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精选(九篇)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第1篇: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训练;军事训练;作用

由于高职业风险、高压力的军事活动影响,军人必须具备足够的生理、心理素质,以便抵御高压力对其身心的损伤。因此,在军事训练中必须注重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切实提升学员心理健康水平,以便确保军事任务的顺利完成,保障学员的健康发展。

一、心理素质训练

军人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之上,以人格作为核心,在个体、军事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稳定、综合的,具有较高挫折耐受力的一种心理品质。

作为人的心理方面较为稳定的特点,心理素质体现为一个人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先天所具有的素质,这是人类长期发展的综合结果;二是后天所形成的稳定素质,通过后天的教育、自我修养所形成的。因此,心理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先天的遗传,更离不开后天的实践训练。

二、心理素质训练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

在高技术战争背景下,高技术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不断增大,不仅会对物质设施带来破坏,还会对军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面对各种复杂情景,军人应当具有顽强、果断、机智、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否则很难取得胜利。因此,各国军队都将心理素质训练纳入军事训练中,以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提高心理素质也开始成为军队建设的重点。对于军校学员而言,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军队训练、军队建设、高技术战争的客观要求,还是提高学员心理活动水平,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积极、主动心理准备,为军队建设夯实基础的基础条件。因此,有必要将心理素质训练纳入军事训练中来。

在军事训练中,加强学员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提升其军事活动能力,确保军事活动的顺利开展,切实提升军事活动的绩效。只有心理素质良好,才能承受高压力、高风险的军事活动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帮助军人克服紧张、焦虑等不利干扰,做出科学的决策。研究显示,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因此,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可以显著提升学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其孤独情况,帮助其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其军队生活适应能力,减轻其忧虑、焦虑等不良情绪。

目前,心理素质训练已经成为军人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也是促进军人心理健康、健全其人格,增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但从当前现状来看,军事训练中该项工作仍相对薄弱,无法保证军事作业的绩效与战斗力,因此,加强学员心理素质训练势在必行。心理素质训练必须全面穿插在军事训练中,密切加强与军事训练的结合,将二者融为一体,这样,军事训练为学员提供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培养其军事技能,提升其军事素质,而心理素质训练能够增强学员素质,实现人与武器、人与战法的有效结合,实现心理素质、军事素质的协调、稳定发展。

三、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的策略

结合军事训练中心理素质训练的特点,在实际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学员心理素质的提升,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点着手:

(一)思维训练

为了更好地面对错综复杂的现代化战争、环境及意外,必须保持敏捷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科学的决策。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表象思维能力,应通过有意识的讲解动作程序,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员思维,使其主动分析、探研,从而在实训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经过各种技术、动作、战术方法的模仿、训练,使思维表象与实际趋于一致,增强其理解,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意志训练

训练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员的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所选择的训练方式应对人体生理负荷具有足够的挑战性,这样才能培养其不怕苦、不怕累,坚持,踏实的精神。在军事训练中,应将培养学员的意志品质作为重点,严格根据要求进行训练,精雕细琢,逐步养成。

(三)性格训练

军人应具备良好的性格,尤其是勇敢、果断、谨慎等品格。在训练过程中,品格、性格的训练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引发生理极限,个别项目还存在极大的危险性,例如,400米游泳、障碍、旋梯、滚轮等训练中,需要培养大家不怕困难、果断、大胆、勇于挑战自我的品质,通过训练克服一个个技术难关与主观困难,通过激烈的比赛,树立起不怕竞争、勇于拼搏的意识,能够科学面对失败,积累成功经验。

(四)情绪训练

情绪稳定与否关乎学员训练效率及任务完成情况。所谓稳定的情绪,即确保学员在任何情况都能做到沉着、冷静。在情绪训练中,可以采用放松训练法,可指导学员借助于言语暗示、思维表象、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使其放松入静,消除其紧张感,提高其大脑兴奋性,经反复训练之后,学员再遇到该刺激就能够很好地控制自我情绪。

(五)感知觉训练

如今的战争都是高技术战争,所面临的环境十分复杂,因此,必须培养其灵敏的感知觉,能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获取各方信息,加强分析和判断,争取最终的胜利。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要促进学员的身体健康,确保其各方面机能的状态良好,同时,注重提升其反应灵敏性,拓宽其视野,增强其观察能力。

(六)承受力训练

由于作战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军人具备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因此,在军事训练中,应将训练场视为战场,借助于恶劣的天气,提高训练的难度、时长,使其消除恐惧,增强对超常刺激的忍耐度。对于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可以借助于模拟战争进行训练。

一言以概之,作为军事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心理素质训练需要长期、多方面、多方法进行开展,以便提高其心理素质,在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应坚持“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使各学员心理素质达到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

关键词:核心区 力量素质 功效训练

一、前言

中国足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始终无法实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梦想,近几年更是沦落为亚洲二流球队。体制的不健全、足球环境的不健康、职业化不职业、训练水平低等等都是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因素,而训练观念的滞后也是中国足球一直无法实现突破的原因。中国球员的技战术在对抗面前显得很苍白,在与世界强队的比较中发现在对抗中完成技战术水平的能力差距最为突出。足球运动是一个集力量、速度、技术、意识为一体的项目,合理系统的力量素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足球运动的力量素质训练特点方式进行了探析,以期对足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有所启示。

二、一般力量素质训练的原则

1、渐增阻力原则

肌肉力量因超负荷训练而增长,但由于力量增长,原来的超负荷则变成了非超负荷或低负荷,如果此时不增加负荷力量就不能增长,只有负荷逐渐增大,超过过去的负荷,才能发展力量。因此,力量训练必须遵循增阻力原则。

2、系统性原则

力量素质的训练应全年系统地安排,不能无故中断。研究表明,力量增长得快,停止训练后消退也快,而且已获得的力量将会按增长速度的三分之一消退。对于训练水平低的人来讲,隔日进行训练的效果要好于每日进行训练的效果。在一个阶段训练中,负荷要有节奏,做到大中小合理调整,逐渐提高,同时注意大、小肌群协调发展。训练时应先安排大肌肉群练习,再安排小肌群练习,其原因是小肌肉群比大肌肉群较早产生疲劳。同时,不要在两个相继练习中使用同一肌群,以保证肌肉的恢复。

3、力量的训练后要特别注意肌肉的放松

放松运动包括慢跑和伸展运动,旨在让血液持续地流经肌肉,并将肌肉细胞内堆积的乳酸通过血液循环带到肝脏后而分解。如果突然中断运动,留在肌肉内的乳酸可能会引起肌肉痉挛,也会使肌肉在以后的几天更加疼痛,得不到恢复而影响训练。

三、足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特点

1、加大最大力量素质练习的比重

对抗是足球运动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足球运动员既要有很好的力量、速度、耐力,还要有强健的体格,尤其是防守队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对抗能力才可以胜任。我国足球运动员平均体重与身高比例与国外俱乐部运动员有很大差距,足球运动员在强调速度、灵活性的基础上应适度增加体重,以提高对抗的有效性。所以最大力量素质训练应始终贯穿于足球项目,以增加肌肉体积,提高对抗能力。

2、核心区力量的训练必须建立在强化最大力量训练的基础上

核心区力量训练近几年在我国体育界得到了认可,并被多个项目引入到日常的力量素质训练中。核心区力量是指核心肌群的力量,核心肌群的核心范围是从胸的中部到大腿中部,包括正面、两侧和后面能够调控人体重心达到维持躯干平衡稳定的肌肉的统称,其作用是维持运动员的身体在运动时的平衡和稳定。足球运动员核心区力量的训练是建立在最大力量的基础上的训练,只有在发展最大力量的同时加强核心区力量的训练才是真正的核心区训练。核心区力量概念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力量训练手段,但被许多项目特别是对抗项目所迷信,最大力量训练被淡化,只强调了核心区,这样就迷失了它的本意。足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该在发展最大力量的基础上发展核心区肌肉力量,提高运动员的平衡、控制、协调能力。

3、力量素质的训练与足球专项紧密结合

足球运动的对抗是充满力量的对抗,所以足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都是结合对抗完成的,速度力量、最大力量、耐力力量大部分应该结合实际训练来安排,所以说力量训练结合直接的身体对抗是足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一个特征。

四、结束语

足球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其力量训练的的思路应是“力量综合是基础,最大力量是关键,速度力量是核心,身体硬度是保障”。在加强最大力量训练的同时必须结合速度练习,提高身体硬度,同时加强耐力训练,以保证技战术的合理发挥。足球运动的这种力量素质训练特点一定程度上也同样适合其他对抗项目的力量素质训练。力量是对抗的基础,没有了最大力量、速度、身体硬度,对抗就无从谈起;只有在对抗中具备力量的优势才可以在比赛中尽可能获得主动、赢得比赛。加强力量素质的训练,提高对抗能力,是对抗项目的基础,是获取胜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麦久 主编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5-76页)。

第3篇: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

关键词:军校学员 军事训练损伤 成因 对策

学员刻苦训练基础上的科学组训,是尽快提高其军事训练成绩的基本途径。然而学员在军事训练中产生的各种损伤,已成为制约其军事素质提高和任职能力发展的“瓶颈性”因素。为有效避免和减少训练损伤的发生,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学员的军事训练损伤状况及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为有效预防训练损伤,降低训练风险,进一步促进学员军事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1.学员军事训练伤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某所学历教育院校的毕业学员,均为男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制定的《学员军事训练损伤情况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以队为单位,由教员、队干部共同组织实施调查。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5. 0 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在毕业学员中,曾发生过运动损伤的比例高达91.5%,仅有8.5%的学员从未受过伤。从调查结果来看,在曾有损伤经历的学员中,轻度损伤占总受伤人数的82.6%,则其他中度以上损伤学员占被调查学员总人数的17.4%,从军事训练损伤发生的时间看,中度以上损伤发生的比例为,大一5.2%,大二6%、大三6.8,大四为11.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员在大四时,各种损伤程度发生的比例明显上升,达到35.4%,明显高于其它年级的受伤比例(大一:18.2%,大二21.6%,大三20.8%)这和学员为迎接“任职院校军事素质联考”加大运动训练强度和负荷有密切关系。因为损伤而不能参加或推迟毕业军事基础考核的占总人数的0.9%,且每年都有个别学员因损伤严重失去培养价值遭到退学处理 。

按学员受伤部位比例高低排序:踝关节55.7%,小腿35.1%,膝关节26.1%,腰部19.2%,手腕14.2%,肩关节12.6%,大腿9.0%,大臂5.0%,髋关节4.5%,前臂2.6%,头部2.6%。可见,学员运动损伤的部位比较主要分布在腰部及下肢,其中以踝关节损伤最为突出。按学员损伤的症状来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关节扭伤41.8%,骨膜炎33.5%,肌肉拉伤31.6%,关节脱臼4.3%,骨折2.8%。

从学员受伤的训练科目分布看,体能占74.7%,单兵战术33.2%,队列0.9%,其它13.5%。表明体能和战术训练是造成损伤的主要科目。其它受伤情况主要有,意外伤(0.7%)是指日常生活中由于疏忽而形成的损伤,如上下楼梯时摔伤、搬运重物时的磕碰伤,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的损伤(0.3%)。

2.学员军事训练致伤因素

为详细了解学员受伤成因,问卷将学员受伤因素分为6大类,即身体形态与机能因素、身体素质因素、训练组织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自我管理因素进行分析。[1]每一类因素下面,又列出若干个子因素供学员选择,以便对学员运动损伤的致伤风险进行测定和评估。从表1所列举的致伤因素看,虽然军事训练过程中致伤因素多成因复杂,但不外乎内在和外在因素两类。

内在因素,包括心理因素、身体状态与机能因素和身体素质因素。后 两者与身体形态是体能基本的构成要素,三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其中一方面变化,必然伴随着其它两个方面的改变。在损伤成因中,身体状态与机能因素导致运动损伤的风险水平最高。身体状态机能因素又和身体素质、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素质越好抗疲劳能力就越强,在训练过程中身体机能下降低,因而利于提高军事训练成绩。积极的心理因素,对提高训练效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心理因素,在训练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外在因素主要是教学管理因素,包括训练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从表1所示的导致运动损伤的成因来看,训练因素是主导因素,如果教学管理的缺失,则会导致训练过程各种致伤风险的增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应当说是可控的,只要措施得力,管理到位,训练组织周密,可以保证训练要素良性运转,从而有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生损伤的危险。

从内外因素与运动损伤的交互主体关系来看,导致损伤的主体因素是训练因素和身体状态与机能因素之间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其中训练因素是诱因,身体状态的变化是训练导致的结果,从本文调查的结果来看,训练因素与身体状态的协调匹配与否是运动损伤诱发的最重要因素。其它因素则是潜在致伤因素。而对于不同的学员,导致损伤的主体因素又有所差异。因而在训练中,对于各种可能导致的损伤风险要区别对待。

3.降低学员军事训练损伤率的对策

3.1教学部门应加强对学员军事训练组织方法的指导

学员由于训练方法掌握不够,因此在训练组织过程中,各训练要素往往处理不科学。主要有:一是量与强度关系处理不当。二是不重视准备与整理活动。三是运动技术动作错误。此外学员受伤后,应注意受伤部位的休养与治疗,不鼓励带病坚持训练。教学部门应坚持经常与学员队联系,监督和指导其科学安排训练负荷,处理好训练要素的关系,并提高起科学训练的意识和组训能力。

3.2军事训练应重视发展学员综合身体能力,提高机体抗疲劳能力

军事训练过程中,学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贯彻不够应引起重视。大部分学员抱着应试的态度,即考什么练什么,没有按照军事训练科目对身体素质的综合要求,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打牢身体综合能力基础,而是对同一项目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练习。加强学员身体综合能力训练,在日常训练中,应科学处理训练与疲劳的关系,按照不同训练课目对身体能力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加强身体各部位的抗疲劳能力训练,从而提高抗损伤能力。

3.3加强心理调整及军事训练管理

军事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员克服急于求成、厌烦急躁、麻痹大意等不良心理,对一些训练成绩较差,考试压力大、过度紧张的学员应加强疏导。训练中加强管理,普及运动损伤知识,提高学员的自我防范风险意识;训练前应认真检查场地器材、服装,安排人员保护,场地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管理部门应提供一些有利于学员疲劳恢复的便利条件,如适时改善伙食、增加营养,改善住宿条件、医疗条件和训练条件, 创造和谐氛围,使学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

3.4按训练周期调整好身体状态与机能,避免突击式的强化训练

克服“考前突击猛练,考后彻底休息” 的应试心态。因为考前一味的增加训练负荷,而不考虑学员的身体承受能力及疲劳的恢复,在身体机能对某一强度刺激还没有适应的情况下,突然大幅度增加训练的负荷,造成短时间内学员身体疲劳,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身体条件差的学员疲劳程度最深,也是受伤的高发人群。而且“突击式”训练效果有限,短期内对学员训练成绩很难有质的提高。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把军事训练作为常态化的制度,消除突击式训练的错误做法。

第4篇: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

【关键词】身体心理训练;军事斗争准备

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军事活动和部队战斗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高精尖武器广泛应用,战场空间广阔,全天候、跨时空机动,电子战、信息战、心理战,远程立体饱和打击,战场信息实时传输等,战争样式空前多样化。参战人员全天候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巨大、神经系统工作强度超负荷,智力、心理素质等各项品质面临巨大挑战。当代军人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敏锐的头脑,充沛的体力、精力,超强的抗疲劳和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战场环境的苛刻要求。而军人体质体能水平的提高、超强心理承受力的具备,靠的就是平时严格系统的身体心理训练。只有充分认识到进行身体心理训练的重要性,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好训练,才能更好的开展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一、身体心理训练在军事斗争准备中的作用

(一) 增强和提高官兵身心健康和体能储备水平

我军一直非常重视军人身体心理训练。同志早在1925、1926年主办广州农讲所时就曾讲过:欲野蛮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就是说,旺盛的精力、过硬的心智、强健的体魄是官兵必备的素质,是完成战斗任务的根本保证。吴运泽同志也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旺盛的精力寓于健康的体魄。系统严格的身体心理训练能够增强官兵体质,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和攀、爬、跑、跳、投、钻等基本能力,增强身体抗病能力,磨练心智素质,增强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使机体处于良好状态,促进身体潜能的充分发挥,这些素质对于参战官兵顺利完成作战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官兵顽强的战斗作风

战争充满着危险与挑战、是血与火的考验。战场环境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对军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军人要能够忍受大体力消耗、疾病侵袭、意外打击、极度疲劳;能够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才能经得起战备和战争的考验。身体心理训练能够培养军人顽强拼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不断超越的精神品质。通过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严格艰苦的训练,培养不怕苦、不怕死,勇往直前、敢打必胜的革命信念,在战斗中才能够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审时度势,充分发挥战斗力,夺取战斗的胜利。

(三)培养并提高官兵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

战场战况瞬息万变,各种不可预知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这就要求参战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和环境适应能力,快速适应各种突如其来的恶劣条件变化,提高生存和作战能力。身体心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神经、骨骼、肌肉、血管、呼吸和内分泌各个系统的机能,提高人体各个系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快速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化能力,使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提高战场即时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保障战斗能力的有效发挥。

二、我军基层部队身体心理训练开展现状

(一)基层官兵对身体心理训练的重要性理解不够

1.对未来战争特点和严酷性认识不足

部分官兵认为现代战争是高技术装备的较量,人的因素已经不是非常重要了。殊不知越是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就越高,对参战人员的身体心理素质要求也越高。高技术的装备最终需要人来操纵,指挥决策要靠人来完成,人体的机能状态直接影响武器装备战术、技术性能的发挥,影响指挥和决策的准确和果断。在高技术条件下,一些特殊的作战任务终归也还是要由人来完成。海湾战争中,美军先动用特种部队深入敌后实施“斩首”行动和瓦解敌军,作战人员经历了严峻的危险境况。战后,作为战斗力绝对优势方、“战争胜利者”的美军却受到了“海湾综合症” 的长期困扰。可见,过硬的身心素质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在高技术条件下,对官兵身心素质和体能水平的要求是更高而不是降低了。

2.对身体心理训练作用认识不到位

部分官兵对训练的作用认识不到位。认为身体心理训练等同于娱乐,和一般意义上的军事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没有太大关系。一讲起身体心理训练就是五公里、俯卧撑、球类活动等,作用只是娱乐身心、提高和保证必要的体能储备和健康水平。其实,军人的身体心理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体能体质水平、提高身体、头脑的灵活性敏锐性,而且还可以磨练意志、培养勇猛果敢的品质和战斗精神,传递友谊、培养信任和团队协作的品质和能力等,身体心理训练是上述品质精神的最有效载体,是单纯的体能训练和其他的军事训练不能替代的。

3.对科学训练缺乏必要的了解

部分官兵缺乏系统的身体心理训练培训,部分带兵人缺少开展身体心理训练的有效方法和科学指导,盲目性强。有些营连主官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训练围绕考核,上级考什么,平时练什么,不注重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只注重大强度大运动量。比如现在很多部队大力提倡每天坚持五个一百(一百个俯卧撑,一百个仰卧起坐,一百个深蹲起立和一百个单双杠一练习)和二个五公里,战士每天都在极度疲劳和单调乏味的重复性训练中度过,导致机体疲劳积累,免疫力下降,体内乳酸和有害物质堆积,训练伤病也就不可避免的普遍发生了,挫伤官兵训练的热情,严重影响部队的正常训练和战斗力提高。

(二)基层部队在开展身体心理训练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1. 基层部队年度身体心理训练计划执行不力

军人身体心理训练是军事训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各国军事界的重视,它对培养官兵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战斗作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部队的官兵都比较年轻,思想活跃,体力精力充沛,身体心理训练如能集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寓训于乐,必然会受到广大官兵的欢迎。但很多基层部队在制定和执行年度训练计划时,缺乏对新一代兵员特点和新的《军人体能锻炼标准》的研究,一直受旧的训练体制的影响,抓“老几样”,导致部分官兵产生厌烦情绪。身体心理训练的终极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官兵军事素质、身心综合素质和作战技能、技巧,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它和军事训练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时,应细化身体心理训练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对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和整体作战能力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基层部队没有编制专职负责人员

在我军基层部队,身体训练占了部队训练的较大部分时间。但因没有编制专职职务岗位,由谁来组织,什么时间组织,怎样组织训练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基层部队的大部分指挥员,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身体心理训练的有关理论,对如何组织训练,怎样才能发挥训练的最大效能缺乏专门的研究,导致部队的训练仍处于较低水平。训练层次上不去,没有科学性和计划性,致使训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导致大量训练伤病发生。由于没设相应负责的编制,大部分军事体育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部队后,只能做一般军事指挥干部使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3.基层部队相关的训练设施相对不足

很多基层部队没有充分重视身体心理训练在部队管理、提升战斗力方面所能发挥的特殊作用,对相应的训练设施建设、精力经费投入偏少,或者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考虑,致使固有的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补充,长期没有新的建设投入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部队的训练设施甚至远远落后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企事业单位,这也是当前制约基层部队身体心理训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加强基层部队身体心理训练的应对措施

(一)军事院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应发挥更大作用

军事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战场上中坚力量的重任,军校毕业学员素质的高低、全面与否,直接决定着我军的全面建设。身体心理训练作为军事人才必备素质的一个方面理应受到军事院校的高度重视。而受院校编制体制调整的影响,在与部队身体心理训练相关人才培养规模和数量上,更加满足不了部队训练的需要。军事院校在这方面人才培养上可以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军事院校应健全和完善有关身体心理训练方面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军事人才,不断推进我军身体心理训练在基层部队的普及和提高,这是提高我军官兵整体素质和作战能力的必由之路。

(二)落实基层部队专职人员编制

基层部队要落实身体心理训练方面专职岗位的编制,旅、团级单位至少要配备一名专业参谋,负责制定本单位阶段性训练计划并监督指导本单位的训练。营连级单位要配备一名专业的、至少是兼职干部,制定本单位半年或季度等短期训练计划,并具体指导训练。基层连队至少培训一名专职士官担任教员,负责制定周训练计划和具体组织实施训练。这样,才能够在部队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将身体心理训练纳入科学化、正规化的道路。

(三)加大基层部队相关的训练设施投入

各级机关加强对基层部队身体心理训练的重视,加大精力和物质投入,完善和加强设施建设,为基层部队开展身体心理训练做好基础保障也是亟待做好的工作。

综上所述,在军事斗争准备中,全面提高军人身体心理素质,把军人身体心理训练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对于我们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

【关键词】军校学员

心理素质途径

一、军校学员心理素质培育的目的和意义

军人的心理素质是战斗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军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军人的作战动机和对战场信息的判断。决定着军人战斗精神的发挥。近年来,从我军院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上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大约20%的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者比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失调、定位不准确以及情绪抑郁等。一些对比研究也表明,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尽人意的且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有所下降,和地方院校的同龄大学生相对比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低于地方大学生,特别是在情绪抑郁焦虑等方面对比较为明显。

因此,军队院校要结合院校实际情况以及部队的需要。合理制定学员心理素质培育计划,有效开展学员心理素质培育的各种工作,这样对于军校学员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及未来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素质培育的主要途径

1.科学筛选,重视学员心理选拔和评估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成各项训练和作战任务的必要条件。军校要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注重对军事人才的心理选拔,严把军事人才的心理质量关;要通过家访、调查问卷以及心理量表等多种形式全面了帮官兵的思想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对有家庭遗传病史、个人精神病史、严重心理障碍以及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潜质的人。要及早作组织处理: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官兵的心理档案。这样,不但能减少平时和战时心理疾病发生的潜在可能,同时也减轻了心理训练任务,提高了心理训练的起点。此外还需要定期对学员进行心理测评,对学员在校期间的心理状况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对在心理测试或咨询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者,及时转送专业医疗机构诊治。

2.构建学校一学兵队一区队班三级预防和干预机制

军校学员如何完成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是一项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军校引入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即建立学校一学兵队一区队班三级预防和干预机制。

军校应设有心理咨询室和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心理预防教育和心理辅导。军校新生入学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环境变化及可能会产生的心理问题,并提供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此外。还有根据军校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选修课、专题讲座、广播、网络、板报、心理剧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及保健知识,不断优化自身的个性品质,增强抗挫折能力。学员队要配强心理教育的队干部。各学员队领导应及时掌握所属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和报告问题,与校心理咨询师和学员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对心理不适学员及时提供帮助,解决一般性心理问题,同时将将学兵心理素质培育的好坏作为学兵队干部业绩考核的一部分。区队一班作为学员日常训练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是预防和发现学兵心理问题最前沿。一方面,区队一班骨干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观察力;另一方面,应定期召开由心理咨询人员、学兵队领导以及区队骨干的心理分析会,分析总结前段时间心理素质培育工作的得失,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和疑似人员进行排查,最后形成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开展心理训练,磨砺学员心理品质

目前,心理素质训练已成为外军常规性的军事训练科目,这些国家的军队通过模拟战场环境和结合日常管理教育、作战训练等活动,培养他们完成战斗任务所必需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活动能力,并且呈现实战化、基地化、模块化和技术化等特点,这对我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1)虚实结合,模拟实战进行训练

心理训练尽量模拟和贴近实战环境,这是外军尤其是美、英等军队开展军人作战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因此,可组织学员参与对抗演习、生存训练、舰艇远航等形式训练学员克服困难、提高心理耐受性:选择高温、严寒、高海拔、时差、恶劣气象条件以及封闭空间等各种极端环境下训练学员的环境适应能力;选择难度较大的战术想定作业,提高军人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水平。此外心理训练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虚拟现实训练具有环境逼真、场景多变、“身临其境”感强、训练针对性好和安全经济、可控性强等特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战场环境(如坦克、火炮、飞机和舰艇等),为学员创造一种险象环生、几近“真实”却没有硝烟的立体战场环境,增强心理训练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科学施训,因人而异进行训练

心理训练要依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确定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内容,以保证心理训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训练方法上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在训练过程中,心理训练要采用多样的刺激、多种的方法,如贴近实战训练、放松训练、暗示训练、催眠训练等。在训练对象上,心理训练要结合学员的个体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及主观努力各不相同,学员的身心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困人施教,对不同的学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进度,以保证其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均衡提高。因此,应采用共同科目和加强科目相结合的训练方式,一方面,利用共同科目进行心理训练,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训练过程中表现较差的学员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强训练。

第6篇: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

摘 要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以及体育现代化趋势的突显,田径运动训练以及发展逐渐趋于现代化和先进性,并呈现出新特征。田径运动训练逐渐完善并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训练体系,不断吸收融合和应用着新思路和新策略,不断促进现代田径训练的发展和繁荣。本文主要对现代田径训练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旨在促进现代田径训练的新发展。

关键词 现代田径 训练 特征 发展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体育现代化趋势的突显,我国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不断加深。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十分普及。田径运动训练和发展在体育事业现代化的推进下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并且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新的发展趋势。田径运动训练也逐步形成一定的体系,不断融合、吸收和运用现代化田径训练的思路、策略和手段,有效的提高田径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促进运动员田径技能的完善和丰富,进而提高现代田径训练的有效性和体育事业的繁荣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对现代田径训练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旨在提高运动员专业素质,促进田径运动长远发展。

一、现代田径训练的特征

(一)强度训练,提高身体机能

由于田径训练需要巨大的运动量和身体负荷,因此田径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要求较高。为了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必须对其进行强度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加大训练量就目前而言已经不适宜,因此加大训练的强度和运动量的强度是现代田径训练的一大特征,以便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更好地适应田径运动的需要。

(二)专项训练,重视关键技术训练

田径运动是一项集合走、跑、跳、投等多种运动形式于一体,以快、高、远的情况决定专项训练的效果运动。所以现代田径训练更多的重视专项训练和关键技术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有针对性和最突出重点的对运动员进行关键技术训练。田径运动最为突出和关键的特征是速度,因此,专项速度训练尤为重要。

(三)素质训练技术化

现代田径运动是是运动员不断挑战身体极限和运动极限的运动,运动员必须具备极高的身体素质。素质训练技术化首先突出的是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训练,在保证运动员身体素质较高能够适应先进技术训练后再对运动员进行技术训练。素质训练是运动员能够有效掌握和运动先进技术的基础和重要前提。而技术能够不断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完善和优化。现代田径训练技术主要是完整练习,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四)强化心理训练

现代田径训练将心理训练的比重大大提高,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心理训练主要针对的是运动员的训练中和比赛中的心理状态问题,有效的心理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将自身状态调整到最佳,以便适应田径训练的高要求和田径比赛的环境以及一些突发性情况。传统的田径训练没有将赛前的心理训练作为重点,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不佳。现代田径心理训练逐渐提高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的调整和训练,提高田径运动员的整体状态和实力。

二、现代田径训练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田径训练理论现代化

现代田径训练理论随着田径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创新,并且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有效的促进田径训练的繁荣。第一,科学选材。现代田径训练理论在不断研究和分析中发现科学选材是提高现代田径训练水平的关键。具有良好的科学训练材料,才能够对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素质和技术。第二,专项训练。现代田径训练理论研究发现田径训练必须以专项训练为主,运动员才能够真正获得训练的成功,在进行训练手段的选择和完善中也要有效结合专项训练进行。第三,因材施教。现代田径训练理论将因材施教,即根据运动员个体的差异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作为训练理论的一个突破点,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素质。第四,科学技术应用。现代田径训练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要求先进技术的辅助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运动员找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素质和技术的提高。

(二)现代田径训练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田径训练理论的完善和创新,现代田径训练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训练实际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训练。现代田径训练的发展要求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时要以科学化为原则,不仅仅要求训练技术的科学化,还要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控制、管理和辅助。科学训练时现代田径训练的重要发展,也是田径运动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二,训练强度显著增加。现代田径训练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负荷的要去逐渐增加,因此在训练时对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和训练质量的要求逐渐增加,以便适应田径赛事的发展要求。第三,重视心理训练。现代田径训练将心理训练提上重要的训练日程,因为田径运动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极高,并且为了有效的应对田径赛事的各种环境和一些突发事件,运动员必须具有极强的心理素质。第四,将反兴奋剂运动进行到底。现代田径训练要坚守运动宗旨和运动内涵,反对不正当的运动竞技。

三、总结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现代化的繁荣,田径运动和田径训练也要不断适应和满足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要求,有效的对运动员进行田径训练,重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并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促进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和田径运动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白桂芳,王春华.现代田径运动特征和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体育.2013.17(28):96-97.

第7篇: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

关键词: 初中体育 田径教学 体能训练 训练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体育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初中教育的重点内容。体能训练能够让学生尽快学习和掌握田径专项技能与技术,为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奠定基础。科学、合理与适中的体能训练,让学生身体各部分达到良好的身心状态。长期组织和引导学生实施田径体能训练,促进学生有效预防和减少身体机能损失,提升运动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

一、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概述及作用

体能在宏观上称为“人们的身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即适应生活的身体能力、抗疾病能力、工作能力等。基于结构角度分析,体能包括形态、机能、运动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微观角度分析,体能指的是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灵敏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体能发展水平。

田径体能训练具有如下作用:一是强健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体能训练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发育与机能发展,提高走跑跳投的能力,提高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通过体能训练,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技术;三是体能训练时能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教育。通过承受生理负荷,克服心理掌握,还需要掌握体能训练方法,基于训练原则,协作完成接力跑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

二、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与要求

体能三因素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每个因素都对体能整体水平具有影响作用。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能有效培养学生拼搏的意志品质,奠定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由此,初中体育会将发展运动素质作为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一)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

一是力量素质训练。需要加强克服自设体重与负重练习,针对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选取适当负荷练习,以发展力量为主。克服自设体重的力量训练包括蛙跳、跨步跳、立定跳远、多级跳等。负重力量训练包括挺举、抓举轻哑铃手持实心球做前抛、后抛练习等。二是耐力素质训练。一般耐力训练有长跑、反复克服自身重力练习。三是速度素质训练。反应速度练习可以为背对跑转身练习、下蹲、仰卧撑后听信号起跑练习等,动作速度练习可以为快速原地踏步、快速摆臂、高抬腿、小步跑等,移动速度练习为接力跑、加速跑等。四是柔韧素质训练。分为动力拉伸、静力拉伸。五是灵敏素质训练,包括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十字变向跑、立卧撑等。

(二)田径体能训练实施的要求

田径体能训练实施的要求为:一是循序渐进,适度适中持续逐步加大强度。二是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结合。三是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训练。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年龄差异、身体素质差异、训练水平、思想情况等,选择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与运动负荷,因材施教,有效训练。田径体能训练的内容为: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协调发展肌肉群力量;力量体能训练,包括上肢与下肢力量训练,杠铃负重训练等;耐力体能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如3000米、1500米等长跑,或定时10分钟跑等;速度体能训练,如10米、20米起跑训练等;专项能力与耐力训练,实施快、大、强的专项技能技法训练等。在不同类型体能训练下,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选择合适、适中的体能训练方法,展开持续的有效体能训练,奠定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

三、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教学改革策略

初中田径体能训练的教学改革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选择重点素质训练项目。基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体能训练项目,如女子800m,男子50m与1000m,立定跳远等,训练学生的速度、耐力与爆发力。二是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选取趣味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畏难情绪。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因材施教。三是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有轻负重、不负重等,以形式多变的练习,提高肌肉收缩与协调能力。中学生要基于穿插训练原则,提高体能,也增强学生的毅力。四是采取游戏与竞赛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五是充分利用校园自然环境。在校园内往复跑,实施有氧训练。

四、结语

田径体能训练对初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且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体质。实施初中田径体能训练,应该基于学生身心实际情况,选用活泼、生动的形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初中学校应该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站在主动角度,挖掘学校潜力,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芳芳.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9(33).

第8篇: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

摘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建设未来的栋梁之才,因此,少儿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教育的改革,目前的学习教育越来越倾向于素质教育。而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已引起学校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就如何加强少儿舞蹈训练与素质教育作相关论述。

关键词:少儿舞蹈;重要性;训练;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74-01

少儿处在身体、智力等发育时期,而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对少儿的身体协调性、一般的节奏感及相关创造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少儿的身体成长、道德品行及智力发展的提高。舞蹈在少儿的素质教育中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其所发挥出的功能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因此,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少儿舞蹈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少儿舞蹈训练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让大家对少儿舞蹈教育有深入了解,从而为学校舞蹈教育的开展及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

1、少儿舞蹈教育重要性

少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适当的舞蹈教育不仅不会对少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反而对少儿产生有利的方面。加强少儿舞蹈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儿的身心素质,培养少儿良好而健康的性格。由于少儿此时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没有目的性,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故加强对少儿的舞蹈教育,能够激发起少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那么少儿就会变得好动及活跃。据相关人员调查,有过规律舞蹈教育的少儿,其心理素质及生理素质均比没受过舞蹈教育的少儿强。少儿通过舞蹈等方面的形体训练,不仅有助于自身气质、健康、体质的提高,而且更能很好的塑造少儿开朗的性格,增强少儿的自信心。少儿所处的特殊时期,对各类事物都变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幻想,求知欲特别强,故此时对少儿进行适当而科学的舞蹈教育,能够激发少儿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因此,学校和家长对少儿的舞蹈教育应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2]。

2、加强少儿舞蹈训练与素质教育

2.1、舞蹈形体训练

形体训练是舞蹈教育的基础,其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协调少儿的身体节奏规律,使少儿领略到舞蹈中的特有韵味以及舞蹈中的姿态美,纠正少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如:不良的走路习惯,不良体型以及先天性肥胖症等。因为不良的体型或肥胖都会影响到周围少儿对之的消极评价,从而导致少儿自卑心理的产生。因此,对少儿进行科学而规范的形体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少儿的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自身模仿能力,对外界节奏感和乐感在舞蹈训练中得到完美提升。此外,少儿在进行舞蹈训练时,还可以接受不同民族的舞蹈,从而了解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内涵,加强少儿对各民族的了解,使少儿体态上的训练与舞蹈的美融合成为一体。

2.2、舞蹈训练与智力开发

舞蹈是一种动感艺术,舞蹈训练能够使少儿的身体得到协调,能够将少儿的思维、视觉和听觉融为一体,因此,对少儿进行舞蹈训练,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提升他们的反应能力,加强他们的记忆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首先,舞蹈训练能提升少儿的反应能力。由于少儿正处于对外界各事物的感知阶段,对少儿进行舞蹈训练,能够激起少儿的好奇心及好动心,一旦少儿参与到舞蹈的训练中,少儿的身体协调性就会得到提高,从而提升少儿的反应能力。其次,舞蹈训练能加强少儿的记忆力。舞蹈训练主要是在音乐的流动下要求跳舞者不停的旋转及跳跃,其期间的节奏快慢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律,这就需要少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记住这些节奏,丰富这些节拍,进而就加强了自身记忆力。最后,舞蹈训练能增强少儿的想象力。因为舞蹈的训练需要少儿全身各部位的的相互调动和配合,这样就极易引起少儿的想象,并且通过教师科学适当的指导,会使少儿的思维得到开启,进而会引起少儿自发的区联想和回忆,增强少儿的想象力。因此,可以说,加强少儿舞蹈训练,让少儿融合到其中,对少儿早期智力的锻炼及形体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舞蹈训练在少儿心理素质教育上的作用

少儿心理素质教育在现在表现出明显的重要性,少儿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少儿今后的成长发育、学习就业等,因此,必须对少儿的心理素质教育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而作为舞蹈训练,其独特的特点也为少儿在心理素质上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舞蹈训练中,少儿表演意识与自身心理素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少儿心理素质好的,其思维反应就较为敏捷,那么其对舞蹈的表演意识就较为强烈,反之则亦然。因此,学校在舞蹈教学及舞蹈创编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少儿自身特点,尽量创编出适合少儿思维及心理能力接受的舞蹈,可以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有民族风格的,少儿感兴趣的舞蹈,对之进行训练,从而加强少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之都参与到其中来,进而在少儿的心理上促使他们顺利完成树立自身形象,以及自身的独立意识,最终培养出少儿自尊、自爱、自强以及自信的良好的、健康的性格[3]。

加强少儿舞蹈的训练及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少儿的身体协调能力,还能培养少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记忆力,对少儿的智力开发以及良好健康性格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少儿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我们在养育他们的同时,更应该培养他们为国家效力的能力,使之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和开拓。因此,我们学校和家长应该更好关注和重视少儿在舞蹈方面的训练,使之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培养出更优秀的一代代青年和人才。

参考文献:

[1]、毕玉娟. 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 2009,5(20): 1-62.

第9篇: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

关键词:体育 学生素质 培养

一、现在体育考生的情况分析

我们都知道,现在去参加体育考试的考生,都是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文化成绩上无法考上大学的学生才选择参加体育专业考试,他们之间大多数身体素质也不是很好,只是抱着试试看成的想法而来的。面对着这部分学生,你能给他们泼冷水吗?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没有什么特长项目,有的甚至没有参加过什么体育竞赛,比赛经验一点也没有。从我带的这两届考生来看,考生头一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甚至可以说很差,有的连打篮球、踢足球都不会,由此可见生源的身体素质是不理想的。

二、体育考生特点及体育专业考试情况分析

基础不一,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等;但主题明确----直奔高考四项考试(即100米、800米、立定三级跳、原地推铅球).这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来讲,成绩提高的快些,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讲,且要下苦功夫了。体育专业考试是普通高考的笫一炮,考好了对后面文化科的考试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专业考试非常关键,另外体育专业的分数线也一年比一年高,从专项考试的情况来看,要求体育考生各个项目之间要平衡发展才能达到分数线。

从考试项目、考试情况和考生的现状来看想在体育专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必须从体育管理和训练等方面着手。当然选项材也很重要,但我们尽量不要去伤害那些有着积极性,且素质稍差的群体。

三、制定训练管理制度

体育考生的特点是好动、贪玩、自律性较差,在管理上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对他们的训练管理必须要跟得上。要有严格的训练制度来约束他们,对他们学习、训练、生活都有要有明确的规定,同时要加强跟班主任的联系以及家长的联系,全面了解考生的情况,教练也应多与考生沟通,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和训练。

四、制定训练计划(包括年度训练计划安排,月训练计划安排,周训练计划安排和课时训练计划安排)

为了提高运动的成绩,对体育考生必须制定出一套训练计划,从而对学生进行有组织的、有目的、系统的科学训练。由于体育专业的考试都在每年的4月份的时间进行。而太早开始训练又会影响考生文化科的学习。故训练最好从高二下学期开始,教练员必须根据考生的基本条件和训练时间短期等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修改计划,使计划更切合实际。基本训练与高考五项技术训练相结合原则:把技术训练分解成套,一天练几套,穿行。要求完成得快速、熟练、准确。每天都安排一定数量的各种素质练习,使运动员既得到全面的素质发展和技术发展,又不至于使身体某部位产生过度疲劳。合理的运动负荷和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处理好量和强度的关系,在逐步加长训练时间和加大动作练习数量的基础上,自然的、适当的逐步增加运动负荷强度,即让运动负荷从一个经过加大到适应,再加大到再适应的过程.负荷的增加要缓和,不要突击增加强度,(要特别注意处理好量和强度的关系),即量是基础,强度是保证,质是关键,同时要注重训练的恢复,采用各种积极的与自然的放松恢复措施,控制好负荷的节奏。训练方法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为完成训练任务、作为教练员应掌握各种法。运动训练手段多种多样,作为教练员应掌握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及其特点、注意问题等,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正确地、有针对地选择和运用,才更有效的提高考生的成绩。如速度训练要采用重复训练法、速度耐力的训练要采用间歇训练法、力量训练可采用变换训练方法用不同的重量进行组合练习等等。

五、多安排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素质是运动场上的灵魂,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就没有考生在考场上的良好发挥。高考训练队的学生,一般心理素质较差,比赛经验少,自信心不足,一要经常和学生谈心,使其提高自信心,增强求胜的欲望和不服输的精神;二要多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运动会,增加比赛经验;三要增强考生临场兴奋性,消除心理的紧张情绪,训练时尽量安排到学生多的地方;四是每月一大测,几天一小测,以增加学生的比赛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五是让其他老师对他们进行测试等等。

六、强调训练后的放松、恢复和饮食营养

只有恢复才有成绩的提高,教练员一定要把放松性练习放在重要位置。主要做好:首先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没有放松练习就没有成绩的提高,让学生认识到放松性练习的重要性。其次认真安排训练内容,切实能够达到放松的实效。第三教师要做好监督作用,并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放松练习动作,教会学生一些放松的手法,让学生之间相互放松。饮食营养也是影响学生体力恢复的重要因素,要多安排一些高能量的食物,保证机体的量供应,如鸡蛋、肉类和一些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

七、协调好文化课与训练之间的关系

(一)合理安排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尽量不占用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和学生必要的休息时间。

(二)教练要经常督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主动与班主任配合,保证学生体育和文化课成绩同时提高。这是学生考取理想学校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