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范文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精选(九篇)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

第1篇: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生心理素质 重要性 方法

当老师的人,都会承认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智力好,学习差;有的学生智力差,学习好。有的学生家庭幸福,学习差;有的学生家庭不幸,学习好。有的学生体格健全,学习差;有的学生身有残疾,学习好。有的学生双亲是教师或知识分子,学习差;有的学生双亲目不识丁,学习好。有的学生近赤,并不红;有的学生近墨,未必黑。再看近年来有关媒体报道的“某校的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杀了”、“某校的学生因为上课玩手机不好好学习,老师没收了手机而把老师杀了”,这是为什么?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学生的心理素质却起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从这些案例反映出学生中存在着孤独、失望、自私、冷漠、叛逆的不良心理,缺乏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合作、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精神。从哲学的观点看,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家庭因素、身体因素、交友因素还有社会因素等都是外因,心理因素才是内因。如果心理素质提高了,即使笨头笨脑如爱因斯坦,家庭贫寒如华罗庚,身体残疾如海伦・凯勒,旧军人出身如,也可以做出令世人惊叹的光辉业绩来;如果心理素质不高,即使具备了最好的外因条件,也毫无长进。结合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发展形势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刻不容缓。如果让这些不良行为和心理继续发展下去,不但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在教学时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即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这方面,我主要做了如下几点探索:

一、从确定方向上培养

学习需要毅力,而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坚忍不拔的毅力。曾经这样寄语青年:“你们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坚定方向,比如航海远行的人,要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方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有到达这目的地的一天。若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到达的日子。”红军长征途中条件是那样的艰险,何以能行程二万?就是他们心中有着三座大山、把祖国变成民主富强的国家这一远大宏伟的目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确立一个正确远大的目标,不要让他们在中途迷路。同时还要让他们懂得达到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像红军战士那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二、从提高自信心理上培养

自信一小步,成长一大步。一个有自信的人,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坦然面对生活和学习。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一旦心死了,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自暴自弃。伟大的鲁迅本来是学医的,后来看了一部日本人杀中国人,周围当看客的也是中国人的影片,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决定弃医从文,在黑暗的社会中大声呐喊,以图唤醒沉睡的中国人。中国共产党内有一个宣传部,其作用也是为了鼓舞人民的意志,让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地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其作用是任何人也无法代替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时时提供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从养成习惯上培养

俗话说:“习惯在自然。”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终身受益。学生良好的习惯多指认真听讲的习惯、善于质疑的习惯、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坚持写日记周记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团结合作的习惯等。有了这些好的习惯,学生才能越学越灵活,越学越广博,越学越深入,越学越爱学,形成无限的良性循环。老师在教学生时,一开始定要竭尽全力培养这些良好的习惯,时时、事事、处处悉心指导,谆谆教诲,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少则一两个星期,多则半个学期,学生就“习惯成自然”了。所谓严师出高徒,就是指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上要“严”字当头、常抓不懈。

四、从激发兴趣上培养

第2篇: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范文

 

关键词:藏区民警素质的措施及对策

一、提高民警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及现实意义

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教育训练和思想作风整顿,特别是随着《人民警察训练条令》的颁布实施,尤其是大练兵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和“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有序、有效地开展,公安机关绝大多数民警能够做到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勤奋工作、恪守职责,民警素质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公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有一部分民警没有经过规范化训练,素质较差,纪律松懈,作风涣散,缺乏革命理想和人民警察意识,难以肩负公安工作的重任;一部分民警文化程度较低,社会知识面狭窄,法治理念淡薄,缺乏调查研究和做群众工作能力,难以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需要;一部分民警受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大潮中经受不住考验,因此道德败坏、思想堕落、弄权渎职、以权谋私、徇私枉法、贪污受贿,严重破坏了公安机关的声誉,损害了人民警察形象。根据以上分析,只有全面提高民警素质,才能正确地、充分地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和作用,才能始终保持公安机关的性质,才能保持公安队伍的纯洁性;只有提高民警素质,才能正确而充分地运用法律武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公正,杜绝以权压法、以权代法、违法乱纪行为;只有提高民警素质,才能增强对一切腐朽思想的免疫力,才能在社会大调整、大变革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党性,为保一方平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人民警察的素质构成

素质,实际上是一个外延和内涵很广、很深的概念,一般是指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实践中逐渐发展已经具备各种品质的泛称。大力提倡全民族的素质,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作为肩负神圣职责和使命的人民警察,更应该自觉加强素质养成,做合格的人民卫士。人民警察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人民警察应具有的政治、觉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革命人生观的综合体现。对党、对人民绝对忠诚是人民警察首要的政治品质。除此之外,为了做好公安工作,还必须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把握精神实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的观念;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于事实、严格执法、廉洁奉公、遵守纪律;顾全大局、先人后己、团结同志、爱护集体。

(二)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完成各项任务的实际本领。人民警察除必须牢固掌握本职工作所涉及的专业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同时,还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1.岗位专业能力。必须熟悉和掌握做好本岗位工作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胜任本职工作。

2.分析综合能力。必须具备复杂情况下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胆略,并善于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利用有利条件处理问题,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或少受损害。

3.群众工作能力。必须善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开展综合治理。

4.写作表达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宣传国家的法律和党的政策,能写一般常用的公安应用文章。

(三)法律素质

法律素质是人民警察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所应具备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执法技能的综合体现。公安机关是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执法机关,人民警察只有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保证公安执法活动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符合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才能使国家的法律得到准确有效的执行。

(四)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不仅指人民警察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提高民警的文化层次和修养程度有利于提高民警的业务素质和队伍整体作战能力,有利于提高公安机关“窗口”单位的形象,有利于提高公安队伍文明执法水平。

(五)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民警在特定职务活动中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公安民警应当具有良好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具有稳定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具有宽广的胸怀、合作的气度和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简言之,公安民警应具有勇敢、坚定、大胆、果断、顽强、乐于奉献等心理素质特点。

(六)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即公安民警的体质,包括体力、运动速度、耐力、灵活性、敏捷性等,是公安民警各种才能得以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的物理基础。

三、提高民警素质的途径及对策

怎样提高民警整体素质,达到应具有的素质要求,历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且还存在几种不良趋向:一种呼声认为要提高大学,特别是公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但是有人认为,加强大学教育来提高民警素质,从时效上来看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甚至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如从部队里,引进转业军人,而且还有“好、快、省”的效果,“好”是基本素质好、陕”是能立即“上岗上线”、“省”是节省一笔教育培训经费;一种呼声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三个必训”制度,切实提高民警素质。但是有人认为,这完全是“雷声大、雨点小”,在提高民警素质上也仅仅是“下点毛毛雨”,基本上是“骑驴看唱本”、“走马观花”;一种呼声是提高在职教育培训力度。但是有人认为,在职教育培训是耗时、费力,还与日常工作相冲突,还不如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而且效果更好。现针对以上几种倾向,并结合工作实际,在如何提高民警素质方面,提出几点看法:

(一)切实提高大学、特别是公安警察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提高民警素质打下基础

第3篇: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范文

一、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学研究认为,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客观基础。人的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阶段新质的出现,都作为下个阶段的基础而促成其在新的水平上生长,人的可教育性就是在不断提高基础水平的嬗变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素质是一个人身心处在发展中的“基础条件”。个体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生理、心理两大基本要素,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身心既美且善”,还是现代社会提出的“个体和谐发展”,无一不认为个体素质结构包含身心两个基本方面。心理方面主要指受教育者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其外显形式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为了使受教育者在身心两大素质方面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教育者则有必要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就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非智力因素,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结合物。而心理素质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使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指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同时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的心理素质教育则无疑是促进受教育者迅速而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不外乎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生理活动的外显形式是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体育来求得发展;心理活动是内隐的,它可以直接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也可以通过道德行为、智慧行为、审美行为及劳动行为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都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由此不难看出,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发展既可以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直接训练来完成,后者往往更直接、更有效。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最直接的方法。

二、当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是指导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指针,它既是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对于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整体性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训练对象的全体性,亦即指心理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学生整体,把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二是指要把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注意各种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注重知、情、意、行与个性的协同发展,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三是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其它形式的素质教育协调一致,使其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因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打基础,而要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同时,素质不仅表现为个体素质,也表现为群体素质。因此,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

心理素质教育还应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合理的素质结构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构成素质结构的诸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从素质功能的整体效应来看,任何一个人的素质水平都是各个要素的综合性表现,既要重视素质自身的整体性,也要考虑构成整体素质教育的各个因素,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整个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都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素质形成过程就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不断内化的过程,不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强调“内因”,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不能不受原有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强调学生的主体,并不是要贬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但是,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这些外部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因素“吸收”,才能转化为主体的内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离开这一主体将使心理素质教育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的种种努力事倍功半。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效能的高低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从而不仅充分调动起教师的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学会通过不断重复、参与各种训练等方式来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的心理素质结构不断分化和发展的真正动力。心理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时,也重视其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心理素质教育应着重教给学生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目的。

心理素质的水映着人的能力结构体系的特点,而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运用而形成的。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心理知识的传授上,应更多地让学生在各种模拟的情境中活动,通过讨论练习、亲身体验、自我探索、自控训练等方式,扩大学生主动加入和参与的程度,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心理素质。(四)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的“材”,是指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按照不同条件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同其它教育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点因材施教。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年龄差异,二是学生的性格差异,三是学生的兴趣差异,四是学习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即在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上,不同学生表现有不同特点;同时还表现为能力发展水平和表现早晚的差异,发展水平有超常、中常和低常之分,表现则有聪颖早慧、大器晚成之别。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因材施教,使心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运作模式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起来,既要有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各有其功能与特点,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大方面。

(一)集体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中的班集体既是提高教学效果、增进教学效能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机会,使其在这个集体中日益发展、成熟起来。在班集体中,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经验,学会正确处理同学关系,满足其归属、活动、自我发展的需要,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集体教育的方式主要有: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就像体育要上体育课、德育要开设政治课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宜有必需的课堂教学,把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教改实践证明,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最终都要体现在课程结构之中,贯彻到教材之中,否则,先进的教育思想就难以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并根据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教程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心理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从而开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局面。心理素质教育课不能等同于心理学教学,主要宜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及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易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

2.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过去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往往是重专业课、重分科教学,轻综合课;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各科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个知识技能大纲,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可以操作和检测,有一套包括考试在内的保证体系。然而在能力发展方面,尤其是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方面,提法笼统、模糊,既无法操作和检测,又无有力的保证措施,使心理素质教育被忽视,有名无实。课程体系只有分科教学大纲,没有一个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总纲,使教育方针难以全面贯彻。同时,学科课程因缺乏心理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中介和桥梁,使各科教学处于孤立封闭状态,学科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由于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各科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负担过重。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学科教学的现状,这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条根本途径。

3.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及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互相促进,实现功能互补,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二)个别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辅助途径,个别心理辅导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个别教育就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能,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注重对个别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与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4篇: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师素质心理素质自我提高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其教师的素质”。新的世纪,对人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没有良好的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更谈不上在改造社会和创造社会中有所作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教师素质的概念及构成

关于教师素质的定义描述较多,如:

(1)“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2)“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有关教师素质的结构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如:

(1)“教师素质结构应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七项因素”。

(2)“教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智能、个性三方面的静态素质和协同性、系统性、事业性三方面的动态素质”。

(3)“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等”。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地影响尤为重要。“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他教授什么更为重要。”(KarlMenniger)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情感过程、职业兴趣、智力与能力、人格特征和教育信念等。

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从能力方面看,教师的基本能力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力等。这些能力是从事教育事业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此外,教师的特殊能力还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决策、教学监控等多方面,如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教师的智力和能力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带学生走进了知识的殿堂,而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不但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地健康发展。

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动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发展和形成”。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心理素质(非认知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勇于进取,勤奋向上;性格开朗,自我悦纳,胸怀坦荡;情绪稳定,自信乐观,有轻松愉快的心境,善于自解;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乐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地重要性体现在:首先,健康地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长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如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都会通过影响神经生理机制、内分泌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损伤机体的功能,导致生理上地不健康,甚至病态。反之,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促进生理健康。其次,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而不良的情绪与心境则会直接抑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甚至消蚀其意志与事业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与质量以及师生的关系的建立与性质,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沐春风;而自身情绪紧张、烦躁、忧郁的教师,常常使教室形成一种紧张与压抑的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如坐针毡。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三、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教师心理素质提高从外部条件看可通过政策、管理等加以改善,如加强职前、职后培训,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等,但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1、热爱教育事业,悦纳自我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所授学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长流水。能够自我接纳,一个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2、磨砺意志,塑造性格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极其复杂而艰巨。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时期,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矫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

当前,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前所未有的社会要求与竞争压力使教师经常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职业道德规范看,人们对于教师地德性要求显然来得更为严格。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常常担心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后者如孟柯强调“教者必以正”,要求教师“独善其身”;董仲舒提出“善为师者,即美其道,又慎其行”等等,如此种种,为我国历代教师规定了基本的职业操守,成为社会评定衡量教师的主要依据。然而,现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偶像地位的渐趋失落,造成了教师内心的惆怅、彷徨和失落。倘若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控能力。

Goleman(1995年)在他的《心理智力》一书中论述道“那些能进行心理调节即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并能理解和有效地对待他人的感情的人,往往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占据优势。”

具体方法有:一是合理释放“宣泄法”。这是一种通过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当你为一件事所困扰时,不要闷在心中,而要把它讲给你所信任的人听。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情绪转移法。转换情景,转移注意,改变心境。三是暗示微笑法。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当你自感情绪欠佳或精神紧张时,可以和亲朋好友娱乐一番,讲几句话,笑上一阵,利用积极地心理暗示改变心情。四是升华转化法。这是调节情感的最高形式。就是将因为某些挫折或困扰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将挫折化为动力,将压抑变为激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能使人忘却烦恼,给自己带来愉悦等等

4、提高自我修养,寻求人格完善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最高追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一种自我的要求,通过自我修炼充实生活、丰富体验,陶冶情趣、拓宽加厚文化底蕴、完善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现代人。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他能思索自己的存在,并赋予其以独特的意义和方向;他要有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能够主动驱除各种外在的遮蔽,而体验到自我生存的内在意义,从而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成长,真正在育人过程中实现育己。

参考资料:

王卫红,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J〕,心理学,2003.(1)

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

庞丽娟,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毛放,浅论中小学教师素养自我提高的“第三条通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3.(1)

第5篇: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身心素质;体育教学

引言:在初中学制的各门课程中,体育是负责学生体能增长、身体素质提高的学科,体育教学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益处,处于体育锻炼中的青少年不仅能从运动中获得乐趣,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十分有利的。鉴于目前初中教学对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要求,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是值得体育教师思考的。

1.初中体育教学概述

1.1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体育教学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表现在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缺勤率较低,上课态度较为认真上,与此同时,学生的体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初中体育教学完美的,体育教学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体育运动中包含的合作、竞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勇敢不畏挫折的精神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展现;第二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感受性并不高,对运动的愉悦感体验还比较弱。

1.2加强学生身心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学生不仅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还面临着心理成熟的压力,处理这些压力需要学生具有足够完备的心理素质,能够从正面的角度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因此,对学生进行身心发展的协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体育课作为一门专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课程,同时也具备在运动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的条件,因此,在体育课上加强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在体育课中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方法

2.1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处理身心发展关系

想要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关键在于有效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体质,因此教师要为每个学生研究一套体育教学方案,这样才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安排,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教师还要充分了解体育对学生身心素质的积极影响,在教学中,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了解到每位学生的身体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心理变化,为学生研究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

2.2改变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体验身心愉悦

很多初中学生在体育课上表现不积极,抱有一种“不喜欢”、“无聊”的态度,使体育课教学不能起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作用,是因为初中体育课刻板的“长跑”、“短跑”、“铅球”、“排球”等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确实没有什么乐趣。如果教师能够灵活的设置教学内容,采取情趣教学法,就能激起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例如,在100米短跑中引入定向运动的内容,将普通的100米短跑设计成“百米定向障碍运动”:以100米短跑跑道为计,分别在其中设定三个寻找东西的障碍,每当运动员跑到插小旗的位置,就能读到小旗上的寻物内容,然后找到物品,持有物品,继续跑,完成三个寻物障碍并第一个跑到终点就是第一名。这样一来,100米短跑就变成了“跑步游戏”,学生们会纷纷踊跃参与,体育课“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也就达成了,而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了解到体育中的对抗和合作精神,实际上也是对他们的心理成长的帮助。

2.2改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更加主动

以往的体育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相对刻板,表现在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一样的,即老师做,学生跟着学。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个性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匹配,使体育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学生与体育情感交流的过程,进而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例如,使用音乐教学法,在跑步练习中播放节奏不同的音乐,教师可以将这些音乐进行讲解,并且和学生分享彼此对音乐的理解,然后请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寻找并形成属于自己的跑步节奏。在教师播放音乐,和学生一起寻找节奏跑步的过程中,学生们都显得兴致勃勃,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可见,灵活的、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进一步培养自己的特长的目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充分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3.对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体育教学的总结

3.1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教学活动对初中体育教学的改善作用

从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出发的教学使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作用得以发挥,同时,体育教学的实际意义也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掌握,即:体育课教学也是知识的教学,是教学生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体能,掌握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的过程。专注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使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发生改变,教师更重视在教学中开发学生喜欢的运动形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极大。

3.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体育教师应该本着“人本教育”的教学理念进行快乐体育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平等教学是首要原则,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过分追求学生达成某项体育指标、对体能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对学生体能的提高和运动机能的发展给予正面的评价;另外,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引领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并不代表着体育课成为游戏课,培养学生运动意识始终是体育教师的任务,因此,教师应将教学重点使用放在对学生运动的基本态度上。

4.结语

综上所述,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达到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需要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重视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变革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都能够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值得体育教师进行尝试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田林.伦初中体育教学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J].学周刊,2013(11):112-114.

[2]秦鹏飞.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4-6.

第6篇: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范文

人文素质首先是一种品质,它综合地体现了现情感能力、观念、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具体地,从涉及的领域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文明礼仪、语言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修养。它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印象和精神面貌。

人文素质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营销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营销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但就目前来讲,高职院校的营销人才培养,大都存在着“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职业技能,解决饭碗问题”的弊病,把专业技能摆在首位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高职院校以及学生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自我标准的提升,不仅要加强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加强对其人文素质的教育。

二、高职营销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懂得如何调节自身心理和适应周边环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是让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能够以一种合适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调节心理和适应的技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具体内容:开展心理调查,并据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复查,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预防和诊治;开展多种心理咨询活动,如学习指导、职业咨询、心理测验、专题讲座等;建立咨询宣传栏,编辑心理咨询案例集;此外还要建立专门的心理训练场和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开设心理学课程,系统讲授心理学知识。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但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严重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训练的不够重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也大多非专业人员,体制不健全,经费无从保障等等,此种境况亟待改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营销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既是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素养有着重大作用:

(一)丰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对营销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学生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状态是学生最基本的条件,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法律意识和道德等层面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养成积极、阳光、乐观的心态,能够在生活中笑对各种困难和坎坷,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所有的挑战。营销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与销售有关,在市场拓展中,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这都需要有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只有在大学阶段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自如的应付各种问题。

(二)创新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掌握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是营销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另一重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量、沟通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和课程的开展,使得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予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借助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懂得正确地鉴别、批判和取舍人文知识,积极、主动、广泛地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思想精华,自觉抵制和消除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升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能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的是通过个人内化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内在优良品质,从而起到塑造人格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给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理想的内部发展环境,从而增强了其针对性与科学性。更具有认知、熏陶、感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传承。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而存在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高职营销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能。

(四)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引导支持作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自我,认清自我缺点与优势,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感,积极投身于个人的专业学习、素质提高和国家民族的振兴,产生提高自身修养的内在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使他们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素质内涵,修炼人文素养,提高人文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为营销专业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思想引导。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对人生、对世界形成更加清晰的判断,更加准确的衡量,从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能够坚守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直接的提升作用

上述中讲到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进行人文素质提升的主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处世之道,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的内在需求,促进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社会责任感、顽强意志以及积极进取等精神加以熏陶,促进他们形成乐观、自信、豁达、健康的良好品质,使其更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挑战,这些都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直接的提升作用。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仍有待提高与加强,二者具有互补互促的关系,探讨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加以结合,有助于培养营销专业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增强营销专业学生的表达水平以及业务能力。

(一)在方法上的结合

高职院校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和自身人文素质不高有联系的。很多学生因为人文素质不高而导致信仰缺失、道德意识浅薄,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从而产生盲从和焦躁的心理。针对这些现象,在对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人文精神,以增强他们的内在底蕴,把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成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审美”的内在素质。更好的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也包括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两者在方法上相结合,不仅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有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也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教育照顾到个体差异,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

(二)在实践上的结合

根据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特点,依据是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文素质提升为标准,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对于两者提高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在心理上建立起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合理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更有效地达到了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根据营销专业的业务特点,鼓励营销专业学生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学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社会调研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融入社会的大家庭。

(三)在内化要求上的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人文知识的内化。人文素质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养成教育。因此,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必须转变教育方式,关注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自己。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才能最终通过学生自己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素质。

第7篇: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范文

关键词:监理企业;员工素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名优秀员工,不仅是勤奋、努力、爱思考的员工,他还具备了其他一些成功者所具备的素质。当然了,优秀员工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努力形成的。就我的认识,谈到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我认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个问题只是一种表象,想必我们都知道:“一只虎带领一群羊”和“一只羊带领一群虎”的含义。提高员工素质的前提必须是我们的决策者以及管理者首先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决策者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把激发员工的忠心和进取心放在首位,给大家营造出一个快乐舒心的工作环境,进而产生最佳的工作成果,已经成为企业长远竞争并取得优势的首要因素。没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因此,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要全面抓,也要突出重点,企业员工素质是完成工作与生产任务所必须的基本条件,素质要靠平时的锻炼和教育养成来充实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从个体上讲,主要是政治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作风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从整体素质方面讲,主要是团队精神、工作能力、组织纪律性等等。员工素质的核心是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这是职工所有素质的基础,也是员工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赖以不断提高的精神依据,这一素质的持续实现,必须有一种强有力且成熟并能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为依托。

1提高监理企业员工素质的主要内容

1.1提高企业员工的法律基础知识、法律意识和员工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及敬业爱岗意识。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法治经济,所以企业员工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坚持依法办事,依法治企业,严格制定和实施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强监控和制约机制,对内防止腐败与犯罪的发生,对外在各项经济活动中,识破陷井和迷雾,防止上当受骗,并依法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依法维护本企业的合法利益。

1.2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一个优秀的企业,他的企业员工必须是具有扎实的业务技术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注重企业员工管理知识的更新,要始终站在现代企业管理的最前沿。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促进思维与时俱进,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靠观念创新促进管理创新、企业发展。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管理企业,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不断汲取、充实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1.3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培育员工成长和进步,这是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新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必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也必然会对生活在未来社会中的人的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从企业来讲,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全体员工的一个集体活动,因此,企业员工凝聚力、协调力与员工的技能同样重要,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劳动者在团队活动中的潜在资源。所以企业对人才的素质教育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要在教育和培训中,渗透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在员工中倡导一种企业精神,使企业和员工的凝聚力、协作力形成一种企业文化。

2提高监理企业员工素质的对策

2.1思想培养

一般是指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一个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对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训练只是一个方面。这里培训特别强调训练是思想认识方面,统一认识,统一到公司的目标宗旨和发展方向上来。形成一股绳,要团结一起致,共同奋斗。这是最重要的。

2.2行为标准训练

主要是指言语举止、着装的标准化、规范化。语言的口语表达,自然流畅,不偏不倚,文明用语,没有小动作和大的动作,以免引起别人误会歧义。“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必须记住。上班时间必须穿工作服,如发现有工作人员不穿工作服,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并禁止上班且进行经济处罚。这必须结合公司规章制度,共同贯彻。这次培训以小喻大,抛砖引玉。从行为规范上隐喻其他方方面面。

2.3职业化训练

职业化训练是造就一个人从普通到优秀的过程。什么是职业化,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要求人们把社会或组织交代下来的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准确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监理公司的总体的规章制度,监理公司各部门规章制度,监理公司项目部规章制度。这三个方面是培训的基础。大的方面说那是法律法规,法律法规也是职业训练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制度熟记,法律清楚,工作有流程。牢记监理各项的工作流程,动态控制。强化训练职业意识,这是关键。

2.4技术、规范的强化

作为监理人员,拥有丰富的工程方面的技术知识及其工程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培养监理人员在这方面的能力?首先监理人员具有非常想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想法,也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其二有好的书籍、好的老师。好的老师就是聘请高等院校高级教师,高等院校的硕士、博士,高级教师是及教学与调研相结合的高端人才,思想思路开阔,往往站在学术的最前沿,非常具有指导性。其三是集中培训还是分类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工作的闲暇时间可以搞一些集中培训,在工程实践中即开展工作当中有针对性的培训。

2.5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里的综合素质是指学识、技能、品格、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以上的培训也是综合素质所涵盖的一些方面。品格、交际能力、应变能力是综合素质应该强调的部分。这三个方面的提升,不是一场培训所能解决,培训只是提供了方向,需要在今后实践中积累成长。

第8篇: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范文

长期的实践调研发现,当前《基础护理学》教学中针对护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中教师只侧重教会护生基本理论和如何进行技能练习,忽视了护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2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随着近年来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方法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依据护生的实际特点与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现实情况是护生由原先的80后转变为90后之后,教学方法没有随之改变。这些教学方法比较滞后,已经不能适应护生职业培养的需求。因而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

1.3教师授课及考核形式单一,未较好的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目前《基础护理学》授课多数仍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护生的主体地位,只侧重专业知识的讲解,未加强职业素质相关知识的讲解。在《基础护理学》考核中,形式单一,未能将护生职业素质考核内容容纳进去,比如护生关爱病人的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对提高护生职业素质极为不利。

2.《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加强护生职业素质培养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2.1加强《基础护理学》

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在挑选《基础护理学》教师时,不仅要看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更应该从职业素质和人格魅力方面考量教师,选取职业素质较高的教师,使其在授课过程中对护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便于护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并定期派教师到临床进修,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养。

2.2教学内容改革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与临床结合更紧密,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基础护理学教育中。增加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比例,通过课程内容整合,删除陈旧重复的内容,扩充临床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2.3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

2.3.1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并把理论知识传授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护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2.3.2实验教学实验课上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复式教学法,即“问题引导式”、“示教—练习式”、“情景模拟式”“角色扮演式”“自学———讨论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另外在实验教学中注重从护生的着装、言行举止、课堂纪律、沟通交流能力、关爱病人等方面进行培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护生学习操作的积极性,通过护生参与教学,还能使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职业素质。

2.4设置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体现护生职业素质的内容加入考核标准中课程教学评价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护生期中和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应将护生平时实训时体现职业素质的能力涵盖在实训课成绩里,以引起护生注重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如护生的仪容仪表、关爱病人的意识、沟通能力等。

3.职业素质的具体培养方法

3.1培养护生关爱病人的意识

在课程内容讲解时注重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同情心。比如,讲解给病人床上擦浴时要强调给病人保暖,给病人摆时要促进病人舒适,给病人解释病情时要有耐心,给压疮的病人翻身时要有责任心,病人疼痛或病情危重时要有同情心。

3.2注重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护生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的语言及技巧的训练,比如:如何有效地解答病人的问题及疑惑,病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护士无法满足时,怎么与病人沟通使护患双方达成共识等。

3.3培养护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善于沟通的护士易取得病人的信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增加病人满意度的有利条件。理论课上部分内容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实验课练习时将护生分小组练习,可以有效促进护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4.小结

第9篇: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范文

一、对口腔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素质教育是当今时展的要求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及教育思想,是我国当代教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逻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作为口腔医学,其科学性、技术性及实践性都很强,与医学各学科、其他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间又互相渗透融合。口腔医学生要适应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成为全方位的、创造性的口腔医学人才,就要在大力提高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

(二)素质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已得到广泛认可,成为现代医学的主导。这一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要维持和促进健康,治疗疾病,治疗方法除了单纯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这就要求包括口腔医学在内的所有专业的医疗活动应该是整体医疗,即对人体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治疗。因此,对口腔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仅具备对疾病本身的治疗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探讨和研究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社会、经济、环境、心理、预防保健等的能力,不能“只见其病,不见其人”。

(三)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口腔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未来的口腔医生,但现行的教育模式仍存在着诸多弊端,制约着目标的实现。表现在:(1)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2)教学方法的单一,多以“灌输式”为主,没有体现以“以学生为主”的思想;(3)教学内容上,以本学科、本专业的课本知识为主,忽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等综合性知识的传授;(4)脱离不了“应试教育”模式,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考试得高分,忽视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构建适应现代教育和时展要求的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体现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促进口腔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体现在:①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②较好的科学素质;③较强的身体素质;④较完善的心理素质。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勉励大学生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其精髓就是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挖掘自身潜力,促进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完善自我,实现自身成才、事业发展。

二、口腔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21世纪的口腔医学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还要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的先决条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奉献精神意识,并贯穿于大学期间的理论学习、课间实习、生产实习等整个系列的学习活动中,造就政治合格、品德高尚的口腔医学人才。同时,作为道德理论的传授者、道德实践的指导者和示范者,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口腔医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强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适应社会能力,吸收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及能力。(1)引导学生正确领会创新精神,勤于思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或新发明。(2)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打破教条式、本本式的授课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PBL教学模式等先进的方法,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我创新潜能。(3)增强创新的积极性及信心。通过介绍口腔医学发展史及学科发展前沿,为学生提供创新知识和信息,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在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不断增强自信心。(4)营造创新氛围,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通过举办口腔技能大赛、爱牙日宣传活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以及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和实践条件。(5)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口腔医学生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的教育模式,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