于无理数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仅指整数,分数被看作两个整数之比。他们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该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却发现,边长为l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希伯索斯的发现被认为是“荒谬”和违反常识的事。它不仅严重地违背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也冲击了当时希腊人的传统见解。使当时希腊数学家们深感不安,相传希伯索斯因这一发现被投入海中淹死。这场危机最终通过在几何学中引进不可通约量概念而得到解决,成果被欧几里得所吸收,并收人《几何原本》。这就是第一次数学危机。

数学史上的三次最大的飞跃也被认为是三次数学危机的解决,这三次危机的解决都离不开对权威的挑战。我们要能在数学中有所创新,就要做好挑战权威的准备。而挑战权威,应当从质疑精神开始。

比如:教材中对数列极限的定义为“无限接近”。那么,这个定义是严格的数学表述吗?什么叫“无限”?“接近”又是什么意思?教材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能否给出更确切的描述?

坚韧意志是创新必备品质——成功在被质疑后

一个学科发展的高度决定了其创新的难度,相比其他学科,数学的创新也许是最难的。然而,困难并不意味着不 可能,更不意味着没有意义,只意味着我们需要更灵活的思维,更沉得住气,更耐得住寂寞。

第5篇:如何培养奥数思维范文

【关键词】 奥数热;奥数;小学生

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典范,奥数在各国都被热力推广,但是在我国,奥数的本原却发生了改变. 奥数让小学生们的负担变得更加沉重. “奥数热”暴露出了许多教育问题,例如教育公平、择校热,等等. “奥数热”已经是全国人民都关注的问题.

一、“奥数热”现象出现的原因

造成“奥数热”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三点.

第一,教育的不公平.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 但是当前的教育却并非这样,仍然有许多学校存在着重点初中以及重点班级. 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必然会导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

第二,家长盲目跟风.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肯在教育上投入,他们会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奥数培训班. 他们重视教育非常正确,但是不考虑自身经济条件,只是盲目跟风,将孩子送去参加奥数培训班,提高孩子进入重点初中的可能性.

第三,择校机制. 它可说是导致“奥数热”的直接原因. 经过调查所得,家长们之所以会不顾一切地送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班,是因为都希望孩子可以进入重点初中. 而现今的择校机制凸显了奥数在择校时的重要性,这就让家长们格外重视奥数的学习.

二、“奥数热”的特点

通过研究发现,“奥数热”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低龄化和全面化.

据统计,三、四年级的学生中参加奥数学习的有60%~70%,五年级学生中有90%参加了奥数学习. 甚者,有的小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去参加奥数培训.

随着“奥数热”的越演越烈,据媒体报道:北京市2003年的小学中有半数以上的小学生参加了奥数学习. 突然之间,不论是数学特长生还是数学学习一般者或是数学学习困难户都开始了奥数学习.

三、奥数训练带来的好处

奥数是肯定能够给小学生带来好处的,它的思维方式能够活跃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更善于动脑,乐于动脑. 奥数的学了在孩子们的小学时期就能带来很多好处外,也能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畅通无阻.

奥数训练能够提高对数学的理解能力、解题能力,看到数学的实际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力,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成绩. 对数学的理解是学好数学的真谛,这不是任何技巧能代替的. 对小学生而言,数学能力的提高才是他们在以后数学学习生涯中的重中之重.

通过一系列数学题的练习,让学生获得一些新的解题决策技巧,也可以看作是在新的情境下的数学思维,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不仅限于获得新技巧. 这能够为小学生们在初中学习函数时打下基础.

据调查发现,奥数学得好的学生学习习惯基本都很好. 学习奥数的过程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 最重要的一点是小学生在习惯上的可塑性比较大,即使有不好的习惯也来得及改,因此,在小学时代让孩子们学习奥数是非常适合的.

四、“奥数热”现象带来的危害

学习奥数的好处毋庸置疑,但是同时奥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 它的危害不仅影响到了小学生们,也影响到了他们的父母、家庭.

很多国家开设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具有数学潜质的天才少年,为了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启智教育,为了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和兴趣. 但是在中国,“奥数”的本质却彻底被歪曲,与其真正的主旨背道而驰.

许多学生在一年级起就被家长逼着参加奥数班,他们表示自己就是去那里坐着,其实什么也没有学进去. 学生难以领悟到学习奥数的乐趣,学习奥数对他们而言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对家长而言,参加奥数班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三四个奥数班. 每逢周末,就是家长带着孩子风尘仆仆地行走在各个奥数班之间的时候,这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小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知简单的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研究,只有5%智力超常的儿童适合学习奥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首先,它会让大多数孩子产生挫折感 ,他认为他不行,他很笨,这个对孩子的发展是很大的伤害. ”

小学生们过早地涉及奥数这个与他们素质、能力都相距甚远的东西,并不会带来多大好处,反倒很可能会抹杀掉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在他们以后的学习中将一直学习数学,现在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让他们参加奥数训练,虽然成绩可能一时有提高,但是非常不利于他们将来数学的学习,会影响他们的中考、高考,甚至是他们的人生,这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奥数其本身并没有很大的问题,通过学习奥数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学理解能力,活跃数学思维. 但是,随着“奥数热”的升温,它更多的是与教育公平、择校相联系,成为进入重点初中的砝码. 笔者认为,奥数教育应该及早回归其本身,重新拥有属于它的数学之美,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们通过奥数燃起对数学的好奇与兴趣之火.

【参考文献】

[1]徐韶峰,霍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第6篇:如何培养奥数思维范文

一、数字感

数感,即对数的敏感程度,对数的感悟能力。小学数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数的一种情感。一方面,对数字有一种亲近感,喜欢数字,喜欢数学。数字看起来抽象、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只要赋予数字丰富的学生喜爱的内涵,学生就会感兴趣,能够认可,愿意接受,有特殊的一种情感。3、5、7、9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也看不到它是什么,但赋予内涵后,意义就丰富了,可以是3个苹果、5个橘子、7支铅笔、9张桌子;也可以是3辆汽车、5把铁锹、7棵树、9盏灯。没有这些数字,就无法表示上述的东西。所以,数字的意义还是很伟大的。对于数字的四则运算就更有神秘感了,一是体现一种复杂到简单、浅显与深奥的道理。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为4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8厘米,求它的体积。计算如下:圆柱体体积v=sh=3.14×8×8×[40/(2×3.14×8)]=160(立方厘米),费了很大劲才计算出来,但如果借助学具模型,经过拼接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再把拼成的长方体横放下来,则有圆柱侧面的一面作为底面,高就是半径,因此就有v=s侧面/2×r=40/2×8=160(立方厘米),可谓复杂与灵活、浅显与深奥。35+56+65;看似简单的计算,却有深奥的道理和灵活的技巧。它是两位数的连加法,它符合加法交换律,也符合加法结合律,计算时先算(35+65)+56。二是探索与创新。如:-1+2-3+4-5+6-7+8…-2009+2010=?我带来100元钱,要买1副乒乓球拍和2个乒乓球。体育用品商店中马琳牌球拍48.00元,王皓牌球拍35.00元,红双喜乒乓球1颗星1.50元,2颗星1.60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下面的算式编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又如9.6-1.28,如果是9.6-1.28的得数是多少?意义不大,数感不强,但如果是某旗杆高9.6米,我的身高是1.28米,计算旗杆比我高几米?或我比旗杆矮几米?就有了一定的数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应用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数感,只有具备一定的数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敏锐的数学嗅觉和洞察力,感悟到一定的数学信息,搜索到恰当的数学知识和策略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具备一定的数感,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扑捉有用的数学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所以,数感的培养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单元教学之中。理解数感、建立数感,进而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1. 在解决数学应用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感悟”的能力,即在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中逐步学会数学地理解和认识事物,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如:我国发射的“神州8号宇宙飞船”绕地球一周需要90分钟,绕地球15周需要多少时间?又如:小红一家3口去长白山旅游,甲旅行社说:“2个大人全价,学生半价”,乙旅行社说:“家庭旅游算团体票,一律8折优惠”。这2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每人500元,请你帮助小红计算一下,选择哪个旅行社更优惠?这样,就使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数学的魅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数感。

2. 现实生活除应用问题外还有一定的空间图形问题,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空间观念,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主要内容。如下题:

3.《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的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培养学生统计观念,同样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主要内容。如:某公司有18名职工,在2011年对外招聘时称该公司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1270元,请根据下面统计表分析,你是怎样看待这个公司的?

第7篇:如何培养奥数思维范文

“妈妈,我没有错!”罗弋没有见过拉线电灯,但他猜想应该就像餐馆里的电风扇一样,拉一下转起来,再拉一下停下来。“所以3和5倍数重叠的十盏灯因为拉了两下又亮起来,最后的答案就应该在80的基础上再加10。”陈群上网一搜才发现,这道题竟是奥赛“名题”,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的奥数考试中出现,而网上的答案清一色是80,这才让陈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要联系权威部门纠错。经过多次沟通,陈群终于收到出版题集的崇文书局编辑室主任许举信的邮件,他表示孩子的解题思路和答案确实是正确的。编辑部承诺将在相关权威杂志发表声明,并在以后出版的题集中使用罗弋的答案。此事2016年11月1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热议。

多维解读

“9岁小孩纠错名题”让谁脸红?

一个天真稚嫩的9岁小孩,了被出版社沿用5年的标准答案,一方面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小孩的数学天赋表示钦佩,另一方面则让人替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感到脸红、害臊,甚至有些无地自容。一道被奉为经典的奥数名题,如果不是9岁男孩爱动脑筋,发现原答案是错误的,真不知还会沿用多少年。因此值得追问的是,一个错误答案到底误了多少子弟?那些编书、出书者,责任感和良知到哪里去了?无疑,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究其原因,我以为,最关键的一条,便是长期以来,某些教材编写者顶着“高级知识分子”的光环,却总是脱离实际,坐井观天,闭门造车。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对编书者的“粗心大意”,出版社也往往把关不严,任“问题教材”轻易进入孩子的书包。也难怪近年来在中小学的课本里,常会出现连大教授们都被难倒的偏题、怪题。这种自作聪明编出来的教材,肯定会误人子弟,最终损害的是教育事业。

振兴教育,必先振兴教材。当下有些教材为什么会错误百出,却久久得不到纠错,是该到深究原因并坚决加以整治的时候了。否则,我们怎么对得起后代子孙?又遑论振兴教育、振兴中华?

我们要有道理地进行质疑

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新闻出来后,我们谈的不是“低龄奥数”的问题,而是“质疑精神”。在很多地方,对于奥数的问题说来说去,推崇的人在学,抵制的人私下里悄悄也在学,而对于所谓的“质疑精神”有关注过吗?回头想想,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曾提出过质疑,但却被自己用看到的“标准答案”驳回呢?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是否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在于通过质疑启动自主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这才是成功的秘诀。当然,质疑精神不是张口就问,而是有根据地问,培养孩子的最终落脚点是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能力。也就是说,遇事要先有一个判断的过程,查证后再发问。如果像有的学生连文章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批判,连生活常识都没有就乱提建议,这样的质疑就变成了无理取闹,毫无意义,但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普遍。所以,我们需要鼓励孩子质疑,更需要帮助孩子明白,应该要有道理地进行质疑。

时评佳作

9岁男童纠错奥赛题当思解题背后的逻辑

文/程彦暄

一道数学题,自己的答案跟书本给出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怎么办?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改正自己的答案,而四川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一名9岁男孩罗弋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在求证的过程中,家长发现这道题不仅考倒了电子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数学高材生,更是曾作为两届奥赛考题出现,其错误答案被出版社沿用5年无人察觉。

纠错奥赛题,看似是一种对标准答案权威的挑战,实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模式在碰撞。对于出题者而言,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判断正误的参考,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学习掌握情况,从此逻辑出发,势必得出错误答案。而对于罗弋而言,他的解题逻辑为联想法,故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答案本身的意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培养解题背后的正确逻辑。

一种错误的解题逻辑,学生掌握得越熟练,就会错得越离谱。古人言,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更应发挥引导作用,而非给予学生标准答案。在我国,因为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学似乎总在强调思维的整齐划一,强调标准化,不敢撒手,不允许旁逸斜出,封闭的课堂使得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中!正因如此,学生们才慢慢出现了思维惰性,丧失了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学家张炜认为:“中国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教育提倡的都是‘寻求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鼓励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学习的目的绝非获取某种答案,而是掌握一种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探索答案。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因照搬兵书而大败于秦军,西汉名将霍去病却因屡出奇兵而令匈奴闻风丧胆,两种不同的结果实非兵书之过,而是指挥者的逻辑思维不同所致。

9岁学生之所以能够纠正奥数题答案,并非因他是“神童”,也非因其具备挑战权威的精神,而是由于他拥有自己独立的逻辑思维。罗弋喜欢阅读,但所读之书并非老师框定的书单,而是一些“闲书”,诸如《狼图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十天环游世界》等。这些书看似与学习、解题无关,实则开阔了罗弋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闻,让他的思想与更多作家的思想进行了碰撞,并不断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正因有了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才让他走出了教条的泥沼,通过符合逻辑的探索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昔日,伽利略曾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和科学分析得出一套符合逻辑的答案,从而纠正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而今,我们也要通过广泛阅读、深度钻研,来锻炼和培养独立而科学的逻辑思维体系,摒弃标准答案带来的思维惰性,用自身的探索、研究、分析、判断来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摘自“荆楚网”

第8篇:如何培养奥数思维范文

关键词:奥数热;功利化;教育公平;减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76-01

奥数是“ 数学奥林匹克”的简称, 从上世纪80 年代起, 我国开始参加奥赛。作为一种选拔手段, 那时奥赛目的只是发现智力超常儿童, 选拔奥赛选手。近十年来, 奥数陡然升温, 其目的已经不再仅仅是选拔奥赛选手。几年前, 国家和地方三令五申严禁奥赛辅导, 但是各种奥数辅导依旧改头换面招摇过市。前段时间, 杨东平先生撰写博文《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我为什么反对奥数》, 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奥数为什么在上世纪90 年代后期陡然升温? 奥数热有什么现实影响? 奥数的出路何在? 本文将进行探讨奥数热的原因。

奥数陡然升温绝非偶然。有人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初中入学考试取消,这一“减负”举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不少中学为了招收更多的优秀生源, 把奥数作为标准。其次, 是因为高校开始扩招, 大家都意识到, 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有进入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才有好的出路,而奥数又自然成了进入这些好专业的“敲门砖”。笔者认为,这两方面原因只是奥数升温的外在动因,奥数热现象背后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1、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我国《义务教育法》第22 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是当前的教育现实却不尽如此,很多地方都存在重点学校以及重点班级。既然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势必导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学校如何招到优质生源?学生如何才能进入那些升学有保障的重点中学?在当前情况下,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当前很多地方出台政策,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于是很多学校把目光放在了奥数上,将奥数成绩作为选拔新生的重要标准。奥数考试不是学科考试,通过这种竞赛方式可以选拔出智力超群的学生,可以保证他们升入更好的学校。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供需双方把奥数与择校捆绑起来,促使奥数陡然升温。

2、基础教育中的择校机制

如果说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是奥数热形成的根本原因,那么当前的择校机制就是奥数热的直接动因。自从小学升学考试取消后,中学入学大部分采用就近入学和“电脑派位”,但是择校现象并没有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而销声匿迹,相反,很多地方的择校愈演愈烈。择校是一种双向互选的行为,学生选择考取什么样的学校,学校选择录用什么样的学生,在取消统一考试的情况下,互选双方通过什么标准进行选择呢?毫无疑问?学生的选择目标肯定是重点中学。那么,学校通过什么标准选择学生呢?从实践看, 在我国现阶段, 在高质量的教育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规范人们择校行为的主要手段是考试分数、行政命令和货币交易。相比较而言,考试分数更为公平,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为了选择优质生源,很多学校在自主组织升学考试的同时, 也把奥数水平作为学校招生的重要考量标准。从学校的角度来说, 由于每所学校都需要一些比较优秀的生源, 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 而入学考试制度的取消, 学校无法对来校的学生进行甄别时, 所以人为地设置考奥数的门坎, 一方面可以挡住声势浩大的入学人流, 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漏网地捕捉到一些优秀的学生。为了让孩子升入好的学校, 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进奥数培训班, 为的就是在择校时增添一些砝码, 奥数已经演变为择校的敲门砖。

3、奥数经济推波助澜

奥数之所以不降温,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巨大的奥数经济的诱惑。奥数热的背后是丰厚的经济回报, 这一点单从学习奥数的费用就可一目了然。有调查表明:有64 %的家庭每学期用于孩子学奥数的费用在300 元以下,24 %的在500 元以下, 12%的家庭则在500 元以上。调查中,有六成以上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上奥数班, 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学生在自己的小学阶段有至少4 年的奥数学习经历。按平均每个家庭每年用于子女奥数学习的费用是800元的标准计算, 每个家庭在孩子小学阶段奥数学习的投资就超过了3000 元!奥数热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奥数产业链。奥数产业链形成之后, 各相关利益者通过各种方式运作奥数活动, 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奥数热。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三令五申严禁各地方开展奥数辅导, 但是各种形式的奥数辅导依旧存在。透过奥数经济, 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其中的端倪, 奥数经济大行其道, 奥数已经异化为某些人谋求利益的工具。难怪杨东平教授呼吁要“ 像打击黄赌毒那样, 严禁戕害小学生的奥数训练, 这个东西无论从教育规律上还是实践中, 已经有非常确定的证明它对于培养人的数学思维没有任何好处, 是一个数学杂技, 是一个, 是少数人盈利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姜远芬.浅谈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5(15).

[2] 董 晶.“奥数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第9篇:如何培养奥数思维范文

科学素质的培养并非在某段时间或通过某方面的渗透就能达到的,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只有在整个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素质教育的渗透,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科学兴趣是激励人们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培养科学素质首先要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良好兴趣。

生动有趣的引入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如从奥斯特的发现引入:1820年4月的一天,奥斯特正在讲课,突然来了“灵感”,他说:“让我把通电导线与磁针平行放置试试看。”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就在这一刻到来了,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学生不相信这一载入史册的伟大发现竟是如此平常。老师问:“如果你们生活在那个时代,接下去该怎么做?”有同学说:“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对!科学家们正是这么做的。”老师立即肯定,然后继续介绍……奥斯特关于电磁现象与磁体磁现象的发现轰动了整个欧洲。法国物理学家安培重复了该实验,发现了电流方向与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服从右手螺旋定则。他因此下决心架起一座连接电和磁的桥梁。教师继而引导学生对安培“分子电流”进行讨论,类比得出:磁铁的磁场与电流的磁场完全一样,都是由运动的电荷产生的。

二、课堂教学重视右脑开发,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美国科学家斯佩里成功地进行了“裂脑实验”,揭示了人脑左、右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称为理性的脑、知识的脑;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称为感性的脑、创造的脑。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教学主要是逻辑思维训练,追求的目标是考试得高分,而忽视对学生右脑的开发。自然科学中的创造活动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互补,是右脑与左脑的沟通,每一个思维活动都不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先后交错在起作用。因此,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右脑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使学生思维品质全面发展。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方法的积累和训练,例如:理想实验,合理的猜想,突出主要矛盾的“近似处理”,现象、过程、规律模型化,通过联想类比、比较、假设、等效、外推、极端法、图像法等思维方法训练,学生有了合理而清晰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思维方法,就会形成高质量的思维品质。

三、强化物理实验,培养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品质

物理实验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各种物理实验中都应该有计划地渗透科学素质的养成。科学家用实验发现的结论称为静态知识,那么蕴含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的思维、方法等就是动态知识,从培养学生素质角度来说,后者更值得开发和利用,在实验中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探索氛围,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准研究”过程,将会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实验思想的精髓,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验素质和能力。高中物理实验主要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学生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操作意识和实验研究方法;演示实验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有序的观察能力;探究实验要重视学生的科学设计与创新能力。所以,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须利用这些实验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科学品质和素养。

四、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创造美的科学能力

物理学中处处都体现着大自然和谐的美、对称美、神奇的美、哲理的美等。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这些规律何等相似?电生磁,磁生电。电和磁之间存在着如此奇妙的关系。万有引力公式F=G■与库仑定律公式F=G■是何等的对称。电荷有得必有失,能量有增必有减;省力则不省功,省功则不省力。宇宙规律就是如此平等,有得必有失,有增必有减。从这些物理美中我们无不体悟到有付出才有收获,不劳而获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这都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丰富内容。当一个人能领悟到一门学科的美时,就有了学习动力,就愿意投身于这门学科的学习之中。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物理学科中“美”的素材,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物理学中美的魅力,激发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寻找美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意识,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五、重视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