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精选(九篇)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第1篇: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

调查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三农问题落实情况,并在调查过程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使这次调查活动成为投身社会的良好途径;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这次社会调查,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调查加深了我与农村的感情,拉近了我与中国国情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调查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更加明确学习的动力与使命!

二、调查内容:

了解三农问题及农民收入情况,了解调查地基本情况。对基层经济建设情况深入了解,关注三农基本问题。通过走访等形式,发现现存问题与优点,从农民收入来源,农民子弟的受教育程度,农民的业余活动,农村的面貌变化等不同方面来展现农村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要调查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与缺点。

三、调查结果:

(1)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浅口村的村民热情大方说起这些年来的变化,老乡们可是有说不完的话,远了不说,就说五六年前,农民收人还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小麦、玉米、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至少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收人微薄。当时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增加了农民收人,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技术不断更新,在养殖上,品种培育,疾病预防等方面不断创新。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完善,农民的收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蔬菜大棚成为时尚,技术指导商品运输业都逐步解决,易于管理,操作简单,收成好,具有丰厚利润。部分村民(男性居多)选择外出打工,近年来村里的留守妇女不仅务农,还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编制汽车垫织假发等手工制作。更有村民经商致富。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弊端。留守儿童成为不可回避的焦点,没有父母在身边教育,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使很多的孩子辍学在家,难以管教,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子女在外打工,留下年迈的父母无人照看,只能守着诺大的房子,自我照顾,生病无人管。农村文化娱乐较少,不少农民缺乏娱乐活动,不利于家庭和睦。不可否认农村和城镇还存在着不小的贫富差距,但村民与村民之间也有不小的差距,有的村民认识落后,行为懒散思想意识没有更高的追求,或者家中劳动力缺乏等原因。有的村民经商,跑车拉货,带来可观收益,贫富差距明显不平衡。由于不合理的治理,村里部分地段没有及时规划建设,村庄里,旧屋闲置很多,大都是八九十年代修的。有的在村边新修楼房,老屋抛荒空闲,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生活垃圾没有合理处理,以至于垃圾遍布地,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

(2)关于三农问题

我们了解到三农问题的基本内容:农民农村农业,其中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中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种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乡﹑村社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改变土地使用方式,获取农民的土地,修路建工厂等改为他用,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日益模糊。

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通过十天左右的调查,我们不但了解到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农村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调查中锻炼了自我,提高了自我,使我们更能接受社会,适应社会。通过调查我们清楚地看到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党中央对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查地认真执行了这一政策,由原来的单一的粮食作物极少数的如棉花等经济作物,逐渐发展到蔬菜大棚等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进行农村税费减免,免除农业税并增加农业补贴,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合作医疗成为可圈可点的焦点,解决了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实惠;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推旧房盖新屋的事情接连上映,年久失修的街道也在换新貌,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中,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村与城市人均收入差距巨大,娱乐活动较少,国家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全面等问题,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注意.通过这次活动我切身感受到了人民对现在生活的满足与一些担忧,更加感受到了我们与农村息息相关,就应该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第2篇: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

[关键词] 白庄头村 农民收入 现状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04-03

前言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白庄头村位于甘肃省广河县三甲集镇西,村民全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白庄头村共辖10个社,耕地面积2120亩,人均耕地0.86亩,共有农户486户,总计2560人,人均年收入2500多元。全村村民大部都在家务农。农户收入最大的特点是收入偏低,以农业收入为主。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白庄头村10个社的50户农户,村民年龄在18~50岁之间,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对该村农户户主进行调查。问卷由16个问题组成,主要询问了农户户主的工作、收入状况、文化程度、惠农政策满意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50份,回收率100%。问卷基本采用自填法,对不识字的调查对象由笔者逐一访谈来方式完成。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0户农户人口总计296人。有46户家庭全年收入在10000~20000元之间,占调查总数的92%。有4户家庭全年收入在20000~40000元之间。有6户家庭有外出务工劳动力。

二、白庄头村农民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

表1 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分布表

随着现代农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自主化,当前农民的收入来源可以分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但是,作为贫困地区白庄头村的农民来说,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调查的50户农户中,收入来源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有35户,占调查总数的70%。可见,白庄头村农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见表1)

2.农民收入偏低,难以满足家庭消费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广河县统计年鉴》

图1 2006~2010年白庄头村与全国、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对照图

2010年白庄头村农民纯收入只有2542元,分别占全国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3%、85.2%,与全国和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明显。可见,白庄头村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见图1)

调查发现,白庄头村每户家庭全年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355.2元。2010年广河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74元,以其作为白庄头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代表,白庄头村家庭总支出为14244元。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家庭总支出的贡献率很低,不能满足家庭消费。贡献率=家庭经营性收入/家庭总支出=2355.2/14244=16.5%,显然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家庭总支出的贡献率小于1。所以白庄头村农民收入偏低,不能满足农民的家庭消费。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图2与2010年相比农民收入变化图

在调查的50户农户中,大部分农户的收入与上年相比呈现出:收入下降、没有变化。其中以收入下降的最多,有27户,占调查总数的54%,其次是收入没有变化的、收入上升的,各占调查总数的40%、6%。另外,外出务工的6户农户务工目的都是农业收入对自身消费的贡献不足。由此可见,白庄头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见图2)

4.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缺少增收渠道

所调查的50户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农民收入来源的70%,其他非农收入占收入来源的30%。另外,30%的非农收入来源中,务工收入占10%,经商和其他占20%,显然劳务收入对农民收入贡献很小。以上可以看出,白庄头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缺乏增收渠道。

50户调查对象中,兼业户只有6户,只占调查对象的12%,最高年收入为20000元,户主年龄在35~50岁之间。调查发现,这6户农户的平均年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户的年收入。因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增加劳务收入对白庄头村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三、白庄头村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白庄头村以种植玉米为主,农业生产的环节还很薄弱,水利、交通、信息设施的健全程度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农民农业收入的提高。

调查发现,白庄头村在道路建设方面,只硬化三条主干道路,道路硬化率只有45%。连接村庄之间的公路没有及时的保养,其寿命低于应有的寿命。在农田水利方面,只有四个小型的水泵灌溉1200多亩水地。灌溉水泵站老化、水渠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很多沟渠缺口漏水,泥巴淤塞,无人管理,既浪费水资源,又对一部分人畜饮水造成困难。农村电网方面,电力设施只覆盖农民居住区,在农田区没有电力设施,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机的有效利用和水利设施的建设。以上这些基础设施状况严重制约了白庄头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难以利用新技术接受新政策

表2 白庄头村农民文化程度结构表

调查发现,白庄头村民大多数都在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极少;具有的生产技能都是低层次、低水平的简单的劳动技能,这就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种植技术和政府“三农”政策的落实;农业生产技术,主要依靠长辈的言传身教来获得,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见表2)

3.劳动力转移困难

调查发现,50户农户中,只有6户家庭有外出打工人员,占调查对象的12%,88%的农户都在家务农。由于,白庄头村地处民族地区,受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子大多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2009年白庄头村18~45岁的剩余劳动力有968人。外出务工人员大多都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外出打工的,没有政府的中介和介绍。

从宏观方面看,务工人员收入主要受文化程度的影响。由于受白庄头村农民文化素质“先天性不足”的影响,工作只能限于劳动强度大的、简单的劳动,从而导致工资水平也很低影响劳务收入。

从微观方面看,农民在务工时期遇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务工人员工作环境都比较恶劣。在建筑业工程工作的农民,通常工作环境差,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调查发现,务工人员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以上,劳动强度过大;包工头甚至故意克扣工资阻止务工人员正常回家。

从以上可以看出,白庄头村劳动力富于转移困难,进而影响劳务收入。

4.农民种植结构单一

白庄头村地处山区,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们养成了固定思维,不在乎产量和品质,年复一年,只种植省时省力的玉米一种作物,其他农作物很难在白庄头村推广;农民文化素质低大多是文盲,玉米在满足牲畜的饲料需要后剩下的卖给玉米贩子。由于,农业信息的闭塞和政府缺乏引道,玉米在当地很难进行深度加工。因此,这种单一、亩产800多斤的玉米种植结构对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造成很大的影响。

5.农产品种植成本上升,种植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越来越低

近年来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农产品种植成本的上升,农民种植业收人在逐年下降。

表3 2009~2011年主要农资价格表

数据来源:2010年《广河县统计年鉴》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资价格的涨幅近年均在11.1%以上,以尿素和二铵最为明显,涨幅超过了30%。白庄头村农民的种植成本费用主要是肥料费用+种子费用+农机燃油费用+农药费用,种一亩玉米平均成本为300多元,而按产量800斤计算,玉米价格近年在0.95(元/斤)左右,收益才760元左右,除去成本每亩地才收入460多元左右,农产品种植成本的上升对农民收入有很大的影响。

6.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给予农民的粮食补贴,不到位。地方政府没有直接把粮补的钱发下去而是通过种子站替农民“选种子”,农民很难全额拿到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且种子站提供的种子,没有增产作用,反而减产。惠农政策没有显示其应有的作用。

7.基层组织部门服务不到位,导致信息闭塞

调查发现,有82%的农户对政府的惠农政策不了解,即使了解也很不满意;只有10%的农户了解政府相关的惠农政策。由此看出,基层组织和干部缺乏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的意识,服务相对滞后,没有完全发挥出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四、白庄头村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农民增收条件

针对白庄头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建议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向,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和电网改造等基础工程的建设,为巩固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白庄头村农民外出务工和收入情况表明,全村富余劳动力多,外出务工收入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优化,直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因此针对白庄头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首先,建议政府有效的组织白庄头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其次,整顿、规范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为和组织务工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另外,在务工农民输入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相应的办事处, 及时了解务工者各方面状况, 协助当地搞好管理, 并与当地政府部门配合解决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全面清理各种乱收费, 减轻务工农民的不合理经济负担。

3.加大对专业养殖户的金融扶持力度

调查发现,白庄头村有两家养殖牛和羊的养殖专业户,因受资金的限制,规模都很小,建议政府提供养殖贷款信息和措施,发挥好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信贷资金,通过开办扶贫贷款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养殖各个环节的贷款投放力度,积极帮助养殖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政府各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养殖户转变观念,掌握市场变化规律,增强适应能力。

4.政府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

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提高民族地区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文化素质;完善和落实国家扶持农业的政策性措施,加大对粮食直补的投入支持力度,对乡镇、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要加大监督、打击力度,对于不负责任、骗取粮食直补资金的各类违法人员必须给予严厉惩处。

5.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农业技术培训

建议当地政府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力度,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作物新品种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村民了解农作物新品种带来的好处。

针对农民的文化程度普及农业技术培训。积极发展农业新技术中介服务组织,按照现代农业观念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教育,采用沟通和参与相结合的综合培训模式,根据培训目标和村民的需要,对村民开展培训、技术支持咨询等活动。并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不断创新,在服务范围上由产前技术指导发展到全程技术服务。

第3篇: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

关键词 农民增收;宏观因素;微观因素;对策;河北阜平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34-01

Abstract Using multi-stage sampling method investigated 12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and 70 farmers of Fuping County,an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s describe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urveyed villages and farmers,using analysis of variance,multiple response method,contingency analysis and so on analysis method,come to a conclusion that surveyed villages have cooperatives and planting different crop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farmers′ income at the macro level,at micro-level the number of unhealthy and migrant workers of surveyed household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armers′ income,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

Key words farmers′ income;macro factors;micro factors;countermeasures;Fuping Hebei

现如今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不容乐观,根据河北省省领导提出的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掌握贫困地区帮扶村的基本情况,了解贫困地区农民实实在在的需求,建立起推进河北省不同贫困地区人口关于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扶贫调研,取得相关数据,阜平县作为此次调研的对象,它的特点是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找出阜平县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帮扶政策,提高该区农民的收入。本文从宏观与微观2个方面,找出影响阜平县农民收入的原因,通过相关分析,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利用高中暑假时间到阜平县进行调研,本文选取阜平县作为研究对象,对阜平县的12个村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村情调查情况报告以及调查问卷(行政村调查问卷、农民调查问卷、村镇干部调查问卷),涵盖面比较广泛,所得数据来源于这些实地的调研,数据可靠性比较高。

1 调查基本情况

1.1 农户基本特征

从被调查农户的年龄结构来看,调查者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大多数,约为41.4%,其次是41~50岁之间,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7.1%,这非常符合农村的现状,因为在农村中一般情况下较为年轻的人口多数都外出务工或者上学,只有年龄较大的在家从事农业劳动,平时也兼职务工,因此这些人对自己的家庭情况以及农村现有状态了解相对比较全面。从被调查者的受教育情况来看,本次调查中缺失的案例仅为1个,有效回答个数的百分比达到了98.6%,数据可靠性比较高,观察数据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不考虑缺失个案的情况下,被调查者中接受过初中教育的达到了58%,24.6%的被调查者接受过小学教育,并且有10.1%的人接受过高中或者中专教育,只有少部分人未上过学,从而可以认为被调查者对于问卷的题目理解不会出现偏差,他们提供的信息比较准确,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实是可靠[1-3]。

1.2 影响因素分析

1.2.1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人均纯收入存在显著性影响。研究被调查村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人均纯收入是否有影响,利用假设检验方法,运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方差分析的F值为27.691,伴随概率为0.001,远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认为村里有无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有显著性影响。

1.2.2 种植农作物对农民人均收入存在显著性的影响。研究种植农作物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种植不同的农作物给出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情况,可以发现对于种植玉米的行政村来说村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集中在1 434元以上,约占选择该选项11次的54.5%,只有很少的村落约为9.1%的农民人均收入低于967元,对于选择种植谷物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全部集中在968~1 433元,对于种植花生的农民人均收入全部集中在1 434元以上,对于种植薯类农民人均收入在这3个档的都差不多,对于种植蔬菜的农民人均收入全部集中在968~1 433元之间,种植其他作物的农民的人均收入在968元以上,通过上述的描述分析,可以认为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对农民收入存在影响,每个村庄可以根据本村的情况发展本村相对比较有优势的农作物,不能盲目种植,因为盲目种植不仅增加土地的负担,而且对于本村的发展极其不利,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部分村庄可以考虑种植玉米。

1.2.3 家庭成员中身体健康状况对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假设农户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情况可能会影响到家庭的收入水平,但在关于回收的70份农户调查问卷当中,家庭健康状况的有效回答仅为37个(33份问卷中没有回答这个问题,1份问卷回答有误),以下的研究都基于这37份有效回答,首先把这37户家庭分为3类,分类的依据是家庭中身体不健康的人数,并根据家庭中不健康人数统计相关指标,在这有效的37户回答当中,被调查农户中没有身体不健康的人百分比达到54.1%,人均收入为5 610.71元,涉及到收入结构的打工收入比例(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约为81.43%,身体健康的家庭中务工获得的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家中有一个身体不健康的人的百分比为18.9%,人均收入为7 691.67元,务工收入比例约为8.13%;家中有2个及以上身体不健康的人的百分比达到27.0%,人均收入为3 280.52元,务工收入比例约为59.44%,基于以上结果假设家里的不健康人数对家庭收入可能存在影响。

运用方差分析基于方差齐检验,根据性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Levene统计量的值为1.78,相伴概率为0.32,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可以认为总体方差是相等的,满足方差检验的前提条件。方差检验的F值为2.047,相伴概率为0.145,相伴概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表示接受原假设,即家庭当中有多少身体不健康的人对家庭人均收入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但常金良等通过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简单解释了健康对个人家庭收入的影响,而运用调查问卷回收的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健康状况不会影响家庭收入的原因主要是样本数据太少得出的误差比较大[4-5]。

2 调查结果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通过对阜平县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阜平县整体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比较低,大部分处于国家扶贫标准以下,只有极少数的家庭收入可以与河北省农村人均收入持平;二是通过方差分析可知村里是否建立农民合作社以及家庭当中外出务工人数的多少对于农民收入有显著性影响;三是通过多重响应交叉表以及列联分析得到种植不同农作物以及家庭当中健康人数的多少对于农民收入也存在着显著性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涉及到了几个突出的因素,可能分析出来的结果不太全面。

3 对策

3.1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发展阜平县特色经济(大枣)和具有优势的产业(矿石),优化经济布局,同时加强本区工业发展,扩大相应的生产规模,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这样可以吸收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促进本地区农民的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2 实行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经过的道路,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政府要利用本地的特色,大力扶持本地区的龙头企业,加强与京津冀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壮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要符合本村的特点,不能盲目跟风,这样容易得不偿失,同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注意内部管理,秉承着自我服务和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兼顾公平和效率,必须保证贫困户的利益。

3.3 加大政府对农业方面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农业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落实种粮补贴的政策,并且实地调研向农民推广农作物良种,尽最大努力提高粮食产量,政府要进一步宣传并且引导社会资金建立适合“三农”的新型金融组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农田灌溉,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和示范园等。

4 参考文献

[1] 韦鸿.资源数量、制度环境与农民增收问题[J].农业技术经济,2003(3):11-15.

[2] 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5(6):5-8.

[3] 黄祖辉,梁巧.小农户参与大市场的集体行动:以浙江省箬横西瓜合作社为例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9):68-73.

第4篇: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

体察民情,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二)调查内容:

1、村民的家庭生活状况。

2、农村的教育情况。

3、农村医疗情况。

4、农村基层民主情况。

(三)调查范围:

1、被调查地域:梧州藤县太平镇

2、被调查对象;上述村落内11岁-60岁的村民。

(四)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2004年7月10日--7月16日,问卷设计、收集资料等。

调查阶段:2004年7月18日--7月23日,问卷发放与填写、访谈等。

总结成文阶段:2004年8月1日--8月25日,资料汇总统计、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五)调查途径:

1、调查方式:以抽样调查、统计调查为主,结合实地考察。

2、调查人员:担任本次调查任务的是三下乡志愿者宣传组带队老师张帆及部分宣传组同学。

(六)问卷填写及回收情况:

在调查中除文化程度低者由调查员询问并填写问卷外,其他人群均由被调查者本人独立完成。在本次调查中,有效问卷144份。占全部问卷总数的72%。此外,重点访谈和实地观察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二、农民问题调查数据及现状描述

(一)农民的家庭生活情况

在问及现住房屋类型问题时,18%的村民居住在土坯房中,有18%的村民居住在瓦房中,有31.9%的人居住在平房中,有31%的人居住在楼房中。

在问及家庭目前的经济状况时,5.2%的村民认为在经济上比较宽裕,29.8%的村民认为钱基本够用,36.5%的村民认为钱不太够花,28.5%的人认为经济上非常紧张。

在问及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时,1%的村民表示主要来源于个体经营收入,3%村民表示主要来源于基层干部收入,25%村民表示主要来源于出售农产品收入,69.4%的村民表示主要来源于打工收入。

在外出打工的情况调查中,62%的村民在本地打工,38%的村民在外地打工。在本地打工的村民中,有12.9%的人不愿意再回到村里生活;而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中,则有21%的人表示不愿意再回到村里生活。

(二)农村教育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村民中,有55人只有小学及以下学历(其中有4名未成年人只读了小学,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67人具有初中学历,有16人具有高中/中专学历,有5人具有大专学历,只有1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在问及学校乱收费现象时,13.9%的人表示学校乱收费现象十分严重,有21.5%的人表示学校有乱收费现象,但不多,有18.7%的人认为学校乱收费的现象极少,而33.3%的人表示学校没有乱收费现象。

在问及教育消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时,其中有13.2%人表示能够负担得起,占家庭收入比例小,有42.4%的人表示能够负担,但占家庭收入比例大,而有36.1%的表示负担很重,需要借款读书。

在问及村民对待教育的态度时,有34%的人表示读书关系到孩子的人生幸福,赚钱是次要的,有52.1%的人认为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多读书才能多赚钱,而3.5%的人认为只要能赚钱,读不读书不重要。在如何处理孩子读书很好,但家里钱不够的问题上79.8%的人表示要借钱贷款供孩子读书,有9.3%的人愿意变卖东西供孩子读书,但也有10.9%的人表示只好让孩子退学。

(三)农村医疗情况

在问到“家里人生大病该如何处理”的问题上,有58.3%的人表示不管花多少钱也要把病治好,但也有35.4%的人表示去附近的医院治疗,尽量少花钱,更有6.3%的人只用土法治治,实在怕花钱。

在问及是否有一年内接受过一次身体检查时,仅有一位村民接受过检查。

在问及保险公司提供的医疗保险时,50.7%的人表示不知道,有32.6%的人表示知道该险种,但买不起,有13.9%的人表示想买,能卖,但不放心,仅有2.8%的人已经购买了医疗保险。

(四)农村基层民主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144位村民中,仅有12人(8.3%)知道村干部有几名。

对于村干部的产生方式,36.1%的人认为是由村民选举的,有43.1%的人认为是上级决定的,村民选举只是走形式,而20.8%的人不知道村干部是怎样产生的。

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95.1%的人不了解。

在“你村有没有村务公开栏”问题中,有32.6%的人表示说有,但有43.1%的人表示说没有,还有24.3%的人不知道村里应当设置村务公开栏。

在“你村有没有民主理财小组”问题中,有9.7%的人表示说有,50.7%的人表示说没有,而39.6%的人说不知道村委应当设置民主理财小组。

在对村干部满意度的调查中,27.8%的人表示满意,25.7%的人表示比较满意,22.9%的人表示不满意,而23.6%的人表示无所谓满意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不高,生活水平有待大步提高。

请看下列数:18%的村民居住在土坯房中,有18%的村民居住在瓦房中;36.5%的村民认为钱不太够花,28.5%的人认为经济上非常紧张;25%村民表示主要来源于出售农产品收入,69.4%的村民表示主要来源于打工收入。从上面我们可以得知,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打工,但政府没有建立相应的农村劳动力疏导体系,农民的外界信息较少,多数集中在本地,而本地的经济结构及就业容纳量与农民的打工需求之间的矛盾,直接使导致农民家庭收入不高。

(二)农村教育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所调查的村民中,有86.1%的人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村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这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是教育消费负担过重。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调查显示,42.4%的人表示能够负担学费,但占家庭收入比例大,而有36.1%的表示负担很重,需要借款读书。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过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当少。二是在一些学校仍然存在教育乱收费现象。三是当地计生工作未落实到位,大部分家庭都有2个以上的孩子,在收入不见增长的前提下,教育所占的家庭收入比例越来越大。

第二是村民对教育的认识不够正确。52.1%的人认为多读书才能多赚钱,而3.5%的人认为只要能赚钱,读不读书不重要。大多数人将教育与赚钱画上了等号,甚至认为金钱第一。当有了赚钱的途径,人们就不再重视教育,比如当孩子成年后就外出打工赚钱,放弃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家里有大学生的家庭只占2.8%。

(三)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未落到实处。

大家都知道生病求医,可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的医疗情况并不理想。一是当家人生大病时,有35.4%的人表示去附近的医院治疗,尽量少花钱,更有6.3%的人只用土法治治,实在怕花钱。因为村民收入不高,而药价虚高,医疗费用过高,所以导致农民大病看不起的情况出现;二是农村的医疗卫生体制不健全。在问及保险公司提供的医疗保险时,50.7%的人表示不知道。如果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不健全,势必会导致农民医疗需求同医疗工作及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距离,会成为当地农民奔小康的瓶颈。

(四)村民自治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问题出在农民。从该部分的调查结果,就可以看出,仅有12人(8.3%)知道村干部有几名。有43.1%的人认为是村干部是上级决定的,村民选举只是走形式,而20.8%的人不知道村干部是怎样产生的。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竟然有95.1%的人不了解。这些数据体现出当地农民民主意识淡薄,对自己的民利不够重视。有的不清楚自己有哪些民利,更不清楚如何正确行使民利。而且相当多的农民对于体现他们基本民力的民主选举极为漠视,缺乏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

另一方面问题出在村官。调查显示,22.9%的人表示对村干部的工作不满意,而23.6%的人表示无所谓满意否。有43.1%的人表示说村里没有村务公开栏,还有24.3%的人不知道村里应当设置村务公开栏。有50.7%的人表示说村里没有民主理财小组,而39.6%的人说不知道村里应当设置民主理财小组。这些数据都体现出村干部工作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组织领导能力欠佳,没有按照组织法一一落实农村基层民主工作,村务公开等工作问题多多。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边远乡村的农民对于参与民主活动的观念比较淡漠,对民主的需求也处于较低的层次上。

而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则由于其文化水平所限,与外界交流少,容易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左右和侵蚀,其民主观念比较淡薄,民主意志易于动摇。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广开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聚集,不仅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还可能成为农村地区的不安定因素。转移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一方面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第一要通过推进农村非农化,特别是加强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特征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一部分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第二要以小城镇为依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通过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县城和中心镇转移。第三要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施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的的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改善创业、就业和再就业环境。

另一方面做好配套服务,为农村人才搭平台、给政策、创环境。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打造市场配置平台,让农民有事干。鉴于实际情况,应着力采取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农民向两广劳务市场转移。二是打造创业指导平台,让农民知道如何干。要坚持产业聚才、政策兴才的原则,放开各种限制,出台扶持相应的优惠政策,并加大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充分激发农村人才的创业热情。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和劳务信息网络,促进农村人才有序流动。针对农村信息渠道窄、就业门路少的弱点,要建立和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和劳务信息网络,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加大投资和宣传力度,全面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核心在于教育。因为只有把教育搞上去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才有保障。当地的教育还应当完善下述几条。

第一,严格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坚决抵制乱收费现象。各学校的学杂费必须经过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或市、县价格、财政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核。学校要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项目、标准及范围,并主动向社会公开。省、市、县价格、财政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做好教育收费政策信息的沟通、传递工作,并督促学校建立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及时开展收费公示工作。同时还要加大监察力度,抑制越权收费、超标准收费、自立项目收费等乱收费行为。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存在适龄学生已经失学或正面临着失学的危险的情况。因此建议政府对农村贫困家庭中的小学、初中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免收杂费、课本费和校内服务性收费。由于学杂费减少给中小学带来的资金缺口,政府要拨出专项经费进行弥补。

第三,加强宣传,向农民灌输正确的教育意识。宣传途径有很多形式:可以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正确教育观念,通过学校召开的家长会或在走访家长时向学生家长灌输正确教育观念,也可以通过村广播、贴宣传标语、发宣传单等方式,加强教育观念的宣传。

(三)加强改革和监管,不断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水平。

一是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体制,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针对农村人民收入水平低,小病"不想"看、大病看不起和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的情况,建议着手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即: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目标是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但工作开展情况不是很令人满意,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是加大监管力度,让虚高的药价降下来。监管药品价格,政府要唱主角,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整政府定价目录,重新制定并公布列入政府定价目录药品的价格;二在价格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抑制虚高价格;三是研究改进政府定价方式,进一步提高价格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四是推行医药价格明码标价制度,加强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

(四)培育农民民主意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促进农村有序发展。

村民自治不仅加强了村委会班子建设,提高了基层干部的素质,而且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意识,促进了基层民主建设。然而,这里的民主自治工作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尚需进一步加强。

第一,加强民主法制宣传,强化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民主意识不是先天产生的,民主参政意识的提高,需要教育和引导。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宣传,致力于培养广大农民的主人意识、平等意识、法治观念,并动员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民主政治活动,使他们敢于参加村民自治机构的竞争和竞选,敢于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5篇: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生活方式

初次调查过程综述

一. 缘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本次调查选取苗族聚居地彭水县及其附近村民地区,查阅该村的相关资料,了解大致情况,然后选择了重点走访对象,最后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的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详查。并同时结合全国其他各地区的有关情况,试图对我国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以分析思考,以发现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别或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技术,从实际出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以及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二. 主要调查内容

1.收入状况

农民的收入状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乡差距仍然巨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已是当务之急。经调查得知该村平均每户有6口人,月收入大概3200元,其人均月收入在500左右,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几个部分:

(1) 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该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稻类、豆类、养殖业为主。平均每个家庭水稻种植面积1.5亩,豆类面积0.5亩左右。这部分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收入的基本部分。

(2) 非农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农民进行的第二产业,有如:副食店,服装业,餐饮等。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较小

(3) 外出务工收入:这部分是该村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家庭就有一名外出务工人员,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

(4) 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投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该村经济发展情况在全县范围内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情况不理想,可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较之5年前人均总收入增长了将近增长了20个百分点,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缓解了大部分农民的经济压力。这些进步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农村社会制度,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及取消农业税收等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我们还对农民素质方面做了以下几个调查:第一是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7年,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左右。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普遍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的经验,接触现代农业知识的不足14%。三是思想观念,该村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许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四是农民对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左右的人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的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

这些现象或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所以要改变农村现状应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落实科教兴农战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同时还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样农民的收入状况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观。

2.文化生活

从该县的政府网站上了解到了本县以创建市级文明县城为统揽,始终将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工程,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该县更加重视提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引导乡镇、社区开展以唱民歌、跳坝坝舞、打腰鼓、舞龙狮、看电影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社区文化活动。同时结合基层建设,围绕服务农村发展,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角度出发,大力实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文艺送展览”五送活动,将文化送到田间、地头、广场、乡镇,大力推动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健身需求。

紧接着我们就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掀起一股风。

(2) 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许多农民仍有封建迷信的思想。

(3) 部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程度不高,只注重挣钱而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

(4) 没有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民的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

在此,我有几点建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1) 加强硬件设施,修建一些文化场所,如:图书馆,健身场地,放映厅等。

(2) 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各级政府派人下乡为农民讲授知识以及国家政策

(3) 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待遇,让农民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学到文化知识,不要让农民的孩子还是成为农民。

三.调查心得

第6篇: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

关键词:模型;贫困;教育

此次调查主要集中在东营市周边农村,调查对象以农民(包括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为主,问卷调查中共调查农民201名,其中贫困户家庭79名(分布于7个行程村,采用不同问卷)。调查中,我们在每个村访问了一名村干部,还听取了农民对于生产生活状况、农村教育、医疗的基本状况的心声和愿望。我们对调研活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取得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

一、调查对象概况

(一)调查行政村主要特点

调查的7个行政村2008普遍年均收入为5000元左右,村常驻人口数量在163至1148人,其中贫困户总数均低于所有调查村口总数的5%,反映了贫穷问题在东营市政府的管理下,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每村支部均配有远程教育平台及文化大院。以及直属于各镇医院的村卫生室一所。参与新农合比例各村都达到100%。调查中的7个村中5个

村集体经济普遍较差,村支部的主要收入基本都是通过转让承包土地及收取村民缴纳的相应管理费用。

(二)参与调查农民的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的农民中以男性居多(占调查总人数的77.3%,主要因为一般男性基本为所在家庭户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调查一般采用代填的方法,其中调查者中年龄最大的为78岁,最小的为19岁,平均年龄47.21岁。其中,年龄为40岁-50岁的占此次调查总人数的61.3%,是此次调查的主要调查人群,因为这些人口往往承担较重的家庭义务(抚养小孩,赡养老人),是农村家庭结构中重要的支柱,因此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农村基本情况分析

农村的基本情况往往跟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农村管理状况、医疗、教育水平、农村务工状况等因素息息相关,本文根据农村访谈以及调研发现的实际状况综合地探讨农村现状,农村贫困的根源。

(一)外出务工情况

据调查数据显示,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了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农村农民工外出打工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从事工作比较低级,集中出现在建筑、维修、水、电力工、服务业等职业。第二,工资待遇相对城市水平比较低(我们调查的务工对象当中,工资为300元-3000元,其中57.1%的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为650元-1500元),值得注意的是东营市2008年的最低保障标准为每月280元。第三,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工作竞争激烈,心里压力比较严重,自卑感强。第四,生存压力巨大(2008年东营市统计表明东营市人均年消费水平为13000元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0000元,均居山东省各省第一名,同比农村水平,整整高出进3倍左右),因此城乡巨大的收入差距,势必会引起农村务工人员强烈的自卑感,而东营市物价的飞速上涨,以及外来东营移民的大量涌入,无疑是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劣。而我们调查的农民中,年龄在40岁-50岁之间的居多,基本都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包括法律利益、工资、医疗保障)对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必须指出的是,教育在农民工上所起到的作用,受过较高教育水平的更容易得到工作,另外心理压力也较小,同时面对城市比较自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公所从事的工作相对较苦,选择余地也较小,心理压力也较大,很难适应城市。

(二)农业基本问题

调查发现,自2003年起东营市农村中从城市返乡从事的务农的人数较往年正在不断增加(每年增长6.8%),原因是随着农村产业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国家关于扶持粮食生产、调减农业税收、促进农民增收等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更多的人开始回乡从事农业劳动。目前在农村从事基本务农的农民大致分为如下类型:家庭劳动力较少,而承包土地较多;家中有病人或自己有疾病,不方便外出;年龄较大,村中又没有外出的习惯;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技能,不敢外出;自己在家做小生意或者为村干部、教师、乡村医生、或是在附近村庄搞建筑等,能取得非农收入,不愿外出等。其中,导致农村务农普遍收入不高的原因是目前农业上仍是一家一户几亩地的小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从调查样本来看,每人平均合土地1.14亩,不同地区、不同村庄、不同小组亦有很大的不同,很难形成农业规模生产,无法产生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而且使一批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维持最基本的温饱。他们从选种、育苗、耕作、施肥、灌溉、植保、收割、运输、储存、出售完全是自主的全能操作,没有分工协作,技艺不可能精益求精,也不可能产生系统效益,没有联合,力量分散,使得农民在农产品的销售上处于劣势,不能左右农产品的价格,无法扭转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局面。小农经济承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容量较小,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农业的生产力很难有效得到提高,再加上农业效益较低,很多农民已不愿意对土地进行较大的投资,而是维持自己家庭的基本生活即可。因此,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在农业上的影响相当有限。

(三)农村医疗现状

政府2006年发表《东营市围绕建立六项机制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制改革》,为顺利推行农村新的医疗保障护航,并投入2200万元直接用于农村医疗改革。我们从走访的调查村,村卫生室条件已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其面积普遍为120平方米左右,其中医务人员为2名-5名,其中医学类中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为100%,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3%,每个诊所都配有乡镇医院下发的联网电脑系统一台。每天平均诊断病人12人次-23人次。目前,在村卫生室求医的病人当中,以慢性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肠炎、胃炎为主)较多,其中年龄大于60岁以上的人数占诊断总数的70%左右,其次为儿童、妇女居多(占就诊总人数的19%,主要病症为发烧、支气管炎为主)。在参与调查的所有农民中,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一下的占所农民调查总数的11.9%,而同时贫困户中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的人数占所调查贫困户总数的41.3%,(我们在此做出一些界定,身体一般即身体有疾病,感觉比较明显,但对生产生活影响尚不大,能坚持,身体较为虚弱;身体不健康即身体长年有疾病,对生产生活影响显著,身体很虚弱)。由此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贫困家庭中贫困的主要根源之一是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导致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自己有病或家庭中有病人的农民因医疗问题而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农民面对重大疾病束手无策,农民渴望治病又害怕治病,主要医疗费用太高,农民住不起大医院,而小医院对大一点的病又无能为力。二是农民因病致穷现象严重,医疗支出费用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并成为农民的主要支出之一。根据一份调查研究显示,一个病人可以拖累两三个人赤贫。巨额的医疗费用已对子女的教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三是农民的“小病拖,大病忍”现象严重,因病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并且大病的增加对家庭的幸福和谐有极大的影响。不但加重了病人的身心的痛苦,也使得与病人关联的亲朋好友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跟病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员与病人(如生病老人与其子女)的关系面临考验。并且我们调查的贫困户案例中因为身体状况不好,而导致家里负债累累的比比皆是,其中因为残疾、疾病导致成为贫困户家庭的占此次调查的贫困户家庭总数的90%。

(四)农村教育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第一,从调查情况上来看,子女就学成为了农村中影响经济情况的主要因素。其中,74%的农民认为农村子女就学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家中的经济支出状况。从贫困户的调研结果表明。也有大约为10.1%的贫困户的主要贫困原因是也是孩子上学问题,对于家里有大学生的供养,我们调查得知家长靠收入储蓄供养的占81.9%,靠亲戚借贷的占80.5%,靠银行借贷的占12%,靠助学贷款的占14.4%,靠孩子勤工助学的占3.3%,靠缓缴学费的占4%,大数农民则依靠多种渠道,靠家庭储蓄与亲戚借贷成为主要方式。

第二,农村教学质量较差,师资待遇薄弱,教育设施配套不齐全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政府在农村教育投资相对较少,很多农民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把孩子送到县城里的学校上学,甚至送到一些私立学校去读书,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孩子教育支出的成本,是教育的不平等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主要结论及几点政策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为农村从总体上来说还很贫穷,问题依然很多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而又严重,农村的发展仍很缓慢,农民的生活仍很困难,农业的前景人令人担忧。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弱政治权力,没有组织,形成不了有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利益,其局限也恰恰是受教育水平太低。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事业,由于多年来政府对农村教育投资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了。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从制度上明确规范各种收费项目,降低各类的收费标准,减免教育附加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将现代教学设备引入农村学校,提高农村教育设施质量。

第二,由政府牵头,扶持发展农业生产。贫困户多以经营传统农业项目为主,风险较大,受益不高,出路在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对农村农民的贷款,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比重。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的质量与档次,使贫困地区足部过渡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实现以工补农、以工渐浓,以工业进步带动传统农业的改造,是农业发展走出周期性的困境。

第三,提供生活保障,解决实际生活困难,部分贫困户虽然及时得到了政府的补给,但是标准过低,政府应当提高制定贫困户的标准,加大补助力度,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国家的补助。

第四,由政府负责,为贫困户和农民提供工作岗位。在我们调查的很多贫困户,因为身怀疾病或残疾,很难靠自己的力量找到合适的工作,政府应该在当地为他们安排一些非农业就业机会,还有些贫困户或农民因为知识文化水平很低又缺乏帮助,外出找工作十分困难,政府应当主动帮助他们,为其提供就业前培训和联系外出务工,协助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第五,目前东营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仍有待改革。尚需加强农村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建设,其中重点是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保障农村供水卫生安全、推进农村健康教育、开展农村紧急医疗救援、强化卫生监督。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巩固和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减轻农民医疗负担,提高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服务功能,建立培养农村卫生医务人员的专门渠道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机制。继续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大力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医务人员收入,增加农村公共卫生业务经费的投入。

参考文献:

1、秦庆武,许锦英等.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第7篇: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

民进吕梁市委会调查组主要通过对采样农村的综合社会调查,鉴于山区农村的共同性,这样的调查对于全面认识和把握山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以及影响这些需求形成的因素仍然是大有裨益,有助于决策者针对农民需求形成机制,规划或调整促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策略和路径。

调查报告:一份山区农民的需求调查

经民进吕梁市委会调查组调查,当前,山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非常广泛。即有增加收入的需求、扩大消费的需求、政治参与的需求、文化休闲的需求、福利保障的需求等,而且各方面的需求也较为复杂。

从调查结果中推测,农民最急需的需求依次是:扩大收入来源、减轻负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医疗及养老保险、充实农村公共管理以及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报告一】农民反映最普遍的需要是解决收入偏低的问题。

收入来源少和农产品销售困难是农民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大多数农民要求解决农业负担问题,这里的负担包括一般负担和农业生产资料费用增长带来的负担。目前,在政府取消农业税费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成为农民和农业较为突出的负担。如在薛村镇,每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民增加20%以上的负担,或者说,农业生产资料部门每年要多夺走农民20%以上的农业收入。

【报告二】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

农民认为,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由此反映出较多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感到不满,要求改善这一状况的意愿较为强烈。

【报告三】医疗和养老保险需求旺盛。

因为农民在和城市职工相比较时,在医疗和养老保险方面感到明显的城乡差距,因而产生相对的剥夺感。此外,还有超过一半的农民要求加强农村公共管理和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现状分析:农民的期望有四个方面

对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何农民会产生不同的主观评判呢?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将会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农民的各种意识和需求的形成机制。

结合农村的需求表现,当前农民对政府的期望可以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保险保障、农业补贴、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通过对这几项期望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分析,调查组发现源于农民自身的四个变量对此有普遍显著的影响,它们是:

(1)认为在城里找工作难;

(2)家中的田地必须耕种;

(3)普通农业生产者;

(4)认为自己的收入报酬相对于自己的条件不合理。

这一结果可以这样来理解,当前农村居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种植业的依赖,而非农业收益机会偏少和收入偏低。此外,从政府那里得到的福利补助和社会保障待遇相对稀少,以及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决定着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社会保险保障待遇、加大农业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加农村教育培训投入的要求。

专家观点: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从薛村镇调查结果中分析,当前山区农民最急需的需求依次是:扩大收入来源、减轻负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医疗及养老保险、充实农村公共管理以及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这一结果基本反映出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

民进吕梁市委会调研组有关专家表示,薛村镇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让人们能够更加客观、精确地认识到当前山区农民需求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心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如能充分重视对农民需求的了解,将会有助于建设实践规避形式主义的风险。

就政策或制度安排,可提出如下建议:

新农村建设需要抓主要矛盾,即解决农村最突出的、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首先,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体农民的社会保险、保障体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新农村建设在宏观政策规划中,需要制订一个路线图,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明确这一体制建立的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明确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第8篇: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

一、数据来源

以2011年1月-3月份对新疆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民族乡农户的实地调查。调查方式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形式。第一,样本选取时,在三工河哈萨克民族乡,我们选取120户农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75%。第二,对数据真实性问题,注意利用多角度数据相互反馈进行印证。在填写问卷过程中,参考问卷答案,根据农户土地面积、牲畜养殖情况和信贷经理掌握的情况在数据筛选时进行了合理估计。

二、新疆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民族乡农户借贷行为的现状

(一)该地区的农户借贷行为

l.农户借贷总体状况。据这次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农户借贷总体情况是,被调查的农户中有118户农户借款,只有一户没有借款。即借款的户数占98%,没有借款的户数占2%。从这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借款的户主的从事主要是种植业,从而需要的资金也相当的大。而没有借款的户主家庭主要从事养殖业,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好,不发生额外的借贷收支情况。

2.农户借贷来源。农户目前的借款来源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新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本次调查农户借款100%来自农村信用社,表明农村信用社承担着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主要任务。当然,在新疆广大农村地区,信用社覆盖率较广,与农户更加贴近,共同语言也较多,充分体现了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如果能够获得扶贫贷款或者小额信贷,那么,农户的借贷成本(包括可见的利息和潜在的人情成本等)将大大降低。

3.借款方式及借款频率。调查发现,近几年,新疆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民族乡的农户目前的借款方式是联保贷款。联保贷款主要提供给信用度稍差或未取得信用评级等级的农户,一般要求5户左右互相提供担保,核定额度,而且一年只有春耕前发放一次贷款的机会;对信用更差的农户,要找2人提供担保,才能获得一定额度贷款,手续也相应繁琐得多。另外,根据此次的调查,近三年以来农户都借过贷款。而且,近三年借过贷款的农户借款的次数都一次以上。

4.农户借贷用途。农户借贷用途主要分为生产性用途和生活性用途。生产性用途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牛、羊、家禽等等)、运输、机耕服务、农资经营等,其中以种植业、养殖业占绝大多数。这主要和农村的农业生产特点有关。非生产性用途主要有盖房、看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等,其中主要以看病、子女上学等应急性支出为主。

5.农户借款数额。被调查农户的借款数额分布在三个区间。分别为3000-5000元的占18%,5000-10000元的占62%,10000元以上的占2%。从农户的反映中可以看出,农信社的借贷规模在5000-10000元之间占的比例较大,3000-5000元和10000元以上的次之。并且调查中发现目前调查所在地的农户获得农信社的资金的渠道主要以农信社联保贷款为主,期限较短(一年以内),这些资金只能满足农户的日常消费和生产资料需求。

6.借款利率及借款期限。据这次的调查发现,新疆阜康市农村信用社规定的借款利率是100元每年的利率是7.57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的农户都认为满意。随着物价的上涨,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增加。阜康市农村信用社考虑上述因素和农户的还款情况而定制利率。从而农户的负担也有所减轻,给农民以利率优惠(实行信用户利率优惠政策)。另外,据调查发现,当地(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民族乡)农户借款的期限为6~12个月。农户都反映借款期限短。由于借款期限短,从而导致有些农户出现及时还不了贷款的情况。

7.农户还款情况。被调查农户的还款方式分布四个区间,分别为到期就还的占25%,生产经营有收入就还的占43%,年底就还的占8%,其他的占23%。可以看出,还款方式生产经营有收入就还的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其次是到期还款和其他(但是农村信用社的还款期限也低,所以按时还不了贷款的农户先从亲戚朋友借款再还款的情况出现)。

(二)农户借贷中存在的问题

农户借贷中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农户自身问题(农户信用问题)和金融机构方面的问题。下面通过表格来分析一下农户借贷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这次的调查,农户目前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户信用问题。那么为什么出现农户信用问题呢?而且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到,农户信用问题占62%。也就是说没按时还款的农户,比如说农户自己的偿还能力有限而导致及时还不了贷款的现象出现。再一个方面就是借款用途的不明而农户及时还不了贷款。金融体制导致的占27%,在这方面就是村信用社贷款期限短等问题。

三、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

(一)农户年龄特征

被调查农户的年龄分布在四个区间,30-40岁的占18%,40-50岁的占58%,50-60岁的占18%,60岁以上的占5%。从被调查户的年龄分布结构看,94%的农户年富力强,其年龄介于30-60岁之间,处于此年龄段的农户既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信贷资金主要需求者。因此,主要对他们进行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既有代表性,又具有论证性。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任何借款的农户比例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升高,农户的资金需求降低,也可能是农户获得资金的能力下降。

(二)受教育程度

被调查农户的文化程度处于小学、初中、高中及高中以上层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小学占10%、初中占50%、高中占38%,高中以上的占2%,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层次。这一结果表明:户主文化程度越低,他们的收入来源越不稳定。从而,他们就贷款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农户的政治面貌

被调查农户的政治面貌分布2个区间。党员的占12%,并不是党员的占88%。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政治面貌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不大。不是党员的普通群众也照样可以获得借款。

(四)家庭人口数

被调查农户的家庭人口数分布在5个区间。分别为:3口的占18%,4口的占35%,5口的占30%,6口的占12%,7口的占5%。这一结果表明:家庭人口在4到5户占绝大部分比例,也正是这一部分构成了农业借款行为的主体。也就是说,家庭人口数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呈抛物线趋势。

(五)家庭耕地面积

被调查农户的家庭耕地面积分布在4个区间。分别为:20-40亩的占28%,40-60亩的占53%,60-80亩的占13%,80-l00亩的占5%。从所占的比例上可以看到:随着农户耕地面积的增加,农户没有任何借款的比例在增强。但占的比重都比较大。这说明耕地面积越大,农户对资金需求的可能性和规模越大。

(六)农户家庭收入

农户的总收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农业收入(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国家农业补贴)。其中,农业收入分布四个区间,8000元以下的占2%,8000-12000元的占l0%,12000-20000元的占38%,20000元以上的占50%。转移性行收入也分布四个区间,800元以下的占12%,800-1600元的占7%,1600-2000元的占8%,2000元以上的占57%。被调查农户的家庭经营收入主要由从事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获得。转移性收入关系于农户耕地面积。比如,国家每年给种植小麦的农户每亩地补贴90元,种植苞米的农户每亩地补贴10元。因此,随耕地面积的不同转移性收入也不同。也就是说,家庭收入对农户借贷行为有正向影响,农户家庭收入多说明农户偿还能力强,从而越容易获得贷款。

四、完善对农户借贷行为的政策建议

(一)放活贷款期限

根据农户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期限,允许跨年度使用。由传统的“春放秋收冬不贷”方式向“春放秋收冬也贷”的方式转变,贷款一般为年初发放年收回,或者年末发放次年年末收回。但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及农业生产销售周期的变化,贷款约期制约着农民售粮时机的选择,致使农民低价售粮还贷现象异常突出,不但降低了农民收入,还增加了农民还款成本。为真正实现农贷活放活收,确保农贷周期与农业生产销售周期相匹配,贷款周期需要调整。

(二)完善农户联保贷款

首先,要采取措施保证绝对贫困的信誉相对比较好的农户能够到当地金融机构及时贷款,通过基层干部实地走访可以对农户的实际贫富程度和信誉额度等进行一定的记录;其次,确定联保小组农户的数量,联保小组户的数量以3户最为适宜,当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变动;再其次,统一联保贷款的管理办法,提高运作效率细化联保贷款申请、结组、审批、发放、还款、培训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利管理办法,适当简化手续,提高运作效率。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

通过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对农户借贷过程的观念与意识:加快借贷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员工的操作水平和办事效率。

第9篇: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调查

通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学习、了解。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成效喜人,但依然问题多多,让人担忧。因此,我们选择了以我国新农村建设为调查研究主题,利用寒假对各自家乡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和更直观的了解与体验。

(一)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及“三农”问题的总体观察

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8年下发涉农的“一号文件”均指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加强农业基础,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央三农政策指引下,新农村建设捷报频传。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0.9%,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对农民的生产补贴继续增加 ,2013年中央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了9884亿多元,等等。我国农业、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势头,广大农村尽显一片繁荣昌盛、安居乐业、和谐安康的美好局面。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依靠农业发展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空间不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的难度加大;受国外因素影响,短期内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空间有限。通过增加产量和提高价格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难度较大。二是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呈放缓的趋势。近几年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趋势放缓,由2008年的17.6%逐步下降到2012年的11.2%,2013年年底的8.9%。“十二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转移难度加大。三是依靠政策性因素促进转移性收入增长的作用减弱。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4项补贴支出,

2012年的人均水平比2008年增长了4倍多,但与2010年相比只增长16.2%,增速明显下降。我们分析发现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69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农民工月均收入是2609元,与2012年相比有所增加但增速不高,且农民工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50%。

(二)调研村庄新农村建设状况及问题

(1)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状况及问题。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尤其是农村特色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出路之一。我们调查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缔造了大批特色村,摸索出一些发展特色经济的成功模式,诸如山东寿光三元朱村的特色农业模式、浙东滕头村的生态旅游模式、贵州凯里市南花村苗寨的民俗文化发展模式等。近年来,各地有涌现了不少推动农村特色经济,有特色有潜力的乡镇。以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为例,在新农村建设中,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县、借力发展”战略,致力做大经济总量,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实行以商补农等政策,充分发挥本镇的自身资源、优势、区位等优势,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你也产业区,如月季种植区、绿化苗木种植区、林果种植区、生态观光旅游区、生态养殖区、现代农作物种植区等。

据调查, 贫困地区看不到现代化的气息,没有先进生产技术,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器械,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农村特色经济发展较好的势头并未覆盖全国。从对一些较偏远贫困地区村民访谈中得知,30%的村民认为国家对偏远农村的关注不够,政策也不到位,社会保障低,贫困地区资金缺乏,没有成本发展农业;30%的村民认为是缺乏发展农业的技术问题;20%的村民认为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农民没有自己的一套创业思路;剩下的则表示农村工作的多样性不足,没有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

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内部外部各方面原因使得农村经济增速放缓,对新农村建设和治理等方面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农村的环境问题越发地凸显出来,例如村庄房屋、道路建设、垃圾处理和排水设施等等。

(2)村庄房屋改造与建设状况及问题

在对湖北省汉川市七里村“城中村”的土地征收、拆迁改造、补偿安置问题的调查中发现,仙女山街道办事处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尽量考虑拆迁户利益,出台了一系列优惠的激励措施,规划将一些农村“危房”还建小区,打造成产业信息浓厚,基础设施完善,网络信息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城中村”示范区。据了解,七里村房屋拆迁的腾空涉及拆迁户587户,房屋780栋,总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

据调查,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县的村子里,仍然没有通水泥路,甚至一些贫苦人家仍然住在土瓦房内,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程度不尽相同。有些地方的发展让人欣慰,但有些地方过于落后,而且大部分农村房屋建设的整齐度差、外观凌乱,公共设施的建设度、利用度、保护度不够。

(3)用水、排水设施及垃圾处理状况及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受自然和经济、社会等条件制约,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们调查了湖北省随州市环潭镇、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小寨村农村的垃圾处理以及排水设施的相关问题。

据调查,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设施不完善,随意排放;落户农村的工厂和矿厂直接排放如何,无污水处理设施,以致污染生活用水。80%的村民希望政府在发展经济之前要先搞好民生,制定合理的健康饮用水制度,确保合理用水和健康用水。

20%村民则希望政府先加大经济的发展,对饮用水没有太多要求。

据调查,随州市环潭镇大部分人仍在使用水井取水,小部分人使用上了自来水;绝大多数村民没有环保概念,垃圾处理很不恰当。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小寨村没有统一的污水排放设施,生活污水随河排放;该村落户的海权羊肉加工厂和洞湾煤矿的生产污水依河而排,严重影响下游河流的水质,导致下游居民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受污染。

在对随州市环潭镇齐家冲村实地走访、调查和观察发现,农村垃圾处理的问题更为严重,村民环保意识淡薄。据调查,

60%的村民认为垃圾可以随地乱扔,30%的村民知道不能乱丢乱扔却因为找不到垃圾处理设施而无奈扔掉垃圾,10%的村民则是直接焚烧积攒的垃圾。具体表现为:①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②处理简单、随意乱扔乱堆放,环境污染严重。③垃圾转运和处理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不像城市街道十五米一个垃圾桶并有专人收集转运。

我们从调查中发现,要抓好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不仅需要经济的持续发展,还需要从村民的文化素质等软实力入手。总之,垃圾处理方法不统一,基本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场,甚至存在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

(4)村民文化素质状况及问题。据对湖北省温泉镇茅草坳村外出打工过的村民和留守人员有关农村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调查,觉得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 留守人口内心世界空虚。通过问卷统计分析,外出打过工的村民思想比较开放、很健谈、比较有主见;而留守人员思想封闭,对生活墨守成规。其中85.7%的村民认为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富程度一般,14.3%的村民认为不丰富。都有参加一些文化生活的医院,只是缺少机会。不过,让我们欣喜的是村里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有的修建了同心文化广场,并开展一些文体活动。

(5)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据调查,随着农村的开发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耕地质量下降,森林覆盖率锐减,自然植遭到破坏,动植物栖息地缩小并面临灭绝之危,水源地受污等。如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小寨村因高速路和工厂圈地,造成耕地、林地萎缩,地表植被被破坏,石漠化问凸显;工厂生产导致水源地受污,空气质量下降等。

二、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虽然看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对农村存在的问题和农民的发展诉求也有直观的感受和一定的了解。基于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贯彻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注重合理建设与规划

新农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加快公共政策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要做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根据各自的村情民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二是坚持镇政府主导,村组实施,群众参与的原则。要制定保障措施,让广大农民参与其中,并得到应得的利益。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对涉及村民直接受益的事情,特别是需要村民投资投劳的,由村民讨论决定,决不能以任何形式取代村民自己的决策权。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住房建设

地方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农村房建设管理规划部门,统一规划,科学管理,提高建设效率。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如因地制宜,对不同地理条件的村庄进行有区别的合理规划,加速推进农村居民房的改造和重建,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强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要提高居民觉悟,积极投身于新村建设之中。如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新农村建设,建设并保护合理利用好各项公共设施。

(三)处理好新农村垃圾问题

我们认为应将农村垃圾处理等工作纳入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之中,以便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投入,深入落实。要加大农村环保宣传力度,增强农民自我环保意识,养成自觉将垃圾集中处理的良好习惯。借鉴城镇垃圾处理的管理体系,建立适合农村相应管理体系。如落实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及人员编制,实行专人负责村庄的垃圾处理及转运,建立相应的垃圾处理厂,统一对垃圾进行处理。

(四)关于新农村污水排放及处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政府和企业应合作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企业应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环保责任,加强污水处理流程,做到污水的零排放。农民应合理利用农村污水排放的设施,严格按照环保要求排放污水,切勿随地乱排。

(五)关于新农村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对策建议